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范文

时间:2023-02-21 15:38:20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范文第1篇

(l)启发式教学的起源关于启发性教学的言论与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出现的非常早。春秋时期,在当时“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下,大教育家、思想家、儒家代表孔子根据自身的教育实践,提出了不断影响后世的经典性论断“不愤不启,不,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可以说这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最早论述,孔子也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人。“启发”一词正源出于这个论断。宋学家朱熹将孔子的这个论述解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徘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也就是说,如果学生没有达到内心想要弄明白而思维却处于似懂非懂似通非通之际,老师就不去开启点拨其思考并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没有达到想要表达却言语晦涩不能准确论述难以表达之际,老师就不去帮助他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再用通畅的言语完整表述。对于有四个角的物体,如果学生由物体己知的一个角不能推知其它三个角,当老师的就不再告诉学生了。

(2)启发式教学的继承与逐步发展孔子之后,他提出的启发式教学思想不断地得到了后儒的继承、弘扬与发展。《学记》的作者提到“君子之教,喻也”,“喻”就是启发、引导的含义。那么怎样才能算作是善喻呢?《学记》的作者又指出应该“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因为“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样,“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到了北宋,不少学者们又从“疑”的角度探讨了启发式教学思想。例如,朱熹提出“读书无疑,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指导者,师之功也”,张载也提出“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清代,王夫之更是从多方面发展补充了启发式教学,如从学思结合、补充方面提出“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从教、学结合方面提出“夫学以学夫所教,而学必非教,教以教人之学,而教必非学”,从学习动机和兴趣方面强调“本心乐为”,等等。到了近现代,随着“民主与科学”的潮流,大批学者人士积极倡导启发式教学。

比如蔡元培强调“最要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的,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陶行知指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所以应该把“教授法”改作“教学法”,教学中要“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还提出了“五个解放”,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嘴巴、空间、时间。在1929年提出的十项教授法,第一项就是提倡启发式,此后,他还曾多次强调并要求广泛推行启发式教学,对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3)启发式教学在现代的深化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和国内外大量不同流派的教育理论的涌现传播,研究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对启发式教学从不同角度、层次进行了探讨、交流、争议、补充,使启发式教学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深化发展。讨论的主要问题有:启发式教学的属性本质内涵外延,衡量启发式教学的标准,启发式教学的因素、特征、原则、机制、实施手段等,东西方启发式教学的比较。不少人在教学实践中展开了对启发式教学的实验和操作模式的研究,取得了有益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

启发式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启发 尝试 引导 启发式教学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与小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形成矛盾。众观整个数学教学的发展史都是在解决这种矛盾中改革和创新。启发式教学由此而生。特别是在基层教育中,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赋予了启发式教学更神奇的力量,成为枯燥数学教学的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起动力,而开展好启发式教学成了一节数学课成功的关键。笔者结合自己这些年的基层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启发”和“尝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与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尝试应用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提问:商店里有15支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 )=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二、启发式教学以“导”为主,以“牵”为辅

“启发”主为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工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挈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一、复习:笔算,67×8,167×28二、试算:167×128,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这就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以快节奏的启发式教学,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

我相信,一个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队伍里排队等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厌倦、沮丧”形容。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受“希望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教师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得碎碎的喂给学生,期望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因此突破难点时总爱唠叨几句,练习中总愿意等最慢的一个学生也把题目做完,哪怕减缓上课节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学生为本,却不知这正是消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症结所在。美国“启发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当老师在整堂课里快节奏地讲解授课内容时,学生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例如以下这个教学片断:

师:我们以前学过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它们统称为四则运算。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师:接下来我们又要进行闯关游戏了,独立计算下列两道题:127+308-246,36÷18×200。开始!

学生在自备本上独自解答,教师在黑板上解答。(2分钟后,先做完的学生坐不住了,左顾右盼、交头接耳,老师不得不提醒他们,明显看出遭受批评的学生活力大幅度地下降。)

师:(等所有学生都做完后)你们在自备本上解答时,教师也在黑板上解答。与我做的一致的有多少?

生:(绝大多数学生举手,气氛不如前)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特点,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请将答案写在本子上。

生:(写完后,纷纷举起了手)

师:有谁愿意朗读自己所写的答案?

