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范文

时间:2023-03-01 23:36:16

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结合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观的实际,重点阐述了应该如何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l新形势下学生就业观的变化及特点

在招生体制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的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直接面向劳动用人市场,实行“双向选择”的就业形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就业观念发生了—些变化。

一是对国有、集体、私营之间的等级观念逐步淡泊。以前,毕业生大都愿意选择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不愿到集体和私营企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学生对企业的公私身份不再过于看重,但也有部分学生偏重国有单位和大企业,旧的体制观念仍然存在。

二是追求热门职业。学生“只面向第二产业”的观念发生了变化,第三产业开始成为就业的热门。

三是依赖国家、学校统分统配的就业观逐步转变为“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竞争上岗”的就业观。

四是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讲究实惠,利益并举。学生在毕业或重新择业时,更偏重于高薪职业。

五是力求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既看重经济利益,又看重社会地位。行政事业单位以及白领髟罢等职业是学生就业的重点。

六是愿意到知识或技术型岗位就业,不愿从事—线工作。各类专业人员、行政事业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是学生的理想职业。

七是期望能够按个人爱好与条件选择职业。不少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会考虑哪些职业、哪个部门符合自己意向、兴趣、爱好和条件,并能发挥自己的专长。

八是社会职业的发展对青年学生择业亦有影响。新职业种类的大量出现,扩大了学生择业的范围,并对学生就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证热成、0积极的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就业形式的变化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改变,也反映了我国旧计划经济体制、劳动人事制度弊端的影响依然存在。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体制的改革决定着就业方向的多元性,扩大毕业生就业率,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中等职业学校在加强学生专业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就业观念的指导,以适应改革和社会主义建没事业的发展。

2加强学生就业指导的建议

所谓就业指导,就是在学校教育中融入职业指导的内容,通过对青年学生职业教育,帮助未步入社会即将毕业的在校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式,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指导他们了解职业,认识职业,确定职业目标,努力掌握与自己职业方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做好就、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就业指导主要包括就业政策指导、就业观念指导、创业观念指导、心理咨询指导、就业技巧指导等,重点要做到三个结合。坚持就业指导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把思想教育始终贯穿于职业指导的全过程,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为学生选择职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使学生放开就业视野匕,增强就业的信和信念。

22坚持就业指导与各科教学相结合。要把职业指导有意识地渗透到各科教学大纲中,尤其是要加强职业指导与劳动技术课程教学的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职业劳动技能,发现和发展学生的职业个性和潜能。

2.3坚持就业指导与课外、校外活动相结合。通过开展课外、校外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职业爱好,锻炼职业特长和能力,为适应未来的职业创造感性条件。

3积极开展就业指导的有效措施

3.1开设好指导》课。《职业指导》课是学校开展职业指导教育的主渠道。学校要高度重视《职业指导》课的开设,要求任课老师必须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讲师以上职称,并在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方面有—定的经验。通过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职业理论、择业观念、就业技巧和国家攻策等各方面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择业观。

3.2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学校要专门成立招生与推荐指导办公室,负责收集劳动市场用人需求信息,建立劳动用人需求信息网络。同时,构建起以专职职业指导教师为主体,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学校各部门积极参与的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全方位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等多方面的就业指导,有效提高就业率。

3-3建立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尽早组建企业与学校联合咨询委员会,学校通过对各类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把用人企业按其眭质、类型、规模、经营状况、用工种类、用工时间、对员工素质的要求及员工的待遇等进行归档管理,及时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并通过劳动力市场调查、供求分析、问题咨询、信息、指导报名等多种活动,有效发挥学校就业指导的导向作用。

34开展咨询中介服务。充分发挥就业中介机构在毕业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学校与职业中介的联系,与各地的劳动力人才市场、职介机构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架起与职业中介机构的桥梁,多渠道地做好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

35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坚持产教结合,积极聘请经济界、产业界专家参加校务会,积极吸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并推荐学生参与企业的产品生产。

3.6从容面试。结合实际,向学生介绍实用的砥跋的方法与技巧:

a良好的第一印象

—位企业领导说过:“求职者给人的第一印象简直是谋事求职的先决条件。’l求职者应聘面斌时衣着打扮要自然大方、朴实得体,干净利索。站相坐姿要保持轻松自然,给人一种具有朴实气质与从容风度的感觉,无疑也会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认认真真的对待面试,时时刻刻的注重自我形象。毫无疑问,那些衣冠整洁,谈吐得体,彬彬有礼的求职者要比那些长发蓬乱,不修边幅,出口成‘‘且庄”的求职者更会让招聘者有深^交谈的欲望。

B卒【貌的问候

在进行自我介绍之前,求职者首先要跟主考官打个招呼,道声谢,这是最起码的礼貌。比如,可以这样说:“经理,你好。谢谢你给我这个机会,现在请懒向你作个简单的自我介绍……”。介绍完毕后,要注意向主考官及在场的其他面试人员致谢。

c旦诚的态度

面试离不开交谈,面试时问虽然不是太长,却是考察—个人交往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项目。坦诚的态度将成为你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回答问题时既应该充满自信又要态度谦虚,留有一定的余地。即要介绍自己的能力,也不要把自己搞的事事皆能,以避免自己陷^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在自我介绍中,不要用保证似的口吻:“我绝对胜任这项任务”、“我保证让部门改变面貌”,这些话常常是因为情绪冲动发出来的,在这些话下面往往没有具体内容,往往会使招聘者认为你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你要尽可能客观的显示自己的实力,l/IJav~-唯唯诺诺,毫无自信,也不要乱夸海口,自恃高傲,那样注定要坏事。

d了解对方,有的放矢

应聘之前,对用人单位的情况,如企业规模、主要产品、要求专业、用人意图、进人条件等要有—个尽量详尽的了解,这样才能使应聘过程中心中有数,也会使招聘单位感觉你有足够的诚意和做事情的认真态度,更不会使自己陷入被动尴尬局面。

就业指导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就业观 转换 就业指导 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027-01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领域的热点议题。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以及就业市场的持续升温,大学生就业难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为了运用好大学毕业生这一宝贵的社会人力资源,高校乃至全社会不仅要改良教育制度和教学方式,更要完善就业机制、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职能,以便建立起和谐、良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所谓“观念是实践的先导”,是否拥有一份正确、积极的就业观念,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因此,优化就业指导进程中最为关键的步骤之一,就是要帮助大学生转换就业观,打破传统的、不合时宜的就业观念的束缚,在全新的就业环境下找准自身的定位,成为求职竞争浪潮中真正的强者。

