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2 15:43:07

历史知识总结

历史知识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史料教学方法 应用

在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还要求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正确的价值观。而史料是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的重要材料,一切历史结论都离不开史料。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科学地利用史料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一、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分析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主要特点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根据史料让学生探究历史和学习历史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主动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主要以教师和教材为课堂中心,讲解历史知识时以灌输与传授为主,没有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而史料教学则能够克服这一缺陷。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史料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兴趣,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知识学习中,并且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史料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亲历历史,回归历史现场,寻求历史真相,从而学习到更多的历史知识。高中历史教材中含有丰富的史料,这些史料可以真实地还原历史情境和发展规律。教师在教学中要使用代表性较强的史料,不仅使历史知识具体化,还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再次,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史料教学方法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方法要求教师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史料的优势与特点,改进和提升教学方法,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所以,高中历史教师使用史料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够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与质量。

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

1.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科学地选取史料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历史,留给后世的史料极其丰富,数量庞大。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史料的时候要有一定的目的性与科学性,选择那些代表性较强并且容易理解的史料,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接受和学习。教师在使用史料教学方法时,可以利用这些史料顺利引出教材知识重点,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讲到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辛亥革命》这部影片,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多方面地了解辛亥革命时发生的历史背景,能够真正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境,回顾历史现场。所以,高中历史教师科学地选取史料,对提升历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让学生通过影视作品与历史教材内容的相互补充学习,使其在欣赏历史影片的同时,对历史知识有着更深刻的认识理解与记忆掌握。

2.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适当地提问解读

高中历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使用史料教学方法,不能只注重研究史料表面的历史知识,还应该深度挖掘史料背后的深层历史背景与知识。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该创设问题情境,科学合理地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进行独立自主地思考,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历史知识。同时,高中历史教师还应该及时地给学生解读史料,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知识重点搜集相关的素材,包括图片、文学著作、影视资料等。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展示“”和“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图片,著名文学家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也是以这一时代为背景的。教师可以提问“爆发的原因”“有什么意义”等,学生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同时教师还应该对这些史料进行适当地解读,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史料背景,从而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这些历史知识。

3.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及时地总结归纳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归纳与总结也十分重要。高中历史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和史料的归纳总结,能够帮助学生尽快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对于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十分重要。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进行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相关史料,分析当时我国的国情,包括国防、农业、工业和经济等,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另外,高中历史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自主归纳总结,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层次地认识和掌握高中历史知识。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科学合理地采用史料教学方法十分有必要,对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十分有利。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教材内容合理选择史料,两者互相结合,在课堂上及时地对学生提问和对史料进行解读,然后归纳总结,全面提升学生的高中历史学习效率,进而提升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质量。

【参考文献】

[1]郭玉保. 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

[2]周蒙. 浅析新课程改背景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J]. 高考(综合版),2014(11):18.

历史知识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时期 历史细节教学 有效策略

高中历史是文科的代表学科,不仅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有着显著的作用,也对学生的升学产生重要的影响。但现阶段我国高中历史细节教学已经被忽视,教师只参照考试大纲来提炼和总结历史重要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能反复记忆,以便更好的迎战高考,但实则根据没有理清历史脉络,更没有理解历史知识,如此学生可能短时间内掌握历史知识,但最终也会将其遗忘,使学生对历史知之甚少。所以,强化高中历史细节教学是非常总要的。

一、以历史细节内容为载体,引出新课教学

充分发挥历史学科作用,需要注意开展历史细节教学,逐层递进的阐述历史内容,使学生理清历史脉络,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如此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备战高考。因为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坚持基础性和时代性的教学原则,而且还要独具匠心,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中与历史有关的细节,用细节导入新课。相对来说,历史教材内容比较枯燥,教师直接按照历史教材来展开历史细化教学,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能使学生对历史教学产生厌烦感。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发生,在进行高中历史细化教学时,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引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细节故事或情节,在授课伊始引出,如此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人物的伟岸或历史战乱下人民颠沛流离的生活、或感受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神奇创造等,促使学生被历史魅力所感染,调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来,学习历史知识。例如,某历史教学在组织学生大唐盛世时,利用多媒体来呈现大唐盛世图片,并由此引出大唐盛世的一个小故事,如此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融入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来。

二、以大事年表为依托,逐步补充历史细节知识

以人教版历史教材为例,在高中历史细节教学中以大事年表为依托,逐步补充历史细节知识是非常科学的、正确的做法,如此可以让学生理清历史脉络,在具体的学习历史细节知识,可以使学生能够清晰、准确的掌握不同时期所发生的不同事件及相关的历史知识,如此有利学生准确的、高效的学会历史这门学科,这比学生死记硬背教师提炼或总结的重要历史知识强得多。那么,如何以大事年表为依托,逐步补充历史细节知识呢?其实,教师在历史细化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组织学生参照历史教材最后大历史事件表来逐一的学习与重大事件相关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填充历史重大事件的空白,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历史课程的过程中,与之相关的历史重大事件是邓小平与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基谈话的故事及邓小平的发言来引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此种情况下,历史教师组织学生系统的了解以上时间的来龙去脉,尤其是历史细节的梳理和说明,将重要的历史知识画出来让学生标记及学习,如此可以让学生从理解的角度去学习历史知识,如此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历史的记忆,这对于提升学生历史知识水平有很大帮助。所以,在高中历史细化教学中以大事年表为依托,逐步补充历史细节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三、巧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多渠道展开历史细节教学

