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3-07 05:45:28

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范文第1篇

《社会发展研究》(CN:10-1217/C)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社会发展范文第2篇

我受州人民政府委托,报告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年计划草案,请予审查,并请州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年是“***”开局之年,在州委领导下,在州人大和州政协监督支持下,州人民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保持了经济既好又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州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成功实现“开门红”。

一、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经济持续增长,质量明显提高

实现生产总值87亿元,超出年度计划目标1亿元,比上年增长12.8%,高于年度计划目标0.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目标,增长3.1%,高于年度计划目标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6.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目标,增长17.4%,高于年度计划目标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4.5亿元,超出年度计划目标1亿元,增长12.8%,高于年度计划目标2.8个百分点。

(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制定粮食直补和综合补贴实施方案,兑现农牧民粮食直补资金和综合直补资金1268万元,粮食直补受益551155人,综合直补受益559192人。州级财政专项安排1500万元用于高半山及边远牧区农牧业基础设施和农牧业产业化基地建设。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州委州政府“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面貌、倡导新风尚、建立新机制、强化新保障”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路,全面启动了13县各1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示范点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产业化取得新进展。九寨沟红葡萄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红星葡萄酒庄干红葡萄酒产量已达300余吨;宝清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小金投资的果蔬加工厂建成投产;四川红樱桃公司在九寨沟、茂县等地新发展甜樱桃4500亩;牧区培育养殖大户和联户牧场试点100余个;半农半牧区实施人畜分离,建设养殖小区雏形65个;PIC生猪规模化养殖稳步推进。

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小春粮油连续三年丰收,产量达1.2万吨,增长1.9%。大春农作物受伏旱影响大幅减产,产量预计13.6万吨,下降13.2%。粮食总产量预计14.8万吨,完成年计划的92.5%,同比下降12.1%。畜牧业连续24年丰收。预计大牲畜存栏225.2万头,同比增长1.9%。牲畜总增率和出栏率分别达到28.6%和30.5%,同比分别增长2.4%和1.4%。肉、奶产量分别达8.2万吨、9.4万吨,分别增长6.2%和3.7%。

(三)工业经济提速增效

推进工业强州。20*年是工业强州年,各项扶强做大工业经济的政策措施相继实施。制定了《关于实施工业强州战略的决定》,提出打造工业加工“三条龙”的发展新思路。设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资金3500万元。开发农畜资源,建成红原牦牛乳业公司液态奶生产线,小金宝清果业公司果蔬加工厂。依托水电和矿产资源优势,开拓下游工业产品,延伸产业(产品)链。格桑花牦牛角梳厂、四川羌寨绣庄、茂县九环水晶加工厂、高原食品有限公司、九寨沟绿色产业发展公司、岷山农业有限公司等旅游产品加工企业产能及品质均有新提升。

工业增产提效。新型工业化初见成效,企业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明显增强,更加注重速度、效益的统一,更加注重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5.7%。工业增加值达25.3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1.2%,比上年增长20.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4.7亿元,增长23%;实现利税总额13.1亿元,增长19.2%;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8.7亿元,增长19.2%;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249.1,提高10.8个百分点。

(四)旅游业高位强劲增长

积极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出台《阿坝州旅游市场管理办法》,提升了旅游综合服务水平。开展驾、导、娱、购、游、吃、住等专项旅游市场综合整治,净化、优化了旅游环境。制作《阿坝自驾手册》,为自驾游提供人性化服务,增强亲和力,促进了自驾游迅速升温。大熊猫栖息地申遗成功,强劲带动了西线旅游发展。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772.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1.8亿元,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03%和112.4%,分别比上年增长16.3%和29.3%。其中,接待入境游客40.9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9700万美元,分别增长25.2%和10.6%。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力带动了餐饮宾馆、商贸流通、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快速发展,拓宽了消费市场,增强了消费力。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2.3%,同比增长16.4%。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日益明显。

(五)公共财力增强,金融保障有力

实现辖区内财政总收入12.5亿元,增长18.8%。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1亿元,增长23.4%。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4.9亿元,完成年预算的93.7%,增长12.7%。上级补助收入达27.6亿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和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补助达6.3亿元,公共财政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金融机构既认真贯彻宏观调控政策,优化信贷结构,防范金融风险,又深入开展企业、市场调研,优化金融服务,大力支持地方建设。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91.3亿元,较年初增长12%,各项贷款余额达71.4亿元,较年初增长14%。累计净投放货币11.1亿元。

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保持投资合理增长。认真分析国家“有保有压”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州项目建设及投资的影响。明确要求全州上下既要坚决贯彻落实好国家的调控政策,又要鼓实劲、巧应对,坚持在调控中发展,确保超额完成全年投资目标。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4.2亿元,超出年度计划目标4.2亿元,同比增长20.4%。

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准确把握国家、省投资方向,以公益性项目寻求上级资金支持。全年国省两级共下达我州预算内专项资金5.4亿元。其中:农网完善工程4*3万元;县城电网建设8310万元;通乡公路4500万元;林业企业给水改扩建454万元;天保工程3298万元;退耕还林工程185万元;退牧还草工程12641万元;青稞基地310万元;牧区节水灌溉示范100万元;农村沼气300万元;动物防疫体系468万元;乡镇兽医站设施316万元;农村饮水安全519万元;特色农牧业产业化420万元;政权建设5334万元;城建环保2750万元;教育4190万元;卫生3*5万元;高新技术产业200万元;文化、计生、旅游、广电等2445万元。

全力推进重点建设。按照“四个一批”的要求,切实做好水电移民及补偿工作,搞好重点工程的社会治安,为重点建设创造良好环境。竣工投产项目16项,预计完成投资65285万元。黑河塘、竹格多等电站建成发电,新增装机42万千瓦,凤仪500千伏变电站及茂县至德阳输电线路全部完工。九黄机场跑道拦阻工程提前竣工。金小公路完工。阿壤路阿坝段基本完成路基、路面改扩建。农村移动通信扶贫工程、天府农业信息网建成投入使用。重点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竣工。小金县果蔬加工项目已形成年深加工4.4万吨苹果、1.3万吨梨、0.7万吨胡萝卜的能力。加快建设项目27项,预计完成投资399866万元。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全面完成当年建设任务,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草场补播129万亩的任务全部完成,围栏建设任务完成430万亩。杂谷脑河水电梯级开发进展顺利,预计今年底薛城电站第一台机组发电。白水江水电梯级开发多诺、双河、青龙电站完成投资83089万元。黑水色尔古电站进展顺利。都汶路、郎川路等省重点建设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开工建设项目14项,预计完成投资8*24万元。通乡通村公路、省道303线映小路、黄龙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都完成了投资进度。加快前期项目26项,预计完成投资28928万元。马尔康机场已完成首次选址踏勘,初步确定三个场址推荐方案,与川航签订机场建设合作关系意向性框架协议。巴郎山隧道已上报工可待批。雪山梁子隧道正在编制可研报告。阿坝州红色旅游景区建设项目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大渡河流域马奈电站完成梯级开发研究报告审查,金川电站正在进行地勘。绰斯甲流域、足木脚河流域开发、双江口电站、岷江十里铺电站、毛尔盖梯级电站、汶彭路、茂绵路、九绵遂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三、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扎实推进“两基”攻坚和“十年行动计划”,投入资金13953万元,改扩建学校103所,面积达13.3万平方米。黑水、若尔盖实现整县“普九”,全州“普九”人口覆盖率已达96.4%。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收学杂费14.3万人,免费提供教科书8.6万人,补助了6.3万名贫困住校生生活费。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培训力度,参加国家、省、州培训教师达2900余人,师资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健全医疗卫生体系。实施了82个乡镇卫生院建设,其中7个按州政府年初承诺由州财政承担。按照州政府年初承诺,以1.5万元/个的标准为226个乡镇卫生院添置了设备。恢复和新建294个村卫生站,超出州政府年初承诺目标22个。在汶川、松潘、茂县、若尔盖4县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农业人口27万人,参合人数20.1万人,占全州农业总人口的29.4%,筹集参合基金903.3万元。在马尔康、茂县开展了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农村卫生、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形成,重大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工作得到加强。