生:(大多数都举手争抢着发表意见)

生:第一题里只有第一级运算,第二题里只有第二级运算,它们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师:(小结)很好,在一个算式里,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按照从左往右的次序计算。

生:(对照小结语,修改自己的答案)

……

本片段中我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粗略地解释了四则运算后,立即转入闯关游戏中,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两道习题做得很快。但随即教师的处理减缓了上课节奏,等所有同学都做完后才提问,反应快、不安分的学生就按奈不住“等待”,左顾右盼、交头接耳的现象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再加上老师的“提醒”,这部分学生的参与率和专注力就大打折扣,再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就很难了。因此,教学是门永远带有遗憾的艺术,启发式教学也一样。我们的课堂中应该以快节奏方式维持一定的学生参与度,当我们感到学生参与程度在下降、学习活力在减弱、注意力在转移时,应尽快向下推进课程,让学生感到课在不断推进,总觉得有事要做、有问题要思考。老师讲解、问题解释和学生练习、答写只要有约一半的学生明白、完成就尽快变化,哪怕对反应相对迟缓的学生来说,我们也不能减慢速度适应他们,而是用希望的力量和同伴高涨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赶上教学的节奏。

启发式教学范文第3篇

启发式教学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也是素质教育积极提倡的,它要求摆正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学生认识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由未知到已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转化过程。在启发式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归根结底要靠他们自己,教师不可能包办代替。所以,教师必须运用各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促使他们自主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一、启发式教学的原则与基础

在英语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涵义可以概括为: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去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动脑筋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关键及时性原则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相结合;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等相配合。同时启发式教学的运用要及时。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通过必要的设疑、铺垫及一系列的引导,把学生引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2.实效性原则

设计启发式教学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特征,做到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在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利用正迁移规律。启发的知识材料应选用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感知过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二是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问题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不能用一个模式对待所有的学生。

3.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发扬民主,营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导”是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要讲求民主,讲求双向交流,使启发式教学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4.引导性原则

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通过思维主动地理解知识,接受知识。为此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引导。

一要运用新颖充实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三要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参加学习活动,引导他们培养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能力,从而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启发式教学的技巧与方法

在课堂中运用启发式教学,除了遵循上述基本原则外,还要讲究技巧与方法。通过实践,我总结归纳了以下几种方法。

1.情感法

课堂教学不仅有师生之间知识的传递,而且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开朗乐观的心情有助于思维,而郁郁寡欢的苦闷心情则抑制思维。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从而为进一步启发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放录像、录音或生动讲述,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情不自禁地去思维、去探索。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饱含感情,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调动起积极性,体验成功的快乐。

2.设疑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要求学生马上回答,而是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机和兴趣。

3.研讨法

教师将启发贯穿于讲练中,通过循循善诱,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去共同研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或者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自己分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这一方法在理解课文和处理难点问题上较为常用且效果明显,特别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尤为有效。

4.暗示法

课堂教学时,当学生思维出现故障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方法,给学生以暗示,或理清学生的思路,让他们能顺利解决某一问题,或提醒学生思维中出现某些偏差,让他们迅速回到正确的思路上来。如教师在处理课文时可把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及一些关键词按段落板书在黑板上,之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时,学生可根据板书内容的暗示完成复述。

5.类比法

利用某类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之处,启发学生从甲物联想到乙物,并学会运用甲物的分析方法来分析乙物。例如,我在给学生们讲the other与another的区别时,先在another的“an”与“other”之间画一条竖线,然后启发学生根据冠词the,an之间的区别去思考the other与another之间的不同,即通过分析两个冠词与两个不定代词之间的共同特征,进而从不定冠词和定冠词之间的不同迁移思维出两个不定代词之间类似的区别。这样,不但帮助学生通过类比法解决了问题,而且教会了学生一种思维方法。

启发式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课程教学 启发式教学 具体做法 体会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思维的过程,要搞好教学,教和学必须双方配合好,否则搞好教学就是一句空话。为了搞好教学,开创教育事业的新局面,在教学过程中废除注入式,实行启发式,已是当务之急。我在机电高职04―1班的《机械振动和机械波》课程教学中,开展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法实验,以探讨启发式教学的新路子。现将具体做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一、具体做法

在学习形式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教学内容上,以章为单元,开展教学活动。先发提纲给学生,接着教师给出这一章的学习提示,然后学生根据提纲开始阅读课文(包括参考资料),并要求能够发掘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讨论(小组和全班讨论两种形式),同时要求学生写出这一章的小结,最后教师讲评,作出总结。具体步骤如下。

(一)提纲

1.基本概念

2.主要内容

3.重点和难点

4.思考题

5.新理论简介

(二)教师在给学生作学习提示时,要着重将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如何阅读课文,怎样发掘问题。要求学生正确掌握提纲的精神实质。