在现代化今天,开展历史细节教学活动还应当注重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此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历史教学活动来积极主动的思考与学习历史知识。就目前历史细节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应当科学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展开教学活动,如此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能营造轻松的、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积极主动的学习历史知识[4]。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历史课程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伊始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孙中山三民主义相关的视频,让学生通过直观的体会和感受,孙中山先生革命精神和勇往直前的状态,如此可以使学生受到感染与触动,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此时教师在适当的鼓励学生,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认真而专注的学习这节课的知识。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高中历史细节教学已经被忽视,教师只参照考试大纲来提炼和总结历史重要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能反复记忆,以便更好的迎战高考,但实则根据没有理清历史脉络,更没有理解历史知识,如此学生可能短时间内掌握历史知识,但最终也会将其遗忘,使学生对历史知之甚少。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持续发生,应当强化高中历史细化教学,即以历史细节内容为载体,引出新课教学、以大事年表为依托,逐步补充历史细节知识、巧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多渠道展开历史细节教学等,促使学生理清历史脉络,理解历史知识,掌握历史知识。由此看来,高中历史细化教学的良好开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卢晓菁.静观人物,感悟历史――谈人物细节在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中学,2015,(05).

[2]刘祖波.高中历史细节教学策略研究[J].教学月刊,2015,(01).

[3]张一桢.还原真实细节的高中历史――以明代内阁制度教学为例[J].今日湖北,2014,(12).

[4]胡常海.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探[J].教学研究,2010,(05).

历史知识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记忆方法 学习兴趣

在中学历史学习阶段,最令学生头疼的问题可能就是对各种繁杂历史知识的记忆了。虽然我们不提倡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必要的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储存是非常必要的,如在历史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时间、历史影响等,这些都需要学生花上一定的时间加以记忆,只有记住了一些基本的历史史实,才能够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活动。记忆历史知识大致可以采用两种记忆方法,一种是机械记忆法,另一种是意义记忆法。机械化的记忆是一种比较初级的记忆方法,这种记忆方式不但费时费力,记忆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更加提倡意义记忆的方法。在意义记忆的过程中,广大师生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总结出很多有趣而有效的记忆方法,在这些记忆方法的帮助下,历史知识的记忆不再是单调乏味的事情,反而变得比较轻松有趣。以下笔者总结几种历史学习中经常用到的有趣有效的记忆方法。

一、歌诀记忆法

所谓歌诀记忆法就是按照一定的韵律把一些或者一类历史知识聚合在一起,利用歌诀朗朗上口的特点来帮助我们记忆零散的知识,由于记忆效果明显,这种记忆方法在历史学习中运用得相当广泛。例如,在记忆北宋时期加强专制主义集权的措施时,我们可以编个歌诀来记忆:杯酒释兵权,解决节度使;文臣做知州,理财转运使;中央设禁军,强干而弱枝。这样简简单单的几句歌诀就把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诸多措施轻松地记住了。又比如,在学习近代史时,各种各样不平等的条约内容往往是一个记忆的难点,这时候,歌诀记忆法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像《天津条约》,我们就可以把它编撰成这样的歌诀来记忆:四国签约在天津,外国公使驻北京;增开十处作口岸,外船航行各岸;游历经商加传教,鸦片合法四国笑;英法军费各二百,赔偿英商又二百。相较于一个个的知识点,歌诀显得更加生动有趣,不仅能帮助学生增强记忆的效果,而且能大大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二、归纳记忆法

与其他学科知识相比,历史知识点往往是又多又乱又零散的,正是因为这些特点,才使得历史学科知识的记忆相较于其他的学科知识,在记忆的工作量上显得更大。如果我们把这些零散的历史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把它们一块一块地来进行记忆,这样不但有效减少了记忆的工作量,还使得知识点变得更加系统化。我们可以把同类型的历史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归纳记忆,如学了中国古代史后,就可以按照教材内容,把古代史部分划分为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农业经济的发展、土地制度的发展、赋税制度的发展、科技文化成就、民族关系的演变、对外关系问题等板块,然后以归纳后的板块为单位进行整体记忆;也可以按照历史演进时间就某一个历史问题进行归纳,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所召开的几次重要的会议:1921年的第一次党代会、1922年的中共二大、1923年的中共三大、1927年的八七会议、1935年的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1937年的洛川会议、1945年的第七次党代会、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这种一边归纳一边记忆的方式,不但大大提高了记忆的工作效率,而且使得学生在归纳总结中得到很多新的收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地图记忆法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历史地图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通过历史地图,可以有效地将历史同地理结合起来,大大增强历史知识的空间感。不仅如此,通过历史地图所呈现出来的知识往往更加直观化,这对于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记忆效果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因此,在历史记忆方法中,地图记忆法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法。例如,在记忆春秋战国的知识点时,光是记忆这些国家的名称倒是不难,但是连带着这些国家的位置、势力范围等内容就容易混淆,这时如果我们对照历史地图来记忆,历史知识就会更有空间感,从而有效地增强记忆效果。

