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2 12:37:45

美术史课程总结

美术史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现代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应以现代中小学美术教师综合素养的建设为基础,以推动中小学美术文化的普及,推动中小学生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完满为核心价值目标。本科四年的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师范生所要学习的课程应包括基础文化知识类课程,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类课程,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等五个部分。

1.基础文化类课程应涵盖基础人文学科和部分自然科学学科的文化常识。它是作为教师素养的基本保障和学习钻研更深层的艺术教育以及美术文化的基础。一般大学都会开设诸如大学语文、大学外语、哲学基础、现代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文化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不作为学生专业技能的主体学科而开设,应该在具体内容和程度上合理配置。

2.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是教育类专业的通修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心理学、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是所有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与素养的保障,也是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必修课。

3.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第一大核心专业课程。它具体包括: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等。往往在美术学院的教育专业中很多学生并没有把这些课程当作专业核心课程来看待,更多的是把它们笼统的归类为文化或理论课程,这是本质性的错误。造成这样的认识究其原因根本来自于学科教育中对这些课程的性质、作用以及价值的忽视。加上美术学院大的教学环境中对美术实践类课程的推崇与侧重,也是使其形成的重要因素。加强对这些课程的核心地位的引导也是专业课程建构中的重要环节。

4.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师美术专业素养的基础。它的地位仅次于美术教育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成中的第二大核心。对于它的构成应具有现展的课程观念,应具有包容意识和综合意识。其中美术文化理论课程应包括:美术史、美术概论、美学(或艺术哲学)、美术批评、现代美术研究、艺术比较学等。其次,美术专业实践类课程可以因不同的校本资源来合理配设。建议开设课程包括:造型基础(以现代开放的素描实验为基础)、色彩基础(色彩知识与主观色彩表现实践)、自由绘画(自觉的、自主的、非特定媒介的绘画实践)、现代媒体艺术、综合艺术实践(以社会生活与现实为背景,开展总体的、综合的、多元的视觉表述、艺术策划)等。另外,传统的书法、国画、油画、工艺设计、版画、雕塑(或陶艺)、水彩、水粉、摄影等可以以选修的形式开设,具体的内容则以鉴赏和基础技法训练为主,点到为止。

5.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滋养与丰满的途径。各学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基础开设相关的拓展课程以供学生选学。在这个板块中综合类大学相较于美术学院更显得得天独厚。建议所开设课程应尽可能的宽泛和丰富。可开设的课程如:艺术人类学、艺术市场学、音乐鉴赏、现代艺术传播与媒体研究等。对综上这些课程的课时配比需依据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各学校资源的整合、综合利用的整体考量之后来设计。建议在第一部分基础文化类课程中做到文理兼容,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在第二部分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中,尽可能做到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经典的教育理论综合阐释,兼容并蓄使其具有包容性。在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中,应尽可能多的展示国内外最优秀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研究与调研、总结相结合。在第四部分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中,应以前瞻的眼光来看待发展中的美术文化,以作为素质教育要求下的中小学生的美术需求为出发点,以美术教师综合的现代美术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来设计。在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的设计中,应充分的考虑到现代美术教师应具有的艺术文化素养的广博性和可延展性。具体到每个课程板块的比重,因第一、第二部分为国家调控课程,已基本固定。第三、四、五部分的课程内容应至少是等分的比例。其中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第四部分则较为复杂,建议美术理论课程与美术实践课程的比例为2:1;美术理论课中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创造性、实验性美术实践课程与传统技法实践课程内容的比例至少保持1:1的比例,甚至2:1。在美术实践课程中民间美术的研究与实践内容应占到其总内容的1/4左右。现代美术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创造与管理也应该在所有课程中有所涉及。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应兼顾到传统与当代、理论与生活实践相互补的原则。如此设计与配比是基于对现代美术师范生的自身素质的需求而考虑。总体设计理念是立足当代美术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以美术的发展为前瞻,以美术文化的传统为滋养。也只有具备了当代意识的美术教师,才能在美术传播中紧密的联系生活,发觉现实世界的审美本质。

二、现代高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实践研究

明确了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组织的方法与原理,还应该对不同的美术课程实践有一定的理解和认知。课程的实施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研究、课程实践、课程总结与评价四个部分。

1.课程定位是课程实践的基础。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设计目的。特定的课程针对受教者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促使受教者在某一方面得到完善与发展。每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都具有关联性,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互为基础。认识每一门课程的目的、意义与价值是进行课程实践的开始。在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中所罗列的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就具有关联性。其中美术教学方法论是美术教学实践的前提和指导。美术教学实践是美术教学方法论的具体应用与检验。美术教育史是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补充,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则是所有这些课程的总结与深化。这几门课程的安排也应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总结。

2.课程研究是针对不同课程的具体内容、秩序、组织、知识点、难点、重点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对课程的深入研究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和保障。比如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美术史的内容就应该有所侧重。因为课程时间的限定,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就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对于非艺术史论专业32课时的西方美术简史授课内容里,西方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内容合理的比例应该是40%比60%。而在中国美术简史的教学中,32课时的教学时间里对中国传统美术文化与现当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则应该是70%比30%左右才更合理。在美术实践课程里,自由绘画的提出和设立则意在模糊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等狭隘的画种界限。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工具媒介,自觉的寻找适合自己的艺术造型语言。从而自由的吸纳更多元的美术技巧,创造更为原创的、丰富的视觉信息。

3.课程实践是对课程的具体实施和体验。不同的美术课程实施的方法存在极大的差异,没有绝对的正确与标准。教师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应保持主导的地位,参与与旁观相结合。理论性课程建议以学生课外的资料收集、整理,加课堂讨论为主。教与学双方提出问题以学生自主研究并解决问题为目的。美术史类的课程则建议以比较美术的方法来展开。实践类的课程也由学生自己提出方案,学生个体独立实践与集体小组实践相结合。教师适时地旁观与指导整个过程,但不能生硬地左右学生的实践成果。

4.课程总结与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理性的思考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与客观的界定课程得失的重要环节。评价则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另一个是对课程中学生学习的评价。建议课程实践中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和整个过程。课程结束时总结得失,并记录下学生的学习感受,思考存在问题并解决问题。对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评价则应该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既对学生在本课程学习行为的开端与整个过程以及学习结束为终止的所有表现如实的记录。以学生本人的学习态度、学习进展的程度来综合评定其学习成绩。美术教育课程的设计、构成与实施并不能如此简单的归纳与梳理便得以完整和清晰的。它基于对现代教育理念、国情特色与人文素质发展的需求而来,这些因素相互矛盾、互相磨合且互相妥协。

三、结语

课程的构成与实施更是基于对美术教育教学的想象而来。这种想象本身不可避免的带有某种理想主义的色彩,也带有实用主义的成分和本质。对于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研究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因为美术文化本身还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所以这种探讨注定只有开始没有终结,而永恒的变化与发展的理念本身也成为它的核心内容。发展中的美术、发展中的美术教育、发展中的人文素养总构成流变的美术课程体系。适时地、合理地顺应发展的世界现代文化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对的永恒性。

