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程概论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4:16

农业工程概论

农业工程概论范文第1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3-0033-02

收稿日期:2011-11-11

作者简介:赵向华(1971-),女,湖南邵阳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课程是人文知识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主要渠道。公共选修课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习兴趣等重要作用。它是必修课程的一种必要、有益的补充,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选修课程的设置绝不是照抄照搬,而是要结合学校实际,体现学校特色,努力建设富有特色的校本选修课程体系。这既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前提和基本平台,也是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凸显学校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校本选修课程建设的思路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农、工学科为优势的多科性省属本科纪念大学。为贯彻落实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结合自身特色,注重校本选修课建设,并以此为切入点,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1校本选修课建设要凸显院校文化传统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是以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廖仲恺先生名字命名的纪念性多科性省属本科纪念大学。光荣的革命传统,深厚的历史积淀,的确是滋养就读于此的大学生入文素养的一部深刻的教科书。学校开设“廖仲恺、何香凝传略”这门校本选修课,就是要让更多的学子深入了解廖仲恺、何香凝这对革命夫妇革命精神,他们为了祖国的和平、繁荣,抛头颅、洒热血,倾注了满腔的热情和毕生的精力。通过对革命前辈的深入了解,学生们深深领会了前辈身上焕发出的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从而鞭策自己刻苦学习,回报革命先烈,为当今和平社会的繁荣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学校充分利用学校特有的历史文化,通过校本选修课的开设,进一步营造学校独有的人文环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继承并发扬学校的传统人文文化,影响并推进社会的发展。由于课程设置凸显院校文化传统,大批学生积极追求进步。三年来共有6 327名学生申请入党,4 171名学生参加了党校培训,其中2 014名学员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目前在校学生党员1 313名,占学生总数的1435%。近年来,学校有5个团支部获得广东省“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15人获得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团支部书记、三好学生标兵和三好学生等称号。

2校本选修课建设要彰显院校专业特色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农、工学科为主要优势的大学,“扶助农工”是何香凝先生办学的初衷和学校的定位。根据这一特点,学校通过开设“生态学”、“农业概论”、“世界农业”、“现代科技概论”、“生物技术与基因工程概论”、“生物信息学基础”、“数学文化”、“科学史”等一些自然科学类和与自然科学紧密相关的特色专业校本选修课程,引领学生学习、了解现代农业、工业发展中的一些新知识、新进展,使学生了解“三农”,喜爱“三农”,并乐于服务于“三农”;同时,使学生懂得科学文化中含有人文文化,人文文化中含有科学文化,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人文贯串科学的始终,为其导向,提供动力,开辟原创性源泉,为其应用与发展搭建大好舞台;科学也贯穿人文的始终,为其奠基,提供素材,避免荒谬,为其表现与发展提供强力手段。

“数学文化”这门校本选修课程使学生既把多年来学习的数学知识上升到观念、精神、方法、思想的层次上,又从文化和哲学的角度反观数学发展中的规律;既学习了历史上的重大数学事件,又体会了科学家、数学家的情感、品德和价值观。“科学史”课程使学生领悟到科学精神之真谛,使之认识到科学精神就是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人文精神。这类校本选修课的开设,有利于大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其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校本选修课建设要强化通识性

针对农工科学生课程专业性强,平时接受人文教育相对较少的特点,学校开设“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典诗词欣赏”、“中国文学名著欣赏”、“圣经文化欣赏”、“世界宗教”、“美术鉴赏”、“戏剧鉴赏”、“中国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书法鉴赏”、“形体舞蹈”、“格局鉴赏”、“艺术导论”、“插花艺术”等文学艺术类校本选修课程,以利于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增强其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以及对生活的感受力,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针对大多数农、工科学生沟通能力不强等特点,学校还开设了“大学语文”、“科技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学位论文与科技写作”、“应用文写作”、“公文写作”、“现代沟通学”、“演讲与口才”等系列课程。

4校本选修课的建设要体现时代性

校本选修课建设必须与世界和我国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社会发展同步,要作到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为此,我们开设了“比较教育研究”、“国外农业最新科技动态”、“中外农业工程教育比较研究”以及“中国农业工程发展趋势研究”等校本选修专题课程,以使学生掌握世界和我国专业发展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十分沉重,如何有效利用这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学校根据当前形势及学校特点,开设了“职业规划”、“大学生创业概论”等系列课程,引领大学生转变单纯的求职观念,树立起既要求职、又可以创业的崭新观念,唤醒、启发、诱导、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培养学生乐于实践、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品质。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广东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广东省回乡大学生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先进单位、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优秀集体等光荣称号。

二、校本选修课程的教学管理

1挖掘教学资源,增加选修课数量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整体学科结构偏向农、工科,课程专业性强,人文素质类校本选修课程相对综合大学而言,显得数量不足。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学生对学习的要求不断提高,为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校结合实际,努力挖掘教育资源潜力,增加校本选修课数量,并通过规范、整合,优化结构,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学校鼓励有能力的教师积极开设校本选修课程。申报校本选修课程的教师需填写校本选修课程申报表交教务处,由教务处组织专家对拟开设的校本选修课程进行可行性和必要性的论证分析,并由申报教师进行试教,经专家评议合格后,下发通知准予开设。对一些教学或科研任务重的教师,在保证课程体系和结构完整的情况下,通过联合授课、专题讲座等方法,实行几个教师共同开设一门校本公选课。除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外,学校还诚邀一些教学水平高、在某一学科领域有威望的离退休老教授“出山”,对本校无力开设的课程则高薪聘请外校教师授课。通过教师积极申报、学校优化整合,学校现已开设校本公选课大约l50门,课程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管理、自然科学等多个方面。

2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

为了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使校本选修课真正成为学生发展兴趣、挖掘潜能、提高素质的平台,学校非常重视对学生的选课指导。由教学管理部门和班级导师进行分工协作,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制订操作规程,并建立公选课网页,对所开设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目的、教材的选用、教师情况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以供学生参考;班级导师负责向学生讲解选课的注意要点,同时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尽可能使学生各自不同的内在潜能优势与学校教学资源达到最佳的配匹,从而不仅令教与学的过程充分和谐,而且有利于培养个性化的杰出人才。

3加强校本选修课日常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公选课由于面向全校学生授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课,因此课堂中学生的专业、年级分散,学生学科基础、特长等各异,相比自然班级而言复杂得多。为保证公共选修课质量,从1998年开始,学校把学生选修一定数量、相应类别的公共选修课作为取得毕业资格的一个必备条件,并从各个教学环节入手,狠抓课堂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成效。同时,学校还定期开展毕业生调查。近三届毕业生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评价较高,普遍认为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高,心理素质过硬,适应能力强,专业基础扎实,服务态度好,具有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尤其是动手能力强,能吃苦耐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满意率达97%以上。

4改进选修课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是基础,将所学入文知识“内化”为稳定的素质和自觉的行为才是关键。因此,教师应该在讲解和传授人文知识的同时,使学生积极参与,从而使所学知识得以内化。由于公共选修课的教育对象是全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公共选修课教师都会在上课前或上第一节课时,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的状况和愿望,以利于因材施教。

农业工程概论范文第2篇

(一)课程体系固化,以专业为主

从高校研究生培养计划可以看出,研究生的课程受专业限制很大,这就导致本专业研究生与跨专业研究生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个体差异关注不够,课程内容前沿性、综合性不够,交叉学科课程、综合性课程较少。

(二)跨学科人才培养中,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导师起主导作用

首先,由于理工类研究生大多是在各自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个别培养,受导师自身专业背景的局限与依赖,各学科之间存在着较大跨度等原因,致使学生很难进行跨学科研究。其次,当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导师的课题方向决定研究生的选课方向。

(三)院系设置以学科为主导,不利于跨学科课程整合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以学科为主导设置院系,而以跨学科设置院系的高校较少。现有院系设置不利于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利于不同专业之间的课程整合。这样的局面势必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追求热情,势必会影响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农业工程与土木工程跨学科课程体系的构建

