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09 11:16:43

社会发展计划

社会发展计划范文第1篇

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在州委领导下,在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州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州人民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生态立州,建设优良生态环境,推进农牧业、工业和旅游业跨越发展,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州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好、较快发展,扎实推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把惠民富民作为工作的重之中重,着力改善城乡群众生活,圆满完成了州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20*年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个丰收、一个提前、两个第一、三个突破”和三大动力拉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即:农业喜获丰收和畜牧业实现连续第25年丰收;提前一年完成新型合作医疗覆盖13县的任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出口增长幅度位居全省第一;经济总量突破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亿元,出口总值首次突破1000万美元。

一、三次产业持续发展

20*年实现生产总值105.1亿元,较上年增长13.7%,比计划高1.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5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5.4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0.2亿元,增长12.6%。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8.7:42.9:38.4。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在突出发展特色农业的推动下,种植业产销两旺,小春连续第四年丰收,粮食总产量达17.61万吨,完成目标任务的116.8%。畜牧业获得连续第25年丰收,各类牲畜总增103.37万头(匹、只),年末存栏达393.74万头(匹、只),牧畜总增率、出栏率分别为28%、33.3%;肉类总产量达8.69万吨,增长6.2%。

工业强州扎实推进。着力能源开发项目建设力度,做大水电工业,当年在建水电装机198万千瓦,当年新增电力装机22.8万千瓦。做强高载能工业,提升龙头骨干工业企业运行质量,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发展。主要工业品除磷肥外,发电量、电石、水泥、铝合金、电解铝、黄金、乳制品等都呈增长态势。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32亿元,同比增长22%。

第三产业持续发展。积极实施旅游二次创业,旅游业强劲增长。带动我州第三产业的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全年旅游接待88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4.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和20%。其中接待入境游客45.4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1.1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2%和17.5%。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公共服务管理等其他服务业发展加快。

二、三大需求强劲

投资平稳增长。在面临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着力项目建设管理和协调服务,全州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8.6亿,增长15.4%,比计划高3.9个百分点。投资依然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3.4亿元,同比增长8.8%。

消费驱动增强。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加,购买力不断增强,商品购销呈现活跃态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1亿元,增长19.3%,比计划高2.3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居全省第一位。

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实现进出口贸易总值2062万美元,其中,出口总值1618万美元,较上年增长1.7倍。

三、经济运行质量提高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8亿元,同比增长24.1%,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15.6亿元,同比增长24.6%;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4.8亿元,同比增长28.4%。

工业效益明显提升。立足工业结构调整,突出抓好运行调控,强化电力协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实现利税总额15.3亿元,同比增长16.4%;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0.4亿元,同比增长17.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63.9,同比提高7.8个百分点。

金融运行正常。金融工作灵活贯彻货币政策,认真搞好金融服务和监管,金融助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12.8亿元,比年初增长17.2%,贷款余额85.2亿元,比年初增长19.3%。

四、惠民行动全面推进,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十大惠民行动”扎实有效。扶贫解困解决了10300人绝对人口温饱、易地育人19152人、更换粮食600万公斤,将大骨节病患者纳入农村低保和医疗救助,启动大骨节病科技攻关;促进新增就业4873人,再就业1532人;最低生活保障城市低保3.38万人次、农村低保9.2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5.36万人;教育资助免除14.3万名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补助7.5万名寄宿制学生生活费;医疗保障完成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农牧民62.4万人、参合率达92%;交通建设完成通乡油路264公里,通村公路1410公里;解决饮水安全8.34万人;完成工程培训、就业培训、扶贫培训、科技培训35万人次;完成安居工程547户、解困工程5467户、沼气池7800口、“一灶一炉”温暖工程3550套。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26元,增长23.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406元,增加320元,增长15.3%,比计划高5.5个百分点。

五、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保障体制改革,义务教育政策全面落实。“两基”攻坚和“十年行动计划”进展顺利,完成了壤塘、阿坝、红原三县整县普九和“两基”目标。积极推进卫生改革,抓紧各项卫生项目建设,完成改扩建和新建乡镇卫生院17所、6464平方米,恢复和新建村卫生室219个。提前一年完成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全州13县任务。建立了大骨节病信息管理数据库。科技、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全年计划生育率达97.6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广播覆盖率为78%,电视覆盖率为93.9%。

2008年1至8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08年是极不平凡、极为特殊、面临诸多困难的一年,年初,围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取向,认真贯彻落实州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按照《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加快推进富民强州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方案》要求,狠抓各项工作落实,一季度经济健康运行,实现生产总值21.*亿元,增长14%,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实现“开门红”目标。5月12日,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使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800亿元,经济发展出现了自1995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上半年,实现GDP34.13亿元,下降20%,同比回落32.8个百分点。

震前工业较快增长,震后工业遭受重创。1至4月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100户,实现增加值8.04亿元,同比增长20.3%。增幅较去年同期上升9.3个百分点。地震发生后至8月,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户,只有39户开工,开工率不足40%,实现工业增加值9.41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41.4%。

旅游业受到严重影响。阿坝县“3·16”烧暴力犯罪事件和“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旅游业带来严重影响,使旅游经济在年初开局良好的局势下,3月底以来呈现下滑。1至8月,全州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45.5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18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下降74.5%和72.98%。

震前农业生产形势看好,震后农业遭受严重影响。一季度,全州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3.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牲畜总增为27.49万头(匹、只),总增率7.1%,保持了正常年景水平。

震灾造成损毁耕地23万余亩(其中,耕地灭失2.08万亩)。粮食生产因灾减产,小春粮食总产量0.83万吨,下降26.9%。畜牧业损失惨重,死亡大牲畜16万头、生猪27万头。

震前经济发展势头强劲,震后发展动力减弱。1至4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27.76亿元,同比增长32.6%,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个8.7百分点。1至8月全州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69亿元,同比下降18.7%;1至4月,消费品零售市场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9亿元,同比增长19.6%,增幅较去年同期上升4.1个百分点。震灾后,市场消费乏力,截止8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2亿元,同比下降20.7%;出口、引资受挫。1至5月出口总额402万美元,增长4.9%。受地震影响,招商引资下降,合同利用外资120.7万美元;引进国内省外资金13.4亿元,下降29.6%。6月以来无进出口实绩。

财政减收、金融运行基本平稳。1至4月,全州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78亿元,同比增长37.6%。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15.7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9.17亿元,同比增长11.4%。4月末,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1.22亿元,同比增长18.3%,各项贷款余额88.79亿元,同比增长13.8%。

1至8月,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亿元,较上年减少1.6亿元,下降30.1%;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0.3亿元,较上年增加10.7亿元,增长54.5%。金融机构运行基本平稳,8月末,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0.58亿元,较年初增长24.6%;各项贷款余额90.31亿元,较年初增长10.7%。

精心实施民生工程。继续以努力推进各项民生工程为抓手,不断改善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改善民生,全力建设和谐社会。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有序推进。易地育人进展顺利,建设学校33所,购置课桌凳1.96万套、学生用床0.8万架、学生卧具1.23万套。1.9万名易地育人学生全部入学,按照每生每月100元的标准发放了生活补助;更换粮食供应到位,向病区6.4万人供应口粮160万公斤;建成78处饮水安全工程,解决2.6万人饮水安全;对符合入住条件并自愿入住的Ⅲ度患者100%实行了集中供养,Ⅰ度、Ⅱ度患者纳入农村低保,将全部患者纳入农村医疗救助范围。举行了四川省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启动仪式,启动了8个县、13个安置点易地搬迁年度任务;启动整村推进的全部项目,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和劳务扶贫等工程顺利实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有序开展。就业促进行动进展顺利,城镇新增就业3022人,下岗失业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986人,帮助“4050”等救助对象实现再就业286人。8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低于4.5%的控制目标。到8月底,城镇参加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为5.65万人11.78万人;3.5万人纳入城市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对象9.2万人,人均月补助35元。

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力促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义务教育经费得到保障。全部免除14.2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为7.6万贫困家庭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同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医疗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支出1.8亿元,增长17.6%。自愿参合人数达65.18万人,参合率达94.05%。城乡医疗救助政策进一步完善,救助城市贫困对象、农村贫困对象9万余人;科学技术支出1410万元,增长39.5%。

着力推进生态和水利建设。1至8月,完成人工造林7253公顷,完成新封山育林38267公顷。全面完成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任务。建成各类水利工程197处,其中: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78处,水利灌溉工程19处;新增蓄引提水能力30.79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27万亩,解决农村饮水安全5.7余万人。

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要求,围绕州委“一个实现、两个确保、四个突破性发展”的灾后恢复重建总体目标,我们将大力抓好城乡群众住房恢复重建、大力改善群众生活、大力促进社会事业全面振兴、大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加快经济跨越发展、大力实施城镇重建、大力实施生态恢复、大力重建防灾减灾体系。

结合1至8月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情况及震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实现72.7亿元,下降38%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0亿元,下降15%左右;第二产业增加值21.5亿元,下降58%左右;其中工业增加值预计12.5亿元,下降63%左右,建筑业增加值9.0亿元,下降46%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31.2亿元,下降2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亿元,下降30%左右。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实现19亿元,下降24%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亿元,下降56.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406元,与上年持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691元,增长9%。

2008年四季度主要任务及工作措施

当前,我州已全面启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及州委灾后恢复重建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抓住重建机遇,克服困难,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加快经济发展。要完成上述目标,抓好今年四季度工作十分重要。在进一步修订完善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基础上,要抓好先期启动建设一批关系民生、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有带动性的项目,为全面实施灾后重建奠定坚实基础。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抓好城乡群众住房恢复重建

坚持“就地、就近、分散安置”的基本方针,围绕让群众安居、安定、安全、安稳、安心、的目标,把农村房屋维修加固和重建摆在灾后重建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把尽快实现居者有其屋,作为灾后重建的首要任务。搞好政府引导和服务,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组织群众自力更生、互帮互助,在年底前完成农房维修加固任务。科学规划、合理选址,扎实抓好农房重建、房屋基础等前期工作,切实抓好建材备料,为明年开春后大规模修建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大建材市场的监管力度,依法查处强买强卖、假冒伪劣、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确保全州灾后农房重建在明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抓紧制定城镇住房恢复重建方案,大力推进安居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鼓励受灾居民原址重建住房,促进住房市场发展,满足受灾城镇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

二、全面启动社会事业恢复重建

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全面启动教育恢复重建。启动汶川县、茂县、理县、松潘县、黑水县、小金县、九寨沟县、金川县、马尔康县等9县及各县辖区内246所州属学校和教育事业单位的重建前期工作。12月底完成重建学校的规划、选址、地勘、设计、招投标工作。

公共卫生灾后重建以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重点,完善灾区基本医疗和公共服务体系。先期启动重建汶川、理县、茂县、松潘、小金、黑水等县人民医院和计生服务站建设。同时,启动一批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建设。9月底全面完成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过渡场所建设,12月底前完成卫生机构维修加固、人员培训、设施配置,基本恢复医疗急救、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和妇幼保健功能,全面恢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帐和传染病直报系统。全面实施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制度,尽快恢复计划生育服务功能。

建设州广播电视数字前端、省至州广播电视传输干线。启动建设汶川县、茂县、理县、松潘县、黑水县、小金县广播电视台业务用房重建,启动建设有关县发射台、有线电视前端设施、乡镇广播站业务用房。启动建设有关县农民健身体育工程。

启动恢复和建设各县劳动保障办公场所、综合服务设施设备、劳动保障基层平台、劳动保障信息网络系统工程。

三、加快基础设施恢复重建

交通通信方面,要立足构建航空、铁路、公路并举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围绕“畅出口、强骨架、重安全、上等级”的思路加快恢复交通设施。加快四川红原机场和九黄机场扩建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四川红原机场开工建设;积极配合做好成都至兰州铁路阿坝州段年内开工的各项工作。加快都江堰至映秀高速公路恢复重建,尽快动工建设汶马路,积极推进映秀至汶川、茂县至北川、映秀至小金日隆、九寨沟县界至平武至江油、九寨沟双河至绵阳界、茂县至绵竹、九寨沟双河至青龙桥干线公路建设和垭口山、牟尼沟隧道工程前期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进度,搞好重灾县乡村公路恢复重建。落实道路抢通保通方案,提高道路通达能力。加快通讯网络建设,提高农村和重灾区覆盖率。

输电网络方面,先期恢复关系人民生产生活的供电线路,确保人民生产生活用电;针对工业企业恢复生产情况,恢复工业集中点的供电设施,保障工业恢复电力供给;重点启动茂县至德阳500千伏输变电走廊、色尔古500千伏变电站等建设。恢复红叶电站至永兴输电线路、九寨双河至沙溪坝输变电线路。

同时,搞好土地整治和复垦,抓紧修复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切实保护好耕地。加快修复农田灌溉、人畜饮水、农村沼气等农村基础设施。抓好商贸、文化等基础设施恢复重建,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四、加快城镇体系建设规划,启动城乡重建

按照以人为本、传承文化、注重质量、强化功能、彰显特色的原则,科学调整城镇功能空间布局,尽快完成城镇体系建设规划,启动城乡恢复重建。按照“一中心、两走廊、四片区”的总体构想,加快汶川县城、映秀、漩口、水磨、卧龙等城镇规划,全力建设新汶川,将汶川建设成为灾后恢复重建的典范。加快茂县、理县、黑水、小金、松潘等县城恢复重建的详规工作;启动城镇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带动力强的小城镇。

五、着力产业恢复、重振阿坝经济

着力调整工业主导产业。积极推进水磨工业园区调整,结合汶川、茂县、理县工业集中区规划,合理布局工业生产力。以阿坝铝厂20万吨电解铝项目恢复重建为重点,建设以电解铝、锂盐、磁材、水泥为重点的高载能新型环保工业园。加快规划茂县、理县新型循环工业集中区,促进汶川水磨园区原有部分企业北移易地迁建。对岷江河流域、杂谷脑河流域、黑水河流域受损的水电企业进行清理排查,支持符合条件的逐步恢复生产。重点恢复重建受损的映秀湾、福堂、太平驿,桑坪、姜射坝、理县、甘堡、红叶、吉鱼、天龙湖、金龙潭等水电站;优化生产力布局,调整结构促产业上当升级。加大力度争取国家核准阿坝铝厂11万吨电解铝恢复,力争于12月投产,开展阿坝铝厂9万吨电解铝项目前期工作。帮助四川治权紫坪水泥公司等建材企业尽快恢复生产,加快四川立业电子铝箔项目建设步伐,着手组建阿坝地方电网公司,争取特许经营220KV以上电压等级的电网,为今后工业发展提高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着力恢复旅游先导产业。把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恢复发展。尽快打通主要通道,提高旅游可进入性。加快重要旅游景区、景点的恢复重建,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以九寨沟、黄龙重要景区的开放带动全州旅游业逐步升温,尽快启动四姑娘山、大草原等景区旅游市场,搞好“十一”黄金周接待。调整市场营销策略,恢复市场信心,搞好冬季旅游促销,拓展客源市场,力争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5亿元。

着力恢复农业基础产业。搞好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抓紧灾毁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复垦。搞好动植物疫病防控,认真做好大春作物收获、晚秋作物栽培和明年小春生产准备工作,突出抓好特色农畜产品销售,加大圈棚恢复重建、加大牲畜出栏、加快畜禽补栏、发展禽兔养殖,努力做到大灾之年农牧业少减产,农牧民少减收。

