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艺术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30 17:24:04

美学与艺术教育

美学与艺术教育篇1

(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摘 要】艺术教育是整个美育教育中内容最多、涉及面最广的,艺术教育是所有美育教育的途径中最直接、最深刻的,艺术教育在美育中的地位是至高的。艺术包括的内容很多:美术、音乐、电影电视、戏曲、文学、舞蹈、杂技、民俗、建筑、园艺……,不同的音乐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美是不同的,音乐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美育,艺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美育。

关键词 艺术教育;美育;音乐;作用

作者简介:杨丽华(1964—),女,吉林白山人,本科,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

1 学校中的美育

学校中美育教育的内容是很多的,包括道德情操、思想人格、言谈举止、审美品味、文化内涵等等,它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美的,好的,正确的,该做的,要全面提升学生的修养。

美育教育的途径和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理论讲解来系统地提高学生对美育的认识,用爱国主义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以传统美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做人准则;也可以通过阅读文学名著丰富学生的内涵,从电视电影中学习政治明星和优秀人物的风采等。

2 艺术教育的地位

艺术教育是整个美育教育中内容最多、涉及面最广的,是集大成者。因为在艺术教育中包含了上述所有的教育内容,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深刻的思想、优雅的言行、高尚的道德……,而其他的教育多是从某一方面的。

艺术教育是所有美育教育的途径中最直接、最深刻的。因为艺术是生活的再现,是一种浓缩的、经过突出和放大的再现,任何现象,不管是丑的还是美的,都能在艺术中找到影子。艺术教育还是最有效的,最容易让人接受的手段。因为艺术是生动的,是强烈有感染力的,在艺术的环境中,人们的情绪是亢奋的,精力是集中的,一旦人们在艺术中找到共鸣,就会留下深刻的记忆,远比那些直白的说教让人难忘。仅这些就已经能够看出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了。还有艺术的文化性,多样性,相容性、时代性等等,无不体现出艺术的崇高价值。

可以说,艺术教育在美育中的地位是至高的,价值不能低估。人们一提起美育,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艺术教育,甚至有的人干脆把美育与艺术教育混为了一谈,虽说有些片面,但从另一个侧面反应了艺术教育的地位。

3 艺术教育如何起到美育的作用

艺术包括的内容很多,美术、音乐、电影电视、戏曲、文学、舞蹈、杂技、民俗、建筑、园艺……,我们仅从音乐教育这个方面谈谈艺术教育是如何在美育中起作用的,相信从事音乐教学的人都会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不同的音乐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美是不同的。

有歌唱祖国的,描绘祖国壮丽山河,表现出一种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如演唱《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时,是用一种充满深情的声音去演唱,要用歌唱母亲的感情去歌唱祖国。鸽子衔着一枚橄榄叶,在祖国崇山峻岭上空飞过,大好河山尽收眼底,祖国的生日就是母亲的生日,儿女们应该抒发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深情。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投入的感情是对祖国母亲的感情,增加的是对祖国的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美育教育,既生动又深入。当他们饱含着这种深情表演给听众时,这种感情就会传达给听众,又实现了一次更广范围的美育教育。

有歌颂美好的爱情的,如《草原之夜》。歌曲描述了一个草原上的小伙子在想念着远方的姑娘,想往着甜美的爱情。歌词的意境很美,空旷的大草原上,夜幕降临,满天星光。音乐很富有诗意,虽然小伙子是孤独的却完全没有那种正忍受着孤寂的感觉。一切都是美的,甚至荒凉此时也变成了美,学生在演唱时要感受到这种美,要表现出这种美。歌中的爱情是非常纯洁的,小伙子的心态也是非常浪漫的,要把握这些。在这个音乐教育过程中几乎都充满了美育,无论是所描绘的爱情、景色,还是心情、音乐、歌词。通过学习,学生们知道了荒芜而美丽的草原,知道了即使是等待却也同样美好的爱情,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美育的素质。

艺术不只是赞美,它的揭露和批判的效果更是让人觉得入木三分。如歌剧《白毛女》中的杨白劳一段唱,大雪天杨白劳躲债七天回到家里,看着熟睡的喜儿,想到已经把她卖掉了,喜儿是他的命根子,他心如刀割。在唱到“县长、财主老爷,是你们逼着我写的卖身的文书”时,控诉的情绪达到了高潮。学生们要准确表达出此时杨白劳悲痛的心情,同时还要想到正是封建地主把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逼到了这步田地,所以演唱这段乐句时不但要表现出悲痛,更要表现出一种仇恨,一种控诉的情绪,学生们要从内心里体会到了这种即将爆发的愤怒。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知道了杨白劳只是旧中国老百姓的一个缩影。他们真切地感到了幸福,感到了要珍惜幸福的生活。通过艺术教育,学生们知道了什么是黑暗,知道了什么是幸福,从反面教材中进行了一次美育教育。而且有了这种感情上的体验,他们受到的教育是更加深刻的,是难忘的。

中国的艺术作品如此,外国的艺术作品也同样。歌剧《迷娘》中的“那地方你知道吗”表现了对故乡的赞美与怀念;艺术歌曲《阿玛丽莉》表现了对爱情的坚贞;歌剧《弄臣》中的“万恶朝臣”表现了对奸诈的大臣们的愤怒;而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的“谣言诽谤像一阵风”一听就知道表现的是阴谋诡计。外国音乐作品在通过艺术形式进行美育教育的方面与中国音乐作品有着异曲同工的相似之处。

从以上几个例子已经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在美育中的作用过程。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孕育着美育,人们在学习音乐时体会到了美,在表演音乐时运用了到了美,这种美贯穿着音乐教育的全部。从歌词能体会出诗歌的语言美,从含义能体会到思想道德的美,从旋律能体会到一种和谐、一种律动的美,从舞台表演能体会到行为举止的美,从伴奏能体会到震撼与安逸的美,从表情能体会到自然从容的美。音乐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美育,艺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美育。

4 必须重视艺术教育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如果不用艺术的形式进行美育的效果。

比如爱国主义道德教育。当然,读中国革命史,或是参观纪念馆,或是宣讲今日的大好形势幸福生活,这些都能起到相应的作用。如果用艺术教育的方式会是怎样的结果呢?比如拍一部波澜壮阔的电影,或是写一部震撼人心的小说,或是创作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我想,教育的意义是同样的,教育手段的改变会使得教育的效果更加明显,也就是说,用艺术的方法去实施教育,效果会更好。

比如描写一种美好的东西,假如是爱情,什么样的形式会比艺术更贴切更让人容易接受呢?我想是没有的。用语言直白地描述爱情即使再美好,也不会比得上电影、小说、歌曲那样细致入微、恰到好处,因为有些感觉是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

道理是简单的,艺术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艺术教育所具有的天然的优势,艺术教育在美育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我们必须重视艺术教育,当然还要注意这里的艺术一定得是好的艺术。

参考文献

[1]王英奎.学校美育[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11.

[2]刘威.音乐审美(欣赏)教程[M].人民出版社,2007,5.

[3]张承谟.西欧十大名歌剧欣赏[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8.(下转第315页)

(上接第138页)[4]王旭晓,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5.

[5]林清凉.2011-2012年中国美育研究述评[J].美育学刊,2013,11.

[6]任超平.略论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J].电影文学,2008,2.

