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表高中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22:54:03

如何发表高中论文

如何发表高中论文范文第1篇

1.1课堂教学的需要

俗话说:“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虚,研不成文则失.”所以我们要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不要只埋头教书而不进行教研论文的撰写.否则,就会对教学中的许多事情熟视无睹,形成惰性,不想去改变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容易得过且过,不求甚解.对于教学方法,最初是学习老教师的,后来则是重复自己的,止步于熟练水平.久而久之教学变成一种机械性操作,不仅没有升华为熟能生巧的境界,反倒因为思维一次又一次在旧轨道上运行而导致教学能力退化,容易形成教育倦态,教学就缺乏生命力.有些东西可能一辈子备课也备不到和意识不到,因为备课时没有什么压力和动力,只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应付学生是可以的,却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和高度.当我们真的沉下来想做研究时,会发现教学中的许多问题,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做得不够完善,这时就会去主动看书,寻求理论的支持,会去抽丝剥茧,探究事情的真相与本质,让微小的瑕疵转化为宝贵的教育资源.由于在撰写论文时,都是经过三番五次的思考而写成的,记忆深刻,每到教学中要用到时,就可以信手拈来,从容淡定,不需要重新组织材料.因为自己曾经对这些问题深思熟虑过,而此时是厚积薄发的时候了.因此说,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备课形式和教学反思形式.如果你所撰写的论文涉及高中数学的每一个章节,可想而知你的备课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有教育家指出,教师要抓住研究机会,不仅将推进教学技术,并将使教师的工作具有生命力和尊严.当然,提高和影响课堂教学水平的方法和因素众多,写作也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1.2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写作不仅能增长知识,而且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同时也是评优选先、内部岗位确定和晋职的重要依据之一.

1.3目前教师写作的现状

教师的教学工作一般都较为繁忙,又有家庭琐事缠身,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教学研究,并且一谈到撰写论文,绝大部分教师就觉得杂志上发表的很多论文,没什么了不起,因为有些文章中的观点自己也能想到,只不过没有把它整理成文罢了.可是令他们费解的是,当真的拿起笔去撰写论文时,却又无所适从,此时才有“文到写时方恨少”的感觉,于是就改变了看法,觉得写文章太难了,以致妄自菲薄.究其原因,除了与教师的数学素养、语言组织能力等因素有关之外,很大程度上与教师不知道从何处着手有关.2数学教师撰写论文的几个着眼点

2.1解题方法研究

由于解题能力是一个人数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所以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教学”是中学数学的核心内容,它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著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指出:“中学数学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强解题训练”.同时他又指出“掌握数学就意味着解题”.故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成为教师教好学生、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作为教师不仅自己会解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教会学生解题,为此这就要教师必须学会研究如何解题,并从中提炼出数学思维方法,以提高教师自己的思维力.教师对解题的研究主要包括:数学基本题型解法的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解法与特殊解法的研究,解题与证题程序的研究,常用解题方法的应用研究,简化解题的研究,一题多解的研究,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等,还包括命题的研究,解题策略的研究,解题者思维活动的研究,对不同水平、智能的学生解题方式的研究,解题与数学能力发展关系的研究,等等.我所撰写的解题型论文,都是基于这几个方面的问题研究,而且我的大部分文章,都与解题有关.如果教师能将解题的经验整理成文,并上升为理论,那么教师解题教学的水平就会得到大幅度提升.对此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因为我就习惯于解题,解题的过程就是教研素材的一个积累过程.遇到的每一道题都要认真解答,细心揣摩,及时总结、反思解题思路与方法,这也是研究素材的一个提炼过程.只有这样,才有文章可写.不过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写解题的论文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理清楚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在处理问题时要弄明白两个为什么:一是“为什么要这样做”;二是“为什么能这样做”.为此教师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多翻阅数学杂志及资料,以了解别人对我们所要研究问题的解法,这样,就可博采众长,汲取不少丰富的营养,这样无形中就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二是要有创新意识,如果教师所写的文章都是大家皆知的东西,编辑就觉得无新意而不予采纳,这样一来就无形中督促着大家要学会创新,以寻找问题解决的新途径、新方法.基于此认识,可以说对于解题型的文章既好写又不好写.说好写,是因为人人都可动动笔;说不好写,是因为很难写出新意.因此我们要多加思考,写别人所未想到的解题思路,让大家读到你写的文章时,感觉到不是陈词滥调的重复,而是有新的收获,令人眼前一亮.同时对于自己也会因找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法与大家一起分享而感到欣慰和自豪,心情自然很好.其实别人写的东西你也可以写,只不过需要你换个角度.例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虽然全国有不少教师都在研究,并且在报刊杂志上刊登这方面的文章不计其数,但我在研究别人解法的基础上认真归纳总结、反思提炼,写出了《例说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求解策略》发表于2012年《中学数学研究》第6期上,虽然题目陈旧,但内容新颖、见解独到、说理到位,亮点较多,采用的例题都是当年的高考题.还有论文《立体几何中的数学思想》、《解析几何中的数学思想》、《2012年高考三角函数中的数学思想》分别发表于《高中数学教与学》2005年第1期和2011年第11期,《武威教育》2013年第1期.这些都是看似旧,实则新的文章.再如,针对学生对于“任意型”与“存在型”的不等式或方程问题易混淆的现象,我通过对一道高考题的变式,澄清了学生的模糊认识,课后趁热打铁将这一教学案例进行整理加工,写了《不等式探究能力型问题解题策略》一文,于2009年发表在《数学教学通讯》第2期上.

由此可见,涉及中学数学解题方法与技能的课题是无穷无尽的,在各种数学期刊上都有广阔的市场,是数学教学研究的“大户”.只要我们有积极的创作热情,以研究的态度对待教学,则一定会大有文章可作.

2.2易错问题研究

在数学学习中,虽然谁也不希望在解题中出一个错,但谁也不能避免在解题中出错.由于学生受数学知识面的限制及思维能力不足的影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出错是必然现象.韩愈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对于学生解题中出现的种种错误与疏忽,作为教师不能只看到学生消极的一面,更要看到这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完善认知结构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在学生错误的解法中往往存在着一些看似“合理”的成分,学生却视而不见,弄不清错误产生的根源.此时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剖析,并给出正确的求解方案.教师将教学中学生出现的点点滴滴错误及剖析做一归纳并总结就可以成文.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就某类问题易出现的种种错误做一归纳总结.(2)就某一类问题出错的原因做一剖析.(3)就易混淆的问题给予对比与澄清.(4)就某种数学方法的使用误区给予指正.例如,初相角的确定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时,我通过一个典型例题的错解剖析,给出了五种正确解法,澄清了学生的错误认识,课后及时将这一教学案例进行总结提炼,写了论文《对症下药,巧求初相角》发表在西北师大《数学教学研究》2004年第2期上,又如点差法和联立法是解决直线和圆锥曲线问题的常用方法,但学生容易忽视直线斜率是否存在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本人写了《两种错解殊途同归》发表于2012年《中学数学研究》第9期.

由此看出,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的确可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写作资源和素材,只要教师善于将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统计和分析,并提炼出有代表性的错误加以整理,就会成为一篇很好的论文.

2.3高考试卷研究

高考是评价教师教学及学生成绩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助推器,也自然就成了教学的指挥棒.所以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研究历年高考试题所透视的命题规律及试题特点,是数学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当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高考试卷时,就会发现高考试题中可供研究的问题很多,这就为教师提供了丰厚的写作素材.究竟如何研究高考试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一是研究整套试卷的特点,对于每一道题的考查意图,都应该做到心知肚明,并认真领悟《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例如,我通过《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中对考生运算能力的要求目标的解读、领悟,并结合学生答卷中运算能力方面的情况,写出了论文《强化运算四性,提高运算能力》发表于2010年《数学教学通讯》第4期.二是研究某一题的解法及对教学的启示.为了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近几年的高考中创新试题层出不穷,我对此颇有兴趣,做了一番研究,于是以《加强题型训练,培养创新能力》为标题撰文寄到《高中数理化》,很快就发表在2009年第5期上.三是研究对某一类问题的考情.教师如果想写这方面的文章,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就近年来高考对某一类型问题的考查情况做一剖析归类,另一方面可就当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中某一问题进行归类分析.由于对当年试卷的研究是大家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所以写这方面文章极易发表,并且容易上手.例如,2012年高考之后,我综观各地试卷,发现对函数图象的考查较多,于是就将当年所有高考试卷有关函数图象的试题做一对比归类,写了《2012年高考函数图象选择题的几种解法》发表于2013年《高中数理化》第4期,在此基础上,我研究了2013年高考函数图象选择题的解法,形成了论文《2013年高考函数图象选择题的几种解法》发表于2014年江苏大学《数学教育研究》第1期,另外,我通过比较2012年高考平面向量的考查与往年的异同,写出了文章《2012年高考平面向量问题亮点呈现》发表于2013年《中学数学研究》第3期.当然,除上述方面外,教师还可以对典型试题的背景与来源及高考试题展望等等问题进行研究,只要教师耐住寂寞,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认真琢磨历年高考试题,从中悟出一些真知灼见,就可整理成文,再经过反复修改,寄到编辑部就有可能发表.

2.4教材内容研究

由于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最重要的依据与资料,它是人们按照一定教学目标和任务,遵循相应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心理规律组织起来并发展着的理论和技术系统,所以教材的编写不同于一般的书籍,不仅要充分考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教学目标,还要特别注意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即便如此,由于受篇幅的结构体系的制约,教材中介绍的不少内容往往都省略了其产生的背景和研究过程,而是将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特别是数学概念更是如此,这样一来,学生从教材中看到的数学概念的定义都是一些“死”的结论,无法对概念的来胧去脉及面貌做进一步的了解,可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可以充分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概念的引入、理解、记忆等方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使教材中这些冰冷美丽的数学概念的教学能激起学生火热的思考,从而使学生达到在以后的学习中即使忘了概念“形”,也难忘其“神”的境界.例如,空间向量知识中的共面向量定理及其推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关于此定理,多数教师(包括我在内)就感到困惑,一是不知道此项定理及其推论有何用,二是不知道此定理及推论怎么用.由于当时市场上所售的资料也没有关于此项定理及其推论应用的介绍,这样一来,我在讲授此问题时就觉得力不从心,但我并没有等闲视之,而是认真钻研教材,细心体会编者意图,经过一段时间的琢磨,终于弄明白了此定理及其推论的作用,心里的滋味可想而知,于是写了《共面向量定理及其推论在立体几何中的妙用》一文,寄到《数学通讯》编辑部,很快就发表在2004年第7期上.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教材中的可写内容较多,只要教师认真思考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就可以从中捕捉一些有价值、有新意的写作素材.

2.5教法学法研究

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灵活,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教学效果就逊色一些.虽然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学会不断探索,认真研究,找到一套高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中,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例如,怎样进行概念教学,怎样评讲试卷,如何批改作业更有效,等等.同时,教师还应高度重视学法指导问题.我写的有关教法上的文章《新课标下如何培养高中女生的数学能力》就发表在2012年《数学教学研究》第10期上,学法指导上有论文《学法指导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表于《教研通讯》上.

2.6数学刊物研究

我从参加工作至今累计订阅《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数学教学研究》、《中小学数学》、《中学数学杂志》、《中学数学教与学》、《数学通讯》等刊物近二十种.我认真研读每一种刊物的各个栏目内容,这样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掌握各个刊物的办刊特点和编辑计划.这样写稿、投稿就能有的放失,不会错过用稿的最佳时机.多年来,我在所订刊物上均有自己的文章被刊登,这也许是我的论文能被及时发表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我挤时间通读了《中学数学史》、《数学教学论》、《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数学教学研究与案例》、《对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等著作,尤其是全国著名解题大师、陕西师大博士生导师罗增儒教授的著作《数学解题学引论》一书对我的写作水平提高帮助很大.这样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经验的文章就是有血有肉的文章,是各刊编辑青睐的文章.

由此可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做个有心人,有意识地运用现代教学理念,不断突破自我,就会发现教研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需要教师勤于学习,静心研究,细心捕捉,只有这样,才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写出的论文才有参考价值.

如何发表高中论文范文第2篇

什么是论述类文体?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它是一种文体类型,而不是某种具体的文体样式。在《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中,论述类文章是和文学类文章、实用类文章并列的一个概念,文学类文章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显而易见,论述类文章也应有多种具体的文体样式。那么,它包含哪些具体的文体样式呢?

