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年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8 02:38:38

农村青年论文

农村青年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青年边缘化社会制度

据统计,目前我国(大陆)总人口中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占64%左右,而农村总人口中年龄在15至34岁的青年人就占36%,约3亿人。在我国青年群体中,农村青年的比例和绝对数量远远高于城镇青年。在相当大程度上农村青年的素质、形象、精神风貌以及未来发展不仅决定了整个农村的社会风貌和未来发展趋向,也深刻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历程中,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大大提高了城市居民的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而在这一整体性社会进步中,农民的社会地位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在不断下降,农村青年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被不断边缘化。面对这种趋势,大众传媒并没有发挥“社会公器”的职能,为农村青年的发展鼓与呼;学术界也缺乏相应的学术敏感和关切,研究青年的学者往往会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城市青年。本文拟谈谈农村青年的边缘化问题,以期引起社会对于农村青年予以更多的关注。

经济地位的边缘化

社会学理论认为,衡量个人社会地位高低的标准主要有三个:财富、权力、声望,其中财富即经济收入是首要标准,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收入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纵向的看,我国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在不断提高,但从横向的角度来看,农民的经济地位却在不断下降。根据统计资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1990年至1996年各年的收入增长幅度分别为1.8%、2%、5.9%、3.2%、5%、9%、4.6%,2000年全国农民的平均收入仅增长1.9%.2000年农村居民的收入构成如下:户均总收入2,254元,其中家庭经营农业收入为1,091元,工资性收入701元,第二、三产业收入338元,转移性财产收入124元。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仍是农业经营收入,收入结构较为单一。同时,城乡差距也在不断拉大。1978年时农民年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相差209元,到1985年差距突破300元,随后几年每年再扩大100多元,到1992年差距突破1000元,1994年突破2000元,1997年突破3000元,2000年就突破了4000元。1978-1985年城乡收入差距每年扩大20-30元,1985-1992年每年扩大100多元,1992年以后每年扩大300~400元,最近两年每年扩大500元。199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财产性收入90.43元,同期农民人均财产性收A38.15元,城乡之比为2.37:1;2001年城镇人均财产性收3,134.62元,农村是41.05元,城乡之比扩大到3.27:1。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在短时期内难以遏制。

当前,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面临的经济环境并没有好转,在短时间内反而有恶化的趋势。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国,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程度较低。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一是在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我国的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人均耕地不足1亩半,不到世界人均水平40%,从而造成了紧张的人地矛盾,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成为隐性失业者,以农村青年为主要成分的农村劳动力需要大量向城市转移;二是在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增长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城市对于农村青年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其吸纳力是有限的,在短时间内部分地区可能会出现“民工荒”现象,但从长远来看,庞大的农村青年大军必然会处于艰难和尴尬的就业困境。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有关调查显示,今年各地使用民工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建筑家装(48%)、纺织服装(20%)、机械电子(11%)、饮食服务(8%)等行业。这些企业大都对民工的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文化水平方面,90%以上的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其中20%以上的岗位需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技术水平方面,80%的岗位需要达到初级工以上的水平,81%的岗位需要熟练工人。很显然,农村青年的整体素质与市场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青年处于艰难的生存突围中。从农村走向城市,是为了摆脱土地的羁绊和命运的藩篱,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然而事实上,城市只能是部分农村青年大展身手、搏击命运的天堂,对于更多的农村青年却是美丽的乌托邦。从城市回到农村,这对于大多数怀有城市梦想的农村青年则是一个残酷的社会现实。经济地位的日益边缘化使得他们不得不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间。

政治地位的边缘化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马克思也认为政治权利之于个人非常重要,是公民权利中不可剥夺的组成部分。在社会民主化的今天,国家权利的一部分在逐渐趋向社会化,公民的政治权利不仅仅是个人利益方面的权利,而且属于各种社会和公共利益方面的权利。随着社会政治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农村青年参与政治的渴望以及主张公民政治权利的意识在不断增强。然而事实上,农村青年除了在村民选举中可以行使自己的部分政治权利外,几乎很难享有或行使更多的政治权利。农村青年的政治地位的边缘化程度在提高。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然而在实践中,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中,每一个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在农村、城市之间一直保持着八倍、五倍、四倍的不同比例。从历届全国人大的构成来看,第一届农民代表为5.14%、第二届5.46%、第三届6.87%、第四届22.9%、第五届20.59%、第六届11.7%、第七届与工人代表共23%、第九届8%。可以看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利益群体急剧分化,农民的政治话语权越来越小,参与国家事务、参政议政的机会有所减少。在各种利益群体的政治博弈中,农民的政治地位在下降;在以“老人政治”为主导的农村政治中,农村青年的政治地位更趋低下。

自20世纪80年代始,大量的富余农村劳动力纷纷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土地走向工厂,“离土又离乡”。据估计,1982年全国共有一年以上常住流动人口657万人,1990年上升到2135万人,1995年约为8000万人,2003年农村劳动力离乡外出就业的人数约为9900万人。其中,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年龄在20岁左右的农民工的比重越来越大。由于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制度对农民的制度歧视和排斥,农村青年在城市不能加入工会,没有自己的组织,在城市青年农民工几乎没有任何政治地位。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的时候,青年农民工没有替自己伸张正义维护合法权益的组织、机构,没有自己的利益代言人。在青年农民工工作的单位,他们没有参与企业决策的权利;在城市社区,他们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地位的边缘化对于农村青年的发展将起着巨大的阻碍作用。

文化地位的边缘化

文化是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音乐、风俗、法律以及其他种种能力的复合体。一般说来,文化大体上属于人类超越自然的创造物,是历史地积淀的类本质对象化,主要指文明成果中那些历经社会变迁和历史沉浮而难以泯灭的、稳定的、深层的、无形的东西。长期以来,以小农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意识形态、道德意识、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深深浸染着农民的心灵世界。自19世纪末开始而绵延至今的现代化历程,使得农村文化的外部形态开始裂变、分化。但与强调效率意识、公平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成就意识等为精神内核的城市文化相比,农村文化显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以工业化、都市化、市场化为推动力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下,农村文化无疑则显得颤颤巍巍、弱不禁风。

农村青年是一个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特殊群体。一方面,农村青年深受农村文化的熏陶,思想观念、道德意识、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带着明显的传统痕迹;另一方面,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电视的普及、大众传媒的勃兴、城乡文化的交流,农村青年又同时受到城市文化、现代文明的浸染。尽管这样,在急剧的社会发展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知识呈几何级增长,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理论思潮风起云涌,大众传媒无孔不入,等等,农村青年囿于经济条件、地理环境、交通设施、闲暇时间的限制以及个人接受能力的低下,致使农村青年所掌握的信息相比有减无增。“信息即权力”,在信息社会里,一个人掌握有效信息的多寡将直接影响其社会动员能力及文化地位。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城市,正前所未有地陷入“嫌贫爱富”的集体无意识中。而这样的“集体无意识”,正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袭,是强者对弱者的歧视和嘲讽。随之而来的,便是对被歧视对象的肆意妄为。社会性歧视是制度性歧视的必然结果,是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日积月累的集中体现,它比制度性安排更加丝丝入扣、无孔不入地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比制度性歧视更隐蔽、更危险,也更难以控制。“在京民工长期性压抑一年多连续奸杀四名女子”、“七名民工爬塔吊为讨薪”、“为200多元工钱讨薪民工锤杀工头家人”、“因小摩擦大打出手一农民工受伤后称不值”等新闻,我们不时见到。在这类新闻中,“欺骗、自杀、跳楼、爬塔吊、、、抢劫、讨薪、、讹诈、偷窥、械斗、口吐秽言、不可救药、素质低下、馋嘴……”成为描述农民工形象的常用语。青年农民工的形象被不断“妖魔化”,而媒体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为满足一部分受众的猎奇心理和表达一部分城市人对农民工的歧视和排斥情绪而不断的加速和助长社会性歧视的蔓延。造成这种畸形现象的深层原因在于,农村青年在强大的城市文化中其文化地位节节败退,他们并没有进行文化反抗的能力,话语权的丧失直接导致农村青年“沉默的大多数”,成为一个失语的群体。

社会制度的边缘化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管理制度。户籍制度的存在不仅仅割裂了城乡之间的联系,阻断了合理的社会流动,更为严重和贻害深远的是黏附在户籍制度上一系列的城乡有别的带有“城市中心主义”制度倾向的法律、法规、政策。可以说,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制度使农村青年这一弱势群体的地位在市场竞争中更加边缘化。

从社会管理层面上,户籍管理制度阻碍了农村青年的社会流动。1958年,《户口管理条例》颁布,把我国公民严格划分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控制农业人口迁往城市。后来,我国又颁布了多部法律及地方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划分为两种不同身份的阶层。户口管理使我国公民具有不同身份。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常住户口与暂住户口,不同的户口有不同的待遇。体现最为明显的是流动人口,他们外出谋生求发展,不仅需要勇气和技能,而且必须带齐或办理名目繁多的证件,如办理暂住证,交纳外来人口管理费。即使如此,在诸多方面仍有别于常住人口。实践证明,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因素之一。户籍制度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向城市的合理的社会流动。

