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八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1 09:52:15

历史八下总结

历史八下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实效性

1 激情教学法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1 激情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要创设情境,还要不断变化、不断创新,让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好奇和探索的欲望。比如利用图片、故事、歌曲、社会热点导入等。使学生带着问题,怀着好奇渐入佳境。例如:第1课《鸦片战争》,我用了一张漂亮的罂粟花图片。先出示图片,以静带动,用静态的图片激活学生的大脑兴奋点。然后提出问题以此导入。

1.2 激情引导自主学习

历史知识的系统性比较强,历史事件有一个发生发展的经过,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因此,在学生预习自学时,引导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可以系统地把握知识的脉络,清晰知识结构,有利于知识的整体把握,整体理解,并发现历史规律。如学习近代史上的战争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师生一场战争应该从哪些方面学习?学生回答后,共同构建自学知识体系,从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的经过、结果、影响、性质、胜负原因分析等几个方面学习,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学。最后基础知识学完后,画出知识体系结构图或表格,形成整体网络,学生就掌握了学习战争的基本规律,再学习战争时,不用教师指导,学生就能自己学习了,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1.3 激情互动

1.3.1组内互动:对于组内互动,一般是教师是针对这节课需要挖掘的问题而提出的问题,多是关于原因、背景、结果、影响等。提出问题要难易适度,既需要学生思考,又要学生能通过组内的讨论得出结论。这就看教师设计问题的能力。是否能认识到初中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个度不好把握,是需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例如: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伟大的历史转折是指什么?为什么说是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解决的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重心的转移和历史意义。讲这儿时应提一下特色的意思。

1.3.2组间互动:针对探讨问题说出自己组内的意见,看别的组同学是否认同。同时对于自己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提出供大家一起探讨。(提出问题要给小组加分的,所以学生找问题特认真。)例如:学习八下第1课时,学生提出为什么说第一届政协会议是一次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空前盛会?学习八下第3课时学生提出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有何含义?学习八下第1课时学生提出国务院总理与政务院总理有何不同?

1.3.3师生互动:老师的导向作用是无论在什么课堂上都不可改变的。能否灵活驾驭课堂,最基本的一点应做到让学生不偏主题。教师及时做好归纳和总结,并做到解决问题的理论高度,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既要完成双基目标,又要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在课堂上我除了解决学生通过互动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明确事件间的内在联系,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历史课上的互动可是说是评估这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也是我们有中国特色教师钻研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的用好多媒体等多种辅助教学的工具。达到让课堂活而不乱,目标达成的效果。

1.4 魅力精讲

精讲是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历史会更容易减轻学生的负担。在这方面我特别注重,一般在单元初有个总结,我都会在学习这一单元开始时让学生先读一下,然后我粗略的解读一下。这一单元学习完后,我们重温一下单元综述,学生就会理解了。例如:学习八下第二单元第4课时我会先让学生看第二单元的总述,先知道这一单元所讲得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让学生明确探索就说明前面没有现成的路,并且是在建设领域进行探索,探索过程中难免出现失误,第6课讲的是经济领域中出现的失误,第7课主要讲政治领域中的失误,是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曲折中前进。学习历史不仅仅是知道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还要应对考试。特别是现在的出题方式灵活多样,让一些学生不知所措,面对新的提法无所适从。

1.5 巧妙的学法指导

历史的学习,学习方法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指导并引导学生采用巧妙地方法学习历史。比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编制顺口溜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即“割让辽台澎,赔款2亿两,增开沙重苏杭,允许日办工厂”,学生很喜欢,一会就掌握了。

1.6 拓展延伸

历史课的拓展延伸,是联系性、探究性的、开放性的、研究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拓展视野。应对考试中相关问题是有联系的,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前后,中外知识的联系。例如:在学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把前面、三大改造时期关于农村进行的改造和和化运动联系在一起,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2 激情教学法教学应用效果

2.1 激情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我创设的问题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维水平,形象生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积极地思考过程中思维活跃,又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发现提出新的问题,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过程。

2.2 激情教学法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创设的问题积极健康,趣味性强,学生处于一种愉快的情绪下学习,学习效率高,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道德理念的熏陶,人格得到升华。

2.3 激情教学法能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学生在一种活跃、宽松的氛围中实践学习,动手动脑,主动学习,创新精神和创造品质大大提高,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特有功能,加强了对学生的国情教育。

3 结束语

历史八下总结范文第2篇

本学期初三年面临中考升学,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以促进水平的提高。

一、复习经验总结

1、立足点:考试说明、指南、课本。

考试说明是指导,考试说明没有要求的知识点复习期间砍掉,比如《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可去掉,课本是依据,北师大版的《复习与提高》作为参照。

2、立足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1)时间大致安排:第14周前完成第一轮复习(泉州质检前5月22日);第17周前完成第二轮复习(晋江质检前),最后做几套模拟卷。

(2)能力层次:按能力不同层次实施有效教学,识记层次讲清是什么就可以,掌握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理解、运用层次的要讲清是什么,还要讲清为什么、怎么样,对知识点进行拓展,时间安排要科学合理。

(3)讲求方法,实施有效教学,讲究效果。由于历史是开卷考,初三年总复习每一节课最好要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按照考试说明阅读教材,熟悉教材,巩固每节课的基础知识点。偶尔进行课堂小测,尽可能训练学生不用查书就做好选择及辨析题。同时,结合指南、《复习与提高》的题目有针对性地训练讲评,在训练和讲评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点

(4)、要示学生掌握课本中重要的图片,如鉴真、胡适、孙中山、司母戊鼎、雅尔塔会议的图片,因为中考试卷出现不少图片。

3、泉州地方史要有机结合。

《复习指南》七下部分泉州地方史比较多,与教材紧密结合的泉州历史事件及材料要求学生掌握。如《七下历史书》的宋元时期泉州是全国第一大港口;《八下》泉州是经济开放区而不是经济特区。

4、注重对学生学法指导

1、抓住关键性字眼如标志、转折、最早、最大、第一等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同时可结合题目让学生训练。

2、对复习中觉得重要的地方可要求学生用红笔打记号:有、波浪线、括号等各种标志,

3、老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办法。

(1)抓住关键词强化记忆;如抗战的胜利,洗雪了----耻辱,成为----转折点。

(2)谐音记忆法;哥伦布航行时间1492年记成“医师救儿”,-5是迪亚士航行的时间,+5是达伽马航行的时间,麦哲伦航行的时间1519年可记成航海成功,找我要酒。《辛丑条约》可用前进宾馆四个字记忆。