其他事业协调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文艺演出”、“四川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文艺演出”等重大活动圆满完成,提升了阿坝州对外形象。基层文化阵地得到巩固,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全州摄、录、编、播设备实现数字化,广播电视人口有效覆盖率分别达到77%和93.7%。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等优惠政策,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素质继续提高。

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国企改革除马尔康电力公司外,州属企业全面完成“三个百分之百”的改革任务。有序推进和完善水、电、气、成品油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产品价格改革,疏导发、供、用电价格矛盾,确保了成品油两度提价后营运市场的稳定,完善了水价形成机制。围绕行政审批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行核准制、备案制。围绕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不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和完善部门预算改革、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规范政府采购监督和执行制约机制,加强非税收入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教育、科技、人事制度改革顺利推进,激活了发展动力,创新、创业环境明显改善。金融、流通、粮食购销等改革取得新进展。

对外开放取得实效。引进省外资金21.5亿元,比上年增长45%。实际利用外资78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出口企业发展到31户,出口产品由单一的高载能产品逐步向多元产品发展。累计实现进出口总值647万美元,比上年下降8%。

五、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就业和社会保障取得新进展。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落实再就业各项扶持政策,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强化就业服务,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新增就业4650人,105户“零就业”家庭和585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共计参保24.6万人,同比增长4%,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达2.4亿元,增长17%。

加大社会救助。全面启动农村低保,保障178*户、5.23万人,支出保障金993万元。城镇低保支出保障金27*万元,保障15731户、29675人。共计拨付救灾救济资金1283万元。

扶贫开发取得新成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施新村扶贫178个村,移民扶贫5235户,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贫困人口持续下降。国家将我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工作纳入了全国特殊类型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试点,试点工作总评规划编制完成,病情普查全面开展。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8680元,人均增收85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2085元,人均增收204元。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发展中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偏小,整体实力不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工业产业链短,增长方式粗放;社会保障能力不强,县域城乡间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基础设施仍然落后,尤其是电网建设滞后,电力输出“瓶颈”制约明显;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缓慢。今后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上述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及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按照州第九次党代表大会确立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奋斗目标和我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99亿元,增长12%左右。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5亿元,增长11.5%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6亿元,增长14.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元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2%,全州水、空气质量保持优良。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着力做好七项工作。

一、着力建设新农村

认真落实惠农政策。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和“着力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面貌、倡导新风尚、建立新机制、强化新保障”的新农村建设思路,逐步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居民帮助农民”的长效机制。切实落实好“三高于、三不变、三强化、三增加”的支农惠农政策。

规范新农村建设管理。制定全州统一的新农村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从村民开始实行自下而上的申建制,以县乡为管理主体,以实物补助为主,农牧民为建设主体,发挥受益人的积极性。州县乡镇都要制定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计划和分区域指导计划,先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有序推开,不能盲目求快,一哄而上。

改善农村基础条件。以国家投入为主,群众投工投劳为辅,积极吸收社会资金,实行山、水、林、田、路、电综合治理。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在巩固人畜饮水解困成果基础上,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抓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改善高半山、边远牧区基础设施这个重点,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实施牧区“人草畜”三配套建设及深化升级工程,完善农网工程,提高农村电网覆盖面。抓好农村沼气建设,积极发展新型能源,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向清洁、环保、低耗方向迈进。实施“集雨节灌”工程,推进“微水工程建设”,恢复和改造传统灌溉系统,推广和应用喷、微、滴、灌等先进技术与设备,大力开展机电提灌站建设,增强抗灾能力。继续开展农村移动通信扶贫工程,启动农村宽带通信网、互联网建设,办好“科普热线”,促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加大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人口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为农牧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逐步解决农牧民“四难”问题。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深化结构调整。以发展特色种植业为着力点,增加经济作物比重;以开发牦牛、藏绵羊为支撑,做强做大畜牧业;以发展PIC生猪为重点,改良畜禽品种;以发展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为突破口,提升农畜产品竞争力。加快产业化进程。突出比较优势,强化名、特、优、新、稀农畜产品基地建设,以基地建设为纽带,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推进农牧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动物防疫、植保植检、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和检测体系,做好无公害农畜产品基地和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申报工作,推行订单标准化生产。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引导发展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农牧经纪人队伍和农牧产品营销大户,充分发挥其在企业、基地、农牧户与市场之间的纽带联系作用。加快农牧业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集中科技力量,重点攻克新品种引进培育、畜种草种优化、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的技术难题,加强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做到科技指导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

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在挖掘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同时,拓宽农牧增收渠道。依托资源、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壮大农村二、三产业,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创造更多务工机会,离土不离乡,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办学的培训体系和机制,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提升农牧民素质,增强农牧民外出务工、经商能力。解决好农牧民进城后的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子女就学等问题。保护农民工权益,促进农牧民向城镇转移。

二、着力推动工业强州

优化布局。一是调整工业结构。集中精力打造工业产品加工、农畜产品加工、旅游产品加工“三条龙”,以工业经济园区为中心发展高载能工业,以茂县为中心发展绿色食品、轻工产品和旅游商品加工,以牦牛经济园区为中心发展畜产品加工业。二是调整区域布局。三是实施集中发展战略。办好工业经济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提升水磨、桃关、牦牛园区,创造条件尽快启动下孟、东兴集中发展区,增强集聚力。

延伸链条。以产业(产品)链培育和延伸为主线,以“两大两优”和工业集中点为载体,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促进大企业主导产品向上下游延伸,积极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增加附加值,形成专业分工,社会协作的良性发展态势。培育水电—矿产—高载能、绿色食品、天然药业、旅游产品加工四大产业集群,增强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良性互动,彼此相长,增加关联效益。

创新机制。鼓励地区间联合进行工业集中点的开发建设。积极整合企业资源,鼓励各类所有制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形成产权多元合理、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灵活、管理手段先进、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大企业大集团。立足实际和发展需要,针对性出台促强扶优政策。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科技投入的主体,着力构建工业自主创新体系,提升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节约能源、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保产业为重点,着力培育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转变增长方式。