从法律层面上,农村青年得不到平等的国民待遇。我国宪法赋予了每个公民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事实上,诸如《劳动法》等国家法律以及地方行政法律法规,对于农民的权利予以了不同程度的限制甚至有的完全忽视、漠视了。例如《劳动法》中明确规定:“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的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都适用劳动法,所有劳动者都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但又把不具有城镇户口的农民排除在外,各地法律法规以及行政规章也明确限制农民工的职业选择,带有明显的歧视性和排斥性政策。另外,在同工同酬、休息权利等方面上,青年农民工无法享受和城市青年一样的待遇。

从社会保障层面上,农村青年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真空”。改革开放前,城市居民一直享受着计划经济供给制社会保障,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无一不受到计划经济的厚待。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单位制逐渐被打破,但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却日益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却始终被排斥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外。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设计上没有把农民纳入其中。具有农民身份的工人自然享受不到工伤保险、失业保险还是空白、缺乏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就助,更享受不到应得的单位福利和社区福利。尤其是大量农民进入城市打工谋生,面临各种风险日益增多,农民工的失业、医疗、福利等需要和城市居民一样得到有效的保障。

我们发现了一个正在进行艰难选择的社会群体,他们面临的甚至不是一个或者融入或者隔离的自由选择,而是一个悖论:为了融入被人们视为更加现代化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他们在心理上永远地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固执地在陌生的城市里寻找新的可能。但是他们的理性选择和社会行动的结果,却是让自己在城市里陷入另一个隔离的世界。青年是社会的未来。面对我国农村青年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不断边缘化的社会问题,党和政府正在千方百计探寻解决的良策,努力为农村青年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全社会也应为农村青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真正关心农村青年的发展。谁赢得了青年谁就赢得了未来。

参考文献:

[1]郭玮.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与政策调整中国农村研究网。

[2]苏士红.张翔.王磊.当前中国农村青年思想状况分析e方网。

[3]李国武.影响农村青年进程的微观机制[J].社会,2003年第2期。

[4]《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1)》。

[5]《中国统计年鉴(2001)》。

农村青年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在党和国家贯彻实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青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确保新农村建设的社会主又性质和方向.应切实加强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二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提高农民素质特别是农村青年素质摆到了重要位置。农村青年占全国青年总数的近70%。这支庞大的队伍,既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中坚力量,又是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要来源;既是促进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生力军,又是决定农村未来繁荣进步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力量。因此农村青年工作的好坏,不仅影响农村,而且影响全局;不仅影响当前,而且影响未来。

一、当前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农村,薄弱环节在农民,而突破点应该是农村青年。当前农村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首先得解决好农民问题。农村税费改革完成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村级债务包袱有所化解,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干群关系得到改善各类农村矛盾相对缓和。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却拖了后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思想政治观念淡化。在市场经济冲击下,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驭动下,有的农村青年政治观念淡化,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淇不关心;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不择手段敛财,“一切向钱看,成为不少农村青年的行为准则;有的人片面地理解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认为“土地分到户,不要党支部’。其次,未能用先进文化武装自己头脑,封建迷信活动猖撅。当前,在农村的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活动盛行。有的农村青年对应该上缴国家的农税等不愿交但出资修庙、树菩萨等却毫不吝裔;有的农村青年外出打工赚钱归来,想的不是继续发家致富,或者带领乡亲致富,而是看风水砌高楼,大肆翻修祖坟、祠堂,丧事奢办,做道场、请神汉等,严重败坏了农村社会风气。再次,对基层干部持对立态度,干群关系紧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涉农政策和法规,政府也为农民办了大量好事实事,受到了农民的拥护和赞成。但目前在一些地的农村青年却普遍对党的基层组织、基层政府及其领导产生了逆反心理,产生了不信任感和疏远感,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乡村干部不够或者不能引起重视。一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对当前要不要加强对农村青年的教育感到困惑,不知所措。有的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起不了多大作用;有的认为当前对农村青年的教育很难抓;有的则认为把农村青年管住就不错了.思想政治教育能抓则抓、不抓也行;有的甚至认为只要把经济工作搞上去了,其他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其次,教育载体不太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办点示范搞得很成功,普遍开展起来就一哄而起,很容易流于形式,往往是“热上头、温中间、凉下面气有的地方热衷于抓先进典型、贴标语、挂牌匾,不遗余力地大搞宣传、空喊口号,不注意创新活动模式、深化活动实效;同时,农村青年人口流动较大,尤其是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的多,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鞭长莫及。再次,教育阵地逐渐萎缩。由于农村经济正面临一些困难,各类工作经费紧缺,一些村镇的农村青年教育阵地、设施十分有限,连有一间标准的活动室、阅览室的已经不多,计生、法制、科技等农村青年夜校几乎形同虚设,各类民间文艺团体的发展也不令人乐观,一些不健康的文化、娱乐方式如“黄”、“赌”、“毒’.等在农村开始乘虚而入,抢滩登陆。

二、加强农村裔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做好农村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1加强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党在惫识形态的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党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反复证明,党驾驭意识形态的能力愈强,整合人们思想认识、动员社会力量的能力愈强,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就愈强。新的历史时期,农村青年占全国青年多数的国情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农村青年,强化思想武装,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影响农村社会,凝聚农村青年群众。

2.加强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用先进思想文化占领农村阵地的重要手段。大量事实表明,思想文化阵地不去占领,先进的思想文化不去拥有,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就必然会滋生蔓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不去学习,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就必然会乘虚而入.侵蚀渗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交织.使群众思想呈现出独立性、差异性和多变性。思想文化的多元化是把“双刃剑”,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思想理论成果进农村、进农村青年头脑,用先进思想文化占领农村阵地。

3.加强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加强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其实就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十五届三中全会强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三、切实加强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同志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这就旗帜鲜明地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从这一点上看,加强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尤为重要而深刻。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农村青年的全面发展意识。农民是最讲实际的,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不能同农村综合产业开发和农民致富奔小康活动结合起来,不能同农村青年艰苦创业、建设家园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就不可能在农村青年的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就不可能吸引农村青年群众热心投人、积极参与。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农村青年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促进素质的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青年的合作意识,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圈,推动人际关系的和谐,从而促进社会发展的和谐。要对广大农村青年进行持续渐进、系统有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发挥其心理调适的价值功能,帮助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走出狭隘性与自我封闭。增强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新的道德意识,从旧有的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树立新观念、新思想、新道德,促进人自身的和谐。超级秘书网:

2.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农村青年社会主义意识。当前,部分农村青年受不良思潮和消极腐败现象的影响,理想信念淡化,对社会主义前途和发展方向认识不清,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缺乏正确理解,对社会主义性质表示怀疑.对党失去信任。精神支柱动摇,精神状态低迷。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不断用党的先进理论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全体农村青年团结奋斗,才会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往。

3.要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强化民主法制意识。要结合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对农村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知识的普及教育,使之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引导农村青年增强民主意识,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民主诉求,保障自身的民利,激发农村青年有序参与村民自治的热情,提高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要加大农村普法教育力度,针对部分农村青年法制观念不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问题,加强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的教育,增强遵法守纪意识;针对有的农村青年不懂法、不知法、不用法,影响发展致富的问题,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的教育,提高他们依法经营致富、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4.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广大农村青年的集体意识。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农村青年集体主义意识却每况愈下,一是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对立起来,看不到二者的一致性。当他们考虑个人利益的时候,往往看不到集体可以对个人利益起到有效的保证。二是不能正确对待付出与受益的关系。部分农村青年虽然看到集体事业对个人利益的好处,但个人却不愿意付出,甚至出现一些不择手段侵占国家集体利益、破坏集体公共设施的行为。

农村青年论文范文第3篇

农村青年,一个被边缘化的社会群体,被半城市化的对象,被社会遗忘的队伍。用一句话总结农村青年的现状:他们是尴尬的农二代,却又被标上了市民的纠结符号,是农民还是市民他们自己都无法定位,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形候鸟频繁地在家乡和大城市之间迁徙。想进城安居,却受户籍限制;想买房买车,却受经济束缚;想升学就业,却又教育不良。他们该何去何从,社会该如何对待他们,国家该如何扶持他们,成了社会的热点话题。经过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国家政策对农村的调适,农村青年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户籍准入困难、经济收入落后、政治地位下滑、教育程度偏低、社会保障危机、医疗资源匮乏等系列困难。当代农村青年是迄今为止农民中相对最有文化的一代,但他们拥有的文化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却相差甚远;他们是眼界宽阔、思想开放的一代,却束缚于农村文明发展枯萎这样一个地域;他们更是追求富裕和梦想的一代,结果却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理想梦想有之即灭。中共中央办公厅研究员李荣时认为:“目前农村青年是‘四有’‘三无’,只能走‘一条路。四有,是指农村青年有吃、有穿、有精力、有时间。三无,即无活干、无钱花、无前途。就业的压力,城市的吸引,使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走上了一条路——进城打工之路。”1三、三农问题探究三农问题由来已久。1996年温铁军博士以经济学概念提出三农问题,2000年,李昌平给朱镕基总理写信说到“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2再次提出三农问题。2001年三农问题被正式写入文件,2003年将三农问题正式写入工作报告。2004年到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7年聚焦三农问题,大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有力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农问题涉及到广大农村地区关于农村发展和农民富裕的重要问题,事关国家稳定和长远发展。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的地位始终没有变,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其作用更是不可忽视。未来三十年,农业将始终是我国发展过程中必须依靠的主要力量,三农问题同样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主要问题。就三农问题,学术界通过大量文献和实证调查对其展开研究,国家出台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系列文件帮助农村发展、农民致富和农业增产增收。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号召全党全国要做好三农工作,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李昌平老师曾两度给朱镕基和两位总理写信,描述三农问题的处境,随后以《我向总理说实话》和《再向总理说实话》两本专著大声疾呼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性。时至今日,三农问题始终是国家聚焦的重要工作内容,2013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4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都不同程度提及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型农业和可持续的生态农业。从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年锁定三农问题,国家通过制定各种政策逐步加快三农又好又快发展,学术界也从不同角度探析三农现存的系列问题和解决措施。

