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教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5 02:35:45

美学教师论文

美学教师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贫困山区 音乐教师 缺失 策略研究

中学生的成长离不开音乐美感的滋养,音乐是中学生素质教育和情感培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我国城市中学义务教育形势乐观,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是农村中学的音乐教育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有不少贫困山区中学,音乐教育还是一个盲区,音乐教育的缺失较为严重,那里的学生还处在对音乐教育的渴望之中。改变贫困山区音乐教育缺失的现状刻不容缓,加快发展贫困山区音乐教育迫不及待。

一、贫困山区中学音乐教育缺失的现状

两年前,笔者受领导委派来到广西贫困山区支教,相继在几所中学负责音乐教学工作。当第一次走进他们的校园时,从校长、教师、学生惊讶而又兴奋的目光中感到了自己肩上的重担和责任。在这期间,笔者对广西最贫困的几所中学进行了实地调查,音乐教育的缺失有以下几种情况。

1.音乐价值观的缺失

据一个初三毕业生反映,他所就读的学校是离县城40公里的一所比较偏僻的中学,他在那里读了三年初中,没有上过一堂音乐课,没有唱过一首完整的歌,也没有听到老师唱歌。偏远山区中学为什么不开设音乐课?其原因当然不排除某些客观因素,但也不排除人为的观念所致,即:音乐教育价值观的缺失。

音乐教育价值是什么?是情商教育,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高尚品德的重要途径。可是在山区中学,他们只重视智商培养而忽视情商教育,不正确的音乐教育价值观是导致有些中学删去音乐课的原因之一。

一是把升学率作为唯一的价值取向,忽视学生全面发展。他们认为音乐没有列入升学科目,不开设音乐课对升学无关紧要,不影响学生升学,也不影响学校升学率。在思想上没有正确认识音乐教育的价值,他们把音乐当作可有可无,把音乐课当作可上可不上的课,随时都可以给语数外让课,把学生的升学率作为办学的最终目的,“光师耀校”成了他们唯一的追求目标。

二是把升学率的价值取向传给了学生家长。许多学生家长受到升学率的影响,认为学音乐是不务正业,会影响文化课学习,影响升学成绩。有些爱好音乐的学生在家听听音乐、哼哼歌曲都会受到家长的指责,正因为有这样一个价值观的盲区,所以不少中学就把音乐课停了。即使有的学校开设了音乐课,也只是在初一年级开设,初二开设的很少,初三几乎没有。

2.音乐教师的缺失

贫困山区中学缺乏专业音乐教师是普遍现象,他们很少配置专职的音乐教师,音乐课都是由语文、英语等科目的任课老师兼上的,于是不正规的音乐教学带入了课堂,他们只能教唱自己熟悉的歌曲,会唱什么教什么,甚至使浅俗的爱情歌曲在校园内传唱,严重违反了《课程标准》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即使条件稍好点的中学有音乐老师,他们的学历也很低,大多是中专毕业生,很少有专业的正规音乐院校毕业生。他们没有受过高师音乐的专业教育,具备扎实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音乐教师在贫困山区严重缺失。

3.音乐教师素质的缺失

(1)文化知识的缺乏

音乐教师要具备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音乐教学工作。文学历史、地理人文、语言美学等知识都是音乐的相邻学科知识,与音乐紧密相连,这些知识在音乐教学中缺一不可。但在山区中学音乐教师身上这些相关文化知识还不够丰富,缺乏多层次、深层次的文化结构,没有拓宽知识面,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将音乐相关的学科知识运用自如。

(2)专业知识的缺乏

合格的音乐教师应具备视唱、节奏、旋律、器乐等基本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才能让学生愉快地学到他们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山区中学的音乐教师却很少涉及到这些音乐常识和基本技能,他们只能教学生唱几首流行歌曲,没有让学生在音乐课中扩大视野,享受真正的音乐美感,离“一专多能”的音乐教师要求有较大差别。

4.教学设备的缺失

在城市中学及经济发达的农村中学,教学环境普遍得到了改善,崭新的教学楼、现代化的实训楼,齐全完善的音乐教学设备应有尽有。但是贫困山区音乐教育所需的教学设备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的音乐教学设备简陋缺乏,别说钢琴、手风琴、电子琴等高档设备,就连一台破旧的风琴都没有,甚至有的中学连录放设备都不俱全,在音乐课上就靠教师的“清唱”教给学生几首自己熟悉的歌曲,严重影响了正常的音乐教学,影响了音乐教学质量,更影响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改变贫困山区中学音乐教育缺失的策略

1.完善音乐课程机制,提高音乐教育地位

目前,山区中学没有音乐课程的硬性目标,教师的教学任务指标和教学质量指标不明确,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和掌握音乐技能的指标也不明确,教材使用的规范性更不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音乐教育的质量。为改变这种现状,山区中学的音乐课应纳入年终考试考核的范围,实施达标制。各项教学指标严格按《课程标准》的规定执行,规范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从而有效促进音乐教育发展。

2.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价值观,注重发挥音乐教育作用

(1)认识音乐教育对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音乐教育既是美育,也是创新性教育,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及品德修养,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说:“美的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美的想象是知识的源泉,这种美的想象需要音乐进行启迪。”[2]音乐是声音艺术,它运用音响、节奏、旋律、和声等多方面的音乐元素来塑造艺术形象,并通过艺术形象去激发人们的美感。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乃至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内容,是教育学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2]。音乐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收获到所需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想象力,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形象记忆和思辩能力。既能培养学生的情商,还能坚定学生积极向上的信念,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认识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人格魅力的作用

音乐的教育价值在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在课堂上,音乐可以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使他们建立起对一切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曾有音乐大师认为:“歌声是生活中的阳光,没有阳光的生活是沉寂的、郁闷的,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勃发的季节,正是心灵勃发的高峰期,他们不仅有学习文化知识的渴望,也有对音乐的渴求。”[3]初中阶段,升学率的高压、学习的繁忙,使得中学生心情压抑。如果能为学生开设轻松活泼的音乐课,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里放松,享受音乐的美感,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不仅能提高学习成绩,还能让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3.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音乐师资,缓解教师缺失的燃眉之急

(1)培养具有完整知识结构、扎实教学功底的合格教师

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既要有丰厚的文化知识,还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做到内修外习,强根固本。

①文化知识的融入

与音乐相关的文化知识有歌唱识谱涉及的人文知识、发声共鸣涉及的物理生物知识、歌词分析涉及小说诗歌的文学知识、曲式结构涉及的美学知识等。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有完整的知识结构。教师的文化素质如何,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

②专业知识的渗透

音乐教师应经过高师音乐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才能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视唱练耳、乐理常识、器乐演奏、乐曲配器、和声配置、曲式分析、合唱指挥、舞蹈编排、音乐活动的组织与评判等专业知识和技能集音乐教师于一身,缺一不可。这些专业知识是成为一名合格中学音乐教师的基础,是当好一名合格音乐教师必备的前提。学生正值青春年少,思想活跃,对音乐充满渴望。只要他们掌握了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就能激发他们的二度创作思维,因此,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扎实了才能开启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2)培养教学实践与教学方法融为一体的教学能手

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有成熟的教学方法,有自己的教学个性,还是一名善于把实践与方法巧妙融合的教学能手。

①善于运用教学方法

把“教与学”变为“学与教”的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一个技巧环节,是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这种方法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尤为重要。正如北京大学名师林崇德教授所说:“在教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是教学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教学目的的体现者,学习活动的主人,学习过程的探索者。”[4]变“教与学”为“学与教”的教学方法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一是“学生点菜”,提高学生音乐兴趣。学生“点的菜”由学生自己做,教师只是点拨引导。例:学生点一曲音乐作品,让学生去理解去讲解,让学生分析曲式的结构,让学生演唱自己点的作品,教师随后的点评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

二是因地制宜组织音乐活动。音乐教师组织音乐活动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这种机会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给所有学生上舞台的机会。《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专业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音乐活动要求大众化。”[2]例如:班级或小组拉歌比赛、演唱接力、击鼓传花等音乐活动能使全体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感受快乐,从而提高全体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是成立学生音乐团体。成立有音乐教师参与并指导的学校合唱团、乐队、舞蹈队,让这些团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音乐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展示才华,树立自信,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②培养本土音乐与大纲教材融为一体的创新型师资

山区音乐课是比较有乡土特色的。“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山区,有着浓厚乡土气息的音乐文化。山区音乐教师要注重把原生态音乐、本土歌谣带入音乐课堂,丰富教学内容。”[5]笔者在支教期间,曾对广西的苗族音乐有过采风。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苗族的高腔、平腔就是苗族人民最爱唱的本土音乐。它高亢嘹亮,朴实婉转,声音甜美,深受苗家儿女喜爱。不论是欢庆佳节还是婚嫁喜事,大家都会闻声而合之,闻鼓而舞之。特别是苗族的接龙舞、狮子舞更是远近闻名。它节奏明快、古朴、协调、舞姿优美大气,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如果山区音乐教师善于采风,勤于采风,注意吸收地区民歌等音乐元素,并融入大纲教材,把山区原生态音乐与优秀民族歌曲融为一体,就能实现山区音乐教育的创新,这种创新型的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尽快改变贫困山区中学音乐教育缺失的现状,加强贫困山区的音乐教育,提高山区学生与社会竞争的能力,是实施提出的“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举措之一,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小娥.浅谈合格中小学音乐教师具备的素质[J].湘江歌声,2001(1).

[2] 吴永东.刍议农村中学音乐教育落后之我见//湖南教师论文汇编[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3] 黄群.翻开音乐新的一页//湖南教师论文会编[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4] 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

[5] 张嗣刚.关于发展少数民族偏远山区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几点建议//湖南教师论文汇编[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美学教师论文范文第2篇

一、 建立自己明确的观点

从一定意义上说,学会建立起自己的观点,是写文章的第一要素。

先以一篇高中生写的作文为例。作文题叫“雅与俗”。该学生一口气写了一千五百字,但泛泛而谈,一会儿写雨景,一会儿写林黛玉,一会儿又写养病。话题随意转换,叙述四处漂移。说得很多,扯得很远。完全没有自己的观点。老师感到批改无从下手,指导也有点力不从心。问题在哪里呢?我正好读过那位语文老师写的教学论文,问题也就清楚了。因为那位语文老师写教学论文犯的毛病和他所教学生写的作文本质上没有区别,那就是泛化思维没有自己的观点。从教师论文看学生作文,语文教师如能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审视,并通过反思找出症结,那么你指导学生的作文就有可能做到有的放矢,多快好省,反之,则一定少慢差费。我们再看另一位语文老师写的一篇教学论文,题目叫《重视阅读教学,提高写作能力》,将“通理”作为标题,虽然比较省事,但它不具有作者独到的观点。标题无比庞大,就等于没有自己的观点,其后果也会和学生的作文一样找不到话说,或者只能泛泛地说。怎样修改呢?“重视阅读教学,提高写作能力”,语文老师有这样的认识当然不错,也很好,但这样的认识不能说就是你的观点或你的见解,当然也不能说是你的独特经验。谁也不会否认教语文必须重视阅读教学,必须提高写作能力。如何重视呢?怎样提高呢?你对阅读与写作有没有自己的观点、见解,或由自己的教学实践而形成的理性升华呢?这就是问题之所在。我们不妨对标题作这样的修改:《简论阅读写作教学的互动和动能》同样是讲阅读与写作,这样的标题和原来的标题区别在哪里呢?前者只是说了一个关于语文教学的大话题和不说大家也知道的一般要求,后者就建立起了自己的明确观点,有了明确的观点,反而就能有话可说了。正文可分四部分写。一、阅读、写作教学两张皮有背语文教学的本质;二、阅读写作须臾不可分离;三、写作训练将有力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度;四、读写并重有利于语文教学的整体优化。其中第二、第三部分重点写。阐述阅读、写作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又说明它们各自又是能动的。如第二部分,可就阅读的功能分四个小标题写。1、阅读作为知识累积;2、阅读作为美学熏陶;3、阅读作为思维操练;4、阅读作为情操陶冶。通过这样的解剖,我们就很清楚写文章怎样才能找得到话说,怎样去一层一层地说,怎样才能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去说。

