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22 10:08:54

启发教学

启发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感悟启发式 走进生活

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语文阅读教学没有真正走进师生的视野,语文阅读教学很少受到语文教师和师生的重视。受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语文课堂上的阅读往往较为单一,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人生的感悟并对中华文化起到继承和发扬作用?笔者就自己的切身体会谈一点感悟和认识。

一、在阅读中深受启发

读了《读者》上的《流逝的古典》一文,对作者对流逝的古典的特殊诠释而赞赏,对作者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而深深佩服,于是我想到了自己身为一名教师,在教授学生中也存在着作者所提到的种种问题,心头隐隐感到惭愧。如文中说:

温习一下这些句子吧:“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那样明亮的户外,那样的四季,那样的江河岳脉,它们今天在哪里呢?那“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天光明澈,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皎月安在?多少珍贵的动植物已永远沦为了标本?多少鲜活的生态活页从我们的视野里被生生扯去?多少诗词风景像“广陵散”般成为了遥远的绝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抚摸这些《诗经》句子的时候,我除了对美的巨大感动,内心更有一份莫名的冰凉和疼痛:那自然史上最纯真的童年风景、生命与自然最相爱和谐的“蜜月之岁”永远同我们告别了!阅读竟成了永诀和追悼!

语文教材中的众多游记,无论赏三峡、登黄山,还是临赤壁、游洞庭……除了传递水墨画般的意境外,更有着“遗址”的凭吊和祭奠意义,更有着“黄鹤一去不复返”的绝唱意味!难道我们在对之阐释时,就只停留在汉语表面的字义上(比如“蒹葭”、“雎鸠”,难道除了“一种植物”、“一种水鸟”,就再也延伸不出别的含义)?除了挖掘莫须有的政治意义和阶级分析,难道就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隐隐动容?除了分享审美愉悦,难道就品咂不出“挥别”的忧愤和悲怆?

纵然作者的言辞有偏颇和过激之处,但却能引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现状的担忧。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繁荣,思想文化多元,人们崇尚时尚,寻找刺激,追求享乐,处处充满了机会,也充满了陷阱。面对浮华浮躁,语文教学应如何做,才能让我们未来的接班人领悟儒家精髓,传承千年文化?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如何去引导我们21世纪的接班人?

二、在启发中感悟教学

在启发下教学是指在平常阅读中获得灵感,捕捉住并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有感于当下传统文化的流失,有感于当今的孩子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或记忆的状况下,当我讲读名篇《屈原列传》时,脑子中突然蹦出以此篇文章为契机谈谈当代的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发扬屈原的人格精神,让学生们探讨一下传统文化的淡忘和民族精神的重振的问题。

《屈原列传》是一篇传统教材,人教版、苏教版、鲁教版高中语文课本都有选入,可见它的重要性。这篇文章是司马迁写的一篇文言人物传记,通过记述屈原的生平事迹,表现了屈原对楚国兴衰存亡所起的重大作用,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不平之气和叹惋之情。如何教、如何教好这样一类“老”课文,一直是令语文教师头疼的事情。如果完全按照传统的教法,讲传统的观点,未免是拾人牙慧,“教之无味”。可如果完全打破传统,只求创新,则难免脱离实际,使学生不知所云,也违背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与鉴赏文言文的要求。所以我准备在尊重传统,即讲解文言知识和领会屈原人格精神的基础上,不揣鄙陋,谈谈当代的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发扬屈原的人格精神,就当是抛砖引玉吧。

我开始这样引导:“大家都喜欢在端午节时吃棕子、戴香包,想必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关于屈原可歌可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很多。今天,让我们走进史学家司马迁笔下的屈原,学习《屈原列传》,用历史的眼光去品评屈原。”学生兴致很高,都纷纷谈起自己所了解的屈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了解史学家笔下的屈原,在梳理完内容后,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同学们七嘴八舌,多数都是端午节的习俗,而有几个同学思路打开了,谈到了屈原的人品和精神。我顺势引导屈原祠的对联: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是啊,屈原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端午节,屈原给我们留下的真正财富是精神和文化。其实,中华民族从不缺少像屈原一样有“存君兴(爱)国”之志的人。他们,共同筑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请大家想想还有谁?

于是同学纷纷举手:有林则徐、文天祥、苏武、李四光、钱学森……

这时我非常高兴地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那么今天的我们丢掉了什么呢?我清清嗓子:是文化!是精神!……

学生陷入了沉思……

我又继续引导:幸好我们还有希望!我看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缶;看到了翩翩起舞的飞天;看到了2000多名表演者手捧竹简,齐声诵读《论语》,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普通话和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交织在一起,让在场的每一个人心中都充满了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听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古音。

接着我又继续引导:其实,我们可以让中华更美!像屈原立下“兴国”的志向一样,同学们也要立下鸿鹄之志――志洁行廉,自强不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共同努力,因为我们:“同祖同宗是炎黄,同根同脉是汉唐,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中国字,爹娘生养我华夏之邦,天地君亲堂堂正正的中国心,香火鼎盛我华夏之邦。百家姓里你姓李我姓张,骨血里淌着都是黄河长江;百家姓里你姓赵他姓王,心脏里装的都是龙族荣光。”(歌曲《百家姓》歌词)

同学们都在感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美,也感觉到自己肩上的担子之重。沉痛的心情在深刻的反思中意气昂扬,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结束了《屈原列传》的教学,也完成了我的初衷!