二、以贵州省遵义县芝麻镇农村青年种植烤烟为例

贵州简称“黔”,地处中国东南部,“芝麻镇地处大娄山脉北部地区,位于遵义县西北角,总面积92.64平方公里,总人口18118人。海拔580-1626米,垂直气候分布明显,低海拔地区终年无积雪,高海拔地区终年无酷暑。”3由于地形和气候条件适宜,当地主要以种植烤烟、高粱、柑橘、核桃等为经济收入来源,其中烤烟是当地居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每年平均种植烤烟超过8500亩。“烟叶生产作为农业的产业之一,不仅与农业、农村和农民紧密相联,而且是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4本文根据在贵州省遵义县芝麻镇进行的实地走访和了解的当地基本情况,形成拙文的实例支撑。笔者试图对当地的青年群体进行访问,但每每进入一个家庭时见到的,大多是年过半百的老人或还在咿呀学语的孩子。真正像笔者在本文中界定的14-35岁的青年几乎没有,整个村子都变成了老人村孩子户。通过两天走访,笔者将整个镇分两类进行比较,第一类是大量种植烤烟的村寨,第二类是大量外出务工的村寨,可以明显对比出两类村寨在经济状况和教育状况等各方面有很大区别。第一类村寨大多数青壮年都留守在家,当地只存在个别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多数青年都是离乡不离土,就近务工或者经商,在老人赡养和子女教育上投入成本较高。从当地村寨统计来看,14-25岁之间的青年多数是在校学生,并且这部分人群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或者专业技术教育,据对当地几个烤烟种植集中的村寨统计,基本每村每户平均有一个孩子正在接受大专以上高等教育。在这大力投入的背后却又是不堪负重的经济负担,当地居民告诉笔者,他们每年的收入基本全部来自烤烟种植,仅在子女教育投入上就远远超过了他们一年的收入,只有靠闲时就近务工补贴家用。从当地居民的居住情况看,他们近二十年来基本没有进行过房屋的更新和修缮,大多房屋还保留着古香古色的土木结构,居住条件极为简陋。与之相反,第二类村寨中,放眼望去满满的都是洋楼别墅,可满满中却空空无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随处可见,甚至有个别不满14周岁的孩子吸食。少数青年特别是文化基础和法律意识淡薄的农村青年,出门在外名目上是打工挣钱,却做着一些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青年犯罪率持续高涨的原因。可见,这类村寨在子女教育上存在严重的缺失,在物质收入上不可否认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远远高出了他们甚微的经济收入。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缺失的情况下,我们难以想象未来农村青年的希望在哪里。当然,在两者之间没有何者更好的断定,各有其优劣。在第一类村寨中当地居民虽然在老人赡养和子女教育上有其突出的成效,但当地居民却因为农忙后闲暇在家,导致部分经济相对宽裕的村民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以为生,致使当地生活习惯腐化,思想观念落后。然而,在第二类村寨中,当地居民大多在外务工,他们习惯了城市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看到外面世界的繁华和学习到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带回了先进的文化理念。两者之间,留与去,孰轻孰重,没有绝对的可比性,就本文而言,第一类村寨因当地烤烟种植这一产业留住了大部分农村青年,为解决当地三农问题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三、农村青年与三农问题的关系

当代农村青年是拥有丰富知识和巨大创造力的新生力量,学习热情高、自学能力强、思想观念更新快、敢想敢干是他们的特点。在当下外出务工青年不断增多、留守农村青年相对减少和三农问题越显突出这样一个现状下,农村青年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要求建设新型农村、培养创新性农民和发展生态农业,都离不开农村青年这一特殊的群体。在笔者看来,农村青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青年拥有与其他群体不同的人生经历和自身特点,新时期三农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农村、培养什么样的农民和发展什么样的农业。在建设新型农村中需要有更先进的文化理念和超前的思想觉悟,不能一贯坚持陈旧观念,新型农村的建设更多地需要融入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元素新理念。而当代农村青年见识广、眼界宽,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在建设新型农村问题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建设新型农村过程中,对如何保护好历史和融入新事物有长远的考虑。对培养新型农民,当代农村青年更是有着巨大的优势,新型农民要求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农村青年知识覆盖广,文化理念更新快,学习和接受新技术快,有先进的经营理念。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他们具备了新型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不断学习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文化知识,将所学所见运用到生态农业的发展和新型农村建设当中,带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和农民的学习热情,极大地促进了当地三农问题的解决。遵义县芝麻镇当地农村青年在烤烟种植这样一个巨大的产业发展过程中,始终不忘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的目标,积极开展生态养鱼、绿色种植,将外出务工青年带回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和知识更新,努力为建设新型农村献计献策,为当地三农问题解决增添了催化剂、注入了新活力,树起了一面建设新型农村、培养新型农民和发展生态农业的新旗帜。

农村青年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口流出;农村青年;单身

自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中期起,农村人口流动成为中国社会中一个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大批的打工妹、打工仔流向东南沿海一带,给当代中国农村的村庄社区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人口流动频繁、村庄日益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人口流出地农村青年的婚恋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龄男青年日益增多,农村青年的单身问题日益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我们也看到,在城市,已经出现了一个所谓的第三次单身浪潮,但与城市青年单身问题不同的是,农村青年单身问题是在城乡二元结构和人口流动的背景下出现的,如果说现在的城市青年选择单身是一种生活观念的改变,农村青年单身则是生活压力下的一种无奈选择。为了对农村青年单身问题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笔者近日赴____地区的若干村庄做了实地调查,掌握了一些实地材料,本文试图以个案的方式对这一问题有一个呈现。

笔者调查的村庄位于____地区,属典型的农业型地区,其中__村和__村在__平原,__村则属__山区。__村有人口2253人,耕地4371亩,包括13个村民小组,17个姓氏;__村则有8个村民小组,1241口人。两村的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水稻和油菜,村集体经济薄弱。__村有人口1020人,244户,6个村民小组,1330亩土地,主要种植水稻。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三个村庄的农民开始外出打工,村民的通婚圈扩大,本地的男女比例开始失衡,大龄男青年越来越多。

在城市,单身青年既有男性,也有女性,并且条件较好的单身女青年还不在少数,但笔者在粮食主产区__平原的__村和__村调查时发现,人口外流造成了当地男女比例的失调,单身青年就是大龄男青年,女性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单身问题。

案例1:在笔者调查的__村9组,共200多人口,就有4个大龄男青年,都接近30岁,家庭条件都不错,房子也不错,就是因为本地的姑娘少,在家一直找不到媳妇,后来有两个找的对象都是“二道婚”(第二次结婚)的妇女。

由于当地农村女青年大都外出打工,男青年在本地农村很难找到对象,一般都要通过外出务工到外面找对象,而那些没办法外出或出去也找不到对象的男青年则成了大龄男青年。在笔者调查的村庄,女孩子大多通过读书或外出打工留在了经济条件更好的地方,鲜有回家找对象的,而男孩子如果没有读书或没有掌握技术的话,一般都要回到村庄里来生活,在村庄里完成人口再生产。这样一来,本地农村的男女平衡关系被打破,导致大龄男青年甚至光棍进一步增多,男青年不得不单身,单身男青年一般都背负着极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为了结束单身生活,很多大龄男青年不得不找那些离异妇女做老婆。在调查中,让笔者非常震惊的是,在该地农村,离过婚的妇女都成了“抢手货”,30多岁的离异妇女很容易就能找个20多岁的未婚男性,用当地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二道婚’的女的找个‘头道婚’的男的容易的很”。

案例2:__某,1980年生人,__村六组人,先是在__一家家具厂打工,油漆工,工种比较好,工资也比较高,每月1000多元,但工厂里的女工少,“一个月能弄几个钱,但终身大事却解决不了”。于是,在家具厂干了2年后,他就换到了一家服装厂,一个月才600多元钱的工资,但服装厂的女工多,所以不到半年的时间他就找到了对象。在这之前,他曾经和邻村的一个姑娘谈过恋爱,但女方的眼光太高,“不想在家种田了”,瞧不起本地的男青年,不久两人就分手了,用当地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找不起本地的姑娘”。所以,很多男青年在外面找的媳妇都是来自落后地区的,在笔者调查的__村,外来媳妇多是__的,占到70%。在六组,另外一个男青年也是在__打工时找到了对象,女方家里是____山区的,那里的经济条件比较差。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该地农村的男青年还都是在本地找对象,当时__村四组的一家农户有7个儿子,全部都是在本地农村找的媳妇;但到了90年代,随着外出务工的增多,情况开始发生变化,90年代中后期以后,几乎没有在家里找对象的了,男女青年一般都通过外出打工来寻找自己的意中人。“女攀高门”,本地农村女青年向经济条件更好的区域流动,有的甚至通过婚姻关系留在了城市,一般不找本地的,因为当地是粮食主产区,农业外的就业机会较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这样一来,本地男青年的压力就非常大,以至于他们外出打工就是为了“骗”一个媳妇回家来,年轻小伙子在外打工并不图挣钱,只图能找个媳妇。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一半以上的家长送男孩子出去打工并“不图弄几个钱,骗个姑娘就行了”,为此,有的父母还要倒过来寄钱给孩子。