一、现阶段就业形势的转变决定了就业观的转变

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是与高校发展进程一脉相承的。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进修机会,但是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市场中新近出现的一些矛盾现象,例如就业市场人才供给不均、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等等。从整体结构上来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为一种结构性的失衡,即毕业生就业资源与职业市场的人才需求方向形成了偏差。正是由于这种学历层次、专业能力或者地域性等方面的偏差,造成大学毕业生无法与就业市场形成良性互补关系,致使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性的一个“症结”。面对复杂的就业环境,当代大学生必须要认清就业市场的形势,以便及时调整自己以适应就业形势的转变需求。

简单来说,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转变,主要表现为就业市场在选择人才方面占据着更为主动的位置。以前精英教育阶段大学生是一种稀缺人才资源,基本上可以主动地选择就业市场中的职位,有些高校和专业甚至包办分配。到了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显然要严峻很多,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从“天之骄子”降低到“求职者”,大学生的身份地位发生了转变。他们需要面对就业岗位的“挑选”,并要积极向社会所需求的人才方向靠拢。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就业方式、就业领域也逐渐具备了多元化的特质。可以说,这种就业形势的显著变化,彻底地改变了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定位,必然会带来就业观的转变。为了适应就业环境的变异,在开展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进程中,教育者必须帮助大学生形成新型的就业观,在当代就业市场中掌握主动权。

二、以“转换职业观”为中心来优化就业指导的对策

职业观是对自我和职业的一种全面认知,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发扬着尤为重要的精神决策力和理念影响力。不少大学生的职业观还处于低级、滞后的状态,自我定位模糊,对就业市场的认识也不清晰,以致无法在就业中摆正自己的位置,难以作出有益的、正确的就业选择。高校管理人员在开展就业指导时,如何有效地转换大学生的职业观?这是优化就业指导工作这一环节中的难题。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求真正优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其一,打破专业限制和束缚,培养全面、动态型的就业观。不少大学生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在选择岗位时视野较窄,无法找寻到与自身专业完全吻合的职位。事实上,专业学习与岗位就业之间虽然有联系,但并非是完全对等的关系。就业指导人员应让大学生知道,就业市场中的岗位需求状态是不断变动的,不可能与高校专业教育的热门程度完全契合。高校专业学习不仅是提供专业技能的阶段,也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实践技能的关键性时期。一个具有开阔视野的毕业生,在必要时应冲出专业领域的桎梏,及时调整自身的择业方向,选择与专业方向相近或者感兴趣的岗位。

其二,变更一次性的、狭义的择业理念,坚持自主式的终身择业观。某些大学生在择业时过于慎重,误以为一次择业定终身,以至于就业时十分踟蹰、犹豫,错过了就业的大好时机。大学就业指导工作要改变这种落后的就业观,可以通过就业辅导课程、座谈会、橱窗宣传等多元化的方式,让大学生认识到现代就业市场的特点。现代社会经济十分发达的背景下,职业流动的速度也在加快,就业者应当具备自主择业、终身择业的观念,以求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出自身的社会价值。

其三,增强创业意识,树立创造型的岗位选择观。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具备很强的自我挑战意识和创新精神,在知识积累和运用方面均有着突出的潜力。目前,国家正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毕业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与环境助力。高校就业指导应当适时地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由以往的“被动岗位选择”转变为“主动创造岗位”,以便契合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在最大程度上开掘出自身的潜在能力。

总之,优化就业指导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需要根据时代环境的转变而不断予以创新。惟有引导大学生建立起科学、正确的就业观,才能从理念层面规正大学生的就业道路,从而切实解决大学毕业生与就业市场之间存在的现实矛盾。

【参考文献】

[1]陈庆修.确立以就业为中心的发展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7).

[2]郭继严,王永锡.2001-2020年中国就业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就业指导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就业指导;就业渠道;就业工作;成效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认真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切实加强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积极争取和充分利用就业政策;服务行业,深度融合,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市场调研,建立新的人才需求合作伙伴;着力加强学院就业网站宣传建设;加大毕业生就业推荐力度,就业工作成效明显。

一、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毕业生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道关键环节,学院高度重视,一是根据教育部教高厅[2007]7号文件,把《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列入教学计划,规定教学总时数为38学时,分别安排在第一、四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二是成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教研室,配备专职就业指导老师,根据实际情况,编写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要求老师有教案,学生有教材,认真组织教学活动和就业指导科研活动。联合长沙市人力资源和社保局在毕业生和在校生中组织SYB(大学生创业)培训,目前已有170余名毕业生培训结业,并获得证书。学院成立创业协会,组织学生开展创业规划大赛,积极参与了本省教育厅组织的就业工作相关活动;三是聘请其他高校知名就业指导老师和企事业单位的资深人力资源专家来不定期讲座,帮助毕业生及时掌握就业政策,了解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调整好就业期望,提高毕业生自身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先后邀请毕业生联瑞集团总裁谢旭辉先生来进行“知识产权千人工程全国高校巡回宣讲会”宣讲,邀请展鹏教育公司首席讲师来校做“大学生就业形势及突围之路”讲座;四是有针对地对特殊人群加强就业指导,特别是对家庭条件较差、自身条件不好、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加强指导、制定毕业生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帮扶办法,鼓励他们树立就业信心,帮助他们与用人单位沟通,争取照顾性录用。

二、积极争取和充分利用就业政策

一是充分利用行业优势。由于是司法行政系统的行业职业学院,每年本省司法行政系统均需面向社会招考200余名人民警察,通过和省司法厅、省人事厅等部门的联系和沟通,争取每年从公开招考的公务员指标中预留计划面向毕业生直接招录招考,2012年已争取70余名直接招录计划,2013年的招录计划达100名,以后每年的招录计划还将不断增加。二是继续增加政法招录体制改革学生名额。通过与省司法厅及各地市司法局的争取和协调,今年本省监狱戒毒系统将招录97名体制改革学生,为毕业生报考提供了更多机会,并且这一政策将长期执行,以后每年招录名额也将不断增加。三是向省公安厅、省人事厅等部门汇报,争取湖南省内公安系统的公务员招录全面允许侦查专业毕业生报考。从近两年的录用情况看,毕业生的理论水平和警务素质都非常高,2012年沅江市公安局拟招13名基层民警,而实际录用12名毕业生;桃园县公安局拟招10名基层民警,而实际录用8名毕业生;嘉禾县公安局拟录用7名基层民警,而实际录用5名毕业生,在汨罗市公安局招录考试中,排名第一的是毕业生,毕业生的优异成绩已逐步得到公安系统的认可,同时已在公安系统就业的学生表现也非常突出。毕业生张晓朕抓获涉案金额达5个亿的全国A级通缉犯;2012年元月18号龙山县发生一起车辆坠河交通事故,在校生向彪冒着严寒,不顾个人安危,一连救出5条生命的感人事迹,法制日报作了专题宣传报道,这些成绩和表现,得到了公安系统乃至全社会的高度认可和赞扬,为毕业生就业政策的争取打下很好的基础。四是积极动员学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活动计划。鼓励学生到村任职和参加“三支一扶”活动。鼓励学生下基层就业,大力宣传组织毕业生应征入伍。2012年应征入伍学生共有39名,在长沙市东部高校中名列前茅。2013年仅志愿服务西部学生15名。这些政策的争取,为毕业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公务员性质岗位,初步统计,2013届毕业生共有200余名毕业生进入公务员队伍,大大提高了毕业生就业质量。