(3)生活实际联系记忆法;如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前119年,前十火警电话,第一次与第二次相差19年。

(4)线索记忆法;如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八下历史》有建国以来的我国的农村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调整的过程,可整理成1952年----1956年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堂课有时让学生齐读、默读、老师讲解、做笔记,做练习交替进行,尽可能让学生不觉得疲劳。

5、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1)辨析题:这是学生薄弱的题型,指导学生答题规范很重要。

错误的要不要全抄,点明错误就可以了,节省考试时间 ,实在不会的可以照抄,不要空白。关键是理由(知其所以然)要把核心关键词写出来,答案多元,只要合理,创新都可以得分。理由不能说“没有”,要进一步说明“为什么没有”。例:秦始皇推行儒家学说。错误:儒家学说。理由:秦始皇没有推行儒家学说,秦始皇焚书坑儒。

(2)指导学生做好材料解析题。注意训练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今年中考材料题占22分,有的材料答案就直接从材料中得出,有的材料从书本可以找到答案,有的答案要从材料或图片中获取信息,归纳概括得出答案,这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具体做法:

(1)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材料,

(2)带着问题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问题

(3)对初三年学生,要注意培养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在平时的训练和考试中,选取典型材料如《复习与提高》的材料题(又是考试说明理解、运用层次的题目)来强化训练。如明治维新图片《岩仓使团离开日本赴欧洲考察》提炼出“派人出国考察”。《海军军官向学生介绍战舰的知识》提炼出“聘请外国专家”。

如《八下历史61页表格》小岗村生产队时间、粮食产量,人均口粮变化,教师要抓住时间,数据的变化帮助学生分析材料。

总之,认真阅读材料概括得出答案,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才能做好材料题。

6、抓时政热点重点复习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对现实的指导作用,让学生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来观察,分析当前社会热点,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平时多关注时政新闻,了解国家大事,从中也可以预测一些中考信息。

历史八下总结范文第3篇

一、学科渗透:为学生参与学习营造良好氛围

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首先要考虑教什么?对文本和内容要吃透并充分理解。教师要吃透教材,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要把文本玩得像做烧饼师傅手上的面团”。这不仅需要教师吃透本学科的教材,还要熟悉并利用不同教材对历史与社会课进行有效渗透,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更精彩,更有效。

比如,八下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框《知识助我成长》与七下历史与社会第七单元第一课第二目《学习改变命运》这两课,主旨都是突出教育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能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知识就是力量,学习能够改变命运。前者强调教育,后者强调学习,如果从主体出发,都是学生。所以八下思想品德的教材资源可为七下历史与社会所用。如八下思想品德教材中培根的“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就对“知识就是力量”做了很好的阐释,便于学生理解。还有,笛福的孩子是否接受教育对他们命运的影响也可运用到《学习改变命运》的教学中,学生会积极设想,因而教材资源更充足,课堂教学更丰满。

运用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渗透教学,还有许多例子。

如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七上语文课对该曲意境的分析与描绘可运用到八上历史与社会的《文人的世界》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并鉴赏中国古代史学、文学、艺术的成就”;给学生广泛的想象空间,品味其幽远沧桑萧索的意境,便于学生理解“作品是作者所处社会的写照”“从娱乐、信仰、礼俗和语言文字等方面,了解民众的精神生活状况及其变化”,理解作者产生这种心境与当时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史不分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美术课对《蒙娜丽莎》的欣赏也可运用到八下历史与社会第二课第一目《蒙娜丽莎的微笑》的教学中,使学生在体会达・芬奇睿智的同时,品味蒙娜丽莎的微笑美,从而理解文艺复兴运动蕴涵的人文精神及其性质和意义。

教师融合多门学科的内容,沉淀并积累,上课做到胸有成竹,富有文化底蕴,给学生展示的教学内容与创造的教学意境,都会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会美,品味其中的味道,从而乐学、好学,快速成长。

二、情节假设:为学生主动学习插上隐形翅膀

上海毓秀中学在《课堂教学改革100条建议》中提到:“当代各种先进教学流派的共同特点是:以培育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为基础,以创造条件使学生不断获得学习成功机会为主要原则,以引导学生走自学之路为主要方法,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手段,以鼓励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为教学思想的核心。”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通过情节假设、续写故事等办法给思想插上翅膀,在课堂里快乐地飞翔。

在《学习改变命运》一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讲了放羊娃的故事,针对“放羊――挣钱――娶媳――生娃――放羊”的故事链,结合“学习改变命运”这一主题,请学生假设其中某一环节发生了变化,而后放羊娃的命运也发生了变化。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发言热烈。我综合了一下,大致上有以下几种思路:

思路1:放羊――挣钱――娶媳――生娃――让孩子接受教育――孩子考入大学――找到好工作,获得高收入――改变贫困状态。

思路2:放羊――挣钱――娶媳――生娃――让孩子接受教育――运用高科技养羊,增加羊群数量、羊奶产量、羊毛质量和产量。

思路3:放羊――挣钱――娶媳――生娃――让孩子接受教育――孩子考入大学――到国外养羊(能卖好价钱)。

思路4:放羊――借书、买书、读书――高产养羊――成为百万富翁――投资,改行养猪(猪肉价更高)――亏了或更赚――打工或上市。

思路5:放羊――挣钱――买书――养羊专业户――继续学习――办多种养殖厂(鸡、鸭、猪、牛等)。

教师借助情节假设,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并阐述自己的想法,尽可能地解放学生的脑和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学生通过情节假设,感受“学习”的重要性,体会“学习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领悟本文宗旨,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享受着学生想与说带来的乐趣,而且轻而易举地变枯燥的说教为学生主动地学习。

陶行知先生要给儿童“六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谈;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多学一点感兴趣的东西,多干一点高兴干的事;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到社会上去扩大视野。我提倡再加上“一解放”:解放儿童的心灵,让他们在自由想象中展翅翱翔!

