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0:29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篇1

启发性初中物理教学意义应用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也随之蒸蒸日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大力推广素质教育,以适应新时期下社会对教育事业现代化发展所提出的高要求。为了响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号召,各中小学校纷纷创新教育体制,以满足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初中物理课程是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容忽视。初中物理是一门具有科学性的科目,存在一定的复杂性,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涵盖的范围比较广。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教师应当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坚持现代化教学理念,充分采用启发性提问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保障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

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启发性提问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启发性提问教学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有利于丰富物理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创新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物理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应用所学的知识,促进学生物理应用能力的提升。

二、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提问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其问题主要在于:第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具备开放性,较为封闭。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通常都具有固定的答案,无论是一个或是多个固定答案,其都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局限于一定范围内,难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提高。而且这种封闭的、固定的物理问题无法凸显出物理学科的特点,难以体现出物理课程的逻辑性,未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第二,在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所采用的提问方式较为单一,不具备多样性,以至于教师的提问显得过于单调,课堂气氛较为沉闷,没有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教师仅仅只是单方面的提出问题,却忽视了与学生一起参与讨论活动,并未重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根据所发现的问题,运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至于学生的物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第三,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忽略了问题的难度,在难易程度的把握上还有所欠缺。过于简单的物理问题,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缺乏挑战性,致使学生将物理课程看得过于简单而掉以轻心,缺乏学习主动性;过难的物理问题又会为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信心,不利于学生物理学习效果的提高;第四,教师所提出的物理问题,仅仅只是考察了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成果,却忽视了对学生物理能力的培养,不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没有将物理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以至于学生难以将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加以应用,以此来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启发性提问的有效应用方式

(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式的启发性提问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多向学生进行提问,通过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帮助学生巩固物理学习。在实施启发性提问教学方法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比较的方式来提问,以此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寻找到教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学生个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说,教师在讲解电路知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电路的基本知识,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电路中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有什么区别,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计算方式是否相同。通过这种比较式的提问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有效地区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发现这两种电路形式的特征,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深入地了解电路的知识,从而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采用发散式的启发性提问方法

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启发性提问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要具有发散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解《走进信息时代》这一单元的时候,便能采用发散式的启发性提问方式。可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带来了许多便利。信息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请同学们描述一下信息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发表自己的观点,讲述自己的感悟。

(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采用讨论式的启发性提问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做好自己的引导作用,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良好的自我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能够通过讨论式的启发性提问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能够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开展良性竞争,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例如,教师在讲解《能源、材料与社会》这一章的时候,便可以询问学生能量如何进行转化,能量守恒定律表明了什么含义。通过对能量转化和守恒的研究,如何进行有效的能源开发?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物理知识,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来提出有效的能源开发策略,提高能源利用率。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开拓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用启发性提问教学方式,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初中物理教学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初中物理课程教学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开展的过程中还需要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必须对其进行系统化的规划。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模式,树立现代教学理念,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充分应用启发性提问教学的有效作用,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重要的教学保障。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高效的启发性提问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华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巧问”活水来――浅析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提问艺术水平的六要[J].中国西部科技,2011.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篇2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指明了路径和方向。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关键。教师从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出发,基于“学”而设计“教”,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启发学生质疑、研究和探索,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整合,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1 启发式教学法的内涵及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中的意义

1.1 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在特定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下,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质疑和研究,启发和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调动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获得知识的效率。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是理性认知与感性认知之间的一座桥梁,在教师的努力和帮助之下,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充实、丰富自己,促进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启发式教学法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集教法与学法为一体,融科学与艺术为一炉,具有广泛的时空适应性,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1]。”

1.2 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中的意义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法的恰当运用,能够有效开启学生思维之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课程设置到教材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动,这就要求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古罗马教育学家昆体良说:“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才能在遇到不同的情况时快速准确的做出判断,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方法来应对困难与挑战。通过多种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能够有效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开放型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服务。同时,启发式教学法还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若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充分激活,并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启发,就能促进师生情感交流,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2 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在当今教育改革中,凡是尊重教育规律的新创见,无不与启发相关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应因地因事因人而宜,某些方法对某种学习是成功的,对另一种学习则可能无效,这需要教师灵活掌握。无论方法怎样,都应相互联系,互为补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本着“授人以渔”的思路,形成一个适合自身特点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体系。

2.1 设疑启发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问题的起点是“疑”。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在诸多的教育方法中,尤其值得推崇的应是设疑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立足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把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知识单位,设疑启发,激化矛盾,推动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求解,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2 讨论启发