俗话说,一个好的标题就是文章成功的一半。从一定意义上看,学会建立自己的观点就等于学会了拟就一个好的标题,甚至可以说学会了寻找有独特价值、有别样视角的选题。我们不妨再对比另一篇文章的标题修改。原标题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使命》,“使命”是一个宏大又有点抒情的字眼。作为一篇小小的论文,也不一定什么都要套上新课程改革。这位老师想讲什么问题呢?他无非是想讲教师这个职业的专业特点,以及现在教师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当你想清楚了到底想表达什么观点,想说明什么样的问题,标题也就出来了,修改后拟定的标题为《教师教育专业素养的问题分析及提高》,这样,论文的主体内容也就会更加明确——第一,教师教育专业素养的问题和分析;第二,教师教育专业素养提高的途径和方法。

二、 有效地传递信息

写论文,写随笔和传递信息有什么关系?其实,写文章本质上就是向别人传递信息以及和别人交流思想。有效地传递信息和建立起自己的明确观点具有内在要求的一致性。那么,什么叫传递有效的信息呢?如某教育行政部门主持编写一本书,书的主体内容是“50位校长的管理智慧”。书的前言部分就是领导的序言。原稿的开头是这样的:进入21世纪,当教育越来越成为增进社会和谐,促进国家繁荣兴盛……这样写,写这样的内容当然不会错,但显然不太好。21世纪也好,社会和谐也好,国家繁荣兴盛也好,与这本书的内容不能说没有关系,但关系不紧密。作为一种信息的传递,这样的信息,对这本书和书中的特定内容和特定对象,可能是无效的。因此,修改后的序言开头就是一句话:50位校长以显著的办学实绩、独特的教育理念,以及其所在学校瑰丽多姿的管理文化成果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高素质优秀校长队伍的群体形象。同样是以一个数字开头,前者是21世纪,后者就是50位校长。前者的阐述离全书的主旨比较遥远,后者紧贴于全书的主旨及相应的内容范围。这实际上也就是我们辅导学生写作文时的切题。为什么大家都懂的道理到有些人的笔下就是做不到呢?从根本上看还是一个思维品质的问题。正如最近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发表的一篇演讲《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培养人才》,他在演讲中把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以及人才的标准分为六条,其中第一条就是“精致有效的思维和较强的写作能力。”杨玉良院士把写作能力和有效的思维联系起来,充分表明,写文章是最典型的思维活动,你的思维能力决定你的文章水平。因此,要做到用最少的文字传递出最有效的信息,就要常常锤炼自己的思维,包括从哲学的层面上,从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的三大哲学定律中寻求思维锤炼的规律。

三、 清晰地表达思想

有观点,观点要和材料统一;有信息,信息要由观点统领,而文章所有的内容,都得通过语言的表达。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语文老师就开始跟学生讲叙事、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表达方式。如果说建立自己的观点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超然的领悟力,那么,比较清晰地把文章的内容呈现出来,那就要有较强的表达力了。

教师写作的语言表达常见的问题有如下几种:

1.叙事表达清晰度差,所叙之事与所悟之理逻辑关联度不强。这几年“叙事研究”很受老师们的欢迎,叙事研究总免不了叙事。叙事的选材,叙事的角度,对事件本身起承转合的链接,把你所叙之事说清楚,说得有意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说理语言没有理,如“校长要用思想揭示规律,校长不要过于自我,校长的思想结晶是盛开的教育思想之花。”一篇两三千字的文章,通篇都是口号与要求,用的都是一些不着边际的“大词”,这样的文章,难免空洞。写教学论文,主体内容应该是分析性语言。要注重在分析的前提下得出结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分析是重点、重头,也最重要。其实,文章中的许多小标题,如果用了分析性语言,语言表达的境界一下子就不同了。如有一位教研员,他写了一篇关于“说课”的研究文章,其中谈到说课的重要性和要求,文中分别用了三个小标题:1)符合客观实际,坚持科学性;2)掌握说课内容,重视条理性;3)、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效性。要有科学性,要有条理性,要有实效性,这样的通理谁也不会否定,但通理不是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表达是尚未分析就有结论,很正确没有说服力。重新修改过的小标题是这样的:1)精准定向的教学目标与明确具体的教学观点的统一;2)解说的清晰度和过程展示的完整性统一;3)内容设计的创新与述说技巧的统一。虽然还是原来的内容范围,但重新拟定的小标题就有了分析的含量。

3、不恰当。文章写到极致,唯有恰当。写论说类文章,恰当更为重要。恰当在逻辑上应该是严谨的,在语境中应该是最合适的。如有一位老师写一篇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他在开头部分有意渲染“当今作文教学问题已严重到令人瞠目结舌难以挽回的局面”,这就不恰当了。再如一位老师在一篇论文的开头这样写道:“一节课45分钟的中学数学教学,最大的矛盾就是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这是个标准的带有过去时代特征的用词。用在课堂教学的特点描述上,就更不合适了。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有些教师写作中的文风有问题。有的属于东拼西凑,并非自己的实践所得亦并非自己的语言所表达。这样的文章,往往结构断裂,文气不畅。有的语言表达有装腔作势、故意吓人之嫌;有的以冗长充博大,以深奥饰肤浅;有的过多过滥引用,似乎举证历历,实则形同抄书。无论是教学论文还是教学随笔,浅入浅出不好,浅入深出也不好,深入深出不好。唯有深入浅出的语言,才能真正做到清晰地表达思想。

美学教师论文范文第3篇

党的“十七”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我区人民对优质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十一五”教师继续教育要突显时效性,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此我们推出“营造书香校园、建立学习型学校”读书活动,以此为契机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这是我们迎接挑战和机遇的策略之一。

阅读滋润精神,思考孕育智慧。开展全员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读书活动,在精神文化的支撑和引领下,必将促进学校的整体建设、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个人成长,营造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书香校园文化。

读书活动将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培训内容。通过读书构建教师个人的精神家园,是教师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提高专业素养的必经之路。

学校作为最基层的组织和管理单位,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要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卓有实效、形式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

二、实施“书香校园”读书工程的目标

1.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推进课程改革进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创设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使教师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思考习惯。

3.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使教师朝着“有哲学的头脑,有学者的风范,有精湛的教艺,有愉悦的心境”这一目标不断迈进。享受工作的快乐,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

4.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营造书香校园,创建学习型学校。

三、推荐阅读内容

读书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读书不仅要专,更要博。我们提倡教师读五种书:

一是名人传记。名人成长历程里的动人故事对教师的学习和生活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是教育理论书籍。在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提高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不断调整教育实践,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

三是学科专业书籍。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通过读书更新专业知识,引进时代的活水,从而保证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四是现代科技书籍。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我们对生活的认识,读这些书有助于教师了解现代人的心理、感悟现代生活,开拓教师的视野。

五是美学、文学、史学和哲学书籍。通过阅读,思考人生,积淀精神文化,寻求心灵家园,提高生命质量。

四、实施“书香校园”读书工程的具体措施

(一)组织管理

1.教委人事科负责统筹安排,监督整个过程的组织管理。

2.进校师训部根据读书计划,协助督促学校按要求完成任务。

联系电话:××××—××*高中负责人:××*,幼儿园负责人:××*联系电话:××××—××*初中负责人:××*,小学负责人:××*3.学校作为基层管理者,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协助本校继教负责人帮助教师按要求完成任务。

(二)具体安排

1、2009年1月18日,召开动员大会。

组织部门:教委人事科、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

参加人员:各中小学幼儿园及直属单位教学主任、继教负责人。

具体内容:布置开展教师读书活动具体方案;下发文件及材料。

2、2009年1月—3月,教师利用寒假自主阅读。

a、2009年1月,学校帮助教师利用多种途径确定所要阅读书籍,并填写“门头沟区‘书

香校园’读书活动登记表”(见附表一)一式三份。

b、2009年2月,教师利用寒假时间认真阅读所选定的书籍。

c、2009年3月1日前,各校将本校开展“书香校园”的读书活动计划上传至读书活动专用邮箱××××@××*.cn。邮件题目为“xxxxx学校‘书香校园’读书活动计划”。

d、2009年3月20日前,各校继教负责人将本校教师填写的“‘书香校园’读书活动登记表”(附表一)上交至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各学段负责人处。(“‘书香校园’活动登记表”统一用a4纸打印,内容部分为宋体四号字。)

3、2009年3月—2009年7月,在深入读书的基础上完成论文或读书体会的撰写工作。

a、要求文章内容真实,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进行体验、感悟、尝试,将个人的独特实践或思考写成文章。若发现抄袭,取消继教学分。由继教负责人协同教研组长检查确认,确保文章的原创与真实。

b、各校要开展校内评选活动,所选优秀论文或读书体会不少于总数的三分之一。

c、各校要组织多种形式的交流研讨活动,继教负责人协同教研组长进行检查指导。师训部随时指导学校的读书活动,积极参与学校的读书交流展示活动。

4、2009年9月—2009年12月,在组织全区检查、交流研讨的基础上,评选“书香校园”活动先进校。

a、2009年9月20日前,各校继教负责人完成“‘书香校园’教师读书活动情况统计表”(见附表二)的填写工作,用a4纸打印并上交到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各段负责人处,同时将全校教师论文或读书体会刻成光盘一并上交。

b、各校将推荐的三分之一优秀稿件按统一格式打印后上交至师训部,准备参加区级的评选和交流展示活动。优秀稿件格式要求:首页格式(见附表三);正文字体为小四、宋体;字数2000字以上3000字以内。

c、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将组织专人对论文和读书

体会进行评选,评选结果将在门头沟区科研月活动中公布。各校获奖教师名单及奖励学分将在科研月中发回学校继教负责人处,以便学校进行继续教育学分登统。

d、各校继教继教负责人对本校教师参加“书香校园”读书活动的学分进行登统。填写完成附表四(教师参加“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学分统计表)。

e、2009年12月20日前各校将本校参加读书活动的总结和附表四(教师参加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学分统计表),上传到读书活动专用邮箱××××@××*.cn。邮件题目为xxxxx学校“书香校园”读书活动总结及附表四。

f、2009年12月师训部按学段进行继教分数的登统。

g、2009年1月进行区级优秀“书香校园”的表彰活动。

(三)继教学分的获取

1、各校继教负责人检查确认教师基本阅读任务完成情况,并填写完成附表一、附表二的登记。4学分。

2、各校继教负责人检查并确认教师按要求完成了论文或读书体会的撰写。2学分。

3、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将对各校推荐的优秀论文或读书体会,以及参加区级读书活动大会交流展示或获奖的文章予以学分奖励。