三、服务行业深度融合,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立足市场,无缝对接。根据不同专业性质,对接相应市场需求,充分利用行业优势,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学院根据四个系的不同情况,对应四块市场需求。一是以执行系为主加强与监狱戒毒单位联系。目前已与省内29家监狱、戒毒单位签订实习就业合作基地,每年定期接收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实习实训,并录用一定数量毕业生就业。同时该系刑事执行专业由中央财政扶持的实习实训基地正在建设之中。二是以法律系为主加强与司法行政基层单位联系。已与长沙各县区司法局、安仁县政府、司法局等基层司法和社区矫正方面签订实习就业合作协议,其中安仁县政府明确以后全县各基层司法单位指定招录毕业生。以全省基层司法为平台已建立法律职业教育集团,将来把就业合作逐步扩大到全省基层司法单位,各单位都将优先考虑接受毕业生。三是以司法系为主加强与公安系统的联系。现已与沅江市、桃江县、桃园县公安局、深圳市光明分局、龙岗分局、公交分局、长沙市雨花分局及长沙县交警队签订实习就业合作协议。四是以管理系为主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根据市场需求,目前管理系已与深圳润能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和创乐福社区管理服务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这些市场的开拓,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前景广阔,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行业就业空间。

四、加强市场调研,建立新的人才需求合作伙伴

近两年来,为进一步开展市场,由招就处和系联合加强市场调研,寻求供需合作伙伴,我们先后新建了长沙市消防支队、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深圳市公安局光明分局骑巡特警大队、东莞市法警支队、广州铁路公安局、广州市工商银行、平安保险公司等数十家合作伙伴,每年接收数百名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广州市铁路公安局处一次性接纳400余名学生实习(在实习刚开始就同意招聘30名正式工作人员),初步形成以实习带动就业的合作模式。

五、着力加强学院就业网站宣传建设

现已单独创建招生就业网,将所有招聘信息、就业政策和就业指导相关内容公布到网上,积极组织参加网上招聘活动。目前,就业专网已初具网上市场功能,效果较好。同时学院启用毕业生就业管理软件。该软件功能强,既便于学院对毕业生信息的管理和掌控,又利于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共享和利用。

六、加大毕业生就业推荐力度

学院一直把毕业生的推荐工作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学院坚持就业优先的原则,采取集中推荐和专场招聘相结合的灵活推荐方式,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大型现场招聘会。每次与会单位达70余家,提供岗位近2000个。并且每个单位的用人待遇都较高,现场招聘效果较好。同时学院今年开辟了十几个实习实训就业合作基地,逐步形成以实训带动就业的新局面。2013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1.97%,预计年底就业率将达93%以上。就业形势较好,就业质量较高。

【作者简介】

冯季英(1972-)女,湖南浏阳人,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司法系副教授.

就业指导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加强高职生的就业指导是保证高职学生顺利就业、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就业指导要针对学生中较普便存在对职业期望职过高等心理问题,结合社会需求来发展,此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就业指导工作效果的重要方面。

一、高职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康发展,就必须为学生的出路着想。学生的高就业率,一方面说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做得好,另一方面说明学校培养的学生面对人才市场是“适销对路”的“产品”,进而说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计等都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反之,如果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计等方面都合适,就业指导工作却跟不上,学生的就业率也不会高,使学校为培养人才所做的前期工作都付诸东流,没有用处。因此,为保证高职院校自身的各工作环节的良性循环,保证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搞好就业指导工作是当务之急。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高职生由于在校学习任务较重,对劳动力市场变化趋势缺少了解,在职业选择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一些毕业生的期望值过高,不能正确估价自己,脱离现实,这山望着那山高;一些毕业生缺少全局观念,在处理事业和待遇方面,看重的是利益,只看眼前而没有长远打算;一些毕业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不愿意到基层工作。这些均需要学校去做耐心细致的指导。由此可见,加强高职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二、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具有针对性

就业指导就是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求,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以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对高职生的就业指导,既要针对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指导,又必须围绕社会职业需求标准进行指导,这样才能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

一是要针对高职生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从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发现,高职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就业期望值偏高;追求利益过多;职业目标不够灵活;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等。由于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存在的问题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只有深人到学生中去,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学生就业思想动态以及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受益,也才能使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取得好的效果。

二是依照社会职业需求标准对高职生开展就业指导。学生就是学校生产的“产品”,“产品”是否适销对路,毕业生能否受到社会的欢迎,很大程度上要看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职业的需求。学校培养的毕业生符合社会职业的需求标准,毕业生就能顺利就业。否则,就会出现毕业生和职位需求错位等问题。所以,就业指导者要认真研究社会各行各业的职业需求标准,并把这种标准与学生专业情况做对比,分析学生对社会职业需求的适应程度,从而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三、加强就业指导的有效途径与要求

1、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是开设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课应纳人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并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程,贯穿于高职生从人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就业指导课的内容既有职业道德、就业心理辅导、求职面试方法技巧等相对稳定的内容,也要有根据每年就业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反映新情况、新趋势的就业市场分析内容。

二是开展求职创业成功人士的专题讲座。根据学生求职的意向及求职心理的实际情况,邀请企业界成功人士、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优秀毕业生到校作专题报告,这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就业指导方式。为了保证活动不流于形式,有较强的实际效果,把专题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专家主讲,后一部分由学生根据他们切身关注的问题提问。对专家主讲的内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小组要把关,要保证其内容的生动性、直接性和时效性。

三是顶岗实习和参加社会实践。将毕业实习与推荐就业相结合,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按职业劳动者的要求进行社会角色的实习,使他们能充分认识到竞争、就业、生存等问题,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职业责任感和遵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行业职业现状形成直观感性的认识,并在实习中调整自己对职业岗位的认识,调整自己的择业心理,择业方向。

