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教育学范文

时间:2023-03-18 10:59:27

职业技术教育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范文第1篇

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9世纪后期工业生产快速发展使得社会迫切需要大批掌握实用性技术的人才,开始出现以传授职业技术和知识、培养现代职业技术工人为主要任务的职业教育类学校。建国后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经历了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系模式、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直至90年代国家明确提出要建设新的职教体系的建设目标。职业教育在漫长发展过程中逐步走向成熟,形成许多有异于普通教育的特点(如表1)。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学的迅速成长,20世纪80年代职业技术教育学领域出版的大量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著作和学术期刊(如《技术教育概论》、《职业技术教育学》等等)以及成立的相关管理机构和学术组织,都标志着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在我国开始起步。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学科(专业)目录将职业技术教育学正式列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华东师范大学于1987年设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1988年开始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这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21世纪以后学科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2001年开始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研究生,由于对博士研究生课程安排、需要掌握知识、能力及毕业论文等方面有着比硕士研究生更高的要求(如表2),使得此后职业技术教育学领域的研究内容进一步精细化和专业化,逐步进入反思与多元化阶段,职业技术教育学理论研究始走向成熟,较为规范的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制度雏形已基本建立。职业技术教育学在发展过程中从最初的科研力量薄弱、人员学术背景单一逐步进行研究队伍结构优化;研究内容由最初仅限于教育领域逐渐进行拓展进而出现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向;新的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不断涌现,这些变化都丰富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内涵,增强了其学科包容性,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可是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虽然我们已经建立了传统而规范的学科培养平台,但在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领域中独立而深刻的研究著作仍很少见,研究热点缺乏新意,缺少原创性研究成果,和成熟学科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还有待发展和完善。因此探讨和研究职业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问题,对我国的职业教育的高层次、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培养模式

博士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博士生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包括博士生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考核三大要素。

1.培养目标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决定着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规格,是整个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制约着博士研究生教育内容确定、模式选择与构成和培养质量及评价,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关键。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由于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直到现在博士点大都设在师范院校或综合院校的教育学院,所进行的研究大都偏重职业技术教育原理方面,对博士生培养目标的确定也强调其教育学属性。如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的培养目标为“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熟悉国内外职业技术教育前沿理论和最新成果,了解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全面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毕业后能独立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能胜任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教学、管理与决策咨询工作。”这个培养目标突出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的教育学属性,忽略了它还应该包含的职业性和技术性特点,从而造成现在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大都是移植、参照或借鉴教育学的相关理论,而缺乏能够真正反映职业教育本身特点和内在规律的创新型理论。

2.培养过程(1)招生选拔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定位在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大部分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点进行初试的专业科目都是教育学的相关课程(如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职业教育政策与管理、职业教育学等)。这种考核方式使理工科学生在入学考试中的竞争力不强,考试对理工科学生的吸引力不大。笔者统计了近三年(2010~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招收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的学科背景(如表3),发现所招收的博士生大都是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及语言学等文科专业背景的学生,这会造成职业技术教育学“将教育与技术相结合,研究技能型人才特征与培养规律”的要求难以实现,博士生培养只能采取纯学术理论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研究重点只能从教育学和文科角度展开而缺乏技术背景支持。这种招生选拔方式忽略了职业技术教育学自身的特点,比较侧重职业技术教育学在教育学原理方面的发展而忽略了它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指导作用,培养出的博士研究难以满足职业教育对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8]。(2)课程设置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博士点大部分设在师范类院校或综合类院校的教育学院,因此所开设的博士生课程大都具有鲜明的教育学特色,比较注重对教育学基本原理的掌握。课程设置中除了学位公共课(政治、外语)由学校统一组织授课外,其它必修课及选修课基本都是与教育学原理及理论密切相关的传统专业课程,方法论课程不多,很少涉及职业教育中具体的专业和教学内容,对仅有文科背景的博士研究生也没有规定必需选修其它院系的技术性专业课程。这种课程体系没有考虑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差异,忽视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的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容易使学生的研究领域长期局限在教育学的狭小范围内,无法拓宽视野,很难在研究过程中将教育学原理与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做出创新性贡献。(3)教学方式目前各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点对博士生的教学方式偏重采取课堂学习———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第一学年主要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授课,偏重于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性教学方式,也有老师采用给出研讨题目,学生选择主题课下准备、课上阐述的教学方式,还有的老师鼓励学生参加学术前沿探讨、专题讲座、各种学术会议等,鼓励他们在不同规模的学术讲座、学术会议上做报告并与同行的前辈及同辈进行交流,这些教学方式都能有效锻炼博士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敏锐好学的素质。但由于缺乏技术性背景知识使他们很少有机会进行职业教育实践,他们研究的问题通常只停留在教育学理论层面,而无法兼顾职业教育本身的职业性、技术性特征,无法真正接触、全面了解职业教育。第二学年开始多数学生只埋头于自身研究的问题而很少关注他人,缺乏共同研究讨论的机会。因此造成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培养方式单一僵化,所研究的课题也大部分集中在理论层面,很少与教学实际相结合。(4)导师指导在我国的博士生入学考试中报考者会事先指定报考的导师姓名和研究方向,博士生考核成绩合格被录取后会由导师负责指导和监督他在校期间的学习,导师承担着“评审员”和“引导者”的双重角色(Murphy,2007),包括制定培养计划、组织博士生参加学术活动、指导博士生进行科学研究并撰写学位论文等。在这种培养方式中,博士生从开始学习直到毕业始终都由同一个导师指导,由于导师的精力有限,经验有限,精通的研究领域有限,因此容易造成指导过程中指导形式单一、指导频次少。职业技术教育学是教育学二级学科,博士生导师大都是教育学学科的教授和专家,比较擅长教育学领域的研究,因而对学生的指导偏重教育学方向,这种导师指导方式一方面使博士生的研究课题可以在教育学原理方面做得很深入,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博士生由于缺乏了解其它学科研究方法的机会难以博采众家之长,最终所培养出的博士往往“专”而不“博”,完成的学位论文也往往无法突出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与教学实践相脱节。

3.培养考核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考核方式主要是学位论文,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研究生要求至少用两年的时间进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学位论文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但选题要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要能够解决职业教育中的实际问题。研究过程中要注重综合运用相关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鼓励理论研究与实例验证相结合。论文内容应能够反映作者对理论基础的掌握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大多数博士点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在读期间要有一定数量(通常为2篇以上)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文章在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这种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博士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容易造成论文数量多但创新性不高的结果。

三、对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培养的几点建议

1.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某领域教学、科研方面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职业技术教育学自出现之日起就与教育学和技术学都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它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所培养的博士首先应该满足教育学博士的培养目标:“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学术功底和开阔的社会科学学术视野,能够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手段,能够对现代教育科学学术研究的方法论、研究方法灵活运用,并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由于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还应该具备职业性、技术性的特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某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也就是说,职业技术教育学是一种开放程度较高的学科,在博士生培养目标上除了强调对一级学科———教育学的“专”以外,还须兼顾其专业特色而加大对“博”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的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全面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熟悉国内外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前沿理论和最新成果。能够结合技术领域的专业特点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理论及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创造性成果。”因此,在培养传统的学术型、研究型博士之外增加有技术背景的跨学科博士的培养是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发展的重要课题。

2.采取灵活的招生制度生源的选拔过程直接决定着博士生的质量和特征,它是博士培养过程的起点。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从教育学的角度研究是必要的,但同时它也是一门包含丰富内容的综合类学科,在创设之初就表现出鲜明的多学科性,每个学科都有着自身独特的知识结构、能力要求与思维方式,因此需要以多种学术视角对职业技术教育学进行研究,不仅需要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文科类视角,也需要专业技术等理工科研究视角。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生入学考试对教育学科目的侧重比较容易造成录取的学生专业来源比较固定、掌握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掌握知识过于理论化。为扩大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研究视角我们应该增加招收跨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在招生选拔过程中要逐步形成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理念,探索多种招生录取途径,扩大博士生导师的招生自,导师在招生的过程中把好面试关。适当地增加有理工科背景的博士生录取比例,鼓励理工科硕士或具有同等学力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报考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学位,以实现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生源专业背景多样化,使跨学科博士在科研过程中充分发挥理工科专业背景优势,从教育与技术等多个视角对职业技术教育学进行深入综合研究,以满足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学高层次人才的要求。

3.合理的个性化课程设置职业技术教育学兼有教育和技术的双重特点,需要加强对跨学科博士的培养,而传统的博士生培养方案都是基于本科———硕士———博士连续性的假设制定的,没有考虑跨学科博士培养问题,这使跨科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的培养遇到重大挑战。比如从理工类跨学科到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博士,教育学基础理论比较薄弱,他们进入新的领域面临思维习惯转换、科研能力调整等诸多问题。所以首先导师应该接受不同学科学生由于各种学科背景所带来的隔行如隔山的客观现实,提高对跨学科博士个体差异的关注度,针对每个跨学科博士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培养计划,指定补修的教育类专业课程,提高课程内容的前沿性、综合性,教导学生将多种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进行有效整合的方法,使跨学科博士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领域取得创新性进展。对于没有跨学科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也应该选修一定数目的技术类专业课程以加深对职业教育的了解,扩充自身的学术视野,最大限度地扩展知识和技能,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4.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职业技能是职业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职业院校的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大量使用项目式教学和行动教学方法,这就使跨学科博士有机会利用他们的专业技术背景优势,亲自参与职业技能教学实践,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探索不同类型的技能人才培养规律,从中深刻领会职业教育是一门“做中学”的学问。但要实现这一目标,有必要首先对跨学科博士生进行常规的教育学科的学术训练,包括系统地掌握教育学理论和学科发展动态以及对教育学科研究方法、学术规范和学术表达方式的训练,在此基础上让跨学科博士学习改变曾经的单一、静态、线性思维方法,学习利用多元思维方式拓展自身的学术视野,学会利用不同学科领域的思维方法进行思考。这种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将会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快速发展,促进新思想的产生和有价值、创造性研究成果的出现,最终形成学习———实践———研究探讨相结合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培养方式。同样对于没有跨学科的博士生来说,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原理方面的研究时,为了增强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可靠性,也应该尽量争取到生产一线或教学一线进行实地调研的机会,比如可以对某种特定专业的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进行市场调查,也可以安排博士生在职业教育院校或研究所做助教或助研。