前面系统地讨论了建立跨学科培养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意义及目前存在的弊端,现结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农业工程与土木工程两个学科的实际,对北方寒区农业水利工程与水利资源利用和设施农业结构防灾减灾两个方向进行跨学科课程体系分析。在确立课程体系时我们设计了《农业工程和土木工程跨学科培养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调查问卷》。在制作调查问卷设计时,我们充分考虑两个交叉专业可能出现的课程共通性,尽可能设计更多的课程,力求使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具有宽泛的理论基础,使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所学到的知识适应两个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调查问卷统计

本次发放调查问卷的对象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的在职教师,共收到23份有效问卷。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年龄集中在28—38岁和38岁以上两个年龄区间,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95.65%,具有副教授职称和教授职称的总和占65.20%,问卷填写教师的任职专业主要集中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其他专业总和低于10%。

(二)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分析

1.北方寒区农业水利工程与水利资源利用方向。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学术型研究生所修学分总数大于等于30学分,扣除英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及自然辩证法概论等必修课外,交叉学科研究生必须选修不少于五门的基础必修课,其中数值分析是学位必修课,还需要选修4门基础必修课。基础必修课的数据统计结果如下:在备选的15门课程中,数值分析得票最高23票,土壤水文过程模拟得票最少仅为8票。考虑到交叉学科研究内容的宽泛性,结合统计结果,去掉土壤水文过程模拟、土壤物理化学、喷微灌理论与技术三门课程。这样在北方寒区农业水利工程与水利资源利用方向就剩下12门课在基础必修课模块内供交叉学科研究生选修。课程名称如下:数值分析、数学物理方程、土壤水动力学、水工建筑物健康监测与检测、节水灌溉工程学、计算流体力学、水土资源规划与评价、高等水工建筑物、新型建筑材料及其应用、灌溉原理与技术、地下水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流体仿真与软件应用。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在选修课模块所修学分大于等于10学分,而每门课的学分分配是1.5或2学分。结合统计结果,选修课模块去除土壤学与肥料学及环境水利学两门课,保留其余12门得票较多的课程供交叉学科研究生选修。课程名称如下:水生态工程学、粘性流体动力学、弹塑性力学、生态水文学、现代环境监测与控制、环境水动力学、土壤学与农作物学、水工钢结构、水工混凝土、水文学与水利计算、农田水利学水力学。

2.设施农业结构防灾减灾方向。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研究生所修学分大于等于30学分。去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英语及学位课数值分析,每位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必需选择不少于4门基础必修课。问卷结果表明,除设施环境工程学获得11票外,其他13门课,每门课程所得票数比较均衡,最低票数是15票,最高票数是22票。考虑到设施环境工程学和防灾减灾的关联性不是很大,结合统计结果把设施环境工程学去掉不作为基础必修课的选用课程,这样基础必修课就改成13门课,供交叉学科研究生选择。课程名称如下:数值分析、数学物理方程、农业设施概论、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结构动力学、高等结构力学、计算力学、有限元原理、工程结构加固技术、建筑火灾安全新技术、地震工程学、建筑结构抗风设计、工程结构优化设计。

在选修课模块中,共列出了10门课,供调查问卷填写人投票选择。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土壤学与农作学仅有6人投票,考虑到这门课自身的内容和防灾减灾的关联性不大,所以决定把这门课去掉,不在研究生选修课范围内。振动信号处理虽然只得到11位问卷填写人的投票,考虑到模态分析与参数识别需要对数字振动信号处理的技巧和理论基础,所以,振动信号处理仍供交叉学科的研究生选修。其他8门课,每门课的票数相对较均衡,故不作调整。课程如下:弹塑性力学、工程结构分析与软件应用、模态分析与参数识别、振动信号处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砌体结构、农业设施环境控制、农业设施设计制造。

文中论述了确立交叉学科课程体系的意义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这些问题,设计了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的调查问卷,并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的相关专业的专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23份,通过对23份问卷的基本信息及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最终确立了农业工程和土木工程两个学科的两个交叉方向的课程体系。

农业工程概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工程;土木工程;交叉学科;研究生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8-0040-02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面对这种现状,培养具有跨学科、交叉学科学习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是当下研究生教育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也是未来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必经之路,更是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要想达到这种要求,合理设置交叉学科的课程体系是成功的关键。

一、构建交叉学科课程体系的意义

(一)构建交叉学科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保障

交叉学科设置课程可以帮助研究生夯实数、理、化基础、计算机应用和程序设计技术等基本知识,为参与交叉学科项目研究提供基础保障。在国内,北京大学于2006年成立“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该研究院下设有理论生物学中心(Center for Theoretical Biology,CTB)。CTB的课程由4门必修课程、13门专业选修课程、20门专业限选课程、15门跨专业选修课程和8门跨专业限选课程组成。研究生必须根据不同的专业背景进行课程学习,50%为跨学科专业课程[1]。在国外,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简称UWM)于1998年发起了一项大学/州伙伴关系创新性计划(Cluster Hiring Initiative,简称CHI)[2]。在教学上,CHI中几乎每个研究集群都开发了新的课程,一些研究集群甚至已开发出新的跨学科计划[3]。

(二)构建交叉学科课程体系是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交叉学科的课程体系,会结合跨学科课题所涉及的知识面的宽度及学科的前沿性调整研究生教学的选课及授课内容。交叉学科的课程体系一般涵盖不同学科的基础必修课程、选修课及相关方向的补修课。一个人具备了广博的知识才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间的纵横关系,充分发挥知识间的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作用[4]。因此,如何构建合理的交叉学科课程体系是研究生增强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三)构建交叉学科课程体系是培养研究生学术兴趣的必要途径

交叉学科一般涉及学科的多个领域,通过对多学科课程内容的整合,课程的精彩程度和趣味性会有很大提高。研究生在交叉学科领域学习过程中,会结合自身的长处、特点,在交叉学科领域的课题研究中找到落脚点,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益于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二、当前跨学科课程体系的弊端

(一)课程体系固化,以专业为主

从高校研究生培养计划可以看出,研究生的课程受专业限制很大,这就导致本专业研究生与跨专业研究生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个体差异关注不够,课程内容前沿性、综合性不够,交叉学科课程、综合性课程较少[5]。

(二)跨学科人才培养中,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导师起主导作用

首先,由于理工类研究生大多是在各自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个别培养,受导师自身专业背景的局限与依赖,各学科之间存在着较大跨度等原因,致使学生很难进行跨学科研究[6]。其次,当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导师的课题方向决定研究生的选课方向。

(三)院系设置以学科为主导,不利于跨学科课程整合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以学科为主导设置院系,而以跨学科设置院系的高校较少。现有院系设置不利于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利于不同专业之间的课程整合。这样的局面势必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追求热情,势必会影响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创新欲望。

三、农业工程与土木工程跨学科课程体系的构建

前面系统地讨论了建立跨学科培养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意义及目前存在的弊端,现结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农业工程与土木工程两个学科的实际,对北方寒区农业水利工程与水利资源利用和设施农业结构防灾减灾两个方向进行跨学科课程体系分析。在确立课程体系时我们设计了《农业工程和土木工程跨学科培养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调查问卷》。在制作调查问卷设计时,我们充分考虑两个交叉专业可能出现的课程共通性,尽可能设计更多的课程,力求使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具有宽泛的理论基础,使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所学到的知识适应两个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调查问卷统计

本次发放调查问卷的对象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的在职教师,共收到23份有效问卷。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年龄集中在28―38岁和38岁以上两个年龄区间,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95.65%,具有副教授职称和教授职称的总和占65.20%,问卷填写教师的任职专业主要集中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其他专业总和低于10%。