强化保障。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加强银政、银企合作,搭建金融支持优势产业、中小企业的融资平台,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落实担保资金,扩充企业发展资金。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快电力网站建设。加快水磨110千伏、220千伏变电站、毛尔盖—茂县输电线路及银杏—汶川—茂县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提高电力输出能力。搞好电力调度,改善电能质量,落实电量留州比例,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三、着力旅游二次创业

按照建设最大国际旅游精品区的要求,改善基础设施和接待条件,切实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突出旅游人性化。加快发展复合型、外向型、休闲型、文化型旅游,积极拓展高端旅游市场。确保全年接待游客8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2.3亿元,推动旅游二次创业。

实施精品战略。根据旅游发展非均衡和阶段性特点,整合旅游资源,突出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两条主线,完善大九寨,打造大熊猫,建设大草原,开发大冰川。以四大品牌带动旅游精品区建设,巩固九黄线国际旅游精品区,提升卧龙—四姑娘山大熊猫生态旅游区,构建藏羌民俗文化走廊,建设黄河大草原旅游区,开发大冰川旅游区。

拓展旅游市场。细分国内、国际旅游市场,准确定位,由近及远,巩固与拓展并重,不断扩展旅游客源市场。加强区域合作,与甘孜、雅安、乐山、都江堰等市州共同推出“川西高原风光游”、“川西少数民族风情游”、“四川世界遗产游”等跨区旅游精品,推动川甘青旅游合作营销。加强与北京、西安、丽江、拉萨、张家界等城市合作,实现全国范围的遗产联线促销。加强与海内外大旅行商、旅游宣传媒体以及驻外机构的联系与交往,做好旅游形象宣传,形成互促互补的市场网络体系。

增加文化内涵。提升少数民族节庆档次。建设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城镇,推出藏羌文化走廊旅游线,川西北黄河大草原民俗风情旅游线,唐蕃文化、茶马文化旅游线,卧龙—四姑娘山大熊猫文化旅游线,“雪山草地”红军长征文化旅游线等多条文化旅游专线,促进文旅结合,相融互动。

开发旅游商品。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适用、方便、美观的中小型旅游商品、纪念品、工艺品为重点,不断增强旅游商品创意,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和科技含量,逐步建立上规模、上档次的各类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

着力扩大消费。以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加快改造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大力促进信息、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扩大住房、汽车、通信、教育、文化、体育健身等消费,促进居民消费结构提升。继续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拓展城乡市场。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4.4亿元,增长17%。

四、着力建设和谐阿坝

夯实教育基础。扎实推进“两基”攻坚和“十年行动计划”,完成红原、阿坝、壤塘整县“两基”督导评估,实现整州“两基”目标。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管理。狠抓师德师风和教育行风建设,加大师资培养培训力度,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提高办学质量。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5%,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6.5%以上。

提高科技服务。加大科技和科普投入,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完善推广体系。探索建立以龙头企业、专业技术协会和科技示范户为带动的农村科技发展机制,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成果推广运用,切实为“三农”提供针对性强的科技服务。实施中药科技产业“210”工程和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扩大科普覆盖面,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抓好医疗卫生。新建和改造17个乡镇卫生院、119个村卫生站,完善乡、村卫生机构设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扩大到80%的县。继续开展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所(站)、卫生执法监督机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完善重大疾病监测、控制方案和措施,提高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启动实施阿坝、若尔盖包虫病防治项目。

建设和谐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文化价值体系,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抓好文艺创作。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抓住新农村建设机遇,争取国家支持,加快建设乡文化中心站,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实施好“州、县、乡、村群众文艺互动计划”,定期组织送文化下乡。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整理发表《岷江上游石棺葬考古发掘报告》,完成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完成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和树立保护标志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加强营业性演出市场管理,培育繁荣文化市场。

落实好“十大惠民行动”。全面启动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解决1.5万名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2万名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好扶贫解困行动、就业促进行动、最低生活保障行动、教育资助行动、医疗保障行动、农村交通建设行动、安全饮水行动、农民工培训行动、农村安居行动、生态环境保护行动。

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做好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基本建立起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继续做好奖励扶助、少生快富的利益导向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巩固天然林资源保护成果,开展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作业设计评审。加强森林防火,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抓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继续推进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控制和减少各种污染,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实施清洁生产。合理优化配置水、土资源,大力推行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五、着力夯实发展基础

加快重点建设。完善重大建设项目协调机制,在注重规划和环评的前提下,加大综合协调力度,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努力缓解资金、用地、电力三大瓶颈,为重点建设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确保“四个一批”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实施,有效改善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力争九黄机场扩建工程、省道303线映秀至小金公路、都汶公路汶川段、郎木寺至川主寺公路、茂县至黑水公路、县城电网改造、西部农网完善工程等建成。完成新增10万吨电解铝、20万吨电石生产线等工业技改项目。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确保黄河第一湾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晶金隆阿坝会议中心等项目竣工;加快退牧还草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通乡通村公路、杂谷脑河流域开发、白水江流域开发、赤不苏流域开发、柳坪电站、色尔古电站、卫生体系建设等重点建设;争取开工汶川至马尔康公路、红星川甘界公路、刷经寺梯级电站、大禹文化旅游开发、甲蕃古城二期等工程;加快双江口电站、绰斯甲河流域、足木脚河流域、马奈电站、金川电站、十里铺电站、毛尔盖电站、巴郎山隧道、雪山梁子隧道、黄土梁隧道、茂绵公路、马尔康(大草原)机场、阿坝州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和叠溪松坪沟景区开发建设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度,为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项目管理。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有保有压,突出重点,加强项目监管,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益。建立项目管理长效机制,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核责任制,对违反规定程序、超权审批、规避审核的行为,违反国家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技术标准的行为,违反环保、土地、安全生产、信贷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加强建设项目检查、稽察和审计,对项目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加强重大项目从前期、立项、开工、资金安排、招标投标、工程建设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监管,防止违规违纪问题发生。理顺重大项目报批(核准、备案)程序,实行规范化运作。高度重视和解决好土地占用、城镇拆迁中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六、着力机制创新

推进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并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征地制度和水资源补偿机制改革,切实保障农牧民合法权益。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更好地履行公共管理职能。改革项目审批制度,落实企业投资自,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坚持政府社会公共管理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坚持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实行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各类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制度。推进价格改革,创新价格调控监管方式,制止不正当的价格恶性竞争。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发展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人事、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其他事业改革。创新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创新干部管理和目标考核机制,激发社会活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快发展速度。

七、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开放资源市场、技术市场、资本市场、人才市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坚持政府招商和社会化招商、传统招商和商业化招商、常规招商和现代化招商一起上,突出企业招商、产业招商和园区招商,多渠道吸引外资,提高招商效果。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健全外来投资促进机制,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和东部产业西进的机遇,有选择地吸纳各种类型、各种性质的资本来州投资兴业,承接产业转移。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提高引进利用国内外项目资金质量。优化公平的政策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安全的生产环境、放心的治安环境和优质的服务环境,营造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良好氛围,开展重点建设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在维护群众合法利益的同时,坚决打击破坏建设秩序的人和事,树立开放形象,提高开放实效。

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加大培植出口主体队伍力度,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以争取外援项目为着力点,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争取实际利用外资350万美元,到位省外资金14亿元,确保实现对外贸易出口总值500万美元。