5.导师组或导师团队联合指导方式职业技术教育学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研究对象具有教育学和专业技术双重特点,传统一对一的导师指导模式已很难适应学科发展要求。为满足其跨学科的研究特点,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学科和其它学科导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鼓励导师参加交叉学科中心、项目和研究工作,带领博士多参与具体的科研项目,让博士多与学科带头人、博士后研究人员及其他导师交流合作;另一方面要增加校企合作,完善对校外专业人士的兼职教师聘用制度,以形成由多名具有不同专长和不同学术观点的导师组成的导师组或导师团队,使博士生可以在不同领域获得更多的调研及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博采众长,增加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构成“参与科研———获得指导———提高能力”的培养链条,保证学科培养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要避免将博士生培养变成狭隘的专业培训,以做到“博士要博”。导师与博士生在合作期间为实现特定的学术目标会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形成师生相长关系。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博士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但由于导师在学术领域内丰富的经验与学识,必要时也应该对学生加入一定程度的强势指导,当然这也是以沟通为前提的,导师也应该一定程度考虑和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意见。导师指导方式应该灵活多样并适当增加与博士生见面交流的机会,以便随时发现问题,弥补不足,合作过程中导师应以培养学科继承人的情怀培养博士生,避免雇佣关系,建立正确的科研规范,在学科集体中形成一种公正、团结和奋斗的氛围。

四、结语

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是职业技术教育学发展的重要课题,加强跨学科博士培养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学的重要途径。跨学科博士生要完成向新学科的过渡往往需要经历一定的成长周期,因此要想使跨学科博士在新的学科领域做出积极贡献,需要根据其自身特点和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的培养目标在招生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导师指导等几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在顺利完成向新学科过渡的同时为后期的学术研究搭建跨学科平台,使跨学科博士能够结合自身专业技术背景在职业教育领域做出实践性和创造性成果,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学更快更好发展。

职业技术教育学范文第2篇

美国社会学家L·科塞认为冲突是有关价值、对稀有地位的要求、权力和资源的斗争[2]。目前培养目的的主要冲突还是价值冲突。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学学术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价值冲突并不明显,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学学术研究生的培养价值冲突矛盾处于浅层阶段,主要的冲突还没全部展现出来。而日后职业教育学学术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学术研究性和职业应用性之间的价值冲突将成为常态。

2价值取向差异是导致发生价值冲突的主要原因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利益冲突是价值冲突的一种特殊的外在现实形式,而价值观念冲突是价值冲突在意识形态中的体现[3]。职业教育学学术研究生与普通学科的研究生有很大区别,不仅包括普通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性,更是与职业应用息相关。

2.1职教研究生学术研究性的价值取向

学术性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以追求高深学问为最终目的,注重关注本学科专业知识,也是研究生教育的办学目的。同时研究生学术发展的价值取向是研究生教育质量观以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为基础的,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强调追求和探讨高深的学术知识是学术事业的目的,内适性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就体现了这一价值取向[4]。这种观点主要是强调研究生的学术性和研究性是研究生教育质优劣的体现,研究生的培养是以学术的自身发展为终极目的。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取决于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价值取向,它不仅体现在那些科学研究中,同时也体现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学术教育是研究生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方法和一种人才培育观,研究生教育与学术研究是一种应然的、内在的和谐与统一,是研究生教育的一直自然的价值取向。因此那些区别于211、985大学的地方普通院校,在研究生的培养实践中必须自觉的将研究生学术性内涵作为首要的价值取向,深刻认识和把握研究生学术性的培养价值,让学校培养出的研究生有着更为鲜明的、有深层次的学术研究性。

2.2职教研究生职业应用性的价值取向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并以其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5]。职业应用性则注重知识的外在价值或工具价值,重视知识的应用。职业应用性的主要表现为就业导向性,关注知识的应用与实践,主要是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注重学生的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应用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共同属性,这是由高等教育的专业教育特征决定的,因为“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6]。研究生教育职业应用性的价值取向是一种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是把社会需要作为全部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认为研究生教育的价值首先是为了促进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造就社会需要的各方面人才。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分析职业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认为研究生教育的社会应用性的价值取向是基于社会的需求出发,是为社会服务、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以社会本位的功利性、实用性的价值取向。在知识经济、市场经济时代的现代社会,研究生的培养和学术研究活动中往往带有更多的市场性、功利性的颜色。

3培养目的价值冲突的功能研究

美国社会学家L·科塞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冲突通过允许行为的自由表达,能够防止了被堵塞的敌意倾向的积累。价值冲突是职业教育学研究生培养中学术研究性和职业应用性的主要冲突,而价值观念的冲突对于作为敌对双方的学术研究性与职业应用性起到了一个保护功能。上文提到双方的价值取向不同,导致了价值冲突,其价值冲突主要表现为:社会用人单位认为研究生的价值应注重实用和现在,而培养单位则认为研究生更应注重其学术能力和未来发展价值;社会用人单位的终极目标是为本单位带来利益上的增收与办事的效率,是“利”;这使得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学术研究性与职业应用性的价值冲突不断。目前,因为此种价值冲突而出现的问题是,部分学校为了本校研究生的就业率,盲目追求用人单位对于职业应用性的需求,忽略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性,这样的“降格以求”,虽然是回避了冲突,在短时间内,使得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冲突不再明显,但是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长期的培养,使其与专业硕士间的界定更加模糊。

4培养目的价值冲突的功能实现策略

《论语·子路》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指的是内在的统一与和谐,而非表象上的相同。也就是说“和而不同”是我们解决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价值取向冲突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实现冲突保护功能的基本方式。在“和而不同”的实现方式中,“和”是要我们通过将学术研究性与职业应用性价值取向差异互补与融合,而“不同”则是要正视但又不是去消除价值取向的差异。简言之,解决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的价值冲突问题的关键在于坚持守多元原则。在肯定价值的多元化为前提,通过对冲突双方的平等对话、协商为途径,达成价值的共识,就可能消除简单性的两极思维造成的极端趋向,达到一种执其中的中庸思维方式,而不是扣其两端的极端方式,最大限度地取得双方的价值共存。

职业技术教育学范文第3篇

在我国大力倡导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情况下,培养创新型的高等教育人才至关重要,而培养创新型的硕士研究生是其主要阵地之一,创新型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理应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但目前各个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办学特色不鲜明,办学理念陈旧,完全没有体现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观念,培养创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目标更是遥遥无期,因此,在国家大力提倡重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学的背景下,在改革高等教育的整体态势下,职业技术教育学要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人才,一次来促进改变职业技术教育学目前发展缓慢的状态,形成优势突出、步伐稳健、生机无限的螺旋式上升空间.我国各界现在都正在努力朝着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前进,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在职业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职业技术教育学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这一模块,目前来说还处于薄弱环节,在其培养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因此,需要我们积极讨论来解决这其中所遇到的问题,以此来促进创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一、创新型人才理论

1.1创新型人才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创新型人才

本研究将创新型人才限定到科研创新的层面,即创新型人才是具有科研创新精神、科研创新意识、科研创新思维、科研创新能力,并且能够取得科研创新成果的人才.硕士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科研创新,因此从这个层面进一步限定创新,更具有可造作性和实际意义。我们对于创新型人才概念的界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创新精神是指社会和个体发展需要引起的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方法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愿望和设想,包括创新的动机、创新的兴趣、创新的情感和意志。创新思维是指开创、革新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包括理论思维、多向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形象思维等。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技能,不断产生新思想、研究新理论、应用新方法和获得新发明的能力,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信息检索能力和操作力。

1.1.2创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

本研究将创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定义为,以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为基础,以职业技术教育学知识应用和有效转化为目的,打破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隔阂,将创新能力提高贯穿培养全过程的硕士研究生。其培养目标为:培养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具备创造性的科学研究能力;在知识转化和应用工作中,针对不断变化的工作要求,独立解决非常规性的综合问题;具备终身发展要求和突破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1.2创新与教育

创新是不会自己发生的,而是需要创新主体的研究与实践.创新主体的培养依靠教育。教育的历史作用体现之一就是教育具有创新性。教育的创新型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上的创新,而人才的创新又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创新,科学技术的飞跃反过来又推动着教育的创新。教育是知识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地,知识创新成为教育与创新联系的第一层面;学校是创新人才发掘、培养和输出的场所,创新人才培养成为教育与创新联系的第二层面。人才创新是主体,是学校的教育对象,人才将创新与学校联系起来,让教育以创新为指向,使创新以教育为基础。

二、创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问题

2.1科研创新意识不强

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基础,在本科学习期间,大多数院校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没做什么要求,在转入研究生的学习中,学生没有创新基础,各个学院对学生创新意识养成的宣传没有怎么提上学校事务议程,也没有相应大范围的创新奖惩制度,学生总感觉创新是教师和科学家的事情,跟他们没有多大关系,在学科的学习中有没有创新无关紧要,不会影响到将来的毕业,再者,研究生迫于繁多论文撰写及就业的压力,众多学生完全没有形成要在学科领域创新的意识。