讨论启发是引而不发,诱导思维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形式。在教育中把学生分成若干组,选择教材基础内容与学生理解误区的交差点作为讨论的“热点”,譬如,“理想信念就是高大上”、“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对立”等。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观点的碰撞中提高认识,在讨论探索中寻找答案。其教育效果,往往是教师孤立地讲授所不能企及的。

2.3 争辩启发

庄子说:“知出于争”。王充也说过:“二论相争,是非乃见”。智慧往往是在碰撞中才能产生火花的。教师在教学中可将一些难度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两难问题编成辩题,组织正方和反方,让学生进行辩论。争辩启发可以激发学生力求正确的进取心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并拓宽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的分析、理解。

2.4 对比启发

对比启发可以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和掌握事物本质的能力。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纵比,把过去与现在比较,看其变化和发展,从而端正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如回忆对比、新旧对比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就是从这种比较中得出的结论。二是横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加以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得出正确的认识。比如两种工作作风的对比等。在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法的观点来进行对比,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克服以偏概全和认识上的片面性。

2.5 知识启发

知识启发是被教育者在知识传播之中受到启示的教育方法,又叫“寓教于文”、“启之以知”。譬如,讲授爱国主义时,从普希金到屈原,从莎士比亚到关汉卿,从贝多芬到齐白石,用他们崇高美好的情操去激发青年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先进知识成果的结晶,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到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去,理论指导实践,知识开启心灵。

2.6 直观启发

直观启发是一种感染力很强的教育方式,利用各种艺术形式:戏剧、电影、电视、摄影、绘画等,生动直观地再现某种场景、某种道理,对学生进行教育。它具有实在、可感、生动、引起联想的特点。外部传来的直观信息能够轻易调动人们的各种感官去接受,从而在人们的思维中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立体的形象,深入人心。譬如,通过参观中国近现代史展览,用图片、实物形象地展示出中国近代百年屈辱不振、饱受列强欺凌的历史,使人们勿忘初心,认识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

2.7 兴趣启发

即“寓教于乐”,以娱乐的方式调适教育中的枯燥性及受教育者的厌烦心理,以“无意识教育”形式突破受教育者思维定势的“警戒线”,在娱乐中受教育,在无意识中潜移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依托各二级学院举办的学生相关文化娱乐活动来拓展课堂实践,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受到教育。

3 启发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不是教师随意的一两次简单提问,而是能体现其教学实质的精心设计,并要找到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3.1 创设良好的启发情景

“情景启发是针对大学生青春期认知的心理特点,在精心营造平等、健康、和谐的良好氛围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交流、讨论、从而有效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形式。”[3]启发式教学的发展与实施不是无条件的,而是需要教师创设一个适合实施的内容情景或契机。一般来说教师在创设条件时,应发扬教学民主,改善课堂的整体氛围与环境。传统的教学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愿提问、不敢提问,形成了过于死板和严肃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模式。长期处于这种模式中的教师会不自觉地固化自己的权威意识,忽略学生自由发挥空间的提供和开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启发教学,必须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设定一个合理的启发环境,这是保证启发教学方向性和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在教学工作当中,教师应该平等的看待教学活动的每个主体,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建立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

3.2 灵活把握语言的艺术运用

在启发教学中,语言可以说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第一要素。教学活动中,一些特殊的教学内容或者教学对象,合理的语言表述能够极大的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启发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语言的艺术运用。一是发音标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符合现音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尤其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听清自己的讲授内容,这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要求。二要概念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符合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教师在表达与叙述这些理论的时候必须准确、清晰、规范,不能使用含糊不清的词语和语调。三要生动幽默。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思想性很强,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很容易产生枯燥感。教师话语方式要接近学生,要善于使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调节气氛,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一件严肃、认真的教学任务,教师不能舍本逐末,为了追求轻松、幽默的课堂氛围,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严谨性、规范性。四要情感浓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严肃但并不死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作用,以情育人,用真挚的情感来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追求和价值理想。

3.3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实施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不同阶段学生的年?g特点、心理状态、思维特点、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以及品德行为问题等。只有了解了学生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才能恰当地运用可接受原则,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才能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把启发式教学落到实处。