三、抛砖引玉:为学生热爱学习搭建精致平台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变为志趣,志趣可转化为理想,理想可以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学会抛砖引玉,“砖”抛得好,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得到真正的“玉”。那这“砖”是什么呢?就是问题。学生一来劲儿,就把问题变成了辩题。

如《学习改变命运》这一课中,教师归纳学生对放羊娃命运的设想,大体上是两种思路,挣钱后先娶媳生娃还是先受教育?即让孩子受教育来改变命运还是自己学习来改变命运?教师抛出这一问题,学生又炸开了锅,对此进行了争辩。赞同前一观点的学生认为等放羊娃挣了钱再受教育,年龄偏大了,再等他致富后娶媳生娃太晚了,要四五十岁了。赞同后一观点的学生认为放羊娃还是娃,是接受教育的最佳年龄,可以借书,可以自学养羊知识,先致富,才能娶到好媳妇,才能有更好的条件培养娃,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听听,还真有见地!

在这一课的教材中还有一个关于“知识就是力量”的讨论,教师直接设问:“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哪个更重要?”

学生又辩论开了:

生1:实践比书本重要,书本知识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没有实践,哪来的书本知识?

生2:书本知识更重要,它可以让我们少犯错误,比如学车,不学理论,光靠实践,立马就上车,撞坏10辆车可能还没学会开车,学习理论知识后,再去练开车,损失就会小得多。

生3:实践知识更重要,没实践过,怎么总结经验教训,怎么总结理论?

生4:书本知识更重要,有些事情是不能重复实践的,比如轰炸某个地点,需要模拟,需要计算精确,才能实施轰炸。

生5:实践更重要,有些技巧从书本上是学不到的,只有在实践中反复摸索、锻炼才能学会的,例如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结果在战场上就一败涂地了。

生6:书本知识更重要,没有书本知识,我们就不能学到古人的经验,我们不可能什么事都亲自去尝试,书本知识让我们学得更快更多……

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辩论,我们已经知道,实践知识和书本知识都很重要。实践出真知,书本知识源于实践,但反过来又指导实践。CCTV-10有一栏《我爱发明》的节目,如果我们能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多些发明,就能造福更多的人,知识的力量就更强大了!

教师抛出了“砖”,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同学交流思想,找出藏在其中的“玉”, 学得积极、主动、快乐!这比教师照本宣科唱独角戏要有效,课堂也更生动有趣!

总之,促进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方式很多,还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研究,努力探索……

历史八下总结范文第4篇

期末来临,根据本学期教学工作安排,为进一步加强质量的过程性监控,做好各年级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工作,现将有关事宜和要求说明如下,请遵照执行。

一、监测时间

2016年1月15日——16日。

二、监测科目及分值

七年级为思品、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共7科;

八年级为思品、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地理、生物,共8科;

九年级为思品、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共7科;

七、八、九年级的语、数、英均为120分钟120分,其余学科均为60分钟100分。

各年级综合实践、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考查科目,由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开设实际,自行确定考查方式。

四、监测范围及内容

按学期初下发的教学进度执行,其中思想品德有10%左右的时政内容;初二生物考八上和八下第七单元的全部内容。

五、监测要求

1、根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试行)》的要求,期末考试所有工作由各学校组织实施。

2、要进一步明确考试的作用和意义,加强对师生的诚信教育,严肃考风考纪,确保考试结果真实客观。

3、要认真筹备召开考务工作会,明确各类人员工作职责,按照考试工作流程,严格考试工作的各个环节,确保考试各环节不出任何纰漏。

4、要确保试题安全,专人负责,明确责任;在考试过程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调动考试科目的顺序及时间。

5、考场安排同桌异题,有条件的单位可实行单人单桌。

6、学校内部年级之间调换监场、阅卷,监考教师不得跨学校监场。

7、要严格执行省《规范》要求,不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及名次。

8、各单位要做好考试分析、总结工作。

(1)教师要认真撰写试卷评价报告(其内容包括考点分布、试题特点、阅卷中发现的问题、今后教学建议等),及时查找教与学的薄弱环节,制定整改措施;要做好试卷讲评工作,指导完善百分卷。教师要指导帮助学生通过考试分析学习中的得与失,不断改善学习策略,实现考试的查缺补漏及激励发展功能。

历史八下总结范文第5篇

位于西北边陲的灵州在历史上为国人所普遍关注,更多是因为两件大事:其一,贞观年间唐太宗驾幸灵州,被一众少数民族首领尊为天可汗,这一事件彰显了大唐恢弘的盛世气象,也突出了灵州边事要塞的独特地位;其二,安史乱中唐肃宗在灵州即位,开始平叛复国,这更使得灵州成为天下瞩目的政治军事核心城市。灵州是宁夏文献记载中建城最早的古城。灵州,原名灵洲,西汉惠帝四年(前191年)置,属北地郡,有河奇苑、号非苑。所谓“水中可居者曰洲,此地在河之洲,随水高下,未尝沦没,故号灵洲,又曰河奇也”。(《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第八下颜师古注)河奇,即黄河之奇异,河水虽经历多次高下变迁而洲城终存,故称灵洲。东汉改为灵州,赫连夏为薄骨律城,即果园城,隋为灵武郡,唐复改灵州,治回乐县,此后行政区划屡有沿革。而这座灵异的不没之城,最终还是在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被黄河的泛滥大水所淹毁,“城凡三徙,皆以河故”。于是,我们只有在历史学家的著作里去找寻那曾经的变幻风云。《走进灵州》一书的扉页上有作者的题志:“谨以此书纪念灵州建城2200周年(公元前191年~2009年)。”白述礼教授用他近五十年的潜心钻研与实地考察,为读者揭开了历史尘封在古灵州之上的黄沙埃尘,同时也为中国地方史志研究开疆拓土。

