社会工作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08 04:36:35

社会工作专业

社会工作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实习环节;实习督导;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289-02

一、现状分析

自1989年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以来,已有200多所学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这是社会进步的目标追求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然要求。近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建设紧密结合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取得了初步成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轮廓日渐清晰,学科体系逐渐成熟,学术队伍日益扩大,新教材体系不断完善。

包头师范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于2005年开始招收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是内蒙古自治区开设此专业较早的院校之一。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吸取了国内高校的办学经验,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这一些问题。从目前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在实习教学环节中,由于中国社会工作仍不是一门职业,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机构几乎没有,人们对专业社会工作缺乏了解,也缺乏认同,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更为陌生。因此,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就会遇到无事可做,或者做一些行政工作、日常工作的情形,而我们的学生却很想把专业助人技巧应用于工作中去,加上学生的特点,对机构中的一些琐碎小事不想去做,这在实习机构和实习学生之间就产生了矛盾。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也不会获得实践其所学专业知识和技巧的机会。二是从实习督导方面看,校内实习指导教师虽然基本都接受过社会工作的训练,但其中受过社会工作督导训练的人却很少,从事社会工作实务研究的教师也较少,因此指导教师很难给予学生专业督导。实习机构的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但对督导的理论却不甚了解,这是影响社会工作实习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作为一所地方性院校,我校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和造就适应本地区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衡量当代大学毕业生是否适应社会需求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大学生是否“能够敏锐的发现问题、正确的分析问题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结合本校实际,就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改革的现状而言,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当务之急。

(一)转变实习形式

政治与法律学院从设立社会工作专业之初,就一直重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习问题,专门制定了《政治与法律学院2005级非师范专业学生实习计划》,其中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内容有如下要求:实际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等工作方法对各类人群、社区等社会工作对象进行专业辅导;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各类社会工作机构如工青妇联、青少中心、老年机构、社区、社保部门等开展管理、服务等方面工作;开展社会工作的基本能力和专业价值观,掌握深入基层社区、社会福利机构开展实务工作的技能。

按照《政治与法律学院2005级非师范专业学生实习计划》的要求,我院2005级学生于2008年秋季分别在包头市民政局、包头市社会福利院、包头市青山区民政局社区服务中心进行了实习。这次实习是社会工作专业设立以来的第一次实习,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为以后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尽管如此,我院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社会工作的实习形式比较单一,仅有毕业实习一种形式,对于社会工作这种实务取向的专业来说,毕业实习所能提供的实务经验非常有限,因此在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改革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和不同年级的学生的特点组织三种形式的实习:机构参观、并行式实习和毕业实习。

1.第一学年安排一年级的学生进行间断式的机构参观走访。即每月集体参观一个社会福利或行政机构,学期中组织二三次集体讨论,交流和分享机构参观的心得,澄清概念,了解社会工作的领域、性质;服务对象的需要;社会福利政策的落实情况、存在问题等,借以丰富学生对社会福利政策、服务机构及行政机构运作机制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理论和技巧奠定基础。

2.第二、三学年的各个时期,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与课程同步进行的实习。在并行式实习中,学生一边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在机构进行专业实习,这样可以很好的把知和行统一起来。

3.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开始进行4周的毕业实习,这是学生在校的最后一次实习,这次实习是学生知识和技巧的整合式学习。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专业所学,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尝试调动资源使问题得到合理解决。要求实习学生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为指引,在督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

4.鼓励学生平时自愿参加志愿活动,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志愿活动和公益活动,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乐于奉献的精神,可以帮助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和自身素质。

(二)加强实习督导

目前由于中国大陆缺乏专业的社会工作实习机构,实习督导的角色多由高校老师承担。高校老师既要从事理论教学又要进行实务督导,时间、精力和资源有限。我院这样新建社会工作本科院校,更面临着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不足,专业教师授课任务重,实务经验不足等问题。因此我们改善实习督导方面需要做出很大努力。

1.进一步加强专业师资力量配备。引进一定数量的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改善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以及实习督导能力。

2.提高现有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实习督导水平。作为新建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在起步阶段,要积极投身实务,让更多的相关部门、组织、机构了解社会工作专业,为实习拓展资源。教师通过自身的实务活动,增强自身的实务经验,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给予更为实际的督导。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本校现有的资源,如心理咨询工作室,与心理学专业的老师相配合,提高自身的实务能力。

3.完善督导管理制度,提高实习教学效果。改进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把参加社会工作实务纳入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鼓励专业教师从事社会工作实务。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本院教师参加包头市德缘社会工作协会的活动,积累了经验,能够更好地督导学生。

三、完善实践教学的评估体系

包头师范学院根据自身的情况,对本校非师范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做出了一系列探索,形成了《包头师范学院实习鉴定表》,对非师范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实习效果进行评价。从一定程度上规范了非师范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实习内容已经评价标准,为社会工作的专业实习评价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包头师范学院专业实习鉴定表》是针对全校众多非师范类专业所设立的,各非师范类专业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非师范类专业缺乏自己的专业评价标准,同时现有的实习评价中,学生个人总结,实习单位评价,实习小组评价三个部分之间的权重不明显。在实习评估的过程中,实习单位的评估所占的比重非常小,实习小组的评估占学生成绩的比重过大。导致了实习成绩不能真正的反映学生的实习效果,所以在本院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探索的过程中,我们结合本专业的发展情况,提出了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评估的标准。

1.实习评估采取机构督导、实习督导以及实习学生合作方式。针对原有标准中的不足,我们在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加大机构督导机构的作用。对于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实习机构方面的了解是最直接也是准确的。为了能够让学校方面对学生实习有一个准确客观的评价,机构有责任协助学校和实习导师对学生进行实习评估。因此,我们在实习评估中加大了实习机构评估的次数,由原有实习结束后的评估,变为实习过程中每周评估。随着机构对学生评估频次的增加,大学生在实习中更能与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相结合,从事日常实务性工作的人更少,完成实习任务的学生也更多,对实习产生积极作用。

2.完善已有的评估标准。原有的评估标准中,实习小组评价的内容并不明确,实际评价过程中标准模糊。改革后的评估标准包括专业价值与态度评估、知识范围、实务能力、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有效地运用督导与指引。其中,社会工作道德与价值观的评估是所有评估的核心和基础。专业态度、价值观与行为所占的比重为30%,知识范围比重为15%,实务能力比重为25%,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比重为15%,运用督导与指引比重为15%。

3.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估。实习督导应该对于学生作为一个个人、一个学生、一个受训中的专业社工人员进行观察,了解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进步和需要继续改进之处,并相应地为学生提供未来专业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1]向荣.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再探索[J].云南高教研究,2000,(69).

[2]肖萍.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本土性探讨――资源概念的引入[J].南京社会科学,2006,(3)

社会工作专业范文第2篇

一般来说,学校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的工作环境存在很大的差距,学校主要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社会主要专注于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要适应社会的生存要求,除了要加强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要亲自接触社会参加工作实践,通过对社会工作的了解指导课堂学习。实际体会社会对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以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我们在实践期间,与自闭症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一同参与了三部分的矫治课程,分别是生活自理课、动手实践课、音乐课。三部分课程各不相同,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因而我们也很用心。

首先,我们进行的是生活自理课。在矫治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志愿者每人负责带一名儿童,辅助他们学习戴围巾、戴手套、戴帽子。在常人很容易做到的戴围巾等任务,在我们的课程上却难以进行,自闭症孩子有的不愿意参加,有的不愿意学习,有的认知有障碍,难以理解所教的内容。尽管这样,我们作为志愿者,一点一滴手把手的给孩子们进行教学,让他们认识并学习生活自理,在这节课上,我们深刻感受到自闭症孩子真的很需要人去关爱,社会需要一个爱护自闭症孩子的大环境,我们也应该呼吁更多人加入到这个服务队伍中去。

接着,我们进行了动手实践课。这节课我们来到了矫治中心的活动场地,我们每个志愿者带一名自闭症孩子动手捏橡皮泥,做游戏,折纸等一些少儿的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展现了他们的天真活泼的一面,我们志愿者在活动中也做到了志愿者的耐心服务。我们很难去想象,对于常人家的孩子,如此简单的游戏,对于自闭症孩子却如此困难,为何这样简单的快乐也要剥夺,我们真心希望社会大众更多的关注到自闭症孩子。

最后,音乐课作为结束活动登场。在音乐课上我们志愿者和自闭症孩子围成一圈坐在一起,我们教孩子打手鼓、唱儿歌、做简单的节奏动作。在这很欢快的气氛中,出现了些插曲,有的孩子玩着玩着突然大哭起来,有的孩子总是欺负旁边的孩子,还有的孩子坐立不安,来回走动,很是影响课程的进行,我们看着在这些可爱的孩子的影响下和他们一起玩儿、一起做动作、一起打节奏、一起拍手鼓。

