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教育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4:16

美学教育培训

美学教育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成人教育管理 素质 发展

世界已经迈向了新的世纪,新世纪企业经营的突出特点是多角化、国际化和高科技化。新世纪的企业管理者,需要拥有更广泛的学识基础、管理技能、创新意识和决策能力等素质。如何培育足够数量的高素质企业管理人,是对一个国家管理教育的严峻挑战。现代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管理教育不断变更,管理科学理论和实践不断变革,推动了管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套餐式课程:学生学会选择、自主发展的基础。

学校对国家规定的基础型课程划分不同的层次,每一层面都从目标、教材开发、教学模式和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了重新设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每个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与未来发展的方向,有目的地加以选择,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学校还应切合时展、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拓展型课程及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各类研究型课程,为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学习提供丰富的课程“套餐”。

1.注重管理者素质培养的综合化。

全新的时代背景,要求管理教育必须注重管理者素质培养的综合化,而不能偏于某一方面。其素质类型主要包括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开拓创新型素质、复合型素质、应用型素质和外向型素质。良好的思想素质,主要指“德”、“识”、“才”、“学”、“体”五大要素之间要整体和谐发展。以上素质类型,不是分割孤立的,而是交叉渗透、有机结合的综合性或广域性的素质体系。面对新经济,对管理者素质的综合化培养,是管理教育的重中之重。

2.注重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成人教育管理要适应时代特征,必须区别于一般普通教育,而采用多种模式。主要体现在:(1)办学模式―多渠道培养模式。表现为:企业自主教育培训;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教育培训;与相关企业合作教育培训;选择市场培训机构委托教育培训;网络教育培训等。以达到互相协作,优势互补。(2)“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它是一种适用于成人教育管理培训课程模块,“宽基础”重在体现职业岗位的基本素质,而其“活模块”则完全是围绕职业岗位职责来确定。这样的课程模式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根据各自的层次特点,尽快获取急需的知识,并使学习成果及时转换到工作中去。(3)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模式。就教学形式而言,可以系统讲授、专题研讨,也可以现场调研、访谈名人等;就学习途径而言,可以采用合同式学习、网络式学习;就学习时间而言,可以长期脱产,也可以短期培训,还可以采取兼时制、晚间制、周末制、集中制等多种形式;就考评或综合考评的方法而言,可以采用实习式、作业式、工作成就取代式等多种评价或综合评价方法,以取代课程的终结性考试的唯一方法。实现从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的模式转变。

3.鼓励学科交叉,积极培育新的学科。

学校的活力在于不断创新,各个学校的学科建设要在保持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学科生长点,培育新的学位授权点。今后如何新增学科点,这是学校学科建设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我们认为,学科点一定要顺应学科发展趋势,遵循学科发展规律,既要考虑到社会需求、学校整体规划,也要考虑到学校的具体条件:师资力量、科研基础、实验室等软硬件条件。从学校学科发展的传统、现状和社会需求出发,今后几年应努力创造条件,加大学科交叉的力度,充分利用学校传统优势学科,带动一批新兴的交叉学科的发展:优先考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信息、生命、工程、材料、环境等交叉学科领域,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积极扶植与网络技术结合的金融与管理方面的学科点。

二、结合学生具体情况,注意调整教学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使学生形成以专业知识为核心、多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可以在本科教学计划中设置综合知识模块并列入毕业要求,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学习主修专业以外的其它学科领域和人文艺术方面的知识。把生命科学引入各种类型的教育,到把基础技术课程加入成人教育的课程内容中去。因此,学校每个学期都应组织许多门面向全校开设的选修课,供学生选修。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系、不同的年级,知识结构有较大差别。作为一门公选课,可以定位为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知识素养,而无须过分强调专业性、研究性。从这两方面考虑,在教学中,应调整相关的教学内容,以区别于作为专业课教学的课程,使之更适合于公共课的教学。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不能把面铺得太宽。公选课学时较少,应注意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例如要选取在西方美学史上有代表性的美学家或美学流派,介绍他们的主要美学观点。但也不能只讲点不讲面,否则学生得到的可能是支离破碎、零乱无序的知识。在讲点的过程中,要注意面的总结、概括,即对每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的西方美学概况,有一个总的分析、介绍,或一些对这个时期美学思想有重要影响的美学家及其对美学史的关系也应有简单明了的概括,力求在较短的学时里,让学生对西方美学有一个较完整的了解。

其次,针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具体情况和该门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介绍相关的哲学知识、文学艺术史知识。

三、理论联系实际,教书兼顾育人。

叶圣陶先生说过:受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社会的够格的成员,做国家的够格的公民。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则明确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1]因此,教书是必然育人的。当然育人不一定教书,只存在不教书的育人,绝对没有不育人的教书。教学应注重掌握知识,但并不能为知识而知识,为历史而历史。这就要求做教师不仅要传学术之道,还要解人生之惑。

教师应注意随时随地以具体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美感,引导学生去感悟深沉的理论美,多姿多彩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目的都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运用审美来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丰富的情感、崇高的品质、完美的人格。人的心理和人格是在人的社会活动中,尤其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对于学生而言,通过教学交往活动,既满足了学生与他人平等交往的心理需要,又使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这正是一个人走向成熟和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标志。另外,在教学交往中,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能产生重大影响。

教育承担着培养人的健康情感的重任,反对各种不健康情感和思潮的侵蚀,增强人的免疫力。自发的情感在深度和广度上是有限的,其抵抗力是有限的,健康的情感必须通过培养教育来实现。

因此教育既要传授科技知识,同时又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意志,用健康的情感――人文精神来限制科技的发展可能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难以维持。

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说明教师的教学要激发学生“乐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枯燥的讲授、缺乏技巧的引导,调动不了大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活跃不了他们的思维。为此,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生动化,在课程教学活动的具体设计、组织和实施环节上做出调整、改革。

课堂讲授法是国内外高校都普遍采用的主导教学法。但在讲授过程中,教师也应注意在讲授的内容视角上、艺术视角上、反馈调节等方面下工夫。讲授内容要有一定深度,但又要深入浅出。创意、情趣可以启人心智,为此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语言的修养,重视语言、语词节奏的变化,引人入胜地讲解,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幽默,揭示矛盾。

五、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教学交往,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1.教学交往反映了现代教学的开放性和社会建构性。首先,教学不再仅仅是学生的认识活动,而且是一种社会沟通现象,是学生的社会性、主体性生成的过程。其次,教学是学生主体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双向构建过程。只有通过与他人交往的社会建构过程,才能更好地建构学生的主体结构,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

2.教学交往反映了现代教学的多重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按照教学交往本质观,教学是一种交往与沟通活动,它本质上是师生的一种生存方式。这样,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知识之间就不再是主体―客体关系,而是“对话”关系,或者说是一种“主―客―主”的关系,即教师与学生之间(主―主)通过教学内容(客体)中介的“双向理解”的交往关系。它生成的是多重主体际关系,包括师生之间的主体际关系、教师间的主体际关系、学生间的主体际关系,以及教师、学生作为客体的“文本”的创造者之间的隐性主体际关系。这种多重主体关系实质上体现了师生的交互主体性关系,教学交往就是这种交互主体性的现实表现。教学交往对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与别人的合作与交往中,学会理解,学会尊重。在教学交往中,学生学会与同伴交往,从教师那儿获得支持与帮助。所有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六、教材作为教育过程三要素的重要一环,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和知识传承的载体,是规范人才培养规格、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依凭。

即使在各种媒体和辅助教学手段纷至沓来的今天,教材依旧是现代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高师应在教材改革上下大功夫。一方面,教材要具有前沿性。由于“科学永远是不完整的,它每解决一个问题,又会产生十个问题”,[2]科学在具有确定性的同时又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一定要打破教材内容必须是成熟的确定性的原则,应向学生介绍一些学科的前沿知识,引导高校师生思考,促进学生创新出新的知识。另一方面,教材要有实用性,专业理论要注意联系相关的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生活实际,当代世界社会、经济、教育技术和文化发展实际。特别是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21世纪的现代教育理念感召下,人们对现行教材变革的思考越发深刻,教材的呈现形式越发多样。面向21世纪,现代教育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打破地域性、社区性,走现代教育国际化之路。教育国际化的核心问题在于必须培养出在思想、知识、技能以及对本国和世界的了解等诸方面,都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有鉴于此,加大课程中的国际知识、国际理解和国际交流的比重就显得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曹孚编.外国教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184.

