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4:16

绿色经济研究

绿色经济研究范文第1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绿色建筑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认知,绿色建筑不断兴起,绿色建筑的发展是我国未来建筑业发展的方向。本文先对绿色建筑的内涵和特征进行认知,再分析了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促进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绿色建筑经济;内涵;特征;问题;解决措施

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但是绿色建筑的到来为建筑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了更好地促进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有必要对绿色建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找出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可实施的改进措施,促进绿色建筑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又被称之为生态建筑,或者是可持续建筑,其含义是为人类创造一个健康、舒服、安全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同时在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拆除、回收过程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资源实现高效率使用,减少给换进带来的不好影响,努力达到最低限度的影响环境。绿色建筑的经济性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经济、环境和社会。首先是经济价值,绿色建筑经济的直接表现就是将成本与收益进行计算比较,能够实现的经济价值。绿色建筑的主要成本是建造节能墙和保温窗的投入,收益主要是指在使用过程中节省能耗的价值。其次是环境价值,将对环境的污染与给环境带来的价值进行量化对比,这是绿色建筑经济的间接表现。但是由于受主观性和客观性条件的制约,环境价值实现比较准确的量化是很难做到的。最后是社会价值,这是绿色建筑的隐形表现。绿色建筑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绿色运动发展的产物,开始是宣传环境保护,后来发展成以绿党为标志的政治产物。绿色建筑对现在的经济制度进行了批判,通过对环境的收益强调社会公平,唤醒人们的责任意识,体现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

二、绿色建筑的经济性特征

第一,外部效应。上世纪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外部效应,外部效应又被称为外在因素,是指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活动主体所做的活动会对活动主体者之外的对象产生一定的影响,是一种成本或者是收益外溢的现象。一方面,绿色建筑是在不断的寻求节能,这会降低成本,直接带来经济收益。另一方面,绿色建筑是在不断的寻求减排,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努力为保护环境献出自己的力量,这是绿色建筑的环境收益,是绿色建筑的间接性收益。在寻求节能减排技术时,会加大对节能减排的研究,加大投入,技术在开发使用之后会对环境造成尽量小的影响,尽最大努力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显而易见,这是绿色建筑的外部效应。第二,时间效应。绿色建筑的另一个经济性特征就是时间效应,即把将来发生的收益以及费用与现在发生的收益与费用进行对比,将来的价值会比现在的价值低,时间间隔越长,其价值就会越来越小。折现就是把将来的收益和费用按一定的标准计算,得到现在的价值。使用折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时间偏好,二是资金的机会成本。时间的偏好是指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会比较喜欢先收益后支出,资金的机会成本是指同等数额的资金,现在投入使用的收益比将来投入使用的收益高。所以,高贴现率能够让多年以后发生的对环境破坏和节约的成本减少多很小。

三、绿色建筑面临的问题

绿色建筑,简单理解就是节能减排,对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外部效应,为保护环境承担了自己的责任,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绿色建筑的经济外部性使它具有公共物品的特点,使用不当,很可能会导致市场失灵,使企业的成本高于收益,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一)技术带来的高成本

目前,我国在绿色建筑方面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绿色建筑起步较晚,专业的研究人员较少,技术比较落后,建材产品的种类比较少,设计费用较高,在国内没有形成产业化。要想促进绿色建筑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建筑材料,这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二)绿色建筑的内部收益较低,外部收益难以衡量

绿色建筑通过节能减排的技术的使用,减少了对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企业在研发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的技术时会投入各种资源,尤其是资金,不言而喻,这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减少了企业的内部收益。并且,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节能减排技术的使用所带来的环境收益很难量化。

(三)房地产市场不稳定

绿色建筑的研发投入和购买国外材料的高成本,会使得绿色建筑的价格也很高,这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一方面,向银行贷款更加困难,较多客户难以获得银行的贷款,这严重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对房子的需求受到严重的打击,投资者的成本难以收回,增加投资研发绿色建筑成为开发商的难题。另一方面,考虑到经济的稳定性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房价的过快过高上涨,房地产的价格很不稳定。在这样的环境下,投入的资金能否成功回收,收益能否实现高于成本,都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使得大多数的开发商不会选择开发绿色建筑。

(四)实施过程监管不严

绿色建筑的首要目标就是实现节能,设定的目标是通过节能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到2020年,实现全国建筑的总能耗达到节能百分之六十五。在施工阶段,由于监管不够,导致实际效果与预定的目标相差较大。在部分绿色建筑中,绿色建筑实现了其应有的效果,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绿色建筑存在较大的问题,运行效果较差。

(五)消费认知不足,需求小

绿色消费在我国虽然有所发展,但是我国居民对绿色建筑的观念仍比较弱。现在,受收入水平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居民选择贷款买房,更多的居民会选择购买相对便宜的住宅建筑,对绿色建筑的了解不多,需求较小。而且,居民在装修自己的住宅建筑时,出于对健康的担心,会考虑使用环保、绿色健康的建筑材料,但是居民对判断绿色建筑的标准与指标,知之甚少。大多数消费者只会关注眼前的短期的个人利益,而不会考虑绿色建筑带来的长远的社会公共利益。

(六)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

绿色建筑的推行,政府给予了一定政策的支持,并给与了一定的优惠措施,如税收补贴、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等。但是这些政策却没有得到较好地贯彻落实,有的敷衍应付,有的甚至干脆不执行。其次,在绿色建筑的有些方面,法律是缺失的,法律法规不够全面,而部分已有的政策与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是不相符的,缺乏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没有达到其应有的效果。

四、推进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解决对策

绿色建筑的推广发展,面临上述这些问题,为了促进绿色建筑更加健康合理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其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我国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解决措施。

(一)推广建筑观念,明确评价标准

在生活中,加大对绿色建筑的推广,提高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和关注,让人们认识到绿色建筑的优点,并认识到保护环境是与每一个息息相关的,让消费者乐于接受购买绿色建筑,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另外,还要明确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并信任绿色建筑,从而购买绿色建筑。

(二)加大金融支持和补贴力度

绿色建筑难以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贷款利率高,使得成本过高,因此,银行在对绿色建筑企业进行贷款时,可以适当考虑降低贷款利率,给予一定的金融支持,在补贴政策方面,可以适当倾斜,加大补贴力度。另外,在进行绿色建筑技术研发时,政府应该为绿色建筑搭建投资和融资的平台,帮助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监督贯彻执行

面对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相关部门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完善有关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使得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要加大监管的力度,确保相关政策真正的落实,得到了贯彻执行。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绿色建筑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认知,绿色建筑不断兴起,绿色建筑的发展是我国未来建筑业发展的方向。本文对绿色建筑的内涵和特征进行认知,再分析了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促进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俊玲 单位:河南中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董承章.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梁荣.中国房地产业发展规模与国民经济总量关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刘水杏.我国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分析[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1):58—63

[4]刘水杏.房地产业与相关产业关联度的国际比较[J].财贸经济,2004(4):81—82

[5]王媚媚.中国房地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2009

[6]毕康.北京市物流业的投入产出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6

[7]陈仲常.产业经济理论与实证分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8]胡国强,王高瑞,王国胜.关于投入产出表分配系数的初步研究[J].重庆:经济经纬,1997(4):79—80