六、做好对口援建工作

加强与对口援建省市的衔接协商,尽快确定对口援建的计划安排,积极开展援建项目的规划对接。先期启动实施一批援建项目,积极争取援建省市在支教、支医、就业培训、城乡规划、产业转移及共建等方面的智力支持。

七、加强财税金融工作

更加注重科学理财,积极搞好税源调查分析,注重培植涵养税源,落实灾后重建税收优惠政策,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艰苦奋斗、厉行节约,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改进金融服务,积极探索银政、银企合作新模式。引导异地信贷资金投入灾后重建。鼓励企业短期债券融资。优化信贷结构,切实支持经济发展。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助学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力度,支持惠民行动和灾后城乡群众房屋建设。

八、大力实施民生工程

努力完成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年度任务,提前安排明年计划。年内完成农村户用沼气3000口,实施“一灶一炉”温暖工程11000套。全面完成就业促进、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通畅、环境治理等民生工程的年度任务。落实好灾区群众保暖、防寒的措施,确保安全过冬。落实后期救助政策,抓好从临时救助向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冬春救助等政策的衔接,重点安置好“三无三孤”人员的生活。继续通过对口支援、劳务输出、定向招工、以工代赈、创造公益性岗位等多种途径,扩大就业,重点帮助零就业家庭就业。

九、切实抓好安全生产

把灾区隐患排查治理与面上的隐患排查治理相结合,把灾后复产、恢复重建期间的安全生产作为重点,切实强化安全监管监察。重点抓好现有道路抢通、保通工作。进一步落实抢险保通工作方案,强化责任落实,在受损公路重点部位、重要路段、重点时间段集中机械、人员,加强24小时上路不间断巡查,做到随断随抢,提高通行质量。强化运输组织,满足灾区需要。全力满足灾区群众生活必须品运输需要,确保救灾物资运输及时运达灾区。同时要加强客运安全工作。积极做好次生灾害的防范工作。

社会发展计划范文第2篇

一、**年,市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增强“三力”、率先崛起发展战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的是好的。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顺利完成(见附表)。同时也要看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任重道远,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大企业大集团和知名品牌不多;中低收入人群还比较多,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对这些问题,要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认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体现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和要求,主要目标和总体安排是可行的。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建议,同意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关于**市**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批准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三、2007年,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力实施增强“三力”、率先崛起发展战略,按照市第六次党代会和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提出的总体要求,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的召开。为顺利完成今年计划,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建议:

(一)切实做好“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目标,深入实施“1381”行动计划,健全“三农”投入和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家庭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各种类型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创业和转移就业能力。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配套服务,切实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传统产业高新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依法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工业产业层次和水平。采取综合有效措施,加快发展生产性和消费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加大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健全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鼓励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发挥主体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把推动自主创新和实施品牌战略结合起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坚持招商选资,合理引导外资投向,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增强发展后劲;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外贸出口效益,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三)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发展环境。改进行政管理方式,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继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完善政策举措,引导民营经济提升发展水平。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依法有序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确保完成年度节能降耗和减少污染排放任务。全面落实生态市建设规划,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依法从严从紧管理土地,促进节约土地和集约用地。

社会发展计划范文第3篇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衡阳市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9年计划草案,请予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年是我国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经受多重严峻考验并取得较好成效的一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努力克服冰冻雨雪等自然灾害冲击,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放缓等不利因素影响,保持了经济较快发展、社会和谐安定的良好局面。

(一)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增长。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20.4亿元(预计数,下同)、突破千亿大关,增长12.1%,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1%、14.4%、14%。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600633万元、379388万元,分别增长18.96%和22.1%。

(二)工农业生产加快回升。新型工业化取得新进展。完成工业增加值389.9亿元,增长16.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86.02亿元、增长19.3%,五大重点产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0.4%,工业园区总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4%,高新技术产业和工业新产品产值分别增长28%、25.63%,万元GDP能耗下降5.3%。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粮食总产达到325万吨,增长4.8%;123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产值71.3亿元、增长36.5%,联系基地193万亩,带动农户55.3万户;新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92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141个。

(三)投资消费需求持续增强。投资呈现良好上升势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3.5亿元、增长20%,其中城镇以上投资207.4亿元、增长25%。85个投资过5000万元的重大工业项目已完成投资37.6亿元。全市100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43亿元,有力地支撑了大灾之年的经济平稳发展。城乡消费持续旺盛。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7.7亿元、增长24%,“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标准化农家店达到2181家,“双百”市场工程扎实推进。旅游业快速发展,接待国内外游客109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3亿元,分别增长33%和28%。物价涨幅有效抑制,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稳步回落,全年上涨6.3%。

(四)改革开放积极稳步推进。国企改制进一步深入。全年完成企业改制验收20家,盘活资产3.83亿元,11家重点国有工业改制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集体林权、农村土地流转、农村水管体制、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社区管理体制、财税、金融、价格等方面的改革积极推进。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市新批外资项目80个,实际利用外资3.1亿美元、增长20%,实际到位内资140.7亿元、增长32.3%。进出口贸易持续扩大。完成进出口总额10.2亿美元、增长20%,其中出口增长45.5%。

(五)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2277元、5667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分别增长7.8%和8.8%。新增城镇就业6.4万人,安排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31万人,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援助1.1万户。全市征缴社会保险基金20.86亿元,支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26.95亿元。城市低保人均月补差124元,农村低保达到17.4万人、人均月补差43元。建设经济适用房10万平方米、廉租住房3.5万平方米,投入低收入家庭住房租赁补贴2120万元。16万多农村人口解决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沼气池2.9万口,建设通乡公路190公里,完成通畅工程1960公里、通达工程233公里。

(六)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免除杂费和课本费、城市免杂费、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全面实施,建设农村合格学校78所。新建(改造)乡镇卫生院1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1个,445.1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2.9%,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现登记参保76.6万人。新建(扩改)乡镇敬老院25所,建设农村安居房3120户。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项,取得自主创新成果130项。文化、体育、移民、广播电视、计划生育、食品药品安全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总的来看,20*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良好。但是,也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放缓,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效益普遍下滑,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出现严重困难;经济结构不优,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比重提高不快,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发展有待加快;农民工返乡增多,大学生就业人数和城镇失业人数增加,劳动就业形势严峻;投入仍然不足,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与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差距较大。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2009年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二、2009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2009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一化三基”,千方百计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迈开富民强市的坚实步伐。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全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05亿元,增长12%以上,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14%、14%以上;

万元GDP能耗降低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以上;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以内;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2%以上;

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2%和11%以上;

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和7%以上;

新增城镇就业4.6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

提出12%的经济增长目标,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综合考虑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一方面,投资消费增长潜力较大。投资方面,在中央增加投资、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下,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工程将陆续开工,可以说,2009年将是我市近几年来投资力度最大的一年。消费方面,随着国家关注民生、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消费较快增长的趋势可望延续。另一方面,三次产业支撑能力增强。一产业在国家扶持力度加大的形势下,将保持稳定增长势头;二产业在衡钢集团、特变电工、中钢衡重等骨干企业和一批改制企业、民营企业的带动下,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更加明显;三产业在中央刺激消费的大背景下,至少可以保持20*年的增长水平。由此可见,安排12%的经济增长计划,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二是综合考虑近年来的平均增速。“十一五”以来,我市年均增长13.2%,特别在20*年大灾之年,全市经济仍呈现出“低开高走、稳中趋快、快中见好”的态势。一季度克服冰灾影响,在79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全部停产到逐步恢复的情况下,经济增长6%;二季度努力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压力,上半年经济增长9.4%;三季度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的冲击,前三季度经济增长11.5%;预计全年经济增幅达到12.1%。可以说,我市经济已具备了抵御风险的能力,具有持续较快增长的惯性。三是综合考虑全省发展的基本态势。2009年,全省经济增长计划目标为10%、工作目标为12%,长沙、株洲、湘潭、岳阳、张家界等市的经济增长目标均在12%以上,我市属赶超型经济,安排12%的目标,是积极应对全省竞争态势、实现衡阳振兴的基本要求。

三、2009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及措施

2009年,我市将全面贯彻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着力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提高生产能力为核心,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全面提升农业优势产业。大力实施国家粮食增产能力工程和农机装备工程,精心打造耒阳、衡东、常宁、衡南等县市油茶产业带,加快“双低”油菜、烤烟、黄椒等特色农产品基地、畜禽规模养殖基地和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做大做强粮食、食用油、竹木、畜禽养殖、草纸等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年内新增3家省级以上和1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力争三年内普遍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农业服务体系。着力优化农村环境。加快实施农村沼气、通路、通电、通邮、人畜饮水工程,解决2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改造农村公路2130公里,新增通水泥路行政村800个。继续推进“乡村清洁工程”、“百村示范”工程等项目建设,抓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促进村容镇貌改善。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抓好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引导务工能人返乡创业、进中心镇投资创业。鼓励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

(二)以新型工业化为引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预期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5亿元、增长16%。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围绕建设“湖南综合制造业基地”的战略目标,打造百亿企业、百亿产业,加快实施衡钢集团原料准备系统、无缝钢管产品系列化生产线、特变电工直流换流变压器、中钢衡重重型矿业装备基地等重大工业项目。鼓励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与龙头企业配套协作,促进产业链上下延伸。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抓好盐卤化工、输变电等产业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紫光古汉科技园、北方光电军民两用光电产品生产线等8个高新技术项目实施。大力推进园区建设。落实“封闭式运行”、“公司化运作”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力争市直“一区两园”完成基础设施投资8亿元,支持县域工业园重点推进1平方公里成片开发、1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城镇工业企业“退城进园”发展,全市工业园区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家以上。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加强节能减排技术推广,积极利用高效清洁能源,抓好“百家企业节能行动”和“十大节能工程”的实施,积极申报水口山、松木、松江3个循环经济试点。加快发展生产业。大力创建金融安全区,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进一步加强政银企合作,增加有效信贷投放,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抓紧推进中储、中电等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建设,培育和引进专业化物流企业,全面提升“大物流”、“大通关”水平。

(三)以新型城镇化为导向,打造区域中心城市。按照“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的目标,推动城镇提质扩容,预期城镇化率达到44%。一是强力推进中心城区建设。突出抓好四大工程:①东西南北畅通工程,改造提质解放路、环城北路、和平南路、雁城路、东风北路等城市主次干道,抓好衡州大道、蒸阳南路等项目建设,确保衡大高速与蔡伦大道连接线、潭衡西高速与衡州大道连接线、衡枣高速与西外环连接线、蒸湘北路延伸工程、雁城东路、雁城西路、立新大道竣工;②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抓好武广客运专线站前广场及配套工程建设,推进2处地下人行通道建设和防洪排渍东干渠3公里改造,启动中心汽车站搬迁、珠晖客运站建设;③“三江六岸”美化工程,改造提质湘江西岸风光带,加快建设衡阳植物园、黄巢公园和虎形山公园;④千家万户民生工程,改造老城区60座公厕,抓好珠晖水厂、市第二生活垃圾处置场、松木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二是大力支持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小城镇综合示范工程建设,抓紧实施8个垃圾处理项目和8个污水处理项目,抓好城镇集中供水和道路、路灯、环卫等基础设施工程,打造一批宜居、宜游、宜业小城镇。三是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将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到基层,全面落实城区政府、街道和社区的城市管理职责,深入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整治,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

(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推动投资较快增长。预期2009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2亿元,增长25%以上。突出重点投向。围绕国家和省里的投资重点,加强政策对接,做实前期工作,确保项目实施。交通方面,加快衡炎、衡邵、潭衡西、衡岳、衡武高速公路建设,全力做好衡东经衡山至娄底、南县经衡阳、祁东至常宁、茶陵经耒阳、常宁至永州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推进15条国省干线公路和塔山—弥泉—庙前对外通道建设,积极做好衡岳高速衡山县城连接线、衡(阳)云(集)干线前期工作;抓好松木码头建设,完成港区泊位主体工程;积极推进武广铁路客运专线、衡茶吉铁路、湘桂复线衡阳段建设,确保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按期通车;做好衡阳机场和怀化至衡阳铁路前期工作。水利方面,抓紧实施城区、库区、灌区综合配套工程建设,完成91座小二型以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开工建设蒸水南堤、大源渡库区、四水治理等工程。能源方面,抓好6项220千伏、4项110千伏、4项35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推进县城10千伏配电网络改造,建设3个新农村电气化乡镇、88个电气化村,积极实施“农网改造清零”工程,支持小水电供区移交工作;加快归阳水电站建设,做好大唐耒阳电厂三期、衡阳核电站和土谷塘水电站前期工作。生态环保方面,抓好国省道绿色通道造林、冰灾后植被恢复、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和耒阳、衡东等水土保持项目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全力推进市、县两级融资平台建设,整合城市资源,将市城建投作为市政府的融资主平台。加大争资跑项力度,加强与上级政府、部门和银行金融机构的衔接。2009年,全市计划争取国债和中央、省预算内及其他专项资金30亿元以上,开发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贷款100亿元以上,发行企业债券2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以上,实际利用内资128亿元以上,其他投资30亿元以上。强化用地保障。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积极盘活存量土地,确保建设项目用地需求。抓好重点工程。全市组织实施重点工程建设项目100个,全年完成投资160亿元以上。

(五)以扩大居民消费为重心,增强消费拉动能力。预期2009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5亿元,增长14%以上。一要积极促进农村消费。贯彻落实“家电下乡”政策,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建设,加速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计划新增标准化农家店300家。二要稳步扩大住房消费。清理减少房地产交易环节的税费,加大对居民首次购买普通商品住房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行经济适用房分配货币化。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拉动作用,支持发展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三要大力发展服务消费。进一步繁荣旅游消费市场,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加快旅游设施建设,推进南岳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工作,丰富旅游节会活动,大力开发与节假日调整相适应的短途旅游产品,推动“衡阳人游衡阳”活动。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生活服务业,合理引导汽车消费,支持教育培训、休闲健身、养老服务等行业发展。四是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落实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提升居民消费预期,积极发展消费信贷,促进居民消费升级。

(六)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增添经济发展活力。抓好重大改革。加快融入“3+5”城市群和长株潭改革试验区建设,抓紧出台衡阳市“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方案及实施规划,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继续推进土地流转、集体林权、水管体制和农村金融等各项改革,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加快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做好资源、资产、资本“三资”文章,积极引进境内外各类投资者,有效推进企业改制兼并重组,逐步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积极推进成品油税费改革。抓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招商引资。抓住沿海企业内迁、央企快速扩张的机遇,落实“湘南大开发”政策措施,在抓好工业项目招商为主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商贸物流、城市建设等领域的招商,积极对接中央企业,多形式承接产业转移。认真兑现各项优惠政策,努力提高签约项目的履约率。鼓励全民创业。落实推进全民创业的具体措施,重点支持国有、集体企业利用现有优势建设创业平台和创业基地,力争全市培育1万个创业主体。加大出口力度。支持加工贸易企业提高产能,努力扩大机电产品出口,并抓住时机积极进口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重要原材料。预期外贸进出口增长15%。

