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12 12:58:28

音乐基础知识

音乐基础知识篇1

一、音乐基础知识概述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有的特点、技巧、风格,历史等,这些元素对于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不同时期的艺术家通过演绎让这种艺术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生活,推动了艺术向前发展。现代社会对于音乐的追求也是非常热衷的,演奏家的演奏与富有感染力的创造做背景,通过优美的旋律传达到了每位听众的心中,一起共鸣,这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在钢琴教学中,也是如此,纵观古今中外钢琴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们对钢琴演奏的热爱源于生活的热爱,这种情怀促使他们对钢琴的基础知识烂熟于胸,经过自己无数次的训练,不断修正最终达到了极高的造诣。这并不是意味着钢琴演奏技巧不重要,相反演奏技巧是否掌握到位是衡量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而音乐基础知识是否具备则是体现的是学者的一种音乐素养,这种素养应该是与技巧训练相互配合的,缺一不可,这也是目前钢琴教学中需要突破的地方,偏训练弱基础,这种教学方式是不科学的,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全面发展[1]。

二、钢琴教学中音乐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一)乐理基础知识是钢琴教学的基础

任何学科的基础知识都是入门阶段必须掌握的,作为钢琴教学更是如此,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学习的钢琴的出发点在美轮美奂的钢琴弹奏给予人的震撼,通俗的讲,就是钢琴曲非常动听使得爱好者想进一步学习。钢琴教学是一件系统性的事情,每位钢琴教师甚至钢琴家都是通过无数次的重复练习,才能达到今天成绩,对于初学者更是如此,如果想要在短期内迅速提升自己的弹奏能力,显然是无法实现的。进行钢琴的教学首先是需要给学生进行系统性的乐理知识学习,这是最基本的,对坐姿的纠正和琴谱的识别应该是基础知识中最简单的部分,同时也是做容易被忽略的环节。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从琴谱到高音谱表,然后对中音与次中音进行熟悉,把这写基础乐理进行系统学习才能为今后的钢琴课程打好扎实的基础。

(二)对钢琴历史的学习,培养音乐情怀

作为“乐器之王”,钢琴在音乐家心里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从古钢琴到现在钢琴,钢琴的演变其实也是人类文化进步的体现。在古代的欧洲,古钢琴在那时的欧洲大陆非常流行,以巴赫为代表的钢琴大师创造出了不少优秀作品,纤巧的音色是这类钢琴曲的主要特色,也带给音乐家们进行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乐器的概念。现代钢琴逐渐出现并逐渐取代了古钢琴,现代钢琴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带来明显的力度变化,这种变化对于当时社会大众的音乐需求不谋而合,也能够体现出那个年代的时代特色,深受大众欢迎。

(三)剖析与解读名家作品有助于完善知识体系

上文提到过,优秀的钢琴曲都会后人以各种形式模仿,并会结合不同的音乐类型进行再创造,形成一种新的视听感官。在钢琴的教学中,这种试听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试听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好的加深对钢琴基础知识的在运用,也从侧面印证了学习基础知识对于创造曲谱的重要性。另外,剖析名曲也是一种深入学习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钢琴学习的积极性很有帮助。剖析作品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理解钢琴曲透露出来的作者情感和意图。任何钢琴曲的创造对于作者而言都会带来一定的感彩,这也是一切艺术形式的通用法则,在听之前,引导学生去翻阅有关作者那个年代的社会现状以及作者的经历,这样能够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创造背景,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意图[2]。在多听的前提下,尝试去解读作者的运用的技巧、风格、和声等等。结合自己掌握的演奏技巧,充分对比,对技巧进行修正。

