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培养范文

时间:2023-08-16 10:38:05

人文素质培养

人文素质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生 人文素质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023-02

当前,职业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各个中职学校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由于专业技术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办学质量和就业情况,因而备受学校青睐;而人文教育因评价标准难以统一,见效缓慢,因而受到学校忽视,导致中职生人文素质不是很高。部分人文素质不高的学生毕业后对社会、对企业产生很多的“不适应症”,很难在企业长久立足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提高中职生的人文素质是当下中职学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提高中职生人文素质的必要性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识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中职生人文素质培养就是在中职教育中,结合中职学生及中职教育教学特点,通过知识传播、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途径提高中职生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并使之内化为稳定的人文素质,简言之,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提高中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社会发展的需求。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优秀传统,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可见,人文精神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新常态下,要求劳动者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能,更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等等,而这些都属于人文素质的范畴。可见,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是社会的发展的需要,中职生只有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

(二)学校发展的需要。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引领下,中职学校发展如火如荼,竞争激烈。如果学校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即培养“工具人”,而不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即培养“社会人”。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学校就失去了竞争力。中职学校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应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相处,学会做人”,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率高。就业率,尤其是就业稳定率的提高将反过来促进学校的招生等各项工作,实现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学校的社会竞争力。

(三)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大多中职学生毕业后,会直接进入社会开始职业生涯,对他们来说,科学知识、专业技能是成才的“硬件”,而人文素养是成才的“软件”,良好的文化素质为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以及更好地做人、做事、做学问提供广博的文化底蕴。如果中职生仅仅只是具备了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却没有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文字功底薄,表达能力弱,沟通能力差,责任心不强,抗挫折能力弱,理想信念缺乏,创新意识不够等,将无法在企业中施展自己的才华,无法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更无法向更高的领域进军。可见,中职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成为综合型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中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一)更新观念,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中职教育中,很多学校都存在“重技能轻文化”的现象,原因主要是专业技术教育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尤其是在中职生职业技能大赛中。而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作用缓慢,不易显现,所以受到忽视。有的中职学校将蕴含丰富人文知识的语文课改为单一的应用文写作课,有的学校没有开足音乐、美术、思想品德、法律等课程。实践证明,由于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教育,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技能结构单一,人文底蕴不足,难以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缺乏可持续发展后劲。因此,从学校层面来说,必须切实转变教育理念,改变过去“重技能轻人文”的教育观念,在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即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教学改革,增加人文教育内容。社会在变,时代在变,传统的课程设置已经不适应新常态下综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已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全人”的发展。中职教育是介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特殊教育模式,一方面要延续基础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又要为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打下基础。因此,中职学校应积极进行课程改革,适当增加人文方面的课程。首先,开设人文基础知识的必修课程,包括职业道德、法律、哲学、政治、文学、艺术等。其次,开设一些选修课程,例如艺术鉴赏、诗词赏析、音乐欣赏、职业礼仪、心理健康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开阔中职生人文视野,陶冶情操,还能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为他们踏入社会铺路。

(三)拓宽途径,多方进行人文渗透。人文教育不是一两门课程能解决的问题,更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专门的教育,更需要时时刻刻、无处不在的渗透。

1.课堂渗透。中职生人文素质提高最主要的途径还是课堂学习,除了人文素质教育课外,专业课程中也可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课堂渗透。如在计算机专业教育中渗透“精致”意识,在服装设计专业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在会计专业教育中渗透“诚信”意识,在交通运输专业教育中渗透“安全”意识,在电子电器专业教育中渗透“责任”意识,在实训时要对产品的质量负责,要遵守工作流程、工作纪律,等等。这样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和将来工作的职业特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2.活动渗透。人文知识必须通过感受、体悟、内化,才能内化成为一个人的人文素质,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中职学生记忆知识的能力相对弱,但是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动手能力强,中职学校可以通过主题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社团活动、各种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人文知识,在活动中强化人文知识,促进学生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并自觉内化成个人品质。

3.文化渗透。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中职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既要依靠系统的教育,又要依靠导向正确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职学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创设更广阔的人文培养平台。通过楼道文化、教室文化、实训室文化、宿舍文化、食堂文化、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宣传板报,LED宣传屏等,多方面、多渠道进行人文知识的渗透,在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优化队伍,提高教师人文素质。人文素质培养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个耳濡目染,不断启迪、感悟的过程。加强中职生人文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提高中职教师的人文素质。教师不仅要掌握过硬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还要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者和引导者。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言谈举止、师德人品、仪表气质、教学态度、治学精神等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人文素质提高了,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激励、影响学生,从而在无形中不断提高中职生的人文素质。因此,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优化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总之,不管是从社会、学校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学生自身发展来说中职学校都必须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在中职生成长的道路上,专业技能是“硬件”,而人文素养则是“软件”,只有“两手抓”才能促进中职生和谐、持续地发展,才能成为国家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松霞.中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经验谈[J].科教文汇,2009(23)

[2]吴必尊.中等职业学校人文教育的缺失和补救[J].教育导刊,2004(1)

[3]刘开颜.浅析中职校的人文教育[J].现代企业文化,2008(14)

[4]鲍茂红.中职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培养方式研究[J].职教园地,2011(7)

【作者简介】覃彩霞(1978― ),女,壮族,广西河池人,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中职语文教学及德育工作。

人文素质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人文素质 护理学教育 护生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of Nursing Students

LUO Yuqing

(Baosh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oshan, Yunnan 678000)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nursing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o adapt to the social needs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nursing personnel, humanistic quality is put forward to infiltrate the nursing education. Teacher is practitioners of humanity quality education; In nursing teaching is to train students love the nursing profession,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humanity,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s the main way at the same time, the educ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i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humanistic quality; nursing education; student nurse; cultivate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文关怀已成为医学文明和现代医学的重要标志。大量事实和调查证明,病人在接受治疗的同时,更渴望得到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护生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医院的整体形象和医院在社会上的声誉。因此,培养护生人文关怀理念和素养将赋予独特的使命和作用。随着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护理教育者将人文素质教育运用到护理教学中是势在必行,是每位护理教师面对的现实问题。

1 培养护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是指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品质、修养,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随着市场经济以及中国加入WTO以后护理人才的竞争进一步国际化,护士要适应这种新形势的变化,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情操,扎实的文化基础,精湛的护理技术,坚韧不拔的心理品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综合素质,而人文素质的培养对护士综合素质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护理教学中,要广集相关学科知识,耐心传授给护生,使护生在学习过程中热爱护理专业,潜心向上,掌握医学知识及人文知识。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有利于护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提升护生社会责任感和塑造完美人格。

2 人文素质培养的内涵

在现代护理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归根结底就是帮助护生怎样做人,怎样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怎样提高自身的人格和修养,怎样利用人文精神解除病人的痛苦,成为名副其实的白衣天使。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护生身心素质发展的基础,护生通过学习人文知识,一方面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理解生命的存在及其价值,从而珍惜生命;另一方面使自身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从而产生为人类的健康而奋斗的顽强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所以培养护生良好的身心素质,必须有人文素质作支撑。

3 护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

(1)在授课时培养学生热爱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绪论是专业课开篇,是引导学生步入护理殿堂的第一课。护理职业给学生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授课老师首先要穿洁白整齐的工作服,自然而简练地向学生做自我介绍,突出护士的形象美,使护士职业在学生内心产生圣洁感。教学通过介绍护理学的产生、发展和未来的前景,护理学对医学和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等,让学生感到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的光荣、神圣,增强学生的事业心,树立热爱护理事业的思想。