美学与艺术教育篇2

关键词:朱光潜;人生艺术化;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B83-09;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250-02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1932年出版了《谈美》一书,书的最末一章“慢慢走,欣赏啊”,其副标题是“人生的艺术化”,这一命题是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的枢机,它意在宣扬一种完美的人生理念,展示一种超凡的人生境界。

在风雨如磐的20世纪上半叶,“人生艺术化”的美学思想缓解了当时国人的精神苦闷,给他们提供了“避风息凉”的处所,应该说,朱光潜的“人生艺术化”美学思想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意义。今天朱光潜写《谈美》时所处的那个年代,离我们越来越久远了。然而他当年提出的“人生的艺术化”美学命题,却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凸显出积极的现实意义,对我国当前的审美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借鉴作用。

一、审美教育应以塑造完整的人为其宗旨,着眼于人格的整体性和个性的丰富性

审美教育的对象是一个完整的人,首先就在于其是否具有完整而丰满的人格。朱光潜多次强调人的完整性,在早年的《谈美》中他指出:“人生是多方面而却相互和谐的整体,把它分开来看,我们说某部分是实用的活动,某部分是科学的活动,某部分是美感的活动,为正名析理起见,原应有此分别;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完满的人生见于这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他们虽是可分别的而却不是互相冲突的。”人的心理活动分为知情意三部分,三者应该统一于完整的人生中。“健全的人生理想是人性的多方面的谐和的发展,没有残废也没有臃肿。譬如草木,在风调雨顺的环境之卞,它的一般生机总是欣欣向荣,长得枝条茂畅,花叶扶疏。”

朱光潜的审美教育思想的落脚点始终是在个体完整的人格培养上,他所强调的人格健全是从人自身完整发展的角度来谈论的,朱光潜的美育思想才真正是从个体个性和自由发展的角度来出发的。人格完整性和个性丰富性的获得是以自由教育和个体教育为基础的,这是朱光潜的美育思想超越于同时期的美育家之处。

那么,目前我们审美教育最根本的意义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促进个体的生命和谐发展,我这里所说的“生命和谐发展”,用美学的语言来描述,就是指在求美、求真、求善的基础上,让个体发自内心地深刻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并抱着正确的态度和运用正确的方法积极投身到审美实践活动之中,依靠生命的自主活动亲历美的陶冶,不断提升美的水平。

二、审美教育应以情感教育为中心,强调美育的情趣性

目前,教育体系特别是以逻辑思维和知识积累为主导,又十分强调道德的约束,这使得道德自我在行使权利时,总是把个性情感过多地管制起来,或使之服从于普遍的现实原则。理智自我排斥个性情感,因为逻辑思维总要求把对象的丰富性和个别性抽象掉,把主体的情感抑制住。而在审美教育活动中,审美主体以感性个别的非概念形式为情感的充分表现提供了机会,进而使人的性情得以解放。这就意味着它超越了道德自我和理智自我的压抑性而实现了感性自我。同时我们必须明确,审美的道德性或超道德性不是反道德或不道德,审美的非理智性也决非反理智或非理性。实质上,审美的情感解放不仅对道德与理智无害,而且对它们的发展有利;另一方面,真正的感性自我是与道德自我和理智自我相互协调的。

朱光潜强调审美教育的主体体验方面,强调审美情感的重要性,在他那里,情感在美育中的生命力,取决于个体的生生不息的审美体验,而这正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过程,审美体验的独特意味则构成了审美教育过程中一个趣味之源。因而审美教育亦是充满情感的趣味教育,即然是趣味教育,那么就要求充满趣味。它主张通过审美实践,尤其是通过艺术创造和欣赏,教人将审美经验推广到人生世相的方方面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将审美教育过程趣味性作为美育现代性的课题就不仅是美育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也是美育发展的一般规律。

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是以审美对象激发出个体的审美情感,使其通过亲身的情绪体验,以此获得心理的满足和情感的共鸣,这一点与道德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功效。审美教育并不只是说教,也并不关心说教的效力,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情感积淀。人们常说审美教育是以美感染个体,以情打动个体,这种情感性正是审美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审美教育是靠情感来打开个体心灵之大门,使其在情感上感到舒畅,既能给其以快乐,又能使其得到陶冶。生动的形象、道德情感的参与,使个体的精神境界得到净化,不再具有明显单纯功利的实用性。情感是美感的故园,美感使个体超越了世俗,从而提升整个心灵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就是说,在操作上,审美教育靠近道德教育,但审美教育不是靠说理取胜,而主要是情感式的。

三、审美教育应是“人生化”的审美教育观或生命教育观

审美活动与人类的生命活动有着内在的联系。审美活动之所以能够进行,所依赖的一个重要的潜在条件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具有能够感知对象,传递情感,进行想象与理解活动的生理、心理机制。这种生理、心理机制正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这种全身心的活动,本身就是人的整个生命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审美需要也是人的生命的需要,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人类如此地钟情于美、追求美、创造美,说到底是为了自身的需要,因为审美追求是对生命的追求,审美创造是对生命的创造,审美热爱是对生命的热爱。一个对生活失去信念的人,厌恶生活的人,是不会去热爱美、追求美,更不会去创造美的。

审美还可以达到人的自由实现。“审美”是一个广阔的领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描述或界定它。但是,它在根本上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这不仅仅是由于人的最基本活动是生存活动,而且还由于“审美”的终极意义在于人的人生价值。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其基本意义应该是从“审美”这一基点生发开来,所以审美教育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审美”。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把“审美”看作是一个主体性范畴与教育有机地融合,也就是要把审美的价值转化为一种教育资源,因此,“审美”应当是审美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一方面,从人自身这方面来讲,只有人才需要审美,审美只是人的审美。因为审美是人生命活动的必然需要,它从属于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需要是作为完整的人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需要,是人的永恒追求。另一方面,从审美的总体特征来说,审美本身与对自由境界的追求是无法分离的。因为审美集中地体现了人的主体性活动,以特殊的方式使人冲破心灵的束缚,引导人走向广阔的天地,特别是审美能给人以活的生命:自愿且能动,沉入且超越,使人的创造力得以全面的发挥,是以幻想的形式对人的可能生活前景的充分肯定。由此,我们可以说审美是人的自由实现的一种方式。

所以,审美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和生命教育,是施教者按照一定时代和社会的审美意识和标准,借助于各种各样的审美媒介,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具体的审美活动向审美个体施加审美影响,同时激发、培养、引导个体积极投身自主的审美实践活动,让美的感染力和召唤力来愉悦、陶冶、净化、提升个体的情操和心灵,从而塑造其完美的人格,启迪其丰富的智慧,健全其壮实的体魄,促进其生命在真善美统一基础上不断和谐发展。

总之,对人生艺术化的强调,即是对人的强调。换句话说,“人生的艺术化”,既是我们进行审美教育的宗旨,也同时是我们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的手段和原则。作为审美教育的宗旨,“人生的艺术化”体现了朱光潜审美教育思想中人本主义因素,将个体的人置于审美教育的首位,关注个体的精神生存状态,注重个体生命意识的培养。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他不仅注重审美教育的结果,更注重审美教育构成的艺术化,将美的教育放到生活中去,从生活走向艺术,从艺术回到生活,达到“美化人生”的目的。朱光潜的这一“人生的艺术化”思想,蕴涵着人生和艺术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艺术源于人生,作用于人生。提倡用艺术去美化人生,实际上也就是强调审美教育对个体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即审美教育不仅是认识美的教育,而且是创造美的教育。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审美教育建设极具启示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光潜全集[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2〕朱光潜.谈美[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陈建翔.现代美育与人的生命节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11).

〔4〕童庆炳.审美是人生的节日[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0(l).

〔5〕朱光潜.我与文学及其他[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6〕蒋培坤.审美活动论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美学与艺术教育篇3

一、黑龙江流域文化资源及种类

黑龙江流域的民间美术资源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黑龙江流域各民族传统信仰及风俗文化的很好展现。是千百年来,黑龙江流域各族人民在劳动和生产中智慧的结晶。不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富有丰富的内涵,是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黑龙江流域地处我国的北方,寒冷的气候及独特的生活环境,自古以渔猎和狩猎为生。在渔猎和狩猎的生产活动中,人们将鱼和野兽的肉作为食物,将其鱼皮和肉皮做成了衣服和装饰品。为了美观,人们在衣服和装饰物上设计了自己熟悉的事物和自己喜欢的东西,慢慢的就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形式。

二、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工艺制作与学前教育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以鱼皮画为例

