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3:55

心理教育案例

心理教育案例范文第1篇

处理问题学生的问题,首先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即心理症结。心理教育的技巧:信任,宽容,接纳,聆听,惩罚。任何学生的成长都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变化过程。我们允许学生有错误的尝试,对学生的行为应该无条件地宽容和接纳,包括学生的不足和出格行为。

一个朋友的儿子上高二以前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上高二后,与同宿舍几名品行不好的学生交了朋友。半学期内,染上了逃课、喝酒、抽烟等陋习,最后通宵上网被学校留校查看,并且产生了辍学的念头。全家人苦口婆心地劝说了好几次,就是不管用(朋友的家庭比较民主,什么事都是各抒己见,没有有力的权威)。

开学前一天,我让他们一家到我家来,让我给侄子做做工作。上午来到后,我打开电脑让他玩,不管他。一家人一直等我教训,可我什么也没做,也不管。到了下午,侄儿出现了焦躁情绪,来挨训的,你老不训,他心理没底儿呀。来来回回地在屋里走动,边看我的表情。我只是看电视,跟家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就不提要说的事,这就是惩罚,当他知道有危险而不知何种危险何时发生,这是一种煎熬,像等待押赴刑场的囚犯,其实这种煎熬带来的是思考。

一直到晚上十点多,我把他叫到书房坐下来,没有训斥,开始给他分析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首先肯定他的头脑聪明,从上学一直都有不错的成绩,近来的成绩下滑只是遇到了一点困难。让他找出成绩下降的原因。他最困惑的是朋友跟学习之间的关系,朋友让出去玩,出于义气不好意思不去,也觉得跟他们玩很新奇,玩了这么长时间,也觉得没意思了,想好好学可就是没信心。我把他的毛病归结为好奇心导致他走了歪路,这是青春期的常见现象,每个人都会遇到,只要下决心改正就会赶上以前的学习水平。教他如何处理跟那些同学的关系,我又帮他制订了学习计划,教给他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他也吐露了他的一些想法,一直谈到十一点多。他对我的分析十分认可,并承诺好好学习,找回从前的自己。最后我说我会每个月跟他的班主任联系以观其学习效果,让他感到我时刻在监督他。

至此,一个心理治疗结束了。经过半年的验证,效果很好,他学习成绩赶上来了。当然,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也是我多年来辛勤工作的结晶,好多心理教育需要反复进行。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把我的成功经验记录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心理教育案例范文第2篇

在初中阶段,由于要中考,要升学率,优等生成了老师们的宠儿,倍受老师喜欢,而一些学习方面的后进生则多受到冷落,关心不够。后进生较少得到老师的关爱、赏识,而得到更多的是老师们的冷嘲热讽。久而久之,一些学生就产生了自暴自弃,甚至破罐子破摔的想法。4.社会因素信息时代网络的不断发展悄然改变着学习、工作方式和传统的生活习惯,它在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对人们的心理、行为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社会上一些消极思想及不良文化的影响,导致学生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读书无用”的价值观。娱乐明星、时尚导向也致使一些学生追求所谓的时尚,发型、着装等不符合学生身份。

二、思考对策

1.家校合作,共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生所受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尤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为重。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实际上是折射家庭教育的一面镜子,而这个学生又在不断地接受学校教育。因此经常和家长沟通,加强和家长的联系,建立一种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家校合作的伙伴关系,能够促进学生的转化。对于小A,我会利用电话和网络平台,和他的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反馈他在学校的情况,尤其是进步的方面,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有些时候,我也会采用家访的方式,和他父母做比较深入的交流,给他们讲述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使孩子爱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减少孩子上网寻求爱和归属感的动机。

2.关爱尊重,激发内在的发展力量

马斯洛认为,人都有爱与尊重的需要,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和信赖,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与小A的聊天过程中,我能感觉到,在他以前的经历中,他是属于被老师“无视”的那类人,由于学习成绩差,老师们早已在心里放弃了他。没有人在意他的课余生活,也没有人关心他的心理需求。于是,我经常找他聊天,从他的兴趣爱好谈起,谈他喜欢的女生,谈他的生活,谈他的理想。慢慢地,我们之间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有了这种关系,小A慢慢开始远离网络,他开始请求同学监督自己,还为自己确定了生活目标。

3.欣赏赞美,树立完善自我的信心

我一直坚信,学生都有发光的地方。去年十月份的时候,学校举行了运动会,小A报名参加了4×100米接力比赛。他跑最后一棒,表现很棒,为班级争得了荣誉,我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表扬了他。经过那件事之后,小A违纪违规的事情越来越少了,相反他在各方面都有了进步。我在班上及时肯定他所取得的点滴进步,每次表扬他的时候,我都能看到他脸上浅浅的微笑与得意。渐渐地,他上网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参与班级事务的热情越来越高了。

4.诚挚期待,共同经历蜕变的美好

在对小A的教育过程中,我一直报以积极的期待。他上网打游戏,我说他合作力强,但自控力欠佳;他与人打架,我说他讲义气,够朋友,只是方式欠妥;学习上成绩尽管不够理想,我说他更加细心了,很多别的同学做错的题目他都做对了。学雷锋爱心捐款活动中,他的捐款数目较多,我说他有爱心,有集体荣誉感。慢慢地我发现,小A优点越来越多了,毛病越来越少了。他正朝着我所期待的方向前进着。我相信,没有不可救药的学生,只有不够好的学生。只要我们老师,多点耐心,多点方法,用爱心帮助他们建立起心理优势,给他们以目标和信心的阳光,奇迹,真的会出现。

心理教育案例范文第3篇

精选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笔者认为,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应遵循以下五条原则:

1)针对性原则。教师所选取的案例要与课程教学的内容、目标紧密相联,应针对学生的心理实际、认知水平和思辨能力等选择案例,这样的教学案例易于为学生接受,并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2)实效性原则。教师所选取的教学案例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并且应选择一些与大学生现实生活相贴近的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3)时代性原则。当代大学生生长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新的知识、新的思潮和新的问题层出不穷,他们对过时的教学案例是不会感兴趣的。因此,教师所选取的案例要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这样的案例才更具有说服力和针对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趣味性原则。教师所选择的案例应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有较强的可读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5)丰富性原则。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具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处于同一学习阶段的学生其心理需求既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照顾到处于不同阶段、不同背景学生的心理差异,应多选择一些不同类型、不同风格和不同呈现方式的案例,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科学安排教学环节

案例教学的实施通常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在开课之前制订一个详细、周密的案例教学总计划,包括本课程计划运用教学案例的总数量、各个案例具体运用的时间、运用案例的要求及注意事项等。二是针对每个教学案例制订一个案例教学组织实施计划,内容包括案例名称、案例来源、案例类型、案例介绍、案例使用注意事项、案例材料使用时间、案例使用步骤、案例讨论的组织形式、案例分享的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案例的归纳小结、案例的启示、对案例的评价等。教师要精心组织策划,科学周密地安排教学环节,充分发挥组织、引领、催化和导向的作用,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3.恰当设置问题情境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任务有以下两个:一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科学与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理念,正确面对大学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另一个是向学生传授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技能和技巧,教会学生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使他们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案例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设置问题情境,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交流和分享。教师应针对案例内容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应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教师应引导学生针对案例展开讨论,具体内容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案例、系统阐述案例、从不同角度分析案例、了解案例所包含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案例的核心问题和案例所给予我们的启示等。因此,教师应从多角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与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4.及时进行总结评价