案例3:在笔者调查的__村5组,30多岁以上的大龄男青年就有5个,家庭条件不差,人也不错,都在外打工,有一个35岁的还教过书,但就是找不到媳妇。在该村民小组,20多岁的男孩子有10多个,都还没有找对象,在外打工的也没有人带对象回来。由于人口流动而带来的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调,家长们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现在生了姑娘就享福,生了儿子就遭罪”。当然,“各家都有各家的不幸”,在__村6组,村民老程的儿子今年28岁,还没有结婚,在市里干建筑活。老程说,主要是老伴长期生病,不能干活,并且每年都要花1000多元的医药费,这样就把儿子的婚事给耽搁了,而在农村,男青年年龄一大,就不好找对象了。在6组,大龄男青年不少于5个,老程的邻居家的三个儿子都是单身,小儿子3年前在__打工,做建筑小工,因为同事不给他用铁皮和沙子,就把别人给砍死了,因此坐牢,家里花了2万多元的钱也没有管用。在农村,2万元不是一个小数目,这样一来,就把大儿子和二儿子的婚事给耽搁了,年龄越大越不好找了。

在人口流出地农村中,__村和__村的土地肥沃,人均土地较多,条件还不算是最差的,虽然这里的大龄男青年日益增多,找对象比较困难,但通过外出务工,大部分男青年还是能“骗”一个个媳妇回来。当然,由于农村女青年总是向经济条件更好的地方流动,__村和__村的女青年是流出的,这样一来,当地的男青年找的对象则多来自经济条件更差的地方,比如__农村以及本省的一些山区农村。这样一来,山区农村的大龄男青年问题就会更严重,笔者调查的__村就属山区农村,山区农村的经济条件差,外地的姑娘不来,而本地的姑娘都出去打工了,都想在外面找对象,由此,本地的男孩子就很难找到对象,单身男青年就会更多,而这显然不是他们所愿意接受的。

笔者在调查时听村民讲,农村大龄男青年娶不上媳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个人迂腐,不机灵;其次是家庭条件不好;再次是父母的影响不好。在笔者看来,这些都是微观层面的具体原因,可能都是真实的。但农村青年被迫单身的现象在人口流出地农村普遍出现,显然是有着一个更大的结构性的背景的,这一背景就是,在城乡二元的结构制约下,由于外出务工而带来的农村女青年的流出,对人口流出地的农村青年婚姻恋爱带来了非常负面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农村大龄男青年甚至光棍的增多,并且日益成为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就本文的调查来看,农村青年单身问题较之于城市青年单身问题,有两个独特的方面,一是农村青年单身问题

农村青年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青年;参与;新农村建设

党中央、国务院在倡导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同时要求“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加快培养新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1】青年是农村人口中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和突击队。共青团组织和青年社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年轻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农村发展变革过程中贡献青春才华。__团市委主动开展“团员青年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活动,一方面动员广大村镇青年为改善家乡面貌、创造美好生活做出贡献;另一方面鼓励城市广大青年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资金支持、资源支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农村发展提供了生机与活力。本文依据调查资料,对__市青年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状况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分析。

1.__青年对新农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党和国家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并且要求“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氛围。”【2】所以,新农村建设不仅是惠及广大农民的事情,也是鼓励各行业人参与其中并且从中受益的事情。新农村建设战略解决将近9亿农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将开辟多种渠道与发挥农村优势相结合,使农民富裕、农村繁荣、农业兴旺成为现实,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广大青年应该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现实作用与深远意义,自觉投身其中,做出贡献。但是,从调查数据看,__市青年对这一行动的了解不够丰富,理解不够深入,仅有42.4%的青年知道“新农村建设”,45.1%的青年听过但不了解,存在着较大的欠缺。

2.青年参与农村发展的中国本土探索

中国经济改革最初从内陆地区兴起,青年参与改革,特别是参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热情,促使农业生产的兴旺和农村经济的繁荣成为“奇迹”。可是,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内陆地区的农业成为弱势产业,农村重新陷入落后境地,农村青年的外流成为普遍现象。“到20世纪90年代,农村三要素不再留在农村内部——城市扩张,大规模占用农村土地;劳动力大量流出农村,企业得以雇佣最廉价的劳动力,几乎什么社保都没有;农村资金大量外流,每年各个银行像抽水机一样抽走农村资金。当农村发展必需的三要素都被抽走的时候,就算农民有志气,不愿意让人看不起,但你就算有天大本事也没用。”【3】因此,各地党政部门和共青团组织都寻求鼓励青年返回农村、建设家乡的新方法、新途径。国务院农村发展中心先后在一些地区进行实验,推广农业产业化和农村新生活;农业部及所属单位在一些地区推广现代化农业、规模经营、农工商一条龙发展模式;许多专家学者也开展“新乡村建设”、“农村新文化”等试验。这些实验、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主要是青年,农村团组织则配合有关部门进行宣传、鼓动。正是长期坚持、坚忍不拔的努力,为中国农村发展积累了经验,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3.青年参与农村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农村发展中的青年参与不仅仅是中国特有的现象,而且在世界各国都有经验教训。通常,各国追求现代化的初期,都会趋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农村萎缩和萧条。但是,部分国家工商业发展之后反哺农业就获得新的振兴;另一些国家仍然忽视农村、农业、农民,最后导致经济畸形和社会不稳。所以,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都有不少动员青年参与农村发展的经验。

__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南大门”,虽然工商业、金融业、文化业迅速发展,但是农村地域与人口的比例仍然较大,应该引起重视。根据现有统计资料,全市有建制镇35个,行政村1146个;从地域上看,全市7434平方公里的土地,扣除中心建成区和上述几个区(市)的建成区面积,剩下的约6300平方公里的广阔大地都属于农村。全市共有农村人口227万人,占全市人口的31%,其中14-35岁本地户籍农村青年60万(全市14-35岁户籍青年280 万);农林牧渔从业人员74.8万人。全市耕地面积为202.4万亩。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__市非常重视的工作,发动团员青年参与建设项目、建设活动大有作为。我们认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__青年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是村镇的青年。他们是主体,既是建设的贡献者,也是建设成果的享受者;另一类是城区热心农村发展的青年,以智力支持、资源支持、行动支持、网络支持等形式参与新农村建设,同时获得建设成果的辐射。为此,共青团__市委专门调查了解各类青年尤其是农村青年对“建设新农村”的需求,获得结果如下:

1.参与项目

农村青年对于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各种项目,希望拥有知晓权、参与权。过去,政府发动的许多关于农村建设的“工程”、“行动”、“计划”、“项目”,往往是上级政府重视强调,地方政府上传下达、基层干部应付敷衍、广大群众蒙在鼓里。所以,农村青年非

常希望从开始就了解和掌握新农村建设的项目,了解自己能够在其中哪些领域发挥才能、做出贡献。从调查数据看,57.7%的青年认为“我自己的参与”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很重要,不可忽视。新农村建设主要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4】等领域展开。青年可以选择不同的项目,参与其中,既能够发挥力量,又可以学习成长,是非常难得的良好机会。青年十分看重参与的机会,希望各级政府、相关机构予以重视。2.施展才华

农村青年的另一个愿望是有机会施展才华。因为,眼看着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迅猛发展,各种产业兴旺、人的晋升发展机会也日趋增多。但是,由于农村比较落后和单调,自己却没有机会,心理是比较难受的。新农村建设为青年提供了参与和服务的机会,他们非常重视,希望有所作为。在对番禺区1018 名村镇青年调查时发现,他们愿意从事的职业多样,选择经商占39.9%,选择特色农业占29.1%,选择兴办工厂占12.6%,实际上最看重的是能够发挥才能。调查中,许多农村青年反映,希望能够像城市青年那样在多种领域尝试和努力,既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实践锻炼

青年认为新农村建设给自己提供了很好的实践锻炼、成长成才机会。农村青年感觉多年来家乡变化的缓慢,让自己难以得到锻炼和发展。特别是__市属从化、增城等农村的青年,看见城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就业创业机会多样,非常羡慕,盼望村镇也尽快获得发展。调查发现,农村青年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进取的占65.5%,大多数人希望有机会锻炼成长。专家分析也表明,“在眼界不断开阔的过程中,农村青年渴求文明进步的愿望不断得到强化,他们的价值取向、致富观念、婚恋与家庭观念、闲暇与消费观念以及社会网络与社会参与等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趋势,也是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宝贵体现。”【5】

4.完善自我

调查发现,农村青年具有各种信仰的占大多数,虽然政治觉悟仍有局限,信仰共产主义的仅占13.6%,但是信仰科学、民主、自由的较多,占45.8%,没有信仰的仅占17.8%。随着改革开放和文化交流的深入,爱国和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已成为合格公民的基本标准,而不是过去单一、机械的政治标准。他们虽然信仰呈现多元化,但是共同的特点是希望参与社会建设、做出自己贡献、体现人生价值。新农村建设让农村青年感到非常高兴,他们能够在参与和奉献的过程中充实自我、充实人生,感觉生活的意义。