(一)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证明,为了延续民族的继续发展,必须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黑龙江流域民间文化资源是黑龙江流域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算发展和形成的,对于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未来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因此必须很好的传承下去。以鱼皮画为例,鱼皮画是黑龙江流域赫哲族的特有的民间美术制作工艺,通过对鱼皮的粘贴和镂刻,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民族艺术品,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赫哲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是赫哲族的象征。那么这些民族的印证如何流传下去呢,我想应该从幼儿抓起,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并喜爱我们的优秀的文化资源,这无疑是保护黑龙江流域民间文化资源的最好方式。那么作为培育幼儿教师的摇篮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在课程体系设置与安排方面就要考虑应该把黑龙江民间美术工艺制作和教学内容想结合,打造能够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幼儿教师队伍,为将来更好的传承优秀的民间文化资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因此,从小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黑龙江流域优秀的民间美术工艺资源是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经过千百年来流传和积淀下来的,带有很强的本土特色。从这一点上看,也更加易于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幼儿更好的接受自己的本土文化。同时,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其对具体生动的形象感知强烈,而民间美术艺术的形象生动活泼,正好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如鱼皮画的制作,幼儿对于鱼皮并不陌生,并且对于千变万化的鱼皮图案的刻画也非常感兴趣,符合幼儿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因此说,黑龙江流域的民间美术工艺制作和学前教育教学专业现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三)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是基础教育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年来,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适应当前幼儿教学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相应的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要相应的发生变化,教育质量主要体现在教学上,如何能够培养出合格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幼儿教育人才呢,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利用当地的优秀的资源,去打造适合培养幼儿教育者的教学资源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重要问题。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要充分的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要以健康、优秀、向上、贴近幼儿的传统的民族文化艺术教育,实现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面向21世纪的新目标”。根据国家的要求我们不难看出,我们黑龙江的幼儿教育要结合黑龙江流域的优秀的文化资源区进行,更好的把我们优秀的文化资源发扬光大,流传下去。

三、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工艺制作与学前教育教学相结合的途径

(一)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增加民间美术工艺制作课程

首先在教学的课程设置上要增加民间美术工艺制作课程,将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工艺制作的内容实质性的纳入我们的教学体系当中。组织专门的专家学者编写相应的教材,因为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参考,目前关于这方面的教材很少,为了增强这门课的有效性,必须重视教材建设,为课程的顺利开设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体,其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完善我们的师资队伍,打造合格的教师队伍,学校应该将有一定基础的教师送出去进行黑龙江流域美术工艺制作培训,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把这项教学任务落到实处。同时,我们还应该邀请一些民间美术工艺制作大家来校讲学,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民间美术工艺制作的魅力之所在,从心里喜欢和热爱这门艺术,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寻求和黑龙江民间美术工艺合作的有效途径

当前,各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在进行改革,校企合作模式越来越受到各高等学校的青睐,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的建立,需求合作育人机制。学前教育专业完全可以以此为契机同黑龙江民间美术工艺制作研究机构共同来完成学前教育专业手工、美术等课程的教学任务。通过这些机构的参与,可以更加完善这些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合适的课程标准,让黑龙江流域优秀的民间美术工艺制作文化资源更加切合实际的融入到我们相应的课程教学过程当中。使学前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更加具备有效性。

美学与艺术教育篇4

关键词:剪纸艺术;学校美术教育;策略

剪纸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的民间剪纸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反映了中国深邃的传统思想、古老文化,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它不但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艺术瑰宝,每个炎黄子孙都应继承和发扬这门艺术。2003年,剪纸被列为全国首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抢救和保护项目,要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关键在于传承,而学校教育以它的科学性、基础性和严谨性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最有效的方式和最重要的阵地。我们学校重视民间艺术的传承,把剪纸艺术融入教育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纳入课程,突出特色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与适应性。“三级”课程管理的确立与实施,翻开了中国教育史上全新的一页,也给学校带来了崭新的机遇。而校本课程是着眼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需要,能与国家、地方课程整合,起补充作用,也是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我们学校结合本校的特点将剪纸课纳入校本课程,进一步突出学校的特色。

(一)具体措施

1.成立剪纸艺术特色教育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剪纸艺术特色教育领导小组,充分听取教师意见,结合教师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2.全员参与,扎实训练

(1)抓普及,提高剪纸水平。学校每学期在正常教学的同时加入四到六节的剪纸课,根据不同学生年龄特点设置不同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习剪纸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剪纸推向全校,以形成学校的特色项目。

(2)抓特长,促提高。①提高教师水平,美术教师常练常交流,定期进行教学方法和剪纸创作的交流。②学校成立剪纸兴趣小组,每周开展两次兴趣小组活动,发展个性特长,以点带面,用特长生带动每个班的剪纸专业水平的发展。③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美术活动,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④定期举办剪纸作品展,每学期举行一次剪纸比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创作能力。

3.保障措施

(1)加强美术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做好师资的配备和培训工作,优先安排上述人员参加学习培训。

(2)加大剪纸特色的建设投入,成立剪纸艺术工作室,确保每年有足够的剪纸教学经费,以保障剪纸艺术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3)有专人负责,做好研究和指导工作,确保剪纸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二)具体实施过程

剪纸特色课程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前期阶段为讨论阶段,经过校领导和全体美术教师的讨论,决定把剪纸作为我们的特色项目;第二个阶段便是校本教材的开发阶段,我校从2010年9月就开始了校本教材的开发。确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笔者和美术教师组成的开发研究小组,大家积极查阅剪纸史和一些剪纸精品,拜访民间剪纸艺人,在积累资料的过程中,组员们也学到了许多,这为以后的实施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资料收集好后,接下来就是处理汇编了。开发组将材料分为四部分,一是剪纸艺术的简介,二是剪纸工具的介绍,三是剪纸的内容与方法,最后是剪纸作品欣赏。2011年1月校本教材《手上的舞蹈――剪纸》正式出版。2011年春季至今我校便进入了第三阶段,校本课程的实施阶段。在实施阶段,我们对学校的校本课程教师进行培训,理顺了思路。

1.明确学习目标

结合我校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原则,将剪纸按从对称剪纸―折叠剪纸―单色作品创作―彩色作品创作的递进关系,细化剪纸艺术,确立各年级段的教学目标体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体会剪纸的艺术美。

(1)教学总目标。以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剪纸内容为主体,对学生进行认知、操作、情感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剪纸知识和技能,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感受成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继承发扬民间艺术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使剪纸成为我校艺术教育的特色。

(2)阶段目标。剪纸教学阶段目标如下表:

剪纸教学阶段目标

2.确定学习的内容

低年级目标内容(一、二年级)

中年级目标内容(三、四年级)

高年级目标内容(五、六年级)

初中段目标内容(7-9年级)

3.具体要求

(1)在国家统编教材的基础上,适时加入剪纸的教学,具体训练的课题内容由任课教师自己确定,以达到本阶段的教学目标为宜。

(2)有自编教材和教案,有范作和平时积累的作品。

(3)每位学生自备剪刀与纸张。

(4)平时要求学生经常性地搜集和欣赏一些民间的优秀作品,以积累和丰富自己的创作体验,提高鉴赏能力。

二、开展活动,提高能力

为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深化学校办学特色,提高学生的剪纸艺术素质,加强剪纸基本功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动手能力,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剪纸活动,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剪纸能手,争取做到“人人有剪刀,生生会剪纸”。

(一)抓好校内活动

1.以展激兴

我们学校是一所国办的学校,经常有兄弟学校来校交流参观,每到省市县领导视察指导工作,学生就争相进行现场表演和展示,并把自己现场剪制的作品赠送给来宾。看到来宾频频的赞赏,学生信心倍增。日常教学中,学生的剪纸作品完成后,随时在班内进行剪纸作品展览,如“手上的舞蹈作品展”“喜气洋洋作品展”等,学生的作品及时得到承认和赞赏,并且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水平日益提高,兴趣日趋浓厚。

2.以赛促艺

结合学校的常规教学和教育教学活动,定期举办一些剪纸比赛活动,如“燕尾裁春 激情雅韵”“舞动新春”“快乐剪纸”等各种形式的剪纸比赛,为学生提供交流剪纸艺术的平台,以赛促艺,既激发和保持了学生的剪纸兴趣,又展示了学生的剪纸水平。当学生剪出的作品越来越美观,获得师生及家长的认同时就更喜爱剪纸艺术。

■■

3.以用促技

学以致用是学习剪纸艺术的目的,而民间艺术与当代设计的结合是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形式,为“传统”与“现代”搭建了一座桥梁。将剪纸独特的装饰语言运用到当代一些生活日用品设计中,能使普通的日用品增添一份文化内涵与意境美,实现日用品设计创新的同时,达到剪纸艺术创新传承的目的,如剪纸与小伞的结合《雨巷》、剪纸与挎包的结合《挎包乐乐》、剪纸与服装的结合《心雨》等。很多家长还把孩子的剪纸装饰到家庭的客厅里、玻璃门上、瓷砖地砖上,让原来单调的装饰变得丰富多彩,居室空间也因此变得秀丽华美、灵性十足。有的学生别出心裁地将剪纸作品装饰在水杯上、靠垫上、服装上,使剪纸艺术从静态美、平面性被赋予了动态美,变得立体化,将东方神韵完美展现。

