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法范文

时间:2023-11-28 16:32:09

研究性学习法

研究性学习法范文第1篇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研究性学习从含义来看,它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狭义上,它作为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广义上,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本文所阐述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正是从广义上来说的。

在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可以有下列几种类型:

一、开展问题式研究性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知识的呈现――理解――巩固――评价模式,而研究性课程是一种问题解决模式: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有研究意义的深层次的问题供学生研究学习。设计研究性问题要注意两个方面:①问题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争议性、有研究的价值。②对文章的主旨有深刻的揭示。比如《祝福》中是谁促使祥林嫂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鲁四老爷?柳妈?封建礼教?祥林嫂自身的愚昧?……

在预习时,先把鲁迅的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介绍给学生:这篇课文写于1924年,所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辛亥革命只了帝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加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有关的参考资料介绍给学生:

(1)鲁四老爷:一个冷血的看客?

(2)柳妈善女人?刽子手?

(3)封建礼教:无形的枷锁?

(4)祥林嫂自身的愚昧?

然后再把这个问题布置给学生,鼓励学生从人物分析的角度,结合教材,从教材中寻找依据。独立研究,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研究结论未必正确,但只要能有理有据,自圆其说,言之成文,畅所欲言,就达到了目的。最后还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在大家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统一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二、开展比较式的研究性学习

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比较本身就是研究,就是一种思维方法;比较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就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比较,可以是文章标题的比较,同单元课文的比较、不同体裁课文比较、思想内容的比较、课文与学生习作的比较、文章结构的比较、表现手法的比较等。比如:同一景物在不同的文章中也各有千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写道: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孙犁的《荷花淀》: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两段文字都写荷花,而前者展示荷花静态的美,用“亭亭”、“袅娜”、“明珠”、“星星”作比准确生动地描绘出荷花的优美的姿态和色泽状态。后者用“铜墙铁壁”、“密密层层”、“舒展”、“哨兵”比喻泥人呈现荷花坚毅之美。比较之中凸现出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鉴别出描写的准确生动程度。

三、开展专题式研究性学习

开展专题式研究性学习,就是摒弃传统的以课文为教学单位的方法。按专题来组织教学。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必须根据“专题”的特征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恰当的组织形式和研讨方式,力求做到灵活、生动、科学、有效。这里的灵活就是要因“题”而异,生动就是要有活泼的学风,科学就是要突出“专题”的重点难点,要让学生自己去“实践”、研讨,有效就是要务实,开展专题式研究性学习,教师课前布置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积极准备,然后在课堂上畅谈自己的看法,教师组织学生以讨论和辩论的形式来探讨问题。比如: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高中《语文》中有小说四篇《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守财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在教学中,可将四篇文章汇为一体,构成一个专题化单元。再结合语文教学的内容体系和能力要求确定本单元学习讨论的重点专题:细节描写在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四、开展拓展式研究性学习

拓展式研究学习法的核心是“互动”和“迁移”。它以教材为基础,以探究、迁移为手段,以能力培养、规律探索、实践运用为终极目标比如:高中《语文》中有《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学习这类课文,就采用课内向课外拓展、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这类课文可以这样设计:①筛选问题,确立研究小专题。让学生在课堂上预习课文,提出问题。教师根据这些问题整合出几个小专题,然后让学生选其中的一个专题,或独立或组成小组分头找资料完成研究任务。②研究文献,搜集整理资料。先教给学生查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而找出有用材料的方法。③分析整合,形成小论文。学生通过阅读消化,了解课题的有关范围并从文章中发现新的线索,再扩大查阅对象。如:林黛玉到底是怎么死的?受后40回的影响,和书中的绛珠仙草还泪而逝的故事,大部分人都认为林是泪尽而逝。但有一部分说她是投水而死的,也有人说她是和晴雯一样受诽谤而死的。研究其死因,必须得先阅读《红楼梦》及其它相关材料。

研究性学习法范文第2篇

一、教师充分发挥自身在学习中的作用,提高自身能力以推动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1.态度要积极。

教师对研究性学习从态度上有一种近乎“本能”的抵触,原因在于,学生研究视角的多样化完全超出了教师专业知识所精通的范围,因而导致教师在特定的问题情景中显得蹩脚和尴尬,教师的优势心理以及与这种心理相关的自尊感大大丧失。而要弥补这种失落,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这种付出大半都是“无私奉献”的,所以很多人选择了退避三舍。只有转变观念,克服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压力,态度自然就积极了,才能真正与学生一起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去,与学生共同吞咽失败的苦果,品尝成功的喜悦,才能博得学生的尊重,也就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能力要提高。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应当有“一桶水”,要例行好学生学习指导者的角色,自身必须扩充知识面以提高自身研究能力。这主要包括:如何搜集、整理、分析资料;如何设计问卷、调查表以获取信息;如何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如何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如何利用时间和其它资源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一览众山小”,去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从而使研究性学习搞得最好。

3.组织要得力。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新的课题,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不理解、不支持不利于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宣传和组织工作显得很必要,才能使学生学习兴趣长盛不衰。

