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智慧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3:55

农村智慧教育

农村智慧教育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实施手段,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而且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有着深远的意义。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加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问题也被提到了重要位置。本文从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存在问题分析着手,对艺术教育的作用进行分析,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对农村艺术教育的重视。

一、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开课情况分析

农村中小学艺术课的开课率较低,即使开课大部分也只是局限于唱歌和图画。少数学校,即使有了专业艺术教师,也存在艺术教育课程被严重挤占现象。艺术课由文化课替代。

(二)艺术教师情况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师配备情况远低于城镇学校,师资严重缺乏且多为兼职,专职和专业的艺术教师甚少。

(三)艺术办学条件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总的来说:农村不如城镇、美术不如音乐、小学不如中学。大部分农村学校没有画架、画夹、颜料、纸笔等美术教学用品,音乐教学设施也很简单不完善。

二、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使中小学生的感性思维得到发展

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是完整理想人格的构成要素,统一于一个整体中,它们都要通过教育来发展完成统一。感性是内心的、来自心灵内部;理性是逻辑判断的、来源于大脑的思考。像小学语文、数学、自然等基础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对理性思维的考察是从逻辑的、思维判断的角度去评价,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中小学生只是智力和思维得到了发展,在考试中可以得到很高的分数,但他们失去感性的理解,不懂得审美,不懂得欣赏生活。而艺术教育本身就是注重对生活的观察,锻炼学生的感性思维,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素质教育时代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德、体、智、美全面培养,中小学生没有发现美的感性思维又怎能更好地全面发展呢?所以,艺术教育对中小学生非常重要。

(二)艺术教育可以启迪中小学生的智慧

智慧不等于智力,智力可以通过考试来评价,而智慧是指对待生活的态度,智慧是不可通过测试来测量的。在艺术教育中蕴含着在实践中处理现实问题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是很难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获得的,智慧对于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一个人的智商很高并不代表他的智慧就很高,智慧有时比智力还重要,智慧的增加可促进智力的发展,而智力的提高并不代表智慧会增高,甚至会压制智慧的成长。艺术教育恰恰就可以使人增长智慧,如:文学戏剧作品、美术写意作品和音乐舞蹈作品等作品都体现着深刻的智慧。

(三)艺术教育可促使学生人格的完善

在艺术教育中无处不蕴藏者生活的真、善、美。艺术教育能使中小学生懂得感恩,使人善良因善是艺术的品格之一,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欣赏中,艺术作品都能引起人的共鸣。艺术教育还可培养主体的爱美心,有了爱美心就会产生爱德之心和爱智之心,这样就有助于建立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和谐关系,使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进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心灵高尚的人。

三、结语:

农村中小学由于各方面配备不齐全,使艺术教育不能全面开展,在素质教育时代,使得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十分不利于农村孩子的发展。在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的同时,农村也应共享改革成果,农村艺术教育问题必须引起各界的关注和帮助,我们期待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李进平.贫困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问题及对策[j].教育革新,2009(10)

[2]苏海英.如何加强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 [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01)

[3]许中伟.缓解农村中小学艺术师资紧缺矛盾之我见[j].艺术教育,2007(02)

农村智慧教育范文第2篇

1.“全方位学习”是自“终身学习(教育)”之后与学习型社会相关的核心概念,它有于智慧学习环境的有效支撑。

2.“互联网+”战略作为智慧城市建设和教育信息化的共同驱动,使城市建设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相互衔接,并有融合的趋势。

3. 受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学校、家庭和社区的信息化环境建设将进一步得到强化,或许将成为三种典型的智慧学习环境场域,使得城市智慧学习环境有系统化发展趋势。

4. 智慧城市中的主要学习场域包括学校、家庭、社区、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五种相对独立的典型场域,也包括教室、场馆、学区和农村四种细分和延展的场域。这种学习场域划分将为城市智慧教育的设计和评价提供框架。

5. 在政策层面,数字校园的建设关注的重点从学校管理和系统建设逐步发展为关注学校资源和服务建设,智慧校园首次在中小学教育装备的相关文件中提到。在实践层面,课堂、学校和社会在知识、信息和资源三方面存在互联互通的迹象。

6. 家庭教育不仅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得到高层领导和相关政策的支持。网络化、数字化和移动媒体逐渐成为家庭教育支撑条件和产业拓展新领域。

7. 社区教育从早年的青少年德育教育向当前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全民终身教育发展;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社区教育也成为社区教育的组成部分。

8.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信息化配置水平持续提高,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逐步加强,“三通两平台”工程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但农村教育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特别是在教育信息化、资源配备、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9. 从全国来看,东部地区的博物馆和公共图书馆更方便于市民的使用。场馆学习已经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智慧学习、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国家软实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村智慧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地区;智慧社区矫正;社会工作

1我国智慧社区矫正的发展

我国的刑罚体系也在不断向世界刑罚轻缓化的发展趋势相靠近,2019年12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法案于2020年7月1日开始实施。从此,我国社区矫正工作有了一部专门的法律作为基础规范和遵循。社区矫正的目的在于利用轻刑罚的理念,对那些犯罪情节不是很严重、对社会危害不是很大或因特殊情况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制定有针对性的矫正方案,实现分类管理、个别化矫正。在惩戒罪犯让其切实感觉到国家法律威严的同时,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着力解决和消除不利于社区矫正对象回归社会的各种问题和不利因素,鼓励和提高社区矫正对象自我矫正和自觉回归的积极主动性,促使和帮助社区矫正对象回归社会,成为合法公民。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思维不断融入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一个角落。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将推进人工智能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特别提出激励人工智能与法律体系的交叉融合,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警务等系统纷纷构建,智慧社区矫正也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社区矫正法》第五条指出:“国家支持社区矫正机构提高信息化水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社区矫正工作相关部门之间依法进行信息共享。”我国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认真学习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紧紧围绕全面依法治国和“数字中国”战略部署,全力推动“智慧社区矫正”建设工作跨越式、融合式发展,探索创新,广泛动员引导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司法局都建立了社区矫正远程视频督察系统、电子定位监控系统、远程教育平台等,并已实施基于卫星定位技术的电子定位手环、基于微信平台的社区矫正大数据分析应用、正在探索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移动执法终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区块链+社区矫正”、法院与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信息化联网等试点项目。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社区矫正对象对智慧社矫系统的接受度较低,并且社会力量参与度很小。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农村社区普遍地存在农村社区居民文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社区体系不健全、人力资源储备有限等问题。《社区矫正法》第十一条和第十三条指出:“社区矫正机构根据需要,组织具有法律、教育、心理、社会工作等专业知识或者实践经验的社会工作者开展社区矫正相关工作;国家鼓励、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依法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可以很好的融入该地区,以嵌入式的模式有针对性的辅助该地区智慧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