2、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要求

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掌握现行的方针、政策,准确定位,在政策许可的条件下择业;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充分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本专业在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方面的要求,掌握过硬的本领,以便在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帮助毕业生掌握有效的求职技巧和良好的求职技能,以便在职场上“推销”自己;帮助毕业生克服择业的心理障碍,正确的认识自己、估计形势,沉着、冷静地应对在择业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对就业做好心理、思想上的充分准备,使自己较快的适应新的环境;加强与用人单位、劳动人事部门及社会就业中介服务组织的联系与合作,搜集就业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搭建平台。

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者队伍建设

1、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

一是具有组织就业活动的能力。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者要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才学、市场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要了解市场、了解和掌握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善于协调社会、企业、家庭和学校等各方面的关系,做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二是具有较高调查研究的能力。积极反馈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有关信息。毕业生离校后,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开展跟踪调查和跟踪服务活动,帮助毕业生解决在工作、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推荐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做好对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并在对这些信息的整理分析中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使之为学校制订就业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起到参谋作用。

2、加强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培养

一是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在大量的日常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与教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逐步成为一名有丰富经验的就业指导工作者。

二是在教学中不断提高。通过讲授就业指导课和开展就业指导活动,不断提高理论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成为一名有较高的就业知识水平的就业指导工作者。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围绕高职毕业生就业特点、变化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过程、途径、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加强就业指导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探索研究,不断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水平。

就业指导范文第5篇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显得十分严峻,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尤为严峻,社会各方都在积极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德国的失业人口超过400万,但是在这种环境下,德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前景仍然十分乐观,这取决于德国较为完善和系统化的就业指导模式。为此,本文就中德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指导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借鉴德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模式,为国内高等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有力帮助。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指导;比较;

一、引言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话题。毕业生的就业率是体现一个高等职业院校的组织管理水平、教学水平的一项十分重要指标。德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十分乐观,这取决于德国各级政府、社会、学校都主动参与、重视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把就业指导作为就业工作的导向,引导毕业生进行有序合理的就业。国内的大学就业指导起步较晚,在政策、内容上都与德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加强和创新就业指导,这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中德高等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的差异

第一,就业指导政策方面。为促进大学生的就业,中国政府也一直在倡导和鼓励大学生创业,并且在税费、办证、资金扶助等方面也给予了一定的扶持,但是实际需求和支持力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现今高等职业院校所的毕业生就业率水分都很高,评价和促进的意义也不大。近年来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还实行了“西部救援计划”、“村官计划”、“免费师范生计划”等政策措施,但是并没有出台一些连续性的政策来支持参与这类计划的毕业生的后续工作,打消了很多毕业生的积极性。德国为保障劳动力的充分就业,非常重视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投入和政策支持。德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的特点是统一的社会化和法制化管理,与其他的就业人员一样享受相应的就业政策和服务。德国多年致力于劳动力政策的改革,其“哈茨计划”已发展完善到第四阶段,简称“哈茨计划4”,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成绩显著。

第二,就业指导内容方面。国内高等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教育方式上单一,内容上大都雷同。大多以PPT图解方式,大班集中宣讲就业形势、就业政策,附带传授些应聘技巧与礼仪之类的内容。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不重视对学生的就业观念和职业价值取向的培养,使得学生在职业道德教育、创业精神的培养、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能力测评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不足,大多是以理论为主,让学生在毕业后面对企业的挑选时相对于本科、研究生显得竞争力不足。本科、研究生有着高学历,所学的知识也比较广阔,在就业指导方面同学校也比较重视,同时有着名校效应,企业都比较热衷于这些人才。德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是真正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为大学生的个体需求和长远发展提供服务的就业指导,因而其就业指导内容丰富,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德国职业教育经验丰富、体系完备,“双元制”更是德国职教体系的主要部分,它是一种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进行职业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大大的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三、对国内高等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的建议

第一,国家应完善扶持大学生就业的各种政策。在以往的基础上,国家应继续出善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消除限制高等院校学生就业的地方政策,让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同时,地方政府也要积极为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谋福利,并为毕业生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为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国家不仅要继续加大政策和措施激励力度,而且要保持这些政策的持续性和长期性。通过积极有效、持续长期的政策扶持,现实人才与资源的合理匹配。第二,组建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国内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普遍存在人员配置严重不足,个人素质与能力参差不齐,就业指导经费短缺,就业指导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学校各级领导和各部门应重视和大力支持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队伍的组建,为就业指导队伍的组建提供人员配置和经费保障。其次,必须狠抓就业指导人员的个人能力与素质,通过进修和培训等方式,不断改善就业指导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业务素质、工作能力和敬业精神。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才能不断开拓新局面,不断满足毕业生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中德高等职业院校在就业指导政策和内容上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得出中国高等职业院校在就业指导方面的一些建议,旨在提高中国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郑学栋.西方大学生就业政策述论[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03).

[2]边文霞.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与面临困境动因研究成果综述[J].现代财经,2010(04):93—96.

[3]刘和忠.德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1(05).

就业指导范文第6篇

一、拿着专业书、闲书来上课,

教育部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提倡从起,全国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并建议就业指导课程学时不少于38个学时。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大都为38个学时,占两个学分,一般安排在下午的七八节课,多为一个系200人左右一起上课。

笔者在几所高校旁听就业指导课时发现,同学们的书桌上大都放着别科的书籍,有的同学更是头也不抬地认真写着别科作业,任课老师则是很认真地在讲课。当随机问周围同学为什么不专心听课时,大家反映:老师讲的多数是成功者的案例,我们在网上或杂志上都看过,知道的不一定比老师少,还有很多案例已经过时了。

很多大四学生反映,除了对如何写简历、面试如何着装等有些记忆外,老师课上讲的其他内容已没有太大印象。

小杨是一所高校英语专业大四学生。每堂就业指导课老师都要点名,以此来保证出勤率。“要是这课讲得有意思,同学早早会去占座的,还用点名吗?”学生不满意的还有任课教师用ppt授课,学生们没有教材。“就业指导课上的信息陈旧,理论又联系不上实际”。小杨大二时在学校附近书店买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和《求职从大一开始》两本书,“还是书里面说得比较实在”。

在校四年,小杨感觉没有接受到有效的就业指导。现在大四开始找工作了,她才知道社会上的工作类型和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样。

二、大二、大三就业指导课断档?

