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引思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08:50:59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生活——学生习作的不竭源泉   ——(作文教学论文)福建省南安市乐峰中心小学 潘成风 生 活 是 五 彩 缤 纷 的 , 同 样 , 每 个 人 对 生 活 的 认 识 和 理 解 也 会 因 人 而 异 。 那 么 , 在 作 文 教 学 中 学 生 为 什 么 就 不 能 给 我 们 不同的生 活 呢 ? 原 因 是 我们扭 曲 了 学 生 对 生 活 的 正 确 认 识 , 让 本 应 该 丰 富 多 彩 的 、 充 满 灵 气 的 作 文 变 成 僵 硬 的 、 呆 板 的 、 充 满 着 空 话 、 套 话 的“得意 之 作” 。 怎 样 让 每 一 个 孩 子 喜 欢 作 文 、 会 写 作 文 呢 ?我 认 为:应该渗透和树立“ 语 文 学 习 的 外 延 和 生 活 外 延 相 等 ” 的 观 念 , 让学生用 生 活 的 理 念 指 导 自己的习作 , 把日常 生 活 和 习作练习结 合 在一起, 形成 一 个 “ 以 创 新 为 核心心 , 贴 近 生 活 、 凸 现 个 性 、 充 满 生 命 活 动 的 、 开 放 的 习作大课堂 ” 。 使 学 生 爱 写 、 会 写 、 善 写 , 写 出 有 时 代 气 息 、 有 灵 性 的 习 作 来 ;写 出 真 实 的 生 活 , 写 出 独 特 的 感 受 , 作 文 才 有 生 命 力 。 一、 让 学 生 走 进 生 活 。 叶 圣 陶 先 生 曾 说 过 : “ 生 活 犹 如 泉 源 , 文 章 犹 如 溪 水 , 泉 源 丰 盈 而 不 枯 竭 , 溪 水 自 然 活 泼 地 流 个 不 停 。 ” 可 见 , 作 文 教 学 与 生 活 有 着 密 不 可 分 的 联 系 , 小 学 生 习 作 也 离 不 开 生 活 , 生 活 充 实 , 学 生 语 言 表 达 才 会 有 源 头 。 就要让 学 生 走 出 课 堂 , 走 进 生 活 , 参 与 生 活 , 体 验 生 活 , 产 生 “ 不 吐 不 快 ” 的 欲 望 , 让 写 作 成 为 学 生 的 生 活 需 要 。 如我 经 常 带 领 学 生 来 到 大 自 然 中 , 指 导 他 们 留 心 观 察 周 围 的 事 物 , 引 导 他 们 将 自 己 的 所 见 所 闻 记 录 下 来 。 如 : 观 察 大 自 然 的 树 木 花 草 、 日 出 日 落 、 小 河 田 野 、 蔬 菜 、 瓜 果 … … 并 尽 可 能 让 学 生 去 看 一 看 、 摸 一 摸 、 闻 一 闻 。 让 学 生 习 作 有 话 可 说 , 有 物 可 写 。 我 注 重 还 学 生 一 个 人 际 交 往 、 语 言 、 思 维 的 “ 操 练 场 ” , 在 接 触 丰 富 多 采 的 生 活 中 感 受 生 活 。 在 习 作 前 , 我 采 取 多 种 形 式 , 帮 助 学 生 搜 集 所 写 人 物 的 材 料 , 了 解 人 物 的 特 点 。 如 利 用 学校周边 资 源 组 织 调 查 活 动 : 采 访 、参观、访问,还利用 每 周 一 节 的语 文 活 动 课 , 举 行 《 大 家 都 来 夸 夸 他 (她 )》 、《 看 我 露 一 手 》 一 类 主 题 活 动 等 等 。 面 对 生 活 , 每 一 个 学 生 有 着 独 特 认 识 和 感 受 , 有 自 己 获 得 成 功 的 喜 悦 , 有 受 到 挫 折 的 懊 丧 , 也 有 被 责 难 、 被 误 解 的 愤 慨 和 惆 怅 。 我 鼓 励 学 生 大 胆 写 这 些 生 活 , 习 作 中 自 然 充 满 了 生 活 的 气 息 , 表 达 出 孩 子 率 真 的 灵 气 。 二、 让 生 活 走 进 作 文 。 学 生 有 了 生 活 , 并 不 等 于 他 们 在 每 次 作 文 训 练 中 , 都 会 获 取 和 选 择 恰 切 、 典 型 的 材 料 。 他 们 还 会 感 到 “ 没 啥 写 ” 。 其 中 主 要 原 因 是 学 生 缺 乏 认 识 生 活 和 语 文 表 达 的 能 力 。 叶 圣 陶 先 生 曾 说 过 : “ 心 有 所 思 , 情 有 所 感 , 而 后 有 所 撰 写 … … ” 。 因 此 , 在 生 活 作 文 教 学 中 , 我 通 过 优 化 教 学 训 练 过 程 , 引 导 学 生 对 所 经 历 的 生 活 深 化 认 识 、 强 化 感 受 。 如 在 写 春 景 的 习 作 前 , 开 展 寻 找 春 天 的 活 动 , 让 喜 欢 画 画 的 学 生 去 写 生 , 喜 欢 古 诗 文 的 学 生 收 集 描 写 春 的 古 诗 、 名 篇 , 让 他 们 去 野 外 观 赏 一 番 明 媚 的 春 色 , 以 增 加 直 接 感 受 。 接 着 结 合 《 我 走 进 春 天 》 的 语 文 活 动 课 , 让 孩 子 们 诵 春 诗 、 话 春 景 、 品 春 趣 ,促 进 生 活 体 验 的 内 化 。 最 后 才 进 行 写 作 , 可 谓 “ 水 到 渠 成 ” 。 学 生 的 习 作 充 满 生 活 气 息 , 跳 动 着 时 代 的 脉 搏 , 折 射 出 时 代 的 光 辉 , 题 材 之 广 , 构 思 之 新 , 表 达 之 巧 , 真 让 人 有 “ 小荷已露尖尖角 ” 的 欣 喜 。 三、 提 倡 生 活 写 真 。 生 活 是 色 彩 斑 斓 的 , 每 个 人 的 生 活 经 历 和 感 受 又 是 各 不 相 同 的 。 提 倡 生 活 写 真 , 让 学 生 做 生 活 的 有 心 人 , 随 时 注 意 生 活 积 累 , 随 时 记 录 自 己 的 所 见 所 闻 , 学 生 想 写 啥 就 写 啥 , 爱 写 啥 就 写 啥 。 一 方 面 培 养 学 生 养 成 勤 于 动 笔 、 乐 于 表 达 的 好 习 惯 ; 另 一 方 面 , 通 过 生 活 写 真 鼓 励 学 生 大 胆 表 达 自 己 对 生 活 的 看 法 , 释 放 自 己 真 实 的 情 感 。培 养 学 生 “ 说 真 话 , 表 真 情 ” 的 习 惯 。如 学生有这么一篇《 争 吵 》 中 的 片 段 : “ 近来 , 我 天 天 没 有 好 心 情 , 上 课 无 精 打 采 , 回 家 做 作 业 精 力 总 是 集 中 不 起 来 。 我 被 父 母 吵 架 的 事 烦 死 了 。 爸 爸 搓 麻 将 像 着 了 魔 似 的 , 常 常 是 晚 饭 也 不 回 家 吃 , 一 向 勤恳的 妈 妈 也 像 发 了 疯 似 的 沉溺于, 几 乎 天 天 与 爸 爸 争 吵 … … ”四十三 位 学 生 , 生 活 经 历 不 同 , 写 出 的 作 文 也 迥 然 有 别 。 四 、 让 学 生 习 作 凸 现 个 性 风 采 作 文 教 学 中 一 个 突 出 的 问 题 , 是 将 最 富 有 个 性 的 学 习 和 创 新 实 践 活 动 变 成 机 械 、 枯 燥 、 虚 假 的 训 练 , 扼 杀 了 学 生 的 个 性 。 因 此 , 针 对 传 统 作 文 中 过 分 强 调 共 性 , 压 抑 学 生 个 性 的 倾 向 , 在 生 活 化 作 文 实 践 中 , 我 十 分 重 视 个 性 化 作 文 方 法 的 指 导 和 训 练 。 1、 营 造 自 由 开 放 的 生 活 环 境 。 让 作 文 教 学 向 生 活 开 放 , 我 注 重 培 养 学 生 的 兴 趣 特 长 , 鼓 励 学 生 参 加 兴 趣 活 动 , 充 实 学 生 的 个 人 生 活 。 利 用 节 日 、 队 日 组 织 各 种 形 式 的 主 题 活 动 , 丰 富 学 生 的 校 园 生 活 , 并 经 常 带 领 学 生 参 与 社 会 实 践 , 让 学 生 拥 有 自 己 的 见 闻 、 感 受 , 为 写 出 富 有 个 性 色 彩 的 作 文 打 好 基 础 。 2、 鼓 励 写 个 性 化 的 生 活 经 历 。 在 传 统 的 作 文 指 导 中 , 教 师 常 常 采 用 “ 求 同 思 维 ” 的 模 式 , 引 导 学 生 沿 着 一 个 固 定 的 方 向 去 思 考 。 习 作 要 体 现 个 性 化 , 首 先 要 让 学 生 写 个 性 化 的 生 活 经 历 。 如 写 反 映 家 庭 生 活 的 习 作 , 许 多 学 生 都 是 选 取 亲 身 经 历 的 事 , 写 真 实 的 感 受 , 没 有 了 编 造 和 拼 凑 , 那 一 份 份 童 情 发 挥 得 淋 漓 尽 致 , 读 来 令 人 感 动 。  总 之 , 构 建 生 活 作 文 教 学 的 大 课 堂 , 让 学 生 在 参 与 生 活 、 体 验 生 活 、 表 达 生 活 中 学 作 文 、 用 作 文 , 就 会 让 每 个 学 生 爱 上 作 文 , 会 写 作 文 , 写 出 贴 近 生 活 和 充 满 真 情 的 习 作 来 。 [1]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历程,一个持续不断、左右摇摆的影象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一会儿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一会儿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一会儿囫囵吞枣地读文选,一会儿支离破碎地搞训练;一会儿以传授系统语文知识为主轴,一会儿以活动取代语文学习;一会儿回归传统语文教育,一会儿照搬欧美语文教育经验。左右摇摆使语文教学一直曲折蛇行,进展缓慢。