(四)给学校的建议

1.挖掘资源,提供书籍。学校充分挖掘图书馆的资源,加大投入,保障读书。学校图书室建立科学合理的借阅制度,充分发挥其作用。

2.搭建平台,观摩读书。

可在校园网上开辟“读书俱乐部”专栏,并开设相应的子栏目:读书体会、精品书屋、读书笔记、读书活动、推荐文章、新书介绍等。为教师阅读交流提供便利。没有校园网的学校应开辟相应的读书专栏展示上述内容。

充分利用教研组活动、学校活动时间组织灵活多样的研讨交流活动。开展校内读书论坛,为教师在全校范围的交流展示搭建平台。

3.开展研究,深入读书。

学校也可根据校本培训、校本研究的课题,指导教师要围绕专题进行重点阅读,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

4.撰写体会,实践读书。

读书体会可多种多样,读书笔记,学习体会、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反思等。学校提供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对在实践中产生良好效果的范例,要大力表彰宣传。

5.评价导向,激励读书。

学校对教师的学习计划、读书笔记、读书体会、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等进行评价考核,作为评优评先中考核工作业绩的一项内容。

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论文的评选;鼓励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文章,奖励办法依据学校奖励制度。

每学期制订读书活动计划,确定读书内容、目标、措施、效果预测等。

6.深入宣传,认真检查,确保文章的原创及真实。

美学教师论文范文第4篇

一、研讨会规模空前

全国除港台澳地区及大陆的、新疆、青海、海南以外,有26省市自治区近70所高校128名代表参会。会议共收到论文87篇,其中,教师论文占55篇,研究生论文占32篇,教学方面占37篇,理论技术占44篇,其他占6篇。经过专家评选,有30篇被评为优秀论文,其中教师占22篇;研究生占8篇。代表们积极发言、踊跃探讨。学会领导杜晓十教授说:“与往届相比,本届研讨会代表人数最多,高职称、高学历者最多,论文数量最多,研究生人数最多。”

二、研讨会形式新、气氛热烈

本届研讨会呈现出“引发争论,触动思考”的新态势:论文宣读后留一定时间讨论,以期与会者之间思想碰撞,产生更多火花。宣读文稿提前发放,宣读者只阐述论文纲要,超时摇铃警示。研讨中大家态度和蔼、提问诚恳,现场气氛十分活跃。由于这种对簿公堂式的研讨形式十分激烈,宣读者随时准备应对现场难以想象的"发难",因而必须缜密准备,用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的方式阐述论文精髓。由于该形式对话更直观、研讨更及时、辐射面更宽广而受到与会者赞赏。

三、研讨会内容丰富多彩

1.优秀论文的视角独特

研讨会上所评出的30篇优秀论文主要围绕教学、技法、审美等多个角度为高校作曲理论、实践和课程建设抒高见、谋良策,教师的论文反映出其在教学和艺术实践上的均衡性,其中作曲理论"四大件"整合问题再次成为大家探讨的重点话题。杭州师范学院田刚宣读的《"艺术课程标准"理念下的高师课程改革设想》一文,从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复调、和声、曲式、作曲、配器五合一的改革设想出发,对课程名称、师资配备、学制安排、课时分配等方面作了大胆设想。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陈南宏和徐希茅合撰的《对已知音乐结构理论的反思与量子音乐结构论的假想》是一篇备受关注的论文。论文综合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物理学领域的成果,用量子力学原理来帮助我们分析、解释音乐作品。安徽师范大学张建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和声教学改革的构想》从课程定位、认知功能、审美功能、职业功能、教化功能到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再到谱例选用都作了理想勾画。大连大学音乐学院的芝达林《用近现代技法配山西民歌》的论文提到“近现代和声语言应用”,用同中音调交替与和声手法、赋格技术的应用、模仿复调的应用、倒影逆行卡农、倒置回文卡农、十二音性对比复调的应用等技法。还有些论文探讨和声教材应该改革的建议也十分切中当前和声教学的要害:和声课有重连接、轻应用的现象,不少和弦没有提供应用的依据。有些代表对和声课的构想是实践结果还是理想?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多少学制能学到什么程度?都作了比较翔实的论述。论文中有些观点引起各种争议甚至非议,但也引发许多思考。

2.研究生成为研讨会的新亮点

出席会议的128名代表中研究生占37名,加上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近60位研究生,研究生所占比例超过了代表半数以上。由于这些面孔稚嫩、青春气息浓厚的后生的关注、参与,为研讨会注入了新鲜血液,有利于其日后以新姿态、新视角、新手段促进学科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学科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

从提交上来的32篇论文看,研究生的论文多集中在技术问题的探讨上,涉及教学方面的较少,特别是得奖的8篇论文,技术类占7篇,审美方面1篇。论文中半数以上都选择了对某些作品的分析、质疑、思考。中国海洋大学艺术系刘海蓉通过对首都师大音乐学院院长杨青室内乐《竹影》写作技法的分析,围绕作品“五度核心构思和旋法技巧”,展示“现代作曲技法与传统五声韵味及文学意境的完美结合”;首师大音乐学院06级博士研究生檀革胜以《巨石下的》为题,辨析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谐谑曲》结构,从主调织体、复调织体和混合织体作了全面细致的技术分析,并试图总结出结构特征及其审美价值。假以时日,他们步入讲台,对教学的发展、改革会有更多创新和贡献。足见研究生都非常注重发展科研能力,虽然其论文的评奖是与教师分开进行的,且研究方法和手段还不够丰富,但其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洞察力和理解力,使科研工作有朝向低龄化方向延伸的趋势,也使大家看到学科后继有人的发展势头。

3.学科前沿著名专家专题讲座启迪多

21日上午和22日下午,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贾达群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姚恒璐教授应邀分别作了精彩讲座。被国际乐坛认为是"中国结构主义作曲中最有才华的青年作曲家之一"的上海音乐学院贾达群教授所作的《多元文化与我的近期创作――〈融〉系列创作简介》学术讲座令与会者耳目一新。《融Ⅰ》是乐器的融合,在中国、欧洲、中东等地的乐器寻找一种黏合剂,用不同地域和文化的乐器说我想说的话;其次利用组群分割来归类不同地域的乐器,来完成其音响造型;在极其有限的篇幅内用控制下的即兴演奏与严格的记谱演奏相结合的办法来增添作品的生动性和偶然性。《融Ⅱ》是用中国的打击乐器有意识地用非中国的演奏法来演奏;另一方面在乐队音响的组织观念上采用电子音乐理念来编织乐队的织体,这两个方面体现了作品标题的融合、观念上的融合、音乐资源上的融合、文化方面的融合、时代的融合,从整个观念到手法上的突破,打破封闭单一的从民间音乐中吸取原料的局限。《融Ⅲ》受爱尔兰国家文化委员会和中爱2004年音乐节的委约而写,完全由自己的观念和理念来表达乐团的思索。

中央音乐学院的姚恒璐教授主讲的《音乐分析的现念、方法及其教改现实意义》,从"分析的理念与方法","高师作曲技术理论教学改革之我见"两个大方面,分课题阐述,引领各位代表进入他创作的艺术世界,阐述音乐创作的新思维、新理念,并附有自己的代表作。他从常见的各种音乐概念着手,鞭辟入里地道出个中反向思维过程中得到的匠心独具的成果。在"分析的理念与方法"的课题论述中,他对调性的形态及其确定;现代音乐分析中"音高组织"的三种思维(音阶、音程、音列);作曲技法的个性发展导致分析方法的多样性(思维观念、结构逻辑、多元文化与人文关怀)作了独到的分析和释解。课题二"高师作曲技术理论教学改革之我见",从音乐分析教学的不同目的(作曲技术理论两大学科:作曲与分析);音乐作品的综合分析和完形;培养目标与合理知识结构的多元化设计入手,强调"作曲是思维教学,不是技法",要广泛吸纳多元文化,加强传统――现代――民族之间的融合,现代与传统没有绝对界限。

4.普通高校研究生培养引起关注多

与会代表对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提出许多创建性的意见,上海音乐学院陈鸿铎教授宣读的论文《普通大学音乐专业研究生培养问题的刍议――以理论作曲方向的教学为例》引起与会代表强烈反响,论文以理论专业为视角谈到研究生教育发展速度过快,扩招后造成质量下降,有本科教育的延续或"泛本科化"现象。他指出了目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缺少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不据培养目标开设课程,而是以教学条件开设课程,学生多半靠自学,理论作曲专业的研究生应该学习的课程目标不够明确。论文分析了课程建设滞后的原因:①教学观念上的模糊;②教学资源的缺乏。研究生教育阶段重点争取出新知识,而师资力量不足,没有教师团队,就容易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办研究生教研等,这就不同程度制约着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论文还列出了新的课程表:①综合性的写作技法分析;②中国当代音乐作品的研究(或方法体系、或具体作品);③理论体系的研究;④20世纪西方音乐创作技法的研究。提出了研究生需要加强五大板块的修课体系学习:①文献;②史论;③专题与技术板块;④分析教学法;⑤音响学――电子音乐板块。

代表们呼吁研究生培养要重视研讨课,针对某一学术观点或学术专题提出问题,通过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学习。重视鼓励研究生发表与老师观点不同的言论。与会的各个高校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深感陈鸿铎教授所提及的问题触及到目前不少高校研究生培养现状的硬伤,大家根据发生在自己身上和周围学校的问题增补了不少设想和看法。

5.教材、课程、师资、生源再成议论焦点

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教材和师资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目前不少高校使用教材混乱,教学大纲不适用且与实际课程开设严重脱节。代表们希望以学会的名义组织编写高校统一使用的教材。各高校之间要发挥特色,取长补短,不能求多求全而压缩课时。要保证必修课课时,加大选修课课时,实施特色学分制,提升掌握专业基础技术的能力。师范和普通高校音乐教学必须准确定位、明确目标,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同时还要协调好培养目标和培养任务之间的关系。要从目前全国高校纷纷创办音乐专业的泡沫现象中看到潜藏着的危机感,一旦招生工作萎缩,许多音乐教师将面临生存挑战。普通高校音乐专业要精炼师资队伍,加强教学硬件建设,把握好师范教育的航舵。会议呼吁教师要有良知,要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建议教师要有公开展示课。就目前高校音乐专业扩招带来的生源素质下降,输送产品质量不满意现象,代表们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在保证配置优秀教师的同时关键要注重生源质量达标问题,加强本科教学中传统基础知识的学习,吸纳教改新成果,提高对复调、和声等四大件的系统学习。严格把握研究生生源的质量,明确培养目标,把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职能区分开。会议专程安排代表们参观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硬件设备、课程建设、教学成果等相关项目,代表们对该院拥有全国一流的硬件设备、完善的课程建设,有特色的教学管理而赞叹,尤其是观看了完全由音乐学院师生主创的获“金钟奖”系列作品、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系列作品、独特的瓷乐、交响乐节目时,无不夸赞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丰硕的教学成果。

四、筹建学会网站基础性工作就绪

在华南师大郭和初教授的辛勤努力下,经过与会代表集思广益的探讨商议,学会网站的基本架构、类别、功能、操作程序都初见端倪,确定了网站的名称为"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理论作曲学术委员会网",网址:http//music.scnu.省略,分主页和学会领导、会员简介、学术成果、教学成果、学术论坛、学会通知、联系我们8大模块。在这个家园里学会成员可以自由交流,相互沟通,共享各项学术资源,扩大学会成员间的研究视阈,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友谊。