[2]张伯苓言信纸选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美学教育培训范文第2篇

大批具有一定美容美发理论和技能的从业人员。

但是,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诚信意识薄弱、人才流动性大、行业内部互挖墙角、频繁跳槽等问题长期以来严重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所幸的是,这些问题正被越来越多的行业人士和美容机构所重视,力图使其得到改观,比如中国驻颜美容学院第一批本科毕业生的诞生,便在中国美容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行业教育培训有待升级

据调查,中国美容机构的从业人员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35.1%,高中及中专技校者占53.53%,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11.38%,从业者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与行业的技术要求以及人体卫生相关的服务技能要求有很大差距。

人才队伍建设的速度远远落后于行业发展速度。美容从业人员中经过系统培训者约占53.92%,近一半人员无专门教育经历,其中有医学背景者只占3.83%。而且目前国内的专业培训多为1~3个月的短期培训,这与国外美容专业教育、后续培训,特别是学历教育有很大差距。目前的教育培训体制与美容行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是导致出现美容服务问题较多的原因之。

同时,由于我国美容行业内部缺乏科学、严格的从业准入制度,影响了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加之从业人员缺乏教育培训,导致行业服务质量普遍跟不上社会需求。

中国驻颜致力美容本科教育

在中国驻颜美容学院,“学习个月就能成为美容师”的概念已经成为过去时。

近日,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的“中国驻颜美容学院首届美容本科生录取仪式”上,几十名顺利通过本科考试的同学兴高采烈地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她们成为了中国美容行业第一批美容本科大学生。此事件在中国美容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中国美容教育从此进入“本科时代”。

北京中国驻颜美容学院是我国第一所美容化妆相关高等学府,自1995年开始招收培养美容大专生,第一次把美容培训提升到高等教育的层次,填补了我国美容高等教育的空白。该本科班学制四年,开设课程主要包括美容礼仪、美容皮肤护理、美容消费心理学、美容法律实务、美容院战略管理、人体美学、化妆造型、人物形象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绘画、教育心理学、中西医皮肤学、营养学、化妆品学等,所用教材中学院自编教材占2/3。

美学教育培训范文第3篇

作为“检察机关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培训方式”改革,重庆检察五分院作了有益探索尝试,其特点是:领导重视,广泛参与;认真调研,科学谋划;学以致用,注重转化;形式多样,效果显著。但制约检察教育培训实效性的培训方式等相关问题值得深入研究。重庆检察五分院建立的“每人一讲式”、“自说自画式”、“访谈式”、“动漫式”等教育培训方式值得借鉴探索。

关键词:

教育培训;实效性;方式改革

检察教育培训是提升检察干警能力和加强检察队伍管理的有效的手段。中央新修订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明确要求实行“分级分类,全员培训”总原则。最高检《2017年检察教育培训工作要点》则要求“深入推进大规模正规化岗位培训、教育培训和业务竞赛,继续深化检察教育培训改革,为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近几年来,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五分院(下称“我院”)依托“教育培训”这个着力点,持续加大培训力度,无论是业务建设、队伍建设、检务保障、信息化建设均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总结经验,深入研究检察教育培训方式等相关问题,具有重大现实和长远意义,以最大限度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制约教育培训实效性主要问题分析

在司法实践中,制约教育培训实效性的几个突出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研究解决,以利教育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这些问题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既有机制建设方面的不足,也有法规不完善,还有培训方式方法的问题。

(一)如何解决好培训课程设置与培训效果的统一问题

实践中,从表面上看,有的培训课程设置较好,培训形式即有专题讲座,也有互动交流,既有多媒体教学的课件,也有体验式教学,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所聘人员授课水平不高,只重形式,一味迎合学员;二是参训人员对培训重视不够,参与意识不强。我们认为,解决该问题的办法主要有:一是事先组织者要认真与所聘单位或授课人员进行充分沟通交流,提出明确的授课点及相关要求(包括要求传递正能量),最好让授课人员列出授课提纲,对不理想的授课老师及时要求更换。二是强化参训人员责任意识。培训前组织者要认真组织开好动员会,提出明确具体要求(包括组织纪律),培训结束后组织者要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量化,比如进行理论考试测试,或者通过对具体问题进行提问,以打分的方式考核评价。同时严格课堂纪律,实行上课点名或签到的方式,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玩手机、说小话、打瞌睡、随便走动等行为,要利用课间休息或本节课结束时及时点评、提示,认真加以纠正。当然,随时提醒的方式易分散老师的注意力,影响授课效果,一般不宜采用。

(二)如何处理好教育培训与工学矛盾突出的问题

客观讲,工学矛盾突出几乎是所有单位面临的问题,但司法机关表现的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业务部门(办案部门),近几年案件呈显著上升趋势,法律规定的办案时效性强,案件发生的周期性集中,加之办案人员少、案件质量要求高。因此,办案人员的压力巨大,因而有个别同志对培训表现出不理解、不支持、不热衷,产生畏难或抵触情绪,遇有培训任务就找理由不参加,总认为通过办案,提高业务水平与能力是最好的自我培训,比参加外出培训强。如何确保既保质保量的完成办案任务,又抽出时间集中进行“充电”培训,确实考验着组织者、管理者的管理艺术与智慧。我们认为,解决好工学矛盾,一是领导要加强教育引导。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从不同角度讲明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讲明“磨刀不误砍柴功”的道理,同时还要讲明接受教育不仅是公民的一项权利,同时也是一种义务,权利可以放弃,但义务必须履行;二是教育培训组织管理者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进行。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分级、分类、分时段进行,因人、因时适教;三是要认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科学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并切实选好配强授课老师,以培训的实效性加以引导说服,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

(三)如何处理好外聘老师与发挥好本单位业务专家、检察人才作用的关系问题

从目前培训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培训外聘老师或者外聘领导作为授课人员居多,而本单位(或本系统)的人员较少,总认为“外来和尚会念经”、“领导水平高”,客观上忽视了本单位人才作用的发挥。我们认为,外聘一定数量的教授、专家对于拓展视野是必要的,但不宜过多,因为培训的针对性要求培训要结合检察实际工作需要进行,如果外聘人员过多,势必导致内部检察人才的作用发挥不够,达不到培养好、利用好检察人才的目的,久而久之就会影响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何况有的外聘人员由于事务性较多,工作繁忙,理性思考不够,备课不充分,实际授课效果并不一定好。相反,本地或本系统、本单位的专家、人才比较了解本专业的情况,往往授课的针对性强,实际效果较好。我们认为,在全员综合素能培训方面可适当增加内部人才讲授的比重,发挥好其在某方面的长处,同时在教育培训时,应以内部人才讲授为主,真正达到培训他人与培训自我、教学相长的目的。另外,也要解决好外聘人员授课费高与内部人员授课费用过低(甚至不支付)的问题,充分尊重授课人员脑力劳动和智力成果,最大限度保护好、调动好内部人才的积极性。