据了解,各高校从陆续开设就业指导课。,教育部下发相关通知后,各高校把就业指导课分为两部分:一是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二是就业指导。多数高校,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即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课程,第二部分的就业指导课程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开设。

医学专业的刘姓同学今年即将大学毕业。她回忆,大一刚入学,学院就开了职业生涯规划课,一个系180多名新生一起上,共15课时,集中一周三天时间就全给上完了。“我还没来得及找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感觉,课程已经结束,只当是‘打酱油了’。”现在刘同学也忙着找工作,学校承诺毕业前给他们开就业指导课,还迟迟未兑现。

正在找工作的大四学生王勇说,大一上过职业生涯规划课,但大二、大三就没有类似课程了,现在要找工作了,早忘了大一就业指导课讲了什么。

某高校材料学院的邹同学说,离毕业还有不到3个月时间,她才听说学院要开就业指导课,学生纷纷议论,“现在还开什么呀?我们大都去向已定,出国的、准备读研的,很多同学工作也已经找好了,再开不就是走形式?”

但多所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都表示,大二和大三期间,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并没有断档,安排有一定课时的就业指导讲座,例如请校友或就业指导专家来与学生面对面,等等。

三、就业指导教师多为“非正规军”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高校大都采用就业指导课教师专兼结合的方式。由于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专职教师数量少,分管学生工作的学院副书记和辅导员便成为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兼职教师。

各高校目前的状况是,就业指导中心的专职教师能达到10人的,就算是人数多了,而兼职教师的数量远远多于专职教师。

对此,学生们提出质疑:从事行政工作的学院领导,能放多少心思在就业指导课上?各学院的辅导员很多是毕业直接留校,自身都没经历过职业生涯规划能讲好吗?很多学生建议:直接请一些企业的hr来告诉我们企业需要、喜欢什么样的人才,或是请往届毕业生与我们面对面地分享求职经历,这样更具实效。

某部属高校就业中心负责人认为学生们的担忧不无道理:老师们自身没有相应的经历,对职业生涯规划很难有透彻的理解,自身不懂,再把自己没做过的事情让学生来尝试,是很危险的。

在多所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看来,让分管学生工作的学院副书记和辅导员成为兼职就业指导课教师,是因他们与专业课教师相比,跟学生接触的机会和时间更多。分管学生工作的院副书记每年都到外面去跑招聘单位,和企业接触较多,能直接把各类就业信息带给学生。

也有部分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担忧,有些辅导员三四年后就转岗了,“本来就不专业,费力培养逐渐专业化时,却又流失了。”

笔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个别学校就业指导课做得小有声色。东北师范大学的就业指导课堂经常是坐满学生。不是因为要点名,而是他们主动选修了该课程。该校大四新闻专业的陈昀说,他在大二下半学期和大三上半学期分别选修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课上有很多最新的就业信息和案例,老师还介绍有很多就业信息的网站,比很多专业课有意思。”

四、就业指导课何去何从

就业指导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班主任;毕业生;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014-0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打破了高等院校传统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互不见面的统一分配制度。目前,我国逐步建立起了在政府政策调控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推荐的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新体制。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变和当前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促使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日益成为各高等院校相关职能部门以至所有教职员工的一个新的工作重点和热点。

一、班主任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是考核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国家《高等教育法》也明确规定,高等院校必须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因而,毕业生就业指导现在已成为高等院校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已成为毕业生了解国家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务实的择业观念,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有效手段。虽然现在各高等院校对待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都很重视,普遍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成立了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任用了专职工作人员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同时,毕业生通过网络、书籍以及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也具备一定的自我指导能力,但是,毕业班班主任因其角色的特殊性,他在毕业班学生就业指导上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首先,学生对班主任说的话最相信,这样,班主任对毕业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就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就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大学四年,班主任始终不弃不离地陪伴在学生的身旁,当同学们思想上出现问题时,是班主任老师为他们解开心中的疙瘩;当同学们取得成绩或进步时,是班主任老师给予他们表扬与鼓励;当同学们遇到麻烦和困难时,是班主任老师及时地为他们排解;当同学们球场上受伤摔断胳膊或腿时,是班主任老师将热乎乎、香喷喷的排骨汤和鸡汤端到了他们的病床前。正是班主任老师在大学教育中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平时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关心以及班主任本身努力做到的为人师表,建立起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生中建立起了班主任的人格魅力,使班主任具有了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这种人格魅力和精神感召力量让班主任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都将产生一种崇高的影响力,使得班主任的就业指导更具成效。其次,班主任对本班学生的综合情况最了解。谁的成绩怎样,谁的家庭经济状况如何,谁的性格怎样,爱好特长是什么,谁在学业上有更高的要求,谁想尽快自立以分担家庭的困难,谁适合干什么工作……这些问题只有班主任才有最详尽、最准确的答案,因此,班主任对毕业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具有针对性,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必然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班主任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方法

毕业班班主任可根据指导的内容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就业指导方法:对于一些政策性的、共性的问题,班主任可在每周一次的班会上举行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宣传、讲解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对于一些私密性的、个性的问题,班主任应通过谈心这种不公开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单独的指导。在就业指导主题班会上,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要让学生知道人生价值的实现,主要体现于其职业生涯之中,要让学生知道职业对于一个人究竟意味着什么。要指导他们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定位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以至如何去成就一番事业。要让学生摒弃求职时只问工资待遇高低,不管自己将来事业发展这种不良倾向,培养他们择业时的前瞻性,拓展他们就业时的视野,鼓励他们建立根据社会需求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鼓励他们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干一番事业,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要让学生克服好高骛远的通病,努力做到脚踏实地,使自己的求职愿望与社会需求及时对接。要让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在等待中错失机会,而应先找一份工作,待积累一定经验后再重新择业。要调整学生的心态,让他们能够全面正确地自我评价,做到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工作的能力、本人的优势与劣势有一个完整的把握。要增强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以避免因就业受挫而引发心理失衡等问题。总之,要让学生建立交费上学、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概念,提高毕业生自身的素质,调整毕业生择业的期望值,让他们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更新就业观念,看准市场,积极、务实地设计、规划自己的未来。毕业时的就业现状和当初入学时天之骄子的心理预期之间的巨大差距,给许多即将走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使他们感到茫然、自卑、焦虑和烦躁,觉得未来难以把握,安全无法保障。对于这些由于就业压力所产生的许多心理问题,班主任在针对学生个人进行的单独指导中要重点予以解决,对部分学生,特别是那些思想过激或性格忧虑的学生,班主任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让他们正确对待就业的压力和生活的挫折,要让他们明白自己作为当代大学生对国家、家庭和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要提高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要振奋他们的精神,要培养他们钢铁般的意志。另外,在与学生单独谈话时,班主任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乃至站在学生家长的角度真真切切地为学生考虑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帮助他们规划好未来。班主任还应该充分调动自身的社会资源,为学生的就业提供直接的、实在的帮助。

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鲜血液,做好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工作,让毕业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做到学有所用是关系到广大毕业生和毕业生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院校自身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件大事。在这件大事中,班主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实践证明也是十分有效的。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教育厅组.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论文集[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小鲁.毕业生就业概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杨德广.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石瑾.论高校利用优势资源拓宽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5).