3.4 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设计好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启发式教学;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119-01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初中历史课堂上,老师要根据典型示范与一般要求相结合、讲授与引导相结合、肯定与补充相给合的原则,采用多种方式诱导学生的思维,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具体而言,初中历史启发式教学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问题启发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诱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的有效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向学生提出种种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式。问题启发,包括正问启发和反问启发两种方式。正问启发又是最常见的启发模式,指的是老师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的关键点或者过渡处,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提出这样的问题,要把握问题的深度和难易程度,并能引起师生共鸣,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思考。例如在讲解改革开放相关课程的时候,就可以向学生提出中国为什么会走上改革开放道路,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否违背社会主义路线等问题。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而得出改革开放是对党和国家以前错误的更正,是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一结论。教师不仅可以从正面提出问题,也可以从问题的反面或者其他角度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这就是反向提问。

二、观察启发

观察启发指的是利用图片、幻灯片、实物或者录像等富有表现性和感染力的形式,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和形象思维,然后在老师的点拨和指导下进行逻辑性思考。观察启发的方式很多,效果也比较明显。比如在讲授抗日战争相关课程的时候,老师可以例如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大量反映当时情形的图片或者影像资料,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中的内容,即抗战期间日寇的凶残和野蛮,两国军事和国力的巨大差距,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艰辛和不易以及中国抗日战争为什么会取得最后胜利等众多问题。

三、情境启发

情境启发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或用电教的手段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使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形成一种意境,来增强情绪记忆,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例如在讲解、、恽代英等无产阶级革命先烈的时候,可以用饱含感情、铿锵有力的语言进行情境启发,让学生充分感受他们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高贵精神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四、推理启发

推理启发指教师根据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因果联系,启发学生进行逻辑思考,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讲中国明朝初年的资本主义萌芽相关课程的时候,依据休养生息政策—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的逻辑推理进行启发。可提问:①明太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目的、措施和作用是什么?②农业、手工业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③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④资本主义最初萌芽的时间、地点标志、特点和局限性是什么?同样,也可以依据④③②①的顺序进行逆向推理启发。不管是哪种推理,都会使学生对明朝经济发展的来笼去脉有个系统、全面的认识,明确为什么到明朝中后期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五、判断启发

判断启发指学生根据史实对学生进行点拨,把学生的认识提高到能反映历史发展的规律的高度上去,进而判断历史结论的是与非,对与错。例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这是对中国现代史的深刻总结,是一大科学论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结论,可以向学生提问: ①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②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出现种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③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会发生剧变,苏联为什么会解体?通过诱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思考,可以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判断启发,加深他们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六、对比启发

对比启发也是一种常见的历史启发式教学方式,指的是将一个问题对应的两个方面,或截然不同的历史知识加以对比,经过启发,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认识。比方说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将两次国共合作进行比较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进而把握二者的不同特点、作用和结果;将中国明清时代的资本主义萌芽于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进行对比,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会发展壮大,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始终难以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 王立华. 启发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6).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篇4

【关键词】启发式思想政治应用

自从两千多年前我国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的教育思想以来,教育工作者一直在研究启发式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有人从教学理论角度出发,认为启发式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或教学原则;也有人从方法论角度出发,认为启发式是一种教学方法。笔者认为这些都反映了启发式的不同侧面,有其合理之处。1 启发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思想启发式作为教学指导思想,是同“注入式”教学指导思想根本对立的。二者的对立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学生观的对立。启发式教学要求我们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而不能只把学生看作机械、被动的灌输对象;其二是学习观的对立。启发式教学重视学生智力的提高,强调学生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应该有机结合,“智”重于“知”,要让学生在“活学”的过程中“学活”,变得越来越聪明,而不是让学生在一味地死记硬背后成了书呆子;其三是学习效果的对立。启发式教学强调学以致用,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紧密结合,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它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赵括式的空谈家。2 启发式教学法渗透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我们不能仅仅把启发式当着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或教学原则,而否认它是教学方法,这样一来就会使其缺乏可操作性,从而降低其生命力。启发式作为教学方法,首先要看到它是一种总的教学方法,它对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起指导作用,它像一条红线一样贯穿于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之中。在此仅以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为例,谈一谈启发式作为一种总的教学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2.1 启发式在讲授法中的应用。讲授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又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演法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采用讲授法,必须贯彻启发式,避免照本宣科、一讲到底,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的昏昏欲睡。2.2 启发式在讨论法中的应用。讨论法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较常用的教学放方法,课堂上教师会经常组织和指导学生围绕马克思主义某一理论问题或社会现实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从而使学生求得正确认识。2.3 启发式在练习法中的应用。启发式应用于练习法时,要注意以下问题:要引起学生对练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练习的自觉性。为此,练习题的设计要巧妙;要使学生了解练习的意义,明确练习的要求;要注意指导学生练习的方法。3 启发式教学法直接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启发式既是总的教学方法,又是具体的教学方式。启发式作为具体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恰当运用。以下所述只是几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较常用的具体启发方式。3.1 动机启发。这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部诱因”,使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有“学好”的愿望,又有“学好”的追求的一种启发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明确教学目的,向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当前发展的状况,对学生指明哪些山头值得攻打,突破口在哪里等等,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动机的诱因。3.2 设疑启发。这是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质疑问题,使学生善于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的启发方式。疑是思之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觅有疑,多做对“自明性”的分析,有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一系列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备、难易度适中、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疑难问题,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提问等手段,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逻辑思路,步步深入,求得疑难的解答,完成教学任务。3.3 比较启发。这是通过比较揭示事物的矛盾,发现问题,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启发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见真伪,比较见异同,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可开阔学生思路,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并对事物的本质认识更深刻、更准确。除此之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采用较多的启发方式还有情景启发、类推启发、研讨启发、提示启发、归谬启发、直观启发等。每一种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需要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反复实践和总结。