(三)阅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

(四)讨论

1.小组讨论

全班分成五个小组,男生和女生混同在一个组里,大多数小组为8人,小组长由物理学得比较好的同学担任,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开展讨论和互相帮助。在小组讨论中,各人将自己在阅读课文阶段中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讨论,本小组解答不了的问题,由组长汇总交给老师。

2.全班讨论

教师将各小组提出来的疑难问题向全班公布,教师做好引导工作,着重讲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由学生互相对答,共同讨论,求得解决,以培养与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最后教师给予解答,并就如何作这一章的小结给学生提示。

(五)学生作这一章的小结

一篇小结就好像一篇论文。小结要简单扼要,条理清楚,主要内容突出,基本上保持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写总结报告的水平。

(六)教师讲评学生的小结并且作出总结

首先教师讲评学生的小结。提出好的方面和不足之处,并推荐几篇好的小结让学生传阅(课外时间),让学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师作这一章的总结时,以本章小结为例作好示范,并扩充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内容,如有演示实验配套更好。

(七)习题要求学生尽量多做并加强检查,检查的方法有:1.小组长抽查;2.教师抽查;3.黑板前演算。习题检查完了之后再提供本章的习题解答。

以上就是一章教学中的全过程。

(八)教学检查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询问学生,听取学生的反映,在考试时最好让别的任课老师出题与批卷。

(九)成绩比较

机电04―1和机电04―2的班级人数都是40人,我以相同的试卷,在相同的时间里,对他们进行了考试,其成绩情况见表1。通过试卷分析和成绩比较,发现通过启发式教学实验的班级成绩优于没参加启发式教学实验的班级,关于散发式思维的题目,其成绩更优于没参加启发式教学实验的班级。而关于前沿的科学性的问题,没参加启发式教学实验的班级基本上都不能回答上来,参加启发式教学实验的班级回答得却很好。通过根据成绩表1绘制的柱状图表2和成绩分布曲线表3可以看出其成绩较好地符合正态分布曲线。

二、体会

(一)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开展上述方法的教学。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比较高;2.有一本适全学生阅读(自学)的教材;3.任课老师的知识面比较广,而且有一定的深度,对于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教师基本上都能够解答。

(二)几点体会

1.教师为了写好每一章的提纲和总结,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很多时间钻研教材,查阅资料,学习理论。这样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了。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好像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促使自己去钻研业务,有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改变了过去的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不是带着学生走,而是指明方向让其自己走。

3.学生学得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去查阅有关资料,培养和锻炼了阅读能力。

4.改变了过去学生只是听课,做习题就算完事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讨论问题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得活、掌握得牢。

(三)存在的问题

1.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2.学生看书的时间比教师用传统方法讲课所花的时间增多了。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可能是暂时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待他们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的规律时,会感到轻松。

3.对个别学习不自觉的同学,可能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对此,教师应加强个别辅导。

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学阶段的时间比率不是死的,教师应根据章节内容和学生学习讨论的情况灵活调配。但教师讲授(包括提示、引导后发、答疑总结)的时间应保证占总时间的一半之上。

2.比较难的章节多讲,较容易的少讲,同时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3.加强学习检查,最好是黑板前演算,公开讲评解答,这样花时少,效果好。学生无形之中会受到一种压力,促使自己独立完成作业。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第一版.

[2]泰勒著.汪世清等译.变化中的教育评价概念[M].安徽教育出版.

[3]张爱民.中学物理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第一版社,1989.

启发式教学范文第5篇

一、始终如一地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准则

启发式教学的准则是“三为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辅),“两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一核心”(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具体到《七根火柴》这一课,我是这样做的:

1.对学生进行自主能力的培养。首先从预习入手,让学生超前学习,把课文读三遍,理解本课内容并把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查出来,并在这一道题(试一试,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中让学生一显身手。在上课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先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解决自己和同学提出的问题,然后教师再把学生难理解的问题加以启发、引导。对本文主人公是卢进勇还是无名战士的讨论,学生们的意见不一致:有的学生认为主人公是卢进勇,因为全文对卢进勇的描写自始至终,贯穿全文;有的学生则认为是无名战士,因为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了七根火柴,体现出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还有的学生则说他们俩都是主人公,因为要想让部队用上火,两人缺一不可。学生们各抒己见,争论很激烈,求知欲大增,思维也异常活跃。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就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学习的促进者。只有坚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主导是主体的基础,用教师的主导能动性来诱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从而达到主导与主体的完美统一。我的具体做法是:相信学生,坚信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财富,变教师捧着教材走向学生为教师领着学生走向教材;激励学生,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导入新课时,我拿了一根火柴,让学生猜猜我手里握着什么东西,这一举动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教师的问题。另外,在课堂上也可选用图片、有趣的实例和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来吸引学生。