研读《洪宗礼评传》,剖析洪宗礼母语教育历程,笔者仿佛在品读一部教育哲学著作,又仿佛在聆听一位睿智哲人絮语。语文教学之所以几十年左右摇摆不定,是因为相互对立或对应的关系没有理顺,诸多矛盾没有解决。而洪宗礼以其深厚的教育哲学素养,恰当地处理了语文教育领域中诸多矛盾与问题,使母语教育实践与研究进入了一种合理、完善的理想境界。

一、掌握工具与发展思维

1978年,洪宗礼发表了洋洋万言的论文《试论语文的工具性》。文章旗帜鲜明地提出语文是学习各门文化知识的工具,是储备、传递、交流信息的工具,是进行思维活动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其时结束不久,在语文教学领域里,“左”倾毒害还远远没有彻底肃清,该文的发表,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在语文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洪宗礼能够较早地阐发语文的工具性作用,是因为他将语言文字放到学校的各门学科、社会的各个领域这一大背景下进行观察与思考,因而看到其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他清醒地认识到,语言对人的认识有启示和规范作用,人们只能通过语言来思考世界,也只能通过语言来认识世界,就像人一时一刻不能没有空气呼吸一样,人也每时每刻不能没有语言凭借。语言又是人类文化传承的工具,人类积累的经验、掌握的本领,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靠的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纽带。语言能力更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能力,看、听、读,是语言信息从外化到内化;说、写、算,是语言信息从内化到外化,而这六种学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抓住了语言能力这一关键,也就寻得了力举千斤的杠杆。

认识到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之后,洪宗礼进而提出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的观点,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于是,他分别研究了学生语言与思维发展相适应的一面和不相适应的一面,提出了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的观点。据此,他又对语言训练的要素和思维训练的要素做了科学的分析,总结出语言与思维训练同步结合和交叉结合的多种方法,使学生语言能力训练与思维能力训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结合作文命题,训练思维的方向性;结合作文立意,训练思维的深刻性;结合选择写作角度,训练思维的灵活性;结合选材,训练思维的广阔性;结合谋篇,训练思维的条理性。

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又必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两者的中介在哪里,阵地在何处?洪宗礼告诉我们:在训练。掌握工具,要靠训练;发展能力,也要靠训练。而训练的媒介和依傍又在语言。通过语言训练,使思维由谬误到正确,由模糊到清晰,由肤浅到深刻。抓住语言文字这一工具的训练,推动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洪宗礼多年探索的科学之路,他在这条路上愈走成效愈显赫,愈走体悟愈深刻,愈走见解愈精辟。

二、教师善引与学生善学

远在上世纪80年代,洪宗礼就提出了著名的“双引”教学法。他强调要把教师善引与学生善学结合起来,教师的会教应当落实到学生的会学上来。

“双引”,即引读和引写。这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更是一种语文教育观念。

“引读”教学法,从10种发展到23种:扶读法、激趣法、设境法、诵读法、圈点法、提要法、自读法、点拨法、提示法、读议法、置疑法、反刍法、反三法、比勘法、速读法、小结法、精读法、探究法、赏读法、求异法、读注法、溯源法、历练法。学生多掌握一种读书方法,就等于多了一把打开阅读之门的钥匙。这样,学生自己就可以打开知识的宝库,进入科学和艺术的殿堂。

“引写”教学法,由原先5种发展到10种:导源引写法、厚积引写法、知识引写法、阶步引写法、观察引写法、情境引写法、激思引写法、例文引写法、活动引写法、说文引写法。10种方法,一个目的,即丰富学生的写作源泉,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一旦生活丰富了,眼界宽阔了,思维活跃了,见解深邃了,就能写出好文章。

“双引”教学,核心是个“活”字。不同的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创造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不同教法,总结出属于自己的教学经验,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教学风格。这样,就给每个教师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身智慧与才能的平台。

“双引”教学,关键在于“善”字。教师要善于引导,要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学生学习的心智,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指点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最终要让学生真正做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只有真正达到学生善学的境地,教师善引才算达到了真正的目的。

“双引”教学,正确处理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阅读是吸纳,写作是倾吐;阅读是基础,写作是应用。两者本就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因而更应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导写,以写促读。“双引”教学,读写并重,实为珠联璧合,因而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双引”教学,正确处理了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师的善教是外因,学生的善学才是内因。外因对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起着重大作用,但决定学生读写能力是否提高的根本还在内因。从这一意义上理解,教师的善教,终极目的还是为了使学生善学。只有学生乐于学、善于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洪宗礼创设的引读23法和引写10法,究其实,都是让学生乐学、善学、高效学的“锦囊妙法”,是哲学智慧的灵光。

三、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

洪宗礼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他在初高中各年级开展多项教学实验,连篇累牍地在教育教学报刊上发表经验总结、教学论文、教案教例,多产也高产。研究的领域囊括了语文的地位、目标、功能,语文教学的原则、思路、方法,乃至备课、讲解、练习,从宏观到微观都有涉足,但他认为仍然没有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科学之路。

这位有心人一边在不断探索,一边也在不辍思考:为什么语文教法改革多年而成效仍然不显著?为什么进一步的改革竟然难以深入?经过多方研讨,深入思考,他终于豁然开朗:是教法受教材的限制,是语文教材编写理念与方法的陈旧,使语文教法很难改进。而先进的教材思想可以引领教学行为。于是,他决定用教材制约教法,用先进的教材理念改变落后的教学理念,用科学的教材编写方法保证科学的教学方法的实施。终于,教材的面孔变了,“文选”加“练习”的传统模式被突破了,先进科学的教法实施,实用易行的学法指导,都编进了语文教材。

怎样引读引写?他在语文教材的阅读训练中设计了“引读程”,在写作训练中设计了“引写程”。在“引读程”和“引写程”中教给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方法。“读写程”中,教读课文有读前、读中、读后提示,交给学生读书的钥匙。自读课文则授之以基本的阅读习惯与方法,指导学生独立阅读,并引导学生进而拓展到课外,形成一个知行结合、读写结合、课内外结合的开放系统。这样的教材编写体系与方式,使教师一讲到底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很难实施,从而给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提供了方便之门。这样,融教法改革于教材改革之中,又以教材改革促进了教法改革。

在语文教学领域,人们容易觉察的是教师与学生、教法与学法、知识与能力、阅读与写作等等方面的矛盾。洪宗礼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他看到了教材与教法之间的矛盾;洪宗礼的胜人一筹之处,在于他运用了抓主要矛盾的哲学观,牵住了教材这一“牛鼻子”,牵动了教法与学法的改革,使语文课本不仅成为学生文质兼美的“范本”,而且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路标”。

四、教材完善与理念更新

洪宗礼编写语文教材历时20余年。20多年来,语文教材日臻完善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语文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

20世纪80年代初,洪宗礼着手编写初中语文“单元合成,整体训练”教材,旁及写作教材《三阶十六步》、《作文百课》,思维训练教材《中学生思维训练》、《写作与辩证思维》,读、写、思三者并驾齐驱。从1985年到1987年,教材实验从江苏省扬州市教科项目,逐步升级为江苏省教科所、教研室和普教局的实验项目,1988年语文教材正式出版。江苏省内有两百多个实验班、全国有15个省市分设了样本班。1992年,洪氏语文教材经国家审查通过,进入国家教委的新教材用书目录,教材实验区由64个县市增加到72个县市。洪宗礼实现了教材编写的第一次跨越。

从2000年开始,洪宗礼又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语文大纲〈试用修订〉》,主编了经国家审定通过的推荐全国试用的义务教育第二套初中语文教科书。第二年,这套语文教科书经教育部中小学审定委员会审查,作为一类教材通过,自2001年秋季起逐步进入到全国26个省市的六百多个县市实验区,北京海淀区也选用了这套教材。至此,许多教材如“万花纷谢”,唯独“洪氏教材”在民间送审教材中“一花独秀”,且与人教版教材双璧辉映。洪宗礼实现了教材编写的又一次跨越。

教材建设跨越是“果”,教学理念更新是“因”。上世纪八十年代,洪宗礼的“五说”语文教育观和“双引”语文教学论逐步形成,为追求语文整体综合效应,“单元合成,整体训练”语文教材编辑成功。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教育部制订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洪宗礼敏锐地从中吸收了新的元素,概括成六大理念:人本理念、整合理念、主体理念、开放理念、弹性理念、民主化和人性理念,并据此改进了他自己主编的国标本初中语文实验教材。同样,“单元合成”教材、“国标实验”教材的建设实践,也对“双引”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给予更深刻的启迪。

洪宗礼回顾了几十年教材建设的历程,总结了几十年理念更新的体会,深刻地认识到:“教材是一座大厦,理论研究则是大厦的坚实墙基。”“理念支配着制约着教材编写,接受新理念,摒弃旧思想,当然是痛苦的,我甘愿‘享受’痛苦。”几十年来,他一直坚持科研立教治编,边教边编边研,编研结合,使教材建设与理念更新互为因果,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洪宗礼在语文教材建设方面卓有成效,在语文理论探究方面也多有建树。他是语文教学大海中的弄潮儿,也是语文教学殿堂上的思想者,更是善于用辨证法把握事物因果联系的哲人。

五、思接千载与视通万里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是1500年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描述的神思之神采,也是洪宗礼从事语文教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和哲理思考。他在教法改进、教材建设、母语研究诸多方面,不仅回眸历史,继承了古代优良传统,而且开拓视野,吸收了国外优秀文化。

对传统语文教育的继承。几十年来,他所发表的语文教学论文,他所出版的语文教学论著,无不闪耀着传统语文教学智慧的光芒。“五说”语文观、“双引”教学论、语文教育“链”,既活跃着崭新时代的理论元素,也渗透了千年传统的宝贵经验。仅以他所倡导的“引读法”为例:“反三法”继承了孔子的“举一反三”法,“溯源法”继承了孟子的“知人论世”法,“提要法”继承了韩愈的“提要钩玄”法,“自读法”继承了朱熹的“读书三到”法,“诵读法”继承了传统的“吟哦讽咏”法。为了编好语文教材,他还潜心研究了以《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为代表的蒙学教材,以《文选》《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为代表的文选教材。泱泱大国,悠悠历史,成了洪宗礼研究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对百年母语教育的审视。他通过对20世纪以来语文课程教材发展的客观描述,动态地呈现了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历程的基本脉络,揭示了历史变革的意义、局限和基本动力,探寻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动力。进而探讨语文教材的编制思想,揭示其本质特点,进行正确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引领,以提高自身语文教科书的编制水平。为达此目的,他搜集了我国近百年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数千份,涉猎各类语文教材九百多种,选文逾万篇,对百年母语教育进行了审慎而细致的研究。