《考试大纲》在“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指出:“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粤教版选修教材《常用文体写作》是按照“论述类文体”、“实用类文体”和“文学类文体”来编排写作单元的,并把“时评”、“短论”和“书评”作为学生常用的论述类文体进行训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论述类文体至少包括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短论、书评这些具体的文体样式。而各省市高考Z文试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文,大多都是社会科学论文,姑且不论选文视野狭窄与否,但可以说明社会科学论文及自然科学论文是论述类文体的一种主要文体样式。近几年不少学生在考试中选择了“时评”这一文体样式并出现不少佳作,同样可以印证论述类文体样式的多样性。

一种文体样式或类型并不是先于文本而产生的,而是研究者通过梳理、提炼这类文章的共同属性总结出来的。上面提到的时评等具体的论述类文体样式,或评议人事、发表政见,或阐述观点、总结得失,或辨明是非,论证己见,但无不以“明理”为目的,以“说理”为核心,以“分析”为手段,而其文本都具有“观点”和“材料”这两个基本要素。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提到“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能阅读实用类、文学类、理论类等多种文本”,这里的理论类文本可视为论述类文本的前身,由此也可看出论述类文体与“理”的密切关系。

关于论述类文体的内涵,我们还可以通过剖析“论”和“述”的含义来明了。

论述类文体,首先是就文章的功能用途而言的。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指出:“述经叙理曰论”,“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这些话包含以下两层意思:一是“论”就是阐明经义、申述事理、发现真知的文体;二是这里的“述”和“叙”并不等同于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学作文知识中的“叙述、记叙”,而是“阐明、申述”之意,《论语・述而》中“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中的“述”便是此意。据此,我们可以说论述类文体,以阐述、论证作者的观点、态度、看法为旨归,以宣讲事理、影响他人为目的,直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文以载道”思想。

其次,论述类文体又是指以议论、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类型。论述类文体中的“论”和“述”分别指的是“议论”和“叙述”两种语言表达手段及其运用能力。论述类文章针对某种现象或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主要运用议论、叙述这两种表达方式构成语段。对现象或问题的呈现需要运用“叙述”这一语言表达方式,分析现象或问题继而提出观点的过程则离不开“议论”,而选用各种材料支撑观点的过程,便需要“叙议结合”了。

综上所述,论述类文体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体”,而是一种“文类”,其下级还有很多具体的文体样式。一般来说,凡以议论、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事物道理,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主张为目的并调用各种手段力争使人信服的文章类型和体式,都可归为论述类文体。

论述类文体与“议论性文体”区别不大,等同视之也无大碍,却不宜称之为“议论文”。因为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议论文是同记叙文、说明文相提并论的一个术语,有着特殊的内涵。王荣生老师指出,人教社1963年版高中语文教材继承并改造了20世纪初的作文文体知识,推出了新的“文章学系统”:第一,删除了“叙述文”,而把天下文章归并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这三种“基本文体”;第二,削弱了表达方式构成语段这层含义,把“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中的“文”,改造成以“篇”为单位的“文体”。(王荣生《从文体角度看中小学作文教学》)人教社统编语文教材所开发的作文教学“三大基本文体”及其文体知识对以后的中学作文教学带来很大负面影响。其中,议论文不再指称类型丰富的议论性文体,而被窄化为专供学生练习写作的文章体裁,这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写作思路,扼杀了他们的写作创造性。可以说,学生作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主旨的平面化,材料的烂熟化,结构的模式化,与这种简单化、有失偏颇的文体知识密切相关。20世纪末,“语文人文精神大讨论”等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半个世纪以来逐渐定型的三大作文教学“基本文体”的反思,面对种种问题,提出了“淡化文体”的办法。但淡化文体又会导致“文体不清”,作文教学要取得根本突破还需要进行文体重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才出现了论述类文本(文章)等概念,目的在于革新文体知识。因此,把论述类文体等同于我们常说的议论文是不合适的,表现了文体知识的陈旧和固着。

论述类文体和议论文相比,它的内涵更丰富,不仅直接表明这类文体的写作目的――论证阐述事理,而且指出了这类文体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或手段――议论和叙述。论述类文体外延宽广,包含现实写作实践中所运用的丰富的文体样式。因此,论述类文体等概念的提出,实际上对高中生提出了更高的写作能力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没有出现论述类文体等概念,阅读部分使用“简单的议论文”这一传统说法,写作部分则使用“简单的议论性文章”这一概念,由此也可看出“能写论述类文章”是一个更高的写作要求。这一点,可视为论述类文体辨析之于写作教学的启示之一。

“能写论述类文章”是一个更高的写作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我们的写作教学,以帮助学生写出优秀的论述类文章。

一、认识“议论文三要素”对写作的弊害,开发论述类文体写作知识

中学作文教学三大文体中的“议论文”,基本思路是根据作文要求确定论点,然后选用论据来论证论点,多数学生作文时正是遵循这一思路来写作的。从这一写作思路可以看出,论点是先行的,而且是需要证明的,而论证论点的办法便是摆事实、讲道理,而多数学生只会堆砌一些并不典型的事例,继而导致把大量精力花费在论据的积累和选用上,而忽视了所讲道理是否正确和深刻等更重要的方面。殊不知,一篇议论性文章的观点不一定都需要证明,而且各个观点之间也不一定就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材料固然可以论证观点,但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得出观点并逐步把论述导向深入,恰恰更符合认知的规律和思维的逻辑;论证方法的背后是逻辑推理,属于分析说理方式范畴,而分析说理的方式有很多种。摆脱“议论文三要素”等写作知识的束缚,需要在论述类文体视角下筛选、整合、完善原有的议论文写作知识,而相对简便的办法便是在论述类文体写作教学中,让学生领悟到论述类文章写作方法的多样性和写作思路的灵活性。

从论证的方式看,可分为立论、驳论两大类。学生的作文,绝大多数属于立论式,但当所立之论缺少启发性时,一篇论述类文章便失去了生命力。而反驳和批判往往更能推进认识的发展,给人以思想的启迪。驳论不仅是写作技巧,而且是明事说理的需要。不过,批驳错误的观点,最终还是为了提出自己的主张。因此,立论和驳论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或先破后立,或边破边立。在写作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学习借鉴辩论赛所运用的辩论技巧练习写作驳论文和论辩文。

从写作思路看,可分为阐明性、评述性、引申性三类。引申性论述类文章,往往由某一事物“说开去”,引发出对另一事物或某一事理的分析论述。由命题者提供的材料中引申出具有现实意义的观点继而展开论证,是学生常常选用的写作模式。对于命题者提供的材料,尤其是源自现实生活的材料,还可以把材料本身作为评述的对象,从而写出一篇时事评论、思想评论或文艺评论等。有时,我们不着重论证某一观点,也不着重对某一对象作出评价,而着重对某一个或几个概念、观点作明晰详尽的阐释说明,这便是阐明性论述类文章的写法了。当前,学生所欠缺的,便是阐明性和评述性论述类文章的写作知识和相关训练。

二、强化写作目的意识,突出论述类文章的交际功用

论述类文章以论事说理为目的,具有较强的交际功用,这就要求写作者要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近几年的各种形式的材料作文,目的在于引领学生思考、探究关于人生、社会、自然的种种问题,重在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那么,面对作文试题或写作任务,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对材料的分析,解读出材料包含的人生命题、反映的社会问题或自然规律。当你开始写作的时候,始终要想着我的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试图论述、探究、解决哪一个具体的问题,而且这一问题不宜过大。在写作目的驱动下,围绕选定的问题,写作者自会思考选用哪些材料、如何提出观点、怎样安排结构,也会学着运用阐释、阐述、辨析、分类、比较、归纳、概括等分析说理的手段去具体分析事物、事理的现象、本质、矛盾、条件、过程、结果等,并且遵从一定的认知规律和思维逻辑安排结构、提出观点或作出结论。

突出论述类文章的交际功用,还需要增强写作者角色意识和读者意识。写作者角色意识和读者意识指的是写作者是以什么身份,怀着怎样的情感态度,写给谁看。写作者和读者的身份可以是虚拟的,高中生写给同龄人,孩子写给父母或父母写给孩子,或以公众人物的身份写给大众,都是可以的。“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以小徐、媒体、网友、同学或学者的身份写一篇论述类文章”,此道作文题,便限定了写作的角度,学生必须从所给角度中选择某一身份来谈自己的看法。身份既定,情感态度也可有所不同,或冷静客观,或痛心疾首,或以劝诫鼓励为主。不同的身份和情感态度,将影响着文章的材料、结构以及说理方式、语言风格多个方面。

三、注重读写结合,开展演讲辞、杂文、时评等常用论述类文体写作教学

论述类文体有时评、书评、杂文、读后感、演讲辞、政论文、学术论文等具体的文体样式;这也⑹疚颐牵高中论述类文体写作教学可以从某一具体的论述类文体样式入手,指导学生练习写作时评、杂文、演讲辞等。这些具体的论述类文体样式除了具备论述类文体的一般特点外,在体制和表达等方面还具有各自的特点,这有助于学生写出文体特征鲜明的论述类文章。另外,这些文体是现实生活写作实践中运用的真实文体,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的目的性意识,从而写出具有生活气息和现实针对性的文章。

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各行其道,教材编辑者和一线语文教师习惯于开发设计独立于阅读教学之外的写作知识及写作训练方案。其实,在语文教材中,本有大量的论述类文章,我们却难以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我们不妨梳理一下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论述类文体单元。必修二第四单元《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演讲辞;必修三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为古代议论性散文;必修四第三单元《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短文三篇》为杂文随笔;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为文艺评论和随笔。

这些文章,不仅可以让我们启智明理,还是写作的典型例文。教师在进行这些论述类文章的教学设计时,要增强“读写结合”意识,让学生不仅读懂文章,而且能够从中获得写作的启示。把握演讲辞、古代论说文、杂文随笔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应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从观点、材料、结构、语言诸方面借鉴学习论述类文章的写作方法,促进思维发展和提升,应成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从议论文到论述类文体,重要的并不是名称的改变,而是在论述类文体视角下反思议论文作文教学,探寻学生写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解决之道。重视写作知识的整合和开发,采用“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写作具有较强交际功用的文体特征鲜明的论述类文章,这是论述类文体辨析的初衷和落脚点。

如何发表高中论文范文第3篇

初中优秀教师事迹材料一

我叫xxx,出生于19xx年,1994年毕业于牡丹江师范学院,xxx党员,中学一级教师,现从教11年整。再从事教育工作的11年中,一直站在教育工作的前沿。“让每一位学生在我的课堂上都有所收获”是我事业追求的目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我的自律信条。

一、学高为师。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就不能只是一桶水。教师本身就得是川流不息的河、容纳百川的海。教师也不能仅仅给学生一杯水,而是教会他们如何去取水,成为河、成为海。因此,我不断的学习。在知识结构上,不断补充,并于xx年——xx年间继续学习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系,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本科学历;于xx年10月全国英语教师技能大赛,进入复赛。在理论学习上,不断更新观念,经常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在教学中经常出示范课、观摩课,深入研究教法,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于发展的需要,树立现代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人才观,并以此赖指导自己的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创设宽松愉悦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兴趣与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认可,同时发表了《突破英语口语技能》一文。

在英语研究性学习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在xx年——xx年的高三复习中,我采取了“四位一体”的复习教学方法。这种复习教学方法,把学生从“题海战”中解放出来,严格遵守“循序渐进、阶段侧重、精讲精练、五技并举”的教学原则,把知识全面规划、系统归纳、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达到五技的目的。这种方法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鼓励学生发挥其创造性;运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方法,强调“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废弃了“应试教育”的要求和训练方法,体现的是以创造性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从阶段训练、专项训练、综合训练到模拟训练都是先教师做学发指导,然后由学生自己通过讨论等方式,归纳、总结出一般的、规律性的东西,并自己分析、对比、综合出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通过思想动员、感情沟通和榜样树立,也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标、坚定了信心、鼓足勇气,非智力因素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提高了教学质量。在xx年高考中,在生员不如往界的情况下,却取得了比往界更好的成绩。

二、德高为范。

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是品德教育。在教育事业中,“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教育”,为人师表尤显重要。在生活中、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思想积极、不断进取,于xx年11月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不以成绩定优劣,对每一位学生斗给以他/她应得的关注。我的公正、公平、真诚、无私与爱心赢得学生的钦佩、喜爱、尊重与亲近。在每一次的学生评议中都得到最高的评价。许多在他人眼中的问题学生在我的面前变的阳光、积极向上。至今,我所教过的学生,其中不乏那些“问题学生”,经常与我联系,致问候及求助,我是他们贴心的朋友。每当此时,我心中就有一种叫“幸福”的情感在涌动。在从教的十余年,发表了〈〈浅谈“差生”转化〉〉、〈〈正确看待中学生“早恋”现象〉〉、〈〈提高英语教学,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等多篇论文并获得部级、省级等奖项。其中,对待中学生“早恋”的看法,曾引起总局领导的关注并给予高度的评价。

三、教学研究与实验。

在工作中,我不断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是学校的教研骨干,先后承担了学校的多项研究课题,是英语组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组长。有多篇并获奖:xx年〈〈论英语教学中的课堂艺术〉〉(省森工一等奖)、xx年〈〈论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环境、语境与情境〉〉(省一等奖)、论文〈〈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口语教学口语教学出摊初探〉〉在林区教学上发表,同时被编入〈〈全国优秀教师论文集〉〉。现在针对英语社会化的需求不断提高,为使学生打好英语基础,现在实验〈〈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科研课题,并申请为校级科研课题。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授课形式,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教与学成为一种互动的关系,使教师和学生成为合作的伙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带领其他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五年内有多名学生获得部级竞赛奖,所指导的教师也有很大的提高。

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将继续秉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信条,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我所钟爱的教育事业。

初中优秀教师事迹材料二

xx,1968年10月生,xxx党员,1990年7月毕业于xx师范学院化学系,中学化学高级教师、xx县第三届名教师、xx市优秀教师、xx省第春蚕奖获得者、中国化学会会员、xx市化学会理事。现担任xx中学政教处副主任、xx中学生化教研组组长。同时兼任多年班主任工作,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是教师中的楷模。