教师的总结评价要以鼓励与肯定为主,应做到及时到位,体现出形式多样、针对性强、方式灵活的特点。总结评价可以是对个别学生在课堂中表现的评价,也可以是对全班学生在课堂中表现的评价;总结评价可以是课堂教学进行中的小结评价,也可以是课堂结束前的总结与点评。对学生在课堂中表现的评价,既可以是对课堂中积极发言和乐于分享的同学的鼓励与肯定,也可以是对讨论与交流中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和有独特见解的同学的表扬与支持。教师总结与点评的内容包括对教学案例本身所包含的知识与技能、案例的启示及其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等进行的归纳与总结。教师的总结评价具有价值导向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从而更新观念,调节行为,提高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心理教育案例范文第4篇

摘 要: 抓好心理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关键,也是班主任有效实施教育教学的关键。针对当下班主任心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掌握基本知识,提升心理教育的科学性”、“慎当‘心理医生’,把握心理教育的适度性”、“合理审视学生,落实心理教育的常态化”等措施,能够为心理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充足的保障。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心理教育 适度性

育人是教育的固有属性,不仅包含知识和道德上的教育,而且承担着学生心理教育的重任[1]。心理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学校心理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除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外,班主任同样起着关键作用。尤其是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期的中学生极易受到影响,容易导致心理发展不平衡,产生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因此,o论是在学校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抑或是班主任的教育教学中,都时刻紧抓学生的心理教育,并将之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的心理教育意识有着明显强化。同时,在学术研究方面,以“班主任”、“心理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此类学术论文达上百篇,且作者多为一线教师,研究内容主要以阐释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心理教育的实施策略为主,而对于班主任在实施心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却提及甚少,同时对班主任实施心理教育的有效评估未曾涉及。基于此,我们发现,正确、理性地审视班主任心理教育工作是确保其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一、班主任心理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在学校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心理教育已被纳入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中,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班主任不容推卸的责任,这种意识早已深入班主任心中[2]。长久以来,班主任都把自己定位为“能够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心理医生”。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和基本素养技巧的匮乏,教师并不能准确认识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进行有效评估,以致出现心理教育适得其反的现象,学生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反而让问题隐藏得更深,潜伏的时间更长。笔者就自身的心理教育经历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如下:

案例一:小王同学是内向还是自闭?

窗外阳光格外明媚,同学们都去参加体育活动了,小王一个人在教室里蜷缩在座位上发呆。他平时在班级中默默无闻,几乎和同学老师都没什么交流。家长说小王从小到大都非常内向,不喜欢说话。我想改变一下小王的现状,把他的座位调到了几个性格开朗的学生周围,希望“近朱者赤”。未曾想到,一段时间后,小王反映:每次放学有人跟踪他,要打他。我以为小王和其他同学发生了矛盾,调查后发现此事纯属虚构。小王的精神状态却每况愈下,我只能建议他去医院治疗。经医生诊断,小王有较严重的“自闭症”。

案例二:小汪同学是顿悟还是狂躁?

那年春天,小汪同学高三了,他学习还算勤奋,但是成绩始终没有取得进步。突然有一天,他向学校提出申请回家自学。回家后,我经常电话联系了解学习状况。在一次通话中,小汪讲:“老师,我已经领悟到高中学习的最佳方法,最近的效率奇高。”可在学校的模考中,他的成绩却到了班级倒数。作为班主任,我只能给他更大的鼓励。他却依旧充满信心,扬言可以考取南大。高考中,他只考了语文一门就放弃了。后经医生诊断为“狂躁症”。

案例三:小崔同学是后进还是抑郁?

小崔同学是高一时大家公认的“后进生”。他行为习惯差,没有自控力,言语上经常冲撞老师。经过和他的几次交流,我发现他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对外界的人和事有着自己的评价标准,对学校不满,对社会不满,和老师无法正常交流。从小崔脸上写满阴郁,我感觉到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并不是坏习惯让他成为后进生,原因可能是他自己无法控制的心魔。在我的建议下,家长带他去看了心理医生,经诊断为“抑郁症”。

三个案例都是笔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亲历的问题,其共同点在于教师仅依靠浅薄的心理学知识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出经验型的判断,缺乏科学的专业知识,以致出现“无效判断”“避重就轻”的现象,不但没有帮助学生有效缓解心理问题,反而将其隐藏了起来。而在案例三中,与前两个案例不同的是,笔者意识到了该同学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并没有以“心理医生”的身份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是建议找真正的“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在这一举措下,小崔同学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并勇于参加学校的各种比赛。在此案例中,笔者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在自身心理学知识浅薄、不专业的情况下,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过度对其进行心理教育,只能适得其反,延误学生的心理治疗时间,同时,也会给教师的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因此,班主任如何适度把握心理教育是当下教育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班主任心理教育的适度性策略分析

在上述案例分析中,我们发现当下班主任心理教育工作看似全面,实则过度;看似一切为了学生,实则在学生心中已然埋下了“隐患”。但是,心理教育是班主任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关注学生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3]。从当下心理教育开展的情况来看,如何在全面教育的过程中把握适度的原则最关键,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掌握基本知识,提升心理教育的科学性。

心理学基本知识的匮乏是导致班主任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出现“无效判断”的重要原因,且由于专业及教学压力的限制,一些教师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并未有学习专业心理学知识的意识,而且学校对此并未有相关规定,可见,班主任心理学知识的缺乏是多种因素导致的[4]。然而,对于心理教育工作来说,教师的专业知识是确保其有效性的前提,也是提升教师心理教育工作科学性的必要路径,班主任可在日常工作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学习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同时,学校需要组织开展心理学知识及班主任心理辅导的培训活动,在实际培训中增加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并能够推动教师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心理教育的过程中,理论结合实践,让班主任有更加完备的能力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探索心理教育的科学路径。此外,班主任还应与学校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多加沟通,一方面有助于在沟通中增加心理学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可就班级的相关案例与心理咨询教师进行研讨,从而更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慎当“心理医生”,把握心理教育的适度性。

在出现心理教育过度的现象中,班主任的“全能”心理占据上风,一些教师认为自己对学生的心理情况了解得非常清楚,极乐于充当“心理医生”的角色,而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为避免此类现象发生,班主任在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做到“知己”,给予自己准确的定位,班主任有责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但对于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问题,班主任无法科学地做出判定,此时所需要的是班主任及家长理性地与学生沟通,并进行正规的心理治疗,而不是戴上“心理医生”的面具,堂而皇之地教育学生,通过自己的一些认知掩藏学生重要的心理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埋下隐患。因此,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需要用理智的思维把握心理教育的适度性,慎当“心理医生”,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合理审视学生,落实心理教育的常态化。

心理教育是德育教育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每位学生的健康发展,它贯穿于整个班主任教育教学过程中,并与每位同学紧密相关,因此具有常态化、整体性特征[5]。然而,在当下的心理教育过程中,其教育范围往往只集中于个别学生,且教育时间往往因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而定,如学生在班级中出现特殊的行为习惯,教师即将心理教育的目标集中在这部分学生身上,并未主动深入学生整体中,极易忽视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的健康发展留下隐患。因此,班主任在心理教育工作中应打破被动的教育状态,将心理教育常态化,主动关注每位同学的心理发展情况。同时,可尝试建立班级心理健康n案,于日常教育中记录每位同学的心理发展状况,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防止为学生的健康发展留下隐患,同时,能够使班主任更系统地了解学生,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心理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对当下过度进行心理教育的问题时,班主任基于实际情况,慎当“心理医生”,理性把控心理教育的适度性,将确保心理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焦向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2]李健民.班主任工作心理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

[3]舒桂仙.心理教育――班主任工作的突破口[J].文教资料,2006(7):184-185.

