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时间:2024-03-14 17:50:30

音乐学科知识与能力

音乐学科知识与能力篇1

人文学科 教师素养 知识技能 职业道德

一、音乐学科之人文教育本质

科尔伯特曾说:“一个国家是否伟大,并不取决于它的疆域大小,而是取决于它的人民的品格。”人民的品格如何获得?学校教育是主要渠道。那么,学校教育之品格获得又通过何种途径实现?当然是各学科课程。其中人文学科对人品格的获得应该承担几乎全部的任务,“因为人文学科的贡献主要在于‘以独特的方式提高人的价值判断意识’,在于‘以一种知识和教育领域所没有的真诚态度’来接纳价值观念。”①而科学学科从整体上很少谈论人生的目的、情感、意义等与人的品格紧密相关的东西,因此,以审美为基础的人文学科之艺术学科在其中必应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而音乐学科必定成为人文教育中坚,为国人品格的获得与培养发挥其独特效用。

笔者从人文学科角度、通过对人文学科教育本质的论述,意在阐释音乐学科的人文学科的概念内核和音乐教育的人文教育本质,强调音乐学科的重要性。

二、音乐教师素养构成

如上所述,音乐教学实施者——音乐教师的素养就显得尤为突出与重要,因为首先教师的职业就是以人格再造人格,教师是人的品格的直接影响者、塑造者。正所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其次,因为音乐教师是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直接策划者、实施者、参与者,因此音乐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关乎音乐教育质量好坏。音乐教育的成败关键在音乐教师,音乐教师优劣关键在教师素养。

(一)知识技能素养

1.音乐专业素养

音乐专业素养是指音乐教师必须具有的直接服务于音乐教学的音乐专业技能、理论及音乐文化知识。笔者称之为基础素养。

教师音乐专业素养包含:歌唱教学技能、钢琴弹奏技能、合唱指挥技能、作曲技法技能、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史论类知识。歌唱教学技能是指音乐演唱能力和水平,基本要求包括:良好的乐感、恰当的情感表达、科学的歌唱方法等。钢琴弹奏技能指教师的钢琴演奏和伴奏能力,基本要求:正确的触键、恰当的情感处理、一定的手指技巧。合唱指挥技能是指音乐教师的专业合唱与指挥能力,包括:正确的合唱声音概念、作品的正确把握处理、基本指挥技术以及组织排练能力等。作曲技能指音乐创作方法与作曲理论知识。音乐专业技能理论知识指音乐专业知识,包括:曲式与和声、基本乐理、视唱和练耳、乐器知识(除通用乐器外,还要了解其他民族乐器,以及电子乐器)。音乐史论类知识指基本音乐历史知识和相关文化知识,包括:中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中外民族民间音乐、通俗音乐等。

上述诸多音乐素养集中体现为音乐教师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能力——音乐听力,即音乐辨别或鉴别能力。这种能力既是音乐教师综合音乐能力的反映,也是具体教学过程所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学生的演奏、演唱,还是为学生进行各种演示,向学生提出要求,做出指导,以及逐渐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声音概念和自学能力,包括音乐欣赏,无一不与音乐听力密切相关。因此,音乐听力是衡量音乐教师音乐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2.艺术知识技能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

艺术技能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是音乐教师完成音乐教学应该掌握的除音乐专业素养之外的其他艺术门类,其他学科技能知识等。笔者称之为必要素养。

新课标提倡学科综合。音乐学科综合课程之“综合”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的综合:一是音乐学科与姊妹艺术学科的综合;二是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就是说音乐是其他艺术所必需的,艺术是非艺术学科所必需的。因此我们必须结束音乐教育的“孤立”状态,我们必须建立“大课程”观念,必须把“音乐”放入“整个艺术”中来考虑。

“美国学校艺术教育第一套在政府干预下,包括有四门艺术课程的纲领性文件——《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这样表述:艺术教育是一个有序的包括音乐、视觉艺术、舞蹈、戏剧四门艺术学科的教育”,②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艺术教育结构与内容。这就要求音乐教师素质的复合型,要求音乐教师知识文化的多元性。依据《艺术教育国家标准》,音乐教师的艺术素养应包含:基本舞蹈技能与其相关舞蹈知识及一定舞蹈编导能力,简单美术技法(素描、色彩等)与相关美术知识,简单戏剧表演能力与相关戏剧知识。

除此之外,音乐教师还应具有一些其他学科知识素养。如一定文学知识与良好的文辞能力、基础哲学、美学及历史知识等。

3.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

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是音乐教师完成音乐课程教学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笔者称之为工具素养。包括三方面内容:

1.音乐课教学技能。包含:全面掌握和运用音乐专业知识技能(包括其他艺术知识技能)的能力,简单乐器教学技能,音乐欣赏教学能力,创造性音乐活动教学能力,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这里笔者特别提及一下创造性音乐活动教学能力,因为音乐教育之创造性已经是国际现代音乐教育的集中趋向,也是“新课标”之突出要求。创造性音乐教育重视音乐教育空间的拓展。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雷默认为,21世纪的学校音乐教育,除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表演机会,更应该满足绝大多数人音乐体验的需求。他建议21世纪的音乐教育内容应拓宽更多的表演机会,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作为一种音乐创造方式的即兴演奏方面。“雷默认为,我们受音符束缚的表演文化已经导致思维方式的萎缩和衰退。表演者一旦离开乐谱,表演音乐就会瘫痪和麻痹。我们不能回到一种非记谱的音乐文化,但我们一定可以在普通音乐和表演方面为我们的学生展现各种通过即兴在表演中获得的各种充满创造性的愉悦。过去的音乐教育倾向于过多地定位在‘演奏正确的音’上。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机会来指导所有的孩子作曲,因为作曲是一种音乐思维和认知的真正的基本方式。”③

“美国DBME以学科为基础的音乐教育模式,倡导从创作、美学、历史、评论的角度来学习音乐。其中创作包括即兴表演、作曲和表演。”④由此可见,音乐教师在创造性音乐教学能力方面至少应具备表演(包括即兴表演)与作曲两项素质。

2.一般教育教学技能。内容为:分析教材组织教材的能力,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准确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导学生的能力,现代化教学技能。

3.普通教育教学知识。包括: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教学法与教学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包括学生身心发展、学生个体差异及对学生学习客观正确评价方面的知识。教学法知识包括普通教学法和音乐教学法知识。教学论知识包含教育、教学论、音乐教学论知识等。

4.治学与研究能力

治学与研究能力内容广泛,包括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自我学习研究能力、经验交流观摩能力以及教师教育合作能力等。教师治学研究能力非常重要,它间接影响音乐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到音乐教师知识技能的提高和完善。比如建立科学的音乐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习新的音乐教育模式,学习先进的音乐教学手段等,都依靠于治学与研究能力。

加里宁指出:教师一方面要贡献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收一切优秀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秀的东西献给学生。其朴素的言语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以教人者教己”“教学做合一”。前辈的教育思想今天仍然适用。