一、教学上不断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x老师担任高中化学课程教学已有十七年时间,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对所教学科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从不满足于原有教学经验,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由“启发式教学方式”到“探究性教学方式”,由“学生被动接受”到“学生主动钻研”,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善于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以思促能,授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深受学生欢迎。同时狠抓落实,对每次考试成绩显著进步的同学大力表扬,对退步显著的同学耐心帮助寻找原因,树立信心,争取赶上。XX年获xx县王家扬奖教金,XX年被为xx市优秀教师,XX年9月获xx省第春蚕奖。

XX届学生李修昶,入学时成绩列班级第二,脑子很聪明.但自以为是,学习习惯很差,上课好动,不遵守纪律,在同学中产生负面影响。高一第一次测试时列班级24,x老师找他谈话,耐心做思想工作,第二次测试上升到第1o,可是期末又跌至第20。且学期思想品德考核班委给他不及格。分析他的性格后,高二开学时x老师让他当上化学课代表,并给他定下指标:每次化学测验班级前十名。这一招收获很大,他学习劲头很足,不但完成课堂学习内容,还经常找参考书钻研题目,随着化学成绩的提高,坏习惯也随之改变,且带动其他学科成绩提高。在高二下学期化学竞赛中获xx市一等奖,并在当年高考中以641分考取xx大学计算机系。又如.戴林兴同学,xx西店人,XX年9月进入xx桃源书院,中考成绩一般,家境贫困、自信心差、学习缺乏动力、无计划,进入高一后,在x老师的精心开导下,他学习化学积极性很高,不但课堂认真,思考积极,而且课外时间很会利用,钻研能力显著提高,XX年5月参加xx市高一化学竞赛获市一等奖,XX年4月高二参加xx省高中化学竞赛获省一等奖,XX年高考估分成绩不错。

x老师在教学上十分努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教班级平时考试中成绩在平行班中领先。XX年、XX年因化学会考成绩列全市前三名而被评为市优秀指导教师。多次带高三毕业班,高考成绩出色。如XX年高考所带班级理综成绩平均236分,领先全省平均分30多分。XX年高考理科综合平均分达216分,在县内名列前茅。

二、组织领导生化教研组建设,在全xx大市有较大影响

x老师担任xx中学生化教研组组长,狠抓教研组组风建设,组织各类公开课、县市教研活动,在xx市内有一定知名度。XX年以来,xx中学生化教研组承办和主办了市、县各级教研活动50多次。教研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为广大化学教师教学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xx中学生化教研组在xx县、xx市获得较好的评价。XX年x老师评为xx县优秀教研组长。XX年10月xx中学生化组被评为xx市首届三星级教研组,x老师评为xx市优秀教研组长。

三、参加竞赛辅导,屡创佳绩

积极组织各类化学兴趣小组,参加省、市化学竞赛取得显著成绩。1998学年辅导高一市化学竞赛,王啸波等11人获市二、三等奖;辅导高二化学竞赛,赵志杰获省三等奖,赵国宏等12人获市一、二、三等奖。199xxx年辅导高二省化学竞赛,王啸波获省二等奖,庄旭东获省三等奖,李修昶等10位同学获市各类奖次,同时学校获省团体一等奖。XX学年辅导高一化学竞赛,仇伟峰等三人获市二、三等奖。XX学年辅导高一市化学竞赛,冯之超、叶祥等12人获市一、二等奖,学校获团体二等奖,辅导高二化学竞赛,孙祥等13人获省、市奖。XX学年辅导高二化学竞赛,叶祥获省二等奖,其他13人获市一、二、三等奖,学校获市团体二等奖。XX年、XX年、XX年等每年有许多学生获奖。XX年xx省高中化学竞赛中蒋展、戴林兴等8名学生获省一等奖,18名学生获省二等奖,学校获省化学竞赛优秀集体。

四、积极参与学校日常管理,成效显著

1、XX学年开始x老师兼管政教处生活区管理工作,通过开展“优秀寝室”每二周一次评比活动,通过在生活区设立团支部等措施采加强管理,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完成课题《生活区建立团支部的探索与实践》获中央教科所二等奖、xx市一等奖。xx中学生活区管理经验引起xx市许多高校的关注。XX年评为xx县优秀共产党员,XX年12月x老师获xx市人防宣传先进个人。

2、自XX年以来,x老师兼任桃源书院副院长,负责桃源书院日常教学与管理,三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1)、形成了一套良好学校管理模式

桃源书院学生同xx中学学生在学习成绩上、思想意识上、行为习惯上等有较大差距。xx老师负责制定教师值周制度、学生值周制度、日常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因为借租迪智学校教室,交通不便,所以学校强化内部管理,通过半封闭的独特的强化管理模式,学生已逐渐形成良好习惯。

(2)、刻苦钻研、教学质量高

桃源书院教师起早带晚,孜孜不卷,全体教师齐心一致,积极辅导解答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其中xx老师起着积极的榜样作用。三年来,每次参与xx中学阶段性考试,有20人左右进入年级段前100名,并有2-3人进入前10名,在xx中学及县内引起强烈反响。该届桃源书院学生在XX年高考中有20人上重点。

(3)、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五、关爱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

1.关心学生,解决学生学习上、生活上困难

从95年进入xx中学起,x老师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98届有一位学生叫胡美丽,家境贫困,性格内向。开学时,别的同学都来报名,她却来整理东西,不辞而别,原因是父母拿不出报名的学费。x老师闻讯后,即上门家访,并向学校申请减免学费,发动学生捐助,以解决她后顾之忧。平时经常关心她,后来她终于树立信心,努力读书,最后考上郑州纺织工学院本科。

2.加强班级管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强化习惯从开学第一天做起,培养能力从提高自我约束力做起,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高班级集体凝聚力。多年班主任工作,x老师已形成一套良好的管理模式,所带班级连续被学校评为最佳值周班、校精神文明班、校先进班集体、县先进班集体等等。x老师本人也多次获校级先进班主任、县德育先进工作者,县“十佳优秀班主任”,并在xx报、xx电视台上作专门介绍。

六、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学、管理能力

如何发表高中论文范文第4篇

1.挖掘语言内蕴,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一般来说,学生大多能对文本语言进行初步感知。不过,这种感知却是表层的。从人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它所起的作用将不是很大。此时学生就应该有意识的去挖掘语言的深层内蕴,进而达到训练思维的深刻性的目的。如:“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胡同文化》)该语言直白无遗,阅读几乎没有难度。如果学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这个高度,那么对他的思维发展将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此时,教师便应相机设疑,引导学生思维进一步深化。“北京人的方位意识为什么如此强烈呢?”此时,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发生“阻滞”,而这种“阻滞”正是思维发生质变的酝酿阶段。通过教师点拨,突破这一“阻滞”,学生思维就会深刻许多。我认为,此类语言揣摩才是真正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来进行的教育。它并不在乎教给了学生多少语言知识,而更注重通过训练,使学生思维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厚度,使学生能获取一辈子受用的素质和本领。

2.逐层深入提问,训练思维的层次性

在教学《六国论》时,我这样逐层深入地问:

第一,本文题为《六国论》,这一题目范围太大,我们可以在其中合适位置加上两个字,这两字应该是什么?如果从纯粹的议论文的角度看文章的某段应该删去,请大家快速通读全篇,看看删去哪段,文章的中心更统一?千古以来,这段文字并没有受到批评家的责难,请你说说保留它的理由。

其次,论文一般分为三部分:提出观点的引论,集中论证的本论和作为总结的结论,你看这篇文章与此相合吗?三部分如何体现?本文哪些地方用了对比的手法?引了哪些经典言论?

第三,回忆《过秦论》,比较与本文在语言气势和论证结构上有何异同。

第四,从我们作文的角度看,那一篇文章更适用于我们借鉴,请述说理由。

这四个问题设计,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揪住学生的心,促使他们立即进入思维状态,加深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有效完成了教学重点,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问题设计的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演绎,透过表面挖掘内涵,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灵活,既落实了文章重点难点,又培养了学生能力,一石三鸟,事半功倍。

3.与文本辩证对话,训练思维的批判性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对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中,有的作品,由于时空变化,便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良倾向。兼之文学本身是个模糊性、多义性的集合体,这便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如《钓胜于鱼》中最后一句:“我在想:其实人生只不过是在并不幽静的水边空钓一场的玩笑,又哪儿来的鱼?”这话表面上看似高雅超脱,实则是佛教哲学中空幻消极人生观的表露。这对于蓬勃向上发展的中学生是不利的。因此,课堂上应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分析,去伪存真。教师要抓住课文中一切有效的语言,来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以期更大程度上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拓展阅读空间,训练思维的结构性

常听学生抱怨“我没有口才”。对于所谓“口才”,我的理解是口中有物,实为腹中有物,脑中有物。因此,要提升思维能力就需要不断扩大阅读面,多渠道,多方面,多角度的汲取知识。

知识是思维内容的一个重要来源,知识的学习,能开阔视野,促使思维结构更新和丰富,促成思维方式的合理化、效率化和科学化。不同民族可能有不同的文化,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思维的成品。阅读能力与文化素养关系密切。对高中生来说,常常会遇到跨文化背景的阅读材料,要真正理解读物内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在掌握文章结构的同时,还得多懂一些这些地域的风土人情、社交习俗、政治宗教、生活经验及科普知识等等,以便在阅读中排除歧义,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理解课文的能力不仅取决于读者的语言知识,还取决于他或她的一般常识,以及在阅读的思维过程中这些常识在多大程度上被调动起来。”在这个方面,我个人十分重视《语文读本》的补充作用,不论在正常教学进度内,还是寒暑假,我都会结合《读本》,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评论,模仿,甚至背诵。此外,我还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宗教文化的背景知识,增加阅读训练时注意选材的广泛性,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留心观察,广播、电视、电影也成为学生们学习的良好途径。通过扩大阅读,学生们吸取着知识,开拓了眼界,提升着能力,也丰富和发展着思维结构。

5.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训练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这说明了知识的广博性和创造思维的“顿悟”性之间的必然联系。拓展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品质的重要基础。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做到“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要使学生真正善于阅读,善于笔记,善于思考,善于表达,善于检索。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没有“求异”,难有“创造”。提倡学生自觉求异思维,就要鼓励学生多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提倡学生大胆发问,勇于质疑,发表己见,求异探索。还要在教学中努力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开拓思路,用多种方法,探究语言现象,解决语文问题,对有创建的思路给予应有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关注思维品质培养,阅读就会“一文多解”,课堂就会“见仁见智”,作文就会“有感而发”,学生就会“主动探究”。

丰富的语文活动可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提供良好的智力营养和情绪环境,有利于扩大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学生创造。语文活动要讲究内容的丰富、新颖,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教师指导的得当。可进行诸如社会调查、自编小报、科技说明、现场采访、图书检索、网上查询、小创作、小论文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采珠摘宝,受到刺激、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强化创新意识。

如何发表高中论文范文第5篇

王侃:从事文学研究的人,十有八九最初的理想是要成为作家。我也一样,并且是带着这样的念头进入大学中文系的。我在小学时就写过很多诗,古体的,自由体的,什么都写。小学阶段开始的记叙文的写作,大多也基于虚构,也算是小说练笔。我在高中时写的小说,其实已经很有些模样了。但上了大学之后,成为作家的梦想被“学术”剪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学术界正流行“美学”,我大学一年级时某次与老师的交谈中第一次听到“美学”这个词,受蛊于“美”,开始寻找和阅读一些美学论著。对于学术的最初接触就源于此。我意识到自己喜欢这个智性领域。

我最早的学术论文是有关电影的,这多少有一点学术投机的意思在里面。我真正的倾向性的爱好是文学。八十年代的中国学术界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为当时的思想启蒙与思想论争提供了主要的话语和精神资源。当时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批青年才俊,让人敬佩不已,又不免让人心慌意乱。我意识到自己尚无能力介入到前沿的文学对话,而电影研究在当时的中国几乎是拓荒式的。当然,我得承认,我的“电影研究”其实是非常文学化的――尽管我不谦虚地认为,我对“第五代导演”的研究颇有心得。1991年,我在《文学评论》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学论文,这时我觉得我应该回到文学研究上来了。

九十年代初期,偶尔读到玛丽・伊格尔顿主编的《女权主义文学理论》,以及陶丽・莫依的《性与文本的政治》。书中激情四溢的批评文字很吸引我,女性主义所涉及的各种理论资源以及对诸多理论资源的调动与整合,也是极富智性的思维挑战。时值中国女性文学兴起,我对中国女性文学的研究兴趣有“历史”和“逻辑”的必然。

郭建玲: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集束式地发表了多篇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论文,包括《当代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批判》《历史:合谋与批判──略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概念・方法・个案──“女性文学”三题》等;您以博士论文为基础的专著《历史・语言・欲望》考察了1990年代中国女性小说的主题与叙事;您目前正在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的话语系统研究”也是女性文学研究范畴的。可以说,中国女性文学是您持之以恒的关注焦点。我很感兴趣的是,作为一名男性学者,您为什么选择女性文学作为研究方向?在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话语格局中,您觉得,像您这样的男性学者的研究有何特殊的意义?