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借鉴。他的研究领域不仅纵向时间跨度长,而且横向空间跨度也很大。研究母语课程教材,覆盖面达45个国家和地区,横跨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语言种类涉及世界语系26个语种,其中包括联合国6种工作语言。从国外收集到新颁布的不同语种不同类型的母语课程标准与教材近百套。这是对异国多元文化的一次巡礼。外国母语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他大开眼界,大受启迪,更促使他向更广的空间、更高的层次,做“更上层楼”的思索与探求。

“思接千载”是一种瞻前顾后、抚今追昔的思维方法。这一方法使他“观古今于须臾”(陆机《文赋》),从百年乃至千年优秀传统中获得丰富的滋养。“视通万里”是一种兼顾八方、通达广阔的研究方式。这一方式使他“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从他人乃至域外领先成果中得到深刻的启迪。洪宗礼对这方面体会深刻、见解精辟:“中外各有长短。我之长,当然要弘扬;我之短,可以用他人之长来补。这样,我们的知识会更扎实,经验会更丰富,智慧会更有灵性。”

洪宗礼研究母语教育,主张“在中西合璧中逐步完成自塑、创造”,因而他的学养源远流长,他的视野广阔恢宏。

六、跨出一步与远瞩一生

洪宗礼对母语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至今已整整半个世纪,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教学实验,第二阶段是教材编写,第三阶段是理论研究。前两个阶段各约20年,后一个阶段约10年。但时间的起讫,并没有截然分开,而是呈现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其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更相互促进。

洪宗礼对母语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有两大特点:

其一,认准目标,心无旁骛。洪宗礼告诉我,他每天都在走路,有时甚至在跑步,因为只有不懈追求,不厌思考,不停探索,不断跋涉,不辍劳苦,才能在有生之年走到心向神往的语文教育改革目的地。他只要认准目标,就会为之奋斗一生,完全进入一种着魔的忘我境地。上世纪80年代,他放着市委常委不当,大市教育局长不就,师范院校教授不任,一门心思扑在母语教育实践与研究上,如饥如渴,如痴如醉。“洪宗礼活着就是为了语文,一个人的生命和事业融在一起,已经分不清你我”。这是当代著名杂文家王栋生先生对洪宗礼一生的概括,准确、形象而又十分精辟。

其二,环环相扣,步步登高。洪宗礼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将其总结为四步:学(学习积累)、教(教书育人)、研(研究教材教法)、留(撰著、为后人留下精神财富)。这四个步骤和前面介绍的三个阶段,异曲同工,都是围绕母语教育实践与研究这一中轴进行的,教书育人的实践与研究,孕育了教材编写蓝图的构成与实施,教材编写历程中的领悟与困惑,促使他进入到了中外母语教育领域的比较与探求。洪宗礼在一步一步攀登母语教育实践与研究的高峰的过程中,抱着“会当凌绝顶”的宏图伟略,最终实现了“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

跨出一步与远瞩一生的关系,是积跬步至千里、汇细流成大海、聚小胜为大胜的关系。洪宗礼跨出的每一步都很坚实,都不忘最终目标的实现;最终目标的召唤,又使洪宗礼迈出的每一步都很稳健,都充满必胜的信念。这样,一步一步的积累,构成了洪宗礼传奇式的辉煌人生;而一生蓝图的设计,又使洪宗礼跨出的每一步,都始终朝着图示的正确方向,不走岔道,不做摇摆,稳步前进,稳操胜券。

七、有为无为与有我无我

最近一位与洪宗礼相交甚厚、相知颇深的挚友,对他做了一个十分科学、十分辩证的概括:洪宗礼既具备儒家的入世精神,又具备道家的出世智慧。此言一语道破了洪氏母语教育改革成功的“天机”。

洪宗礼编写语文教材,主持课题研究,确实大有“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教材编写组组成人员有四圈:第一圈是几位有特长的常务编委,第二圈是省内外高教界、中语界的“精英”,第三圈是为教材把关的学科专家、课程专家,第四圈是关注教材的教师、学生和教研员。主编是四圈的核心、指挥,拟订编写方案,分配编写任务,修改编写教材,都由主编主持。对于主编一职,洪宗礼当仁不让。他在总结“主编之道”时显露了一股“霸气”:“遇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尴尬时,应该说:‘我主编最有理’,否则就会让人莫衷一是,是非不辨。”从上世纪末,他又迈上了新的征程:研究中外母语教育,给我国的语文教育改革寻得另一条科学有效的途径。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异想天开地不少部级教育科研机构、出版单位都在这一难题面前却步,而洪宗礼作为一个中学教师居然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一百六十多位,协力攻关,试图敲开这一藏金蕴玉的宝库之门。

洪宗礼面对财富、仕途不为所动,面对死亡、灾难不被所吓,真正达到了“无为”“无我”的境界。对于出版社所发稿酬,洪宗礼多用于发展教材、搞课题研究,稿酬分配宁亏自己不亏他人,对已仙逝的编者仍给他们的家属发放稿费。他将个人所得的300万稿酬捐给学校资助贫困生、奖励优秀生,建筑中外母语教材研究中心大楼。2005年他因疲劳过度,以致生命出现危险,住院108天,医嘱休息一年。可他出院两个月,就去北京开会。他几乎拒绝一切宴请与稿约,用有限的生命,去延续他无限的事业。

天下物,得失相生,舍弃方可获取;天下路,曲直相较,绕道方可径直;天下事,有无相依,无为方可有为。洪宗礼深谙其中的辩证规律,他确实舍弃得不少,牺牲得很多,但得到的是事业的大获全胜、大功告成。洪宗礼是一位大智大勇大巧者,洪宗礼的成功,也是辩证法的胜利。

八、生命长寿与事业常青

洪宗礼有“拼命三郎”这一雅号,业内人士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为了母语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学习和思索,牺牲了健康,拖垮了身体,还几度面临死亡的威胁。但他置这一切于不顾,即使已逾“花甲”之龄,仍然放弃了一切假日,经常工作到夜里十二点以后。他认为,既然阎王爷给了我“一生”,我就要把它用足。他追求的是事业上的“长寿”。

洪宗礼也深知,没有生理上的长寿,事业上的长寿就难以保证。所以,近年来他也十分珍视健康,珍爱生命,用生理上的长寿支撑事业上的常青。他坚持每天下午散步一次,每次不少于半小时;他一手抱两个双胞胎孙女,戏称所抱者为双“千金”,价值连城;他更把思索不缀看做是老年养生的重要方法,一旦捧上书本,提笔写作,就进入思考的妙境与乐境。

他看到,人的生命终归有极限,但事业的延续与拓展并无终端。因而,近十年来,他规定自己:“意志不老,知识不老,智慧不老,心态不老”。他更加勤奋,更加刻苦,也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谁能相信,在跨入“古稀”之龄之后,他竟然出版了10卷本《母语教材研究》、6卷本《洪宗礼文集》,总字数达817万之多。近两年来,他被聘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和“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导师。他创造了一个普通中学教师很难创造的奇迹,他站到了人生事业之巅峰。

洪宗礼对母语教育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对中外语言教育的借鉴与吸收,他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功在当代,而且泽被后世。由此看来,半个世纪的争分夺秒马不停蹄,他不仅赢得了时间,赢得了生命,成为事业上的长寿者;而且,他从生命长寿的有限中,找到了事业延续常青的无限性,从生命长寿的暂时中,找到了事业常青的永久性。洪宗礼既是生命的长寿者,也是事业的常青者,因而,洪宗礼的一生是充实的、丰富的、幸福的。

“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延长自己的生命。”库尔茨的话道出了洪宗礼一生奋斗的全部真谛。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最适合采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而电教媒体以它色彩丰富的画面,展现文字蕴含着的意思,创设所需要的情境。课堂上将那一张张有序无声的投影教材,通过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地观察、发现、思维、探索,就会使其变为一行行清晰在目的文字,化为一句句有声有色的语言,形成一幕幕耳目一新的意境。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的年龄决定了: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如教学《观潮》一课,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像,屏幕上那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不少学生翘首凝望,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二、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据一项不完全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小学生对于语文课感兴趣的人数不到被调查人数的百分之十,为什么一提起语文课就被冠以枯燥,乏味的劣评呢?我个人觉得这是与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陈旧、单一有着很大的关系。

语文学科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个难学的学科,是因为语言文字具有抽象性和模糊性,难以理解和运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媒体不能有效地将语文中的信息予以展示,课文中的诗情画意,很难直观地表达出来,导致了语文教学效率不高。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学习效率同人的感官功能、运用的媒体和学习方式有关,而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声形结合、声情并茂,能较好地调动小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经有些小学实验证明,拼音采用常规教学要用四周或四周多的时间,巩固率还不太理想,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则只用三周时间便能完成全部的教学任务、巩固率达95%。以上事实表明,多媒体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时间的节省,可以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增加学生课堂自学的练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加学生课堂自学的练习,使其在同样多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东西,并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培养技能,减轻小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

三、利用电教媒体释疑解难,深入浅出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电教媒体可以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和教学重点化难为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东方之珠”》这篇课文是描写香港的繁华与美丽。可农村学生包括老师并没有亲身去过这个繁华都市。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可通过读文后播放录像,让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等尽现学生眼前。这样通过录像欣赏,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利用电教媒体提供素材,创造想象

语文课中可以利用电教媒体新颖的呈现方式,为学生提供人文、直观、丰富的情景素材,点燃学生探求新知的思想火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无论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学生发展和掌握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教学《枫桥夜泊》时,利用电教媒体出示画面,并配上一段曲调低沉、节奏缓慢的音乐,让学生聆听老师诵读,并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感受作者孤寂忧【语文教学论文由毕业论文网教客网“免费论文”频道收集整理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愁的心情;然后让学生进行口头描述,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地显示出来,以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激发入情入境的情感朗读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复现都难以调动学生入情入境。电教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小桥流水人家》一课,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那古老的木桥、潺潺的溪水、绿荫中若隐若现的农家小院。以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心底油然而生。此时,我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带着对乡村美景的赞美之情朗读课文。由于学生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被乡村的宁静美所感染,朗读兴趣随之而生。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现就我个人为例,谈谈在现实生活中融入美的做法与体会以求教于读者指正。