■■

剪纸教学每学习一个新的内容,笔者便鼓励学生结合生活把自己的剪纸作品加以应用,做成礼物送给亲友、教师或同学,不仅增进了感情,而且提高了剪纸技艺和设计水平,同时宣传了剪纸,也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剪纸水平的肯定,增强了继续学习的信心。如教师节、母亲节制作立体剪纸贺卡、朋友生日送亲手用剪纸装饰的小礼物、用剪纸装饰家庭和教室等,让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

(二)丰富课外拓展

在学校的“家长开放月”活动中,学校结合剪纸课程的教学计划,开展“剪纸亲子活动”,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剪纸课堂和竞赛。让家长了解剪纸艺术,检验自己孩子的剪纸水平,从而传承了剪纸文化,促进了交流,对学校的剪纸课程也大加赞同。学校真正成为了宣传剪纸文化的阵地、未来剪纸艺术家的摇篮和陶冶审美情操的乐园。

春节时,学生将自己的剪纸窗花作品作为礼品馈赠给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增加了节日气氛。邻里结婚、老人祝寿,学们都会将自己的作品作为礼物表达祝福。许多人拿到礼品,除交口称赞剪纸技艺的高超,更多的是感动。通过这样的活动,渗透了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孝敬长辈、关爱亲人的思想教育。亲情,友情……一份份浓浓的情在一张张剪纸作品中得到传递,同时起到了宣传和传承祖国传统艺术的作用。

(三)加强外出交流和考察

每年重大节日,东营市文联就会组织民间艺术进企业、进敬老院的活动,笔者便带领学生积极参与这样的活动,让他们现场表演剪纸艺术,把剪纸作品赠送给他们。每到这样的活动,学生的表演现场总是最活跃、最热闹、最受关注的地方,既传承了剪纸艺术,又让他们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义。今年我校的剪纸还走进了市里的春晚节目,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学有所成,也有了信心,延续了学生学习剪纸的兴趣。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们还通过各种形式及时学习并了解兄弟学校剪纸艺术开展的经验和做法,采他山石,琢自家玉,随时改进自己的剪纸教学。

三、重视评价,体验成功

每个学生平时就准备一个剪纸作品储存文件夹,随时存放自己的剪纸作品,定期进行交流。此外,还采用了各种方式进行评价:随堂收集学生的剪纸作品并给予及时评价、展示和鼓励;阶段性地组织学生进行剪纸现场展示和作品评比,积极参与各级比赛活动;学生的优秀作品及评比结果,装入学生的艺术成长档案;学期末将部分优秀作品举办作品展。

剪纸教学是我校的传统特色,我们不敢奢望学生将来个个成为剪纸艺术家,但我们相信,通过一系列的剪纸活动和剪纸技艺的学习,会加深学生对祖国剪纸传统文化的认识,能让他们终生受益。我们也期望通过剪纸教学,通过剪纸艺术与美术教学及生活联系的实践与研究,拓宽艺术教育渠道,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我们将继续努力,把剪纸教学做成学校强有力的艺术名片,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特色品牌,为素质教育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张彤.中国民间美术教学大全[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

[2]傅作仁,章.中国剪纸艺术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美学与艺术教育篇5

关键词:德育; 高校德育; 艺术教育; 相互融合; 相辅相成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4-0094-04

古今中外,关于德育与艺术教育,特别是高校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表述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虽然二者在内容、形式方面不同,但在目标上是一致的,即追求向善向美,追求美好人生,追求人类精神世界的富足,追求人的知、情、信、意的统一,以最终实现人类真善美为理想目标。

一、关于德育、高校德育及艺术教育概念的表述

德育通俗讲是指道德教育,属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范畴。与西方关于德育的称谓“moral education”是相通的,主要指伦理道德教育及与此相关的价值观教育。随着社会发展、观念变迁以及学科发展细化,德育的内涵不断地丰富,德育的具体定义更加宽泛和具体,即德育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它是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品德素质为核心的,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涵盖政治、人文、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着力提升个人品德素质的一种综合教育”[1]。

由于德育外延的扩展,高校德育的概念也随之更明确,高校德育是以大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高校德育是规范性质的教育,是以引导大学生去追求美好的人生,促使其在意识、理性层面形成道德良知,进而产生自觉的道德信念与道德行为的教育;高校德育的内容是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主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2]。高校德育的性质和内容决定高校的课程设置的形式以以下几种课程为主:“高校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课、法律基础课、形势与政策课等理论形式的个人品德教育,同时高校日常的德育工作和学生的社会实践也是高校显性课程的教育形式之一,而潜隐性的高校德育形式包括高校业务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及校园环境”[3]。

艺术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审美教育,其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实现和谐的发展。艺术教育既是感性学科,又是人文学科,它着眼于情,关乎着美,直抵人的五官感觉;它以美启真,以美储善,在生动形象、鲜明直观的艺术呈现中展现善良美好的情感。因而,它是真善美联结的纽带,也是真善美统一的桥梁。艺术教育与着眼于知、关乎着真的科学教育,并与着眼于意、关乎着善的伦理教育共同成为教育的组成部分,而教育的根本目的又是以发展人的知、情、意,最终实现人类真善美为理想目标。

高校艺术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以育人为基本目标,依托文学、音乐、绘画、建筑、雕塑、戏剧、舞蹈、影视、曲艺等艺术载体,在普及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赏析优秀艺术作品,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从而把自然人发展为审美的人,最终使人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

二、德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

关于德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高校德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目前存在着两种极端的看法。为了进一步探讨德育与艺术教育之间关系的问题,首先让我们通过对这两种极端观点进行分析和辨证之后,再梳理德育与艺术教育之间关系的问题就会更为深刻明了。

一种观点认为艺术本身是绝对独立的,艺术教育也是绝对独立的,与德育毫无关联。近些年来,受西方文化艺术思潮的影响,中国开始出现唯美主义。唯美主义艺术家们认为艺术与道德、艺术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艺术就是艺术,是绝对独立的。如今这种观点和看法也影响到了艺术教育,特别是高校的艺术教育。他们否认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强调艺术教育的独立性,割裂了艺术教育和德育的关系,认为艺术教育和德育是两个彼此独立的学科,这种观点和看法导致了艺术教育中所特有的道德教化功能被大大削弱。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艺术教育只是德育的工具和手段,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这种观点使得艺术教育无法充分发挥出其所特有的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以上两种极端的观点都是从片面的角度看待德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因而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那么应如何正确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呢?下面将通过以下论证来详细阐述德育与艺术教育,特别是高校德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

1.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相互包容

苏联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在《更新艺术观念》一文中曾指出,“艺术课程与技术课程原则上的区别,就在于任何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或艺术活动都兼有道德伦理因素和美育的因素。”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有了用于心性修养的“礼乐”活动,礼乐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礼”是指道德伦理教育活动,即德育,“乐”是指具有审美性质的艺术教育活动。这种礼法、技艺相结合的教育实际上是融德育和美育于一体的教育。在我国的早期音乐专著《礼记・乐记》中也明确指出:“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作为古代艺术教育的乐教,就是一种宣扬社会道德的综合性的艺术教育。

德育与艺术教育在审美判断与道德判断方面也具有相同性,如在描写英雄人物的文学作品中的欣赏过程中,既会对英雄人物的行为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感,也会对英雄形象产生喜爱之感。当学生在学习《诗经》、《离骚》、《苏武传》、《满江红》等诗歌时,之所以会为作品的艺术境界和优美的诗句所陶醉,不仅是因为其词句运用的绝美,而是因为其作品所表现的是爱国的激情和先天下的博怀。因此,岳飞、屈原等英雄人物的形象也深入人心,成为美的化身。所以说人的审美心理和品德心理是相融的,对于美的事物和善的事物的判断也是相同的。

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和德育是互相包容、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

2.艺术教育与德育相辅相成

艺术教育与德育的相辅相成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德育的发展 艺术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情感与心理中介的训练和培养达到影响人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从而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价值观的形成。正如法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卢梭所说的“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4]。正确的艺术教育使人有了正确的审美能力,就能接受各种正确的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从而促进道德发展。而也只有具有了正确的审美能力,才能辨别事非对错,也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关于这一点,席勒就曾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5]这说明具有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的艺术教育是促进德育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非常必要的手段。