(七)以重大民生工程为支撑,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围绕重大民生问题,继续为民办实事。积极扩大劳动就业。千方百计缓解金融危机中出现的就业压力,大力扶持返乡民工就业创业,统筹做好大学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的就业工作,加大对“4050”人员、独立工矿区下岗职工、“零就业”家庭、失地农民、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切实保障农民工权益。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积极推进城镇居民和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认真做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城乡低保补差标准。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抓好城市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力争建设廉租住房3000套、经济适用房2230套、农村安居房3000栋以上,新(扩)建敬老院25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落实免费义务制教育的各项政策,注重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和初中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设施和特殊教育学校等项目建设,继续抓好高校提质扩建工程。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推进市电影院、体育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家书屋等项目建设,加快市图书馆、博物馆和游泳馆改造。积极开展文明小区创建,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支持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抓好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和重点中医院建设。维护社会大局稳定。重点抓好市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和公检法司专业用房等社会安全服务平台建设。

(八)以重大课题调研为抓手,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围绕我市“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问题,积极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分析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市宏观经济和重点行业相关指标,提出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对策措施,初步形成全市“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认真开发储备“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力争将我市列入国家和省里相关领域的改革试点范围,一批重大建设项目挤进国家、省里“十二五”发展规划。

社会发展计划范文第4篇

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大会报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议,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夺取了抗击非典的重大胜利,战胜了自然灾害等各种困难,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活力比较强的良好态势,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顺利实现。

(一)经济较快增长,效益大幅提高。国内生产总值116694亿元,比上年增长9.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030元,按现行汇价计算,首次超过1000美元,跨上了一个重要台阶。国内需求增长加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118亿元,增长2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842亿元,增长9.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2%。

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全国财政收入2.17万亿元,增长14.7%。工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152亿元,增长42.7%,提高22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3784亿元,增长45.2%。工业产品销售率98.1%。

(二)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活力不断增强。优质农产品面积增加,优质专用小麦已占小麦播种总面积的38%,提高7个百分点。大宗农产品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畜牧业、渔业继续发展,奶类产量增长25%。农林水利重大工程进展顺利。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长34%。国债投资对促进结构调整继续发挥重大作用,一批对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的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发挥效益。三峡水库蓄水成功,永久船闸通航,首批发电机组投产。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相继开工。公路新增通车里程4.6万公里。新建铁路投产里程1164公里。电力建设步伐加快,发电量达1.9万亿千瓦小时,增长15.5%,新开工和新投产发电装机均超过3000万千瓦。第三产业继续发展,一些新兴服务业大幅增长,电话用户达到5.32亿户,新增1.12亿户。

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增强。企业用于更新改造的自有资金增长30.2%。非国有经济投资活跃,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22.9%,比上年加快6.1个百分点。集体私营企业的产品出口增长83.1%,成为出口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三)西部大开发迈出新步伐,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开始实施。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退耕还林337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377万公顷,治理严重退化草原666万公顷。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青藏铁路累计完成新线铺轨317公里。西气东输东段全部完工,实现向华东地区供气。西电东送新增送电能力超过800万千瓦。新建和改造县际公路4200公里,又有86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得到解决,30多万农户用上农村沼气。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开始启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继续加快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生成。

(四)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得到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继续推进。“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圆满成功,成为我国高技术发展的又一里程碑。教育事业继续发展。义务教育取得新进展。全国普通高校招生382.2万人,比上年增加61.7万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先后安排国债资金约60亿元,用于防治非典医疗基础设施、省地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人口自然增长率6.01‰。重点文化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体育等各项事业不断发展。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得到加强。营造生态公益林和防护林205万公顷。实行禁牧、休牧,使860万公顷草原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三河三湖”、三峡库区等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污染治理步伐加快。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有所提高。

(五)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务院机构改革顺利完成,省级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的改革继续推进。出口退税机制不断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程加快。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革重组,并在境外成功上市。8省市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进展顺利。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启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市场环境逐步好转。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8512亿美元,增长37.1%。外商投资领域继续扩大,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高,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35亿美元。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新进展,境外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投资方式日益多样化。

(六)就业岗位继续增加,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新增城镇就业85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40万人,均超过预期目标。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72元,实际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实际增长4.3%。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基本做到按时足额发放。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有2235万城镇居民得到了“低保”救助,增加170万人。国家安排专项资金,帮助灾区群众恢复生产和改善生活。以工代赈规模继续扩大,贫困地区的道路、用电、饮水等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易地扶贫搬迁试点稳步推进。

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非典疫情突如其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情况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揽全局、从容应对、果断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自觉实践“*”重要思想,团结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拼搏,扎实工作的结果,也是全国人大加强监督指导、全国政协积极参政议政的结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不但多年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没有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依然存在,而且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农民增收困难,粮食减产较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比上年低0.5个百分点。滥占耕地现象比较严重,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减少264亿公斤。二是就业矛盾突出。目前城镇下岗和失业人员仍有1400万人左右,预计今年新增城镇劳动力1000万人左右,还有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三是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城乡不少低收入居民生活还比较困难。四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和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依然存在。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有所加剧,消耗高、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状况比较严重,煤、电、油、运供求关系紧张,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五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仍不协调。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六是市场经济秩序仍较混乱,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急需加强,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对以上问题,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认真加以解决。

二、*年经济社会发展调控目标和主要任务。

*年是实现“*”计划目标的重要一年,也是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非常关键的一年。做好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切实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年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经济增长率7%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7%;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3%左右;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

实现今年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农民增收,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促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搞活农产品流通。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动物应急防疫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证体系,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乡镇企业调整改造,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信息引导,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流动。切实解决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建立健全及时支付农民工工资的机制。在政府支持的农村建设项目中,专门列支农民报酬,确保农民得到实惠。深化农村税费改革,降低农业税税率,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做好应急救灾工作,安排好困难农户的生产生活。

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水平。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今年粮食产量力争达到4550亿公斤。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改革土地征收、征用办法和补偿机制,严格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的计划管理。启动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以粮食主产区为主,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家优质专用粮食基地。增加对良种繁育和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以及灌区改造、旱作节水、坡改梯、淤地坝等项目的投入,加快中低产田改造。主销区也要保护基本农田,保持必要的粮食生产能力,充实地方粮食储备。

(二)积极调整国债投资方向,发挥好国债投资对结构调整、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适度调整政策实施的重点和力度。昨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拟发行11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我们将按照本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切实把国债资金用好管好。国债投资的重点,将由前几年主要用于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转为集中用于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主要投向:一是更加注重农业和农村发展,继续加强“六小”工程等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二是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建设,增加公共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基层政权和公检法司基础设施等建设的投入,促进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三是支持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四是继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入与自然协调发展;五是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加快国债重点工程建设。青藏铁路基本完成线下工程,累计正线铺轨647公里。南水北调加快前期工作,已开工的项目要按合理工期要求,保证质量和进度。西气东输实现全线商业通气。西电东送新增装机820万千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数字图书馆工程年内开工。加强国债项目稽察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工程质量。

(三)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振兴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继续实施直播卫星、下一代互联网、生物与新医药等高技术工程。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加强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改造,发展新型产业群。增强自主开发能力,提高关键成套设备制造水平。实施好轨道交通、环保装备、重型燃气轮机、大型水电设备、煤矿综采设备等重大装备本地化专项。

当前,适当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坚决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是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的重要任务,也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防止出现大起大落的迫切需要。要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和促进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健康发展。大力推动这些行业实行联合重组,支持规模效益好的企业加快发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优胜劣汰。认真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政策规划指导、行业信息引导、严格市场准入、加强用地和信贷管理等各项调控措施。

努力缓解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和运煤通道建设,在保证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增加煤炭供应。按照电力先行、合理布局的原则,继续抓好电源和电网建设,*年开工发电工程4000万千瓦,投产3700万千瓦,并按规定同步建设脱硫设施。强化电网调度和需求侧管理,保障安全供电。组织好原油、成品油的生产和进口,加快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按照市场规律要求,加强运行调节,促进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需衔接。加强重要交通干线和枢纽建设。缓解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求矛盾,根本出路是在努力增加供给的同时,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和企业盲目发展,动员各行各业大力节能降耗。

(四)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扩大居民消费和改善人民生活。进一步落实已经确定的财政、信贷支持和税费减免等各项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对扩大就业的作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拓展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就业空间,努力开发公共卫生、城市环保、医疗保健和社区、家政服务等就业岗位,积极拓展旅游、教育、培训、文化、体育、信息服务等就业领域。支持多种形式就业,鼓励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对下岗和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安置好复员转业军人。

改善消费环境,扩大居民消费,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加强农村商品流通设施和商业网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扩大农村消费创造条件。继续落实“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做好城市“低保”工作,切实帮助困难家庭解决实际问题。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供应,搞活住房二级市场,扩大住房消费。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稳步增加个人汽车、通信消费。鼓励居民扩大旅游、体育健身和文化消费。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发展消费信贷。要把扩大消费与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结合起来。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城镇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调节过高收入。

(五)促进财政增收节支,保持金融稳健运行。强化税收征管,严厉打击偷税骗税行为,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支出管理,重点增加对“三农”、就业和社会保障、教科文卫等方面的投入。确保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按时足额发放,保证国家机关正常运转和执法办案所必需的经费。一般性支出继续实行零增长。*年,全国财政预算收入23570亿元,支出26768亿元,中央财政赤字控制在3198亿元之内。

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控制货币信贷规模。着力调整信贷结构,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促进结构调整、扩大消费、增加就业等方面的贷款支持。加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强化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分别增长17%左右。

(六)统筹协调地区经济,促进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完善和落实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措施。抓好关系西部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和与群众当前利益密切相关的中小项目。加大改造县际和农村公路的投入力度。继续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开工建设九甸峡水利枢纽等重点工程。加快西部地区支线机场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好退耕农牧民吃饭、烧柴、增收等问题。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加强西部人才队伍和法规建设。

积极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着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推进钢铁、汽车、石化和重大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的战略性重组。落实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财税、社会保障、金融服务等政策。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支持中部地区发挥区位、资源、人才、教育等综合优势,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和制造业基地建设,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鼓励东部地区抓住机遇,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强东、中、西部地区经济交流与合作,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

(七)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增长,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扩大出口,提高出口效益。完善出口退税机制。组织好重要商品和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积极推行外贸制,实行外贸经营主体依法登记制,落实各类所有制企业的进出口经营自。加快技术标准建设,健全产业损害预警系统。

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继续实行扩大开放和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措施。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加强对境外投资的宏观指导,完善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鼓励具备条件的各类所有制企业“走出去”。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逐步完善并全面落实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八)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重点防护林体系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提高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风景名胜区的综合管护能力。加强“三河三湖”、三峡库区、南水北调沿线等重点流域、重大工程废水和“两控区”酸雨、二氧化硫的治理。继续做好重点行业、重点城市污染防治工作。提高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率。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提高全社会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完善节能、节水等规划、标准和政策法规。加快开发和推广先进适用的节约和替代技术。重点推进冶金、有色、电力、石化、建材、造纸等行业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改造。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国土资源,重视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九)继续加强科技教育,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启动上海光源等国家重大科技和重大装备工程。抓好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建设。在生物、信息、新材料、医药等领域建设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改造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重点企业的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积极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培养、积极引进、合理使用各类人才。坚持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完善经常性、制度化的农村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加快推进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搞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完善国家和社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制度。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扩大优质高中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年,普通高校计划招生400万人,研究生33万人。

积极发展文化、卫生、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事业。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加强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重大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步伐。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和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广播影视数字化和网络化进程。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抓好奥运场馆及相关设施建设。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按照中国共产党第*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抓住当前经济增长较快、财政状况较好、环境比较宽松的有利时机,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一些重要领域的改革,努力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机制,对于解决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对于实现今年的预期目标,对于今后的长远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积极推进国有企业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相互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完善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改革的配套措施。组织好邮政体制改革。抓紧制定铁路体制改革方案。加快供水、供气等市政公用事业的市场化进程。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落实使非公有制企业在市场准入、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的各项政策。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和规范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加县乡财政的可支配财力。逐步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年在东北地区部分行业先行试点。全面落实出口退税改革的各项措施。搞好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股份制改造,继续抓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改进企业债券管理,增加企业债券新品种,扩大发行规模。进一步健全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体制和协调机制。

组织实施投资体制改革。抓紧制定和完善投资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对政府投资的项目,要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简化和规范审批程序,积极推进代建制,建立投资责任追究制。在扩大企业投资决策权的同时,加强和完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主要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遏制某些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建立和完善投资监管体系。

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推行峰谷、丰枯等分时电价制度,适时疏导突出的电价矛盾。改革民航运价形成机制。加强和改进药品价格管理,继续降低药品价格。大力推进以节水为核心的水价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和危险废物处置收费制度。继续推行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妥善把握价格调整的时机和力度,保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按照“放开收购市场、直接补贴粮农、转换企业机制、加强宏观调控”的思路,完善粮食流通体制。逐步健全对粮农实行直接补贴的制度。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完善棉花流通体制。加强和改进对粮食、棉花流通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总结辽宁试点经验,将成熟的做法推广到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继续试点。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建设。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继续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和走私贩私等不法行为。抓好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药品等专项整治。继续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开展涉农价格和收费、教育收费、电力价格等专项检查。强化安全生产监管。

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完善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巩固完善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和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继续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深化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社会发展计划范文第5篇

受市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计划执行情况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努力克服“三低一小一滞后”的矛盾,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开发建设,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促进全市经济全面发展。全市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效益明显提高,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

据预测,全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33999万元,同比增长12.8%。其中:第一产业162161万元,增长11.4%;第二产业86043万元,增长17.5%;第三产业185795万元,增长11.8%。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37.4%、19.8%和42.8%。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三次产业比重结构还不尽合理。与05年相比,第一产业提高了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持平,第三产业下降了0.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仍偏大,第二产业比重偏小,三次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第一产业中,由于粮食实现恢复性增长,种植业主要产品产值明显增加,热带水果收获喜人,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渔业生产平稳发展,农林牧渔业完成增加值162161万元,同比增长11.5%,第一产业的比重有所提高。其中粮食总产量8.9万吨,同比增长52.1%;干胶产量4075吨,同比下降10.7%;蔬菜总产量15.72万吨,同比增长17.1%;瓜果总产量6.15万吨,同比增长15.8%;水产品总产量和肉类总产量继续获得较快发展,分别完成了61100吨、37171吨,同比分别增长13.9%、5.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正在不断深化,农业整体效益正在日益提高。第二产业中,由于合理调整了工业规划布局,永青物流、黄河家俱厂等项目在礼纪工业经济园区建成投产,广藿香产业化、万州制药、万杰实业等项目规模不断扩大,促进工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工业完成增加值48368万元,同比增长15.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511万元,同比增长12.3%;由于旅游项目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全市建筑业完成37675万元,同比增长20.0%,拉动了第二产业的增长。第三产业中,服务业、旅游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150100万元,同比增长14.3%;全市货物运输量1438万吨,货物周转量128728万吨公里,分别同比增长9.9%、13.2%;全市接待旅游过夜人数268万人次,同比增长0.3%;旅游收入78360万元,同比增长4.8%,旅游收入增长快于游客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重点建设项目成果丰硕。由于神州半岛旅游项目基础设施工程、北坡供水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道路通达工程、石梅湾旅游区、博鳌特别规划区道路、兴隆温泉大道改造、城北新区、美国芦荟水疗度假村、艾美五星级酒店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的稳步推进,中海永青、黄河家俱厂、广藿香产业化等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带动了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0142万元,同比增长31.5%。