美术史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ISAS教学法;自主学习;综合素养

一、高职中外工艺美术史教学中面临的挑战

中外工艺美术史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公共文化课,是衔接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的纽带。教师通过理论讲授引导学生回溯设计历程、品味设计精品、解析设计规律,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综合素养。目前,高职中外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教学任务重但课时有限。中外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涉及中外各国包括陶瓷、染织等在内的十多种主要的工艺美术种类,在教学过程中面临教学内容时空跨度大、工艺种类多,教学任务重而课时有限等矛盾。

第二,知识获取途径较为单一。传统教学以课程教材为主要提纲,教师讲授为主要的信息来源,但是教材承载的教学信息量是有限的,同时,教材从编订到出版需要一定的周期,无法给学生提供最新、最快、最详细的信息,而教师在有限时间内分享的信息也是有限的,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第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差。一些学生的课程基础较差,灌输式教学无法与学生取得很好的互动,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较低,积极性较差,受到手机的诱惑,课堂上的“低头族”屡见不鲜。

二、ISAS教学法用于中外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ISAS是英文“InformationSearchandAnalysisSkills”的缩写,即信息搜索与分析技能。ISAS是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ationalInstituteofInformationTechnology)计算机专业采用的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具体的项目任务驱动教学。ISAS团队由4至5人为一组共同完成一个学习项目,整个过程分为组建团队与确定选题、信息收集与整理、现场演讲、现场评价、项目总结等环节,使学生在学习、展示、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1.大数据为ISAS教学法用于中外工艺美术史提供了信息基础

ISAS教学法培养的是学生的信息搜索与分析技能。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轻松搜索到与中外工艺美术史教学相关的课程、图片、文档、视频等学习资源,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建立教学空间,在网络上组织教学。

2.广泛的社会性网络服务为ISAS教学法用于中外工艺美术史提供了交流平台

在实施ISAS教学法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指导主要在课外完成,教师主要通过在线方式对每个团队进行指导,而具有广泛社会传播性的新媒体如QQ、微信、微博等,为教师实现跨越时空的在线指导提供了交流平台。

3.学生较好的互联网基础是ISAS教学法用于中外工艺美术史课程的条件

目前,中外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的对象主要是“95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针对“95后”群体的研究报告显示,属于“Z世代”的“95后”平时与电脑接触的时间比较多,热衷于在网络上寻求知识与课程,他们属于移动互联新生代,具有较强的信息搜索能力。

三、ISAS教学法在中外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对于ISAS教学法在中外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笔者以“古埃及的金属工艺”为例进行分析。“古埃及的金属工艺”是古埃及工艺美术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2课时。首先,教师将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教学流程划分为四个项目。项目一: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图坦卡蒙的宝藏。项目二:古埃及金属工艺的发展历程。项目三:古埃及金属工艺的设计解读。项目四:古埃及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演绎。然后,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南和学习资源,学生依照学习指南,按照ISAS五个步骤完成学习任务。

1.组建团队与确定选题

班上学生以5人为一组组建项目团队,每个团队选出1人担任组长。其中,选择“古埃及的金属工艺”相关项目的4个团队,分别由4个小组长根据选题组织团队成员规划项目完成路径,撰写项目任务书,确定每个成员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设计出PPT内容的整体框架。

2.信息收集与整理

每位团队成员针对具体任务,参照教师提供的学习指南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同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制作PPT、撰写演讲稿,在信息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任何问题,可以在线咨询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在线指导。

3.现场演讲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安排的4个项目,内容呈现出递进式关系。4个项目团队分别对项目内容进行现场演讲,每个项目演讲结束之后安排项目团队成员解答师生疑问,教师根据演讲内容设置讨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现场讨论,对项目内容进行深化学习。项目一属于导入课程的内容,针对本次课程内容,项目一小组的任务是讲述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图坦卡蒙的宝藏,主要内容包括发展历程、文物数据、图片展示、考古发现的影响等。项目二为基础知识学习阶段,项目二小组的任务是带领学生了解古埃及金属工艺的发展历程,赏析每个阶段最具代表性的金属工艺作品,总结古埃及金属工艺的艺术特征。项目三为本课的深入学习阶段,项目三小组重点对古埃及金属工艺设计的造型、纹样、文化意蕴、配色方案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总结古埃及金属工艺的设计特点与艺术法则。项目四为拓展延伸阶段,项目四小组通过经典案例分析古埃及金属工艺的设计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演绎,如对2004年Dior的春夏高级定制——金色埃及王朝服饰、2010年一对埃及兄弟成立的一个新的腕表品牌等经典设计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4.现场评价

现场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自我评价由4个项目团队的每位成员分享完成本次作业的经历、体会;学生互评是班上参与学习的其他项目团队为本次课上表现最好的2个团队投票,得票成绩按30%的比例计入课程期末的总成绩;最后,教师对每个项目团队的作业进行点评,对部分知识点进行补充说明并布置课后作业。

5.项目总结

项目总结主要在课后完成,主要分为教师总结和项目团队总结两个部分。教师针对本次课程教学的情况进行教学反思,各项目团队针对本次项目的完成情况撰写项目总结报告。此外,学生在线完成教师的各项学习任务,并按照学习指南进行课前学习,使整个教学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生态系统。

四、结语

通过教学实践显示,ISAS教学法通过具体项目、任务驱动,可以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课后学习时间,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戴卓.ISAS教学法在英语泛读课程中的运用.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36).

[2]李琰.大学城空间的“管理英语”课程ISAS教学模式改革探究——以长沙民政学院“管理英语”教学为例.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3]何蓉.ISAS教学法在高职药学人才培养中的运用——以“社区居民用药安全基本认知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课题为导向.课程教育研究,2015(23).

美术史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1.课程内容上

从2002年起实行多学科综合,在美术教学中将文化课知识作为研究的重点。由于普通高中的学生知识面窄,课外阅读量不够,把美术知识与历史、地理知识结合不但能整合美术资源,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高一美术欣赏课中有民族服饰、民居等内容,把这部分内容整合历史、地理知识,把傣族、苗族、回族等民族的聚居地生活习惯,美术文化特色进行单元学习,学生们不但能将文化课的知识进行拓展,而且寓教于学,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开发课程资源的目的。

2.课程形式上

经过多年的总结与研究,普通高中的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较差,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无法保证多个教学环节的完成,因此寻找一种可行的课堂模式成了课程开发的重中之重。经过近十年的探索,结合学校的教学科研开发“三学一验”的教学模式。“三学一验”教学模式为自学、导学、研学、检验四个环节,其中自学由学生在课前进行,导学、研学、检验在课上完成。这一教学模式在学校的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特点,经过四年的实践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沉闷的课堂变成了主动学习的阵地。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更好地结合学科实际成为研究和运用这一教学模式的关键。

(1)课前自学。在教学进行之前把课程系统单元整合,请学生按单元系统自学。例如雕塑艺术部分,在课前把需要自学的要点制成自学提纲,并下发给学生。请学生在课前自行完成提纲,在完成自学提纲的前提下还布置了若干思考题,布置的思考题不能过多地限制学生的学习思路。