5.共享成果

青年最突出的要求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政府与群众、集体与个人、长辈与晚辈共同享受发展成果。从调查数据看,青年对于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的需求占第一位(60.2%),对于婚姻美满、家庭幸福的需求占第二位(11.6%)。农村青年愿意参与、愿意奉献,但是不愿意被忽视、被欺骗。过去,针对农村的各种“行动”、“工程”,发动群众的时候轰轰烈烈,但是建设完成的时候却忽略群众利益,仅仅是地方政府及少数群体受益,大多数人状况没有明显改变。这种结果是青年最不愿意看到的。从世界各国农村发展的经验教训看,参与与受益、共建与共享,是保持农民热情和争取农民拥戴的关键问题。“获得进入法庭的机会、动员社会资本、更好的交通、得到改善的住房条件以及对自然灾害和紧急事件做出反应的安全网,所有这些都是公共政策的例子,这些公共政策在增加妇女机会、减轻生育以及提高教育成就方面发挥着作用。”【6】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__市农村青年既热情参与,又迫切希望能够共享成果、共同发展。

1.青年科技创新服务新农村建设

__共青团组织响应国家、省市开展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大力推进青年科技创新活动:通过高校、科研机构凝聚一大批青年创新人才;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园、软件产业等凝聚一大批青年技术开发人才;通过市、区、镇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凝聚一大批青年科技应用人才。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这些不同类型的青年科技人才以多方面的优势为农村发展提供服务。__团市委依托“青年科学家协会”、“留学归国人员协会”、“博士俱乐部”等层次人才资源,吸收国内外最新的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特别是生态农业与信息应用等技术,为农村产业更新提供支持;组织农科院校专家、农科院校大学生前往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具体指导开发新产业、应用新技术。各区、镇团委发动科技志愿者,积极联系农村青年,对口扶持、跟踪服务,进行种养业新品种的推广,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由于不同层次的青年科技人员相互配合:市属青年科技人员着重开拓创新项目,区镇青年科技志愿者着重实际指导,确保农民在运用新技术、开发新产业过程中得到服务,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2.青年科普宣传服务新农村建设

为全面提高农村青年的科技素质,使他们学会运用现代科学知识指导自己的生产与生活,团市委联合相关部门发动大批青年科技人才、青年科技志愿者开展了持续有效的农村科普宣传。一是举办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如全市科普宣传周、科技活动月中,专门安排青年志愿者到镇、村进行巡回展览和演讲。特别是普及卫生防疫知识、科学种养知识、污染防治知识、健康生活知识等,提高农村青年的科学水平。二是进行定期的科普宣传与辅导。结合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节假日志愿者农村服务活动,深入农村家庭进行科普宣传,特别是将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科学生活知识传播给农民,开阔他们的科技视野,提高他们把握发展机遇的能力。三是日常化的科普宣传与推广。团组织与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合作,将新兴科技知识转换为通俗易懂的内容,在农村频道、青少年频道播出,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村青年。如果说青年科技创新行动是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动力,而青年科普宣传活动则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村青年提高了科技素质,有利于农村的健康和谐发展。

3.青年创业行动服务新农村建设

适应农村青年的需要,团组织通过各级团校、培训基地对青年星火带头人、青年创业之星、青年经营者不断进行“充电”教育,传递新的创业观念、创业方法,帮助他们保持创业发展的优势。近年来,全市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两千多名,农村青年经营者三千多名,他们不仅自己的事业发展迅速,而且为农村就业提供了众多的岗位。对于大学毕业回乡创业的青年和各种具有创业愿望的青年,团组织提供“全程创业辅导服务”,从农村创业的基础知识辅导,到农村创业的行业项目确定,都给予跟踪服务。农村青年创业行动的实施,不仅为青年创造财富、创造生活提供了支持,而且有助于农村青年提高信心、增强自信,使他们能够把握机遇创造奇迹。

4.青年技能培训服务新农村建设

__团组织近年来大力开展青年技能培训,使农村青年掌握各种操作技术,成为实用型人才。一是进行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先后开展农村青年专门培训20多场次,共有3000多人参加了培训。还专门开展农村女青年的技术培训,针对家政服务、园艺工作等岗位需求传授技术,促进了农村青年的就业。二是进行种养殖技术和小商品经营技术、小企业生产管理技术的培训。三是举办成人中专、大专班,系统提高农村青年的知识技术。四是重点推进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工掌握技术,适应工作需要,有力地发挥了团

组织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5.青年法律维权服务新农村建设

适应农村青年的需求,团市委将青年权益保护纳入团工作的议事日程,保障和促进农村青年健康发展。首先,成立市团委权益部,专门从事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工作,各区团委也相应成立权益保护部门。近年来,权益部的工作重点从城市青年向农村青年拓展。通过建立覆盖全市各区、镇、村(社区)的__青少年维权热线电话,及时为城乡青年提供帮助、维护权益。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农民工有了“说话的地方”、“真正帮助我们的地方”。其次,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青年权益保护支持网络。以市、区、镇三级律师志愿者、司法志愿者组成的队伍,不仅成为农村青年随时求助的对象,而且成为长期向农村青年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和维权知识的重要力量。最后,在推进农村青年中心建设的时候,特别注重设计青年权益保护的项目。因为,只有充分保护农村青年的合法权益,才能够真正发挥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6.青年心理辅导服务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改善农村人际关系,建设和睦友善农村环境作为目标之一,对于农村青年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服务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青年心理辅导志愿者将服务的领域拓展到山区农村,既为__郊区(县)的农村青年服务,也为广东省其他市县的农村青年服务。从调查情况看,农村急剧变迁过程中,青年的焦虑心理比较严重,对于工作有焦虑感、对于生活有焦虑感、对于未来发展也有焦虑感,从而难以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做好事情,使自己的前途受到干扰。农村城市化、农村转型使得青年自己的身份归属趋于模糊,难以判断。身份归属的不明确,导致了心理状态的复杂多样,从而也产生相应的问题。农村青年一方面羡慕城市人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留恋农村人的朴实友善。社会变迁促使青年两边都难以维持,变成“双重的边缘人”,失落心理与困惑心理比较严重。__团组织针对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农村青年特殊需求,加大心理适应性辅导,培养心理调适能力,鼓励青年吸收农村与城市的各种因素,充实自己的生活,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活跃分子。

7.青年文体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

从调查数据看,农村青年参与或了解团组织举办文体活动的人数仅占41.4%,大多数人没有参加或不了解。针对这一情况,团市委主动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青年文体活动的开展,营造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一方面,动员农村基层团组织借助各种场所与设施,举办日常性的文体活动。从竞技比赛、舞蹈训练、集体歌咏都包括其中,力争让农民经常拥有聚会、娱乐的机会。另一方面,发动城区的青年志愿者,利用周末、节假日“送戏下乡”。特别是发动大学生志愿者,根据农村提供的情况、资料,排练农村文明宣传、礼仪辅导的文艺节目,定期为农民演出,受到热烈欢迎。例如青年志愿者“__艺术团”、青年摄影协会“乡村巡回展”、青少年网络协会“农村风貌网页大赛”等,联合城乡青年的力量,将文化艺术的新潮流、新因素辐射到农村,增加了农民的欣赏与参与机会。

8.青年环保行动服务新农村建设

__农村青年借助发达的传媒和网络,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他们明白,不仅要改善经济、增加收入,同时也要保障人的生活拥有良好环境、健康环境。从调查数据看,农村青年对于当地环境保护的满意度不是很高,感觉仍然没有能够创造适宜生活与发展的环境。团组织联合环保局等部门,深入农村进行环境保护与生活幸福的宣传教育活动,向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少年普及现代环境保护知识。一方面引导农村青年率先改变不良习惯,培养有利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新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监测工商业污染,及时向上级环保部门投诉,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经过几年的宣传普及,广大农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同时,动员青年环保志愿者深入农村提供服务。大学生志愿队、市直属志愿队、区属志愿队经常组织前往农村的环保活动,如清洁村庄、“保护母亲河”、“治理污染源”等,既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也通过活动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这些活动有利于农村环境改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

9.青年“健康直通车”服务新农村建设

青年“健康直通车”行动,最初仅仅是医疗单位的青年志愿者为农村提供义务性的专门服务,随后扩大到其他热心志愿者参与、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不仅送医送药,同时宣传健康生活知识、卫生保健知识。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村青年对于健康的需求日趋强烈,占“人生最宝贵因素”的首位(41.0%)。所以,“健康直通车”也受到广大农民包括农村青年的欢迎。在“健康直通车”行动中,对于农村困难户、孤老寡残人员的义务治疗服务是重点,志愿者的温馨关怀、精心治疗,为特殊困难人员解除了疾病疼痛等困扰,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这些服务更主要是体现党和国家对农村群众的关心、帮助,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人间真情、友爱互助。