(2)德育确保艺术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德育的发展,德育同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出,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任何艺术如果没有了道德的支撑和底线,艺术很可能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相声艺术家姜昆也曾说过:“没有道德支撑,艺术就像瘸着一条腿”。如在身上烙印、放血、裸奔等所谓的现代行为艺术,这样的艺术不符合社会的道德要求,因而也没有美可言,这样的艺术无疑只会起到消极和不健康的作用。

德育对艺术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道德观对于教育对象的审美观念的影响上。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黄济先生曾说“从美的发展历程来看,审美教育不外创作和欣赏两大方面……实现这些任务的前提,又不能离开正确的审美观的树立,因为没有正确的审美观,不仅谈不上欣赏,也不可能有正确的美的创造”[6]。而正确的审美观的确立,除了与良好的艺术学习和艺术修养有关,还与人生观和道德修养有关。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帮助人建立起健康向上的审美观,而消极颓废的人生观和恶劣低下的道德品质是不可能帮助人建立正确的审美观的。所以,德育是艺术教育向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有力保障。

三、高校德育与艺术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意义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德育与艺术教育是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因而在高校的艺术教育和德育教学当中,使二者有机地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其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能够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首先,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为德育提供了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手段,将德育抽象的形式融于艺术形象的美感之中,使抽象的感性知识变得形象、活泼,避免了传统德育的被动灌输与空洞说教,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情感和思想的愉悦、理智的满足、心灵的净化。其次,“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彰显德育内容的社会美、自然美、科学美与创造美,并使高校德育在内容结构、方法手段等方面给人以审美的享受与道德情感的熏陶,体现德育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审美特点,超脱了功利主义与知性主义的束缚,依藉艺术形象,营造出美的意境,抒发美的情感,让学生在道德学习与艺术审美体验中发现美、感悟美、欣赏美,进而追求美的理想,生成美的人格,塑造美的人生”[7]。再次,高校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使审美感知、审美情感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奇妙地相互交融在一起,有利于现代德育冲破传统教条主义的樊篱,实现向现代主体性德育的转换。这一融合体现了当代高校德育的精髓,使德育与艺术教育相互浸润、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与可接受性,更使个人健康丰富的情感、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协调发展,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德育与艺术教育相融利于追求全面的发展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人类社会富足的发展,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生态环境的恶化;利益追求的最大化使人们精神生活空虚、心灵焦虑困惑,而高校人文素质课程不被重视,忽视“智”与“美”的涵养,这极易导致大学生善美隔离、心智分裂。人的发展是多维的,德育与艺术教育的相融为人的多维全面发展提供了机会,使人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懂得欣赏艺术美,拥有健康向上的心态,从而促进他们德性的生长,幸福感的累积。大学生在领略艺术美、科学美、自然美与技术美的交融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使人品格完善、情感丰富、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使他们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新型人才。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实际上是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过程,就是帮助人实现由自然人到具有审美能力的人再到道德的人,最终达到审美境界的人的过程。而艺术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催发了这一进程,个体在认识自我中开发德能,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最后通过自我扬弃超越自我,使自身趋近于审美境界的人。

3.德育与艺术教育相融利于追求完美的人格

高校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要求将艺术审美精神渗透到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使教育教学达到一种完美、和谐的境界。这样能够有效地调动大学生的德育积极性,将道德的他律手段内化为自律功能,自觉地承担起培养道德人格的任务。在人格完善过程中道德情感培养与艺术审美两者在目标上的一致性,使得学生在获得审美的愉悦和享受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情操得以陶冶,在潜移默化中,使自己的道德品质不断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个涵养丰厚、人格高尚的人。艺术以声音、影像的形式感染人,以集中美的方式赞美美好情感,艺术通过表现和塑造情感使人的个性得以和谐发展,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能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感染力,使大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享受愉悦,能将艺术升华道德感、完善道德人格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有利于大学生完美道德人格的塑造。

4.德育与艺术教育相融利于培养创新思维

现代社会发展的综合需求和态势,要求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而艺术恰恰是培养形象思维与审美想象力等重要创造力的源泉。综合能力素质要求人才拥有广博的知识体系与和谐的知识结构,而要达到这种知识能力的和谐的状态,也要求新型人才必须具备艺术、审美的态度与素养。因而“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也就成为了必然。艺术能活跃与完善人的思维能力,艺术以它的灵活性、多变性和启迪性,激发和强化了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了人的审美知觉力和想象力,开启了人的创造力。因此,高校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启智创新的功效,培养德、智、艺、美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8]。

5.德育与艺术教育相融利于提升生活品味

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能开启人固有的灵性,使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生活中具有情趣、具有微妙情感的东西,让人在平凡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地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展示美,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并以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与人生,追求品味人生。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则为生活提供了一种新的情感本体的审美视域,使人追求诗意的生存方式,提升生活品味,寻找人类精神的伊甸园和人生的归宿。

总而言之,德育与艺术教育融合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陶冶高尚情操,完善道德人格,使个体素质走向全面协调而自由发展的境界;德育与艺术教育融合也有助于发展形象思维、创新意识,增强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人才;“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还能给人以自由、超越的审美快乐,在规范、节制与净化的基础上,提升生活品味,赋予人类以超脱精神,陶冶和塑造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与完美的人生境界”[9]。因此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深情呼唤。

四、在高校艺术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机融合德育

在高校艺术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将艺术教育与德育有机地相融合,从而更好地发挥艺术教育的功能,是我们探索二者关系的目的之所在。

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经济格局、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等方面的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社会利益关系、利益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大学生群体在这种社会生态下存在着信仰迷失、缺乏社会责任感、漠视生命,对于善与恶、美与丑的分辨能力差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在高校艺术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

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将艺术教育与德育结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社会主义“八荣八耻”的教育;艺术教育教学的课程设计应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时,更应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按艺术教育课程的特点,科学规划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建设。

例如,哈尔滨理工大学精心研究、建设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开设了中外音乐作品赏析、中外经典电影音乐博览、乐理基础、声乐作品分析及处理、中外美术作品鉴赏等课程。如在中外音乐作品赏析中,通过对肖邦的《第一叙事曲》的赏析,和创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来感受肖邦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又如在中外美术作品鉴赏课程中,通过对中国山水画的鉴赏,既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美,又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从而激发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

有人说,高校艺术教育,“正如同森林‘鸟语花香’之美,美就美在每一只鸟都歌唱,而不只是百灵才歌唱;每一朵花都开放,而不只是牡丹才开放。”如何才能让鸟儿们都歌唱,花儿们都开放?那就是要通过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来实现。在课堂教学外,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则是艺术教育教学的第二课堂,通过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搭建平台,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参与艺术教学实践的机会。为此,我们不仅要构筑校内实践平台,还要构建校外实践平台。

在校内实践平台构建上,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围绕“弘扬民族精神、肩负神圣使命”,组织开展以热爱祖国为主题的大型歌咏比赛和艺术展演活动,开展红色影视评论等。通过这些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复兴民族、强大祖国的神圣使命感。这种校内实践活动也是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艺术教育应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在校外实践平台构建上,把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通过校外的艺术教育实践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高校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的发挥,不能简单地、直接地向学生灌输道德观念,而应首先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通过审美,获得与美的观念相同的道德观念。也就是说,艺术教育的育德的过程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而不是直接的道德知识的灌输和说教。只有通过艺术教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才能使艺术教育的育德功能得以正确、有效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颜世华.高校德育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8.

[2] 袁本新,王丽荣.人本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6-9.

[3][4] [法]卢 梭.爱弥尔[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557,557.

[5] [德]席 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18

[6] 成有信.教育学原理[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382.

[7] 钟以俊.论审美化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3(7):1-5.

[8] 颜世华.高校德育与艺术教育有机融合促进大学生全面研究[J].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68-69.