2.2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不足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竭力使学生成为职业领域中的专门人才.但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职业院校办学模式趋同,一直遵循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各个院校没有自己的特色,导致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下降,没有一个属于高职院校自己的明确的办学目标,也就无从谈到区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另外,在整个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课程设置没有理论联系实际,没有偏重于实践课程的设置,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相对比较前沿的科学研究方法及信息没有及时传输给学生;教学的内容都是比较陈旧的知识,不能紧跟市场对职业技术的要求;教学方法上还是多数采用灌输式的方式,不能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模式.这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忽视,造成了难以形成创新型人才的直接原因。

2.3物质保证欠缺

依据国家对教育投入的政策而言,职业教育方面相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在经费的投入上比例很少,创新方面的经费自然而然就更少,而这是培养创新性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基础;用于创新的设备仪器是进行科研的基本条件;图书馆可以给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必要的文献资料和数据资源;实验室可以为学生进行科研提相应的空间.但是,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创新的科研经费不足,设备仪器不全,图书馆又不能提供全面的资料,而实验室虚设等现象极为严重,这些就从根本上抑制了职业技术教育创新的发展。

三、创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对策

3.1学生增强科研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发展都得不到国家足够的重视,它本身的发展目前还处于摸索状态,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将会遇到难以预料的困难,所以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认识到这一现状,从而要树立职业技术教育学发展和创新的自信心,这样职业技术教育学才能继续向前发展;但同时也要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因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对象是职业教育,而且又兼跨很多专业,这些都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3.2学校要革新创新培养模式

首先学校应制定一个明确并且针对职业技术教育学发展的创新培养目标,以提高最终的创新价值为目的来怎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不管是今后老师的教学活动还是学生自身的学习,都会向着创新这一目标迈进;另外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实行产学研相互联系的培养模式,不断地为学生更新实践内容,促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主动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其创新的能力.再次,在培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因材施教,这主要是针对在职业技术教育学中跨专业的学生,开创交叉学科,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努力发挥各个专业学生的优势来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发展。

3.3社会要给与职业技术教育学高度的认可和物质资助

社会环境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发展至关重要,要对他的发展给与支持;再者学会积极帮助职业技术教育学构建自己的学虎系统,尤其是教育学领域的专业人士,要大力倡导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发展,传授给其在办学模式,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方面的经验,助其尽快成长;最后大力要求国家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以有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大胆进行科研创新.当然充足的科研物质支持也少了,政府部门应号召社会各界力量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科研经费支持,一些知名企业要为其发展提供实际技术支持,通过将校企办学落到实处,这样职业技术教育学也可以为企业提供职业培训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人才支持。

四、结语

创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相关方面齐心协力、共同扶持.相信经过国家政策支持、各个学院的共同努力,硕士研究生本人的自我创新规划,一定能使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充足的创新能力,最后成长为适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在创建创建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优势,施展自己的专业技术技能.深入研究的潜在能力,具备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训现场进行专门攻关的科研能力,初步具有解决职业院校课堂教学、实训指导、学生管理等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创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量质同升。

职业技术教育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荷兰;职业教育研究;演进路径;研究热点;前沿

中图分类号 G719.5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7-0031-06

当前,比较职业教育是国内比较教育界和职业教育界研究的热点话题,而探索国外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对加强国内职业教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在此趋势的推动下,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状况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区域。而荷兰作为欧盟的发达国家,除经济发达外,其教育领域也极具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更是特点鲜明[1]。截至2014年,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开发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SCI)中共收录了四本职业教育权威期刊:“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职业发展季刊》,美国)、“Vocations and Learning”(《职业与学习》,荷兰)、“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ducational and Vocational Guidance”(《国际教育和就业指导杂志》,荷兰)、“Studies in Continuing Education”(《继续教育研究》,英国)。其中,来自荷兰的就有两本,可见荷兰职业教育发展的发达程度[2]。鉴于此,本文尝试对荷兰近十年的职业教育关注热点进行梳理,并绘制出科学知识图谱,以期为我国比较职业教育的理论积累提供一定参考。

一、数据来源和方法

(一)数据来源

以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的Web of Science为检索平台,选取荷兰职业教育领域两本高影响因子期刊为数据来源,它们分别是《Vocations and Learning》(《职业与学习》)、《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ducational and Vocational Guidance》(《国际教育和就业指导杂志》)。而布拉德福文献离散规律告诉我们:多数的关键文献通常集中于少数核心期刊[3]。因此,这两本杂志基本代表了荷兰职业教育界发展的最高水平,以此可窥探出近年来荷兰职业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和前沿领域。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借助于可视化图谱分析方法对荷兰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可视化图谱是近年来文献计量和学科发展领域的一个热点方法,2012年3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发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提议投资两亿美元,由六个部门推动大数据的提取、存储、分析、共享和可视化研究,这足见可视化分析的热门程度。而本研究则具体借助于陈超美教授开发的JAVA环境下运行的信息可视化软Citespace,这款软件的优点是可以直观地显示出学科发展的动态,并预测出前沿趋势。尤其软件中设计的聚类视图(cluster views)和时区视图(time-zone views)分别针对信息科学中“研究前沿”和“知识基础”的概念,能够更直观地显示出研究前沿的趋势和知识基础的本质,并以此预测出一个学科域在一定时期发展的趋势与动向[4][5]。本文以2005~2015年(截至2015年10月24日)为时间界限,共检索用于分析的文献信息262条,以此作为探测荷兰职业教育发展所关注热点演变与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

二、结果与分析

(一)荷兰职业教育研究关注的焦点演变及分析

将这262条文献信息导入Citespace软件,时间选择为“2005年至2015年”,时间分区(time slicing)设置为2年,主题词来源(Term Source)选择“Title”、“Abstract”、“Author keywords”、“Keywords Plus”;分析节点(Node types)选择“Cited Reference”;而阀值(c,cc,ccv)设置为(2,2,15)、(3,2,20)、(4,3,20)运行软件,可得出研究共引分析文献网络组图和知识图谱,视图方式选择time-zone views,可以得出十年荷兰职业教育共引网络节点的区视图,其中图谱中共有263个节点,653条连线。为了更清晰显示网络图谱的清晰度,将阈值设定为top=10,见图1。

引文分析(Citation analysis)是对一篇文献被引频次的分析,如果一篇文献的被引频次越高,那么其在知识积累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越大,文献价值越高,在Citespace软件中生成的节点也就越大。每个节点代表着一篇高频次被引文献,这个高频次被引文献就可以称为关键文献,而从对关键文献的分析就可以直观得出某个时间段学科研究的热点主题。按照被引频次大小,表1列举出图1中排名前5位荷兰职业教育研究的关键文献的详细信息,这些关键文献对荷兰近十年职业教育发展贡献巨大。根据这些关键文献,按照时间顺序,即可梳理出荷兰职业教育发展的演进路径。

表1 荷兰职业教育领域关键文献详细信息

号 题目 作者 年份 被引

频次 中心

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参与) Jean Lave,Etienne Wenger 1991 27 0.27

2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as a Social System(实践社区:作为社会系统的学习) Etienne Wenger 1998 21 0.12

3 Perspectives into Learning at the Workplace(工作场所学习) P?ivi Tynj?l? 2008 20 0.01

4 Understanding Learning Culturally: Overcoming the Dualism between Social and Individual Views of Learning(理解学习文化:克服学习社会和个人之间的二元论观点) Phil Hodkinson, Gert Biesta, David James 2008 16 0.35

5 Life Designing: A Paradigm for Career Construction in the 21st Century(生活设计:21世纪的职业生涯规划) Mark L. Savickas 2005 13 0.11

第一篇文献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Jean Lave和独立研究者Etienne Wenger合著的“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参与》),文章认为学习不能被简单视为把抽象的去情景化知识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而是一个实践性的、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社会化的,应由大家共同完成,主张通过社会互动和协助进行学习;另外,文章首次提出了三个核心概念:实践共同体、合法的边缘参与、学徒制。这说明情景学习对荷兰职业教育发展的启发较大,学徒制、学与用的结合、实践共同体的构建、学习动机等与情景学习相关的因素开始成为关注的焦点[6][7]。

第二篇文献是独立研究者Etienne Wenger于1998年发表的“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as a Social System”(《实践社区:作为社会系统的学习》)。文章系统介绍了实践共同体的相关理论,从实践共同体的定义、组织以及建立等方面论述了实践共同体的相关概念,并区分了实践共同体与小组、网络和社团的不同。文章认为人类对实践的参与是一个意义协商的过程,在学习时应从学习者身份的转变出发,注意情景、文化、身份、参与、实践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实践共同体开始成为发展职业教育学习的一种新思路[8]。

第三篇文献是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教育研究所的P?ivi Tynj?l?教授2008年发表的“Perspectives into learning at the workplace”(《工作场所学习的视角》)。重点论述了工作场所学习与正式学习之间的关系,提倡应遵循知识的产生脉络进行学习,工作场所学习与传统的学校学习相结合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的研究方向[9]。

第四篇文献是英国利兹大学教授Phil Hodkinson 2008年所著的“Understanding Learning Culturally: Overcoming the Dualism Between Social and Individual Views of Learning”(《理解学习文化:克服学习社会和个人之间的二元论观点》)。文章从学校教育的弊端入手,主张克服社会或个人中存在的二元论学习观点,将个人学习与社会学习结合起来[10]。此篇文献在荷兰职业教育领域成为关键节点文献,说明荷兰职业教育正注重整合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尝试努力由“二元论”向“整合”转变,这为国内职业教育领域可以提供重要参考。