(2)课上的导学。五十八中的学习模式是分组制。班级的各小组已相对完善,组长负责制,并且在班级的座次也安排的很合理,这就解决了课堂的许多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的导学完成得很顺利。再以雕塑艺术部分的“外国雕塑撷英”一课为例,按教材体系把教材内容按时间和区域在自学提纲中分成六部分,小组自由选择,可以多选。

(3)研学环节最精彩。在课上各小组展示课件,展示准备的作品,介绍雕塑家,总结本组提纲的雕塑艺术特色等。如发言中有问题和不足,本组成员一同完成,也可其他组补充。这样一来,生动的课堂就出现在教师面前了,更惊喜的是学生的自我总结更让我们对学生有了新的认识:以往他们没有如此优秀并不是他们自身的原因,而是没给他们充分展示的机会与舞台。总结评价的方面有很多,如积极性、灵活性、动手能力、合作性、独立性等,总结评价的方式也可多样,如语言、文字、数据、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等。这让课堂变的更加鲜活,生动。

(4)检验环节可以课上完成,也可以作为家庭作业,还可以变为展示内容后面的单元进行展示,这就解决了以往课堂教学无法检验的弊端。在课堂上期待已久的学生们的热情目光,感受到了他们释放的深藏已久的学习热情,创造性与主动性就是这样被调动起来的,这也成为教学中一个特色。在这段教学中体会到美术学科教学一直以来处于高中教学的薄弱环节,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积极性不高,师生互动少,这些都成为教学的屏障。自五十八中的“三学一验”教学模式运用以来,更加明确了美术课程改革的目标,真正改变了美术课堂的那种生、死、硬的印象,作新型的美术教师,为学生营造全新的美术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找到符合学校美术教学的新路。本次高中美术课程改革同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教学课时数增加了,由过去的36课时增加到54课时。二是教材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过去单一的美术鉴赏变为五个系列、九个模块,增加了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和现代媒体艺术等内容。并且实行学分管理,每个学生必须修习美术课程54学时,才能获得规定的3个基本学分。单就增加的八个模块而言,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学识修养提出了极大挑战。面对巨大的挑战,通过积极参加并组织市、区培训,不断明确理念,理清思路,读懂课标,学习意见,深刻认识到:课改是一个平台,是一个能促进师生交流、师师交流、探讨、实验的平台。课改也是一个舞台:是一个能促使师生充分施展自己特长,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探讨各种教学形式,呈现“异彩纷呈”教学效果的舞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要实现专业化发展,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必先实现专业化,这是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前提。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教师的发展是不可能专业化的,只能是“教书匠”。因此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目的就在于促进教师与学生间教学地位的改变,这也是课程开发的又一大特色。

二、美术素质教学资源的开发

普通高中高一与高二学年开设美术课,在十几年教学中总结出一整套完善的校本课程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补充。承办了校本课程开发任务,现在已经完成了校本教法的四年研究,总结了一系列4个学期的校本课内容。主要研究多学科综合课,培养学生多角度、多知识面的创造能力。包括多学科综合课:酒文化,茶文化,龙文化;动手实践课:京剧脸谱,剪纸,中国结艺等。通过这样的课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能力,形成了全校良好的艺术课堂氛围,这种艺术氛围在校园与走廊、教室随处可见,众多艺术作品就是美术教学资源开发的丰硕成果。另外,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也是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渗透美育的舞台,这种和谐美术环境的陶冶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自如地欣赏美、创造美,有美的生活。哈尔滨的冰雪活动也十分出色,适时地在美术教学中开发冰雪课程资源也是一条可行之路,如参加省市区级的冰雕比赛,冰雪设计大赛等。特色教学是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因此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校本教材的研发,并寻求与校本教材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美术校本教材开发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论证过程,通过实践不断修改、补充、完善校本教材,同时在具体的教学中,也针对教材内容,结合教学实际,尤其是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真正使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达到有效的完美结合,促进学生的不断学习与发展。

美术史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一、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

1、美术理论素质

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它所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科技等知识,而美术教师并非精通所有学科知识。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在学的过程中教,在教的过程中学,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工作。丰富的美术史理论知识。高中美术欣赏课涉及到大量的中西美术史知识,教师必须做到所有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就如讲到文艺复兴美术,就必须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相关背景知识。 广泛阅读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美术这一门学科本身包含绘画、雕塑、建筑、设计、工艺等门类,而且涉及到政治、历史、人文地理等其他学科,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更要扩大知识面,大量阅读吸收各领域的知识点。关注时代的发展。我们要用“眼”来观察对象,发现美,从而来创造美。对于现代美术创作中的一些抽象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大地艺术等要能够作出比较正确的判断和分析,再适时的正确的引导学生。一切美的事物都是我们创作的源泉,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条件下,我们要善于发现,创造出大量符合时代讯息的美术作品。

2、美术技能素质

美术基本技能是美术教师业务水平的另一个基本内容,美术教师必须持之以恒地训练,掌握绘画的基本技能,《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在学习活动建议中提出“选择学习中国画、素描、水粉画、水彩画、油画、版画及卡通等绘画类别中的某些技法、表现形式,并进行创作实践”。例如素描教学的基本技法、水粉教学的基本技法、速写的基本能力等,并能在课堂上快速、准确、生动地进行教学演示,使学生获得直观的体验。此外,美术教师还应掌握新课程所涉及的各种艺术形式的基本技能和表现方法,为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提供保证。

二、美术教师的传授能力

1、语言功底

美术教师同样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所谓的传道授业正是用准确的详实的语言通过跌宕起伏的语音语句传达给学生正确知识和技能方法。使学生在享受授课过程语言美的同时接受知识,提高技能。

2、个人魅力

美术是塑造美的方法,美术课是欣赏美和创造美过程,美术老师的个人魅力是提高学生对美术兴趣、能力的增高起一定作用,因此美术老师应注重个人形象、仪表、穿着、师德、为人,用个人魅力去影响学生。

3、教学经验教学方法

优秀的美术老师善于在教学中总结经验,积累成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总结提炼变成自己的教学能力,在教学中使学生受益。

4、美术能力

美术老师授课中仅凭一张嘴是不行的,教具的使用,做画演示,专业技能十分重要,丰富专业美术能力是美术老师必备能力。

5、德育教育

美术来源于生活,形象地反映生活,具有强烈的思想性。美术课应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操相结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与此同时,美育要针对教材本身美的因素,根据教学内容进行。

三、科研能力与创新意识

1、教育科研能力

伴随美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从事美术教育的工作者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书匠”,而应转变成为美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美术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阅读美术理论方面知识,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积累教学经验,善于总结自己或他人的教学经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找出成功之处,提高科研能力。

2、创造性思维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每位教师都应善于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创造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地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新的探索和改进,敢于不断创新。例如在讲《现代服饰艺术》时,根据教学目标,我们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扩展,把课程设置为《中国古代服饰及少数民族服饰》和《近现代服饰艺术》两课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对中国的服饰艺术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扩充了学生的学习内容。