三、在启发中传承文化

感悟启发式阅读教学改变了传统阅读教学中由教师的预设代替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改变了由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思考,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整个阅读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将阅读文本的自交给学生,教师不再是阅读课堂上话语霸权的控制者,而是变成和学生一起学习、思考、探究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启发者,教师的话语不再是一锤定音的话语权威,而只是解读阅读文本后提供给学生的一种思考的角度、建议,目的是为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文本提供思路和参考。

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我通过讲授《屈原列传》真正感受到了语文即生活的真理,只有让学生的思维在阅读的课堂上走进生活,语文的阅读才会更富有诗意和生命力,中华文化的传统才有可能继承和发扬!

启发教学范文第2篇

(l)启发式教学的起源关于启发性教学的言论与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出现的非常早。春秋时期,在当时“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下,大教育家、思想家、儒家代表孔子根据自身的教育实践,提出了不断影响后世的经典性论断“不愤不启,不,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可以说这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最早论述,孔子也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人。“启发”一词正源出于这个论断。宋学家朱熹将孔子的这个论述解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徘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也就是说,如果学生没有达到内心想要弄明白而思维却处于似懂非懂似通非通之际,老师就不去开启点拨其思考并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没有达到想要表达却言语晦涩不能准确论述难以表达之际,老师就不去帮助他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再用通畅的言语完整表述。对于有四个角的物体,如果学生由物体己知的一个角不能推知其它三个角,当老师的就不再告诉学生了。

(2)启发式教学的继承与逐步发展孔子之后,他提出的启发式教学思想不断地得到了后儒的继承、弘扬与发展。《学记》的作者提到“君子之教,喻也”,“喻”就是启发、引导的含义。那么怎样才能算作是善喻呢?《学记》的作者又指出应该“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因为“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样,“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到了北宋,不少学者们又从“疑”的角度探讨了启发式教学思想。例如,朱熹提出“读书无疑,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指导者,师之功也”,张载也提出“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清代,王夫之更是从多方面发展补充了启发式教学,如从学思结合、补充方面提出“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从教、学结合方面提出“夫学以学夫所教,而学必非教,教以教人之学,而教必非学”,从学习动机和兴趣方面强调“本心乐为”,等等。到了近现代,随着“民主与科学”的潮流,大批学者人士积极倡导启发式教学。

比如蔡元培强调“最要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的,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陶行知指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所以应该把“教授法”改作“教学法”,教学中要“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还提出了“五个解放”,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嘴巴、空间、时间。在1929年提出的十项教授法,第一项就是提倡启发式,此后,他还曾多次强调并要求广泛推行启发式教学,对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3)启发式教学在现代的深化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和国内外大量不同流派的教育理论的涌现传播,研究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对启发式教学从不同角度、层次进行了探讨、交流、争议、补充,使启发式教学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深化发展。讨论的主要问题有:启发式教学的属性本质内涵外延,衡量启发式教学的标准,启发式教学的因素、特征、原则、机制、实施手段等,东西方启发式教学的比较。不少人在教学实践中展开了对启发式教学的实验和操作模式的研究,取得了有益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

启发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启发式;会计教学;运用

一、精选授课内容是启发式会计教学的基础

会计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能运用会计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掌握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这正是启发式会计教学的宗旨。因此,教师要在全面熟悉会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从许多复杂现象中,经过理论提高,概括出较稳定的规律性的知识,完成授课内容的精选。学生掌握了这些精选的教学内容,就有可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利用共性规律解决千差万别的实际问题,也只有这样的知识,才能启发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思考,达到训练智力的目的。精选授课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完成:

第一,明朗结构:“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第一次开课时,教师要将各门会计专业课程的理论体系、脉络经纬、相互关系介绍清楚,让学生对会计课程的整体框架在宏观上有所认识,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

第二,清晰要点:会计教师要抓住会计课程的要点,即会计的实质问题,掌握会计的灵魂。小到一个基本的会计概念,大到会计政策的变更,教师都要能够深入浅出地授予学生其实质。

第三,突出重点: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而言,多数人对会计知识一无所知,要让学生从众多的会计知识中找到学习的重点,教师就要将教材每一章、每一节的重点向学生介绍清楚。

第四,浅化难点:许多的会计问题涉及到其他专业课程,此时教师要尽量精简知识范围,在学生能接受的知识体系内进行讲解,不宜太多扩展延伸,使学生在攻破会计难点的同时产生新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兴趣。

第五,追踪热点:市场经济条件下,与会计课程相关的热点问题不断涌现,如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入这些热点问题,并展望学生未来的从业环境,让学生在学与用之间找到结合点。