[9]黄力.房地产业与其相关产业的关联效应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2009

[10]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2010.5

[11]叶祖达,梁俊强,李宏军等.我国绿色建筑的经济考虑:成本效益实证分析[J].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4):28—33

[12]谢宝华,刘平.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现状对我国房地产业就业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07(10):173—175

[13]刘水杏,张凌云,贾卓等.北京市房地产业的社会经济效应[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4]贾卓.北京市房地产业对社会就业的带动效应分析[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绿色经济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字:绿色经济;环保;节能减排

绿色经济是一种融合了人类现代文明,目的在于实现人与人之间平等竞争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能够持续发展的经济。这种经济的内涵是人类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危及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既要保持代际平衡,不能把有限的资源消耗殆尽而把污染留给下一代去处理,又要保持代内人的平衡,不能影响和牺牲他人的合法权益为代价而获利。因此,绿色经济既是知识经济,也是生态经济和道德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人类社会发展离不开绿色经济

从18世纪中叶亚当・斯密提出《国富论》,论述的劳动分工协作与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财富的关系,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到19世纪末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和马・韦伯提出的行政组织理论;从20世纪的“行为科学”理论到当今的现代管理理论,这些资产阶级的学者理论家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像亚当・斯密等人的经济学说和泰罗、法约尔等人的管理理论至今仍对后人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生产经营管理产生巨大影响。马克思曾经说过,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物质财富比它以前的所有社会创造的都要多得多。这的确说明,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社会形态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比之以前各种社会形态更具有先进性。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生产方式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和经济管理的思想理论和学说不断推陈出新。

二、建立完善绿色经济的发展机制

绿色经济已经起步于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发展绿色经济未必会一帆风顺。人们尽管已逐步认识环境问题对于制约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危害性,也逐步认清发展经济的终极目的是提高社会的发达程度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传统的思想、思维方式毕竟一下子难以挥之即去,仍然需要我们付出不懈努力。人们在社会实践和经济发展中不断探索、体会绿色经济真谛的同时,有必要建立绿色经济发展的基本机制。

(一)建立相应的绿色政策体系

建立绿色政策体系,首先要体现在政治原则上。绿色反映了世界的潮流,绿色体现了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共同价值趋向,一是要根据绿色经济要求和全球资源与环境的客观条件,调整现有的产业政策、产业规划与生产力布局。要立足于产业、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立足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立足于生产力结合环境特点的合理布局;二是要重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把不可更新资源的损耗、可更新再生资源的消长、环境的破坏与修复改善、污染的治理作为社会成本列入核算体系,以真实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三是要调整信贷政策。利用金融杠杆,对绿色产业给予更多的支持,从利率的高低,贷款期限的长短对绿色产业和传统的污染耗能型产业加以区分,引导绿色产业的发展;四是财政政策要充分体现政府意志,在财政贴息、财政拨款上对有利于绿色经济增长的项目和产业以必要的支持。

(二)牢固树立绿色发展观

绿色发展观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邓小平同志说:“发展是硬道理”。在今天,我们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是硬道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在中国这样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必然要运用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同时又必须具有中国的社会主义特色。牢固树立绿色发展观,就是要破除现阶段存在于社会各层次的“先荇染、后治理”思想和“发展了再说”的短期行为,克服等待、观望、畏难等情绪。坚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协调,坚持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念。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三)积极发展绿色科技

绿色科技是发展绿色经济的最重要的支柱,关系到绿色经济能否走出传统经济的老路,成败系于一身。因此,绿色科技的核心首先是人们的科学活动和技术开发都必须坚持辩证法和整体性的观点,既要考虑成果的正效应,也应得出预防和解决负效应的办法和措施。其次,加强废物资源化的研究与开发,任何废弃物都是另一种物质(资源)的异化形式,都具有再次利用的价值,因此,加强对废弃物资源化和开发利用的研究,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加强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技术的研究,提高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有效性,是支撑绿色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物质保障。

(四)大力推行绿色文明

推行绿色文明的关键首先是普及绿色文化。文化涉及到全社会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文化的普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们在绿色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地树立一种绿色文明观,只有一个地球,善待自然、善待环境才能深入人心。要建立与绿色文明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上,更多地利用再生物质,可更新能源和可循环使用的消费品与用具,减少一次性生活用品。生活习惯上,更多地适应绿色文明的要求,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家庭做起,从单位做起,减少随地吐痰、乱倒垃圾、乱排废物等不文明的行为和习惯,逐步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绿色文明风尚。

三、找准发展绿色经济的切入点

绿色经济研究范文第3篇

摘要 联合国里约20周年世界峰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倡导绿色经济。绿色经济的概念最早在1989年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Pearce提出,但现在的绿色经济却具有全新的意义。本文基于参加联合国有关绿色新政和绿色经济的政策咨询和研究报告,论述了绿色经济的基本背景、三重效益、研究模型以及绿色经济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对如何开展中国绿色经济研究进行探讨。首先,文章认为在深入探讨绿色经济前,需要了解当前发展绿色经济的基本背景,明确为什么要发展绿色经济、什么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绿色经济,以及怎样促进绿色经济发展三个基本问题。其二,绿色经济与褐色经济的情景模拟表明,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更好的三重底线效益。联合国的T-21模型对过去40年(1970-2010)及未来40年(2010-2050)进行了绿色情景与褐色情景两种模拟,认为在自然资本的环境收益方面,绿色经济发展情景下自然资本的退化得到了基本遏制,而褐色经济发展情景下自然资本的退化会进一步增强;在物质资本的经济收益方面,绿色经济发展情景下,2020年以前经济增长率(2.5%)会低于褐色经济(3%),但从长期平均增长率看绿色经济发展模式(2.5%)可以带来比褐色经济发展模式(2%)更好的经济增长;在人力资本的社会效益方面,在2030年以前绿色经济发展情景下就业机会有小幅减少,但长期来看,绿色经济能够创造与褐色经济同样多的就业机会,甚至可以有小幅的增加(0.6%)。其三,绿色经济研究模型表明,绿色经济投资于自然资本可以实现所需要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本消耗的脱钩。绿色经济假说是:将资金投资于提高资源能源效率与扩大自然资本两个方面,是否能够导致更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基于该理论假设,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将自然资本引入生产函数,建立了Threshold-21模型,证明绿色经济即投资于自然资本可以实现所需要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本消耗的脱钩。其四,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有利于经济增长,同时能够增加生活质量。绿色经济假说,强调了绿色投资对生活质量有正的影响。通过生态绩效模型、结构方程模型以及典型案例研究等三种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减少自然资本消耗可以减少生态环境的治理成本和维护成本、维持与增加自然资本对人类的功能;可以提高自然资本的生产效率,用较少的自然资本投入达到社会稳定所需要的人造资本;可以提高人造资本的服务效率,用一定的物质存量为更多的人服务。其五,开展深化中国绿色经济理论与绿色发展模式的系统研究。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倡导的绿色经济可以给我们发展中国的绿色经济带来新的启示,笔者认为对中国绿色经济理论与绿色发展模式开展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应该包括理论内涵、实证分析、发展情景、行动领域、政策体系等五个依次递进、前后照应的研究模块。