进出口总值略有增加,外资利用大幅增长。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604万美元,同比增长2.0%;其中出口493万美元,同比下降2.8%。实际利用外资3865万美元,同比增长38.0%。

财政收入保持增长,GDP含税率亟待提高。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6598万元,同比增长23.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4856万元,同比增长16.8%。GDP含税率5.0%,亟待进一步提高。

城乡居民和农民收入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在岗职工人平均工资15213元,同比增长2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40元,同比增长15.1%,高于GDP增速2.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698元,同比增长11.0%。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教育、文体、卫生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06年,全市共投入资金5541万元,新建与改造校舍面积6万多平方米,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投入资金218万元,新建改造乡镇医疗业务用房4032平方米,全市医疗卫生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通信网络进一步加强,06年新增6个村委会27个自然村看上了有线电视;文明生态村建设成果显著,公众环保意识增强;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和质量不高,“三低一小一滞后”的矛盾仍然突出;二是特色产业和品牌产品较少。此外,市场经济秩序还不够理想,社会诚信度不高,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对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2007年工作计划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在2006年打下的“十一五”规划良好开局基础上,保持这种势头并有所加快发展步伐,根据全市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50%以上;

利用外资总额增长19%以上;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1%以上;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2%以上;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

新增就业岗位5000个,有组织转移就业10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内。

实现2007年的发展目标必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投资拉动、城市化带动、龙头企业驱动和园式启动”的经济发展战略,充分依托利用资源,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加快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巩固和提高第一产业、适度发展第二产业、以全面打造旅游强市为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注重发展循环经济。主攻“三低一小一滞后”的主要矛盾。按照省委四届七次全会提出的“五个必须”:必须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养经济发展内动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努力打造环境特色;必须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打造产业特色;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打造体制特色;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努力构建和谐万宁。做到“五个坚持”:坚持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战略方针;坚持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富民政策。努力实现“五个新突破”: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新突破;新型工业壮大发展取得新突破;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改善投资环境取得新突破;打造体制特色取得新突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优化产业结构,打造旅游强市。

加大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旅游模式转型,在创新中打造万宁旅游新特色。一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方针,抓紧做好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不断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依托资源优势,开发三种特色旅游产品:即依托109公里黄金海岸带,开发突出滨海度假康乐旅游文化;依托温泉、南药、热作、美食、演艺和多国风情等有利条件,开发和提升兴隆康复疗养旅游产品;高标准改造兴隆旅游区和高水平开发东山岭旅游区,突出万宁东南亚文化、温泉文化、佛教文化、人文文化等文化旅游产品。继续策划和开展文灯节、美食节、东南亚风情文化等旅游促销活动,提升万宁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二是加快建设神州半岛、博鳌(万宁区)、石梅湾、日月湾等精品景区、度假休闲区项目,开发旅游品牌,提高我市滨海休闲度假旅游档次。三是积极开发热作、瓜果、花卉等生态农业观光游,增加旅游景点。四是进一步优化客源结构和旅游产品结构,加强旅游区综合治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诚信建设,树立万宁旅游良好形象。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现代物流、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社区服务等。突出发展商贸物流业,高标准规划商业网点,积极发展信息、金融保险、房地产物业等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餐饮、文化娱乐、运输等传统服务业,鼓励社区服务业,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服务层次。

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发展特色加工业。在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的前提下,加快工业区域布局调整步伐,尽快形成富有特色的产业发展基地。一是不断壮大园区经济。一方面要加快礼纪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建设,尽快形成以果蔬加工、热带果汁加工、旅游食品(工艺品)、保健品、南药、木制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化工业发展园区;另一方面要加快钛锆矿产品深加工园区建设,发展海绵钛、高钛铁等产业,提高钛锆矿产品附加值,使我市资源加工业由分散走向集中,形成集群优势,走上园区化的发展道路,实现工业的跨越式发展。二是要不断优化投资环境,采取多种灵活方式、手段,敞开大门,形成大开放的格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扶持一批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工业龙头企业,借助外力发展新型工业,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三农”工作新突破。

按照省委、省政府与市委、市政府部署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以“调精种植业、调大畜牧业、调强海洋渔业”为重点,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着重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畜牧业和海洋渔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以农产品储藏、运销为主的服务业,大幅度提高非农产业的比重。重点抓好畜牧、水产养殖、海洋捕捞、热作、果蔬、水产品、林业等优势特色农业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想尽办法,争取国家和省大力支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村“五大”(即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县乡公路改造、良种良苗基地建设)、“六小”(即农村人畜饮水、民房改造、改水改厕、农村沼气、广播电视村村通、文明生态村建设)工程。继续建设万宁水库、军田水库除险加固,小海防潮堤工程和港北供水工程。把农村沼气和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与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启动石梅湾、神州半岛供水工程建设项目,新增农村沼气池2200个,新建文明生态村121个。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重点抓好基础教育,注重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服务。以镇卫生院建设为重点,逐步建设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市、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实施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四是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认真落实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技能培训力度,扩大劳务输出,争取全年有组织转移10000个农村劳动力。五是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清理整顿涉农收费,采取有效措施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六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

(三)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力。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千方百计加大对城北新区、兴隆旅游区、神州半岛、博鳌(万宁区)、日月湾等重点区域投资力度,促使污水、垃圾处理厂尽早开工建设,加快改造城乡公路,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增强发展后劲。继续增加对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变社会事业建设滞后的状况。

(四)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打造体制特色。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务必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加大力度改革行政审批体制,规范完善行政审批制、首问制、行政首长负责制,打造服务型政府。二是规范政府投资管理,提高投资效益。三是加强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和调控,确保投资良性循环。四是要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推进我市国有企业实现国企职工“双退”的目标,促进非公经济发展。五是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开发性金融合作体系,改善金融环境,拓宽非公经济融资渠道,解决融资难问题。

(五)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构建和谐万宁。

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务必在构建和谐万宁方面迈出新步伐。一是加快发展科技产业,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二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两基”攻坚作为主要工作目标,保证中央和省专项资金实施的工作实效和质量,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筹建万宁优质高级中学,加快普及高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水平;鼓励扶持民间投资办教育事业。三是加快医疗卫生建设,积极筹建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四是确保广播电视综合大楼、东山岭广播电视发射台机房和配套设施如期开工建设,加快筹建市文化中心。五是完善“三集中”扶贫机制,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解决上学难、走路难、看病难、饮水难问题。

切实抓好就业再就业。落实好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拓宽就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抓好就业培训,确保实现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000个。重点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重组关闭破产企业的职工安置,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以及退役军人的就业安置工作。扩大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的覆盖面。积极探索建立、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打击违法犯罪分子,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强化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和应急物资储备。完善社会救助机制。抓好对城乡困难家庭、弱势群体的救助。加强政府工作。认真解决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妥善处置,努力维护社会稳定。打造平安万宁。

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生态保护,坚决取缔破坏生态、污染环境行为,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垃圾无害化处理,保证青山常在、绿水常流、蓝天白云的良好生态环境,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

各位代表,今年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已经明确,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指导和监督下,团结一致,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提高效率,为顺利完成“十一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社会发展计划范文第6篇

一、全区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年,全区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完成增加值366.02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其中第一产业比上年下降12.5%,第二产业比上年增长26.5%,第三产业比上年增长26.6%。

年,我区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17.54亿元,比上年增长41.3%,其中区级财政收入完成61.66亿元,比上年增长39.8%。地方财政收支基本保持平衡,公共财政建设稳步推进,财政支出结构明显改善。企业经济效益继续向好,全区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利润60亿元,比上年增长23.5%。

(二)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巩固

年全区增加值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0.9%、57.3%、41.8%,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均比上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继续有所下降。

工业增长迅速,对全区经济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97.79亿元,比上年增长27.8%;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1037.00亿元,比上年增长44.1%,增幅高于上年17.7个百分点。工业向园区集中进程加快,产业布局进一步调整优化,以漕河泾开发区浦江高科技园、漕河泾出口加工区、紫竹科学园区和莘庄工业区为支撑的工业集中布局框架已初步形成。全年园区实现工业销售产值550亿元,占全区工业销售总产值53.1%,工业项目集聚度和产业能级有了新的提高。工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高科技大项目陆续进驻落户。

第三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局面,房地产业继续健康发展,商业日趋繁荣,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拓展。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高,支柱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住宅开发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中高档楼盘不断涌现。商品房开发和销售继续延续旺盛势头,供需基本平衡,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02.62亿元,比上年增长61.9%,房屋竣工面积384.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5%;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412.0万平方米、销售金额256.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6%、89.6%,商品房空置面积比上年下降了14.3%。二手房交易进一步活跃,呈现量大价高态势,交易面积、金额分别达到361.52万平方米、218.89亿元,交易均价达到每平方米6055元。年,商业适应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趋势,配套网点快速增加,商业规划和布局日趋合理,一些地区商业中心正在形成,商业业态日益多样并逐步升级,大型购物中心、大卖场、连锁超市成为主流业态,加盟店、专卖店、便利店等新业态逐渐兴盛,汽车、建材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1亿元,比上年增长15.5%。现代服务业继续拓展,现代商贸业和旅游、金融、信息、中介、咨询等产业在集中城市化地区发展较快,物流、会展业正在启动。

农业按照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方向,继续推进结构调整,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生态功能进一步提高。农业经营继续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农产品标准化和安全性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全年新批准三资企业408户,批准三资企业总投资22.79亿美元,合同吸收外资、实际到位外资分别达到15.22亿美元和9.2亿美元,引进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30个,信息技术、新材料等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投资额占到引进外资总额的55%。同时,加大了吸引国内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力度,着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全区民营企业注册资本累计已达293亿元,民营企业创造的税收占全区税收总额的27.8%。年,我区外贸出口增势强劲,预计完成出口商品总额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1倍。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完成工业产品销售产值668.16亿元,同比增长60.3%;利润34亿元,同比增长19.5%;外税收入34亿元,同比增长30.1%。

(四)各项改革深入进行,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增强截至年底全区企业改制率达97.3%,置换和盘活国有、集体资产累计41.25亿元,公有资产已基本退出竞争性生产领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稳步推进,全区已有8个村完成改制。对经济发展的政策进行全面梳理,修订完善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意见,优化了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

(五)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措施取得成效

根据中央宏观调控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我区及时贯彻落实,分阶段开展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清理、土地市场和工业园区治理整顿。对在建和拟建项目进行了全面梳理,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逐步回落。严格建设用地审批管理,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措施,强化土地一级市场管理,规范了经营性土地收购、储备和出让。撤消各类开发区11个,核减规划面积2300公顷。

二、城市建设取得新的成绩,城市管理迈向更高水平

年,城市建设与管理继续稳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和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修编完成了《闵行区区域规划纲要》,并已上报市政府。

坚持基础设施先行,重点工程、实事项目顺利实施。集中城市化地区旧村宅改造和浦江中心镇的各项建设扎实有序推进。旗忠森林体育城的网球中心主赛场已结构封顶,与其配套的市政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区体育馆已经竣工。中春路中段、顾戴西路等一批道路建成贯通。配合做好了中环线、嘉金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申松线等一批市重点工程的相关工作。垃圾焚烧厂启动建设。9座3.5万伏电站建成投入使用,4座22万伏电站前期工作全面展开。

城市环境建设与保护不断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改观。国家生态区建设规划已经通过专家评审,新一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59项工程已启动56项,其中30项已完成任务指标。充分发挥水环境在生态城区中的作用,疏浚河道457公里,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三鲁路、元江路污水外排总管工程已完成,春元昆污水收集系统工程全面启动。全区新建公共绿地217公顷,紫竹园区滨江大道样板段绿化建成。闵行体育公园、闵行生态公园、华漕公园和颛桥公园正式向市民开放,莘庄公园扩建完成。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达1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平方米。七宝镇、莘庄镇、虹桥镇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

全面加强城市管理,探索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城市综合执法。市容环卫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莘庄镇、江川路街道等8个环卫事业单位完成企业化转制,实现管理与作业相分离。

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年,围绕提升市文明城区创建成果和满足多种社会需求不断增长的总体目标,扎实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区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健康发展。

继续贯彻科教兴区战略,科技工作取得了新进展。群众性科普活动广泛开展,创建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和全国科普示范城区。知识产权工作不断进步,专利申请量名列全市第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速,在市民营科技企业100强中,我区占24家,连续两年名列全市各区县第一。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制订了加快实现我区教育现代化的工作意见,继续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校长负责制等改革。坚持德育为首,有效实施素质教育,通过名师培养工程、教育实验镇建设和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等措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优化了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资源,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得到基本解决。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7.8%。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成绩。重点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夫妻双失业和特困家庭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全年新增本地劳动力就业岗位3.2万个,启动实施了12个“万人就业项目”,使6000名失业、下岗协保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走上了工作岗位。继续稳步推进小城镇社会保险,全年“镇保”参保人数达2万人。民政事业取得新发展。完善了社会救助运行机制,建立了广覆盖、经常性、规范化的救助网络,加大了对因病致贫等各类贫困对象的救助力度,提高了农村养老补助金最低标准,制订了城镇无收入老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迁建了区烈士陵园。

卫生事业取得新突破。健康城区和健康社区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强化区公共卫生体系,提升公共卫生安全水平,12所一级医院按“六位一体”的建设要求,全部建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区肿瘤医院,配合做好市儿科医院的迁建工作。在全市率先创建无偿献血区,建成首个流动人口贫困孕产妇分娩医院。继续推进区校共建,与复旦大学共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卓有成效,全区户籍人口出生率8.8‰,自然增长率2.2‰;户籍人口计划生育率99.9%。

文化广播电视和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了区第三届艺术节、运动会,推出“魅力闵行”艺术摄影展、“文化名人在闵行”等文艺活动。完成有线电视双向网络改造22.5万户。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全区中小学生体锻达标率达98.7%,我区运动员获得雅典残奥会3项冠军。

全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年,全区人民的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达2.3万元,比上年增长10.0%,农民劳均收入达1.5万元,比上年增长9.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97.46亿元,比上年增长23.9%。

2005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2005年是我区完成“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做好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筹谋长远发展,编制好“十一五”规划,为把闵行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新城而努力奋斗。

一、主要预期指标建议(同口径)

1、全区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6%左右;

2、区财政总收入比上年增长10%左右;

3、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6%左右;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5%左右;

5、合同吸收外资12亿美元,吸收内资和社会资本100亿元;

6、出口商品总额38亿美元左右;

7、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60亿元左右;

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左右;

9、城镇职工年均工资比上年增长10%左右,农民劳均收入比上年增长8%左右;

10、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十五”计划指标之内。

二、主要任务

(一)经济建设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充分发挥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双轮驱动”作用。继续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加大吸引国际资本和民营资本的力度,重点加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项目招商,加快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和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1、农业

继续推进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建设生态型、精品化的现代都市型农业。在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稳定现有粮食和蔬菜生产规模的基础上,优化农业结构,增加优质高效农产品、林木花卉等的生产。加快关闭高污染规模畜禽场的进程,适度发展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特种养殖业。加强对食用农产品的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农业产业化对全区农业的带动作用。

2、工业

依托四个部级、市级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研发产业,形成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数字显示技术、计算机软件开发、光通信、生物生命、纳米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的特色,尽快形成产业链,实现集群效应。