《走进灵州》收录了作者1980年至2009年灵州史研究的重要论文,全面展现了古灵州神奇苍劲的历史文化风貌。全书分为“考古考证篇”“历史大事篇”“报评书评篇”“人物文化篇”和“附录”五个部分。“考古考证篇”是全书史学观点的基石。作者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出土文物佐证,尤其是根据2003年5月8日在宁夏吴忠市区东部绿地园出土的唐灵州吕氏夫人墓志铭,确证古灵州城址位于今吴忠市境内。这个观点最早是由述礼教授在《古灵州城址初探》(发表于《宁夏史志研究》1989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的:“古灵州城的城址,似应在今宁夏吴忠市境内。”“今日之吴忠市和灵武县,究其根源,都是一个古灵州。”吕氏夫人墓志铭出土后,作者第一时间进行了解读与研究,在考古学实证的基础上发表了《古灵州城在吴忠的确证——解读吴忠出土唐墓墓志铭》(原载2004年4月7日《新消息报》)、《一石惊天,古灵州浮现吴忠——宁夏吴忠出土唐灵州吕氏夫人墓志铭》(以《“一石惊天”背后的故事》为题摘要发表在2004年6月23日《新消息报》)、《塞北江南旧有名》(原载《学习与交流》1998年第5期)、《话说灵州——探寻古城灵州之谜》、《古灵州城址研究述略》、《吴忠城建,古城灵州显真容——自治区博物馆展出吴忠唐墓出土文物》(原载2004年10月18日《吴忠日报》)等文章。这样,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古灵州在吴忠市境内”的大胆假设,有了可靠的文献和文物依据,成为不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这一观点的提出和证实,不仅具有史学和考古学研究上的重要意义,而且为吴忠市和灵武县乃至整个宁夏地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在“今日之吴忠市和灵武县都是一个古灵州”这一基本观点的统摄下,“历史大事篇”展开了关于“吴忠历史沿革”、“唐代灵州的重要战略地位”“大唐灵州镇将述略”“宁夏移民开发史与红寺堡开发区”等专题研究,其中首篇文章《吴忠历史沿革》是作者于上世纪80年代初编写的《宁夏吴忠县志》第二章,分十四节介绍了从远古到民国时期吴忠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和主要职官等,考证扎实,叙述简明,文笔谨严流畅。《话说灵州——探寻古城灵州之谜》(本文曾以《古灵州历史大事浅说》为题发表于《宁夏史志》2004年第3期,后以《话说灵州》为题从2004年7月24日起分9期连载于《新消息报》)一文则在城址考古研究的基础上,还原了古典诗歌中所描绘的古灵州曾经的刀光剑影与异域风情。《唐代灵州的重要战略地位》、《宁夏移民开发史与红寺堡开发区》二文分别是作者在灵武市唐史唐灵州文化研讨会和红寺堡开发区十周年历史文化研讨会上的书面发言,前者总结了自唐代以来灵州在军事、交通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重要战略地位,后者以红寺堡区的经济开发为切入点,考察了历朝历代以宁夏地区为中心、以发展水利和农业为主要内容的西部边陲开发的重要成就,展现了现代宁夏经济发展繁荣的历史基础。

“报评书评篇”收录了作者对当代学者灵州史研究的一些考辩性文字,其中有恰切的称赏,如《一篇很有特色的好报道——评》,《吴忠历史研究的一座丰碑——喜读杨森翔有感》、《宁夏第一部图文并茂大型彩图版史书——试评吴忠礼主编》等;也有犀利的批评,如《宁夏电视台“新闻话题有误”——“塞北江南旧有(下转第20页)(上接第6页)名”不是说银川》、《地名怎能随意编造,吴忠市没有古湾镇》,《韦蟾、王维的诗是说银川吗?——一文质疑》,《宁报关于盐池黄金方奇报道有误》等,文章无论支持与质疑,都在平实的评述考辩之中显示出作者扎实的理论功底、严谨的求实精神、独到的学术眼光和与人为善的朴实态度。

“人物文化篇”可以说是《大唐灵州镇将》的姊妹篇。述礼先生所著《大唐灵州镇将》一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考察了有唐一代镇守灵州的军政长官的重要历史功绩,作者用朴素流畅的笔触,在一片兵戈之音中展现了绮丽的漠北历史与人文风情。“人物文化篇”则从唐史研究延展开去,视野跨越东汉以至晚明,几乎涵盖了宁夏文明史上最显风华的各个时代;人物则由亲王、公主,到文臣、武将,反映了更广阔、更富人情意味的古代仕宦与市民生活;另有关于宁夏盐池发现的黄金方奇的考古考证文章,由此揭开了向海明起义的诸多疑问。这种点面结合的史传式笔法,将历史研究与民族文化精神融为一体,全方位再现了灵州古今演变的进程。“附录”则收集了新闻媒体关于古灵州在吴忠市境内的报道十余篇,以及八方人士对《大唐灵州镇将》的评论文章。这些报道文章已经成为灵州文化现象研究的一部分。

历史八下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素质教育;创新;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2

初中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思想品德课对学生“三观”的形成起特殊作用。初中思想品德课承担着应试和帮助学生学会成长,使其成为一名社会合格者的双重任务。现实生活中尤其在农村,思想品德被忽视、被边缘化,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教以来,我一直在探索适合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一、 教学点滴

1、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有较高的素养。首先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身正为范,同时应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学高为师。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综合型课程,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还应掌握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更应有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对相关内容进行调整、创新的能力。如复习法律知识前先复习道德内容,再复习九年级和八下第二课相关内容,这样使学生明白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性,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相连。最后按经济、政治、文化和人身权利的顺序复习八下法律内容,符合学生认识特点,形成完整的初中法律知识体系。作为与时展紧密关联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适应时展要求使用最新提法。如国家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讲授新课时,对课本中的相关内容适当增删。

2、贯彻素质教育要求。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素质和个性发展为目的。思想品德课实施素质教育,除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外,还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对近年来中考中新出现的实践探究题,先是通过例解相关中考题,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然后对出现过的一些实践探究题,让学生做、让学生评,教师点评,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见所闻,模范实践探究题的体例,自编实践探究题。对社会中的热点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看法,教师正面引导,利于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三观”。教学中让学生总结每节课重点,列出每课、每单元的知识结构等。

3、整合每种课程资源。思想品德课教师除具有本专业的知识外,还应具备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如教学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时,运用历史知识,回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使学生明白今天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从而更加坚信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运用相关理科知识便于学生直观地理解相应内容。如讲述党的基本路线内容与核心内容的关系,用化学中的原子与原子核的关系作比喻,形象、贴切。

4、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发挥其信息量大、学生新奇、易接受的特点。但农村学校由于资源有限,只是在教学一些内容繁杂,或较为抽象,或解析漫画、公益广告等时运用。适时适度地运用也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相关信息的搜集中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5、利用校园文化设施。农村校园中常见的文化设施如名人名言、宣传画、雕塑等。教学相关内容时运用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明确思想品德课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6、实施分层教学。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少年增多,学习上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尤其对“两有生”更是因材施教,献以爱心,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激发他们学习和遵纪守法的热情,完成思想品德课的双重任务。