二、启发式会计教学的灵活运用

随着现代教学理论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站在教育第一线的会计专业课教师,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许多有效的启发式会计教学法。

第一,示范启发式:学生的感性知觉是抽象思维的基础,在接受一种新知识的时候,学生总是从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的。尤其在会计专业课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让学生正确理解会计知识的内容和内在规律,示范启发式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介绍会计凭证、账簿的种类和填制时,先让学生传阅一些会计工作中常用的真实凭证、账簿,再通过图表进行分类讲解,然后进行示范操作,使学生既能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又对实际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对会计凭证、账簿的分类和填制理解得更全面和透彻,也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第二,类推启发式:从会计专业课教学内容的顺序上来看,通常都是上一次课为下一次课做准备,而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因此,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难点,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知识,为新知识开路,以找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在《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中,一项或多项经济业务的发生对会计要素的影响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一个难点,如某企业月初资产总额是100万元,本月发生四笔经济业务:一是销售商品,收到货款存入银行20万元;二是以银行存款支付下季度保险费3,000元;三是从银行取得借款30万元;四是张某借差旅费2,000元。问该企业月末资产总额是多少?教学中只需要启发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已学习的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学生很快就能得出答案。

第三,相互启发式:由于不同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不同,从而在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的一种教学方法,通常能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在会计课的教学中,对一些较抽象的概念,不少学生难以理解或理解不深,甚至教师反复强调,学生仍不得要领。此时教师一不能急躁,二不能再用同一方法讲授,否则会引发学生的厌烦情绪。不妨尝试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谈一谈对该问题的理解,因为学生之间的语言和心理状态是相互接近的。

第四,案例启发式:案例启发式教学是通过教师选择恰当的案例,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判断,达到使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的目的。这种方法对解决会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加强学生的感知印象,增强学生对理性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十分有效。如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学习中,列举正反两个公司的操作案例,要求学生分析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八个方面的具体运用和相互关系。正反两个不同公司的案例,紧扣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接近现实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判断中深化对会计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第五,提问启发式: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由易到难地巧妙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引导学生在紧张而又有趣的思维活动中寻求答案,从而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如在固定资产折旧的学习中,通过对不同折旧方法的介绍、计算和比较,对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一是不同方法所需提供的数据有哪些异同?二是哪一种折旧方法对当期费用的影响较大?三是哪一种方法符合谨慎性的要求?四是哪一种方法有利于企业当期纳税额的计算?教师要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当学生回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学生鼓励、期待的目光和适当的点拨。

第六,比较启发式:比较能让人们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异同,从而更好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课堂教学中的生动对比,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鲜明的记忆。如在学习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时,通过对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加权平均法的比较,让学生全面掌握在物价上涨或下跌情况下,不同的计价方法对企业当期利润所产生的影响;在学习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时,通达对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如何根据企业的产品生产特点,选择合适的成本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产品生产成本。

第七,激励启发式:就是要唤起学生钻研学问的兴趣和勇气,让学生树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学习热情,一步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引入知识圣境,让学生了解会计热点问题及发展形势,激励学生开阔知识视野,积极思维、主动思考。

实践证明,多种启发式会计教学法的配合运用能调动内因,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理解,有利于对重要概念的掌握,有利于学生利用会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处理会计实务,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是启发式会计教学的主体

教与学是一个师生在互动中共进退的过程,学生能否真正理解教学内容,掌握其知识精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启发式会计教学中除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启”的作用,更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对教学内容的一个总体认识。学生在预习中可标注一些知识点和疑难点,然后带着问题听课,对照老师授课过程中所讲解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进行学习。久而久之,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逐渐就能自己提出重点和难点。

第二,课后复习:课后复习是对学习内容的消化、巩固和加强,能锻炼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学生坚持课后复习不仅可保证教学内容的前后连贯、承上启下,更能锻炼自己利用前后所学专业知识处理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第三,加强互动: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悟性和学习动机,对同一问题会站在不同的角度产生不同的认识。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将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师生共同的“群英会”,学生可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知识的建构。

会计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读书、分析思考、动手操作;教师既不能把知识生硬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也不能把思想观点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方面取得进步。陶行知先生曾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因此,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学”出发,根据学生的学设计教,真正做到“以学论教”、“为学而教”、“以教促学”。

参考文献:

[1]肖锋.学会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2]范惠玲.会计学原理启发式教学之浅见[A].林丹丹,杨晓燕.教学法新论[C].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3.