关键词 绿色经济;联合国;研究模型;三重效益底线;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5-0040-08

绿色经济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绿色经济;自动化技术;发展前景

0引言

自动化技术是一门与自动控制、液压气压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电子学、信息论和控制论等密切相关的综合性技术,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计算机技术和控制理论。绿色经济事关工业生产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因此在绿色经济背景下,正确判断和识别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至关重要。现阶段,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正向智能化、数字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其中制造技术以数字化为发展的核心,这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制造技术与现代管理科学共同发展的结果。近年来,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日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无疑应坚持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据此,笔者首先介绍绿色经济的相关知识,然后从绿色经济视角讨论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1绿色经济理念

绿色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和产业经济发展状态,其在促进经济增长时,亦能保证自然不会发生衰退发展。换而言之,绿色经济是通过投入自然资本来推动经济增长。褐色经济是一种与绿色经济相对的经济发展模式,两者的区别主要是采用了不同的资本配置方式。其中,绿色经济主张以控制自然资本消耗和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强调将主要资本投在可再生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级工业效率等十个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领域。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是组成绿色经济的重要内容,其中低碳经济要求使用清洁能源、降低经济发展环节的碳排放量及实现能源利用率最大化,则可将之看作能源流上的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要求控制自然资源的投入、提高产品的重复利用率及将经济输出端的废弃物转化成资源,则一般称之为物质流上的绿色经济。当前,无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纷纷面临生态足迹与人类发展的双重挑战。在绿色经济背景下,发达国家应在保证生活品质的前提下减少生态足迹,而发展中国家则应在改善生活品质的前提下控制生态足迹的增加。联合国研究强调,应从观念、技术和政策等角度发展绿色经济,其中在技术上,应集中全力促进绿色创新长波。绿色经济学专家指出:目前,世界经济长波(一周期为50年)正处在以追求稀缺自然资本生产效率最大化为标志的第六个周期,而绿色经济长波以低碳能源技术及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为主要内容。为出自2011年联合国环境署的世界经济的双重挑战。为世界创新长波与绿色经济创新。综上,从自然、社会和人力资本来看,绿色经济分别具有可观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从绿色经济视角探讨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是提高自动化技术社会服务能力的必然选择。

2绿色经济视角下的自动化技术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无疑为工业生产的转型升级带来了契机,特别是在轻工业、冶金、化工和石油等行业,自动化仪表与集中控制技术的应用对实现连续生产的自动化和劳动生产率最大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目前,在整个产业大环境下,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竞争力与创新力及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化与绿色化等都将成为工业领域急需攻克的新课题,其中将绿色经济理念融入到工业发展中变得尤为紧迫。实践表明,绿色经济是继服务经济社会以后人类社会新的经济结构,其正以强大的推动力促进全球经济转型。在绿色经济模式下,清洁生产工艺、环保技术等对环境有益的自动化技术转化成了生产力,即:通过采取对环境有益的经济行为来促进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自动化技术正向机电一体化、结构设计标准化与模组化、结构运动高精度化、机械功能多元化和控制智能化方向发展。据此,下文以机械制造为例,浅析自动化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2.1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企业仍普遍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推进自动化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并集中全力发展现代化的机械自动化。我国机械制造行业早已实现了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并在逐渐在机械制造的生产环节实现机械控制的智能化、数字化和自动化。在生产自动化的机械制造工厂中,生产线的自动化主要依靠单机自动化生产设施来加以实现,同时利用综合自动化设备来管理生产线,从而实现提升生产效率的目的。比如,自动化技术在汽车制造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LC技术在这一领域的覆盖率超出90%,且几乎全部的软启动和调速中都涉及到了变频器技术。另外,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还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一是一些机械制造企业专门成立机器人课题组来研究和推广自动化技术;二是IT技术现已全面覆盖了机械制造行业的物流和办公等环节,同时也在产品的品质采集、设备的故障管理和装配防错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三是多数企业将柔性生产和识别系统融于生产过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基于IT系统和识别技术的柔性多品种混流生产模式;四是将数据设备和加工中心引入变速器、底盘和发动机等机械的制造中,逐渐建立起一种柔性的制造生产线,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及缩短了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综上,上述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的应用无疑促进了绿色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但与先进的制造水平相比,我国机械制造自动化水平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此,我国应在绿色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将计算机技术引入机械制造过程中,并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改进设备和实现生产自动化,并最终实现CIMS生产的目标。

2.2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我国机械制造业目前在技术、设备上的自动化水平均较过去有了明显的提升,且在绿色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正逐渐朝向智能化、集成化和虚拟化方向发展。其中,集成制造技术是机械制造自动化最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现代机械制造企业新的生产模式,即以计算机组合为基础及将整个生产制造系统整合为一个整体来运作;智能技术在计算机技术普及的背景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在机械制造企业中出现了人机一体化机械制造设备,即:利用智能化的制造系统来完成生产活动,从而实现人机互动的智能化;虚拟化融合了计算机技术和控制理论等高端的现代化技术,以实现对机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进行模拟,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效率。比如,将信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用于机械制造过程中,用以完全模拟实际的操作过程,从而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最终实现了更好的产品品质、更高的生产效率、更低的生产成本和更短的生产周期。总之,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的应用是发展绿色机械制造业的必经之路,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应从绿色经济理论的角度辨明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将时下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引入其中,以实现机械制造业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3结束语

综上,全球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便是如何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并在此背景下催生了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绿色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实现效率最大化、人与自然和谐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绿色经济理念的号召下,自动化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实践也证实了,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必然选择,且自动化技术正向机电一体化、结构设计标准化与模组化、结构运动高精度化、机械功能多元化和控制智能化方向发展,以提高其对绿色经济的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一鸣,索春英.浅谈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1,30(12):275.

[2]黄雪芳.探讨电气工程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广东科技,2012,21(13):48-48,56.

[3]张予,李瑾,郭美荣等.农业节水自动化技术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北京农业基地的调研[J].河南农业科学,2015,(8):149-153.

[4]赵杨,丁宝峰,杜翠女等.浅谈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中的创新与应用[J].硅谷,2011,(3):93-94.

[5]诸大建.绿色经济新理念及中国开展绿色经济研究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5):40-47.

[6]诸大建.从“里约+20”看绿色经济新理念和新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9):1-7.

[7]孔垂柱.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云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践与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13,(1):5-11.

[8]简伟.基于低碳经济背景的电气自动化探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5,09:242.