二、要注重“研究性学习法”的课堂模式。在数学教材学习中,研究性学习是以每章为一个课题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研究。

1.自学质疑。

教师通过教材内容、生活实例、试验现象等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自学,发现并记录新问题,利用已有的知识,采用各种手段,对新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并利用网络、图书、报刊等资料,实现对问题的初步解决及认知结构的初步建构。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发现新问题、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启迪科学的思维方式、指导科学的研究方法等方面。

2.合作释疑。

由于学生受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很难对当前学习内容有完整的认知结构,仍会存在很多疑问。这时教师要为学生指出重点,解答难点,体现师生合作;课堂上师生关系平等,同学关系融洽,学生敢对老师说“不”,充满民主、合作的气氛。

3.学习报告。

学习报告的撰写与研究性学习同步进行,提醒学生及时捕捉、记录自己的新思想、新感受,不断积累素材。对于学习报告的撰写要求按规范格式去写,并要求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具有新意。实践表明,学习时有知识总结、有公式推导、有专题分析、有争论热点、有学习体会、有错误例析、有方法归纳、有待解问题等等是十分有必要的。学生的研究成果实质上已有知识的再现,学生的研究新意体现在不同的研究角度和学习体会上。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报告要写出中肯的评语,并将优秀的作品推荐给同学们进行交流,从而达到推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4.评价反馈。

学习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报告,同时根据考试结果进行总结,采用表扬与激励相结合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准自己的位置,让其感觉到有希望,有前途,有信心的去学习。

5.深化交流。

为了让学习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采用分组答辩的方式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深化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只有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法”的课堂模式中真正学会“研究”、学会“学习”才能把研究性学习法的精髓落到实处。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的学习,才能把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达到最好。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动手、动口为主,老师为辅,通过学习自身的操作与研究,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这种学习方式的内涵,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的最终目的。

研究性学习法范文第3篇

课程改革后,各地编辑的教材也设法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这更为我们教师使用研究性学习搭建了平台,我们使用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的生物学(主编:刘植义)每一节都是按“身边事”“探究竟”“大家谈”“知识链”“实际用”“想一想”“试试看”“开眼界”的结构出现。其中的“探究竟”就属于研究性学习内容,其目的是教会学生思考,有普普通通的自然或生活现象,引起自己的发问,针对问题,寻求答案,在寻求答案过程中群体之间开展互动研究,查阅资料上网或实地考察,在活动中增进友谊,认识合作的重要性。

现以第二章第三节《无机盐与植物的生活》为例进行说明:

身边事

耕种或浇地时农民总是要往农田里施撒氯化氨,硫酸铵、尿素、磷酸氢二铵等化肥,这些无机盐(化肥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呢?为什么田地里施用化肥后作物就增产呢?)

探究竟

1.取大小相同的两株健壮幼苗一株培养在蒸馏水中,一株培养在加有适量硫酸铵(或其他含氮化肥)的溶液中,两周后观察这两株植物的生长状况有何不同?这种现象能说明什么?

2.收集化肥标签或说明书,分析常用化肥可利用的元素主要是什么?

3.观察老师准备好的四株植物,根据小词典分辨出正常缺磷缺钾和缺氮的植物。

4.设计一个探究活动,某一种元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的实验方案。

小词典

氮、磷、钾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要求量较大的三种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各有不同的作用,一旦缺乏,植物会出现不良症状。

缺氮:植物矮小,新叶淡绿老叶黄色枯焦。

缺磷:植株矮小,茎叶暗绿或呈紫红色。

缺钾:茎秆细弱易倒伏,叶黄色。

按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使用文本中的问题属于从基础教育中选择课题,利于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人文环境以及实现的生产生活,关注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这些学生都来自农村,土地是他们的父母生存的依靠,种田生产粮食是他们最大的心愿,施用化肥来增产是最根本途径,但在施用化肥方面农村确实有很多的误区,认为多施肥就会多打粮,不懂根据作物生长不同时节土质成分而合理用肥。认识了生物学,我让学生把小词典的常识提供给家长并利用星期天到田间地头去观察,协助父母管好责任田。有的家长并和学生一样加入到了研究性学习的行列里了。家长的做法是自觉的情愿的,是为了多增产粮食、多产棉花、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他们这样做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趣味,真心感到家长对自己的学习很关注,间接地也促进了学生的自觉学习。家长会上,他们对学生协助他们合理用肥的建议很赏识,并向我请教农业管理的科学方法,他们讲过去孩子不愿去田里,上了中学自愿下田,关注作物长势,还说得条条是道呢,真是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们对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结合现实生产的做法很满意。研究性学习,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把学的知识派上了用场,真可谓“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

开展研究性学习扣紧文本,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内容,提高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增强了时效性,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社会责任感,密切了家校关系。

研究性学习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问题;运用

一、研究性学习法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法是大有可为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己阅读文章,概括主要内容,摘录重要信息,自己质疑或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完成指定的作业,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广泛摄取信息,达到灵活运用语言的目的。