二、检察教育培训方式改革实践

我们认为,解决好制约教育培训实效性问题的根本对策必须从培训方式改革入手。从司法改革的内在要求来看,如何适应当前司法改革的进程,培训方式的创新至关重要,除采用传统的“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外,以下的几种方式可供借鉴尝试:

(一)“每人一讲”式培训

2015年我院宣教处尝试开展了让处内干警“每人一讲”活动,达到了“人人上讲台、人人受训”的教育培训效果,我们所撰写的《教育培训从支部抓起》一文被市院采用转发。其最大优点是解决了案多人少、工学矛盾突出、全院性自主培训的不足,较好实现了支部活动与教育培训的有机融合。其基本模式是:结合宣教处工作职责,支部书记要求处内人人都要轮流上讲台,实行“每月一讲”。可根据每个人不同情况,安排业务较为熟悉、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干警作示范,并要求授课人认真做好授课准备。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授课形式灵活多样。既可以是专题讲座,也可以是案例研讨,还可以是座谈交流等,形式不拘一格。二是授课内容由授课人自主选择。既可以是结合实际工作讲法学类,也可以是讲工作之外的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科学包括讲人生励志类、生活感悟类的内容。总之,授课内容完全由主讲人自主决定,保持“原生态”,真正发挥主讲人的主观能动性,从中暴露、发现授课人的不足,从而达到完善自我、自我培养的目的。三是科学设置点评环节。按照程序设计,在主讲人授课完毕后,由支部干警逐一进行点评,最后由支部书记作综合点评。设置这一环节,既可增强授课人的责任心、责任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授课效果,也可以促使听课人员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点评人在点评时,在充分肯定主讲人成效的同时,重在指出授课内容、授课形式、课件制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缺少此环节,就难以达到实际效果。四是发挥好主持人作用。首先主持人要对授课时间提出明确要求,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逐步适应”的总要求,讲授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小时,时间过短,难以达到教育培训的实际效果,时间过长,又增加了初次授课人员的难度,难以适应。其次要对听课人员提出要求,除认真听讲外,还要认真思考,为大家在点评环节进行精彩点评奠定基础。最后主持人要对主讲人授课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综合点评,精彩的点评对教育培训实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一年的尝试,本处干警进一步体会到了教育培训的意义所在。一是增强了“培训者首先自我培训”意识,提高了自觉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人人上讲台活动,可以有效促使授课人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提高支部成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以及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养成自觉学习、主动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性。二是增强了从事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真情实感。从事检察新闻宣传工作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其次要体现新闻报道所具有的“政治的敏感性、选才的新颖性、报道的及时性和所报道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等特性。新闻工作者所要具备的文字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舆情处置能力以及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通过亲自授课给予了充分体现。通过“每人一讲”的实战形式,从换位思考、真情实感的角度切身体验到如何使培训效果最大化,从而不断提升培训人员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三是有效开展干警“教育培训”活动的需要。检察干警人人上讲台不仅是高检院干部教育培训的规划性要求,也是有效开展教育培训提升干警素能的实际需求。为了解决工学矛盾突出的问题,宣教处支部“每人一课”活动就是对自主培训的一种有益尝试,可以弥补全院性培训的不足,由于时间上可以自主安排,具有较强的机动性、灵活性。四是提升干警思维能力的客观需要。通过“每人一讲”活动,使干警明确了授课选题、课件如何制作、教学方式、如何把控时间等关键要素的重要性。五是提升处室组织管理能力,增强凝聚力的需要。部门组织者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谁来讲、谁先讲、讲什么,也包括何时讲、受众对象、地点的确定。通过干警亲自授课,让本处室人员一起听,从授课人那里或多或少学到不少知识,可以增强集体的荣誉感、凝聚力。六是创新支部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的需要。如何创新组织形式,使日常教育管理效果最大化,是支部书记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目前的组织生活大多停留在念念报纸、读读文件上,自我封闭的形式,被动应付,主动学习不够、学习效果不佳是现实问题。通过“每人一课”活动,可以创新、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既可以增强学习趣味性、实效性,也可以从中发现、培养人才,抓好队伍建设,真正起到支部书记“一岗双责”的作用。

(二)“自说自画式”培训

以往培训大多采用主讲人主讲或主讲人主导的方式,由于此种方式采用过多且较为单调,听课人员往往的有“反感”情绪。2014年我从事宣教工作时就在想,采用何种新颖方式让干警在培训中实现效果的最大化。一次偶然机会我看到中央电视台由散贝宁主持的“开讲啦”栏目,我在想如果将此种形式植入到教育培训中去应该有不错的效果。此想法在征得领导同意后,2015年上半年,由我主导策划并主持了五分院“35岁以下青年干警培训班”,首次借鉴中央电视台“开讲啦”形式。其基本模式是:事先选定5位青年干警让其做好充分文字准备,培训现场让其分别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口述“自说自画”的方式进行讲述,这5位发言人分别就《如何正确对待荣誉》《如何正确面对困难与挫折》《家庭、学习与成长》《技术工作也大有可为》《增进与人民群众感情交流,化解好社会矛盾》作了主题发言,通过评委及干警提问、主发言人回答问题、评委点评、总评等方式,既拓展了培训形式,也丰富了培训内容,还增进了大家的真情实感,培训的实效性较为明显,深受参训干警的好评,我院制作的微视频先后被市院、最高检向全市、全国转发。我院青年干警周捷在培训反馈表中写道,“这种别开生面的活动很新颖,互动性强,亲切自然,主题发言人和场下干警年龄相仿,我们能从他们真实的经历中收获很多,特别励志。”此种培训模式既体现了教育培训的内涵,又出人意料的达到了培训效果,还为我院今后培训模式创新提供了很好借鉴。但对组织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要精心策划,选好发言人和主持人,并事先对互动环节做好充分准备,花费时间精力较多。

(三)“访谈式”培训

此种培训方式主要适合于政治类教育培训,比如人生观、价值观、“两学一做”等较为抽象类教育培训,因为政治类教育培训主讲人很难讲好,在一般人看来兴趣不够浓厚,而“访谈式”培训可以弥补其不足。“访谈式”培训基本模式是:首先事先通过采访典型人和事并制作好录音录像素材。其次布置好由全院干警参加的培训会场。包括主持人的选定及培训主题的确定、所要提问的问题、主席台上被现场采访对象的确定(包括个别院领导、学者、中层干部、普通干警等)、座次确定、台下干警可能提出的问题由谁来回答等都要一一策划好。最后要与技术等部门沟通好,做好灯光、音响效果、视频录音录像播放、录制等准备工作。此种方式最大好处是能够让干警身邻其境的感受到被访谈人的真实心声,且亲切自然,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性强。但最大难度在于增强了主持人的难度(包括其对采访内容的熟知程度、语音语速时间把控以及与场下人员互动内容的应变能力等),同时对组织策划人提出了更高要求,且制作成本较高,花费时间精力较多。

(四)“动漫式”培训(个体式培训)

此种培训方式适合于培训对象为个体干警。其基本模式是:事先由培训组织者就培训的内容以动画方式制作好,向所要培训的人员分别发送学习。最大优点是不用将受训人员组织起来集中学习,采用分散式学习,受训人员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自由度较高,且知识性、趣味性较强,较好实现了新媒体技术与教育培训方式的融合。但缺点是对制作动画的技术性要求高,培训的效果依赖于受训人员学习的自觉性和参与度,且学习的效果难以控制。但不管如何,作为培训方式的有益补充可大胆进行尝试。当然,除上述4种培训模式外,也可大力尝试“业务竞赛式”培训和“问卷调查式”培训。