综观会议的全过程,与会代表对教学、科研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大家深深体会着会议所具有的包容精神、创新理念、巨大动力,鼓舞、激励、鞭策着更多有责任心的教师和专家投身于学科建设的方方面面,而专家的专题报告也不同程度地拨亮了与会代表们心中的明灯。会议所关注和探讨的新课题、新动态、新领域,为代表们开启研究视角、拓宽研究思路、指明研究方向提供了更多难得的发展机遇,会议结束后,东道主专程组织专家前往原生态音乐丰富的井冈山腹地进行的音乐采风让代表们收获更多。

美学教师论文范文第5篇

陈卓的作品在我看来,是对理想和未来的“寻找”,又是对当下生活和状态的一种“判断”,在“寻找”与“判断”中交替时间片断的方向和确定,以达到人生境界的把握和掌控,是理性而充满智慧的,是思考而富有哲学意味的。她尽自己的可能,通过雕塑的形态进行具体描述和概括,倾诉自己心情和观点。那些真空在哪?那些记忆之城在哪?在没有空气的世界心灵会是透明?人生的经验或者情感的经历,对于艺术、对于哲学以及其他真的那么重要吗?记忆的保留或者消失究竟因为什么?昨天、今天、明天的区分与判断只是在某种时空、某人特定的概念,在艺术中,无论是怀念、追寻、向往,这种过程是人与现实的交汇与对白。如果把“真空”分解“真”和“空”,这两种状态矛盾吗?陈卓的作品“80真空”,金属的质感,炫亮耀眼,仿佛时间的记忆锻造在表面,而心脏被尘封在作品里面。这种质感和光亮使我想到了太空,抑或航天员的感触陈卓凭借作品一样可以抵达。而看她的陶质“80真空”,作品的某种气质来自地球的深层,洁白轻柔、细腻温润、飘逸模糊、闲适舒畅,通过真实、平缓、沉静的情感诉说,实现了与自然、生命以及观者的对话。选择金属、陶质并通过这些材料的特性,在三维空间打开属于自己的门和通道。在陈卓的作品中,我看到了当代艺术家应该被公众认可的精神品质,这种担当体现“80真空”里的“真”非常可贵。

雁西:你如何评价中国当下的“当代艺术”?你认为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陈卓:其实,这个问题挺大的,我认为:当代艺术已经超越了传统艺术的媒介类型,突破视觉感知的范畴向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知领域发展了。但当代艺术无论其面貌、媒介、表现手法、品位、格局以及艺术价值取向多么纷奇不同,它们都应该传达人本主义和普世主义的人文精神,生成了一种优良的艺术语境并承担社会责任,当代艺术品应该具有被公众认可的精神品质。

有人说:“一千个中国艺术家就有一千种中国当代艺术。”这虽然是调侃但也就是对中国当下当代艺术的真实写照了。当代艺术在中国迅速发展,难免出现投机、猎奇、丑化、抄袭等众多问题,而这种艺术实践又无形的影响着公众艺术审美和认知,所以说当代艺术家需要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艺术表象,在对文化传统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同时,以新的思维和表现语言将个人的创造力和艺术维度正确传达。当代艺术应当表现时代主流价值,不应为了小己私利而创作所谓的“当代艺术”。

雁西:你的雕塑有什么特色?你如何评价自己的雕塑语言?

陈卓:真实、平缓、沉静是我的雕塑一直秉持的情感诉说,我喜欢让作品和自然、和生命有对话的关系。

我的雕塑语言就是通过材料的特性在三维空间中去诉说心语,平静而沉思,与观者进行心的交流。

雁西:你的雕塑作品主要想表达什么?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它具有可代替性吗?

陈卓:我的作品就是自我感知、内心情感感受的一种物化表达,它的形式可能是雕塑、可能是绘画、也可能是首饰等等,艺术形态终归是为思想服务的,明晰这个核心就好。例如我的雕塑作品《寓言系列》的材料是陶瓷,因为我想要传达的是那种自然、社会、人和内心的对话和关系,而陶土这自然属性的材料加上釉色和火焰的升华后使它有了新的生命,这不仅是创作者给予的,还有我们艺术家所不能完全掌握的地方,这就是陶瓷艺术的魅力。而我需要作品这个主角有三维空间去表达自己,就像舞蹈一样,舞者身体的每一部分都会说话、都有表情,在这个层面上我的这系列作品陶瓷就是最好的材料,雕塑就是最恰切的艺术形式,不需替代。

雁西:你的雕塑作品是否能够充分表达了你的观点?你认为哪些方面有待改进或有空间?

陈卓:艺术家的作品一定是在最大程度地阐述她的话语态度、表达个人观点的。从事艺术学习创作十余年,随着我的不断成长、成熟和智慧提升,在经历不同时期后回头再看自己的作品,我一定会有不同的解读感受了。也许同一个主题在不同时期、不同年龄段的艺术表达是不同的,但也许都是最好的,这个问题和空间就留着以后我再去改进吧,我自己也很期待。

雁西:你和你的雕塑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你为什么用雕塑来创作?你有可能放弃雕塑吗?为什么?

陈卓:是一种对话和依赖的关系,就像是沙漠中干渴的人终于跋涉到生命之河,畅饮甘甜后那种清透的身心满足。我需要在创作过程和我的作品去满足和释放这种情愫,并从这个作品中再审视自己,这个瘾我戒不掉了。我也喜欢绘画,但现阶段更喜欢用手去感触和塑造新生的过程,我认为艺术的呈现方式越来越多元、包容,一些中国当代艺术家也在尝试和创作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这样很好。艺术不分家,我不会放弃雕塑或者绘画。我曾经很多次感慨我的学业、事业和生活是与艺术相伴并会延续下去的,很庆幸,也很珍惜。

雁西:雕塑在你的艺术创作中占什么样的比重?有什么样的关系?

陈卓:恩,我的艺术创作中雕塑、或者说立体作品占70%的吧,近两年纸本绘画比较少了,前些年我也画油画、壁画、综合材料等,绘画过程也是很享受的。这几年我是以陶艺和首饰为主了,例如2010年到2011年我学习了首饰制作并收获很多,我理解我的首饰作品就是mini版的雕塑,这是很有趣的。所以说,绘画、首饰、雕塑在我的艺术创作中是个三角形的关系,缺一不可,互相支存。它们三个有时是钝角、有时是锐角、有时候是直角,每个人的精力和侧重点不同,我的艺术创作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表现吧。当然,它们也有可能是等边三角形,均分180度,估计那会我就是无敌勤奋的女艺术家了。

雁西:你认为未来的雕塑艺术会怎样发展?你理想中的当代艺术是什么?

陈卓:恩,未来的雕塑艺术会是那种向少而精、直面的“刺激”而发展。我们见证雕塑艺术当下的发展,我这所说的“刺激”不仅是看到优秀新鲜超越传统经典的好作品的精神感受刺激,更有趣的是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和自己较劲、和材料、和艺术、和精神较劲的头脑风暴的刺激,这也是创作之源,艺术家需要具备这种精神。从狭义上讲我理想中的当代艺术是那种能精准把控精神命脉的倾诉,形式不重要,真实、准确、含蓄、有思考、有智慧的那种,这种感觉好说却不好做,那种如遇知己般特别对特别舒服的感觉很难得,其实艺术就是一种精神食粮。

雁西:你的雕塑和传统有什么联系?为什么?

陈卓:传统是文化和精神的传承,每一位艺术工作者都是根植于传统之上,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汲取营养,成长、成熟、发展起来的,而后在自我精神生态中去建立自我艺术语言体系进行创作艺术,我亦如此。

雁西:你创作过程中的收获或突破?还需要在那些方面进一步实践和探索?

陈卓:我认为艺术创作就是艺术家自省和自修的过程。从初学艺术至今,我收获的不仅是创作艺术的技法形式和理论观念,最重要的是能够自我审视、和自己的真实内心对话,将心境释放转换成可视可感知的作品,以“物”的方式与人们交流。

以个人单位,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纵向的生长过程,我们艺术家每个时期的艺术作品都是在自我精神生态中的一个节点体现。艺术创作是需要不断的去实验和探索的,在这个体验的过程中,我们艺术家得到精神的满足。

雁西:你怎样看待今天的艺术市场?你对艺术市场化的趋势有怎样看?

陈卓:当今,艺术品不仅是意识和精神活动的载体,更作为可交换的商品参与社会文化的发展。一个国家不仅需要多元的文化批评,同时也需要艺术市场的健康机制和行为。我国当今的艺术市场在经历起伏波折后正逐渐走向成熟和正规。画廊、拍卖公司和艺术博览会构成艺术市场结构的三个主体环境,民众百姓也通过它们更真实地接触到艺术、当代艺术。健康成熟的艺术市场需要正确的艺术价值取向,这就需要我们艺术家具备社会责任感,平衡好艺术与商业的关系,创作积极、体现人文精神、有创新的艺术作品。任何一种健康的艺术市场将促进艺术的繁荣发展,对整个社会文化生态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成熟健康的艺术市场会更好地推动艺术家成长,他们两者相互影响互进互利。

雁西:作为一名艺术家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你所认为重要性是如何把握的?

陈卓: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真诚,对艺术的真实、思考与感悟。真诚的与自己对话、真诚的将自己的特质和个性表达。

艺术持久的生命力是需要对生命本身于予尊重的,艺术家需要不断的进行自我精神供给、辩证思考和修正坚持,并对时代文化精神、人文情怀体察关注,对艺术尊重对自我真实,保持积极乐观平和的心态,用心去做艺术,做一个有价值艺术家。

雁西:你如何看待艺术中的批评性?你的自我批评表现在哪里?

陈卓:艺术批评就像是艺术品的良师益友,既督促帮助艺术家进行自我审视剖析,又很好的推动艺术科学繁荣发展,丰富和提升艺术理论。当然,这也同样需要一个健康客观的良好艺术批评环境,更需要艺术批评家有着良好的学识、个人素质和品格。

艺术家是敏感的人,也是一个自我肯定和否定的矛盾体。能够自我审视,听取他人的意见和批评是需要有自我秉持和智慧的。我认为艺术家的自我批评之一,应该是经历过此时期后能够回过头审视自己、总结自己,以此来提高修正完善自我。还有就是需要有能辨别有分歧的态度和非正确引导话语的能力,并能正确对待中肯有益的批评语言,我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在不断个人修正中创作我的艺术,我与我的艺术共成长,想想这些还是挺幸福的。

陈卓

2004年7月 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装饰专业 获学士学位

2007年7月 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 公共艺术与理论研究专业获硕士学位

2007年9月至2010年7月 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公共艺术系

2010年9月至今 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装饰艺术系

学术活动:

2007年 作为天津美院中方代表教师与德国哈勒美术学院完成实验性教学课题《SHADOW》,课题成果出版画册。

2008年 获德国DAAD国际机构艺术组织邀请赞助,赴德国哈勒美术学院进行课题《BlACK≠ 黑》的教学实践及艺术考察,课题成果出版画册。

2010年9月-2011年7月 天津美术学院公派访问学习于中央美术学院首饰设计工作室

参展获奖:

2007年 陶艺作品《怪物》获首届中国美术教师年度作品展优秀奖陶瓷作品《80真·空》系列 于天津美院美术馆 个展

2008年 藏书票作品《元生》系列入选第三十二届国际藏书票双年展

2009年 艺术设计作品《80真空》入选第十一届天津市美术展览陶瓷作品《80真·空》蓝石艺术空间 群展

2010年 设计《无题系列》作品入选《亚洲联盟超越设计展》藏书票作品《BIRD》获得 2010年第三届伊斯坦布尔国际藏书票比赛最高荣誉奖

藏书票作品《tIRtOUS》获得 2010年第三届伊斯坦布尔国际藏书票比赛荣誉奖

2010年 《追忆Ril-Neal》个展 上海田艺格画廊

2011年 首饰作品《弗里达之痛》、《迷蝶》入选 2011年中国姿态艺术作品展

2012年 首饰作品《弗里达之痛》、《浮》、《迷蝶》入选第三届

天津市滨海国际文化创意展交会

作品、:

2007年 论文《谁引领了谁——谈设计与时尚的关系》发表于《北方美术》

2007年 论文《土与环境,历练后的新生——浅谈陶土之陶艺创作感受》发表于 《美术大观》

2007年 陶艺作品《怪物》发表于《中国雕塑年鉴2007》

2007年 作品《80真·空》系列发表于 《雕塑》杂志

2008年 论文《艺术解读生态学之精神生态与生态自我》发表于《艺术设计与教 育论文集》

2008年 藏书票作品《元生》系列发表于《第三十二届国际藏书票双年展作品集》

2009年 艺术设计作品《80真空》发表于《第十一届天津市美术展览作品集》

2009年 多幅水墨绘画作品发表于德国《BlACK≠ BlACK》画册

2010年 论文《浅析生态雕塑》发表于《亚洲超越设计展论文集》

2010年 设计作品《无题系列》发表于《亚洲联盟超越设计展》

2010年 藏书票作品《BIRD》、《tIRtOUS》发表于伊斯坦布尔《 第33界FISAe国际藏书票大赛作品集》

2011年 论文《浅析“公共”与“生态”—— 公共艺术和生态学的共同性》发表于《艺术设计与教育论文集》

2012年 论文《浅谈艺术创作的生态方法论 》、《浅析生态美学 》发表于《天津美术学院教师论文集》

2012年 首饰作品《弗里达之痛》、《迷蝶》、《浮》、《星枝》发表于《2012天津美术学院教师作品集》

美学教师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余姚市美术教学;潜力挖掘;新颖独到;库尔勒市美术教学;综合分析;借鉴启发

4月12日,我们调研组赴宁波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下午到余姚市高级中学(职业技术学校)、舜水中学四所学校进行一天实地考察调研。这次以“提高音体美课堂效益”为主题的调研活动为我市教师提高特长创造更大的助推力。

这次调研主要采取观察、了解、听课、交谈、座谈等多种形式对余姚市学校进行全面交流。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是一所有近百年历史的名校.学校教学活动灵活多样,周一按照惯例音乐社团活动,周二是体育社团、周三是美术社团等,周五下午是学生按班级展示美术等技艺并邀请家长参与其中,推门课共听3节课堂音乐课,其中一个班级是声乐班共15人,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修自己喜欢的课进入教室、其他学生可选美术、舞蹈等,还有尚未选课的学生的在教室里可以自由阅读书籍。

一、调研学习的收获

(一)组织管理讲究规范,机制不断完善创新

美术课程的建设需要管理和经营,学校的人、财、物、事、信息的管理制度及其建设,是实现学校管理、理顺学校管理过程与环节的重要保证。不仅仅有学校的整体五年规划,更有艺术方面的年度专项计划,除以上规划外,还以有较完善的学科评估督导方案与具体措施,鲜明的提出“大造魅力小班,让教育精致,让学生自主”办学的理念,把美术教室往专家工作室发展,美术老师的名字命名工作室,以此来打造自己的教学品牌,值得我市学习。

(二)经费投入不断的增加,场地设施资源更趋完备

曾经学校的美术教师也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从事美术教学,再者多媒体以其他影像资料,许多学具与教具很难配齐。从评估情况来看,各校近几年来对美术设施设备的投入随着经费不断增加,各校均有不同层次的固定美术专业教室,有一定的写生器材与教具,部分学校有书法教室、手工教室等,为更好地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美术教师的队伍不断的扩大,教学业务持续上升

近几年以来,余姚市美术老师的数量不断增多,教学业务的能力不断提高。

(四)教学常规深入落实,教学“五认真”规范发展

几年来,余姚市教育局了有关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常规专项培训文件,并随后进行了教学常规培训,对相关的备课、上课、教研组建设,作业、考评管理等方面有了明确的规范。有3个省级艺术课题。

二、结合库尔勒市中小学美术教育谈谈存在着主要问题

(一)美术课现存的状态

1.问题一。课程与师资安排问题多。目前市属公办中小学48所,民办中小学6所,公办幼儿园14所,在校生70000人,教职工6880人。其中:美术专职教师170人,汉语中小学美术专职教师123人,民语中小学美术专职教师47人。部分兼职教师的课务没有做到相对集中。部分学校还将美术课分包给班主任、校外聘请代课教师、退休教师等,不能保证美术课的教学质量与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

2.问题二。教材内容过于笼统,内容多而杂。学生每周两节美术课学的过于笼统,基本都是按照人民美术出版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进行上课。有时候一节课的内容有的学生感兴趣,而有的学生不感兴趣(如有的孩子喜欢绘画课、有的喜欢手工类课),他们对自己不喜欢的课业类型课,就会缺乏积极性,甚至不准备学具,上课就无法正常进行。导致学生随着年纪的增长,自己的美术技能也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

3.问题三:教师的专业和教学问题。以市二小校为例:美术教师基本上都是18节课以上再加每周两节的兴趣班课,都在20节课以上,每天都是4~5节课。美术教师每天忙着在每个班之间来回穿梭,没有时间认真的备好每一节课,进行专业上的训练(如练毛笔字、画画的时间基本没有,美术教师都是抽课间操和中午时间进行专业练习)。导致美术专业教师在时间来不及的情况下,准备不充分直接进班上课。教学方法古板缺乏灵活性,美术教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基本功随着时间的推移下不断薄弱下滑。

(二)教研与科研方面有待加强

1.学校教研组织分散,活动主题不明。大多数学校成立音乐、美术、体育综合组,却没有统一性、集体性活动,“唱独角戏”过多。每年教研组活动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与研究性方向。

2.科研意识薄弱,不善总结归纳。全市学校有艺术课题的少,只占考评学校的8%。教师论文获奖与期刊发表层次跟不上。

(三)课外活动方面

很多学校还没有形成一定有层次的系列性艺术节活动,安排活动比较随意,缺少规划与方案措施。学生的参与面还没有达到60%的要求,更多的学校考虑操作上的方便而忽视了全体学生要全面发展的规律。

(四)考评方面

还有不少学校的教学方向不清晰,教学目标达成度低,难以达到美术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各年级素质要求。

三、库尔勒市中小学美术学科改革的方向和建议

(一)转变观念,科学设置课程与安排师资

1.要开齐开足开好美术学科。全市48所学校已经开齐了美术课程,但开课层次差异大。由于各种原因,可能还存在部分非中心校与片校没有开足美术课程,或是变换课程、少开课程等情况。所以,开足开好美术课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课程实施水平的高低,反映了W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办学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学生教育质量的受益。课程实施总体上来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科学设置课程,合理安排专职与兼职教师课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根据每个学校的情况,自行制定课程。如:一二年级每周可以是按照统一的教材走,遵循让学生对美术的每一个模块都有一个笼统的概念。从三年级开始选修自己喜欢的美术表现形式(儿童画、科幻画、水粉画、版画、国画、油画、雕塑、手工、剪纸、素描、彩铅画、线描等),根据本校的美术教师专业情况开设以上相关的社团班。学生走班,时间固定、场地固定、教师固定,学生选修自己喜欢的音体美专业社团班。因此,科学的安排课程、合理地安排教师是开好美术课程的关键之一。聘请巴州或校外美术专业人士每周两次作指导等,保证美术课的教学质量和专业化的提升。

(2)学校整体课程安排:1~2年级每天可以开设5节课,3~6年级可以每天开设6节课;7~9年级可以每天开设7节n;上午是文化课的学习,下午就是音体美专业课的学习。音体美教师单周进班传授国家研发的教材内容,双周在自己的社团教室等待学生走班进行专业训练,让学生在小学毕业时就拥有自己的一技之长。

(二)外在条件要求

1.领导的重视。音体美课一直作为“小三科”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不被重视,如果领导把它当作主课来要求安排,那么音体美在整个素质教育过程中将体现出很重要的存在性。孩子的音体美学好了,文化课自然就上去了,文明修养艺术素质都能提高了。

2.师资配备。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日积月累的成果。并不是其他的文化课教师就能教授的,要想孩子也能学得专业,就只能是专业型的教师才能教授。所以需要配齐专业教师。

3.场地需求。每个社团班都要有自己固定的专业教室,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不能被打扰,作品才能得以完好的保存,学生才能从积累的作品中看见自己的进步成长过程,激发学习兴趣,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审美情操。

(三)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提高学生艺术活动参与率

各校可根据学校实际与教育局活动计划及教研中心活动计划等,合理安排艺术活动,特别是要结合学科的特点与学校特点,举行相关的美术活动。如每年的节日如:元旦、三月的“诺肉孜节”民族团结美术教师书画展,五月“去极端化”民族团结中小学美术师生书画展、“六一”“国庆”日等节日时间都可以组织。各式材料的拼贴画、国画、手工、版画、线描、水粉画、科幻画、铅笔画、剪纸等作为自己学校的艺术特色项目,将各班美术课中的作业内容作为艺术活动的“元素”组织起来进行评比,这样就可以做到人人参与的结果。

美学教师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爱情是个谬误》 前景化语言技巧 Polly人物塑造

一、引言

崔海光(2006)认为“文学文体学是链接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桥梁,是运用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文学文本的一种途径,它注重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作品分析方法,“前景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绘画领域,“意为让需要突出刻画的人或物处于画面突出的位置即前景(foreground),其他的人或物则构成背景(background)”,后由布拉格学派穆卡洛夫斯基将这一概念引入到文学作品的分析当中,并指出文体中引人注目的、新颖的、系统地违背常规的特征就叫“前景化”。之后,文学评论者将其作为一种客观、操作简单且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运用到文学作品的解读当中。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对“前景化(Foregrounding)”进行定义和解读。申丹(1998)认为前景化“涉及两个互为关联的文体技巧:一是作者为了作品的美学价值和主题意义而有意违背或偏离标准语言或语法,(这属于性质的前景化),二是作者出于同样的目的而频繁采用某种语言结构(这属于数量上的前景化)。”王守元(2000)指出两种语言现象可构成“突出”:偏离(deviation)和过分规则(overregularity)。崔海光(2006)认为“语言在使用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的规则,约定俗成地成了语言常规(norm),而出于特定需要有目的地违背这些规则进行表达的方式便是变异(deviation)。”“偏离常规的语言形成‘突出 (prominence)’,出于某种目的的突出就是前景化。”刘世生(2002)从词汇、句法、修辞等11个具体层面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

《爱情是个谬误》是美国幽默大师马克斯舒尔曼幽默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以一种轻松、幽默诙谐笔调讲述了三个美国大学生的校园爱情故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塑造这三个人物时多处使用前景化的语言技巧,本文将语言现象中的偏离和过分规则进行合并,从语音、词汇、句法、修辞、语篇等层面来探讨马克思舒尔曼如何使用前景化的语言技巧成功塑造了女主人Polly,赋予了该作品以美学价值并巧妙地诠释了作者所要传达的主题意义。