这种学习方法是开放式、综合性的,它包括课内的、课外的和学生自我的。课内的主要文本:课本、读本、名书、名篇等等。可以研究一篇文章、一本名著、一个作家、一种文学流派、一种语言现象、高考卷中的语言规律等等。课外的主要是社会:通过媒体认识社会,研究社会。学生自我是飞跃:这是对抽象的经验方法的研究,是对自我本体的研究,通过研究,使学生从学会教师和书本的现存知识(学会),转向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教师的指导达到自我学习(会学),掌握一把最适合于自己的金钥匙,去开启一扇扇科学的大门。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法的基本策略

总的策略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体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创造民主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引发学生学习、质疑、发现问题的动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习惯的养成

一篇课文如何学,这固然受到教材自身特点及教学目标的限制,但学生对教材的第一印象所产生的心理需要若能得到满足,便可引发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化。让学生民主设计选择教学形式,就会在求知欲和与教学效果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在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清楚每单元和每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然后根据每篇课文不同的特点,和学生共商教学模式或提供模式供学生选择。

(二)指导学生将教学重点、难点化为问题,引发学生自己去探究、论证

要鼓励学生敢于发问,勇于质疑。有不少学生有一种羞怯心理,不敢质疑,不好意思向教师、向同学发问,怕教师轻视、责怪,怕同学挖苦、讥笑。还有的同学问则问矣,却浅尝辄止,缺乏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而这往往是学生学习难以成功、创造力难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教给学生多种思维方式,给学生探究的武器

在探索、求证中最重要的是要逐渐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授予他们探索的思想武器。思维品质的成分及表现形式很多,主要有5项: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中外学者的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发展和语言能力发展呈阶段性,我们在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时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在实践中我感到需要着力培养学生以下几种思维方式:求异思维方式,也就是转换视角法。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法的模式

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试着建立以下教学模式:

(一)一套常模

汉语阅读教学的智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鉴赏力、迁移力和创造力,其直接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复合结构,纵向上分为阅读感知力、阅读理解力、阅读鉴赏力、阅读迁移力和阅读创造力五个层次,横向上包括阅读选择力、阅读思考力、阅读想象力、阅读记忆力和阅读时效力五个方面。在中小学阶段要求培养的阅读能力可分为认读――解读――赏读评读应用能力,各层级间既阶梯分明,又互有联系,有一些交叉。从语文学习的特点出发,我们认定其结构是: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领悟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一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二)几种课型

1.概括论证式。这种课型常用在议论文、说明文中。在进行议论文、说明文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论证式理解分析。这种课型首先训练学生概括大意,主要运用概括归纳的方法;然后理清要点,筛选出主要信息,列出文章的结构;最后对要点进行论证,要注意逻辑的严密性。在议论文、说明文写作训练时也可运用这种方法。

2.陈述分析式。这种课型可灵活运用于各种文体的课文,主要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指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由学生对问题或话题进行陈述,要注意表述清楚,条理清晰,语言要准确、连贯、简明、得体。如果是描绘性语言,则要求用不同的词语、句式、修辞描绘同一事物。同样,在进行写作训练时也可运用这种方法。

3.讨论交流式。遇到较难理解的课文可采用这种课型。首先老师将课文的重点、难点化为问题提出,交由学生探究解决;学生个体探究,得出个人的结论后,交四人小小组讨论,得出统一意见;小小组将统一意见交本大组集体讨论,由大组组长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最后全班交流总结,由各大组组长代表发言,其他组员补充并回答其他组提问。老师在此过程中要随时注意指导,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

4.评点解疑式。这种课型通常用在文言文、难度较大的小说、散文的阅读中。老师给学生几条阅读建议,提出阅读目标,让学生自己阅读并讲出自己的理解,老师只作适当的评点:如果学生在阅读中遇到难题,则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解决。对多数学生都感到难理解的地方则由老师重点讲解。另外,试卷讲评、练习课也可采用这种课型。

5.比较鉴赏式。这种课型主要用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文学作品重在品位文学语言的精美以及写作技巧。语言品味重在揣摩词语、句式、修辞,运用比较替换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揣摩出语言的妙处。对同一时代不同作家、同一类型不同作家、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更能够鉴赏它们的不同特点。在作文训练中,运用这种方法也可使得语言更优美。

以上各种课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同一篇课文也可综合运用多种课型。

四、结语

通过上述方面的分析,教师应看清研究性学习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与阻力,更应看到其光明的发展趋势。正是因为认清了可能存在的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它,才能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更合理地运用研究性学习法。作为语文教育的新探索,研究性学习法尚不能称得上完善,这就更要求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克服困难,在实践中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为语文教学的发展工作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李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误区及对策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68).