四、浓缩记忆法

所谓浓缩记忆法,就是将一堆的知识点浓缩成几句话、几个词甚至是几个字来记忆,显然,这种浓缩记忆法对于压缩知识点、减小记忆量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因此,在历史记忆中这是一种颇受欢迎的方法。例如,在记忆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点时,我们就可以把一堆的知识点浓缩成几个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一就是一条南北大动脉,二是两百万人参与开凿,三是大运河途径的三个重要地点:起点涿郡、中点洛阳、终点余杭,四是大运河的四个河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是指大运河沟通的五条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六是指大运河途径的六个省份。就这样,把大量的内容浓缩起来进行记忆,在需要用到的时候再把一个个的点进行拓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记得在很早之前,笔者的一位历史老师曾这样说:“在记忆历史知识点的过程中,记住是唯一的目标,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只要能够把知识点记得牢、记得快就是好的方法,哪怕这个方法别人无法理解或者很奇怪。”由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在记忆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虽然方法众多,但没有所谓的最好的方法,事实上,最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尽量给学生多介绍一些记忆方法,让学生在众多的方法中选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通过这些灵活有趣的记忆方法,不但有效降低记忆负担,还使得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体会到记忆的快乐,提升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王国强.浅谈历史教学中的记忆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07).

[2]郑拴紧.记忆历史知识“十法”[J].平顶山师专学报,1999(01).

历史知识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历史知识;民族文化;民族自豪;以史为鉴

所谓历史,即客观存在的事实的记录,也是人类对社会发展和建设的认识过程。而今天的历史文化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仍有很大空隙。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来看,一个悠悠古国对历史文化的传播仅停留在现在的层次上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历史题材的小说、影视作品的现状令人担忧。人们对历史的印象部分来自小学、中学课本;部分来自“多姿多彩”鲜活动人的影视作品,可其中不乏扭曲客观事实的现象。还原真实而又丰富的历史是迫在眉睫的,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普及历史知识

梁思成曾说过,一个民族的自大和自卑,都源自于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只有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够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产生深沉的民族自尊。这份自尊于我们来说是十分宝贵的,是我们植根于这片土地的基础。俗话说:“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自己。”可见普及历史知识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保护。

学习历史的过程就是认识过去和探索未来的一个过程。虽然历史课程已经被列入九年义务教育的范畴,但在这个历史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学生已经习惯地以被动接受的方式获取历史知识,缺少怀疑和思考,把历史课当作负担;教学也由于各种原因缺少灵活性的指引。这就使得历史知识的传授变成一项枯燥的任务,一味地将课本年代表和各种历史总结背得滚瓜烂熟,应付考试之后再无用武之地。与此同时,易中天、刘心武等“学术明星”的走红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他们的讲座带着问题去探究史料,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真相,以非院派的深入浅出模式讲授赢得了广泛的关注,最大限度地使普通老百姓理解并接受。

二、尊重历史真相

对历史文化的保护的重点是在真实的情况下了解并对其进行研究。我国历史悠久,历史教科书、史学论著、报告文学、历史小说浩瀚如烟海,影视作品更是层出不穷。过去有个说法是“以成败论英雄”,这种感彩的存在使得后人只看到了表面结果,而忽视看过程和历史的本质。更有甚者,例如当代众多影视作品,由于艺术性的需求在细节甚至情节上做出了让人匪夷所思的扭曲和艺术夸张,使观众接受的是不真实的历史知识。其危害往小里是说人们对某一段历史的误读,往大了说,这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丧失。

同一段历史,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甚至更多的解读,而当事人往往不自觉地根据自己集团利益的需求来进行记录。换言之,历史没有绝对的真实。就好比之前日本篡改教科书的事件,日本右翼势力美化侵华战争的侵略性,企图推脱罪责的行为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

尊重历史,在这基础上寻求发展,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段历史不仅是日本方面需要忏悔,而且我们也要从中回顾反思。我们仍要无限地探索和发现,普及真实历史知识是一项重要并需长期进行的工作,这样才能总结出历史的真相,从中获取教训和规律。

三、以史为鉴——总结历史规律

位于群经之首的《易经》中曾提出三个重要的理论:简易、变易、不易,所谓“不易”就是世间万事万物皆有规律可循。在对规律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在总结历史规律时就提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论,揭示了共产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向。这也指导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前进的步伐。

孔子曾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同时也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看待事物从来都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又要勇于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这也成为古代君王统治国家的指导思想。如唐太宗,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繁荣,后人把这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他就是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统治工作重要贡献者,要尊重民意,否则这股力量也能使自己灭亡。历史规律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可预见性,这对我们的各项工作有着宏观指导的作用。

历史知识总结范文第5篇

一、重视中考前历史备考复习

无论之前我们是否重视历史学科知识的学习,但是中考前,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历史复习的重要性。作为开卷考试的一门学科,如果我们在思想上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制定复习策略,主动复习,投入其他学科一半的复习时间或精力,那将会使我们的中考总成绩得到意想不到的提高。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行动上做到重视历史复习呢?笔者认为,同学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课前,做好预习和知识点梳理,为课堂上理解老师的讲解做准备。2.课堂上,调动自己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根据老师制定的教学方案主动看书、思考、回答问题、做习题,在老师安排的自由时间内积极讨论。3.课下,归纳历史知识,选做历史测试题,总结历史主观题答题方法,进而复习好历史这门课。