(2)调整课程设置及评价,拓宽教学内容。我国目前护理专业课多为医学专业课程的缩小,不能突出护理专业的特色。忽视社会科学知识,应加以改革。科学的增设人文课程,如护理心理学、人际关系和沟通、护理伦理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礼仪学等,将这些课程和医学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与现代医学模式相适应的具有护理专业特色的课程模式。其次,对护生学习的评价重视知识目标测试,护士情感领域、精神运动领域的评价。对护生情感、态度、技能等综合素质方面不能正确评价,从而淡化了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护理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工具,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全面向护生传授医学知识和人文素质知识。因此,只有调整课程设置的评价标准,拓宽教学内容,才能增强护生的职业意识,帮助护生具备服务对象需要的知识,形成尊重服务对象所应有的服务态度。培养护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与人交往及合作能力,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全的人格,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

(3)增强人文意识:加强护理教师队伍人文素质教育培训,使各级护理教学工作者明确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鼓励教师在授课中全面应用“人文”内容,培养护生综合素质能力,使专业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护生必须树立“病人的需要就是护士的责任”的服务理念。教会护生运用人文科学知识全面观察人,认识人,理解人和尊重人,使病人感到人文关怀的温暖。

(4)护理教学中贯穿着人文教育。教师是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者,一个具备良好素质的教师,会以其自身素质和学术水平深深吸引学生,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从而卓有成效地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因此教师首先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在教学实践中,言传身教,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营造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环境。教师要精神饱满,态度亲切,关爱学生,让护生感受被关爱的喜悦,并重视审视“关爱他人幸福自己”的哲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人文教育的内涵。其次,护理实践课堂是护士塑造护士职业形象的重要基地,要求护士不仅要进行各种技能的训练。总之,通过对护生的长期的严格要求,使他们逐渐进入护士角色,将内在美与外在美融为一体,养成护士专业特有的形象,人文素质得到升华。

(5)加强校园建设。学校应创建一个有规模、内涵丰富的图书馆,让学生和老师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增长知识。采取切实可行的途径,营造优良校风,如利用每年庆祝“5·12”国际护士节之际,拓展“第二课堂”活动,可举办护理技能表演、竞赛,护士礼仪展示,知名护理专家讲学等活动。把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隐性课程中,建立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拓宽人文素质培养的渠道,营造出浓郁的人文氛围,使护生的人文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通过关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树立师德典范,以榜样的形象加以引导。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最终使护生具有独立工作能力,交流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注重服务意识,给病人营造一个安全、有效、温馨、舒适的环境,在护理工作中体现出人文护理、整体化护理。随着护理职能的不断壮大,作为一位护理教育工作者,为社会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是教师的职责,在护理教学中注入人文素质教育是必然的。护生人文素质是一项长期而坚定的任务,是护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它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发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汪森芹,张莉.人文素质教育在现代护理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5(1):73.

[2] 刘远红.护生人文素质培养[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8):1262.

人文素质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阅读;人文素质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基本方法。是人们将外部信息转化为内部信息的一个过程,也是将知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形成满堂灌的教学,应该将课堂交给学生,但又不能全交,需要教师的引导,让阅读在教学中发挥自身的价值.然而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何意义?

首先,阅读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进程.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归园田居》共五首,中学课本的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中,主要描绘了他自身对大自然的钟爱,乃至对山的精神之追求,写他弃官回乡,作为农民的心情,是典型文人与农民的中间典型代表,他的弃官为农是"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的写照,而将过去为官看做"误落尘网中"的归因,为官时期又怀念"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从陶渊明的诗中可看出他为人清贫,与世无争,看不惯那些奉承之徒。正如他的另一《归园田居》所言:"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折射出他对官场厌恶之情。他的"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心境。更体现了他喜欢农村风光,宁愿清贫,也不愿与官僚同流合污。在阅读中,不只是阅读诗词,只要是健康的内容都是我们阅读的材料对象。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这一名篇典范。作者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述,道出人间真情、父子之感,对父亲的思念。这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的光辉典范。又如读他的《冬天》,本文写了父爱、发谊、妻儿情。我们就要思考这三种情爱具有什么内在联系?作者是如何将互不关联的生活片段联系在一起,构成一篇全家团结的文章?如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主人公历经革命战争的洗礼,这是教育学生要面对现实,敢于树立正确人生理想,勇于战胜困难,战胜挫折,是培养挫折教育的好篇章。这样通过阅读,既提升人生理念,又提高人文素质。

其次,阅读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教学中需要语文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写出评鉴结论。如教学"范进中举"时,我先介绍有关的背景材料,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阅读,点提学生,文中范进的命运改变使人们对他另眼相看,咱们初看文章的题目,你是否想到封建制度对人们的剥削和压迫等深层次的内容了,需要老师科学而又灵活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指出残酷的封建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因此我们要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封建制度.而面对今天的生活,我们要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共同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美丽的花园。这样既渗透德育教育,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最后,阅读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传统的应试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记,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我们要转变原有的应试教法,以人为本,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将语文课堂、老师、学生、教学内容等结合为一体,强调学生间的自主、合作、探究。自立、自主是合作的前提,合作是提高自我超越自我的途径,探究是合作的目的,是学习主动性的体现,是探索的阶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达到学习的至韵。如:我教学鲁迅的《藤野先生》时,让学生阅读,探究一个新的问题,即,夜深人静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阔别二十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请模仿作者的口吻,写一段和藤野先生的对话,作者抓住了藤野先生的什么特征,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感情?鲁迅的师生情感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情感教育意义?

人文素质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人文素质情感教学

思想品德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思想发展,提高人的素质;思想品德教学的价值就在于造就勇于进取、善于创造、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的一代新人。反思现实的教学,许多教师还停留在传授思想品德知识的基础上,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应该站在品德教育的前沿,把握住课程改革的契机,顺应时展的要求,以实际行动促进思想品德教育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

一、积极挖掘教材,寻找人文精神的切入点

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地把课文知识纳入到深刻的人文背景中去,做到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例如,在学习八年级教材中的“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从人文精神教育角度看,人类的经济活动又是一种人文活动。市场经济中的平等、公平、自由、诚实信用等原则,实际上介于伦理道德的范围。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中的诚实与信用原则,体现了一种极具人文价值的社会思潮。信用是个人、集体在社会中立足的根本,古往今来,诚信二字一直是人们追求的道德目标和行为指导。不少人更视信誉为生命,将之看得比金钱还重要。然而,近年来,诚实守信这一起码的社会道德却渐渐被有些人淡忘,甚至置之脑后。于是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毁约、诈骗、故意欠款等失信行为层出不穷。因而以这些社会实例结合教材论证、分析,就使整个教学过程超出了纯粹对知识的把握,而是上升到人文精神的层面,并且形成了一种道德追求。这种处理不仅达到了对知识的传授,而且培养了学生了解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达到了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

二、重视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

课堂教学要变重知识传授为重情感交流,情感教学尤为重要。只有实施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才能得到和谐的统一;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称之为对人的教育。