研究性学习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法;思路;模式

数学内容具有推理严谨性、应用广泛性及内容抽象性等特点,属于思维性科学。高等数学中涵盖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其思维能力和各种综合应用能力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洞察力和动手能力,对所学知识能够分析和整理并对其深化、拓展,触类旁通。

一、研究性学习法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意义

一般而言,研究性学习这一特殊的学习方式,不仅有着一定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同时也有着某种程度上的互动性。而高等数学这门特殊的教学,其难点相对较大,我国新课程的改革,对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有着一定的重视度,高等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着一定的必要性。(1)高等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科学素养以及科学素质的提高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作用,在增加学生大量科学数学学科知识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些跨学科的知识。(2)高等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特长的发挥和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在某种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较大的舞台,有利于学生潜能的释放。(3)高等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社会综合实践能力的加强有着实质性的帮助,学生通过对研究性的数学问题进行猜想和探索,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高等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实施意义。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当下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我国高校教育质量。高数内容由定义、定理及公式组成,但其附属由条件和结论组成,强调逻辑性和思维能力,在此教学中贯穿研究性学习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能更快地培养社会急需的高质量及应用型人才。

二、高等数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法的实施思路和实施步骤

1.设置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模式目标在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下多局限于知识和能力培养中,不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重视创造知识成果的过程。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目标在于强调学生学习兴趣的满足,重视态度和技能,以“实用技术、态度、技能、知识”构成目标体系,关注学生意志品质和情感体验的培养。高等数学研究型教学目标的设定,为充分调动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通过优秀学生代表作为表率,以数学运用能力本位为取向,注重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培养。数学信息素养及信息技能是培养的重点目标,数学公共课内容具有面向实际问题和综合性的特征,其具体教学过程需要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2.选定研究课题

研究课题要具备全面性。由于高等数学知识的偏重点不同,每个研究课题自然也会有差异,但所有课题的相同地方在于基础知识点,若遗漏了此方面知识,教学内容必然会偏颇。然而也不能要求高等数学的知识点出现在每一个研究课题中,那样就会形成研究课题图解式高等数学。研究课题选定强调难易适中,此项也是研究课题选定中的重要原则,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研究课题所需知识如果和学生现有知识及能力不符,学生就会因太难而降低学习兴趣。反之,若研究课题知识过于宽泛或高于现有知识储备,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研究课题选定要具备可选性;教师在确定多个研究课题时,要根据自己对数学知识点和知识结构的理解,一旦确定课题,要在教学平台上提前整个课程的研究主题及研究重点,便于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专业选择课题。

3.组建研究性学习小组

按照学生自愿、兴趣等原则构建研究性学习小组,并指派一名优秀学生负责组内各项事物,如协调组员问题,根据学习任务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在能力互补的基础上分解任务,使学生可以充分地自主学习。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协作学习的优势,尤其课程教师能成为学生学习技术的支持者和方法的指导者。通过小组之间的共同学习,学生能初步解决研究课题遇到的问题,了解课程难点和重点分布规律,有效提高学习兴趣,为后续完成教学任务做好铺垫。

4.教师指导

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起到多方面作用,如研究方法指导、研究方法修正、知识答疑等。其指导方法也具有多个方面:(1)常规课堂授课。这也是研究性教学中基础方法,按照教学目标在一定时期预先安排的教学环节。本课程的知识点都能在此过程中得到全面且系统的讲解,这种方式需要大量的与本课程相关的知识作为支撑,所以适合选择在学习小组课题研究到攻坚阶段。课堂授课可以让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本课程知识,帮助学习小组对已经自学的情况进行回顾检查,进一步积累所研究课题知识。(2)线上互动交流。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多个高校教学中都融入了互联网技术,学生可以通过在网上帖子的形式对存在问题进行充分交流且多次反复讨论,最大限度地便利了学生,师生处于平等地位。此外,研究性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积极了解所研究课题的最新动态及研究成果,熟练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内在结构。研究性教学重要的是能力的运用,并不是单纯知识信息的积累,教师要树立创新研究思想和现代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研究创新能力。

5.引导探究

在实施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当贯彻引导研究于整个过程中,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理论,在进行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时,应当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讲求过程实施中学生的独立钻研,重在对学生主观能动性及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对高等数学未知领域的探讨研究,形成对问题的解决,完善整个学习过程。

引导探究进行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一般分为四步走,首先,针对本节课程需要学习的内容,教师提供给学生相关的材料,协助其研究;其次,针对数学课本要学习的内容及特点,进行启发性问题的设计,吸引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再次,激活思维机能,通过对数学课本内容的精妙设计,诱发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思考,并概括课本及思考到的内容;最后,针对学生的研究,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并让学生或讨论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研究结论,完善对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获取新知识,得到新经验。这一过程集中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即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起始于具体问题,然后高等数学教师设计研究活动的程序,进而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依据此去自主地进行对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的研究,实现对知识的读取等。

6.评估效果

研究性学习法的效果评估倡导多元化,如测试测定学习成绩,主要测定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熟悉程度。如检测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学目的是否相符,以学生所撰写的研究论文、研究报告及研究资料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再如,跟踪观察平时成绩,主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达到教学要求,研究性学习是否开展,并根据总结、研究记录及自我评价得出成绩。

三、研究性学习在高等数学课程中应用的实例分析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教学更应该贯穿整个知识系统,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并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对新科技提高重视度,在实际的生活中结合生活背景,近些年来,高等数学题目多以时代特色的事物以及具有高科技的相关知识作为背景知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提高对新科技成果的关注。另一方面则要培养学生对原因和结果及时分析的习惯。高等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更应该加强其实践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新科技成果的关注,并及时地对原因和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增强高等数学教学的效果。其中实际教学案例如下:

案例1:研究性学习法重点在于应用,使学生能分析、整理和应用所学知识。例如,在学习微分方程的建立与解法,可以解决人口问题、环保问题、资源问题、文化问题等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的调查和对策研究的计算。学习求解定积分可以促使学生巧妙应用计算机编程。导数的推导、应用和其原理分析的方法及逻辑性更是广泛出现在生产实践中。

案例2:高等数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法还强调探究,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新的知识。高数内容由定义、定理及公式组成,但其附属由条件和结论组成。一般教师在讲解新知识时会采用回忆旧知识的方法引出新问题,之后对其新知识进行推理,从而得出结论。在引进新知识时,应让学生自身体验新知识的推导、检验过程,增强学生对探究的信心。例如,某高校教师在讲解定积分一课时,先从某则寓言故事引入,进而引出数学“积零为整”的思路。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先将“变化”的问题转为“不变”问题,其次在“静止”状态下计算微元,第三得出整体近似值后求和,最后取极限,将“不变”问题转为“变化”问题,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处理方法、都是计算一个和的极限,只是在过程中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发言,教师做总结得出定积分的概念。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和人才教育的推进,许多高校也从扩张型教学转至质量教学,高等数学在此环境中也赋予了全新的内容,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研究性学习法能让学生自觉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增强其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灵晓,许丽萍.在高等数学习题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5):24-28.

[2]郭竹梅.基于研究性学习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70-72.

[3]高芳.高职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J].才智,2013(9):53.

[4]李小梅,叶赛英.重探究、重应用、重体验:研究性学习法的具体举例,以高等数学课程为例[J].数学教学研究,2014(2):45-49,55.

[5]吴闽江.高等数学.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探索[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165-167.

研究性学习法范文第6篇

一、初中思想品德研究性学习法的问题选择

研究性学习法,就是以研究为主要手段,针对某一个问题积极研究探索,进而获得知识、锻炼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法,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研究问题的选择。

趣味性。初中学生正处在一个敏感的年龄阶段,他们对于新奇的事物非常有兴趣,所以,教师在进行研究性学习问题的选择上,首先要遵循的就是趣味性原则。带有趣味性的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促进学生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等能力的发展。

思考性。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还要注意选题要具有促进学生思考的作用,所以,第二个原则就是思考性原则。只有带有思考性的研究问题,才可以促使学生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积极研究探索,还可以促进学生相互交流沟通,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适度性。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法时,教师要选择适应学生学习情况与认知水平的研究性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学生在学校或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一些小事,也可以是从新闻上看到的国内外大事,教师要以一个恰当、合理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研究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进而促进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

二、将研究性学习法引入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策略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是起主体作用的。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引导着学生学习,为学生解答着疑惑。研究性学习法的引入,完全打破了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进行问题研究,进而发展自身的综合能力。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将研究性学习法引入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呢?

第一,小组分工。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之后,要对学生进行小组分工,根据班级人数,确定小组数目。通常来说,每组人数在4~6人为宜,同时还要选出一个小组长,组织组员进行研究学习。比如,教师设置这样的研究性问题:各种交通标志的含义。这是在讲授有关遵守交通规则的内容时涉及的问题,它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各种交通标志的含义,促进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意识的树立。小组可以这样分工:熟悉网络搜索的学生负责上网查找资料,喜欢利用工具书的学生负责到图书馆查找资料,整理能力较强的学生负责将所有资料进行整理、分类,而文笔较好的学生则负责将这些整理好的资料做成文字作品,美术设计水平较高的学生还可以将文字作品配上相应的图片、音乐,为作品增色。

第二,信息处理。学生针对一个研究问题找到各种不同的资料,这些资料有一些可能是与问题相关度较小的,这就需要学生有效地做好资料的整理与信息的处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应积极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得出代表小组的意见。比如“濒危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研究”,这个问题要求学生重视“生活环境”一词,还要注意研究的对象是濒危野生动物,了解了这两点之后,整理资料和处理信息就很容易了。

第三,成果交流与展示。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结果是各个研究小组将本组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讨论自己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哪些新知识,发现了哪些新问题,锻炼了哪些能力等,这些都是学生自己努力之后获得的,需要教师及时进行表扬与鼓励。所以,小组进行成果交流与展示的同时,教师还要对各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有效的评价,指出不足,表扬优点。要注意的是,除了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还要对学生的研究态度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果与教学效果。

研究性学习法范文第7篇

1、研究性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的形成与利用

把研究引入化学课堂,就是让学生以研究的姿态自主学习。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把握学生化学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研究该知识的上位知识,了解学生上位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学生研究地学习建构必要的知识与能力基础。

把研究引入化学课堂教学,并不排斥接受式学习。把研究引入化学课堂教学,也并不意味着任何教学内容、任何章节、任何课时以及课时的全部时间都是采用研究性学习来组织教学。根据学生认知基础和教学内容安排特点,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使学生具有必要的知识铺垫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学生继续开展研究地学习后续知识的保证。

以“离子反应方程式”为例,其上位知识是“离子反应的基本认识”,达到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这一学习目标,其前提是学生形成“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的基本要求和规范”这一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师通过实验情景采取必要的授受式教学是必要的。教学设计如下:

演示实验:向Ba(OH)2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显红色,再滴加稀硫酸,观察现象,并作出解释。

实验现象:红色褪去,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原溶液中OH-和Ba2+离子不断减少。

得出结论:离子反应即离子参加的反应,复分解反应方向即离子减少的方向。

接受学习:以上述反应为例,介绍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一般步骤:一写二改三删四查,具体过程略。

最近发展区的形成:书写的关键是哪些物质应改写。一般来说,溶液中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的物质要改写成离子形式。那么哪些物质要改写?如何改写?哪些物质不能改写成离子形式?