首先,读书是人人不可缺少的最现实的生活方式,也是审美和创造美的最好形式。我深深体会到:是读书给了我生活的乐趣,是读书指导我改革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是读书改变了我人生的命运。我走上教师工作岗位是教数学,同时也当了三十多年班主任,为了搞好教学和教育工作,我读了《中国古代教育文选》、《陶行知教育文选》、《陶行知教育论集锦》等书,长期订阅《教育研究》、《安徽教育》、《行知研究》和《新华文摘》、《散文》等刊物。我把这些书刊当作客观世界,把我自身当作主观世界,针对教学或思想上问题,选择有关篇章精读。如在《新华文摘》看到一篇文章说读朱光潜的书,不仅提高了思想认识水平,也提高了表达能力。为此,我到图书馆借了《美学拾穗集》和《谈美》来读,这不仅激起读书兴趣,且引入我跨入美学之门,接受了美学启蒙,又拓宽了知识面,要读的书愈来愈多,抓紧工作,挤出时间读书。在八十年代曾提倡搞第二职业,我的第二职业就是读书,从客观世界汲取许多美学的营养品,从而美化了主观世界,提高了审美意识与能力,虽然经济上有时拮据,但我不跟别人攀比吃、穿、用,生活虽简朴些,有读书乐趣,也很值得。

我在教育、教学中,把学生当作客体,同时,也把教学当作一种艺术生产。对客体认识经过两个阶段:第一是一般感觉阶段,就是感觉客观世界的反映;第二是美感阶段,就是意识形态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都是在观察学生各方面表现,针对不同的客体进行谈心活动,有目的“因材施教”。这时主体的意识形态通过实践影响客体,从而美化客观世界,既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主观世界也在美育中升华,这样形成了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融为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教学相长”就概括了这一艺术创造过程。由此,我在教学中,通过美育创造了值得崇拜的学生,那就是培养了全面发展(或和谐)的人。概括这一活动过程,我撰写了《用美来塑造“现代人”》发表在辽宁师大《教育科学》上,当时寄来了80元稿费,再加学校奖励同等稿费,相当于1个月的工资。事实说明了美学意义上的美若融入现实生活与工作中,不仅有审美价值(主要的),有时也产生经济价值,这更促进了我对美学研究兴趣。

从八十年代起,我开始担任学校教学研究与管理工作,岗位转换了,职责也重了。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这时,我所服务的对象教师又成了我的客观世界。我必须深入课堂听课,先是一般感觉阶段,再过渡到美感阶段。课后,根据自己的主观看法(意识形态),提出意见或建议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水平,即意识形态(美),通过实践去影响客观世界,在与教师讨论和研究中达到共识,从而形成了客观和主观统一的美。同时,启发在教育上有所体会、有所感悟的教师总结经验,写出教学论文在校刊《桐中教研》上刊登,这不仅激起教师教学研究的兴趣,也促进我抓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把这一做法撰写《学校科研要为素质教育服务》,在《中国教育报》开展“科研兴校”征文活动中获二等奖。又针对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注入式”灌输教法,既不能启发学生思维,又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我又撰写了《学陶的关键是转变教育教育观念》、《没有创造的教育是病态教育》等系列论文在《行知研究》上刊登,不仅获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发的“荣誉证书”,又获得安徽省教委、安徽省陶行知研究会奖励及“荣誉证书”。这都是教学研究之美结出的硕果。

其次,人在现实生活中要敬畏生命,坚持锻炼身体,达到身心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健康的身体是生命之源泉,也只有坚强的生命力的人可抵抗各种疾病,渡过各种难关,应付各种挫折和打击。因此,健康的身体既是幸福也是财富。我走上工作岗位后,仍把在学生时代锻炼身体的方法与习惯带来,主要是跑步、打球、参加体力劳动等。尽管如此,但在八十年代初我患上了关节炎,手、足的小关节肿胀疼痛,经省级医院检查,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医生说今后可能残废!我先服西药,没有效果,且愈来愈严重,有时痛的不能举手在黑板上写字、洗脸、洗澡都很困难,这时我思想上紧张起来。有人开玩笑说,天天锻炼还患关节炎,可见锻炼与不锻炼都一样。对此我很尴尬,有苦难言,无法辩驳。但我坚持锻炼不放松;同时,我从书本上找有关资料看人家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尤其朱光潜在《我学美学的一点经验教训》中说:“从锻炼健康的身体中来锻炼健康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工作所必须遵循的一条辩证唯物主义准则”⑥。这对我有刻骨铭心的影响,从意识上提高了主体对锻炼身体认识,身体同精神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我不仅持之以恒的锻炼身体,同时也先后买些中药,如国公药酒、祖师麻药膏、山海棠片等自己治疗。这时我把病态的“我”当作客体,坚持长期锻炼,服药(当作劳动或艺术生产过程)。十几年后奇迹发生了,我的身体康复了,仅左手中指关节有点畸形。这不也是经过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客观与主观统一的美吗!有不少患者问我如何治好了顽证(类风湿关节炎)?我的体会是持之以恒的锻炼身体,也就持之以恒的刺激血液循环,药力才易于达到末端关节深层部位,发挥了药的效力;精神愉快也许增强抵抗力,从而达到根治的效果。

最后,我退休了,面对现实生活,人老了,也渐渐衰了,这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但在主观上重在振作精神,心态要好,要把养生当做一种艺术追求。因此,应看到有利条件,经济上宽裕了,各种负担少了,休闲时间多了。要珍惜时间,对老人来说,时间比黄金宝贵,真是寸金买不到寸光阴。必须科学安排时间,至少抽3小时读书学习,且写日记,其目的是让脑动起来;安排1小时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洗碗、抹灰等;最重要是安排时间锻炼身体,散步是最好地运动形式。散步安全,有百利而无一弊;散步完全由个人操控,没有竞赛性质,无需过分;散步的频率可疾、可徐、可停,根据内心需要协调;散步可以与观光结合起来,可看野外风景,可呼吸新鲜空气,可闻鸟语花香,可看市场交易热闹场面,等等。每天至少走6公里,分二次或三次进行,只有不停运动,使脑、心脏和肢体得到锻炼,才能延缓衰老。同时还要有规律的生活,按时起居,多饮茶水,饮食要节制,也是健康与长寿秘诀。由此要认识到健康不仅是生活的需要,更是生命的需要。有了健康就有了时间,就有个人自由;有了健康就拥有希望;有了健康才能去读书、看报,才能去交朋结友去谈心,去旅游。正因为有了健康,我上合肥老年大学6年了,学习古典文学,每周半天时间,既是去听课,也接触许多老年朋友,互通信息,也很开心。我在老师指导下,自觉预习,自选作业做,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在学习《论语》后,我撰写《观的审美内涵》,学习《红楼梦》后,也撰写《贾宝玉是人世间的“美玉”》都在刊物上发表。上老年大学我有这样体会:作为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最后阶段,其特点是非学历、非功利教育,没有追名逐利的羁绊,没有时间空间限制,完全按照个人兴趣与爱好自由选择,其学习主要指向自我。完善自我,为自己塑造理想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以此创造了客观与主观统一于自身的老年美,至死也无憾了。

综上所述,美是属于意识形态的。审美必须经过两次感觉阶段,且紧联着的;创造美必须经过辛勤的劳动或艺术生产过程。因此,美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利器。

注释:

①引《朱光潜全集》第5卷第82页,安徽出版社1989年版.

②引《朱光潜全集》第5卷第80页,安徽出版社1989年版.

③引《朱光潜全集》第5卷第80页,安徽出版社1989年版.

④引《朱光潜全集》第5卷第71页,安徽出版社1989年版.

⑤引《朱光潜全集》第5卷第235页,安徽出版社1989年版.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潘莉萍,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苏州市中小学学科教改带头人,任教于江苏省吴江中等专业学校。曾荣获江苏省中职语文教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江苏省“五四杯”中学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论文大赛特等奖、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语文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一等奖。

她的教学,于平实精致中见内涵,在行云流水中显张力。她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致力于在作者的世界――“文本”与学生的世界――“心灵”之间构筑桥梁。过程的衔接、问题的设计、语言的组织、精神的契合都融合了诗意的栖居。

郑板桥晚年时画《竹石图》,题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洒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作画如此,教学何尝不如此?

回顾自己站上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讲台的时间,不长也不短,十有余年。想着当初师范毕业时怀着“不误人子弟”的自警走进校园,在经历了初为人师的紧张和兴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在知不足的苦闷、思无果的彷徨、遇良师的欣喜、获成果的幸福中循环着自己的教学生涯。

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了“思考”对一位教师的重要。事先有思,行而有序;事中有思,行而不迷;事后有思,行而有得。事先而思,思学生思教材;事中有思,思预设思生成;事后而思,思成败思得失。一个会思考的教师,才可能构筑一个独一无二的属于自己的课堂。

一、素朴的语文课,大道至简

“大道至简”是后人根据老子的哲学思想总结出来的,意思是“大道理(指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正如人们所说:一门技术或一门学问,弄得很深奥是因为没有看穿实质,搞得很复杂是因为没有抓住程序的关键。语文教学正是如此,教师给得越多,学生接受的可能就越少。语文课应该追求素朴简约之美。

语文课一如摄影,是一门做减法的艺术。在摄影艺术中,拍摄者要减去一切与表现主题无关的元素。这听上去很简单,操作起来却实在不易,因为在减去时必须要考虑各元素之间的潜在联系,表面看是减去一个元素,实际却要用来增加精神的内涵。郑板桥的“删繁就简三秋树”说的是写文章,其实适用一切艺术,语文教学是艺术,也当如此!减什么呢?可以减课堂的形式,可以减教学的内容,可以减教师的课堂语言……一切,服从于一堂课到底想要“教什么”及准备让学生“学什么”。

如在教学《诗经・静女》一诗时,依据教材和学情,为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我将这一课教学设计为“一题引佳境,渐进得精髓”。“一题引佳境”即指用一道填空题串联整堂课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主动读诗、解意、思考、归纳。这道填空是“( )的 为( )的 用( )的方法写( )的 诗”。所谓“渐进得精髓”是指,教师将这道填空题再分解成四道小题,一一探讨完成,课堂教学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层层深入渐得诗歌精妙之处:诗歌采用的艺术手法、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诗经》中此类爱情诗的特点等等。

再如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教学,我们大可以用梁漱溟先生在《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本书中的一段话来架构整个课堂,梁先生认为,人一生要解决好三大问题,一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小说中琼西最后恢复了健康正是解决好了这三个问题的结果。带领学生,立足文本,品味重点词句,从而深刻体会,人一生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人和自己内心的问题”。长文短教,大音希声,见微知著。