1.致力于提供有利于人性内部潜能实现的自由心理气氛

品德教学应该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变化,知道如何学习,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潜能和价值,提供有利于人性内部潜能实现的自由心理气氛。例如在探究“发掘自己的潜能”时,我先从《一个成功的日本企业家》案例入手,设计几个问题:日本企业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积极的暗示有什么作用?经过讨论大家得出结论:日本企业家成功的秘诀是他经常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经常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信心和勇气,能帮助我们发掘自己的潜能。由此我马上设计一个活动“我能行”,让全班每个学生都说说自己的“我能行”,并鼓励学生在面对挫折时要对自己说“我能行”,从而引导学生在面对挫折时要有积极的心态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2.注重学生独特的自身价值,因材施教

教师要尊重并接受每个学生,接受其作为具有独特价值的实体,面向全体学生,无条件认可存在差异的每一个个体,因材施教,使每一个人在其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在其天赋范围内充分发展,坚持“教育机会人人均等”。教师在教育标准、内容与方法途径方面应实现多样化,平等对待有差异的个体,正确看待在某些方面发展程度不同的受教育者,而不是“一刀切”,搞平均主义,让学生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发展的意义,获得持久的情绪体验,坚定发展的信心,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其潜能,以达到其“自我实现”,成为一个独特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教师在设计学生活动或提出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层次性,即设置了一种活动或提出了一个问题后应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都能回答。一般来说,可围绕一个知识点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由浅入深、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链。例如什么是环境问题?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环境问题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危害?请你为家乡的环境治理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等。还可以经常提出一些具有发散性和答案不是惟一的问题,例如:“请简要分析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意义?”对于这一问题,一般学生至少可以答出治理环境污染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而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进一步发散思维,答出治理环境污染可以改善投资环境,更加有利于吸引外资等。

3.注意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强情感交流

让每个学生在自由的气氛中,彼此通过真诚的自我表露和移情性理解,实现相互的承认和接受,从而形成一种美妙的人际关系,这对其人格发展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注意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强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样对取得更好教学效果有积极作用。著名教育学家巴班斯基就把学生的情绪状态作为保证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条件之一来对待,“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条件下,教师能否善于在课堂上建立精神上的良好气氛是起着巨大的作用的,在良好的气氛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特别有成果,就会达到可能的最优化效果”。

4.深入实施明“理”动“情”导“行” 的教学策略

根据初中生的情感具有极易受感染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有感染力的教材,通过真挚动人的情感表达来激发和唤起学生的情感,陶冶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思想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创建新集体》这节课中,倘若进行传统的说教,向学生灌输每个学生都要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必然会使课堂索然无味。而设计一个游戏“折筷子”,通过游戏让学生意识到团体协作的力量,“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只有团结协作,相互配合才能奏出最美的乐章。最后还可以设计问题:你有哪些才能为班集体建设奏出美妙的音符?这样课堂教学改变了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和说教,而是通过简单有趣的游戏,让全班每个学生都明白和接受知识,树立团体意识。

三、融合百家内容,构建陶冶式人文课堂

人文化的思想品德课堂,就是要以思想品德课堂这么一个载体,统合科学、文化、人生、教育,以实现学生思想品德、道德素质和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中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其着力点更在于博大。纵贯千古,横及八荒,皆可为思想品德课所用。融合百家服务于思想品德教学,以思想品德内容的“点”去带动并探索更为广阔的知识的“面”,在我们今天这个工具理性盛行而人文思辩相对缺失的时代,其意义已不仅仅局限于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文化陶冶,抑制功利主义倾向的作用,也有利于学生追索存在的价值,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四、着眼学生实际,扎根生活,提高人文素养

一个人的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思想品德课要起到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品德的作用,就不能“以本为本”,应该从情感、意志、性格、习惯等方面全面考察学生的发展,锻造学生良好的品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我们应把目光从以书本为中心转向学生日益扩展的生活,关注他们的烦恼,解决他们的困惑,为学生适应现实世界做好准备,使他们真正能面对社会、面对未来。

例如,在讲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时,假如仅仅按书上的结构,让同学们了解作为未成年人有哪些权益?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应怎么办?同学们的认识往往是停留在书本的认识上,无法内化为实际的维权意识,更不用说运用了。而实践能力正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根本目的,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培养学生的德育行为更应着重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请学生收集有关的材料,并编排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互动小品,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切身体会作为一名未成年人可能会遭遇的侵害,并相应的展开讨论,模拟应对措施。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则相互启发,形成了正确的观念,提高了实际生活的应变能力。同样,在讲到消费者权益这一内容时,也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社会经济活动,不仅使其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要从反面的案例中明辨是非,唾弃那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坑蒙拐骗的丑恶行径,在内心牢固地筑起诚信之堤,做一个正直的人。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道德是非辨别能力,真正分清假恶丑与真善美,从而自觉抵制假恶丑,身体力行真善美,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五、双向平等交流,实现师生零距离接触

人文化的课堂教学,传播者和受众的地位是平等的,其角色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可以转换的。追求人文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师应致力于让学生也成为知识及信息的加工者、传播者,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互动式教学要求师生开展伙伴式交流,这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放飞学生的思绪,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品德课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动态发展的创造过程。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讨论交流分享信息、表达看法或共同解决某一问题,则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方法,也成为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

在小组发言时,教师应该非常注意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用赞赏的目光注视每一位发言的学生,及时热情地评价、鼓励,帮助发言者克服在众人面前讲话时紧张恐惧的心理,引导发言者精心地组织语言,以正确的语音、语调和音量表达。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做认真的倾听者,与发言的同学要有目光的交流并以微笑、点头或鼓掌等形式回应演讲者。教育,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教师应该鼓励每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其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也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优化课堂氛围,营造良性沟通,构建平等课堂,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体现价值,增强学生人文意识,这正是我们教育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在此过程中,学习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主动性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学生素质的变化。

总之,思想品德课只有不断的与时俱进,引导学生追求自由、探索真理,激励学生寻求美德、探索正义,才能够不负这个不断奋进的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新方法新途径,使他们的文明素养不断提高,道德素质逐步增强,人文素质日益丰富。

参考文献:

[1]楼江红.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孙凤华.思想品德教科书中公民教育价值取向基本框架[J].教育学术月刊,2009,(2).

人文素质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对策;素质教育

随着教育的不断摸索、不断前进,以往的应试教育已在质疑声中逐渐消失,而取而代之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旨在突出学生的个体性,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实行的素质教育还是或多或少的带有过去应试教育的身影,同时也使得素质教育的真正作用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其中,初中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语文的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多的积累文化知识、提升文化素养,为以后的文化修为做好铺垫作用。然而,现在衡量语文水平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的分数,所以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过去语文教学的弊端。

一、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之现状

何为“语文”?语文,一个就是“语”,即会说;而另一个就是“文”,即会写。而对于初中生而言,这个阶段是他们积累文化知识的阶段。只有肚子里有货了,他们才能挥洒自如,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是,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却存在着两个关键问题,是的语文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第一,语文教学在中学教学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现在更加注重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突出直接的经济利益;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生之间拉开差距的主要学科是数学、英语,直接导致学生学习重点发生偏移。因而,社会的大力宣传加上考试的直接成绩的影响,削弱了语文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

第二,语文教学在改革中未能成功转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各个学科均在教学上做出了调整。然而,语文教学在转型过程中为取得实际的进展。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加强学生字词句的记忆以及背诵,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如今,语文教学仍然局限在过去字词句的教学中,未能从整体上形成完整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方案。这样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以后文学修为的提升,也偏离了语文教学的初衷。