当前,教师要做研究型教育者(笔者称之为教师学者化),已是中国教育大势之趋,这势必要求教师学习研究能力的提高。所以,治学与研究能力是音乐教师必须努力之处。同时,音乐教师要明确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我们身处在一个知识时代、信息时代,知识的淘汰与更新日新月异。

(二)职业道德修养

道德是什么?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者,路;德者,得也;惪(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在道与德的关系上,古人称:“行道,有得于心,谓之德”。行“道”,“内得于己,外得于人”,称为“德”。可见,“‘道’具有客观性,是外在对人的客观要求。‘德’则具有主观性,是人内心获得的信念、意识和品质等。‘道’是‘德’的前提,‘德’是‘道 ’的内化。”⑤

可见,道德应是外在行为规范与内在意识、品性的统一。因此对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简称师德),我们应注重教师“内化”的道德,而不是客观的规范、原则。我们不能把师德仅仅诉诸于条例与规定。对师德的重视由来已久,汉代教育思想家董仲舒强调:“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他提出:“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吾取之”。他明确指出:“善为师”的必要条件首先是“既美其道,有慎其行”的师德。这“美道慎行”充分表明董仲舒对教师道德的高度重视并要求以身作则的意义。师德的内涵主要包括:

1.敬业与奉献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师——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人们要求教师既要有技能,又要有职业精神和献身精神。”笔者认为,敬业与奉献是师德之首。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心中有爱。这是因为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活动基础是爱,爱是成功教育的基础。所以爱心是教师敬业奉献精神之基础,是最重要的师德素质之内因。这种爱表现为对教学工作的爱和对教育对象的爱。教师内心的爱外化为爱岗敬业之实际体现,乐教勤业之实践行为。卢梭曾说:“有些职业是这样的高尚,以致一个人如果只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能不说它是不配这些职业的;军人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教师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

笔者认为,当代教师真的需要一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追求。再则说,教育本身追根溯源就是无名无利、清白之事。

2.修养与言行

笔者认为修养与言行是教师“道行”之表现,是教育者知识水准、人格修为、思想水平、文化素养之融合。而如是之修养综合外化为教师言行,教师个人之范行,言行是修养的体现和反映。两者既独立又联系。教师修养与言行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而这种影响对学生内心影响更深入、更久远。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之修行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所以音乐教师应努力在修养、言行方面多做文章,努力实现自身修为的提升。当然,人的修养需要一生来完成。音乐教师的个人修养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音乐教师用一生来谱写。但关键是我们要去做,因为:“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前苏联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诫教师。

总之,师德是教育之车轮,教师之羽翼;师德是教育教学之保障。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是教人做好人,教人做好国民,这要靠教师的德行、教师的学识、教师的才能、教师的高尚人格。

结语

音乐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理念以及音乐教育教学“学科综合”之思想,要求音乐教师素养多元性,笔者概括为知识技能素养与职业道德修养。知识技能素养涵盖音乐技能知识、艺术与其他学科技能知识、教育教学知识技能及治学与研究能力;师德素养包括敬业与奉献、修养与言行两方面。这些技术与非技术因素对音乐教师都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音乐教学首先与音乐教师专业水平紧密联系,但教育质量好坏最终决定于师德水准高低。综上所述,做一名音乐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同时做一名音乐教师又是非常荣尚的。正如卢那卡尔斯基所说:“教师是博学多才的,并且是国家中最可爱的人……没有任何一种职业像教师那样对人提出那么高的要求。教师应该使自己成为人们的典范。”

注释 :

①列维·史密斯著,王柯平译.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0.第247页.

②③④戴定澄著.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⑤赵宏义,于秀华著.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第3页.

参考文献 :

[1]魏煌,侯锦虹著.前苏联音乐教育 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体系·儿童音乐学校.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5. 第199、200页.

音乐学科知识与能力篇2

一、健康的生理素质

正常健康的体力、体能、体态和精力是从事一切活动和工作的物质基础,音乐教师要有健全的生理器官和健康的生理机能,而且还应有某些特殊的条件,如声乐教师应有良好的嗓音条件、健康的呼吸器官和发声器官;钢琴教师要有较灵活的手;舞蹈教师要有修长的双臂、双腿等。

二、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指大脑的机能。包括知、情、意三方面。知,是认知能力,如对音乐及其他事物的感知力、记忆力、想像力、注意力、思维力等,它决定着学习和表达音乐的能力和水平。情,即情感,它虽非智力因素,但对音乐教师来说却非常重要。因为情感是音乐表现和感受的核心,是音乐审美活动的基础。而广义情感所包含的情绪、情感、情操三个层次,更决定着音乐老师进行审美教育的质量。意,即意志,意志能自觉地确定教育工作目标,并支配和调节音乐教育行为,从而克服困难达到预期目标。意志是构成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保证。

三、渊博的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是指经过教育和对文化知识掌握后所达到的心理水准及由此形成的心态。音乐也是一种文化,也具有社会科学的某些属性,因此,文化素质参与并决定着音乐教育的品位和层次,音乐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成为一种有社会价值的育人活动。音乐教师的文化素质包括两方面:

1.音乐理论与教育教学技术知识

(1)音乐基础理论。包括基本乐理、和声、作曲配器以及音乐学等方面的知识。还有表演艺术中的形式选择与组织训练方面的知识。比如在演唱演奏中用什么形式去表现、去升华等。

(2)教育教学技术知识。音乐教师不仅要能弹会唱,能编会创,还要研究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根据不同对象的培养规格,以音乐教育理论为指导,提高音乐教育质量。那么,就要求音乐教师从教育科学、教学法、心理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中去没取营养,提高自己的教学技术知识。

2. 丰富多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

音乐教师应具有较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那么,教学便如虎添翼,便能自如地应付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首先,音乐老师应对姐妹艺术有所了解,如文学、诗歌、舞蹈、美术、书法、戏曲、影视等。它们的艺术表现形式虽各具特色,却有着共通的艺术规律。音乐老师应加深这方面的修养。这样既可以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又可以触类旁通,激发教学灵感,使音乐教学更为生动活泼。其次,音乐老师应具备较广泛的科普知识,如历史、地理、哲学等。因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

四、扎实的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是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它包括音乐专业素质和教育专业素质。前者如视唱练耳、声乐、舞蹈、键盘、指挥、创编等技能技巧, 后者主要指从事音乐教学和指导音乐课外活动所应具有的工作能力。

1. 音乐专业素质

(1)演唱与指导能力。是指具有一定科学发声方法和演唱示范指导能力。包括对一般声学知识、呼吸发声的正确方法、音色与声区的鉴定划分、演唱技能与错误纠正、歌曲的类别与内涵、青少年嗓音保护等方面的能力。

(2)演奏与指导能力。是指具有键盘演奏技巧、自弹自唱、即兴配奏和指导能力。音乐教师不仅能演奏大作品,还要有自弹自唱、即兴配奏的能力。在音乐教学中,不可能找其他人为其伴奏,所以要有自弹自唱能力。即兴配器是指演奏时将设计的和声织体在头脑中进行即兴分析、比较、概括,并在瞬间弹奏出来。音乐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要为演唱以及视唱教学等内容作即兴配奏,同时,也应将上述各种技能指导于学生,使其达到各种技能技巧的要求。