实验启示:向Na2CO3、CaCO3固体中加足量稀盐酸,都有气体生成;向盛有Na2CO3、CaCO3固体的试管中加蒸馏水振荡,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取上述溶液,加入足量稀盐酸。Na2CO3溶液中有气体生成,CaCO3溶液中无气体生成。

得出结论:Na2CO3溶液中有CO32-,而CaCO3固体难溶,CaCO3溶液中无CO32-。

教师点拨:所以Na2CO3溶液要写离子式,而CaCO3不能写成离子形式。

最近发展区的利用:知识拓展进行推论,得出“难溶物的溶液中无离子或仅有极少量的离子,所以在离子反应方程式中都不可写成离子形式”等结论。

巩固训练:练习书写Na2CO3、CaCO3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实验激疑:向Na2CO3、NaHCO3、Na2SO4、NaHSO4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只有NaHCO3溶液无沉淀生成,其余溶液都有沉淀生成。

得出结论:NaHCO3溶液中以HCO3-离子存在,NaHSO4则以H+和SO42-离子存在。

巩固训练:练习书写上述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课后分析: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的难点是判断哪些物质要改写成离子形式及如何改写。用几个典型实验清晰地说明了难溶物与可溶物、强弱酸的酸式盐电离情况等易混淆的知识,在实验观察与研究的过程中自行得出物质在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和离子反应方程式中化学式书写的原因及其意义。改变以往离子方程式书写靠老师讲学生记忆,模仿规范强化训练,造成学生一知半解,虽勉强模仿却不知其意义的被动学习。

2、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

太简单的问题,学生无需探究就能回答,太难的问题,学生会认为问题高深莫测,解决问题简直是望尘莫及,从而彻底丧失探究的信心。要使探究的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已经拥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够理解问题中的部分事实和现象,并有一点思考的余地,使他们心中存在成功的希望。这种希望会一直支撑学生去探究,去思考直至找到问题的答案。

并不是难的知识要去研究,容易的知识就不需要进行研究而习得。研究地学习其素材的选择并不是取决于知识的难易或在化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而是取决于知识是否适合于研究地学习,以及教师对知识学习的处理方式,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的设置。

“钠的物理性质”属于认知性目标,学习要求是识记。如果老师讲学生听,一般不难掌握,但缺少了感观刺激。这样的教学味同嚼蜡,难以唤起学生持久的学习欲望。如果学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增加了感性认识,掌握也不是问题。但这样的教学是唯知识的,缺少方法教育,态度养成。新课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上述两种教学方法显然不能满足,课程内涵没有充分挖掘,教材的再次开发也是欠缺的。指导学生研究地学习该知识的教学设计如下:

学生讨论:为了认识一种未知物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

提出研究课题:钠是我们本节课要认识的物质,请你设计研究钠物理性质的实验方案,即我们可能通过哪些途径或进行哪些操作认识钠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沸点等性质?

学生设计方案:观察钠认识颜色和状态,取钠并与一系列已知硬度的物体如石、木块、铁、玻璃等通过划痕、用刀切、用手弯等操作认识硬度。称取一定质量的钠,再投入装有水的量筒,观察水上升多少,得出体积进行求算密度。用水、煤油进行比较。加热钠,测定钠熔化时的温度,认识熔点。

方案评价:查教材等资料,组织小组讨论,对上述各项方案进行评价,确定可行性。

实验研究:学生在可行方案的指导下自主开展实验,实验结束后汇报研究结果。

实验结论:1、观察钠在煤油中的保存;2、取出钠块用刀切,感知比一般金属软;3、刀切面的颜色银白,有光泽,并逐渐变暗;4、钠块投入水中,观察到钠浮在水面,并发生剧烈反应,钠块熔成银白小球。

组织讨论:在上述实验中,可以得出哪些物理性质?在了解钠的物理性质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又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如何测定一块钠的体积?