虽然已经是大三,但对于实际社会工作还是茫茫然的,毕竟书本上的只是一个概念,具体操作并没有教你。难得的实习机会,我想把它做好。在这段时间学会了一些比较琐碎的事情,但确实体会到了工作的辛酸,觉得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严重不足,不能适应激烈的工作要求,像那些实际操作性极强的工作,我们这些刚出来没什么工作经验,而且本身就没好好学学校的专业课的人来说,根本无法和那些老手相竞争,有时候感觉确实无从下手。

回顾这两周来,我们的实践情况,扪心自问,坦言总结。在诸多方面还存在有不足。因此,更要及时强化自己的工作思想,端正意识,提高实践的方法技能。

首先,在不足点方面,从自身原因总结。我们在一定程度的存在有欠缺的知识技能,打动服务对象。作为一名志愿者,我们的首要目标就是架起一坐连接我们与服务对象的桥梁。为服务对象带来改变。在这个方向的指导下,怎样用真诚的心,打动服务对象,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以后的实践工作中,我们必须努力提高沟通能力,同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为下一阶段工作积累宝贵经验。

其次,注意我们在服务过程的细节,谨记助人自助的理念。用自己真诚的微笑,清晰的语言,细致的关怀,体贴的服务去征服和打动服务对象的心。让所有接收到我们我们服务的对象,都有所改变。树立起我们的优质服务。

再次,要深化我们的实践工作素养。熟悉服务方法,把握服务技巧,做到烂熟于心。学会面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服务技巧。力争让每一位服务对象都有所提升。

最后,端正好自己心态。不论做任何事,务必竭尽全力。这种精神的有无,可以决定一个人日后事业上的成功或失败,如果一个人领悟了通过全力工作来免除工作中的辛劳的秘诀,那么他就掌握了达到成功的原理。倘若能处处以主动,努力的精神来工作,那么无论在怎样的工作岗位上都很难有所建树。

社会工作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西北民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专业认知;调查;建议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工作教育恢复以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截止2016年,据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统计,我国现在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院校有298所,培养了一大批具备社会工作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理论及方法的社会工作者,推动了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的进程。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时间不长,影响力有限,加上社会工作职业化不足,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教育及职业的了解度和认同度仍不高。在现实中,有的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在入学后会出现随意转专业、消极对待专业学习以及盲目择业等专业认知不良的现象。研究表明,专业认知是学生形成积极的专业情感和专业态度的基础,也是学生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条件。本文从专业认识、专业认同感、专业认知行为等3方面对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知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

一、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西北民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69份,有效率为93.9%。其中大一学生占35.5%、大二学生占26.6%、大三学生占24.3%、大四学生占13.6%;男生占36.7%、女生占63.3%;汉族学生占49.1%,少数民族学生占50.9%。

2、调查方法

通过访谈部分在校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结合现有文献资料,同时借鉴已有关于专业认知的各种调查问卷,自编了《大学生专业认知状况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专业选择状况和专业认知状况,其中专业认知状况由3个分量表构成:(1)专业认识主要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培养计划、学习要求、专业技能、优势和局限等内容体现;(2)专业认同感主要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专注性体现;(3)专业认知行动主要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出的各种专业认知行为体现。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回收问卷进行数据的录入、整理和分析。

二、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专业选择状况

表1 专业选择状况统计表(N=169)

问题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当前专业是否为第一志愿录取 是 49 29.0

否 120 71.0

选择当前专业的主要原因 自己喜欢 30 17.8

他人建议 30 17.8

专业调剂 68 52.6

有发展前景 12 7.1

家庭影响 2 1.2

专业在本校名气 3 1.8

就业前景好 3 1.8

入学前对本专业的了解程度 完全不了解 83 49.1

不太了解 21 36.1

了解一些 61 12.4

了解较多 4 2.4

进入大学前,许多中学生在高考结束后才开始关注与专业相关的信息,由于对专业了解不足,再加上信息来源不准确、缺乏指导等原因,很多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只能依靠个人经验、已知信息对具体专业进行辨析和选择。因此可以将大学生的专业选择情况作为了解其初级专业认知的一个重要参考。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

1、社会工作专业不是多数学生的理想专业

七成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高考第一志愿专业不是现在就读的社会工作专业,只有近三成的学生第一志愿是社会工作专业,可见以社会工作专业为第一志愿录取的比例小。

2、专业调剂是多数学生选择社会工作专业的主要原因

可以看出,学生选择社会工作专业的原因中,半数以上的学生是因为专业调剂选择该专业的,不到两成的学生是出于个人喜欢,一成是因为该专业的影响(如发展前景、就业前景、名气等)。

3、绝大多数学生入学前对社会工作专业缺乏了解

近一半的学生在入学前对社会工作专业缺乏了解,绝大多数学生对该专业了解不足。

三、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专业认知状况

1、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知度为中等

表2 量表各维度分值统计

专业认识 专业认同感 专业认知行动 专业认知总值

人数 169 169 169 169

平均值 21.05 20.14 20.34 61.52

标准差 3.532 3.726 3.746 8.916

题目数 6 6 6 18

每题平均值 3.508 3.366 3.390 3.418

由表2可知:3个分量表及总量表的每题得分的平均值均大于3,其中“专业认识”维度的得分(M=3.508)最高,而“专业认同感”维度的得分(M=3.366)最低,可见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知度为中等水平,这说明大多数学生了解所学专业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之后能从事的具体职业,对专业有一定的认同感和专注性,乐于在学习过程中做出专业认知的各种行为努力。此外,从标准差看,量表总分的标准差为8.916,高低分之间有一定差距,说明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知状况存在个体差异,而且“专业认识”和“专业认知行动”两个方面的差距较为明显。

2、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对专业的认识偏重实用性

表3 专业认识统计表(N=169)

专业认识 很不

同意 不同意 不确定 同意 很同意

知道所学专业的培养计划和学习要求 5.3% 11.8% 34.3% 45.6% 3.0%

知道所学专业需要训练和掌握的专业技能 1.8% 8.9% 22.5% 59.2% 7.7%

知道所学专业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 0.6% 11.2% 40.2% 45.0% 3.0%

知道学习当前专业之后能从事的具体职业 1.8% 4.1% 31.4% 56.2% 6.5%

知道所学专业的具体优势和局限 6.5% 32.5% 0.0% 53.8% 7.1%

知道当前专业是否适合自己 1.8% 8.9% 36.7% 40.8% 11.8%

在“专业认识”方面,有66.9%的学生知道所学专业需要训练和掌握的专业技能,有62.7%的学生知道学习当前专业之后能从事的具体职业,60.9%的学生知道所学专业的具体优势和局限,有52.6%的学生知道当前专业是否适合自己;有52%的学生不确定或不清楚所学专业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有51.4%的学生不确定或不清楚所学专业的培养计划和学习要求。可见,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对专业的认识偏重实用性,对于专业需要训练和掌握的专业技能、与专业对口的具体职业、专业的具体优势和局限、专业是否适合自己等方面认识较清楚,但在对专业培养计划和学习要求、专业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认识不足。

3、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偏弱

表4 专业认同感统计表(N=169)

专业认同感 很不

同意 不同意 不确定 同意 很同意

学习越深入我对专业的认同感越强 1.2% 10.1% 24.9% 49.1% 14.8%

学习当前专业是个快乐、充实的过程 1.2% 7.1% 29.6% 50.9% 11.2%

学到了真正想学的东西 1.2% 11.2% 43.8% 34.3% 9.5%

决定毕业后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3.0% 13.6% 53.8% 22.5% 7.1%

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三心二意 5.3% 33.7% 30.8% 29.0% 1.2%

如果可以,我想转专业 11.8% 23.1% 34.3% 28.4% 2.4%

在“专业认同感”方面,有63.9%的学生认为学习越深入专业认同感越强,有62.1%的学生认为学习本专业是快乐且充实的过程;同时,有56.2%的学生不确定或不认为自己学到了想学的知识技能,有53.8%的学生不确定毕业后从事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工作,有61%的学生不确定或认为在专业学习中经常会三心二意,有65.1%的学生不确定或认为自己想换专业。可见,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专业认同感,认为随着学习的深入会加深专业认同感,而且肯定学习过程,但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职业化缺乏认同感,坚持专业学习的信心不足,对学习结果存在一些疑虑。

4、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专业认知行为动力不足

表5 专业认知行为统计表(N=169)

专业认知行为 很不

同意 不同意 不确定 同意 很同意

乐于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与专业相关的信息 1.8% 12.4% 33.7% 50.9% 1.2%

乐于整合课堂信息来加深对专业的认识 1.2% 9.5% 42.0% 43.2% 4.1%

会为自己设定专门的专业学习计划 0.6% 17.8% 41.4% 37.3% 3.0%

会主动学习与专业相关的知识 0.6% 14.2% 32.0% 47.3% 5.9%

会用课余时间进行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 1.2% 16.0% 33.1% 42.6% 7.1%