二、我国语文教学之对策

针对以上两大问题,可以发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还是如今教学方式的不完善。结合现在教育宗旨,不难发现语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给学生在人格成长中予以帮助、扶持。这些相较于分数而言更为重要,也是现在初中语文老师应该尤为关注的。其实,在人文素养培养这一方面,许多学者已经做出了许多的努力,包括对课本内容的精选。同时,初中教育阶段是一个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教师在这个关键时期充分利用手边的资源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第一,提高语文综合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应该涉及到两个方面,其一是培养语文文学能力,包括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其二是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包括个人德行、修养等等。而语文综合能力是现在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之一,它主要是专注于学生运用语文的水平。

课本上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闪光之处,都散发着作者的智慧。比如在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中,可以学习到他对人物的描法;在孙犁的《芦苇荡》一文中,可以学习到他对故事描述的手法。

第二,注重课本内容的挖掘。这里所说的“挖掘”是站在教室角度而言的,教师应该好好利用自己上课的45分钟,好好研读课本上的每一篇文章。因为那些文章不仅是教会学生认识几个生字、几句美句,更多的是通过文章整体传达一种思想、一种精神。这些东西对学生来说更为重要,他们都需要一些有营养的东西来浇灌自己的心灵花园。

例如,在教学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对这首诗的整体赏析以及解读,向学生传达一种精神,那就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同时,通过介绍作者普希金的一生坎坷经历以更深层次的感受这首诗,让同学们在遇到挫折以及困难的时候不放弃、不逃避。

第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灌输过程,而是一个老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也是如此,教师是只是整个过程的一个引导者,他主要是带领学生进入学习之中,至于真正的探索与领悟的过程就得靠学生自己发觉。因而,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加入到课堂中来是关键,也是现在素质教育的第一步。

三、小结

现在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就是现在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对现在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意见。而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它对学生以后的影响不容忽视。虽然,现在中学教育对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些错误的看法,但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完善,这种现象也会得到改变。与此同时,初中语文工作者也不应该忽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因素,这都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文章就我国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列举了几个解决的方法,但是在这个领域仍然由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还望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为能结出更好的教育成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人文素质培养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意义

近几年,通过开展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素质培养的各项活动,使学生在校期间受到了系统的教育、增长了各方面的才干、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的认可,学生的就业渠道得以广泛开辟,就业率大幅提高。

1 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如果语言不能发展,思维的内容也不会得到有效的表述,思维的内容也会贫乏,缺少多样化。思维能力的显现,主要表现在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上。斯大林曾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通过“学生表达能力训练协会”开展了一系列训练活动。在活动中指导教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在设定交际情境的条件下,对同一话题让每个参加者展开讨论,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教师逐一点评。这样,学生据事言理和据理说事等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都有所增强,口语表达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口语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书面语言能力的增强。学生由原来的畏惧写作,变成敢于并乐于写作,使其包括应用文写作在内的各种文体写作能力都有所增强。学生由原来的片面单一的角度认识问题,学会了全面客观看问题的思维方式方法。

2 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有所增强

我们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强调责任意识,教育他们认识到:一个人只有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才能成为有用之才,责任感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础。对自己负责,具体体现就是竭尽所能来提高素质;对家庭负责,不做对不起父母的事情;对社会负责,就是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于社会的实践活动。2008年四川地震后,学生自发组织,踊跃向灾区捐款捐物,受到媒体关注,得到好评;学生自发组织了爱护环境小组,义务清扫垃圾,美化了校园和社区环境,得到社区的嘉奖;帮助患白血病的同学筹款,扶贫济困,关爱他人,增进了同学情义;参加政府和社会团体组织的各项比赛,克服各种困难,在强手如林的竞赛中勇当先锋、力拔头筹,扩大了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为他们毕业后很快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得以确立

我院的各种社团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团队,活动中既有竞争,又有协作。竞争是个人自我完善、提高的机制和途径,协作是团队取胜的前提和条件。我们贯彻孔子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的思想, 实行“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间矣。状仁之体,莫切于此。”在社团内形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团队协作精神是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方面,也是其人格魅力的体现,更是适应社会的条件。

4 学生专业能力不断增强

学院学生社团自成立以来,吸引了大量学生参加,在相关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补充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学生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成果。2009年我省“专升本”考试,我院报名181人,录取101人,录取率为56%;个人最高分为149分,全省第一。我院无论是录取率,还是最高分,都是历年最好的!对于我院而言,高职生“专升本”属于应届毕业生另一种形式的就业,对学生而言,也是人生的另一种选择。有梦想就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做到升学有路,就业有望。

5 学生的就业率大幅度提高

通过持久、创新、严谨的综合素质培养,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的进步,在学生的学习、技能发展和就业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近几年,大庆职业学院的学生参加省、市的各种比赛都取得很好的成绩。2002年在“大庆市首届大学生辩论赛”上力挫多所本科院校的学生代表队,获得冠军;2003年在全省“大学生知识竞赛”中,获得亚军;2007年在哈尔滨“世界冬季大学生运动会”冰雪使者选拔中,击败众多本科院校的选手,我院的一名同学荣幸地成为16名“冰雪使者”之一;2009年在大庆市环保演讲比赛中,获得亚军;学院连续多年取得了全省大学生文艺汇演第一的好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文学鉴赏”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以及“大学生表达能力训练协会”指导老师的系统辅导训练,使得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2008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超过了 94%。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它是长期积淀、常抓不懈的结果。概括起来,其决定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素质教育,为素质教育营造氛围、创造条件;二是团委主抓,责任明确、措施到位;三是指导教师选择正确,保证了素质教育活动的高水平开展。

参考文献

[1]刘明涛,王莹华. 试析当前高职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现状成因与对策[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4)

[2]方红. 高职院校应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3)

人文素质培养范文第7篇

站在培养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担负起塑造学生心灵,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之一。那么究竟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呢?

一、观念的内化

法国人米亚拉雷说:“在母语教学中,社会学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也是法国人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以爱国主义主题为米亚拉雷的话作了最好的注释。事实上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特别看重母语的学习。因为母语和民族文化紧密相联,子子孙孙在母语习得中将自己的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中华民族,向重语文,尤重其于伦理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语文教学有着较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母语学了是升学和就业必须掌握的一种工具外,更有继承文化传统,陶冶健全人格的深层意义。”“学好语文是每一个国民的基本义务”DD香港大学施仲谋教授如是说。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强调国家民族观念,努力于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对语言载体背后民族文化意识的认同感的萌生和观念的内化,则可以说是自己的基本义务了。

二、以德育人

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多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语文教师必须抓住契机,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中学课本中,具有丰富人文内涵、体现人生真谛的篇目比比皆是:孔子执著的人生追求,孩子般的热情,诲人不倦的长者风范化为《论语》中字字珠玑的睿语箴言,让人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孟子身上洋溢的原始人道气息和民主精神;庄子对生命的拷问和冷峻机智的谈吐;韩非子对人性的鞭辟入里的剖析;荀子对人的本质力量的铺张扬厉;另外,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硬骨;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气概……无不开人心智,启人觉悟,促人警醒,催人奋进。现代文学作品中,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勇敢无畏地把“匕首和投枪”刺向黑暗势力的鲁迅;品质象荷花一样纯洁、“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更为每个学生树立了做人的光辉榜样。教学时,教师如果能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这些人物的精神力量,将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接的教育。