2智慧社区矫正在农村地区的困境分析

2.1基础设施不完善。为了解决传统社区矫正工作中人工管理成本大、书面汇报和学习活动单一、矫正人员位置信息监管不到位、日常管理执行难度大等问题,我国近些年采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建设智慧社区矫正管理系统,已实现社区矫正中的电子卷宗移送、远程签到、实时定位监控等网络功能的建设。在实际的农村社区矫正工作中现有的智慧社区矫正系统只包含有:网上管理平台、电子腕表和手机定位的设施、以学习强国为主的网络学习平台等。其中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网络平台多为使用或链接本省自研的管理系统,在实际操作和应用的过程中并不方便,社区矫正中心构建实时监控摄像头系统方面还不够完善。农村地区社区矫正对象在使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接受程度不高,主要是因为其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和对待学习的态度尚需加强。2.2人力资源不足。农村地区的社区矫正对象近年来数量在不断上升,加之存在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居住距离远等问题。而司法所的工作人员非常有限,基层的司法行政单位很难做到随时走访、随时监控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状态。随着智慧社区矫正的推广,该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是随之而来的信息化平台操作,互联网监管工具的推广困难等问题也已经出现。虽然智慧社区矫正系统的建设丰富监管手段,但是在回应社区矫正对象再社会化方面还有很大的空白。社区矫正工作者应该拥有犯罪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许多跨学科知识,需要具有丰富的相关知识和较强的专业能力。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相应的心理疏导、技能培训、融入社会的能力提升等。但是,我国农村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不到三分之一,学历水平普遍不高,且多数工作人员并非编制内人员,而是招收的调解员,实际工作能力并不是很强。2.3社会力量参与少。随着我国社区矫正的不断发展,社区矫正工作也慢慢从单纯的刑罚手段变成同时具有帮助社区矫正对象更好的适应社会并且回归社会,实现再社会化的非监禁刑罚手段。这样一来就非常需要社会资源的支持和心理矫正等公益事业力量的参与。但由因为农村地区的社区居民组成和长期的生活习惯,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社会志愿者的参与率较低,教师、学生、律师等高素质人才不能有效参与其中。社会志愿者人员数量少且参与度低,农村社区矫正仅仅依靠基层司法行政部门,影响了社区矫正在农村地区的有效实施。针对许多群众对社区服刑人员有防范和担忧心理,不能配合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社区服刑人员在参加法律知识学习和公益劳动时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并不能很好的解决,而社会力量的参与又很少,这就导致问题一直存在,影响社区矫正的创新和发展。智慧社区矫正的推行过程中非常需要人机互动的工作模式,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使用,智慧社区矫正系统的推行并不是要将人工参与排除到社区矫正工作之外。笔者认为恰恰相反,智慧社区矫正系统的推行在完善了司法所的监管工作的同时,也给了社区矫正工作极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个性的矫正可以更好的帮助每一个社区矫正对象。未来,社区矫正工作中的社会参与将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农村地区的智慧社区矫正中不可忽视对社会力量参与的培养。

3社工介入的优势发掘

3.1增强社区矫正宣传。智慧社区矫正的不断推行,在功能越发完善的同时,需要社区矫正对象自己操作的内容也增加了。但是,基于农村地区社区矫正对象普遍存在文化水平较低、居住地较远,缺少与司法所的沟通等因素,社区矫正对象在日常的服刑过程中不懂得如何操作设备或是对社区矫正态度不够端正。针对此类问题,司法所应该增加与社工的合作,以入户家访或集中教育的模式有针对性的帮助农村地区社区矫正对象学习和使用智慧社区矫正工具。同时,农村群众对社区矫正制度的了解非常的少,导致农村地区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相对困难,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提高农村群众对社区矫正的认知。刑罚观念的改变需要有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很多地区的社会工作者入户或集中进行的普法教育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并且在对普法宣传工作进行阶段性考核评估的过程中,社会工作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多元化宣传更好的促进农村普法宣传教育,保障农村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3.2社会力量参与增强个性化社区矫正。增强社会力量参与,首先就是要增加农村社区矫正志愿者的数量,我们可以将社区服刑人员所在村的村民、退休人员、教师、大学生以及专业的法律人士作为重点发展对象。但无论是以上哪个群体,在专业素养、活动组织等方面都存在不足。社会工作从志愿者培训、组织策划活动和入户心理辅导等方面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在一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专业方面的优势在于善于整合矫正对象所在社区的可利用资源,链接社会上的其他资源,搭建多元化互助平台,在法律教育宣传、不良行为矫正、权益和政策链接、社会融入和就业指导等方面的给予社区矫正对象更细致的帮助,更好的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我国智慧社区矫正的推广帮助了各相关部门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让社区矫正对象的生活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司法矫正人员在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监管中对矫正对象的关注角度涉及矫正对象的居住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交环境。智慧社区矫正通过新技术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更加细致化,但与此同时,司法工作人员与社区矫正对象在实际生活中的接触却在减少,这就为社会工作的参与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社会工作参与社区矫正的三大方向,其一是专业理念和方法的应用,不同于司法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更注重的是帮助社区矫正对象摆脱困境、提高自我和更好的融入社会;其二是深入社区矫正对象的生活,通过介入社区矫正对象的家庭环境、工作环境、社区环境、朋辈群体等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帮助其摆脱所面临的困境;其三是利用自身优势培训和组织志愿者群体参与到社区矫正中,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营造更加丰富多彩的社区矫正环境。

参考文献

[1]佟丽萍.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矫正的难题[J].中国社会导刊,2006,(16).

[2]夏书清.陆蓉.方青海.广西“智慧社区矫正”重塑人生[J].人民法治,2019.

[3]黄丽娜.“互联网+”时代下社区矫正工作之创新[J].法制博览,2017.

[4]张旭光.中国农村社区矫正制度研究———以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视角[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科学版,2013,(2).

农村智慧教育范文第4篇

首先,校长的智慧与教育思想相融,表现为主动回应教育的时代命题,引领学校事业发展的方向。

校长的教育思想是学校的灵魂,一个有教育思想的校长,一定有对教育理想的领悟和追求。也就是说,一个有教育思想的校长既能发掘和利用学校的传统优势,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又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冲破传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模式,立足校本,创造性地进行教育管理和课程改革,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

爱东工作了20多年的马塘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抓住发展机遇,创新求变,打造办学特色,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得到同步提升,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学生家长的好评。特别是在德育工作、教育科研、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学校管理层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农村集镇小学一举成为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名校。

9年前,30出头的小曹受命主持学校全面工作,而当时学校正面临高位发展的瓶颈,颇有临危受命的意味,我和许多敬佩他的人都为他捏了把汗。可小曹凭借自己的远见卓识,提出了“智慧教育”思想。他认为,智慧教育更多地意味着素质教育,而且是高质量、高标准、高品位的素质教育。他积极推行“以人为本”的智慧管理理念,发挥管理的智慧,实施智慧的管理。他说,智慧型管理是通过“智慧型校长―智慧型教师―智慧型学生”这条管理链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智慧型校长才能培养智慧型教师,只有智慧型教师才能培养充满智慧的学生。为此,他对学校传统办学思想和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梳理,与时俱进,重建学校办学理念文化体系。首次提出将“智慧育人”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并确立“智慧引领,科研兴师,科学育人,和谐发展”作为学校的办学思路;以“构建和谐校园,造就科研型教师,培育智慧型学生”作为学校发展的新目标;积极追求“科研兴师,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办学特色;提出了温馨且具有感染力的校训:“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重新梳理了校风:教学相长,和谐共生;教风:用智慧点燃智慧;学风:博学・敏思・综艺。他要求学校管理工作者不仅要理解办学理念和追求,而且要深刻领悟其精髓,人人做到“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用平等的眼光看教师,用反思的眼光看自己”,努力实现智慧管理。新的办学理念是他教育智慧的充分体现,也是他由成长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在爱东校长教育思想的引领下,马塘小学又一次傲然屹立在教育改革的浪尖潮头。