(四)掌握基本的钢琴保养知识,减少损坏

其实音乐基础知识中,对硬件的保养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之一,而在目前的钢琴教学中,人们对于钢琴保养问题大多没有认真研究,而只是把自身当作使用者。其实钢琴的保养与弹奏出来的效果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平时我们再联系的时候,要注意对一些关键部件的检查,以免硬件带来的声音的失真。钢琴由于特殊的结构,在摆放的时候要注意选择通风条件较好的地方,以免对钢琴造成损坏,因为通风的条件会引起温度与湿度上的变化,从而导致琴键与内部部件的损害。其次,钢琴外壳大多以木质结构为主,所以在摆放时还需注意不要与热源过于靠近,引起木质结构的产生物理变化。另外,保持定期清洁钢琴的良好习惯,在清洁的时候用软毛刷扫除附着在钢琴上的灰尘,以免长期附着对音色的影响。

(五)曲式与和声知识对于弹奏技巧的提升很有帮助

经过一些入门尝试的学习,接下来进入到就是一些有关弹奏技巧方面的运用,其中曲式和和声其中最为重要的两点。曲式,就是对作品表现手法的研究,任何钢琴作品都有自己的曲式,而对于曲式的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结构,提高对作品整体的把控力,同时也能加强对乐曲结构进行深层次的了解。而和声的联系会贯穿整个钢琴学习的始终,优美的旋律少不了和声的加入,对于加强对和声的学习和解构,能够丰富学生对钢琴文化的理解,并创造出更加悦耳动听的曲谱。

三、结束语

音乐基础知识是钢琴教学的基础环节,是每位学习者都应该认真研究的,而目前在钢琴教学当中,市场会忽略对基础知识的介绍,而只是对一些弹奏技巧的传授,这对于初学者而言,会对枯燥的学习过程产生厌烦学习,其实,音乐基础知识其实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及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大有帮助,所有在钢琴教学中需要加大对音乐基础知识的传授。

作者:杨万春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林鑫,庞波.全面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实践研究—评《音乐素养论》[J].当代教育科学,2015,(07).

音乐基础知识篇2

一、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再构架的背景

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再构架主要是基于以下五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贯彻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需要。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认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导,主要教会学生如何学”;“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走进课堂的任务不是去讲,而是组织学生学”。这种“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教育教学理念的有效贯彻,必然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了现实需求。二是实现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音乐基础理论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掌握音乐基本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论素养,而理论素养的提高又是建立在大量文献资料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的厚积薄发的过程。更何况音乐课程教学信息资源较少,教学资料建设相对欠缺,导致教师和学生获取相关理论知识的途径单一,拓展学习的空间比较狭窄。这就使得“如何引导学生学”成为课程教学目的实现的关键。三是优化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内容的需要。在传统音乐基础理论学科中,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作为该学科中的主干课程,对教学质量要求较高,具有教学内容技术强、专业性强的特点,对学生的音乐专业基础要求较高,导致学生在相对枯燥学习中兴趣不浓、动力不足。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根据学科特点,理顺学科内容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促进学科知识与技能训练整合优化,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性。四是落实音乐基础理论实践性教学的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每门课程教学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然而,在目前的音乐基础理论教学中,实践性教学内容容易被忽视或简单化。学生的实践往往局限于课堂上为数不多的小比赛、小观摩上,这对于提升学生实际能力,深入理解理论内容、打好理论基础、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较为不利。五是解决以往教学存在问题的需要。以往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尽管在有效提高学生音乐理论素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参与度明显不足,课程学习仅满足“过得去”的思想还一定程度存在。教学手段单一,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大多依靠传统乐器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对多媒体技术和软件辅助等教学方法应用不多。同时,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考核不够,缺少相应的激励促进措施,导致教师责任心、积极性难以得到最大程度挖掘。上述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进一步的改革探索,重新构架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再构架的目标

针对目前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再构架应遵循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以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理论素养为根本,以先进教学理念贯彻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以“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含金量”,保证课程教学质量。重点围绕“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创新构建教学模式、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其基本构想是“基础知识自学、重点内容精讲、难点问题导研、关联知识拓展”的全过程导学式多元化教学模式。其中,全过程主要是指学生全过程的参与教学,以及全过程的教学考评。导学式主要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的思想,重点解决“教会学生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采取“自主预习―教师精点―自主测评―学习反思”的方法进行。多元化主要是采取“教师讲授+专题研讨+大作业+教学视频”相结合。最终实现教师教学理念先进、师德师功过硬、教学方法灵活、整体素质较高;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基础知识扎实、参与教学主动、问题意识强烈;课程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效率较高。