二、制订计划,明确方向

在思想上重视历史学科备考复习后,我们还要有章可循地复习历史。一般来讲,中考前的历史备考复习,大致可以按以下三个阶段进行:回归教材抓重点,专题复习抓难点,综合测试(训练)抓考点。

1.系统复习教材知识

在本阶段复习中,要把课本作为依托,围绕课本按章节进行系统复习。具体来讲,在这一阶段的复习当中,要做到突出“全”,加强“联”,做到“活”。突出“全”:即知识要全,不放过任何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复习到位;加强“联”:即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将原本分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做到“活”,即能用掌握的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在每一章节复习完成后,要理清该章节的历史线索,并能根据历史线索在教材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对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对照教材章节进行复习,该识记的务必识记,该理解的务必理解,该会运用的务必要会运用。另外,我们不能为了加快复习进度而遗漏知识点。在复习时要注意,只要求识记的知识点就不必再花费精力去理解,而要求理解的知识点必须要理解并会运用,课程标准不作要求的就可以大胆放弃。这样,不仅能减轻负担,还能提高历史复习效率。

2.专题复习

在进行完教材知识系统复习之后,我们可以把学过的历史知识纵向联系起来,建立对应的专题知识体系。这样做能系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历史规律的认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弥补前一阶段复习中的缺漏。对于专题复习来说,我们可以采百家之长,自己总结历史专题,将历史知识点、知识线和知识面有机地串联起来,找出其中的规律。

3.模拟考试训练

在考前的冲刺复习阶段,我们要尽量做一做历年的中考试题,以适应中考的题型和题量,并进行总结分析。注意在做历年的中考试题时,可以按照中考的答题时间要求等要求自己。做完后,要对照参考答案找出自己所给答案的不足之处,总结答题规律,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找老师答疑解惑,力求达到做一套试题,就有一套试题的收获。

三、“抓小放大”,背诵重点

虽然说中考历史是开卷考试,但是从阅卷反馈的信息可以看出,学生在识记类试题上的答题错误率还是比较高的。因此,在中考历史复习备考过程中,我们还是要加强历史知识的识记,背诵知识点。但我们在记忆历史知识时要懂得“抓小放大”。“抓小”,即记忆教材中清楚标出的或隐含的重大而零碎的知识点。在复习完一个单元后,我们就要将必背知识点总结出来。“放大”,即不花费大量时间去背诵教材中的大段内容。这样,通过“抓小放大”式的复习,不仅有利于提高答题的速度,也有利于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四、有侧重地做练习题,中考时轻装上

为了轻松、自信地走进中考的考场,同学们有必要做一些练习题,进而总结解题技巧以及注意事项。要注意,我们做练习的目的不是去猜题,而是通过练习,使自己可以自信满满地走进考场参加考试。

临近中考,不仅家长找来各种辅导资料让学生练习,学生自己也会找大量的习题来做,而这些试题却不能完全派上用场。因此,在复习备考时可以将资料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必备资料,即最重要的资料,其中可信度比较高的资料有:六本教材、校内模拟题、专题复习资料、热点归纳、考前集训试题等。这类资料需要多翻阅。第二类则是平时做练习的试卷和课堂练习题。我们只有确定试卷上有类似的题目时再去翻看,但尽量少翻。第三类就是考前刚搜集到的资料,这类资料排在第一类、第二类资料的后面,前两类找不到的时候再使用。

五、同学之间交流

同学之间加强交流,不仅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发挥集体智慧,同时还能了解同学的学习情况,以改变自己学习(复习)模式的不足,方便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历史复习 知识整合 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072

对历史发展的线索的掌握、历史规律的归纳、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以及历史事件的评价就会不够精确。以至于历史现象不能对应相应的历史评价,同类历史现象无法上升到历史发展趋势和规律,往往发生了一定偏差,那么在高考历史中极易形成错误认识,这是学生在高三历史复习中段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学生只有学会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强化知识体系,才能羸在高考。

一、知识整合,强化体系

学习过程充实、漫长,要步步为营,学生在对教材熟练掌握的基础,必须学会对基础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对零碎的知识进行类化、固化,不断的巩固知识体系。

(一)抓住线索、提纲挈领

历史基础知识穿越古今、横跨中外,要对历史基础知识进行整合,首先就要找历史发展的线索、抓v史发展的主线,构建起知识的框架。

1.梳理时间发展脉络,明确历史发展时序。历史发展是岁月的累积,在悠久的岁月里学生首先要明确历史事件发展的时序,而不“张飞打岳飞”。学生只有明确历史发展时序,才能把众多的历史事件按时序发展进行掌握。

2.找出历史发展的线索,提炼历史发展规律,做到提纲挈领。中国近代史曲折反复,学生比较头痛。其实你只要掌握几条线索即可:一是列强侵略的屈辱史;二是中国军民的抗争史;三是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探索史。

3.归纳历史的阶段发展特征。归纳了一个历史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就等实现了对一个历史时期的宏观掌握。再如中国近代史,主要特征就是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二)化难为简,轻松掌握