美学教育培训范文第4篇

>> 从培训到学习:现代企业大学的内涵与发展 从培训到学习:企业自主学习的内涵、优势与影响因素 从培训到学习 从社工培训到村官培训的项目创立假想 企业大学培训体系的构建与分析 从VF到ACCESS的过渡学习 从“勉强”到“学习”的转换 企业大学实践:从1.0到2.0 美国企业大学教育培训模式发展研究 从学习型组织到发展型组织 从学习到绩效抵达理想的彼岸 从“摸着石头”到“学习型”的转变 抵达理想的彼岸从学习到绩效 网络的力量:从交往到学习共同体 从欣赏英语语言的美到爱上英语学习 从孔子到屠夫学校——“新学习力”的诞生 从翻转课堂到翻转学习的演进 从“福利帮助”到“终身学习”:国外的经验 合作分享学习:从“形”到“神”的追求 从美术学习到美学思维的建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7][8][16]侯锷.闫晓珍.企业大学战略[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3]岑明嫒.企业大学(21世纪企业的关键战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吴峰.基于场论的企业大学模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3).

[5]袁鋭锷.文金桃.美国企业大学现象透视[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6]AkramA.El-Tannir.The corporate university model for continuous learning,training and development[J].Education+Training,Vol.44 Iss:22 pp.

[9]Meryl Davis Landau.Corporate university crack open their doors[J].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Vol.21 Iss:3 pp.

[10][11]王世英.吴能全.闫晓珍.培训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12]珍妮·C·梅斯特.企业大学(为企业培养一流的员工)[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13][14]June Xuejun Qiao.Corporate university in China:processes,issues and challenges[J].Journal of Workplace Learning.Vol.21 Iss:2 pp.

美学教育培训范文第5篇

一,具有良好的师风师德,爱岗敬业,优质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系统讲授6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2门选修课程,学生课评等级均为优秀;主持教育教改课题1项,参加精品课程建设1门,参加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教改工程课题1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4篇,获得校级教学软件比赛三等奖1项,教学成绩显著。

任现职以来,模范地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优质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和教研成绩。5年来,作为主讲教师先后承担硕士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列主义原著选读》,《自然辩证法》以及博士生的《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技》等6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任务,开设《医学美学》,《现代西方哲学》等2门选修课程,授课总学时达到1472学时,减去脱产攻读博士学位的1年,年均学时达到368学时,教学工作量饱满。本人深深热爱教育教学工作,坚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积极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积极参加和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探索提高教学实效的新渠道和新手段。近年来,创造性地把参与性教学方法运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学生的人生经验,课堂体验和未来生活理想的联系起来开展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渗透和互动,教学效果好,得到督导员和同行的肯定,学生课评的满意度高,评价等级均为优秀。指导5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和写作,论文的质量较高;负责指导的2名硕士研究生学习刻苦,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以及撰写学术研究论文。主持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课题1项,参加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教改工程项目1项,作为主要参加者参加的校级精品课程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被推荐为自治区精品课程项目。先后发表《参与性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的运用研究》等教学研究论文4篇,其中《关于"原理"课中人的劳动本质观的教学逻辑新探》发表在专业核心期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上(年第4期)。主持设计和制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多媒体教学软件获得医科大学第四届教学软件比赛三等奖,年被推荐参加全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讲课比赛。

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科研成绩显著。

主持科研课题3项,其中:省级课题1项,地厅级课题1项,校级课题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科研课题9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3项,横向课题3项,校级课题2项。出版学术著作1部(独著),发表有较高质量和一定创见性的学术论文18篇,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与实践"这一明确和稳定的主要研究方向。

任现职以来,积极开展科研,在研究工作中具有独立开拓,主持科研课题的能力,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较强,能把握本专业学科的研究热点和方向,并把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科研与教学的双向互动,形成并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与实践"这一明确和稳定的主要研究方向。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18篇(含教学论文),其中:登载在核心期刊6篇,登载在CSSCI刊物5篇,登载专业核心期刊1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人大复印资料专题库收录4篇;承担科研课题12项,主持3项,其中:"十一五"规划课题一项,地厅级课题1项,校级课题1项;主要参加9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3项,横向课题3项,校级课题2项(以上论文和课题详见:《申报教授报送材料(二)》)。年获得医科大学"十佳青年学术标兵"称号,年被遴选为马克思主义中青年专家培养对象。研究工作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人的发展的当代问题展开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系列研究。

1,围绕人的当展的转向问题展开研究。提出和论证了人的发展的审美维度,论证了审美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和生存体验是人的生命的本体诉求,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主题,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生存论的审美内涵,论证了审美与人的发展的关联性,揭示了人的发展的功利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内在统一,并以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实践为背景,探讨了超越人的当展困境的基本路径,提出构建审美的发展方式是人的当代诉求,和谐社会是人的发展的审美自觉,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当代中国实践等有创见性的观点,为人的当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当代中国人的发展提供了具有实践意义的思路,研究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展与审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10月版),发表了《当代生活审美化与人的发展吁求》等系列研究论文5篇,其中4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2,围绕教育现代化与人的发展关系展开研究。针对教育现代化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与影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点论述了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根据和教育目标,探讨了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教育问题和贫困地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发展问题,4篇,其中:2篇发表在核心期刊,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论丛》年第2期全文转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视阈中的公民教育》,学术论坛,年第12期)。从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出发,运用社会学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的性别观对十所高校的1000名教师展开调查研究,进行社会性别的研究与分析,发表《论高校促进社会性别平等资源的综合开发问题》等系列研究论文4篇。

三,积极参与专业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参编教材2部,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1部,获得学科建设贡献奖1项,担任多个相关学科研究会的理事,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任现职以来,积极参与专业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针对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和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问题展开理论研究,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和多维目标,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立美论的思想,为本专业学科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提供有针对性和发展前瞻性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建议。在医科大学工作期间,积极推动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建设和研究,曾担任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中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医学会医学美学美容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编委等学术兼职工作,主持开设医学生人文素质公选新课程"医学美学",参加编写医学美学教材2部:《美学与医学美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年8月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和《美容医疗技术》(科学出版社,年3月版),医学美学论文集1部(《探索医学之美》,东南大学出版社,年5月版)任《美容医疗技术》副主编,《美学与医学美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为医学美学学科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年被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美容分会授予"学科建设贡献二等奖"。担任伦理学会理事,妇女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民族大学社会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任医科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秘书长,积极参加和推动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四,加强进修学习,坚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积极参加专业学习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学习和学术会议交流,圆满完成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并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按期获得博士学位,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

任现职以来,坚持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年6月圆满完成了博士学位课程并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按期获得博士学位,完善了知识结构,夯实了业务理论基础,提升了综合素质和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显著提高。在此期间,积极参加其他业务知识和继续教育的培训学习,先后参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三项专项学习"培训等。积极参加国际国内相关学术会议,在香港教育学院举办"青少年法治教育与公民素养研究"中所作的大会主旨发言"参与性方法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的运用"获得与会者的肯定;在"改革开放30年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作的主旨发言"思想政治教育立美论"引起与会同行的关注。多次参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备课培训班并在大会上作了发言交流,多渠道持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英语水平明显提高,计算机使用非常娴熟,符合免试条件。