继续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在集约用地的基础上提高土地的投资密度和产出率,提升工业园区的开发水平和整体效能。全力推进SVA&NEC、奥特斯、英顺达、维豪、“863”软件孵化器等重大项目产出能力的形成。创造条件促使SVA&NEC的二、三期项目尽早上马,做好TFT产品上下游配套企业的引进工作,尽快形成完整的光电子产业链。加强奥特斯项目的协调服务,力促投资方增资,扩大生产规模,增加项目产出。使英顺达、维豪、“863”软件孵化器等重大项目实现更大发展。

3、第三产业

加快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和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的转型,大力提升商贸服务业发展水平,积极开拓现代服务业。积极调整商业布局,提升商业档次和品位。力争尽快建成若干规模大、辐射强、体现我区经济繁荣繁华的商业中心。集中城市化地区要大力拓展以商贸、商务、金融、保险、会展、中介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业信息服务、设备租赁等生产业。积极筹划高速铁路七宝枢纽站“现代交通商务区”的建设。

保持房地产业稳步、有序发展的态势。充分利用建设浦江镇特色风貌区、紫竹科学园区、旗忠森林体育城等机遇,坚持实施精品战略,建设更多的精品楼盘和“四高”优秀小区。充分发挥房地产开发的产业联动作用,积极发展建筑业、建材业、装潢业、物业管理等现代住宅产业。完善商品房网上销售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和搞活房地产业交易市场。积极推进社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物业管理水平。

4、改革开放

以投资体制改革为核心,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立公共财政框架,进一步明确区镇两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断深化所有制改革,加快国有、集体资产从竞争性生产领域退出。有计划地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改革,构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运营新体系。

内外资并举,进一步加大吸引国际资本和民营资本的力度,重点加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吸纳一批高技术、高产出、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易就业、可循环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项目,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益。重点引进国际大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项目。年内实现合同吸收外资12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8亿美元,吸引内资和社会资本100亿元。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克服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我区外贸出口的影响,实现出口商品总额38亿美元左右。

(二)城市建设与管理

加快推进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抓好三鲁路南段、元江路东延伸、沪闵路下立交等一批道路工程开工建设,建成宝城路、莘朱路下立交,完成轨道申松线建设的各项前期工作。努力缓解能源供求矛盾,加快4座22万伏电站建设,完成华翔站等6座3.5万伏电站建设。加快垃圾焚烧厂建设。继续推进燃气天然气化。在200处公共场所建立无障碍设施。推进集中城市化地区旧村宅改造,加快浦江镇核心区特色风貌景观建设,配合做好世博会浦江镇定向安置基地建设工作。旗忠森林体育城网球中心项目上半年建成并投入试运行。

以水环境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加强河道综合治理,加快实施水务规划,努力构建城市水网。启动城市水景观建设,集中城市化地区河道基本消除黑臭,全区水质有明显改善。完成城市化地区21条河道生态建设综合整治工程。抓好国家生态区创建工作,配合做好吴泾工业区综合整治的启动工作。编制完成区绿化专业规划,启动外环线大型绿地建设的前期工作,实施旗忠森林体育城、紫竹科学园区、浦江镇等重点绿化工程,全年新建公共绿地100公顷。

加强规划管理,强化规划的先导作用,完善区域规划和重点地区规划的编制工作。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源,严格土地保护政策,推进“批项目、核土地”制度的深入实施。深化环卫体制改革,加快环卫作业社会化、市场化步伐。健全社区管理体系,认真贯彻《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全年完成旧居住区综合改造和“平改坡”工程100万平方米。

(三)社会事业和人民生活

围绕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社会事业目标,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1、科技。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继续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研发机构,培育企业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提高专利申请量和拥有量,促进高新技术研究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加大技术改造的投入力度,鼓励传统行业运用先进技术进行改造,提倡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培养和引进各类管理与技术人才,加快构筑我区人才资源高地。

2、教育。高起点地实施教育发展规划,启动教育综合改革。统筹教育资源,完善托幼一体化的学前教育体系,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采用多种模式,加快优质高中建设,造就一批初中先进学校,提升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完善校长选拔、储备制度,提高师资质量。启动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项目。制定帮助解决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困难的有关政策,保障我区所有学龄儿童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3、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民政工作。贯彻“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的方针,改善困难群体就业状况,提高就业水平。全年新增2.5万个就业岗位,完成4000名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城镇失业登记数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指标范围内。落实征地离土农民的社会保障,继续积极推进“镇保”、工伤保险和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完善社会救助机制,继续做好残疾人的帮困工作,完善贫困家庭、低收入老人的医疗救助办法,对入住养老机构的本区户籍贫困老人进行补贴。建成50个标准化老年活动室。

4、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继续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疾病预防、医疗服务和卫生监督体系,推进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加快区精神卫生中心建设,建成120急救中心和区妇幼保健所。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快建设健康城区。加强人口综合调控,提高人口计划生育综合管理水平,稳定低生育率,促进优生优育。

5、文化广播电视和体育。实施区文化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启动建设区图书馆新馆。全面完成有线电视双向网络改造实事工程,培训“百万家庭网上行”5000户。精心组织“全民健身周”和“全民健身节”等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新建2片社区公共运动场。探索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体育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配合做好国际网球“大师杯”赛事的有关工作。

社会发展计划范文第7篇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全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国民经济在连续五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市三届人大六次会议通过的主要预期目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实现了“十一五”规划良好开局。

初步测算,全年可完成生产总值694.9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2.2%,超年度计划1.2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3.5亿元、增长10%,超年计划4个百分点,其中市县属投资完成215亿元、增长31.3%,超年计划13.3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37亿元、增长21.5%,超年计划9.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指数为102,比年度计划低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24亿元、增长15.8%,超年计划3.8个百分点;外贸出口4.09亿美元、增长27.9%,超年计划12.9个百分点;吸收外商投资1.15亿美元、增长10%;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8926元、增长9.4%,超年计划1.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3433元、增长10.5%,超年计划4.5个百分点,比全省高1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7.9万人、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7‰;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实现下降4%、2%目标。

全市经济社会运行的主要特点是:

(一)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市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全年粮食总产149.83万吨,增产2.89%,油料总产22.08万吨,增产3.52%,棉花增产29.6%,水果增产22.1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25元,达到3433元,春茶、蔬菜等多经作物以及打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2006年新增23家,总数达到104家,其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有3家。编制出台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纲要》,全面启动了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其中兴修通村公路2991公里,实施“一池三改”2万户,建省柴灶4万户,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村扶贫开发取得新成效,解决了1.1万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帮助1.9万名低收入人口稳定解决温饱问题,118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全面展开,在贫困地区实施“五改三建”生态家园建设3200户。

(二)工业经济在调整结构中持续增长,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工业经济在水电企业发电大幅下降的不利条件下,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市规模内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75.9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增长23.02%、19.83%、24.81%,亏损面同比下降6.28个百分点,工业品产销率达到98.39%,同比提高1.96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效益综合指数为251,同比提高11点。围绕优势产业调整结构,电力、化工、食品医药三大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4.34亿元,占全市规模内工业的71.87%。加强磷矿资源的整顿和管理,强力推进磷矿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使磷化工走上了采选加一体化,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的良性发展轨道。一批重点企业变大变强。全市规模内工业企业新增83家,总量达到584家,大型企业新增2家,达到7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86家,其中24家企业达到5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3家,累计达到5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25.08亿元,同比增长32%,实现增加值38.65亿元,同比增长31.9%。

(三)第三产业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城乡市场日趋活跃。以三峡大坝建成为契机,全面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创建了一批精品景区,推出了《楚水巴山》、《盛世峡江》等一批精品旅游文艺节目,**对外旅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全市接待入境游客28.98万人次,同比增长59.3%,旅游创汇5319.6万美元,同比增长37.9%。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24亿元,同比增长15.8%,是近四年来的最好水平。“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成效显著,已建村级店313家,乡级店20家,农村市场继续保持上升态势,县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8%,县市以下增长13.7%。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共完成投资39.18亿元,同比增长23.6%,销售商品房180.2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9.9%。邮政通信业运行平稳,全市邮政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3317万元,同比增长11.48%;通信业完成业务收入13亿元,同比增长12%。交通运输等产业也有了较快发展。

(四)城市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加强,城市品位明显提高。以“五城联创”为契机,全面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夷陵大道、胜利四路、港窑路、沿江大道中段改造以及三峡机场路扩建已全面完工,城东大道、**东站、宜万铁路大桥、临江溪污水处理工程、黄家湾二期工程进展顺利,商业步行街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三峡机场一类口岸建设已通过验收,**飞往香港的包机已正式首航。围绕“安全、有序、整洁、美观、文明、和谐”的目标,进一步加大城市综合管理的力度。全年共规范纠正占道和出店经营行为3.5万余起,查处乱搭乱建行为2021起,拆违6.5万平方米,先后完成人行道标准化铺装1万多平方米。通过大力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有效提高了城市品位,树立了**形象。市民普遍感到**灯变亮了,路变宽了,地变净了,城变美了。2006年**首次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五)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市县属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215亿元,同比增长31.3%,在全省同类市州中居领先地位。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投资的57%。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纳入2006年市政府考核的41个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59.13亿元,占年计划的114.69%,2006年计划新开工的20个重点项目已全部开工,宜化年产96万吨高浓度磷复肥、稻花香年产5万吨白酒、兴发集团2万吨草甘膦等10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全年争取国家、省支持的政府投资项目330个,总投资61.5亿元,争取无偿建设资金5.98亿元。

(六)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综合体制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全市以招商引资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外经外贸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外贸出口持续增长,全年完成出口总额4.09亿美元,同比增长27.9%。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全年吸收外商投资1.15亿美元,增长10%。引进工业项目实现重大突破。投资60亿元的南玻多晶硅及太阳能项目正式开工,投资80亿元的首钢高磷铁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投资15亿元的浙江医药整体搬迁项目正在征地拆迁,三新磷化TCP项目一期工程已经投产。成功举办了2006三峡•**(香港)投资洽谈会、中国光彩事业**行等重大招商活动,签约项目明显增多,项目履约率、开工率显著提高。其中中国光彩事业**行签约项目55个,投资总额97亿元,已有14个项目开工建设;省市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市签约项目50个,签约资金67亿元。开发区建设加快。经过清理整顿,保留了**经济开发区(东山、猇亭园区)等12家省级开发区,白洋化学工业园区已获省政府批准,开发区建设正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2006年开发区引进500万元以上项目131个,同比增长40%,其中投资过千万的项目58个,过亿元项目2个。

综合体制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我市4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全面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任务;城建、交通、外贸等行业的国企改革步伐加快,有5家企业正在进行方案审批;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开展市直机关所属企业脱钩改制工作的意见》,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脱钩改制工作。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出台了《**市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农村综合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建立了“以钱养事”的新机制。事业单位改革进展顺利,对行政管理类和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制,对单位内部人员全面推行聘用制。投资体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落实了企业投资自。财政“四项改革”进一步深化,财政与编制公开工作实施顺利。

(七)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金融物价运行平稳。全市区域内财政收入完成147.5亿元,同比增长39.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7.37亿元,增长21.5%。全市税收过500万元的纳税户达到134家,纳税额占全市税收收入的55%,其中过千万元的69家。收入质量保持较好水平,税收收入占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7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各项存贷款持续稳定增长。年末各项存款余额715.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47.7亿元,存贷款总量仅次于武汉市,居全省第二位。全年物价低位运行,总体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0.9,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2.3,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1.4。

(八)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一是坚决抑制教育乱收费,着力改善教学环境,促进了各类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9.7%,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8%,居全省前列。零辍学乡镇较上年增加17个。初升高比例提高到95.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面推进贫困学生助学工作,全年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人数达到15万人次,减免金额2100万元。二是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7个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县市进展顺利,全市共有144.75万农民参加了“新农合”。城区惠民医院正式挂牌营业,1.5万户3.8万名低保对象办理了惠民医院优惠证。出台了困难群众大病救助办法。加强了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宜都、枝江、长阳、夷陵、兴山五个县市区的疾病防疫控制中心和传染病区等10个项目已竣工验收。三是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9万人,同比增长11%,全市社会保险扩面新增15.5万人,共征收社会保险费16.39亿元,同比增长16%。全市共发放低保金6925万元,有4.6万户10万多人领取了低保金,启动了农村低保工作,农村特困救助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险政策得到落实。四是广电事业发展迅速。全市5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工程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农村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5.6%,全市97%的乡镇实现了光纤联网。城区骨干光纤环网建成,80%以上区域实现了光纤进小区。数字电视转换取得新进展,已建成**信息广场、城市信息频道、**广电网站三大信息平台。五是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以备战“八艺节”为主题,狠抓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五一剧场、均瑶剧场、平湖影剧院等新建和改造场馆建设顺利,市图书馆新馆建设正式开工。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大型歌舞剧《楚水巴山》获得进军中国第八届艺术节的“门票”。体育事业成绩喜人。成功举办了**市第二届运动会,在全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上取得金牌总数全省第四、奖牌总数全省第三的历史最好成绩。六是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2006年共开发经济适用房20万平方米,出台了经济房安置管理办法,规范经济房安置行为,重点解决了失地农民和拆迁户安置住房的问题。

(九)节能降耗工作得到加强,循环经济起步良好。节能降耗工作成效显著,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能耗“大户”如合成氨、黄磷、水泥、平板玻璃等产品的综合能耗,通过技术改造已达到或接近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重点企业能耗大幅下降,全市年耗能在5000吨标煤以上的74家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3%,列入省“百家节能工程”的14家企业能耗下降10%以上。循环经济工作力度加大。以加强节能节水为重点,对高耗能、高耗水行业实行了定额管理。在磷化工行业普遍推行了废渣、废水、废气、余热等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在**经济开发区进行循环经济试点,宜化集团、兴发集团被推荐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回顾去年的工作,我们能取得这些成绩,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指导的结果,也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突出表现为农业基础设施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够。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调整产业结构的任务艰巨。高新技术产品少,产业结构不合理,全市工业结构偏“重”,化工、建材、冶金等多属于资源型、高耗能型产业,国家实行差别电价后,我市部分产业面临严峻挑战。三是劳动力就业的压力仍然较大,大中专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突出,社会保障面临较大压力。四是实现当前和今后节能降耗目标的任务十分艰巨。

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逐一加以解决。

二、200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做好2007年经济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按照“走在中部地区同等城市前列”和“两个高于”(质量和速度效益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目标要求,并与全省及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目标相衔接,初步提出2007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4%,第二产业增长13%(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15%),第三产业增长13%左右;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其中:市县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

——外贸出口增长15%;

——吸收外商投资增长1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控制在103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标煤)1.86吨,下降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1.77%;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0.57人以内。

上述主要预期目标的确定,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发展环境存在的机遇与挑战,既考虑了发展的需要,也考虑了发展的条件。将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定为12%,比“十一五”规划目标高1个百分点,比全省计划高2个百分点,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要确保完成市第四次党代会和“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中长期目标,年度计划目标不能低于12%。二是2007年是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全面开展各项工作的第一年,也是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之年,经济增长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开局。三是三峡工程的拉动效应继续显现,同时我市一批项目将在2007年逐步发挥效益,为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奠定了基础。初步核算,第一产业可净增3亿元,第二产业净增46亿元,第三产业净增31亿元,可确保完成全市生产总值净增80亿元、增长12%的目标。四是留有余地。在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制约因素和不可预见因素较多的情况下,计划目标比去年预计增长低1个百分点,是留有一定余地的,这有利于为深化改革和调整优化结构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