其次,校长的智慧既植根于学校文化,又在学校内涵提升、文化创生和特色生成中不断彰显。

积极打造“科研兴校”的办学特色,成为促进马塘小学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办学品位的不竭动力,成就了马塘小学昔日的辉煌。因为教育科研工作成绩显著,且推动了学校的发展,使学校从全省上千所农村集镇小学中脱颖而出,教师人人勇于实践、善于反思、勤于笔耕,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人人有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人人有论文在各级竞赛中获奖,这一成就被中央教科所的领导赞誉为“马小现象”“全国之最”。学校之所以在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是因为教育科研在马塘小学不仅是一种特色,一种追求,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充满生命灵性的科研文化。

“润物细无声”是文化特有的优势。文化的传递过程就是对人的影响过程,其影响力在于耳濡目染,在于潜移默化。作为师范一毕业就成了马小人的曹爱东,他在一次演讲中说:“我是在马塘小学这块教育科研沃土中成长起来的,学校是我们所有马小人的文化乐园、精神家园,我为在这片热土上耕耘而由衷感到幸福与自豪。”当他走上校长岗位后,不仅积极传承“科研兴校”的办学特色,而且努力将其发扬光大。他以身作则投身教育实践研究,先后主持多项省、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并依托科研课题,积极组织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科研活动,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努力提升科研文化的活力和创生力。

在实践探索中,他针对马塘小学地处农村集镇的特点,通过开展校本培训,鼓励教师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引导教师感受成长的乐趣,体悟科研的魅力,逐步将教师无序的、自发的个体成长力量发展为有序的、自觉的群体成长力量,凝心聚力,团结协作,努力使“科研兴师、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成为全体教师为之奋斗的共同愿景,成为马小人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追求。他以“马小现象”为题,从“立足农村、自力更生、集团作战”三个方面,全面概述了马塘小学的科研文化现象,《人民教育》进行了专题介绍。科研文化的感悟与提炼,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校文化的内涵,而且切实提升了科研的品位,使教育科研成为马塘小学一张亮丽的名片。

第三,校长的智慧在于率先垂范,用真知、真情引领教师成长,打造进取、高效的教师队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校长,那你首先努力成为一个好教师、一个好的教学专家和好的教育者。”爱东校长常说,校长是教师的教师,校长的学科素养、研究水平和专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于是,他深入教学第一线,身先士卒,努力化理念为行动,让行动说话,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赢得校长引领课改的话语权,在广大教师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数学本科毕业,具有系统的数学知识和理论基础,通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逐步构建了“问题解决”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他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各级优课评比和基本功大赛,均获得一等奖。2001年12月,在江苏省首届教育学会系统课题研究优质课展评活动中,他执教的《商不变的规律》一课,受到评委和与会代表的高度赞誉,被评为一等奖。在江苏省第四届“金帆杯”优课评比中,他执教的《角》一课荣获一等奖,并在本届教育科研活动中进行了现场展示。2004年12月,南通市教研室将他执教的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数学课《数字与编码》拍成录像,向全国发行。他且行且思,并以科研型、智慧型、学者型校长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业务素养、科研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均得到极大提升,在教学、科研、管理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被评为全国科研型校长,受到中央教科所的表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率先垂范的举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每一位教师,也激励着每一位教师,人人争当智慧型教师,成为每一位马小人的自觉追求。

爱东校长曾经说过:校长要引领教师走上教育科研这条幸福之路。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希望,为了促进每一个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锻造一支优秀的青年教师研究群体,他组织成立了青年教师研究组,引领青年教师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相约周三”校本研修活动。“教学感悟”“教学策略”“读书心得”分享,“教育困惑”“教学疑难”、解析,博客推荐、名著推介、专题报告等等,每周三晚上均如约而至,青年教师人人有备而来,全身心投入,如痴如醉,他们将“相约周三”视为自己追梦的驿站。经过几年的坚守,一批批优秀青年教师从这里走出,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今“相约周三”青研组校本研修活动已成为学校的一个文化品牌,正引领着马塘小学不断走向卓越。

爱东校长以继承前人的谦逊和超越前人的气魄,以“智慧教育”思想引领学校的尝试与努力,为马塘小学的发展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充分展现了一个现代校长与时俱进的领导智慧。

著名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指出:“教育的智慧是一种以儿童为指向的多方面的、复杂的关心品质。”由于爱东校长的出色表现,现如今他被调到如东县实验小学主持工作。到任后,他根据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审时度势,提出“让儿童成为儿童”的教育主张,他的“智慧教育”思想又有了新的更丰富的内涵。智慧型校长引领智慧教育,愿“智慧教育”思想在实验小学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辉。

农村智慧教育范文第5篇

一、智慧农民工程

智慧农民工程是为加强农民文化服务,培养新型农业人才,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

智慧农民工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讯技术等手段为依托,把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快捷高效地送到广大农村,可以多快好省解决农民培训问题,特别是新一代移动通讯网络和信息智能终端可以有效地把基层农业从业人员、专家与管理人员连接在一起,形成移动互联、智能互动的基层农业技术培训网络。从而实现基层农技培训与服务手段的创新。

二、打造智慧农民工程的基础与条件

1. 农广校丰富的媒体资源和先进的技术传播手段

广播资源不断扩展。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拥有“致富早班车”固定播出时段,每年播出广播节目152小时,在“中国乡村之声”和“乡村大讲堂”每年播出节目365小时,在此基础上,又承办了“中国乡村之声”频率“三农早报”、“科技直通车”和“乡村大课堂”三档栏目,年录制广播节目943集,时长330小时。农村“大喇叭”广播站数量达到12000个。

电视资源稳步增长。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拥有“农广天地”固定栏目,每年播出电视节目550小时;开办全国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专用频道“农业生产经营”栏目,年报送节目907期, 时长365小时。

网络资源全面发展。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了面向全国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卫星通信专用网络,拥有600多个卫星远端站和4个省级直播分中心,可开展远程培训和举办视频会议,每天分4个频道各播出6小时的农业技术推广节目。利用卫星网每月开展2~3期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远程培训,年培训农业系统干部、基层农技人员近60万人次;与《荷斯坦》杂志社合作开办“荷斯坦奶牛卫星大讲堂”,每月举办2~3期直播培训,聘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授课,利用目前流行的微信、3G视频回传等功能与奶牛场管理人员、奶业工人开展交流互动,培训形式新颖,培训效果明显。

2. 农广校完备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除具有较为完备的信息技术与多种媒体传播手段,海量的数字化农业知识技能节目资源外,还拥有遍及全国省、市、县四级建制农广校和乡村教学点五级办学体系以及6.5万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未来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内容优势、媒体优势和体系优势合理整合,更好服务于农民教育培训,服务于农家书屋,必将大大促进农家书屋的转型升级,实现文化服务功能拓展,延伸农民教育培训覆盖面,有效满足现代农民的多样化教育培训需求。

三、智慧农民工程实施内容

1. 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化基础设施是开展智慧农民数字工程服务的条件和基础。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实用技术、社会文化生活音视频资源点播,实现远程培训课堂进村,实现资源的数字化传输和移动式传播,将搭建高效、便捷、即时互动的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配备互联网电视、卫星远端接收站和移动终端系统对全国农家书屋进行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依托云服务平台的移动终端系统包括农民教育培训移动多媒体资源库、农用智能手机、立式触摸屏和平板电脑等多种互联互通移动终端产品。