做“减法”的课堂不胜枚举,如《不自由,毋宁死》的教学,抓住关键段落,以朗读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层层递进,让学生习得作为演讲稿这一特殊议论文的范式,引导学生体会演讲的说服力、感染力,在实践中提升演讲水平;《沁园春・长沙》的教学,抓“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关键设问词句,引出几幅“湘江秋景图”,从而生发出作者万丈豪情;《在马克思墓前讲话》的教学,扣住马克思的两大贡献,引导学生关注马克思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和人生价值,通过恩格斯叙逝世、议发现、评贡献、追哀悼、抒怀念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叙述、议论、抒情、描写等表达方式的融合;《化装舞会》的教学,通过解题引出文本描写的两场化装舞会:一是父母组织的那场,呈现的是贵族与富人的奢华,一场则是女仆导演并演出的,表达的是穷人的生活,进而把握文本的对比手法,由此引领学生深入文本,钩玄提要,等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是越来越少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多学”,教师“少教”,注重的是对知识理解的深度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二、自然的语文课,大巧不工

《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王弼注曰:“大巧因自然而成器,不造为异端,故曰拙也。”也就是说,“大巧”之所以为“大巧”,其核心和本质在于遵循了自然规律,保持事物本来的面貌和状态,而不是人为地破坏事物固有的属性。一堂语文课,恰恰应当追求“自然”,这自然,一方面是指追求语文课的本源、规律,另一方面是指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自然随心。

我们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课,虽然姓“职”,但它首先依然是语文的教育,它本质上是文化教育、人文教育,又具体落实为言语人格教育。不管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人格养成是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完整、独立、健全的人格,需要语文课。在职业教育中语文是一个窗口,一个年轻人精神、人格培养的明亮窗口。语文教学中所培育的,诸如独立健全的思想、完整的认知结构和知识储备等,将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最大的可能。语文是激发一个人求知的永动机,让学生不仅能够“生存”,更学会“生活”,有精神内涵的生活。而我们培养的人才在专业技能上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的包括语文课在内的公共基础课所涵养的底蕴所决定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语文课其实还承担着母语教育的重任。母语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丢掉母语,我们将找不到回家的路。所以,我们的语文教育,它面向民族本身,关乎民族生存,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

在明白了语文教育的本原之后,我们的语文课,自然会上出语文味儿,而非别的什么德育课、创业教育课之类。如我在教湖南作家刘丹的《寻觅楚风》一文时,把课堂设计为三个层次:品楚风之内涵,悲楚风之不存,唤楚风之复传。条理也许清晰,思想也许鲜明,却总感觉缺了什么,缺什么?那就是“语文”在哪里?这是一堂完整的真真正正的语文课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堂课需要重新来架构,以“语文性”为根本,走进文本,寻觅文本中的“语文性”,探骊得珠,走出将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的误区。再如教《荀子・劝学》这样的文章,就要追求“文”与“言”的深度融合,去追求文言教学中“山的沉稳与水的灵动”的和谐之美。

自然的语文课,还应该是一堂摒弃了所有浮华形式和作秀套路的语文课,紧扣文本,教师的讲述力求朴实而切中肯綮,教师的引导力显简明而清晰,课堂的讨论要点总是放在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处,放在学生容易混淆处。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来雕饰”的美,做到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三、成长的语文课,发荣滋长

明代高攀龙《讲义・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四者之入于心,如木之于地,根深柢固,故能发荣滋长,畅茂荣达而生色也。”荣,草类开花或谷类结穗;滋长,生长。指草木繁茂生长,比喻茁壮成长。

这里的“成长”,指向的不是一时一课的“知识”,而是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要做到这三点,我们唯有“破”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从职教实际出发,研究我们中职语文课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两大问题,从而创造职教语文自己的经验和教学模式,使之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用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来丰富语文教育。也就是说,为了学生的成长,我们要做一个用语文来教学生的老师,而非只是教学生语文的老师。

这里我特别想提一下我一直以来对学生的三个“唤醒”,一是用教师爱语文的心唤醒学生对语文的爱。爱上语文,才会相信语文中所蕴含的人世间我们所追求的一切真善美,才会潜移默化为自己的精神构成,打好终身学习、终身精神发展的底子才不会是一句空话。二是用教师“用语文来教学生”的智慧唤醒学生“用语文来生活”的智慧。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是有智慧的,能随时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教育素材,用语文来教学生。这样,学生的智慧才能被唤醒,学生才会学会用语文来生活,人生处处有“语文”,语文成了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部分。三是教师要用全新的评价机制唤醒学生心灵中的成功感,这点对中职学生尤为重要。“成功感”之于中职生,是“稀缺资源”,而“成功感”恰恰又是一个人茁壮成长的必需。所以,要给“成功”一个最切合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定位,重视学生的差异,正视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切入语文学习的不同过程,让每一个学生品尝到成功的滋味,给学生创造“成功”被唤醒的机会,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一个被唤醒的学生,他的潜力是不可预计的,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发展中,他的成长也是不可估量的。

对于“成长的语文课”我还有一层意思要表达。《礼记・学记》中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思想,“教学相长”有两层意思,一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长”,二是教师的“教”与教师自己的“学”相长。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课,除了追求学生的“成长”,也要追求教师自己的成长。张荣伟老师曾经说过:“一个没有理想的老师,不可能走得多远;一个处于职业倦怠期的教师,不可能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一个有知识而无智慧的教师,不可能教出富有灵性的学生;而一个没有教育良知的教师,根本不配教师这个称谓。”所以说,成长课堂,“成长”的是学生,也应是教师。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一个"点" 两条线 三部曲 目标导航 联想奠基 问题搭石 方法添翼

一直在探求拓宽学生习作空间的有效策略。正好五年级选择研究第一单元习作教学指导,于是,我和我的团队,踏上了教材习作拓宽空间的指导研究之旅。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1.读教材,找准一个“点”

本单元习作有三点要求:

1.1题目中提供了三个可供选择的活动角度:说写自己在读书经历中的故事;交流采访经过体会,整理采访记录;围绕“开卷是否有益”展开辩论,再写下经过或自己的看法。

1.2通过讲述故事、交流体会、介绍心得、开展辩论,增强学生倾听、表达与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养成多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1.3任选一角度习作,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我们把三个内容放在一起,想了又想,比较了又比较:采访可操作性强,但五年级学生能问出个什么来?估计流于形式,写出来也不深刻。关于辩论,更是一边倒,看书一定有益,除非看色情、暴力书籍。所以辩论活动要进行,通过活动明事理,不必成文挤牙膏。由此,我们把作文切入点放在“讲述与书的故事”上,将习作主题定为“我和书的故事”。

2.知学情,确定两条线

《语言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珍视个人感受”“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而从学生刚完成的两篇练笔来看,他们习作内容选材不宽,思路不广。说实话,他们的习作技巧仅仅相当于小学四年级水平。所以,我决定本次习作指导从两方面入手:一导思路,让他们知道可以写些什么?解决习作“无米”的烦恼;二导方法,让他们知道怎么写?习得“炊”的技巧。

对高年段学生而言,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难把握。因此,拓宽写作思路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3.增见闻,走好三部曲

说实话,我们的学生是幸福的,他们虽然不能想风得风,要雨得雨,起码能做到要书即买,是没有得书难的经历的。所以从“得书”上面挖掘不到“黄金”。但是在经典诵读进课堂的今天,孩子们谁没读过几本像样的书?所以读课外书的经历很丰富,读一本书的方法很多彩。因此,只要点燃了激情,引爆了思维,习作很容易。由此,我把“启情”作为习作指导的重中之重。

情如何启?一,广读博览学理论。教师上网浏览习作教学论文,准确把握习作教学方向。二,深钻细研习方法。教师观看名师习作指导视频,研读名家习作指导案例,学习借鉴名师习作指导策略。三,品“书”悟“读”增见识。指导学生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查书的笔顺,看“书”的字体演变;记“书”的名言;读名人读书故事;了解书的保养知识;摘抄读书的词语。

这样三步走下来,习作教学还未开始,师生创作、倾诉的激情已经被点燃。真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巧引妙导拓空间

1.目标导航

充足的教学准备之后,我们确立了《我和书的故事》习作指导教学目标:

1.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读书的经历,通过听故事,讲故事,写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完成习作。

1.2在故事讲述中让学生明确说故事要清楚明白、具体生动,写故事都要做到细描写、美语言、真情感。

1.3在故事讲述中,激发习作热情;在小问题呈现与教师点拨中,拓宽写作思路;在课文回顾与借鉴中,明确写作方法。

2.联想奠基

开课伊始,大屏幕显示一个大大的正楷繁体“书”字。让学生把手拿出来,随老师书写“书”。问:看着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纷纷说出自己想到的场景,描述眼前浮现的画面)

师:看着“书”,能想到这么多画面、这么多事物,看来,同学们很善于联想。有人说,书是伴侣;有人说,书是家;有人说,书是长生果。在你眼里,书是什么?(学生以比喻手法说:书是什么?)

师:能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说出对书的认识,看来,同学们都是爱书人。这节课,我们来上一习作课。板书:我和书的故事

3.问题搭石

教学过程的最重要部分就是谈书论读,解决习作“无米”的烦恼。此环节我分三步走:

3.1聊得书的故事。(板书:得书)

先引导思考:你最喜欢的课外书是什么?它是怎么得来的?得书的过程有无故事发生?然后小组交流自己得书的故事。最后全班交流得书的故事。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深入引导,开启学生的思路,帮助他们把情节补充完整。

3.2聊读书的故事。(板书:读书)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借助问题思考:什么时候爱上读书的?怎么爱上的?为了看书,你曾做过哪些事?读书给你带来了什么?先个人静思,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3.3聊读“爱惜书”的故事。(板书:爱惜书)

对于我们喜爱的书,同学们一定很爱惜。那你是如何爱惜书本的?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包书,将翻起来的书的角压平,看书之前洗手,看完书后放入书柜,及时整理,给书编号)

4.方法添翼

聊着聊着,孩子们肚子里装了满满的故事。怎样让故事在习作本上精彩呈现呢?我们回顾一下本单元的课文,看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生默读回忆。

师:谁愿意把从课文中学到的习作技巧与同学分享?

在学生回答教师理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本次习作要求:细描写、美语言、真情感。同时,再次带领学生细读《窃读记》中“细描写”的句子,美读《我的长生果》中四字词语和优美的语句。

指导了写什么,明白了怎么写,孩子们拿起手中的笔,一气呵成,一篇篇精彩的故事流淌在同学们的习作本上。

结束语

习作收上来了,我一本本读下去,微笑在眉头跳跃,心儿在胸中欢悦。先看篇幅,字数达400者38人。要知道,第一篇练笔字数达400者不足10人呀!再看题材,有“护书”的美文,有读书的片段,有得书的喜与乐,有盼书的急与愁……总之,写同一内容的少,写雷同文章的无。看来,选好切入点,用心指导,教材习作空间可以广阔无垠!