深入阅读教材、熟悉教材、钻研教材,在高度统率教材的基础上,将史实重点化,将难点简单化。找出史实之间的联系,把史实高度整合起来,做到轻松掌握。

1.抓关键词句,精简知识。学生要学会做历史学习的“小裁缝”,对于历史知识进行合理的剪裁,做到由多变少、由粗变精。如斯大林模式,核心就掌握关键词:高度集中,就能了解斯大林模式。

2.分析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进行简单概括,便于轻松掌握历史事件。如新航路的开辟,是近代史上一个很复杂的历史事件。我们就将之总结为 “四个四”:即四个原因,四个条件,四次探险,四点影响。就这样把一个难于把握的问题清晰化、简单化,学生也更容易掌握,做选择题也不容易将原因混淆。

(三)学会归纳,简单掌握

历史事件的发展都有基本的要素:时间、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影响,同类事件的在发展上也有其必然的规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有意将同类历史事件进行整理,去分析历史事件在时间、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影响方面的共性,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更有利于掌握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

1.归纳历史事件发展原因的共性,做到触类旁通。如近代中国重大历史事件:、辛亥革命,其原因可归纳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民族危机严重、思想的转变和主观因素,再将各时期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归纳可以得出可从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等。

2.归纳同类历史事件纵向整理。如党的一大二大直至十八我们可以做一个归纳;各国的思想巨人;重要的战役;或以第一、较早等作为依托进行归纳。

3.中外同时期的横向对比学习更有利于我们进行深入的历史思考。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与中国的孔子、孟子、荀子的比较。

二、温故知新、掌握理论,升级体系

(一)学思结合、学习理论

1.思考历史给我们的启示。对历史要进行反思,思考历史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思考历史与现实,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得到新知,服务于当下,为社会发展提供借鉴。为未来社会发展作准备,这正是历史的教育功能之所在,也是学习历史的意义之所在。因此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思考,从历史发展得到启示。

2.熟悉历史的基本理论,思考历史的基本理论。将历史知识放在理论下思考,从历史知识中求证历史规律,从理论高度去驾驭历史,必然使学习历史进入更高的境界。

(二)强化学科的基本素养

对于历史一词的概念理解,对于史料、史论、史学基本观点等有所认识,对于塑造知识体系是锦上添花。

(三)学习新史观、刷新历史知识

随着新史观的提出,对于历史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原有评价渐趋不合时宜。学习全新七大史观,我们可以从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历史,对于历史知识进行更新和重组,可以提升我们对于历史知识更好、更全面的掌握。

(四)联系热点、回归社会现实

历史知识的学习绝不是单纯的回顾过去,这样的历史学习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学习历史是让我们学会把握现在、预测未来,对社会发展起借鉴作用。既然如此,历史知识必须要回归到社会现实中来。结合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思考,你就会有全新的认识,历史知识也就有了时代意义、时代价值和生命,从而深化历史知识。

1.联系热点,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如近几年来的三农问题、反腐败的问题、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思考从历史中寻找智慧来突破这些问题。

2.从历史发展去反思,反思历史问题的形成,在历史发展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与方法、反思历史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承、得到社会价值和社会反思等。

历史知识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历史观 中学历史 整合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16-01

“大历史观”是一种研究历史的方法,强调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能站某一历史人物的短暂生涯上对历史知识进行研究。其倡导从全面客观的角度对整个历史做出系统、全面的教学,从而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的更加深刻。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中学历史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历史的新视角。

1 大历史观的含义

所谓大历史观就是将从前历史中蕴含的相关逻辑与当前研究内容进行充分比较,再将现在所发生的历史和将来的可能达到的状态进行推理。从以往的历史发展规律中总结出一定的经验,通过这一规律对未来将要发生的重大事项做出科学判断,采用较为长远和辩证的思想来解释看到的问题。历史教师站在大历史观的角度进行历史教学,主要是将社会发展的长远角度进行历史事件的分析,按照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对其做出科学比较。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时,需要注意的是将历史人物与其所处历史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实际情况相结合,并总结出这一历史人物和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从中总结出历史发展的规律[1]。

从大历史观角度对历史展开教学,应当注重洞悉历史发展的轨迹,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透彻、客观的解析历史知识。同时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可以让学生树立一个较为长远的历史观,摆脱某一人物或者某一朝代对学生思维的限制。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可以站在不同角度对历史事件或者某一历史人物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2]。

2 大历史观指导下的历史教学变革

2.1 大历史观下,历史教学更加系统

传统中学历史教学受应试制度影响严重,历史教学模式呈公式化、八股化。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经常将教材进行肢解,这种教学方式经常将历史事件进行分离,从而使其显得支离破碎。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历史教学,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宏观掌控,对于历史知识的深入研究也带来一定的阻碍。而“大历史观”改变了这一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对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做出充分分析,站在整体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研究,教师通过总结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不以某一历史人物的短暂生涯判断历史,也不以狭隘的角度对某一历史事件作出判断,进而可以帮助学生从全面客观的角度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历史,同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长河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例如,在学习“中国史”时,教师需要对整个中国史有一个充分系统的理解。站在大历史观的角度对“中国史”进行宏观分析。首先从政治上进行分析,中国政治从秦朝的“中央集权”后,就形成了一种专制社会;到了清代,中央集权式官僚制度长期稳定,但是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各种问题日益突出,当中国受到外界压力时,抵制能力低下,这就造成我国在近代时期长期受到外界的压迫。经济上,我国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的状态,长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阻碍了我国经济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企图改变中国现有的经济体制,采用现代化金融管理方式作为行政管理工具。但是当时的中国的发展还没有发达到可以采用这种经济体制的阶段,因此新发法失败。在文化上,儒家思想长期统治人民,虽然儒家思想在客观的角度上评价,为人们立下了道德准则,但是在古代中国,其也是统治者束缚人类思想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部分人的思想较为封建落后。