(二)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分析

1.北方寒区农业水利工程与水利资源利用方向。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学术型研究生所修学分总数大于等于30学分,扣除英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及自然辩证法概论等必修课外,交叉学科研究生必须选修不少于五门的基础必修课,其中数值分析是学位必修课,还需要选修4门基础必修课。基础必修课的数据统计结果如下:在备选的15门课程中,数值分析得票最高23票,土壤水文过程模拟得票最少仅为8票。考虑到交叉学科研究内容的宽泛性,结合统计结果,去掉土壤水文过程模拟、土壤物理化学、喷微灌理论与技术三门课程。这样在北方寒区农业水利工程与水利资源利用方向就剩下12门课在基础必修课模块内供交叉学科研究生选修。课程名称如下:数值分析、数学物理方程、土壤水动力学、水工建筑物健康监测与检测、节水灌溉工程学、计算流体力学、水土资源规划与评价、高等水工建筑物、新型建筑材料及其应用、灌溉原理与技术、地下水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流体仿真与软件应用。

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在选修课模块所修学分大于等于10学分,而每门课的学分分配是1.5或2学分。结合统计结果,选修课模块去除土壤学与肥料学及环境水利学两门课,保留其余12门得票较多的课程供交叉学科研究生选修。课程名称如下:水生态工程学、粘性流体动力学、弹塑性力学、生态水文学、现代环境监测与控制、环境水动力学、土壤学与农作物学、水工钢结构、水工混凝土、水文学与水利计算、农田水利学水力学。

2.设施农业结构防灾减灾方向。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研究生所修学分大于等于30学分。去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英语及学位课数值分析,每位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必需选择不少于4门基础必修课。问卷结果表明,除设施环境工程学获得11票外,其他13门课,每门课程所得票数比较均衡,最低票数是15票,最高票数是22票。考虑到设施环境工程学和防灾减灾的关联性不是很大,结合统计结果把设施环境工程学去掉不作为基础必修课的选用课程,这样基础必修课就改成13门课,供交叉学科研究生选择。课程名称如下:数值分析、数学物理方程、农业设施概论、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结构动力学、高等结构力学、计算力学、有限元原理、工程结构加固技术、建筑火灾安全新技术、地震工程学、建筑结构抗风设计、工程结构优化设计。

在选修课模块中,共列出了10门课,供调查问卷填写人投票选择。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土壤学与农作学仅有6人投票,考虑到这门课自身的内容和防灾减灾的关联性不大,所以决定把这门课去掉,不在研究生选修课范围内。振动信号处理虽然只得到11位问卷填写人的投票,考虑到模态分析与参数识别需要对数字振动信号处理的技巧和理论基础,所以,振动信号处理仍供交叉学科的研究生选修。其他8门课,每门课的票数相对较均衡,故不作调整。课程如下:弹塑性力学、工程结构分析与软件应用、模态分析与参数识别、振动信号处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砌体结构、农业设施环境控制、农业设施设计制造。

文中论述了确立交叉学科课程体系的意义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这些问题,设计了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的调查问卷,并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的相关专业的专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23份,通过对23份问卷的基本信息及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最终确立了农业工程和土木工程两个学科的两个交叉方向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贾川.北京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分析[J].科技创新导 报,2008,(31).

[2]Cluster Hiring Initiative.http://www.clusters. wisc.edu.

[3]陈艾华,邹晓东,陈勇等.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的 实践创新――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CHI为例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

[4]郑宏珍,初佃辉.交叉学科建设与创新型研究生培养 [J].信息系统工程,2010,(11).

[5]张良.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4).

农业工程概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 创新 教学方法 案例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18-0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teaching reform of modern Agronomy Introduction

WANG SHUJIE WANGS HUJUN SUIYUANYUAN XUYAN MAYAN LIDIANYUNZHANGLI

(College of biological and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China 130022)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odel reform of Agronomy Introduction teaching in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engineering. Firstly, active network teaching is advocated to enrich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content. Then, the perfect practice case database and file database of examination paper should be established. This will build a good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professional course evaluation and quality certification.

【Key words】Teaching reform; Innovate;Teaching methods;Case database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明确教育改革的方针与目标,改进更新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积极开展网络教学,不断丰富与完善教学内容。建立并扩充课程实践案例库、完善试题案例数据管理库,应该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与首要任务。

一、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本教法改革的重要环节在于积极引领学生开展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强化课堂讨论和专题演讲内容。作业结合所拓展的内容作专题、述评,开展以教师讲授为主导、课堂讨论和课程专题讨论为辅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分组讨论与激发学生兴趣进行演讲。可以启发学生结合生产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开展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启发学生产生创新性思维。使学习热情高涨,拓宽视野,使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锻炼与培养。因此,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发表新见解,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而学生通过回答教师提问、学生间相互交流,也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并能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查阅文献,通过专题、述评作业的训练,不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科学论文写作和综合归纳总结能力。综合能力与业务素质得到了明显地提高,有利于毕业后择业与今后的个性化的良性发展。

二、积极开展网络教学,丰富与完善教学内容

网络课程是教师、教材、教育技术的新手段、教育方法与学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利用网络教学既可以进行大面积地教学,也可以进行个别化辅导,还可以进行基于网络化的协同化学习。由于网络课程的这种开放性、灵活性、智能化等特点,有利于缓解高校扩展后教学资源、设备紧张的局面。

网络课程显著地突破了传统的“粉笔+黑板”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和协作化,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例如:网络公开课、教学在线、慕课计划的开展,教学手段实现网络化、自主化可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跨入新的时期,慕课计划的实施,表明网络教学平台已经走向国际化。学生可以通过免费登录网络教学平台,收视各大学教学名师的公开授课,吸取众家之长,领略自己制定目标的各位名师的教学风采,获得许多新信息。开阔视野,拓宽思维,完成高目标的学习任务,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并完善实践案例库

为提高教学效率,增强课堂授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组课本着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进行了多媒体教学体系的设计,其所设计使用的《农学概论》多媒体课件.具有内容图文并茂,多姿多彩,寓教于乐,使抽象问题更加形象化,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提高了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教师的广文博见,见多识广为课件的内容提供丰富的素材与论据。

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不断实现新形势下农机发展对新农艺的要求;教学大纲的编写,每4年都要改版一次教学大纲。每次都要更新许多新内容。教学内容的更新及教学方法改革,为课程的教学增添许多生机;科研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以实际教研示范基地为模板构建虚拟农场及植物工厂,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的新目标;努力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

科学研究案例库建立:构建大学生创新实验案例库,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验计划,参与高层次、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努力实现“科、教一体化”的教学管理模式;理论教学平台不断完善:教材的不断改版与更新,多媒体课件的不断完善,结合网络资源不断地开发利用。实现高水平教学管理的目标。

实践平台的建设:实践案例库建立,添加课程设计环节,营造“农艺与农机”相结合的完善的毕业设计。

四、建立并完善试题案例数据管理库

建立教学档案管理库:提供本课程各学期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每四年改版一次教学大纲);教案(文档与PPT不断更新);教学任务书、教学进程表、点名册;试卷2套A,B试卷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学生成绩单、试卷分析报告、考试通知单、考场记录、试卷复查表一,表二;试卷、实验报告纸质版等,全部实现档案的有序化管理,为今后农业工程专业评估、专业质量认证提供良好的信息(模板)平台。

通过选课系统学生可以对每一门课程及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总体评估来评判教师的授课水准。虽然评价系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差,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与完善。但依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进步意义。

五、结束语

教育要重视大学的本位教育,重视教学改革政策落实与经验交流。2016年8月22日-24日在吉林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成功举办十二届全国高等院校农业工程及相关学科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校领导介绍了吉林大学的总体情况以及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着重指出:一定要强化农业工程及相关学科建设,对推进我国农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与共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来自50个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近400名代表,经过大会报告、学术交流、分组讨论,圆满完成了会议内容(包括课程建设),达到了预期效果,可以说此次研讨会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讨与咨询的结合,南方与北方的交流,学习与合作的探索。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通过研讨会这个平台,进一步加强了解,增进了友谊,推进了合作,明确了农业工程类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与方向,大家纷纷表示,通过此此教学改革研讨会议,收获很大,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 杨文珏.农学概论[M].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2002,3.