(3)创编能力。音乐老师首先要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作词谱曲及一般的音乐编写能力。因为有些教材不符合实际情况,需要音乐教师加以改编或创作,以适应教学的需要,还要根据演出的需要进行创编歌曲、乐曲、舞蹈、音乐、小品等。

2.教育专业素质

(1)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指音乐老师在知识和技能传授过程中的语言媒介。做为一名音乐教师,表达是他职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针对音乐老师在教学中重技术轻理论,重表演轻表述,能唱不会讲,能编不会写的状况,更应重视和加强这方面的修养。①语言表达能力是指音乐老师在教学中对知识、问题、思想、情感的表述和讲解,甚至一个眼神一个手式,便将所讲内容传递给学生,使其心领神会。②文字表达能力,指对教案、讲稿、教学报告书、科研报告、学期教学和年度教学总评,甚至包括对学生作业的评语。

(2)组织能力

音乐教学的组织能力是指音乐老师各方面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运用和发挥的程度。①课堂组织能力指音乐老师在一堂课中如何吸引学生,并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注意力有机地协调起来,使教与学相互配合,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能力。老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观察,及时抓住问题,对症下药,达到药到病除。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难题。针对不同特点与个性的学生,教师要时常调整教学方法,以解决问题,只有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配合运用才能提高音乐教学效率和质量。②课外音乐活动组织能力指课余时间组织合唱团、乐队、举办音乐会、音乐讲座、兴趣小组等能力。针对有特殊音乐才能的学生要给予个别辅导,为其今后更高的发展打下基础。

(3)教学科研能力

教学与教学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教学科研成果来自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科研是揭示教学规律的创造性活动,能促进教学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音乐教师如能在教学中悉心探索教学规律,并加以理论的归纳和总结,坚持数年,定能成为一名既有教学实践经验,又有相当理论水平的优秀教师。音乐教师应积极参加教研组备课、评课、观摩、研讨等活动。应充分应用和学习现代教学理论、音乐教育的理论与技术,注意知识更新,以提高其科研能力而促进教学。

五、较强的创新素质

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

做为创新型音乐教师,要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崇高的职业理想,要具有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总有一种打破常规、克服保守、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通过其教育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音乐学科知识与能力篇3

论文关键词:人文精神,音乐教育,知识结构,审美素质,心理屏障

在音乐教学中即能体现音乐审美教育的价值,又能体现音乐作为人文学科的学科价值,使二者有机融合,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与文化品质是至关重要的,一名知识残缺、文化素养低下的音乐教师,是难以实现对学生音乐能力与人文精神培养的综合目标的。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感受到新课改对我们音乐教师的呼唤:

一、树立具有人文精神的教育观

人文精神是指一种对于人的精神世界关注的思想,一种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

是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本主义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其教育价值在音乐教学中主要体现在:

1、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的音乐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发展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音乐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3、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总之,人文精神就是通过人文教育,和人自身的弱点进行斗争,这样一个艰难的过程,是要依靠每位教育工作者自觉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树立饱含人文精神的人文教育观,才可以将此育人理念贯穿下去。

二、自我构建均衡扎实、合理的知识结构

现代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目标与方法决定了音乐教师的素养必须要扎实全面。主动性、创造性、音乐能力、文学能力,即兴创造天赋、幽默、机智、热情、具有童心、幻想力与理解力,自信与引导自信的能力等等,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是发展变化的,所以,教师的知识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均衡扎实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它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科本体性知识

音乐教师应该具备音乐学科本体性知识,如声乐、器乐、键盘、视唱练耳、指挥、欣赏、戏曲、舞蹈、创作及音乐理论修养等,这是音乐课程教学要实现诸多目标的“基本保证”,但不是“唯一保证”,因为只有音乐学科知识并不能成为一名新型的教师。

2、广博的文化知识素养

文化素质是音乐教育的基础。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就必须博学众采,对文学、历史、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等等学科都要深入学习,打破传统的重专业轻文化的错误思想,改变社会对音乐教师的偏见,认为音乐教师只需要一定专业特长,文化知识略知一二就足够了;音乐作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必须对音乐作品的内涵有更准确的把握,如果文化素质跟不上,就无法领悟作者的意图,无法表达音乐作品的真谛,只有具备“博”与“专”高度统一的合理均衡的知识结构,才能将学生引向宽广的未来之路。

3、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

教育实践经验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以及与之相关的丰富知识和课堂调度能力,音乐教师要善于积淀这种教学实践经验,因势利导地去把握课堂教学,并且善于时刻以音乐的线索捕捉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音乐、体验音乐的积极性(如《春雨》)。

4、工具知识

它包括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世界知识经济全球化所必要的外语知识,进行实验研究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

教师的知识如同源头活水,只有把学到的知识变成“活水”,才可能有源源不断的“清泉流淌”。

三、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

音乐教师艺术修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素质与生存质量的高低。一个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主动地、充分地使其情感和理智得到协调共处,使其心理结构的各个方面得到较好地发展和完善,更好地实现人际间的沟通与理解

四、发挥创新精神,实施音乐育人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音乐教育呼唤教师的创新素质。长期实践证明,只有能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的音乐教师,才是学生最喜欢的音乐教师。

创新型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创造力教育观:

1、突破阻碍创造思维的“心理屏障”。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之花中最美的花朵。音乐是一种动态的充满创造性的非同一性的艺术,这决定了音乐教师应时时充满创造性,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实践机会,通过师生同唱、跳、奏、演等活动让孩子在乐中学、学中乐。鼓励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独特性和变通性,突破创造思维的“心理屏障”,音乐教学中留给学生一片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2、提倡“鼓励——鼓励——再鼓励”的赏识教育观。

日本著名小提琴家铃木镇一认为,教孩子学音乐时应像父母教孩子说话一样,坚持不懈地赞赏他、鼓励他。创新型音乐教师也不要怕学生音乐学习中的上千次失败,坚信他能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教师的赏识,学生也会获得成功的欢乐,并提高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来时,万事俱成。”

3、树立迟播的创新种子也会发芽、结果的创新教育观。

创新型音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面向全员,因为没有像两滴水一样完全相似的儿童,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其创造性。

4、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音乐教育中师生关系是命令与服从的被动关系,这关系势必影响学生创造力的表现。创新型音乐教师已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支持者、导航者,同时又是学生的合作伙伴。

5、树立教学,科研并重的教学观

创新型音乐教师应自觉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并主动了解现代教育科学的前沿理论及当前国内外音乐教育的研究成果,广泛阅读音乐教育资料,虚心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以促进教学。

以上几个方面是“综合能力强,文化品质高”的音乐教师素质结构的主要方面,并没有涵盖所有素质成份,如教师的仪表风度、健康的心理品格、身体素质都是实现音乐学科的人文教育及审美教育所不可缺少的因素。作为现代音乐教师,只有努力加强自身修养,优化自己的素质结构,才能成为音乐教育的专才兼精神世界丰富的多门学科通才。