五,积极参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借助其他手段和平台参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获得教师和学生的肯定和好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任教师,坚持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在教学之余,认真钻研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现代交往手段与学生进行沟通,并借助心理咨询中心的平台为学生排解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年至年担任医科大学心理教育咨询中心的兼职咨询教师;积极参与大学生开展的社团活动,曾经担任医科大学绿色沙龙,心理咨询等多个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参加指导过多位学生的"科技之星"科研课题设计和社会调查活动,其中有两位学生的课题和论文获得资助和奖励;多次担任学生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的评委,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任现职5年来,我在思想政治,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仍需不断努力地创新教学和研究,争取更大进步,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美学教育培训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英语教育产业化

近年,我国已攀升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世界各大经济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商务活动逐年增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加,客观上推动了我国英语教育产业的发展步调。在此背景下,我国的英语教育不再局囿于学校课堂教学,社会市场涌现出了大批的英语语言培训结构,为英语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历经多年发展,我国的英语教育已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化链条。然而,囿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英语教育产业化在发展过程中问题凸显。从语言经济学视阈评价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产业化不但可有效解决各种问题,且将对我国教育产业化的深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语言经济学内涵

语言经济学滥觞似有40年余,约20世纪60年代中期被欧美学者提出,该学科的出现颠覆了人们对语言的传统认知,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人们用来沟通交流的工具,且还具有价值、效用、费用和效益四大经济学本质属性。由于语言经济学发展历程相对较短,国内外均缺乏对语言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但人们普遍认为语言经济学具有以下内涵:其一,语言属于人力资本,并且是一种工具性资本,与其它人力资本不同,语言能够成为人们获取其它资本的重要工具,从而有效提高人力成本的附加值。其二,语言教育的成本投入与实际效益难以估算。语言教育的实际效益往往具有滞后性,在教育完成后的一段时间才能进行估算,且不同经济成分带来的经济效益与价值不同,因此,很难找到语言教育成本和收益的平衡点。其三,影响语言经济属性的因素较多。语言能够成为一种价值较高的人力资本,取决于该语言种类在特定区域使用的深度与广度。总言之,在衡量语言经济效益时需进行综合分析。

二、我国英语教育产业化发展现状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英语教育已步入产业化发展阶段,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政府对英语教育产业给予了大力支持,出台了系列政策,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但从全局角度来看,我国教育产业化的深度还远不够,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需求。当英语教育产业的发展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时,势必出现更多的教育培训机构弥补教育产业的不足。现代英语教育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必须进行必要的“投入”才能享受丰厚的“产出”,而现代社会对英语人才的大量需求促使此种交易达成。

从语言经济学视阈,英语的学习与使用也是供求关系的一种。现代社会,各领域均需要专业化的英语人才,但如用经济学中“供给和需求模型”来解释英语市场的供求关系显然乏力,因为在教育市场的供求曲线中,价格变动并不能影响市场需求的变化。近年来,随着我国英语教育产业化的深入发展,英语教育市场雏形已成,市场主体多元化,既有众多中方独资的英语培训机构,又有国际资本进入我国英语教育市场,为我国英语教育产业化的纵深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英语教育产业化的语言经济学意义

(一)英语教育产业的纵深发展提振了产业链条的经济增长

语言经济学将语言视为一种人力资本,该资本的形成需要历经漫长的过程,是知识技能和积累的延伸。学习者受教育的过程从表面上看是消费,但其实质是一种长远的投资。英语学习不仅仅要依靠学校的课堂教学,且需要英语产业链条中其它产业的辅助。目前,除了最基本的学校教育构成,我国英语产业链条中最火爆的非英语培训班莫属。新东方是国内较为大型的教育培训机构,其业务体系以英语及其它外语培训为核心,2016年,新东方净收入将近15亿美元,同比增长18.6%;运营利润同比增长29.5%,学生报名人数上升25.8%。由新东方的案例可知,英语教育产业已发展成为完整的链条,但与学校教育不同,与新东方类似的教育培训机构需要成熟的经济运作才能确保稳定l展。现今信息化时代,各种网络课程、教学视频成为了英语教育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对英语教育产业的纵深发展影响深远。人们已深刻认识到英语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学生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孩子英语教育投入的比例逐年增加,少儿英语培训市场份额更是水涨船高。

(二)英语教育产业的纵深发展促进了全球经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深入普及,地球已经成为了“地球村”,区域经济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各个国家文化的碰撞日趋激烈,全球经济文化共同体正在逐步形成。无论是加深文化的交融,还是促进经济的合作均需通过语言沟通来实现,在此背景下,人们学习英语的愿望日益强烈,希望能够通过语言学习深入了解西方文化,从而能够更好融入到全球经济文化共同体中。语言经济学力证了语言的经济学内涵,而语言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功能则是其经济属性的具体体现。作为信息交流的符号,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会遵循特定的习俗和法规,它可以准确反映出使用者表达言辞的习惯,是各种规则制度的信息载体。英语教育产业化不仅需充分展现语言的教育功能,且必须要不断传承文化功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彰显语言的经济价值。

(三)英语教育产业的纵深发展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

语言交易成本是对外贸易中一项重要的成本支出,特别是近年来,全球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有效降低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各个国家都在深入思考的问题。英语教育产业的深入发展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专业英语人才,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一方面,丰富的英语人才储备有利于降低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语言交易成本,有效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英语专业人才的大量输出有利于打开国际市场,获得更多的贸易商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

总言之,英语教育产业潜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语言经济学视阈下考量我国的英语教育专业化会发现我国的英语教育产业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域间,对英语教育产业链条的形成,乃至对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均具重大的影响。

四、我国英语教育产业化的弊端

(一)行业门槛低,培训质量参差不齐

较之于学校英语教育,英语培训机构的运作模式更加灵活,然而,由于行业的准入门槛低,且缺乏有效的监管,致使大量根本不具备培训实力的机构涌入到英语教育市场,不但扰乱了我国英语教育市场的正常发展秩序,还将对我国英语教育的长久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目前,我国英语培训机构普遍存在师资水平良莠不齐的现象。一些机构为了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以外教为噱头,而很多所谓的“外教”并无相关的教育资质,也不具备专业的语言传播及教授技能。培训师资水平参差不齐致使我国英语教育的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不利于我国英语教育产业的有序发展。此外,一些不良商家利用学生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其制定的课程价格与实际的服务严重不匹配,违反了语言经济学中“收益―成本”原则,给我国英语教育产业化的深入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英语教育产业资源分布不均,教育差距大

教育产业资源分布不均衡不只体现在英语教育方面,且体现在教育领域的众多层面。我国的英语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镇,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而偏远地区的英语教育资源十分匮乏。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普及,许多培训机构开设了网络培训课程,虽然网络培训模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壁垒,但偏远山区的网络基础设施仍不完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英语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加之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有限,无力支付昂贵的培训费用,久而久之,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的英语水平差距愈拉愈大,滞障我国英语教育产业化的良性发展。

五、英语教育产业发展的径向

(一)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净化和优化行业发展环境

市场经济条件下,英语教育市场主体的多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政府须提高行业的准入门槛,确保所有参与到英语教育行业的市场主体具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和强大的师资队伍,能够胜任英语教育培训工作。此外,政府要加强对英语教育市场的监管力度,净化和优化行业发展环境,为英语教育产业化的深入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严控英语教育培训收费标准,建立健全收费监管规制

针对培训机构乱收费问题,政府除了要加强监管之外,还必须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收费监管规制,明确收费标准,确保英语教育培训的投入与产出相互匹配,使英语教育产业的运营更加规范。此外,国家应将英语教育产业法治化,制定严格的处罚条列,一旦发现乱收费问题要严厉查处,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逐步提升农村地区的英语教育培训水平

农村地区是我国英语教育培训工作最为薄弱的地区,国家要逐步实现英语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特别要向偏远农村地区倾斜,加大乡村地区教育经费的财政投入,改变城乡间教育资源不平衡的发展现状。政府在做好学校英语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城乡教育帮扶等举措切实做好农村地区的英语教育工作,实现城乡英语教育的协同发展。

六、结语

英语教育产业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语言经济学视阈下的我国英语教育产业化存在诸多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应逐步改变英语教育产业中不契合时展需求的投资模式,积极调整教育政策,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规划,确保我国英语教育产业的投入与产出呈正比,促使中国英语教育a业迎来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赵晗毓.语言经济学视域下的我国英语教育 [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10):82-85.