启发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启发 尝试 引导 启发式教学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与小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形成矛盾。众观整个数学教学的发展史都是在解决这种矛盾中改革和创新。启发式教学由此而生。特别是在基层教育中,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赋予了启发式教学更神奇的力量,成为枯燥数学教学的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起动力,而开展好启发式教学成了一节数学课成功的关键。笔者结合自己这些年的基层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启发”和“尝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与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尝试应用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提问:商店里有15支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 )=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二、启发式教学以“导”为主,以“牵”为辅

“启发”主为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工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挈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一、复习:笔算,67×8,167×28二、试算:167×128,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这就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以快节奏的启发式教学,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

我相信,一个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队伍里排队等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厌倦、沮丧”形容。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受“希望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教师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得碎碎的喂给学生,期望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因此突破难点时总爱唠叨几句,练习中总愿意等最慢的一个学生也把题目做完,哪怕减缓上课节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学生为本,却不知这正是消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症结所在。美国“启发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当老师在整堂课里快节奏地讲解授课内容时,学生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例如以下这个教学片断:

师:我们以前学过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它们统称为四则运算。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师:接下来我们又要进行闯关游戏了,独立计算下列两道题:127+308-246,36÷18×200。开始!

学生在自备本上独自解答,教师在黑板上解答。(2分钟后,先做完的学生坐不住了,左顾右盼、交头接耳,老师不得不提醒他们,明显看出遭受批评的学生活力大幅度地下降。)

师:(等所有学生都做完后)你们在自备本上解答时,教师也在黑板上解答。与我做的一致的有多少?

生:(绝大多数学生举手,气氛不如前)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特点,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请将答案写在本子上。

生:(写完后,纷纷举起了手)

师:有谁愿意朗读自己所写的答案?

生:(大多数都举手争抢着发表意见)

生:第一题里只有第一级运算,第二题里只有第二级运算,它们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师:(小结)很好,在一个算式里,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按照从左往右的次序计算。

生:(对照小结语,修改自己的答案)

……

本片段中我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粗略地解释了四则运算后,立即转入闯关游戏中,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两道习题做得很快。但随即教师的处理减缓了上课节奏,等所有同学都做完后才提问,反应快、不安分的学生就按奈不住“等待”,左顾右盼、交头接耳的现象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再加上老师的“提醒”,这部分学生的参与率和专注力就大打折扣,再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就很难了。因此,教学是门永远带有遗憾的艺术,启发式教学也一样。我们的课堂中应该以快节奏方式维持一定的学生参与度,当我们感到学生参与程度在下降、学习活力在减弱、注意力在转移时,应尽快向下推进课程,让学生感到课在不断推进,总觉得有事要做、有问题要思考。老师讲解、问题解释和学生练习、答写只要有约一半的学生明白、完成就尽快变化,哪怕对反应相对迟缓的学生来说,我们也不能减慢速度适应他们,而是用希望的力量和同伴高涨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赶上教学的节奏。

启发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教学效果 创新能力

高一新授课的教学,好多都是采用启发式教学,很显然开展启发式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下面,谈一下我对启发式教学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启发式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应理解为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它贯穿于整个高中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学中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贯彻启发式的原则。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效果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很多,选用教学方法要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而定。

(二)启发式教学不同于问答法。启发式教学不是问答法,问答法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普通的问答并无启发的作用与效果,启发式教学不能以提问多少来衡量,关键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否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思考的主体性。

(三)讲授法不一定启发式教学。讲授法不等于注入式。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注意启发学生思维,而是把学生当成一种“容器”,不分青红皂白地将现成的知识结论原封不动地“灌注”到学生这个“容器”中去,那么这种教学方法就是注入式的;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而达到有效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的,那么这种方法就是启发式的。可见讲授法可以是注入式,也可以是启发式的。

既然启发式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指导思想,要想真正开展启发式教学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深刻把握本质内涵。现代教学论中启发式教学的内涵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积极性相结合;强调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的责任感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传统“填鸭式”、“注入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其根本区别在于对学生的看法上。启发式教学是对教学的普遍要求,它能最大限度的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本身的内在力量去获得知识和发展创新能力。

(二)灵活采用教学方法。由于在教学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因此,教学方法主要是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对象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或原则,启发式教学应该贯彻在教学过程的始终,根据教学目的、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学员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将之优化组合和灵活运用。教无定法,贵在启发。

(三)合理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要富有启发性,首先在于对课堂授课内容的设计上。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首先必须符合教学规律,一般内容可删繁就简,关键问题要阐述透彻,有理论深度。

(四)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切磋研讨的良好学风,启发式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启发教学范文第6篇

在教学中提倡多让学生参加实验,学生自己动手做起实验来兴趣浓厚,到了下课时间学生仍然想继续做,这样学生才会爱上科学,长此下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也会明显提高。常常看到在课堂上有了实验操作,学生就会有专注的神情、凝神思考的样子、协同做实验配合默契的神态。

三年级科学课,第一单元是“植物的生长变化”。教科书选择的种植、研究对象是绿色开花植物――凤仙花。三月播种,六、七月种子成熟,生长期刚好在一个学期内,有利于组织学生观察、研究绿色植物出生――成长――繁殖――衰老――死亡的全过程。

我在教三年级科学关于种凤仙花的内容时,在课堂上介绍学生种植凤仙花的方法,教学生把花种子种进花盆。并且布置学生写观察日记,过一段时间我检查一次,在凤仙花开花时,还给种得好的学生照了照片,这样安排旨在培养学生长期观察能力,持久专注于一件事情的耐力和毅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爱花爱美爱生活的情趣,现将学生日记摘要如下:

观察日记

姓名:市七小 三(1)班黄瑞华

时间:4月3日

我的花已经长出了小苗,叶子非常鲜绿。有两片叶子是圆的,有两片叶子是尖的还有白白的根和红红的茎,看样子很健康。明显比以前长大了。

再过几天可能要有像刺一样的叶子了。

观察日记

姓名:市七小 三(1)班:段俊龙

时间:4月3日

今天我观察了我们班同学阿合丹种的凤仙花,她种的花长出了很多苗苗。今天还有一颗种子从土里长出了嫩芽。

老师说:花要放在温暖的地方,要多浇水,才能生长得很快。

观察日记

姓名:市七小 三(1)班 :阿合丹

时间:4月3日

我的凤仙花刚开始的时候,一直不长。有一天上科学课的时候老师叫我的名字,给我说:你种的凤仙花长出来了,老师一说我的心里很高兴。迫不及待地到老师的办公室,一看,长出了十四颗小苗苗。我打算不拿回家,放在班里。

我还知道种凤仙花要放在太阳下面,还要施肥。

观察日记

姓名:市七小 三(1)班 :陈泉舟

时间:4月3日

我把花种子放在一厘米深的小洞里,埋上土。我给它浇水给它晒太阳。

现在,它长出了芽,是绿色的,很开爱!一天浇一次水一个月后它就会长得很大了。

观察日记

姓名:市七小 三(1)班 :付鑫焱

时间:4月3日

今天,我观察了阿合丹的凤仙花,他的凤仙花的叶子是两瓣的,颜色是绿的,茎是细细的粉粉的,种子已经发出了十几棵苗苗,有几厘米高。

观察日记

姓名:市七小 三(1)班 :严婧怡

时间:4月3日

今天我看了同学种的凤仙花,别人的都发芽了,可是我的还没有,我发现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圆圆的,而后面长出来的叶子是尖的,而且茎是粉红色的。

在科学教学中,让学生写观察日记、实验报告等。也是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在教学中,有时候我还让学生写调查小报告,写科幻小童话,结合科学常识的搜集整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写的“小水滴奇遇记”“植物乐园”等文章内容很丰富。

在教学是三年级第一单元本单元植物的生长时,共七课,教材以凤仙花的生长发育的顺序安排的。而这简短的几节课要随着凤仙花生长情况走,要分散在一个学期之中。因为凤仙花生长期是四个月。如此说来,在教学凤仙花的内容期间,穿插什么内容教学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改地方了。

在我们新疆三月份上旬就常常开始化雪了,而科学教材中关于温度的内容在第三单元,如果按照教材的时间安排就要等到五月了。那时候天热了外面早已经不见了雪的影子,要取冰得从家里带,还得要保温杯装好到了第三节课或者第四节课才上科学课,这就有些麻烦,给学生带材料上课造成不必要的负担。我就想再教第一单元的时候把第三单元穿来教学教室外面就有雪或冰,上课前学生可以就地取材准备好冰雪,三月份外面的雪还没有化完。学生在做冰化成水的实验或者水结冰的实验,以及水的三态试验等等都好就地取材,我就是这样调整教材顺序的。在课前学生就积极把需要的冰或者雪准备好了学生上课做实验的积极性也非常高。这样因为学生有东西操作就能够实现学生的全员参与。课后还可以布置一些观察的题目让学生去多看看、多体验、多操作、多发现。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的科学知识。从而达成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奠定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探究科学的好习惯、好品质。

总结:

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着眼点是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学生动手就要给他们提供丰富动手操作材料、研究课题、研究项目。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在备课上下功夫,在教学材料的准备上也要做多方考虑,做充足的准备,给孩子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种子,让他们去耕种、施肥、浇水这样才有可能会有丰收的希望。

启发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素质教育;自主性;主体性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一、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一)启发式教学确立了主体教育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传统的应试教育往往以“讲”代“练”,以“教”代“学”,满堂灌,将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容器”,教师对学生“你不想学我要你学”,“你不会学我教你学”,不把学生当主人。而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把主要精神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在“导”字上下功夫,“精讲”上动脑筋,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心态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如在启发式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发表看法,讨论问题,编题解答等,都是学生主体性的表现。

(二)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导”上,是教学任务的领导者,教学目标的制订者,教学课程的组织者,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求知的启发者,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生发展多种可能性、选择性、可变性的调控者,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引航。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研究学生内心想法和需求,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动机水平的实际出发,采用风趣讲解,设疑引思,模拟演示等有效措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进步。在启发式教学中,如果没有教师的设问、启导是难以想象的。正是教师所提出的启发式问题,犹如一个个闪光点,在学生的“头脑库存”中引起碰撞,迸发出火花,把学生现实的“惑”和原有的见闻、体验、知识,认识沟通起来,最后水到渠成地解决。可见,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启发式教学加强了师生双方情感交流,营造了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