3.按大纲要求进行教学,不随意增减内容或降低、提高要求。尽可能地打开课本教学,课本上有现成的插图、学法指示语,让学生去观察、去理解,使学生的思维与作者的思维同步。我课前认真备好课,讲课时基本脱离课本,以此来锻炼自己有更高的驾驭教材的能力。

4.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回答问题时,较简单的问题让稍差一点的学生来回答,较难的问题让思维敏捷的学生来总结,采用分层教学和个别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等活动形式。

5.学生是主体,知识和能力是两翼,两翼齐飞,智力才能发展。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我在本课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课文通过哪几方面来描写无名战士?首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语言、动作、肖像、声音等方面的描写,再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本剧,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卢进勇和无名战士,同时让另一名学生配乐朗诵对两人的动作描写,学生表演得形象,逼真,生动,本课达到了高潮,即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就能积极、主动、自觉地获取知识。

二、始终贯穿启发式教学的“五要素”

在讲《七根火柴》这节课时,我设计了如下几方面:

1.准备。预先安排好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的有关资料、所需解决的四个问题和教具(录音机、火柴、幻灯片、投影仪、彩图等)。

2.诱发。比如在解决“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这一问题时,我先让学生看幻灯片“相遇、托付、部队点上火”这三幅彩图,同时加以启发、诱导。学生基本上了解了故事情节,这时再让学生总结本课的故事情节。

3.释疑。这是五个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上面提到的本课故事情节的诱发之后,让学生自己回答,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本文是无名战士把用生命保存的七根火柴托付给卢进勇交给部队的故事”。

4.转化。问题的解决,并不等于深刻理解。这一阶段的活动一般让学生做练习,紧扣课文让学生做四道反馈练习题,加深认识。这样便减轻了教师课后批改作业的负担,基本上做到“堂堂清”,有利于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备课和辅导上。

5.应用。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归结到实用上,转化中有应用,应用中有转化,且都表现在做题上。比如:你学习本课之后,对无名战士想说些什么?通过这道题,既锻炼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素质教育。

启发式教学范文第6篇

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启发形式,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难易适度。有利于师生间的共鸣。同时,也要指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例如,讲《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时,提出:十月革命的道路是什么?匈牙利革命是不是暴力革命?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是否违背马列主义原理?为什么?当时匈牙利具备哪些历史条件使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这些可能性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最终使学生认识到:主要问题是国家机器问题。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剧烈变化,造成国家政权不稳定,旧的国家机器软弱、瘫痪。而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又没有外力压制人民,这就给和平发展提供了可能。这样一环扣一环地提问,使学生对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是无产阶级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有个深刻、完整的认识。

二、反问启发

这是教师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教材上讲:“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可反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这种观点对否?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提出: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中国禁烟。)这样使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来分析问题。

三、观察启发

这是利用图片、实物、幻灯和录象等增强学生直观形象的渲染力。形成历史表象和形象思维,然后在教师点拨和启发讲解下向逻辑思维转化,使学生找出规律或加强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例如,讲《黄海大战》时,让学生观看《邓世昌和直冲敌舰的致远舰》这幅插图,启发学生思考:致远舰上面为什么有那么多烟团?为什么这些烟团向右倾斜上升?从而说明它多次中弹,而又是坚持战斗,宁可葬身鱼腹。也要开足马力向“吉野”舰冲去的果敢行动。接着再问:为什么致远舰撞不到“吉野”舰而反中鱼雷呢?经教师讲解致远舰制造技术不如“吉野”舰先进后,启发学生认识“落后就要埃打”的道理。

四、情境启发

这是教师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或用电教的手段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使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形成一种意境。来增强情绪记忆,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例如。讲、和刘胡兰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献身的英雄人物时,将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神态,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进行情境启发,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诱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雄心壮志。同时提问:他们为什么敢于斗争、大义凛然、慷慨牺牲呢?经过启发,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坚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一切反动派必然灭亡。他们具有这样的“大志”,才会有这样浩气长存的“大勇”。

五、推理启发

是依据历史发展中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启发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如讲《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一课时,依据休养生息政策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的逻辑推理进行启发。可提问:①明太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目的、措施和作用是什么?②农业、手工业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③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④资本主义最初萌芽的时间、地点、标志、特点和局限性是什么?同样,也可以依据④③②①的顺序进行逆向推理启发。不管是哪种推理,都会使学生对明朝经济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个系统、全面的认识,明确为什么到明朝中后期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六、判断启发