二、不断反思、调整方式、促进发展

作为一名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越来越感到压力。更应努力,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及时调整。

1、继续运用自己摸索的比较成功的做法:处理课本,课程标准复习资料的关系;上课,练习与评讲的关系;单兵作战与分工协作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以促进教学。

2、从农村学生实际出发,把握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规律,运用新课改的理念,贯彻“两主”要求,探讨适合农村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反馈学习要求,尝试新方法,创设生活情境,构建生活化课堂,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适度延伸相关知识等。

历史八下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激发兴趣快乐学习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说明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人只要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一旦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就会主动学习、研究、探索、创造,那么学习成绩自然会提高。

历史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巧妙导入,诱发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环节,它是新课进行的开端,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导入方法很多:可以由问题导入;由科学故事导入;由诗句、谚语、俗语导入;由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由社会热点导入;由多媒体演示导入等。例如在学习《改革开放》一课时,我先向学生展示两段凤阳花鼓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吃不愁,穿不愁,腰里别着十块头,又娶媳妇又盖楼。”然后设计问题“为什么同是凤阳,却会出现如此大的变化?”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2、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教学挂图,增强直观性。历史图片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提供了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表达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与课文配合,相辅相成,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形象生动的插图,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也容易接受。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人物的画像,有利于克服学生死记硬背课本历史人名、地点、年代等单纯知识的枯燥乏味,增强直观性、欣赏性,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例如:七下第五课《和同为一家》教学中,充分利用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文成公主入吐蕃壁画、大昭寺图、布达拉宫图、回纥贵族图、渤海石灯塔图、千寻塔图,通过这些插图,学生深刻的理解了唐朝与边疆少数民族密切关系。又如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教师先悬挂《时局图》,接着引导学生观察黑熊、老虎、太阳、青蛙、老鹰等各代表哪一个帝国主义强盗?这幅图形象地说明了什么?当老师分析自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国家就象这些毒蛇猛兽一样扑向祖国大地,可爱的祖国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殆尽时,同学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和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被激发出来。

3、联系生活的实际。历史会让学生觉得很遥远,但是如果老师能够很好的联系生活实际的话,就能拉近学生对历史的距离感,让学生更好地由历史联系实际,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时,我就利用了奥运会这个话题,引出中国现代的强盛,然后又将话题引向近代史,对比现在,近代史是一段屈辱落后的历史,然后引入课题。这样就比直接讲鸦片战争更能让学生接受。

4、适当联系新闻时事。现在的初中学生对新闻时事也有较大的兴趣,因此,在适当的时候联系新闻时事,也能收到吸引学生的效果。例如在讲火烧圆明园的时候,就联系了2000年在香港拍卖会上对拍卖四件圆明园国宝的情况,也联系了当前流落在海外的国宝的情况。通过讲述,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了解火烧圆明园对中国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也就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5、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同时历史又是具体的,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人物的语言、思想、特定的心理活动,有遗址、遗物等,可见历史是生动、形象、具体的,其情景性强,但由于教材的简约性,使本来引人入胜的史实大为失色。多媒体教学可给学生输送包括有正文、录像、动画、声音、图表等综合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接触到丰富的信息资料和新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渐形成一种在形象生动的历史环境下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教学历史文化内容时,使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更好。如讲“秦汉时期的文化”时,出示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模型。根据地动仪测定地震的原理,当老师在某一方位制造振动引起地动仪的小铜球落入一只蛤蟆嘴里时,学生无不拍手称奇,惊叹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老师这一操作,学生在观察的同时,不但增强了他们的情趣,也触动了他们的灵感。

6、创造机会、体验成功。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对学生而言,当其在学习上取得成绩,得到老师的表扬时,他们兴高采烈;反之,他们则垂头丧气。成功象一支兴奋剂,让学生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励他们积极进取。教师要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同学们的好奇心,把学生引入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中。恰当的问题设计应目的明确,具有启发性,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之间要有内在联系。课堂提问时,较难的问题,请学习优异的学生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请学困生回答。当学生在回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恰到好处的给以启发引导,使学生顺利地完成任务。只要学生回答对了问题,就抓住机会表扬他们,例如“你回答的非常正确,你今天进步很大,老师相信你以后会做得更好”。使每一个学生都因成功而受到老师的表扬,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7、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教师语言幽默风趣,文采飞扬,有声有色,学生自然也会乐于听。魏书生先生说过:“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这种笑就会自然而然地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激发,学生在愉悦中迅速掌握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沉稳端庄的师表形象、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准确凝练的历史术语、抑扬顿挫的悦耳声调,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强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其浓厚的学习兴趣。把诗词、音乐、绘画等艺术引入课堂:如在讲“三国时期的内容”时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雄伟悲壮的《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音乐中,屏幕上展示不同的三国人物,并配上苏轼的《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使学生沉醉于诗情画意的同时,领略历史的无穷魅力。这样的教学充满艺术气息,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听课效率。

8、精心设计多样化的教学设计,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每一课都设计一、两个课堂讨论,个别课组织学生举行活动课。

(1)举行辩论会,如八下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学习计算机网络时,可设计辩论题:青少年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辩论活动。让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明白网络的利弊从而健康上网。

(2)表演课本剧。如在讲“分封制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模拟表演西周分封时的情景来帮助了解分封制。具体做法是课前让学生自己去找一些相关的材料,自己编写台词和设计动作及找道具。上 课时请六位同学为大家模拟表演周王分封时的情景,其他同学边观看表演边思考两个问题:“周王对哪些人进行了分封?”“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总结。通过表演,学生不仅知道了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周王进行分封和受封者必须履行义务,知道了分封制是逐级进行的,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讲解的同时还可以设计“西周分封制示意图”并适当讲解,揭示其内在关系,然后评出最佳表演者,让学生在兴致盎然中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

(3)猜谜活动,根据教材内容编辑一些谜面,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回答,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抗日战争胜利后,举国欢庆。教师在讲这一内容时,就可以借用一则谜语:“日本投降的原因(打一历史人物)”让学生猜,当学生猜想之后,教师再亮出谜底:①屈原(意指日本屈服于美国的原子弹);②苏武(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③蒋干(领导国民政府进行抗日);④毛遂(领导的共产党进行抗日);⑤共工(一神话中人物,“共工”理解为“共同”、“工作、努力”。)要求学生在这些谜底之中,哪一个最符合谜面,并根据你们所学的历史知识说说你们的理由。教师在上课时运用这一具有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谜语,学生没兴趣听课才怪。