乐于讨论和分享专业学习的心得、疑惑 1.2% 11.8% 30.2% 49.1% 7.7%

在“专业认知行动”层面,有52.1%的学生乐于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与专业相关的信息,有53.2%的学生会主动学习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有56.8%的学生乐于讨论和分享专业学习的心得、疑惑,但有59.8%的学生不会为自己设定专门的专业学习计划,52.7%的学生不乐于整合课堂信息来加深自己对专业的认识,50.3%的学生不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等等。可见,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在专业认知过程中还是乐于做出各种努力,但是专业认知行动的动力还是不足,专业学习规划性不强。

四、开展专业认知教育,提高专业认知度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知度处于中等水平,现状比较乐观,但仍存在明显的不足,需要不断改进和提升。

1、加强招生宣传,减少填报志愿失误

高校在招生时应当加强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招生宣传,使新生在填报志愿时能够充分认识专业的内涵、培养方案、就业方向、发展前景等,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报考,减少盲目性,吸引更多喜爱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这样不但可以在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意识,稳定专业思想,促进其主动积极学习,提前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对于专业自身的建设和改革、提升专业品牌等方面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2、建立有效机制,深化专业认知

专业认知过程是一个变化的动态过程,随着专业学习的逐步深化对专业的认知也会慢慢转变和强化,应该合理安排专业认知教育的内容和时间,让专业认知教育持续发挥作用。大一阶段,重点在于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培养初级专业认同感、习得常见专业认知行为。可以设置专业导论课程了解专业培养计划,安排新老生经验交流,参观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大二、大三时,重点在于加强学生对专业的理性认识、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拓展专业认知行为。可以学习专业的应用前景、组织专业认知活动、寒暑假进行专业认知实习等。大四时,重点在于巩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熟练掌握各种专业认知行为、强化专业竞争力。可以组织优秀校友或毕业生的经验交流、模拟求职等。

3、丰富学习方式,增强专业自豪感

采用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和学习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各种专业认知活动,深入了解专业,不断增强专业自豪感。可以举办学术论坛,定期邀请国内外专业学术领域的专家来校演讲,拓宽学生眼界,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培养专业自豪感;邀请本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优秀校友回校演讲,与学生交流、分享心得,通过自己的经历来感染、激发学生对专业的情感;举办学生学术讲座、专业知识竞赛,并邀请专业教师进行点评,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科研探索的积极性;组织本、研交流,使本科生积极参与到研究生的课题当中,培养其对专业学习的责任感及专业探索能力。

【参考文献】

[1] 熊跃根.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路径与策略:理论解释与经验反思[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3-28.

[2] 毛芳才.提升大学生专业认知能力的途径探究[J].高教论坛,2012(9)82-85.

【作者简介】

社会工作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群体;社会工作;专业认同

一、社会工作行业概述

在西方国家,社会工作是在一般性的助人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但是,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则要从两个层面来考察,一个层面是作为一般性助人活动的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另一个层面是专业意义上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

王思斌认为“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这个定义指出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即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主导的帮助他人的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更确切地说,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的助人自助的服务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慈善活动。这个定义还指出了,社会工作以求助者的需求为主导,并以科学的、专业的助人技巧为手段,以达到助人的目的性。

二、调查内容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

金华市社会群体

(二)调查方法

调研者自行设计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度调查问卷,由于在抽样调查中,充分考虑了样本的代表性和性别比例的协调性,因此此次调查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前社工专业的社会认同度。为了使我们的调查问卷更具有真实性、有效性,在样本中加入年龄、文化程度、政治面貌等量度。

(三)调查内容

此次调查问卷主要对金华市的社会群体对于有没有听说过社工,了解途径,了解程度,什么性质,现阶段国家和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关注度如何,社会认同度,社会需求,若遇到困难会不会向社工求助,前景以及对社工的看法和意见等问题进行调查。

(四)数据整理与分析

调查问卷经过审核和复查,数据录入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通过不记名自填问卷的方式,对金华市社会群体进行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社会认同度的问卷调查。最后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7份,回收率96.75%,有效问卷376份,有效率94%,其中男生占49%,女生占51%。实际样本的分布情况如下表:

本次调查主要从以下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整体认同度及影响因素,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认同度及影响因素,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需求认同度及影响因素,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出路认同度及影响因素几个方面进行调查,得出数据,进行分析。

(一)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整体认同度及影响因素

这表明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度,众值是不太高,异众比为50,占调查对象的比例为50%。关于社会群体是否愿意报考社会工作专业的众值是不愿意,但并没有过半数,异众比为52.66。值得注意的是:对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度很高或是比较高的社会群体,会比较倾向于报考社会工作专业,反之,则不愿意报考社会工作专业。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整体认同度比较低,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大陆作为一门新兴专业,还未得到广大社会群体的认可,学生的就业率低,工作难找可能是导致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度降低的其中一个原因。

(二)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认同度及影响因素

数据表明,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性质还不是很了解,其众值是社区工作,异众比很大,为70.21。但是分析表中数据可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结果,对于社会工作这个新兴专业,大多数的社会群体并不是很了解,其中也包括文化程度较高的调查对象。调查发现,并非文化程度高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了解程度较其他人而言较高。文化程度较高者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也不能给社会工作下一个完整而准确的定义。

而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起步的时间上较晚,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省广大社会群体没有尝试向社会工作机构寻求帮助,无法切身感受社会工作者的价值,另外广大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者的认识也不深。

(三)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需求认同度及影响因素

社会工作者,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假设社会工作者是一名医生的话,那么社会工作者的目标不是为病人输血,而是让他自己造血,就是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帮助,发挥其潜在的能力,以更好适应生活以及这个社会。

实际上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需求度并不高。社会群体对社工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职业操守抱有一定的怀疑,并不是很相信社工,存在一定的疑虑。但是,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是需要社工的,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都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

(四)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出路认同度及影响因素

调查发现大多数的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的就业前景并不看好,其众值是一般,异众比为67.82。主要的原因,还是对从事社会工作的前途以看清,就业前景并不乐观,而且在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专业才刚刚起步,很多的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就算是已建立的体制,也是不完善的,仍需要进一步发展。而且从事社工这个专业,就业后工资不高,提供的待遇、条件不够理想,为别人排忧解难是一件非常辛苦而且棘手的事情。因此,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出路认同度并不是很高。

四、调查小结

本次调查研究通过对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从四个方面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度进行了调查(以金华地区为例),得到以下结果:

(一)社会群体对专业的整体认同度

从调查数据中显示群众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整体认同度并不高,但是他们对于这个新兴的专业已经开始有所了解,大多是通过大众传媒认识的本专业,被问及他们是否愿意成为社会工作者时,绝大部分的群体表示他们“可以考虑”甚至是“不愿意”,极少部分的人“愿意”。这个结果说明社会工作专业虽然有其独特性,是一门实用性学科,但是在现阶段它并不被社会广泛接受。

(二)社会群体对专业价值的认同度

大部分群体都认为社会工作的性质是“义工”、“助人活动”、“志愿者”等等,这说明他们认同了本专业的“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理念,在调查过程中,有调查对象提出社会工作者要具有很强的责任心,我们要尽快将社会工作在我国职业化、专业化,让更多的人加入社工这个队伍。

(三)社会群体对专业需求的认同度

专业需求认同度很低,大多数人被问及是否需要社会工作者时,都表示“一般”,绝大多数人表示如果遇到困难,不太会甚至是不会向社会工作者求助。他们认为有困难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也可以找自己的家人或是亲友帮忙解决,没必要花钱找人解决。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老师和学生有义务将社会工作专业推广出去。

(四)社会群体对专业出路的认同度

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的就业前景等持不太乐观的态度,在调查过程中有人表示“社会工作应该有很多人向公务员、社区等方面发展”,说明在中国大多社会工作专业的人很少会向社会工作道路继续发展下去。

总之,要加快社会工作在我国的专业化、职业化过程,不仅要依靠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福利体制等等,需要国家和政府对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视和支持,加大社会工作教育宣传力度和社会工作人士的大力宣传。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我们要本着“助人自助”的理念,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以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同。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熊跃根,社会工作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7,P28、P36

社会工作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政法院校 社会工作专业 毕业实践 司法社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185-03