2.2 充分整合历史教学资源

站在“大历史观”角度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教师需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备课,在对每个单元进行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发现教材对知识的编排顺序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习惯不相适应。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讲课时可以进行科学调整,对教材知识进行适当的重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教材中的知识连接的更加紧密,使学生学习时更容易接受。

教师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可以站在两方面角度做出立意,分别是“能力立意”和“问题立意”,根据以上两者进行教材的重组。例如教师对“古希腊民主政治”这一单元进行备课的过程中,首先确立三维目标,也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一方面,教学目标是对古希腊的自然地理条件做出充分了解,因为其是古希腊形成城邦制度的根本原因,要求学生了解民主政治的所阐述的内容,了解民主政治对人类的重要影响。第二方面,利用地图,分析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环境,进而总结出地理环境对文化政治的影响。站在纵向角度对历史发展进行详细分析,进而总结出欧洲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区别和原因。第三方面,对西方文明做出科学分析,了解这些文明对世界历史带来了哪些影响。教师通过备课,对教材内容合理整合,使教材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3 结语

利用“大历史观”进行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习惯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从而使各个历史事件之间产生紧密联系,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

[1] 陈永城.中学历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树立“大历史观”[J].好家长,2015,0(7):130-131.

历史知识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培养学生 历史思维 能力

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是我们要求学生所能达到的对历史认识的某种水准,它表现为知识的、理论的和方法的内容,根据新课标要求,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可分为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历史阐释、文字表达四种能力。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呢?据我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如下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形成科学实用、多层面立体知识结构,以培养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准确表达历史现象的能力。

由于历史知识结构要求用最经济的语言表达教材内容,使之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完整的系统性和历史知识信息化。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弄清每个章节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对教材内容进行初加工,构建起章节知识结构,把握教材内容的“内核”,初步形成全面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其次,通过对单元知识的分析、归纳、比较,概括,构建阶段历史知识结构,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使所学知识系统化、信息化,形成系统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最后在复习阶段,打破原来已经形成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引导学生把同类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综合、概括、比较、归类、构建纵向的专题知识结构,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使所学知识系统完整,从而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理解知识地位,形成多层面、全方位系统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例如七年级历史期中后的13至24课,教师可引导学生整理这一段时期的主要内容其主要是人物方面:秦始皇、汉武帝、刘邦、张骞等;事件方面:丝绸之路、孝文帝改革、江南经济的开发、汉朝时对边疆的管理等。另外,在每阶段知识结构教学过程中,辅之以相关内容的多角度、多层次、多题型习题去练习巩固,使所学知识得到消化,养成自觉探求知识的良好习惯,从而逐渐形成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准确表述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加强历史知识结构教学中的史论结合和分辨原始材料,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历史的基本过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形成正确的评价能力和处理材料的能力。

首先,现行历史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原始材料,如小字部分文字内容、图表、图画、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文献等补充材料。在进行历史知识结构教学时要经常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教材这些相关材料,从中获取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内容的信息,选择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论点,并从课文中概括史实去辨别材料的正误,同时辅之以材料解析题,使之从训练中总结出解题方法和技巧,学会分析和处理历史材料。其次,由于古今中外任何历史现象都有其发生的特定地域和时代背景。因此,在进行历史知识教学中,必须坚持史论结合,把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历史文献放在特定的历史中,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是非形成正确的评价。例如,我们在教学七年级历史教材中提到了秦始皇和汉武帝这两位古代伟大的帝王,通过课文学习后,我们鼓励学生谈对这两位帝王的印象。从回答中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绝大部分同学都回答的较好。其中有的同学回答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统一思想、文字、度量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封建制度、规定皇权至高无上,以上是他对历史的进步性贡献;但是他实行严刑苛法、劳役繁重、赋税严重、这是暴政,这是他的不足。但他在历史上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帝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上大一统,对匈奴用兵、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这是他的功劳,但缺点也有,他滥用兵力、使汉朝国力空虚,种下了不安定的种子……比较这两个帝王,秦朝为汉朝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个人认为秦始皇的功绩比汉武帝要大一点。”此声音刚落,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又举手要求回答。这样的辩白活动,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三、在历史教学中,注意进行历史学科基本理论的教学,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初步认识和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形成正确的历史阐释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首先应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理论,正确阐释历史现象和本质,全面分析历史原因和结果,阐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解决具体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初步形成历史问题的阐释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知识结构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理论解题的习惯。如在教学中讲到中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一内容时,要求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掌握这次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教师可让学生分析回答:其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通过比较分析,学生一致地回答说:雨天工期误期是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由谈到秦朝的暴政,再启发学生回答,秦的暴政还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学生通过讨论后回答道:秦的刑法苛刻、徭役繁重等。