美学与艺术教育篇6

1艺术教育是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美育是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培养人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人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1]。狭义的美育专指艺术教育。

1.1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

《意见》指出,美育即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有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审美一词产生于古希腊,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有教育家曾把人类教育分成3个阶梯,其中第三阶梯是在艺术化的氛围中、在审美的情景中来传授知识和培养创造能力。在西方,雅典教育制度中包括缪斯(希腊神话中司文艺的女神)教育和体育,缪斯教育就是综合性的文学艺术教育。希腊的教育和美学理论都强调“美德”,即美与善的统一。柏拉图认为美育比其他教育更重要,“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合适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2]。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音乐更可以达到“教育”、“净化”和“精神享受”的目的。中世纪的欧洲则利用教堂建筑、教堂音乐、圣像画、宗教雕塑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文艺复兴以后,人文主义的教育课程中包括智育、美育、德育、体育各种内容。德国席勒的美育思想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在《美育书简》中竭力证明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审美教育,审美活动能为人的智力生活提供高尚情操,使人不知不觉地接受道德观念[3]。此后,德国的艺术教育家福禄倍尔、朗格和闵斯特伯格,美、英美学家罗斯金、莫里斯、门罗等著名大家,相继提倡和开展学校与社会的艺术教育。在苏联的美学理论与教育理论中,也把审美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在当代的欧美各国,艺术美育已成为国民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美育是美学和艺术学的“合金”。艺术美指各种艺术作品如诗歌、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绘画、书法、建筑、雕塑、影视等所显现的美。艺术教育主要用审美的方式来进行,通过学习艺术知识和基本原理、欣赏优秀艺术作品、参加艺术实践活动,以艺术知识的传递、艺术作品的熏陶、艺术活动的感染来实现教育目标,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人文素质。艺术美育的形象性、动情性、愉悦性特征提供了其他教育方式所没有的、独特的功能,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2学校艺术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的源泉,美育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人们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的美的品质。”[4]用艺术之美丰富、衬托人文素养的历史几乎同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悠久。原始社会的巫术同时也是艺术美育手段。中国早在周代就形成了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对贵族子弟进行教育的体制。“乐”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艺术美育课程。以后,无论是两汉的赋,魏晋南北朝的辩谈、书画与雕刻,唐宋的诗词,元明清的戏曲与小说,还是历代的建筑、园林、工艺品,都对人们起着审美教育作用。近代中国的一些学者和教育家也很重视美育,蔡元培先生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提出“四育”的教育理念,“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并具体为著名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其中美感教育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创办的“工学团”与“育才学校”等都是审美与教育的实践。正因为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所以它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5]。学校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充满着人文智慧和人文关怀,承担着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艺术美育让人感到快乐、满足、享受,它把丰富的人生内容和社会意义,以愉悦的体验浸润到学生的心田,碰触到学生的灵魂,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有追求美、享受美的权利,他们有着自己多重的人生兴趣与追求。而艺术美育等校园文化以其生动活泼的形式,以其赏心悦目的舒适感,以其浪漫的风格,以其对于学生自身兴趣的感染与诱发,以其无压迫性的知识传授满足了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和自身兴趣的需要,成为学生愿意接近和乐于接受的东西[6]。学校美育正是利用校园文化,通过艺术手段给学生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中职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中职学校开展艺术教育恰好符合了当今社会各行业对劳动者新的审美需求。很难想像,一个艺术知识贫乏、审美能力低下的人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技工人才。

1.3“三个一百”和《公共艺术》是艺术美育的重要载体

学校艺术美育必须重视艺术经典的审美价值。七十多年前,朱自清在其《经典常谈》里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文化。”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以独特的、无与伦比的方式触及、思考、表达着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其深度和高度为后世难以超越,对人类具有永恒的魅力[7]。然而,如此众多的艺术经典,如何选择进校园、进课堂呢?为此,2012年教育部职成司组织开发了《古诗百首赏析》、《百首名曲赏析》、《百幅名画赏析》3本人文素养系列教材,内容符合中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注重经典性、思想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结合,能让中职学生在艺术审美的过程中,体味古人的博怀,感受艺术大师的文脉搏动,领略祖国雄浑的文化积淀,欣赏世界灿烂的多元文化,使学生精神和身体两方面都能得到健康成长、和谐发展。2013年8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公共艺术》出版,分为音乐、美术两册,教材贴近现代中职学生实际,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音乐雅俗共赏,美术图丰文简,成为中职学校艺术美育新的载体。这是对学校艺术美育系列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做出的有益探索。

2正视中职学校艺术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只要有校园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歌咏比赛、书画展示、诗歌朗诵等,就存在着艺术美育。但总体上看,美育仍然是整个中职教育事业中极其薄弱的环节,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制约着艺术教育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

2.1缺乏对艺术教育应有的重视

中职学校普遍重视专业课程教学,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8],重技术轻人文、重应试轻素养、重课程轻活动、重比赛轻普及,很少能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并保证教学时数。我省教育厅要求全省各类中职学校在2015年春季学期将公共艺术课列入教学计划,意味着这项工作也才刚刚起步。在学生层面,由于学制短,专业课程繁重,缺乏对艺术人文的追求动力,即使学校开设艺术课程,上课也是敷衍应付,谈不上对自己审美品位、艺术修养的提升,更谈不上人文素养、创新能力的培养。

2.2缺乏相应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首先,中职学校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在数量上明显不足,与相关师生比要求存在很大距离,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其次,中职学校由于历史原因,录用、储备艺术科班毕业的教师很少,教学质量不能保证,多数学校甚至安排其他基础文化课的教师应付教学。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又把公共艺术教育等同于专业艺术教学,过分追求专业化、技巧化,使得艺术教育停留在纯技术性的层面,影响了艺术教育的育人效果。

2.3缺乏必要的艺术教学条件

中职学校绝大多数公共艺术类课程教学没有专门的教室和场馆,限制了艺术类教育教学的开展。多数学校公共艺术课程被安排在一般的桌椅固定的教室,不利于教师开展丰富生动的课堂活动。一些学校缺乏必要的教学乐器、音响、投影设备,教师没有条件给学生演示各类乐器和各种绘画材料的不同艺术特色,学生更没有条件亲手尝试、亲身体验,有些艺术课教学照本宣科、流于形式,根本达不到课程目标。

2.4缺乏有品位的校园艺术文化活动

中职学校所开展的第二课堂等课外校园艺术文化活动,其思想性、趣味性、观赏性、艺术性等表现一般化,文化内涵欠高度、深度、广度。很多艺术审美活动仅仅局限在感性的形式,导致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就是唱唱跳跳、写写画画,产生不了艺术美在内心的共鸣和冲动。音乐活动、文艺演出、书画展示等只停留在照搬及模仿电视、明星的作品,没有深刻领悟艺术中所贯穿的创造精神和人文思想。另外,艺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很难找到结合点,校园文化活动的职业教育特色不鲜明,与一般的文体娱乐活动差别不大。

3多措并举,以艺术教育带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

《意见》对学校美育工作规划了从2015年到2020年逐年推进的总体目标,对中职学校开展艺术美育指明了方向。

3.1发挥艺术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学校艺术美育的实现形式多种多样,但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体现和实施,是学校教育的灵魂。中职学校的美育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必须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保证72个教学学时,逐步开齐开足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同时要积极落实教育部推荐的“三个一百”人文素养系列教材和《公共艺术》(音乐篇、美术篇)进校园、进课堂。通过课堂教学,艺术课所产生的美育成果会扩展到整个校园生活,将推动校园艺术气氛逐渐浓厚,审美文化得到传播和再创造。

3.2注重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艺术课的必要补充,特别在当前中职学校艺术课程和课时偏少的情况下,第二课堂的艺术活动是创造校园审美文化的主要途径,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美育功能。中职学生年龄小、阅历浅、艺术特长少,学校首先要重视艺术普及教育,支持团委、学生会开展文学、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戏剧、摄影等艺术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社团创造性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邀请文化艺术前辈举办讲座,让高雅艺术走进校园,积极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职学校艺术教育要探索与突出学生专业特色、促进学生技术技能提高,使学生在艺术教育活动中丰富知识、提升素养的同时,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职业道德感。

3.3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教学,成败在教师,正如让•皮亚杰所说:“有关教育教学的问题,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和师资培养的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目前,中职学校审美文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专职艺术师资缺乏是主要矛盾,暂时可由具有艺术特长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经必要专业培训后任课,鼓励聘用社会文化艺术团体专业人士、民间艺人担任学校兼职艺术教师。要制订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期规划,一手抓教师的人才资源引进,形成增量;一手抓全校教师艺术水平的整体提高,盘活存量。同时,要促使学校领导增强艺术修养,成为美育工作的内行,自觉地去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美育教师队伍。