参考文献

[1]《儿童写作心理与小学作文教学》(杨德伦)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课改 教学原则 课堂引入 策略研究

【注】重庆市巫山县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立项编号:20120016。课题名称:对新课改下课堂引入的策略研究。该课题被重庆市巫山县教育委员会、教育学会评为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负责人:廖文浩。主研:廖文浩 李正文 骆志峰 罗先太 廖相伐 杨小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46-02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目前基础教育已特别强调加大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自学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所以无论是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还是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角度出发,我们都应当尽快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分析、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其次、长期以来农村基础教育体现出学生动手、实际操作能力不高。认真反思有以下两方面值得关注:

1.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可在现实的教学中,理论的大量灌输,使得教学效果低下。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我们迫切需要有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实际教学。

2.由于初中学生是普九,学生成绩基础较差、在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单纯依靠随意的课堂引入讲授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无法使他们快速地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犹如一个表演艺术家、各个教学环节,都必须有精湛的表演艺术,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至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教师对各个教学环节如何去深入研究致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一个教师若没有构建好各教学环节,哪来好的教学课堂?要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首先要构建好各个教学环节,自古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说明万事开头的重要性!因此,对新课程下“课堂引入的策略”研究,从各个教学的基本环节着手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步骤、过程及具体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学生发展,体现科学的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反映当代科学成果。在课堂教学中,时间资源有限,空间资源狭小,人力资源很难得到全面充分地开发。如何解决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现实之间的矛盾?精湛的教学艺术,如何构建各个教学环节特别是巧妙的课堂引入环节是解决此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优化课堂教学环节,落实新课程目标

1.课堂教学环节的内涵和特点

教师课堂教学的环节一般由课堂引入、新课讲授、知识应用(课堂练习与应用举例)、课堂小结、作业布置、课堂板书及教学反思等方面构成。很明显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来自于各个环节的合理设计和展示,教师在一堂教学过程中。有好的课堂引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思维习惯,自主获得知识与构建知识体系,落实学习过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2.课堂引入的策略研究与常规教学的区别

教学时教师在备课时一般也考虑了引入等各个环节,但本课题是旨在具体教学时单一对某一个细小环节进行重点研究,对整个初中需要学习的各章节内容在课堂教学时分别采取何种科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便于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具体应用时有章可循,更为注重的是细小环节的优化,它们的侧重点不同,因此有着本质的区别。二者反映的理念也就不同。

3.教学环节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抓手

新课程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它要求教学过程是互动的。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生会怎样学习,怎样才能弄清一堂课的知识。由于课堂引入从设计上力求从学生的“学”出发,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关于对新课改下“课堂引入的策略”研究,所采取的方式是对比试验,二.6、三.6与二.7、三.7以物理学科作为标本,进行为期一年的时间进行具体研究,总结规律、找出特点使其符合新课程理念又便于操作。

4.“课堂引入的策略”设计

教学中课堂引入如何设计、应用何种策略,如何构建好各个细小环节从而让课堂是一堂成功的课以及达到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引入进行精心地设计,根据课程目标要求,根据所学习的具体内容、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从促进主动构建达到优化这一环节,这一角度来进行设计,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二)关于对新课改下“课堂引入的策略”方法

我们所设计的“课堂引入的策略”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引入法、实验引入法、复习引入法、文娱互动引入法、资料引入法、直接引入法、其具体表现在:

问题引入法

即针对所要讲述的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答或造成的悬念来引入新课。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学生的幼小心灵里是一个谜底,教师提出问题后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入新课,这就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教材并通过课件进行讲解,教师与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互动、富有启发性,这样的教学方法遵循了教学中的“启发性原则”。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避免了教学的枯燥和乏味。

实验引入法

在新课讲授之前,准备好器材,让学生通过教师演示的实验,创设情景,通过有趣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欲望,从而引入新课。这样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获得知识的方法,感到知识学有所用,必须学,这样在教学上也遵循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实验引入法最大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生动活泼,且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便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

复习引入法

即通过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引入新课的学习内容。这种引课的特点是便于学生了解到新内容是旧知识的深入和提高,便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的结构。这种引课一般适用于对基本生物知识的具体运用的新课教学,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复习运用发现新问题,探索新规律,这种教学方法实质上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从而又遵循了“循序渐近”的教学原则。

文娱互动引入法

即通过文化娱乐的形式,如游戏、迷语、诗歌、对联挂图、比赛、等形式引入新课。这种引课方法可使学生对课堂获得极大的兴趣,使得气氛活跃,娱乐于学、让学生在愉快中学到知识,尝到学习的乐趣,文娱引入法一般用于比较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的引课,在上课开始时教师巧妙地设下有关的问题和悬念,并通过文娱互动活动为解决这些困惑的问题而埋下伏笔,教师所设计的互动问题娱乐形式要来自于生活,来自学生身边所熟悉的现象,充分联系实际,所列举的事例具有趣味性。使其能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乐在其中,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这样又遵循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学生经过讨论、阅读教材并运用以掌握的知识进行解答,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与点评使学生容易接受,这样从理念上遵循了教学中的“可接受性原则”。

资料引入法

即用各种资料(如科学发明发现史,科学家轶事、故事、科学幽默等),通过巧妙的编排、选择引入新课。这种引课方式具有真实、可靠、生动有趣等特点。通过引入科学史上的有关资料,能从中有效地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能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使学生从中学习到科学家们那种为真理、为科学忘我的追求而献身的精神。一般是用于比较抽象的单元教学的开头,使学生通过史料对这个单元知识的产生、发展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因而从心理上和思路上降低了单元教学的难度。用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幽默引课,在一定程度上讲更适宜初中的物理课的教学,因为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她的每一点知识都离不开科学家的大量实验,而有很多科学家、很多实验都伴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这能打动初中生的好奇心,通过故事情节造成悬念,可使他们集中精力进入学习状态。

直接引入法

即在上课时直接说出所要讲述的课题,直接引入法最简单容易,但引入效果一般都不好。它不能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因为所提出的新课题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使学生感到茫然,不能集中思维和注意,缺乏学习的心向。经常用此法引入,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会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因此,非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宜采用此法。

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从教学生“学会”到学生“会学”是教学上质的飞跃。而这“渔之技,学之法”不能单靠灌输获得,必须教师多方设法引导和互动,使学生“自求而得之”。陈旧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精力基本倾注于“讲深,讲透”,力求把学生“教会”,而我们对物理课堂的引入讲究的是策略、 所强调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重头戏”是提出问题和引导探索讨论。问题要能体现揭示事物矛盾或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价值,要提得适时适宜,紧扣教学目标,紧扣日常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学情实现了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力求促进学生人人成功,这样在教学方法上又遵循了“因材施教原则”。

(三)步骤及过程

1.前期准备阶段:2012年3月,确定课题,组建课题小组,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完成申报工作。确定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法。

2.研究实施阶段: 3月―5月,研究实施第一阶段,研究课题开题,实施研究计划。分工合作研究课题;集中讨论研究结果,并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集中研讨,提出设想,并讨论其可行性。

主要采取措施:积极向学生宣传和介绍关于对新课改下“课堂引入的策略”研究的具体方法,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案教学活动的实践中来;同时不断改进完善,使其能够更适合于我们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予以纠正。6月,阶段性小结(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在集中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修订后期实施方案并撰写报告及论文。9月-10月,研究实施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基础上调整实施方案,是研究能得以顺利进行,为课题顺利结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3.结题鉴定阶段:11月底,课题总结。对各种培养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分类汇总,分析总结。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并申请结题,使研究成果得到认可,并能在全校得到应用和推广。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实施关于对新课改下“初中物理课堂引入的策略”近一年,从教学效果来看,可以说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变化大

通过堂引入的策略使用,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而是主动参与,积极性很高。我们设计的引入方法,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问题,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模块考试和教研室质量检测考试中,更是发挥了引领作用,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学科能力的培养上,知识的落实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一些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因为有好的引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些原本不太喜欢上课的学生也开始喜欢了,他们说:“原来以为很难学,其实也没有那么难,作业我们也能独立做出来。上课挺有意思的。”不仅如此,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研究能力也得到提高。

2.教师素质的提高

以“课堂引入的策略”研究的具体方法,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实施课堂引入优化为抓手,深化新课改“这一探索,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不再沉闷,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现在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随时可见。正真的将课堂交给了学生。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得到提升,可谓是教学相长。

3.课堂教学效率高

在实施课堂引入的策略”研究的教学中,由于增加了科技含量、知识容量和学生的思维量,讲练结合,正确处理了学生“减负”与效果矛盾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养和学习能力,使教学有条不紊,提高了整个课堂教学效率,很好的体现了课改精神。此外在实施优化课堂引入的过程中,学习成果和评价形式等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更注重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1.课堂引入的优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也能讲求课堂实效性。但在有一些章节的知识教学中教师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论,因为他们确实可同时应用多种方法去引入,但到底该用哪种方法效果更佳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实践中来进一步检验。

2.课堂引入的策略、研究的运用要与教学管理挂钩,课堂引入的优化的用只有与教学管理挂钩,才能发挥学的真正作用。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自觉形式有差异的,使用引入优化环节教师随时要检查,检查的方式可以在课堂上师生交流之中,或者生生交流之中,而且评价要及时。

3.对教师和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能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能与老师互动、完成好教学目标。

对教师的要求:要课堂引入恰到好处,不做无用功。每节课采取的何种方法引入必须整理记录。当然,关于对新课改下“课堂引入的策略研究有待于深化和拓展,而我们的课堂引入优化环节教学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今后我们会继续努力,争取让它更完善。

作者简介:

廖文浩:毕业于西南大学艺术设计专业,任教美术、物理教学工作,近几年所负责的课题研究多次获县教育委员会、教育学会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二等奖。所撰写论文在国家一级教育期刊《现代阅读》201302期上刊发。

廖相伐:中学物理高级教师、五级岗位,在核心期刊三篇。所撰写论文多次被市、县评为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二等奖,2004年经层层筛选所撰写论文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全国优秀论文一等奖;所撰写科研论文曾被人民大学资料收集室收藏。

李正文:骡坪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中学一级,市级历史骨干教师。市级赛课一等奖获得者。