第五篇文献是美国生涯发展学者、东北俄亥俄大学医学院行为与社区健康科学系的名誉主席Mark L. Savickas博士2005年发表的“Life Designing: A Paradigm for Career Construction in the 21st Century”(《生活设计:21世纪的职业生涯规划》)。文章指出,21世纪新的工作安排给帮助人们设计职业生涯的学者带来了一定困扰和挑战,鉴于职业咨询的全球化,为了在国际范围内形成一个潜在的创新对策,Mark L. Savickas 对他在一个国家进行的生涯设计的相关努力和尝试进行介绍和总结,根据人们生活的五个前提条件,并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情景的职业设计咨询框架。该节点论文又为职业咨询领域树立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11][12]。

通过以上对关节节点论文的分析,结合图1荷兰职业教育研究时区图可以发现:第一篇、第二篇关键文献在2005年前后引用频次较高,在2006年对第五篇关键文献引用较为集中,说明第五篇关键文献反映的主题开始成为研究焦点;而第三篇关键文献却在2010年左右出现较高的引用频次;而从引用频次上看,第四篇关键文献在2010年之后荷兰职业教育领域内的地位举足轻重。其大致可以看出,近十年荷兰职业教育的关注领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5年至2010年前后,情景化学习、实践共同体、学徒制以及职业咨询均是此时期内关注较多的主题,诸多学者围绕如何构建实践共同体、基于Savickas博士职业咨询模式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和理论探讨;之后从2010年至今,与工作场所学习有关的研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荷兰职业教育更倾向于进入了一种反思阶段。这种反思既有对传统职业教育方式的反思,也包含对职业教育学科的反思,并尝试将工作场所学习与传统的学校学习整合,以改进传统职业教育的不足。这些都可以为国内职业教育学科的建设提供重要启发与新的研究方向。

(二)荷兰职业教育研究热点主题及分析

关键词是对整篇文献思想观点与研究方式的高度提炼与概括,从对关键词的分析可以直观看出一篇文献的研究方向与关注主题。因此,关键词常常被用来确定研究热点,某关键词的出现频次越高,那么此关键词越能代表研究热点主题。此外,从文章中提取的主题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研究热点。因此,在Citespace软件中,在节点类型中选择“Keyword”;主题词类型选择“Noun Phrases”,最后选择Pathfinder,即可得出由关键词以及文献主题词短语构成的荷兰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见图2。

圆形节点的大小代表着关键词的出现频次,而方形节点则代表主题词的出现频次,节点越大,说明关键词与主题词的出现频次越高,越能代表职业教育的研究热点。伴随着职业教育关键词知识图谱的生成,Citespace软件清晰地显示出各个关键词的出现频次与中心度,当中心度越高时,说明某个关键词在共词网络中的影响度越高。在此基础上,选取出现频次前20位的关键词列表,见表2。

从图2与表2可知,热点词汇workplace learning出现频次最高,高达25次,其中心度(0.32)在所有热点词汇中也居于第二位,可以推测以workplace learning为中心主题的职业教育研究在荷兰国内倍受青睐,深受学者重视。此外,按照热点词汇出现频次的高低依次是:performance(绩效)、education(教育)、knowledge(知识)、career(职业)、students(学生)、perspective(视角)、motivation(动机)、career guidance(职业指导)等。不难发现,这些关键词多数是前文关键文献的研究主题。综合图2与表2,将高频热点词汇可以归纳为三方面的研究内容,这三方面基本可以体现出十年荷兰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

一是工作场所学习研究。代表关键词如下:workplace learning(工作场所学习)、work(工作)、workplace(工作场所)、expertise(专家)、apprenticeship(学徒制)、students(学生)。受到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工作场所学习研究脱颖而出。从发展之初至今,逐渐表现出了传统学习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该领域关注如何在实践中学习(learning in practice)、如何通过实践学习(learning through practice)以及如何依靠实践学习 (learning by practice),提倡在真实工作环境下,在与专家(expertise)和同事的互动中获取知识与技能,将学徒制(apprenticeship)应用于现实教学中,指引学习者按照知识产生的脉络进行知识发现。可以预见,工作场所学习不仅提供给学习者高质量的学习环境,促进学校到工作的转换,而且保证了职业教育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在未来一个很久时间内必然是国际职业教育研究的热门领域[13]。

二是职业生涯发展研究。代表关键词如下:career guidance(职业指导)、career counseling(职业咨询)、career development(职业发展)、model(模型)、performance(绩效)、organizations(机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是荷兰职业教育领域关注的另一热点领域,其实施的优良直接关系到个人与组织的绩效和效益。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将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结合起来,通过职业咨询(career counseling)和职业指导(career guidance)制定个人发展的战略构想和安排。目前在荷兰,有两种职业生涯指导理论应用较多,即社会认知职业模型(social cognitive career model)(Robert W.Lent,1994)和4C模型(4C model),荷兰学者深受Mark L. Savickas生涯发展理论和Robert W. Lent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CCT)影响,通过对工作者自我效能、动机等因素的调查,力图对人们职业行为的全过程进行科学解释和规划[14]。

三是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代表关键词如下:self-efficacy(自我效能)、motivation(动机)、behavior(行为)。职业教育心理学是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领域,是各国职业教育研究的焦点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对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图2与表2显示,热点词汇self-efficacy(自我效能)、motivation(动机)、behavior(行为)在近十年荷兰国内出现频次较高,可以看出实证研究、社会学习理论研究是荷兰职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尤其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关注人的信念、记忆、期望、自我效能、动机以及行为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此外,热点领域3的职业心理学也和热点领域2中提到的Robert W. Lent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CCT)相互印证,职业咨询与职业指导从某种意义而言也属于咨询心理学(Counseling psychology)的研究范畴。可以看出,荷兰职业教育研究整体性较强,各研究领域界限不是十分明显,各个领域之间互相支持、共同发展[15]。

(三)荷兰职业教育研究前沿主题及分析

前沿主题是一组潜在的研究问题和突显的动态概念,前沿主题一般代表着研究的潜在前沿趋势。陈超美博士认为突现主题词比高频主题词更适合预测前沿主题。因此,利用Citespace软件的突现词探测(Detect Bursts)技术,按照时间顺序,可以直观地将突现词(Bursts Terms)从主题词中预测出来,见图3,据此可以得出荷兰职业教育研究的前沿趋势,根据Citespace提取的突现词,按照时间倒序排列,见表3。

由图3和表3可知,2005~2015年间荷兰职业教育研究突现词分布于其中九个年份,除2006年之外,其余各年份均有涉及。其中2005年是突现词出现较高的年份,decision(决定)、career-education(生涯教育)是当年突现词,突现值分别为3.37和2.72,而这两个突现词和职业生涯发展联系较为紧密,可以推测早在2005年,职业生涯发展就已经是荷兰职业教育学者关注较多的领域;2013年是突现词最多的年份,共出现八个突现词,分别是:group-counselling(小组咨询)、motivation(动机)、seeking(发现)、worktasks(工作任务)、quality(质量)、practice based experiences(基于实践经验)、self-efficacy(自我效能)、workplace(工作场所),可以看出,2013年荷兰职业教育领域潜在研究趋势较最多;而在2014年,有四个突现词较为明显,按照突现值的顺序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social justice(社会公平)、adult learning(成人学习)、mobile and online learning(移动和在线学习)、orientation and self(自我定向),它们的突现值依次为7.78、5.52、5.02、2.51。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中的社会公平(social justice)问题可能是现在及未来荷兰关注较为热点的问题,尤其是作为女性等特殊群体的职业指导与教育;而adult learning(成人学习)、mobile and online learning(移动和在线学习)的突现值也相对较高,说明成人教育、移动学习和在线学习也备受关注,必然是近年来荷兰职业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前沿与发展趋势;最后,突现词orientation and self(自我定向)则说明近年来荷兰对职业教育中自我定向的重视,可以预见有关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也必将是未来几年荷兰职业教育领域持续关注的重点领域。

三、结论

荷兰作为欧盟的发达国家,其职业教育也颇具特色,其研究热点和关注趋势对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借助于Citespace软件对荷兰国内两本SSCI收录的职业教育核心期刊进行分析,对近十年间荷兰职业教育领域研究的演进路径、关注热点以及研究前沿进行探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荷兰职业教育领域研究演变路径为:2005年伊始,实践共同体、情景化学习、学徒制等是荷兰职教领域关注较多的问题;而在2006年,荷兰却开始关注职业生涯发展研究,职业指导、职业咨询、职业发展等词汇备受关注;2010年后,工作场所学习似乎占据了荷兰职业教育领域的主导地位,开始反思传统职业教育的不足,努力实现职业教育思维方式的根本转换和创新建构,尝试将工作场所学习与传统的学校学习相互整合,以期实现职业教育从常规性思维向创新性思维转换。

第二,荷兰职业教育领域关注的研究热点大致可分为三点:一是工作场所学习研究;二是职业生涯发展研究;三是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而且这三个研究领域的界限不是十分明显,是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

第三,荷兰职业教育的研究前沿有四个:一是职业教育中的社会公平(social justice)问题;二是与成人教育相关的研究;三是职业教育中的教学方式问题,例如移动学习、在线学习研究;四是职业教育中的职业规划与自我定向研究,这些前沿问题极有可能是未来荷兰职业教育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与领域。

参 考 文 献

[1]朱凯,孙鹏.荷兰职业教育制度特点及其启示[J].海外职业教育,2011(8):174-175.

[2]刘则渊,等.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3-25,43.

[3]肖凤翔,陈潇. 国际职业教育主流理论与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0):21-27.