3.4改善艺术教育设施条件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的艺术美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一直是美育的短板。中职学校要规划好艺术美育的发展策略,通过多种形式筹措资金,满足美育发展的基本需求。学校应该建立艺术美育器材补充机制,每年有计划地购置一些设备,主要包括教师进行艺术课程演示的教学设备,学生用于创作的乐器、美术工具,记录和保存学生艺术审美活动成果的基本设施设备等。要创造条件、不断积累,逐步完善美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尤其是艺术教学场馆、校园文化活动场所。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建设独立、功能齐全的学生艺术活动中心。

3.5建立艺术教育评价制度

教育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过程,具有鉴定、导向、检查、激励、监督等功能,对学校艺术美育各项工作可以起到推动作用。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教育目标,设计好学校艺术教育的评价标准、测评指标和操作办法,建立一套学校艺术教育评价制度。其次,对中职学生(当然应该针对各级各类学生乃至全体国民)每年进行一次艺术素质测评,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及教育现代化和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测评结果记入学生成长档案,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内容之一。再次,应将艺术教育纳入学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价体系,以中职学校艺术课程开课率、课外艺术活动的学生参与度、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学生艺术素质变化为重点开展评估,学校每年自评一次,纳入学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上级每2~3年综合评价一次,纳入校长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价内容。最后,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艺术教育质量监测和督导制度,定期进行专项督导,结果应通过官方网站向社会公示。有教育家说:“没有美育,就不可能有个性充分的全面发展”。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美育的真正落实要体现在校园文化的审美建构上。艺术美育功能是校园文化建设最为重要的功能,只有以审美为基本标尺,才能更好地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尽管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其功效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是,它却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样,渗透在人的心理领域的各个方面,不仅给人以美的愉悦,而且给人以真的启迪、智的诱发、健的促进。

美学与艺术教育篇7

关键词:幼师;手工教学生态式艺术教育;探索

一、幼师美术教育中手工教学存在的问题

幼师美术教育课程分为绘画基础、手工制作、美术鉴赏三大模块,侧重知识技能的培养,课程模块之间缺乏联系,其中手工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幼师美术教育中的手工教学重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感知。技能只是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手段,不是最终目的。运用技能进行艺术创作和情感表达,是教师应该思考并教给学生的。幼师生艺术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否指导幼儿观察、欣赏、接受、评价和表现美。幼师生应该认识、了解世界各国的艺术文化,能够鉴赏中外著名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和民间艺术,能够领会和借鉴艺术作品中的精髓进行美的创造,提升思想理念、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艺术素养高的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艺术素养提高和社会进步,都是极其重要的。

2.陈旧、单一的教学方法在幼师美术教育手工教学中,部分教师采用讲授、示范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机械模仿。由于一些教师并没有因材施教,学生完成的作品就像是工厂里批量生产的产品,缺乏个性和创意。儿童天生会模仿,但是一味地画一些模式化、程式化的东西,思维容易形成固定模式,不知如何表现生动有趣的物象,作品没有个性和创意,儿童也无法表达内心感受和情感。在新课改中,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共同发展的模式。互动意味着课堂参与、师生对话、生生交流、互相促进,它既是一种教学活动的模式,又是师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3.缺乏创新的教学内容

在信息化时代,随着计算机网络、智能手机、视频、微信、QQ社交软件等媒介载体的不断出现,网游艺术、绘本(图画书)、动漫艺术等层出不穷,对幼师产生了较大影响,这就对幼师美术教育的手工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改指出,美术教学就是“体验和创造美的活动”,课堂教学不再是知识传授的媒介和载体,而是师生共同发现、思考与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模仿者、欣赏者,更是与教师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表演者、讲授者和创造者。

4.忽视学科间的联系

幼师美术教育手工教学,忽视了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美术教育与自然、人文、社会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民间手工艺术,认识民间艺术对其他艺术形式产生的影响,能够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理解。幼师美术教育中的手工教学应重视与边缘学科知识的联系,如与文学、音乐、影视、戏曲等的联系,这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是至关重要的。

二、生态式艺术教育理念与幼师美术教育手工教学的融合

环顾全球,美国率先将艺术课程作为中小学教育的核心课程,使艺术教育在教育中发挥核心辐射作用,艺术教育融合或影响其他各个学科,使其他学科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寓教于乐,整个教学过程打破以往灌输知识的模式,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的潜能。这是当前艺术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从学科划分走向学科间的融合,构建学科间互动、交流、综合的生态模式,即生态式艺术教育。

1.生态式艺术教育的内涵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针对传统艺术教育提出的,是一种新的艺术教育理念。滕守尧先生在论著《生态式艺术教育概论》中说:“生态式艺术教育是通过以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学科为载体的综合艺术教育;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等方面的多种教育关系;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造等学科之间的多种教育支持;艺术与文科、理科、哲学、自然等学科间的多种教育关联;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书本、学生与社会间的多种教育互动,形成的一种相辅相成、互生互补的生态式艺术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艺术表现、审美能力、创造力和综合素养,使学生受益终身,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艺术智慧。”①

2.正确理解智慧与艺术智慧

智慧包括先天心理能力和后天创造性活动、实践活动中的领悟,还包括健康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思想、信仰、信念等。艺术智慧是在思想观念、感受、理解、想象、创造间产生对话、交流、融合后形成的新智慧。生态式艺术教育构建艺术的融合、平衡,形成艺术智慧,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幼师美术教育手工教学强调艺术教育的综合化

以往的幼师美术教育手工教学往往机械地传授美术知识与技能,忽视了美术与自然环境、人文精神、社会生活、历史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各艺术形式之间缺少对话、交流与融合,学生缺少艺术情感的表达和创作经验,缺少多视角感受、表现和评价艺术的能力,缺少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媒介载体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这与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相悖,幼师美术教育必须致力于促进学生表达生活经验和情感,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生活感悟与艺术创作的结合,加强艺术教育的综合化、生态化,构建知识技能、艺术感知、生活感悟、艺术智慧互动、交流、融合的生态模式。生态式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对于传统艺术教育的改革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幼师美术教育手工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1.美术教育手工教学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幼师美术教育中的手工教学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块,它指导学生选择运用各种材料,设计制作、鉴赏评价作品,提高艺术感受和艺术表现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手工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抓住手工教学和自然环境的最佳结合点,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真正实现手工教学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亭阁楼台、小桥流水,自然环境中的奇峰异石、蓝天白云等,都能够激发学生对美的想象与创造,启发学生感知和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探寻自然界的美,丰富学生艺术创作的灵感。

2.美术教育手工教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艺术高于生活。自然形象必须通过艺术加工才能成为恒久、优雅的艺术作品。手工教学中所用的各种工具材料与生活密不可分。学生在大自然中发现、捕捉到美的瞬间,能够激发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欲望,然后运用生活中的工具材料,表达内心对美的感受和向往。学生收集生活中各种废旧材料,如布料、木头、废弃纸盒等,经过巧妙构思设计,变废为宝,设计制作出各种玩教具和手工作品,如秋日皇冠、落叶印迹、神奇笔筒等,以美激趣,增强环保意识。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想象行为,使人的认知和情感有机结合,表现出新的意象。构思设计是创作中的关键环节。剪纸艺术的表现范围较广,包括人、事、物、景等,它以自然景物、人文精神以及社会环境中的人和事作为表现的对象。学生通过感受人文精神而构思、设计、创造艺术作品。3.美术教育手工教学与历史文化的融合学校艺术教育有效的课程资源是美术馆、博物馆以及它们所收藏或展览的各种优秀艺术作品,运用这些课程资源,能够开阔学生的视界。当今,德国率先普及博物馆、美术馆教育,学生可以参观并参与作品的创作。我国的艺术教育也需要合理、有效地利用博物馆、美术馆等艺术资源,这是我国今后需要努力开展的艺术教育形式。

4.美术教育手工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重视美术教育手工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如与音乐、文学等学科的联系,引导学生对手工和其他学科进行联系与探究性的学习,使学生多视角地认识艺术的特征、表现形式和发展规律,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在美术教育《泥塑》一课手工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徐州汉画像石馆,直观、生动地让学生学习和感受,形成对泥塑浮雕的认知,再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资料,运用地理、历史、艺术等学科知识剖析汉画像石的形成和发展,以“汉画像石之美”为主题开展讨论,借鉴汉画像石的造型特征进行图案设计与制作;或者带学生到陶艺工作室,让学生尝试用泥塑浮雕的形式和方法表现汉画像石,感受和认识泥塑独特的艺术效果,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泥塑工艺与汉文化的精髓。

作者:王春子 单位: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钱初熹.中国美术教育研究成果集约及其发展趋势的展望.中国美术教育,2000(5).