[5]肖永.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J].理论前沿,2010,(8).

就业指导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德;就业指导;比较

据新华网报道,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一次新闻会上说,2012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达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的年均数多1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是本世纪初的6倍多。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依然非常大。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根据监测,这种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现象更加趋于常态化,而且有从沿海向内地蔓延的趋势。

怎样促进就业和消除失业是当前每个国家政府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也是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德国政府在解决就业压力方面的组织管理与政策措施,值得我们借鉴。

一、齐抓共管的就业服务机构

德国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的主要经验之一是建立齐抓共管的就业服务机构。德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由政府、学校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来完成的。

德国联邦劳工部及各州劳工部是政府主管全社会就业的机构,也是主管大学生就业的机构。联邦劳工部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制定联邦的就业政策,并与各州、各地方相关部门以及议会劳动与社会委员会协商就业问题。联邦劳工部把大学生就业纳入整个就业体系,劳工部信息管理中心承担大学生就业的信息化工作。

各州劳工部则负责制定本州范围内的就业与社会政策。各地区劳工局为个人、企业和机构提供有关培训和就业服务,包括介绍培训和就业职位;提供就职咨询;为雇主提供咨询;资助职业培训;资助残疾人就业;促进创造和保存就业岗位以及对就业市场和职业发展进行数据统计和跟踪研究等。同时,劳工局与政府、企业、私人就业服务机构和高校密切合作。劳工局执行政府的就业政策,为企业提供信息和咨询,与私人职业中介机构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并设立专门的高校服务组,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主要工作有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咨询,举办讲座、报告、讨论和培训,介绍学生与校友、国内外企业建立联系,为企业提供大学发展和毕业生信息,提供展示、介绍企业服务,举办招聘会等。

德国是当今世界上社会组织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大约有100万个社会组织,涉及商业、医疗、环保、教育、体育、文化、慈善等各个领域。社会组织为德国民众提供了众多的就业岗位。在众多的社会组织中,基金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德国的基金会多达4万多个。德国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经费有一部分就是来自这些基金会组织的提供,就业指导中心可以通过申请、合作等方式从基金会获取基金。

我国的就业指导机构设置实行“双轨制”。国家教育部负责大中学校学生的教育教学与就业政策制定和管理监督,各省设立教育厅具体执行国家与教育部的方针政策。省以下设立地方教育局,负责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和承担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派遣与报到工作。各省教育厅下设省就业指导中心,承担本省各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包括对各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常规督查、全省毕业生生源信息汇总、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毕业生就业派遣与就业率统计等。各高校常设就业指导中心,具体指导和实施本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多高校内部在各院、系或专业教研室再下设专人负责贯彻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各项指令和措施。这是教育系统内部就业指导机构的设置情况。

在政府管理层面,国家设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全社会劳动力的就业政策制定与宏观指导。各省设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各地区再设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层层落实上级部门的政策与措施,并具体承担本地区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指导工作。同时,在地方就业市场,各地出现了收费性质的职业介绍中心和职业培训机构,面向全体社会劳动力包括大中专毕业生开展工作,并接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检查与监督。通常情况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并不直接介入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教育部门的就业指导机构也都只接受本系统垂直机构的管理与监督。

二、齐全贴心的就业服务内容

德国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的主要经验之二是制定齐全贴心的就业服务内容。

劳工部信息管理中心设立就业服务网,通过网络为大学生提供各方面的信息服务,如企业招聘信息、个人求职信息和各类培训资讯等数据。劳工部信息管理中心和各大城市的大学生就业服务团队紧密协作,指导企业、雇主到高校选择学生,高校也把企业、雇主请到学校来直接与学生见面。劳工部充当了高校与企业、雇主之间的桥梁。

劳工局高校服务组为高校在校生和毕业生(毕业后一年以内)就近提供服务,指导专业学习、职业认知、从学业到职业的角色意识转换等。通过办公室面对面咨询、电话咨询、网上咨询、集体职业指导和咨询、专家小组会“诊”式指导与咨询等多种方式和途径为大学生提供职业咨询与就业指导。

高校职业指导中心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咨询,举办讲座、报告会和培训班,介绍学生与校友、国内外企业建立联系,为企业提供毕业生信息,举办招聘会等。有些高校的职业指导中心还设有学习咨询部门、国际就业部、信息服务部、专业实习部等办公室,机构健全、分工明确。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在内容上侧重于宣讲就业形势压力巨大,学生们应端正心态,降低要求,先就业、再择业;罗列国家政策支持就业、鼓励大学生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到基础、到西部去就业,或自主创业等;指导教师临时指点应聘技巧、传授面试礼仪等。平时更多的是从事就业管理工作,如就业协议书审核盖章、户口迁移证、就业报到证办理、毕业生档案转递、就业率统计等。目前高校针对大学生就业这一难题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但没有专人进行定期的指导和督促,学生真正落到实处的却很少。我国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正在进行改革,力图借鉴国外经验,使就业指导贯穿整个教育全过程,并增加了终身教育和创业教育等内容。为了应对市场需求,当前高校就业指导一味突出实用性、针对性,注重个人特长展示和求职技巧的运用,大部分高校越来越忽视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而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培养、职业生涯设计和职业能力测评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还很难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这种就业指导是一种典型的功利主义指导观,把就业指导仅仅作为传授给学生一种谋生技巧的应急培训,对学生个人及职业的发展并无多大长远价值。

三、完善周到的政策法律法规

德国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的主要经验之三是做好就业政策的系统整合,集中地表现为健全的就业法规体系。德国以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劳动保护为主体的政策法规,构成了具有德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扶助体系。1969年的联邦德国颁布了《劳动促进法》、《职业教育和培训法案》;1976年颁布了《培训岗位促进法》;1981年颁布了《职业教育促进法》。为了改善对青年人的劳动保护并提供相应的就业咨询指导,德国还先后颁布了《青年人劳动保护法》、《联邦社会援助法案》、《儿童与青年服务法案》等一系列与就业相关的法规。这些法规的颁布,使青年就业项目的实施以及就业前的培训成为一种专门性、强制性的社会义务。

德国政府为了让企业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岗位,给予企业一定财政补助或税收减免,以促进各类企业的快速发展。譬如政府利用财政补贴,改善私人中介公司的生存条件,加强政府直属劳务服务部门和私人劳务中介公司之间的合作;德国政府以提供资金补贴的方式,鼓励地方公共服务机构雇佣失业人员,每雇佣一名失业者,便给予10万欧元的贷款。