二、《爱情是个谬误》中Polly人物塑造中的前景化语言分析

(一)词汇层面的前景化

在女主人公Polly的人物塑造中,作者大量且频繁地使用了同一语义场的词汇和一些非常规的语言结构来实现其数量上的偏离,从而形成质的偏离,最终达到前景化的艺术效果。

首先,在描写Polly 外貌外形时作者不厌其烦地使用具有褒扬色彩的形容词(如beautiful, gracious, pretty, exquisite等)以及名词短语(如an erectness of carriage,an ease of bearing,the best of breeding,abundant physical charms,pink cheeks,creamy brow等)来突显女主人公的漂亮。此外,作者将“gracious”,“grace”语义重复的两个词放在同一句话“By gracious I mean full of graces”当中来强调Polly气质的优雅。作者这样不惜笔墨地描述Dobby眼中Polly的外在美与Dobby开始所标榜的其追求Polly完全是经过深思熟虑而非受到Polly外貌所吸引(I wanted Polly for a shrewdly calculated, entirely cerebral reason)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Dobby的虚伪和口是心非,也为后文他们爱情的夭折埋下伏笔。

其次,在对Polly语言的描写上,作者用了大量的美俚语和截略词(clippings)(如gee,delish,sensaysh,terrif, wow-dow等),而这类语言在Dobby看来完全跟Polly大学生的身份不符,更与自己这个知识渊博的法学高材生不匹配,也暗示了Dobby将Polly改造为自己心中理想妻子形象的难度之大甚至是不可能做了很好的铺垫。

此外,在Dobby给Polly讲授逻辑时,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副词、介词短语来修饰动词,从而丰富核心动词的语义内容,使小说的表达更加生动。例如,在他们前两次约会讨论逻辑时,作者用了词组(如said happily,look at me expectantly,clapping her hands delightedly,batting her lashes eagerly,knit her creamy brow in concentration,said with indignation,blushing with pleasure,said with an airy wave of her hand等)将Polly起初接触逻辑时的兴奋表现得细致入微、淋漓尽致,一个天真无邪、积极好学的女孩子形象跃然纸上。第三天约会当Dobby向Polly表白时,Polly却机智巧妙地用Dobby教给他的逻辑知识拒绝Dobby的追求时,此时作者用了类似词组(如said brightly,said promptly,said with a vigorous nod,said instantly,wagging her finger at me playfully等),其语气及态度的坚定跟之前Dobby眼中的“empty head”,“had a logic-proof head”,“a cretin”,“keen kid”,“dear child”形成巨大的反差。将这个看似天真无邪、大大咧咧实则心思缜密、内心果敢的女孩子全面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更加突显了Dobby的自以为是。

(二)句法层面的前景化

为了突出Polly的人物性格和人物特征,作者还使用了具有强调突出作用的倒装句以及省略句等偏离标准语言或语法的结构从而达到前景化的艺术效果。例如,作者连续用了三个倒装句“Beautiful she was”,“Gracious she was”,“Intelligent she was not”来描写Dobby眼中的Polly是一个漂亮、优雅但不聪明的女孩子,如果按这个标准Polly是不在Dobby的选择范围之内的,但Dobby却并未因为Polly不聪明而放弃对她的追求,这也体现了Dobby的口是心非。

Polly的语言近乎口语化,在句式上,大多选择结构简单的短句、省略句。例如“But this is marvy. Do more! Do more!”,“True, true!”等。Polly语言的鲜活自然与Dobby做作的正式语言形成鲜明的反差从而更加突出Dobby的假正经以及虚伪。

(三)修辞层面的前景化

“语义偏离主要通过巧妙而恰当地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得以实现,”即形成修辞层面的前景化。马克斯舒尔曼通过使用比喻、排比、引经据典等修辞手法形成前景化的艺术效果。

首先是排比、比喻的恰当使用。当经过五个晚上对Polly的悉心教导,Dobby 认为Polly已经具备自己心中理想妻子素质时,作者连续用了三个并列的名词短语赋予Polly三重身份,“a fit wife for me”,“a proper hostess for my many mansions”,“a suitable mother for my well-heeled children”,即“我的妻子”,“我的许多房子的女主人”,“我的孩子母亲”,连续三次用了与“我”有关的代词,作者这样刻意地强调一方面体现了Dobby自我为中心人物形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Dobby追求Polly只是出于对自己事业和家庭的考虑而非出于对Polly的真正爱慕,这也暗示了后文Polly的最终选择是其室友Petey而非他。

在“Maybe somewhere in the extinct crater of her mind”,“a few embers still smoldered”,“Maybe somehow I could fan them into flame”中作者使用了比喻和平行结构来表现Dobby在跟Polly第一次约会后仍对Polly心存希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Polly改造为自己理想的妻子,因为他自信地认为“It is, after all, easier to make an beautiful girl smart than to make an ugly smart girl beautiful”。在描Dobby教授Polly逻辑时,作者将这一过程比作开凿隧道“like digging a tunnel”并使用了大量的笔墨对这一过程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而这一付出换来的却是Polly的拒绝,最终达到作品讽刺的文学效果。

此外,作者恰当了引经据典。Dobby本想按照自己心中理想妻子的形象创造出自己的Pygmalion(皮格马利翁),不曾想自己却创造出了与自己对抗的Frankenstein(弗兰肯斯坦)。这一引用经典为Polly的形象做了很好地概括和总结,也与小说的题目《爱情是个谬误》相互呼应。

(四)语篇层面的前景化

该小说采用第一人称为叙述角度,由男主人公Dobby来讲述了整个故事。习智娟、周义娜(2009)指出小说“第一人称的叙述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他的规范不同于作者的规范,现代叙述学的理论来定义即是不可靠叙述。”例如,Dobby宣称自己喜欢Polly是经过深思熟虑,而非一时的感性冲动,而在后文的叙述中却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Polly的外在美。在Dobby评论Polly时也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如Dobby认为Polly是“empty head”,“not intelligent”,“cretin”,而事实是Polly用Dobby教给他的逻辑知识机智巧妙地拒绝了这个自以为是法学高才生的追求。小说的叙述者在人物描述中是不公平的,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从而也增强了其叙述的不可靠性。正是这种叙述者的不可靠叙述为小说戏剧性的结尾埋下了伏笔,最终达到反讽的艺术效果。

三、结语

本文以马克思舒尔曼如何在《爱情是个谬误》中选择前景化的语言成功塑造女主人公Polly的人物形象为例,从语音、词汇、句法、修辞、语篇及叙述角度等层面来探讨如何从前景化入手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解读。这种分析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帮助人们充分地理解一部文学作品,同时还能够有培养人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及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汉熙.高级英语(第二册)修订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 崔海光.前景化概念与文学文体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2006.

[3]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 王守元.英语文学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5] 刘世生.文学文体学:理论与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4(3).

美学教师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祠堂建筑;审美属性

中图分类号:TU-80文献标识码:A

珠江三角洲是华南地区宗族制度发育极为典型的区域,宗族制度相依托的物质载体――祠堂建筑也在宗族文化的迅猛发展下蓬勃兴建、生生不息。而今,留存的不计其数的祠堂少则上百年历史,多则五六百年历史。独特的自然环境下所产生的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上百或几百年沧桑所赋予祠堂丰富的历时性特征,以及在这种空间与时间的交替中所展现出来的独特的文化追求都反映了珠江三角洲祠堂建筑与众不同的审美属性,与“建筑实现了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三者的统一”的“建筑美的最高标准” [注:参见唐孝祥著《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不谋而合。

一、鲜明的地域性

中华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建筑类型丰富多样,祠堂建筑因地域差别而风格迥异。珠三角地区祠堂建筑孕育于独特的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中,其建筑环境的营造,建筑形制的设计与建筑材料的选用均呈现鲜明的地域特色。

第一建筑环境的营造――祠堂在梳式布局村落中的统领作用

梳式布局是“本省(广东省)平原地区农村中最典型的村落布局形式”[注:参见陆元鼎、魏彦钧著《广东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18页。]。所谓梳式布局是指如下一种村落体系:村落一般建于前低后高的缓坡上,后为山坡或风水林,前为长方形晒坪、半月形或不规则长圆形水塘,民宅及公共建筑以横平竖直的巷道相隔,从而形成整齐划一,如梳子般排列排列的规整布局(图1)。珠江三角洲是本省两大主要平原之一(另一为韩江平原),其村落亦以梳式布局为主。

图1增城中新镇坑背村平面图

资料来源:当地村民提供

祠堂在梳式布局的位置可谓形式多样且地位突出。主要形式如下:第一,水塘――晒坪――多间祠堂――民宅。这是珠江三角洲最常见的村落布局形式之一。村中多座祠堂在位于整体建筑第一排。佛山山水大旗头村(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为典范。村中五座祠堂――裕礼郑公祠、郑氏宗祠、振威将军家庙、尚书第、建威第在池塘前的晒坪边一字排列,气势极为恢弘。此外,从化大江埔村、增城中新镇莲塘村、花都高溪村、三吉堂村等都是这一类型的突出代表。第二,水塘――胸围墙――晒坪――多间祠堂――民宅――角楼。这种布局不多见,但极具特色。增城中新镇坑背村即是此种布局(图1),村中两座祠堂位于临晒坪第一排建筑的中间位置。第三,水塘――胸围墙――晒坪――唯一祠堂――民宅。这些村落的祠堂通常位于位于村落左前方,一般为东南向,如从化城郊麻一村。一入村门所见即是村中唯一一座祠堂――仁卿李公祠。第四,护村河――晒坪――祠堂、寺庙、书院等――民宅――祠堂、书院等――护村河。这种布局一般为富裕的大型村落,不为多见,从化神岗镇木棉村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村东面前排为五岳殿、羽善西公祠、宝珊书舍、清逸斋公祠等,西面第一排是谢氏大宗祠、清逸堂祖祠、榕溪公祠、永坚书室等。第五,护村河――村墙――晒坪――唯一祠堂――民宅――角楼。村中唯一的一座祠堂一般位于第一排正中间,如从化钟楼村(图2)。村落以村中唯一祠堂――欧阳仁山公祠为中轴线向两侧延伸,左四巷右三巷,村落四周有齐胸村墙,墙护村河宽约2米,深约3米。这座祠堂五开间五进深,是从化市目前发现的最大祠堂。

图2从化神岗镇钟楼村平面图

由上可知,不管梳式布局形式如何变化,祠堂在村落中所处的核心地位毋庸置疑:祠堂位处村落最显眼的位置,高于村民住宅,装饰装修是举人之力尽善尽美,成为村中最高等级的建筑,是村落的一个重要门面,起着统领作用,令人一见村落即见祠堂。

第二、建筑形制的设计――以镬耳山墙为例

珠三角洲祠堂建筑形制的设计,无论布局规划,立面造型、建筑构造,乃至装饰纹样,既具有中国传统祠堂建筑的诸多共性特征,又在某些方面呈现地域性极强的个性特征。如镬耳山墙,这种呈抛物线状的山墙在江浙地区被称作“观音兜”,在粤东地区亦以不同形式出现,但珠江三角洲地区却因其使用范围之广、使用数量之多、造型之独特优美,而成为当地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