[2]黎黎.关于语言经济学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分析[J]. 商,2013(24):360.

美学教育培训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文素养 教育 培训方案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在目前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的心智还没有成熟,在进入学校之后除了被动地接受一些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外,并没有意愿主动地去接受人文素质的培训,这就让他们对人文素质的教育具有抗拒性。在学校方面,由于社会普遍现象的存在,他们认为高职院校的职能就是培养学生的技能,所以在课程的选择上也是大量增加专业课程,而忽视了人文素质课程的开设,所以,导致高职院校培养出一批技术过关但素质较差的学生。

(二)教师队伍建设不足,人文素养培训氛围缺失

高职院校的教师往往也是一些技术型人才,自身并没有较强的人文素养,他们教授学生的目的就是培养他们的技能,在日常的课程中也不会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培训,尤其是一些工科类的高职院校,有些教师是外聘的技术人员,他们并没有接受过正统的学校教育,人文素养和学生不相上下,所以导致他们并不能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训造成积极的影响。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具体培训方案

(一)转变教学理念,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各个高职院校应该从根本转变教学理念,认识到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还要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应该将单一型人才的培养转变为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应该有较强的人文素质,这样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才能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着极大的贡献。只有学校明确了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教育理念才会在培训方案的实施上有所转变,最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完善课程体系

人文素质课程的开设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是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在学校教学中应该从各个方面进行培养,在课程的开设上,多开设一些能够开发他们心智的课程,比如心理学课程、思政教育、美学等课程,通过课程的开设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和整个世界,不断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三)建设教师队伍,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在选择教师的时候应该聘请一些接受过系统正规教育的综合型人才,这样他们才能在课上或者课下给学生不一样的教学体验,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校应该通过举办一些专业性的人文讲座或者校园艺术节、运动会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量有趣的课外活动的开设让学生能够从中找到学习的兴趣点。图书馆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最好基地,学校应该积极建设图书馆,丰富图书馆资源,不仅要补充专业书籍,而且还要大量购置人文类书籍,并定期举办读书活动,通过征文、投稿等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通过一系列活动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结语

高职院校不仅是培养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更应该是综合型人才的摇篮,针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现状,学校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认识到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聘请专业教师、开设相关课程,并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为未来进入社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题:吉林省教育厅2014年度职业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为2014zcy202 课题名称: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美学教育培训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 视野 艺术 功能

从1998年8月文化部成立文化产业司,开始从国家层面发展文化产业,到2009年7月国务院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计划》,文化产业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今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现实话题与研究课题。在这一背景下,关于艺术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艺术的功能问题,也面临着新的语境,需要我们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对其进行新的思考。

在文化产业的视野下探讨艺术的功能问题,对于文化产业领域的艺术生产、文化事业领域的艺术创作及艺术学、美学研究领域的艺术理论发展,都有重要的价值。首先对于文化产业领域从事艺术生产的人来说,明确艺术的功能问题,可以指导他们的创造、生产方向。其次,对于文化事业领域的艺术工作者来说,对文化产业视野艺术功能的新理解,有助于丰富他们的艺术实践。最后,当代艺术实践的演进需要我们及时更新对艺术功能的理论认识,文化产业视野下艺术功能问题,对于艺术学、美学研究很重要。

目前,国际与国内尚无文化产业的精确定义,大致来说,文化产业指“进行商业经营, 以获取利润为目的”①,“提供能满足人的求知、审美、娱乐、宣泄等精神性需要文化产品、服务”②的物质生产部门或经济活动的集合。艺术属于文化现象,文化属性使艺术概念与文化产业概念产生了交叉、重合部分,即文化产业中涉及艺术产品和服务的部分,与艺术中具有经济、产业属性的部分。

关于艺术的一般功能,艺术史与美学史上产生了许多相关理论,到了现当代,则诞生了不少系统观点。如前苏联美学家卡冈认为艺术具有交往功能、启蒙功能、教育功能、享乐功能;彭吉象在《艺术学概论》提出艺术具有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审美娱乐功能。二者都涉及了娱乐功能,但目前比较普遍的认识是艺术具有认知、教育、审美功能,对于艺术是否应负担娱乐功能仍存在争议,艺术与市场的关系是其分歧的焦点所在,这正属于本文所要探讨的文化产业视野下的艺术功能问题范畴。

一、文化产业视野下,艺术认知、教育的一般功能被弱化

从文化产业角度思考艺术的功能问题,会发现,艺术的一般功能中的认知、教育功能虽然存在,但已不再居于重要地位。首先,文化产业视野下艺术的一般认知功能淡化。一方面,艺术产品与服务的消费者付钱进行艺术消费,并不是为了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信息来提升自己认知水平,正如人们购票进入电影院观看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不是为了通过电影认识和研究春秋时代晋国的历史。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中提供知识、信息的产品与服务,负担认知功能的主要是出版业、传媒业与教育培训业,也从侧面反映出在文化产业的具体背景下,认知并非艺术的主要功能。当然,艺术的认知功能仍然存在,但对于艺术消费者而言,这种能是客观附加的,而非他们主动寻求的。其次,文化产业视野下艺术的一般教育功能消退。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艺术长期被赋予“载道”的使命,使艺术的一般教育功能的认知深入人心,但对于艺术消费群体,很难期待他们为了被教化而去主动付费,他们更希望在艺术消费中获得享受而非受到教育。事实上,考察我国的艺术史与当代艺术实践,也会发现偏重于教育功能的艺术作品通常是来自于官方或者半官方的创作,在当代则应主要属于艺术事业领域关注的对象。

二、文化产业视野下,艺术的审美功能被进一步强化

毫无疑问,艺术最核心的一般功能是它的审美功能,艺术是审美文化的主体。在文化产业语境下,艺术虽然以产品和服务的形式出现并进入市场,但它的主要价值仍来自于审美功能。因此文化产业视野下的艺术审美功能依然重要,并且随着认知、教育功能的淡化,而显得更加突出。表演艺术的市场成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如爱尔兰的踢踏舞团“大河之舞”,全世界已有超过2500万观众现场观看了他们的演出,这种艺术消费活动之所以有如此吸引力,根源就在于其强大的审美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中脱离了意识形态束缚走向大众的艺术,更能体现它自身的审美本质与审美价值,从而突出其审美功能。

三、文化产业视野下,艺术的娱乐功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宣称艺术的目的应该包括“唤醒各种本来睡着的情绪、愿望和,”③使人“在赏心悦目的观照和情绪中尽情欢乐”④ 。近两百年过去了,世人尤其是艺术家们对于艺术的娱乐功能仍然怀有矛盾情绪,担忧强调娱乐功能会损害艺术的审美价值。但在文化产业的视野中,艺术的娱乐功能却已经被现实推到了更高的位置上。消费者,特别是年轻的消费者,正在强化艺术的娱乐功能。在艺术产业中,尤其是大众文化色彩强烈的影视艺术领域中,娱乐似乎已经成为艺术功能的主流,将本该属于审美的核心地位挤了下去。