目前,我国有200多所学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学历层次结构中,社会工作已经涵盖了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各学历层次,甚至有不少学校已经开始招收社会工作方向的博士后,如北京大学等。在全国200多所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学校中,不同层次的学校开设的社会工作专业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也不同。当然,不同的学校类别开设的社会工作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如综合性院校开设的社会工作专业往往倾向于培养综合性社会工作人才,民族院校则更倾向于培养民族社会工作人才,医学院校则更倾向于培养医疗社会工作人才,政法院校则更倾向于培养司法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无论是培养层次的不同,还是培养院校的不同,社会工作实践教学都是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按照教学阶段来分,包括课堂实践、课程实践、实验室实践、寒暑假实践、毕业实践等各个阶段。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按照大的行业来分,包括政府相关部门、社区、社会组织(尤其是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企业等几大行业的实践。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按照具体的领域或者说按照课程设置来分,包括妇女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禁毒社会工作等方面的实践。因此,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不仅重要,而且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本文结合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当前的研究情况,以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为例,研究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毕业实践问题。

一、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特殊性

(一)法律性。政法院校的学生正因为这个“法”字,使得其各方面披上了“法”的外衣。这是因为:首先,政法院校的学生以法学类专业学生居多,如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的法学类专业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90%以上,其中纯粹的法学类专业如法律事务、贸易法律、东盟法律、律师助理等专业就占差不多40%,法学类相关专业如法律文秘、司法信息技术、司法警察、刑事执行等专业占了近60%。其次,政法院校往往比非政法院校的非法学类专业开设了更多的法学类课程,如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的非法学类专业社会工作、社区管理与服务、市场营销、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均开设了法学类专业。最后,非法学类专业学生生活在以法学类专业学生为主的校园,非法学类专业学生耳濡目染往往也“法律化”。正因为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因,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较非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而言,多了“法律性”这一层外衣。

(二)政治性。政法院校的学生正如因为“法”字而披上“法”的外衣一样,也因为“政”字而披上了“政”的外衣,即政治性。这是因为:首先,政法院校学生的政治性有其历史的原因,即政法院校产生的目的就是培养政法干部。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就是在原来的广西政法干校的基础上成立,进而与广西司法学校合并而成。政法院校的历史性证明了政府院校的政治性。其次,政法院校学生的政治性有其现实的原因,即政法院校较非政法院校而言更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生手册明文规定,每周二下午各班分别召开主体班会,并且由学校学生处、团委统一拟定班会的主题。最后,我国一向重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多次下发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文件。综上所述,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较非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而言,又多了“政治性”这一层外衣。

(三)组织纪律性。政法院校的学生因为其特有的“法律性”和较强的“政治性”,使得其本身又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以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为例。首先,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所有学生均实行半封闭式管理。具体来说,每天早上实行早操制度,阻止学生睡懒觉的行为。每天晚上10点以后开始晚检,杜绝学生深夜外出或夜不归宿的行为。其次,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警察类专业学生实行军事化管理。即早、中、晚均要出勤,而且早上要拉练,下午或晚上要进行军事训练。最后,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的学生(包括警察类专业学生和非警察类专业学生)经常外派执行执勤、安保等警务任务,有效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特别是专业素质和组织纪律性。因此,在这种大环境下,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表现其更强组织纪律性的一面。

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具有法律性、政治性、组织纪律性等特点,当然也具有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一般特点。这些特点综合影响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

二、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内容:专业实践偏少。在各专业的毕业实践中,专业实践偏少,这是一个难以避免的通病。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毕业实践中也难以避免专业实践偏少这个通病。对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调查发现,他们最多的是类似“我们没有实习到什么,根本没有专业方面的内容”这样的回答。造成这种专业实践偏少的深层次原因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领域方面的问题。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实践领域首选应该是司法社会工作领域,其次是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或社会组织,再次是社会工作相关领域。但现实情况却是大多数学生选择了非社会工作机构或社会组织。这直接影响专业实践的专业性。第二,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自身的问题。即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积累不够,即使是在社会工作专业机构或相关领域进行毕业实践,专业知识的欠缺使得其难以融入工作。第三,毕业实践的时间偏短。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实践为三到六个月,实践单位往往因为其时间太短而不愿意花费太多的精力在实习生身上。当然,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社会认可度偏低,除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之外,其他领域对社会工作的了解甚少。这些综合因素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实践偏少。

(二)实践领域:多数在政法部门。从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及毕业后的工作情况来看,他们大都倾向于选择政法部门,即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等部门。即使不选择政法部门进行毕业实践,大多数学生也选择在企业进行毕业实践。每届只有一到两个学生选择在专业社会工作机构进行毕业实践,毕业后留在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工作的每届也就一两个学生。之所以选择在政法部门进行毕业实践,笔者认为是由前所述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法律性”所影响的。其他的选择在企业进行实习,笔者认为他们更多的是基于经济待遇方面的考虑。而真正留在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实践的学生,则是真正出于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热爱和社会工作价值观的认同。

(三)实践指导:缺乏专门的指导机制。社会工作本身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也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职业。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按照包含了课堂实践、课程实践、实验室实践、寒暑假实践、毕业实践等各个阶段。社会工作毕业实践是社会工作所有实践中最重要的一环,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总结提升的阶段。就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来看,首先缺乏的是实践教学的指导机制,尤其是毕业实践的指导机制。具体体现在:指导老师如何安排、指导老师指导学生毕业实践如何计算酬劳、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实践的评价机制等。其次是缺乏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自2010年开设,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则开设有近十年的历史,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教师仅有一人,专业教师极其缺乏,严重影响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四)与毕业论文关系:脱离毕业论文。现在对于大专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到底是写毕业论文,还是写毕业设计,一直是高职学校及教师们所讨论的问题。其实,不管是写毕业论文,还是写毕业设计,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毕业论文应该与毕业实践紧密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对专业知识的把握和理解。但是,如前所述,首先,大部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都在非专业领域实践。其次,即使是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进行毕业实践,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也未能将毕业论文与毕业实践很好的结合。最后,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更多的是被动选择学校给予的参考选题,而不是主动根据自己的专长、兴趣等进行选题。就笔者近几年所指导的30余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实践情况来看,真正将毕业论文与毕业实践结合的学生不超过10%。

三、促进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实践的对策

(一)实践机制:符合实情的毕业实践机制。良好的机制是社会工作各类实践良性运行的根本保证。首先,应根据政法院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特色的一整套实践机制,并且要将毕业实践作为这一整套实践机制的重点内容。社会工作专业这一整套机制应纳入专业培养方案,以明确的文件形式加以规定。其次,要明确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实践的经费支持机制。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性特征要求一定的经费作为支撑。再次,要制定实习基地建设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实习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要继续建立新的实习基地,充分发挥实习基地对理论教学的辅助作用。实习基地的建设要实行动态管理,避免只建不用的状态。第四,实行弹性的毕业实践机制。根据当前高职院校的毕业实践情况来看,毕业实践一般为三个月到一年不等,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应根据实情进行调整,建议不低于半年的毕业实践。此外,实践机制应体现政法院校的特色。我国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中都体现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规定的最低专业标准,但是专业特色与优势科目的发展并不突出。

(二)实践指导:专业的毕业实践指导教师。学生虽然进入毕业实践,但实际上还是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况且毕业实践是学生诸多实践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应在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下进行。对于专业的社会工作实践指导教师来说,应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要从学校层面来考虑,二是要从实践指导教师自身来考虑。从学校层面来看,首先,要实现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实践指导老师的专业化、专职化。不过,当前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本身缺乏,可考虑从相近专业或其他专业培养专业化最好是专职化的毕业实践教师。其次,要形成良好的实践指导教师评价机制。无论是兼职实践指导教师,还是专职实践指导教师,均需形成良好的评价机制。从实践指导教师自身层面来看,首先,要充分发挥自身专长,认真指导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指导内容不能仅局限于专业层面的指导,还要包括思想层面的指导。其次,实践指导教师要积极处理好与实习单位的关系,为当前正在进行毕业实践的学生及未来将要参加毕业实践的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实践领域:司法社工和常规社工并行。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有一般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共性,也有如民族院校、医学院校、工科类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一样的特殊性,因此其毕业实践领域应包括常规的社会工作实践领域和特殊的司法社会工作实践领域。当然,考虑到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可偏重司法社会工作领域的实践。常规的社会工作实践领域在这姑且不论,主要探讨司法社会工作实践领域。具体来说,第一,社区矫正。从社区矫正的有关分析中可以看出,社区矫正的方法应是以法律规定的方法为主,辅之以社会工作、心理学等相关工作方法。第二,法院人民调解员。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既具备较全面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又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较为符合法院人民调解员职位需求。第三,禁毒、戒毒社会工作。禁毒、戒毒社会工作不仅需要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也需要禁毒、戒毒的法律知识。此外,司法社会工作还包括安置帮教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上述司法社会工作领域实践更适合他们自身的发展。