[4]陈超美.CiteSpaceⅡ: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陈悦,等译.情报学报,2009(5):401-421.

[5]Chaomei Chen.CiteSpaceⅡ: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359-377.

[6]Wenger E:Communities of Practice:Learning As A Social System[J].Systems Thinker,1998,40(4):831-841.

[7]Lave J,. Wenger E. Situated Learning: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36-37,48.

[8][13]Wenger 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2-7.

[9]P?ivi Tynj?l?.Perspectives into Learning at the Workplace[J].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2008,3(2):130-154.

[10]Phil Hodkinson.Understanding Learning Culturally: Overcoming the Dualism Between Social and Individual Views of Learning[J].Vocations and Learning,2008,1(1):27-47.

[11][14]ML.Savickas . Career Construction Theory and Practice[J].Career Development and Counseling,2005(1):27-35.

[12]赵小云,郭成.国外生涯适应力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与进展,2010(9):1503-1511.

职业技术教育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6-0019-04

2014年,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172万,招生人数56万,相比2013年扩幅约为4%。可见,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仍然在持续扩大。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个性是研究生培养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如何才能“以学生为本”,这就涉及各个学科研究生生源的问题,特别是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问题。近年来的资料显示,跨专业研究生招生比例在50%以上,并且还有增加的趋势,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也受到普遍关注。

一、职业教育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分析

1987年,华东师范大学率先设立了第一个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招收2名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2001年和2007年,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点、博士后工作站先后落户于华东师范大学。到2008年,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600人左右,博士生200名左右,全国的硕士点和博士点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由此逐步形成了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体系。总的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具有诞生时间短、发展迅速、跨专业考生比例较大等特点。

地方院校及普通院校在培养跨专业研究生的过程中突出了自己的显著特点。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江西农业大学在2005年获批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江西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10年开始正式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目前,主要有职业教育理论、职业教育管理和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三个方向,截至2015年,共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32名(其中1名已退学),平均每年招收6名左右,大多来自地方普通本、专科学校,调剂的考生占多数,其学科背景如下页图1所示,排在前三位的学科依次为教育学(占25%),管理学(占15.63%),中文、英语和经济(各占12.5%),其中非教育学专业的比例为75%,仅四分之一的学生具有教育学背景。进一步细分发现,有3名学生具有职业教育的求学经历。专职导师的数量10名左右,年龄都在40岁以上,理论知识渊博,部分导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其学科背景如下页图2所示,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管理学(占30%)、农学(占30%)、教育学(占20%),存在着学科背景与专业不匹配以及教师多来自学校优势学科的现象。

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与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有什么区别?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在课程学习上大致是相同的,主要分为四大类课程,即学位课(占48.39%)、必选课(占22.58%)、自选课(占22.58%)和开放式课程(占6.45%),如表1所示。所有的学生必须修满26个学分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学位课英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二者的学分就占25.8%,主要通过课外阅读和专业讲座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通过观察发现,跨专业的学生与本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方面没有明显差别,而与学生对于自身的定位有着明显的关系。

二、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利与弊

(一)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具有的优势

1.从培养目标定位来看,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更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的职业教育理论知识,能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中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相关的教育教学、政策法规和人才培养等具体问题,能够积极探讨职业技术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协调性关系,能够重点探索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的人才。以江西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研究生为例,学科背景涉及中文、英语、经济学、管理学以及教育学等,这些学科与职业技术教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如英语专业,不仅可以为学生了解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学的最新进展提供方便,更可以为当前市场流行的英语职业培训研究提供便利。

2.从职业教育体系来看,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更具比较优势

建国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不断改革与发展,逐步建立并形成了以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为主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其中,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由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成人高校以及普通高校的部分学院来承担。从教育的任务来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可以达到专科学历,虽然本科、研究生也潜在地承担着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部分任务,但无明确的职业技术教育本科、研究生学历。近年来,本科职业教育成为热门词,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有望取得突破。在研究生层次,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受到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学本身作为研究职业教育的一门学科,更加偏重于学术研究,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为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了便利。

3.从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本身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完善需要从其他学科吸取养料

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与教育学有着最为紧密的联系,但是,其明显的职业性、技术性促使职业技术教育学本身必须建立起独立的学科体系。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相对具体的理论指导着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要为跨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作为学术研究者,更应该应用自己的知识经历去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学。

(二)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存在的弊端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不同的学科背景作为基础,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也是如此。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1.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缺乏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从学生的学科背景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大多来自普通教育专业,缺乏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这是阻碍跨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大障碍。以笔者和身边同学为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学科背景虽然与职业教育有联系,但都来自于普通教育专业,缺乏职业教育系统理论与学习实践;第二,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长期受到普通教育的影响,在思维方式、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方面的学术研究;第三,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容易与原来所学的学科知识相比,因现实与期望不对称从而会产生学习兴趣不高、厌学的现象。

2.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生源较差

从学生的生源质量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相比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学等距离教育学一级学科更远,在报考过程中,特别是地方院校,第一志愿报考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考生比例较低,调剂考生、刚过线考生比例较大,由此导致生源质量较差。

3.职业技术教育学学位授予点不足

我国尚未形成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理念,在培养模式、管理体制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在理念上,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社会用人单位和导师对跨专业研究生的热情不高;在培养模式上,跨专业研究生与本专业研究生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课程类型单一,综合性、交叉型课程较少,对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没有严格的细化和区分,缺乏针对性;在管理上,大多采取以学科划分为主的二级学院的管理方式,在资源分配、考核评估上惯于采用单学科方法,缺乏与其他单位的有效沟通。

4.院校之间还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从学校的总体水平、导师的学科背景和导师与学生相匹配的情况、人才培养方案上来看,首先,统计资料显示,老牌的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分别承担着47%和20%的任务,专业性院校(包括985和211高校)承担者24%的任务,从硬件和软件水平上可以看出地方院校的整体水平偏低。其次,地方院校导师的学科背景大多依托于本校的优势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相对不足。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农学和管理学比例都占到60%,同时这也导致了导师和学生学科背景不匹配的现象。再次,在培养模式上,地方院校一般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时间较短,教育教学水平、资源总量、管理模式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三、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质量的策略

为了提升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须紧紧地把握两点:一是要针对跨专业研究生的特点,利用跨专业研究生的优势,一方面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反过来推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二是要针对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有步骤、有计划地加以解决,探索出一条地方专业院校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独特模式。

(一)明确跨专业研究生目标定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必须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导向,以兴趣为动力,明确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自身定位。跨专业研究生无论是选择获得更高的学历,还是希望满足自己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兴趣,或是为了弥补自己以前的专业缺陷,都必须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着清晰的规划和明确的定位。作为研究生导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思想和行为动态,特别是在入学之初研究生学习行为形成之际,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兴趣。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入学之初都会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位及研究生教育状况、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心理健康、外事安全以及研究生励志等入学专题教育,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多方交流,为学生的学习生涯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单位承担着研究生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要不断完善和创新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实行灵活的学分制和选课机制,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在课程上,一方面,要在第一学期加强基础课、专业课的比例,第二学期适度增加选修课比例和选修范围;另一方面,要通过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和学术论坛等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在授课环节上,导师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充分实施以学生为主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培养目标上,要针对跨专业学生的学科背景和学习经历,有区别地细化学生培养方案。在培养环节上,要适度增加实践环节,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研究生而言,增加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实践经历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提高地方专业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培养水平

提高地方专业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的培养水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必要从招生选拔、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导师队伍建设、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考核,淡化对学生性别、年龄、学历和学校等因素的考量,对跨专业的研究生应侧重于对专业的兴趣和忠诚度的考察。要依托地方专业院校的学科优势建设开放型的课程体系,针对跨专业学生和本专业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分梯度设置课程,体现差异性和针对性。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以专业化背景拓宽导师的遴选范围。要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方式,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利益。

(四)建立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制度,加强合作交流

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在一定时期内将长期存在,建立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制度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加强合作交流是促进跨专业研究生发展的有效途径。跨专业研究生制度包括招生制度、管理制度、培养制度、评价制度等一系列规范化的制度,可以保证跨专业研究生从招生到考核的科学性。同时,要加强交流,包括院校之间、培养单位与其他教学单位和管理单位之间、导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特别是要通过学术会议和论坛、导师进修或下企、研究生实习或交换等形式拓宽研究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1]何运信,李美中.跨专业与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差异化培养研究――基于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问卷调查[J].高等农业教育,2010(1):61-64.

[2]刘晓,马美,蔡林.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与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7):25-28.

[3]张良.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4):11-15.