三、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再构架的要点

综合类院校的音乐教育应根据自身优势整合资源,明晰定位,以突显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的存在价值,谋求长远的发展空间。

(一)着眼课堂教学“含金量”,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课堂教学的“含金量”与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知识存储量息息相关,也与教师的教学内容整合与传授艺术密不可分。教师只有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千方百计地使自己满腹经纶,才能使学生收获良多。为此,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是确保课堂教学含金量的关键。一是教?W组在要求每名教师结合自身教学任务制订读书计划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学研讨日”组织教育教学理论和课程相关理论的学习,广泛开展读书交流研讨活动,实现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树立和理论素养的全面提高相融合。二是采取“课前集体准备、课后集体反思”的方式,在统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基础上,每名教师必须落实教学日志制度,做到“节节有反思、课课有提高”,并充分汲取他人经验做法,及时纠正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三是落实“相互听课、集中讲评”制度,就是在整个教学课程中,教学组内相关成员应随堂听课,以有效补充自身的不足和及时发现其他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实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构建导学式教学模式,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以及音乐基础理论课程自身特点,为切实达成“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构建“导学式”教学模式,也就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一是组织教师集体研讨,并编写课程教学“导学案”,明确各专题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拓展延伸”等内容,并于课前发放到每名学生手中,使学生明确每节课“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按照“自主预习、教师精点、自主测评、学习反思”的方式,巩固强化学生学习效果。二是课堂教学组织本着“精讲、讲精”的原则,采取“理论提示―研讨交流―教师点评”的思路,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三是针对教材内容易读懂的现实,课程基本知识体系的掌握采取“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答疑为辅”的方式,即教材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均由学生自己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并以作业的形式呈现,以保证有限课堂教学时间的最大限度的利用。

(三)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整合优化学科内容

学科体系的构建应本着“宽口径、挖深井”的思想,在教材选用、内容设置上既要让学生“吃得饱”,又要让学生“吃得好”。为此,我们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打破学科体系,整合优化学科内容。一是整合音乐基础理论学科课程。着眼解决学科课程整合不够,教学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加强对新时期音乐理论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的研究探讨,搞好理论与技能课程的融合、结合。为此,因根据综合类院校的音乐教育教学特点,合理安排每一学期所开设的课程,打破以往教学课程按照教材体系的“平推”的模式,深入拓展全新的课程形式。在设置课程时,要着重关注提升课程设置的弹性和自由度,尽量整合基础理论课程和基本技能课程,使学生在学习时能达到理论学习与技能练习相互贯通,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各类课程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二是优化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根据中西音乐技术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体系的不同,以新变化、新观点为牵引,优化教学内容。通过进一步充实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增加中国传统乐学、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形态学知识等内容,丰富音乐教学资源。与此同时,借鉴西方现代音乐理论的研究成果,如先锋―点描派、现代十二音序列技法、不确定性音乐、机遇音乐和偶然音乐、电子音乐以及现代音乐的记谱法和声功能网的相关知识等,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方案目标。