(四)实践形式:关联就业和毕业论文撰写。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也同其他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一样,应将毕业实践与论文撰写和未来就业联系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完成毕业实践,也可以促进毕业论文的撰写和未来的就业,这也是当下诸多高校比较提倡的做法。上述司法社会工作领域当前用人需求量大,政法院校应抓住这一机遇,利用自身优势,在加强学生毕业实践的过程中促进就业工作的开展。关于毕业论文的撰写,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尤其是重实践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只有在专业实践中才能发现更好的选题,撰写更具实践意义的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杨慧.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修订路径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4(2)

[2]苏香菊.个案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研究[J].传承,2015(3)

【基金项目】2014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A442)

【作者简介】刘 伟(1984- ),男,湖南邵阳人,广西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社会工作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社会工作理论与政策。

社会工作专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缺失;就业困难

社会工作归属于应用社会学的范畴,其根本宗旨是助人自助,强调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通过加强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训练来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个人、社会群体以及社区等提供专业服务,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从而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服务对象的良性发展。社会工作是一项专门助人的工作,其主要内容是:根据个人、社会群体以及社区的特质来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服务,这样就能有效的实现预防、恢复、发展、治疗等目标。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助人的工作,在为需要帮助的个人、社会群体以及社区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通过对社会环境的改善以及对人和环境的双向调整,不仅能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还能实现社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对社会工作发展状况的研究与分析

在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就业难、人才流失、青少年犯罪以及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不断加深,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的部分社会服务将会被抛向社会。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助人的工作,其工作本质就决定了它能为上述社会问题提供专业的帮助,因而就实际情况而言,社会需要这样的工作者来帮助解决上述社会问题。当下,我国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每年至少有6千多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据统计,大多数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都从事了其它工作,并没有从事社会工作这一行业,所以人才流失的状况十分严重,另人担忧。

二、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缺失与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1、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缺失的原因分析

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缺失可以从主观与客观两方面来进行分析。首先,就主观方面而言,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对他们自身的专业认同度较低,认为自身的专业优势比其它的专业优势薄弱,且自身的性格、兴趣、爱好等都与从事社会工作的要求不相符;其次,就客观方面来讲,大多数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由于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不足、接受的专业教育不多、职业体系不完善、专业供给不足、待遇偏低等原因,导致他们不愿意从事社会工作这一行业,从而导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缺失现象的产生。

2、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就实际情况而言,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是相当大的,但是由于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困难,且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所以就导致社会工作出现就业困难的尴尬局面,深究其原因,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解释:

1)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自身发展不完善

现阶段,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是:通过高校教育来推动专业的发展。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我国的社会工作发展分布状况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地域分化越来越严重,且大多数都集中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社会工作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教育制度的某些方面不能与实际社会相接轨,从而就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工作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一些高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获得的实践机会比较少,所以就不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进而致使社会工作专业中的普片理论与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传统文化相脱节。

2)与社会工作专业对口的岗位门槛太高

据调察统计,我国大多数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在毕业后都没有从事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政府的支出力度不足,缺乏相应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民政局、妇联等政府部门是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最大雇主,但是毕业生要想去政府部门工作就得考公务员,而太多的毕业生考公务员就显得这条就业道路太过狭窄,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困难的尴尬局面。与此同时,目前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比较慢,还有很多地区都没有编制专门的社会工作岗位,再加上大多数的企业、用人单位都不了解社会工作这一专业,所以就更不用说来聘请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了。

参考文献:

[1]石孝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现象的研究》.2011-03-21

[2]石孝华.《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困境和对策分析——以淮安高校为例》.2011- 09-10

[3]王苑.《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期待下的人才队伍建设.西北大学出版》,2011- 11-09

[4]娇杨.《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09-12-01

社会工作专业范文第7篇

(一)实习情况综述

xx年3月5日至5月21 日,我们一行九人平均分成三个小组,在武汉市社会福利院康复区开展了为期十周,每周五、六、日分别由一个小组负责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选择武汉市社会福利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以前在这里作义工,与他们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另外,我们了解到他们的实际困难:即那里十位年龄在13--18岁不等,文化水平在小学三五年级之间的残障少年,无人授课、无处求学;同时,他们在自我认知、文化知识、社会生活技能等方面存在欠缺。(注:除了这些智力正常的残疾少年,康复区还有成年人和弱智青少年,鉴于时间、精力和能力的局限,我们和他们只作简单的交流,未建立专业关系。)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制定了总体实习计划:先联系我校附小彭英校长,动员小学生捐课本、习题集、工具书、课外读物等一百余本。然后,以作义务老师的方式,与他们顺利地建立专业关系。工作方法上,以小组活动与个案工作结合、辅导与管理相配合的方式。我们的目的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方法和技巧,使青少年偏差行为得以纠正,在协助他们形成正确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交往;最终学会自我管理,即他们自觉、自动和自主改变自己的行为。

(二)实习的意义

由于实践经验的不足和理论知识的欠缺,"实习"解决问题的功能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突出体现的是"实习"作为"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专业认同方面:

与案主的正式接触中,我们认识到专业工作与一般助人活动的实质区别,从而对自己的专业有了客观全面的认识。一般助人活动的随意性,决定了它缺乏严密的组织性、前后相继的系统性、解决问题的彻底性,它是一种插入式的人文关怀。对于"义工"来说,志愿活动疏导了自己助人的意愿,满足自己了解弱势群体生活状态的需要。对于受助者来说,他们享受了一种探望式的关怀。活动结束之后,便各自回到原有的生存状态中,对改变他们的弱势群体地位没有本质的作用。

社会工作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要求组织性、系统性和彻底性相统一。如果说"志愿活动"是可以随便排列的卡通画面,那么"社会工作"就是设计动画片;如果"义工"过年的时候送给小白兔成筐萝卜,"社工"既要送给他们萝卜籽,还要教会他们种萝卜的技术;如果说"志愿活动"传达了社会对弱势群体进行人文关怀的信号,表达了社会接纳他们的至诚意愿,那么,"社会工作"要做的是把这种美好的意愿落到实处。

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社会工作是一种渗透,是一种要为案主的未来长久的幸福负责的系统工程。社会工作意味着在付出的同时寻求接纳,在相互接纳中承担责任。它"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和对案主生存状态的神入,从一开始就决定社会工作没有轻松和真正的开心可言--在案主的问题解决以前。

第二,对自己的再认识:

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开始由"社会人"转变为 "社会工作者".在体会到自身价值的同时,坚定了作社会工作的信念。

他们是因为上天自己的失误,而先天残疾的孩子。他们因为下肢残、侏儒、皮肤病、脸上覆盖性红斑、视听障碍、发音不请等生理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督促我们去珍惜自己的健全。至少,我们该把在空虚和抱怨中虚掷的时间,分给他们一些。有人说,看一个人的人品如何,看他对穷人的态度即可;我认为,从一个社会对生活不能自理者的态度中,也可以瞥见其文明程度。一个健全的社会,该为一切成员提供健全灵魂的空间,提供维护生命尊严的条件。体会到这一切的时候,我明白了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三:在专业技能方面的成长

接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对理论知识系统应用的过程。实习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关于残疾人生理、心理、社会需求的第一手材料。他们幼时被武汉市儿童福利院收养,长到12岁时分别被领养、寄养、资助继续求学等。而其余的,就暂时滞留在武汉市社会福利院。一年前,他们的老师辞职。他们就过着这种生活:白天吃饭、看电视、作卫生,晚上睡觉。第二天早上醒来,开始同样的循环。这只是让单调的生活,以相同的模式复制到不同的日子里而已。

被遗弃的日子里,福利院为他们提供了细数生命尊严的空间。在成长的过程中,封闭式的管教本身就意味着排斥与压抑。从本质上说,这是对他们尊严的一种漠视。

第五:对专业技能与价值的认识

与他们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用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们的处境;以社工的视角理解他们的问题。那时侯我们理解到社会工作传递给人的是一种价值理念,它是一种温暖的生活方式。

第四,关于专业价值与专业技能之间关系的思考--价值是灵魂,技能是主导

在专业技能不足的时候,我们体会到了"爱"的威力--它是一个"缓冲坡".面对他们突发的情绪转变、不愿对我们说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时,当他们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在合理的方案拿出来以前,我们给予的是毫不迟疑的付出真诚的爱、无理由的理解和有目的的安慰。这样问题不会恶化,许多小问题会在这个过程中化解。然而,要解决问题我们必须熟练地运用各种专业技能。

社会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价值重于技能。只重技能而轻专业价值观的形成,显然是舍本逐末、事倍功没;只重价值而忽略技能,只能伤了"爱心"又无功而返。我们应该让 "关爱的心"成为一种本能,本能意味着瞬间作出真实的反映,它省去了在不同态度之间反复权衡的徘徊。这不只是道德需要、不是空中楼阁的说教、而是价值和技能相融的便捷途径。

(三)案主的问题

在十周的实习中,我把他们的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身体的缺陷、社会知识和情感教育的先天不足,使他们产生很深的自卑感,这是他们产生性格障碍的主要原因。

院方对他们的总体评价是:懒惰、没有上进心、自私、不会与人交往、不会关心人等等。这些为一个成人定性的词语,却用在孩子身上。环境在不能为他们提供应有的爱、自由和关怀的情况下,丝毫没有降低对他们的苛刻要求。的确,他们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自我封闭性和对外界的防备心理,这造成他们不会交往、不会关心他人。这是因为在生活中他们很少受到来自道德、宽容、励志等方面的关怀和教育;这是他们在自我照顾过程中被迫形成的一种求生本能。

有一个女孩樱:清瘦、娇小、总是面含微笑。每次,她会指着我们身上蚊虫叮咬处、结疤的伤口等温柔地比划一番;走路时,她喜欢拽着我的手贴着我走;我们坐下来时,她就站在身后给我们辫上各种可爱的发辫,然后幸福地笑。只是,去了几周我们从来没有听过她说一句话。

一天,在她们宿舍玩了好久之后,我对她说:"你给我辫辫子好吗"

她重重点头,然后要往我身后走,我拉住了她:"不要点头,告诉姐姐,说'好'好吗?"