参考文献[1]吕洪良.启发式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J].天津:学习月刊,2004(2).P43~50.[2]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杜海清.对启发式教学的思考[J].伊利:伊利师专学报,2004(3).P86~97.

[摘要]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采用启发式教学, 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 能增强其实效性, 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篇5

摘 要:新课程精神是当代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教育理念创新的突出成果,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高等教育层面的教学在探索教学方法上追求联想性和启迪性的倾向更加明显。尤其在大学英语教学领域,作为外国语言文化教育的基础学科,大学英语对思维的训练和塑造往往有着更特殊的要求,因此,联想性和启迪性理念同样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之一。本文重点探讨这一内容。

关键词:联想;启迪;大学英语

作者简介:熊一颖,女,1987年12月出生,汉族,就读于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08级14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6-0042-01

一、联想性与启迪性理念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与必要性

联想,联而想之,是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的思想活动,是人脑思维活动的特有能力,是神经对事物之间联系的一种再现。而启迪恰恰是联想的结果,是通过联想领悟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启迪往往能够促进再次联想,自觉的联想。联想与启迪是一对互动的思维活动,也是一种思维能力。而以联想和启迪为理念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对某一学科学习的深入思维内部结构的训练和塑造。对于大学英语而言,联想性启迪性理念的意义就在于它实现了作为外语学习的英语教学通过自身的学科特点,并结合英美语言文化的内涵特色和大学生思维模式和逻辑特点来促进英语学习在词汇、语义、语法、文化层面等方面的共生和共进,从而避免了大学英语学习在单纯的技术路线上的故步自封,诸如生词储备、语法条框记忆、语义逻辑生硬套用等倾向。联想性和启发性可以实现大学英语教学在语言文化学习模式上的回归,同时加强其作为人文学科的人文性和非线性,从而加强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觉度,进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文化底蕴。

联想性与启迪性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也是英语教学的特性决定的。英语教学的内涵和结果与其他科目的教学过程虽然具有同一性,但其差异性往往是决定性的。作为一种教学过程,大学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师的传授与学生接受教师所讲授内容的过程,而在新课程精神的视野下,则是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的过程,而这一教学过程的高质量实现就在于达到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的完美的结合和统一。尤为重要的是,英语作为一种外来的语言系统,其实用性是第一位的,作为交流体系,它的运用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需要不断地在传授与学习过程中联系客观规律和理念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从而将现实生活作为英语学习实际生活的基础。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同样是一种思维的训练,远不应该是填鸭式灌输,必须有其自身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根据大学英语统编教材的编制结构,即题材、体裁的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联想式和启迪式教学为主,以培养思维能力和文化底蕴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

二、联想性与启迪性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一)有效运用问题意识活用联想性和启迪性理念

联想和启迪作为一种连动的思维活动,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这种难度在于思维在相对机械的教学模式下往往对潜在的联系无法形成敏感反应,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流于被动僵化的记忆储备,无法达到文化积淀和思维训练的层次。这就需要一个外在的动力,那就是问题意识的引领。任何学习都要从疑问开始。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就要灵活而有效地运用问题意识来引领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并有效地利用联想启迪来促进记忆、理解、领悟和运用。问题意识的运用要依赖几种具体的教学模式。