三、2007年计划安排的重点和主要措施建议

为实现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一是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加快全市12个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继续推进“三个集中”,促进产业聚集和企业扎堆,鼓励山区县市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异地办厂,重点建设好以**经济开发区为龙头的“沿江经济走廊”。二是发展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围绕化工、医药、食品、机械、建材、纺织、电子等七条产业链,不断开发新产品,形成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化成箔——电解电容器产业链,多晶硅材料产业链,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和半导体硅材料及电子信息产业链;大力发展造船、光机电一体化等装备制造业;以发展精细化工为重点,推动以磷化工为特色的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着力提升纺织、建材、食品医药等传统产业技术水平。三是壮大优强企业。继续实施工业“双五十”工程(即50个重点企业、50个重点项目)。大力支持中省企业发展,针对中省企业的特点,研究制定“一企一策”的支持政策,鼓励其做大做强;精心扶持宜化、兴发、东阳光、稻花香、枝江酒业、深南玻、首钢高磷铁等大中型骨干龙头企业;有计划、有步骤推进企业实施资产重组,努力培育企业集团和产业群;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快发展一批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认真实施好列入国家计划的高新技术项目,切实增加科技创新投入,重点建设好23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力争2007年创建1家部级和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四是培育优质产品。以实施品牌战略为重点,大力开发、引进和培育名牌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2007年争创1~2个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

(二)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实施《**市“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一是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继续做大做强六大特色产业,集中连片建设10大优势产业基地,形成一乡一品、多乡一业的区域板块格局,建成各具特色的专业生产基地。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粮食、油料、棉纺、水产、畜禽、果蔬、林牧、茶叶、药材(食用菌)9大龙头型企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推广公司+农户、基地+龙头企业+农户等多种有效形式,形成与优势产业基地相适应的农产品加工布局,力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增长10%以上。三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防疫、农业减灾防灾及环境保护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四是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结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加强防洪减灾、水土保持、水环境、节水灌溉和抗旱水源等体系建设;大力实施饮水安全、乡村公路、农村能源、信息网络建设工程;积极推进以“六改”(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改垃圾堆放)、“五通”(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五是大力发展打工经济。围绕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以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为重点,对农民进行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适应能力,2007年力争培训4万人次,就业率达到85%以上。完善农民就业综合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继续加强劳务外派工作,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

(三)以推进项目建设为重点,着力培植经济发展后劲。2007年计划实施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项目157个,总投资481.2亿元,其中2007年计划投资143.5亿元。一是抓续建项目竣工投产,争取有一批项目尽快投产受益。重点抓好凯普松电子化成箔、三峡医药科技产业园、枝江迅达家橱二期、三新磷化20万吨TCP、裕波旭光纺织搬迁改造、沪渝高速公路龙舟坪接线工程等75个续建项目建设。二是抓新建项目开工建设。对南玻多晶硅及太阳能项目一期工程、首钢高磷铁、浙江医药整体搬迁、宜化太平洋公司聚氯乙烯、东阳光热电、宜华一级公路宜都段等82个拟新开工项目,要跟踪推进,抓紧报批,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落实建设资金,努力创造建设条件,促进项目早日开工建设。三是抓前期项目协调服务。对已签订合同的重大项目,要进一步搞好跟踪服务工作,全力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加快建设,尤其对首钢高磷铁等工业项目要切实在供地、供电、资金、规划、环保等方面及时提供服务。四是要下大力做好项目争取工作。要抢抓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加快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的机遇,认真谋划一批重大项目,争取国家和省政府的资金支持。五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不断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方法,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建立健全投资评估制度,在投资强度、环境保护、能耗、经济效益等方面严格把关,提高准入门槛,着力引进一批大财团、大企业和大品牌,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重大项目。

(四)以发展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为重点,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继续加强“两坝一峡”、柴埠溪、秭归凤凰山景区综合开发、长阳清江画廊度假村二期等旅游景点建设。积极推介《楚水巴山》、《盛世峡江》两个精品节目,大力开展旅游宣传和营销,加强旅游市场管理,精心配合办好八艺节。二是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物流资源,积极发展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促进物流业专业化、规模化。抓好伍家现代商贸物流中心、金东山大市场、商业步行街、中心商务区等重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城乡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立连锁“农家店”,鼓励和支持大集团、大公司向农村流通领域延伸,整合农村流通资源,构建以县市区所在地为重点、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四是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五)以创建国家文明城市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一是科学编制好城市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城市品牌策划和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切实抓好宜万铁路、汉宜铁路、城东大道、发展大道、江南翻坝高速公路、云池深水港建设以及西陵二路上段、港窑路上段、解放路、福绥路、红星路、环城东路、环城南路改造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抓好城市绿化。重点抓好沿江大道沿伸段、主要街道绿化等工作。三是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加大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以社区为单元的小区综合治理,继续推进“五城联创”,引导市民逐步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四是加快发展小城镇。以县城和中心集镇为依托,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城市资源建设,探索村镇建设机构设置、投资体制、土地置换、户籍制度改革等办法,积极推进农村城市化。

(六)以增强发展活力为重点,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一是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企改革,加快市属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重组步伐。二是进一步深化市直企事业单位的改革。推动市直机关所属企业尽快完成脱钩改制工作,积极推进市直事业单位改革扩大试点。三是积极推动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管理行为,抓好政府投资分类改革。四是整体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提高农村公益质量和效率。五是继续深化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改革,不断广大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和服务能力。六是努力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农产品和服务产品出口。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加强开发区建设,完善对外开放的基础设施和各项配套服务,不断改善投资环境。

(七)以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一是切实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全社会的节能降耗工作。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管理监督,尤其要抓好燃煤工业锅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电网系统改造、交通运输行业的节能改造以及建筑领域的节材工作,抓好化工、造纸、建筑、建材等行业以及74家年耗能在5000吨标煤以上高耗能企业的节能节水节材工作,把节能降耗计划落实到重点企业,层层分解到各单位,建立严格的节能督办考核机制和重点能耗企业跟踪考核制度。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规定,对不能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县市区,停止审批新的工业项目,停止审批新的工业用地。二是继续加大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以小纸厂、小水泥、小火电、城市污水和总干渠流域污水等五个专项治理工程为重点,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重点抓好三峡库区及影响区,清江流域、香溪河、黄柏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作。着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环境问题,倡导有利于资源节约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三是抓好循环经济的试点。重点支持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和节能减排项目建设。继续抓好列入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积极争取循环经济项目和资金;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加强污染源控制、水资源保护、废弃物防治及利用等工作;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建立废旧物资回收体系,提高废渣、废水、废气、余热的综合利用率;加强磷矿等矿山资源的管理和合理开发,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八)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一是加快推进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设。进一步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重点发展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努力提高全民特别是农民的素质。继续抓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努力改善教学条件。二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点改善农村医疗条件,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努力建立起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重大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切实加强医疗管理,努力降低医疗服务及药品价格。进一步加大医疗救助、血吸虫病、结核病和艾滋病防治等扶持力度。三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切实抓好困难群体帮扶和就业培训工作,加快建立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四是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强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加强文化精品建设,努力打造三峡文化品牌。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五是继续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加大“两非”综合治理,遏制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六是继续加大扶贫工作力度。重点搞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搬迁式扶贫等工作,落实重点地区扶贫开发任务。七是加强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区建设,完善社会管理,健全社会组织,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发展计划范文第8篇

全省计划会议今天就要结束了。会议期间,邵克文同志就明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了很好的报告,张忠敬同志就国债项目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服务业发展等问题讲了很好的意见。同时,会上还有兰州、武威等地,就相关问题作了交流发言,并召开了相关业务座谈会。这对进一步完善明年的计划草案,改进计划工作职能,推进全省经济工作都是十分有益的。接下来,孙小系副省长还要做讲话。这里我想着重讲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简单回顾一下近年来计划系统的工作情况;另一个是对做好明年宏观经济工作应注意把握的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近年来的经济计划工作

*年以来,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我省改革开放面临一系列挑战的形势下,全省计划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在贯彻扩大内需方针,管好用好国债投资方面,与各部门各地区密切配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很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省委省政府对近年来的计划工作是肯定的。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计划系统通过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保持着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能够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知难而上,扎实工作,这既是以往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也是今后做好工作的努力方向。我是计划战线上的一名老兵,到政府工作后,又一直主管计划工作,对此身有体会。对近年来的计划工作情况我概括地谈以下几点:

(一)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保证了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年以来,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东南亚国家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此不利形势下,中央果断决定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以中央3号文件下发。根据中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计划部门首先行动起来,在研究国内外省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保持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意见》和“一个落实、两个扩大、三个调整、四个加大、五个增长点”的具体措施。这些意见和建议很快被省委、省政府采纳,有力地推进了扩大内需政策的贯彻落实。后来,又于*年、*年分别提出了全省贯彻中央13号文件、中央10号文件精神的实施意见,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了投资和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为全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计划职能转变,制定了一系列宏观经济发展战略。计划系统紧紧围绕全省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坚持想大事、抓大事,研究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对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集中力量,深入研究,提出建议,供各级党委、政府决策。近年来,省计委在经济发展、西部开发、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好的思路和办法,如《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实现跨世纪的腾飞》、《*省经济结构调整方案》、《*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总体规划》、《西陇海兰新经济带*段发展规划》等,对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正确制定各项政策起到了有益的指导作用。同时,突出计划的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在国民经济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计划中,从战略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方针、任务和政策措施,顺利制定和实施了“九五”、“十五”计划,增强了计划的预测性和指导性。

(三)突出国债项目建设,促进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投资是拉动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计委在投资项目的争取、投资任务的落实上,具有重要的职能和责任。近年来,全省在抓好投资项目建设的同时,在投资结构调整、投资思路转变和投资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方面,计划系统加大了工作力度,抓住国家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和西部建设国债的有利机遇,多方努力,积极争取,不仅落实了相当规模的国债建设资金,建设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有效带动了投资增长,而且对全省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几年来,国债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2—3个百分点。在此,我想强调的是,对于国债项目建设与管理的经验与教训,要着重加以认识和吸收,并且要进一步深入和推广到各项政府投资项目中去,建立制度,制定办法,严格程序,确保更加合理有效地建设国债项目,发挥投资效益。另一方面,全省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审批制度改革。按照国家的精神和省上的部署,对不需要政府投资、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限额以下项目,取消了行政审批。省计委原有的32项审批事项中,先后公布取消了15项,减幅达46.9%,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而对于政府投资的项目,从规范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加强监督机制入手,实行了政策、程序、资金、人员、结果公开和时限承诺的“五公开一承诺”制度,进一步促进了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化和落实。

(四)坚持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近年来,全省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在我省的“十五”计划中,明确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按照这一要求,各级计划部门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在国家政策的带动下,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和扶贫资金的支持,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居民教育医疗条件和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改善作为投资倾斜的重点,加大了资金投入和项目扶持,使一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中小学危房改造、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电网建设、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及城市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得以有效启动和顺利实施,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受到了普遍欢迎。

(五)加强作风和廉政建设,培养了一支好的队伍。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计划系统这支干部队伍有着优良的传统,是值得信赖的,是有战斗力的,是能够担当起重任的。多年来,计划系统高度重视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做到不走过场、不留死角,使大家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从制度建设情况看,各级计划部门在认真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规定的同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了一套规范的办事程序。从监督制约情况看,计划系统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作用,进一步强化事前和事后监督,同时加强了对重大项目的稽察工作,有效防止了腐败行为的发生。总体来讲,计划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情况抓的比较好。

今天,我讲的不仅仅是省计委,也是整个全省计划系统。这里,我再谈一下如何增强系统凝聚力问题。无论是省计委,还是地、州、市、县计委,都是计划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老百姓的话来说,我们都是一家人。这就要求我们增强全局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发扬团队精神,上下一致,拧成一股绳,共同塑造全省计划部门的新形象。省计委要把指导地、州、市计委工作摆到议事日程,加强业务指导和信息沟通,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改善工作条件。省计委的同志要尊重地、州、市计委的意见,注意调动地县同志的积极性。对地县的同志,要热情服务,特别是要提高工作效率。要加强系统内部培训工作,继续搞好系统网的建设。要加大计划系统内部干部交流的力度。地县计委的同志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探索新时期做好地县计划工作的机制和办法,不等不靠,积极开拓新的工作领域,做到有为有位。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入,省计委可能将下放给地、州、市一些审批权限,希望搞好衔接,不要出现管理脱节。属于省级管理的要切实管好,可以下放给下级的要坚决下放。同时,要用好手中的权力,不越权审批,不违反基本建设程序,对上报国家计委审批的项目要把好关。省计委还要加强对地县计委的指导,支持他们开展工作。

二、关于明年宏观经济的几个问题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西部大开发总揽经济工作全局,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增加投入,积极引导消费,不断扩大内需,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全省经济继续保持近年来良好的发展势头,宏观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明显好于预期。预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61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5亿元,增长13.8%。外贸进出口总额8亿美元,增长2.6%。地方财政收入75.8亿元,增长12.1%。这是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尽职尽责、扎实工作的结果,也是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团结奋斗的结果。

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对鼓舞斗志、增强信心,实现十六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有利条件很多。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中央继续实施稳定连续的宏观经济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多年高强度投入下我省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的建成投入使用等因素,都将对全省经济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但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消费市场启动乏力;投资渠道单一,建设融资困难;有效需求不足,供给结构不合理;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突出,就业压力大;对外开放水平低,外商投资不活跃等。同时,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国际形势也有许多不确定因素,都会对我省经济发展带来影响。我们计划系统的同志,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把困难和问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和克服困难的措施想得更周全一些。只有这样,我们实施决策、开展工作才能有的放矢,从容应对。

关于明年的宏观经济工作,我想应当重点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加快发展的问题

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发展是硬道理。加快发展,无论是对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还是对解决我省当前就业压力大、农民增收困难、保持社会稳定等,都是非常必要的。对明年面临的经济形势,我们要把困难和问题估计得充分一些,安排计划要积极稳妥,留有余地,扎实的做好准备工作,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我省明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按9%考虑,任务是艰巨的。刚刚结束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宋书记和陆省长对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都作了重要讲话,对明年的经济工作提出了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我们要认真领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

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省是一个欠发达省份,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时不我待,任重道远。要抓住机遇,奋发图强,乘势而上,加快发展。要紧紧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用足用活用好中央的政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我们省的经济总量、综合实力再上一个台阶。要精心部署明年的经济计划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与问题,促进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关于西部大开发问题

全面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是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措施。实施西部大开发,要坚持推进发展,改革创新,为民谋利,顾全大局的原则,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又要有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坚持开放开发、合作发展,抓好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段的生产力布局,实施科教兴省、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建设,努力走出一条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

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高等级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电源开发和电网建设与改造为重点,积极推进电力建设。以中心城市的供水、集中供热、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国债项目为重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实施好天然林自然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重点防护林体系工程。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及产业升级力度。以扶贫开发为重点,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