王侃:上世纪初,由杜亚泉接手的《东方杂志》展开了以“二十世纪之政治问题”的理论探讨,“妇女解放”“妇女参政”等在讨论中被与“人类之解放、个性之自觉、亚非二洲之自主运动、劳动界之反抗运动、社会党之政治运动”等量齐观。1915年3月,《东方杂志》发表彭金夷题为《二十世纪之三大问题》的文章,提出:“二十世纪必须解放之最大问题有三。第一,男女问题,女子于政治上社会上,欲与男子占同等地位之问题;第二,劳动问题,资本家对于劳动者之问题;第三,殖民问题,国家与国家间之问题。以上所举三问题中,有一个共同点……即弱者对于强者之问题也。”在这个概括中,“男女问题”与“劳动问题”“殖民问题”并举,且位列首要,因此,它显然是个“政治问题”。“男女问题”等诸问题的解决,目的是要解决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席卷全球的“现代性危机”,解决人类共同的困厄。1950年代,美国女权主义运动之初提出的“个人问题即政治问题”,就是吁请妇女要将视野从个人事务中解放出来,投放到更为广阔的社会政治问题,以寻求受压迫的根源,而1960年代的女权运动则是直接从民权运动中派生出来的,这愈益说明“女性”或“妇女运动”并非是可以与历史割裂的、自我封闭的怪圈。我以为,女性文学研究所应秉持的世界观、价值观可以在上述例举中寻求到线索和答案。所谓性别政治,是对以性别为输出端口的庞大政治运行系统的理论描述,因此它讨论的不仅仅是性别框架内的男女角力。总而言之,“性别问题”不是女性所专属。

郭建玲:现代以来的中国女性写作在几十年的蹒跚历程中,留洒了卓越而独异的印迹,同时也彰显了其成长道路的异常艰难。新世纪已经进入第15个年头,中国女性文学如同它所生存的社会一样,面临着空前复杂的现实裂变与文化语境。但中国的女性文学研究似乎有了停滞不前的迹象。您对此有何评价?

王侃:英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沃尔特・艾伦(Walter Allen)在其出版于1954年的《英国小说》一书中论及十九世纪以来英国文学史上的女性作家时说:“虽然一些妇女作家也被文学传统所承认,例如简・奥斯丁、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和弗吉尼亚・伍尔芙也被认为是伟大的作家,但是她们作品中关于性别的方面却受到压抑或边缘化了。”相同的情况也发生在1990年代之前的中国文学批评:尽管冰心、丁玲、萧红、张爱玲、张洁、王安忆等已有确定无疑的文学史地位,但对于她们的批评和研究基本或完全不涉及性别维度。但在1990年代――在这个追求并强调多元化的年代,女性主义作为一种被“释放”的理论迅速摆脱“压抑或边缘化”,使与之相捆绑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一度成为“显学”。这不仅是指通过“性别定位”使得对冰心、丁玲、萧红、张爱玲等人的意义诠疏更臻全面、通达,对张洁、王安忆、林白、陈染等人的文学阐释更为精确、有效,同时也指这些卓越的研究实绩有力地改变了当下文学批评的话语格局,使“性别”成为考量“政治正确”的刚性维度。至少,出于“政治正确”的考虑,当下的文学批评从业者已罕有其人公开表达对于性别研究的偏见和贬低。

但最近十多年的研究情况,相关的研究情况确有你所说的停滞不前的迹象。我最近在评审女性文学奖的相关成果,我发现,其中有一些研究成果是很优秀的,不仅夯实了这个领域既有的研究基础,同时也使得这项研究得以向精深处推进。但总体上看,目前的研究状况仍然让人略感遗憾。这十多年来,我个人对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成果的阅读体会是:这些作者中的大多数,其批评思维是围绕一种没有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批评观”而展开的。我们有太多的批评文字,只是为批评而批评,读完之后却发现,大多数作者并不清晰地知道“批评何为”。由于没有世界观与价值观垫底,那样的批评文字通常只是从概念到概念的轻巧游戏――这还没算上这个研究领域内危重的抄袭和剽窃之风。这是造成这一研究领域陷于困厄的重要原因。

郭建玲:翻阅您的学术简历,发现您最早的一篇论文居然是关于电影的,以根据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人生》为例,探讨了八十年代文艺作品中颇受争议的伦理价值表现问题。这篇距今将近30年了,不知您还能否回忆起当初撰写这篇论文的一些细节?您在大学里曾经开设过“电影研究”的课程,对《弧光》等八九十年代中国电影有极其独到的解析,很受学生欢迎。不知为什么,您后来好像放弃了电影研究?对今天的中国电影您有什么看法?

王侃:我上大学时,所在的学校有大学生电影节。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大学生电影节。在那个电影节里,可以看到很多被票房和大众所冷落的艺术电影、前卫电影,包括当时正欲腾飞的第五代导演的作品。那个电影节有过一个很好的氛围,除了观看难以在普通电影院看到的影片外,还自办报纸,发动大学生参与影评。我对电影研究的兴趣,除了我说的“学术投机”之外,也得益于这个电影节所营造的风气,我后来也出版过一本电影研究的小册子。曾经一度,我花了大量时间看片,我看片的数量大概也是略可夸耀的。这些观赏经验的积累和整理,支撑了我一度开设的电影研究课程。

但是,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一代人在成功晋级为主流之后,迅速在艺术表现力上呈现衰竭之状,曾经让他们大获全胜的艺术优势已失去效力,已耗散殆尽。新一代人,比如贾樟柯,真有那么好吗?我就是不喜欢他的做作。与此同时,我们正面对一个让影像语言全面奇观化的时代,所有严肃的文化命题都是被粗野地捆绑在这种语言傲慢的大腿之上的,只是饰物而已。我渐渐失去对这种电影的观赏兴趣。我上过的那个大学,那个大学的电影节,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完全商业化,而且是粗鄙的商业化。它是当代中国电影史的一个隐喻。

郭建玲:您的研究文字始终给读者一种高度的张力,这种感觉可能与您对待西方文论的态度有关。您擅长调用西方文艺理论的视角来解读中国当代作品及文学思潮,但对“舶来”的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的土壤又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这或许也是您近几年在中国当代文学英译与海外传播研究中质疑西方中心主义的潜在学理脉络。近几年不少学者都提到了大陆文学研究的“汉学心态”问题。您曾在斯坦福大学访学,您觉得海外中国文学研究,尤其是以英美为核心的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主要贡献和不足是什么?

王侃: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与当地的华人作家、电影导演有接触,并开始阅读他们的作品。我在阅读中,在与他们的交谈中发现一个问题:在他们的观念中,美国是某种“彼岸”,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终极途径――尽管他们未必会如此直白地表露。我在斯坦福大学观看姚树华执导的电影《白银帝国》以及听取她的导演阐述时,这样的感觉愈发明显。至少,我会认为他们把“中国问题”想得过于简单化了。尽管他们当然也认为美国是有问题的,但他们还是会认为美国的问题是另一层面的、更为高级的问题,“中国问题”则相对低级。这触发我思考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和研究中,是否存在一种以“西方”中国、以“现代”传统的误区,这些误区是如何发生的并又是如何让我们习焉不察的?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促使我去寻找和阅读一些新的资料,这其中包括美国和欧洲的汉学,以及翻译学的理论。这些阅读和思考,开启了我的一些新思路。

郭建玲:您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特别是有关余华、莫言、格非等当代作家论的文字,多次出现“中国经验”类似的表述。您认为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学继续向海外“挺进”的过程中,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评价当下的中国当代文学?

王侃 :我写过一篇文章,就是你前面提到过的《翻译和阅读的政治》,这篇文章主要讨论现代以来我们的文学创作、文学阅读、尤其是文学批评如何地被“西方”和“现代”所重构、所塑造。实际上,在“现代”“西方”的叙事框架内,中国文学要么完全不被理解和接受,要么被彻头彻尾地被予以差评。比如《红楼梦》在西方世界的评价度就很低,西方文学界其实对这部在中国奉为至高经典的文学作品相当漠然。不要说普通西方读者,就是西方的作家,也极少有人通读《红楼梦》《水浒传》的。像赛珍珠这样得益于中国古典小说、使用“中式思维”写作的作家,在美国的评价度非常低――虽然她也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在当下全球文学格局中,中国文学完全没有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成绩辉煌,即便有莫言获奖也不可能改变这样的定局。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学被限定在一个生硬的评价体系内,无法获得充分的、正确的、有效的阐释。所以,如何反省、批判、调整我们现有的文学批评体系、文学史叙事框架,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文学命题。我在这篇文章里说过:一百年的中国新文学是从“反传统”开始的,但中国新文学的新纪元需要从“反现代”开始。

当然,我希望这是一个辩证的批判。我希望对“中国话语”的任何一种倡导,都有对“何为中国”的学理辨析作为知识前提,并且不滑入到简单粗暴的文化民族主义的泥沼里。

郭建玲:“历史”与“记忆”是您的文学批评难以回避的话题,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您与作为研究对象的作家和文本对话时首先调用的个人资源。像您这样生逢1968这个特殊年代的批评家而言,你觉得历史记忆与文学批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文学批评之于您个人是否有着某种非同寻常的意义?

王侃:有一位长辈,是一位民间的哲学爱好者。他写了一本书,自费印刷,讨论恩格斯。我在收到这本书时,首先感动于他这么多年来对于哲学、对于马列的热情和不间断的阅读、修习,我觉得这源于他们那代人内心里的一种信仰。由此我想到我们这一代人的信仰问题。我们这一代人所遭遇的信仰困惑,即使不是空前绝后,至少也超过我们的父辈以及成长中的儿辈。我们为此承受的痛苦,在岁月中凝结成了我们这一代特有的怕和爱。我常常回想我的青春岁月,回想那些迷惘时光。过去的三十年里,我们一样地上学受教育,一样地上班工作,一样地买菜做饭,一样地恋爱结婚,生活似乎和别人没有两样。但问题在于,我们的生活其实没有方向。这种没有方向感的生活,至今影响着我的情感、思维和判断。

毫无疑问,信仰的混乱与我们的哲学有关。我们的哲学出了问题。从小学到大学,那些给予我们世界观引导的政治或哲学老师,我至今能清晰地记得他们每个人的音容。在他们那儿,我们得到了关于这个世界的一系列混乱不堪的、轻率的和不负责任的阐释。在他们的课堂里,充满了对从苏格拉底到笛卡尔,从康德到黑格尔的戏弄、轻侮与嘲讽。那些不经论证的批判与否定,让有史以来的最高智慧蒙羞。我常这样形容我荒芜的青春:一片孤城万仞山――那个与思想与信念有关的城头,猎猎作响的旗帜忽黑忽白,变幻不定。黑白不定中,我不得不进入了失措、失语和失信的命定里。失信的时代,造就了的人群。某种意义上,我们是一群没有立场的人,忽白忽黑,可青可紫,看不见底线,而我们的底色则是冷漠、虚浮、脆弱以及丑恶的猜忌。

我愿意这样来理解我与文学批评之间的关系:它使我得以用“批评”的名义发声,因此不得不秉承理性与自省;在此基础上,它使我得以用自我检讨的方式进入文学,进入历史和记忆,进入个人与现实、与时代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检理之中。

如何发表高中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港台 内地 班级心理辅导

一、引言

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目标。一般说来,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基本上处在同一层面。他们在智力、人格的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大体呈现出普遍性和规律性。这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基础。

就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人员配置情况而言,人数常控制在十人左右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显然不能及时满足同龄学生的大量心理需求,班级心理辅导形式便应运而生。吴丽娟(1985)指出“学校班级辅导是我国的特色,是以团体辅导的模式运用在班级”[1]。因此,可以通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整体发展。在我国的具体国情下,这样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对于普及心理常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防止因缺少关怀、引导而发生的心理不适应、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的特殊功能,是其他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载体所难以替代的。

二、港台地区的研究

台湾地区的心理辅导运动始于1954年。自1982年开始,台湾师大、彰化师大等高校成立了几个“心理辅导咨询中心”,分片负责学生的咨询心理辅导教育,培训中学的心理辅导队伍,并在具体操作上给予指导。在台湾教育厅的主持下,还编了《团体心理辅导手册》、《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手册》等实用性操作指南,具体指导中学的心理辅导工作。

可贵的是,台湾地区的团体心理辅导在学习西方国家的基础上既有学习,又有创新,他们将团体的规模扩大到班级,在班级中再分成一个个小的团体,通过班级心理辅导的实施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将班级中的团体心理辅导教育作为学校整体心理辅导中的一个重点。此外,他们还参考美国学校心理的理论架构,尝试将团体的心理辅导与团体的治疗有机结合起来,将临床心理学引进校园,确定一种“学校临床心理师”的模式,一方面面对学校各种对象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协助学校处理一些校园危机,如自我伤害,校园冲突等,这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工作[2]。

香港地区的心理辅导在使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上,也做了一些实质性的探索。在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面,香港着重探索在班级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香港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开始于70年代初期,最初的工作完全由班主任策划和推行,后来逐渐得到专门负责家庭与儿童福利的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的帮助。目前,班主任仍是心理辅导教育的骨干力量。这样的发展对于中学进行班级心理辅导的普及有很大帮助,但是这样的辅导人员心理学专业素质较难掌控,需要不断发展和探讨。目前,这种模式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框架的形成仍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内地的研究

我国大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北京、上海、湖北、江苏、辽宁等地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与实践工作。主要形式有:建立心理辅导室,针对学生的一些个别问题开展咨询与辅导;少数试点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排入课表;大多数是结合班级,在团队活动时间进行。由于贯穿了新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课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上海是中国内地最早在中小学开展心理辅导的地区,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面的实践探索走在全国的前列。他们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其中在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面开展了一些课题研究,形成了论文、研究报告等成果形式。如2000年上海教科院普教所的吴增强发表了《班级心理辅导——着眼于同辈群体资源的开发》一文,就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做了研究,比较系统地对“班级心理辅导”与“班级主题班会”、与“团体辅导”进行了概念上的区分,介绍了班级心理辅导的特点,班级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辅导的形式等[3]。这些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

新世纪,出现了大量与心理辅导在中小学的应用相关的著作,使得此方面的研究达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钟志农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操作要领》对于现在中小学较为常用的辅导形式进行了辩证的论述,认为心理辅导应将理念放在第一位。他认为理念是班级团体辅导的灵魂,班级团体辅导的价值及其深刻性主要就是体现在辅导理念上。他认为,心理辅导课的设计应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创新精神,需要有很鲜明的层次感和连续性,这样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4]。鞠玉翠撰写的《中小学教师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论述了心理辅导方法和教育途径,认为心理辅导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班级活动与管理实施、心理辅导活动课和专门的心理辅导实施,这样有利于在班级中形成互相尊重、接纳、合作的气氛,从而对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5]。

港台地区在心理辅导教育起步较早,在团体心理辅导方面的探索逐步展开,他们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结合了本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使之更加本土化。由于港台地区与祖国大陆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因此,港台地区的成功经验对起步相对较晚的大陆心理辅导教育来说,具有更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吴丽娟.理情教育课程设计[M].台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2]舒敏熠.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初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16).