[2] 张建萍,陈静,张建.多媒体技术对昆虫学教学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3] 崔翠.《农学概论》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4] 佟艳,朱刘娟.工科院校《农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J].陕西教育,2009,(7).

[5] 王淑杰 《庆贺吉林大学建校70周年报道》 科学网 2016年8月.

农业工程概论范文第5篇

1.改革教学模式,创建有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农业工程课程工农结合多元化教学体系。结合我国国情,特别是南方社会经济与农业发展需求,以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切入点,形成了一套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工学与农学、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突出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的农业工程课工农结合课程教学体系。

2.基于主动学习和信息化教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多元化改革与实践,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制作农业工程概论多媒体课件,开发教学资源网站,网站提供了与本课程教学相关的教学资料,形式多样,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及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积极推行双语教学,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英文版多媒体课件中。从教师全面讲授向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转变,教学运行过程中,采用新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即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实现课堂文本、循序成图、视频的同步教学、课程设计、综合性实验、现场教学、案例分析,一般内容学生自学等方式,启发式、讨论式授课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和科研训练基地建设。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建立了与广西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广西农机研究院、广西农业职业学院与广西农科院现代农业技术中心等单位长期的校外实习和科研训练基地。根据实践基地的特点、分布、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形成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与实践等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多元化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条件。

4.提出依靠创业型人才解决“三农”问题的观点。“三农”发展需要科技人才,但按照传统的培养模式培养的大学生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创业型人才。只有依靠创业型人才,才能带动广大农民克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大力发展智力农业、精细农业、信息农业、生态农业等,推动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从而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研究全程综合性的考核方式。建立能力考核与知识考核并重,平时考核与期终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体系,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水平情况。研究与实践多形式、分阶段的考试方式,改变传统的单一考核方式,将“一卷定终身”的评价方法,转变为全过程综合性的评估模式。

二、教学探索与实践的培养

目标及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果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深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工农结合多元改革,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使教学更好地促进学习,实现学习效果好、效率高和主动性强的培养目标:

1.以农业工程技术和南方特色农作物、动物生产过程的工程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具有广西热带亚热带地区农业生产特色。

2.充分发挥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农结合多学科优势,科教相长,学研产相结合,及时地将课程教师的科研成果和在农业生产推广示范中的新技术、新机具融合到教学中。

3.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自主学习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注重农机与农艺、工程与生物技术相结合。任务合作自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交替使用,从而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培养目标。构建地方综合性大学交叉性、复合型、重素质、强实践的农业工程课程工农结合多元化结构体系。根据农业工程类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以工程技术为背景,以农业生产工艺为主线,将动植物的生物学特点与行为习性、生物环境需求、工业化生产工程配套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重素质、强实践、交叉性、复合型的多元课程结构体系。即:①重素质:注重农业工业化生产的工程化素质与能力的培养;②强实践:以实践环节为重要的教学扩展手段;③交叉性:将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有机结合,将动物生产与植物生产有机结合;④复合型:以动植物的生产工艺模式为主线,从满足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习性需求出发,整合好新型工业化生产的环境、设施设备等工程配套技术。

办学特色鲜明,建设成果显著:1999年立项作为广西大学的重点专业进行建设,经过“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的不断改革和建设,分别于2007、2012年被评为广西优质专业。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共承担部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地厅级项目25项,获广西省级科研成果奖2次,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次,全国教学成果奖2次,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次。在各种学术刊物196篇,其中核心期刊87篇,三大索引收录40多篇。人才培养质量好,社会评价高:“十一五”以来,本专业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对农业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特点,开展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学生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分别为100%、100%和95.65%。本专业教学体系鲜明,教学效果好,培养质量高,学生评价好,适应社会的需求。

农业工程概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业工程;建设标准;标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11.023

进入21世纪,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都对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提出了迫切需求。随着国家对农业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强,日益增多的农业建设项目迫切需要标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业发展也逐步进入了市场化和全球轨道,我国农业发展走出去急需标准来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多年来,编制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主要是服务于中央投资的农业建设项目。而从整个农业行业出发来制定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几乎没有。可以说,一直以来,农业领域就缺少农业工程建设、工程设施以及装备的标准和定额,更是缺乏系统性、配套性等方面的标准化管理。2013年,在农业部和建设部的努力下,建设部启动了《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编制工作,预计2014年左右完成,这项农业工程国家标准体系的颁布将直接指导我国农业工程领域建设标准的编制工作。因此,加快构建标准化管理体系,切实保证标准体系的有效实施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弄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极为必要。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首先理清了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的发展历程,同时,在大量标准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现状;其次,在文献研究及专家访谈的基础上,从管理机构、管理职能与流程等方面评估了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山东寿光温室建设标准化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了地方层面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及其管理的现状及问题;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完善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议。

1 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发展历程

回顾建国60多年以来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5个阶段。

1.1 起步阶段(1949―1965年)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农业的技术改造,以空前的规模和力度,开展了农田水利和农业机械化的建设。因此,这段时期编制了农田水利和农机方面的一些标准。

1.2 停滞阶段(1966―1993年)

1966―1977年,“”期间,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受到巨大挫折,几乎处于停顿状态。改革开放之后,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工程研究。1978年3月,全国第一次科学大会提出“要加强农业工程学的研究和应用后”,农业工程这个学科正式确立,中国农业工程研究院成立。除了农田水利和农业机械化之外的土地利用工程、农业生物环境及建筑工程、农村能源工程、农产品加工工程等其他农业工程门类受到重视和加强。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在这些农业工程领域取得了可观的成就,有些甚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

然而,一直以来,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却远远落后于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这一时期,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由于农业工程的含义和地位不明确,农业工程没有被纳入到工程建设的领域中来。农业工程的专业门类分属于不同的行业与部门,各部门各自为政,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长期被忽视。

1.3 恢复发展阶段(1994―2002年)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逐渐重视,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断进行调整,国家财政支出中弱化农业的现象有所改观。1994―2002年,中央进入农业投入政策的强化阶段,用于农业的投入大幅度增加[2]。在这一时期,为了满足中央投资的农业建设项目的需要,农业部开始组织制定了一些建设标准。到20世纪90年代末,形成了一些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如《中小型集约化养猪场建设,GBT 17824.1-1999》《中小型集约化养猪场商品肉猪生产技术规程,GBT17824.5-1999》等工程建设标准。

1.4 快速发展阶段(2003―2012年)

这一时期,农业投入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铺开。与此同时,标准的数量也迅速增加。根据课题组的最新统计,截至2013年8月,农业工程建设涉及的标准有766条。其中,国家标准173项,行业标准593项。强制性标准373项,推荐性标准393项[3]。

从标准部门来看,具有如下特点:(1)农业工程建设方标准涉及农业部、水利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国土部、环保部以及机械行业、城镇建设行业、电力行业、建筑行业、交通行业工程建设、建筑工业工程建设、水利电力行业、土地管理行业等众多部门与行业;(2)水利部和建设部编制的标准最多,分别占到20%和23%,农业部编制的标准仅占8%;(3)其他指有色金属等一些行业标准。

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尚处于起步状态。已有的标准只是根据农业部项目需要而制定相应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标准化难以以系统的形式发挥作用。

1.5 迈入系统化发展的新阶段(2013年起始)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进入了关键期,农业工程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提升我国的农产品竞争力,这些都要求农业工程发挥更大的作用,标准化成为题中应用之义。与此同时,随着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国内农业工程专家提出以系统的观点和思路来看待“农业工程”,农业工程的外延也不断地扩张,涉及农业机械化、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农田基础设施、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农产品流通、现代农业公共服务等六大领域[4]。2013年,“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终于启动,这表明未来标准体系将系统地指导标准化的发展。

2 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制的现状与问题

2.1 管理机构与分工

目前,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机构包括政府管理机构和非政府管理机构两类[5]。政府管理机构统领标准化工作以及标准的审批等。非政府标准化管理机构受政府委托完成相应的标准编制工作,其工作经费由政府部门划拨。