历史知识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案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

引言:历史是高中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科目,不仅历史学习本身对学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历史学习效果也会影响到学生升学。因为历史知识本身可变性较低,加之学生多数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实际上高中历史课堂效果还没有达到教育和升学的要求。为了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建议可以采用学案教学的方法。

一、学案教学概述

(一)、学案教学的基本思路

学案最初被认为是学习的方案和材料,随着学案的使用和教学理论研究的发展,目前学案教学已经不仅限于教师编制教学案例或者学生使用教学案例,而是发展成为一种固定模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倾向于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以“学生先学习,教师再教学,学生后反悟”为主要的模式。

(二)、学案教学的特点

学案教学重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预先掌握和理解,教师根据学生“预先学习”的结果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效果则体现在学生对学习的反思上。在学案教学中,教师提供的内容应符合学生知识建构的特点,教学内容应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反悟则是元认知使用的过程。因此,学案教学是综合了多种教学理论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近现代教学理论的综合体现。

(三)、高中历史使用学案教学的必要性

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的要求不仅限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要求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具备历史思维。历史思维是学生理解历史知识,从中学习到理解现实、看待事物的方法的重要因素,也是目前高考对学生文科综合性思维的要求。学案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对学生元认知的成长有促进作用,符合历史教学的要求,也是目前实现历史教学改革目的的必经途径。

二、针对历史问题解决的学案教学模式

(一)、课堂中提出学案

学案教学为教师如何提出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针对历史问题,在课堂上提出简单的、易于理解的学案,不但不会占用学生的学习精力,还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提供空间。以“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为题,教师可以给出学生洋务运动的代表事件,如江南制造总局的创立、发展和相关的评论内容,使学生通过这些较为经典的评论直接了解洋务运动的基本内容、实际意图和历史意义。

(二)、学案的运用

在学生阅读学案材料后,教师根据材料中的一些问题:“为什么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起促进作用?”“你对洋务运动有哪些看法?”和学生们一起进行探讨。学生们会纷纷回答“洋务运动为民族工业的产生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经济的新模式”、“洋务运动标志着近代经济的开始”、“加速小农经济的破产”等等。这时候教师会发现学生已能够主动解决历史问题,这就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基本状态;教师回应学生的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可是,材料中对洋务运动的评论,你们认可吗?”学生们纷纷回答“说洋务运动‘误国’是不正确的”,“虽然是‘兴国之举’,但是并不能改善清末的现状,因为洋务运动始终是建立在腐朽的政治制度上的”,这就是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反悟”的过程。

(三)、教学评价――提高课堂效能

在课堂中使用针对单独历史问题的学案,对提高课堂效能有很大帮助。首先,给学生的史料比历史教材高很多,针对性强,能够使学生对历史问题形成更清楚、明确的认识;其次,学案对知识的浓缩能够减少课堂中教师讲述知识的时间,因此,教师可以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在与学生讨论上,又同时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使课堂的效果明显提高。

三、针对历史思维形成的学案教学模式

(一)、作业式的学案

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之前,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作业纸,作业纸上包括“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简要描述”、“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寻找太平天国运动的有关评价”、“你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什么看法”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并且写出答案的出处,包括阅读了哪些材料、使用哪些工具等;还要求学生在作业纸上记录完成每个问题所花费的时间。

(二)、学案的运用

在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将学生的作业内容进行分类的整理:大部分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描述都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这说明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已经形成基本的历史知识结构;而对复杂事件的串连性不强,因果总结还比较少,这是学生知识和能力可能提高的空间;学生们在“寻找太平天国有关评价”的过程中多使用电脑进行关键词搜索,也有的学生使用图书馆系统,或者去书店阅读历史人物传记并从中寻找答案,说明学生自学的方法十分多样,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添加这些内容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教学评价――二次备课

作业式的学案教学将教学的大部分任务都转移到了学生身上,看上去更像是学生完整的自学过程,多次的作业式学案教学能够使学生整理出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并对自己的历史思维形成清楚的认知,即有意识的使用“元认知”。除此之外,作业式的学案教学还给教师提供了二次备课的机会,通过检查学生的作业,教师可以根据发现学生历史知识和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来调整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进行有目标的“反悟”并且实现历史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四、针对历史知识特征的学案教学模式

(一)、知识总结式的学案

在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之后,教师将各种政治制度按照出现的背景、出现的时间、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以及制度持续的时间以及其中发生过的特殊历史事件进行总结,并对每种政治制度给出几点权威评论,将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形成横向为“中国、西方”纵向为“时间、事件、评论”的表格,作为“中西方政治制度比较学案”,带到复习课堂上发给每一位学生,作为历史专题复习课的学习资料。