注释:

①②王全福、杨英法,《文化产业的界定和统计难题与解析》,《求索》2008年01期

③④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年中文版,第57页

美学教育培训范文第9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舞蹈培训;教师素养

舞蹈艺术是将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也可以说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舞蹈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下社会发展较快。舞蹈基础教育培训市场遍地开花,但教学质量、教学内容以及教师素质却存在较大的差异。笔者对目前市场上舞蹈培训教师的素质状态做了简单区分,大概分为五种:第一类是专业老教师,其在学校或在舞团工作多年,或在社会上做舞蹈培训多年,教学经验丰富;第二类是专业中青年教师,其在专业院校或舞团工作,对舞蹈培训有热情有想法,接受了新鲜、科学的训练方式;第三类是刚毕业的学生或舞蹈专业在校学生兼职,他们年轻、有干劲,更受到学生喜欢,但教学经验不足;第四类是师范类非专业出身的教师,对舞蹈专业了解不足,很多教学内容会照搬教材;第五类是与舞蹈学科邻近的学科教师,这一类教师可能来自于戏曲、杂技、体操、健美操等专业,虽然同样是研究身体运动,但与舞蹈专业存在一定差异。这类教师并不了解舞蹈艺术本身的特殊性,对舞蹈的训练与其美感的呈现了解不充分。这一分类方式又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有经验、从事这项专业研究的教师;另一部为经验不足,或非科班出身的教师。就目前社会的总体状况而言,第二类教师在社会培训中心的数量远高于第一类,这一情况在二三线城市尤为突出。由此,不得不令人担心中国舞蹈基础教育在未来的发展,担心热爱舞蹈的学生或家长因师资力量的不足对学习产生反作用。笔者通过从事舞蹈教育工作的多年经验,分析造成舞蹈基础教育市场相对混乱的三个原因,并提出部分整改意见。

一、大批舞蹈专业毕业生流向市场创业

近年来,中国的“艺考”人数逐年壮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舞蹈专业对高考文化课的录取分数偏低,一般定在一本分数线的60%左右,甚至更低。对于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舞蹈的学生来说,高考时能通过专业课考试是要付出很多时间和辛苦,随后才进行文化课考试。二是全国培养舞蹈本科学生的高校数量日益增多。据初步统计,全国开设舞蹈本科的大学有132所之多。这些具有舞蹈本科培养资格的学校分别为:以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为首的一批一类艺术大学,还包括以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一批综合类大学;还有各省一类艺术学院,如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新疆艺术学院等;但除此之外,二类和三类舞蹈本科也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三是国内大部分舞蹈院校相继出现了扩招的情况。这三种现象直接导致二类、三类舞蹈院校的生源成分多为“速成艺术生”,即高中才开始学习舞蹈的学生。部分高中生由于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在高三时投入“艺考”培训班中,由此形成高中要升学率、家长要本科学位、高校要生源的链条关系。目前,各舞蹈院校每年的招生人数从几十到上千不等,由此可以推算出每年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庞大数量,由于部分学生基础并不扎实,必然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同时,社会相关就业岗位数量较少,从而导致为数不少的本科生在毕业后选择了自主创业,成为能力与经验都不充分的社会舞蹈基础教育的主力军。

二、影响舞蹈基础教育发展的市场因素

目前,中国的舞蹈艺术还处在发展阶段,舞蹈基础教育市场科学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下不可忽视的问题。而舞蹈基础教育的重任基本交给了社会培训机构,使其缺少系统性和规范化。舞蹈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缺少专业教材的指导,没有公认的、科学的教学体系,很多教师单纯按照自己的经验与理解来对学生进行入门训练和深化教育,违背了科学发展观,对舞蹈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埋下隐患。加之,有些教育内容和训练方法并不适合基础教学,可能导致学生在训练中受伤或产生厌学情绪等。除此之外,社会上相对主流的舞蹈基础培训是以应付各类舞蹈考级为主,相关的科学的教学内容较难被部分舞蹈爱好者以及专业教师接受。考级多出现在钢琴等乐器的培训与学习中,如钢琴考级会结合乐器本身的特点,明确每一级别对于曲目难度的要求,要求学生在钢琴表演中具备一定的表现力、节奏感、肌肉的控制力外,还存在着掌握一定的竞技性和技巧性的要求。而舞蹈与音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很多社会培训中心照搬音乐教学和考核模式的做法并不专业,也不科学。从基础教育工作岗位情况来看,当今社会就业强调竞争机制,考查学历就成为较为简单和直接的方式。近年来,很多中小学,甚至部分幼儿园都打出了招聘教师的学历要求为本科或硕士以上学历,舞蹈学科在教育体系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其实践性较强,大部分毕业生只具备本科学历,这使其在就业竞争中不具优势。同时,舞蹈艺术学科至今也没有纳入九年艺术教育体系,舞蹈专业毕业的学生往往要与音乐专业毕业学生竞争同一教学岗位,就业压力较大。

三、大众舞蹈修养有待提升

中国自1979年改革开放至今,外来文化大量涌入,其中,包括舞蹈文化艺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高,对舞蹈基础教育的需求也日渐提升。但客观地讲,中国的大众舞蹈基础教育仅处于刚起步阶段。从基础舞蹈学习的角度看,学生家长大多没有受过专业的舞蹈基础教育,对舞蹈艺术的概念相对模糊,艺术修养相对匮乏。从大众对舞蹈审美素养提升以及舞蹈普及的角度看,舞蹈在国内社会发展的主流为广场舞。而这类表现形式的艺术性以及对人们的审美培养能力有待商榷。笔者认为,一部分广场舞是广播体操的变异版本,并非舞蹈艺术,大众较难通过其来实现提升艺术修养的期许。另外,舞蹈学习的从众性也是当前社会中较为突出的现象和问题。单从艺术培训市场的角度看,国家一再强调为学生减负,但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却成全了课后培训的市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一口号深深刻在不少家长的印象里,成为很多家长的教育指导理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艺术带来的精神层面的满足,却因为部分家长艺术素养的缺失,导致市场出现大量的艺术类辅导机构,本该对学生进行的艺术培养从重点选拔变成普遍培养,钢琴、舞蹈、小主持人、声乐等成为基础艺术培养的必修课程。大多数家长都希望把学生培养成全能型人才。由于艺术修养的匮乏和盲目的从众性,部分家长无法为学生选择正确的艺术培养方式,更无法辨认市场上五花八门的培训的真伪与优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舞蹈基础教育乱象的发展。

四、改善舞蹈基础教育现状的建议

从上述三点现象来看,笔者认为,核心问题在于基础教育市场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以及大众审美匮乏导致盲目从众,这两点现实和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舞蹈基础教育体系存在一定距离。值得一提的是,发达国家艺术教育的共性是艺术的发展与普及较为均衡,这一点从其分布广泛均匀的大小剧院和博物馆等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相对浓厚的艺术氛围,培养出了许多世界知名的画家、雕塑家、音乐家、舞蹈家和文学家。可以说,艺术发展的强大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强大。而如何改变中国舞蹈基础教育的市场现状,理应成为从事舞蹈教育研究者的研究方向。笔者认为,有必要加强以下几方面措施:一是从国家政策扶持上进行调整,提高从事舞蹈基础教育以及舞蹈基础教育研究者的社会地位;创造就业平台;鼓励高校毕业生全心投入基础教育事业;鼓励高校教师对如何科学发展舞蹈基础教育角度进行研究,科学制定不同年龄段的教学内容,学校相应增加奖励制度。二是从舞蹈教育师资方面调整,增加舞蹈基础教育学术研讨,让更多的教师及时了解基础教育学科前沿问题;针对舞蹈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开设少儿舞蹈基础教育实践课程,使其更加了解和适应当下幼儿教育市场;加强对社会舞蹈教师资质的监管,可定期以区为单位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专业培训指导,并规范基础教育市场各舞种的教材与教法。三是提升大众审美普及力度,可以社区为单位增加对成年人艺术修养提高的免费课程,通过各种信息平台鼓励大众学习艺术,引导大众欣赏艺术,提高全民艺术修养及品位。