[4]李萍,汪霞.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4):55-57.

心理教育案例范文第5篇

一、引子

2016年9月,我接到某地级市心理教研员的邀请,参与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案例、教学课例的评选工作。辅导案例有76篇,是各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根据工作中做的辅导个案写成的。在评审时,我注意到有不少教师在评估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时,超越了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范围。

比如:一位教师在为一个厌学的学生做辅导时,对他的厌学行为进行了“诊断”,并在“诊断”过后,制定了“治疗”方案。一位教师仅仅在请家长填写“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后,就诊断这位家长的孩子患有感统失调。另一位教师在没有经过精神科医生给出诊断结果的情况下,就认定一位学生患有强迫症,并对其进行长达三个月的心理辅导,最后还彻底治愈了来访学生的强迫症。以上所举的仅是76篇案例中的3篇,其他涉及“诊断”或“治疗”的案例,还有18篇。从百分比上来考量,这21篇案例占总案例数的27.6%。在评分时,我对这些带有“诊断”或“治疗”字眼的案例都打了中等偏下的成绩。

上述所举例子,是我工作中遇到的个例之一。在更广范围内的个案交流、讨论中,时常听到有中小学心理教师说出“诊断”或“治疗”词汇;去外地学习参观时,也经常会看到在学校心理工作的专门场所出现“诊断”字眼。在此过程中,我会适时地表达出我的看法,并建议对方改变口头上的说法或者进行书面上的更正。因为现行的由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文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2015年)已经对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工作范围作了更为严格的规定。很显然,他们还没有注意到有这样的规定,所以,在工作中很自然地做出了超越范围的事。

二、规定

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授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诊断、矫治的权力:“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这份文件距今已有14年的时间,虽不能直接认为上述三位教师对来访学生进行诊断是受到这份文件的授权,但它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学心理教师们对自身工作能力的认知和对个别心理辅导工作范围的评估,以至到现在仍有很强的作用力。

2012年12月,教育部出台修订版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修订版中,教育部收回了心理教师的诊断、矫治权力。它这样规定:“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在这条规定中,心理教师在面对严重心理疾病时,工作职责是“识别和转介”。

2015年7月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以下简称《建设指南》)对个别心理辅导工作又做出进一步界定:“心理辅导室应与相关心理诊治部T建立畅通、快速的转介渠道,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或发现其他需要转介的情况,能够识别并及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转接过程记录详实,并建立跟踪反馈制度。”对学校心理辅导室的规定,就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规定,心理教师不仅要“识别和转介”,还要做好前提性的工作:应与相关心理诊治部门建立畅通、快速的转介渠道;同时做好后续延展性工作:转接过程记录详实,建立跟踪反馈制度。可以说,这则条例系统化了学校心理教师的工作范围和职责,比修订版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心理教师的规定更完善。 在对上述援引的文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工作范围的限制是愈来愈趋向于严格的。心理健康教师是个别心理辅导工作的具体执行人,除进行日常的个别心理辅导工作外,还要有识别严重心理疾病的能力,并须做好相应的转介工作,以及和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或心理诊治部门的对接工作。也就是说,在教育部的规定里,中小学心理教师是没有权力对来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能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是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咨询机构或心理诊治部门。

可以说,2012年的修订版《纲要》和2015年的《建设指南》在这方面做出的规定,区分清楚了学校心理工作和医学心理工作的职责和界限,使学校个别心理辅导工作在规定的范围内更加具有专业性,并能切实保护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的利益。

三、建议

中小学学生是特殊的群体,心理变化复杂多样,人格没有定型,因此,对他们表现出来的严重心理疾病必须由专业人员鉴定。如果由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严重心理疾病专业知识培训的心理教师做出鉴定,极易导致对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做出不合适的应对方案,甚至可能延误病情。因此,为提升中小学心理教师心理辅导的专业素养,做好中小学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需要开展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强化心理教师的工作范围意识。

在心理辅导工作中,心理教师要树立工作范围意识:做自己能做的心理辅导,不做超出自身工作范围的心理辅导。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做好非严重心理疾病的来访学生的日常辅导工作;二是做好在专业机构诊断出的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的协同合作、回归保健和后续心理支持工作。在67则案例中,绝大多数心理教师能遵守学校心理工作的基本规则,对来访学生做出适合的心理辅导。在撰写案例报告时,他们也没有使用“诊断”和“治疗”这样的字眼。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他们有明确的职业范围意识,并且在工作中能够切实把握好这个界限。当然,我也看到有两位教师在做回归保健和后续心理支持工作。一位教师为一名经南京市儿童医院诊断为ADHD混合型的儿童的父母做辅的心理辅导工作,促成了父母关系的调整及他们养育孩子方式的改变。另一位教师在接待某个个案时,根据她的专业知识,评估出来访学生可能患有抑郁症,她立即建议家长带孩子到专业机构进行诊断治疗。确诊后,这位教师一直保持和家长的联系,并指导家长与孩子进行良性的交流和沟通。一年后,孩子的抑郁症好转,情绪恢复健康,家长也非常感激这位教师的帮助。

中小学学校里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但正是这些为数极少的学生最考验心理健康教师对自身工作范围的把握能力及应对能力。这两位教师在处理个案时,切实把握住了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任务和范围,为我们树立了好的榜样。

其次,加强对心理教师严重心理疾病知识的培训。

在国家教育部2012年及2015年出台的两份文件中,所提及的严重心理疾病只是一个统称的概念,并没有给出可以参考的标准。对此,我认为,在这项工作中,还需要对中小学心理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增进他们对严重心理疾病的类型、诊断标准的了解,以提升他们的识别能力,这是基础性的工作。因为,心理教师只有具备严重心理疾病的基础性知识,才能有能力识别出超出其工作范围的学生个案,然后通过特定的渠道,转介到相应的专业机构。这既是对中小学来访学生负责,也是对心理教师自己的保护。

再次,建议出台可转介的心理诊治机构名册。

《建设指南》要求“心理辅导室应与相关心理诊治部门建立畅通、快速的转介渠道”,对这项工作,我认为不能把权限下放给心理教师,因为心理教师没有能力和资质去判定哪个心理诊治部门具有相应的资质。我在一所高中工作,每年都会接触一到两个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在转介时,都会建议其到南京脑科医院。但有些家长并不满意这样单个单位的建议,他们希望有更多可以选择的诊治机构。另外,对一些超出我的o导能力又没有严重心理疾病且需要转介的来访学生,工作往往变得更加复杂:家长们怀疑教师推荐的机构不能真正地帮到他们的孩子和他们自己。所以,鉴于此,我的想法是教育部可以出台一个可供参考的全国性的专业心理机构或心理诊治机构的名册。这样,便于像我这样的基层学校心理工作者在转介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时,能做到快速转介,尽快帮助到学生,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降低家长们的担忧。