(二)、学案的运用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学案资料,并指引学生注意表格的横纵向交叉的内容。使用1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学案,并同时请学生根据这份学案的内容提出问题。10分钟之后,教师请学生以5人为一组,交流所提出的问题,过滤掉雷同的问题,总结出小组的学案学习结果,即产生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分为“中西方政治制度的相似与区别在哪里”、“不同的政治制度背后显示了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差异”、“政治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中西方封建王朝产生、发展和结束的共同规律是什么”、“为什么西方政治革命会胜利而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多以失败告终”等。教师没有对这些问题给出答案,而是将这些问题又抛给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论点,例如,有的同学说“西方生产力水平高于中国古代社会,因此革命能够成功”,又有同学对这个观点进行反驳,认为:“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较西方是更加发达的,可是中国的政治制度发展却比较缓慢”。还有的学生开始仔细研究学案,或者翻阅教材和教参,试图从中获得支持论点的证据。一场讨论下来,学生们对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变革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为基础的,反过来,政治制度又可能促进或者制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客观的分析一段历史,必须将生产力背景和政治制度背景结合;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历史的发展总是具有规律性,即封建王朝的兴起和覆灭以及农民起义,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和政治制度的背景下产生的。这是学生们从学案教学中获得的关于历史知识特征的总结性认识。

(三)、教学评价――帮助学生进行历史知识建构

无论是古代史还是现代史,无论是西方史还是中国史,历史的发展总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能够掌握这些规律,对历史形成宏观的规律性知识建构,就能够将琐碎的历史知识分门别类的进行吸收和储存。例如,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政治制度的变更(哪种生产工具或发明的诞生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对应着哪个王朝的变更),政治制度变更之后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哪个治世制度的执行),而繁荣的经济又使社会文化得到蓬勃的发展(发展出哪些文化),当社会繁荣到顶峰时,生产力的长足发展又使得政治制度不再符合社会需要(爆发了哪些革命或起义活动),政治制度又再次变更。通过一次或几次的类似的学案教学,可以使学生明确掌握历史知识的规律性特征,并以此建构出历史知识的宏观的、完整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梳理历史知识的细节,并达到对历史知识的规律性的记忆,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归纳和总结能力提高。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学案教学的方法,对提高历史课堂效果和帮助学生们形成历史思维十分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在课堂上针对某个历史问题的解决形成小规模的学案,也可以将学案以课后作业的方式布置给学生,为教师二次备课提供帮助,还可以针对历史知识的特征设计学案教学。学案教学的模式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力和领悟力的提高都有帮助,面对文科高考对学生的要求,学案教学模式是值得历史教师尝试和运用的。

参考文献:

[1]左彩英.高中历史学案教学的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3月:5-9.

[2]刘春.高中历史学案教学反思[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01):20-21.

[3]史继坤.浅析学案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1月:10-12.

历史知识总结范文第10篇

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能让他们深刻地领悟到知识的本质,使他们的学习能力有效提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开展探究式教学时,要分析学生的兴趣,从教材中挖掘他们的兴趣点进行教学的优化设计,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探究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索历史知识,深刻理解教材中的内容,并能学以致用,使他们的历史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

探究精神;指导思维能力;学习主动性随着高中历史改革步伐的逐步加快,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认真探究,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探究式教学中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促进他们历史综合能力的提高。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利用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主动学习,使他们的历史思维在积极思考和探究中获得发展,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和思考,加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构建高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式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时,教师要从传统教学方式中走出来,融入到学生中间,和他们共同讨论历史教材中的问题。在良好的师生交流过程中,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学生才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课堂教学取得了较高的效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同步提高,他们能运用有效的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构建起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在学习新的历史知识时,学生能快速从构建的历史知识体系中提取出相关知识,并快速理解和掌握,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探究能力。

二、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让他们在积极的思考中进行学习。在历史探究式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多种感官分析知识,增加他们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多样化的情境中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并主动对历史知识进行探究。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把学生带入到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和背景中,让他们和历史人物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交流,从而产生共鸣,对历史知识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观点创设辩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辩论。在热烈的探究和辩论中,学生的思路不断明朗,深刻理解了教材中的内容,并能利用历史发展中得到的规律和现象来分析现代社会中的现象,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情境创设中,教师要摆脱形式主义的影响,根据教材内容来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学习和探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遇到问题时能积极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提高探究能力。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教师可以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进行历史教材的阅读时,就能保持思维的活跃。在问题教学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初期阶段,教师对于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要进行表扬,让其他学生学习他们的做法。通过提问,能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思维障碍,使他们更深入的进行历史知识的探究,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教师先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阅读,然后对他们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日本发动这场甲午中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再次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找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顺利解决了教师提出的问题。接着教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把在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通过和教师、同学的讨论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在让学生大胆提问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使他们的质疑能力不断提高,在课堂上敢于把自己的疑惑和问题提出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使历史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四、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提高探究效率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历史知识有限,在学习时容易遇到理解不了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使他们在探究中改进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探究中不断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记忆,在进行记忆时,死记硬背的方式不能让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点,也容易让他们对知识产生混淆,不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在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他们学习归纳总结的方法,把学过的知识点按照时间的发生顺序列成一个知识网,把具体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导火索、结果等知识填到知识网中。通过知识网进行历史知识的记忆,让学生有效掌握学到的知识,同时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使他们的历史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五、总结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思维活跃性,让他们能逐步深入地分析历史知识,掌握历史知识的本质。在让学生对教材内容主动探究时,教师不仅要让他们掌握大量的知识点,还要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让他们能运用学到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社会现象,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中,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教材的重难点,使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高效进行。

上一篇:高三历史总结范文 下一篇:历史八下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