10.青年“信息直通车”服务新农村建设

从调查数据看,农村青年认识到信息、网络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67.5%),也希望自己接触和掌握网络技术、运用网络技术。共青团组织主动与科技部门合作,开展“信息直通车”行动,力求为解决世界性的“信息鸿沟”难题做出贡献(即城市借助信息化迅速发展,农村缺乏信息化而日趋落后)。一是培训农村青年信息员,组织他们到__免费学习和实习,掌握电脑操作技术和网络使用技术。许多偏僻山村来的青年信息员反映,“一辈子都没有想到这种机会,点击鼠标就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丰富信息,而且图文并茂、易于理解。”这些信息员回到乡村,不仅成为获取网络信息、提供农民参考的主要力量,而且成为向其他农民传授知识技术的中介。二是提供先进设备。每个偏僻山村免费提供电脑、摄像机、传真机、手机、上网卡,提供一定的信息费用等,让这些设备真正为农民的生产经营服务。信息员借助这些先进设备,及时了解市场信息,也及时将本村农户生产信息、产品信息出去,促成经济交易。三是发动研究生、大学生利用节假日组成“信息直通车”志愿服务队,前往山区农村对青年信息员进行辅导、处理信息下载和使用的难题、向村民传播新的信息资料。这项活动虽然开展的时间较短,但已经产生良好效果,农民非常欢迎,从中获得收益。

__团市委及基层团组织,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发挥团的资源与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青年参与新农村建设,需要强有力的社会动员与组织动员,凝聚积极力量创造崭新业绩。共青团组织、青年志愿者组织、青年社团组织、青年

非正式组织等就成为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力量。1.共青团组织——网络覆盖

共青团组织是在农村中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网络,成为动员农村青年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最主要途径。但是,由于农村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基层团组织的瘫痪半瘫痪问题难以解决,开展的活动较少、提供的服务不多,逐渐被青年淡忘。调查中,认为共青团是先进模范组织的仅占13.0%,认为团组织办了好事实事的仅占6.7%,大多数青年对团组织缺乏了解和认识。针对这种现状,__团市委积极推进农村团组织建设,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一是大力推进农村基层“团建创新”。不仅力争增强村团支部(总支)的战斗力,配备年轻活跃的党团员担任团干部,而且探索团的“共建”,发动当地机关、学校、企业等团组织与农村“结对活动、资源共享”。二是大力推进“两新组织”

(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团建工作,将共青团的活动与服务覆盖到广大青年农民工身上。因为大量青年农民常年累月外出务工谋生,仅仅依靠农村团组织难以服务他们,建立“两新团组织”就能够联系和服务他们。在抓好农村团建、“两新团建”的基础上,将各种服务、活动的重点拓展到农村地区,惠及广大农村青年。“给农村青年添点色彩,这是青年人的渴望,也是团__市委的行动。世界是青年的,世界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的——团__市委关于农村明天的思考就落脚在这一点上。”【7】目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个项目中,团组织都积极配合党政部门,争取让农村青年更多参与,并且得到成长与收获。借助新农村建设加强了农村团组织建设,丰富了农村团工作的内容与形式,使农村团干部得到了锻炼与成长。

2.青年志愿者组织——激发热情

志愿服务是人们不为物质报酬而自愿提供的,为社会进步、人类幸福而从事的各种服务。中国及广东的志愿服务,伴随改革开放潮流而发展起来,“从城市到农村、从珠江三角洲地区到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从单位到社区,不断发展壮大。”【8】__市作为最早诞生志愿事业的地区,志愿者、志愿组织的服务领域,也较快延伸到山区农村。调查发现,农村青年认为志愿服务做得成功的占31.9%,一般的占41.5%,不成功的仅占13.0%。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青年志愿者组织也积极进行服务项目、服务形式、服务网络的创新。一是采取城乡联合的方式,逐渐培养农村青年志愿者队伍。最初是大学生志愿者、市属志愿者、城区及社区志愿者前往农村开展帮助失学儿童、扶助困难农户、开展生态保护、发掘民俗文化等各种服务,赢得当地青少年的支持和参与,通过服务活动培养农村的志愿者,逐渐组建农村志愿者组织。如今,镇、村的热心志愿者作为骨干,带领成员为当地村民服务,受到农民的好评。二是将志愿服务项目“化整为零”、“分散多样”。过去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习惯于大型活动,轰轰烈烈但效益不高。在新农村建设中,青年志愿者根据农村需求、农民需求,采取“一对一”、“定点扶助”的方式,为农户具体的生产指导、生活建议、儿女学习、家庭关系等提供义务服务,重点在于帮助农户家庭成员获得收益。如“爱心超市”、“健康直通车”、“志愿者__艺术团”等形式创新、内容丰富、分散深入的服务,使更多的农民得到帮助。三是注重通过青年志愿服务培育农村新的人文精神、精神文明。从国外的经验看,志愿服务在帮助对象的同时,也进行文化熏陶、文明感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包括改善人际关系、建立友好环境,志愿者的存在及其服务,在广大农民中间产生影响,为农村社会文化和精神内涵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伴随和谐社会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青年志愿组织越来越发展壮大,其服务及功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力量。

3.青年社团组织——培育人才

__市农村青年自发自愿组织的各种社团,特别是行业社团、兴趣社团对于新农村建设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青年组建的社团比较多,37%的青年知道本地有各种社团,38%的青年参加了社团组织及其活动。各级共青团应积极鼓励和扶持青年组建的社团,这些支持和帮助包括:一是鼓励农村青年社团挂靠团组织和青年联合会,以合法身份开展服务与活动。二是为农村青年社团活动争取政策支持。三是培养和造就农村青年社团的领袖人才。争取各种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安排农村青年社团骨干参加,既学习了时事政治、社团活动技能,也结交了各类社团精英、建立了社团联系网络。特别是农村青年的行业社团骨干,利用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发现市场机遇、寻求创业机遇,为社团成员的发展探索新领域。农村青年社团的繁荣兴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鲜活力,为农村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的动力。

4.青年非正式组织——沟通协调

__市农村还有许多青年非正式组织,也是新农村建设中值得重视的力量。

农村青年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学会

一、做好农村小学教育学会工作,选配好秘书长是关键的关键

基层学校教育学会工作不好干,特别是学会秘书长这一职务更不容易当,一是秘书长没实权,二是手中没有自主支配的所谓经费,三是好汉不愿意干、懒汉干不了。学会组织机构里的教育学会会长其实也只是挂名,实际上还是秘书长主持工作。要想做好农村小学教育学会工作,学会秘书长最为关键,要具有极强的自我认知能力,看得起教育学会这摊工作,学会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应具备与学校其他科室配合的技巧。我在一开始接手教育学会秘书长时就给自己制定了岗位职责:制定学会年度工作计划,提交理事会审核通过后具体组织实施;总结年度工作,向常务理事会及上级教育学会报告年度工作计划执行情况;落实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决议,并报告执行情况;提出学会自身建设的意见、方案和措施,提交理事会审核通过后组织实施;广泛开展学术交流等活动,发挥学会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为学会深化改革与实现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热情,在秘书长的倡议下,我们先后出台了《研究成果奖励办法》《科研课题管理与评价条例》等,对在课程改革与教育教学研究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学校教育学会一系列重视教研、科研的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学习教育理论与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自觉学习教育理论,以教育理论指导课程改革实践蔚然成风,校教育学会被桦甸市教育学会评为“学会建设先进校”“科研工作单项奖”。

二、做好农村小学教育学会工作,秘书长必须牢记“有为才有位”

尽管教育学会是群众性学术团体,但要想发挥好作用,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认可、会员的信赖,学会秘书长的工作水平、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作用至关重要,秘书长要时刻要牢记“有为才有位”!

为了提高自身工作素质,我平时注重学习兄弟学校学会的工作经验,经常与先进基层学会秘书长切磋,取长补短;案头书《教育学会管理》经常研读、体会,并灵活运用于实际的学会工作过程中;同时虚心向上级教育学会请教,自觉提高自身学会工作综合素质。多年来,我自费订阅《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青年教师》《新教育》《教育管理》等十几种报章杂志,在自己得到“充电”的同时,还将报刊推荐给本校的会员教师传阅;比较前沿的教育成果或信息,通过自编的《教育信息》发放给会员教师,达到服务会员、开阔视野、资源共享,提升会员教师的工作水平。

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实施,一次性的学校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和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来获得新的知识,其中,参加学历学习及读书就是不断更新知识、增广见闻的最好的途径和渠道。我在1997年就学完了教育管理本科学历,但并没满足停步,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又花费了三年时间自学了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本科学历,2011年6月毕业,为其依法从教奠定了基础,也成为桦甸市四十多位学会秘书长当中首位持有双本科学历的。我不满足于自己的学习提高,还积极动员和带领本校会员教师进修学习,会员教师于冬杰、谭云杰、葛丰等30多人也参加本科学习,均已毕业。通过统计,八道河子镇中心小学的会员教师高学历人数比例遥遥领先其他兄弟学校。由于学会工作主动、出色,我本人被桦甸市教育学会推选为吉林市教育学会工作先进个人,同时被吉林市教育学会聘为《青年教师》月刊的特约记者,为桦甸市学会系统赢得了信任与荣誉。

三、做好农村小学教育学会工作,秘书长要注重学会基础建设

基层学会专职秘书长在努力提高自身工作素质的同时,在实际主持学会工作过程中,要注重学会的基础建设,汲取各级学会要求,我们制定出了《教育学会秘书长工作职责》《教育学学课题管理制度》等,做到常规工作有计划、有总结,按制度常规工作有章可循;由于管理健全,运行机制常态发展;同时时刻不忘积极发展各级教育学会会员的推荐工作。目前,八道河子镇中心小学有桦甸市级会员近150人,入会率达到了96﹪以上,在桦甸市中小学教师自愿加入桦甸市教育学会人数当中名列前茅,极大地提高了我校教师踊跃参与学会组织积极性和荣誉感。