3、培养学生美术的能力

美术教师的教学模式提出新的要求,“教”应该向“学”转移,纠正那种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程序化行为,真正地从实际出发,使学生能够学有所获。美术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美术教学相吻合,提高美术能力。

4、创作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美术老师在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方面有所建树。

四、现代教学工具使用能力

1、多媒体的使用和网络教学

从教学技术手段看,网络环境、多媒体技术为美术学科教学带来了新的突破。现代媒体采用了声、光、电、图片等传递信息的形式,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渠道,使学生获得全面的信息,提高教学的效率。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生动、直观、形象的展现艺术作品,由教师自己亲手制做的课件,有较强的教学针对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

2、常规教学工具使用

美术老师在美术教学中必须熟练使用常规教具。

美术史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一、优化理论课教学队伍,提高教学水平

老师的美术理论知识水平不高,教学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学生的史论知识是肯定掌握不好的。所以要真正提高美术史论课的教学水平,首先应从教师队伍抓起。除了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艺术院校有史论专业外,很多地方高校由于没有专门的美术史论教师,往往采取专业技法老师兼课的形式。虽然专业技法老师在讲述作品时会比较专业,但在纯理论知识方面会存在明显的不足。有的学校也有聘请非美术专业的理论教师讲授艺术专业的美术史论课,比如教历史的、教文学的或者教哲学的老师来上艺术专业的美术史论课程。虽然能比较系统和客观的讲述美术的历史和基本理论,但对美术知识的贫乏是不言而喻的。以上两种反常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一些艺术院校理论课师资的缺乏,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过分的强调艺术创作,而忽视了起码的科研项目和论文。人才引进上只重视专业技法老师的引进,而忽视理论人才的培养。对已有的授课老师进行培训和引进专业的美术史论老师是解决问题的首要办法。学校要在政策和经费上支持一些愿意上理论课的专业技法老师去进修学习,让他们真正具备理论教学的本领和方法。而有的老师出于提高自身水平和科研兴趣的需要,也对向史论方向专业领域的转型是比较愿意的。

美术史论课程主要由《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和《美术概论》构成,三个课程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但在实际教学中的授课教师安排上,有时并没有考虑连贯性,任课教师也会不尽相同。有的学校国画专业老师上《中国美术史》,油画专业老师上《外国美术史》,虽然在课程特色上发挥了各自的特长,但对于学生来说就会有种“各说各的”的感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也有一个熟悉和了解的过程,学生和老师的磨合也需要一个过程,一段课下来师生关系刚刚比较默契了,下一段课突然又换了新面孔,教学水平和质量上肯定受影响。所以在教学师资的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史论课程的连贯性,让老师和学生在教学上能够真正地亲密无间起来。

二、优化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制定和微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优化课程设置,考虑理论课与技法课的衔接和协调。例如《中国美术史》可以安排在有中国画技法课的学期,而外国美术史可以安排在有油画、雕塑课的学期,等等。学生在学习技法实践时可以在史论课上得到思考,在学习理论知识后又可以在技法实践课堂上实际运用一番,这样互动性在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中得到了一个较好的途径,无形中增强了整个教学的效果。在制定美术史论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时,在课时安排上适当降低讲授课时而增加指导课时,考试要求也可以增加考察报告和总结。美术史论课一般是通过电子课件教学的,虽然有一些美术图片资料,但教学手段还是显得比较单调。为了增加指导课时,可以安排去当地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参观,也可以观看一些视频资料。在实际的观看和交流中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实地考察,用实物代替图片能起到“睹物思人”的理想效果。讨论课与辩论赛也是指导课时必不可少的环节,针对一些疑问的课堂讨论和辩论,提供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的平台,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对美术问题的思考和对知识的消化。

与高中阶段繁重的学习任务比较起来,大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较少,而课外自学的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所以怎么把课堂内与课堂外结合好,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建立健全小型的美术作品陈列馆和图书阅览室,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及时翻阅与查询美术资料。陈列馆陈列的不一定是原作和真迹,也可以陈列一些高仿复制品或者高清图片。图书阅览室要考虑照顾到中外美术各个时期的覆盖面,也要有一些比较前沿的学术动态类期刊。学校提供一个良好的课外学习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定期组织一些艺术短评和知识竞赛,培养学生对理论课的兴趣,让学生真正能够学有所用,而不仅仅把掌握美术史论知识看成是考研的工具。经常邀请一些史论专家来学校讲座,既拓展了史论课教师的交流平台,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三、运用对比研究,创新教学方法

高校的美术史论教学主要是围绕中外美术的发展历史和理论建构来进行的,通过中西比较来探讨创新美术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师除了讲授课本知识外,还可以进行比较教学研究,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教学运行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在讲授美术史论课程时也是根据教材分别讲解,彼此没有联系。特别是《中国美术史》和《外国美术史》两本教材本身也只写明各自的历史脉络和细节,各自内容独立、互不干涉,缺乏中西美术比较内容,特别是中国美术史是按朝代顺序来编写的,教材有些作品没标注具体年代,往往由朝代来代替,而外国美术史却按照年代顺序编写,这样在美术史学习中学生很容易产生混淆,不利于知识的掌握。例如著名的画家顾恺之,教学中一般只会说是东晋画家,很少会讲是公元4世纪的画家。在美术史论课程教学中进行中外美术比较研究,是创新教学方法的较好办法。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认识事物过程中的常用的思维方法。比较研究是当代文化的新型学科,现已被广泛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美国比较教育学家贝雷迪著有《教育中的比较方法》。比较研究是教育教学的方法,在比较中学习,在比较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巩固。比如公元前5世纪的中国是春秋战国时期,而公元前5世纪的欧洲正值古希腊文明鼎盛时期,两者的美术有什么不同都是需要比较研究的。再者,17世纪的中国是明末清初时期,而这时的欧洲已经建立了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荷兰共和国,这时中西方的美术有什么联系和不同,也是很值得在教学中进行比较的。在《美术概论》这门纯理论课中,通过中外美术艺术语言比较,能较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理解和分析中国工笔画与西方写实绘画的不同历史源起和发展过程,中国写意水墨画与西方表现绘画的不同文化背景和侧重点,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不同哲学精神,中西方绘画材料的不同影响了各自的绘画语言和形式,导致中西方在各自的艺术追求上走上了不同的方向。以上所说的中外美术对比是横向的比较,对比教学的开展也可以是纵向的对比研究,美术发展的前后对比也能促使学生进行总结,增强对美术知识的理解力,在学习中主动地分析各个国家和各个时期的总体特征。丰富和完善美术史教学内容,改进美术史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比较归纳思维。通过美术史课程教学中西比较研究,深入开展高校美术史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促进美术史教材的科学发展。总之,探索比较式的教学方法,不断优化美术史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美术史知识。

美术史课程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欣赏;路径;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131-02