2.1.1 政府管理机构设置 政府管理机构可划分为国家、行业和地方等三个层级。一是国家层面,主要指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其统领全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并负责国家标准的编制及管理。二是行业层面,由农业部发展计划司负责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综合协调和归口管理,具体是由项目监督管理处负责,而农业部农业工程中心和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标准定额研究所为监管处的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总而言之,行政管理由计划司,整个日常运行由农业工程服务中心,标准化的研究、制定、培训和升级由农工院标准所、两会来负责,由此构建了农业工程标准化完整的管理体系。三是地方层面。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程建设主管部门(建设厅或建委)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管理。这些省份的建设主管部门一般设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比如标准定额处或建筑工程处等。省辖的市(区)、县范围内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均由当地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目前,国家没有对市(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职责给予清晰的界定,其管理职责将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出规定[6]。

2.1.2 非政府管理机构设置 非政府管理机构主要指的是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委托的负责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机构以及专门的社会团体机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非政府管理机构具体是指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农业工程分会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

(1)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农业工程分会,受住建部委托完成国家标准的编制及相关工作。

(2)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受住建部或农业部的委托完成标准编制等相关工作。

通过分析可发现,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备,还存在如下问题:地方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机构设置不明确,省级及其以下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机构尚不明确,由于地方方面没有人管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标准的采用及备案情况,很多企业无标生产,地方层面管理机构设置的空白,是已有标准执行不力的关键原因。

2.2 管理职能与流程

整体而言,标准化包括4个方面:一是标准的制修订管理;二是标准的宣贯、培训及考核;三是标准实施及其监督;四是标准实施的后评价[7]。具体到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的管理职能,包括9个步骤:第一步,探明标准需求;第二步,进行标准立项的评估;第三步,完成征求意见稿;第四步,完成送审稿;第五步,完成报批稿;第六步,标准;第七步,推进标准应用;第八步,标准实施的监督;第九步,标准的修订。

2.2.1 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职能的具体内容 目前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刚刚起步。管理职能也较为侧重于前端的标准制修订管理,而标准的宣贯、实施及监督方面几乎处于空白。

(1)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制修订管理的现状。我国标准体制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四级。其中,国家标准由住建部组织审核并。农业部发展计划司作为标准主管部门,负责农业工程建设行业标准的制修订管理工作。管理工作包括两方面:一是提出农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规划和年度计划草案,经部批准下达后实施,检查计划的落实;二是负责落实标准的制、修订,落实编制经费,审定标准的参编单位和编制组成员,审定编制方案,将报批稿送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审核。农业部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主管部门协助其完成标准审查工作。

标准的复审。国家标准的复审(标准复审是指对使用一定时期后的标准,由其制定部门根据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对标准的技术内容和指标水平进行重新审核,以确认标准有效性的活动)。工作由住建部标准定额司负责组织;行业标准的复审工作由农业部或农业工程协会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等行业协会负责组织;地方标准的复审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企业标准需要在地方备案。

(2)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编制管理流程。管理流程包括4个步骤,具体见图5。(1)每年3―4月份项目监管处向农业部各个业务司局征集标准项目需求,汇总。(2)标准立项的评估,其中,国家标准提交给住建部审批,行业标准由农业部计划司监管处评审和立项。(3)标准编制:批准的行业标准项目由申请的业务司局推荐或组建标准编制组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标准编制组根据专家意见对标准草稿进行修改,形成送审稿后提交给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组织技术委员会对送审稿进行技术审查。标准编制组根据技术委员会意见,再次进行修改后形成报批稿,完善后提交给主管部门。(4)由农业部质量监督管理局组织标委会评审后,标准。

2.2.2 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职能存在的问题 下面结合标准化的内在要求及管理职能的具体内容,对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制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表1),得出如下4条结论。

(1)政府机构与非政府机构的职能划分不明确。全国从上到下标准管理机构职能、定位存在重复或相互交叉的现象,无法对各级标准实施有效管理。

(2)标准的宣贯,监督等职能尚未建立。管理的部门及机制也未建立。

(3)从分析中发现,管理职能残缺,使得管理流程不连贯,没有形成闭环三角形;管理职能在实施中缺乏法律保障。

(4)标准实施缺乏制度保障。我国农业工程中有69项强制性的标准。强制性的标准就是技术法规,这成为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农业工程很多行业的发展尚处于不规范的阶段,配套的管理办法及法律法规还没有建立,强制性标准的执行还没有保障。

3 对完善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建议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已经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可以预计未来标准编制需求和数量将大幅度增加;标准化管理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具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体系框架还需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在管理机构设置及管理职能方面还存在缺失和空白。尤其是地方层面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管理机构设置处于空白是导致标准化管理职能难以履行的最根本原因。鉴于当前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工程建设标准的迫切需求,建议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完善工作要尽快全面启动,对此,主要提出以下三方面的建议。

3.1 编制农业工程温室建设标准体系并尽快

建立以国家、行业标准、协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为补充,从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及维护等全过程的全面配套的温室建设标准体系。同时,要加强标准制修订的管理,使得标准能够紧跟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3.2 健全标准化管理机构,明确政府与协会的职能分工

完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机构的设置。逐步形成国家、省、市(县)三级政府机构为主导,社会中介和企业自检为补充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实施的监管管理体系。积极筹建各农业工程专业门类的行业协会或在现有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农业工程分会下增设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等专业性机构或社会团体,起到对接政府与企业、生产与市场的作用。健全标准编制审批机制,成立农业工程建设标准技术委员会和标准化委员会。

3.3 健全标准实施及监督职能,切实推动标准应用

3.3.1 探索出多种途径大力提高标准应用水平 一是宣贯。加强标准培训宣传力度。调动各方积极性,对温室工程建设标准进行大力宣传和培训。遵循“谁制标、谁宣传、谁培训”的原则,每年定期组织编制人员到各地各单位进行标准应用的宣讲。例如,借鉴设施农机补贴、阳光工程的模式,由农业部、行业协会定期组织“农业工程建设标准的宣贯活动”。要充分发挥协会在标准编制和宣贯中的作用。二是监督抽查。三是建立温室建设申报、审批及备案制度,企业标准要在地方标准化管理部门进行备案。从而实现对温室经营者的市场准入和后续管理。与土地管理部门结合,开展不定期抽查,保证建设项目的有效运行,减少闲置、撂荒现象的发生。可先从由政府投资或政府补贴温室建设项目入手。

3.3.2 政府管理机构与行业协会的职能分工需进一步明确 在标准化工作中,行政审批与技术审查相分离;执法监督与宣贯培训相分离;引导行业协会及社会团体等非政府机构协助政府主管部门推动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宣贯培训、监督管理工作。例如,推荐性标准可以由行业协会来组织编制[7]。其中,“两会”成为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发展趋势的平台,标准研究与制定的组织平台以及标准应用的宣贯平台。

3.3.3 健全政府投资温室项目建设标准实施制度 健全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标准实施法律法规体系;实施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标准实施后评价机制;实行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标准实施主体各方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标准实施验收制度;建立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标准实施信息公示制度;建立政府投资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制度[8]。

3.4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确实保障标准有效实施

进一步完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法律法规,这是推动工程建设标准实施与监管工作开展的有力支撑。在整个建设市场中,各方主体之间所掌握的信息量、信息内容不完全相同,且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将进行一场多方博弈。在这些博弈过程中,单纯地依靠市场自身调节,很难会形成集体理性的结果,其结果更倾向于各单位选择有利于个体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陶鼎来.中国农业工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 詹慧龙.中国政府农业投入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朱明,郭红宇,周新群.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建设方案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1):1-5.

[4] 杨瑾峰.工程建设标准化实用知识问答[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5] 张君.我国工程建设标准管理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0.

[6] 李春田.标准化概论[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7] 朱宏亮,崔晶晶.工程建设标准与法律法规互动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1):99-103.