音乐学科知识与能力篇4

一、音乐素质的内涵

一是音乐知识素质。音乐知识素质,即有关读谱及音乐表现要素(音高、音色、建度、力度、节奏、节拍、放律、调式、调性、曲式、和声、体截、题材等),为保证学生参与音乐学习过程及音乐实践活动所必须掌握的简单的基础知识。二是音乐心理素质。即以音乐感受能力为核心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运动觉能力、音乐联想能力、音乐想象能力。三是音乐能力素质。即学生参与听、唱、视、记、奏、创、动等具体音乐实践活动的能力。四是音乐文化素质。即音乐史、音乐常识、音乐作品的涉猎范围,音乐与其它艺术的关系,音乐与艺术以外其它学科的关系,音乐与生活、音乐与社会的认识等方面的综合音乐文化知识结构。音乐同其它基础课程一样,以其特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才成为一种需要传函、研究与发展的学科。音乐教育如不突出它自身的特有属性也就不是音乐教育本身了。音乐教育所有价值,都必须以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发展与提高为载体、为过程、为手段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学生音乐素质的发展与提高,是音乐教育的本位价值。

二、“会”是兴趣的根本

古人云:“乐其道,善其事”,其含义不讲自明。迁移到学生学习上来,那就是要先培养学生对所学学科及具体知识的兴趣,首先实现乐其道。这样,学生就会学得积极、主动,学得事半功倍,以便达到善其事。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再来思考这句古话,我认为反之亦然,即善其事,更能乐其道。在生活中,人们总是对自己善长的专业和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也往往是对学得好的学科再投入的更多。一个不懂球规的人不会成为球迷,一个不懂象棋的人,不会在一盘残局前观棋不语两小时。学习的“知难而退”,不正是学不懂、学不会而使兴趣丧失,弃“事”而逃吗?通过调查得知,在我们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不懂、学不会而没办法学,是学生学习音乐兴趣逐渐降低的一个最本质的原因。所以,学生就是在“乐其道,善其事,更乐其道”的隐性而多次的反复中,其好强、好胜、自尊等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并实现学习兴趣的激发、深化、巩固、升华。因此,“会”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这就要求我们不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音乐教育教学的具体实施,都要始终注意并做到让学生有一个我想学,我会学,我能学会,我能行,我已经学会的良好的学习心理感受,优化学生学习的“心境”。

三、走出域属的误区

音乐教育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国民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域属于国民音乐教育。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这种隶属关系却偏偏走进误区,其表现就是忽左忽右,走向极端,要么是正规专业化,听“效果”谁高谁低;要么是谈虎色变,敬而远之避开“专业化”之嫌。凡此种种,都会使中小学音乐教育误入岐途,与真正的音乐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究其原因,就是没能科学地理解中小学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联系与区别。专业音乐教育也好,中小学音乐教育也罢,所教所学的知识与能力本来就同出一脉,又都属于教育的范畴。而中小学音乐教育更注重的是全体教育对象的可接受性,人才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实现美育功能的艺术性,教育过程的愉悦性等等。相对专业音乐教育要浅显、容易、简单得多,但绝不是没有必须掌握的内容,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上,中小学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相比,就不是那么机械、严格、枯燥、求精,而是激发兴趣,轻松愉快,自由解决,学乐交融。基于这种认识,将专业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等同视之,或将两者泾渭分明地对立起来都是不科学的。

四、实现审美体验价值

1.音乐的美是以音乐为载体的

音乐的美,就是音乐唱(奏)的形式的美,使音乐现实化的声乐的美,这些声乐所表述的音乐内容的美,这些内容所包含的情感的美。音乐的美是以音乐本身为载体的,离开了音乐,音乐的美就不存在了。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强调音乐性,即在音乐中进行教育,音乐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学生不断地感受、感知、理解、探索、表现及创造音乐的过程。而语文课式的大段讲解与诠释,美术课式的以“画”代“音”,剥夺学生接触音乐的机会和权力,就无从谈到音乐的美。

2.音乐素质是基础

再好的佳肴,对于一个正在严重伤风感冒的人来说,也难以吃出什么味道来,原因是味觉功能出了问题。音乐的审美也是如此,是以人们对音乐的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诸音乐要素等表现手段的感受为基础,再对这些感受到的音乐信息进行整合分析,进而品尝到音乐的美。而这种感受,必须凭借一定的音乐素质基础,只有赖以不断提高的音乐素质,学生才能真正地走进神秘音乐殿堂。有了这样的素质,音乐审美才有了通道,有了桥梁,有了可能。否则,就审美而空洞地谈审美,将永远是浅层次而外在的。

3.情感参与是关键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强调的审美体验,情感体验是主体。在感受、理解、表现、创造音乐的过程中,在美妙的音乐音响形式作用下,学生的情感与音乐旋律共起伏,与节奏同张弛,与音乐同悲、同喜、同欢、同乐。在这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中,学生获得一个新的真善美的世界,感受理解了崇高与伟大,和谐与美好等多种情感,触及到了音乐创作者的美好心灵,为之吸引,为之陶醉,为之同化。在这样的过程中,音乐教育的审美体验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解放学生情感,并调动学生情感的积极参与。

五、科学理解音乐创新教育

音乐学科知识与能力篇5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教师专业化;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2)01-0076-05

将小学音乐教师的教育培养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是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到目前为止,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建立小学教育音乐专业方向的院校并不多,整个专业建设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对其培养模式的探索和研究,还没有积累成熟的经验。它不应该是中师、师专或其他本科师范类专业培养模式的移植或改良,也不是国外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的照搬,而应是根据我国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自身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探索出一种适合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化培养模式。

一、提高小学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层次是大势所趋

我国师范教育体系中,小学教师的培养从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最终向一级师范过渡,以提高小学教师的学历规格和专业层次,这不仅符合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方向,也符合国际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长期以来,我国的小学教育师资一直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和输送,培养模式以“综合培养”和“文理分科”为主,不分专业方向。中师毕业的学生由于音乐基础较低,专业知识与能力不足难以胜任小学音乐教师。1980年以后,在教育部的倡导下,各省陆续选择一些中等师范学校开办音乐班,改革考试内容,增加专业面试。课程设置上减少文化课比例,增加相应的专业课内容和艺术实践活动,培养目标为专职的小学音乐教师。音乐专业成为中师层次中最早实行分科培养的专业之一。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要求逐步提高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先后有六十余所学校试办小教大专班。一些优质的中师和师专开设了形式为3+2的五年制小教音乐大专班,采用“先综合后分科”的培养模式――前3年按照中师培养规格综合发展,后2年学生在自选的基础上通过选拔进入音乐专业学习。其教学计划沿袭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科的培养规格制定和设置课程,以学习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1998年,“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被纳入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南京、杭州、北京、上海、长春等地陆续成立了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学院――初等教育学院(系)。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自1999年成立以来,在“综合培养,发展专长”的培养目标下,率先采用了分方向培养模式,在小学教育专业下设置音乐、美术、英语、计算机等七个不同专业方向。2000年首都师范大初等教育学院面向北京市招收第一届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方向的本科生,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被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小学音乐教师培养专业化成为现实。