[4]牟孝金.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职业技术教育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1-0061-03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14年6月23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主席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做出重要指示。国家总理也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关心和帮助职业教育工作者,推动社会各方形成合力,让现代职业教育助推经济社会取得更大更好发展。

与此同时,各种相关优惠、支持政策的相继出台使职业教育处于一个越来越良好的发展环境中,也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契机和平台。但是,该专业硕士生的就业却依然遭遇“寒流”,相当一部分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没有进入职业教育领域,而从事着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影响了该专业的发展。

一、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取向的现状

为了全面了解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生的就业情况,2015年5―7月,通过对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东华理工学院等三所江西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的42名毕业生进行了就业取向的访谈调查,被调查者中男生16人,女生26人,他们主要来自江西、河南、山东、山西、湖南、湖北、河北等中东部地区,100%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学专业的对口工作难找,竞争激烈,要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而这一情况在全国其他院校中也较为常见。而且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沿海及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事业单位、知名企业,而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小企业则被排除在就业意向之外,择业观念的局限性使得竞争更加激烈。加上考虑到薪资福利、编制、社会地位、家乡所在地等就业因素,被调查者中,15人表示(约占36%)在择业时优先考虑普通高等院校,占最高的比例;8人(约占19%)会考虑普通中小学;10人(约占24%)表示会参加公务员的国考、省考等,进入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工作;有7人(约占17%)希望进入知名的国企或民企;只有4人(约占4%)会考虑自主创业或是从事其他领域的工作。

(一)普通高等院校

纵观整个教育学专业,包括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热门就业方向是去高校工作,但近些年来,硕士研究生进高校越来越难,普通本科院校在教师招聘的条件中学历一般都要求博士学历,被调查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硕士研究生中,相当比例的人将择业首选定位在普通高校,认为普通高校在学生素质、工作环境等方面比职业院校更好一些。而硕士学历在普通高校能应聘的岗位主要有专职辅导员、行政岗、后勤岗等。并且,考虑到专业对口和编制等问题,高校辅导员就成了就业的首选。由于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多与学生接触,工作环境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因此在调查中,女生更倾向于选择普通高校辅导员的工作。

(二)普通中小学

随着中小学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加上普通高校应聘门槛的不断提高,普通中小学的教师岗位也成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选择之一。中小学教师的岗位相比高校来说,少了一些科研的压力,工作也比较稳定,加上有些地区中学的薪酬福利非常可观,来自外省的毕业生,尤其是女生,毕业后更倾向回到家乡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会把中小学教师作为考虑。由于去中小学当教师要持有相应学科的教师资格证,被调查中绝大部分研究生都表示自己已经持有或准备考取教师资格证,为去中小学执教做好准备。

(三)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

对于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来说,公务员的报考岗位并不是特别多,但面对就业压力,不少该专业的研究生还是表示会报考专业对口或者专业不限的公务员和事业编岗位,尽管岗位竞争激烈,许多岗位的工资并不高,但是在传统的价值观中,公务员依旧是大家眼中的“铁饭碗”,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且大多数的职位都有国家编制,比起其他企业单位的“合同工”,公务员和事业编依旧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研究生还是会选择报考。

(四)知名国企与民企

在不考虑专业对口的情况下,很多研究生会考虑到知名的国企或民企工作,这主要取决于企业给出的薪资、福利待遇、发展空间等条件,不少被调查者表示,薪资待遇水平高、发展空间好的话,可以舍弃专业对口这一条件。还有一部分被调查者会考虑去教育培训机构担任讲师,因为培训机构的工资相对于学校更高一些,在最初就业时,抛开稳定性因素,可以很好地解决经济方面的问题。

(五)自主创业及其他

在面临就业难这一状况,不乏少数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选择自主创业。选择和教学相关的培训行业或者是其他自己感兴趣的行业。

在调查中,首选教师行业的被调查者中,在同等条件下,几乎所有人会选择去普通高校而非高职中职工作,并不把专业对口放在首位。在薪酬方面,大多数研究生对3000元以下的用人单位不予考虑。这种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就业取向偏离本专业就业的状况,不仅造成了职业技术教育人才资源的流失,也影响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良好构建,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二、影响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取向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舆论的偏见认识

尽管近些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大大增加,但是“重学术、轻技能”的传统教育价值观依然深入人心,左右着社会大众对教育的选择。这种根深蒂固的社会偏见严重影响着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感,在同等的条件下,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倾向于选择本科、大专院校,或者普通高中教育,而不愿意进入职业学校投身于职业教育。一些在岗的职业院校的教师常常也是寻找机会考取有编制的普通院校而跳槽,这样的局面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性。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

相对于形式多样丰富的就业教育的本科生来说,当前我国在研究生就业教育中,过多注重学术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培养过程中系统化、全程化、人本化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跟进。对于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言,职业能力更是培养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内容,但是当前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硕士阶段,不管是专业设置还是课程设置都缺乏相应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就使得该专业研究生缺乏基本的就业和择业意识以及对未来工作岗位的中长期规划,从而影响了就业取向。

(三)对口的就业环境不佳

一般而言,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是职业院校的重要师资力量,虽然国家在不断采取措施保障职业院校教师的利益以保证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但在实际的教育前沿,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仍旧是我国教师队伍的弱势群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薪资水平不高。从调查中可知,薪资水平是影响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但是,国家对高职(高专)和中职院校的投入经费有限,有些学校的教育经费更大比例是来自学生的学费,生源的短缺也就导致在校教师的待遇不高,这必然影响教师在职业学校任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编制标准的缺乏。编制标准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学校管理的基本依据,对于职业学校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比如,国家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编制标准,自改革开放以来,只在1984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中等师范学校和全日制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1985年9月,国家教委、人事部联合颁布了《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人员编制标准(试行)》;1986年4月,劳动人事部门颁布了《技工学校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标准暂行规定》。此后,国家层面再也没有颁布过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编制标准,这直接导致了各省市中等职业学校编制标准普遍低于普通高中教育,从而影响师资队伍建设公平性。同样在职业学校内部,教师编制的有无直接影响到教师职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这样的就业现状也必然影响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对于从事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以江西省最大的中等职业学校江西电子信息工程学校(中职)的社会服务系为例,该系共有教师及工作人员约78人,其中专职教师18人,兼职教师6人,外聘教师54人,所占教职人员的比例分别为:23%、8%、69%。学校在对待这些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管理措施和管理制度,这表现在招聘方式、绩效考核、薪酬奖励等各个方面,而这些差异严重影响了兼职教师和外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个人发展空间小。目前,我国在部分公办的职业学校中普遍存在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同工不同酬的现象,部分职业学校只对在编的专职教师进行绩效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不在编的在岗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此外,职业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定忽略了职业性的师资特点,过分强调学术型,这样缺乏科学性职称评定标准不仅造成了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压力,也限制了教师晋升的渠道。这也是阻碍该专业硕士毕业生选择职业教育就业的重要因素。

4.工作压力大。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

差、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而导致的施教难度较大是公认的事实,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群体将比其他教师群体面临更多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一般来说,职业技术教育的硕士研究生中女生居多,女生在择业时更倾向于相对轻松稳定且压力较小的教师工作,而面对这样的生源现状,也就往往使一些女生避而远之了。

5.职业学校倾向于招聘技能型专业人才。当前的很多职业学校还没有建立起相对规范的职业教育科研部门,也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在招聘时,招聘人数多是像机械、土木、汽车、会计等实操性更强的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没有对口的专业教师岗位,也就直接导致了这部分理论功夫优于实操技能的毕业生无用武之地[1]。

三、引导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到职业

学校就业的对策

(一)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

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支持不应该仅仅体现在财政资金的支持上,还应该号召各级政府部门加强对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和优秀技能人才先进事迹的宣传,使大众了解当前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改变对职业教育的陈腐认识。在全国高校开展大型的职业技能大赛,鼓励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生参与并施展才华。当全社会形成了热爱劳动、尊重技能的风尚后,也必然会改善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感[2]。

(二)加强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很多研究生选择读研并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一部分学生是为了逃避就业难的形式,将研究生学习作为获得更好工作的过渡期。所以,必须从入学就应该首先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了解他们的职业期待和就业取向,从而为他们的培养方案提供更科学有效的参考。在此基础上,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性格及职业能力测评、职业咨询辅导等相关课程,引导研究生在学习的同时为自己的未来工作做好规划,寻找自己的定位,对职业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在学习的中后期,必须搭建就业信息、求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各种平台,为就业做好准备。此外,除了校内的专业导师外,还可以聘请校外合作实习单位相关领域中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士为职业导师,共同加入全程培养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生的队伍当中[3]。

(三)落实政府的政策支持,提高教师福利待遇

各级地方有关部门应该切实将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政策落实到位,制定具体到位的优惠政策,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吸引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到职业学校就业任教。完善教师职务等级工资制, 建立体现教师岗位职责、工作绩效和实际贡献的工资保障机制和工资制度,对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教师,除了给予优厚的奖励之外,还应将专业学科带头人的政策向其倾斜,调动教师投身职业教育科研的热情。进一步制定规范合理的编制标准,解决职业学校教师“编制少、编制难”的问题,逐步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住房、户口、子女上学等生活条件等,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四)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师职称评定体系

有关部门应该针对职业学校的特点,建立相应的学科专业职称,组织专家制定并出台符合职业教师职称评定的有关条例,使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教师能评为所教,聘为所评,使职业学校的教师职称名实相符。同时,在科研论文的鉴定上应该尊重职业院校的专业性特点,制定符合职业教育的标准并鼓励各类专业课教师投入到职业教育方面的科研活动中。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硕士研究生的专业

认同感

对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工作,它不仅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学、市场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必不可少。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就业观念,树立所有职业无高低贵贱的平等职业观,引导他们转变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错误观念,提高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现代职业教育观,增强责任感,提高事业心,积极投身到发展职业教育的伟大事业中去。

参考文献:

[1]王晋琳.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取向现 状及原因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5).

[2]赵艳,张景书.引导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进入转型高职 院校就业的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8,(13).