四、做好农村小学教育学会工作,秘书长要率先垂范积开展活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在敞开门槛大力吸纳广大教师入会的同时,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培训和拜师活动。在活动中,别的导师带一名学生,我主动带两名,并带头认真履行《青年教师拜师协议》相关要求,对青年教师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进行教育;对青年教师备课、上课进行指导,帮助分析、理解教材,指导备课,审阅及修改教案,及时听课、评课;对青年教师进行科研指导,指导青年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我所带的两个徒弟不负我望,均成为吉林市级骨干教师;在桦甸市首届优秀青年教师评选中,双双被评为桦甸市首届优秀青年教师;我校教育学会被桦甸市教育学会评为“桦甸市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作先进单位”、“桦甸市学术论文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桦甸市教育学会工作先进单位”。我的徒弟之一杨丽霞在2012年12月被桦甸市教育局评为教师专业发展“三五”工程小学“基础性”“学习型”双拔尖教师,在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被桦甸市教育局评为“教学质量优秀个人”、桦甸市优秀班主任;徒弟于冬杰也被桦甸市教育局评为“教学质量优秀个人”。

五、做好农村小学教育学会工作,秘书长要积极组织会员搞教育教学研究

组织开展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和学术交流活动,是教育学会的基本任务。多年的学会工作,使我们切身体会到,农村小学基层学会有效实施教育科研管理,组织广大会员教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参加各级学术活动,是基层教育学会,尤其是农村小学教育学会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这样才能使广大会员在学会组织里找到自我,提升自我,有荣誉感,能得到实惠。我校会员教师积极参加所申报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重点课题“班主任成长的研究”研究,注重课题管理与实施,过程材料翔实,档案管理规范,阶段效果良好;会员教师通过参加课题研究,自身的素质有明显的提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技能,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涌现出了朴哲红、肖秀萍、杨丽霞、于冬杰等桦甸市级优秀班主任。同时,我们还积极组织本校青年会员教师积极参加桦甸市教育学会、吉林市教育学会组织的学术年会论文评选活动。

特别是《桦甸市教育学术论文管理办法》颁布以来,我们积极响应贯彻执行,。从2011年起,通过贯彻执行《桦甸市教育学术论文管理办法》,严格把关,宁缺毋滥,我校学会所报送桦甸市教育学会的5篇论文全部获奖;在吉林市教育学会第十届学术论文评选过程中,我校学会又报送高质量的论文4篇,全部获奖;同时,我身体力行,带领、指导会员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获桦甸市论文奖4人次;我的论文《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研究方案》获吉林市教育局、吉林市社科联联合评选的2010年优秀教研成果科研类一等奖;在省部级教育刊物《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年第1期发表了论文《关于小学生“诵读经典”的认识与实践》;在2012年第10期《基础教育论坛》《农村小学自我督导与评价的实践探索》;《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思考》发表在2012年5月6日《少年素质教育报》上;论文《搞好村级小学科研工作的几点做法》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国家课题“建立有利于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监督机制与教育督导制度”研究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张茵,徐毅鹏.教育科研的地位与管理[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2]刘仁凯.小学教育科研方法[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

农村青年论文范文第7篇

环境工程专业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为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其发展目标是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实际环境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工程学科不仅研究水、气、固废、噪声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还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以及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优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设置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础和重点学科存在明显差别,其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理工科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于对学生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准备新设环境工程专业,在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类大学,一定要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并发挥现有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立足点。

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为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设置和指导上可以考虑以下的一些改进措施:

1.加入一些和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的设计类题目。

转贴于论文联盟

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大多是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受给水排水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为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农业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设计内容,由于专业基础所限,无法与之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应在设计内容上着眼于和农村地区和农业环境相关的工程。如目前农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农村污水的处理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的工程也建设了不少。可以设定一些如农村小型给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课题。在处理工艺选择上,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一般应选择操作较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处理工艺,这样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艺处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类废水,都是可行的设计题目。学生经过这些设计工作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农村环保治理的相关工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培养可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上也要考虑有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去设计类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辅导学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体现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设置适量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题目。工科院校的环境专业一般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对环境与资源的重视不足。农业院校则注重于从宏观侧面上分析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自身对土壤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为进一步体现农业环境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特点,有必要在毕业设计时通过设置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在当前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做工作设计不同,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学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和工科院校学生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他们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深入,相关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设置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题,不仅发挥了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这同样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保障本科生培养的质量。

3.将毕业论文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环境工程专业由于本科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毕业

转贴于论文联盟

后继续攻读本专业的研究生。对于准备攻读研究生的本科生,特别是已取得报送推免资格的学生而言,在本科毕业阶段通过完成毕业论文来得到一定的科研能力的锻炼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无需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保送生,可以安排他们尽早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在课题的选择上,应尽量从老师的在研项目中选取适当的一部分让学生来参与并完成,而不是只是简单的让本科生给在读硕士生打下手。根据笔者的经验,只要老师进行有效的辅导,并选取学生力所能及的课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本科生同样可以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并做出较好的科研成果,有些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在高度上甚至不逊于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对于要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毕业生,也要尽早安排他们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老师要帮助学生按安排好时间,一方面要让他们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照顾到学生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两头兼顾。

农村青年论文范文第8篇

当加拿大CCW景观及城市设计公司首席设计师朱捷演讲结束时,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西永微电子园区常务副总经理修军,主动走上前跟他握手,并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这是2008“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海外分论坛中的一幕。

■ 发现人才不设门槛

2006年,“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启幕,一时成为众多优秀青年人才关注的焦点。

“举办论坛就是为了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模式,大胆发现优秀青年人才,为推进重庆新阶段加快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存根说。

青年人才论坛被定位为不设门槛的一个平台,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和在不同所有制单位工作的优秀青年人才均可参与。这既是对年轻干部选拔制度的一次新拓展,更是对政府海纳百川求贤才的生动注释。

“如果每个人都把对一座城市的思考交给政府,他就放弃了对这座城市的情感和责任,这才是城市真正的危机。”今年初,当渝北区的农村青年王万强了解到2008年青年人才论坛的活动情况时,激动地向该区分论坛提交了一篇关于渝北区如何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论文。

像王万强一样在体制外的青年俊才,正是这个平台的最佳受益人。

不仅是本地农村青年,甚至连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国外俊才,也被纳入视野。

在海外分论坛上,荷兰籍的汽车工程专家、高级研究员简・沃尔特・波斯特就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前沿的观点,征服了所有观众。

对海外分论坛涌现出来的优秀青年人才,组委会将进行追踪联系。根据本人意愿,只要符合国家规定和有关条件,他们将优先被纳入“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

■ 使用人才不拘一格

2008年4月21日,万盛区委小礼堂人头攒动,青年人才论坛万盛分论坛正在举行。

而选手们对另外一件事翘首以待。

“10多天前,组委会就告诉我们,区委常委将与从分论坛中脱颖而出的9名选手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对子,对我们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三等奖获得者――万盛区工商分局团支部书记、法制科干部程豪心情激动。

分论坛结束后,9名区委常委与9名选手各自交换了联系方式,程豪与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杨晓云结成了对子。

与区委领导的面对面接触,还仅仅是程豪从人才论坛收获的一小部分,很快,他触摸到了更实在的优惠。

不久,万盛区公开选拔5名副处级干部。公招《简章》规定,只有在党政机关(含参公单位)担任副处级及以上职务、担任正科级职务1年以上或担任副科级职务4年以上的工作人员,才有资格报名。

按照这样的条件,作为一名参加工作不到2年,进工商分局不到1年的科员,程豪不具备报名资格,然而组织部对人才论坛获奖选手“高看一眼”,4月26日,他顺利填报了区旅游局副局长岗位。

这样的“高看一眼”,是和市委组织部提出的“青年人才论坛应与‘一奖四招’相结合”的思想紧密吻合的:即把表彰奖励优秀论文作者,与全市公开选拔厅(局)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县(处)级领导干部、公开招录(聘)大学毕业生到乡镇基层工作、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结合起来。

和程豪一样赶上“政策快车”的不在少数。

只做了1年主任科员的廖传锦,凭借2007年的青年人才论坛完成了一次漂亮的“”。他因为在论坛上的出色表现,市发改委、市经委等部门纷纷对他抛出了“橄榄枝”,为了留住人才,涪陵区将其破格提拔为经委副主任。

与此同时,各区县纷纷出台政策,向青年人才论坛中的优秀者“厚爱一分”:

北碚区在今年第一次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简章》中明确规定:2008青年人才论坛优秀论文获得者加3分,北碚分论坛优秀论文获得者加2分;在与其他考生总成绩并列时,优先进入体检。

江北区规定:在江北区的公开招录、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工作中,优先考虑论坛中的获奖人员。

秀山县在面向全国公开选拔县建委副主任等领导干部时,对参加论坛获得县级以上优秀论文奖的报考人员放宽了资格条件。

…………

前两届论坛,1万多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其中,遴选出的优秀人才被列为结对联系培养对象的有1300余人,被纳入人才库管理的有4200余人,列为后备干部或重点培养对象的近1900人,被提拔任用、工作调动和晋级晋职的有730余人,采取其他形式使用的有1800余人……