二、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特质

小学教育专家王智秋教授认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关注对小学教师特质的研究。此问题的研究直接影响对小学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模式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小学教师面对的是6岁~12岁左右的儿童,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教师应具有不同于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和幼儿教师的特质。特质,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是对行为的一种概括和抽象的描述,是一组有内在相关或内在联系的行为,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特有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特质具有抽象性、稳定性、结构层次性和相对性等性质。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小学教师特质的研究、论述颇多,主要从小学教师的能力、素质要求、知识结构或小学教育的特殊性谈及。日本学者皇至道对小学教师特质概括为:教育信念、热爱儿童、教育技能和实践反思。国内学者阮成武提出,小学教师的特质应体现在五个方面:人格特征中更富有爱心、耐心和热情,学科知识是整合的,认知特征更具有语言的表达能力,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和流畅性,研究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能力。王智秋给予小学教师特质的定义是:在人格上应更具情感性和人文性,知识结构上突出其综合性,教育教学过程更强调其技能性和艺术化以及思维模式的半童性等,应初步形成基于教育现场的研究反思能力。

小学音乐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小学教师的基本特质,同时又要具备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特质。我们在传承、吸纳我国中师百年培养小学教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学习、研究了国内外有关小学音乐教师教育的理论,并结合首师大初教院十余年培养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的实践,对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特质进行了以下归纳。

(一)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文素养

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道德高尚、知识丰富、心灵美好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人。这就要求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具备身心健康、性格完美和个性和谐发展的人文素养。

教育爱是小学教师人格的灵魂。小学音乐教师要有高尚的职业理想,热爱工作、富有爱心、甘于奉献。他们面对的是6岁~12岁左右的儿童他们要经历由在家庭里对父母的血缘生物依恋到在学校里对老师的道德情感依恋的转变。学校教育应通过德育美育,通过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把小学生生物性的社会情感提升为更高级的社会精神性情感。“小学教师特别需要用目光、笑容、肤触及各种体态语言向儿童传递爱的信息,使小学生建立对学校及老师的依恋、信任关系。”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懂教育,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要有半童性的、乐观向上的阳光心态,用充满感染力的教育激情、富有魅力的肢体语言,向学生传递教师深沉无私的爱。这种教育爱是在教育环境、教学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级社会性情感,它凝结着教师对教育理想的憧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祖国未来的奉献。

小学音乐教育是学校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音乐教师不仅是人类社会音乐文化的传承者,还是培养小学生感受鉴赏美、表现创造美,实施音乐审美教育,塑造完美人格的“灵魂工程师”。音乐教育又被称为情感教育,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的行为,能够激发小学生健康而丰富的“人的情感”,从而激励学生对艺术和人生的执着追求。他们健康的心理人格、良好的人文素养都会影响着小学生的成长。因此,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素养,使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更具有人文素养。

(二)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综合的学科专业素养

小学教育具有启蒙性、基础性、综合性的特点,无限丰富的知识如何有效传递给儿童,怎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这都要求小学音乐教师具有多学科的文化知识素养和综合的教

学能力、班级和少先队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相应的科学研究能力。与中学、大学音乐教师相比,小学音乐教师在德、识、才、学诸多方面都具有更强的综合性。

笔者在2009年9月就北京市小学音乐教师队伍现状的问题做了一次调研,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对北京市10个区县146所小学的音乐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706份,有效问卷404份。在“您认为一个合格的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具备何种能力”的问题上,设计的八项能力选项中,大家认为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依次为:A音乐专业知识技能(79.41%),C教育教学能力(78.43%),E课堂组织能力(44.12%),B语言表达能力(43.14%),G人格魅力(20.58%),H奉献精神(15.69%),F创新意识(15.69%),D团队协作能力(1.06%)。(见图1)。

调查结果表明在音乐教学工作中,专业知识技能对小学音乐教师来说尤为重要,但教育教学、语言表达、课堂组织等能力也不可或缺。良好的综合专业素养是实施音乐教育的保障,同时又需要相关学科知识和综合文化素养的支撑。小学音乐教师所面临的教育对象是少年儿童,他们兴趣爱好广泛、好奇心强,经常会问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这些看似“奇怪”的问题实际上却折射出他们看世界的独特视角,许多问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独特的智慧才能解释,只会教给学生音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只会解答音乐专业方面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改革特别强调小学音乐课程以综合化为主,学科知识的传递应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也越来越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因此,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具有宽厚的文化知识和音乐学科基础,形成具有较高综合性特征的专业知识结构。

(三)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和教育反思能力

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注知识的内容,还必须关注知识传授的方式方法。实践经验表明,在大学、中学和小学教育中,教育对象越是低龄,对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要求越高。教育教学能力,说到底是教师如何将音乐知识技能转化成能使教育对象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知识”的能力。而且,除了学科知识教学外,还包括了对学生群体与个体进行全面细致的指导和管理。

小学音乐教师还应具备教育反思能力,这是小学音乐教师能否达到专业化水准的重要标志,也是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的小学音乐教师区别于中师和专科层次培养的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特征。教育反思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过程,也是一名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无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他从事研究。小学音乐教师的教育研究以个体为主,在教育研究中把抽象的音乐教育理论具体化,用自身的经验来解释理论,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赋予抽象理论以具体内涵;还可以通过理论一实践一反思一再实践一再理论的研究过程,实现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对接,完善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成长为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然而,个体的教育研究离不开教师群体的研究实践活动,其具体形式是小学教师的自由式集体备课、研讨、说课评课、案例交流等,这些研究活动不仅是人境互动的过程,更是人与人协作、对话的过程。小学音乐教师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对自身教学研究行为的反思,这种反思能力有可能转化为支配教师教育行为的信念与动力。

对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特质的研究与归纳,为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专业化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三、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培养

模式的构建

我国本科层次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专业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在学历层次上的提高,更意味着小学音乐教师培养的专业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强。专业化的小学音乐教师,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具有完善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具有成熟的音乐专业技能并享有高度的专业自,应是一种不可随意替代的社会角色。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一定要突出小学音乐教育的专业特色,这是实现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主要包含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育实践活动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综合培养、发展专长”的培养目标

小学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偏向于教育教学能力的小学音乐教师,而不是偏重于音乐专业能力的中学音乐教师,更不是培养有高超专业技能的音乐表演人才。而目前的小学音乐教师培养受专业院校的培养方式影响较大,更像是培养专业表演人才的低配置版本,这显然不符合未来基础教育教学的需要。