一、引言

美术课中艺术欣赏课是比较重要的教学环节。正所谓,没有艺术的欣赏,便不会有艺术教育。而艺术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其对人的情感、思想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美术教育作为一门艺术相关的必修课,是培养学生的美感的主要的课程,其对学生在陶冶情操以及启迪智慧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而通过不断的欣赏各种美术和艺术,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知识,也可以增加学生的精神享受。探讨比较具体的对欣赏教学在中学美术中的实施途径是目前美术教育工作者工作的重点。

二、美术欣赏教学的作用

对于美术的欣赏课程,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精神活动,主要指的是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的思索、玩味、领悟的过程而不断的产生出对该艺术品的喜爱和喜悦的心情。这样的欣赏形式不仅可以增加人们的艺术素养,还可以对人的视野进行开拓、陶冶情操和拓宽知识面等。美术欣赏的过程是人们通过直观的感受艺术品而产生的情感交流并且向理性思维转化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的用来进行艺术欣赏教学的方式可以是通过计算机、投影、幻灯片以及各种媒体来放映和展示。但是真正的美术欣赏的教学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直接观看就了事,不仅要让学生看懂每一件艺术品的内涵和象征意义,还要将其所具有的内在其他价值发挥出来[1]。美术是一种人文学科,因此就必定会与其他的学科存在很密切的关系,所以通过在美术课程教学的时候,采用艺术欣赏的形式来对其进行贯彻就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对提高学生对语文、政治、历史以及自然等其他的人文学科的学习产生推动作用。因此对中学美术课程中的艺术欣赏的课程的实施路径进行探讨就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美术欣赏课程的时候,作品的色彩、线条等都对人的心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对中学的美术教学中的艺术品进行选择的时候,要尽量的选择那些与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脉络相关的艺术品进行欣赏,并且所选择的艺术品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指引学生产生正确的审美观以及价值观等。

三、美术欣赏教学的实施过程

在探讨美术课程中的美术欣赏的课程的时候,可以分步骤的进行。为促进其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采用以下的感受、赏评、表现以及总结四个环节进行。

1.感受环节教学。直观的感受是进行美术的欣赏的前提和基础,假如没有适当的感官刺激,学生就无法进行适当的创造。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属于感性认识的一部分。而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感性认识的主要作用就是对学生的美感的潜能进行发挥,并且发展学生的视觉认知方面的能力。直观训练的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感性知觉、对审美的知觉以及对事物的表象进行鉴别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创造能力以及实践的能力还有各种通过美术而创造的各种与人交流或者是沟通和合作的能力等[2]。所以,对于欣赏课程的教学,需要从感性认识入手,将各种直观的教具进行结合。并且教师不可以搞满堂灌,不能将美术欣赏的课程变成老师的演讲课。一般的学生不可能会熟知所有的艺术作品,因此,在让学生欣赏这些艺术品的时候,当学生出现了新的感受和感觉的情况时,适当的抓住时机,通过设置不同的疑问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学生追求新知识的乐趣,使得学生的审美意识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升。

2.赏评环节教学。我们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评述。细致的评论在欣赏课中是必要的,评论的内容可以是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及艺术价值,但最重要的是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分析评述。评论的深度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确定的,评论者则可以是教师或者学生。学生在赏评中的实践活动有听读说,等等。

如,学生在欣赏白石老人的艺术作品时,可以让他们对作品进行欣赏议论:“作品为什么美?美在哪里?”学生讨论,老师要鼓励大家说出自己关于作品的想法,大家各抒己见。此时老师应该趁机对学生进行点拨,作者将作品和自己的真实感受融为一体,抓住最能表现艺术生命力的特征来进行表述。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同学共同协作完成了一次良好的教学,在加强学生社会意识的同时也转变了老师为主的传统教学观。

3.表现环节教学。老师可以将美术作品分成赏评和表现两个环节,赏评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表现环节可以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自由感受和评价,个性化发展。个性发展的目标是通过自我实现来培养独立创新的精神和独立分析的能力。教师进行引导,学生则是学习主体。表现既是应用也是开发,表现的途径有很多种,让学生在拥有更深刻体验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表现自我并实现自我的机会。教学面向了全体学生,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鼓励大家在课外寻找自己的兴趣,并且不断地进行开拓创新。这就是所谓的“研究型学习”。

4.总结环节教学。总结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比较学生学习成效的好坏,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自己的学习所得以及所欠缺的地方。总结需要学生认真的总结自己的知识,将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一定的归纳,不仅要总结本课程中所学习到的艺术欣赏作品的共同艺术特征,还需要对其学习到的与鉴赏相关的知识进行总结[3]。此外还有在欣赏的过程中所学习到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受。在总结的课程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听,还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说和写以及思考的活动,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广泛阅读和欣赏,延伸学习。

四、结语

美术欣赏的课程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并且在具体的实施的时候,通过加强对美术课程中美术欣赏课程的比例,可以为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地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该项工作不仅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符合美术课程的新标准,并且还可以帮助解决目前的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全面发展的学生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常锐伦.全国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教育论文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2]黄惠娥.浅析欣赏教学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路径实施[J].新一代课程与教学,2010,(2).

美术史课程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乡土文化;南通风筝;美术课程;完美结合

乡土是指学生成长、生活的地方,并因此产生浓厚的、特殊的感情,且深受其影响。乡土文化是指能提供学生认识、熟悉的人、事、物,并进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的教学内容。南通地处江海交汇,有山有水,通江达海,自然资源尤其是乡土资源和社会资源都较丰富,人文荟萃,名家辈出,民间艺术精品纷呈。这些宝贵的乡土文化资源为我们的美术学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它们使学生对家乡的文化艺术历史有一个比较系统而全面的认识,从而培养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1992年教育部公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美术教育大纲》中规定:“要按10%~20%的课程比例补充乡土教材,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美术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尽量注意学科间的联系;课外美术活动是学校美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风的魅力》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十课的课程。这节课主要是介绍如何利用风能制作纸玩具,这其中风筝是最突出的代表之一。风筝属于民间工艺,民间艺术是相对宫廷艺术、文人士大夫美术和专业美术而言的,被鲁迅先生称之为“生产者的艺术”,是指以劳动人民为主体作者,为了满足劳动人民的衣、食、住、行、用等生活需要和审美需要而创造的。它在艺术上集壮美和朴素于一身,南通民间艺术源远流长,门类齐全,其中就有通派风筝。

一、课程导入部分

谜语导入课题——风,向学生们提问利用风能制作的纸玩具,学生们很感兴趣,并且能说出答案,这其中也包括纸风筝。学生们都见过风筝,也基本上都放过风筝,但对风筝相关的历史知道的就很少。在这个环节上教师要给学生们普及风筝的历史文化知识,当然作为美术教师这个环节都会做到。但在我们这样有着关于风筝悠久乡土文化历史的城市,仅仅对学生们讲讲风筝历史是远远不够的。