三、潜移默化

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在使字生获得知识、能力的同时,应尽量避免单纯的训练,做到春风化雨,点滴入土;悉心耕耘学生意识、情趣的土壤,指导学生发掘教材中饱含的内在美,立志把人类许多世纪创造的美变为学生的心灵财富,使学生着魔一样地跟随他渐入文章的佳境,与种种高尚的人物对话,在不知不觉中,其思想情操、品格受到熏陶和感染,逐步培养起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样的语文教学,既科学地遵循了语文学科的特殊规律,也完美地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艺术境界,充分显示出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否则,就无法恰到好处地体现这一切。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师在讲授《雨中登泰山》一课时,仅仅是从文字到文字,从方法到方法。对于雨中泰山的特点,学生是通过文字“知道”的;对于比喻句的巧妙运用学生是通过分析、讨论“明白”的。或许这样的训练能达到教师预定的目标,但值得怀疑的是,学生在学课文中是否真正感受到了雨中泰山的美?是否激发起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呢?当然,或许一节课没有什么大碍,但久而久之,会在很大程度上扼杀掉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难以真正发挥语文课人格熏陶的功能。

四、联系实际生活

语文教师除了要密切联系实际生活,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学生讨厌教师用空泛的概念强行嫁接课文丰厚的内涵。什么《长江三峡》表达的是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什么《猎户》是歌颂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空话套话既出,味同嚼蜡。难怪一些厌烦语文课的学生,一拿起《少男少女》便爱不释手,一接触张爱玲、刘墉便乐不思蜀,由于应试为目的的语文课无法贴近他们的情感世界,于是他们只好不加选择地走精神自助的路子。其实,优秀的文本都是开放的“召唤结构”,语文教师应该潜心揣摩,从而选择一个既吻合本意又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实事求是的表述,只有这样,最终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教读《荷塘月色》,通过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直抒胸臆的言语形式,可以让学生体味人生的无奈,生命的压抑。教读《项链》,可以让学生反复玩味小人物的挣扎和被命运作弄的悲哀。生活教人求真,解读课文更应符合生活实际、学生实际,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对课文生出百味不厌的感受,他们的心灵深处被真正触动。

人文素质培养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大学语文;人文性;审美性

人文素质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可从泛意义和限定义两个方面去理解。从泛意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从限定义来说,指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主要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内在品格,包括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个义项,表现在人格、气质、修养等诸多方面。人文素质培养是将全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传达给个人,以影响个人的成才和成人。人文素质培养注重于心灵的启发、灵魂的陶冶,着眼于心理的润物细无声和情感的潜移默化。人文素质培养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如何做一个完整而有意义的人,教育个人如何去处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形成健康的人格,崇高的理想和优秀的道德情操。蔡元培曾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1]人文素质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全领域、全过程,但主要领域在于人文学科的教学,主要过程在于大学阶段。对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来讲,大学语文课程是实施人文素质培养的主要甚或是唯一的课程。反过来说,人文素质培养也是大学语文的立身之本、立根之基。人文素质培养通过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或人文性教学加以实现。大学语文教学是通过母语教育、文学教育,进而达到人文教育、审美教育,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格修养,这是大学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宗旨所在。那么,如何进行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教学,以实现人文素质的培养呢?下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

一、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历史溯源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孔颖达解释说:“文明,离也;以止,艮也。用此文明之道,裁止于人,是人之文德之教。此贲卦之象,既有天文、人文,欲广美天文、人文之义,圣人用之以治物也。”[3]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儒家的“六艺”教育,即诗、书、礼、乐、御、射,就体现了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可谓中国通识教育的发端。这个教育传统一直绵延整个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时期,中间虽然横亘自隋代开始的带有较重功利色彩的科举教育,但古人教育一直强调琴、棋、书、画、诗的兼修。可见,中国古代教育的人文内涵从未中断。清朝末年,中国出现现代大学的雏形。“五四”后,受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重视人文主义教育的外来影响,在迅速发展的中国现代大学课程中出现了近同大学语文课程的国文课,朱自清、沈从文、吕叔湘等都曾执教过这门课程。“”后的1978年,为凸显大学教育中的人文传统,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联合倡议在全国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自此,中国大学的全面性人文教育踏上了新的征程。时至新世纪的2006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教育部随后发文要求各大学做好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工作。国家对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重视,在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时间里得到了体现。

二、大学语文教育的现实语境与人文性教学的实施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现实语境

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之后,为顺应国家“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经济战略和重视职业人才、制造能手的社会需要,教育部适时提出了大学教育转型的指导思路,提出要引导1990年代以来的新建本科院校逐渐向应用型大学转变。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和教育大环境下,大学语文教育受到的冲击最大。大学语文教育的黄金30年中断,正迈向遭漠视、轻视的处境,边缘化、弱势化的趋势正在加剧。在此种语境下,大学语文教育更应在逆境中崛起,除注意实用性教学外,更需扛起人文教育的大旗,实施人文性教学,为中国的人才培养把守住人文素质的关闸。