加快我省经济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关键是要有一批好的项目来支撑,无论是争取国家支持,还是吸引国内外资金,取决于我们是否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带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项目。各地各部门,要强化项目意识,下更大的决心,集中更多的精力,研究市场,研究项目,认真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和立项衔接工作,力争明年能开工一批对全省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大项目。

(三)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问题

“三农”问题中央非常重视。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仍然是我省明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着眼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做好“三农”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切实把退耕还林作为我省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加大工作力度。各地区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政策措施,及时解决退耕还林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要实施好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工作。我省要继续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强化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要加强对非农用地的管理和调控,切实保护基本农田,确保粮食安全。二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要根据中央的精神,抓紧研究我省税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落实各项政策,确保减轻农民负担,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三是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力度。继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尽量多安排一些既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又能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设项目。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巩固扶贫成果。继续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工作,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协调和指导,促进其合理有序流动。注意保护进城打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要把小城镇建设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促进小城镇建设进程。

(四)关于继续推进工业结构调整问题

中央经济会议提出,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线,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性措施。从我省来看,调整工业结构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快我省工业结构调整的升级步伐。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的机遇,加快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发展最终消费品。认真搞好石化、有色、电子、机械、医药、煤炭和建材等行业发展的调整,努力增加技改投入,选择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的重点项目,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高起点、高标准的技术改造,努力把优势企业做大做强。要积极推进我省工业企业同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联合协作,利用它们的品牌、技术、资金以及销售网络发展壮大自己。要进一步加快私营企业、各类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发展。充分利用我省原材料工业的优势,加快发展加工工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把*建设成综合性石化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生物制药和中药现代化加工基地,优质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

要积极地、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企业。重视和支持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培育和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广阔的高新技术项目,尽快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积极发展生物医药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关于用好国债资金,提高投资效益问题

自*年以来的5年间,我省共争取国债资金168亿元,总投资规模735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达408亿元。特别是今年,全年全省共争取到国家预算内补助资金12.09亿元、国债专项资金41.2亿元,共计53.29亿元。这些成绩是国家支持的结果,与各级计划部门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国债资金投资加强了我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对拉动我省的经济增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明年国家还将发行14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我们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另一方面一定要用好国债资金,提高投资效益。一要调整投资结构。主要是加大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扩大城镇就业、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重点搞好在建项目和西部开发项目。二要加强和改进国债投资项目管理,要继续做好国债资金和各项配套资金的落实,抓好国债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大对国债资金监管力度,严禁挪用、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执行《招投标法》,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建设环境,保证国债项目的顺利实施。要建立促进社会投资和消费稳定增长的有效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促进投资多元化。

(六)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问题

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结合起来,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放宽市场准入,凡是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应当允许省内外各类资本进入,打破束缚个体及私营经济的身份、资格以及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性项目建设的限制,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通过参股、控股、租赁、兼并、联营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引导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运和特色产业。结合城镇化建设,加快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省内外特别是沿海地区的投资者来我省投资办厂。加大对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扶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外向型产业和产品,提高竞争能力。积极建立非公有制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增资扩股,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展金融创新,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力度。切实落实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七)关于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问题

要按照十六大报告的要求,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坚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要拓宽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在鼓励发展餐饮、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社会中介、法律服务、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行业的发展,逐步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制、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为人民群众提供快捷、便利和高质量的生活服务。继续抓好文化生活、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医疗保健等公用设施配套建设、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条件。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以农村为重点加强卫生保健工作,提高医疗卫生质量,逐步建立医疗救助体系,保护和增进人民身体健康。要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积极培育消费热点。一是房地产业,这几年房地产投资增加较快,从今后一个时期看,房地产和住房仍将是我省的主要消费热点。明年在房地产和扩大经济适用住房上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要研究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中的问题,要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加快开发。二是旅游业,这几年我省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资不少,基础设施的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要把扩大宣传同吸引国内外游客结合起来,把旅游业的发展工作做实,使其形成为一个朝阳产业发展起来。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居民扩大汽车消费、电信消费及其它服务性消费。

(八)关于切实做好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问题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全省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加强对就业和再就业的宏观调控,努力改善创业环境,广辟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国有企业改革要坚持减员增效与促进再就业相结合,下岗分流与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分流安置本企业富余人员。要增加对“两个确保”、城市“低保”和再就业工作的投入。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扶持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抓好职工培训和就业服务。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倡和推广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做好“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对协议期满暂时无法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岗职工,要继续运用现有各类筹资渠道保障其基本生活。依法扩大城镇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强化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和支出管理。规范城市“低保”工作,合理确定“低保”标准和“低保”对象的补助水平,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同时,又要防止“低保”中的不正之风。多渠道建立和完善对低收入者的救助制度,妥善解决城市特殊困难家庭在住房、子女就学、医疗和取暖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九)关于加大利用外资力度,促进对外开放问题

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省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竞争的焦点主要是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就资金而言,完全靠国家投入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要继续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设环境和干事创业环境,努力提高我省的对外开放水平。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利用省外、境外资金和技术的规模和水平。认真做好逐步扩大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的工作。按照新颁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合理引导外资投向,优化利用外资结构。要落实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允许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政策。支持省内大型企业与跨国公司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

要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为”的原则,针对我省人才队伍出现的“逆差和赤字”问题,要加大人才开发力度,建立一个适合我省经济发展的流动、高效的人才库,吸引各类人才参与*的大开发。要加强省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以开放促开发。要继续做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应对工作,尽快熟悉和掌握世贸组织的规则,着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宏观管理水平。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社会发展计划范文第9篇

一、*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是江西经济社会发展不平凡的一年。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国家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围绕"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共创富民兴赣大业"的主题,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省经济保持又快又好发展势头,全面和超额完成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和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十五"计划。全年生产总值4070亿元,增长12.8%,比*年计划目标高1.8个百分点,超过"十五"计划目标1070亿元。财政总收入425.7亿元,增长21.4%,比"十五"计划目标多150.7亿元。

(一)"三农"工作扎实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全面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出台30条惠农支农政策,免征农业税,启动粮食最低收购价预案,并对36个粮食主产县和31个困难县实行"三奖一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建立重大项目用地协调制度,严格执行农用地转用计划,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建成南昌市"双低"优质油菜生产基地、宜春市优质稻米生产基地等项目。全省粮食播种面积5419万亩,增加158万亩;粮食总产370.8亿斤,增产10亿斤,创历史新高。高效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持续快速发展,肉类总产245.6万吨,增长11.6%;水产品产量168.2万吨,增长7.6%;经济作物面积2126万亩,增加107万亩。农业产业化进一步推进,新增省级以上龙头企业82家,总数已达206家,新增畜牧小区300多个、畜禽养殖户3.68万户。农民技能培训"阳光工程"进展顺利,培训农村劳动力17万人。赣州、宜春等地还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以发展新产业、形成新机制、建设新村镇、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农村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二)工业运行质量明显改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坚持以工业的崛起带动全省经济发展,促进城镇化进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28.5亿元,增长23.6%,江铜年销售收入超200亿元,新钢、江西电力公司、九江石化、江铃、萍钢5家企业销售收入均超百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7.3%,上升17.2个百分点,实现利税275.6亿元,增加72.7亿元,综合能耗降低8%。工业园区和支柱产业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省园区实现销售收入152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30亿元的园区达到9个,其中南昌高新区突破200亿元;六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497.2亿元、利税189.8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0%和68.9%。九江昌河10万辆轿车和15万台K系列发动机、新钢3500毫米中厚板轧机、江铜-耶兹高档电解铜箔、九江3T光电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江铃30万辆汽车及6万台VM柴油发动机、江铜翁福40万吨硫酸及铜杆漆包线、广丰10万吨氟化工等项目进展顺利。三次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工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3.7%。积极主动配合国家对我省工业园区进行设立审核,配合国家审计署武汉特派办对工业园区财税政策进行审计调查,取得较好效果,全省93家工业园区初步通过国家审核。城镇建设扎实推进,开工新建宜春、新余等一批设区市污水处理厂,加快城市供水、道路、电网等建设步伐,城市对人口的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集聚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增强,南昌城区人口超过200万人,九江城区人口超过50万人。全省城镇化率达到37%,提高1.4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以南昌为核心,以九江、赣州等中心城市为支撑,其他城市和县城为骨架的城镇体系框架。

(三)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重点领域建设得到加强。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抑制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和高耗能行业低水平建设的同时,加大对交通、电力、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建设的投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93亿元,增长26%。省重点工程投资总额和规模再创新佳绩,当年实施项目72项,完成投资246.9亿元,增长16.3%。其中,建成投产28个,完成投资72.62亿元;续建16个,完成投资130.16亿元;新开工28个,完成投资44.12亿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强,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580公里,硬化农村公路1万公里。建成乐温高速公路、赣龙铁路、南昌国际集装箱码头、井冈山机场等工程,续建景婺黄(常)高速公路,加快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开工建设景德镇至鹰潭高速公路,迁建赣州黄金机场。电力建设步伐加快,在建电力装机容量286万千瓦,贵溪电厂扩建两台机组顺利投产,黄金埠电厂、丰城电厂二期工程正在抓紧建设;经过反复争取,国家同意在江西等省开展核电站站址比选工作。文化卫生体育设施得到改善,省疾控中心、省传染病医院、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等一批项目投入使用,省人民医院综合病房楼等项目进展顺利,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省艺术中心、省档案馆开工建设。

(四)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消费市场繁荣活跃。与长珠闽的对接正在深入,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快融入国际经济。先后在韩国、日本、法国、荷兰等国家和香港地区开展九次重大招商活动,成功举办第三届赣台经贸合作研讨会、第二届中国"五会"经贸恳谈会、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吸引日本九州电力株式会社、意大利OMP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来赣投资。全省直接利用外资24.2亿美元,增长18%,总量连续保持中部六省首位。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吸收省外资金472.4亿元,增长23.2%。外贸出口24.4亿美元,增长22.3%。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2.1亿美元,增长26%。开放平台进一步完善,九江出口加工区获准设立,景德镇海关、南昌海关驻龙南和南昌高新区办事处顺利开关,南昌至厦门、南昌至深圳"五定"班列正式运行。高度注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抓住消费结构升级的有利时机,着力改善消费环境,努力开拓城乡消费市场,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快速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6亿元,增长15%。接待国内旅游人数5058万人,增长23.7%,接待入境旅游人数37.25万人,增长29.5%;实现旅游总收入320亿元,增长32.9%,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04亿美元,增长30.3%。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疏导价格矛盾,市场物价稳中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7%,比上年回落1.8个百分点。

(五)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发展活力日益增强。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稳步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全面铺开。国有企业改革扎实推进,江信公司资产重组、江中集团重组江纸公司顺利完成,省投资集团公司、省外贸资产经营公司和省盐业集团公司相继成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进一步完善,全省11个设区市相继成立市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在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推开,"省直管县"和"乡财县代管"试点有序进行。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措施进一步完善,全民创业激情与活力竞相迸发。投资体制改革已按新规定实施,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成效明显,重大项目稽察工作有序展开。价格改革不断深化,成功出台煤电联动方案。

(六)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把发展社会事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研成果产业化步伐继续加快。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增加到3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增加到105个;省部共建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正式启动。成功举办*年科研成果与企业见面推介会,签约项目142项,总投资32.32亿元。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完成232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南昌高校新区三期建成并投入使用。高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在校生人数达到64.6万人。卫生事业得到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启动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由7个县扩大到11个县,202万农民获得就医补助。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小康文化工程和文化精品工程全面实施。体育事业再创佳绩,我省体育健儿在十运会上夺得12枚金牌,实现历史性突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效,人口自然增长率7.8‰,控制在计划目标之内。生态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东江源保护工程正式启动,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省森林覆盖率60.05%,主要河流断面Ⅰ-Ⅲ类水质占76.4%。

(七)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社会和谐稳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20元,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3266元,增长10.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752.89亿元,增加405.17亿元。就业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3万个,下岗人员再就业2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低于计划目标1个百分点。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为105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64.6亿元,为10.6万失业人员发放保险金1.8亿元,为100万城镇低保对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7.3亿元,为105万农村救助对象发放救助金1.6亿元。提高农村23万"五保户"供养标准,分散供养的由500元提高到800元,集中供养的由800元提高到1200元。医疗救助有序展开,在23个县(市、区)开展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救助特困居民6000多人,发放救助金1400多万元。扶贫工作进展顺利,完成5万库区、深山区移民扶贫搬迁和12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解决5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九江地震抗震救灾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救治伤员624人,转移灾民25万人,并对受损房屋等进行修整。目前灾后重建工作正在有序展开,灾民情绪稳定,社会秩序安定。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和体制不完善的问题比较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不少。

二、*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江西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前进的一年。根据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部署,今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4600亿元,增长11%,其中一产增长4%,二产增长15%,三产增长9%;财政总收入481亿元,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50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5亿元,增长13%;出口29.3亿美元,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00元,增加780元,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3566元,增加300元,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幅度控制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8‰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

实现以上预期目标,需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夯实"三农"工作基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粮食直补资金,并相应提高补助标准;继续安排良种补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建立省级淡季化肥储备制度;继续实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力争粮食总产稳定在370亿斤。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世行贷款综合农业现代化项目、鄱阳湖二期防洪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滨湖地区排灌设施改造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上饶优质稻米生产基地、赣抚大堤加固配套工程、龙潭水库、廖坊水利枢纽,开工建设抚州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伦潭和山口岩水利枢纽。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农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业,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努力形成区域特色。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做强做大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力争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75家以上,建设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6400个,带动农户300万户。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切实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规划指导,尊重农民意愿,通过旧村改造、整体搬迁、折旧建新等方式搞好新村镇建设。完善农村电网,改造农村道路1万公里,新增沼气池16万个,解决8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施好以工代赈工程,搞好深山区、库区农民易地扶贫搬迁,力争搬迁人口5万人。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围绕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实施支柱产业带动战略,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建成昌河7万辆新一代微型汽车、星火10万吨有机硅、九江石化100万吨焦化和120万吨加氢装置、上高裕盛840万双运动鞋等32个项目,加快建设江铜10万吨高性能铜板带和30万吨铜冶炼、洪都钢厂异地搬迁、亚东水泥三期扩建、鑫新公司2万吨特种漆包线、东元电机60万台空调、方大新材料生产基地、美国科勒(南昌)卫浴、蓝恒达化工10万吨离子膜烧碱及10万吨PVC、富达公司50万吨制盐和10万吨离子膜烧碱等54个续建项目,开工建设新钢300万吨薄板、南钢高炉改造及1.2万千瓦热电联产、景德镇TCL60万台冰箱和240万台洗衣机、新时代2000吨高纯度净化硅、台湾远东集团纺织城等25个项目。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加速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成联创光电LED外延片产业化工程、鸿源数显LCOS产业化、浙大中凯MENS轮胎压力监测系统产业化等11个高技术项目,加快建设华春新型高强度三防幕栅材料、晶湛70万片8寸晶元片、江铜闪速冶炼综合自动化系统、晶安高科1000吨海绵锆等11个高技术项目,开工建设省科学院科技研发与产业化基地、诚志公司D-核糖结晶、LCOS产业升级等6个高技术项目。依托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软件产业,以金庐软件园为核心,加快建设国家软件基地。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重点抓好江铜30万吨铜冶炼余热利用等一批示范项目。优化工业园区发展环境,鼓励和引导关联企业、配套企业向重点园区集聚,着力培植30个特色园区,力争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园区达4个,超50亿元的达8个以上。加强运行调度,改善企业融资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预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00亿元,增长20%。注重节约土地,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城市内涵,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支持南昌做大做强,加快九江、赣州、上饶等中心城市发展,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在新余、萍乡等地建成4个垃圾处理场和7个污水处理厂,续建九江医疗危险废物处置场,开工建设南昌医疗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和赣州、景德镇污水处理厂。预期今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38.6%。