中国历来比较讲究“师道尊严”。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形式是天经地义。教师高高在上,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其权威性不可动摇,而学生只有处于被接受的状态,很少有自由学习、主动学习的机会。长此以来,学生变得不敢想、不敢说,仿佛学习只要跟着老师就行了,有的甚至到了“唯师命是从”的地步。这种僵化、刻板、拘束的学习氛围无疑成了学生学习的枷锁。在启发性教学中,教师摒弃了“满堂灌”的传统做法,通过教师的设问、启导,不仅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而且还要了解感受学生对设问、启导的反应,然后根据这些及时给予评价或进一步启导,甚至改变教法。学生从教师的评价和启导中也及时获得了反馈信息,这些反馈信息使学生集中注意调整情绪,强化正确,改正错误,促进学习。只有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认知信息的反馈,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教学才能成功。

(四)“启发式”教学是一个渗透于教学各个环节的可持续的过程

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既不能超越过程,也不能半途而废。

二、启发式教学中容易走入的误区

(一)把满堂门当成启发式教学

把满堂门当成启发式教学的教师认为,有问有答就是启发,于是在课堂教学中,从头到尾地满堂问。当然,启发式教学可以利用问答的形式来启发学生思考,但以满堂问代替启发式,则是对后发式教学的曲解。这种为提问而提问的做法只能导致一人被问,众人无序或一问齐哄,满堂乱的局面。

(二)形式主义的启发

具体表现在教师设置的问题没有启发性,常常在显而易见处或众所周知处设置启发点,从而使启发流于形式,达不到启发的目的。启发应注重效果,应在学生知识、能力缺陷处设疑,启发才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才能启迪智慧,否则只能浪费时间。

(三)教师自导自演的启发式

陷入这种误区的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师自己的自导自演,一言堂当成了启发式。这一教学,学生听起来头头是道,对老师很佩服。但学生成了毫无作为的观众,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能力得不到培养。

教师在从事教学中一旦陷入以上种种误区便会使教学效果降低,目标达成度不高,教学质量不高,从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必须走出以上误区,准确领会其精神实质,认识到启发式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教师选择教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教师在具体运用时要机动灵活,因人、因时、因环境而确定,灵活多样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适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减少盲目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误区解决办法

第一,针对“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名为“启发”,实为“”的“启发式教学”,不妨在上新课前,先让学生预习,有条件的学校,也可放映一些有关题材的录像、影片,使学生发现弄不懂的问题,产生一种对知识的渴求。这样做,既符合学生学习认知的规律,又为实施“启发式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第二,“由老师提出问题”可以作为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英语教师也应对问题进行科学设计并加以科学引导而提出。所谓科学设计,就是设计的问题要使学生有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以达到激励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可供操作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

兴趣往往对要学习研究的目标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怎样让学生产生兴趣是一个关键问题。比如,可以借用诸如类似讲英文故事,唱英文歌等效果,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教师适时展开主题,与学生建立起互动的信息反馈渠

(二)互动参与,启发思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问题被教师或学生提出并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诸如提问、鼓励学生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提示启发、导引学生思维方向不偏离正确轨道。要意识到,在课堂上,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在采用何种教学方式的问题上,要慎重选择。但不论是讲授法、问题法、发现法还是观察法、演示法等,目的只有一个,即启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自主能力。启发是着眼点,是启发学生如何探究未知领域,如何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个性。

(三)以人为本,给学生平等与尊重

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自主意识被严重束缚,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师应该蹲下身子,让下架子,关爱学生,成为学生最信任的亲人、最知心的朋友。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所需要的是更多的素质型人才,需要能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需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且不断自我提高的人才。我们的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培养社会需要的素质型人才的。所以,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客观的需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启发式教学,是经过实践检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科学艺术的课堂教学方法,不但能使学生牢固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同时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成长与自我发展的能力,避免了离开课堂就无法提高自己的消极现象。

参考文献:

1、黄济.现代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王大凯,郭欣.讨论式教学的几点认识[J].教育科学研究,2001(3).

3、胡冬鸣.让学生学会创造[J].教育艺术,2002(4).

启发教学范文第8篇

启发式教学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也是素质教育积极提倡的,它要求摆正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学生认识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由未知到已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转化过程。在启发式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归根结底要靠他们自己,教师不可能包办代替。所以,教师必须运用各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促使他们自主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一、启发式教学的原则与基础

在英语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涵义可以概括为: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去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动脑筋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关键及时性原则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相结合;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等相配合。同时启发式教学的运用要及时。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通过必要的设疑、铺垫及一系列的引导,把学生引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2.实效性原则

设计启发式教学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特征,做到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在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利用正迁移规律。启发的知识材料应选用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感知过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二是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问题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不能用一个模式对待所有的学生。

3.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发扬民主,营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导”是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要讲求民主,讲求双向交流,使启发式教学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4.引导性原则

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通过思维主动地理解知识,接受知识。为此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引导。

一要运用新颖充实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三要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参加学习活动,引导他们培养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能力,从而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启发式教学的技巧与方法