镬耳山墙主要使用于高等级的建筑,如寺庙、书院等,对于关乎家族兴旺的民间最高等级公共建筑――祠堂自然更是广为使用。独特的造型寄寓了丰富的内涵:其一,镬耳山墙因两侧的封火墙似乡村灶头大镬耳朵形状而得名。该造型将“民以食为天”的汉民族传统思想外化为一种凝固的具象表现,充分寄托了人们对丰裕生活、安足人生的纯朴向往。其二,镬耳屋亦与明代官帽两耳相似,民间至今口耳相传一相关典故:名满珠三角的太师梁储(石肯人――19年划归南海县,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士,累官至吏部尚书加太子太师衔)告老还乡之时得到皇帝特许,得以在家乡建造具有皇宫、府衙特点的建筑以解思念皇帝之情,因此出现了与明朝文官官帽颇为形似的镬耳山墙。正因如此,镬耳山墙更蕴含有独占鳌头、富贵吉祥的意味,在明晚期仅限获取功名的官宦人家方可使用。到清中期,“虚拟造族现象盛行,不少宗族虚构有官宦功名的人物为自己的祖先”[注:参见朱光文著《岭南水乡》,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镬耳山墙逐渐平民化,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极为常见的山墙形式,成为村民读书入仕,光宗耀祖的一种激励。其三,镬耳山墙寓意镇火。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镬耳山墙外形上属金。而珠江三角洲地处南方,南处丙丁,属火。金生水,水克火,山墙取“金”寓意镇火。此外山墙搏风处刷成黑色,在五行中黑色属水,亦可压镇南方火邪和住宅丁火。

镬耳山墙不仅美观大方、寓意深刻,而且非常实用。其一,具有良好的防火功能。昔日珠江三角洲农村禾秆、蔗壳满目,火灾起时,微风一吹,火势四处蔓延,而高耸阔面的镬耳山墙可阻止火势蔓延和侵入。其二,具有良好的通风功能。珠江三角洲地亚热带,高温时间长,镬耳像两把巨扇遮挡太阳直射,减少屋内日晒所带来的闷热。此外,清风起时,山墙可挡风入巷道,进而通过门、窗流入屋内,户内清凉如水,起到小环境气候调节作用。

图3单座祠堂镬耳山墙

单体镬耳屋堂皇美观(图3),而镬耳屋群则更显气势。珠江三角洲镬耳山墙主要集中在顺德、南海、增城、花都、广州黄埔、广州芳村局部、从化局部、深圳沙井等地方。祠堂及村中其他重要建筑所使用的镬耳山墙此起彼伏、绵延不断。如图4为从化大江埔村,村前武余公祠、乐秋公祠、怀山公祠、居贤公祠、能缘公祠等一字排开,倒影在池塘中美不胜收。

图4多座祠堂镬耳山墙

图5蚝壳墙细部

第三、建筑材质的选择――以蚝壳墙为例

传统建筑材质的选择主要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资源。珠江三角洲临海,且盛产蚝,当地人亦喜食蚝,每到蚝收获的季节,蚝壳遍地。在长期的摸索中,当地人发现耗质地坚硬,外观朴实,适合用作建筑墙体。

蚝壳墙(图5、6)是珠江三角洲祠堂曾经极为典型与盛行的砌筑方式,最初起源何时现已无据可考。最早文字记载可见于唐刘恂在《岭表异录》:“卢亭者,卢循(晋义熙间人)昔据广州,既败,余党奔入海岛野居,惟食蚝蛎,垒壳为墙壁。”[注:参见商壁、潘博著《岭表异录校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60页。]由此看来,蚝壳墙的历史确实不短。明代以降,关于蚝壳为墙文字记载见诸于文人墨客学者的诸多文献中。清中学者范端昂在《粤中见闻》中写道:“蚝,咸水所结……壳烧灰名牡蛎粉,以其壳垒墙,高亦不摇……居人墙屋率以蚝壳为之,一望皓然。”[注:参见《粤中见闻》(乾隆二十四年・卷三十四・物部十三),中山图书馆文献馆。]

图6深圳沙井江氏大宗祠

蚝壳墙是用约二、三十厘米长、个头大且齐整的蚝壳堆砌而成,墙身约五、六十厘米厚。蚝壳墙具有如下几方面突出的特性:其一,坚固耐用。珠江三角洲盛行“千年砖万年壳”的说法,指的就是蚝壳质地坚硬如石,富含钙质,碾成粉末搅拌后,如现代之水泥,可充当建筑蚝壳墙的粘合剂。砌筑墙体时蚝壳全部稍微向下倾斜因而墙体不积雨水房屋不渗水。用蚝壳粉粘合的蚝壳墙即便历经几百年的风雨,蚝壳墙依然完好如新,齐整密实,经久弥坚,以致于难以从墙上抽出一只蚝壳。其二,遮阳隔热。蚝壳墙内表面抹灰找平,但外表面不施抹灰,凹凸的蚝壳像遮阳百页,在阳光照射下,外墙面呈现大片蚝壳阴影,有遮阳效果。再者“因其内含不流动空气而导热系数很低,有利于结构隔热”。[注:参见汤国华著《岭南湿热气候与传统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86页。]其三,美观大方。祠堂建筑巨大的蚝壳全部凸现,片片硕大坚硬、大小相仿,虽密密麻麻,但排列整齐有序,呈现出非常独特的纹理效果,令人感到非常震撼。当地人介绍,每平方米蚝壳墙至少需要蚝壳1000只以上。一个普通三开间三进深的祠堂外墙要使用蚝壳总数达数亿只以上,以千千万万海上生灵躯壳积砌的壁垒,其气势足以让人咋舌赞叹。

蚝壳墙是在珠江三角洲特殊的沿海气象条件下,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智慧结晶。然而,世事变迁,物转星移,如今得以完整保留的蚝壳墙已存数不多,主要分布在深圳沙井镇沙井村、步涌村,深圳松岗碧头村,广州黄埔村,南海大沥曹边村,顺德北虮探村,中山长洲村以及珠海斗门南门村等地。

二、突出的历时性

美的创造具有时代的特点。每一个时代都是用它当时的技术和艺术来创作自己的建筑。因而建筑构件往往可以反映出那个时代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生活风貌、审美情趣,体现出不同形式的美。通过对这些构件的分析、比较,再配以相关文字资料的整合可以对建筑的年代进行估计或断定。珠江三角洲祠堂实物多彩纷呈,然文献资料不够丰富。要准确的判定祠堂建筑的年代并非易事,须从建筑的材质、梁架、装饰等方面综合考察。在此,以正脊、柱础装饰为例说明珠江三角洲祠堂建筑的历时性特征。

(一)年代分明的正脊

“脊呈线的形态,是确定屋顶形象的主要框线,也是屋顶的构造难点和装饰重点。”[注:参见侯幼彬著《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63页。]正脊位于屋顶正中间,自然是作为装饰重点之中的重点。珠江三角洲祠堂不同形式的正脊,如船脊、博古脊、陶塑瓦脊等,是祠堂建筑不同建造或维修年代的表征之一,体现了不同时代珠江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

船脊(图7)是珠江三角洲较为古老的屋脊形式。珠江三角洲地区河网密布,先民以“舟楫为生”,舟船因是先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劳作工具而被倍加崇拜,进而化身为屋脊。又因正脊两端高翘形似龙船,而被称作龙船脊。龙船脊是珠江三角洲极为普遍的屋脊形式之一,特别是清初及清初以前。龙船脊的盛行源于珠江三角洲对舟楫的依赖和对赛龙舟的良久习俗。广州东郊小洲村古称“瀛洲”,便是因为如下典故:五代十国时小洲在龙舟赛中夺得“龙标”,南汉后主刘(958-971在位)赏赐红边黄旗,并亲笔题写“瀛洲飞龙”,小洲的龙舟活动因此而远近驰名。由此可见龙舟对村民的影响,将龙船化身为屋脊亦是情理之中了。再者,龙船脊因名字带“龙”而显得吉祥富贵。中国传统礼制规定规定只有皇家建筑才能采用龙的造型,珠江三角洲采用龙船脊是取其音寓意吉祥。龙船脊简洁和朴实,通常会脊末端底部安装船托,在脊上灰塑浅浮雕的卷草纹,如水草般生生不息,整座船脊就像是一艘远航平安归来停靠岸边的船。

图7船形正脊

到了清中期,博古脊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极为盛行的屋脊装饰,展现出乾嘉盛世的瑰丽与壮丽。“博古图案在清乾隆年间盛行于全国,广府地区将其运用在建筑正脊的两端,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博古脊”[注:参见周海星《岭南广府地区灰塑装饰艺术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36页。]。典型的博古正脊由博古头、博古头上鳌鱼、小品、花窗、主画、正中间的宝珠、及以宝珠和主画对称的花窗、小品、鳌鱼、博古头组成。主画和小品均为灰塑所饰,依建筑开间大小、屋脊长短而可作单幅、三幅、五幅等图案,居中称主画,主要内容为诗礼传家、三狮图等,其余为小品,主要内容为梅竹山水等题材(图8)佛山梁氏家庙的正脊由博古头、花窗、主画、花窗、博古头组成。运用于正脊两端的博古形装饰称为“博古头”,运用于垂脊两端的称为“博古臂”。博古头以砖砌成,并成高低有致的镂空墙体。纹饰无固定格式,色泽常为黑底白边,非常醒目。正因为其强烈的装饰效果,博古脊的使用一直延续到民国,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博古内的线条文饰愈繁复与艳丽,有的甚至在博古内辅以寿桃、蝙蝠、瓜果、藤蔓等图案,以表达人们长寿的愿望、子孙满堂的宗族情怀。

图8佛山禅城区梁氏家庙屋脊

图9广州陈家祠聚贤堂正脊

到了清晚期,开始盛行陶塑瓦脊,直至民国。陶塑屋脊是指用泥塑好的造型经窑烧制好安装到屋脊上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装饰。因陶塑屋脊大多为人物,故又称“人物瓦脊”,主要内容大多取自粤剧题材、中国历史故事和神话故事。瓦脊上人物、花草、飞禽、走兽等经过艺人的加工而变得生动活泼、栩栩如生;虽亭台楼阁、花鸟虫鱼等纷繁复杂,但因构图精巧而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大小人物、动物略向前倾,与地上仰视的人恰成平面相对的视觉,极具亲和力。有时陶塑瓦脊还配以灰塑底座,高耸的正脊、明丽的色彩更显建筑雄伟壮观、增加了祠堂的艺术感染力。广州陈家祠可谓陶塑瓦脊之精品。陈家祠共有11条陶塑瓦脊,其中又以聚贤堂(图9)上的脊饰规模最大、色彩最为壮观、制作最为精美。该陶塑瓦脊长27米、高29米,连同灰塑底座总高426米,塑造了人物224个,其内容为“群仙祝寿图”、“尉迟公金殿争帅印”、“龙凤楼阁”等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