四、后续

在本次案例评选结果出来后,我在获奖名单上看到了上述提及的两位教师的姓名,也看到了她们的职业身份:专职心理教师。另外也有一部分有诊断字眼的案例也获了奖(21篇中有16篇),作者中有专职心理教师,也有兼职心理教师。出现这样的结果,与评选标准有密切的关系,凡出现诊断、治疗词汇的,减5分。心理教研员和评委们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各抒己见,表达不同想法,但最后达成的共识也只能是对这个现象持保留态度,毕竟中小学学校里的心理健康工作才起步,毕竟写案例的教师有很大一部分不是专业出身,而是从其他学科半路出家做兼职。但愿,到下一次案例评比时,这样的现象及这样的妥协态度不再出现。 从规则出台到完全被实施,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现在还处于过程中,离终点还有一段较长的路程。道路虽然曲折,但我坚信,未来肯定会更好。

心理教育案例范文第6篇

目前部分学校没有将心理教育学科真正纳入到教学管理体系当中。部分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安排缺乏协调性,教学内容上也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学校一般采取生硬的说教方式,直接生搬硬套心理学理论与概念,使心理教育偏向于知识传授,而不是心理辅导。学校问题、家庭问题、社会问题都会造成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果忽视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就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因此,家庭与社会应紧密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养成健康的心态。

二、对心理教育实践工作的思考

(一)以人为本,育心为重

学校心理教育应考虑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与未来就业需求,实现教学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人为本,育心为重的教学思想,以服务学生为根本任务,建立心理健康与艺术培养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应以课程建设为先,融入教学与服务。同时,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目标,包括心理健康发展、预防、治疗目标,并建立多种教育机制,包括辅导式、互助式、危机干预式、外援式和保障式机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立体的教学体系。

(二)教学专题化

心理教育课程,应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为根本目标。在课程的开展中,应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采用专题式的心理教育方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内容包括:新生心理适应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际关系心理教育、情绪管理与压力管理、危机干预与就业指导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应始终围绕专题,按照不同学生的特点,针对性的提出不同的心理教育方向与侧重点。

(三)多种方式结合

由于艺术类学生具有更丰富的情感,以及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在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充分运用各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避免采用单调的纯知识教学形式。1.讲解教学讲解教学方式是最直接、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描述、讲解心理健康教育中各种系统的理论与概念,使学生在初期形成一个基础的知识体系。采用这种方法的课程包括:心理学理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等理论课程。在课程讲解的基础上,还应有效的结合案例分析与讨论教学等模式,让学生在掌握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素养。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通过在心理健康教学中引入各类已发生或者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心理问题作为课程案例,组织学生探讨、研究与分析。讨论结束后,让学生各自提出对各类问题的解决办法。这种将案例引入实际心理教学的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3.影音教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在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可以适当的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施,提高教学的最终效果。在心理教育课程中,应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各类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影视视频,包括心理健康相关的电影、心理教育类的专题节目、自行录制的相关教学录像等。通过视觉上的冲击,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直观性,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4.互动教学互动教学是在心理健康教学中引入涉及各类心理问题方面的话题或现实生活中的热门话题,在学生中展开讨论,与学生充分互动。通过各类话题的互动探讨,让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有效释放,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5.团队教学团队教学是采用设计主题活动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游戏和拓展活动获得心理健康的教育,例如通过音乐治疗放松的方式化解学生心理上的消极情绪,改善学生不良的心理状态。6.角色扮演由于艺术类学生具有更强的表现欲望,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对其更适用。这种心理教育方法指导学生在设定的情境当中扮演指定的角色,学生需要通过表演的方式完成指定的任务。在角色扮演结束之后,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各自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完成的任务分享自己的感想与收获。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启发学生对个人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7.心理评价在心理健康教学中,引入心理评价机制,可以使学生客观地分析自我成长,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及早发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进行一定的自我调整。心理测验是一个很好的评价工具,包括适应性测验、职业个性测验、兴趣测验、抑郁测验等。

(四)实现家庭与社会教育的配合

在学校教育当中,应融入家庭与社会教育,多种教育互相配合才能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的基础下,学校应积极引导家长展开家庭心理教育。通过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方式,使家长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能够有效的与孩子进行沟通,帮助孩子直面心理问题,为家庭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氛围,进而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另外,学校还应为学生争取一定的社会资源,在各方社会力量的支持下,以多种形式开展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教育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与社区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到养老院或孤儿院当义工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基础课程的教育,应打破时空的限制,有机地将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科学性、专业性,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更应该采取科学的方法,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才能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艺术类学生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发挥更大的艺术创造力,取得长久的艺术成就。艺术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随着实践的深入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心理教育案例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军校 心理健康 成绩 不足 转型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254-02

目前,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许多军校都开设了与军人或军事活动相关的心理学课程,建立起心理咨询室,有的院校进行了心理教育训练作战一体化教学的尝试。但是军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短、经验缺乏、人力资源不足,心理教育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有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在实践中,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既取得了一定成绩,也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 军校心理健康教育所取得的成绩

1.1 军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上受到重视

军校心理健康教育自本世纪初进入推广阶段以来,逐步得到了院校各级领导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重视。首先,军校普遍开设了《军人心理学》、《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等课程;其次,心理咨询室(中心)等机构得以成立;再次,心理战教育训练在一定程度得以开展。

1.2 军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队伍有很大改善

近十年尤其是近五年来,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得到了巩固和提高。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背景或接受了正规心理教育培训的教员充实到了心理教育的教学岗位上来。

1.3 军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模式等有所突破

军校心理教育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创新得到了很大呈现。如:案例教学法目前在军校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上得到了普遍运用,从案例讲授、案例讨论到案例模拟、案例练习都得到了很好的使用,并在学员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军校心理教育的教育模式也打破了局限于课堂讲授的单一性,在某些院校中开展了自助心理教育的新模式,主要通过建立心理训练健康团体的方法,围绕一定的心理训练内容,使用一些心理训练技巧,达到认识和健全健康心理的目的。

1.4 军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术科研取得一定成果

新世纪以来,随着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开展,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情况的学术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应该说这些成果充分展现了当前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面貌,这些成果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4.1 对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判断得比较清楚

军队研究者通过SCL-90测试法,对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作出了比较准确的评估。如:南京政治学院韩向前、汤家彦等采用SCL-90法,对军校12000多名学员进行心理素质测试,以各因子均分和总均分是否≥3(即是否达到或超过中度痛苦水平)作为划分有无心理健康问题的标准,结果是:有各类心理健康问题的军校学员人数比率为0.9~10.7%,总均分≥3的学员占1.91%。该研究结果表明,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军校学员人数比例因问题种类不同而异(0.9~10.7%),与国内外报道的大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比例从10%-30%相比,军校学员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相对较低。白求恩军医学院的李俊丽等人采用SCL-90测试法,对13102名军校学员各项因子的调查也显示除躯体化、敌对因子分外,军校学员其他方面的因子指标均显著低于地方院校大学生。

1.4.2 对军校学员身上常见的心理问题归纳得比较全面

军校学员常见的心理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划分有不同的分类:从内容上讲,主要有孤独、抑郁、强迫、自卑、逆反、焦虑等;从性质上看,主要有适应问题、自我意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性问题等。

1.4.3 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得比较深刻

军校学员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很多。既有个体原因还有家庭原因、组织环境原因、社会环境原因、学校教育原因等等。具体地分析有:①军校紧张的生活、严格的管理带来的心理压力;②社会大变革带来的巨大冲击,引致军地反差的心理失衡;③人际关系不协调导致的心理郁闷;④单性为主的群体产生的心理困惑;⑤激烈竞争引起的心理焦虑;⑥家庭教育方法的不当或过于顺利的经历导致的个性缺陷。