职业技术教育学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 产学研合作 重要性 必要性

我国自1988年开始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队伍不断加大。但由于长期以来受高校其他学科的同化,高校在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时也形成了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的学科化思维定式。这种培养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脱节,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发展,不利于将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成“研究型+应用型”双型人才。因此,探索出一条适合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之路至关重要。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鲜明地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特色,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又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条值得继续研究和不断探索的培养模式之路。依据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特性,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必须既具备学术性,又必须具备应用型人才的“双型人才”。趋于这种特殊性,高校走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十分重要,并且非常有必要。

一、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

当前高校在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实训基地缺乏、双师型导师队伍缺乏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质量和就业问题。加强产学研合作有助于解决高校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实训基地缺乏、导师队伍不完善等问题。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产学研合作是异常重要的。笔者把其重要性简单地归纳为八点:

1.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经费提供保障。从1997年起,我国开始统一实行高校收费制度,但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仍然还是依靠政府拨款,再加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政府提供的公共教育经费十分有限。而且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增长速度远远高出我国的gdp、公共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等诸多因素,导致研究生教育经费不足,进而导致教学设备陈旧、实验设备不足等教学资源匮乏问题的产生,这严重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产学研合作是集结教育经费的渠道之一,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鼓励企业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经费投入,从而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经费保障。

2.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实训基地提供保障。美国凤凰大学创办人约翰·斯柏林认为,传统大学在传授人类知识成果方面往往带有教条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学非所用,不能顺应市场的需求。笔者认为,学校教育应注意理论和实际结合,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作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双型人才”,应该注重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有相应的实训基地,而企业和科研院所是提供实训基地的主要来源。因此,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实训基地提供有力保障。

3.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形成提供保障。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在某种职业活动或生产劳动中所需要或应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方式和特征。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职业能力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它的职业性。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生可以深入企业管理、服务生产一线,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技术技能,并且通过对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迁移,使一般能力得以发展,职业能力也由此形成。因此,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提供保障。

4.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就业机会。近年来,由于高校加大力度扩招,再加上高校单独培养出来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素质不具备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失去竞争力,最终导致很多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毕业生就业错位、就业难。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生可以通过基地实训、在岗顶岗、深入企业实地实岗进行实践操作,一方面,学生面对企业的岗位工作任务,严格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并在企业团队精神文化熏陶中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共事,增强了工作责任感,大大提高了职业素质;另一方面,学生融入企业市场竞争氛围,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企业丰富的生产实践,学习企业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法,掌握企业现代化的生产工艺技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和制定的项目、科研等。因此,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5.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最基本的经济保障。随着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大幅度的扩招,计划内招生名额越来越少,自筹经费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越来越多。虽然目前研究生的“三助”活动在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紧锣密鼓地进行,但是“三助”活动面临着岗位少、资金少的尴尬局面。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突破培养单位单一的经济资助来源,为学生提供数量更多、技术含量更高的岗位,提出更多的应用性课题、项目,同时也为研究生提供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报酬。因此,产学研合作既可以免除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经济上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潜心投入学习和科研中,又可以改变长期以来研究生资助“等、靠、要”的尴尬局面,拓宽资助的渠道,增强资助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6.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师资保障。职业技术教育学的性质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是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即“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需要,但目前我国的一些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还没有达到“双师型”教师所具备的要求。其主要表现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专业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较差。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理论课教师占多数,而具有高职称、具有实践背景的高素质教师偏少;师资来源的渠道单一,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大都是来自高校。这些教师往往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较为突出,专业课教师从事实践培养和训练的机会较少。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很少有机会去企业或实训场地从事专门的实践培训,培训投入不足,培训力度不够。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企业技术专家可以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学、课题研究指导、学位论文撰写和实践能力指导等实质性的教学活动。这样不仅弥补了高校在培养学生时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师资保障。

7.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研究平台。通过产学研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三方共同申报、承担高级别的科研课题,组织联合科技攻关,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联合开发新产品使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工作充满勃勃生机。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例,河南科技大学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93项,其中部级19项,完成横向开发项目407项,推广科技成果70余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92项。承担大量科研项目一方面为培养研究生的学位科研论文选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些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产学研三方合作教育的纽带。另一方面,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平台,创造了很多参与研究的机会,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研究素质及能力。

8.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产学研合作参与技术研究,有利于加深对技术理论的理解,有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养成。科研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师生的技术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为企业产品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开发提供了智力支持,并为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机制创造了条件。学生不仅能直接参与科研申请、承担的过程,还能够深入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技能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

产学研合作在我国呈方兴未艾之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发展及其成果向生产力的迅速转化,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竞争能力的关键。为此,产学研合作已普遍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作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实现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非常有必要。

1.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自身发展来看。从人才培养层次的视角分析,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研究型人才素质;从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来分析,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又须具备应用型人才素质。基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人才模式,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不仅要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要注重理论及技术知识的实际运用,注重技术技能的掌握与应用,注重技术创新,注重就业和实践。根据对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调查中“对将来就业最担心的问题”中,大多数回答是用人单位提出的“需要有工作经验或需要某种职业技能证书或是动手能力强”等条件。如果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校内、外双基地培养,并在导师们的精心指导下,掌握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和一定的技术技能等,并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就可以增加求职成功率。

因此,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实现产学研培养模式切实关系到切身利益。实现产学研培养模式不仅使学生在导师们的指导下学到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具备了研究型人才素质,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而且使他们得到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应用型人才素质的养成,最大化地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

2.从高校及学科发展来看。我国从1988年开始招收第一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以来,已发展到至今48所高校,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专家、学者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的结果。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大量扩招,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意味着导师与学生的比例差距不断拉大,出现一个导师带多个甚至十几个学生的现象,这势必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指导不足等。再加上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直以来都是由高校以学科化的思维模式加以培养,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研究水平差、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并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形成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综合能力。高校及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培养点除了提高教学质量外,还应该思考如何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问题,思考试图改变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改革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增强实践环节,强化技能培养,与社会上的职业资格考核接轨,使得培养的学生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职业技能,提高学校的社会功能和声誉,吸引优质生源,促进学校及学科发展。

3.从社会需求来看。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经济赢得了空前、迅速、持续的发展。然而,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才尤其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却成为就业竞争力提升和经济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针对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状况,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面对经济发展的呼唤,面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造就一支高质量、多数量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成为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这项艰巨的战略任务需要国家、行业、地方、企业以及高校等的高度重视和通力合作。高校作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输送的最大加工厂,应当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综合人才,急需一种符合自身发展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而实现“双基地、双证书、双导师”培养模式有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成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人才,既能促进学生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培养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素质,提升择业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为社会提供高层次高素质的研究—应用复合型人才。

三、结语

职业技术教育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1-0069-02

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再仅仅是培养高水平的理论研究者,它更侧重培养具有教学、科研、管理能力与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人才。有研究者将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培养目标归纳为以下几点:学术型、理论应用人才;具有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和一定教育理论素养的人才;从事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人才;在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机构、企事业单位服务的人才[1]。可见,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注重的是高层次、实践性人才的培养。而各级各类学校确立的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只有将人才培养目标真正落实到课程设置上,才可能通过其课程内容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综合应用性知识,培养出实用的人才。但是,现在许多高校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并未突出其培养目标,不同学校的课程区别度不大,课程开发的深度不够,诸如此类的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的人才质量。

一、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

本研究选取了国内三所开设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高校,分别代表了师范院校、农林院校、理工院校。另外,也相应地查阅了其他高校的情况,通过分析和研究各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学的课程设置,发现在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方面均存在不少问题,并没完全根据培养目标来相应地开设课程(如表1所示)。

(一)课程结构

1.公共课与选修课比例不合理。通过分析各大高校的课程设置,发现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公共课很多,选修课则比较少,而且所谓的选修课也很难真正地实现选修。尤其是理工、农林类院校,教育学并不是学校的强势学科,实行的是小规模招生,加上师资有限,给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不多,导致最后是所有人都上一样的课。因为学校考虑到若不统一安排到一起上,则某些课无人选或只有个别人选。这样,不管是本科是否学教育,所选修的课程都是一样的。另一种情况是选修课虽然已达到一定比例,但是实质上只是将专业基础课从原有的必修课转到了选修课,并没真正多开设丰富的选修课程。

2.通识课多,专业课少。现在部分院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和高等教育学等专业的公共课是一起上的,如高等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课程,这种情况存在于部分非师范类院校。其实针对本科学教育的学生来说,这些课程显然是重复开设,调动不了上课的积极性。而且在研究生阶段,原本就该对所学领域有比较深入的认识,那就该了解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管理学。再不停地学一些通识性的课程就有点像本科生培养模式了。

3.忽视应用性课程的开设。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很多会进入学校当教师,那么仅仅掌握些职业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显然是不够的,教师的专业技能也应该得到相应的训练。而且考虑到此专业目前不太好就业的现状,要注重拓宽学生就业出路,应该开设就业指导课、创业课等课程,引导学生在找工作时有更广阔的视野,具备更好的应聘技巧甚至敢于自主创业。但是部分学校往往思想观念没转过来,认为研究生就该专注于学术,多出些论文、多参与课题,其他的事情就没那么重要了。

(二)课程内容

1.理工科与农林类院校未凸显学校特色,缺乏校本课程开设。这些学校拥有工程技术和专业背景,原本是可以通过教材开发、课程设置的与众不同培养出有自己学校特色的人才,不过还是很少有学校很好地利用这一点。这样模仿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不但体现不了学校特色,而且由于在师资配置上没有师范院校齐全,很难像师范院校那样将各种学科知识讲深讲透。

2.前沿性知识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独立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介绍本学科领域研究的前沿成果和研究动态,这样学生能掌握本学科最新理念,而且在论文写作时,能选择本学科内有重要学术价值、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政治决策提供借鉴的问题作为选题。但是现在有些课程内容陈旧,很少开设国际比较教育、教育市场化改革等课程。

3.跨学科课程少,局限于教育课程。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其他系统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而,要分析教育问题,一定离不开其他学科知识。但是在国内,跨学科课程虽引起了重视,但是受各种条件限制,而且培养方案缺乏系统规划,此类课程开设的少之又少。