[9]卢斯煜.低碳经济下电力系统规划相关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

绿色经济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经济;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但是经济发展的背后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即自然资源的极大消耗和浪费、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生态系统的失衡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也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需要转变经济的发展模式,发展“绿色经济”,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以达到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目的。同时,绿色经济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重要特征,以经济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为内涵,包括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在内的高技术产业,有利于转变我国经济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集约式发展和可持续增长。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1]会上对还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市场竞争等九方面阐述了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这表明,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绿色经济”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是符合当今我国基本国情的。只有以“绿色经济”为主要的发展方向,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中国“绿色经济”的内涵

“绿色经济”这一概念首先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提出的,他主张从社会和生态的角度出发,建立一种“可承受经济”,即不会因为盲目追求经济量的增长而造成社会分裂和生态危机,不会因为自然资源耗竭而使经济无法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2]之后,联合国又将“绿色经济”定义为:改善人类福利和社会公平,同时极大地降低环境危害和生态稀缺性的经济模式。但是,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视域下,“绿色经济”具有更丰富更具体的内涵。

(一)“绿色经济”的宗旨是以人为本

纵观我国近两年的会议和报告,无论是宏伟目标还是战略部署,以人为本是最主要的宗旨。从人民的角度作为一切问题的出发点,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整个民族未来长远大计的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使命的深刻认识和充分理解。所以,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不能再单纯地以GDP的发展速度和增长总量为主要目的,而应该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原则,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做到真正依靠市场和社会的力量,特别是以人力市场机制做为根本出发点,大力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绿色经济”发展体系,实现绿色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有效流动配置,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而使其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自始至终建立在稳定有序的人力资源支撑能力的基础上。就如宇春祥所说,“经济和环境资源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绿色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追求人类社会福利最大化是绿色经济发展和增长的根本动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绿色经济的根本目标”。[3]

(二)“绿色经济”是以质量和效益为发展目标的经济

新常态视域下,经济发展的条件出现了新变化。生产要素上,开始了由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的转变;市场竞争上,开始了由主要以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为依托转向以质量型、差异化竞争的特点;资源环境的利用上,开始了由过去的能源资源和生态空间相对宽松的状况转向环境承载力减弱以致于将要达到上限的状况,人民对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期待和要求越来越迫切。这些情况的新变化,都要求在以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以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为目标。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虽然发展是第一要义,但不是盲目的。我国经济不仅要保持稳速的增长,更要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即“绿色经济”发展要摒弃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实现经济的集约型增长,以最少的要素投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付出产出最多的产品,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如果不彻底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就会缺少基本的保障,也不利于我国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所以,要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发展目标的“绿色经济”。

(三)“绿色经济”是保护环境的有效机制

“绿色经济是以改善生态环境、节约自然资源为必要内容,以经济、社会、自然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落脚点,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兼得为目标的一种发展模式”。[4]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粗放型发展和粗放型的消费对我们现在的环境和资源的损耗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为我们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如果只一味的追求经济的增长,而不管资源利用和环境破坏的程度,这是和我们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背离的,所以走建设资源利用集约型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的经济发展道路,即”绿色经济“的发展道路是势在必行的。这也是我们放弃高耗能、高污染的增长模式,实现经济转型,破解环境污染、寻找蓝天白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选择,是保护环境的有效机制。

三、推进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路径

“绿色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不仅可以提高经济的发展水平,还可以到达保护环境的作用,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绿色经济”发展有内在统一性,“绿色经济”要适应新常态的发展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持平常心态,使经济发展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越,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为促进中国经济健康发展,促进“绿色经济”在中国土地开花结果,我们需要作出以下措施。首先,从国家层面上,政府要继续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通过税费等方式引导企业进行高技术、低污染产品的研发,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过剩产能,以补贴的方式推动节能产品的市场推广。其次,从企业层面上,生产经营者在获取利润的同时,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最后,在社会层面上,我们要坚决支持绿色经济的发展,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节能环保,为中国绿色经济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2014年中央经济会议报告[R].北京.2014.

[2]皮尔斯.绿色经济的蓝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89-115.

[3]余春祥.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若干理论探讨[J].经济问题探讨,2003(12):92-95.

[4]张小刚.长株潭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及评价研究[J].特区经济,2010(9):184-185.

绿色经济研究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内涵;特征;评价

一、绿色建筑的经济性内涵

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

经济价值是绿色建筑经济性的直接表现,通过财务成本与收益核算较容易计算。例如绿色建筑的节能经济成本主要是建造阶段保温外墙.节能窗等技术措施的投入,收益主要是使用阶段节约能耗的经济价值。

环境价值是绿色建筑经济性的间接表现,需要对环境污染进行量化从而将环境价值转换成经济价值,例如绿色建筑的节能环境收益是将节能量用标准煤统一计算,并转化为二氧化碳等污染气体的排放量.根据治理污染的花费评价其环境价值。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系统边界的不确定性、环境的主观偏好、市场的多变等复杂原因.环境价值的量化相对而言不易准确计算。

社会价值是绿色建筑经济性的隐形表现。从国际绿色建筑的发展来看,绿色建筑是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西方绿色运动的一个产物,由环境保护开始,并最终扩展到以绿党为标志的政治层面。绿色运动所倡导的环境意识包含社会公平的内涵.绿色建筑所提倡的价值观是对现行经济制度的一种批判.绿色建筑所大力倡导的环境收益是对社会公平的追求.绿色建筑所力求减少的环境影响需要公众责任意识的觉醒,绿色建筑所希望达到的健康室内环境是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但绿色建筑社会价值的相关研究开展较少,还缺少可量化的计算方法。

相对于一般建筑.绿色建筑是以更小的环境影响达到更好的建筑性能。因此,从可计量角度来看.绿色建筑的经济性是经济价值与环境价值的总和。

二、绿色建筑的经济性特征

1、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又称外在因素等,是上世纪初由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的。外部效应有多种定义.简单地说.外部效应就是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消费者和生产者产生的超越活动主体范围的影响。它是一种成本或效益的外溢现象。

绿色建筑存在外部效应。绿色建筑的经济性一方面表现为直接的经济收益(如节能带来使用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表现为环境影响减少所带来的间接的环境效益(绿色建筑是以尽可能低的环境影响达到相对较高的建筑性能).这种环境收益通过一定区域表现出来。绿色建筑需要技术成本的投入,而绿色建筑所带来的环境收益为社会所共享,这就是绿色建筑的外部效应。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外部效应会造成价格不能反映真实价值。使一些环境资产的市场价格并不反映其真实的稀缺性。外部效应通过环境影响表现出来,是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针对外部效应从市场角度来看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一种是直接干预的方法。早期的正统微观经济学家,如英国的庇古,主张由政府对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生产给予补贴.而对有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生产征收专门的税。另一种是间接干预的方法.即以司法的形式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建筑的产权、设计,施工和使用相互分离是绿色建筑缺乏内在动力的根源。开发商追求效益最大化.很多情况下这个效益并不包括环境效益;设计师也无需为环境污染承担责任:大多数情况下业主并不关心建筑的使用能耗。因为一般情况下都是谁住谁掏钱;使用者缺乏改善建筑品质、提高环境收益的动力,因为并不拥有所有权。

我国绿色建筑还处于起步阶段.还缺少相关的法律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对绿色建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随着绿色建筑的发展.相关的法律会逐步出台。