是依据史实。经过点拨,把认识提高到能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高度上,来判断历史结论的是与非。例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科学论断,就是对民主革命时期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一一判断总结出来的。这个问题涉及大量史实,可让学生简要回答下列问题:①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与失败原因;②洋务运动和的目的与作用;③辛亥革命的目的与失败原因;④北洋军阀和集团要把中国引向何处?⑤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及其政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斗争的?以上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政治力量(农民、资产阶级、新老军阀)除中国共产党外,都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七、对比启发

这是将一个问题对应的两个方面,或截然不同的历史知识加以对比,经过启发,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例如,讲“商鞅变法内容”时,可提问每点内容“废”的是什么?“立”的又是什么?①土地制度(生产关系中有决定性作用):废的是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立的是封建制的土地私有制。②奖励耕战:废的是奴隶主贵族的世袭制,弃农经商的旧俗;立的是耕战之功,重农业生产的新风。③建立县制(上层建筑变革):废的是奴隶制的分封制,立的是中央集权制。通过一“废”一“立”的对比启发,不仅使学生彻底理解了变法的内容是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而且清楚地看到:变法是适应经济变革和阶级关系变化而产生的,也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变法的意义和性质。

八、类比启发

是将某些有共同属性的历史知识归类,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找出异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历史知识的真谛。同时,对提高学生鉴别能力也大有益处。例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与“鸦片战争”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参战的国家、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条约的内容、战争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找出相同之处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比鸦片战争侵略程度加深的内容。从而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这样纵向类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轨迹,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此外,也可以横向类比启发。例如,将东西方在公元前5世纪的两位有辩证思想的哲学家老子和赫拉克利特的观点进行比较。横向类比启发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相互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广度。

九、辐合启发

是将某些历史事实进行综合,经过启发,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由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深刻、牢固的概念或理论。例如,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时,让学生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然后提问: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使学生认识到: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固有矛盾和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霸权、瓜分殖民地及势力范围的利害冲突引起的,这种帝国主义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从而得出“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结论。

十、扩散启发

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发问,让学生层层深入思考,重新组合知识,多方掌握知识,是一种有多种答案的思维启发形式。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例如。讲《明治维新》一课时,在学生掌握了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意义和局限性后,围绕这一问题指出:①如何评价明治维新?②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什么影响?③比较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的异同。④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的却不能?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多方思考问题。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学会了灵活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启发式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原则只有一个:就是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以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为目的的。

摘要:历史课堂上采用的启发式教学主要有正问启发、反问启发、观察启发、情境启发、推理启发、判断启发、对比启发、类比启发、辐合启发、扩散启发。这些方式的运用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启发式教学范文第7篇

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情感表现力,现代音乐的推广已经成为了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声乐教学是我国音乐教学中的重点,开展声乐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工作的不断推进,民族音乐和美声音乐在我国的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中有所发展和普及。推广民族音乐可以极大地促进我国当代音乐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当代国民人文素质的提高。因此,推广民族声乐和美声音乐等乐曲形式,逐渐成为我国推广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声乐教学的特点展开讨论,提出几点有利于声乐启发式教学发展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

声乐教学;启发式;教学改革;具体模式

前言:

中国民族声乐以其灵活多变、清新婉转的唱法为我国音乐事业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浓厚的文化积淀。欧洲的美声唱法以其高亢和悠扬的曲风为我国声乐启发式教学课程注入了一剂清新的力量。在声乐教学中开展启发式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坚持先易后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逐渐掌握音乐学习的精髓。

一、声乐教学启发式训练中的前期培养

在前期的训练主要任务是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歌唱与呼吸原理。在发生原理的教学中,让学生逐渐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在简单的发声训练中能够感受到呼吸肌对气息的控制、逐渐感受喉咙的打开及声气相结合。在前期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歌唱呼吸原理,从发声原理的讲解入手,让学生逐渐地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并且深入理解发声原理与学生声乐表演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和表演风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该对共鸣原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打开自己的共鸣腔,从共鸣训练的科学化方法入手,让学生形成一套适合自己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音乐养成体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意能顾将理论联系实际,在简单的发声训练中能够初步做到气息与声音的支持,保持喉咙的打开、声音位置的统一。学生在将喉咙完全打开之后,在着重训练培养学生提高声音响度、保证声色优美的过程入手,让学生的声音位置的掌握更加准确。声乐教学不仅应该强调对于学生中声部、低声部声音强度的训练,还应该强调对于学生高声部歌唱教学的训练,让学生在启发式教学活动中整体的学习效果得到提升。学生能够在自然声区、中声区内演唱简单的歌曲,然后慢慢的开始学习演唱《牧羊姑娘》等声乐演唱比较悠长、嘹亮的音乐表现训练。