1.4.4 对军校学员的心理特征把握得比较准确

军校学员的心理特征既有与地方大学生等所有当代年轻人共同的地方,又有其不同的个性。军校学员的身份存在着双重性,既是学校中的学子,也是部队中的准军官;同时肩负着保卫祖国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双重任务,学习知识的目的也是为了将来更好地报效部队,科学强军。相对于地方大学生,军校学生承受着更大压力。总的说来,军校学生心理特征有:①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但尚未成熟;②智力、体能发展达到高峰,但缺乏辨识能力,无法合理安排文化知识与军事训练;③渴望人际交往,但不具备交际条件;④应激水平高,需要及时地心理疏导;⑤渴望成绩,但心理素质不稳定;⑥性格中具备了一定的坚韧性和果断性,相对同龄人更加成熟。

1.4.5 对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措施提得比较到位

对加强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办法大多数研究者倾向于以下几点:①加强军校心理辅导工作力度,逐级建立网络化服务系统;②建立心理档案;举办专题心理讲座和团体辅导培训班;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④加强军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⑤开展团体心理训练,使心理咨询工作面向全体学员;⑥提高基层心理教育者的自身素质,注重研究军队管理与教育规律的结合。

2 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从不足之处看,当前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是:它在实施过程中一般只考虑到心理教育的一个方面或某个层面,缺少把学员心理素质培养作为军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没有把心理教育作为军校教育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心理教育体系,使得心理教育是零散的,只在局部领域艰难迈步,只能实现心理教育的个别目标,特别是缺乏对学员战时军人心理素质的针对性培养。

当前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缺陷主要是:心理教育目标狭窄,缺乏前瞻性;心理教育内容单薄,缺乏针对性;心理教育途径单一,缺乏开拓性;对心理教育效果的评估缺乏有效方法;心理教育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本文认为,军校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确实还存在很大不足,具有表现为以下六点:

2.1 教育体制上:未形成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从领导体制、组织结构、学科定位到具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目标以及教育效果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都还没有一个统一、正规的标准。

2.2 教育理念上:心理疾病防治多、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少。

当前军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心理疾病的预防、甄别与诊治,激发正常人的心理能量,正面、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少。尤其,随着当前世界积极心理学、以及我国地方院校积极健康心理教育模式的施行,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上更显得滞后和不足。

2.3 教育内容和目标上:缺乏科学性、长远性、多样性和针对性的定位。

当前大部分军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上,由于没有得到相关领导机构的有力重视,在工作中存在“为教而教”的思想,缺少对教育内容和目标的反思。尤其是在教育内容和目标的设计定位时缺少科学性、长远性、多样性和针对性。

2.4 教育方法上:心理教育、训练方法比较单调。

军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学员而言,既有理论学习的内容又有人格完善、行为改变的具体行动。在理论学习上,当前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途径是课堂讲授,形式单调;而改变学员心理行为习惯、增强心理成熟的训练方式也不多。

2.5 教育队伍建设上:专业技术人才短缺

军校心理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对教员的素质要求很高。从做好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出发,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和辅导人员,都应该既有心理学专业技术知识、又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同时又有相当的医学知识,而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教员是凤毛麟角。就仅从专业技术的角度看,当前从事心理教学的教师中,接受过正规心理训练或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员都还比较少。

2.6 教育科研上:科研经费不足、研究视角狭窄

目前,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科研经费普遍短缺。有的院校科研经费有一些、有的院校这方面的科研经费为零。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有时会涉及到问卷调查、异地调查等实证研究,没有经费或经费不足都直接影响心理教育的现实研究。二是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视野狭窄,缺少与地方的交流。军校研究者大都局限于本校或本大单位系统内部的交流、全军性质的交流或者与地方院校的交流比较少,这容易造成信息闭塞,一些先进的、现代化的理念和研究模式进不来,直接导致研究视角窄小、研究质量下降。当前,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学术文章不可谓不多,但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同质化相当严重,有新观点、新视角的文章很少。

参考文献

[1]《对军校心理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金国栋 谈炳和 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

[2]《军校学员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因素》 韩向前 汤家彦 荣 解亚宁 郑海松 张伟良 王成洲 南京军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

[3]《军校学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章爱先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

心理教育案例范文第8篇

沙盘游戏是一种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由多拉・卡尔夫发展、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是运用意象进行治疗的创造形式。沙盘中所表现的系列沙盘意象,营造出游戏者心灵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持续对话,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和人格发展。

为了更好的通过课程培训帮助小学心理教师掌握沙盘游戏辅导技术,规范地运用沙盘游戏开展小学心理辅导工作,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开展了本课题研究。经过三年的研究实践,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系列培训课程及“沙盘游戏”培训课程手册。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心理教师边研究边实践,运用沙盘游戏开展了团体辅导、个体辅导,积累了实践经验,形成了相关研究论文及沙盘游戏辅导案例。通过三年的研究实践,心理教师很好的掌握了沙盘游戏辅导的理论基础、操作流程,并能利用这一技术为学生、教师、家长提供有效的心里辅导。

[关键词]

课程:广义课程是指由课程纲要、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教材、其他学习材料、教师和学生、教育环境等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狭义的课程主要指教学内容及教材。此研究从广义课程概念出发,是基于提高小学心理教师专业技能的教师培训课程,为使小学心理教师能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科学、规范地运用沙盘游戏心理辅导技术而设定培训课程标准、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及培训评价等,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师培训活动。

沙盘游戏:申荷永教授指出,沙盘游戏是一种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由多拉・卡尔夫发展、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具体说,沙盘游戏是在心理辅导者的陪伴下,来访者从玩具架上自由挑选玩具,在盛有沙子的特制箱子里进行自我表现的一种心理辅导。它是运用意象(积极想象)进行治疗的创造形式,"一种对身心生命能量的集中提炼(荣格)"。其特点是,在良好的辅导关系和沙盘的"自由与保护的空间"中,把沙子、水和沙具运用于意象的创建。沙盘中所表现的系列沙盘意象,营造出游戏者心灵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持续性对话,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和人格(及心灵与自性的)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沙盘游戏作为一种能够培养儿童自信与人格,发展其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在我国中小学还未被广泛运用。心理教师若能掌握沙盘游戏的操作,运用于学校心理辅导,则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

在进行学校心理辅导过程中,面对走进心理辅导室的来访者,心理教师经常采用谈话的方式实施心理辅导。由于小学生受语言表达及理解的限制,往往表达不够准确,就会影响心理辅导的效果。

小学生的言语能力较之学龄前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在跟他人会话时,能对自己的见解做更详细的叙述,以帮助对方确切地了解自己的意思。在会话过程中,他们也能运用更有效的策略,也更能理解别人话语中的弦外之音。但小学生的言语表达和发展是有限的。

由于小学生心理发展还未成熟,情绪不够稳定,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发展,又由于受认知水平、抽象思维能力有限的影响,他们有时无法比较准确地把握自己的心理状态,更无法比较准确用言语描述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当面临困扰时他们无所适从;有时,当家长、教师意识到他们的问题时,他们自己却不承认或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因此,他们不太可能主动接受辅导,通常由教师和家长把他们带到心理辅导者面前。来自于儿童对心理辅导的接受、顺从或抵触程度也不同。这种非自愿的特点可能会导致他们不愿与心理辅导者建立良好的关系,甚至他们会认为没有必要做出改变。另外,小学生有时还不能充分理解辅导者提问的含义,因此不知如何与辅导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上因素都给心理辅导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使心理辅导者无法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面临的心理困扰。