社会发展范文第3篇

二是历史循环论。这种观点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按照一定规律而表现为循环往复的过程。在中国古代,主要以五德终始说为代表。它是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创立的关于社会历史变化的学说,他认为天地剖判以来,人类社会表现为五德转移的过程,也即是土、木、金、火、水五种物质德性相克的循环变化,决定着历史上王朝的兴替和制度的改变。如夏、商、周三个朝代的递嬗,就是火(周)克金(商)、金克木(夏)的结果。秦始皇以及西汉的统治者都用此说为自己的统治寻找合理性的根据。

三是坚信社会发展具有某种目的的进步史观。从启蒙运动以来,相信人类发展是一个渐趋完善的进步史观便深入人心。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与自然规律相一致的过程,历史具有自身的目的。康德就把有机生物发展的目的论概念引入了对社会历史的研究,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朝完全实现自己的禀赋的目标前进。在个别活动和事件表面的杂乱和无目的性中,会呈现出整个过程的共同目标,似乎有一个理性目标引导着所有的活动。共同的目的使不同的个人活动呈现出共同性,从而表现出整个历史过程的合乎法则性。合乎法则性即是合乎自然的发展规律及其目的。康德认为:“人们可以将人类的历史大致看成是自然的一种隐秘诡计的实施,这种计划的实施为的是产生出一种内在的——而且,为此目的,也是外表的——完善的、独一无二的社会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人的所有禀赋得以充分地发挥。”①

可见,在康德的观念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属于自然的规律,人类无论怎样表现自己的意志,也跳不出自然的手掌。自然一开始就追求着某种人所不知的意图或计划,并通过人类的活动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与此相似的观念,有维科的“天意”和后来黑格尔的“理性的狡计”的观念。如果说,黑格尔把绝对理念视作支配人类历史的“看不见的手”叫做理性的狡计,那么,康德的观念则可称为“自然的狡计”,在他们的观念里,都承认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和目的。这种进化史观,在中国思想史中,亦有表现,如康有为以进化论为武器对公羊三世说的改造,就是一例。

以上三种历史发展的方向感,决定了不同的人们对社会发展合理性的基调。持循环论的人以为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一切不过是过去的重复,按照这种循环的轨道发展的历史,具有合理性,否则则无合理性。而退化论的史观,则以为一切发展是多余的,有时甚至是得不偿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罗马俱乐部的一份报告就指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以高热量的消耗为前提的,人类在获取一千卡热量的过程中,所浪费的热量是所得的几十倍,因而,在他们的眼中,现代社会发展的合理性是大可怀疑的。

第二是社会发展的总体蓝图问题

社会发展合理性,要涉及到的第二问题是社会发展的总体面貌或蓝图。我们讲社会发展的合理性,表明我们对历史方向感的把握是以进步史观为依托的,没有进步信念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在指称一个社会发展的时候,“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带有进步性的概念,因而“发展”是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演进,是由不完善状况,向完善状态的演进,落实在社会有机体上来,“社会发展”是指社会有机体结构功能的改进或完善。那么,当我们讲“社会发展”时,就有三层意蕴,一是按某种标准对过去社会整体状况的评估,二是对当下社会的评判,三是对未来社会的构想。这样,社会发展的总体面貌或蓝图能否成为认识主体的共识,也成了社会发展合理性的重要维度。在走向现代社会的进程中,现代化的面貌或蓝图也是多样的,既有欧美内发原生型的现代化样板,也有东亚后发次生型的现代化模式,还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所以,社会发展合理性问题始终与我们对社会发展的愿望相关。

第三是社会发展的评估问题

人们通常讲经济学是讲价值创造的学问,政治学是讲价值分配的学问,而哲学则是讲价值评估的学问。同样,合理性问题,成为了一个哲学问题始终是一种价值评估的问题。对社会发展合理性的评估,要涉及到的两个问题有,第一个是一个社会发展的主观共识与客观效果的关系问题;第二个则是对社会发展实践本身的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问题。

社会发展的主观共识是通过一个政党、一个民族或一个政权以及个别历史人物的主观动机在特定阶段对社会的特定规划和要求所表现出来的,这种主观共识的客观效果,则表现为社会发展所呈现的面貌。这种主观共识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往往是评判社会发展的客观标准。如果社会发展的主观共识与客观效果相一致,那么人的行动和愿望无疑表现了社会发展的合理性。但是,主观共识与客观效果不一致时,我们就只有求助于长时段的历史了。对于这种不一致性,就是前面的提到的黑格尔的理性狡计,或康德的自然狡计的表现。中国思想家王夫之也敏锐地意识到历史人物活动的主观动机与其客观效果往往是不一致的。主观上的自私的欲望或个人的私欲可能会造成一种好的结果,即是恶的动机,往往成就了善的目的,这主要取决于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在客观上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例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建、立郡县,主观上是为了实现他的家天下、私天下的目的,客观上,则减少了封建制的诸多弊端。所以王夫之感慨:“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存乎神者之不测,有如是夫!”②同样,善的共识或动机,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我国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黄河上游建造的三门峡水库,其负面作用,还有人们对三峡大坝的非议,等表现了一种发展的共识与其客观的差异。这样,秦始皇当年废封建的不合理性,在历史上则表现为合理性,而三门峡水库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的转换同样表现客观效果的执拗,客观效果是不以人们的主观共识为转移的。

对社会发展实践本身的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是存在着善与恶的二律背反的,这突出地表现在历史上的进步往往以牺牲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社会发展固然可以说是广义的善,但以牺牲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则又是一种恶。历史科学的眼光着眼于社会发展实践合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而道德评价,则着眼于社会实践行为本身的善恶,我们对社会发展合理性的判定只能依据历史的眼光。比如工业化过程对田园牧歌的消解,现时的国退民进的国企改革对成千上万工人生存状况的危害,都不足以否证当代社会发展的合理性。

注释:

①转引自韩震:《西方历史哲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1月,第156页。

②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船山全书》第10册,第68页。

社会发展合理性是认识主体基于对社会运动规律的共识,它凭借自身的主观愿望或共识,构想社会发展的面貌或蓝图,并最终通过社会发展的客观效果检验的一种理性认识。在社会发展合理性概念中,主要涉及到三个问题。

第一是社会发展的方向问题

社会发展范文第4篇

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社会发展也是硬道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是硬道理。由于历史的局限,人们先前对发展的理解不够全面、不够深刻、不够透彻,在实践中突出表现为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结果是经济成就举世瞩目,社会发展则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总理曾经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就如同一个人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一样,一定会跌跤的。”这是一个浅近的比喻,同时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事实上,由于未能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发展的“短腿”现象可谓由来已久。

一段时期以来,不少人理解的发展就是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被理解为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被简化为GDP增长,终于产生了“GDP拜物教”。GDP可以反映经济增长,却不能反映经济净福利是否增加,也不能反映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更不能反映社会是否进步。然而,近十数年来,以GDP崇拜为主导的发展观,却深刻地影响了我国的发展路径和发展质量,流弊所及,至今未绝。

在改革开放27年后,人们既看到了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奇迹,也看到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加剧,看到了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的扩大,看到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不公、贫富悬殊现象的加重,看到了在财力不断增长的同时,用于社会发展的财政支出份额却在减少。