她迟疑地张了一下嘴,还是羞涩的点头。

"不能说'好'吗?"我假装生气地嗔怪她。

"好--"那个字拉了好长的音,声音如被卡了的磁带一样,时高时低地在空中打颤。她不喜欢在生人面前说话,是因为声带的缺陷。后来她还是怯生生到不敢开口,经过几次强化训练,我们可以顺畅地开玩笑。经过了解,他们中另外两个孩子,也是因为相同原因不爱说话。显性的自卑,是不想在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生理缺陷;隐性的自卑,来源于没有爸爸、妈妈、没有正常孩子该有的一切。这是他们产生性格障碍的主要原因。

2:对外界的向往与缺乏"自我认知"之间的矛盾

他们需要自由的空间,让生命沿着自己的纹路延伸。因为青少年期,是自我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决定他们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都希望走出福利院,然而当我们问他们今天想干什么时,竟然都说"没想过"和"不知道".从他们为难的神色中,我知道这是事实。他们的理由是,院里领导不让他们瞎想,想也没有用。

除了院方的管制,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除了电视报纸,他们没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教他们写短文时,我让他们描述一下淋雨的感觉,他们都在摇头。"有过这 种体会吗?""没有。""看过雨吗?""没有。"他们在福利院,一般情况下是断然不准出去的,下雨更加不允许在外面。对于自然现象都生疏若此,何况社会?

我告诉他们你怎么想,你不说别人永远不会知道,更加管不了。如果不想的话,即使现在就把你们放出去,又能干什么呢?我们给他们一个星期的时间大胆设想,下一周去的时候,我们要知道答案,这是作业。我们发现他们的理想也是缤纷美丽的,比如唱歌、画画、学古筝、厨师等。更主要的是,许多人有这方面的天赋。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自我意识,至少让他们明白他们是独立的人。

3:"半隔离"状态的生存状态,使他们处于"心理无依"的状态。

他们每人都有用作业本自制的通讯录,上面有:姓名、地址、电话三栏。我们要逐一填写。他们会说出一些陌生的名字,问我们是否认识,那些都是曾经去看望过他们的大学生。难为他们还那么"念念不忘".女孩小昕,经常让我们带信给我们学校的一个女生,还会送漂亮地风铃给她(他们一个月只有10元零花钱,这些钱要用来没生活用品,买一件新衣服意味着省吃俭用几个月,那个风铃是别人送她的)。后来我们问她:"你是不是很喜欢xx姐姐啊,怎么每次都问她啊?"她说:"是啊,因为我写了好多信,只有xx姐姐给我回信了。"

只要有电话响起,教室里就会出活跃起来。离电话最近的人跑慢一点,大家就高呼:"xx,快,快啊!谁的电话?"电话接通的时候,他们都自觉地保持安静,是谁的电话,谁就在大家羡慕的目光里幸福接听。谈话的内容大家共享的,原来他们的快乐来地那么简单!

(四)开展残疾少年社会工作的构想

目前,我们的社会缺少足够的空间和宽容去接纳残疾人。我们的同情和怜悯,从某种程度上隐含着排斥--似乎他们生来就是被同情的,而不是参与创造和分享 "正常社会"的一分子。他们也在"我是残疾人"的自我认知下,躲避着外面的世界。这种成长环境就如脆弱的玻璃器皿,稍微的外力就会使之支离破碎,个人的才智也会在废墟中老化。要想在短期内根除社会偏见是不可能的。那么,当务之急就是要他们正视自己"身体残疾"的事实、树立"意志不残"的信念,以客观平和的心态迎接异样的目光、适应环境。

社会连结理论认为:当一个人感受到社会道德和社会秩序对他的重要性,了解到社会上多数人对他的期望时,他就与社会有了一种连结。同时,要想让他们在这种情况下适应环境,需要有强大的后盾,使他们与社会发生连结。家的教育就是爱与责任的传递,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以家的形式,赋予生命一种顽强的自我修复功能在废墟中挺立。

1.童话--安置心灵之家的"宅基"

小时侯,童话的缺席是一辈子都弥补不了的。它扼杀了孩子没有负担的期望,也关闭了孩子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用一己的思维来创造世界的窗口,那样的童年往往残疾。以后的补偿最多是借尸还魂式的徒劳,终不得精髓。因此,开始的时候,我们鼓励他们回忆自己听过的童话故事。我们也挑合适的童话故事对他们进行教育。

2.一个有组织的群体,分工明确地一帮一或一帮几--小屋的基本"架构"

生活在公共环境中,心灵的的慰藉就缺少私有源泉;人们通过某种拥有,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家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是孩子独有的私有财产。我们根据文化程度,把他们分成3个小组,每周五、六、日,分别去三个人,一人负责一个小组,为他们上课、解答问题等。当其中个体有问题时,我们就进行单独谈话。我们经常问他们一些漂亮饰物和照片的来历,他们就自豪地介绍照片中的自己,幸福地回忆与哥哥姐姐们在一起的经历。爽朗的笑声溶解为灿烂面孔的旁白,那种神态驰骋球场的体育健儿拿着奖杯奔向球迷。这时他们会感到有人是专门为他们而去的。

3.赞美和鼓励--进入小屋的"门"

如果说可爱的赞美字眼对一个人的人生是重要的,那么在一个人的人生之始尤为重要。我们对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漂亮发辫、条理清晰的作文、敏捷的思维等进行赞美,以此 逐步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当我们要求他们写日记、保持安静、不打架时往往以奖励为借口,每每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当每次许诺之后,我们都在同学中收集适合的衣物带过去。

4.以宽容和教育做保证的自由犯错的空间--小屋的"床"

成长意味着犯错,成长渴求着自由与宽容。因此,他们需要一种力量来正确地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去嫁接一些、舍弃一些,而不是生硬地切割。有的时候,他们会把分给小伙伴的食物拒为己有、把作业做的乱七八糟、把同伴打的哇哇大哭、其中一些人看不起那些有智力障碍的人。开始的时候,我们对这些很反感,可是自己在这个年龄段做错事后,还蛮横地摔门而去,而每次妈妈都会默默地做好我喜欢的饭菜等着我迷途知返啊。一个人犯一次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别人一次也不肯原谅他。理请自己的头绪以后,我通过"换位思考"的方法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值的庆幸的是他们很听话。有了床之后,即使屋子没有建好也可暂作休息。

5.任意喊出需要与失望的自由--小屋的"窗"

如果说童话给了孩子们自由幻想的空间,那么我们该为小屋装上这么一扇窗--任其任意喊出自己的需要与失望。他们有权利在现实生活中争取童话唤醒的梦想;即使我们满足不了那些要求,孩子也可以在被拒绝的空间里慢慢融入现实。

6集体的监督与安排--小屋的"公安"

自发的助人活动很难长期坚持,因为自觉性的养成,离不开初始阶段集体的监督与鼓励。我们该有这么一种集体存在,它就是保障小屋安全的"公安".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诞生,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周末和节假日,经常有高校学生、社会慈善人士去参观,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志愿者,使志愿活动成系统、成规模,将会受益无穷。

(五)实习实录

第一:他们的在乎让我惭愧

我们的实习受到少年、院领导的热情接待和真诚配合。刚去的时候,康复区宛若一张被定格的照片:房屋、假山、路边的行道木,溶为一体似地一动不动。干净的庭院内无人走动,走道两边的长椅上零零散散地坐着一些人--他们都保持着固定的姿势:翘腿的、低头的、打瞌睡等等,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交流。

我们刚一进门,他们立即都站起来,同时几乎把眼睛和嘴张到最大,表现出喜出望外的神态。然后纷纷跑开了--不是跑向我们,而是边跑边向屋里没有出来的人大喊,然后一起站在屋檐下看着我们。

我们主动走上前和他们聊天、发书、作游戏,气氛很快活跃起来了。他们送了我们一串串漂亮的纸鹤和纸心。走的时候,我把东西放在所长的办公室里,忘记拿出来了。我很为难地对小鱼(一个15岁的女孩,坐在人群中她可以瞬间抓住人们的视线。沉默淤积的忧郁气质,丝毫掩盖不了骨子里的宁静与自信;清秀的脸始终舒展着浅笑,真诚而不招摇。;只是,走动的时候原本平整的路变地不平了)说:"这样好吧,一会你帮我把东西拿出来,下次来我再带回去好吗?"