研究结论:钠呈银白色,有光泽,较软,固态,密度比煤油大比水小,熔点不高。化学性质活泼,能跟空气、水反应。用煤油替代水可测定钠块体积。

引发新的研究:从以上实验得出钠的物理性质的同时,我们观察到钠也发生了化学反应,为了全面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我们要设计哪些实验方案呢?(过程略)

把研究引入课堂,让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内容成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师生的共同研究,自主地探究知识的来源、原理、应用和发展,而不把学生所学知识囿于一节课。课堂总会有结束的时候,但研究却没有尾声,已知的知识是未知求索的阶梯。应当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到课堂,再带着新的问题离开课堂,使问题成为学生学习不竭的动力源泉。

研究性学习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09795(2014)05(c)-0000-00

近年来,教育部提出了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案,这样能够在教育方法上进行改变,同时也能将新的教育方法在教育课程中进行应用,这样促进了课程改革进入到了新的阶段。基础教育改革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了更好的培养学习的学习能力。教育部针对研究性学习提出了实施的方向和途径,初中数学是基础教育课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研究性学习探讨能够对传统的教学以及学习方式进行改变,同时,也能通过不断的思考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更好的解决措施。

1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内涵

在初中学习数学过程中,研究性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的课题进行主动的研究,并且利用应用数学的相关知识对实际的数学问题进行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进行指导,相关学科的教师可以进行辅导,运用成熟的数学研究思想和方法,能够更好的在数学学习、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界中获取研究的课题,这些都是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因此,学生对其兴趣也会非常高,这种方式对学生来讲也是一种比较人性化的学习方式。在进行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拟定和素材的收集的时候,同时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这样能够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更好的解决问题。学生在数学研究思想方面能够更好的体会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这样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能在数学学习思维方面更好的开阔。但是,在数学研究性学习有要注意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研究的主体,同时也是问题的解决者,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只是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更加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参与程度,同时,对学生提出的创造性见解要进行重视,这样能够更好的在研究过程中作出正确的评价。

2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特点

2.1 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是没有规定好的方式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依据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兴趣,对不同的问题进行研究,对研究的内容、研究目标、过程设计、研究方法以及结果表述都是没有非常具体的规定,因此,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对问题进行研究,同时,也能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样能够更好的将每个学生的理解进行表述。在解决问题和获取资料方面上也是非常开放的,可以在确定了课题以后,利用各种渠道来对信息进行收集,然后选择自己认为比较合理的方法进行研究,得出自己认为的结论。

2.2实践性

实践性是研究性学习的另外一个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解决问题,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采取一种实践性学习方式,这样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和生活中实际问题进行联系,这样也能更好对掌握的知识进行理解和整合,增加知识的应用性。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能够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以及生活实际进行联系,因此,研究性学习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供帮助,这样能够更好的使学生将自己掌握到的知识和实际问题进行结合。

2.3探究性

在新课程标准下,研究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对开展数学知识教学和学习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的,这样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概念和结论,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之间的严谨性,促进学生初步尝试数学研究过程,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创造的激情,同时也能树立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通过研究性学习,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和科学探索的精神,也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质疑以及反思的能力,这样能够更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是非常有利的。

3 初中数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3.1 日常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课堂仍然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因此,立足课堂、深挖掘教材,是开展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求知欲作为人们思考、学习和探究的内在动力,求知欲越高的学生,主动探索精神也就越强,也就越有可能主动积极思维、寻找问题答案。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课程教学中要依据具体内容、问题创设情境,通过引趣、激疑、悬念和讨论等多种方法的运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主动参与其中,走出学习的思维低谷。如课本中的定理、公式证明、推导等过程就可以作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材料来使用。学生首先猜测,进而产生验证想法,最后开展验证探究、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掌握知识、发现规律,体验到研究性学习的乐趣。

3.2结合数学开放性问题探索研究性学习

开放性问题是初中数学教学与学习中的一种新题型。开放性问题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认知结构之间的冲突,增强问题的研究性以及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可能,学生面对存在的认知结构冲突,很有可能对命题形成新的理解,进而充实、优化已有认知结构。这一过程中,学生是通过顺应、同化来主动建构新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新认知结构的过程即是探究的过程。基于开放性问题的研究性学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主动改造传统封闭式的学习问题为开放性问题:第二,结合所要完成的数学教学内容设计出新的开放性问题。实践应用证明,设汁数学开放性问题并将其应用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十分有意义的,能够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数学理论实践相结合丰富研究性学习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的特点,这样就要求教师要将数学知识理论与学生的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关于研究性学习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要充分考虑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的可能和条件。社会实践是研究性学习重要的信息、素材获取渠道,学生通过对社会事物、活动的观察、调研和了解取得一手资料,结合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面临问题。

4 结语

初中是学生学习生涯中非常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更好掌握学习的方法,同时也能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在初中数学科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是新的事物,其在发展过程中是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同时也是探索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是存在着很多问题的,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能够更好的促进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好的发展。对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内涵进行理解,能够对其特点进行掌握,同时也能更好的将其引入到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这样能够找到更加有效的途径促进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重钻.数学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的策略【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1).