(4)举行历史故事会。例如七上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成语故事,如“退避三舍”、“朝秦暮楚”、“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等,请学生讲这些成语的典故和出处。又如八下第2课 最可爱的人可以举行抗美援朝英雄人物故事会,通过讲故事深刻感受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伟大品质,从而理解最可爱的人的深刻内涵。

(5)进行社会调研活动。例如讲授八下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可以布置调查活动,通过走访亲友、翻阅历史资料等形式,调查家乡的昨天与今天的不同,从而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伟大意义。

历史八下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承认差异;作业形式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对课堂学习的巩固和深入,但现实中历史与社会作业内容、形式单一,缺乏开放性等,故无须回避,在当前紧张的升学中历史与社会作业已成为学生负担的代名词,忽视作业质量和学生感受的作业比比皆是,严重影响本学科的发展。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探究实现初中历史与社会作业有效性的策略。

一、承认差异,分层布置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肯定一个事实:各学生的水平是不同的。老师也承认学生间有差异。但历史与社会作业都是要求所有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本,忽视实际学情差异,这严重影响作业应达到的作用。所以,要实现作业的功能,须承认差异,分层布置作业。

例:八下“中华民族的觉醒”,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布置不同要求的作业:能力较好的学生,让他们写出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事件及异同;中等生,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材料分析归纳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及特点;学有困难的学生,布置基础题目。这样的分层布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不同的收获和提高。

二、作业形式多样化

传统作业远离学生实际生活,作业很大程度上是针对考试,

所以内容、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开放性等,要扭转此现象须实现作业形式多样化:

1.归类型作业

归纳型作业,可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我们认为,知识体系的构建有多种途径,教师帮助学生构建会抹杀学生的主动性,

效果不佳,相反应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分享成果,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例:八下整个单元结束后我们设置归纳型题目: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是如何学习西方的……这样的作业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作业质量明显改善。

2.实践型作业

实践是《历史与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践型作业便于学生走出课堂、融入和适应社会。故每个单元的探究课设置社会调查等实践型作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记录实践过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这类作业需要的时间较长,建议一到两周,发挥团队自主探究精神,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锤炼能力。

例:七年级下,以“我的家乡”为主题的调查活动:

(1)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分组调查

各组有计划进行收集资料。具体方法包括:实地调查,去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走访相关人士,网上查找资料和调查等。

(2)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写成调查报告,包括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课堂展示成果。主要让学生交流在调查过程中的表现及感受,再采取组内互评、组际互评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培养团队意识和探究能力。

3.反思型作业

每个单元作业完成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份“自我诊断和反思评价表”,包括项目应得分与实得分、错题对应知识点、失误原因。失误原因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知识、能力上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基础知识不扎实,概念不清、原理不明;读图析图技能差等。另一类原因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包括审题不清、条理不清、答案过于简单等,学生根据错误原因以书面的形式确定应采取的措施,总结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在作业管理上进行一些实践,让学生的作业精彩起来,使每一次作业都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让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幸福与快乐、成功与喜悦、苦恼与辛劳等。

三、关注作业批改,注重展示作业成果

传统的作业评价只有简单的对和错,新课程关注三维目标,因此,要把作业看成学生的劳动成果,教师应充分肯定这些成果并展示,尊重、鼓励和引导学生。

教师要注重作业的批改艺术,我批改作业都是对的打勾,错的从来不打叉,而是用红笔逐一圈出,从不根据对错的数量来判断优良,而是根据学生作业透出的态度来褒奖,并运用评语鼓励学生。另在班级中强化表扬学生的认真态度,除口头表扬,只要每学生得到一个A就可在班级表扬花名册上加上一个“1”,每周会评优秀作业和进步作业,会通过校讯通在全班家长面前表扬,如

连续一个月优秀者,单元考试还可以加2~3分不等,还可得到一定的奖品。相信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劳动被肯定,只要真心用心对待孩子,他们就会感受到老师的用心,这将会给他们无形的巨大动力。

除此,我们还可通过其他形式展示学生的作业成果。如以中国传统习俗为主题的手抄报贴在教室,学生都特爱护,互相评价学习;进行班级间的竞赛和相互展示;利用黑板报,班队课等多种形式展示取得的成果。

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来重视学生作业成果,重要的是要让学

生充满被认可感,提高他们的主观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作业的有

效性。

总之,新课程下历史与社会的作业变成课堂一个延伸,这种延伸不是机械的记忆,而是对课程意义的重建与提升。对学生而言,新课程下社会作业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形式的更加多样化,尊重学生的感情需要,强调展示和评价,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搭建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从而实现历史与社会作业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历史八下总结范文第9篇

案例分析法教研的基本程序如下图:

一、聚集疑难,设计主题

主题来源于教师日常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如何进行史料教学?如何有效组织学生读图?如何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等等。每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一到两个为宜,且具体而明确。

例如,一次学科疑难问题调研中,辖区内一所学校的学科教研组几位教师不约而同地向笔者提出了以下一些困惑。

徐老师:教材中的内容是否都要教?怎么教更好?

王老师:教材内容等于教学内容吗?它们与历史课程标准又有哪些关系?

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选择性地使用教材外的诸如史料等课程资源?