2. 智农惠农数字化资源建设

智农惠农数字化资源建设是持续稳步推进智慧农民数字工程的重要内容支撑。为实现进一步拓宽知识传播渠道,实现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即时互动的服务形式,实现使农家书屋成为农村社会文化资源存储传播的主阵地,将着力开展农家书屋传统媒体资源数字化、中央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资源进书屋、文化生活、基础教育等多种类资源进书屋等工作,将教育培训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实现数字化资源建设。 其中,中央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资源进书屋是指将中央农广校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多媒体数字资源通过数字基础设施进入农家书屋,进行传播共享,丰富农家书屋资源内容建设。

3. 文化服务功能建设

在做好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智农惠农资源建设的基础上,为实现文化服务功能的延伸与拓展,为农村的文化生活、农民教育提供学习的多种形式,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提供文化功能服务。工程以农家书屋为平台,开展文化服务站点、远程培训课堂、基层教学站点和自助学习平台建设。

4. CCTV—7《农广天地》走进农家书屋

策划制作农业特色节目,丰富资源内容,通过CCTV—7《农广天地》电视栏目走进农家书屋学习场所、走进基层农民培训课堂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农家书屋社会影响力,促进农家书屋有效使用。

5. 职业农民手机报创办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农民实用信息为核心内容,编辑“职业农民手机报”,及时准确发送到职业农民手机终端,让农民及时了解各类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农村智慧教育范文第6篇

匡老是一位备受乡亲尊敬和喜爱的长者。荀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是国宝。匡老大概就是这样能言更能行的“国宝”,所以他深得敬爱。他是中国农村教育的实践者、求索者和开拓者,把一生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早年创办荆州地区第一所民办群力中学,成功地经过多种改革与试验,受到教育部表彰,后来创办监利县柘木中学,任校长20年后,从一个偏远农村中学校长职位上直接提拔到县教育局当局长,最后到县人大工作,不遗余力地为教育进言,为教师和学生鼓与呼,在副调研员职务上退休,退也不休,一直坚持着以教育为主的学习与总结。当年的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亲笔写信勉励“匡老师”:“希望戒骄戒躁,继续做好这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你们。”主席的老师徐特立先生委托秘书写信给匡校长:“希望发扬光荣传统,坚持勤俭办校,奋发图强,把柘木中学办成一所新型的农村中学。”国家教委的主要领导评价他“对党信念坚定,对教育执着追求,工作上有业绩,经验上有积累,理论上有建树,著述上有成就”。老百姓更喜欢他,有这样一个传说,“”时他被换整,他挂的牌子比人家走资派轻许多,人家的牌子是大黑板,他的牌子是纸糊的语录牌,人家的碗里只有饭没有菜,他的碗里米饭下面埋着肉和鱼,为什么?因为老师们、学生们、家长们都喜欢他,连食堂的炊事员也喜欢他。

书名《惠书集》,全部收录的是友人给作者的书信,实际上是朋友来信选集。全书以教育为主线,按内容与时间顺序依次编排,分为“历史回眸”、“教育箴言”、“友人惠书”、“学生心语”、“编辑来信”、“老有所为”六个部分,从家乡走出去的书法大家王轶猛先生题写书名,原全国政协委员、前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同志写序,书前推出一组珍贵的历史照片,每封信后附上朋友简介和近况。细细捧读,激动不已,深感温馨、清新,如冬夜围着树蔸火那样温暖,如初春迎着杨柳风那样惬意。

这是一本“史书”。信中有史,史中带信,书信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惠书集》完全可以作为历史书来读。首先是中国农村教育发展史书。作者是教育工作者,朋友中有教育部的副部长,有省市教育厅局的领导,有中小学校长老师,还有学生和家长,教育圈中人,抒写教育事,数十年坚持写下来,便是一部教育史。所以,邹时炎同志在《代序》中写道:从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角度看,我支持计洪君收录出版这本书,应当说,这是编撰教育史志范畴的事,确有教育意义。其次是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史书。作者和作者朋友大多是监利人,说的监利话,写的监利事。监利是中部人口大县、农业大县、粮食大县、文化大县,也是经济欠发达县、长时间交通不发达县,监利发展是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国县级发展的一个“标本”,透过匡老朋友书信,我们看到了监利发展的一个“横截面”。这些书信从解放写到改革开放,从政治经济写到文化社会,从政坛写到教坛,从官场写到稻场,朋友覆盖全县,书信涉及全面。再次是有关方面特别史书。作者在序言中写道:“《历史回眸》一节是我主编《监利县权力机关志》、《监利人大十年》《豆口革命史话》,撰著《监利古治上访东村考》时,向曾在监利任职的当时健在的有关要员、共产党的革命前辈和有关专家学者及有识之士进行的函调与请教,他们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为我提供了翔实难得的史料。”

这是一本“情书”。无情未必真豪杰,无情未有真文章,文章当有情,书信情更浓。匡老此书饱含三情。一为党政情。省委书记的来信,文教部长的来信,国家教委和省市教委多级领导的来信,高等院校领导的来信,这些信反映了党和政府与基层干部的鱼水深情,代表了各级领导联系群众、尊重基层、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读后思考,我们的党之所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党的事业之所以绿树长青,就因为它始终坚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始终坚持问政问计问需于基层,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二为朋友情。人生难得遇三友:挚友、诤友、谅友,有人把它比做松竹梅岁寒三友。匡老之友,多是这三友,所叙之情,多是这三情。捧读这样的书信,那就是思想砥砺、智慧碰撞、心庭洗礼、境界升华。三为师生情。什么叫传道授业解惑也;什么叫一日为师,终身当父;什么叫遇到一个好老师,改变人生一辈子;什么叫施恩不图报、有恩不忘报等等,你从匡老学生的书信里,会找到最丰富、最深刻、最具体、最生动的诠释。我读此书,好几次为这种师生情感动得热泪盈眶,我想,匡老编纂此书,肯定有多少次泪湿纸巾。匡老一生教书育人,两袖清风,一肩明月,学生无数,桃李天下,这滔滔如江如海、涓涓如泉如溪的师生情意,是他最宝贵的财富,是他一生的珍藏;此情此意是我们这个社会最普遍又是最珍贵的道德宝典,是我们这个民族薪火传承、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灵。