德国政府现有650项促进企业发展的银行信贷援助和担保计划,对中小企业提供宽松的信贷援助和担保支持。通过对现有企业进行投资和对新创办企业进行援助,政府直接为向中小企业和中介组织提供贷款的银行提供担保,承保损失可达60%,最高达到80%。

德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还包括给予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资助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产品换代升级和对外出口等。

我国虽然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有关就业的法律法规建设方面远远落后于现实的需求。当前已经制定的与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妇女权益保护法》以及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最低工资规定》等一般性法规,尚缺少有针对性的独立的就业法规。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一直在倡导和鼓励大学生创新和创业,并在税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但在支持力度与配套措施上离实际需求仍相差巨大,并且不是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缺乏稳定性和长期性。譬如正在实施的“西部援助计划”、“免费师范生计划”、“村官计划”等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大学生就业,但对参与这类计划的大学毕业生的后续工作安排缺乏连续性的政策支持,又不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影响了其贯彻执行。虽然我国就业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相对滞后,但近些年来,党和政府在就业政策制定上不遗余力,不少省市相继推出了诸如大学生创业一定期限内免收所得税、营业税及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等优惠政策;由团中央、全国青联发起的旨在帮助中国青年创业的国际合作项目“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也已经启动,该项目主要为青年创业提供咨询及资金、技术、网络支持等,此类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各种创业活动项目的设立,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法律法规上的不足。

四、借鉴与启发

(一)加强各种社会力量的整合,建立多方位的就业服务体系

就业问题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不能单靠教育部门或劳动部门,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从不同层面上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当前我国的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在就业工作管理上呈现条块分割,各司其职,互不干涉的局面。在行政管理上这是正确的管理模式,但在力量汇聚和资源整合上,却是两套马车,各行其是,严重缺乏合力,影响效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不能及时解决,久而久之,就成了社会问题,教育部门解决不了的问题,最后又转交到了劳动部门,这样的恶性循环,在我们国家还要运行多久?

在我国这样人口众多、资源短缺、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分配人力资源,做到人尽其才,是政府部门应该思考的一件大事。仿效德国政府将劳工部与高校、社会组织整合成紧密联系的服务体系,使我国劳动部门、教育部门和社会中介共同参与到就业工作中来,并且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用,是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就业矛盾解决的重要途径。如通过社会职业介绍中心来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社会化服务;发挥专业的人才咨询、人才评估、人才中介及与之相关联的专业化机构的作用,通过他们来为有需求的学生定制专业化、个性化的指导服务;发挥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作用,帮助大学生完成各种资格证书的申报、审核、发放,为大学生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条件。高校可以通过对专业机构的认证和准入来保证服务机构的资质,并引导规模化参与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降低费用。这样,通过各种资源的整合,可以形成一个覆盖全面、联系广泛、快捷高效的就业指导网络系统,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

(二)完善各类就业政策与法律法规,建立规范有序的就业市场

国家必须逐步完善各类就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建立统一规范的就业市场和就业保护机制,全面取消限制大学生就业的不合理的地方政策,确保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当前,我国在规范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很缺乏,没有出台专门针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法律文件。面对社会招聘中出现的欺诈事件,没有具体法律条文来保护应聘者权益。一些单位在招聘中公然设置歧视性或限制性条件,不允许同等条件下的毕业生参加竞争,搞内部招聘,定向招聘,或暗箱招聘,让大多数应聘者求职无门。一些职业中介一味捞取求职者的中介费,却无任何实在有效的职业信息提供给求职者,存在着明显的欺诈行为等等。地方政府要加强监督,出台各种政策法规,规范就业市场,引导用人单位招聘行为,提升就业中介服务质量,扩大就业服务网络,积极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条件。

(三)建立高效的就业服务队伍,全面提升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

为了促进就业市场持久和健康的发展,必须改革政府劳动部门与教育部门条块分割的状况,组建劳动保障与就业促进服务部门,协调政府、高校和社会职业中介组织的工作联系,并同经济部门、社会民政部门协同合作,成立全省乃至全国性的劳动中介网上服务中心,做到就业信息及时和更新,就业人员个人简历及时提供给招聘单位选用,让招聘者和求职者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人才的双向互动,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高效分配,最终建构起立体化、多元化、功能齐全、内容完备的就业服务体系。

转变就业服务部门的工作职能,使这些机构由“监管者”转变为“服务者”。增强就业服务部门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意识,使求职人员来到就业服务部门,就象到了商场一样,接受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热情的服务。通过从服务人员的思想转变开始,不再像从前那样,处处以政府人员的姿态高高在上,而是切实以服务大众为指导思想,全面提升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最终向高效的就业服务之路转变,是推进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迈上新台阶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肖松涛.中西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比较探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2).

[2]丁纯.9O年代以来德国的失业状况及对策初探[J].德国研究,2004(1).

[3]邓红英.浅析默克尔政府的就业改革[J].长江论坛, 2008(5).

[4]段丽华,储克森.德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保障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3.

就业指导范文第9篇

学校就业网又及时向我们提供了人才需求信息,开展职业咨询、心理辅导,并向社会推荐学生就业。这就使毕业生在追求职业的同时得到一种缓解,压力受到控制。学校还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他们就业情况和职业适应情况,从而适时、适度地调整学校课程设置和学科内容,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效益的目的。下面我就谈谈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的一些认识和如何掌握求职的途径:

现在的就业政策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在择业方面带来更多的自由。但是竞争和挑战也同样增加,所以在求职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是我们必须解决的。因为就业压力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越来越多,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平时很多学生把一个词挂在嘴边:郁闷,这就给大学生心里产生焦虑的心态。一般来说,适度的焦虑会使我们产生压力,消除自身的惰性,增强自我的进取心,产生求胜的心理和行动。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有很多原因影响者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如果过度焦虑而产生沮丧不能化解这些情绪的话,这些都会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影响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埋没了自己的才华。用人单位在录用程序上也会在条件上给大学生很多的限制,很多的学生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会给求职带来不必要的困难。