(二)大学语文人文性教学的实施

1.教学目的上,强调大学语文人文性教育的学科定位大学语文课程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开设。此时的大学新生刚从高中升学入校,尚不清楚大学语文与高中语文的区别,对大学语文的学习更是迷茫、观望。因此,授课教师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必须向学生讲清楚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及授课方式与学习方法。大一新生延续的是高中语文思维,以为大学语文课程就是高中语文的延续,没什么新鲜或不同。而一些授课教师也确实存在着将大学语文当成高中语文讲授的现象。其实,大学语文课不能上成高四语文课,已经成为大学语文教育界的共识。大学语文研究会的名誉会长徐中玉就呼吁:“大学语文一定不能搞成高中语文的延续,它应该更侧重人文性和审美性。”[4]人文性和审美性是大学语文的第一属性,是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和学科定位,毋庸置疑。因此,上好第一堂课,讲清楚大学语文的人文属性和人文性教学定位,就显得相当重要。依照笔者十年来的大学语文教学经验,大学语文授课教师一定不要吝啬时间,第一堂课不要急于授课,而要专门安排出来“闲话大学语文”。以大学语文与高中语文的不同为发力中心点,围绕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及授课方式与学习方法等方面展开“闲话”。首先,高中语文以知识传导为主,中心点是迎接高考,大学语文以能力提升和人文素质培养为主,中心点是成人成才,这是二者在课程定位上的最大不同。其次,在教学上,大学语文尽管仍以讲文学作品为主,但其不仅在体量上有大的增加,在文学作品讲授的广度上有大范围的扩展,而且有质的变化,在讲解作品中有深度的挖掘和高度的提升,讲解中会一以贯之的强调人文性教育。最后,大学语文的学习将会是一种快乐式学习,没有繁重的课业负担,也没有苦仄的期末考试,以兴趣引导为主,在趣味式学习中学到语文知识,加强能力培养,并受到人文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特别讲清楚大学语文教育是一种“人学的教育”、生命的教育。大学语文教育要传达和追求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对人生价值的守护、对生活的丰富体悟,唤醒的是学生的生命意识,即唤起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第一堂课成功了,大学语文的教育就会事半功倍。2.教学侧重点上,处理好教学中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大学语文无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种属性。工具性是大学语文听说读写训练特别是应用写作类教学中所显示出来的属性;人文性是大学语文所包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体现出来的属性;审美性是大学语文审美体验教学所体现出来的属性。前苏联教育家加涅和布卢姆将之区分为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有学者将之称为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文情感三个课程要素[5],或理解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三个维度[6],三者的关系为:“工具性是基础,是求真;人文性是提高,是求善;审美性是升华,是求美”[7]。或者说,工具性是手段,是介质;人文性是过程,是途径;审美性是目的,是归宿。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齐森华认为:“大学语文重在‘文’而不是‘语’,也就是要强调审美性和人文性,弱化工具性。”[8]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撰始终体现的一个宗旨,也是强调对人文精神的培养,要看到“人”和人格的力量、人的尊严和使命、人的权利和责任、人的理想和品格、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协调、人类共同发展的需要与追求等等[9]。既然人文性是大学语文的根本属性,那么大学语文的教学就要凸显出人文性。大学语文精选的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往往蕴含对民族、故土及故乡的真挚热爱,充满对生命的尊重、对弱者的同情,也充溢对爱情的执著追求等人类永恒的情感。大学语文的教学要显现“人”,突出“人”,在“用”的工具性知识之上,突出人文性,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感。大学语文的审美性是在经典作品的解读中,还原一种生命精神,培养学生感知美、领悟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发展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审美心理。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感动于这种生命状态,从而达到通过文学来认知社会与人生的目的。因此,审美教育是建立大学语文教育人文维度的又一个途径。审美性教学的旨归最终还是要落到人文性。3.教学方式上,尝试多种方法凸显人文性教学依照教育学原理,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和灵魂。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教育能否成功,最终取决于授课教师的课堂组织、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教师应想方设法,积极创造,使教材的人文性充分展现出来。依照笔者的教学经验,大学语文可以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促进人文性教学。第一,情境式教学。大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灵性的课堂。教师应设境激趣,寻求艺术化的教学境界,产生师生间、读者与作家间、学生与文本间的心灵沟通、情感碰撞。比如,笔者讲授徐中玉版《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中的入选作品———屈原的《山鬼》,就采用情境式教学法,成功实现了人文性的教学目标。《山鬼》主要描述一位幽居山林的女山鬼为赴情人的约会,不惜跋山涉水奔赴约会地点,久等情人不至,心虽有怨却无悔的场景。在教学中,笔者先是播放winky诗演唱的《山鬼》音乐,让学生领味作品的语言和意境之美。然后让学生与教师一起神游,循着山鬼“走出山林深处不辞险难赴会山巅远眺久侯不至的心理波动山间饮泉水采灵芝渡过风雨之夜伤而不悔”的游历路线与心理活动,结合山鬼图画,勾连屈原的人生经历和理想抱负,在歌、诗、图的融汇教学中,入其境,体其情,感受屈原对美好人性的崇尚,对香草美人意象的崇爱,领悟屈原对楚国楚君有怨而无悔的“君子”人格魅力。在此种情境教学中,既有生命价值的引导,又有审美情感的体验。在体验性质的教学中,注重人文,寻求“诗意”,使教与学都变成一次赏心悦目的人文和审美体验之旅。第二,探究式教学。大学语文需培养学生独自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探究式教学可谓一个利器。探究式教学意在打破禁锢性教学方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在师生之间平等、自由、互动的教与学的沟通中,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探索性。探究式教学可以采取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学习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笔者喜欢使用小组讨论加课堂辩论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屡试不爽,效果良好。比如学习沈从文的《边城》一文,笔者预先布置学生思考《边城》的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丰富意蕴,并提出问题:“这个人”是谁?“明天”如何理解?这个结尾是就哪个情节而说?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结尾?这几个问题都较简单,学生仔细阅读了小说后都能回答。然后教师抛出讨论问题:傩送到底会不会回来与翠翠团聚?两个人最终能不能有情人终成眷属?作者为什么要设置这样一个模糊性的结尾?在自由讨论的基础上,学生一般会归结到两种意见:傩送会回来与翠翠团聚、傩送不会回来。教师可适时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然后展开课堂辩论,教师做主持人和点评人。在讨论到一定火候时,教师点引学生注意1934年沈从文第一次回湘西探母病的所见所闻所感对《边城》创作及结尾的影响与关联,并掺入教师的理解和感悟,对上述问题作出深度揭示。不管学生的观点如何,理解的深度如何,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创造性被点燃。在讨论和辩论中,大多数学生对沈从文的小说魅力、《边城》美质及作家的思想轨迹都会有所领悟,真正做到了读者与作品、作者的心灵的碰撞或对话,很好地实现了在解读文本的同时领悟小说的人文内涵和沈从文的人格魅力。第三,影视辅助式教学。大学语文教材入选的文学精品很多,但作为一本教材,容量毕竟有限。而大学语文是非中文专业学生最后一次系统地接触、学习语文,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扩充文学作品的数量,以增广、加深、变强学生的文学素养与人文素质。依笔者多年来的经验,借助当今发达的音讯影视技术,每周布置一部由中外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由学生课外去观赏电影和阅读原著,然后每次课堂抽出5—10分钟加以交流、探讨和点评,让学生在影视的丛林和文学的长河之中,品鉴艺术美,品味生活的真、善、美,感受生命的精彩与辉煌,唤醒自我精神世界,让他们的生命自由地呐喊,以提高他们自我的人文素养。

三、结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大教育观念的确立,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贯串至整个国民教育全过程。作为高等人文教育课程的大学语文,在培养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独一无二的作用。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注重知识的内化和渗透,通过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就能使学生受到文化熏陶和情感教育,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具备良好的“自我主导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在“为己”“成人”的道路上健康前进。我们相信,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必将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并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从而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健康高尚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作者:肖太云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蔡元培.一九零零年以来教育之进步[M]//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3.

[2]孙星衍.周易集解[M].上海:上海书店,1990:201.[3]孔颖达.周易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1223.

[4]徐中玉.大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7-08-22(3).

[5]屠锦红,徐梅.论大学语文教育的两个基本问题[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8(12):44-45.

[6]赵敬立.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J].现代大学教育,2010(1):93-99.

[7]白葵阳.大学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的有机融合[J].科教文汇,2011(14):70-73.

[8]汪瑞林.大学语文改革难在哪———来自大学语文教学一线的声音[N].中国教育报,2007-08-22(003).

人文素质培养范文第9篇

关键词:公共空间;校内规章制度;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46-03

有消息说大陆去香港旅游的游客缺乏公共意识,在公共场所如入无人之境,将公共空间作为自由挥洒的天地,不管是在地铁、公园游乐场、街道还是其他旅游景点,大陆人常常无视公共秩序,为人所诟病。无独有偶,也有一些经常去东南亚旅游的国民说,当他们在餐厅就餐的时候,很少看到欧美国家的人,他们一打听才知道,欧美人一般不去华人比较多的餐厅,因为比较喧哗吵闹。也有在咖啡馆里成就文学著作的外国作家,除了他对咖啡有独特的灵感之外,这也与咖啡馆的气氛有很大的关系――咖啡馆里的气氛非常融洽,相互之间也不会打扰,每个人说话的声音很小,这不会感到象坐在家里那样孤独。倘若是在我们国家的咖啡馆,恐怕很难见到这样的景象。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穿睡衣上街等“小事”,既不属于法律范围,也难以摆上道德法庭,它们到底是“民族习惯”、“文化差异”无可厚非,还是因其“不合适”而加以摒弃?诚然,这些习惯习俗由来已久,很有些文化的“根底”。然而,文化不等同于文明,需要不断进行扬弃和更新。具体而言,文化与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化即人化”,是人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文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文明,则是文化的升华,象征着文化发展的程度,是文化的“果实”和“精华”。文化相对于自然和环境而言,文明相对于蒙昧和野蛮而言。为什么我们会缺乏公共空间意识?余秋雨在演讲中说,中国只有两大空间:家庭空间与朝廷空间。前者让我们懂得妇道和孝道,后者使我们明白了王道和霸道,而中间的人道,却没有空间和时间予以说明,从而更无公共空间。余秋雨说,古代县官出衙,永远举两块牌子――“肃静”、“回避”。自古以来中国都不太有公共空间,造成我们对“公”的概念非常模糊。以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公共空间是家庭的延伸。只因他人非我家属,他方非我家院,我就勿需珍惜而任意可为。公共空间的缺乏,造精神的稀薄。毋宁说,“事实胜于雄辩”。公共空间意识的培养,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呢?