这是一部“智库”。所谓开卷有益,益在增智。人是智者,书是智库。匡老是家乡有名的智慧长者。每次见到匡老,他总是笑眯眯的,轻声细语的,像慈母一样的,说的都是道理,透的都是睿智。就说此书编辑出版中的一件事吧,有位领导特别重视,提了几点意见,其中包括组成一个高规格的编委会,请一位市领导挂帅;请市有关部门联系出版印刷事宜;成书后到荆州举行首发式,开一个会,吃一餐饭,照一张像,每人发一本书。大家都同意这几条,可匡老却提出“四个不”:不宜公开面世,不宜成立编委会,不宜劳神市有关局,不宜举行首发式。领导和朋友深知匡老为人低调,处事谨慎,只好依着他的意见办。我听此话,深为折服,低调谨慎是匡老为人的一贯作风。一如他的姓氏匡字,虽有王者之气,但却三面掩藏,匡是一个藏着大智慧的姓,匡老是一位藏有大智慧的人。书信最易流露真智慧。很多文章着意表达思想,很多讲话刻意表现智慧,遗憾很多是假话空话套话官话,如果是朋友间的,特别是师生间的书信往来,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没有显摆,不须张扬,唯恐花哨,真诚道来,直接道来,如实道来,大智慧、真智慧、实智慧裹夹其中。过去说大隐隐于市,我看智慧隐于书信、藏于对话、丰于百姓、厚于生活。此书蕴藏三大智慧。做官的智慧、做事的智慧、做人的智慧。特别是行政管理的智慧、教书育人的智慧、待人处世的智慧。可谓一信一智慧,全书智慧闪烁如天际群星。书信中的智慧且不说,单说一点编排的智慧,作者对写信人不分职务大小、地位高低、贫富悬殊,一视同仁地收藏辑录,并以精炼准确的语言为其作“注”,智者述其谋、勇者表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奖其忠,各道其功、各赞其长、各书其事、各祝其愿,谁看了谁都舒服,谁都感动,谁都发奋。没有大智慧,决不可以为,更不可以做得这么“和谐”。有道是涉深水者见龙,涉浅水者见虾,不同智慧的人,会从此书中有不同智慧的发现和收获。

听说匡老为编此书花了心血,甚至拼了老命,“不顾体弱多病(腿脚骨折多处)、不顾眼睛动过手术(每次看书写字最多不能超过20分钟),痴心不改,执着追求,广收厚积,精挑细选,反复征求意见,诚请行家审阅,付出了超乎寻常、旷日持久的艰辛,终于编成此书”。建议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育局长、学校校长和老师,都要认真地读一读这本书信,拓展读一读匡老写的另外几部教育专著,这对于提升教学和管理水平、推进新时期教育发展是大有益处的。

农村智慧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教师;实践智慧;生成路径;生成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12-0019-03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士认识到教育应该回归实践。唯有教师的实践智慧才能将理念转化为行动,转变当前教育方式,改善教学行为,从而推进课程改革的真正落实。

实践智慧相对于理论智慧而言,是解决实践问题所需要的智慧,体现在教师对个人专业发展的调适,对教育合理性的追求,对当下教育教学情景的感知、辨别与顿悟以及对教育道德品行的彰显,一般表现为在实践经验中形成的才能和谋略,具有实践性、独特性、生成性、缄默性等特点。我们认为:实践智慧既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品质。从教师自我发展上看,实践智慧表现为对自我完善的不懈追求,是教师对美好教育生活执着追求的一种职业生存方式。从教育教学过程而言,实践智慧表现为对知识传授的超越,教师是用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对世事的洞见,用激情、灵魂去影响学生。从教育教学方法上看,实践智慧表现为一种教育教学机智,教师面对一些突发的教学事件,恰当的把握教育时机,实施有效教育教学行为。

一、小学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路径

小学教师的发展应该有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径,重视路径、研究路径,无疑对教师智慧生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倡导学校的行动研究,探索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路径。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为教师实践智慧生成营造环境

校园文化对教师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便成为全校教师共有的精神力量和共同遵守的规约,能够促进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

近几年,我们更加注重内涵发展,挖掘学校传统文化资源,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促进教师形成研究意识,为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首先,我们做到让校园环境熏陶教师。我们重组了学校办学理念,精心构思设计了校园十景,开辟了丰富多彩的班级中队角,努力把文化的触角伸向每一个师生的心灵深处,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滋养教育智慧。其次,我们做到让办学成果感召教师。我们开辟了学校荣誉室、文明单位成果创建室和学生成果展览室,作为对全校师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感召每一个马小人。再次,我们做到让学校精神鼓舞教师。我校非常注重精神文明建设,连续十二次蝉联江苏省文明单位和先进集体,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马小五种精神”,鼓舞全校师生,形成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让教师在教育科研中享受成功与幸福,让学生在读书中获得进步与快乐。“智慧带来希望,和谐赢得发展”这句话深深地刻印在每一个马小人心中。

校园文化的打造、校园精神的塑造和全员研究意识的形成已成为我校教师的内在成长动力,不仅把全校教师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团结和谐的团队,更重要的是唤醒所有教师潜能,发挥创造力,开发智慧,最终提升理念,进而转化为行动。只有在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教师实践智慧才能够得以真正释放。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专业人格,是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核心

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教师为人师表,更应该有道德,更应该具备完善的专业人格。师德是教师身为人师的一种重要专业素养,是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核心。一个教师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份工作,就应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完善的专业人格,纳悦教师职业,用满腔热情、无私奉献、真诚热爱来从事教育事业,并潜心于教育研究和实践。否则,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也就无从谈起。

近几年来,我们在课题研究中通过梳理师德师风失范行为,组织教师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组织学生及家长测评教师等系列活动,大力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把完善教师专业人格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教师的师德一旦得到学生及家长的认可,人格一旦得到领导及同行的推崇,必将激发其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促进其在工作中不断生成实践智慧。

3.加强教育理论自学,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为教师实践智慧生成提供源泉

教育教学理论是教师实践的行动指南。教师要实现由普通教师向教育智者的转变,必须坚持不懈学习教育理论,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获取教育的精神营养和能量,才能促进实践智慧的生成。离开了理论的指导,实践智慧生成也就缺乏目标,会变得盲目。

我校地处农村集镇,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所以,我们组织课题组教师自己学习教育理论,鼓励教师自学、自研、自我反思和提高,让教师想学、愿学,积极营造学习氛围。为了得到专家和名师的指点,我们除邀请部分专家学者到校指导外,还鼓励教师向校外的教科研专家学者登门拜师,寻求理论指导。学校建立了青年教师研究组,开展“相约周三”校本研修,通过串门沙龙、即兴演讲、网上写作、博客论坛等活动,促进相互交流切磋,引领反思,提高教育理论水平,促进智慧生成。

浓郁的教师自主学习研究氛围催生了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浸入到教师的思想意识与实践行为中,继而内化为教师的思想和观念,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新生的文化力量——克服自身惰性,促使他们参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热情由消极被动转向积极主动。

4.加强教学研究,探索智慧课堂,是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主战场

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尝试、反思,才能不断地生成教师的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的积淀、升华,才有可能成就智慧型的教师。而课堂作为教师教学的主渠道,理应成为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主战场。

我们结合课题研究,重点组织教师深入课堂教学,积极开展智慧课堂教学研究,不断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我们认为,智慧课堂应是致力于建构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用智慧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启迪和唤醒学生的智慧,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引领他们主动探究,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放飞思想,彰显个性,由培养知识人走向培养智慧者。

通过四年的实践和研究,我们探索了智慧课堂的基本流程:导学定向,点燃智慧;自主探究,生成智慧;合作对话,共享智慧;总结提升,发展智慧。我们要求教师用自己的机智幽默,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通过自己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课堂调控策略,促进师生情感交流畅通,师生课堂智慧共生。另外,我们在开设传统研究课的基础上,还重点研究整合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录音常态课,自我解剖教学语言,将智慧课堂教学研究落到实处。

5.加强自我反思,催生教育教学机智,是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集中展现

智慧的本性是批判的,而反思是获得实践智慧的领悟形式。加强自我反思,才能养成对问题质疑的习惯,训练思维反应品质,提高教育现场的观察力和调整教育行为的有效性,准确判断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从而把握教育时机,催生教师教育教学机智,促进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