研究性学习法范文第9篇

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注重培育学生的思考能力。学生的思考能力,主要表现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善于提出问题。我们常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有了问题,学生就有了求知欲,有了探求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要倡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唯书本,不唯老师,不唯权威,大胆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见解。不管学生提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没有价值,教师也要对他的勇气予以肯定,保护其质疑的积极性,然后再分析问题的价值,以此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掘他们的深层潜能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

在学习完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这一节课后,我就布置了这样一个课题:“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全班同学分头行动,有的咨询长辈,有的上网查找,有的去书店浏览,有的去圖书馆查阅。一个星期之后我们组织了一堂讨论课,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找到的资料远远超出我原先设计的范围,不仅涉及到衣食住行,而且包括对传统习俗、价值取向、择业标准的改变,乃至能源、环境污染问题等,范围很广。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争先查阅各种传媒资料,这在传统教学中是无法体现的。

再比如,对“抗美援朝”进行研究性学习,我先向全班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问题:“中国到底该不该出兵?”“朝鲜战争对有关各方产生了什么影响?”同时向学生提示研究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所持观点,自愿结合成了主张中国出兵组,反对中国出兵组,美国组,朝鲜、台湾及日本组。学生带着本研究小组布置的任务,阅读有关书籍、音像报刊资料,上网查询,访谈经历那个时代的人,搜集和整理资料。我提示学生要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学生在课余跟着校园广播学唱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对抗美援朝的这段历史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愿望。通过交流、相互质疑,训练了思唯的独特性和发散性;通过模拟论证,训练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和表达方式;通过整理资料,训练了动手归纳成果的能力。抗美援朝的历史距今不远,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更多地感受和了解这段历史。对这段历史的“研究”,还有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对重大历史问题的理性态度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研究的能力,开拓视野,发展创新思维。

在研究活动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大家在讨论中,能相互学到很多知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在分析某种现象时在多大程度上积极地表现了智慧的努力,不仅决定着知识的深度,而且决定着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这种课上,我们看到学生在从事真正的脑力劳动:他们深入思考分析,进行比较和对比,努力克服困难,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如果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依靠自己的智慧努力,而获得了一些能够概括大量事实、现象和事件的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是极其宝贵的。在这样的脑力劳动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能在记忆中保持得更加牢固和深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培养一种在日后实践中更完善地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历史新大纲所附的22个研究性课题参考题目,就其所涉及的学习内容来说,具有很明显的特点:、开放性的,例如“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如何看待五四精神”等课题,要由学生展开自己的思考,做出自己的结论。探究性的,例如“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等课题,需要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有的课题研究需要开展社会调查,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材料,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等。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学生产生了对学习、研究的兴趣,由苦学、怕学变成了乐学、会学,真正使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

总的说来,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研究性学习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德育课教学; 教学改革; 研究性学习 ;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能力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方法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良好方法。在德育课教学中,研究性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观察、考察法为研究性学习奠定社会实践基础

研究性学习方法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许多学生因缺乏科研知识和专业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打不开思路,放不开手脚。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方法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尝试研究和分析社会问题。观察、考察法是基本方法之一,该方法为研究性学习奠定了社会实践基础。具体方法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大型展览会、招聘会,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原理的认识;利用寒暑假时间搞一些社会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以加深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向学生布置研究性课题时,题目不宜过大,要把准题目切入口,使其易于研究,所需资料易于搜集,选题意义、目的要明确,研究方案要可行。

在实施观察、考察法为研究性学习奠定社会实践基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向学生介绍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性质、目标和意义,动员学生参与到教学方法改革中;课题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提出,注意热点问题,选择具有典型性的问题;在研究性课题成果的交流过程中,通过交流研讨、分享研究成果,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对学生的研究成果以鼓励为主,通过交流取长补短,从而不断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堂讨论法为研究性学习创造了一个展示的平台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该支持和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踊跃发言,尊重学生的兴趣与想法,让学生能够依照自己的潜能尽力发挥,使学生在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放飞思维,展示自己的才能。 课堂讨论法就是达到此目的的良好方法。所谓课堂讨论法,就是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读、写、说”的能力素质,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

课堂讨论的准备过程如下:一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阅读教材基础上,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讲解教材中的基本观点,紧密联系生动的实例加以阐述,使学生对所学的基本原理有一个基本的掌握。二是在学生学完整个章节内容之后布置课堂讨论的题目。讨论题目要求把一个章节所阐述的基本原理融会贯通穿成一线。例如在学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之后,教师向学生提出课堂讨论题目:运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谈谈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其目的是力求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该章所学的基本原理。三是讨论题目提出之后,要求学生围绕这一题目,分成3~5人为一组的学习研究小组,写出讨论发言稿。

课堂讨论的组织过程:一是要求学生上台发言,阐述自己的研究体会和认识。这样既能锻炼学生在众人面前讲话的胆量和能力,又使课堂讨论形式新颖活泼,让全班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二是要求上台发言的学生最好能脱稿发言,从而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三是课堂讨论结束之后,从总体上进行总结,指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好的方面并加以鼓励,指出不足的方面并帮助其纠正。这样可以使学生不断总结在研究性学习与讨论发言中的长处,并学习其他学生的优点,促使学生研究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素质不断得以提高。

3 创新能力素质的提高是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切教学活动均以教师的教为基础,以教为中心,过分强调学生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展与研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被动地位,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学生高分低能,没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能力素质为主要目的,要努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的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素质。

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在教学中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嘴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注重每个教学环节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上一篇:化学品安全知识范文 下一篇:美术基础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