农业工程概论范文第7篇

[关键词]地方院校 高等教育研究机构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015-03

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领导下的教育科学研究单位,担负着从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推动干部和教师开展群众性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等任务,[1]曾一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助推器。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 地方院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现状和发展值得我们关注。

一、地方高校高教研究机构的现状分析

自1978年潘懋元先生在厦门大学倡导成立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至今30余年,我国高校高教研究机构经历了普遍设立、欣欣向荣、渐趋消沉、多元发展的时期。[2]在此期间,因各高校发展的不平衡,致使各高教研究机构的发展也不均衡。总体而言, 很多地方院校的高教研究机构在学校的地位具有突出的不稳定性和边缘性特征。[3]

长期以来,受行政化的驱使,高校的机构设置习惯于与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相对应,而高校的高教研究机构却一直没有对应的上级主管部门,因此其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处于一种较为“混沌”的状态:高教研究机构既没有明确的政府主管部门的法定义务,也不像学校其他部门一样具有明确的常规工作任务,似乎什么都可做或可不做。这就客观上造成高校的高教研究机构在高校的机构设置中定位不清,职责不明,发展受阻,面临着严峻的生存与发展危机。

二、构建教育教研运行机制,服务人才培养

(一)建立课题立项、结题机制,以立项研究规范化推进教学工作上水平

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建设工作,是有规划、有重点、有导向,全面推动校内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改教研水平的重要途径。2009年4月,本项目组着手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申报、立项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

1.建立三级评审机制,规范课题申报程序

确定每年进行一次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申报。在项目申报环节,确定了“自由申报,限定主持、参与量”的原则;在项目评审环节,确定了“三级评审制度”,即推荐单位初评、校内外专家评审、学校会议评审。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背靠背评审的方式,使教师感觉是公平、公正的;项目主持人所在单位对学校立项的自筹经费项目给予研究经费资助的形式,极大地激发了教师进行教学学术性研究的兴趣,形成了学校、院系、教师共同关心、重视教育教研工作的局面。

2.确立定期结题机制,加强后期督促工作,扭转“重立项,轻研究”的倾向

确立一般项目1年结题,重点项目2年结题原则,要求并督促获得立项的项目主持人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规定及所提交申报书上的承诺,认真填写《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基金项目协议书》;对结题验收提出规范性要求:结题时应提交《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结题验收表》、《结题报告》、《项目申报书》复印件、《项目申报书》上的预期成果材料。在校领导的指示下,于2009年4月启动了对2003~2008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此项工作的推进,使承担项目的教师们逐步认识到切实做好项目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扭转了教师中存在的“重立项,轻研究”倾向,确保课题的立项真正成为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力手段。

3.广泛发动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精心组织教师申报高教学会项目,拓展教师学术视野

及时学术会议信息,组织教师申报高教学会项目,使教师开阔学术视野,更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从而为教学水平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2009年4月至2011年,共立校级课题257项,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获立5项;2009年4月开始敦促获2003~2008年立项的项目主持人积极进行研究工作,至2009年12月结题278项,到现在为止共结题389项。

(二)建立校本研究机制,以厚重的校园文化熏陶师生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是为纪念爱国人士廖仲恺先生爱护农工的意愿而创办的纪念性大学。廖家两代人是统一战线著名的历史人物,为统战工作做出过卓越的贡献。

在学校的支持下,高教研究所成员积极参与完成了“廖承志与池田大作研究中心”从策划成立到举行揭牌仪式、开展学术性研究的系列工作,使校本研究成为常态。《广东科技报》、日本《圣教新闻》报、日本《SGI》杂志、日本创价大学新闻《SUN》、香港《黎明圣报》等媒体对“研究中心”的成立给予了多次报道,扩大了学校影响力。

主要参与编撰的专著《廖承志与池田大作》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后期资助项目、日本创价大学2010年度中日友好学术研究项目等资助,该书于2011年5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我校进行校本研究的一个突破性成果,《人民日报》刊载了蒙光励先生对该书的评论。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是第一个挂牌统一战线基地的高校,承担着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证研究任务,因此高教研究所所主动承担起统战工作志愿队的组织、协调工作,成绩突出,获得“我为幸福广东建功业”系列活动先进集体,统战工作志愿队队长蔡立彬所长被评为“我为幸福广东建功业”系列活动先进个人,并分别在“第十一届广东省高校统战理论研讨会”和“广东统一战线区域史研讨会”(2011年)等会议上各提交1篇论文进行交流。

(三)建立学术研究、交流机制,拓展对外合作,为人才培养赢得更多资源

1.积极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学术研究。

自2009年至今,高教研究所成员参加校外学术交流会议30多人次,主持相关项目11项,完成调查、研究材料5份,发表相关论文17篇。其中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相关的项目4项(其中省级项目3项,校级重点项目1项),学术论文6篇(其中2篇核心),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概论”课程的开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积极推动交流合作,赢得教育资源。

推动交流合作的具体成果主要包括:(1)聘请国际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先生、妇人部部长池田香子女士为我校名誉教授;(2)建立“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廖承志与池田大作研究中心”;(3)邀请中山大学王丽荣教授来我校做“日本高校德育之我见”学术报告;(4)聘请创价大学奥田真纪子为我校日语外教;(5)聘请陈宗武先生为我校客座教授。陈宗武先生已连续3年,每年捐出20万元人民币资助我校120名学生;(6)多次与日本结心株式会社社长、池田阳子基金会理事长丸山实先生等日本友人就池田大作教育思想合作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受赠于池田阳子基金会220种610册图书(折合人民币7万元)。

学术研究、交流机制的建立,促进了我校教育国际化进程,开阔了教师学术视野,充实了高教研究队伍的实力,丰富了学校的教学、科研资源,拓展了学校的办学、发展空间,既有利于活跃教师、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提升学校的办学声誉和知名度。

三、建立教书育人机制,悉心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1.积极开展新专业调研、申报工作

高教研究所于2011年上半年开展了“公共事业管理”新专业的调研和申报工作,对当今农村、街道亟须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进行考察、探索;在征得学校相关部门领导支持后,与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一起做好农业信息化专业的硕士招生筹备工作,起草、编写了《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11年在职人员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参与推进我校硕士办学工作。

2.着眼于学生发展,积极申报选修课程

课堂是学生成长最重要的场所。在对产学研合作教育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2011年上半年成功申报“产学研合作教育概论”课程。此门课程为首次开设,旨在让学生正确认识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挖掘他们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在动力,促进他们成长成才;同时拓展学生的教育思维和人文视野。

3.创建农工教育协会,服务学生实践成才

本着“继承仲恺遗志,走进农工世界,促进教育发展”的宗旨,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平台。成员于2010年12月组织、指导、创办了“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工教育发展协会”,并指导其建设和不断完善协会内部各种制度,开展了公关礼仪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走进企业”、 中外文化交流之旅专题讲座,第一届大学生学业设计大赛,户外拓展培训,仲恺社团文化节暨85周年校庆活动开幕式等一系列活动。该协会是一个集学术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学生社团,为仲园学子创造学术思维碰撞的氛围,提供强化实践的平台。

4.建立产学研基地,服务学生实习与就业

2012年3月,与深圳三绿园林实业有限公司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为推动我校农工教育发展研究、拓宽技术服务途径和学生就业途径创造了机会。

四、建立成果展示机制,为学术交流、学校发展服务

1.学术出版物在学术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员充分利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高教研究版》这一平台,每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组稿,引导教职员工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对成果进行展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9年4月至今,共出版6期,刊载教改教研文章187篇。

2.教育文摘类刊物具有迅速反应当前最新、最热教育问题和发展动向的优势。高教研究所成员在充分研究学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征得学校支持,经过相关部门批准后创办了内刊《农工教育研究》。该刊为学术理论期刊,每月一期,主要刊载国内外有关农、工及相关学科教育发展的信息、研究成果,全面、及时地反映国内外农、工及相关学科教育的最高水平和发展动态,为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方向、发展规划以及其他教育决策工作提供参考,也为广大教职工和产学研合作单位提供了一个了解农、工及相关学科教育发展动态的窗口。自2010年创刊以来,共出版29期,刊载文章255篇。

成果展示机制的建立,为教师了解国内外农、工及相关学科教育的最高水平和发展动态,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状况提供一个窗口,引导、促使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进行反思,为教师探讨教学提供一个平台,成员将这2份刊物出版后寄送至校外相关单位,扩大了学校的影响。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的意见[Z].教高会厅[2004]1号文件.