美学与艺术教育篇8

[关键词] 高校 美育 艺术教育

[DOI] 10.3969/j.issn.1002-6916.2011.02.03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报告要求将美育“融入教育的全过程”,这是党和国家第一次正式将美育列入国家教育方针,并且强调了其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艺术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加强美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继续深入做好高校艺术教育,现就艺术教育,特别是高校艺术教育以及相关问题与同行交流。

一、高校艺术教育的概念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目标是: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注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高校艺术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为大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舞台,创造了条件。可以说没有艺术教育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素质教育,不接受艺术教育的学生,就不可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高校艺术教育的特征

1、情感性。艺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培养为主要目的之一。它首先激发人的情感,然后波及理智,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情感交流包括艺术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双边的交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沐浴艺术的光辉,体会艺术的丰富审美情感内涵。艺术教育的情感性使它对人的影响具有渗透性和穿透力,而且细致、久远。

2、形象性与生动性。艺术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形象性与生动性,这使得它能激话人的艺术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感染人、影响人。人们在观赏艺术作品时,原有的观念会无意识地被激起、被改造、被升华,从而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特点也极大地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高校艺术教育的作用

1、艺术教育话动可促进专业知识的提高。获得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是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最直接目的。但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专业技能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是以文化素质为基础的。中国有句古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雅优美的音乐能帮助学生开启智能,发展形象思维。绘画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提高空间想象力。通过艺术教育的实践话动使学生的个性逐步得到完善,发展学术文化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2、艺术教育话动可促进文化素质的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从教育目的来看,政治、历史知识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确社会发展的方向;哲学使人思维深刻;文学艺术能培养深刻的人文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提高表达能力等。文化素质对人才其他素质的形成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通过艺术话动可以从情感、意志、品质、作风上陶冶大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

3、艺术教育话动可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往往对人的情感有着很强的激励作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时期创作的革命歌曲、歌剧对推动中国革命斗争发挥了很大的作用。1998年中国发生的特大洪灾,全国军民奋勇抗洪,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许多高校抓住这一题材,通过创作歌曲、表演话剧、舞蹈等形式再现军民抗洪的英雄形象,使大学生深受感动,彰显了艺术教育的巨大魅力。

4、艺术教育话动可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健康的艺术教育要心智和技艺并举。艺术教育能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娱乐人的身心,使学生消除疲劳,焕发精神,增进健康,促进学习。长期参加艺术话动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增进人际交往,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丰富的教育实践证明:经过艺术熏陶的学生容易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善于调适自己的情绪。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发生的概率小。

二、当前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误区

(一)技能训练误区

这是对大学艺术教育概念和内涵的狭隘化的理解,目前,仍有许多高校的管理者对艺术教育概念和内涵的理解缺乏科学性和完整性,认为艺术教育就是艺术技能教育,就是“学着唱唱歌、跳跳舞、看看电影……”。这种对艺术教育概念和内涵的狭隘理解导致了艺术教育实践的盲目与非理性。艺术教育包括艺术技能教育和技法训练.但决不等同于此。艺术教育是综合了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让学生获取基木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思想与审美欣赏、评价能力的过程。大学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人的精神情操、文化修养、综合素质和人生态度的教育。如果把艺术教育的概念和内涵理解为仅仅是技法训练的简单综合,放弃其特有的净化心灵、提高精神境界的功能,那么,大学艺术教育也就丧失了它的木质,走入误区。当前,由于受我国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影响,艺术教育发展为艺术技能教育的“惯性”继续影响着高等教育领域,表现为用专业艺术教育技能来对学生进行公共艺术教育,看重艺术竞赛成绩,以艺术奖励评价艺术教育效果等等。这种艺术教育专业化的倾向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应试教育”的变种形式。李岚清曾指出过,艺术教育不是艺术技术教育,不能只是教学生弹琴、绘画、唱歌,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艺术素养。客观地说,那种专业化倾向的艺术教育只是“狭隘”的“艺术”,与艺术教育的目的有着根本的不同。

(二)非艺术化误区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大学艺术教育等同于或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和智育话动,认为“艺术育人”或“寓教于乐”就是把艺术当成一种德育的媒介和益智的手段,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开启学生智力,以至于把艺术教育纳入了德育和智育的轨道,导致了大学艺术教育缺少艺术特点的非艺术化现象。这种现象是与国家的艺术教育政策和艺术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的。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有这样一种认识,认为艺术是对客观世界的直接反映,是对客观真理的形象化的表现,是另一条达致真理的途径和工具;认为艺术能“寓善于美”,能把道德训诫和伦理信条用一种生动有趣、富于美感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使受教育者更乐于接受,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这种片面认识反映到艺术教育观念中,就会过多强调艺术教育的“辅德、益智”的功能,而无视审美性、艺术性这一艺术的本质特性,无视艺术教育的审美享受、健全人格、提高境界等方面。这种传统观念和做法已成为大学艺术教育中的一大误区。

三、完善高校艺术教育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观念

美育是独立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具有自身独特发展规律的整体,它具有自身特殊的教育目的和价值。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融美于心灵”的作用,艺术作品可以使人产生美感,愉悦,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染、陶醉,潜移默化地使心灵升化。艺术教育是情感教育,艺术教育是用美的艺术作品来教育人,其教育过程就是学生对美的感知过程,使学生处于对美的感受和感动的能动的激情状态。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艺术不仅作用于学生的理智,而且影响到他的情感,因此,艺术有助于培养信念。”越是依靠情感为基础,信念越是坚定,所以艺术在道德教育中才起着这么巨大的作用。高尔基则说得更具体:“人们爱听悦耳而有旋律的声音,爱看鲜明的色彩,爱把自己的环境改变得比原来更好、更美。艺术的目的是夸张美好的东西,使它更加美好,夸大坏的――仇视人和丑化人的东西,使它引起厌恶,激发人的决心,来消灭那庸俗贪婪的小市民习气所造成的生活中可耻的卑鄙敞耀。”这说明艺术教育的作用是通过影响情感实现的,它与通常的摆事实、讲道理的理性教育形式不同,甚至有时艺术教育引起的作用比后者更大。艺术类课程以其直观、生动等特点,在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要看到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相得益彰的方面,又要重视美育的客观规律性,凸显艺术教育的独特规律,逐步探索完整的美育体系。

(二)建立科学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笔者认为,首先,要建立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各校实际,设立1-2门美育或艺术教育课程纳入公共必修课,如《大学美育》、《美学原理》、《艺术概论》等。同时保留目前的选修体制,将艺术类课程作为通识教育选修课的一个类别,供大学生选修。其次,在艺术课程类别上,要尽可能覆盖音乐、影视、舞蹈、美术、戏剧、文学等几大艺术门类。在课程层次上,应能兼顾理论、赏析、技巧等多个层次,在课程形式上,则应多样化,体现学校特色和个性。如理工科大学可以多开设艺术与科学互相交融的课程如《数学与音乐》、《科学与艺术》、《数字艺术》等,综合性大学则可以开设文化底蕴雄厚的课程如《艺术哲学》等。当然,还要狠抓课程体系寻找相应的师资。同时,也要加强公共艺术教师的交流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第三,公共艺术教育要而向全体学生,艺术教育应该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为了让普通学生亲自感受艺术的魅力,可以尝试开设多门艺术实践课,如钢琴入门、手风琴演奏、数码摄影、吉他演奏等,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开办更多的艺术实践话动,如艺术比赛、艺术知识讲座、艺术展演话动等,使师生广泛参与、各方面普遍受益。

(三)提高艺术课教师的素质

首先教师专业基础要过硬,人文知识要丰富,要善于将艺术知识与人文知识结合起来讲解。还要注意教学方法灵活,讲求针对性,注意激活课堂学习氛围,以达到艺术欣赏课的最佳效果,另外,任课教师还应科学、正确地选取教学内容,选用优秀的规范的高质量教材。学校要成立公共艺术课教学研究机构,负责制订教学计划,审议教学内容,开展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高尔基,论艺术,高尔基论文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2]朱光潜,西方美术史,[M]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版

[3]何三乾.,西方哲学家、思想家、音乐家论音乐[Z].北京音乐出版1983年版

作者简介

上一篇:动物医学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下一篇: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