同伴也应和着说:"算了,算了,下次再说吧,我们还要赶时间。"

小鱼说:"不能算的,不能算的。"说话时会笑的眼睛在声音沉寂的一刹那归于忧郁,深邃的眸子在我和同伴之间游移。她舒展的眉头始终漾着的笑意,也被紧张俘虏了。

似乎如果我们不回去拿的话,她就会哭。一直不喜欢说话的女孩樱,一直摇着我的手,并且目光扫向一个工作人员(办公室钥匙在她那),然后再定定地盯着我。后来她陪我要来钥匙的时候,围着我们的几个少年,脸上都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轻松笑容。

社会工作专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广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供需矛盾;供需契合

目前,广西乃至全国社会正处于经济政治转型时期,在新旧两种体制转轨的撞击和摩擦中,社会原有结构失衡引发了诸多新的社会矛盾。这一社会矛盾的解决除了依靠政府行政政策,还必须借助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理念和方法。2011年12月,广西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这一规划的提出旨在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切实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社会工作人才支撑。但是广西社会工作的发展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较为落后,因此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多。但巨大的需求与发展中的高校社会工作教育之间存在落差,一方面,没有一支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来满足社会对社会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培养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面临着一系列就业障碍,无法学以致用。因此,分析广西社会工作人才的供需矛盾及建立广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供需契合关系对建设广西和谐社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一、广西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供需状况

(一)广西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现状,相对于社会的需求而言,现有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数量是远远不够的。数据显示,专业社会工作者占总人口的比例,欧洲为0.6%,日本为0.5%,加拿大为0.22%,美国为0.2%,我国香港地区注册的社会工作者也占人口的0.17%;而在我国大陆地区,政府能够统计的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共45.3万,距离达到总人口的0.2%还差两百多万。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拥有1700万人口的上海却只有约三千名专业社工。广西区经济较发达地区落后,每千人口拥有社会工作人才数量少于0.5名,即专业社会工作者占广西区总人口的比例低于0.05%,是欧洲的1/12,日本的1/10,接受系统社会工作专业学历教育、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专业人才占社会工作人才总量的比例低于30%,即不到8000人。就数量统计结果看,广西区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是巨大的。因此,广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数量的提升空间非常大。

就需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岗位来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依据广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对口的就业岗位主要有以下7个主要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需求情况如下:1社区、家庭服务,2011年广西区城市常住人口的家庭户数达到1000万户,参照每500户家庭配置1名社会工作人员,需要20000名社会工作人员;2社会福利、救助,其主要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弃儿等特殊对象,参照1:150的比例,需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30000人左右;3教育辅导,其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和中学生,按照香港的比例,需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15000人左右;4司法矫治,需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约1500人;5青少年服务,按照香港的做法,如果在城镇按照每10万人口建立一个青少年管理咨询中心,预计需要500个,约需要青少年专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2500人(按照每个中心5名工作人员计算);6就业服务,参照1:150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配置,形式上就业服务领域需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约2500人。大概统计数据看来,广西区需要社会功过专业人才总数约为71500人。

(二)广西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供给现状

20世纪80年代末,高校中就已经开始了社会工作的专业教学工作,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工作专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了适应中国改革开放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的需要,广西师范大学于2000年作为广西区第一所高校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广西大学(2005年)、广西民族大学(2001年)、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广西师范学院(2002年)、桂林理工大学(2005年)、广西工学院(2001年)、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2008年)随后分别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

2012年八所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为347人。桂林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2012年毕业生有31人,真正选择从事社工行业和从事相关行业的有5人,2人选择攻读社会学硕士,24人选择与专业不符的工作。另外七所学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大致与桂林理工大学一致。就八所高校的数据看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供给十分有限,与广西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需求形成反差。

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供需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广西现阶段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需求大量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存在矛盾,形成这种矛盾的原因中包含了观念与认识方面的原因、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的因素,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原因以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原因。

(一)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社会工作理论研究是从西方借鉴而来,由于经济基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性,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并非完全适合我国国情,具体到广西区,差异更大。广西区高校成立社会工作专业不过13年,八所高校教师总人数75人,2008-2012年全广西区获得国项级课题9项,省部级课题23项,发表核心期刊125篇,其他期刊172篇,从数据上看,广西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确实处于初级阶段。

(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数量与社会需求

《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指出,广西区近期(2011-2015年)所需要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社会工作者的30%,即8000人,这一数字与2012年广西区八所高校毕业生人数347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倍数达到35。八所高校2008-2012年的实际招生人数分别为227人、347人、331人、348人、374人,招生人数有限决定毕业人数有限,故必存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数量有限对比社会需求的矛盾。

(三)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社会需求脱节

广西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存在培训质量水平不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底子薄弱,社工专业高等教育及大学生就业状况不乐观等问题。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中,90%左右改行干其他工作,造成了大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且广西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师资队伍总体水平偏低,学科、教材、专业实习和培训基地等不健全,培养的人才规模小、数量少,职业化水平较低。而《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指出高、中、初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比例达到1:3:6,才能基本满足社会工作实践的需要。这一比例就目前而言远远达不到。

(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供给与政府用人机制

目前广西在人才、引进、流动中存在着人才使用效率不高、市场机制不健全、体制改革滞后、人才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之间流动存在体制等问题,人才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市场配置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引才、用才的人才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从而造成广西在人才竞争处于劣势,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虽然建立了初步的人才市场体系,但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尚未形成,市场机制配置人才的作用只对非国有单位起作用,对大多数国有单位尚未发挥作用。广西高校每年培养出约250名社工专业人才,但这250名具备专业化基础的毕业生因为没有相应的工作岗位和适当的薪酬等而纷纷转行,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相关工作的学生寥寥无几。

三、促进广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供需契合关系的措施

社会工作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撑,结合广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供需现状与存在的矛盾,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其他地区解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短缺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政府、社工机构与高校、学生三个角度出发,以实现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推动重点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为宗旨,以满足重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需求、解决供需矛盾为落脚点,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以期对有效解决广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供需不平衡问题、促进地区社会工作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健全和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机制

健全供给的四项机制,应当在充分发挥好“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各自独立的职能作用,并努力实现四项机制的协调发展,推动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确保其发挥综合优势。在培养机制中,按照终身学习的要求,发挥广西区社会工作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探索建立贯穿高校专业教育、入职教育、继续教育各阶段的培训体系;在评价机制中,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考核评估制度,研究制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会工作岗位职责规范,明确考核评估标准、机构和纪律措施;在使用机制中,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原则,以需求定数量、以对象设岗位,在涉及社会工作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和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中研究设定社会工作岗位;在激励机制中,完善社会工作者职级体系,明确相应资格条件和晋升程序,创造合理的晋职空间,增强工作成就感,完善相关公共人事服务体系,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解决他们发展的后顾之忧。政府健全此四项机制,有助于开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资源,在激励中调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保障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合法权益,并进行相应的考核评估,从而促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带动招录和流动的良性循环。

(二)深化产学合作,实现教育与产业发展的互助互利

加强高校与社工机构之间沟通互动,共同完善社会工作高等教学在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社工机构对学校、机构联合办学的积极性不高,反之,高校主动寻求社工机构的帮助同样较少。但是,两者联合办学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两者合作可以充分发挥优势互补,师资的交互,实习设施和学习场所的充分利用;可以向社工机构提供具有优秀服务理念、经过专业训练的劳动力;可以使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标准,提高校方培养效率;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保障学生学有所用。

(三)专业人才要转变意识、明确角色定位和职能

社工专业的学生即未来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首先应树立“奉献、乐善、平等、利他”的社工精神和“助人自助”的社工理念,正确认识社工职业,培养社工品质。其次,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应承担的社会角色有:服务者、支持者、资源协调者、政策影响人、关系维护者、社会工作发展推动者,这些社会角色会存在并存的关系,但都需要正确认识和执行。最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明确发挥了以下职能:照顾、支持、组织活动、咨询、教育/培训、代言、沟通/化解矛盾、协调资源、管理/行政、协助用人机构工作、宣讲及影响政策、督导、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社工专业的学生是社会和大众的连接枢纽,充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节选)[J].政策之窗,2012(7):53-56.