一份资料显示,我国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份额,由1980年的2.4%。下降到2000年的1.71%,甚至低于一些非洲最穷的国家。一位经济学家举例说,1999年社会福利卫生体育事业支出仅占当年财政支出的1.23%,而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支出占当年财政支出的6.18%。结果是,看病贵、看病难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广大农村表现尤为突出。1980~2000年间财政用于教育支出的增长速度始终在两位数以上,但财政性教育经费GDP的比重,至今仍未达到发展中国家4%的平均水平,而教育高收费却开始“与国际接轨”,以致一个农民种50亩田,竟然供不起一个大学生。此外,不少地方的GDP增长,付出了巨大的资源消耗、浪费与环境污染的代价。全世界20个污染最重的城市,中国占一半多,还有3亿多农民因环境污染等原因喝不上安全水。美国生态文学家爱德华・艾比在批判唯发展主义时曾说:“如果一个人饮用自己国家的河水和溪水都会担心害怕,那么,这个国家无论如何都不适合它的国民生活了。”

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发展,这样的发展不能称之为从整体上增进了人们的福利,也不能称之为社会的进步。社会发展这一条“腿”短,不仅意味着行进中的巨人可能跌倒,也意味着最终将拖住经济发展之“腿”。人们往往能意识到忽视社会发展的即时影响,却未必能意识到社会发展之于经济发展的后续影响。比如,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教育质量的差距。2000年,我国城市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是农村学生的2.9倍多。教育质量的差距使农民所掌握的人力资本比城市人少,即使其他方面相同,农民也会因人力资本方面的劣势而影响其生产能力并进而导致他们得到更少的收入。所以,农民增收难,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看起来只是一个经济问题,而在很大程度上乃是农村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社会发展的结果。

改变社会发展的“短腿”现象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而落实不仅需要转变观念,需要具体行动,更需要制度性安排。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发展,用制度性安排推动社会进步。

首先,要建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抓紧研究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可见,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在2005年全国“两会”上,有代表深刻阐述了以GDP为主要内容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存在的弊端,并建议将人文生态、居住环境等列入绩效考核指标。增加社会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是政府绩效评估体系走向科学完整的必然要求。

其次,要切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十一五”期间,政府改革是中心环节。政府要逐渐淡化经济建设主体的身份,特别是要从竞争性赢利性行业中抽身出来,把注意力真正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老实说,不少地方政府热衷于具体的经济事务,而对于社会管理这一块却缺乏足够的经验,这需要向一些成功转型的国家学习。

第三,要确立一系列促进社会进步的战略。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而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落脚点,因此,社会的进步,不仅需要社会发展战略的确立,还需要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要把经济发展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转移到关心人、解放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轨道上来。以就业来说,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因此需要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但没有经济的发展,充分就业就是一句空话,而不同产业的发展,对就业的贡献率是不相同的。因此,我们要重视发展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但在劳动力众多、就业难的现实约束条件下,不应抛弃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优先发展战略。

社会发展范文第5篇

发展包含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

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时许多思想家开始对这10年所倡导的“发展=工业化=经济增长”的发展观进行批判性反思。人们在实践中也日益清楚地认识到,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并不必然促使发展中国家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开始强调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在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教育、保健、人口、就业、社会收入平等、观念和政治体制的改革等问题被认为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传统发展战略的弊端,国际社会开始摈弃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各种突破经济单项指标的新的发展观应运而生。如联合国大会于1969年12月通过的《社会进步和发展宣言》中,该宣言强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相互依赖性,强调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他们共同坚持的基本观点是:发展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的统一;是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制度、社会体制和社会组织形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以实现社会变迁,达到社会结构要素和谐平衡发展的过程。从人类社会实践上看,这种发展观的局限性在于:虽然注重社会内部经济、政治、文化诸因素发展的相互关系,但没有进一步揭示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人的系统相互协调的必要性;关注的重点是发展的当前状态,没有考虑发展的可持续性,没有把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同满足后代人发展的需求统一起来。还有,如美国学者托达罗,他把社会发展看作社会系统各个层面相应变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全面发展的观点,他比起过于注重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观来说的确深刻了许多,但发展的重心仍是放在客体之上。实际上,客体的发展只是社会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主体的发展、人的发展的手段和条件,而人才是发展的最终目的。

发展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

本世纪70-80年代,时代的浪潮又将西方的发展理论推到一个新的阶段。当时许多学者对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有些学者指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主题正面临过时的危险,它们正逐渐为“人类发展”这个主题所取代;“人类发展”范畴不仅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多方面的内容,而且显示了人类作为整体的相互合作的迫切必要性。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法国著名学者弗朗索瓦•佩鲁提出的“新发展观”。所谓以人为中心新发展观,是指它从“人”的角度确立研究视野,把人的发展看作发展的根本主题,强调人的发展和文化价值的关键作用。具体地说,新发展观与传统模式的差别,首先在于发展的目的不同。传统模式通常以经济增长为中心,新的发展观则以社会和人的发展为中心;认为经济只是一个手段,任何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应该是社会与人的需要。其次是发展的层次不同。新的发展观认为,在增长、发展与进步三者的关系中,文化价值起着关键的作用,文化价值是决定减缓或者加速增长的基础,也是检验增长目标是否合理的基础。第三是发展战略的不同。新发展观强调,发展中国家的结构改造不应该局限于经济空间,而应该扩大到整个社会,它们的发展战略应该是整体的、内生的和综合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理论。它主张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并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综合社会发展观,其实这也是马克思学说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于我国来说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见物不见人的片面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人的需求的倾向。党和政府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为指导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作为唯物史观当论创新的伟大结晶,“科学的发展观”从一种全新的视角出发,鲜明地凸显发展的主题,揭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合理本质,包含着丰富的发展意蕴,反映当代强烈的发展要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协调推进。科学的发展观强调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并赋予了更加具体的内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强调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改革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总之,这一科学发展观体现着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诸多理论视角,与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相契合,并且在更高层次上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层次上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层次上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进一步强调了以人的价值、人的需要为中心,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正如总书记所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从而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了持续性发展,这就是社会发展的实质所在。它是人类社会在面临全球性问题和发展困境的现实条件下,全面反思和检讨传统发展模式,自觉的寻求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出路和新的发展战略,它摈弃了传统的单纯经济增长决定论与工业现代化模式,引入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标准这个参照系,使发展的内涵不再囿于经济的增长和技术进步,而把它理解为政治、经济、文化各系统的相互促进与人的需要的完整结合。

社会发展范文第6篇

《经济与社会发展》(双月刊)创刊于2003年,由广西社会科学院主管,广西社会科学院主办,CN刊号为:45-1319/C,自创刊以来,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经济与社会发展》是评论经济运行体制与社会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的刊物。本刊全面解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联,经济发展与政治改革,文化发展,教育进步等方面的相互促进与制约。