第一,话题设疑。话题是包容疑问的最佳环境。一个隐含着有意提问的话题,能够引发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思考。比如,“购物”这一话题对于当代大学生尤其是英语课堂上的大学生来说,具有消费时尚的认同感,大学生对这一话题必然存在着来自生活经验的最真实、最直接的疑问,因此英语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道具,诸如一张真正的Shopping List来引发大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对比中国人与英美人购物习惯上的差异,从而联想到沃尔玛、家乐福在中国的营销战略等拓展性问题。这种话题疑问引导,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激发他们主动探索英美语言文化知识,并能动地训练自己在购物过程中的语言交际能力,同时还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对比中英美文化的异同,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联想启迪。

第二,情境设疑。联想性启迪性说到底还是一种依靠形象思维才得以实现的思维活动,而且大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多表现为形象思维冲动,因此问题意识需要建立在对具体生动的形象上的营造,而情境设疑就是这种典型的教学模式,通过让大学生来对某个特定生活情境进行再现和扮演,让他们身临其境地体验特定的情境下需要如何组织语言来进行特定的交际,从而以更为逼真、更具现场感的方式获得对词汇、语法、语义、情态、英美文化的了解和掌握。情境的熟练运用可以让联想和启迪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注重活用想象力牵引,引发学生发散联想和多点启迪

相较而言,大学生的想象力已经不是这个年龄段的优势,反而成为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的某种牺牲品。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枯燥就在于对这种想象力枯竭采取的放任态度。因此,要想灵活运用联想性启迪性理念搞活英语教学,就要重拾想象力这个亘古不变的人类特有能力,作为激发大学生发散联想和多点启迪的动力。大学英语教材中的课文多为当代英美报刊文献中的经典片段,而为中国大学生所陌生,因而就可以通过对片段的学习来让大学生对其中的经典片段和话题进行发散式联想和超越雷池的思考,从而锻炼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从而获得多点启迪,而非线性启迪,要突破就事论事、一事一议的线性模式,激发他们对所有可能性进行大胆想象和构建。

综上所述,联想性启迪性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活用,借助问题意识引导大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将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英语知识体系的自觉接受和参与感,对于培养他们能动自觉的学习方式以及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是极具现实意义的,而这些恰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更是新课程高等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篇6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课堂是一个特定的时空,课堂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活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而“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由此可以看出,启发式教学是促使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在课堂上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就要先了解几种错误的启发式教学方式。

一、启发式教学的误区

1.结果式启发

有些教师在教学之前,头脑中已经有了问题的正确答案,而学生没有。教师就会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千方百计地从学生嘴中把问题答案套出来,这种“结果启发式”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重要因素,学生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够很好发挥,学生往往会因为教师长期的如此提问而对教师产生依赖,于是教师提问他就会回答,离开教师的提问他就不会回答。

2.提问即是启发

有些教师片面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体现在课堂气氛的活跃、教师设问、学生回答,因此启发式会以一问一答的模式出现在课堂。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提出的一些问题本来就是毫无意义的简单问题,只需要让学生回答“是”还是“不是”,学生在回答的时候根本不需要经过深入思考和钻研。更有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启发式教学无非就是在课堂上多问几个“为什么”,所以一上课就连珠炮似地向学生问个不停:“是不是呀?”“对不对呀?”“好不好呀?”等等。

3.少讲多练

有很多教师每堂课都按一定的时间比例来划分“讲”与“练”。如果这一堂课是教师讲到底,没有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做练习,就认为这是“满堂灌”。其实,只要启发有方,诱导得法,能结合学生实际,创设出一个问题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是好的方法。

二、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

1.启发要注意时机

朱熹《论语集注》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学生,先让他苦心思索,当他领会不了的时候再去启发他;当学生经过思考,有所体会,但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去开导他。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启发的时机是尤为重要的。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没有疑问,就不会思考,就没有收获,就没有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也就没有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当学生通过思考,遇到疑问,冥思苦想过后,得到教师的点拨,经过点拨后继续冥思苦想,找到答案,对于学生,能够从思考中找到喜悦,从而爱上思考,这就是思维的培养。

2.启发要巧妙

由于学生的差异问题或者学生年龄段的问题,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并不能马上得到启发,但是有时候课堂的时间又很宝贵,于是可以借助一些其他手段来让学生在得到启发的同时快速思维。