南通地方放风筝历史悠久,习俗成风。南通风筝俗称“板鹞”,为世界一绝,历来以其优美的造型,精巧的工艺和独特的音响效果而闻名于世,被国外友人称为“空中交响乐”。作为南派风筝的代表,清代末期南通板鹞与北京、天津、潍坊等地的风筝齐名而享誉全国。2004年哨口风筝被正式定为首批江苏省民族民间保护工程项目,这无疑给哨口风筝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福音。2005年5月18日,长三角地区唯一的风筝主题博物馆——南通风筝博物馆隆重开馆,地址选在风景秀丽的濠河边。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带学生们亲身到风筝博物馆里看看,了解厚重的风筝文化,熟知巨大的风筝贡献,欣赏精彩的风筝世界以及亲密接触我们的乡土文化——板鹞。有了乡土文化的紧密生动的结合,学生们在学习《风的魅力》这一课时,就不仅仅是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对风筝背后的文化,对自己家乡的乡土文化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生们对自己的家乡有这样了不起的乡土文化成就产生了自豪感。

二、新授部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乡土美术教育就是以学生生活为出发点,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南通风筝博物馆里有专门的风筝展厅,比如:《大团结鹞》《160年嗡声》《诚信鹞》《蛋品飞天唱圆满》等等,学生们看到这么多的风筝就像置身于风筝的海洋。在欣赏的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讲解风筝的色彩运用和造型特点。有这样的乡土文化背景资料,教师教起来和学生学起来都会更加相得益彰。欣赏完以后就到了学习风筝制作环节了。美术课本上介绍了风筝的“十”字形制作方法:①用两根竹条做斜杆,用薄纸蒙在骨架上。②用一根线在横杆与竖杆的交点上,另一根拴在下端。这样简单的制作步骤学生们都能接受,但具体操作起来却不容易做得完美。

在南通风筝博物馆里有风筝制作室和影视厅,详细而直观地介绍了风筝的制作步骤,学生们学习起来又更容易一些了。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和乡土文化更加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因为通派风筝的历史悠久,所以民间有许多制作风筝的达人,也有许多风筝达人组织的活动。美术教师可以组织风筝达人们和学生们面对面地,手把手地传授风筝的制作工艺,除了课本上介绍的简单制作方法外,学生们还可以和风筝达人们探讨更多更新的风筝制作方法。比如风筝造型方面,我们的乡土风筝多采用一些对称的吉祥造型。这些独特的造型都是课本上没有的,有漂亮蝴蝶动物的造型,有可爱的卡通造型,有威武的脸谱造型等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另外乡土风筝的最大特色就是加入哨音,人们都称这样的风筝是空中交响曲,我们的乡土风筝利用了气象学、几何学、声学、力学、美学,总结了千年历史经验,真是了不起。《风的魅力》与乡土文化的完美结合使乡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得到了传承和创新,学生们对乡土文化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热爱,美术教师也能够积累经验,更好地把乡土文化和课本教材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三、评价总结部分

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到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教学评价环节在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中也是极其重要的。《风的魅力》一课到了评价环节时我们不仅仅是看学生们的作业风筝色彩、造型等等方面,还应该看看风筝里有没有乡土文化的“影子”。当然真正与乡土文化结合,我们可以让学生们把自己制作的风筝交给民间风筝达人们打打分,也可以带着自己制作的风筝和我们正宗的乡土风筝一起飞上天,看看谁的风筝更漂亮,飞得更高。课后学生们也可以把自己与乡土文化与民间风筝达人学习切磋的心得写下来,命名“风筝的故事”,和亲手制作的风筝一起展示给其他同学学习交流。在交流中获得更多的建议,获得更大的进步。

将乡土文化引入到学校美术教育中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乡土美术因学校教育的延续而能免遭断裂与消亡的命运;学校美术教育因为有乡土美术文化资源的加入而能增加新的活力。乡土美术文化资源中蕴含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能给学校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同时,充分利用乡土美术资源,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有利于贯彻实施新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和理念,给城市与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带来发展的新契机。

参考文献:

[1]侯令.美术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彭剑飞,罗伟.美术心育艺术.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美术史课程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模块教学;教师角色

这次普通高中的美术课程改革,其中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设置多模块的课程结构。美术模块教学的课程开设与有效实施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无比活泼的生机,但多模块的教学模式,也给美术教师带来更高的要求。我们知道师范美术教学中由于片面关注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导致了美术专业师范生知识结构的单一,知识面过窄的结果。但模块教学要求我们美术老师至少要能开设三个或三个模块以上的教学能力。作为美术教师如何适应这一改变,以胜任高中的美术课堂教学呢?我认为我们非常有必要对我们将要扮演的角色进行一番深入的认识。

一、学习者的角色

这是教师的基本能力,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已成为每个人生存的一种方式。作为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完善自己已成为一种时展的需要。教师要把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之所以把他放在首位,也是建立在自我的一个非常清晰认识的基础上。社会在不断发展,艺术也在不断演变,作为高中美术教师在关注教育改革的同时,也应密切关注美术的演变与发展。许多美术老师虽然关注美术教学改革,却忽视了美术学科的变化和发展。高中美术课程有九大模块的教学内容,虽然一位美术老师不可能胜任所有美术门类的教学,但也不能只开设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某一门课,使学生失去选择的机会。作为普通高中美术教师至少要具备开设三个模块以上的教学能力。而要开展《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所倡导的美术教学活动,也需要美术教师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其中包括美术理论方面的素养,鉴赏美术作品的素养等。因此,决心投入美术课程改革的高中美术教师应尽快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这就要求我们美术老师要有学习者的心态,充当好学习者的角色,这将是我们永恒的支撑。

二、教育科研者的角色

教育科研能力是21世纪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教师只有在教育工作的同时,对教育进行研究,他才不会是一支燃烧之后什么也没有的蜡烛,而会成为在人类文化历史长河中永远闪烁的恒星。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设置了五个内容系列,九个模块的教学,美术模块教学的课程开设与有效实施将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无比活泼的生机,但真正实施起来,我们美术老师将面临更多的问题如:学校教学条件的支持、教学经费的保障、学校领导给予的关怀以及教师的教学投入和组织与管理,同时也需要对学生的积极引导等;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模块教学,如何调整和解决模块教学所带来的教学条件上的不适应,我们美术老师都要站在一个教育科研者的角度去看待这些问题。这样在教育的过程中自己才能获得发展。

而课程标准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大都是用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肯定是行不通的。教师必须行动起来,使自己成为一个教学的研究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和思维去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不时地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探究,对不断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只有把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才有希望使“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才能使教师持续进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这也是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三、学生的引领者角色

普通高中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了时代性,所以作为美术老师也要适应时展的要求,在过去,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已经给教师冠以诸多美名,如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对教育观的提升,这些美名逐渐退色。重新反思教师的角色将成为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当好新时期新教师的首要任务。

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以现代教学思想为指导,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教学中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而且要善于总结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另外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为适应时展的要求,增设反映美术学科发展成果的现代设计、现代媒体艺术等内容,所以作为美术老师要适应现代教学的能力,与时俱进。另外,新课程的开设将对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心里压力也越来越大,社会对教师的要求程度也在不断增加。因此,教师必须正视社会发展中的现实,认真分析自己的现状,扬长避短,不断进行自我调控,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教育教学中。