首都师范大学经过十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结出“综合培养、发展专长、注重研究、全程实践”的小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小学音乐教育人才,其培养目标为: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基础知识扎实宽厚、学有专长、教育技能全面并具有一定从事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和研究实际能力的小学教育工作者。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还提出了六项相应的培养规格:在思想品德上,要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尊重、关爱、保护、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在知识结构上,要具有较为宽阔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素养,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其中精深音乐学科领域。在教育管理上,要理解和掌握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具有适宜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技能上,要具备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基本的专业技能。在人文素质上,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品质的艺术修养、健康的审美观和一定的艺术表现力。在科学研究上,要具备初步、规范的小学教育研究能力。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才能据此设置课程,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符合小学音乐教育教学需要的合格师资。

(二)突出特色、结构完整的课程设置

大学本科小学教育音乐专业,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定格在本科,定位在音乐。对小学教育音乐专业学生进行综合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既要合理构建小学教育音乐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学科专业知识、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明显高于中师和小教音乐大专;又要处理好文化基础与专业基础、教育理论与学科知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在提高小学音乐教师学历层次、专业水平、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并有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由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四个层次构成。通识课程由三个部分组成:通识课程Ⅰ为政治、法律、英语、体育及计算机等大学本科生必修的公共课程;通识课程Ⅱ为学科拓展课程,音乐专业方向的学生必须选修如国学基础、科学与教育、人与法等其他学科课程;通识课程Ⅲ为提高学生的

人文素养课程,设计了涉及科学与技术、人文与社会、艺术、运动和健康四个板块的60余门通识选修课。专业基础课程既包括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类专业核心课程,也包括学科方向专业基础课程。而专业课程主要是音乐专业方向课程,既有专业基础课:保证学生掌握小学音乐教学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又有针对小学音乐教学的需求、开拓学生艺术视野的专业选修课(如器乐、儿童歌曲创作、儿童舞蹈编排、童声合唱训练、小学音乐课外活动组织等)。另外,还有实践教育课程。整个课程结构既体现了综合性,突出了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小学教育特色,也考虑到专业性,为学生的个性和专业特长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贯穿全程、形成系列化的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实践活动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教学经验的重要环节,是塑造专业化教师的必经之路,也是需要认真对待的教学内容之一。专业化的教师不可能从书本中走出来,只有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才能塑造出来。

教师培养中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指与师范学生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活动相对应的、旨在促进师范学生向专业化教师发展的一切具有客观现实性的活动。通过课上课下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学生个体、团体和学校组织相结合,大学与小学合作等多种形式,形成系列化的教育实践活动。要想真正培养出能尽快适应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新要求、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就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做好教师意识和专业精神、教师基本功、教育教学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等各方面的准备。

首先,要突出入学教育的师范性。在入学教育中注重教师意识的渗透,使学生尽早确立教师意识,从而自觉地以“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要求发展自己。入学教育的活动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走出去,到小学参观、观摩教学;也可以请进来,安排师范新生与优秀音乐教师、特级教师、从师范院校毕业不久而较有成就的青年音乐教师交流,以促使师范新生树立起远期的目标和近期可及的目标。

其次,要加强音乐教师基本功训练并规范化、序列化。教师基本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可以结合有关学科的学习,形成一个教师基本功训练序列。各项基本功都应有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形式。此外,每年还可以开展各种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竞赛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教育音乐专业培养的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人才,学校还应该为他们提供艺术实践的机会和平台。鼓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形式的教学音乐会或文艺演出,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艺术表现能力、示范能力,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上组织演出和比赛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基本功和综合素养。

最后,要抓好教育实习,这是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后,从大一开始就定期到相关小学见习,并写出见习报告,由指导老师点评并给出成绩。在大二、大三年级的见习阶段,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见习校组织的各项音乐活动,尽早地体会和融入“小学音乐教师”的角色。当然,教育实践环节最重要的还是集中的教育实习阶段。从“注重研究”提高师范学生反思能力的角度出发,我们把传统的一次性实习增加为两次,分别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四周)和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六周)。每个学生应尽量在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年级进行实习,通过第一次实习,学生可以从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明确毕业研究课题,再通过弥补、纠偏和研究准备,在第二次实习中再次去检验提高并实施课题研究,有效地提高教育实习的效果。

在培养模式中所说的“全程实践”,是指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中贯穿实践教育的思想,通过课内外各个环节,构建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它更加强调人在实践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小学音乐教师的实践就像医生的临床实践,在反复实践中使自己获得专业成长,从而能够在今后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应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

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教育模式专业化的研究,目前在我国仍是一项探索的事业,未知的领域还很多,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具有广阔的研究与探索空间。小学音乐教师培养的专业化发展只有与基础教育的改革相适应,才能显示出其更加蓬勃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周谦.心理科学方法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日]皇至道.人类的教师与国民教师[M].东京:玉川大学出版部,1975.

[3]阮成武.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国际动向[J].师范教育,2002,(10).

[4]王智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研究,2007,(5):25-30.

[5]朱小蔓.中国教师新百科(小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6]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育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7]陈国符.江苏省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07.

音乐学科知识与能力篇6

现代意义上的音乐艺术和音乐教育,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通常与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密切相关。一直以来,音乐教学都是以教材为主,以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思路都是按照教师的套路进行,以至于学生的特长得不到发挥,进而导致许多学生失去了对音乐学习的兴趣。音乐教学中的多学科融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更能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激情,同时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并通过对音乐这门情感艺术的学习,净化心灵、启迪智慧、塑造完美人格。

人类的学习历史和认知规律告诉我们,综合认知是知识传承的最好和最有效的方式。音乐虽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教学内容,但在多数情况下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蕴藏在一种创造中,体现在学生共同研究课题的过程中。而研究性学习理论中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学习方式,对在学校音乐欣赏课堂上进行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的拓宽和联系,在教学方法上提供了非常好的理论依据,简单说就是:敏锐地发现音乐与相关文化之间的关系,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跨学科的联系,借助从相关学科中获得的信息解释音乐、理解音乐,在共同研究课题的过程中使自身欣赏音乐的态度、习惯、审美情趣、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有效提高。

20世纪以来,日趋完善的科学研究证实了音乐拥有不可替代的学习价值,同时也证实了音乐本身与生活实践及其他相关学科间存在着难以割舍的联系。针对音乐的这一特性,我国教育部2001年新制定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不仅明确提出了“提倡学科综合”的新理念,也进一步阐述了“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以上,为我们探讨高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实施多学科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都是我国教育界的中流砥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试教育”的弊端逐步显现。如,过于注重对知识的学习,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等,这些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造成了人才的缺失。现代科技发展趋向于科学与人文的结合,趋向于综合化。故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必然会朝着强调学科综合、强化专业技能教育、加强人文学科教育等方面努力。