沙盘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辅导,很容易使他们融入其中,从而降低了“心理干预”的成分,更让他们乐于接受。

沙P游戏能够作为一种“语言”,来表现儿童、青少年的“问题”,起到交流与沟通的作用。在沙箱里摆放他们喜欢的玩具或模型,“表现”着他们的情绪与心理状态,“表达”着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应付问题的方式。

因此,把沙盘游戏这一心理辅导的方式引入中小学,使其发挥更有效的心理辅导的作用,能够更有利的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若要使学校心理教师掌握这一深层心理辅导的操作技巧并在学生辅导中很好的应用,心理教师就要接受系统、专业培训、个人心理分析(包括沙盘游戏和意象体现等)、专业督导及考核等。虽然很多专业机构定期组织了相关专业培训,我们也多次聘请有关专家为西城区心理教师进行了专业培训,但仍不能满足心理教师运用沙盘游戏开展心里辅导的需要,特别是无法及时解决心理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无法对心理教师进行定期专业督导与研讨。这样的专业培训现状需要基层教师培训部门开设相关教师培训课程以满足一线教师需要,促进心理教师运用沙盘游戏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因此,确立了本课题研究,希望通过课题研究帮助小学心理教师掌握沙盘游戏心理辅导技术,规范地运用沙盘游戏开展心里辅导工作,提高学校心理辅导的实效性,促进心理教师专业发展。

二、研究目标及理论依据: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全面深入了解沙盘游戏疗法的理论基础,掌握沙盘游戏辅导的操作技术,建构沙盘游戏辅导培训课程,编写沙盘游戏辅导培训课程手册;

2、在实践中以沙盘游戏辅导技术的应用为核心开展案例分析及研讨,探索心理教师朋辈督导、个人成长沙龙等培训形式,解决心理教师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心理教师专业成长;

3、通过收集整理参与培训的教师对培训的反馈、心理教师工作对象和教师同伴对心理教师工作实效性的反馈,评价培训效果等培训课程评价方式。

(二)理论依据:

1、沙盘游戏治疗的理论基础:

沙盘游戏治疗创始人卡尔夫认为,沙盘游戏治疗是在荣格分析心理学和中国文化这两大思想来源的基础上,有效地整合了威尔斯,尤其是洛温菲尔德的世界技术。这也就意味着,对荣格分析心理学和中国文化的理解,是理解与把握沙盘游戏治疗的关键。

沙盘游戏治疗的基本原理是无意识水平的工作、象征性的分析原理、和感应性的治愈机制,其中包含着“安全、保护和自由”的沙盘游戏治疗的基本条件,“非言语”和“非指导”的沙盘游戏治疗的基本特征,以及“共情”、“感应”与“转化”的沙盘游戏治疗和心理分析的综合性治愈效果。

实际上,沙盘游戏不仅仅被用作一种专业的心理治疗技术,而且也能够在心理教育层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一种完整的心理分析体系,应该能够在心理治疗、心理教育和心性发展等不同层面发挥意义,而这三者的结合或整合,也能够为实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加有效的途径。

2、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人本主义”以人为中心、把心理辅导看成一个转变过程、非指令,追求平等的辅导关系。以来访者为中心,重视来访者的主观经验世界,充分相信来访者有自我实现的潜力,强调动员来访者自身潜力,而不是靠挖掘潜意识或改变反应形式来纠正不正常行为。辅导者采用非指导,反对操纵和支配来访者。

其特点为:以人为中心、把心理辅导看成一个转变过程、非指令,由来访者主导辅导过程。人本主义不是把重点放在来访者的过去,而是直接处理来访者现在的情况,实施辅导时集中在来访者的思维和情感上,耐心倾听,注意共情。辅导过程关心的是人格改变的过程;把辅导关系看成建设良好人际关系的特例。

人本主义认为人最基本的生存动机是全面发展自己的潜能,不断成长,实现自我。

人本主义心理学倡导的心理辅导的核心内容与沙盘游戏疗法的主旨相一致。沙盘游戏辅导过程重在与来访者建立良好关系,在关系建立的过程中强调为来访者创设安全自由受保护的空间,相信来访者具有自我成长、自我治愈的力量;通过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促进来访者与潜意识建立联结,在沙盘中自由表达自我的心理内容, 促进其潜能开发,完善其人格。

3、团体动力:

团体动力是指在任何时间内,发生在团体里的各种存在的驱动性的力量。包括被成员觉察到的(人际间的互动、成员间言行的影响、团体认同的规范等)和未被成员觉察到的一些现象(团体的风气、舆论、潜规则等)。由于这些动力的存在,团体的运作才得以开始并持续下去。

团体一般都包含静态与动态的两方面。静态的一面,如团体的名称、组织结构、目标、规范等;动态的一面,如正在进行的各种形式的讨论、互动、活动、反应、团体的改变等。团体的动力便是由这些力量的互动作用及其在团体内产生的影响和效果所组成的。

在完成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恰恰是运用了团体动力中的动态一面,研究过程中有效运用了各种形式的讨论、互动、活动,推动着研究进程,具体状况课题研究工作总结中有清晰的呈现。

三、研究内容:

1、研发心理教师沙盘游戏培训课程的目标、内容、培训方式及培训评价等,提升教师培训实效性,编写沙盘游戏培训手册。

2、通过开设沙盘游戏培训课程,引领心理教师理解沙盘游戏治疗的理论基础,掌握沙盘游戏辅导及的操作与应用,促进小学心理教师掌握沙盘游戏辅导技术。

3、引领心理教师在工作实践中积极运用沙盘游戏辅导技术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及时总结实践经验,撰写论文及案例辅导报告。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组建课题研究队伍、完成课题立项、论证、开题工作;课题组成员形成子课题;

第二阶段: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完成文献综述;整理以往培训经验,构建培训课程;

第三阶段:施培训课程,边实践边收集实施效果反馈资料;

第四阶段:修改培训课程目标、内容、形式及评价等培训方案,征求相关专家意见,进行再修改;

第五阶段:实施新一轮培训课程,边实践边修订培训指导手册,最终形成研究成果;

第六阶段:结题,形成研究报告、研究论文、培训指导手册、一线小学心理教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沙盘游戏辅导案例集等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行动研究的范式,旨在通过研究使小学心理教师掌握沙盘游戏疗法的理论及实践操作,并能够运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实效性,促进小学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及自我成长。

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则包括: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

问卷法:主要针对西城区小学心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为掌握沙盘游戏疗法的培训内容。由于是一项行动研究,所以抽样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对所有西城区小学心理教师进行调查。

观察法:主要是观察小学心理教师运用沙盘游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操作过程,了解心理教师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培训课程进行完善。

访谈法:主要是访谈参与培训的教师对于课程的想法和意见,进而为课程修订提供借鉴和经验。

案例分析法:主要是通过案例研讨、专家督导、朋辈督导对西城区小学心理教师运用沙盘游戏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进行分析。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应用范围:

课题研究期间,西城区各小学均已配置沙盘游戏辅导设施,各校心理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的同时,均能在学校面对学生、教师开展团体沙盘辅导及个体沙盘辅导,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沙盘游戏实践操作,为学生、教师、家长提供心理支持,取得良好效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心理教师撰写了沙盘游戏辅导案例,核心组成员编写了“沙盘游戏辅导课程培训手册”。

2、理论成果:

自2011年9月,面对小学心理教师开设了沙盘游戏辅导者培训课程。设定了课程目标,撰写了课程培训手册,利用研修网继续教育平台对课程进行了评价。

课程目标:引领心理教师理解沙盘游戏治疗的理论基础,掌握沙盘游戏辅导及的操作与应用,促进小学心理教师掌握沙盘游戏辅导技术。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学习、实践,形成了沙盘游戏辅导者培训手册。培训手册从沙盘游戏疗法理论学习、实际操作及辅导者自我成长三方面建构了培训手册框架,并依据培训手册实施培训。

课程培训实施过程中,课题组利用研修网继续教育平台对课程进行评价管理,及时了解参与课程培训人员对课程的需求及评价,及时调整培训内容,满足参与培训者的学习、实践需要。

“沙盘游戏辅导在小学的应用”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课程评价

(1)课程满意度:100.0%

(2)y计结果:

3、实践成果:

(1)围绕“沙盘游戏辅导在小学的应用”培训课程目标开展小学心理教师培训,对沙盘游戏辅导技术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实践成果,为心理教师在学校运用沙盘游戏开展辅导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促进了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

(2)研究的成果有助于发挥专业影响力,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沙盘游戏辅导技术,运用沙盘游戏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为学生、教师、家长提供更好的心理服务,增强学校心理辅导的实效性。

(3)心理教师通过参与团体沙盘体验,促进了自身心理调节,缓解了心理教师的工作压力,心理教师能够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工作;通过参与专家督导、朋辈督导,解决了心理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能够更积极的接纳来访者的状态,获得了良好的辅导效果。

六、问题与对策:

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编写了适用于小学心理教师的“沙盘游戏培训手册”,目的在于帮助心理教师更好的掌握沙盘游戏疗法并应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更好的心理服务。但“培训手册”还处于初始状态,处于征求意见阶段还需要更精细的雕琢。课题组成员也将在运用培训手册开展培训过程中不断完善,最终给予心理教师以操作性指导,帮助心理教师更好地理解、运用沙盘游戏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利用沙盘游戏开展了大量的个体、团体心理辅导,撰写了相关的论文、案例报告。课题组经过筛选,编写了论文、案例集,也将以课题成果的形式在学校中推广,给予心理教师更多的启发,引领心理教师更好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七、参考文献:

[1] 荣格 集体无意识的概念 冯川编译 荣格文集 改革出版社1997. 83.

[2] 申荷永,高岚著.沙盘游戏.理论与实践践.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高岚.“沙盘游戏”与儿童心理教育.心理健康.

[4]李江雪,申荷永.沙盘游戏疗法的理论与应用.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5] 庄子 庄子・应帝王 (第七章)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 94

[6]陈顺森,张日N,徐洁.团体箱庭疗法干预初中生考试焦虑的效果[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4):290-296.

[7]林明清.一位注意力缺陷过动症儿童的沙戏治疗历程分析研究[D].台湾:台南师范学院,2002.

心理教育案例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积极型心理教育;课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3-0088-04

高职院校积极型学生心理教育课程包括心理知识传授、心理活动体验和心理调适技能训练等内容,与其他专业学科课程相比,仍属于一门尚待完善的课程。

一、积极型心理教育课程模式的内涵

积极型心理教育是一种致力于培养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促进心理积极和谐发展与心理潜能充分开发的心理教育[1]。积极心理学最早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发起,主张心理学要以人所固有的美德作为出发点,倡导用一种积极的眼光对人的心理现象作出新解读,以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力。贯穿高职院校积极型心理教育课程的核心主线是全员参与、全方位、全程式的“积极”和“发展”,即以人的发展为本,关注和强调人性的积极面,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教育问题作出解释并获得积极意义,塑造积极人格,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具体而言,积极型心理教育的主要功能是:预防潜在的心理问题;帮助人解决既定阶段的心理发展课题,达成相应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完善个性,健全人的现代化人格特征;帮助人发展自己的生涯规划,有效开发心理潜能[2]。

二、积极型心理教育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与普通高校本科生相比,高职生虽然具有更朴实、实践操作能力强等优势,但又明显具有自信心差、自制力薄弱、学习能力弱等不足,对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学业竞争、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等缺乏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承受能力。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情感培养、潜力开发、人格完善等方面还很缺位,构建积极型心理教育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开发学生心智潜能、提升职业心理能力、促进人格和谐优化。积极型心理教育课程承担着培养高职学生做人做事基本素质,特别是人格品质和心理素质的任务。

(二)课程目标

积极型心理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认知方式、情感体验、行为习惯、自我意识、创造性、学习能力、人际关系、人格特征、心理潜能等。在调查分析现代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对照国家有关文件,将高职积极型心理教育课程目标分为以下层面:

一是知识层面: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高职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二是技能层面: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包括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

三是自我认知层面: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二、积极型心理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

(一)“三三三”内容体系

从“全员参与、全方位、全程教育”三个维度安排课程内容。课程强调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位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出发,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需求,进行三年全过程有针对性的发展性心理教育,不断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如根据新生的特点和专业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适应性教育,使新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调整心态、适应新环境;对于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各种心理误区和心理困惑,增加就业心理辅导内容,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及时解决学生在特殊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

从“基本理论、技能方法、实践体验”三个方面确立教学难点。一是关于心理学、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论;二是关于心理成长、心理应对、心理调适的技巧和方法;三是互动和体验活动以及实验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从“学业发展、个人与社会性发展、职业发展”三个方面设计教学模块。三大模块又具体化为学会学习、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人际交往、生命教育、爱情和性、心理健康、挫折教育、职业发展、成功规划等项目,这些内容都与当代高职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紧密相关,与社会对生产、建设、服务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关,与高职学生的成长需要相关。围绕学习、生活、做人做事的不同方面,对学生如何从消极到积极,从自卑到自信,从失败到成功,从惆怅到快乐,从平凡到卓越进行指导和引领,不仅保证教学内容选择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更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积极型心理教育课程内容安排,具体见表1。

(二)“五步骤”教学过程

以“三大模块”为经,以各个项目内容为纬,构建出“引导体验点化领悟实践”五步骤教学过程,基本遵循以下问题解决策略:现实需要、现实问题师生讨论原理讲授案例分析学生体悟尝试解决问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炼归纳。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的主题、不同的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从而将过去单一的以认知为主的学习过程转变为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认识上有提高,人格更完善,行动力增强,真正达成知识、技能与自我认知三层面的目标,实现理论掌握、能力提高、素质养成的一体化。

引导。从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需求出发,以任务、项目、问题为线索,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将理论性和通俗性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以深入浅出、生动、简短的语言来诠释心理现象和基础理论,对重点问题予以引导和讲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力求在情感上引发共鸣。

体验。在课堂中提供丰富有趣的情景、活动、案例、游戏等,让学生以角色扮演、讨论、互动的方式进行感受和体会,真正做到“做中学”。

点化。在学生对体验活动进行反思概括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点拨、总结、提升,让学生在明白道理的同时,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领悟。学生在教师引导、点化以及自己体验的基础上,不断去感悟,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对心理理论和心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心理品质的内化和提升。

实践。以活动为载体,在课外进行自我探索、自作、自我指导,做到课内与课外的一体化,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心理教育能力,逐步达到人格的健全、职业素养的完善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有:常规化的心理咨询、定期化的心理健康活动周(月)系列活动、主题化的团体心理辅导、经常化的班级主题教育活动、助手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

(三)“多样化”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这是课程教学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教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授心理教育基本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