……

上述几位教师共同指向的问题是关于历史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经过讨论,我们最终确定将“如何有效选择教学内容”作为阶段性区域学科疑难问题的主题进行研究。

通过调研等方式发现一线教师的学科疑难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主题设计,改变了传统做法上教研与教学割裂的状态,进入了良性循环:教学产生困惑,困惑引发研究,研究促进教学。从而使教研与教学互动促进、融为一体,为案例分析法教研的成功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筛选典型,选择案例

根据所设计的主题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开展案例分析法教研的前提。

案例主要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专家名师的优秀案例。专家名师的优秀案例是高质量教育教学方式与能力、学识与思想的集合体,通过这些优秀案例探索专家名师的专业发展路径,能够较好地起到榜样的示范作用。二是学科教师平时教学中存在困惑的案例,以激励教师主动探索,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对策,不仅使案例提供者有收获,也使参与研究的其他教师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例如,关于“如何有效选择教学内容”这个主题的案例选择,参与研究的教师都推荐“屈辱的岁月”(人教版八下)这一课时,因为该课时教材内容多,时间跨度大,知识容量大,叙述了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中国近代史上一些主要的侵华事件,以及这些战争所签订的《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造成的重大影响。但教学时教师普遍感到一课时不够,不知道该如何使用教材,如何适度补充相关的史料。这些困惑聚集成一个焦点,即“如何有效选择教学内容”,需要通过筛选典型、选择案例予以解决。

三、现场呈现,明了细节

组织教师观看案例光盘,或直接组织课堂教学,让细节直观地呈现在教师眼前。例如,在围绕“如何有效选择教材内容”主题进行的“屈辱的岁月”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我们邀请了浙江省特级教师宁波市名师金亚素开设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人教版八下)课堂教学,观摩者亲眼观看了金老师是如何围绕着“如何在教学中落实爱国主义情感目标”,通过几处细节上的巧妙设计,生动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

细节之一:利用课前休息时间,金老师播放了《义勇军进行曲》。上课铃声响,金老师顺势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刚才老师播放的是什么歌曲吗?并追问:你知道这首歌曲的来历吗?

(作用:先声夺人,进行爱国主义情感铺垫。)

细节之二:在上下环节的承转处,金老师常用气愤、悲壮的语言(神态)进行讲授。

(作用:言传身教,榜样示范,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熏陶。)

细节之三:在教材中关于“九一八”“一・二八”“七七”等事件的介绍基础上,为使学生深化认识,金老师又运用多媒体播放关于“九一八”“一・二八”“七七”等系列日军侵华事件历史纪录片段。

(作用:历史情境设置具体、生动、形象,有利于渲染气氛,激扬爱国主义情感。)

细节之四:为了帮助学生认清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美化侵略言行,如日本《新历史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等,金老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了“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七三一部队”等日军侵华兽行的图片资料、《田中奏折》等史料中相关文字陈述,以及关于“”事件的时政资料。

(作用:利用丰富的史料,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并利用时政资料“”事件,揭露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丑陋嘴脸,积极引导学生正视“旧恨新伤”,有效地落实爱国主义情感。)

四、多样研讨,交流碰撞

案例研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授课者专题讲座,如金老师在执教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一课后举行的“社会课堂运用有效手段促进情感目标的落实”专题讲座,就是一种很好的研讨形式。另外,还可以同伴互助交流,授课者教学反思,观课者反馈和就某些方面进行讨论……不管是哪一种,强调研讨的目的是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评价课上得好与坏,以尊重授课者的感受和专业自,遵循自愿、自主、合作、共进等教研原则。

以下是参与“屈辱的岁月”同课异构交流教师的部分观点。

小王老师(教龄2年):这一课的内容实在是太多太繁太杂了,我每次上课都很焦虑,几乎每次都拖课。现在看来,关键是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在研究课程标准、依据学生学情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而且应该大胆地处理教材。

王老师(教龄20年,教研组长):讲课的两位年轻教师都动了很多的心思,各有特色。小徐老师的课主要以展览馆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四场战争四个展馆,主题突出;但是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还不够大胆,基本采用教材内容,以致讲课显得沉重了些,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探究时间和探究的广度、深度。小干老师尝试了导学稿的形式,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选择性教学,还补充了教材外的史料,这很好。但是导学稿听上去像教案,影响了“导学”作用的发挥。

陈老师(宁波市教研员):历史学科教学一定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以落实新课程倡导的“教师即课程”的理念。我们教师能否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构建知识体系后再解释自己所构建的知识体系这两项任务?教师又如何通过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图片资料等)、搜集课外资源引导学生完成上述两项任务值得研究……教师在大胆处理教材、有效选择教材内容、科学整合教学内容时,要有“历史观”“全球史观”……

五、归纳提炼,总结要点

即对案例进行归纳,对生成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可根据实际情况,或在教研活动中当即完成,或在活动结束后的一定时间段内完成;或由教师单独进行,或以互助学习组为单位进行;要求活动结束后撰写“分析报告”,以积累成果、深化研究。

例如,“屈辱的岁月”同课异构教研后,参与的教师一致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要加强对课标、学情的研究,敢于“处理教材”,学会“选择教学内容”,其中“以学定教”“导学案”的方法效果较好,值得肯定。

六、前奏后续,实践演练

即根据所总结的问题类别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大胆实践、积极尝试。青年教师在各方面还没有定型,较其他年龄段教师更易于接受新事物,大胆实践、积极尝试有利于他们加强自己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进而提升自己的施教能力。由于教学活动本身是个极为复杂的综合性活动,实践演练会催生新的问题,相应地也就创生了新的案例,推动新一轮的研究展开……教学引发研究,研究推动教学,教师在不断进行的教、研互动中提升了教学能力,促进了专业成长。

例如,在围绕“如何有效选择教学内容”这一主题进行的“屈辱的岁月”同课异构案例分析教研活动后,催生了新的疑难问题:“以学定教”的历史教学该如何实施?如何编写“以学定教”的历史学科的“导学案”?……它们成了以后实施案例分析法的研究主题。

以下是“屈辱的岁月”同课异构教研后两位执教者的感言。

小干老师(教龄10个月):三次同课异构,我受益匪浅。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可以自主;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也可以自主,再也不是以往的流水账式的教学。“以学定教”太值得研究了!