社会发展范文第7篇

“生态生产”并没有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及,他们更多的是谈论“两种生产理论”。在他们看来,“两种生产”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方面,人类要不断生产生活资料,即衣、食、住、行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另一方面,人类也要不断生产自身以维持种的延续和更新。社会生产一方面是人的活动的“物化”;另一方面又是物的“人化”。物质资料的生产虽然可以决定人口生产的性质和趋势,但“两种生产”也是相互渗透、互为条件的。消费资料生产蕴含着人类自身的生产,没有消费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生产进而社会发展就无法实现。人类自身生产中也蕴含着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提供劳动力。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还必须相互适应,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物质资料生产的规模需要相应数量的人口,人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又需要相应数量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相对于“地理环境决定论”,“两种生产理论”看到了物质资料生产和人口生产在工业社会及其以前一切社会形态中的巨大作用。然而,在工业社会及其之后的社会形态,人类社会发展决定性因素已经不只“两种生产”,用“两种生产理论”已经无法完全概括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内容,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开始增加了“生态生产”这一新的“生产方式”。

“生态生产”无论是生产方式、生产对象都区别于传统的“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它更多的是强调:人类在享受自然产品和服务时,理性自觉地进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治理,防止人类对生态系统的透支。“生态生产”区别于“自然生产”,这是因为后者只是生态环境在不借助于人力的前提下的“自然行为”,而当前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只有借助于人类的积极行为才可以改善。人类无法随意改变客观生态环境,“生态生产”并不是让人们去“生产生态”,而是更多地要求人类在利用自然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生产”属于“生态文明”这个大的范畴,但是生态文明更多地是指人类与自然之间良性互动的状态和结果,“生态生产”更多地是指人类在面临生态危机时对生态环境的积极治理、修复、养护的过程和行为,如十报告所讲的“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面积、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相对于生态文明,“生态生产”能更体现出人类修复、养护自然的积极行为,“生态生产”是生态文明的基础和支撑。国外虽然没有“生态生产”这个概念,但早已有“生态形态服务”、“环境产品和服务”等近似提法。从内容上来说,它涵盖:保证重要生态服务功能——涵养水源、水土保持、防风固沙、调洪蓄水,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保护生态脆弱区、生态敏感区,如土壤侵蚀敏感区、沙漠化石漠化盐渍化敏感区、冻土侵蚀酸雨沉降敏感区,维护可持续济发展和人类生活环境;保护生态多样性,为生物资源利用和保护提供保障。“生态生产”主要体现在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方面。经济生产可以用GDP(Gross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一样,生态生产也应该用GEP(Gross Ecological Product,生态生产总值)来衡量。领导干部的考核也不能再“唯GDP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应体现出生态效益、生态生产。在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搞好“生态生产”与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搞好“物质生产”具有同等价值和意义。唯有如此,不同部门、不同主体功能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走因地制宜的科学发展之路,在社会利益分配上才是公平的。

“生态生产”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容和目标之一,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生态生产同时统一于当代社会发展中,国土空间规划要划定“发展线”、“生活线”、“生态线”这三条线,要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它改变了以前“两种生产理论”中“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之间的简单互动。在社会生产系统中,开始出现“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生态生产”三者之间的复杂联动。“物质生产”可以促进“人口生产”,但增加了“生态生产”压力;人口增长可以促进“物质生产”,但增加了“生态生产”的压力;“生态生产”是“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的前提和基础。足额的“生态生产”是“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的根本保证,“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必须建立在生态良好的基础之上。“生态生产”如果跟不上,“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将无以为继,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同志才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生态生产”是在全球面临生态危机的形势下提出来的,它的提出与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是分不开的。“生态生产”,究其本质是工业化生产方式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产物。从工业化的视角来看,人类社会历史基本上可以分为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后期。每个阶段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不相同,生态环境问题也不一样。工业革命前,人类生产方式主要是采集狩猎、渔猎农耕,生活废弃物基本上可以被自然界分解吸收,人类与生态环境基本不发生冲突,生态环境自我恢复能力十分强大。从工业革命到一战前是人类的工业化初期,人类的生产方式开始由农耕畜牧向工业经济转型,很多生活必需品由工业化生产方式制造,人类与生态环境开始发生冲突。一战到二战前,是人类的工业化中后期,世界产业结构开始从轻工业向重工业转型,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冲突极其严重,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开始降低,生态环境的好转需要借助于人类的治理、修复、养护等行为。此时,生态环境在社会存在系统中占有比以往都要突出的位置,直接影响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由资源环境导致的战争开始出现,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将使有些国家面临灭顶之灾。经典作家之所以没有提出“生态生产”而只是提出“两种生产理论”,与其所处的时代即工业化初期有关,那时“物质生产”、“人口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还不像当今时代如此尖锐。唯物史观要将“生态生产”纳入物质生产理论当中,实现由“两种生产理论”向“三种生产理论”转变。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物质生产”的不足和“人口生产”的过剩,使“生态生产”在我国更具有紧迫性。这种紧迫性根源于我国现代化的“时空压缩”的性质。我国现代化晚于西方发达国家,要想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西方发达国家生态环境几百年面临的问题在短期内集中体现出来。除此之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开始工业化时,可以利用全世界的资源并将污染物转移到世界各地,这对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已经不可能,我国生态环境形势的严峻性和生态生产任务的艰巨性可见非同寻常,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勇于担当。

社会发展范文第8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强区、连线、扩城、兴带”战略,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基本经验,全面分析期间面临的外部环境,准确把握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走势,深入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科学规划新时期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使规划成为指导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编制原则

研究编制规划,要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深入分析、准确把握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化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研究,充分体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入手,进一步明确我县期间的战略目标,理清长远发展思路,并提出相应对策措施。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招商引资、城镇建设、开发区规划和建设、旅游产业振兴、粮食增产等重中之重不动摇。二是坚持统筹兼顾,围绕加快发展,统筹全县改革发展与稳定、经济与社会、内需与外需、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等的协调发展。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大力推进科技、体制和机制创新。四是坚持促进绿色增长,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五是坚持共建共享,统筹考虑富民与强县的有机统一。

三、主要任务

(一)编制总体规划。全县总体规划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主要依据。总体规划的规划期为五年,并展望到。总体规划由县发改局组织编制,经县政府审定并提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公布。

(二)编制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并决定该领域重大项目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同时,也是编制全县总体规划的依据。专项规划的规划期可以根据需要在五年规划基础上,展望到。专项规划由县政府直属有关部门负责编制(详见附件)。

四、工作步骤

规划编制工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各专项规划编制阶段(2010年8月15日前)。主要是有关部门依据县委确定的“强区、连线、扩城、兴带”发展战略的落实情况,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发展成果,并结合未来五年发展需要,开展对本行业内专项重大问题的规划研究,起草各专项规划基本思路和期间拟建设项目(投资50万元以上)。初稿形成后,召开专家和相关人员参加的咨询会,听取各方面意见,修改完善最终形成部门发展专项规划。并将我县有望且需要纳入省、市规划的重点内容和重点项目单独报送县发改局,呈报省、市发改委。专项规划在2010年8月15日前由编制单位组织审定完成,并以正式文本上报县政府,抄送县发改局。

(二)形成总体规划纲要框架阶段。县发改局依据各部门专项规划,围绕重点问题进行调研,研究提出总体规划主要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重大工程和项目、重大举措及政策导向,形成我县规划纲要的基本框架。