2、 时间效应

时间效应是指将来发生的费用与效益比现在发生的同等数额的费用与效益的价值低,相隔的时间越长,其现值就将越小。折现是将未来费用与效益调整为现值的过程。人们使用折现有两个主要原因——时间偏好和资金的机会成本。时间偏好是指每个人都喜欢先收益后支出,资金的机会成本是指现在的一笔资金比将来同等数额的资金价值更高。因此.高贴现率使很久以后发生的环境破坏和节约的成本通过折现可以减少到很小。

三、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评价

1、节能的经济性评价

建筑节能具有效率阶乘性经济特征。由于建筑的能源效率同时受到多个系统的影响.不同系统的累积效能提升使得绿色建筑能源策略有可能实现显著的经济阶值。在《四倍跃进》中.魏茨察克以空调能耗为例,详细分析了绿色建筑的能源效率提高策略与其所带来的价值间的乘数关系(黄献明):通过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采用高效的照明设备.可以节约70%(大约为2/3,根据具体情形不同有所变化)左右的空调制冷量;适当放宽室内恒温、恒湿范围,可以减少20%的制冷能耗;通过被动或可再生能源补偿的方式,可以节约80%制冷所需的常规能源;提高传统制冷方式的效率,可以节约50%的能耗;采用更科学的控制方式,可以节约20%能耗。

因此,在理想的状态,建筑空调能耗有可能仅为传统方式的2%,这一分析虽然有些许夸张,但它揭示了经过整合设计的建筑节能在经济效率方面的巨大潜力。

2、节水的经济性评价

我国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人均占有量仅为2300m3/年.居世界第88位.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的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极不均匀,长江及其以南水系的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6.5%,其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81%;淮河及其以北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3.5%.其水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19%。同时,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我国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平均,大部分地区连续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0%左右。造成全国670个城市有40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的缺水,缺水总量约为60亿肿。节水不仅意味着用户可以减少经济支出,企业提高产值,同时可以削减基础设施的投入.减少相关的环境污染。

根据《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节水策略可以分为三部分内容:因地制宜制订中水、雨水回用等节水规划方案;通过分质用水、采用节水型器具等措施提高建筑用水效率;建立雨污分流系统,实现雨污水的综合利用。根据USGBC提供的数据.绿色建筑节水措施可以消减50%的室外景观用水需求、30%的建筑室内用水量。

3、节材的经济性评价

随着近年来我国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建筑材料的消耗总量非常惊人。据统计,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建筑物成本的2/3属于材料费,每年建筑工程的材料消耗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比例大约为:钢材占25%、木材占40%、水泥占70%。同时,由于大部分建材原料都来自不可再生的天然矿石、化石类资源,加之我国建筑工程物耗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更加剧了建材消耗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因此,绿色建筑的节材策略具有重要的环境和经济价值。

4、 节地的经济性评价

土地属于稀缺资源,保护农田、节约土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绿色建筑节地策略需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通过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尽量利用已有建设用地,避免在原生环境进行开发建设活动,即非扩张性开发原则:二是当不得不在原生环境中进行开发建设时,要尽量减少开发带来的环境冲击,即影响最小化原则。

建筑的节地具体措施包括:控制建筑用地总量,保持城市的适度规模i研究合理的建设用地结构,科学合理地控制人均建筑用地指标;合理选择建筑用地,保护自然生态,不占良田或基本农田,“优先选用已开发且具城市改造潜力的用地”,如鼓励对旧工业区等废弃地的改造再生;建筑用地的技术经济指标,如建筑密度、容积率,户型、道路、绿地等都应体现节地原则(如可以适当提高公共建筑的建筑密度.住宅建筑的密度与容积率确定要立足于创造宜居环境);强调土地的集约与高效利用,尽可能利用地下空间。

建筑节地的经济性与土地的产权形式密切相关。相对而言。土地私有制的情况下.业主对土地拥有完全产权而能更好地关注土地的环境价值,土地利用更高效.节地的经济动力更明显。我国的土地为国家所有制,即业主只有一定年限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而使用权对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等不同性质的土地具有不同的规定。以住宅用地为例.受经济利益驱动的开发商,从根本上来说.具有最大限度开发用地的使用价值的动机.而缺乏改善用地的环境品质的动力。但这种土地国家所有制的形式为城市整体改造提供了可能性,如果排除城市改造过程中的腐败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节地的经济性来讲,我国的城市整体改造将趋向于紧凑式开发的模式。(作者单位: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马维娜,梅洪元,俞天琦. 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J]. 建筑技术. 2010(07)

[2]魏后粦. 对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前景的探讨[J]. 科技资讯. 2008(34)

[3]魏后粦. 对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前景的探讨[J]. 科技资讯. 2008(34)

[4]金德钧. 发展绿色建筑创建和谐人居[J]. 建设科技. 2006(22)

科学合理地控制人均建筑用地指标;合理选择建筑用地,保护自然生态,不占良田或基本农田,“优先选用已开发且具城市改造潜力的用地”,如鼓励对旧工业区等废弃地的改造再生;建筑用地的技术经济指标,如建筑密度、容积率,户型、道路、绿地等都应体现节地原则(如可以适当提高公共建筑的建筑密度.住宅建筑的密度与容积率确定要立足于创造宜居环境);强调土地的集约与高效利用,尽可能利用地下空间。

建筑节地的经济性与土地的产权形式密切相关。相对而言。土地私有制的情况下.业主对土地拥有完全产权而能更好地关注土地的环境价值,土地利用更高效.节地的经济动力更明显。我国的土地为国家所有制,即业主只有一定年限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而使用权对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等不同性质的土地具有不同的规定。以住宅用地为例.受经济利益驱动的开发商,从根本上来说.具有最大限度开发用地的使用价值的动机.而缺乏改善用地的环境品质的动力。但这种土地国家所有制的形式为城市整体改造提供了可能性,如果排除城市改造过程中的腐败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节地的经济性来讲,我国的城市整体改造将趋向于紧凑式开发的模式。(作者单位: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马维娜,梅洪元,俞天琦. 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J]. 建筑技术. 2010(07)

[2]魏后粦. 对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前景的探讨[J]. 科技资讯. 2008(34)

[3]魏后粦. 对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前景的探讨[J]. 科技资讯. 2008(34)

绿色经济研究范文第7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日益先进的现代工业,它在为人类社会提供丰富物质产品的同时也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发展低碳经济越来越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因此企业实施绿色会计势在必行,本文结合我国的经济环境状况,分析企业绿色会计存在的问题,并对加快绿色会计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

绿色会计;企业;对策建议

一、低碳经济与绿色会计概述

(一)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集“低碳”和“经济”于一体,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环境变化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崭新的模式。低碳经济更加注重用较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来实现更高更有效的经济发展,进而应用先进的技术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低碳,要求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碳基燃料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污染,实现经济发展转型;经济要求人类在实现能源利用转型的同时最大化地保持经济的稳步增长,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理念兼顾了发展和产出以及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二)绿色会计