[3]吴增强.班级心理辅导-着眼于同辈群体资源的开发[J].思想·理论·教育,2000(11).

[4]钟志农.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操作要领[J].思想·理论·教育,2001(10).

如何发表高中论文范文第7篇

然而,变革的理念和现实的应对存在较大的落差,每年高考作文引发的争议愈演愈烈。作为一名多年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一线教师,对各地考题提供材料的价值取向和评分标准等带来的问题深感忧虑。作为机制成熟的议论水平测试的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因其立足于考查和评价考生的分析问题的逻辑能力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生提炼观点或反驳某种观点的能力,考查客观理性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意义或后果的水平,考查有效提出解决的措施或建议的能力。其考查内容、考点、考查目标以及按等级评分的评分方式等许多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gre考试全称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系由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处(简称ets)主办的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e考试的作文(全称叫分析性写作,analytical writing)分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issue section”——present your perspective on an issue(就某一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主要证明自己的观点;另一部分是“argument section”——analyze an argument(分析一篇论段,也就是找出其中的逻辑错误),主要批评错误或片面观点。

argument部分其实就是找错题,攻击别人的论据、推理过程等。其实质是写一篇以驳论为主的议论文。issue有点像中国的“给材料作文”,只是美国人给的材料都很有思辨性,都可以作为辩论赛的题目,考生需要自立门户,提出自己的论点,找论据来支撑(不一定是一边倒的观点,可以是折中的,比如某论断在这种情况下合理,在另一种情况下就不合理)。其实质是写一篇立论为主的议论文。issue和argument部分都有公开的题库,分别是241道和242道,考试的时候随机从中抽题,让考生写作文。

尽管gre考试是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它的测试更看重标准化的技术操作,而且它的“写作”和我们的“作文”测试的含义、目标及比重并不相同。中国高考“一考定终身”,且作文占60或70分,实乃“天下第一题”,加之由于传统科举制度影响,其实质是综合地、全面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阅读与表达、选拔与汰劣等诸多功能考查。而gre考试写作是大规模的为各国文化背景不同考生提供学习机会的单项考试,它立足于在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和文选阅读之间建立联系,立足于为学生写作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以便发展他们的写作技巧,立足于能够为学生走进真实的美国文化生活做准备。综观美国这几年来的作文试题,考核内容也如中国试题一样,包括了文学、艺术、体育、政治、技术、科学、历史及社会时事等。这些内容只考学生观点以及论证的过程,而不考学生具备了多少专业背景知识,如果考生能从少量的事实就可以说服那些阅读者们,并正确地摆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用各种论证的手段加以支持自己观点并通过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这些能力才是检测者最为关注、所要检测的能力。gre考核内容、评价标准、试题难度和我国高考议论文写作发展趋势极为相近。故本文试图从对美国gre写作考试的特点进行分析,从中获得对我国高考议论文写作测试的启示:

一、人文阅读:gre写作命题内容的价值取向

美国语文教育十分重视写作教学。他们认为,当代学生需要在书面表达和口头交流方面具备很强的技能,表达与交际能力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是学校培育人才不可忽视的重要目标。

对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理解是gre写作测试历来的重点和热点。gre写作与其他考试相比,其话题的价值取向备受好评,以议论评价为写作目标,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哲学思考、宗教艺术、政治取向、社会问题、历史事件、现象分析、人生价值观等,要求考生要能提出自己的论点并且加以深刻的分析和论证,要做到这一点,考生必须对一些哲学观点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做到分析透彻、论证有力。同时对相关话题在知识储备上有所准备,否则将无从说起,无话可说。特别是gre写作中的组成部分之一issue写作,它和中国传统议论文的“摆事实、讲道理”的要求契合,强调论据对论点的支撑,提倡积累和储备名人名家的典型事例,要求掌握一定的与写作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因此广泛的人文阅读和素材积累,特别是历史和现实中的名家事迹、精神象征、价值指引、榜样力量都是写作中必不可少的主要论据,需要考生去收集、储备相关的论据素材。

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看,东西方是相通的: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是无法割裂的,所以阅读一些文化艺术、宗教哲学、社会政治等相关人文书籍,是写好gre立论和驳论作文的不二法门。

gre写作要做到分析透彻、论证有力。要求考生要有理有据,符合insightful(具洞察力的,有深刻见解)的标准。要达到这个要求,你首先要了解有关哲学的流派和主要观点,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不足知其新意;你才能借助它进行深入分析现象和问题,把议论分析上升到一点的哲学思辨的广度和高度,并对相关话题言之有理和言之有识。否则将泛泛而谈,隔靴搔,甚至不知所云。请看网络热传的gre考试issue部分的一道真题:

“rituals and ceremonies help define a culture. without them,societies or groups of people have a diminished sense of who they are.”译文:礼仪对形成某一种文化有帮助,不重视礼仪,就会削弱人们的社会归属感或群体认同感。

什么是文化视野下的ritual?传统和当下都有哪些被广泛认同的rituals?rituals是如何上升到文化层面的?有什么文化内涵或价值指向?被哪些群体接受并继承的?这个话题甚至已经涉及到宗教层面,东西方许多国家的礼仪文化和宗教或者节日是密切联系的,如果你对此理解不多或一无所知,你又如何下笔论述?

再看issue另一道真题:“truly profoundthinkers and highly creative artists are always out of step with their time and their society.”译文:真正有深远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有高超创造力的艺术家常常与所处的时代、社会格格不入(应该包含领先或不被容于时代社会之意)。

谁是思想大师?谁是艺术大师?你对他们了解的程度有多少?这个题目,你需要掌握一些特立独行的思想和艺术大师的言论举止品性,分析他们不被时代和社会容纳的原因和意义。如果你缺乏对这些大师们的了解,你就无法写好这个话题。言之有物、言之有据才能言之有理,言之有理才能言之有力。可以说,论据是写好gre的第一要义。这也符合我们提倡的“写什么比怎么写重要”的写作真谛。

二、逻辑思辨:gre写作评价标准的价值取向

据孙绍振老师在《高考作文题:中国与西方之差距》一文(见《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03期)介绍:gre写作的评分的基础是整体评分,其评分主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1.批判性思维,发展论点,符合逻辑,论据对论点的支持;2.文章组织有序,论题集中,演进自如;3.词汇丰富,句法变化灵活。美国作文题目不叫命题,而叫提示(prompt),他们把写作称之为讨论(discuss)和评论(comment);讨论和评论实质已作文体硬性规定。而且从他们的评分标准看,评分的价值取向明显指向思维逻辑、思考分析,gre写作实际是为写议论文而打造的。而中国各省的题目大多无关文体或不限文体。即使2011年福建高考明确规定写议论文,但命题者提供的写作材料仍然感性诗意,抒情浓郁,缺乏激发观点碰撞的因素或指向哲理思辨的启示。

同时,ets强调,评分是从作文整体入手的,而不是针对每一个角度单独评分。可能有些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偏弱,没有我国标准里的“有文采”,但是只要能在其他两个角度上满足要求,照样可以获得满分6分。

再者,和中国的情况不同,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即gre,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其中的写作部分考查的重点是考生逻辑(仅限于非形式逻辑)思维的严密/敏捷程度,思想的深刻性,以及组织适当的语言(考试语言为英语)来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语言的华丽是加分项,但绝不是评分的决定条件(出题机构给出的考试说明当中有明确的规定)。我曾经写过的一些作文的题目如下(原文为英文,中文是我的翻译),从中可以看出美国人对其本科生思想性的要求已经到了何种程度:

present your perspective on the issue below,using relevant reasons and/or examples to support your views.(写作要求:就如下论断发表自己的看法,用相关的理由和/或事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the greatness of individuals can be decided only by those who live after them,not by their contemporaries.”(个人的伟大只能由其后世者、而非其同代人来评判。)

“many problems of modern society cannot be solved by laws and the legal system because moral behavior cannot be legislated.”(现代社会的很多问题是立法和司法系统无法解决的,因为道德行为无法用法律约束。)

在当下应试作文的导向下,我国不少高中生在高考语文答卷中表现出来的所谓“思想与情感”,只算是停留在“抒情童稚”阶段。

由于近几年中国的某些省份也大力提倡思辨和哲理(逻辑),强调生活和思想,这几年来突然流行起来“哲学范”,许多优秀作文中引用到的“荷尔德林诗意栖居”、“海德格尔”、“《瓦尔登湖》的××××”的次数已经数不清。由于平时的阅读教学和写作目标中人文精神的缺失,这些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尽如人意,在引用了海德格尔的言语和思想的考生中,大多数仅仅是为了显示自己“读的书多、有才华、有底蕴”而引用,而不是真的发现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能支持自己文章的论点(至于引用哲学观点来“表达感情”,那更是令人无语了)。

加上某些地方作文评卷中确定的“发展等级”赋分达到20分,一些中学教师及考生认为,“发展等级”中“有文采”是比较容易通过训练获得的,现在高考作文以追求语言华丽、意境新妙为目的,而忽略了写文章的本真目的的倾向相当严重。造成的结果就是,高考满分范文中充满了浮华、浮躁的气息,而冷静全面深刻的思考、真正的真挚的情感流露、清新有趣的叙事越来越罕见。这样的趋势若延续,将会严重影响中学生的观察、思考自己与身边人身边事的能力以及进行逻辑推理和思维的能力。

三、gre写作对我国高考作文改革的启示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但当前,提供材料的价值取向和评分标准等相应方面改革滞后。我国高考命题及评价的导向离这个要求相去甚远。一些材料作文立意艰深或预设价值判断;评分标准过细过多,繁琐复杂;一些命题脱离学生实际,话题大而无当;评价过于看重形式,忽视文章内在逻辑等等。笔者多年参加高考阅卷,体会颇多。

(一)作文必须题目简洁明了,降低审题障碍

当前我国高考命题主要采取“新材料作文”形式,提倡“不预设主题”的原则。但实际上,许多作文价值判断指向明确,甚至单一,比如2011年福建省高考作文“袁隆平的梦想”的材料,考生除赞美袁隆平的梦想之外别无选择。2011年福建约20%的考生作文成绩不及格(42分以下)与此有很大关系。许多考生未能从材料的所谓“核心思想”出发去剖析问题,均被判为偏离题意。因为实际评卷中,“符合题意”是首要标准。中国人对审题、破题、解题的重视是有传统的。正如章熊在《中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定位》一文中论道:“我国一贯重视‘审题’,把它提高到几乎决定文章成败的地步,这是与我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相联系的”。因此,中国考生面临一个高风险的处境:一旦偏题或离题,则悲剧无法避免。前几年媒体炒作的全球中学生华文作文大赛特等奖获得者南京师大附中费滢滢的遭遇就是如此。立意审题异化为高考评价的唯一因素,令多少考生泪洒考场。尤其一些省市的作文命题,命题者苦心孤诣,材料高深莫测,立意晦涩,貌似多元发散,实则无关宏旨。美国对待这个问题比较理性客观,立意仅是标准之一,只占一定分值。如果立意不符,在扣除相关分值后进行文章的其他评价,主要考虑学生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写作能力。

在现行的高考体式下,笔者强烈呼吁,作文题目或作文材料务必简洁明了,能真正引发思考,引发思想碰撞,尽量消除考试的审题障碍,让考试的指向不再一味纠缠于猜测题意,让考生在自由表达个性和思想方面多一点空间和时间。

因此,我们要提倡“不预设主题”的原则,无论考生从作文题材料当中选择哪个角度,只要言之有理就行,也就是说只要考生作文不是非常严重的“偏题、跑题”,阅卷老师就不能“痛下杀手”,打出低分。即使考生没有从材料的“核心思想”出发去剖析问题,但只要有自己独特见解,并且议论时有说服力,一样也能得到高分。更何况真正好的作文提供材料实际并无预设的“核心思想”。