四、学生的研究者角色

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新课程赋予教师的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变化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自己从过去仅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教师的工作重心要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如何促进学生个体主动、和谐、健康地发展。

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不了解学生现状、发展及个性情况,教育教学就没有针对性。教师既要研究学生群体又要研究学生个体,既要研究学生现状又要研究学生发展。学生选择你开设的模块进行学习,可能是多班级、多年级组合而成的一个教学班。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能需要教师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形式。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不是高考的平台,更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美术家,特别是课改以后的教科书,秉承《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合作精神以及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终身学习和进一步发展的平台。因此,美术老师要研究学生、研究教法,以适应高中学生美术学习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五、展望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又一次深刻的变革,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教育的改革是历史的必然,而高中美术课改可以说是机遇,也是必然,顺应潮流来的及时。这次普通高中美术课改把美术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美术和其他学科一样,也是一门必修科目,它和音乐一起有六个必修学分,它们的学分设定等同于科学领域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人文与社会领域中的历史、地理等。高中美术再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了。这次具有重大意义和鼓舞人心的决策,充分表明国家对艺术教育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厚望。我们应该深刻领会新课程内容设置的积极意义和时代赋予美术教育的责任。

普通高中新课程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方面的改革深度和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实施的复杂程度是不难预料的。”但它指明了一个努力的方向,展示了一个美好的前景,给广大的美术教育工作者以信心和动力,让我们看到一个充满活力、充满真善美、充满创新的美术新课堂。我们是实验者,亲身经历这伟大的变革。高中美术课程改革就是在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中走向成功。我们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勇于实践,大胆反思,依着科学的教育规律,必会到达理想的彼岸。因此,我们必须充当好课程改革中的各种角色,以迎接高中美术课程改革提出的挑战。我相信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我们一定能开拓适合我国国情和需要的美术教育新天地。一个我们第一线的美术教师期望与欣慰的艺术教育新美景,正向我们走来,我们将为自己岗位而自豪,我们将为自己的光荣责任而努力。

让我们每一个学生在新课标中健康成长!

让我们每一位老师在新课标下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美术史课程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社区 美术教育 课程资源 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并指出美术的学习应“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反思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堂缺少整体创新,学生缺乏对美术作品的文化背景的理解,审美观察与思考停留在表层;而我们生活的社区环境中蕴涵着原生态的丰富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人文的和多样的美术教育空间。

利用社区美术资源,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不等同于教材和教科书,有学者将课程资源定义为“课程资源指供给课程活动并满足课程活动需要的一切。它包括构成课程目标内容的来源和保障课程活动进行的设备和材料。”①我国课程专家吴刚平则将课程资源按其功能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②按空间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社区,是一定地理区域内人们共同生活、学习、工作、栖息的一个有秩序的空间群落。由许多相互影响的附属部分构成,是一个动的体系。

在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不断推进的现阶段,对于传统课程资源匮乏的普通农村初中来说,对课程资源的再认识以及社区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在此背景下笔者和同事开展了课题《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发应用社区资源的策略研究》,对本地区的美术教学资源进行了初步的搜集整理和教学实践研究,希望以此促进农村初中美术教学和教师的自我成长。

二、开发应用社区美术教育资源要把握的原则

(一)处理好课堂教学和开放性教学的关系

应用社区教育资源的美术教学场所因教学时间等的局限性,因此更多的可以“请进来”,在课堂教学中引进社区中的人、物或无形文化三类资源。

(二)处理好美术的学科特色与综合性的关系

在社区资源利用教学中,原生态综合的美术资源往往与社会知识、生活知识整合在一起,难免良莠不齐,必须认真甄别和选择高质量的与美术学科联系紧密的课程资源,避免上成语文或历史课。

(三)要处理好美术课的人文性和视觉性的关系

在运用社区资源的美术教学中,既不能太偏重美术的人文性的解读,把美术课上成历史课,又不能抛开文化把美术课上成美术技法课。例如,笔者在上《民间剪纸》一课时引导学生了解本地民间剪纸中既有趋吉辟邪的传统观念,也有简练秀美、万剪不断的视觉风格。

三、开发应用社区美术教育资源的途径和策略

(一)通过美术课堂教学途径,开发应用社区资源的策略

以美术国家课程教科书为基础进行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用,往往表现为对课程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如果说美术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是“走出去”,那么通过美术课堂教学活动途径,开发应用社区资源就是“请进来”。笔者把社区美术教育资源归纳为“人”、“物”、“无形的文化”三类资源。“物”的资源:例如地区的特色工艺品、秀丽的自然风光、古镇建筑、学校、地区特产、纪念馆、博物馆。笔者在上《泥塑》一课时,由于农村初中购买陶泥不便,于是我就带领大家找到本地可用于雕塑的泥。如在笔者上的课题公开课中,就实地拍摄了本地优质资源博物馆和恐龙园中的图表,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人”的资源有:各类设计人员、艺术家、手工艺人、民间艺术的继承者、流行文化传播者。可以请进来的社区美术教育资源也包括“无形文化资源”:风俗习惯、历史传说、等。例如,笔者就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多个本地传说和习俗展开连环漫画教学。只要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比较深入的解读,提高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同时具备开阔的眼界和心胸,会发现可以吸纳进来的社区资源异常丰富。

(二)通过综合实践活动途径,开发应用社区资源的策略

在社区中进行的综合型美术实践课对学生意义,在于提供了人与社会、人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原生态的审美情境中欣赏、判断、交流、创新,自由地快乐成长。

1.利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开发应用社区资源的美术教学

对于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教师应尽量利用学校统一外出活动时进行。如笔者和另一位实验教师就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为依托,在07年组织了以美术活动和家乡传统文化的调查为主要内容的《水乡古镇南杨桥》综合实践活动、《家乡的变迁》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对家乡水乡古镇进行调查研究,写生、摄影和采风。

2.利用暑期学生小课题组实践活动,进行开发应用社区资源的美术教学

在07年暑期,我针对社区中各种美术形态和文化传统,指导学生开展了一次暑期调查研究活动。首先,是教师准备阶段。我先对本地美术教育资源作了大量的收集和分类工作,还设计了《学生暑期课题研究指导方案》、《如何进行社区美术资源调查与访问》,以及空白调查报告表格、空白调查问卷表格和学校介绍信。其次,是学生前期准备阶段。我利用美术课对学生加以培训,每班成立一个小课题组,并选出组长。在暑期调查开展过程中,学生按课题小组、确定采访人群设计问卷、实施考察、测量、调查和访问,写调查报告等,在学校的两个回校日,教师对学生的研究展开了检查、交流和调整。暑期过后,各小课题组上交整理好的调查报告及其他成果,教师对课题进行整理总结和展示。经过师生努力,活动形成了多种作业成果调查报告、调查问卷及分析、摄影、书画作品、剪纸和实物等。促进了师生对生活于其间的社区和对本地传统文化和美术形态和知识的了解,也促进了学生的社会交往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通过校本课程途径,开发应用社区资源的策略