(一)社会的发展需要实施多学科融合

从社会发展需要方面来说,多学科融合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音乐欣赏课教师都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直接套用专业音乐院校教学模式的毛病,一味强调对作曲技术和音乐理论的讲解,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很难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正如刘承华先生在《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一书中所说:“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教育被限制在理论的知识性传授和形式的抽象分析方面,使音乐教育成为悬浮在表层的纯技术性操作。这无论对音乐的专业教育还是普及教育都是一种严重的弊病……在普及教育中,它只能使人们获得有关音乐的种种知识和技巧,而很难得到对音乐的深层的鉴赏能力与美感趣味。”何以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唯有对音乐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有科学研究表明,现代学科在高度分化后,开始逐渐走向综合。当然这种综合并非是指又回到了学科发展的起点,而是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去发现或研究某一特定事物。因为“要使任何事实、问题、对象有意义,必须在赋予其意义的整体环境、相互关系中对它进行审视。现实中不可忽视的是关系而不是事物,不管是自我、事物还是现象,都不应被视为是从他人、历史、背景、行动中剥离出来的对象。”正因此,当代最具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产生于各门科学相互融合的交叉点上,声名显著的科学流派在研究上也都具有综合的特色。毫不夸张地说,各学科的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和融合,成就了一个鲜活的、统一的知识整体。所以,音乐教学模式改革想要成功,必须基于学科综合。

(二)音乐学科的自身发展需要实施多学科融合

随着《音乐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艺术课程标准》的颁布,音乐学科的整合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实施音乐学科综合性整合也势在必行。所谓音乐学科综合性整合是指在突出音乐的抒情性、声音性以及时间性等特征的基础上,通过音乐与人文、历史、地理、建筑、宗教、现代科学技术等纵向课程的协同整合,把其他学科的特性融合到音乐教学中,尽可能地吸收、借鉴、融合其他学科的精髓。在此过程中,“综合”体现于包含外部形体运动和内在心灵的音乐感知、理解活动,“即借助于各种与音乐交往的形式,如参与音乐运动、借助于绘画将音乐视觉化、借助于语言和讨论将音乐感受表达出来、结合与作品有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结合音乐的舞蹈性表现、通过乐器练习以及通过个人的音乐创造和即兴发挥等,这不仅有助于音乐的学习和理解,而且这些活动本身也是理解的方式和途径。”

纵观音乐教育史,我们会发现,“音乐总是倾向于通过与那些能使内容具体化的其他艺术之间的结合,来补偿自己在反映现实上缺乏具体性的特点”。更确切地说,音乐一直以来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突破其纯音乐的特殊性带来的局限。关于这点,一些著名的音乐教学体系中就有所体现,比如,达尔克罗兹体系、奥尔夫体系、DBME等音乐体系都从其他相关领域中汲取了养分,或受到其他学科的影响。

(三)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实施多学科融合

高职音乐欣赏课程是高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其教学目标是以审美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通过这个课程开拓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背景,提高大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提高审美境界,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更好地拓展知识结构,陶冶情操,活跃思维,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遗憾的是,传统的分科课程注重于学科本身的系统性、完整性,局限了思维训练的功能,很难吸纳其他学科的内容,不利用学生形成整体把握事物的能力。然而,“人类需要发展对于周围世界的美的敏感性和鉴赏力。当一个人开始理解其他艺术形式的审美价值时,他对音乐的美学价值的理解力和敏感性也就提高了。这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道理,知识的汇总需要学生综合地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反之,多种思维方式的形成也有利于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多学科融合的音乐课程可以将与音乐有关的语境内容更加丰富地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认识音乐内部及相关的各种联系。不仅如此,学科综合还能避免价值观与人格的分裂,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均衡发展。针对这一点,新标准解读做了特别的阐述:“综合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断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发展。”

音乐学科知识与能力篇7

关键词:音乐教育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音乐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今日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就是明日基础教育战线上的艺术教育主力军,他们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到音乐基础教育的质量。而目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其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大学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意培养具有较为完善的人格的与时俱进的音乐人才。

一、要着力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

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旨在通过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使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品格、气质修养、处世哲学。因此,在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一是注重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三是注重培养学生道德素质。音乐本身就是文化底蕴相当丰厚的艺术门类。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特别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和创造。因此,我们在大学音乐专业教学中,应该突出师范性特点,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减少专业必修课,增开专业选修课,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多元的文化观,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合格

的音乐基础教育工作者。

二、要着力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

音乐专业的学生从上高中起就远离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素质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而现代音乐人才不能不具备一

定的科学技术知识与技能,音乐教师更不能是科盲,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质已成为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为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科学技术教育课,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现学校开设了音乐声学、计算机音乐、电脑动画与音乐课件制作、电脑音乐创作与制作、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等课程,对培养学生自然科学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要着力培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是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学生具备了艺术创新能力,就能够在艺术实践、艺术活动中,将创新意识贯穿到理解、分析、处理艺术作品和表现艺术作品的整个过程中,运用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能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未知到已知的艺术探索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巧,并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产生新的艺术观点和见解。因此,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列入到教学内容中,结合音乐教育学科的特点,以专业课程为基础,以加强实践技能训练为重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考试与检测检查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途径

1.重建适应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架构课程架构,是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前提。对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架构的设置,要与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相协调、相一致,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体现当代人文艺术、音乐艺术发展的大趋势。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应该包括教育专业学生所应有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知识和能力、专业水平以及教师职业素质。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思路来设置。一是设置哲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大学语文、体育等公共必修课;二在保证学科体系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规划、发展和建设四个系列的课程群,即音乐理论与技能基础课程群、作曲技术与指挥课系列课程群、声乐表演与教学课系列课程群、钢琴演奏与器乐课系列课程群;三是将教育科学课程,如音乐教学法、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学科教育论作为必修课;四是设置比较宽泛的选修课程,如美术、写作、教师语言艺术、电化教育、意大利语、德语、音乐美学、童声合唱训练、东西方音乐文化史、音乐学概论、MIDI技术与制作、现代录音与录音技术、舞台艺术、教师口语、中学音乐课程设计、音乐教育管理等。

2.改革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

一是因材施教。我们采取讨论式、诱导式、问题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二是科学施教。我们改变那种一讲到底的单一课堂结构,采用心灵感受式、直观感知式、启发讨论式、反复讨论式等方法,使课堂教学出现和声立体美的效果,使学生保持持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三是注重学生的艺术教育实践。我们重构教育教学见习、实习计划,在第一学年就安排一周见习,从第二学年开始,每学年安排二到四周时间到各学段实习,使之了解从幼儿园到高中各学段教育教学的实际运作情况,让学生尽早明确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器乐、声乐考级活动,把考级作为原动力,以提高专业技能。

3.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

音乐学科知识与能力篇8

    【论文摘 要】信息网络、多媒体技术环境下的高校音乐教育是近几年来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新课题,也是国际上现代音乐教学改革的热点。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广泛和深入的运用数字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音乐教学观念转变、信息素养信息能力的提高两个方面,才能有效的与数字环境相适应。 

    数字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快速全面介入不仅改变了整个社会,也对人类的学习形式和过程发生革命性的颠覆。高校音乐教学在数字技术的支持和推动下正在发生极大的改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提高是全面开展数字技术对音乐教学介入的首要和关键部分。