(1)情景启发

小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特别需要现有经验作为支柱,所以教学中应重视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让他们的思维从已知顺利地通向未知。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时候,我们可以巧妙地在课堂上布置一个“小小超市”,根据买卖货物的情景设置困难,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虽然这一小小的举动并没有设置疑问,看似没有启发到学生,但是学生在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中开始思考问题,这样巧妙的启发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活动,学生能够主动探索,达到思维的发展。

(2)讨论启发

对于有困难的题目,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分组的形式共同探讨研究,这样不仅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组织、正确引导,使讨论向预定方向发展。在讨论式启发教学中,教师不是旁观者,是教的主体,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拨;学生也不是演员,是学的主体,需要在讨论中省查、反思、体验。教育活动就是两个主体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完成的双向互动过程。只有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才能把教育引向深入,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具有向实践迁移的价值。

(3)问题启发

上面说过,不是多问几个“为什么”,或者教师与学生一问一答便是启发式教学,这里的问题启发并不是简单的提问,而是摸清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实际需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要使这一方法收到好的效果,必须注意以下三方面。

①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在这里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不能把它当作一般意义上的提问。要根据教学要求,对知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问题,从而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强化求知欲。

②灵活艺术地展现问题。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应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环节,在关键时刻提出问题,也就是找准时机。

③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在学生理解了基本道理后,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地提出问题,问题可以一个接一个,这样层层递进的提出和分析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课堂的启发式教学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除了以上简述的几种以外还有很多,也希望广大教师可以共同探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觉地获得知识,学会自己动脑筋,离不开教师对思维训练的重视。在教学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是怎样思考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并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启迪他们的智慧,相信我们的课堂效率也会因此而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徐国发.数学课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浅见[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

[2]陈在瑞,路碧澄.数学教育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篇7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任何教学方法的研究都离不开“启发”。这种方法作为一种优良的教学理念,无论在国内国外,都备受历代教育家们所推崇,尽管启发式教学意义重大,但是在多年的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用强制灌输的手段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至今仍然占据一定的市场,部分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再者,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素质教育思想的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启发式教学已不再局限于原来意义上的学生被动式的启发,而是通过教师的“启”,打开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主动、自觉、积极地接受知识。本选题正是基于上述思考,通过对启发式教学模式系统的研究,给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一些借鉴和思考。

1 为什么要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隐含了深刻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启发式教学”可以概括为: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教学艺术适时而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学会动脑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启发式教学应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1)启发式教学是由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殊规律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正规的课堂教学活动离不开在课堂上对教材内容的系统讲授,这种教授就是一种典型的理论灌输方式,这也是系统性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一种必需的教学方式,但是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教师可以采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讲授方式使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分析方法来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实行启发式教学时克服“注入式”教学弊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迫切需要。由于部分政治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和特质研究不深,技术驾驭能力不强等原因,许多政治教师在当前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仍然喜欢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消极情绪和厌学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注入式”教学方法造成的,而启发式教学方法从认识基础、认识主体,教学效果等方面与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着较大差异,启发式教学注重教书育人和提高学生素质,更能促进学生消化所学知识并使之向能力转化。

(3)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启发式教学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其学习潜能,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的教学方法。它无固定的操作程序和环节,基本思想渗透在具体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中,与其他方法相辅相成,实现教学的目的要求。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启发之下做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学生的学习活动应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的认识活动,教师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传统经验都值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和发扬。

2 如何优化启发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运用

2.1 授受关系最优化,为实施启发式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营造良好教学关系的重要条件。心理学实验证明,告诉人们一个观点和亲身参与形成一种观点,其效果是不一样的。后者比前者更容易为人接受。在学生心中,教学内容并非是他亲身感知的,而是别人看到、听到和想到的,传播又经常是单向的,他只是接受,对传播难免会保持着一种“警觉”。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警觉”往往就会进一步强化,甚至对之产生怀疑、回避或排斥。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就是缓解或冲淡这种“警觉”的重要方法之一,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是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基本条件,师生关系越融洽,越有利于启发式教学的成功实施。

2.2 要把握启发式教学的实质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一些教师拘泥于形式上的提问,把启发式教学等同于问答式,将简单提问视为启发;启发的面窄,缺乏针对性和普遍性;在启发的过程中,总是试图将学生引入教师预设的结论中,甚至不重视学生思维能力过程的培养等等。这样的教学就不能被视为启发式,所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把握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正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问题就能使教学质量获得大幅度提升。