绿色会计是把资源和环境因素加入会计核算中,依据相关环境法律法规,运用会计核算方法,计量和分析企业在追求利润过程中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损失以及对保护资源和环境后获得的收益,促使企业经营者在进行企业。经营决策时,把资源和环境因素作为经济因素考虑进企业的成本与效益之中。它试图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绿色会计的目标是用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改善社会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最优化。企业不能片面的为了高效高利而忽略了对我们共同家园的保护,而是要达到利润增长和环境保护相辅相成,在环境保护中获得更高效更绿色的利润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尽量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经济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对资源最大利用和环境造成污染,破坏地球生态的主要主体,那么企业就应将作为环境保护的主力军,将企业对污染和利用资源控制在环境保护的指标以内。政府作为环境监督的管理部门,应该确保已经污染环境和已经利用的资源在规定的指标以内。

二、绿色会计的核算

绿色会计与传统会计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绿色会计考虑了资源和环境对于经济效益的影响,强调了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应该把对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破坏作为成本和把对自然环境保护后企业的获得作为收益进行会计核算。它的核算对象主要有自然资源价值、自然资源损耗、环境保护和治理支出以及改善自然环境带来的收益四个方面。绿色会计记录除了“生产成本”、“银行存款”“主营业务收入”等基本的账户,绿色会计还应在资产类设置:“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物资源”“人力资源”“资源折旧”等;在负债类设置:“应付环保费用”、“应付环保税金”等;在成本费用类下设置:“环境治理费”、“资源损耗成本”等:在损益类下设置:“环境收益”、“环境利润”等。取得绿色资源的时候借记“绿色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等,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在支付有关绿色费用时应借记“管理费用、经营费用、产品销售费用”等,贷记“应付环保费、应付环保税”等;在支付绿色成本时借记“生产成本-直接污染、原材料”,贷记“应付环保费-排污费”;在进行绿色损益计算时,借记“银行存款”等,贷记“主营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等。

三、绿色会计实行的必要性

(一)我国当前的环境现状要求实行绿色会计

我国对资源和环境问题一直都比较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许多有关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也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但是,我国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依然是很严重的。2015年雾霾一词以一种备受热捧的姿势进入中国公众的视野,二氧化碳不断地排放在大气中,加剧温室效应,空气质量令人堪忧。水质量也很有问题,各个城市的河流,只要一不留神,水面上就漂浮着各种各样的垃圾,原本清澈见底的河水,被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污染得不敢靠近,臭气熏天。森林资源每天都在为社会经济的发展牺牲着,野生动物种类越来越少,臭氧层越来越薄,辐射越来越强。由此可见,我国加快绿色会计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是高投入低产出,必然造成过度开发消耗资源;高污染低效益必然造成生态环境补偿能力严重滞后,这些都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从企业长远利益看,只有增大环保投入,重视绿色会计,才能始终保持竞争的优势。

(三)绿色会计的施行有利于“绿色GDP”的计算

“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去除资源和环境损失后所创造的全国经济总值。它代表的是真实的经济增长量数值,占GDP的比重大点,表明国民经济发展的健康程度就好一点。但中国经济增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建立在对地球无情的破坏的基础上的。绿色会计将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纳入国民财富计算中,反映了国民财富绿色增加的情况,这是绿色会计的目标所在。

(四)绿色会计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是经济增长是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中国的资源和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相反的经济的发展也受到资源、环境的严重制约。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开始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种增长方式的转变除了依靠新科学技术的不断推出、法律方面的支援、政府部门的支持,还要依靠企业在管理方式和程序等方面的改革。过去企业在进行资源配置时,并不会考虑资源和环境成本,但是绿色会计将这些因素纳入企业的利润核算,是企业在考虑利润之前不得不考虑这些成本,这样就可以促进企业重视环保问题,利于地球美好家园的保护。

四、低碳时代下企业绿色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强,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对环境的关注度是远远不够的,众所周知,新加坡是一个非TimesFinanceNO.6,2016(CumulativetyNO.627)2016年第6期中旬刊(总第627期)常重视环保的国家,关于环保方面,新加坡出台了许多有关方面的法律法规,而且法律法规落实很到位,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的惩罚力度是很大的,新加坡公民的环保意识也很强,细致到对垃圾的分类要求都是很高的。就我国目前来看,社会普遍的环保意识薄弱,给企业以投机的机会。

(二)对绿色会计的研究不足

我国对绿色会计的接触虽然不及国外早,但在早期时候一些财税专家就开始对绿色会计进行研究。此后我国在绿色会计的研究上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研究大多数只停留在绿色会计某一理论上的研究,研究内容不完整,没有体系感。在研究方法上,属于规范性研究文章较多,实证性研究文章较少,理论与实践还不能有效的结合,有一种纸上谈兵的感觉,不能有效的解决现实实际问题。

(三)绿色会计相关制度建立不完善

自1979年我国颁布《环保法》(试行)以来,我国陆续颁布了许多有关自然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条款等。但是到现在为止绿色会计的发展依然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那么,这就表示用绿色会计对企业涉及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只是一种道义上的要求,企业积极性不高,因此大多数企业不会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增加投入,即使增加了投入,企业也不会在信息披露上做到全面和真实,从而低估环境负债。同时,我国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除了没有相关法律不全的问题外,还存在着执法不严使原本有效的法律变的无力。

(四)缺乏相关人才

绿色会计涉及的知识领域包括环境学、资源学、生态学和会计学。所以绿色会计的发展需要不仅要懂会计理论和实务操作,还要对环保有一定了解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就现在的各企业的财务人员现状来看,这些财务人员的知识构成是非常有限的,绿色会计专业人才是相当稀缺的,这就导致绿色会计的研究一直处于理论研究阶段,而且发展进步缓慢。企业对绿色会计不重视,而且加之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成本较高,所以企业中对相关员工关于这方面的培训相对较少,这也是阻碍绿色会计发展的一个直接原因。

五、对加快绿色会计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企业领导者、会计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的绿色会计素质

绿色会计作为一门新起的学科,至今对其的重视度是不够的。要加强企业领导、管理人员、会计人员的环保意识,引起他们对环境会计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并能够充分认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密切联系,建立健全适应本企业的环境管理系统,实施环境会计,进而逐步主动、自愿地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企业应该改变“成本”观念,加大对企业财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把对员工的培训看作是一种投资。

(二)加强绿色会计理论研究,借鉴国外先进绿色会计研究成果,指导中国环境会计实践

加强和先进地区的学术沟通,借鉴西方先进绿色会计理论,结合我国实际加以创新和发展。进行绿色会计研究是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对它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规范性阶段,要解决现实问题才行,多把理论研究用到实际问题中去,与现实状况相结合,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引导,绿色会计也是如此。我国政府应该支持绿色会计的发展,支持会计界对这方面的研究,对它的研究进行资金、人才、场地等方面的支持。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虽然在保护资源与环境方面已经颁布了许多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有效的法律体系。所以要加快绿色会计的发展,就必须加快这方面的法律法规的研究,尽快的把关法规条款形成一套有效的系统。由于这个领域也属于会计学,所以应该在《会计法》中也要有法律条款明文规定相关的问题。也可以在环境法中增加有关绿色会计方面的条例,同时还必须做到执法必严,实施奖惩相结合的策略,对于真实及时公布环境信息、保护环境的企业,政府给与税收优惠政策,环保部门应该加大对环境破坏行为的处罚力度,使其应牺牲环境而得到的收益远远低于破坏环境而受到的处罚,从根本上消除企业的“冒险”动机。

(四)完善绿色会计相关制度

1.修订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将涉及资源和环境的内容进行会计核算,并且在会计报表中反应出来,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考虑资源和环境因素。

2.规范相关的会计处理方法,便于会计人员迅速掌握和实际操作。

3.对会计信息的审查也要从内部,外部两个范围来进行,由国家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和社会中介机构建立全面的审查机制,对绿色会计信息进行全面核查和控制,保证绿色会计信息的合理合法真实性。

4.建立健全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首先完善企业会计制度,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完善企业内控制度,防止企业经营者,操纵企业有关的涉及经济信息;完善资源计价的方法,提高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作者:曾银娥 单位:重庆三峡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小琴.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发展[J].财会研究.2007.(05).