罗先太:办公室主任,中学一级教师,所撰写论文获县一等奖,曾多次在县教育学会组织的基础教育创新论坛上获一二等奖。

骆志峰:教导主任,中学一级、市级物理骨干教师,教育科研骨干,学科带头人。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一、校长教学管理常规

1.校长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学校要建立以校长为首的,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等人组成的教学管理系统,校长统一指挥学校教学研究、决策、实施、检查和总结。校长要熟悉教学业务,有较高的管理和指导教学的能力与水平,要把主要精力用于管理和指导教学工作。

2、校长要创造为完成各科教学任务所需的必要条件。要控制班额,要完善各种教学设施,让教师能教、善教、安教、乐教。

3.校长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从本校实际出发,每学期都认真制订和实施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并指导、检查各学科教师制订学科教学计划。每学期认真总结教学工作。

4.校长要对本意见中的“教导处教学管理常规”、“教研组工作常规”、“教师教学常规”等提出具体要求,每学年评选和表彰达到常规要求的先进者。

5.校长要对各学科提出明确的合乎实际的教学质量要求,其中对进行闭卷笔试的学科要包括平均分、优秀率、良好率和及格率。要在学校逐步推行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每学期都要评选和表彰达标的教师,评选和表彰一批优秀学生与进步学生。

6.校长要深入教学实践。每学期担任一个班一门学科的课或每周任课2—4节。要有计划地听课、评课,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要深入教研组指导教师备课,每学期不少于10次。每学期要不定期抽查各学科教师教案,做好记录并适当评议。要到级蹲点,加强对教学工作的具体指导,解决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问题,总结推广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

二、教导处教学管理常规

1.要当好校长领导和组织教学工作的参谋和助手,要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方案(教学计划)和省的有关要求安排学校课程,做到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认真协助校长妥善安排学校的教学工作,掌握各科教学进度,检查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

2.组织教师学习教学理论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钻研教材,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

3.要组织和指导各学科教研组制订工作计划,开展教研和教改实验活动。组织和督促教师撰写好教育教学论文。每学期组织一次观摩课活动,组织一次各学科教学公开课,每学年评选一次优秀论文。

4.每学期要组织检查全校教师教案2次、作业批改2次。至少召开1次学生代表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并反馈给有关教师。要抓好考试后的质量分析,每学期要进行1次教学评价,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5.教导处要认真抓好教师业务档案和学生学籍档案的管理。要及时和如实记载教师业务档案各项内容;要健全各种学籍资料、表册。

6.教导主任每学期任一个班一门学科的课或每周任课3—6节。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0节,深入教研组集体备课不少于10次。

三、教研组工作常规

教研组由任教同一学科的教师组成,是学校实施教学的前沿阵地,也是各科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发挥集体智慧、研究教材教法和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基地。教研组既具有教学研究的职能,又具有教学管理的职能。

教研组长是教研组的带头人,要推选师德高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教研能力强,有一定管理能力,能团结同志的教师任组长,负责教研组的工作。教研组的工作常规主要是:

1.要在开学前制订出教研组的学期工作计划和组织学科教师制订学期教学计划。

2.教研组内可设年级备课组。教同一年级的教师组成一个备课组,由教研组指定备课组长。备课组每2周开展一次集体备课。同一年级的教学原则上要做到教学进度、教学要求、教学重点难点、考试命题四方面的统一。

3.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研和教改活动。根据教导处的安排,要认真开展公开课活动,教研组长要带头上好观摩课。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评课,每学期不少于10节。

4.要抓好组风建设,逐步形成严谨治学、团结合作、热爱事业、交流学术的良好组风。

四、教师教学常规

教学常规,是经常性教学活动的行为规范。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成绩考核五个环节。

1.备课:要做到“四备”、“六熟”,即备课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教师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与方法、课堂练习、教具演示和实验操作要领要熟。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精讲、善导、激趣、引思”八字要求,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在上课前写好教案。

2.上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做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科特点,正确贯彻教学原则,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组织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全面、适中,既符合课标(大纲)要求又符合学生实际,体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体现适当的知识容量和知识密度。

坚持启发式教学,体现“精讲、善导、激趣、引思”的八字教学要求。要把微笑、尊重、宽容、民主、探究、合作带进课堂,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教师上课要衣着整洁大方,仪表端庄,精神饱满,态度亲切。要按时上、下课。要运用普通话教学,高中英语要用英语讲课。板书要清楚、工整。要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要根据实际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有实验教学内容的学科,教师要创造条件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科学精神。没有专职实验员协助的实验课可加倍计算工作量。

要努力使课堂教学做到教学思想先进、教学目标完整、教学过程有序、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多样、教学效果显著。

3.作业:作业布置要目的明确,体现课程标准的知识与能力要求,难度与数量适中。对作业要及时检查和批改,抓好讲评,及时反馈。

小学低年级学生不留课外作业,中年级学生每天课外作业时间不超过半小时,高年级学生每天课外作业时间不超过1小时。

各学科都要采取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达到使学生巩固、扩展、迁移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目的。

4.辅导:辅导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地给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培优转差,分层推进。要加强个别辅导,并因人制宜,因材施教。要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档案,记录学生转化情况。要有计划地组织本学科活动课,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语言之美:未成曲调先有情

张齐华的教学语言之美,来源于他丰厚的人文底蕴和扎实的语言功底,二者为他在课堂上随意挥洒提供了源头活水。课堂上,他特会“勾引”学生:“勾”住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勾”“引”之间,或幽默、或诙谐、或深情、或睿智,总能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意境,将学生的学习情绪调适到最佳状态,使之产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心理。

在《认识方程》一课的“已知数”和“未知数”的认识中,张齐华问学生:“知道自己几岁吗?”学生回答:“知道,12岁!”张齐华说:“知道自己年纪不奇怪,知道爸爸几岁吗?”学生回答:“36、38、35……”张齐华及时点拨:“像这样,知道的数是……”“已知数。”张奇华又问:“你知道爸爸36岁,可你知道爸爸存折里有多少钱吗?”(学生摇头)。张齐华调侃:“这个真的要知道!”(学生开心地笑)这时张齐华追问:“像这样,要知道的却又不知道的数是……”“未知数!”张齐华适时小结:“但凡人类都有一个共同点,总是想方设法把‘未知数’变为‘已知数’。”看似平常的聊侃,其中却渗透了“已知数”和“未知数”的联系,学生被他诙谐幽默的语言所吸引,自觉地跟着他的思路走,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做好了铺垫。

张齐华认为,要使教学语言具有灵性、激情、智慧、信仰和爱,就必须“蹲下”。教师要用一颗童心触摸孩子的世界,用一种欣赏的目光打量孩子的天空,真正听懂他们的声音,欣赏到他们眼中美妙的世界。课堂上,他总会照顾学生的感受。当出示练习题时,他会伴着温暖的目光问:“同学们,有困难吗?那么,谁先来说?”在展示学生作品时,他会用关注的目光问:“你想给这份作业提点什么?”“还有什么需要补充吗?对于他的方法想不想说点什么?”然后,他转身告诉其他学生:“没有必要迷信别人。”当觉得没有其他答案时,他又会提醒大家:“有不同想法也可以大声说出来。”他的话语总是让人感到温馨。

幽默与温馨之外,“深刻”是张齐华课堂语言艺术的另一个维度。他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探究数学的世界。在执教《轴对称图形》一课时,他这样告诉学生:“我要给你们一些忠告,有时候,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眼睛,看上去像轴对称图形的也许不是,看上去不像的却偏偏是。”接着,他让学生根据经验大胆猜想,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说一说。生1说:“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沿着高把它剪下来,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生2说:“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把平行四边形对折后,两边的图形不能完全重合,所以我认为它不是。”这时,张齐华会握着生2的手说:“我跟你握手不是我赞成你的说法,而是感谢你为课堂创造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想想,要是我们的课堂只有一种声音,那该多单调啊!”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有一句名言:“我不赞同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张齐华的这一举动,与伏尔泰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眼睛”“感谢你为课堂创造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这样的评价语言富有哲学意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哲学的熏陶,获得一种深刻的思想触动。

情境之美:教学之贵在于真

张齐华主张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还课堂以本真。他曾经举过这样的例子,质疑某些课堂情境创设的虚假:有一次,他连续听了两节课,第一节课的教师从自己家的房子装修谈起,要学生帮出出主意,算一算面积是多少、要多少瓷砖,学生兴趣很浓……但没想到,到了第二节课,另一名教师又举了自己装修房子的例子。张齐华质疑:难道真的这么巧,两位执教的老师都选择在这个时候装修房子?

他说:“为了使教学‘引人入胜’,某些教师挖空心思编撰情境,并美其名曰‘美丽的谎言’‘课堂的需要’。现在想来,孩子们其实是清醒的,只是他们习惯了教师的作假……面对清醒的孩子,教师还如此矫情地‘创设’本不真实的情境,孩子们作何感想?情境还有其存在的价值吗?”由此,他开始思考:怎样的情境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学生个性、人格的全面发展。

张齐华认为,课堂上的情境设置,真实是第一位的,真实的情境需“真实化”地呈现,切不可矫揉造作,如果因“浓重的教育痕迹”而失去真实意味,只能算一种教学虚假,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和发展都是不利的。为此,他力求以真实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走入探索和发现之“境”。

在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他出示了自己1周岁时的照片,让学生猜照片上的孩子是谁。一名学生激动地说:“我觉得是张老师。”

师:真有眼力!这是1周岁时的我。仔细观察。(动画演示:身高约是头高的4倍)

师:发现了吗,1周岁婴儿,头的高度约是身高的几分之一?

生:1/4。

师:长大后,情况又会怎样呢?

(教师出示自己现在的直立照片,并动画演示:头高约是身高的1/7。)

师:现在,头的高度约是身高的几分之一?

生:1/7。

师:其实,不同的年龄阶段,相应的分数也不一样。同学们今年10岁左右,那么,一个10岁左右的儿童,他的头高又约是身高的几分之一呢?想知道吗?

生:(激动地)想!