[2] 宋鸿雁.拓展服务职能:地方高校高教研究机构的发展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9-21.

农业工程概论范文第8篇

(一)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概况

本文探讨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主要指后者。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通识选修课分四大类,即人文社科类、外语语言类、科学技术类、艺术体育类。根据2013年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理工农类专业学生选修人文社科类课程不得少于5学分,经管文类专业学生选修科学技术类课程不得少于5学分,全校非英语专业学生选修外语语言类不得少于3学分(大学英语必修课由原来12学分调整至分),全校所有学生选修艺术体育类课程不得少于2学分,每位学生选修全校性公共选修课总学分不得低于15学分。为此,我校公共选修课每学期开设两轮,由本科生自由选择课程和上课时间。目前我校共开设183门通识选修课程,具体分类如下:(1)人文社科类,主要有大学语文、庄子与中国艺术精神、中国文化概论、教育学、普通逻辑学、经济法概论、国家公务员制度、国际关系概论、KAB创业教育等65门课程。(2)外语语言类,包括希腊罗马神话、圣经文化赏析、科技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第二外语(日语)、农业科技日语I、岭南文化英语导读等17门课程。(3)科学技术类,包括学位论文与科技写作、信息检索与毕业论文写作、科技英语、Internet基础及应用、VisualFoxPro数据库应用技术、统计分析与SAS软件、农业环境保护概论等63门课程。(4)艺术体育类,包括交响乐赏析、中国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园艺艺术、健身健美、体育舞蹈等36门课程。

(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目标有偏差。我校现有的课程设置体现了高等农林院校通识教育的一个基本特点,即强调以知识性、认知性、结果性为目标,忽略对人的情感性、体验性、人格性的重视。比如突出强调计算机、外语等工具技能掌握以及服务于专业学习的自然科学基础教育,而对于文史哲、社会学等领域的课程设置较少;再如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能力、管理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人格、心智培养等方面都没有在课程中得到明确表述。很显然,通识教育被等同于文化素质教育,把它看成仅仅是在主课以外“扩大”一些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面而已,其课程设置的目标就是“什么都知道一点”即可。基于这样的目标,致使相应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与通识教育要求相去甚远。正如王伟廉教授所言,虽然通识教育日益受到我国大学的关注,但一直没有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成熟的通识教育理论作指导[1]。课程设置目标的偏差源自对通识教育的理解有偏差。众所周知,通识教育的概念源于欧洲,形成于美国,并伴随着美国大学的发展而发展。作为一种教育理念,通识教育是一种基于人的发展、人的社会化、人格完善的“全人”教育。为贯彻这一理念,通识课程作为一种载体和媒介,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教养的人。所以,通识教育是通识教育理念(思想、理论、目的)与通识教育实践(制度、课程、内容、方法)的统一体。笔者认为,通识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它所期待的是人的生成,进而维护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根据这一定位,我们将通识教育的功能和目标梳理成四个层面:第一,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如爱国守法、道德高尚、积极进取、尊重他人、爱护环境、热爱生命等。第二,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和团结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实践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第三,注重对心智情感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如针对农林类专业特点加强责任感、吃苦耐劳、勤勉敬业、踏实奉献等人格品质的培育。第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批判性思维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2.课程内容碎片化、随意化。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人”,因此,课程内容涉及面要广,不但要接触人类迄今所拥有的庞大的知识体系,还要对庞大繁杂的知识进行融合、浓缩。我校虽然开设了近200门通识选修课程,但课程内容浅显杂乱,少前沿性和新颖性,大多为专业课的浓缩版和普及版,缺少优化与整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有师资难以满足通识教育的需求。优秀的专业课教师不一定是优秀的通识教育课教师。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都要求教师从全新的角度去设计。当前,高等农林院校大都按专业需求来培养和引进教师,这些教师深受专才教育模式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结构残缺、教育思维方式单一等问题,本身不具备通识教育师资所需要的条件,加之人文学科师资匮乏,难以形成跨学科、跨专业、融会贯通的通识教育教学团队,所以,这些拼盘式的课程达不到通识教育应有的效果。3.课程结构有缺陷。有人说,人文的力量加之以科学的力量,艺术的力量加之以逻辑的力量,将有助于知情意的统一和人的和谐发展[2]。对于长期接受收敛思维训练的农林科大学生来说,培养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通识教育来完成。由于我校通识教育教学团队师资不足,目前只能满足开课数量的要求,不能按培养目标需求设计课程体系,因而在课程结构上存在明显缺陷。第一,课程领域划分不清,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缺少关联度和整体规划。第二,缺少主干课程和具有农科特色的综合性或广域性的课程设计,“校本特色”课程不突出。第三,知识性、分科性、概论性课程偏多,方法思维类、综合性、体验性课程明显偏少。第四,从分布比例上看,文史哲艺术等课程大约占19%左右,管理、财会、营销、心理学等实用技能训练课程占43.2%,科学技术应用占28%,体育及其他占10%。很显然,文史哲艺术等课程所占比例太小。另外,由于缺少整体设计,致使设置通识选修课程的思维与方法简单化,课程内在的联系和逻辑性不强,系统性和整体性不足,难以形成通识教育的合力。因此,在课程结构上,要依照整合性、主体性、普遍性、系统性等原则,实现跨学科的有机融合,在课程设置上要保证人文社科类课程应占的比例,使农林科大学生也能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的适应能力。4.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单一化。当前高等农林院校通识教育仅停留在有多少类课程、开设多少门课程、要求学生选修多少学分等层面上,很少触及课程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改革等实质性问题。教学通常以大班讲授的理论课为主,侧重于讲授式教学,课程学时少,学生参与较少,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关人格、个性品质的养成无法内化到学生的行动和能力上。而且,在教学资源库的开发、新课程研发、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等方面严重滞后。

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构建涉及到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模块、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等诸多因素。

(一)课程教学目标的科学定位

基于通识教育的理念,学校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定位要紧密结合农林院校特点及三农工作实际,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拓展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文化自觉,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的健康人格。因此,要求授课教师关注学科知识的基础和精髓,挖掘专业知识的文化内涵,对学生起到启发思考、拓展视野、愉悦身心、提升境界的作用,全方位地培养他们“爱农崇农”意识和悲天悯人情怀。

(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实现真正的通识教育,必须以跨学科的方式组织各门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不妨借鉴国外大学模块化的核心课程模式,建立以通识教育为目标的跨学科综合课程模式,将培养“全人”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融合、渗透到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较完善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网络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1.显性课程体系。显性课程是指列入课堂教学的课程。根据我校实际情况,通识选修课程体系可由6个模块构成,分别为文史经典与文化传统、当代文化与世界视野、科学技术与科学精神、生态保护与生命关怀、艺术审美体验、社会认知与公民精神等,每个模块由包括核心课程在内的多门课程组成。文史经典与文化传统类主要包括历史学、文学、哲学、宗教学等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致力于培养用“受过教育的眼和耳”去读、看、听,包含认知、分辩、评判的能力及领悟鉴赏能力;当代文化与世界视野类侧重当代哲学和文化教育,通过对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外语、中美关系史、西方文化等课程的学习,拓展全球化视野、提高跨文化学习能力;科学技术与科学精神类通过对科技文化史、科研方法论、数学文化、“资讯科技与社会”、“科技与社会”等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生态保护与生命关怀类主要包括生命科学、环境保护、农学、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学等学科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生命关怀意识;艺术审美体验类通过对音乐鉴赏、戏剧影视鉴赏、书法鉴赏、园林艺术、建筑艺术、美学、创意写作等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理解力和感受力;社会认知与公民精神类包括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人类文化学、法学、服务学习等课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科学家如何说明人类行为并探知现代社会问题的;培养学生关心社会、造福人类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现代公民意识。6大模块涵盖了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基础知识,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及兴趣与爱好,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隐性课程体系。隐性课程主要指第二课堂与体验式课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实现。它要求充分挖掘本校的教育资源,形成通识教育的“校本特色”课程。如我校以廖何纪念馆为载体开展通识教育,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体验信仰教育。隐性课程体系包括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学术讲座和经典阅读等,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3.网络课程体系。基于多媒体网络学习系统的自主学习模式是网络时代通识教育的发展趋向。在显性课程中遴选多门具有自身特色且教学质量较高的通识教育课程,运用慕课、视频公开课等方式,结合教材建设、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建设实际,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教学网络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农业工程概论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物理农业;声波助长;电子杀虫灯;农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 S1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211-01