(三)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面启动重点城市电网和县城网建设与改造项目,确保500千伏"三站四线"建成投产;新建和扩建220千伏变电站15座,线路1002公里;新建和扩建110千伏变电站31座,线路556公里。加快建设黄金埠电厂、丰城电厂二期,开工建设瑞金电厂2台30万千瓦机组,力争开工建设井冈山电厂二期工程、萍乡电厂和分宜电厂3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项目,做好核电一期和天然气入赣前期工作。建成景婺黄(常)高速公路、南昌绕城公路乐化至生米段,续建景德镇至鹰潭、南康至大余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武宁至吉安、九江至瑞昌、上栗至萍乡、隘岭至瑞金、瑞金至赣州高速公路,改造国省道1000公里,建成农村公路10000公里。完成浙赣铁路电气化提速改造,加快建设井冈山铁路、铜九铁路,力争开工建设向莆铁路控制性工程、昌九城际轨道交通、南昌铁路枢纽西环线、赣韶铁路和京九铁路电气化改造,做好九景衢铁路前期工作。加快赣州机场建设,抓紧实施昌北机场扩建工程,启动宜春机场、赣东机场前期工作。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活跃城乡市场。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试点地区建设与改造8000家日用消费品和农资"农家店"。完善和落实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减轻居民住房、汽车消费税费负担,规范发展消费信贷。积极培育壮大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卫生保健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快发展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开拓旅游市场,力争接待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20%以上。围绕促进消费增长,加快建设上饶商品大市场,开工建设南昌深圳农产品批发市场昌南物流中心,做好赣州江信农产品配送中心、鹰潭物流中心、省供销社综合仓储物流中心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四)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坚持"对接长珠闽,联结港澳台,融入全球化"的方针,更加务实推进区域合作,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分工,进一步拓展开放型经济发展空间。认真组织好各项招商活动,着力谋划重大利用外资项目,力争全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26.6亿美元,增长10%,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利用省外资金543亿元,增长15%。积极参加区域性、国际性重要出口商品博览会,支持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出口,着力挖掘重点生产企业、外资企业出口潜力,力争全年出口29.3亿美元,增长20%。加快江西电子口岸建设,建立"大通关"协调服务机制,推进铁公水联运,进一步提高通关能力。做好出口加工区工作,确保九江出口加工区3月底封关运行,力争申报设立南昌、赣州出口加工区和南昌保税物流中心。充分发挥出口加工区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促进外贸转型、升级和产业延伸。积极稳妥地引导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海外建立资源原材料供应基地。推进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带动技术和成套设备出口。

(五)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加速经济市场化进程。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省属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改组、改造。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逐步扩大代建制试点范围。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扩大"省直管县"和"乡财县代管"改革试点范围,加大对基层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深化金融改革,逐步推开农村信用联社向农村合作银行改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中小金融机构重组改造,争取新的国内外股份制银行来赣落户。完善资本市场,发展壮大优质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群体,做好债券发行申报工作。继续推进价格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认真抓好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投标改革,确保减轻群众教育负担。进一步加快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增强国有粮食企业活力。

(六)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繁荣。围绕建设创新创业江西,加大科技投入,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科研成果与企业见面推介,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集中力量在冶金、陶瓷等行业建设2~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更多高端人才进入江西提供有效平台。积极开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工作,严肃认真搞好推荐申报,力争有更多的人员入选。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对农村学生和城市困难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稳步发展高等教育,重点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计划高校招收本专科生22.8万人、研究生4741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力争全年完成各类职业培训60万人。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抓好省人民医院综合病房楼、省妇幼保健院住院部综合大楼建设,提高中心城市医疗保障水平。建成疾病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完成300个乡镇卫生院改造任务,力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80%以上城市街道和居民。做好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建设井冈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档案馆、省艺术中心、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开工建设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陈列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实施好鄱阳湖、赣江源、东江源等生态保护工程。

(七)关心群众生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采取综合措施,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以创业促进就业,落实好各项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对新成长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做好退伍转业军人安置工作,妥善解决困难群众就业再就业问题,力争新增城镇就业4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万人。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增强保险基金支付能力。进一步巩固"两个确保",搞好"三条保障线"衔接,做好城市低保工作。努力扩大农村困难群众救助覆盖面,提高救助水平,积极帮助贫困人口解决生计问题。加强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商品价格和服务收费的监管,着力解决教育、医疗、农民建房乱收费和电信服务价格高等问题。搞好市场价格监管,打击哄抬物价、囤积居奇行为。认真做好九江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尽快恢复灾区生产生活正常秩序。

社会发展计划范文第10篇

我们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到,*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国际看,金融危机从局部蔓延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全球经济面临衰退的风险。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外来冲击,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外部经济形势趋于复杂,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较大。从我市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形势更加紧迫,进出口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加深,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但同时我们要看到,*具有应对复杂形势的综合实力。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我市已基本形成工业、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增长格局,支撑产业发展的功能性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各项政策体系不断健全,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系列有利因素为我们战胜危机、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我们更应看到,这场金融危机在带来困难和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金融危机加快了经济格局和产业格局的调整,我们可以凭借多年积累的综合实力乘势“走出去”,在一些重要行业、重要产品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在国际产业体系分工中获取更多资源。因此,既要把困难估计得充分一些,又要擅于在逆境中把握危中之机,周密考虑应对措施,进一步提振信心,优化发展,扩大投资,促进消费,创新体制,保障民生,稳步推进“三个适宜”新型城市建设。

2009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大、*届三中全会、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和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发展模式;加快启动投资,夯实发展基础;加快促进消费,增强发展动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保持发展活力;加快改善民生,逐步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目的。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定我市2009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0%;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

——外贸出口总值增长6%;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升幅在4%左右;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7‰以下;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6%。

为实现上述目标,2009年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工业、服务业双轮驱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市委市政府2009年的中心工作,落实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十二项措施,调整产业发展资金的重点扶持领域和方向,加速构建先进制造业规模壮大、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国家和省九大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启动编制为契机,结合*实际,做强支柱产业,做大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积极打造珠三角西岸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一是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船舶制造、港口机械等重型装备制造业,优化发展纺织机械、风力发电、包装印刷机械、汽车配件、输配电设备、电梯设备等精密装备制造业。二是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夯实家电、灯饰、五金、服装、家具、化工等传统产业发展基础,运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提高传统产业市场竞争力,建立和推广“*特色产业集群电子商务平台”。三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向高端化迈进。立足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优先发展微电子、芯片、LCD视频、第三代移动通信等新兴产业,推动计算机及周边设备产业规模壮大和档次提升。四是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抓好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和华南现代中医药城的开发建设,重点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医药新品,形成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五是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支持中国*(港口)游戏游艺产业基地、中国*(阜沙)卫浴产业基地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加紧完善政策措施,全力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树立*服务品牌,努力把*打造成珠三角西岸重要的服务业基地。一是抓好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采取“市镇(区)”共建模式,加快西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石岐区火炬计划现代服务业特色产业基地、东区金融商务服务区建设,支持小榄、火炬区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推进凤鸣路、富华道、益华、大信四大商圈改造。二是抓好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加快金融业发展,继续引驻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争取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组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采取定向存款捆绑贷款、风险补偿、担保补助、贷款贴息等措施,提高银行贷存比,加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壮大物流业,发展东部、中部、西北部和南部四大组团物流集聚区,加快市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做强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一批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专业市场。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现代信息服务业示范园区,搭建公共信息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信息增值服务、数字内容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重点领域发展。发展旅游产业,加快温泉片区、南朗片区等6大旅游板块建设,全力打造孙*故里、詹园两个部级5A级景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鼓励中心商务区、特色商圈内商业商务地产发展,激活二手房市场。三是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逐步实现服务业用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与工业同价,启动全市服务业品牌创争活动,推进物流、旅游、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业等服务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加快职业技术学院服务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搭建与广深、港澳服务业外包合作平台。

(二)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增强投资拉动力度。

2009年安排市重点建设项目88项,总投资750.49亿元,其中年度建设项目72项,前期项目16项,年度计划投资90.87亿元。围绕“开工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对重大项目立项、建设、验收环节实施削繁从简、定期跟踪、考核进度,确保2009年18个新开工项目全部开工,19个投产项目全部投产,35个续建项目顺利推进。一是完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强化对项目概算、可行性研究等前期资料的审查,落实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和重点项目协调管理制度,完善重点项目建设绩效评价和奖罚机制,努力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征地、拆迁等瓶颈问题。二是重点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全市干线路网规划,突出抓好新岐江公路、广珠中线一期(福源路)、S364十水线等续建项目,尽早启动中顺快线等新开工项目。三是完善能源保障体系。加快嘉明电厂扩建二期后续工程等骨干电源建设,推进220千伏仁和、半岛、卓山、500千伏桂山输变电工程,以及市域和镇区两大天然气利用工程。四是加大城建环保建设力度。争取北部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一期、中顺大围达标加固、穗西水厂等项目年内竣工,加快岐江河综合整治、南部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等续建项目建设。五是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加快临海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广机海事重工、广船船舶、黄圃广重铸轧钢、立信染整机械、威特水煤浆锅炉及煤浆等项目建设。六是加快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力争年内完成*纪念中学扩建、*职业技术学院三期、新中医院等项目,加快市高级技工学校黄圃校区、新社会福利院、东南门市场改造等续建项目建设。

(三)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确保对外贸易平稳发展。

继续鼓励企业扩大出口,开拓新兴市场,加快出口贸易转型升级,确保对外贸易平稳增长。一是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和大型出口企业经营绩效奖励。二是改善出口市场结构。引导企业以产品和技术的更新升级巩固现有市场份额,支持企业联合开发东盟、南美、非洲、中东、俄罗斯等新兴市场,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美誉度。三是改善出口产品结构。提升高新技术和机电类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扶持家电、服装、鞋帽、家具等企业创设自有品牌,引导企业申报“中国名牌出口商品”和“广东省出口名牌产品”。四是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发挥“大通关”联席会议作用,加快通关与监管模式改革,推进政银、银贸、银企合作,支持出口信用保险,降低企业出口风险。五是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落实已制定出台的相关政策,简化加工贸易内销审批程序,鼓励企业拓展内销市场,树立内销品牌。六是提高招商与展会质量。办好“3·28”招商经贸洽谈会和现代服务业招商推介会,提高灯博会、电展会、服博会、食洽会等专业展会知名度,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国际性展会,做好项目的后续跟踪与服务工作。

(四)深化农村改革发展,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启动省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以规划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社会管理“五个一体化”为目标,积极统筹城乡发展。一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推广,大力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标准化农田示范区和农产品加工流通设施,重点发展果蔬、花卉、水产、南药、珍贵树种等特色效益农业及精深加工业,支持古神公路沿线花木产业发展,提高农业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二是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积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重点落实经济欠发达村扶持项目。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鼓励农民参与规模化经营,实施农业生产小额贷款贴息,实现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6%。三是创新农村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按照股份合作制章程将土地承包权集中到村级统一经营管理,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收益分配制度。继续推行村级经济组织统一核算改革,健全村级资产管理和审计监督体制。稳步推进“村改居”和城中村改造,建设农民居住小区。四是进一步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扩大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改革生均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完善农村体育、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

(五)建设创新型*,增强城市发展活力。

将创新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核心,努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业态创新,全面建设创新型*。一是找准突破口大胆先行先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即将启动实施为契机,抢抓国家赋予珠三角更大自的重大机遇,结合*实际及早谋划一批改革试点项目,找准突破口争取先行先试。二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制定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稳妥推进新一轮市级政府机构改革,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三是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好省“创新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提高行政效率”改革试点工作,完善行政服务在线系统的运行保障机制,鼓励发展辅助电子政务等中介服务体系,加快重大项目协同办公系统建设,优化12345行政热线服务。四是推进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国有公交企业改革,在交通、社会事业等领域重点引入BT(建设-移交)、BOT(建设-运营-移交)、项目代建制、PPP(公私合作)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建设*市产权交易中心,支持优质企业上市。五是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健全社区、村(居)服务管理机构,制定政府服务外包目录,完善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管理机制,探索社会组织承担政府部分公共服务职能的新路子。六是实施科技服务和创新载体建设计划。打造组团内重大产业共性技术平台,选择一批集成度高、综合性强、产业渗透和辐射作用显著的共性和关键技术重点攻关,加快省部产学研示范区建设。七是实施科技强企计划。制订鼓励创新的激励政策,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

(六)着力改善城市环境,加快宜居*建设。

继续加强节能排减工作,加快生态城市建设,改善居住环境,提升文化氛围,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宜居城市。一是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实施“十大节能重点工程”,加快建设三角、黄圃热电联产项目,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制度。二是加快镇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启动市固体废物综合处理中心建设,加强五桂山生态保护,抓好泥石场复绿、湿地保护、红树林种植和森林改造,提高生态城市建设水平。三是切实改善居民出行条件,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公交IC卡自动缴费系统,加快市人民医院综合性公交枢纽站建设,优化公交网络及站场配置,实现与广珠城际轨道交通的高效衔接。四是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继续实施“文化工程”,打造*品牌文化产业和提升特色产业文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积极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七)全面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改善民生福祉。

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努力使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对薄弱学校和经济欠发达镇区义务教育的帮扶,继续深入实施“振兴初中行动计划”,促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优质发展。实施“扩容促优”工程,加快实施高中阶段学校办学成本经费共担办法,优化配置高中阶段教育资源。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积极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和就业体系。加大社会保障财政补贴力度,市镇两级按新增财力的20%计提设立社会保障补助专项资金。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全面铺开城乡居民门诊基本医疗保险。加强公共就业服务,鼓励支持全民就业创业,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年内新增就业岗位4万个。三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市、镇、村三级公共卫生网络,加强农村(社区)卫生站建设,基本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新格局。四是确保各类保障性住房供应。拓宽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供给渠道,推行以租金补贴为主、实物配租和租金核减为辅的廉租房保障体系,健全“保障+市场”模式的住房供应体系。五是扶持公益性文体事业。启动市新图书馆、139文化街区等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村镇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展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体活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

(八)加强社会管理与服务,促进社会和谐。

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工作组织,完善“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协调各方利益,调解社会矛盾,推进公益服务,促进社会和谐。一是完善和落实人口计生工作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完善“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二是开展“同是*建设者”流动务工人员百佳评选活动,探索推行外来流动人员“积分制”管理办法,吸引优秀外来务工人员落户*。三是健全社区管理服务体系,优化城市道路交通和市容环境管理,完善城乡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网络系统。四是进一步完善全市粮食宏观调控机制和应急机制,确保粮食安全。五是大力整顿和规范价费秩序,落实各项惠民措施,努力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稳妥推进价格改革,理顺民生和重要资源价格关系。六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食品安全、产品质量、医疗卫生等专项整治,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防灾救灾预防和应急机制和社会矛盾化解机制。

上一篇:就业指导范文 下一篇:职业技术教育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