(二)高考作文内容应立足学生个人生活经验和文选阅读体验

高考作文命题写作应基于学生表达个人的思想、想象和经验,理解并超越他们自身的各种联系,探寻更广泛的社会意义。要通过写作测试,促进中学作文教学价值取向的转变。能够提高学生对他们所读任何一种类型的作品作出反应的技能,并且能够意识到细节的重要性。综观美国这几年来的作文,它的考核内容也如中国的作文题一样,包括了文学、艺术、体育、政治、技术、科学、历史及社会时事等。这些内容只考学生的观点以及论证的过程,而不考学生具备了多少专业背景知识。如果你能从少量的事实就可以说服那些阅读者们,并正确地摆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用各种论证的手段加以分析,支持你的观点并最后得出你的结论的话,这才是完全打动考核者的真正实力所在。当然,因为无所谓有无正确的观点,因此,你的文字如何构思,用什么样的口气来写,还有用什么样的条理结构来进行,都是要下一定工夫的。并不是说,你随便写上一篇文章就ok了。

(三)使学生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思想者应成为高考写作价值导向

美国学者提倡,作为教师,当他们帮助学生发生这样的转变:从他们把自己当作别人作品的消费者,转变成为作品的生产者的时候,教师便完成了一项重要的文化传承的使命。平时的教学中,开展创造性的写作活动,鼓励学生写作各种类型的文章,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和呈现他们的作品。

高考写作应重点考查学生发展更高层次的思维技巧。写作能够帮助学生自己先明白这样一些问题:本文讲了什么,做了什么,它是否是成功的。写作中,学生能够整理自己的思想,权衡语言选择的结果和影响,并且使用这些评价对书面表达形式的作品“是什么”和“为什么”作出明智的判断。写作活动还要敦促学生形成像文学批评家那样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作文评分标准力求清晰易操作,以利于评卷教师掌握明确标准和公平判断

美国的gre写作重在考查考生的构思以及论证的能力,因此,如果你在文章里出现了某些小小的错误,或者是语法上的错误,审核者是不会在意的,这也无伤大雅。只要你不写一些过分的词,比如粗口,你的作文一般是不会被打入冷宫的。当然,如果你是一个新潮的学生,而阅读你作文的老师也是个新潮的人的话,那么你运用那些新兴的网络用词或许真的会打动老师的。

不管设计如何科学、精细,作文的主观性评价误差是客观存在的。把这个影响降到最低,应该成为作文评价标准和评分方式确定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我们可以借鉴美国ets评价作六级等级的概括等级分评分方式,改变以精确到个位出现分数的形式,这样作文评分的信度及效度问题才有可能在合理的可控范围之内。已故著名特级教师陈钟?啪投啻魏粲跏凳庵肿龇ā?br> 美国有重视考试科学化、标准化、看重数据统计的传统。据有关介绍,美国ets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制定作文评价标准,在严格的统计学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性的文字报告。在评价标准实际使用前,组织专门的教师进行培训,从标准产生依据到实际操作执行,让每个老师能充分理解和贯彻标准的内涵。阅卷结束后,专门的科研单位和专业人士将收集统计评价的实效数据与图表供研究分析,以此评价考试的效度等等。所有的数据分析都要通过媒体向大众公布,作为今后改进或重订的科学性依据。

另外,和我们文体不分评分一体不同的是,美国ets评价作六级等级的概括等级分评分方式是建立在议论文文体基础上的,其分文体确立标准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或许可以采取先概括等级评分再转换为分值的尝试。

我国的香港地区也采取类似措施:他们先根据有关条件建立试题专家库和阅卷专家库,然后组织教师专门培训,进行文体分类、相对等级评定等大体类似美式的做法。

近年来,面对各界人士的批评和质疑,我国的江苏、广东、海南、上海等地开始启动了作文评价标准的改革和研究,朝简易化、整体化、分文体等方向迈出了一些小步子,但缺乏科学意义上的充分讨论,标准的产生过于仓促,标准运用的实际效果未能尽如人意。在高考的评阅操作过程中,由于培训时间较短,加生评分标准仍然过细过繁,执行起来出现了与标准制定的目标、意图严重脱节的现象,凭经验、凭主观评判的评分模式并未有效改进,过去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五)高考写作应提倡并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并了解真实生活

有人批评中国高考作文追求宏大叙事,喜欢“代圣人立言”,其实这种批评并不靠谱。我们并不排斥学生对当下的观察、思考、叙述、评论,也不排斥学生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探索,只是我们反对走极端。家事国事天下事,风声雨声读书声,都可以作为高考作文的重点内容。观点只要真实理性,自圆其说。中国的作文喜欢看到孩子们正面的一点,如果写某些可能与大众认为的正面相反的观点时,就会被认为这样那样,自然就不会得高分。而美国的高考作文因为没有所谓的正确的观点,你不必向中国考生一样担心自己“观点不正确”,只要说服能力强,你就会得高分。高考作文可以促使学生对当下的关注,促进学生了解真实生活,思考并作出理性的评价。

如何发表高中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普通高中 写作序列 “螺旋线”式

一位基层学校的高级教师在给笔者的来信中写到:

能否考虑编写我区统一的写作教材,哪怕简单一些也可以。这样我们心中也有一个大方向,也便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操作。

那么,怎么统一?统一什么?如果要统一,就必须高度概括和抽象,否则,怎能符合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同时,又必须非常具体,否则又如何“便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操作”?“统一”很难,而“统一”中最难的是“什么时候该写什么,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即“序列”的安排。但是如果不能尽快给出一个可操作的序列的话,就意味着有许多教师与这位教师一样连“大方向”都没有。

写作教学,说到底是教学生写作。那么,从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角度来说,写作到底有没有可能存在一个科学的或者说接近科学的序列呢?

先不急着回答这个问题。先谈谈什么是“序列”,简单一点说,什么是“序”。序,形声字。从广,予(yǔ)声,指“堂屋的东西墙”,因“广”有“房屋”义,故序从广。由本义引申指“排列的先后”。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先后之序”的文化观念。如《礼记》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宋人唐庚(北宋元间人)说:凡所以正其位,进其治,作其事,制其食者,莫不有先后之序。这种文化观念认为,宇宙自然原本就有一定的秩序,因此人类文明也有一定的秩序。如宋人卫《礼义集说》卷54引方悫的话说:天地有上下之位,四时有先后之序,礼之道如斯而已。

“礼之道如斯而已”,作文教学应该也“如斯而已”。如果我们承认确实有那么一个“序列”存在,那么这个“序列”到底是什么?它究竟在哪里?

一、前人对写作序列的探索

首先,写作教学的序列指的是什么?从教师教的角度是指怎样安排三年的写作教学任务,通俗一点说,即先教什么,后教什么?从学生角度来讲就是先学什么,后学什么。

1.我国古代关于写作序列的思考。

我国古代除《文心雕龙》等少数几部专著外,很少有系统的写作理论阐述,自然也缺乏对写作教学序列的系统阐述,但有一些关于写作发生、写作能力成长的零星表述出现。

《九章・惜诵》开篇的名句:“惜诵而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是我国古作理论中“发愤”与“抒情”说的源头。它对写作教学的启示就是,应该培养学生忧国忧民的广博情怀,引导学生介入生活,干预生活。这是随时都要做的,而且是首先要做的。笔者曾探讨过“写作――人生”互动训练法,即依据此理论。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有一段记载:“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在这里排出了“文――言――志”的顺序,他是把语言的书面化训练放在第一位的。从现代思维学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来看,这个排列也很科学。孔子甚至对如何提高“言”的水平给出更具体、干脆的策略:“不学诗,无以言”。近来许多所谓的思维训练法,应该都是延续着孔子的思想。

《论语・宪问》中记载了孔子所称道的子产外交辞令的制作过程:“草创之”、“讨论之”、“修饰之”、“润色之”。这也是文章制作的一般程序。西方写作教学的“过程论”近年来随着对外汉语写作的开展而在国内渐有流行趋势,似乎是新的东西,实际上早在孔子那时就已经理清楚了,只是已无从知晓孔子是如何具体开展教学的罢了。墨子从实用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写作的三原则:“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墨子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这三原则已触及到写作的材料来源、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写作目的等问题。许多关于写作的“积累说”,应该可以在这里发现知音。

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把文章风格归纳为八种。他说:“若夫八体屡迁,功以学成。”又道:“八体虽殊,会通合数;得其环中,则辐辏想成。故宜摩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各种各样的风格虽然表现形态不同,但彼此融会贯通就能体现出一定的写作原则,关键在于“摩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即从模仿各种风格中来确定适于自己学习的方向,顺着自己的性情和气质来锻炼才能。这应该是后世“模仿――创造”说的滥觞。在《文心雕龙・总术》中刘勰认为“文场笔苑,有术有门”,这是中国古作理论上首次用最为明确的语言肯定写作规律、技巧的存在。他认为“才之能通,必资晓术”,而要掌握写作方法,就必须全面深入学习研究。

姜夔的《白石诗说》大都是讲作诗方法的,他在书中论述自己的作书宗旨时说:“《诗说》之作,非为能诗者作也,为不能诗者作,而使之能诗,能诗而后能尽吾之说,是亦为能诗者作也。虽然,以吾之说为尽,而不造乎自得,是足以为能诗哉!”姜夔这段话颇能代表重视法度、技巧研究者的苦心,也反映了掌握法度、技巧的三个层次,是清代“入格――合格――破格”说的先声,而近世汗牛充栋的所谓“写作教程”,采用列技法逐项训练的方式,应该就是秉承了这个路数。

关于文体的研究,中国古代论述虽多,但发展缓慢。最先“体”的内涵并不确定,或指风格,或指体裁。而对体裁的分类,标准也颇杂乱,或以功能,或以形式,种类繁多,莫衷一是。到了清代,开始有了对各类文体本质的辨析,已经有了诗词曲的比较,戏曲与诗文的比较,诗歌与散文的比较,史传文与小说的比较等。但直到在梁启超先生的《作文入门》一书中才见到关于“记述文”、“论辩之文”等按写作的表达方式划分的文体概念,也才有了我们今天惯常使用的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的训练方法、训练程序方面的阐述。

2.近代以来关于写作序列的陈述。

近代以来,随着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面对分学段的集体教学,官方颁布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常常会对作文教学序列给出建议或要求。我所见到的关于语文的最早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1902(光绪二十八年)颁布的《钦定中学堂章程》。在这部钦定的章程中,作文教学是有的明显序列的。

第一年 词章(作记事文)

第二年 词章(作说理文)

第三年 词章(学章奏传记诸体文)

第四年 词章(学词赋诗歌诸体文)

这个序列,今天看来仍是科学的。前两年为基本的文体写作,第三年为应用文,第四年为文学作品写作。基本的文体写作,先记事,后说理,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这在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中已得到证明。在基本文体写作掌握之后,一偏向实用,一偏向文学,实现写作的两大功能,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或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做好衔接,都是非常正确的选择。1963年5月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细化了高中各年级的训练目标:

(1)高中一年级写作教学要求。

掌握比较复杂的记叙方法,培养记叙、说明、议论综合运用的能力。注意记叙复杂事物时能够详略得当,条理清楚,用词造句正确;并能够适应文章内容的性质,配合运用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法。

第一册 在阅读和写作中,着重学习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选材和组织。

第二册 在阅读和写作中,着重学习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剪裁、布局和议论、抒情的配合运用。

(2)高中二年级教学要求。

培养比较复杂的议论能力,理解和掌握论证的方法和步骤,注意概念准确,判断严密,推理合乎逻辑,能够有理有据地发表意见。

第三册 着重领会典范的议论文用词造句的准确、鲜明、生动。在阅读和写作中,学习各种论证方法。

第四册 在阅读和写作中,学习议论文的篇章结构和归纳、演绎的运用。

(3)高中三年级教学要求。

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各种表达能力,掌握比较复杂的议论方法,注意观点正确鲜明,材料充实可靠,论证严密,语言简练。

第五册 阅读和写作训练,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掌握论证的各种方式。

第六册 阅读和写作训练,进一步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掌握论证的各种方式。

1990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有各年级不同的写作要求。这些要求,较1963年版体现了人们对写作发生的顺序有了更复杂的认识:

(1)高中一年级。

写作能力:①继续培养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养成练笔的习惯,能较好地选择和组织材料。②写一般的记叙文,线索清楚,能根据内容的需要,运用说明、议论等方法表达中心思想。③写一般的说明文,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使用准确明白的语言和各种说明方法。④练习写一般通讯报道、调查报告等。

(2)高中二年级。

写作能力:①作文讲究构思,条理明晰,语言顺畅,有一定的写作速度。②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比较充分,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③继续培养写记叙文的能力,能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把对象记述得具体生动。④练习写一般书评、影视剧、剧评和计划、总结等。

(3)高中三年级。

写作能力:①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记叙、说明、议论各种表达方式,写一般的记叙、说明、议论的文章。②能写常用的应用文。

时间又过了20来年,人类的脑科学、思维科学、语言学研究都有了进展,那么在此基础上的中学乃至高中写作教学的序列应该怎样安排呢?许多人在探索,也在不同的场合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但大多是冲着高考而去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跳出高考,从更广阔的视野来思考这个问题呢?