要克服这些心理问题,就必须认识自己,需要打破事事求稳,求顺的想法,增强竞争意识,不怕风险和挫折,更不要害怕失败,正视现实,正视社会,正视自我。降低自己的期望值,树立吃苦的精神,到真正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去,这样心理问题就会缓解或者解决了。同时我们又要克服择业心切,急于求成的思想,否则越急就越容易择业失败,而失败也会强化沮丧焦虑的程度。因此,我们要客观分析自己,合理地设计求职目标,不要盲目与他人攀比,更不应该从众的心理。遇到失败和挫折可以适当去宣泄,或者找方法进行自我的放松。当发现自我调适不灵,心态严重恶化的时候就应该主动找心理专家进行咨询。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当大学生完成了在大学期间的必修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时,做好就业准备后,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参加到就业中去了。在进入求职择业的具体操作的时候,我们应该寻找与自己职业目标相吻合或者接近的就业岗位。只有找到相对的满意就业单位,进行针对性的准备,才能更好地打好每一战。而就业的信息满天盖地,有的真实,有的虚假,这就要我们掌握正确的求职途径,收集可靠的就业信息,学会就业信息的处理方法,对我们择业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和整理信息。搜集真实可靠,确实对自己求职择业有帮助作用的就业信息,下面我就简单说说就业信息的几种搜集渠道:一、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它与各级部门之间保持密切联系,同时也是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所依赖的一个主要部门。我们可以通过学校的就业信息网得到许多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这些信息都是通过学校审核

的可靠信息。二、人才中介机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就业中介机构也相应地得到告诉发展。它给我们带来的信息量很大,这就要我们认真选择这些机构,选择背景可靠,声誉好,效率高及专业性比较强的机构。三、各种媒介。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查找所需要的用人单位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发出求职信。多关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新闻传媒,我们随时掌握人才需求的动态,了解到用人单位的工作性质和所需人才。四、计算机网络。这里可以通过专业求职网站进行选择,对用人单位网站真正了解,还有门户网站的求职频道。当然也要防备网上的虚假信息和垃圾信息,避免因盲目带来的被动或者损失。

就业指导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就业指导 课程 教学 改革

随着大学生就业人数的日益增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之一,带给各大高校的就业压力显而易见。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就业机制下,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不仅仅是表层意义上的向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就业,而是更深层意义上的职业辅导与服务。因此,高校除了要注意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以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还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改革,以提高学生求职择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我校就业指导课程现状

各大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情况各有不同,为了更好的分析就业指导课程所存在的问题,从四川美术学院就业指导课程现状出发,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和建议。

(一)、我校就业指导授课形式与内容过于简单,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四川美术学院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其他两课教学一样,授课形式上大多数还停留在灌输式课堂教学的模式,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讲大课、讲授多、实战训练少、外加学生专业性较强,就业指导课程大多没有结合专业特色进行针对性教学,对学生实际的就业能力培养不够,不能满足学生择业就业的现实需要。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也一般停留在就业政策宣讲、当前就业形势分析、就业信息等,或者由辅导员通过班会向学生强调"不做假简历"、"要讲诚信"、"要准确定位"等说教上。这种不注重实际、形式化、空泛化的指导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根本满足不了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工作的实际需要。

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大多采取课堂说教形式,学生被动接受课程内容。这种教学手段有利于理论知识传授,但是就业辅导和指导不能简单停留于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实际引导和练习。单一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于现阶段的学生就业指导。这是我校就业指导课程最需要完善和改革的地方。

(二)、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

四川美术学院现有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主要由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辅导员、党支部书记等一线学生工作人员组成,其中仅有1-2人负责就业工作。大多数没有受到过专业的培训,只能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学识背景开展相关工作。这种指导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不能较好的满足学生的要求。

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及改革建议

(一)、构建起全程式的就业指导模式

就业指导课程的性质是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与职业,了解实现自己职业选择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能理智地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业生活道路,并且具有以个人意志做出职业决定的能力,主动地去培养和提升自我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能力。就业指导课程应是一门从新生入学到参加实习全过程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全程式指导体系。我校就业指导课程全程式指导模式从近两年才开始实行,以往仅仅将就业指导停留在大四的就业前的辅导, 而对低年级学生考虑不够,缺乏对低年级学生及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有力指导。从近两年开设的全程式就业指导来看,范围是涵盖了大一到大四的全体学生,但是但赋予的课程学时偏少,无法满足就业指导全程性、系统性、专业性的需求。

(二)、打造全新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手段

1、深入彻底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就业指导涉及学生就业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学生,适应他们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职前教育课堂系统和职业测评系统,通过测试,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制定适宜的长远发展的职业规划,明确个人的职业取向,提高他们职业适应性。另一方面,就业指导的内容要找准结合点。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所有专业教学计划,并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

就四川美术学院学生,除了因材施教之外,还应注重自主创业教育。就业指导要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自主创业不失为缓解就业压力路。我校学生专业性较强,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条件相对来说较为充足,将来不仅仅是求职者,而将会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引导学生学会创造,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意识,逐步实现学生从就业走向创业之路。

2、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

其一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角。学生从普通教育走向艺术工作人员,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有技术、有综合素质。情境教学法能让学生更深刻感受所学知识点,把课堂还给学生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导者,促进他们透彻的理解就业指导知识。

其二在技能训练部分, 结合学生专业,为学生提供不同主题培训案例,提升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包括人际交往技巧、沟通技巧等。也通过以往开展的"模拟招聘"、"模拟自荐"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向学生们展示了择业决策、面试程序、面试礼仪、面试技巧, 训练学生的择业技能。以现实中大学生就业维权或违约的案例,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 增强自我保护能力。通过这样多方面、多角度的推进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树立起了很强的就业信心,拥有了一定的抗挫折能力。

其三实行请进来送出去教育方式。先行者的经历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对于后来者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任课老师可以收集大量往届毕业生的相关信息,邀请具有典型案例的毕业生返校给在校学生现身说法,让在校学生从他们身上汲取经验教训,学习他们的闪光点。送出去即:如果条件满足,应组织学生去观摩市内大型招聘会,学习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点,总结求职者的成功之处;到相关企业现场参观感受工作气氛。

其四与就业单位实行无缝对接是就业指导课程很重要的一点。课堂里学到的再多都是终归要拿到实践中去检验、去运用的。学校、系科应根据学生专业情况,邀请相关企业、画廊到学校给学生做相关讲座或者宣讲,让学生在校内能近距离接触到企业,了解到企业对大学生素质的具体要求。同时鼓励学生外出实习,切实深入企业锻炼自身能力。同时尽力在实习时让企业添加面试一关,让学生真刀真枪的试一试自己的功力,感受实实在在的招聘气氛。面试后,学生们才会自觉地找差距找不足。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是否有高质量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是当前所有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当务之急。一是优化队伍结构,校内要建立一支专、兼营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校外要吸纳社会职业指导专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加盟,来弥补校内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同时还要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为学弟学妹传授求职经验。二是要加强现有指导人员的培训和进修力度,要求从事就业指导课程教育的老师都必须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同时学校还应积极为教师创造条件,提供去用人单位沟通考察和交流的机会,以提高其市场分析能力和服务水平。三是学校要建立激励机制,制定就业指导队伍的培养方案,促进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稳定。

上一篇:发展趋势论文范文 下一篇:社会发展计划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