[2]金淇川,啜华.浅谈我国的绿色会计[J].商业经济.2015.(02).

[3]陈灵子.我国实施绿色会计的必要性和研究对策[N].2002年2月(第25卷第1期).

[4]金有良.浅议我国企业绿色会计实施中的问题和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3.(20).

[5]王建华.绿色成本核算体系构建初探[J].环境会计.2016.(02).

[6]赵刚.浅谈我国当前环境保护的形式与对策[J].生物技术世界.2012.(03).

[7]郑锦莲.浅谈新时期企业绿色会计[J].财经界.2016.(03).

绿色经济研究范文第8篇

2015年9月召开的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大会的成果文件《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简称《2030议程》),载入了得到所有成员国同意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些目标将从2016年开始生效,为今后15年的国际发展提供方向。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过17个一级目标及169个二级目标携手所有国家和所有利益相关方在人类、地球、繁荣、和平和伙伴关系五大领域采取兼顾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经济、社会和环境)[1]的行动(联合国,2015a)。雄心勃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各国所接受开启了新发展议程的关键一步,但在今后的目标实施过程中将面临着一些重大挑战。首先,很多评论认为,和只有8个一级目标和21个二级目标的千年发展目标相比,可持续发展目标在试图涵盖更广泛的发展内容的同时失去了重点,从而给实施增加了难度。因此,每个国家还需要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设定国家目标。第二,可持续发展目标包含了一些难以量化的环境和社会目标,如,目标4.7中提到了关于掌握可持续发展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这给目标进展的衡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联合国目前还在对二级目标下面的具体指标进行研究,将于2016年3月公布最终结果。第三,国家层面的数据收集将最终决定目标进展的衡量情况。如MichaelAnderson(曾任英国首相卡梅隆的联合国发展目标特使)所说,拿涉及到营养的目标2来举例,在193个签署了目标的成员国中,只有74个国家目前有足够的数据来衡量是[2]否能够达到目标(TheEconomist,2015)。来自数据方面的挑战将需要成员国在统计方面增加更多的投入。

2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工具

在2012年的“里约+20”会议确定了“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UN,2012),并要求联合国系统向对绿色经济感兴趣的国家提供支持。既然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已在2012年就被确认,为什么这个提法却没有出现在2030议程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呢?首先,我们认为,绿色经济没有出现在2030议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并不是谈判的失败或者是绿色经济地位的改变,而是成员国为了避免谈判受到不必要的干扰而达成的默契。“里约+20”的成果文件虽然肯定了绿色经济,但当时的谈判过程非常艰苦,会后关于绿色经济的争议仍然存在。仍然有观点认为,环境问题是富裕国家的问题,绿色经济也许可以在发达国家开展,但并不适合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另外,由于绿色经济强调清洁生产和低碳发展,认为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线不可持续,有观点认为绿色经济是变相的贸易保护,发达国家会通过绿色经济将环境标准强加在它们身上,以此制约它们的经济发展。虽然绿色经济已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并且作为国家战略,但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谈判中重新开启之前已经争论多时的话题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为避免给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谈判造成不必要的障碍,成员国在谈判伊始就似乎有了不再讨论绿色经济的默契。其次,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绿色经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施方面,而不是成为其中的一个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是《2030议程》中的新议程,而绿色经济则已经出现在了2012年“里约+20”会议的议程中。经过3年的发展,绿色经济已经由议程发展成为了一个操作工具,可以帮助成员国推动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一个国家可以把可持续发展目标作为起点,利用绿色经济这个工具考察哪些政策可以被用来调整国民经济中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以便找到有效、公平、环保的方法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在衡量方面,绿色经济指标也是帮助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个工具。如之前提到,17个可持续发展的一级目标下面还有169个二级目标和将于2016年3月公布的具体指标。绿色经济指标可以从设计政策的一开始就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具体指标挂钩,从而确保政策从设计到实施到监测评估的每一个阶段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二级目标服务,进而实现一级目标。最后,绿色经济的许多内容其实已经被蕴含在了不同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绿色经济强调通过向经济的绿色化转型投资,从而达到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民生改善的目的。如果仔细分析这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就可以发现,绿色经济强调的内容已经包含在其中。比如,消除贫困,获取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促进包容性及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减少国家内部及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森林资源并且遏制生物多样化丧失等。因此,绿色经济虽然没有以目标的形式出现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没有绿色经济的存在。相反,绿色经济的精髓已经被包含在了现有的目标当中。如果说绿色经济的地位和“里约+20”会议时有了任何变化的话,那就是绿色经济将在幕后全面发挥它工具的作用,在操作层面给成员国启动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抓手,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3里约+20后的绿色经济活动进展

“里约+20”标志着绿色经济工作的全面开启。经过了3年的时间,绿色经济已经在政策研究和国家项目等方面有了一些进展。

3.1绿色财政政策

要实现绿色经济,必须以战略眼光调动使用国内资源。在这方面,绿色财政政策可以发挥强大的作用。具体而言,绿色财政政策不仅可以增加公共资源,使之用于绿色投资,也可以将经济活动的所谓“外部性”反映在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中,从而引导投资决策和消费行为。环境税、排污费、绿色技术补贴、预算分配和税收优惠等绿色财政政策工具可以刺激低碳、资源节约、以及环境友好型的经济活动。拿化石燃料补贴为例,据国际能源署估计,2014年全球在化石燃料的补贴超过5000亿美元,比可再生能源补贴高出4倍(MariavanderHoeven,2015)。高额的化石能源补贴减少了可用于绿色发展的资金,并且鼓励了能源的过度生产和消费,给自然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目前环境署已经在一些国家帮助政府分析绿色财政政策,提出加强财政制度的建议,比如毛里求斯、加纳、肯尼亚和莫桑比克(见专栏1)。另外,环境署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德国国家合作机构共同建立了一个“绿色财政政策网络(/)”,通过提供财政政策改革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来促进各国在这方面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最后,作为政府间机构,环境署还积极推动政策对话,例如环境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德国国家合作机构在2012年和2014年举办了两次政策对话,主要关注化石燃料的补贴问题。