一、公共空间概念

公共空间,狭义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广义是指公共空间不仅仅只是个地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进入空间的人们,以及展现在空间之上的广泛参与、交流与互动。这些活动大致包括公众自发的日常文化休闲活动,和自上而下的宏大政治集会。

公共空间意识,是公民意识的重要构成。它是衡量社会公共道德水平的标志,是国民素质优劣的体现。 “公共空间意识”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其中的“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观念,体现了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体谅他人即体谅自己的“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原则。

假如在公共空间缺乏自我约束,则会妨碍公共秩序,而公共空间遭到破坏,到头来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现代化社会的建成,不仅需要千万座高楼大厦的崛起,而且更需要国民素质整体的提高。没有现代化的人,何来现代化社会的实现?公共空间意识的培育,是当前家庭、学校、社会都不可忽视的教育问题。

二、提升公共空间意识的策略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应该加强公共空间意识教育,要从保持课堂学习安静、自修作业安静、图书阅览安静、重要集会安静、就餐就寝安静做起,进而增强公共空间意识,在公共空间内提升公德水准,做到心中有他人,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一)建立校内规章制度

班内管理:

1、教室是学习的场所,要保证良好的学习氛围。

2、学生不能带与学习无关的物品进校,尽量不带贵重物品,如手机、游戏机、随身听等,带来的话,要注意保管和使用的时间场合,发生丢失的,由自己负责。

3、午休时间不能在教室内外大声喧哗、打闹。

4、不串班、不串年级。

健康卫生管理:

1、随时保持教室内的卫生。地面、窗台、讲台、桌椅、黑板干净整洁,垃圾桶内的杂物和学生座位内的垃圾要及时清理。

2、生病的学生应坚持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患具有传染性疾病的学生不到学校,要留在家里等病好了后再来上学。有条件的,可做一下教室的消毒工作。

3、学生一律在学校规定的地方安静用餐。要收拾好餐后用品,保持用餐区域内的卫生。

4、及时清理多天喝不完的矿泉水,不让学生吃、喝不健康的食品。

财产管理:

1、教室内无人时,要做到关灯、关电扇、关多媒体,做到节电。

2、爱护所有教学设备,包括专用教室的实验器材和设备。

3、爱护校内的一切公共财产:包括厕所设施、宣传栏、垃圾桶、灭火器、各处门窗、玻璃和墙壁。

4、爱护所有体育器械,用后及时回还。

为让学生的不良行为受到约束、控制,参与各种活动、竞赛的积极性有所提高,采用扣、加分的形式进行量化,评价学生的每月行为规范及学期结束时的操行评定,从而提升学生的公共空间意识。

如生活习惯篇考核细则:1、准时到校,不迟到。每次迟到扣1分,无故不到每次扣3分,并计旷课一节。2、加强锻炼,认真做好两操,积极参加课外活动。表现差每次扣2分。3、讲究个人卫生,不乱扔垃圾,不在教学区吃零食。违反规定每次扣1分。4、值日工作(包括大扫除)认真到位。到岗不到位每次扣2分。无故不参加每次扣4分。5、文明就餐,不乱倒菜饭,不将菜饭带出食堂。就餐插队每次扣2分,乱倒菜饭或将菜饭带出食堂,每次扣2分。6、爱护公物,不损坏财产。故意损坏财产情节较轻每次扣2分,情节较重每次扣4分,并给予行政处分。7、住校生自觉遵守寝室出入制度和双休日制度,不按规定出入寝室,每次扣2分,随意翻动别人物品,每次扣4分。双休日住校手续不全每次扣2分,住校期间违反校纪校规的,每次扣4分并给予行政处分。(具体违纪行为另扣)8、住校生寝室内无吸烟、、藏有刀具、棍子等器械现象,以上情况每次发现扣8分,并给予行政处分。

学期操行评定时,凡是符合“加扣分在前15名”、“符合管理手册内容”、“通过班级代表评议”这3个条件的同学为优秀,凡是达到“过低或负数的操行分”、“严重影响班级考核”、“通过班级代表评议”这3个条件的同学被评为及格与不及格,凡是校门口迟到或无校牌的同学通过班级代表评议考虑要不要降档次。参加这些评议的班级代表是非观念强,很正气。通过这些环节,真正让平时的操行量化起到实效,同时保证每生最后拿到的操行等级公开、公正、公平。

为更好地合理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强化学生“五自”能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班级管理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学校还将试行德育学分制方案,用学分来反映学校德育的要求和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根据学生日常表现,根据月度考核细则,对照加分、扣分项目,严肃认真、公正合理、一视同仁予以执行,实行每月测评、期终总评。总评将分四个等级,即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学期总分在90分以上者为优秀,计4学分;75―89分为良好,计3学分;60―74分为及格,2学分;59分及以下者为不及格,学分为0。当学生考核为合格时,给予警示教育。当学生月度考核不满60分,进行家访或邀请家长到校进行情况交流,视情况,进行不同纪律处分。

这样的方法,目的就是给学生立规矩,而后成习惯。好的习惯,便是公共空间意识成功达成的体现。立规矩前,可进行相关的主题班会,并结合班级自身的情况发一份倡议书,下述为笔者所在班的倡议书:

11商务英语1班“提升公共空间意识”的良方

1、理解篇:

对公共空间的保护就是对自己健康的保证。

公共空间,顾名思义就是公共公开的地方,要顾及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

不要把个人不好的习惯带到大家空间。

在公共空间里,不要只想着自己,空间是公共的。、

在公共空间里要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塑料瓶不应从远处扔进垃圾箱,以免打到同学。有时门外有人敲门,近的同学就及时去开门。在教室里千万不能追逐打闹,因教室的空间很小,很容易撞到同学或桌子,很容易受伤。有些同学会乱扔粉笔,粉笔可能掉到同学座位下被踩烂,地面就会很脏,也会导致粉笔的浪费。在教室这个公共空间内,应多为其它同学着想,不要老想着自己。

2、爱护公物篇:

早上在开门同学还没来的时候,有的同学会翻窗户,这样既会对窗户有一定的损坏,也会不小心弄伤脚。 老师语:难怪这段时间老有窗扣损坏?一定要用钥匙进门啊!

同学离开教室应随手关门、关窗,离开教室手机不能在充电,以防引起事故。

老师语:是啊!安全之弦永远要有哦!