二、小学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模式

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虽然没有固定不变的程式,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一旦稳定化、系统化和理论化,就成了我们所认为的生成模式。

1.问题解决模式:发现问题——反思自己——注重实践

教师在实践中找出自身发展的不足和教育行为存在的不合理性,研究自己、批判自己,然后自行设计发展规划,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实践,最后达成自身成长的目标。问题解决模式需要教师个体的问题意识,关键在于引导教师自我反思,积极参与实践。

实践智慧生成的问题解决模式不仅适用于教师个体,还适用于教师群体的发展,学校办学特色的打造。例如,前几年,由于我校骨干教师大批外流,新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我校面临师资队伍断层状态,我们就果断决定将30周岁以内的教师组织起来,成立了青年教师研究组,利用每周三晚上两个小时进行校本培训,并以此为突破口,促进了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形成了“以新促老”教师队伍建设管理经验。

2.理论引领模式:学习理论——实践验证——获得成功

教师自学教育教学管理理论或得到教育专家的理论指导,必会从中深受启发,然后,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尝试,验证理论的可行性,最终带来教学的变化,获得教育的成功,赢得管理的效益。这是一种理论智慧与实践经验的完美结合,是实践智慧生成的典型模式。

3.同伴借鉴模式:学习借鉴——模仿实践——取得效果

成功的教师必然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学校可以有组织地引导其他教师分享同伴的实践经验,或是让其他教师自发学习借鉴,然后在自己的工作中进行模仿实践,最后取得良好的效果。

4.经验梳理模式:尝试总结——概括提炼——形成经验

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经验,教师把这些经验反复深入思考,认真梳理,甚至邀请专家把脉和寻求集体诊断,进行概括提炼,必定找到规律,形成思想,生成个性化的经验成果,写成具有学术价值的经验论文。这是一种基于实践基础上总结经验的反复概括提炼,是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重要模式。

例如,提起我们学校的教育科研,是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办学特色。但我们总觉得这些经验和做法比较零散,操作层面居多,缺乏主心骨。后来,校长在一次又一次的办学经验介绍中,不断地思考总结和提炼,最终选准从文化层面来统整教育科研经验,形成了“立足农村,自主研修,集团作战”的教育科研文化特色,并由此征集了校训,更新了校风、教风和学风,提出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赢得了同行的广泛认可,反响非常好。科研文化的形成又为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提供了土壤。

Path and Mode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Practical Intelligence Generation

CAO Ai-dong

(Matang Primary School, Rudong 226401, China)

Abstract: Matang Primary School of Rudong County has always been exploring the path and mode of teacher's practical intelligence generation to promote teachers to change the new curriculum beliefs into their own educational ideology, which is effectively carried out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education and instruction. As a result, new curriculum reform has been furthered and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has also been improved in an all-round way, students' development promoted as well.

农村智慧教育范文第8篇

一、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突出问题:现实渴望与内驱力缺失的矛盾

1.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渴望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教师大多参加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受到现代教育理念的冲击,产生了危机感,对专业成长有着强烈的现实渴望,表现在两个方面。

(1)提高专业理论知识的愿望迫切

笔者对参加牡丹江师范学院函授师范本科的2007级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做了问卷调查。设计问题:“你迫切需要提高的专业素养是什么”,发放问卷180份,收回168份。认为迫切需要提高“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有50人,占29.76%;需要提高“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有54人,占32,14%;需要提高专业技能的有30人,占17.86%;需要专业知识更新的有29人,占17.26%;需要提高其他知识的有5人。占3%;暂时无需要的,0人。由以上的数据可知,农村教师都有提高专业素养的愿望,有6成的教师迫切希望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教师们普遍认识到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专业成长的关键。

(2)增加实践智慧的渴望强烈

教学活动是一种不断积累实践智慧的活动,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学改革取得成效的保障。由于农村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知之甚少且理解不深,所以很难付诸教学实践,赢得实践智慧,因而他们迫切希望从他人的实践智慧中得到启发,由此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笔者针对农村教师希望得到的专业支持做了调查,设计问题:“你最希望得到的专业支持是什么”,调查的对象是牡丹江师范学院2006级函授本科学员,发放问卷140份,收回有效问卷132份,其中有42人,占31.81%,选择“名师经验”;有26人,占19.7%,选择“专家讲座”;有46人,占35.85%,选择“观摩优质课”;有18人,占13.64%,选择“专业知识培训”。由以上数据可知,有七成教师希望从名师经验和观摩优质课中得到切合实际的专业引领,大多数教师对专家讲座并不感兴趣。

2.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缺失的表现

农村教师渴望专业发展,但由于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造成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重重困境,致使农村教师产生了专业倦怠情绪。内驱力的缺失是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大障碍,主要表现如下。

(1)对先进的教育理念持敬畏的态度

“传道、授业、解惑”是传统教育理念对教师职业内涵的诠释,这样的职业诉求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学生的学习需求,新时期的教师必须以现代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更新教学方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新课程有其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的理论依据,教师必须系统学习。全面把握,才能适应课程的变革。但是通过调查得知,很多农村教师只是通过不系统的培训得到二些零散的观念,对新课程的理念尚有诸多模糊认识,教学实践中肢解或顾名思义的现象比较普遍。其原因在于教师对全新的理念持一种敬畏的态度,没有自主钻研的精神,缺少专业适应力,不能及时更换陈旧的教学理念。

(2)教学改革的主体意识缺失

笔者针对农村教师教学中实施的改革措施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是2008级函授本科的中小学农村教师,设计问题:“你的课堂教学有什么改革?”发放问卷125份。收回有效问卷116份。回答“讲练结合”的有8人,占6.9%;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的有48人,占41.38%;以“小组讨论形式教学”的有54人,占46.6%;“进行探究学习”的有3人,占3.6%。采用讲练结合,启发式教学的教师近五成,但这两种教学方式是解放以来我们一直沿用的,并非革新。选择小组讨论和探究学习的教师接近五成,这是新课程倡导的两种学习方式,但遗憾的是教师们对小组讨论和探究学习缺少切实的研究,只是道听途说,教学中只求形式的变革,并无实效。由此看来,农村教师并未真正变革教学方式,对教学研究缺乏主体意识,错误地认为教学研究是专家学者的事情,畏难情绪较突出,教学中并无真正意义的改革。面对日新月异的改革形势,农村教师成了无奈的旁观者。

(3)规划专业成长的意识薄弱

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呈阶段性的。“一个纯粹从事教学的教师其专业发展是由新教师――成熟教师――专家教师发展的过程。”一个有着职业热情的教师,需请熟教师职业生涯每个阶段的职业诉求,要善于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这样才能顺利提升职业品格。笔者对2007级函授学员做了问卷调查,设计问题:“教学中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有接近一成的教师认为教材变化太大,二成多的教师认为课堂气氛较难调动;三成多的教师认为学生配合较差;近四成的教师认为知识量大,课时太少。教师们对教学中的问题分别从教材、学生、课程设置等客观因素找原因,无一从主观因素上分析问题。其实,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专业能力的缺失,分别是:把握教材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调动学习主体积极性的能力、以及积极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的缺失。教师认识不到问题的症结,究其原因是教师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专业能力,既无专业成长的明确的目标,也无具体的计划,对自己的专业成长缺少规划,专业成长内驱力不足。