[2]刘小勇.武汉市人才供求的实证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1):188-189.

[3]吕露光.我国城市社会工作人才需求状况分析——以安徽省为例[J].学术界,2001(6):

214-219.

[4]谢启文.河南省社会工作人员需求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09(8):14-15.

[5]吴海波.江西保险专业人才供需矛盾问题研究[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双月刊),2010(4):

35-37.

[6]付敏红,巫振鹏.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及应对策略——以广西某高校为例[J].社会工作,2010(9):46-49.

[7]曾富生,颜冰,郑克岭.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需求与供给矛盾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9):17-20.

[8]肖小霞.中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制度选择研究——以社会需求和从业现状为基础[J].社会工作,2007(9):29-31.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背景下广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使用模式研究》(编号:11FS029)。

社会工作专业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社会工作专业 认同感

社会工作是一种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助人自助的专业性社会服务工作,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和专门的职业。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目标是培养具有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社会工作能力,能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或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团体等机构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评估与操作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感直接影响着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学生未来就业的方向。因此加强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从而学以致用,使更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社会工作事业显得尤为重要。

1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感缺失的原因

在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相对较慢,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全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每年培养的社工毕业生约为10000人,尽管按照社会需求,这些人远远不够用, 但实际上却仅有10%-30%的学生选择了社会工作,其他相当部分则进了机关、企业等单位从事“不对口”的工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来源于学生及社会等方方面面对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感的缺失。

1.1对专业缺乏信心

1987年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内地开始恢复之初,由于国内社会工作事业尚存在空白,社会工作专业并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大部分人不清楚社会工作是个什么样的专业,甚至对社会工作这样的专业提出疑问。因此很多学生在高考报名专业志愿时并未将社会工作专业列为第一志愿,甚至并未列为志愿之一。高校相当一部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是调剂到本专业的,因此在专业学习之初,学生并不了解这个专业,本身就缺乏专业认同感。加之全社会的社会工作意识没有形成,毕业生在应聘时往往还要和应聘单位解释自己所学的专业,这样也使得部分学生对专业丧失信心,进而影响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

1.2专业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学习过程中实习、实践学时需要达到一定比例,从而使理论知识更多的得到实际应用。但我国目前大部分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还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缺乏实习、实践学时安排,从而使学生忽视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另外,由于国内社会工作专业起步较晚,很多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并非科班出身,往往是从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转而讲授社会工作课程,在学科知识上存在着薄弱环节的同时,相当一部分教师也并未进行过社会工作相关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自然也会淡化这部分内容,还是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上。

1.3社会环境认同度低

在我国,由于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起步较晚,在职业化等方面目前仅在深圳、上海等大城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社会工作者的薪资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除了每年民政部以公务员等形式招聘的一部分毕业生可以保证收入水平,其他职位例如福利院或街道办的社会工作者,其待遇不过和普通护理工作人员差不多,而且,由于人事编制问题,他们的户口、住房等都很难解决。这都直接影响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专业认同感。

2提高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感的方法。

2.1加强专业教育,提升学生对专业的信心

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过程中,注重专业性、职业性的培养,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所在及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愿意在毕业后仍从事相关或相近领域的工作。同时,面对社会工作专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问题,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毕业后可以在相近行业就业,扩展学生的发展空间。

2.2加强专业实习、实践教育

高校应重视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教育,增加实习、实践学时,集中和分散实习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案例实践提高专业素质。

高校同时应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适当安排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进行挂职、培训,通过提高专业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将实际、有效的社会工作方法传播给学生。

2.3加强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宣传,普及社会工作相关知识

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宣传,重视与地方相关机构的合作,服务于地方发展,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知名度,使大众能够尽可能多地了解社会工作专业,进而认可社会工作专业,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4制定有利于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相关制度、政策

社会工作专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问责机制

【中图分类号】 C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244-1

社会工作者在实施专业助人活动中,以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它对社会工作者的助人行为进行约束和管理,从而保证社会工作者的助人活动在专业范围内展开,目的是保护受助者在受助过程中利益不受损,同时也维护了社会工作专业的职业化形象。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作为助人活动的实践者,社会工作者在实务操作过程中也常常受到伦理上的困扰,甚至与受助者发生纠纷。探析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之责,将有助于推动社会工作的职业化步伐,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问责机制。

审视中国社会工作的实践就会发现,社会工作者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伦理选择和困境。在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生活中,会出现社会工作者因为对服务对象处理上的失当而遭到服务对象的质问,甚至牵涉到民事纠纷,当出现这些情况时,谁应该对此负责。可以说,社会工作也是一个具有专业风险、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的职业。如何判定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之责,如何建立一套规范的伦理问责制度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社会工作的助人活动涉及不同的机构和组织,社会工作者应当对其做出的伦理决定负责,但是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只是最终决定的输出者和执行者。组织机构也必须在支持社会工作者做出正确的伦理决定中发挥作用(拉尔夫・多戈夫)。总之,社会工作者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伦理决定时,不是他个人的选择,其所依靠的整个服务支持系统都要对其在面临伦理困境时,做出正确的伦理选择发挥作用。各个组织和机构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支持,负责不同环节对伦理的落实情况,才能对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中产生的伦理行为和困境形提供监督和保障。

一、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对社会工作者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定期对在工作中与伦理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评估。通过测量手段,可以对社会工作者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使社会工作者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并进行改正,从而提高社会工作者处理相关伦理问题的水平。另一方面,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对员工进行相关技巧的培训时,也要加强他们在处理实际伦理问题技巧的培训,以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水平。为了避免在服务结束时出现服务对象控告社会工作者的情况,有必要在服务对象接受服务之前,对彼此的权力和义务做出明确的说明。

二、社会工作伦理委员会

社会工作除了建立专业的社会工作协会之外,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内部,甚至全行业成立专业的社会工作伦理委员会很有必要。社会工作伦理委员会的作用,不仅仅让社会工作者熟知自己的专业价值观,更深刻地理解和正确地把握社会工作伦理,它应该能够在社会实务工作者遇困境时提供必要的、切实的、应用性的咨询和指导,以及就某些伦理问题展开讨论。这些活动能够让社会工作者时刻提醒自己对待伦理问题的态度,增加他们对伦理处置风险评估的能力,从而不段提升社会工作者面对伦路困境时做出最合理抉择的能力。这样一个委员会是一个论坛,社会工作者可以透彻地思考在日常工作中出现的有难度的伦理问题,最重要的是,这个委员会可以成为机构中常规性的监察伦理表现的控制源(拉尔夫・多戈夫)。

三、同伴互议

其他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同事遇到伦理困境时提供自己的建议,并对其言行进行提醒和监督。在不涉及案主个人隐私的情况下,遇到难以决定的伦理问题时,与服务机构的同事对案件进行讨论,并征询他人的意见,也是很有必要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社会工作者处理伦理难题水平,也就是同伴互议。在讨论中,通过对比,选择最适合的处理方法。在机构除了同事之外,与社会工作者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其督导。社会工作者处在初级阶段或者实践经验不充足的情况下,社会服务机构有责任和义务定期按时给予督导,督导在社工遇到伦理困境的问题 ,给予经验分享,帮助社会工作者对自己面临的伦理难题做出合适的抉择。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社会工作者提高自己解决伦理难题的处理能力,从而避免在工作中处理失当而带来的困扰。

四、独立调查员

在社会工作者遭遇质疑甚至投诉时,为了避免出现对事实结果不公正的判断,社会工作服务提供方这一链条上的组织和机构的判定会让案主无法信服,因此,有必要设置第三方来进行判断。独立调查员是指第三方的调查员,不受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案主的影响对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案主之间的纠纷进行独立独立的调查人员。独立调查员对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接受者之间的纠纷公正的、有效率的处理,不仅涉及双方的利益保护,而且对于社会工作的职业形象有一定的稳固作用。

笔者认为,当下我国社会工作行业还缺乏健全、合理的社会工作专业伦理问责机制,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伦理的问责机制,首先要从社会工作的根本――价值观的本土化开始。在基于社会工作伦理守则本土化的情况下,结合社会工作者的实践经验,制定适合我国的社会工作伦理的执行与问责机制,从而从在制度上切实保护在社会工作助人活动中的受助者和社会工作者,进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魏永娟,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执行与问责体系探[J].社会工作理论创新,2011,(10).

[2]漆彦忠,社会工作职业伦理规范体系探析关于社会工作伦理学的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10.(3).

[3]黄春梅,试论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J].哈尔滨学报,2007.

[4]潘绥铭,侯荣庭,高培英,社会工作伦理准则的本土化探讨[J].中州学刊,2012,(1).

[5]拉尔夫・多戈夫.社会工作伦理:实务工作指南(第7版)[M].2005,(6).

上一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范文 下一篇:小微企业标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