(二)形式多样的柱础

石质柱础因其自身材质坚硬,耐腐蚀,适宜潮湿多雨的南方使用,又因其一般毁坏较少,易于保留而在祠堂的历代维修中得以继续留用,成为历史的见证、时代的印痕。

因多种历史原因,珠江三角洲地区留存的明中及明中期以前兴建的祠堂比较少见,明代中叶以降官方政策逐渐宽松,民间开始大量建造祠堂。通过对现存的少量明中期及其以前、以及较多的明中晚期至清初期的祠堂柱础的考察研究,发现它们具有如下突出的时代特征:一,材质多为红砂岩。珠江三角洲有着丰富的红砂岩石材资源,目前发现的大型采石场中,东莞燕窝采石遗址(2002年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番禺莲花山采石场、从化神岗村采石场等均为明清时红砂岩基地。此外,清初以前,开采技术较不发达,红砂岩呈因易于开采而被广泛使用。二,外观硕壮稳重。清初以前祠堂柱础尺度一般宽等于或略大于高,宽可达50厘米,最窄部位亦宽于柱径,硕大的柱和础给人以稳重厚实的感觉。三,文饰古朴大方。础石大部分为覆盆八角莲瓣状。从化市广裕祠(2006年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门堂檐柱(图10)为红砂岩材质,宽50厘米,高37厘米,柱813厘米。从外观上看础由上至下为圆形覆盆、八角形及方形,础敦厚方正,朴实厚重。

清代中期以后,础石的材质和式样发生显著变化。首先,由于开采技术的提高,以往较难开采的花岗岩这时也可以较好的开发利用了。同时,由于红砂岩易于风化、过度挖掘而渐趋贫乏,因而,祠堂建造渐渐以花岗岩取代红砂岩为础石。其次,清中期的础层次上开始丰富起来,由原来略方柱体而转变为开始有束腰了。这时柱?始变得圆润,相当部分为石柱R匀〈以往的木柱!O喽砸郧暗拇∈,此阶段的础石外观已经柔和很多。如图11深圳沙井镇陈氏大宗祠金柱。该祠建于乾隆甲辰年(1784年)。

图10从化广裕祠檐柱

图11深圳陈氏宗祠金柱

图12广州麦公祠檐柱

到了晚清民国,发展成熟的柱础其装饰需求已大于功能需求了。这一时期的础石基本选用花岗岩。装饰也由明代硕壮稳重发展为此时的瘦长轻巧。础石两度束腰,层次繁多,束腰部位明显小于柱身,腰身有的仅有6厘米。就力学、结构学角度来说,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但从美学角度而言,柱础是俯视的焦点,是艺术表现的重点之一。精美的础石使得平直的柱身不至于呆板乏味。如(图12)广州黄埔敬祖麦公祠,该祠建于民国丙辰年(1916年),此类造型的柱础在清光绪年间及民国时候颇为盛行,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精巧、纤细工艺的欣赏与追求。

三、浓郁的文化追求

珠江三角洲地处五岭以南,远离中原,又因海洋阻隔,早期与外界交往甚少,显得封闭。但唐宋以后,中原汉人不断南迁,到明清达到颠峰。不断南迁的汉人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正统的儒家文化、学术思想等。明清以后,航海技术的发展、广州作为唯一通商口岸的设置都使得珠江三角洲日益繁荣而成为“得风气之先、开风气之先”之地。在这种独特的历史背景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祠堂建筑呈现出儒家文化传统情怀与海洋文化开放品质交织而成的独特魅力。

(一)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传统情怀

学术界普遍认为,珠三角洲地区由于南岭阻隔,来自中原的“正统”文明――儒学思想,影响甚微。但无可否认,作为汉民族的重要一支,该地区民众长久以来仍通过各种途径不断获取程朱理学思想的养分,充分保留了诸多汉文化传统之精华,体现出内陆文明的地域表征。其中,追宗慎远的传统情怀在该区域亦表现突出。

首先,珠江三角洲人们对祖先的顶礼膜拜、对祠堂的兴建热情相对于汉民族其他地方而言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对谱牒修纂的热衷自古以来就高涨不消。此区最主要的民系广府人人人可列数本脉祖上来自何处,根源何地,他们清楚地知道本族原为中原汉族人、后经五岭通道落户南雄珠玑巷、最终南迁珠江三角洲的迁徙历史,正如大多数族谱都强调的那样,以此证明自己是根正苗红、地地道道的中原汉人。且不论族谱的真伪,单其“珠玑巷情节”就足以说明该区域追宗慎远的传统情怀之深。

谱牒的不断编纂、宗法制度的日趋成熟带动了祠堂的兴建。珠江三角洲留存的民国以前祠堂的数量非常之多,以致至今没有过权威而准确的数据。据清嘉庆《龙山志》载,仅顺德龙山一乡,其时就有家庙200余座。顺德杏坛镇逢简村在解放前有70多间祠堂,现存尚好的仍有17间。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在上世纪大兴土木之前保留不少于27间祠堂,现今仍保留11座祠堂。这种情况在珠江三角洲极为普遍,正如清代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一书如此描写广东祠堂之盛:“自唐宋以来,蝉连而居,安其土,乐其谣俗,鲜有迁徙他邦者。其大小宗祖弥皆有祠,代堂为构,以壮丽相高。每千人之族,祠有数十所。小姓单家,族人不满百者,亦有祠数所。”[注:参见屈大均著《广东新语卷十七》,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64页。]

其次,祠堂的布局沿袭汉民族传统建筑形式。珠江三角洲祠堂平面基本形制是三开间三进深前后各两侧廊的两重院落布局。在此基础上也可以演变为三开间二进深两侧廊、五开间三进深前后各两侧廊等多种布局。透过祠堂的平面图,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这种布局其实就是中国传统的合院形式(且是两个四合院组合而成),他们同样具有“对称式平面与封闭式外观两个主要特征”。[注:参见刘敦桢著《中国住宅概说》,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页。]图13为东莞市麻涌镇新基村莫氏祠堂(珠江三角洲罕见的直接以“祠堂”命名祠堂的个例)的屋顶平面图,该祠为五开间三进深前后各两侧廊布局,组成了两个前后外封闭、内开敞的四合院。

再次,祠堂还保留着诸多古制,这些古制在《营造法式》中都有着详尽的规定,但在宋以后明清时期的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已少见,然在珠江三角洲的祠堂建筑中仍不少见。例如梭柱。梭柱因其中间大两端小、外观成梭状而得名。其圆润的造型、柔和的线条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又如月梁。月梁中间向上拱起、两端呈向上弧形,外观呈新月状。尽管月梁造型饱满颇具力量感,但因其加工较难又费材费时费工故在北方渐渐不常用,但在珠江三角洲的明代修建的祠堂中仍可常见。再如柱!VJ侵脚与础基之间的构件,用以阻止水气渗透入木柱身而引起腐朽,起初为铜#后为木!G宕的珠江三角洲祠堂建筑中以石为;蛞阅疚<为普遍。这些古制的保留从一个角度说明珠江三角洲克守传统的内陆文化心理。

图13东莞莫氏祠堂屋顶平面图

(二)海洋文化影响下的开放思想

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大陆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珠江三角洲地区人民在战恶浪、顶狂风中形成不畏艰险、勇于拼搏、敢于冒险的海洋文化精神,以开放的胸怀面对生活,表现为强烈的商业意识、灵活变通的人文品性以及经世致用的文化心理等。

首先“海洋文明的内核只能是商业文明”[注:参见谭元亨著《广府海韵》,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第86页。]。珠江三角洲是中国对外贸易最早、最活跃的地方之一,也中国商品意识成熟最早的地方,即便在祠堂建筑中,这种商品意识也多有体现。最常见的做法是有意识地将生产厂家的名号铭刻于祠堂建筑构件表面,不失时机地为自己做广告。如在屋顶正脊一侧印制修造年代,另一侧印制生产家。广州金沙街宋名贤大夫祠在1847年维修时,在屋面陶塑瓦脊留下“道光丁未”、“英华店造”等字样(图14)。东莞中堂黎氏大宗祠在1895年维修时请“文如璧”工厂制作陶塑瓦脊,并留下“光绪乙未”、“文如璧造”字样。此外,也有厂家留名于梁架之上。如东莞黄江黄氏大宗祠在1932年维修门堂时采用了当时先进的混凝土作梁架并留下“民国二十一年”、“合和公司承造”字样(图15、16)。

图14宋名贤大夫祠正脊局部

图15、16东莞黄氏大宗祠梁架

珠江三角洲是商业发达的地方,亦是多神崇拜的地方。糅合多变的多神崇拜反映了该区域务实重利的商人风格。叶春生教授曾对此作过详细的分类,并举例说“广州神诞表所列神明有40多位,金花庙所供奉的尊神达98位,东莞城隍庙所录出的神名亦有65位”。[注:参见叶春生《岭南民间文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17―231页。]珠江三角洲人信奉神明之多之深乃至在祭祀祖先的祠堂内也要择一良地供奉他神,如常在祠堂大门上彩绘秦琼、尉迟恭等武将作门神(图17),入口后的墙上安放一个土地神或门官神或二者兼有的神龛等(图18)。

图17常见门神式样

图18常见神龛式样

其次,先民终日在变化不定的大海作业中练就随机应变、灵活变通的品性。在祠堂建筑上突出地表现为他们有效规避皇家建筑方可使用龙装饰的等级制约,而以其他“龙”的变通形式来装饰崇高而尊贵的祠堂建筑,以满足百姓的审美追求与保佑一方平安的审美愿望。第一,博古不仅仅是器物古玩,更是夔纹文饰抽象的一种演绎。夔在古代传说中是一种奇异的独脚动物,长相似龙。夔龙纹饰的屋脊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相当流行,因其造型酷似博古,故又称为博古脊。第二,山墙搏风檐口部位灰塑常以草龙构图。赖德劭先生指出这种构图手法为“多变的海藻水草和草龙纹饰图案。海藻水草纹饰线条流畅优美,轻盈飘扬;草龙纹饰以夔龙头为首,龙身却变为盘旋飘舞的水草纹饰。”[注:参见陆元鼎《中国客家民居与文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页。]第三,在木构件上雕刻龙形。梁架间的托脚(图19)、檩梁间的驮墩(图20)、出檐柱的梁头(图21)常以龙头鱼尾的“龙鱼”或“鱼龙”装饰。这种龙鱼饰是“早期龙图腾与鱼图腾部落融合的结果,是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融合的微妙产物。”[注:参见程建军《岭南古建筑脊饰探源・建筑学系教师论文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64页。]

图19“龙鱼”托脚

图20“龙鱼”驮墩

再次,珠江三角洲浓郁的商业氛围造就了经世致用的文化心理。与北方肃穆、严谨的祠堂相比较,珠江三角洲的祠堂建筑显得轻松、活泼,融入了更多的生活气息。比如,运用鲜艳色泽。珠江三角洲祠堂用色大胆、色泽艳丽,大量使用红、黑色。大门为黑色底配以彩绘门神,抢眼夺目;红色砂岩所砌墙群及心间门面,屋脊彩色灰塑、檐口彩色檐板等等一扫北方祠堂粉墙黛瓦的素雅。又如,选择生活化的装饰内容。除了传统的诗书礼义、礼孝廉耻等题材外,珠江三角洲地区还一些“李白醉酒”、“东坡品橘”等生活气息极浓的画面以灰塑的形式出现在抬眼即见的屋脊上。除了传统的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内容外,珠江三角洲地区还将杨桃、佛手瓜等当地水果用以装饰柱础、承接梁架。所有这些都让身入其间的人既感受到对祖先崇拜的神圣,又感觉到济济一堂的亲情、浓于生活的乡情。所以该地区至今保留着将祠堂作为聚会场所的习惯,老人常说“隔两日不去祠堂,心里就空荡荡。”

图21“龙鱼”梁头

四、结语

上一篇:特级教师论文范文 下一篇:网课教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