小徐老师(教龄10个月):这一个多月来我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做梦都在想讲课的事。这节课我一共上了三次,每一次都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做了进一步的修改。过程非常痛苦,但收获颇丰,因为每位老师的点评意见都很中肯,清晰地点出了问题所在。如课标如何解读?教材内容怎么处理?教学内容如何整合?让我懂得原来同一节课可以有那么多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促使我每一次讲课都比以前有了进步。

历史八下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习语 数字七 翻译

数字产生于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之中,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和总结。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数字文化,由于受民族心理、等文化差异的影响,数字被赋予各种神秘的贬褒吉凶和象征意义。数字“七”是俄罗斯人偏爱的,俄语中许多成语、谚语、固定词组中均有七;中国汉语中七的成语也不少。从具有代表性的数字七入手,探讨其在俄汉习语中所体现出的不同文化意蕴和民族文化心理及文化差异的根源,对于在跨文化交际中掌握俄汉的数字文化涵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数字“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意义

(1)“七”这个数字在世界各主要民族、主要语言、主要宗教中显示出非常奇特的共性:伊斯兰教圣书《古兰经》说“天有七重”,并称《古兰经》本身就是的使者从七重天上带回来的;基督教、天主教和犹太教信奉的《圣经》上说,上帝用了七天时间创造了世界万物和人类,并在第七日安息,所以称第七日为“圣日”;佛教有“七佛至尊”之说,尊称第七佛释迦牟尼为“圣人”;古埃及、古巴比伦、古罗马人都曾实行过的纪日法谓之“七曜历”;我国古代“五经”之一的《易经·复卦》称一周的第七日为“阳气由剥尽而来复”,故第七日为“来复日”;印欧语系中最主要的语言,如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用“七”和“天空”组成成语来表示“非常愉快”、“非常幸福”。英语:in the seventh heaven;俄语:на седьмом небе。

(2)汉语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语言,不仅词藻丰富,而且极具表现力。就以“七”这个数字为中心构成的词组、成语为例,它们在运用中既准确地表示了“七”的内涵、本义,又通过外延、引伸、转义、比喻等起到言简意赅且含有褒贬意义的突出作用。如:

1)以数字“七”为首构成的词组,“七”加名词。如:“七艺”,“七德”,“七情”,“七音”,“七声”,“七方”等。

2)含有数字“七”与“八”搭配的成语。如:“七手八脚”(表示人多杂乱、动作不一);“七嘴八舌”(表示人多语杂,众说纷纭)等。此外还有“七零八落”、“七上八下”、“七拼八凑”、“七拉八扯”等。

(3)在俄罗斯的语言运用中,用“七”这个数字构成的词组、成语同样不胜枚举。俄罗斯人把“七”看成是完美、吉祥、幸福的数字,所以人们每逢节庆之时都喜欢送上七枝鲜花,以表达衷心祝福之情。俄国作家马克西姆曾说,如果把“七”赋予神秘意义的情况作个全面的统计,可能是无穷无尽的。俄语中的“家庭”[семья]一词就由七个“我”,即“семь”加“я”构成。

俄语中含有数字“七”的词组、成语大致有如下两种。

1)数词“七”加名词构成词组。这种词组往往“原义”和“转义”并用。

①емимильными шагами

原义: 七英里的步伐;转义: 一日千里,飞速的发展(前进)

②семивёрстные (семимильные) сапоги

原义:七里靴(童话故事中可以一步迈七里远的靴子);转义:大步流星,日行千里

③семицветная радуга

原义:七色彩虹;转义:幸福的预兆,快乐的希望

2)含有数词“七”的固定词组,这种固定词组往往用“转义”而少用“原义”。

①семь раз примерь,один раз отрежь.

原义:量七次,剪一次;转义:三思而行

тут больше,чем в каком угодно вопросе, надо действ по правилу:《семь раз примерь, один раз отрежь》…

这个问题比任何问题都需要按照“三思而后行”的原则来办。

②семь шкур спустить

原义:扒下七层皮;转义:痛打,狠抽

учись же,каналья,а станешь лениться,семь шкур спущу.

鬼东西,你要学习,如果偷懒,我就狠狠地抽你。

③семь бед,один ответ

原义:七次灾祸一个责任,多犯少犯都有责任;转义:一不做二不休

семь бед,один ответ,нам нечего бояться,поэтому убьём тебя。

我们一不作二不休,揍死你也不怕啥。

此外还有一些,如: cемь вёрст до небес(走七俄里就到天国了;【转】天花乱坠,白话连篇);за семь вёрст киселя хлебать(跑七里路去喝一口粥;【转】劳而无功,徒劳;за семью замками(上七把锁;【转】保密,守口如瓶)等。

2 中俄翻译技巧

语言的翻译不仅是语符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数字的翻译更不是简单的字面对等就能使人理解的。从上文分析可见,虽然“七”在中西文化中都受到推崇,但它们的根源是不同的,特别是在中国文化中“七”具有模糊性,这就给翻译增加了难度,所以在翻译时就得采取不同的手段,灵活处理。

2.1 直译

张培基曾指出,“所谓直译,就是在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数字的计数功能在中西文化中都是有相同之处,因此汉俄翻译中大多数带“七”的缩略语可采用直译,或用解释性译法。如:七点纸牌(семёрка);七边形(семиугольник);七律(семисловное восьмистишие);七巧板(детская игрушка набор из семи дощечек)等。

2.2 意译

有时为了避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解释也是个不错的方法。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 newmark认为,作为最后一招,解释就是翻译。词组一般可以直译,成语一般常可意译。

2.2.1 成语的俄译:一般均根据上下文的需要进行意译,但应与原文相照应,该文则文,该白则白,并尽可能用俄语相应成语表达。例如:

(1)вверхдном,乱七八糟,原义底朝天;

приехав домой,он увидел,что всё в комнате было вверхдном, ведь вор входил в его квартиру.

当他回到家后,看到所有的东西都被小偷翻得乱七八糟。

(2)разбить в пухипрах,七零八落,原义为击得粉碎;

наша армия разбила пративника в пухипрах.

我军把敌军打得七零八落。

(3)сердце не на месте,七上八下,原义为心不在原处

он идёт по улице в полной растерянности,сердце было в смятении.

他六神无主地在街上走着,心里七上八下的。

2.2.2 俄译汉

俄语里含有数字“七”的词组、成语汉译时的原则和方法完全同汉译俄的要求。只不过要使用的成语尽可能以“四字式”表达为宜,以显简洁明畅, 整齐雅丽。例子已在第三部分中列举,现仅再赘叙一例以见一斑。

когда мы через весь город везли их в детдом,я чувствовала себя прямо так и на седьмом небе от счастья.

当我穿过市区把他们送到保育院时,我真是陶陶然,心花怒放了。

3 结语

每种语言都拥有其固定的习语,它们能言简意赅的表达出各种思想和概念,表现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生活习俗。为此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对数字的翻译对译者的要求也比较高。既要了解中俄文化之异同,又要深入领悟中俄语言表达之精邃。

参考文献

[1] 黑龙江大学.большой 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й словар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 李运益等.汉语比喻大词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

上一篇:历史知识总结范文 下一篇:历史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