3、教室卫生篇:

不要吃有气味的食品,在我们扔水瓶时,喜欢从远处扔过去,这样不仅容易扔到人,而且掉到地上有时也不会去捡起来,这样是很不好的。

作为班级保洁员,我经常要进行保洁,而垃圾箱旁边保洁的次数是最多的。

不得因自身原因而使得教室不整洁。

老师语:多多体谅保洁员的工作,扔垃圾时多走几步路,个人抽屉里的垃圾多几次清理。

4、同学交往篇:

不在公共场所做过于亲密的动作。

和异性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要在公共空间里卿卿我我。

老师语:那些人不要把我们当作空气了,要在乎我们的感受。多进行群体交往,适当的年龄做适当的事。

(二)参加社会实践,学习社会规章制度

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进入到比学校的课堂更大的讲堂中去,不仅展现了自己的能力,还增长了知识,磨练了意志。虽然有些事情看上去十分平淡,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也是一次亲身经历,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累积了经验,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三)网络实名制,提升网络空间意识

面对目前互联网用户各心理、行为问题,网络实名制作为一种以用户实名为基础的互联网管理方式,可以成为保护、引导互联网用户的重要手段和制度,并保护青少年免受网络不良因素影响。

(四)走向世界,改变公共空间意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固然有差异,但是世界文明是共同的。这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已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近几年我校陆续有教师出国工作学习交流,每次回来后,他们的出国访谈录都会在校报上、校园网上报导。这里摘出其中的一部分“在满聚乐高级中学校园内,你可以看见有许多学生都化了妆,但有一点是大家都一样的,那就是全体学生都穿着校服。在满聚乐高级中学的规定中,学生可以化妆,因为这是法律承认的权利和自由,但是在给予自由的同时又加以约束,体现了其尊重人权却又不失规矩的准则”。“

四、结束语

人文素质培养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人文精神 医学教育 医学生 人文素质

纵观人类医学发展史,医学领域里无不闪烁着人文因素和人文精神的光芒。自古以来,我国传统医学就提到“医乃仁术”。西方医学的奠基人、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也在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中提出“医学不分男女,不分贵贱,要为病人的幸福着想”这都是指医学工作者在有高超的医疗技术的同时,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精神。

今天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相应医疗卫生工作也要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转变。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通过了《爱丁堡宣言》,其中明确指出:“病人理应指望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变,不仅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还要培养其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首先是“以人为本”。不仅要关心有疾病的人群,还要从提高人类整体健康的角度出发,去关心全人类的健康。

一、 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医学具有自然科学性与人文社会性的双重属性,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全面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的认识亟待提高。医学,无疑首先是一门科学,但它同时也是一门人学,因而时时需要人文滋润,客观地讲,科学的医学还十分年轻,前科学的医学时代便由人文主义的医学传统占据着,它并不是什么完美的知识形态,它的认识深度、精度都不及现代医学,但它不只是一种前科学的知识形态,同时还是一种情调,一种立场,一种体验和一份关切,即一种对生命的人本主义理解和一种人道主义的道德实践。它的现代意义在于生命与痛苦的体验中掺入了更多的人性与诗性。在今天,人文医学不只是一种传统,而在不断的酿出新醇,绽出新绿,以生命伦理学为主干的新的人文医学体系正在形成。它们兴起不仅冲击着现代医学的知识体系,回答了现代医学的诸多困惑,如人体试验的伦理评价、安乐死的争执、癌症病人的知情权与临终关怀问题。如今科学的医学与人文的医学共生互洽,唯有共生才会有人类医学新的生机。

因此,医学院校应进一步转变单纯医学知识技能教育的观念,提高师生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教学中关心人的成长,培养他们对生命的重视,对病人的关爱,关心人的精神世界“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二、 创新思路,加强培训,多渠道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

目前,我国医学类院校学生的课程设置,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所占比重太小。人文课程以政治理论和外语为主,缺少其它相应的人文课程设置。因此,我们首先应进一步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强化人文科学课程比重。课程结构上要确定一个人与其它专业的合理比例,注意科学性与可行性结合,在保证人文核心课程的前提下安排适当的选修课,力求为医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空间。如开设哲学,医学史,中国传统文化,医学心理学,伦理学,医学美学,人际沟通,礼仪,卫生法学等人文课程。其次,必须加强医学生人文课程内容的学习,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知识、能力和修养三个层面,在知识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等。在能力层面上部分医学生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较差。在综合素质上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和要求,在修养层面上,由于人文素质不高,有些医学生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所以加强培训,规范医学人文课程的学习,必能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拓宽医学生的思路和视野,改善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态度;激发医学生学习的探索精神和主体性,培养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强化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有机结合,对于学生走向临床、搞好医(护)患关系,以致走入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人文精神培育并不是开设几节课就能达到目的的,在加强人文教育上,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直接通过课堂内容学习,在教学中渗透更多的人文精神,使学科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融通,而且在课外也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人文修养。此外,无形的文化氛围是一种巨大力量,对学生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创造优美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使医学生从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就被浓浓的医学人文文化所包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也是一种人文素质的培养,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开展引人入胜的教育游戏或竞赛。使学生们在一起交流信息,感受和见识。教给学生做有意思的事物;指导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课外科技、文化、艺术,读书、体育和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从而丰富医学生的业余生活,使医学在校期间不仅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做事、做人和与他人相处。达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 根据医学生教育特点,抓好临床阶段教育

在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医学人文课程通常仅在医学教育的前期开展,同时学习的是医学基础课程,而当进入专业课和临床实习期后,并没有专门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临床实习教育阶段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也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各教学实习医院身上。近些年来各个医学院校都非常重视医学生的临床见习、实习。这个阶段,是医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社会)的交界期、融合期,是医学生成才的重要培养环节。在这一阶段,人文教育主要的实施者不再是学校的人文学科教师,而是各个教学实习医院的全体医护人员。教育的方式一般也不再是课堂教学方式,而主要侧重于言传身教、现身说法。当然,作为教学实习医院的医护人员,在教会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自觉加强自身人文修养,全面展示自身良好的医德医风和人文风范。爱心和医德不是孤立的产物,而是在深厚的人文土壤上培育出来的。带教老师要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比如通过对病人的关爱、对事业的高度负责等来影响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关心病人,尊重病人,爱护病人,使学生通过临床实践,去加强对生命、苦难、死亡的体验。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乐观的生活态度等等。再者,有条件的教学实习医院也可以通过组织医德医风竞赛,邀请专家或院内德高望重者给学生做专题报告和演讲比赛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通过临床实习教育,使医学生遵循医学伦理原则,培养健康至上、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理解与帮助病人的职业观念,培养集体合作精神,职业责任感。使学生明白,一个好的医务工作者必须是一个人性丰满的人,这样,他才可能把病人看作一个人而不只是疾病的一个载体。

总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时代的呼唤和需求,我们要不断探索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最佳的接合点,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依靠人文知识和方法,发展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我国的医学教育必须结合国情,校情,借鉴国内外的有益经验。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人文科学知识教育,切实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水平,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潮流。(作者单位:郑州市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 [美]刘易斯?托马斯 .最年轻的科学.青岛出版社 1997.9

[2] 王一方 .医学是科学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2

[3] 周国平.医学的人文品格 . 东方出版社1999.10

[4] 魏继平;冯晓. 医学伦理学 .河南科技出版社 2008.8

上一篇:财务知识管理范文 下一篇:人防工程建设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