2.3 根据教师自身素质选择合适的启发式教学

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启发式教学的开展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离开了教师的活动,学习也就成为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学,不同的教师擅长的教学方法各有不同,教师要根据自身素质的差异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自身性格和气质差异来看,内向的老师可以选择演示法、案例分析法等,外向的老师可以选择谈话法、活动教学法等;从自身特长和优势角度来看,有数学功底的老师可以运用演算法、逻辑推理法来启发学生,有美术天赋的老师可以运用漫画法作为优选方法,要想启发式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不同教师的特点是需要考虑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2.4 立足现实,引导体验感悟

生活是道德的基础。只有根植于生活之中,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识才会觉得真实;只有把德育放到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才能让学生感到它与自己密切相关,才愿自觉去反省自己或思考他人的行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提出问题,还可以通过引入故事寓言、时事热点提出问题。把学生引入与实际联系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引发感悟,提高德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石云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史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1).

[2] 刘丽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论[M].人民出版社,2009(6).

[3] 刘素芬.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衔接——以大、中学校衔接为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

[4] 何冬艳.启发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4).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篇8

关键词: 儒学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引言

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其间经历的由奴隶制转为封建制的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文化教育逐渐随政治经济开始变化。私学作为社会变动而新生的教学方式,为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而儒家作为私学教育的先驱,也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其教学方法中的独到理念与时俱进,对当时包括朝鲜、日本、越南在内的很多东亚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儒家教育作为传统教学思想,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和陈旧性,但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教学理念,却在当代教育中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者的匹配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儒家教育的教学经验与方法

1.学思结合

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①,意思是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朱子云:“不求诸心,故缗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论证的都是学习与思考之间朴素的辩证关系。

学习的本质是理解,是对外界知识和经验的一种内化过程。在已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学习者学习,接受的外部刺激解释的是学习者自身认知系统内外部的矛盾,而使内外部矛盾不断统一协调的过程即思考。学习者在学习到新知识后做出思考,完成知识与自己已有认知结构的内化,而单纯思考不接触外界更先进开放的思想,很容易将自己局限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无法做出创新和提升。当思考与学习的过程不断结合同步,学习的结果就会随之产生,以利于学生的认知不断更新。

程子亦云:“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强调的是学与思的相互作用。康德说“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儒家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方面,这种认识的根本性原则是一致的。

2.差异性教学

相传孔子子弟三千,孔子对他们每个人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是不尽相同的。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备学生之细致认真。例如《雍也》中的“赐也达(子贡通达人情),求也艺(冉求多才多艺)”,以及《先进》中的“柴也愚(高柴比较愚笨),参也鲁(曾参迟钝),师也辟(子张偏激),帐也欲,焉得刚(申冉欲望太多,并非刚毅不屈)”,等等②。

孔子就这些学生的差异性,几乎完美地实践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如《论语》中记载:对于学生提出的“闻斯行诸?”,孔子会劝告子路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反而鼓励冉有“闻斯行之”,并解释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种提倡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采取特殊措施,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的理论和实践,对于现今教育中提倡的学生个性化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私学在古代的教学环境和现代所倡导的小班教学环境有相似之处,在教师力所能及范围之内,尽量摆脱单一枯燥的考试评价,考察学生的各方面综合能力,对学生进行差异性的评估和教育,更强调通过非正式的教育使教学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发挥学生的优势智能,同时也可以校正学生的最后评分。

3.知行合一

两千多年来,关于学习本质的问题依旧被诸多教育家所探讨,其中重要的“结果论”就强调了实践对于学习的最终意义。荀子提出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濡效》)意思是没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不如见到,见到不如理解,理解了不如实践这个理论,学习的终点应该是实践应用。

这句话强调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无论是强调实践作为手段和基础,还是强调实践作为目的和最终意义,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教学方式都一直是学习本质的一种体现,能更好地把知识融合于实践应用。虽然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但远在两千多年以前儒家有了这种朴素的学习方式应用。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又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③。

新课改中强调的学生实践能力的应用,也可以说以“工具论”为理论基础,放手让学生在概括定义、发现结论、证明原理、解答习题等训练中不断地纠正自己的思维偏差,及时地修正错误,才能使他人的知识经验变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经验;只有开启学生的思维才能使得学习落到实处。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板演、操作、猜想等。