(三)规划纲要起草阶段。县发改局与省、市发改部门对接后,结合县委、县政府发展思路和目标,组织起草全县规划纲要草案,开展规划论证,做好相关规划的衔接,修改完善后报县委、县政府审定,形成规划纲要正式文本,提交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五、工作要求

(一)增强责任感,提高科学性。编制好中长期发展规划是政府的重要职责。科学编制和实施好我县规划,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各乡镇、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把规划编制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周密部署,扎实推进,确保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要切实改进规划编制方法,坚持开门编制规划,注重规划编制中的民主参与,切实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充分体现民意,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社会认可度。要突出重点,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突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大项目。根据规划的性质和作用,提出一些有约束力、能检查、可评估的指标,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二)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县政府成立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常务副县长何宪光担任,副组长由发改局局长王元涛担任,成员由承担编制任务部门的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办公室主任由王元涛兼任,负责全县规划编制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尽快拟订具体工作方案,全面启动规划编制工作;要确定专门人员,形成精干的规划编制队伍,提高规划编制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要确定部门联络员)。

(三)强化宣传和舆论引导。要加强规划编制宣传工作,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广泛宣传规划的背景、意义和内容等,增强公众对规划的了解和认同。要让规划编制过程成为集中人民智慧、协调各方利益、形成社会共识的过程,为规划的实施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社会发展范文第9篇

2.东兴休闲养生旅游浅探袁珈玲,罗杰文,文国荣,陈耿

3.环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与开发的制度供求分析周超

4."十二五"时期广西转方式调结构的若干思考彭新永,昌盛,张卫华

5.转变招商引资项目开发观念和方式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以福建省龙岩市为例郭田滨

6."环三发展"与"数字福建"对接的思考王晋强

7.江都服务经济现状与推进跨越发展的对策思考朱先往

8.提升财政干部能力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建设——以铜陵市为例李长源

9.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发展贵港内河航运事业李立振

10.货币虚拟化进程的历史考证乔臣,QIAOCheng

11.国内外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比较研究葛晋,赵丽娅

12.促进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创业环境对策分析周劲波,徐路

13.民营企业公司治理制度完善路径探析乃东燕

14.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岳洁萍

15."土地财政"模式转型的路径依赖与制度创新王慈航

16.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探讨郭泉良

17.少数民族自治县县域人口发展问题研究——以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例覃双顶,农专文,王文震

18.关于做好邮政企业档案工作的思考经济与社会发展 何燕宁

19.民主的掣肘——波普政治民主学说解析夏金华,XIAJinhua

20.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作用途径模式研究曾盛

21.从治理到乡村治理:乡村治理理论的提出、内涵及模式苏敬媛

22.论新闻媒体监督在行政问责中的问题与对策钟银意

23.企业社会责任的政治学分析李春梅,徐会

24.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困境及原因探析蓝强

25.循环经济的生态伦理范式解析赵媛媛,ZHAOYuanyuan

26.市场经济和谐发展的主体道德要求李仁东

27.科学发展观的行政法哲学思考覃铧莹

28.我国破产重整制度的缺陷对司法公正价值的影响及其矫正谢玲,XIELing

29.水资源安全预警法律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姚金海

30.浅析我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严倩

31.我国农民工法律援助问题与对策研究陈昊

32.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贾宾

33.浅析用工单位在劳务派遣中的法律风险胡朝晖

34.潇贺古道区域古代居民变迁原因考韦浩明,WEIHaoming

35.新启蒙运动中的思想自由、理性和新文化建设朱理峰

36.论文化全球化语境下民族话语权的维护赵业丽

37.浅论学习借鉴丰田企业文化的误区与启示孙仲杰,张才国

38.梁启超《战国载记》试析王锐

39.从《还乡》人物身上看哈代的宿命论刘玉倩

40.广西对外电视传播的机遇与挑战——试论创建"广西-东盟"区域性电视频道黄艳

41.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模式下的发展性评价秦进东,张亿全,QINJindong,ZHANGYiquan

42.当代"市场社会"中人文教育的危机及出路探讨黎珏辰

43.UNESCO开放教育资源白皮书《前行之路》述评张浩,张海震

44.当代中国大学使命的迷失与回归王前强

45.干部教育培训中要加强民族观和民族政策教育贺蕊玲

46.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教育的思考朱懿

47.网络文化对现代远程教育的负面影响朱庆好

48.经济与社会发展 论高校德育与心理陶虹,莫锋

49.浅论企业教育的微观作用和宏观意义权守荣

50.优化"精神食粮":创建高校和谐的网络文化空间郑楚云,马列,李远登

51.学习型组织理论在高校新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杨维莉HtTp://

52.法学教育的面相与转向——以两所大学的本科毕业论文为对比观察贾媛媛,JIAYuanyuan

53.论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式教学禹芳琴

54.论授课方式的一种改革:以朗读授课提纲代替板书陈强

55.以体验教学为主轴思考社区工作课程徐莉

56.浅析大学公共课程中的职业观教育——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刘寿堂

57.广西新建本科院校创建办学特色的探索——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覃雯

58.关于高等教育教材多样化与独立学院教材建设的思考任善于

1.中国转型发展的基本问题、突破口和成本化解载体——发展成本化解理论再探曾永寿,ZENGYongshou

2.马克思生产价格规律新论朱解放

3.浅析利用BOT融资方式建设公共租赁住房李德正

4.第三方物流直送工位运作模式研究朱荣

5.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政府管理创新沈建新,安增军

6.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三题陆汉民

7.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研究黄少娜

8.从绩效考核转向绩效管理经济与社会发展 王文菁

9.税费改革中政府机构富余人员安置的绩效评估体系研究赵和楠,李乐

10.管理会计在现代商业银行中的运用潘森森

11.矿产地质资料的价值和管理对策研究祝君

12.湘南开发中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机制研究唐中明,何湘波,扈兵,TANGZhongming,HEXiangbo,HUBing

13.盐城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李菊英

14.深圳市房地产市场2010年上半年走势分析周禾

15.论广西在环北部湾经济圈中的机遇张君

16.广西中小城市实施"体育经营城市"战略的可行性研究——以玉林市为例林敬华

17.对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与制度探索滕明兰

18.创建永福养生旅游示范区的构想——基于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框架下李红波

19.五菱动力公司的组织运作图绘制与分析应用刘刚

20.鲍曼的全球化思想探析任东景,RENGDongjing

21.论海德格尔的时间孙业成

22.论儒家和谐社会思想与当代和谐社会理念的内在逻辑及演进沈春梅

23.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视阈中的共产主义及其价值向度查芳灵

24.浅析网络舆论监督的价值及其实现尹易雯,YINYiwen

25.试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特色马艳青

26.河南省农村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创新研究郝宏杰

27.当前西方的主要特点、原因及启示梁惟,覃静

28.广西贺州党校部门"三校联办"对党员干部培训的启示谢统真

29.论旅游违约民事责任徐祖林,XUZulin

30.水权运营及水事法律体系的构建姚金海

31.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研究阮丽娟,袁晓文

32.西方行政裁量法治实践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兼论中国学者认知行政裁量的三种模式梁芷铭

33.经济与社会发展 公共权力的法律约束探讨刘翠萍

34.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洗钱犯罪风险分析黎宜春

35.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质为"环三都澳"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林瑛