二、中期训练强化学生对不同音乐类型作品的把握和理解

(一)培养学生对民族声乐的热爱

音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处于相辅相成的状态,音乐来源于生活、取材自生活,所以音乐作品也要恰当地反映时下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的发展状况。自古至今,音乐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衍必不可少的部分。古代中国人使用笛子、芦笙、缶、古筝等乐器来奏乐,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这种演唱方法真实而自然,声音比较贴近自然,具有很强的说唱性,常常结合地方方言的表现形式,运用原始的演唱方法将声音与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强调叙事性,适合普通大众演唱,通过其亲民的特点表达出群体一定的个人情感。在声乐训练中强调对于学生声音敏感性的培养,让学生对音高、音色、节奏和结构的敏锐程度都能够同步提高,培养学生对美感深浅不同的体验。

(二)强化学生的声乐表达技巧提高

在现代化的启发式声乐教学课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强化气息的控制和训练,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古代的音乐表现曲目,通过对学生的声乐训练面进行提高,让学生对声乐学习的理解更上一层楼。在强化型的训练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对于自身发生区域的自我控制能力,通过强化对于低声区、中声区、高声区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将喉咙的打开及声音、气息的训练更加娴熟地结合子啊一起,从而在声乐表现活动中做到游刃有余。在曲目训练中,可以让学生在积极的训练中能够基本完成歌曲《花非花》、《摇篮曲》(舒伯特)的相关演唱活动。

三、后期训练启发学生掌握典型的声乐表现方法

在学生深入理解了发声训练与个人身体条件培养之间的关系之后,让学生去接触一下西方声乐的表演与教学训练,让学生的声乐学习水平能够更快地上一个台阶。众所周知:欧洲的美声唱法却比较注重声音技巧的把握,通过音域宽广的高音演唱,将真声和假音糅杂在一起,具有音乐演唱表演技巧上灵活多变的特征。美声唱法对于个人的嗓音表达基础条件要求比较高,在演唱的过程中,需要演唱中调动自身的肺活量,将身体内部的共鸣腔体整个调动起来,这种美声唱法本身有自己在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色,在学习和掌握美声唱法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歌唱者的旋律感和节奏感,还能够切实地提高演唱选手共鸣腔的音域和歌声的响度。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共鸣原理之后,在发声训练中熟练地做好将共鸣腔体的打开与声音位置的统一。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继续巩固和强化上述所列的基本理论的知识,强化日常性的技能训练活动的开展。学生应该逐渐接触并且能够完成歌曲《渔光曲》、《问》等高强度表现形式的歌曲训练课目。

结束语:

启发式声乐教学活动强调对于学生的认知型培养,让学生对音高、音色、节奏、结构、敏感性、反应力、表现力等多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在先易后难的启发式教学活动中,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音准和稳定性,其次培养学生通过自我调节表现出音色柔和优美或者刚健壮美的音乐表演。

作者:潘杰华 单位:广东肇庆学院

参考文献

[1]金铁霖,徐天祥.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创新--金铁霖教授在"2005全国民族声乐论坛"上的学术报告[J].中国音乐,2005,(4):26-30.DOI:10.3969.

[2]李首明.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J].中国音乐,2007,(3):140-143.DOI:10.3969.

[3]林妮.论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与高校声乐教学的结合[J].学术论坛,2012,(6):213-216.DOI:10.3969.

[4]黄莺,杨健.计算机可视化音响参数分析方法应用于声乐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2,(1):120-125.DOI:10.3969.

启发式教学范文第8篇

一、启发式教学的定义

启发式教学即以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规律为依据,结合现有多样化教学手段,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中实现知识点的全面传授,其强调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予学生,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过程中掌握认知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根据课程特色设计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以学生相关素养、技能的培养为方向。根据Photoshop的功能特色来设计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技能。Photoshop的专长在于图像处理,它的特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平面印刷品。如图书封面、招贴、海报、广告摄影的后期修整。二是影像创意。影像创意主要是利用Photoshop图形处理技术,通过对现有图层、工具等重新组合或有目的地处理,实现完整明确的内容传达,以达到原本图像与创新性理念的充分融合。三是网页制作。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作为网页图像处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网络应用技术逐渐普及的过程中其网页制作方面能力的培养意义也逐渐突显。四是三维场景后期制作。建筑效果图中人物与配景的颜色常常需要在Photoshop中增加并调整。五是界面设计。软件作为计算机的主要构成,在计算机应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利用Photoshop处理技术进行界面设计可以在保证软件功能的同时提升其美观度和逻辑性。根据Photoshop的特色功能,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授课过程中展示它的制作过程及效果,让学生体会到理想的创意设计可以通过这个软件的某些功能实现。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好奇心,并将这种求知欲与好奇心再转化为教学目标。而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究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所掌握知识的价值,学习此门课程离不开创新意识。因此,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结合课程特色,着眼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理解深入掌握此项技能。