教师随即邀请一个学生上台,其他同学一起现场估计,学生们都兴趣盎然……

张齐华以真实的照片和现实中的自己创设“猜想分数”情境,其“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要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估一估等加深对分数的认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切实体验到学习分数的价值。

张齐华说,其实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境俯拾皆是,关键就看教师是否有一颗敏感的心,善于发现、捕捉、转化、利用。一旦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为你所发现,并略作课堂化的加工,呈现在学生面前,就可以变成一种真实的数学“语境”。

在“因数与倍数”一课的导入部分,他创设了操作情境,巧用模型来建构知识,揭示概念内涵;“交换律”一课,他创设了故事情境,为新课学习搭建思考平台;“简单统计”教学中,他创设让学生现场调查的情境,增进学生对统计方法及价值的理解;教学“认识整万数”时,他从拨数游戏开始,在拨数过程中,唤起了学生对计数器、计数单位、数位等相关经验的回忆……

张齐华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实际上已打破了学科壁垒,通过各学科的知识整合来制造课堂的“热能效应”,达到了一种真实而自然的境界,让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科思维,积淀人文精神。

人文之美:文化要素满课堂

张齐华的课堂总是流淌着人文之美,他凭借对数学教学的敏锐洞察与深刻理解,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搭建出了“文化数学”这一崭新的教学平台。

张齐华认为,数学课堂应当是数学文化流淌的地方,是学生用心不断去触摸数学本质、感受数学内在文化特质的自由天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理应比他人具备更加敏锐的数学视角,以捕捉现实生活中蕴含的丰富而富有生命力的“文化”要素,为数学教学所用,并真正转化为学生数学成长的有效资源与动力。

一次,张齐华到桂林旅行,当同行的人慨叹漓江的美丽风光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时,他却被一座座实体山和水中倒影所形成的一幅幅天然的“轴对称图形”深深吸引,由此获得了一种崭新的教学灵感。回校后,他在《轴对称图形》一课的结尾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他拿出自己在桂林旅游时拍下的山水照片,给学生观看。欣赏着这些图片,不明所以的学生嘀咕开了:“美是很美,可它们并不对称呀!”“今天我们学习轴对称图形,干嘛给我们看这些图片?”……正当学生疑惑之际,张齐华不失时机地将遮去的倒影重新展现出来。几乎在一瞬间,所有学生都呆住了。因为,此时此刻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幅幅大自然的伟大杰作:奇异的山、水中的倒影以及由此形成的那些没有雕饰、不着痕迹的轴对称图形。学生们都被眼前这一幅幅美妙的轴对称图形深深打动,并惊叹于大自然所创造的这一奇特的对称美的意境。就这样,一种强烈的审美体验在学生的心中油然而生,并不断激荡、扩散、生成……

在张齐华看来,数学教学不只是数学知识、方法、过程的简单堆砌与叠加,也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机械传递与搬运。作为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中必修的一门课程,数学拥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特有的教育与文化价值,比如理性精神的滋养、数学思想方法的培育等。因此,数学教师应该把“作为文化的数学”融进课堂,使数学课堂呈现一种别样的文化气质。这种文气质既可能表现在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和组织上,也可能表现在对儿童数学需要的把握上,更多的还表现在对具体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作上。有人说,张齐华的数学课有一种淡淡的“文化味”,大抵指的就是这层意思。

张齐华始终认为,在孩子的视野里,一个数就意味着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一个数就是一道难忘的风景,教师必须懂得引导学生去阅读这些故事、寻找这些风景,让学生透过数学符号去触摸数学的脉搏、感受数学的温度,从而延展生命的广度与深度。

【人物小档案】张齐华,现任教于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曾是海门市学科带头人,多次获南通市和海门市数学教学评比一等奖,2003年获江苏省小学数学教学评比一等奖,有50余篇教育教学在省级以上刊物,2005年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小学数学优课大赛获一等奖,参与数学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工作。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学校重视,奠定教师发展基础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为校园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让课堂教学变得鲜活起来的同时,也给学校常规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考验。如何让教师尽快转变角色,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成为教育管理工作的难题。我校采用更新管理理念,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思想,把如何促进教师成长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来抓,急教师之所急,想方设法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条件,营造环境,创设氛围,为教师的成长服好务,实现了由“强制管理”向“自制约束”转化,由“我要你这样做”向“我应这样做”转化。教师自觉地将新理念、新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2.机构健全。分工明确

为了保障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校长为学校教师发展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下设教务处、年级组、教研组,力求做到组织机构健全、分工明确,为我校的教师成长保驾护航。

3.建立教师成长工作网络

教师成长工作网络是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整部机器正常运转的血脉。只有在教师队伍中建立起紧密联系、运行顺畅的工作网络,教师成长才能落到实处,才能真正起到作用。为此,我们建立了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一般教师五个层面的培训组织网络,形成分层次、有重点、全面参与的培训工作格局。

4.健全教师发展制度,规范发展要求

为把教师发展工作落到实处,使教师建设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切实提高教师水平,我校制定了一系列教师发展制度,如业务学习制度、案例分析制度、课后反思制度、青年教师拜师制度等。我们还把教师发展与评优选先结合起来制定教学评优制度,将校本教研成绩作为向上级推荐参选优质课、教学能手、优秀专业人才的重要指标。

二、扎实工作,促进发展

我校立足学校实际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师发展工作,将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有机地融为一体,提升了广大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使学校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激发教师学习需要,营造发展氛围

教师学习需要是校本教研的出发点。我们学校主要通过激发教师的学习需要,营造发展新氛围。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1.专业引领。在整个校本教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教师痛苦的莫过于“井底之蛙”的无奈。因此,如何让教师从“他人的有效经验”中获得专业支持和成长的养分,是我们校本教研的前提。首先启动名师培养工程,发挥骨干辐射带动作用。要想让教育教学工作有一个较快的发展,就必须有一批骨干教师带头,并充分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

2.榜样激励。利用学校师资的优势,搭建平台,倡导教师个体之间的相互指导,开展“老带青”、 “青帮老”等教师之间日常的互相合作和经验分享、交流活动,促使教师间教学相长,各展其长,互帮互学,优势互补,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3.任务驱动。对于年轻教师,学校帮助他们做好发展规划,落实教学任务,然后通过教研组帮他们进行集体打磨、研究,促进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

(二)搭建多种教研平台,促进教师发展

1.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我校推行“赛研”互动,激活教师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一方面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校内竞赛活动,促使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成长。例如:一学期一次的课堂教学大比武;一年一次科技节中教师课件制作比赛;优秀教育教学论文竞赛;一年一次教学开放周活动等等。校内竞赛活动重在过程,重在教师积极参与,每一项竞赛活动都是教师前进的阶梯。学校为使活动取得成效,决定采用激励机制的评价方式,对每位教师参加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并将每位教师的奖励得分纳入年终评优、考核、职称评定等活动之中。每次竞赛活动前,参赛教师只有进行务实认真的理论学习、资料收集、深入研究、扎实实践、大胆创新,才能在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这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达到“以赛促研,以研促学”的目的。

2.紧跟新课改,立足课堂教学。第一,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是尝试小组互助多元化和谐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数学组提出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集中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突出了目标意识、效率意识、达标意识、合作意识、质量意识;彻底改变了农村中小学“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等单一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而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参与意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第二,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我们觉得搞好课程改革最能体现学校的特色,也最能培养教师能力,促进教师提高。所以我校积极投身到课程改革中,编印了《八荣八耻》、《甘薯》、《酒葡萄的种植》、《尊师重教》等图文并茂的校本教材。这些教材深受学生的喜爱,也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

(三)以强化教师研训为核心,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我们是通过“学”、“磨”、“创”、“推”四个字来逐步推进的。

1.学――理论学习,汲取营养。几年来我们做到既学理论又学技巧,让书本与实践相结合;既找专家又向名师学,让理念与技艺相益彰;既走出去又请进来,让内引与外联相交互。

(1)组织培训,转变教师观念。根据上级的要求及新课程实施的需要,我们组织了各种培训。主要是与继续教育相结合。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了学科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培训。认真填写中小学校本培训发展报告手册的同时,重点学习所教课程的课程目标、具体内容、评估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了解新教材在编写思路、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的特点。通过这些扎实有效的培训,极大提高了教师驾驭教材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2)开展专题讲座,提高教师认识。为了更好地分层次完成培训任务,使得研修收到实效,实现“因人而异设目标,分标管理上台阶”的目的,我们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了“学习型团队”建设,使全体教师明确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及其深刻内涵,以较高的热情自觉投入到课程改革中,为自己的专业化成长打下理论基础。

2.磨――教学观摩,经历风霜。磨是为了练基本功,提高教师教学效率。我们凭借“教场练兵”这一既有特色又富有实效的学习平台,开展了“同课异构”的校本研究活动,实现备课――讲课――开课――上课的全程滚动。

3.创――专题研究,增枝添叶。 校本教研讲究的是立足学校实际,突出个性。为了开创富有个性的教研模式。我们提出了“对比式小课题行动研究”,要求教研活动以教

研组为单位,以各组小课题研究为抓手,以每位教师的“两备、两讲、两议、两反思、一案例”为主线进行主题研究。因为每次研究都有主题,每次研究教师都有抓手,每次研究教师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最后又能形成真实有效的第一手资料,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通过一上再上、一说再说、一评再评、一思再思的研修方式,达到了“锻炼多人,锤炼一群”的研讨实效,打造了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善于学习、乐于研究的业务骨干。

4.推――实践体验,开花结果。“推”是指鼓励教师们上台亮相。几年前,这里是一所薄弱的农村初级中学,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通过校本研修,通过形式多样的评课议课活动,我们练硬了教师的基本功,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鼓励他们敢于挑战自我,走出棱门,积极参加县、市、省组织的各种比赛。学校的助推使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相互合作,在竞赛中相互竞争,取长补短,学校的青年教师人人都有县级或以上的业务竞赛获奖。

(四)“跨校协作,区域联动”,开拓教师视野

为使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实行“以校为主、跨校协作、联片教研。的区域联动校本教研模式。我们虚心向兄弟学校学习,和他们一起探究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在教研室的协调联络下,我们在学校之间开展校际合作交流,建立起教师自发组织起来的一个个学习沙龙。这种“以校为主、跨校协作、联片教研”的方式,有效地缩小了学校的差距,推动了区域联动,既开阔了教师的视野,又相互取长补短,对整个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起到了以点带面、点点相连、共同提高的作用。

三、成绩与思考

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我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已初现成果,两年来我校教师有22人次在各级赛课和论文评比中获奖,科研课题已有8个通过验收,其中部级课题1个、省级课题4个、市级课题16个。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其中2位教师成为市导学团成员,培养省级骨干教师1人,市级骨干教师3人。市级优质课16节。借助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校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

纵观我校近年来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还有一些问题需要不断研究改进,如:由于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对于集中研修重视不够,今后应在集中研修和个人自学的结合上狠下功夫;在新一轮培训中,还需不断学习其他学校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使我校的教师发展工作再上新台阶。

上一篇:历史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如何发表高中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