笔者主持了以美术活动和家乡传统文化的调查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水乡古镇南杨桥》的开发,对应用社区美术资源的教学研究成果予以了总结。围绕水乡古镇杨桥的建筑、风俗、文化、环境编写了校本教材,形成了应用社区资源特色的校本课程。

在研究实践中笔者感到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教师要注意应尽量取得学校领导和其他老师的理解和支持,充分准备和合理的组织,对社区原生态的美术资源认真甄别和选择,转变观念及提高理论、知识技能和研究能力。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指导学生从兴趣点入手,使学生在社区这个综合原生态的美术教学场所中思考、辨析、沟通、表现,从文化角度看,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文化的传承、交流和创新,从视觉艺术角度看有利于学生提高对生活中各种原生态的视觉艺术影像思考、解读、辨析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范兆熊.课程资源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术史课程总结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教学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运用,但在美术理论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和运用比较少,缺少理论性指导和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运用案例教学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典范来呈现实际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实际教学情境做出判断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教学中已得到一定程度的运用,但在美术理论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和运用比较少。缺少弹论性指导和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运用案例教学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典范来呈现实际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主动探究学习,进而把握之中的基本原理、问题解决技巧等,促进学生的实践体验,进行评价反思,培养学生对实际教学情境做出判断的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概念的界定和理论研究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撰写或编辑起来的原始材料、案例报告或案例研究,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对一些实际教学情境的描述。高师美术学理论类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以一些典型的美术教学现象为媒介,以问题为向导,分析体验再现的、真实的美术教学情境,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与自主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的运用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意义。

美术理论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建构主义学习论和后现代教学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已知识经验的过程,将主体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活动相互联结,进而成为内化的知识经验。美术理论类课程案例教学通过创设美术教学论、中外美术史、汉画像石艺术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将美术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教学实际情境结合,从而建构起自己的亲身体验与内化知识。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预测的教育领域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永远处于转化和过程之中。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师生关系、评价手段等环节案例教学都依据后现代课程观的理念,教师与学生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激发提升。

二、美术理论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模式

案例教学法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的应用需要将案例课程的设计、案例课堂运用的基本过程和案例教学的评价与反馈,作为相互关联的部分,引导学生把美术教学理论与技能运用到教学情境中。案例课程的设计首先应明确教学目标,比如,录像案例《苏州园林》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和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案例在教学中施行的步骤包括案例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案例呈现、案例讨论、诠释与总结。案例教学在本质上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案例教学可说是随着系列问题不断深入的思维激发。教师首先向学生呈现要展开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观看案例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录像形式的案例比较感性鲜活,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运用;案例教学进展到更深层面时,可使用凝练的文字形式的案例。在条件允许下,可以运用人物角色扮演、视频播放、实地调查、艺术作坊考察、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等新型的案例呈现形式。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师美术理论课程中的开发运用

美术教学论课程包括美术教学的前提、美术教学理论的基础、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演变、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历史、美术教学设计、美术教学的内容及方法、美术教育评价、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美术教学研究、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丰富学生对美术教育教学原理的认识。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在开始接触美术教学论时会对定义、原理等抽象概念感到枯涩、乏味,由此学习兴趣缺失。引入案例教学,在感性切入的基础上原理更简明清晰,使教学原理和教学实例一体化,具象与抽象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统一;可使学生体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教育教学知识,而且具有实际的教育教学技能;可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学教育教学实际景况。通过教学录像等创设现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习经验丰富的教师怎样进行课堂教学。

中外美术史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是提高学生美术理论水平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系统的介绍中外美术的整个发展过程,及各个时期优秀的美术作品,涉及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艺术形式,重点放在绘画部分。使学生了解中外美术史的全过程,并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美的鉴赏能力。通过对中外美术史历程中若干问题的讨论,引发学生对中外美术史料的把握以及对美术发展规律的探讨的兴趣,掌握美术史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为以后进一步研究美术史以及从事艺术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播放中外美术史视频资料、图书馆阅览画册,以及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等。

唐代绘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黄金时代,革故鼎新,形成了恢弘豪放、雄健宏大的风格。以唐代人物画单元探究学习为例开展案例教学,可分为兴趣导入、分组探究、实践体验及信息搜索、展示探究成果、相互评价五个阶段。兴趣导入:了解唐代人物绘画发展概况,搜索相关书籍做好笔记,并分组;各小组接受学习任务,并制订学习计划。分组探究: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校园局域网上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以及因特网上查找的信息,了解唐代人物画文化背景知识及技法;各组将获取信息整理归纳并为制作演示文稿作准备。实践体验及信息搜索:学生通过教师的唐代人物画师生互动网页,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一幅唐代人物画进行临摹,对唐代人物绘画进行切身感受;学生对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并制作成演示文稿。展示探究成果:各组发言人通过多媒体制作的演示文稿,展示自主探究学习成果:学生通过发言人的讲解体会唐代人物画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并解答由发言人提出的本组研究的问题:根据演示文稿对唐代人物画不同风格的发展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相互评价:最后各组展示实践活动的成果,谈谈对人物画现代地位的亲身体会,发表自己对人物画与不同艺术题材之间相互作用的看法,畅谈振兴人物画的想法;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最后教师做总结。使全体学生对唐代人物画这一艺术的理解更深刻。本案例通过系统的对唐代人物画的探究学习,结合情感体验,使学生了解唐代人物画的基本特征,使凝聚着数千年来中国文化精髓的艺术精神得以传承与发扬。重点对历史政治画与绮罗仕女画进行探究,教师采用有效的情境设置,学生通过调查、比较、分析等探究性学习,掌握绘画艺术风格,进而进行临摹与创作,培养学生审美情操。

汉画像石艺术赏析主要讲述中国汉画像石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介绍汉画艺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分析汉画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分析汉画艺术的美术史意义,为进一步研究汉画艺术奠定深厚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理解本民族和i徐州地区的艺术传统,提高民族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发扬民族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对徐州地区的文化特色,汉画像石做赏析式讲解,教学内容应注重科学性、应用性、实践性。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播放汉代画像石视频资料、图书馆阅览画册,以及参观国内画像石博物馆等。例如学习徐州地区汉画像石的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包括徐州狮子山楚王陵汉墓、徐州汉画艺术馆经典藏品、徐州白集画像石墓的图像配置和观念信仰和徐州茅村画像石墓考察与研究;学习作为传统文化元素的汉代画像石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古为今用,从袁运生的油画作品看汉画像石在中央美院教学的具体应用为案例,探讨汉画像石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产业化开发。充分利用徐州本地区丰富的楚汉文化艺术资源,在实地考察中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关注,提高作为文化传播者与传承者的文化自觉性。

对案例教学的评价不应只限于课程教学结束后的终结性评价,而应采用多种评价形式,在教学活动中采取过程性评价,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与个人内评价相互结合,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与校外评价共同进行,从而对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使学生内在素质得到成长,教师持续反思提高教学技能与智慧,促进优质课程的生成。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美术培训分析报告范文 下一篇:绘本美术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