Effect on Soil Environment of Modern Physics Agricultural Applications

HAO Yu-jia ZHANG Han-si ZHANG Lei YANG Shao-qi LI Jian-fei MENG Chang-yi LI Guang-yu

WANG An LI Zi-lin

(Jil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Changchun Jilin 130000)

Abstract Pesticide spraying and fertilizer applying were the important contents in agricultural operations.Based on agricultural operations unit,the conduct of agricultural land were plowing,planting,fertilizing,harvesting,etc.These treatment could help to improve agricultural yields average.In the process of growing crops in the affected virtually fertilizers,pests and other external factors,which brought huge losses to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promotion and demonstration of modern physics applied technology not only improved the environment for the growth of agricultural crops,could be beneficial to ag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but also promoted agricultural pollution innovative new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the impact of its application technology on soil environment was very significant.

Key words physical agricultural;sonic fueling;electronic insecticidal lamps;agricultural applications

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条件下,物理农业是现代农业应用技术的重要组成内容,其作为一项与时俱进,实施可持续农业为前提的新兴农业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减少了化肥和农药及农用地膜使用量,作物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趋利避害,将农业生产作业过程中的问题减小到最小化,为现代农业技术与农业科技装备发展提供了经验。声波助长仪与电子杀虫灯配合使用,减少了虫害,降低了水分的消耗,同时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和植物对水分的利用[1-2]。

1 现代物理农业应用技术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现代物理农业应用技术的应用,给作物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有效地控制了虫害,促进了作物的生长,加快了作物对土壤中水分的利用。不同耕作条件下对0~20 cm土壤水分的影响如表1所示。

2 现代物理农业应用技术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声波作为一种机械波,刺激作物根系和茎叶,提高作物对可溶性糖和蛋白质的吸收,为作物生长提供条件。电子杀虫灯的使用,降低农药的喷洒次数,降低了虫害,降低了土壤中的农药残留量,减少了农业开销[3-4]。将二者引进于温室,通过技术集成,强化2种技术在一起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如表2所示。

3 现代物理农业应用技术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在0~20 cm土壤层,与物理农业应用技术的容重平均值比较,以传统农作技术下的土壤容重高[5-6],如表3所示。

4 结论与讨论

现代物理农业应用技术,减少了肥料与农药的使用,不但有效保护了土壤,保护了农业资源,有效地遏止了虫害的发生,而且增加了产量[7-8]。此项农业技术,达到了增产目的,同时保护了农业资源,真正实现了绿色农业,无污染农业。

5 参考文献

[1] 胡伟.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概论[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 何勇.精细农业[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3] 承继成.精确农业技术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 高焕文.农业机械化生产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5] 李其昀.深松覆盖免耕沟播机械化技术[J].农业工程学报,1996,12(4):132-136.

[6] 周勋波,吴海燕,姜德峰,等.不同结荚习性大豆株型特征与产量表现[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4,26(2):61-64.

[7] 吕景良,岳德荣.大豆高产高效配套技术研究:Ⅰ种植方式与适宜密度[J].吉林农业科学,1999,24(2):3-7.

农业工程概论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责的人力资源,培养优秀人才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从就业结构、肉位信息、实践活动、个性指导、创业教育和师资资源等方面进行创街,充分实现大学生礼业,为社会经济发辰扮送优秀人才。

世界金融危机的蔓延,国内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特别是外向型经济比较突出的广东首当其冲,大学毕业生就业有较大影响,用人单位需求总量下降,地区和单位的吸纳能力减弱,进出口企业和国际化企业比较明显。为应对当前就业形势,实现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根据国家和广东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以及珠三角发展战略规划,不断创新就业指导工作,培育优秀专业人才,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优秀人才。

1用足用活政府促进就业政策,缓解就业结构不平衡性矛盾

国家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出台了许多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高校应大力宣传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争取更多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贡献力量,缓解就业结构不平衡性矛盾。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设立奖励制度,对成功参加以上项目的毕业生给予每人2000元的奖励,鼓励到基层就业;加强学生思想教育,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鼓励学生到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等非公有制和中小型企业就业;支持大学生报考研究生,提高就业层次。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09年考上研究生有35人,给予每人800元到1000元奖励。

2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拓宽就业岗位信息渠道

当今时代,需要合作与交流,掌握信息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学校要积极与企业加强合作,建立用人机制,相互沟通信息,为企业培养人才:一是举办校企供需见面会和校园招聘会。高校要深人各行各业挖信息、找岗位,广泛联系并吸引用人单位进校招聘,特别是主动加强与行业协会的联系,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积极推荐毕业生。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举行仲恺2009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68家参会企业为学校应届毕业生提供了1360多个岗位。举办各种专业性校园招聘会24场,提供岗位840个;二是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依托网络开展招聘信息活动、政策咨询、企业推介等多种功能,拓展服务范围;三是高校与企业制定长期合作机制,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专业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3全面组织学生实习活动,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当前,广东政府改变过去依赖大城市和外向型经济带动就业的传统思维方式,以基层县域经济作为扩大内需,拓展新的就业空间为支点,发展广东整体经济的战略重点和省政府做出了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战略,为广东毕业生到基层发展,特别是到县域发展,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好机会。高校要紧密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一2020年)》,把握《规划纲要》的内涵,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从深层次上解决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09年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48个专业进行整合,以匹配市场需求;加快实习基地建设。高校要建立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习基地,努力提高实践教学水平。近年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已建立了各类实习基地84个;建立大学生见习基地。高校要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实际和区域经济战略以及市场的需求情况,建立大学毕业生见习基地,组织学生参加见习实践,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就业岗位适应性,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4开展个性化就业服务,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状况调研,根据行业需求和专业特点,实行分类指导,在模清每一个毕业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开展了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特别是毕业生殊群体包括家庭贫困、身体残疾学生的就业,实施“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的实际问题;高校要大力宣传国家和广东省就业政策,特别是自主创业的财政与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让毕业生更好地了解就业政策内容,用好用活政策;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提高学生就业技巧。加强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工作,邀请专业性比较突出的大学教授、大型企业总监来校讲座,作形势报告,增强和提高毕业生进入职业市场的心理素质和择业技巧,帮助毕业生适应就业形势、熟悉就业政策、转变就业观念、增强择业意识,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5全方位进行创业教育教学,科学引导学生自主创业

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目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择业概论》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以机电工程学院等二级院系为重点进行必修课教学试点,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强化创业教育辅导工作,在职业规划、创业技巧、经营管理和经济法规等方面进行重点辅导,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创业项目、管理企业和规避风险;其次,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高校要成立大学生创业协会,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激发学生创业精神。同时,大力宣传典型事例,通过本校大学生创业成功的经验宣传或邀请他们回校给在校校友上辅导课,介绍创业经验,以鼓励更多毕业生创业。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设立创业基金20万元支持大学生创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成立大学生创业协会推动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2009届毕业生中有24人自主创业,占毕业生的0.61%。

6整合高校师资人力资源,提升就业指导人员综合水平

上一篇:美学教育培训范文 下一篇:茶艺培训知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