    一、教学观念转变与更新

    数字技术对音乐的介入使音乐的表现形式、体验形式出现了极为重要的变化,使音乐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一个飞越的变化,这直接导致了原来传统音乐教学观念的破碎和新型教学观念的重构,这一信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对音乐教育介入所产生的颠覆性革命的意义必须要真正认识和了解,而高校音乐教师对此的认识和认可,是数字环境下音乐教学改革的前提。

    (一)在音乐表现形式上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介入,音乐视觉因素的动感形象化与音乐听觉得到完美的结合,这使一贯来以听觉为主要载体的音乐的动感性得到了视觉上的真实表现。音乐不仅仅是能听、而且能看,这无疑为音乐学习增添了一个新渠道和新的学习方式,但将“视听”一体的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新学习内容、形式必须在观念上得到教师的认可,教师首先要接受和具有视觉音乐已成为现代音乐教育重要学习内容这一新的教学观念。

    (二)数字技术对音乐的介入使音乐的体验呈多元化形态。声音与视象的快速转换、超级链接以及音乐流动过程的具象化、切片化、数值量化、存储小型便携化,使音乐的表现形式和体验形式增添了新的构建元素。同时,数字技术的强大处理和链接特点可以将过去以听、奏、唱、读为主的音乐学习形式以极为特殊转换方式贯穿起来,让其在四者中灵活转化而形成崭新的学习体验形态。

    (三)数字技术使音乐学习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渗透成为常态。音乐教育在数字信息技术介入下内容的扩展和多元使音乐超越了传统的学科范畴,与不同学科形成更为广泛结合面和交叉面,并在这种交叉和结合中更好的取得互阐互利的良性循环发展效果,使音乐学习在教与学两方面上都能拓展崭新的空间。

    二、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作为新时代的人必须具有检索和利用各种信息源以解决信息需求及制定明智决策的能力,这种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能力是未来信息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高校音乐教师在数字信息技术全面介入音乐教学的环境下,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并不断的提高信息能力水平,才能真正的理解数字音乐的新涵义和适应、参与数字环境下的音乐教学改革。

    (一)强化信息意识。高校音乐教师只有加强信息意识教育,把个体潜在的信息需求意识转化为显在的信息需求、并能充分正确地表达、辨析、鉴定信息价值和合理利用信息,从而形成一种对信息所特有的恒久注意力,建立良好的信息第一、信息抢先、信息忧患、信息终身的意识,才能主动的将音乐教育与数字信息技术的特点结合起来,形成具有音乐特点的独特信息观念和意识,为全面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奠定基础。

    1、对数字信息技术的新知识要有着良好的敏感力、观察力、判断力与吸收能力,具体表现为对数字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介入发展趋势特别是对音乐领域介入和运用情况要积极关注,逐步形成对信息技术的接受、了解、利用、开发的主动性思维,拓展性的借鉴和吸取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介入后所形成的新形态。如对媒体领域中的视听的动态转换、表现艺术中音象结合的新型表演,各学科教学上图文并茂的课件运用等

    2、结合音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特点,建立数字信息技术介入音乐教学的阶梯目标、高度自觉并且有组织、有计划、凭借现代技术手段和设备对在音乐表演、音乐体验、音乐教学研究上有关数字信息技术运用的信息、方法进行追求和捕捉,并积极的将捕捉和追求到的信息和方法及时与高校音乐教学各环节、阶段、目标形式做全方位的比照,找出其契合点或可借鉴的地方。

    3、必须根据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已使传统的教育理论及观念、教学策略及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发生深刻变革的这一新前提,尽快的进行教师角色的转换以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变化,从单纯的“教者”转变成为具有多元身份特点的“指导者”,在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的传递过程和演绎体验形式中以数字信息技术介入为突破点,建立数字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音乐教师从“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的新的音乐教学模式。

    (二)信息知识学习。掌握好一定的信息知识,才能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课堂效益,获取新知识、扩充新知识、更新知识,以适应知识成倍增长环境对当代音乐教育的要求。

    1、要掌握信息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如计算机原理、网络原理、多媒体技术原理、信息传递及接收与控制的原理,了解信息选择、集合、分类、使用的法则,掌握信息技术有关的基本陈述性知识,熟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常用术语和符号等;另外,对数字信息技术的特点要有深刻认识了解,特别是介入音乐和与音乐教学结合后所形成的一些新知识和特点,更是音乐教师信息知识学习的重点

    2、要了解熟悉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以及所跨越的学科基本知识,了解与信息技术学科相关的文化及其背景。因为信息技术是一门覆盖面极广的学科,因此对音乐学科外的多学科知识了解认识不可忽视,特别是信息技术与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学科的契合层面以及一些自然学科、工科、理科知识的了解;另外,要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通过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比照和前瞻性学习,掌握信息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发展路径,建立基于数字环境下的新的思考思维方式,只有具备这种新的思维方式、了解数字信息技术对社会、文化、教育的重要推动意义和数字技术对音乐教育介入的基本模式,才能真正

    的学好信息技术知识。

    (三)信息技能的掌握。进行信息设备与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操作技能和能掌握信息获取;分析、加工、运用、传递、管理等基本技能——智力技能两个方面。作为高校音乐教师的信息技能学习由于其学科教学的特殊性,还必须在这两方面基础上具备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结合的教学思维通过网络和计算机设备递给受教育者的能力。

    1、操作技能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课堂教学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先基础后应用,要将参加分科、分层次进行针对性比较强的数字信息技术知识培训作为普及基础,先结合自然学科课程和信息学科知识学习,弄清楚信息技术的基本纲领概念和工作原理,具备最基本的一些属于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范畴方面的知识后,再通过应用技能学习,去逐步掌握常用的课堂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和软件操作基本技能。

    2、强化智力技能的学习。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实现的活动方式,是利用信息源获取信息、对信息的处理、重新组织分析、传输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是高校音乐教师学习信息技术操作技术的最主要内容。在这一学习中,要特别强化在数字信息技术介入音乐教学中的过程中所新出现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如何与传统的教学结合起来的新型思维。

    3、在具备课堂教学基本操作技能基础上结合音乐教学专业的特点,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融合与运用。如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音频视频剪辑、拼接、合成,音乐知识的图文转换、链接、文本设计、掌握文本、幻灯片、三维动画的制作、钢琴学习软件的运用、视唱练耳软件的使用等,同时,教师要系统的了解和学习互联网知识,熟悉浏览器、搜索方法的使用以及简单课件制作技术,在大量的采集、分析、选择、储存、传递音乐信息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音乐信息化处理能力和信息素养,为开展数字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音乐教学打好基础。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学习、环境构建的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音乐教学的各个层面是现代教育的需要,高校音乐教师亟待在信息素养上强化提高,让信息技术成为音乐教学最强大的认知工具并逐步将信息技术作为构建新型音乐教学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和先导音乐教育改革,因此,更快更有效的加强高校音乐教师本身的信息素养以适应现代数字信息社会对高校音乐教育的要求,是高校音乐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积极的实践和探索。

    参考资料

    [1] 杨志坚.论高等教育对信息素养的培养[J].

上一篇:交通运输部政策范文 下一篇:初中物理学科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