二、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缺失的原因

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渴望与内驱力缺失的矛盾是目前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尚需认识问题的缘起,笔者认为原因有二。

1,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主体错位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投入与农村教师主体意识缺失的矛盾

农村教师参加的继续教育主要是各级行政部门举办的免费培训,行政部门例行公事,年年举办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但因培训机构对农村教师的专业状况很少做认真的调查,不了解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培训多流于形式,导致培训主体丧失了积极性,混考勤、混证书的现象比较普遍。所以,出现了培训机构的“积极”投入与教师的消极应付的尴尬局面。

(2)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武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的矛盾

笔者对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因素作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是2008级函授本科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设计调查问卷:“你专业成长中的主要障碍是什么”,发放问卷110份,收回103份。有51人,占49.05%,认为培训时效性差;近20人,占19.41%,认为是信息不畅;有24人,占23.3%,认为缺少培训机会;有8人,仅占7.8%,认为缺少资金。分析数据得知,不到一成的教师认为资金紧张影响了专业成长,而近五成的人归咎于继续教育实效

差。通过调查得知,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往往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相左,培训的形式大多为专家讲座,培训的专家多为县市进修校的教师,这些教师理论水平有限,实践智慧又不丰富,讲座的内容多照本宣科,枯燥乏味,不能给教。师以切实的启发,使教师对培训失去了信心。

2.专业成长的多重制约因素使教师产生倦怠情绪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导致支持城乡教师专业成长的资源差距明显。优厚的经济实力,丰富的人力资源。以及畅通的信息渠道。给予城市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效的支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城市教师的专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广大的农村教师,面对不断变革的教育形势,起初还有革新的热情,当真正投入教学改革中时,终因困惑重重而产生望尘莫及之感,产生了专业倦怠情绪。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

(1)缺少必要的经济支持

农村教师缺少专业成长的基本的经济保障。首先,农村教师工资待遇低下,就黑龙江省乡镇教师来说,小学高级教师的收入仅千元多,中学高级教师在两千元上下,差强人意的经济条件使得教师专业成长的经济投入受到限制。其次,农村地区教育投入有限,只靠教育行政投入维持学校的各项开支,仅基础设施的费用已捉襟见肘了,科研投入则是难以顾及的。

(2)缺少支持专业发展的人文环境

教师的专业发展有赖于倡导革新、开放的、和谐的人文环境。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却缺少良好的人文环境,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激励机制的缺失,导致教师成功感的缺失。农村教师职称评定名额有限,晋级难度大,中小学每年高级职称名额凤毛麟角,且领导干部还要跟教师抢名额,导致很多教师放弃了晋升高级职称的追求,业务提高也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农村的学生和家长往往以朴素的情感认同教师的工作,对教师缺少明确而具体的职业诉求,使一些教师丧失专业成长的压力,产生专业倦怠情绪。

其次,校本教研的无序性,导致合作发展的人文环境缺失。教师职业的价值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与同行的沟通展示出来的,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合作、竞争、共赢,实现人生的价值,校本教研是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项最直接的途径。但通过调查走访得知,农村学校的校本教研呈无序状态,成为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瓶颈。农村学校教研机制的核心是校领导,而非各个学科的负责人,教研很难统筹安排。往往道听途说,或听凭上级部门的指令随意确定主题。很难让教师投入热情。

(3)职后继续教育的有效资源匮乏

农村教师职后教育的外部资源主要是所属地的县市进修校的教研员,由于教研员的编制有限,所以很难顾及整个地区各个学校的教研,偶尔深入农村学校也多为搞一些活动,缺少针对性的辅导。加之各地进修校经费也很紧张,教研员走出去学习的机会不多,闭门造车,很难高屋建瓴、审时度势地给予指导。另外,由于农村优秀教师纷纷应聘城市学校,有限的优质资源外流现象严重,使得校本教研缺乏专业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困惑重重。

三、农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路径

教师是否具备专业化成长的主动性,是专业化发展的关键。针对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缺失的问题,应引导教师面对现实,摆脱对外部力量的依赖,树立自我发展意识,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

1.行动研究是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的举措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而“屡屡的创伤却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因为有不足,于是我更加不断跨越,跨越过去以后,我就进步了”。所以说,“一个热爱教育的教师总是负载着教学中的遗憾在永不满足的痛苦中改进教学,在混乱和变动的教学中寻找秩序和智慧”。对农村教师来说,行动研究是寻找“秩序和智慧”的有效的举措。首先,在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资源匮乏的背景下,行动研究是教师赢得专业支持的便捷路径。因为行动研究是“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目的的研究”。因而,在行动研究中,教师能及时得到有针对性的专业支持,把教育研究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转化成自己的实践智慧。同时,行动研究也是教师把自己的认识转化成实践智慧的举措。教师针对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确立课题,在教学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从而把先进的理论转化为个人的实践智慧,凭借自身努力成为有思想有个性的专业人员。

2.学习是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可靠的途径

据研究表明:“影响优秀教师成长的个人因素依次为教学研究与反思、专业学习、教改实践和教育理想与信念。”对农村教师来说,学习是专业发展的基本的保障。教师要树立主动发展的意识,把学习当成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把学习当成“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保鲜剂’。就能拥有专业成长的动力和自信”。学习是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可靠途径。

农村智慧教育范文第9篇

《中国信息化》:韶山本身是极具特色的旅游城市,作为智慧城市试点,韶山市是如何体现其优势的?又是如何规划的?

彭劲杰:从历史特色来讲,韶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的故乡,也是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劳动和从事早期革命活动的地方。韶山一直以优越的历史地位,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从地理因素来讲,韶山位于湖南省中部,面积210平方公里,人口12万。空气十分清新,有“天然大氧吧”的美誉。

智慧韶山的顶层规划,是建设以韶山红色智慧旅游为核心,其他智慧建设需要围绕并支持这个主题来运转的框架结构体系,并且在“智慧韶山”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升级和完善。

《中国信息化》:建设“智慧韶山”对于韶山市自身发展的意义是如何体现的?

彭劲杰:推进“智慧韶山”建设的真正目的,绝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要以信息化为重要抓手,转变经济发展和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统筹城乡发展、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五个韶山”、加快“两个率先”的重大战略举措,实现韶山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城市、实现韶山率先富裕的重要抓手。

“智慧韶山”的建设,有明确的三大愿景:第一,全面提升城市的管理水平和品位,服务于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第二,着力催生、优化新的产业链,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三,打造一个惠及全民的信息化民生工程,致力于社会事业和公共事业的智慧化。

《中国信息化》:“智慧韶山”整体项目计划完成那些任务?包括哪些重点内容?