五、结语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艺术的各个门类学科也随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可以说,舞蹈艺术在当今社会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普及和推广,其对于包括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在内的各层次教育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这种推动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舞蹈自身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效应。因此,舞蹈教育的发展更要以一个更加开放的立场,不断向其他国家学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最后,笔者认为,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政策扶持,可以促进艺术学科的良性发展,而良性发展的舞蹈市场恰能够较好地推动相应的舞蹈基础教育研究,并更好地解决舞蹈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舞蹈艺术在丰富人生内容和时代含义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身优秀基础教育内容的鲜活化和市场化。艺术的良好发展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增强人们的幸福感,同时,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之一。

美学教育培训范文第10篇

一、广泛宣传发动,优选培育对象

随着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农村新生劳动力离农意愿强烈,宜都“谁来种地”、“地如何种”问题日益凸显。农广校抢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机遇,创新培训理念,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抓宣传发动。农广校一班人积极向市委政府领导汇报,争取重视。针对农业系统干部,重点宣讲培育工作意义,政策措施;针对农民群众,印发宣传资料,发到每家每户;针对社会群体,利用媒体宣传,让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宜都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和副市长任副组长,18个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市财政安排试点专项经费30万元。

二抓资源调查。农广校积极依托上级部门,围绕柑橘、茶叶等主导产业,组织100多人对全市种养大户开展资源分类统计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意愿调查,着眼具备从业意愿、拥有一定农业资源和素质能力的农民,遴选了首期207名培育对象,启动试点培训。

二、构建培训体系,夯实培育基础

一是构建“一主多元”培训基地,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农广校为龙头,以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宜都现代农业科技园、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等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依托,构建多层次、全方位、分工协作和各有侧重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宜都市投入了300多万元对3家培训机构、48个村级培训网点进行提档升级,进一步完善“农技110”、“12316”和农业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在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中确定了11个实习实践基地。

二是竞争性选拔教师,提高师资队伍水平。邀请创业培训师演示“互动式、参与式”培训示范课;按照湖北省农业厅“名师大赛”要求,参照农业厅标准制定评分规则,在宜都举办了新型职业农民优质课竞赛活动。从25名参赛对象中择优选聘15名教师享有培训资格。另吸纳湖北省、宜昌市10名优秀教师作为宜都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

三是科学制定教学大纲,落实教学课程体系。根据《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试点指导意见》,农广校站在农民职业化角度,科学设置课程,避免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变成“专项技术培训”的“加长版”,“大中专学历教育的压缩版”。大胆探索,把课堂安排在田间,把教室流动在农民的家门口,同时注入韩国新村运动“互助、协作、勤勉、诚信”新精神,并将农业多功能、创业、乡村生态美学等理念,以及沟通技巧、社交礼仪、物联网、农业信息和电子商务等技能一并纳入课程体系,增强了学员的综合能力。

三、大胆探索实践,创优培训模式

宜都农广校创新多种培训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一)创优培训方式,激发学习热情

及时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农业部举办的全国农民创业师资培训,将创业培训理念运用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中,采用引入启发式、参与式、情景式培训方法,依靠“双向互动”营造“欢乐课堂”;通过“鼓动参与”强化“主体意识”;借助“情景再现”引导“学以致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向“互动式、参与式”转变。在市场营销授课中,教师们让学员模拟当年聚亲情、积人脉、交朋友、闯市场的场景,演示自己就业创业的难忘经历,让学员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新的教学模式深深吸引了参学农民,10天的培训,参训率达到了99%,一大批学员从培训前的“一言不发”、“表情木讷”到培训后的“慷慨陈词”、“意气风发”。

(二)升华教学理念,放大培训效果

在培训中树立“管理严格,快乐高效,终身受益”的教学理念,把教育培训上升到信念、理念和文化层面,在教师和学员中间建立了深厚感情,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10天培训结束,学员们都迟迟不愿离去,结业仪式上,全体学员用鞠躬表达对教职员工的感谢。作为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农广校全体教职员工倍感自豪和满足。

(三)开展实习实践,提升综合素质

分乡镇和产业在15家实训基地开展操作实践,人均达到60学时;先后组织8批次120多名学员赴浙江、湖南等地学习考察,参加湖北省农业厅观摩活动,取得了多维互动、开阔视野的培训效果,受训学员由单纯书本转向动手操作、单一技能转向综合素质,受益匪浅。

四、强化跟踪服务,力求培育实效

对于首期207名学员,农广校紧紧依托农业局寓服务于管理之中,扎实开展跟进帮扶与配套服务,促进管理与培育工作有机融合。通过认定、获得资格证书的新型职业农民,以户为单位建立综合信息档案,市、乡两级安排专人开展“一对一”双向跟踪联系。提请政府行文颁布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内容包括财政贷款贴息、示范基地创建、品牌建设和农产品销售等6大方面。2013年,宜都市共兑现涉农奖励资金320万元,其中,首批新型职业农民直接受益109万元。

目前,宜都市首批学员已有179人通过认证,一大批学员正在宜都现代精品农业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提交产品样本40多件,营销广告词200多条,创业项目设计书202个,新建农业精品园16个,农业“三品”12个,精品果园“十个一”综合措施已在全国推广;宜都柑桔标准化生产入围全国示范案例。国内外共有6批次200多名代表先后来宜都参观考察。

五、问题与建议

总结回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还有很多方面需进一步完善。

(一)加强领导重视,争取政策扶持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效如何,扶持政策是关键和保障。

农广校要紧握中央一号文件这把尚方宝剑,多方争取领导重视,加强扶持政策研究,制定出台一批扶持政策,包括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社会保障等。细化到经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头上。提高和保障新型职业农民社会地位。

研究设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对新型职业农民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免学费和国家助学政策,培养具有农科中等职业教育水平的新型职业农民。

同时研究设立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系统培训专项经费,对不具备条件接受农科中等职业教育的骨干农民,分产业开展全生产经营周期的农业系统培训。

(二)改善培训条件,提高培训能力

要及时解决培训缺场所、教学缺设施、下乡缺工具、实习缺基地等问题;加强培训机构的经费投入和保障措施,把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纳入规划,重点加强县级校标准化建设、流动教学服务车配备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能力。

(三)创新培训模式,注重实际、实用、实效

顺应务农农民学习规律特点和生产生活实际,“就地就近”下乡进村办班,“农学结合”分段教育培训,促进学用结合和学习、生产“两不误”。探索组织高效、务实管用、农民欢迎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

(四)加强资格认证,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

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吸引农业院校特别是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回乡务农创业,支持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定向招录农村有志青年特别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领办人的“农二代”,培养爱农懂农务农的农业后继者;把回乡务农创业的青壮年农民工和退役军人作为当前农业后继者培养重点,纳入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计划,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种地”问题。

湖北省宜都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杨培明

上一篇:绿色经济研究范文 下一篇:农业工程概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