二、安排高中教学序列的依据

1.高中写作教学基本的训练任务。

我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逆推法,或者叫着“由远及近法”。首先,什么是“作文”,人一定需要作文吗?“作文”一词,或者是动宾结构,即写作文章;或者是名词,即书写出来的文章。所以,作文其实就是书面表达,是人类外部言语行为中的书面言语。人类外部言语包括两部分: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如果缺乏书面表达能力,生命就缺失了一半。所以说,写作从本质上来说,是生命的拓展。越熟练的写作能力越能带来越精彩的生命空间。所以,写作能力之必要毋庸讳言。

那么,对于一个成熟的生命来说,到底需要哪些写作能力呢?这又要从生命体的生存方式上加以区别。如果是专业写作工作者,如作家、报告撰写者等,其生存的支柱是写作,那么,他所需要的写作技能很明确,即其所从事的职业写作所需之能力,如虚构能力之于小说家,推演辨析能力之于理论家。对大多数人来说,写作是生存所需的诸多非职业能力中的一种,需要在不同的场合,为满足不同的功能而使用。而人类要想实现更有效地沟通、交流,就必须具备若干基本的写作能力。那么,这些能力有哪些?分别是什么?这又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从功能上来说,要掌握现实所需的实用文的写作,如书信(手机短信)、简介、发言稿、便条、合同、工作总结、计划等;同时,一些人还会有个人抒情言志的需求,所以,也要会写作一些诸如诗歌、散文类的抒情文字。从写作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上来说,又可包括议论、说明、记叙、抒情、描写。当我们需要通过文字表达情感的时候,我们写出来的东西是抒情文;当用文字讲述或转述一段经历时,我们写出的东西被称作记叙文;当我们在某些场合对人、对事评头论足,记录下来,就是议论文;此外,我们还会写些简单的说明性文字,以便介绍自己或某个物品、某个程序、某个道理等。这些写作,许多时候还会受到时间、空间限制,因此,在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写作规范之外,还要具备受限写作(限制时间、空间)的能力。这些知识都是现代社会对一个高中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无论你是升入高校,还是踏入社会,上述能力都是一个人日常生活的基本保证之一。

总结一下,我们可以从社会对高中毕业生写作能力的要求角度,梳理出一名高中在中学应完成的训练任务:

这几者的关系如上图所示成阶梯形。所以,从写作最基础的训练来说,应该是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基本表达能力的训练。将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表达出来的语言手段,即为叙述;所谓描写,即描绘、摹写,是对表达对象的特征、状态作具体、形象、生动的描摹、刻画;抒情即抒发感情,是作者或文章中人物抒发主观情感的表达手段;议论,即说理、评断,是作者通过事实材料及逻辑推理来明辨是非,阐发道理,表明见解、主张的一种文字表达手段;说明,就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事物的性质、形状、用途、成因、结构、功能、特征等加以解说和介绍。熟练地掌握这些基本能力,应该是大学前的中学写作教学的基本任务。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几种基本写作能力哪一个先练,哪一个后练,道理在哪里?

2.找寻较为科学的写作教学序列。

如果我们认可写作的本质是生命的一种拓展的话,那么,我们就还要从生命体本身的发展(即身心的发育、成长)来找寻较为科学的序列。

(1)从脑科学角度。

在《脑的功能――将研究结果应用于课堂实践》一书中,美国科学家Patricia Wolfe认为学习就是建立神经网络的过程。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在脑的皮层上建立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大量神经网络来储存信息。这些网络是如何形成的呢?Patricia Wolfe认为,总的来说,脑是通过如下三种方式形成了这一网络的:通过具体的经验、表征或者符号学习以及抽象学习。而这三者构成与年龄对应的三个层次,即由小到大,我们逐渐掌握了“通过具体的经验、表征或者符号学习以及抽象学习”的方式。如果将其与我们刚才讨论的写作基本能力对应起来,应该是这样的:

通过具体的经验简单的、零星的叙述、描写、抒情、介绍性说明

表征或符号学习有条理的、完整的叙述、描写、抒情、说明

抽象学习议论、事理说明、议论性抒情、高度概括的叙述、复杂的描写

关于年龄的对应,Patricia Wolfe只用了模糊、感性的语言来表述,如在谈论“通过具体的经验”来学习时,使用的语言是“你还是一个小孩子”,这应该是指学龄前;“表征或符号学习”时期,一定是在掌握了一定的表征或符号后才可以进行的,所以,应该是具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之后的,相当于小学高年级以下。“抽象学习”时期,作者所用的语句是“你已经长大了,父母不再带你到动物园了,也不再买动物图画书给你看了”,所以,应该开始于六年级以后。作者没有给出更具体的年龄界定,可见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不过已经可以让我们对学生学习能力(包括写作能力)的发展层次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也就便于我们给学生安排合适的学习任务(包括写作任务)。

(2)从思维科学角度。

思维科学的发展同样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朱智贤、林崇德先生的《思惟发展心理学》一书中指出:中小学生掌握逻辑,从小四到高二,其能力是逐级提高的,概念也好,判断推理也好,其发展的阶梯都是十分显著的。林崇德先生在《发展心理学》一书中进一步指出: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这些结论都可以为我们安排议论文的写作教学提供依据。这本书里还对学生作文的对象、内容做了研究,实验所采用的题目是“记一个熟悉的人”。结果发现,中小学生作文的对象是以同学为主;但随着年级的增长,亲人和老师的比重逐渐下降,而同学和亲友的比重逐渐升高;从初三开始,那些为小学生所注目不到的,如邻居老太太、学校工友之类非亲非故,亦进入心坎,成了非说不可的“熟悉的人”了。

另一方面,从个案分析来看,“老师”和“同学”二项,小学生写的是现任老师和当前同学;而中学生笔下却是过去的老师和以前的同学居多,高二只有一人写现任老师,二人写当前同学。从写作内容看,也很清楚,中小学生关心的学习,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内容的重心也是随之而发生转移。小学三年级以生活为主,写到亲人、老师,是把镜头对准关心其生活的;小学五年级的镜头是转向学习,谈对自己学习的帮助;初二考试起了质的变化,镜头所指的是品德;高二也是以品德为中心,但已多半偏重于性格,把品德又作了升华。这项研究为我们命制作文题目、安排简单或复杂的记叙、议论序列提供了依据。

林崇德先生的《发展心理学》一书中还对高中生个性的发展做了研究。他认为,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必须明确自己个性的主要特征,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时候,所以,一切问题既是以“自我”为核心而展开的,又是以解决好“自我”这个问题为目的的。这种主客观上的需求使得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获得了高度发展。而高中生自我意识地发展对于其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个结论有助于我们关于学生思想深度教学的序列安排。

三、“螺旋线”式的高中写作教学序列

学生的作文无外乎内容与表达两方面,上文我们依据脑科学、思维科学、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最新研究成果基本摸清了学生高中阶段写作素材、思想认识、情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发育、发展的顺序,在此基础上确立的写作教学序列就应该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因而也就可以期待收到更大的教学效益。

然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能力训练、思维训练、阅历拓展、思想提升都只能是片段训练,最多只能以语文作业形式呈现,还不能成“文”,因此,还不能称作“作文”。这里的“文”指“文章”。学生的作文训练,更多的是时候是以“文章”形式表征的,即有头有尾,有中心有结构,篇幅长短不一的文字流。因此,还存在着写作过程问题,即怎么聚材,怎么构思,怎么行文,怎么修改等等。这些东西什么时候教呢?这是每一次写作都将遇到的问题,不可能分到三个年级依次去教。那么,怎么分解训练?怎么安排这个序列?“聚材、构思、行文、修改”之下又可分出若干项目。如“行文”又牵涉到表达技巧,语言组织等,都是必须要落实的教学任务,自然也需要一一理出,并分别落实。

藏传佛教的《时轮摄略经》可以给我们以启示。《时轮摄略经》分为外时轮、内时轮和别时轮。外时轮讲宇宙结构及历法知识,内时轮讲人体生理知识,别时轮则讲解怎样使内时轮与外时轮结合,做到天人合一,更有效地修炼密法。

我们可以把高中三年六个学期的时空看作是“外时轮”,把每一次写作过程看作“内时轮”,两者的结合是“别时轮”――当然只是借以更形象地表述,作文教学与修炼密法原本没有任何关系,也没有任何相似之处。(虚构类文学作品的写作也是中学特别是高中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一般也必须在高二前完成基本训练,这里归入叙事、抒情类文字训练体系中去)。

需要单独拿出来说明的是,我们认为在高三之前伴随着学生身心的成熟,五项基本的表达能力训练可以完成了,到了高三,作为前社会(或前高校)人,应该引进新的坐标,主要应以实用写作为主。

所谓“实用写作”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应试作文”,一类是“复杂的常用应用文”,如评论、学术报告类,计划、总结等公文类,书信、演说辞类等。而“应试作文”较之先前的写作类型,有其非常特殊的个性,如时间受限,需要审题等。一般不允许修改,因此需要列提纲,先构思;同时,写作地点也受限,这就牵涉到素材的储备与积累;而读者固定,评分标准统一,对写作内容、言语表达等都会有深刻影响;应试作文对文体、字数等还有限制,实际上,对立意等也有隐形的限制,这些都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性训练。“复杂的常用应用文”写作也是这样,这些东西学生都是极其陌生的,平时接触的也不多,也需专门的训练。所谓“复杂”,是相对于小学、初中的“常用应用文”如便条、日记类等而言的,会有更多的格式限制,更严谨的语言表述,更复杂的信息处理。

概括起来,我们这里所探索的写作序列可以表述为:以写作主体身心发展规律为准绳,以“表达能力培养”为主轴,以写作过程、写作技能为经纬,以写作时间(年级)、空间(写作场所)的变化为进程,以写作主体的生命拓展为旨归。

如果我们把每一次的写作训练看作一个点,这些点将在理论上连成一条线,这条线的安排依据的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但是,这条线不是直线。它有怎样的特征呢?每一个点的表征都是以某一项写作能力为核心的某个文体(可以是训练文体,也可以是文学文体,也可以是实用文体),但每一次训练任务的完成都要把写作过程走一遍,因此可以看作是一个圈,这样整个高中乃至中小学的写作训练序列实际上许多圆圈连接而成的“螺旋线”。因此,我们可以把上述写作体系称之为“螺旋线”式写作教学序列。图示如下:

其中,垂直坐标为写作能力,圆圈为一次写作过程,横坐标为递增的年级,弯曲的螺旋线代表成长。

参考文献:

[1]朱智贤,林崇德.思惟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Patricia Wolfe脑的功能――将研究结果应用于课堂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李道荣.中国古作学概论[M].郑州:文心出版社,1994.

[4]林崇德.学习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如何发表高中论文范文第9篇

郭吉成,任教于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安吉高级中学,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指导老师,浙江省语文教学科学委员会常务理事兼高中部主任。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学论文400余篇,主编或编著并正式出版《高考作文点评120篇》等31本图书。自1996年来,连续15年参加浙江省高考阅卷,近7年担任作文阅卷分组长。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到处是一片废墟,有两个美国人去访问一户住在地下室里的德国居民,看到他们的桌子上放着一瓶鲜花……

根据上述材料的含意,以“废墟与鲜花”为标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要求:①选择角度,明确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病文展示

废墟与鲜花

■王莹瑶

童话诗人顾城在《一代人》中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只这一句,便激活了多少沉寂的心灵?是的,黑夜让人害怕,因为它的死寂,它让人什么都看不见,甚至看不见自己。犹如废墟,在那残酷的战争过后,死神的阴霾笼罩,没有光明。而那黑色的眼睛,却不知疲倦,一刻不停地寻找,忽然间,还有一瓣花,带着清露,摇曳风中。

废墟中的鲜花,黑夜中的光明。

当“”的浪潮席卷全国,无数的学者、作家陷身其中,有的自杀寻求解脱,有的逆来顺受,还有的躬耕畎亩。这是文化的废墟,万马齐喑。而此时,食指却写下了《相信未来》:“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相信未来,是不绝的希望,是废墟上的鲜花。这明媚的鲜花,陡然间让周遭的困难褪去了颜色。那花蕊中央,分明是一颗笑对生活的心。(在对比中论述精神废墟与精神鲜花的重要性,但是缺乏具体的深层剖析,内容略显单薄。在高考作文评分中会影响基础等级“内容”一项的得分。)

二战刚结束,满目疮痍,在德国人的地下室里,桌上的鲜花让美国人讶然。试想,昏暗的地下室,不见天日,德国人是如何将花培育?战斗机时刻在头顶盘旋轰鸣,炮弹的爆炸声在周围此起彼伏,在吃喝都愁的日子里。这花是如何挨过了胆战心惊的日夜?地下室里稠重的空气,连一向喜阴喜湿的青苔都不愿停驻,这花……(作者以自己的想象描述当时的景况,体现了作者活用材料的能力,但未对材料作引申发挥,影响了内容的充分表达,在高考作文评分时会在基础等级“内容”一项上失分。)

我还记得史铁生,他的心灵曾是一片废墟,生命那座恢弘华丽的城堡,仿佛已如尘埃一般溃散。可当他忆起那少时的合欢树,他的心里便开起了花,那合欢树开到了他心里。至此,废墟重建,生命重焕生机。他让自己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独特的璀璨光芒。(第三次举例,再次印证心灵乐观对人的重要作用。但以例为例,未作拓展,内容的厚度与广度受到了限制,进而影响了表达的深度。在高考作文阅卷中会在发展等级的“深刻”项中扣分。)