3.2绿色产业政策

绿色产业政策指推动一个经济体的实业(以制造业为主,包括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服务业)绿色转型的产业政策。它不仅仅是指针对环保产业的产业政策。绿色产业政策旨在将环境和社会因素纳入一个国家的政策以及企业的运作,与此同时推动工业创新、创业、增强竞争力并且创造就业机会,从而促进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绿色产业政策手段包括:撤销有害补贴、提供生态效益基础设施、引进工业标准以及生态标签、环境税、法律和监管框架等。很多机构已经在绿色产业政策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比如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或工发组织),德国发展研究所,经合发组织,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所等。但是每个机构对绿色产业政策的定义不同,研究的覆盖范围也有所不同。为了将绿色产业政策研究系统化,从而触发更多有效的政策实践,环境署目前正在与工发组织和德国发展研究所合作开展关于绿色产业政策的系统研究,其中包括绿色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经济效益以及具体实践等内容。

3.3计量体系

在绿色经济指标体系方面已经有一些机构开展了工作,但是每个机构在其指标系统下面所衡量的内容不同。比如,环境署的指标体系主要关注如何运用指标来制定绿色经济政策(见专栏2),经合发组织的绿色增长指标关注自然资本,资源效率,环境质量以及政策和机遇等,世界银行的综合财富核算则测算一个国家将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考虑在内的所谓“真实财富”,而全球绿色增长组织的绿色增长规划指标是为了寻找阻碍绿色经济的问题以便帮助相关国家进行绿色规划。这些不同维度的研究各有千秋,但这让想要衡量绿色经济进展的国家有些无所适从。于是,由这四家机构共同发起的“绿色增长知识平台”于2013年了一个尚待完善的绿色增长指标框架,把这几家机构的指标工作重点窜在一起。指标体系常常因为比较复杂而不利于宣传和国家间的比较,很难清晰地体现一个国家的整体绿色发展水平。因此,一些组织开展了关于绿色发展综合指数的研究。比如,环境署正在研究的绿色经济进步指数来测量一个国家的绿色经济进展及其可持续性。这个指数目前已经有了雏形,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推敲细化。在绿色经济计量体系方面的研究目前还存在一些挑战。首先,一些关键的指标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比如绿色就业,由于认识不同和标准不同,加上绿色就业有动态的一面,而且绿色就业大中部分是现有就业的改造升级而不是新创造的就业,使得指标的确定和数据的收集面临挑战。另外,有限的统计能力以及民营部门的参与不足也给数据收集带来了困难。环境经济统计比单纯的经济统计要复杂很多,需要统计部门人员对环境问题有一些基本的理解。这就需要政府投入相当规模的资金及人力。同时,数据的收集还需要鼓励民营部门更加主动地披露自身经营活动的环境经济信息,这样环境统计才能达到帮助政府和民营部门分析趋势并及时发现问题。

3.4模型

绿色经济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绿色经济模型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看到不同发展途径所带来的长期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就业和民生情况。在目前环境署的绿色经济研究中应用比较多的是由美国千年研究所开发的T21模型。比如环境署于2011年的绿色经济报告就用这个模型得出了如果每年将全球生产总值的2%投资于10个主要经济部门的绿色化,便可推动全球向低碳绿色经济转型的结论。

绿色经济研究范文第9篇

张伟,男,汉族,1964年11月生,原籍河南省上蔡县,环境经济方向博士,现为济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城市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教授,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生导师,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第2届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成员,第7批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研究方向为绿色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特色为绿色投融资。张伟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在国际期刊Energy Policy(SCI与SSCI双检索刊物)、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SCI检索刊物)等10多篇;在国内权威刊物《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统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软科学》等40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经济研究参考》、《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10多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国家软科学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项目10多项;先后出版著作3部,主编教材4部;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优秀研究成果奖10多项。

二、研究领域

张伟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绿色经济理论与政策。该领域着重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以及治理污染或预防污染的措施。他的研究专长是绿色投融资,主要研究环境保护的投融资设计、路径优化及相关政策支持。先后被聘为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特邀理事、山东生态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济南绿色经济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等。曾被授予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成员、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济南市理论人才工程成员、济南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三、研究成果

张伟教授近5年内在高水平期刊发表了13篇论文。目前已在Energy Policy(SCI与SSCI双检索刊物)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相关SCI(SSCI)论文5篇,在《管理世界》、《中国软科学》等国内权威刊物发表相关CSSCI论文8篇。有3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经济研究参考》等转载。并主持部级及省部级研究项目7项,分别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低碳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研究”;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金融促进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理论、实务与案例研究”;国家环保“十二五”规划项目“非环保系统资金投入、项目运作的经验与借鉴”;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山东省产业集群升级优化战略与融资对策研究”;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创新发展半岛城市群循环经济园区,建设生态强省与有效利用跨国公司投资研究”;山东省软科学计划项目“利用外资增强山东省城市绿色创新能力的路径与对策研究”;全国统计科研规划项目“城市环境设施产业投资绩效的经济统计评价与改进对策研究”。以上项目除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外均已按时完成,并得到专家好评,所提对策建议有些被国家环境保护部采纳,进入“十二五”规划;有些被山东省领导批示,并被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发改委、山东省环保厅等采纳应用,取得了可观的社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近5年内获得8项科研成果奖励。主持完成的成果或撰写的论文,先后获得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获得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共计3项;获得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共计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共计2项。

四、主要论著

1、经济体制转轨绩效与城市环境设施投资体制个案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2、区域竞争力研究丛书,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2011年。

3、桥隧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探讨,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

4、外商投资与绿色经济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

5、金融业绿色转型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年。

6、发展蓝色经济应当继续加强节能降耗,统计研究,2010年第7期。

7、利用FDI增强我国绿色创新能力的理论模型与思路探讨,管理世界,2011年第12期。

8、外商投资环境规制与东道国绿色创新,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11期。

9、外商投资、创新能力与环境效率的结构方程分析:以山东为例,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3期。

10、建设“美丽中国”面临的环境难题与绿色技术创新战略,理论学刊,2013年第1期。

绿色经济研究范文第10篇

报告建议,中国采取“结构增长+绿色经济”组合战略,通过结构增长理论实现确定增长,通过绿色经济改变发展方向,在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实现结构增长。其中,以生态农业解决“六农问题”,以循环工业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以服务经济解决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问题,提升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增加社会就业,提高人民生活,实现和谐持续发展。

附注:

1、中国经济指数:

中国经济指数是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遂宁绿色经济研究院根据《中国经济智能管理系统》编制的国家经济指数。

2、0-1指数制度:

中国经济指数采用0-1指数制度,保留小数点后四位,精确显示相关指标、大类指标和综合水平,数值越大越好。

3、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发展目标,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

4、指数:

指数一般是指两个数的相对值。在本报告中,正负指标及中性指标都调整为正向指标,指数越高越好。

5、失真:

中国经济智能管理系统基于准确的数据和系统的逻辑,当出现数据缺失、虚假数据时,预测和结论可能出现误差。

6、系统值:

本月报中的中国经济指数是“系统值”,反映当月中国经济总体状态和水平,中国经济指数也是相关指数的基准值。

上一篇:幼儿科学教育范文 下一篇:美学教育培训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