彭劲杰:“智慧韶山”建设是一项复杂的整体工程,主要包括:一个平台,即网站平台;两个中心,即云计算中心和物联网中心;多个行业应用云,具体包括:智慧旅游、智慧医疗、智慧国土、平安城市建设、数字城管、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等。

具体来讲,建设“智慧韶山”云计算综合基础平台,打造韶山智慧头脑。采用云计算手段建设“智慧韶山”综合基础平台,整合行业信息资源,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为行业应用提供统一的能力支撑,实现应用系统智慧化,提升城市运行综合效率,同时为接入湖南省和湘潭市云计算综合服务云平台做好准备。

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建设城市物联网感知及分析系统。统一物联网建设规划,加快建设灵敏的、统一平台基础上的物联网感知系统。该系统具有各类传感器信息的快速处理功能,能够实时高速处理包括视频、音频、图片、文字数字等各类信息,同时对各类信息进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信息。除此之外,还要求城市物联网感知和分析系统具备强大的安全防范、管理和调度功能。

加快构建通信网络设施,夯实“智慧韶山”神经网络基础。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信息基础网络,加快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建设,实现信息网络向宽带化、泛在化和融合化演进。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基础性、先导性、创新性应用,为“智慧韶山”建设奠定坚实的网络基础。

着力推进“智慧韶山”红色旅游信息化建设,打造红色旅游圣地。韶山作为红色旅游的龙头景区,已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四大革命纪念地、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仅承载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任务,更承担着革命传统教育的使命,大力推进“智慧韶山”建设,具有政治、经济双重意义。

着力推进民生领域信息化,提高市民幸福指数。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目标,统筹城乡信息化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推进。深化信息技术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食品安全、公众出行等民生领域的应用,着力解决公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统等推进城乡信息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打造数字新农村模范试点。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原则,加快统筹城乡信息化建设步伐。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加强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动信息化与现代农业的融合,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业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构建两型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升级。重点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业,着力提高信息产业支撑融合发展的能力,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整体优化升级。

总之,智慧韶山的建设将是高度集成,综合高效,技术应用,目标明确的综合项目,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韶山虽然面积小,但是与其他城市的信息化建设一样需要从局部领域取得突破以期实现更具推广和实际效应的成果。

记者手记:

农村智慧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智慧云录播;专递课堂;远程评课;教研活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1-0094-03

一、建设研究背景

1.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提出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的目标。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最终实现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目标。通过在名校、偏远山区多家学校之间建立云录播系统,实现同步课程“专递课堂”、一校带多校,解决教育资源不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难题!

《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深入推进“三个课堂”建设,继续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

《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深入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普及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常态化应用,新增参与活动中小学教师200万名,新增“晒课”200万堂,评选年度“优课”2万堂。明确以“专递课堂”形式推动为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提供免费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共享优质资源,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2.淮安市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

“十二五”期间,淮安市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全市九个县区均通过了江苏省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的验收,硬件基础设施得到了彻底的改善,各县区均建成主干达万兆、互联网出口达千兆的教育城域网,全市中小学实现光纤连通,建成校园网络管理中心以及各种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备课、教研及日常管理数字化、网络化;建成符合省规定标准的网络教室;实现“班班通”,每位专任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班班建成多媒体教室。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信息化应用基础条件进一步夯实。然而我市义务教育发展仍然处于不均衡状态,县城学校与乡镇学校、乡镇中心学校与农村小学之间的办学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名师与农村教师之间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在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不高,数学、语文等学科教师占大多数,而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和计算机等学科教师却很少,大部分农村小学音乐、美术、体育、英语、计算机专业教师远远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只能以非专业的兼职教师代替,或者改成其它科目。如何以“信息公平”促进教育公平?如何提高农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他们的教学观念,改进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如何发挥名校、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使名校、名师的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促进全市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针对上述问题,2015年底,淮安市电教馆开展了一系了调研活动,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讨,利用现有的网络基础、录播教室,构建淮安市智慧云录播课堂教学系统,拟通过“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远程评课、教研活动”等模块功能,推动名校带动薄弱学校,一校带多校远程教研,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农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

二、建设四大原则:多、快、好、省

多:即智慧云录播课堂教学系统可同时支撑师生在线数量多!可同时超万人在线。

快:即学校应用部署方便快捷,教师上手操作快,网速好,直播传频传输快。

好:融合教学工具多,高拍仪、微课笔等,无限接近实际教学环境,师生体验好。

省:后台管理省事,家长省心,投资成本节省。

三、教学系统架构

智慧云录播课堂教学系统建设是为教育局、学校提供备课、录课、晒课、评课等功能的综合解决方案,帮助教育局、学校深入推进 “三个课堂”建设、“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形成资源共享体系,沉淀本地名校名师资源,为“翻转课堂”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资源。帮助建设网络教研系统,做到远程评课。给教师制作精品课程或微课程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环境,使得教师可以对教学工作进行反复学习和研究,提升教研水平。根据实际需要,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提出三级搭建模式:一在全市层面建立淮安市智慧云录播教学系统中心(见图1),二在城市名校建立智慧云录播系统及在线授课、资源上传等平台(见图2),三在乡镇学校、教学点建立网络直播、点播、远程教研平台(见图3)。

四、应用研究

淮安市智慧云录播课堂教学系统是依托互联网和市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与公司合作,整合全市中小学云录播硬件、教学硬件、教学软件,搭建的软硬件一体化的综合性资源共享平台。它包括资源共享模块和远程评课、教研活动模块。

1.资源共享模块的功能及应用特色

资源共享模块主要包括三种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和教学软件等云存储服务功能。

(1)三种课堂

三种课堂是利用网络直播或点播的方式,通过精品课程或微课程,向农村中小学师生,特别是边远的“开不起课、开不齐课”的教学点推送优质教育资源的创新教学方式,从而推动名校带动薄弱学校、一校带多校,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农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在淮安市电教馆的组织下,淮阴师范第一附小、淮安市实验小学、淮安小学、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学校、淮阴中学、清江中学、淮安中学等名校先后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名校网络课程课题组,利用智慧云录播教学系统录制名师、骨干教师的精品课程、微课程,每年有近14000名教师进行网上注册晒课,建设“特色教学模式”系列数字资源近100G,供全市中小学广大师生共享。2015年,在教育部开展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淮安市遴选精品课例经省市逐级推荐、网络投票和专家在线评审,共有79位教师获得部级“优课”。其中,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共有17位教师的精品课例获得部级“优课”,优课数名列江苏第一,全国第六。

(2)教学软件等云存储服务

资源共享还加载了淮安市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为教师提供备课、授课所需的各类教学资源,解决了教师查找资源困难、资源分类不清晰等问题,方便教师快速完成素材查找、课件制作、教案编写等备课工作。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利用教学软件,点击课件页面“微课录制”可以随时启动、停止课程的录制,所录制的视频文件作为校本资源自动上传到智慧云录播教学系统共享平台上,如图4所示。

2.远程评课、教研活动模块的功能及应用特色

智慧云录播教学系统中的远程评课、教研活动模块是为了充分发挥名校、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研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的途径和方法,打造高效课堂,促进教师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信息技术与学校教学深度融合,打造“在线教研”网络平台,构建市、县(区)、校教研共同体而搭建的,其操作流程如图5所示。

淮安市电教馆通过定期举办“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系列在线观摩研讨活动,每年有近200位教师上了观摩课,8000多名教师参加在线观摩研讨。2016年1月5日,由淮安市电教馆主办的“互联网+远程同步互动”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分教学展示、互动研讨和专家点评三个环节,淮安小学朱海英老师执教了一节六年级英语课,全市近千名教师远程观看网络直播,部分教师利用云平台在线进行文字点评和提问,并重点与车桥小学、马坝小学和长江西路小学教师网络视频互动与教研,还邀请淮阴师院朱风云教授和市教研室英语教研员丁海英老师分别进行了远程视频点评和现场研讨,取得较好评价。

参考文献:

[1]郭桂真.夯实基础 力争实现“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发展新突破――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木合甫力・艾山[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2).

上一篇:财务课程设计范文 下一篇:心理教育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