在课堂中运用启发式教学,除了遵循上述基本原则外,还要讲究技巧与方法。通过实践,我总结归纳了以下几种方法。

1.情感法

课堂教学不仅有师生之间知识的传递,而且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开朗乐观的心情有助于思维,而郁郁寡欢的苦闷心情则抑制思维。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从而为进一步启发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放录像、录音或生动讲述,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情不自禁地去思维、去探索。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饱含感情,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调动起积极性,体验成功的快乐。

2.设疑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要求学生马上回答,而是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机和兴趣。

3.研讨法

教师将启发贯穿于讲练中,通过循循善诱,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去共同研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或者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自己分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这一方法在理解课文和处理难点问题上较为常用且效果明显,特别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尤为有效。

4.暗示法

课堂教学时,当学生思维出现故障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方法,给学生以暗示,或理清学生的思路,让他们能顺利解决某一问题,或提醒学生思维中出现某些偏差,让他们迅速回到正确的思路上来。如教师在处理课文时可把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及一些关键词按段落板书在黑板上,之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时,学生可根据板书内容的暗示完成复述。

5.类比法

利用某类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之处,启发学生从甲物联想到乙物,并学会运用甲物的分析方法来分析乙物。例如,我在给学生们讲the other与another的区别时,先在another的“an”与“other”之间画一条竖线,然后启发学生根据冠词the,an之间的区别去思考the other与another之间的不同,即通过分析两个冠词与两个不定代词之间的共同特征,进而从不定冠词和定冠词之间的不同迁移思维出两个不定代词之间类似的区别。这样,不但帮助学生通过类比法解决了问题,而且教会了学生一种思维方法。

启发教学范文第9篇

一、对启发式教学的研究

启发式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儿童实际情况的不同,教师为了有效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多种方法,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用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传统教学方法不同,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在儿童水墨画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长期使用着一些过时的教学方式,这些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把学生的脑袋当器皿,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这种单纯把儿童水墨画课当作的说教课的教学方式,往往收不到应有效果。而启发式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教师的主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启发学生自觉地学习和积极地思考。启发式教学是教师的“启”和学生的“发”有机地结合,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的双向活动。

1、启发式教学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的实行

启发式教学需要重视对教材的研读重组。作为实施新课标的工具和载体,教材是教学的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教师应该仔细研读儿童水墨画教学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要求和学生具体情况之间的关系。教师应充分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思路,沿着新课标的目标和要求,按照以大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路,对儿童水墨画教材进行筛选和延伸,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合理组合,方便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教师在研读教材的同时,要将重要概念、原理、观点等理论教学内容与自己所带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密切联系融合,从而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框架。只有根据着学生的实际情况去钻研、思考教材,才能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的全部主动性。

2、启发式教学要求以人为本

作为儿童水墨画教学的根本理念,以人为本的概念一出现就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需要把学生发展作为重点,将每位儿童的整体的、可持续的发展放在心中。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启发他们理解和接受理论的过程时,将学生自己的绘画认识同老师的思路连接起来,同时结合儿童的个性特征予以辅导,这样就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二、对合作式教学的研究

1、合作式教学的优点

学习伙伴之间的交流对学习很重要。合作式的学习会起到互相启示、取长补短的效果,能促进学习的效率,有利于学生社交能力的发展。同时,与学习伙伴交流,也可以活跃氛围,交流心得,启发思想,开阔视野,产生创造性,并能培养同情心,利他心和奉献精神,最终共同提高。

2、儿童水墨画合作式教学的方法

(1)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由于当前部分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在儿童水墨画教学联系实际中,将绘画理论与现实进行比较、分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水墨画中的疑难点和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学生组成小组合作来相互讨论解决。通过讨论让学生充分运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他们的智慧和掌握的信息,运用所学的理论和观点尝试解决各种问题,会有很好的收效。

(2)进行角色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协作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可以在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活动中,让每个儿童或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体验现实生活,或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使其通过身临其境,获得真实感受和内心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而使学生对水墨画教学课更加感兴趣。学习伙伴之间的交流对学习很重要。合作式的学习会起到互相启示、取长补短的效果,能促进学习的效率,有利于学生社交能力的发展。同时,与学习伙伴交流,也可以活跃氛围,交流心得,启发思想,开阔视野,产生创造性,并能培养同情心,利他心和奉献精神,最终共同提高。

三、对启发合作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在教育领域创新是时代对我国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课改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水墨画新课改下,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思维,用发展的眼光,突破传统,以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不断提出问题,探索新理念,真正建立新型教育思维。主要包含正确的学生观;发展的人才观;科学的教学观。只有在三观的指引下,教师才能将新课标的精神完全体现出来。启发合作式教学模式是在前两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产生的更加新颖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十分符合新课标、契合儿童水墨画教育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将两种教学模式合二为一,通过教师对上述两种教学模式的深刻理解和合理运用方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启发合作模式的核心在启发,根本在合作。这种模式需要教师很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运用自己的思维将教材进行解构重组,进而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对水墨画教学课上的各个概念进行具有独立想法的思考,并让这思考所产生的想法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交流、筛选、过滤,最终确定这一个个想法的正误,这样才能让学生完全理解并且深刻记忆各种抽象的概念。