4.教学相长

关于“教师为中心”和“学生为中心”的问题,在教育领域一直甚为对立,最新提出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学与教提出了新的关系模式,而这种相辅相成的和谐教学模式从两千多年的儒家教育中就有所体现,例如南宋陆九渊提出的“亲师友,去己之不美也。人资质有美恶,得师友琢磨,知己之不美而改之。《陆九渊全集》”意思是,亲近自己的良师益友,可以改掉自己身上不好的东西。人生来资质有好坏,需要得到良师益友的劝导和帮助,知道自己身上不足之处而改善。强调的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对于学生了解新知识新经验的引导式作用,在对主要问题有所掌握之后,学生自己即为主体去努力改善修正④。

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主,则学习者虽然能提高学习能力,练习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获得学习效益,并且教师也有足够精力关注差异性教学,但是需要有丰富的和设计良好的教学资源,投入大,不能适应所有学生。强调教师的教为主,则学习者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注意力无法集中,不能获得深入的效果反馈,但是教学效率比较高,适合多群体的先决知识讲解。

二、启发式教学方法对当代教育的影响与思考

孔子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奠基者与实践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未达其辞。”孔子强调的是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机制之间的匹配关系。这中朴素的启发式教育方法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当代的教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⑤

首先,和20世纪中期马斯洛和罗杰夫提出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不谋而合,他们共同强调学生作为人的学习主体,其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等都在教学中需要被重点考虑,认为它们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因此他们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习情景,具体阐述教学方法中的启发式教育,并以问答法为主,实现学生和教学的良性互动。启发式教学强调的学生的思考和冥思苦想表现在学习态度上就是学生内部的心理过程,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朴素启发式教育方法,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由孔子提出并实践。

启发式教育方法对于认知主义理论也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认知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受习惯所支配。这种对知识的主动接受和理解即孔子所说的“愤”和“悱”,而经过了学习者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则才具有启发意义,这也是以启发式教育方法为前提的学习理论。

启发式教育方式对于当代教育的启发不仅体现在学习理论的进步和改革上,对学与教过程中具体的教学方法的启发也是不容小觑的。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教师在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学习的重要性。启发式教学承认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客观对象,即作为主体的学生需要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教育不仅仅是以行为主义为技术的“注入式”培训和灌输,而应该是学习者自身在教师的主导下不断思考和理解的过程。

2.强调学生的情感价值意义实现。

新课改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的第三点,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鼓励的就是教师和教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价值观的树立,这种内化的学习动机就是为了保证教学成功因素的内部条件。教学过程中的外因和内因对教学都具有重要作用,主导和主体作用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

这种侧重于培养学生兴趣的教学目标,也在不断影响着差异性教学培养个性化学习主体的趋势,对于学生为人独立个体存在接受教育的自由性和个性化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并在将来影响教育本质的理论。

3.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问题情境教学。

以农远工程为标志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开展,是我国国家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标志,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为媒介的信息技术教育为传统教学在各个方面都做了很好的扩充,也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情境导入,对于学生而言,更容易进入情境而对问题进行更好的思索和理解⑥。创设教学的问题情境,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思考问题。

当然,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问题情境教学法需要完整地设定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步骤,防止学习者因为学习动机和认知偏差而影响学习效率。

结语

无论是启发式教学,还是儒家倡导并实践的其他教学方法,经过两千多年的教育实践检验,沉淀下来的朴素教学理论依据依旧对当代教学方法产生很重要的影响。而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模式不可能一成不变,儒家“仁”的核心思想体现在教学上的“有教无类”,表现的则是教育的社会本质。有着“仁”的核心思想,教学方法在实践上的表现才能让儒家教育思想对现代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有所启发。在继承这种思想的同时,及时反思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促进当代教育的不断进步。

注释:

①贾顺仓.教学方法论语探源.新课程研究,2008.5(115).

②杨学良.先秦儒家的教学方法论.广州教育,1987.3(2).

③李如密.儒家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中华书局,2011.

④钟杨.传统儒家教学思想的三大特点.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9(9).

⑤贾历程.教学方法中儒家思想对现代课改的启示.社科纵横2012.9,VOL27.

⑥纪相臣.先秦儒家教学中的问答法.河北师院学报,1994(1).

参考文献:

[1]贾顺仓.教学方法论语探源.新课程研究,2008.5(115).

[2]贾历程.教学方法中儒家思想对现代课改的启示.社科纵横,2012.9,VOL27.

[3]钟杨.统儒家教学思想的三大特点.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9(9).

[4]杨学良.先秦儒家的教学方法论.广州教育,1987.3(2).

[5]纪相臣.先秦儒家教学中的问答法.河北师院学报,1994(1).

上一篇:老年人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范文 下一篇:康复护理模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