小组讨论法。教师引出一些带有普遍性、开放性的问题或专题,组织学生讨论。教师不参与辩论,静观其变,启发学生用理论来解释各种心理现象,拓展思维。

案例分析法。将大量鲜活真实的案例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多视角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探求原因,提出解决对策,总结经验。通过感官激发和各种真情、真景、真事、真人的介绍和描述,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触动,课程的说服力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

演示实验法。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基本理论,如“知觉广度”、“从众心理”、“问题解决模型”等。

引导体验法。设计各种情景和活动,将“信任之旅”、“信任后倒”、“戴高帽”、“孤岛求生”、“心有千千结”等团体心理活动应用于教学中,让学生在“思、做、悟”中增加体验,获得成长。

团体训练法。针对学生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进行集体心理辅导,如开展自信心训练、人际沟通训练、自我认识的感知训练等,让学生大胆地诉说内心中的困惑、迷茫、忧虑和痛苦,缓解和释放不良情绪,从而达到心灵减压的效果。

三、积极型心理教育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的标准

1.目标模式的达成情况

课程目标是课程评价的起点和归宿。课程评价实际上就是对课程目标是否达到以及达到何种程度进行评价。

2.学生的自我报告

心理教育的效果最终体现为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学生对其自身心理素质的评价也应作为心理教育课程评价的标准。学生的自我报告是一个主观标准,需要结合定量、问卷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学业成就水平。

(二)课程评价的类型

1.开始评价

在心理教育课程实施之前或实施某个方面的训练之前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状况和相应的心理素质教育准备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评价可以借助心理测量,学校心理教育课程准备情况的评价包括对学校心理教育教师构成、教育设施、文献资料等的评价。

2.过程评价

在心理教育课程活动中实施的评价,目的是收集有关课程教学活动过程的信息。过程评价一般指为对心理教育课程部分目标或阶段性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也可以指对整个心理教育课程实施状况等的评价。

3.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在心理教育课程结束后进行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变化和心理教育课程成效进行的评价,如学生在学习、生活、个性、人际交往等方面所带来心理素质的变化,评价方法主要有心理测量法、实验法等[3]。

参考文献:

[1]崔景贵.积极型心理教育:21世纪心理教育的主导范式[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17-19.

[2]崔景贵.积极型心理教育的信念、目标与建构[J].当代教育论坛,2006(7):33-35.

[3]赵红.师范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综合模式的探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84-188.

The Formation of Acti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Model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YUAN Zhong-xia

(Nantong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antong Jiangsu 226007, China)

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acti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based on three aspects of knowledge,skills and self-awareness, and the contents of the curriculum are three main modules which are academic development, individu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and career development. The five-phase teaching method of “guidingexperiencingenlighteningunderstanding practicing” is adopted in the course.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practicing makes the education to earn full participation in all directions and through whole procedures.

心理教育案例范文第10篇

〔中图分类号〕 G448〔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7(B)―0013―02

悲剧频发触目惊心

案例一:有一对双胞胎男生,小学时学习成绩都很优秀。升入中学后,哥哥成绩逐渐落伍了,弟弟依然很拔尖。于是父母、老师经常拿弟弟做比较教训哥哥。时间一长,哥哥变得少言寡语,以写日记倾诉心中苦恼。临近初三毕业参加中考时的一天,哥哥叫弟弟去水渠边玩耍。在玩耍时,哥哥突然把弟弟推入了水流湍急的水渠中,自己随后也跳入渠中。哥哥厚厚的三本日记,真实记录了他心理发展的轨迹:羡慕、自责、苦恼、压抑、嫉妒、仇恨……三年时间里,谁也没有给他一次及时的心理辅导。

案例二:有位家庭比较贫寒的初三男生,性格开朗,品学兼优。他母亲突然患病需要医疗费,父亲便外出打工,不料遇上黑心老板,讨要工钱时不但分文未给,还被打得遍体鳞伤,卧床不起。该男生怀揣长刀,请假一周守候黑心老板出入之地,却未能找到,回校后他整天精神恍惚,两月后精神失常,被送往精神病院救治。这期间,假如有人正确地给予引导,也许就不会发生如此悲剧。

案例三:两位特别要好的高一女生同时“爱”上了本班的一位高个子男生,在写信约请遭到拒绝后,两人陷入深深的苦闷之中,同病相怜,两人发展成了同性恋关系,双双出走。青春期缺乏性心理健康教育,毁掉了两个女生一生的幸福。

案例四:一位高二年级性格内向的弱小男生经常遭到同宿舍一位男生的欺侮,久而久之,心中积淀了怨恨,萌生了报复的念头。他从校外买了一把刀,藏在枕头下面,等候时机。一天乘欺侮他的男生洗脸之机拿刀在其后背连捅几刀。案件震惊全县,人们不禁要问:弱小男生长期受欺侮怎么不告诉老师?同学之间的矛盾为何长期得不到解决?

触目惊心的案例说明了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薄弱之处――心理健康教育的空白和滞后,严峻的现状同时也警示我们,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溯源寻因驱除阴霾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严重滞后,其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在于学校领导认识错位,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观念更新不够,未能真正认识到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特殊性、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心理辅导教师严重缺乏,没有现成教材可使用,无法开展正规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课。笔者所在县区共有40多所中小学、2000多名教师,却没有一名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也没有一所学校固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专职教师缺少,无法形成示范和辐射效应,是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亟待重视和解决。

第二,应试教育作怪,素质教育的观念未能真正落到实处,认识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作用,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学质量是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包含了学习类问题、行为养成类问题、人际关系类问题、人格障碍类问题、青春期性心理类问题等等。农村中小学却把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毫不相干的事,这就是观念问题,办学思想问题,也是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根本原因。

第三,农村中小学从校长到教师,还存在一个模糊认识,就是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的是个别学生而非全体学生,因此不会专门设一处咨询室,指定一名教师前去“坐诊”,等待“病人”前往。另外,我国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别是农村学生的封闭型心理,不会大大方方进咨询室向老师倾诉,更何况没有以全体学生为基础的专场心理教育辅导课,许多学生把心理问题和品行问题混淆一起,错误地认为心理问题就是品德问题,都是见不得人的。因此,农村中小学心理咨询室门庭冷落在所难免,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学生就不需要进行心理引导和疏通。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以面带点,点面结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第四,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升学压力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怕浪费时间,冲击学习,更舍不得在心理教育软硬件设施方面投资。

采取对策及时矫正

去年下半年,兰州市对5所中学的8450名学生进行了心理方面的多角度全方位调查,结果得出35.8%的学生在性心理、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等方面存在明显心理偏差。触目惊心的学生心理问题案例和权威机构的调查结果,以及种种现状和资料显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十分紧迫的课题和任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德育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由于个人成长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当今中学生心理问题比以前更为普遍,更为突出,特别是农村中学生家庭负担的沉重、升学就业的压力、独生子女的增多等原因,致使心理问题导致的偏差和案例急剧增多。

第一,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心理教育方面的培训,从师资力量上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目前的现状是教育部门逢会必讲安全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实际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教师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学校心理教育效果,因此培训师资人才是关键。中学心理教育虽然不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能够达到专业人员的水平,但至少对于学生中出现的常见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能够进行指导,这样,才能针对学生中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采取有效措施。

第二,教育部门要尽快制定出台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举措,改革完善学校评价方案,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中学教学体系之中,进课堂、定课时,保证学生均衡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上一篇:农村智慧教育范文 下一篇:人事监管机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