社会发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弗洛姆;健全的社会;精神健康;社会发展

一、健全社会中人的精神健康的状况

目前,我们都习惯于从个人对社会的适应状况来判断个体的精神健康的程度,当个体能很好的自我调节,社会适应良好时,我们认为这样的个体心里是健康的。与之相反,弗洛姆所阐述的精神健康思想则来自与人类整体的存在状况,以及社会对人的需要所做的调整,他强调社会对人的精神的影响。“精神健康不能定义为个人对其所在的社会作出调整,而相反,它必须定义社会对于人的需求所作出的调整,要看社会是推动了还是阻碍了精神将抗的发展。”

弗洛姆认为,人不仅要满足动物的存在,即饥渴,睡眠和性等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但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不仅在于这些基本需求得到满足,造就精神的健康与健全,而必须取决于那些仅仅属于人类的需求和情感的满足。他把人的诸多根本需求总结为“交往的需求,超越需求寻根的需求,身份感的需求,方向和贡献的结构需求。”这些需求和情感产生于人类特殊的生存需求。弗洛姆认为,如果人的需求为得到满足会出现精神紊乱;如果得到满足,却通过一种违背人性的方式,那么结果会导致精神不健康。

精神健康的特点是:友爱与创造力;挣脱了同部族及土地的乱论关系,人的身份感的基础为体验到自己是自己力量的主体和动因;能把握自身之内及之外的现实,即能够发展客观性和理性。我们必须看到,社会是否适应人的需求在促进或阻碍精神健康的发展方面,它起什么作用。一个人的精神健康是否,从根本上讲,并不是个人的事,而是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结构,健康的社会能促进人的如下能力,爱他的同胞,创造性的工作,发展理性与客观性,获得自我感,自我感的基础是自己的创造力量的体验,这些都是在健全社会下个体所呈现的健康精神及能力表现。

二、病态社会中人的精神健康的状况

按照弗洛姆的人道主义理论,判断社会是否健全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它是否促进了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当社会发展不以人为中心,只是以生产和消费为中心,这样的社会就是不健全的社会,社会始终与人性相冲突,这种情况伴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愈演愈烈。

弗洛姆通过“社会性格”来分析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在弗洛姆的《健全的社会》一书中,明确指出“社会性格”是在某一文化中,大多数人所共同拥有的性格结构的核心,这与个体性格截然不同。属于同一文化的个体的性格,彼此有别。它的功能是在特定的社会中锻塑以及引导人的能量。目的在于保证社会的持续运行,他认为,19世纪的资本主义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私人资本主义,社会地位主要取决于资本积累和市场占有,推动了“囤积型性格”的产生,集中表现出剥削取向和囤积取向;千方百计从外界获取,将安全感建立在囤积和节约的基础上。20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储备极大丰富,为实现最大程度的追求利润,经济立足于大量消费的基础上。社会性格便以“消费型性格”为主,接受取向和市场取向取代了剥削和囤积取向。人丧失了中心地位,变成一种商品,人的价值由市场,财富,权利等外在因素决定。人成为社会现实目标的工具,整个社会陷入普遍的,更深层次的变化,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纵向分析,弗洛姆得出的结论就是:现代社会和个人在政治上更加自由,经济上更加繁荣,但精神上却更加呈现出病态。

三、弗洛姆人本思想的局限性

弗洛姆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当以生产和消费为中心时必然导致精神层面的病态,现代人的精神状态已成为现代人本主义的重要话题,从叔本华、尼采到克尔凯戈尔、萨特都对现代人的精神状态进行过揭示。但弗洛姆人本主义没有停留在对人的异化状态的一般性描述上,而是深入揭示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分裂是人的异化的实质,注意到了人的活动威胁到自身生存的严重后果。这种深度是其他现代人本主义流派所未能达到的。而且与其他现代人本主义流派不同,弗洛姆人本主义没有把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简单归结为理性的猖厥,尽管弗洛姆人本主义也强调非理性因素在影响人的存在问题上的作用,但它没有其它现代人本主义所具有的那种浓厚的非理性主义色彩,理性的毁灭恰恰被弗洛姆人本主义视为人的异化的表现之一,批判的理性的确立则是健全的人和健全的社会的重要标识。尤为突出的是弗洛姆人本主义在分析人与人、人与世界分裂,力图重建人与人、人与世界的新的和谐的过程中,看到了社会因素对人的重大影响,将爱的培育工作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改革联系在一起。但尽管如此,爱在弗洛姆人本主义中仍然主要是一种心理或伦理的东西,爱的培育是改变人的旧的性格结构,确立正确的人性观的过程,因而是一个心理革命的过程,这再次体现出了弗洛姆人本主义的乌托邦性质。对爱的作用的突出反映出弗洛姆人本主义未能对人的问题真正做出社会的解决,因而弗洛姆人本主义力图重建人与人、人与世界的新的和谐的努力是不成功的。这除了因为弗洛姆人本主义未能从根本上把握出现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分裂的社会历史根源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弗洛姆人本主义也未能把握住造成现代人的处境的深层文化根源,即传统人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得到强化的主体客体对立二分的思维模式。与其他现代人本主义一样,弗洛姆人本主义未能对此有所突破,尽管其重建人与人、人与世界的新的和谐是一次富有意义的尝试。

四、弗洛姆人本思想的当代意义

弗洛姆认为整个西方工业化世界陷入这场严重危机。与其说是经济的危机,不如说是人的危机。如果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对社会结构,总体目标及管理方法等进行彻底变革。 弗洛姆剖析了现代人生存和发展道路,认为现代人的自我基本上是社会的自我,由个人在社会中扮演角色组成,我们很容易受到自身以外的力量如利益的决定,就这点而言,我们是不自由的,但是我们对现实认识的越全面,越有助于摆脱束缚,放弃幻想,改造个人与社会,扩大自由领域。我们可以尽量减少工作的异化,避免总是因为工作而忙忙碌碌,疲惫不堪;可以尽量防止消费的异化,不断寻求新刺激,实际上并不能抵制枯燥无味,殊不知“一种刺激越简单,这一刺激的强度和方式必须更为频繁的加以改变;刺激的活化作用越强,这一作用保持时间越长,就不必要去改变其强度和内容。”学会爱自己,爱他人,在创造性活动中体验生活,珍惜生命。

弗洛姆还对健全社会做了这样的一种展望:健全的社会以人为中心,所有的政治经济活动都服从于人的发展;任何个人都是他自己的目的而不是他人实现目的的手段;根本的必要品质是按良心行事;能促进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使每个人成为社会生活的积极而负责的参与者,能促进人的团结,使社会成员建立友爱关系等。他不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详尽的措施,还特别强调了社会各个领域的综合改良。他认为,心理问题与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社会及政治结构都密不可分,“毫无疑问,在所有生活领域之中,提出一个整体的发展措施,与只在一个单独的领域,提倡一百个措施――虽然在短时间内有效――相比,对人类的发展有更深远和持久的作用。

弗洛姆认为,以生产和消费为中心的社会是不健全的社会。只有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才会真正实现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名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样使人不断前进,从而全面发展人的理性和爱。

参考文献

[1]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M].重庆出版社,1989.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上一篇:产业发展战略范文 下一篇:人才发展战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