三、教学过程是一个启发诱导的过程

教学中新的知识点的引入是启发诱导的关键。如何把学生吸引过来,对新的知识点产生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启发诱导。因此根据学习内容,教师应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引入新的学习领域。每一个效果图的制作,都将通过各个功能逐一实现,每个功能的掌握,学生必须做出努力。学生受个体求学经历、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情况必然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不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如从最简单又出效果的照片修饰开始,通过一系列操作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教师再进一步有意识地利用启发式教育使学生自主完成相比更有难度的任务,使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体对知识点的学习理解,也有利于有效学习氛围的搭建。

四、结束语

在Photoshop教学过程中,切实有效的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突破自我约束限制,在逐渐尝试探索的过程中学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思想态度,并主动利用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更有深度的探索,所以在教学中学生作品的优劣标准,不是看该作品的技巧有多么高超,而是看作品是否明确表达规定的教学内容,以学生现有的基本功结合他对于自己作品的创作理念,最终完成一个相对他自己水平而言非常完美的作品。教学的目的不仅限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其更强调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领悟学习方法、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进行自主学习。而启发式教学强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驱动力,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取新知识的主观愿望得到满足,而且有利于学生主体对学生内容产生自主认知。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不能将课堂知识传授限定在教学内容的理解记忆方面,更应强调学习方法、知识规律的总结,学生根据教师传授的知识,自行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通过不断探索,从而形成新的知识,以此激发个人处理问题的信心,能够创造性地进行后续的学习研究,在不断积累成就感的同时认清自己的不足,并以此产生正确全面的科学态度。

启发式教学范文第9篇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拓展,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掌握在这一阶段应该重点进行培养。数学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知识体系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因而小学数学教学一刻不能松懈。小学阶段是基础性掌握阶段,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国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有非常高的要求。本文以启发式教学方式为研究对象,强调以学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三方面进行启发式教学创新思考,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旨在推进发挥小学数学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的最大助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创新对策

启发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遵循基本的教学规律和教学任务安排,通过在思维方式上的启发引导,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式教学贯穿整体教学过程,能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启发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启发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的学习依托于数学思维的养成,小学阶段小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数学学习的具体内容,而且随着教学难度的不断提升、教学内容的深入,小学生在理解能力上都在不断的进步。数学是将抽象的概念,复杂的问题向具体化、简单化的问题转化,小学生应该形成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能力。启发式教学能够让小学生在数学教学环境下主动思考问题,融入到数学学习的环境下,认真去思考。启发式教学重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鼓励小学生从兴趣出发,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小学生自己的努力解决数学问题,在启发式教学的带动下,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形成,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形成。

(二)启发式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启发式教学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数学学习的能力,数学学习重视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运算能力,逻辑思考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推理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等。启发式教学从学生的主体特征出发,既鼓励小学生的个性优势发挥,不局限于统一的解题思路,重视发掘小学生自身潜在的学习能力。启发式教学重视对小学生的情感关怀,小学阶段学生的情绪较为敏感,很容易在困难面前产生畏惧、困惑,启发式教学能够时刻关注学生情感动态,让小学生时刻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情感熏陶鼓励学生尝试,形成学生主动性学习、自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启发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到的是辅助学习的作用,始终重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启发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善于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总体节奏的把握,帮助学生适应各种类型题目的解答。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随着教学任务的增多,学习难度的增加,数学题型的多变,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显得尤为重要。启发式教学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帮助学生探寻最适合自身学习习惯的解答方式,保持对于数学解答清晰的思路,在各种题型面前都能够灵活应对,为进行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二、数学启发式教学创新对策

(一)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境,把握整体教学节奏

启发式教学实践的开展要重视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从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到教学反馈,启发式教学手段都能够实现对教学环节的推动性作用。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通过设定教学问题,提升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兴趣,通过逐步的渗透和引导让学生能够融入到教学环境中。在教学实践的过程开展中,教师通过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去推理、验证最终得出小学数学的结论和知识点,强化记忆。在教学反馈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总结、习题练习让学生能够在巩固学习内容,以启发式教学带动学生课后自主探究,需求更多的数学解答方式。