启发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技巧; 启发诱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060-001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启发诱导至关重要。我国古代就有启发教学的主张。当然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启发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来进行。

一、善问质疑,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教学要有疑。任何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并以解决问题告终。所以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就必须遵循“疑――问――思”的规律。朱嘉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方是长进。”又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有疑才会有问,有问才会有思;多疑才会多问,多问才会多思。疑、问、思三者统一起来,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教学要善疑。要使学生有疑,教师要善于提问。同样是提问,但由于有些提问没有质量,就不能引发学生思考,例如讲《祝福》时,老师问:“祥林嫂死了没有?”学生回答“死了。”这里不难看出,虽有问有答,但学生的思维无动而止。若换一种饶有兴趣的提问,使提问留有余地,学生的思维就能向纵深发展。如“祥林嫂是怎么死的?”有的回答“是冻死的”,有的回答“是饿死的”,有的说“是穷死的”。有些学生居然争论起来,有的说“是自杀”,有的说“是他杀,是封建礼教的软刀子杀死的”。可见,只有提问发人深思,学生才会发现新问题。脑子一开窍,学生的思想就会一下子活跃起来,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将出现令人兴奋、紧张、有趣的生动局面。

教学在巧疑。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教给学生解疑、释疑的方法。在讲完《石嚎吏》后,有学生问:“千百年来,杜甫在人们心目中一直以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的形象出现的,但在这首诗中,他的态度令人惊异,他完全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他为什么不表态呢?”我引导大家思考,并通过讨论来解答这个问题。一时,学生们议论纷纷,思维的涟漪四处荡漾:“诗言志,诗人虽没有直接站出来说话,但同情谁,憎恨谁,态度是鲜明的。”诗人表了态:“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恨谁,同情谁,不是很明显吗?怎么能说杜甫冷漠无情?“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更不言而喻,学生的思维活动,随着老师的指引,像清泉一样与浩瀚无垠的知识海洋融入一体。

二、开启联想,培养再造想象力和创造想象力

叶圣陶把文字比作是一道桥梁,这边站着读者,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在这里,他所强调的是读诗学文中的想象。没有想象,就难以把握作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启迪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在让学生品味作品的同时,使作品描述的事物唤起他们的生活联想,诱发审美再造,让学生在头脑中“看见”或“听见”所描述的一切,创造新的艺术境界。如讲朱自清的《绿》,教师要先抓住文章一些极富表现力的用词,激起联想,如“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是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此处一个“踞”,相当传神,再着一个“浮”字,化静为动,形象逼真,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式想象,增加再造想象的效果。如《绿》中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着重描写的一段,我采用层层诱导的形式,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梅雨潭的绿招引人――绿是醉人的――绿是无比可爱的,是无法比拟的――绿是无比纯洁的――绿是使人惊诧的。配合朗读,逐层分析其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学生静观默想,从而体会作者对梅雨潭的爱恋都全部体现了出来。

在教学中,有时可以借助实物让学生进行联想。有一次上课,我指着窗台上一盆月季花,让学生就这朵花谈各自的感受。有的学生联想到现在的独生子女是温室里的花朵,娇贵,不能经风雨,再深一层的联想到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有的学生想到,花朵盛开时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凋零后“化作春泥更护花”,由此想到奉献一生,光耀千秋的人物。有的学生想到,花朵只会炫耀自己,但如果没有绿叶的扶持,同样无法显示出其美丽,红花还需绿叶扶等等,很有特色。有时我也采用词汇联想,培养横向思维。一次上课我给一组没有什么关联的词语让学生写一段话或作一篇小文章。这一组词语是:燕子、小溪、楼房。有个学生是这样联想的:春天来了,这个周末,晓明和同学们到郊外踏青。终日困在教室、书本里的他们憧憬着将要看到的美景,一路欢呼雀跃。他们走呀,走呀,真奇怪,怎么总也找不到往年常来的地方呢?那一望无垠的绿汹汹的麦田呢?那灿烂得耀眼的油菜花呢?那清澈见底的小溪呢?还有五颜六色的野花,从南方飞回来的小燕子……都到哪儿去了呢?这时明明突然醒悟似地指着道路两旁那一排排新开发的楼房说:找不到了,我们再也找不到春天了,可我们需要春天,需要看到绿色呀……由此联想到城市发展建设中的环境美化问题,很有新意。

此外,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逆向思维,增强想象力,比如“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腹中空空,日食皇粮,千古为人所笑,而有的学生是这祥看的,南郭先生认清形势,拔腿走人,也算有自知之明,总比当今社会那些无德无才、尸位素餐、死乞白赖之人强多了。这样,逆向的反观,可见学生的想法也有独特之处,显示出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

上一篇:工程造价知识范文 下一篇:医疗器械调研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