综上可见,如此课程设置不利于复合型、实干型特色人才的培养,学生就算在各门课程考试中拿到高分,毕业时也依然很难适应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岗位的要求;到中小学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缺乏必要的实习训练,教学技能比不上师范类专业对口的学生;到辅导机构担任咨询、服务职务也基本上是边做边学;对于自主创业,也要靠家庭、朋友帮助及自己慢慢摸索。还有的学生进企业工作,所用完全跟学校学的课程沾不上边。

纵观国外的课程设置,比如美国,不难发现他们特别注重综合性课程的开设,课程设置不会局限于教育学,而是既有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人类学及方法论等人文学科课程,也有行为学和自然科学等课程,还加入了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类课程,使得整个课程体系表现得比较完善而多样[2]。而且注重研讨课、实践课的开发,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妨效仿国外,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要有前瞻性的眼光,注意教育是要面向现代、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是更需要应用技能的,突破普通教育改革的思路,设置有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

二、改革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思路

(一)创新课程设置理念

对教师和学生都要进行一定的引导,使大家明白选修课程的重要性。鼓励教师投入到选修课程的开发,督促教师认真上好每堂选修课,而不是将课“摆”在那,教师却从不去上或者敷衍了事。对学生也要进行观念上的引导,将选修课程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认真对待。

(二)参考职业学校、企业、行业的意见

可从职业学校、职教集团调研开始,进行人才结构、人才需求状况、岗位知识技能要求等的调查,形成能力要求体系,从而确定课程结构并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最后依此完善培养方案。地方高校更要了解当地产业结构、教育区域发展情况,了解真实的人才需求信息,培养能有助于地方教育事业发展的人才。

(三)扩大选修课的比例

一方面要考虑到跨专业学生的情况,开设些基础性的教育理论选修课程。另一方面,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开设些经、史、哲、工商、管理等多样的课程,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来进行选择。

(四)注重专业课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对于本科阶段非教育类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可要求补修2―3门本科基础课,课程的综合化要求以本专业为出发点,以共同问题把各门学科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课程体系[3]。可以结合其本科所学的专业,上课时讲授相关专题,比如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语文教学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教育这门学科的认识。开设的课程应有一定的逻辑,不要内容重叠。

(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跨校学分互认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为MOOCs在线课程、电子文档共享等网络学习方式提供了可能,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跨校、跨专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如此,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优质的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喜好来选择学习,达到博采众长的目的。

(六)课程设置要着眼于个体职业生涯发展

首先可尝试开设教学技能课,培养学生的教学基本能力,通过微格教学、教学实习等方式,既锻炼学生的口才,又可丰富研究生阶段枯燥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日后进入教育领域做了准备。其次就是开设就业和创业指导课,虽然是研究生教育,但毕业后绝大多数学生是要进入职场的,只有极少部分会选择继续深造。因而,学校也应该注意到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出路”。现在一些用人单位已经不是看到高学历的就青睐,而是更关注学生的实际能力,学校可请校就业部的资深教师或者专家、优秀校友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多给学生进行就业和创业指导。多渠道完善学生的核心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罗匡,饶异伦,黄侃.国内外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

目标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8,(13).

[2]王凡.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其

借鉴意义[J].中国地质教育,2005,(4).

[3]杨艳.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特点与借鉴――兼论职技

高师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J].天津工程

职业技术教育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 职业技术 交流 引导 感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职业技术教育学生由于文化基础差异、来源渠道不一、学习目的不同及就业方向变化等因素影响,部分学生中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自律意识差及旷课等现象,既不利于教学管理,又影响教学质量。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认真分析问题根源,探讨科学合理的方法途径,以教育感化为主,行政约束为辅,培养学生自我约束和良好行为意识,减少并解决学生管理中存在的系列问题,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1职业技术教育学生管理常见问题

一是学生主动意识不强。部分学生吃苦精神不够,贪图安逸,怕脏怕累,不愿动手。二是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方法相对欠缺,学习上接受能力不稳定。虽然学生是经选拔录取,但学生文化课程各科不够均匀,学习上接受能力有时强、有时弱,有起伏现象。三是部分学生无明确的学习目的,进取意识薄弱,喜欢混日子,热衷玩游戏,时常逃课。四是有的学生集体观念不高,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及与他人沟通交流方法,自我意识强,融不到集体中去。五是个别学生身体素质较差,时常闹毛病,不是适应不了稍繁重的学习任务,就是因病缺课。六是有的学生自律意识差,大毛病不犯,小毛病不断,且不愿接受批评教育。

2产生问题原因分析

职业技术教育学生管理常见问题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教育缺乏,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及学校教育管理不当,都有可能造成思想波动,心理状态不稳定,情绪受影响,而产生异常观念及行为等。首先,当今学生都是90年后出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物质生活相对丰富,易对孩子娇生惯养,造成其缺乏吃苦耐劳与进取意识;二是有的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祖辈照看长大,长期得不到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形成一定孤独心理与习惯,不善于沟通交流;三是学生中学阶段学习压力大,有的中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单一的对学生施加高压学习政策,忽视学生心理教育及身体素质锻炼,而造成学生心理及身体素质上的不足;四是当今是社会高度信息化,各种各样信息繁多,信息传播途径多、速度快,学生每天都可面对各种异样信息,学生的分辨意识尚未完全成熟,自控能力相对薄弱,易受影响而产生异常思想、行为等。

3学生管理常见问题解决对策

3.1深入调研,全面掌握学生基本情况

首先新生入学以后为每名学生建立详细的信息档案,包括家庭基本情况及父母的联系方式,注意了解入学动机、基础情况、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及特长等信息;其次通过查阅入学档案,开展问卷调查、单独谈话、侧面了解、打电话向家长及所亲近的人咨询,系统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为搞好管理奠定相应基础。

3.2有的放矢地开展专题教育,引导树立以学为主的思想

组织学习学校相关管理规定,打牢纪律观念,引导学生自我约束。发扬学生主人翁意识,树立以班为家的思想,创建和谐班级。引导学生处理好相互之间关系,做事明理、经事长智,培养理性观念。经常进行教学秩序、课堂纪律、尊师重教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良好的学习外部环境。教育学生立志成材,端正入学动机,倡导勤奋学习、博学精艺的学风,营造刻苦钻研的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知识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性,引导及时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3.3做好骨干选拔,发挥骨干引导作用及示范效应

培养和建立一支思想素质高,学习勤奋,纪律性强,热爱集体、善于团结的学生骨干队伍,强化骨干的服务意识,发挥骨干的表率作用。成立帮学对子,及时发现与反馈异常情况,做到问题及发现及时解决。个别问题相对突出的学生,要多加关注,重点帮教,逐步解决思想问题,帮助改正和转化。

3.4积极发挥家长及亲朋的亲情感化作用

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让学生体会到家长供他们上学所作的付出与艰辛,家长的牵挂与期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时刻感受到来自家庭得亲情教育,使其即来之则安之,安下心来学习,努力提高能力素质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家庭争光,从而打消混日子的思想,促进管理。

3.5充分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

积极营造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相互信任、配合、互动的良好关系,注重转变教师进行单一的知识传授及呆板课堂管理方式,通过教师的渊博知识及甘为孺子牛的教学态度来引导、启发学生虚心学习,既教书又育人。倡导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为学生指点迷津,指导学习方法改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灵活运用管理规定,学校、家长、教师紧密配合,齐抓共管搞好职业技术教育学生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参考文献

[1] 肖辉,黄建春,邱燕.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素质标准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14(01).

职业技术教育学范文第10篇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于11月9~10日在重庆召开。年会主题为“创新职教体制机制,推动校企合作和中高职协调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学会常务副会长刘来泉主持了开幕式,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重庆市教委副主任赵为粮致欢迎词,重庆市人大副主任、中华职教社常务理事卢晓钟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职成司巡视员、教育部职教中心所所长王继平,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王扬楠,学会副会长龙德毅、翟海魂、石伟平等以及来自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职教学术团体、职教科研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共计5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中国职教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天保致开幕词。他指出,中国职教学会一年一度的学术年会是学会的一项重要活动。今年的学术年会在刚刚闭幕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召开,更具特殊意义。总书记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是传承优秀文化、创新时代文化、培育文化新人的重要载体。中国职教学会系统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学习全会决定,深刻领会精神实质,把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与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好职业教育服务于文化建设的作用,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贡献。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葛道凯司长介绍了一年来全国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情况和关于下一阶段职教工作基调的思考两个问题。葛道凯认为,《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全国职教发展可以这样概括:“系统布局、改革创新翻开新篇章,制度建设迈入快车道,基础能力建设跨上新台阶,事业发展进入历史发展新阶段。”葛司长还谈到了下一步的工作基调,基于我国职教改革发展的新成果,他强调,我们要有清醒、冷静、全面的判断:“有冲劲但尚未形成大突破,有进展但尚未形成质的飞跃,有势头但尚未形成统领。”我们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任务,我们要有信心,更要有决心。在谈到下阶段我们职教改革发展思路时,葛道凯司长指出:要“紧盯进程,全面落实,重点突破,初成态势”,通过各项改革的推进与深入,引导“内涵建设、提高质量”成型。本次会议还请到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曾湘泉院长,就当前我国就业市场面临的挑战及国家人力资源建设作了专题报告。

本次学术年会既是对中国职教学会系统一年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工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纲要的新起点。会议围绕校企合作和中高职协调发展两个专题,进行了大会调研报告,学术研究报告,地方、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的经验交流,以及职教专家的点评。 会议还开设了五个分论坛,分别是“校企合作下的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德育工作”“中高职的课程衔接、体系建设和协调发展”“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提升职教科研水平”“创新职教机制,加强校企合作,提升教育质量”。

上一篇:社会发展计划范文 下一篇:计算机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