农村青年论文范文第9篇

(一)规划人生是前提

每学年初,学校及时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向青年教师介绍校史,鼓励他们规划好人生:从合格到优秀,从优秀到特色,从特色到特级。一年合格,三年优秀,五年骨干,十年打造成有特色、有品味、有内涵、出高徒的校园名师。希望他们做中国最好的教师,帮农家子弟奔前程,让学生在人生关键时侯遇到好老师,做学生爱戴、家长满意、同行佩服、领导赏识的好老师,做素质过硬、知识过关、能力过人,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好老师。

(二)校本研训是平台

学校搭建的校本研训平台,使青年教师在帮扶中进步,在反思中提高,在阅读中丰富,在竞赛中升华,在研训中成长。

――让青年教师在帮扶中进步

学校启动名师工程和青蓝共进工程,采取师徒结对,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形式,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带下去的办法,邀请专家来校讲座,鼓励在职进修,组织参观名校,参加远程教育培训,各级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校本培训,使青年教师在帮扶中进步。

――让青年教师在反思中提高。

重视教学反思。要求青年教师把反思贯穿于教学、教研的整个过程,在反思中建立适合自己的微型科研课题,养成反思的习惯,课课有反思,并撰写教学反思和教研论文,解决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每学年结集出版《蜀河中学教师优秀论文集》,让青年教师优秀在反思中提高。

――让青年教师在阅读中丰富。

学校要求青年教师每年至少精读2本以上教学专著,做好笔记并撰写心得体会,做专家型、学者型教师。

――让青年教师在竞赛中升华。

以活动和竞赛为载体,促使青年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教研活动中来。组织青年教师开展三字一画和教学常规八个一岗位大练兵活动。举办青年教师赛教比武,通过同科竞技,每年评选蜀河中学十佳青年教师、教坛新星、校园名师。

――让青年教师在研训中成长。

学校2009年审定校本课题11个,要求每位青年教师参与研究,实现人人有课题,个个都参与,年年有成果的目标。学校承担的省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论文,获得陕西省标准化高中论文大赛二等奖。

(三)压担铺路是基础

我们相信年轻人,敢用年轻人,培养年轻人。重要岗位敢安排年轻人,重要工作敢压给年轻人,重要机会敢放给年轻人,重大荣誉舍得让给年轻人。

(四)师生发展是归宿

培养青年教师效果明显。两年来有五位青年教师分别在省市县高中优质课展评中获奖。近十年来有70多名骨干教师被选调到其他省级标准化高中工作。

学生综合素质普遍提高。多年来教学质量处于安康市农村中学首位,不仅有文史、外语、理工类县状元,而且董金焱同学在2009年高考中被空军招飞局录取为空军飞行员。

农村青年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农村职业教育;农民工;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0-0036-04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近些年来一直备受关注的问题,也是中央着重要解决的问题。自2004年至今,一号文件已连续12年锁定“三农”问题。在这种形势下,人们对农村教育、农村职业教育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本文以2013年以来研究者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研究的论文、著作和立项课题为样本,梳理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对研究现状、特点与不足进行总结。

一、研究文献概况

(一)论文

以“农村职业教育”为题名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上检索,时间截取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其中,2013年共获得相关文献314篇,2014年获得相关文献233篇,2015年8月31日前获得相关文献145篇。进一步通过内容筛选,获取相关文献作为样本,具体分布见表1。

(二)著作

关于农村职业教育方面的著作,获取来源为当当网、亚马逊网站、京东商城三大网站,分别以“农村职业教育”和“农职教”为关键词,选取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出版的相关书籍,通过筛选,共获得5本相关著作。见表2。

(三)立项课题

在立项课题方面,以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为来源。

在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中,2013年共有2295项课题,2014年共有2776项课题,2015年共有2750项课题,其中,没有明确与农村职业教育相关的项目。但是,立项课题中对农民工问题的关注点比较多,经统计,2015年就有20多项课题涉及农民工的回流、农民工市民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在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立项中,2013年共有1531项课题,2014年共有1044项课题,2015年共有1027项课题,其中,没有明确与农村职业教育相关的项目。但是,对农民工的关注点比较多,内容涉及到农民工的教育、就业,等等。

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立项中,共有441项,其中与本研究相关的有6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立项中,共有422项,其中与本研究相关的有9项。见表3。

二、研究主要内容分类

梳理研究者们在农村职业教育方面的研究内容,可以发现,近3年来,研究者的视角是丰富多样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探讨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更加关注某个区域的发展和个案研究。

(一)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村职业发展现状如何?它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是研究者们一直在探寻的。近3年,研究者们对这类问题的关注度还是非常高。

综合研究者的观点[1] [2] [3],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城乡二元体制制约、职业教育生源严重缺乏、职业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职业教育发展缺乏后劲、农村职业教育自身特色不明显、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等等。而提出的相应对策,主要是以下几点: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发挥政府在农村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完善的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拓宽职业教育投资渠道,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二)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

中共中央每年的第一份文件就是备受关注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央一号文件“姓农”,始终关注“三农”问题。2013-2015年,三个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下基调,在这种新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如何抓住有利时机,如何在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加快发展,是研究者们探讨的焦点。其中,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城镇化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的现代转型是关注重点。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城镇化的途径主要是专业设置面向城镇化、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县域城镇职工开展相关培训、与城市职业学校开展联合办学[4]。农村职业教育要满足以下几方面:一是满足“三民”发展需求,科学定位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功能。二是摆脱二元思维定势,建设具有包容性的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服务体系。三是创新人力资本投资制度,促进农民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提升。四是基于城镇群集体系特征,重构特色鲜明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5]。农村职业教育要做到六个并重:农业与非农专业并重,在农职业教育与非农职业教育并重,职前培养与职后培养并重,培养与培训并重,教育部门与农业部门并重,现代与传统并重[6]。在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现代转型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如何统筹城乡农村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如何借鉴国外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7]。

(三) 区域发展及个案研究

在区域和个案研究方面,学者们的视角是丰富多样的,通过统计,在近3年论文研究中,有40多项是立足于区域和个案的,其中硕士学位论文更是对这方面关注较多。

有研究者基于全国调查和城乡比较,指出我国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是观念落后、投入不足、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存在偏差、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招生制度有待进一步改革。建议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三农”、大力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型农民和各类人才为己任,坚持和完善“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努力实现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8]。

有研究者指出,如何让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农民并得到他们的认可,进而实现“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是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变革的核心问题。河北省坚持构建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成人学校为骨干、以村级成人学校为基础的县域农村职业教育网络,实行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极大地推进了农村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做法是:改革招生制度,主动送教下乡,突出地域特色,合理设置课程,科学安排进度,开发专用教材,注重效果评价,整合城乡资源,各方合力推进,强化督导检查[9]。

三、研究的主要特点及不足

(一)论文数量呈递减趋势

近3年,在农村职业研究方面,论文数量逐年下降。在“中国知网”上,以“农村职业教育”为题名检索词,2011年共获得429篇文献,其士学位论文0篇,硕士学位论文31篇,期刊学术论文243篇。2012年,共获得339篇文献,其士学术论文3 篇,硕士学位论文32篇,期刊学术论文226篇。2013年-2015年,文献总篇数分别下降到314篇、233篇、145篇,而其士学位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也呈大幅下降趋势。总体来说,自2011年以来,农村职业教育及其相关研究论文在数量上呈现递减趋势。

(二)对问题的总结和提出的对策缺少新意

对比前几年研究者们的关注点,可以发现,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是一直以来的探讨重点,学者们不约而同地指向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并探讨其生成因素。归纳起来一般包括内部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内部因素如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等,外部因素为体制、机制、投入,等等。而这些问题是农村职业教育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从一方面来说,一些研究并没有触动农村职业教育的本质问题,提出的对策缺少新意。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问题也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障碍,多年以来一直没有解决。

(三)更加关注区域研究和个案研究

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区域和个案研究越发受到关注。学者们纷纷将研究的立足点定位于某一区域,开展深入的研究。而且关注的区域比较广泛,既包括西部地区,也包括东部和中部地区。既有经济发达地区的个案研究,也有偏远地区的个案研究。总体来看,这一研究趋势在未来还会加强,而且角度会更加多样。

(四)更加关注农民工的职业教育问题

国家统计局的《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比上年增加501万人。农民工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相应的,他们的问题也广受关注。从研究论文和立项课题来看,人们对农民工的关注度有增无减。但是,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在这方面应当充当什么角色,相关的研究还是稍显弱化。

(五)国际比较研究和农村职业教育史的研究相对薄弱

在农村职业教育研究领域,近几年呈现的一个不足是国际比较研究和农村职业教育史的研究相对薄弱。2013至2015年,关于国际比较研究的学术论文非常有限,一个年度只有一两篇,而农村职业教育相关的史学的研究文章数量为零。

参 考 文 献

[1]刘昀.荆州市农村职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3.

[2]唐希.处于政策期待与具体实践间的农村职业教育――盘县职校现状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3]顾馨梅,许金如.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5 (6):9-13.

[4]孟庆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J].职教论坛,2013(34):41-44.

[5]马建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J].教育发展研究,2013(11):32-36.

[6]曹晔.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J].职教论坛,2013(16):41-45.

[7]陈沛酉,陈明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现代转型及问题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21):15-17.

[8]何光全,廖其发.我国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与改革对策――基于全国调查和城乡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2013(10):66-71.

上一篇:河北范文 下一篇:民族问题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