我看过荒芜,听过追逐,到过一片谁都未曾去过的海洋,那矢车菊盛开的海洋,那小小的花瓣紧攥在一起,像一颗小拳头,是心的形状。(结尾最好要回归到生活的现实中来,突出或升华中心,给人以启迪。否则,会影响在基础等级“内容”一项上的得分。)

点评 材料中的“废墟”和“鲜花”是两个相对的实体概念物,作文时应将这两个概念物虚化。就本文而言,作者将两个概念抽象虚化了,内容上也扣住了标题的含义。作者举例信手拈来,毫无刻意感;语言纯熟老到精练。但本文用了较多的例子,却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堆砌材料之嫌,以至于文章内容空洞、单薄。再加上字数不足,这篇文章在高考阅卷场上能得42分,是一篇标准的二类文。

升格指导

1.紧扣观点,揭示论据材料与观点之间的本质联系,强化观点,补充必要的议论性文句或文段,使文章的内容充实起来。

2.对文中原有事例作富有力度的论证分析,使事例与观点之间紧密衔接,避免原文中存在的有观点少分析、少引申发挥的问题。

3.联系现实生活,增强文章的现实内涵,使文章的思想内容进一步得以深化。

成功升格

废墟与鲜花

■王莹瑶

童话诗人顾城在《一代人》中讲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只这一句,便激活了多少沉寂的心灵?黑夜让人害怕,因为它的死寂,它让人什么都看不见,甚至看不见自己。犹如废墟,在那残酷的战争过后,死神的阴霾笼罩,没有光明。而那黑色的眼睛,却不知疲倦,一刻不停地寻找,忽然间,还有一瓣花,带着清露,摇曳风中。

废墟中的鲜花,黑夜中的光明。

众所周知,“”是一场文化的灾难。在这场灾难中无数的学者、作家遭遇打击与冲击,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化几乎成为废墟。(从文化层面剖析精神废墟带给人的恶果,视角独特,有创意,能增加发展等级“有创意”一项的得分。)面临文化的废墟,有人选择绝望、无助、颓废:但有人却选择了坚强、执著、乐观。食指就是后者中的一个,他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相信未来》:“当蜘蛛网无情地封查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相信未来”代表了什么?它代表的是不绝的希望。不绝的希望,就是废墟上的鲜花。这朵鲜花在那特殊的年代以昂扬的姿态,给人以慰藉,给人以鼓舞,因为那花蕊中央,分明是一颗笑对生活、笑对挫折的心。(修改后的表达比原文流畅,立意也比原来高。最后一句的抒情兼议论进一步揭示了用例的内涵,增加了文章的内涵与深度,能获得发展等级“深刻”一项的得分。)

二战刚结束,满目疮痍,在德国人的地下室里,桌上的鲜花让美国人讶然。试想,昏暗的地下室,不见天日,德国人是如何将花培育出来的?战斗机时刻在头顶盘旋轰鸣,炮弹的爆炸声在周围此起彼伏,在吃喝都愁的日子里,这花是如何挨过了胆战心惊的日夜?地下室里稠重的空气,连一向喜阴喜湿的青苔都不愿停驻,而这些居民却执著地坚信战争的不幸终将过去:坚信明天的鲜花将会开满大地,在春的绵绵细雨中,在夏的绚丽阳光里,在秋的天高气爽中,在冬的萧瑟严寒里,花开不败,直到永远。废墟中德国居民桌上的一瓶鲜花,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让人心里暖暖的,充满着希望。然而,让人心灵震撼的,绝非鲜花的色彩,而是鲜花散发出来的一种力量,一种叫做自信乐观的力量。(与原文相比,增加的部分进一步凸显了“废墟上的鲜花”的意义,这样化具体为抽象,虚实相生,使文章的内容得到了充实,将获得发展等级“丰富”一项的得分。)

我还记得史铁生,他的心灵曾是一片废墟,生命那座恢弘华丽的城堡,仿佛已如尘埃一般溃散。可当他忆起那少时的合欢树,他的心里便开起了花,那合欢树开在了他的心里。至此,废墟重建,生命重焕生机。他让自己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独特的璀璨光芒。身处废墟之中,总要为自己寻找出路,而这出路的源泉,便是乐观。乐观,并不需要刻意让自己快乐:乐观,也不是感官的愉悦。风和日丽之中,并非每人都会幸福无比,重要的是自己的一种心境。让自己在黑暗中存一种鲜花般的情趣,那么“天雨心亦晴”,乐观就是这样一种心境。(此处增加了对史铁生事例的议论,这些议论句拓展了用例的内涵,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发展等级“丰富”一项的得分。)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鲁迅先生用振奋人心的话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即便“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只要相信前方是一片光明的大道,那么就能做到“穷且益艰,不坠青云之志”。任何人都无法阻止厄运的降临,唯乐观之人,可以将厄运击个粉碎。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人的精神文明仍有废墟存在。因此,需要我们人人心中都存有美丽的精神“鲜花”,这样,心的“废墟”就会变成开满鲜花的海洋!(将笔触伸向现实,并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进行对比,表明物质的高水平并不能带来精神的高享受,从而把文章立意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增加发展等级“深刻”一项上的得分。)

如何发表高中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管理 社会需求

一、引言

根据教育部、人事部综合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04年达到280万人。2005年达到338万人,2006达到413万,2007年预计达到495万人!然而,据统计,按照历年的就业率,截至2000年6月,我国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有30万人左右,2001年超过34.5万人,2003年52万人,2004年75.6万人,2005年达到98.2万人,2006年达到123.9万,2007 年将达到148.5万!

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就业机会大约为700万至800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生平均人数则大约在300万左右。就这一数字对比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无良好的职业管理意识,不能充分根据社会需求来规划管理自身大学生涯,正是造成现今就业难的罪魁祸首!

2004年4月,北森测评网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新浪网联合进行的《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现状调查》表明,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大学生选择在1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大学生的流失率接近75%,比例之高令人震惊;33%的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第一份工作仅仅是由学校到社会的跳板;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

一项针对北京市人文经济类综合重点大学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62%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及工作、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3%的大学生不明确,只有5%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设计。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当代大学生面对的问题关键不在于就业,而在于如何去谋职,即通过尽早对自己的大学四年职业生涯进行管理,从而在进入社会时能顺利实现社会需求的对接。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研究现状及理论

1.美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学说

美国最著名的职业生涯管理研究专家当属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研究院的E.H.施恩教授。1978年他出版的《职业的有效管理》率先从职业发展观出发,勾勒出了个人与组织相互作用的基本图式,为我们认识个人成长和发展,组织发展与变革,管理角色与管理功能等领域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由于他在书中首次提出职业锚的要领而成为职业生涯管理的经典著作。

美国著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专家、尤他州立大学管理学系教授布鲁克林.德尔1986年出版的《管理新职业者―当代工作者的多种职业生涯成功向导》论述T职业生涯的多样化,将职业生涯定位分为进取型、安全型、自由型、攀登型、平衡型五种类型,并对这五种类型职业者的特点及其管理进行了研究。

2.法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学说

让.M.普雷地教授在1990年出版的《人力资源》和1995年出版的《人力资源管理》两书中都发表了同样的论述:企业中的职业生涯首先表现为一系列工作职位,而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指企业结构中一个员工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职位连续。这种对职业生涯规划及管理的定义在1995年出版的里昂高等商业学校教授F.丹尼所著《干部管理》一书中被称为传统定义而受到批判:职业生涯的概念不应仅局限于它的客观含义,还应包括个人对其职业生涯发展的见解和期望。职业生涯开辟了实现可以令一些员工满意的职业生涯发展的新道路。他们要面临各种不断丰富自己知识的职业尝试,其职业生涯与他们和客户关系的发展而非和他们的新职业紧密相关。可见,职业生涯规划及其管理在法国得到重视和积极研究,其定义和内涵的不断更新,向侧重于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转化。

3.中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学说及管理理论

在中国,职业生涯管理的研究基本还属于引进、介绍阶段。台湾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中山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黄英忠教授在1997年出版的《人力资源管理》专著中论述了职业生涯开发管理的意义,职业生涯规划与人性需求的关系、开发的阶段、影响职业抉择的因素、职业生涯管理等内容。张添洲著的《生涯发展与规划》对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可以说,这是中国学者中对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研究的开创之举。

我国的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以厦门大学廖泉文教授的“三三三”理论为代表,“三三三”理论将人的职业生涯分为三大阶段:输入阶段、输出阶段和淡出阶段,每一阶段又分为三个子阶段;适应阶段、创新阶段和再适应阶段,而每一个子阶段又可分为三种情况:顺利晋升、原地踏步、降到波谷。按照她的观点,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管理应该属于输入阶段的关键部分,是输入信息、知识、经验、技能为从业做重要准备的;认识环境和社会,锻造自己的各种能力的关键时期。

三、浙江省人力资源的社会需求趋势

2006年,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浙江人才市场大盘较为稳定,人才供需良好。从省人才交流中心2006年度人才交流统计数据来看,共有2.8万家(次)单位招聘信息,累计各类专业岗位70余万个,有近300万人次求职,供求比例为4.2:1。岗位对学历的要求为:大专学历的占41.0%;本科学历的占22.3%;高中、职高、技校的占14.1%。

2007年浙江地区五大热门行业人才需求强劲。据业内人士预测,2007年根据浙江省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布局的总体需求,将有五大行业成热门:计算机行业、金融投资行业、信息管理咨询行业、新型能源行业、高科农牧行业。

根据省人才交流中心的报告,技术型人才需求量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就业歧视现象不断变化出新形式,但总体有所减少。但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顶替工作经验的重要形式,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训练应该引起更多高校的注意。

同时,专业加外语等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这也要求大学生要注意学好专业同时,加强另外一个关联知识的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毕业生.特别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生,在专业之外,加强外语和计算机能力训练,使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管理人才,真正具备管理者的职业素质。

四、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模型

按职业生涯阶段理论,大学四年处于职业生涯准备阶段,也即是尽量吸收各种知识,信息和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的时期。

从大学校园的一名学生到作为独立的成年个体加入社会之中,这一人生巨大的变化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面对的。埃里克森将这一变化称之为“危机”,即发生必要变化的时间。他认为成年期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一危机的处理结果。在大学阶段职业选择在学校经历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大学生采取何种方式加以应付未来将向何处去的问题,实际上就取决于大学生如何理性的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管理,如何去完成自己的职业目标。在学习期间,大学生对个人的发展计划并不明确,而职业生涯管理理论能够指导学生规划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督促学生提前准备,准确定位。

我们从职业素质培养这个核心出发,建立一个基于职业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模型。把大学生的大学职业生涯分为四个阶段,个体职业分析、职业认识培养、确立阶段职业目标和职业实践,而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始终,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必备内容。

大学四年的职业生涯管理模型

我们知道社会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需求中,以职业素质为最重要,职业素质包括熟练的读、说、写能力,应用型计算机、外语能力、敬业素质、团队精神等。因为管理类工作是实践性十分强的职业,在笔者的一次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工作需求调查中,47家企业要求工作经验的占了38家,占总数的八成以上,其中人力资源专员平均要求2.1年,人力资源副主管平均3.2年,人力资源主管平均4年。而不做工作经验要求的企业对职业素质的要求非常高。因此把职业素质培养做大学职业生涯管理的核心的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必然要求。

1.个体职业分析

从高中选专业是已经初步进行了个体职业分析,但是这还显粗略。进大学后,可以基于学校或社会的专业测评或咨询机构和人员,对自己进行更为专业的个体职业分析,掌握自身的各种信息,了解自己的特质并重点发展,为接下来培养自己核心职业能力打下基础。

2.职业认识培养

在充分掌握自身信息的基础,也已调整好自己的专业及方向后,可以就目前的专业或方向进行了解,收集相关知识,咨询相关人士,形成对自己将来职业的一个完整直观的认识体系,开始有目的的重点学习相关知识技能。

3.确立阶段职业目标

在了解自己将来职业信息的基础上,有了职业方向就可以确定职业目标了。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需要进行目标划分阶段,先进行自己个人的职业SWOT分析,根据社会需求,首先确立短期职业目标(即大学毕业时要达到的目标)。

4.职业实践或深造

确立职业目标后,就要针对性地训练自己的职业素质,按照工作的胜任力模型,有目的参加相关培训和实践,形成自己的核心职业竞争力,以顺利进入社会,融入职业环境。或者感觉知识储备不够,需要进一步充实则可以选择深造。

当然,职业实践是一个过程,不是短期的事情。大学整个期间都要求进行不同形式的职业实践,这即是职业素质培养,需要贯穿整个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的始终。

五、总结

大学生职业生涯处于人的整个职业生涯的准备阶段,也是各种知识信息输入阶段。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模型的核心是职业素质的累积,以至形成个体核心的职业竞争力,顺利从学生的角色转变成职业角色。作为职业生涯关键阶段的大学四年,有目的地合理进行管理,充分利用和整合校园和社会的资源,为自己的打下坚实的职业基础,才能真正的实现职业目标,迈向职业成功。

参考文献:

[1]廖泉文:《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27-234页

[2]杨河清:《职业是生涯规划》,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版163-164页

[3]汪长江:2007浙江人才市场五大行业成热门,浙江日报-浙江在线,2007年02月07日

[4](美)杰弗里・H.格林豪斯, 杰勒德・A. 卡拉南, 维罗妮卡・A.戈德谢克:《职业生涯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5]曲艳:《企业人才需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上一篇:让学引思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如何发表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