(二)注重数学内容与现实案例的结合,丰富小学数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启发,数学教学内容具有抽象性,将抽象的知识点和具体的生活案例相结合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掌握解题思路和做题方法。小学阶段数学学习基础性掌握十分重要,启发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时刻保持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点。结合生活中的案例内容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和生活的联系,通过启发和引导能够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数学思维和数学学习的习惯,将数学知识带入到生活,以生活案例帮助理解数学知识,从而得到双倍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学生课堂交流互动,增强学生数学学习自信

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发挥。启发式教学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教师运用专业教师语言,以情感关怀关注学生知识点掌握的程度。教师以鼓励式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自信,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点的理解进行运算和解答的尝试。数学学习每一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一种积累的成长,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以数学教学渗透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带动学生应对挑战的自信,端正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认识,在和谐互动的学习氛围中更好的掌握知识点。

三、结论

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应打好基础,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启发式教学无疑是尊重小学生的情感认知,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渗透过程的教学探索。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手段对于学生发展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对于教师而言,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和发展特点进行深入的思考。对于小学生数学学习而言,要保持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保持学习的自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启发式引导为推动力,以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信任和努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做出积极的探索。

作者:措姆 单位:理塘二完小

参考文献:

[1]肖拴羊.小学数学启发式教育策略分析[J].学苑教育,2015,04:47.

[2]辛延立.启发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5,10:42.

[3]赖丽英.基于新课改对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6,09:68.

启发式教学范文第10篇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是老师起到了绝对的主体作用,学生近乎在被动中完成了学习。呈现在课堂上的现象大都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座位上呆若木鸡。课后学生便是机械地完成作业,对于老师讲过的,自己恰好又记住的,那学生便是一成不变地完成,然后课上受到老师的表扬,学生便也甘于受到这样的表扬。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学生一味依赖老师的思想,包括了学习方法的依赖,学习习惯的依赖等多方位的依赖。试想一下,学生各方面都依赖老师,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在里面,而小学生这个群体的数学教学注重的是基础教学,需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奠定,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想为主,而现在的学生依赖心理与之完全悖逆。另外一方面,如果课后学生偶尔有了自身对题目的新思维,在作业中进行了表达,但换来的不是老师的认可,而是一顿臭骂,认为学生自以为是,不听老师讲课,这样学生便会觉得自己不该这样做。这样一肯定和一否定的鲜明对比,对学生来说便造成了心理上的一种冲击,造成不应该出现的错误认识。总之,现在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呈现的一种大趋势是老师的主体地位过于强势,学生完全是被动的状态,与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中“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教学完全不符,不利于未来教学的发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也容易产生不利影响。

二、启发式教学的意义与必要性分析

启发式教学突出的特点就是立足于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客观实际,选出最佳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导。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是非常有效的,且启发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以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实际来制定最佳的启发教学方式,因此教学方法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学生学起来自然很轻松,并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改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定位。

三、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面对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单一且老师绝对主体的教学现状,启发式教学的提出可以有效解决,但对于如何实施的方法策略没有得到系统的总结与探索,此处笔者就小学教学现状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1.肯定学生主体,保证启发有效实现

启发式教学中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新课改的角度来说就是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也应当把这一点作为基准,以保证启发的有效实现。启发的前提就是有东西可启,就是在启发现有的事物时应当有一个可以作为参照物的标准,在有联系的事物之间才能进行有效启发,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准备时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再对课本内容进行剖析,以寻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思想或是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点,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有效启发。关键一点就是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思想、学生的习惯作为出发点,完全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思想进行启发式教学,最终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与教学资源的利用。

2.确定老师引导,确定启发有效进行

启发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是针对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自我控制和自主学习能力都相对欠缺的情况,要确定启发式教学的有效进行,老师的主导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启发,如何进行教材内容的发散启发都与老师的课前准备与课上的老师教学方法紧密相连。这样的一系列教学就需要我们在启发式教学实施过程中,确定老师的引导,在操作过程中可以指定出老师具体的实施细则,对老师进行专门的引导启发教学培训,从思想上让老师首先接受启发式教学,体会启发式教学的真谛与内涵,让老师从根本上完全吸收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方法,继而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引导,以确保启发式教学的有效进行。

作者:庄建森 单位:福建省南靖县和溪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上一篇:日语教学范文 下一篇:拳击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