(四)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仅在教学内容本身,更重要的在于教学方法和教师的授课风格与艺术。一是用好“问题”牵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想、可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其实并不喜欢无事可做,只有在做事的过程中,人才有意义感;人更加相信自己思考后得出的结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通过事先设计好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和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轻易直接给出结论,要让学生有介入的机会,诱导学生思考后自己得出结论,让学生有自己得出结论的参与感和成就感。二是科学设计实践环节,让学生自己体验由听懂到会做会用的过程。教学实践环节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的,在一门课程的不同专题中、一个专题的不同教学环节中,灵活选用教学实践的具体形式,可以是单一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形式并用。同时,针对学习内容与要求,设计教学环节。要事先分析理论学习的内容中,哪些是需要记忆但难于记忆的,哪些是需要理解懂透但难于理解懂透的,安排对应的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实践环节和理论学习的时间间隔要合理,既要有一定的思考、消化时间,也要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将实践环节安排在理论教学后的适当时间段。三是正能量感染,让学生自觉进入参与课堂的积极状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师上课时学生如饥似渴,有的则昏昏欲睡。针对这种现象,为了调动学生,首先授课教师要有良好的个人形象,很强的事业心和自信心,从外表上给学生以敬业、权威的好印象。其次在授课过程中要自然透露出热情和激情,形成良好情绪的传染。再次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故事背景的设计或选择、积极词汇的选择与运用,营造积极的心理暗示环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找到兴趣点、兴奋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完善评价考核体系,将考评学生与考评教师相结合

音乐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 高中 乐理 教学

音乐理论基础简称“乐理”,包括旋律、节奏、节拍、读谱、记谱及和声等内容,是学习音乐的一门基础知识,是音乐专业的必修科目。基本乐理知识阐释了乐谱上的符号,解释乐谱把音乐记录下来的原因,或者记录乐谱的国际统一标准。掌握简单的乐理知识,提高音乐修养,提高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对音高及乐谱的理解能力。

一、基本乐理知识传授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并将其上升到基本理念的高度予以重视音乐课程是面向我校全体高一、高二学生的必修课。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属于学习音乐学生的基本能力,在培养这种能力的过程中,力求使学生最大效果获得知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音乐实践与基本能力相结合。

学生掌握基本乐理知识就如同找到了音乐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就会开启音乐殿堂之门。学习基本乐理知识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希望学生能在掌握基本音乐元素及其基本组合后获得音效。学生有了音乐感觉,不仅能看懂乐谱,听懂音乐,通过想象与自己的情感体验相联系,从而加深对某一音乐作品的理解,还能创新,转化为自己的作品,甚至能自如运用音符表现内心的情绪波澜。

二、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设计课堂教学

大多数高中生认为乐理知识难学且枯燥。因此,教师应一改以往乐理教学中以概念为主导的做法,缩短与实际作品之间的距离。在理论教学中,要与生动具体的实例相结合。例如,在音乐鉴赏中让学生唱音乐主题,第一单元第一课中欣赏钢琴独奏《少女的祈祷》,此曲为一段主题加四段变奏结构,曲式分析是乐理中较为复杂的环节,让学生通俗易懂地了解变奏曲式结构是尤为关键的教学环节。在这里应当尝试让学生唱出或记住主题音乐,并请四组同学分析四次变奏和主题音乐的关系、情绪的变化,理解变奏曲式结构特点。

赋予“趣味性”的音乐课程,能科学地规划教学进度,同时根据高中生的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并结合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用熟悉的流行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节,详细讲述实用型乐理的技术化应用,使乐理知识在他们兴趣盎然时潜移默化地进入脑海且牢记不忘。

三、重视音乐教学实践,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经过五年的音乐基础教学,在针对学生基础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中发现,基本乐理知识并非纯理论,传统乐理课有重视概念轻视实践的倾向,会使学生在脱离实践的理论中学习,这一问题不仅削弱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还影响日后音乐基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所需的能力培养。例如,简谱与线谱的互换,在教材中乐曲大多选用线谱而歌曲选用简谱,间接造成学生习惯简谱忽视线谱。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艺术音乐实践,设计有效教学环节,锻炼简谱与线谱的互换练习,提高识谱能力,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理解多元文化

面向全体学生是高中音乐教育的课程观。高中音乐教育普及基础乐理知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爱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形成热爱音乐的情感意向,使学生各个方面的潜能得以开发,为音乐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也要注重个性发展。基本乐理是音乐特长生的必修课。音乐是一门体验性学科,是施展学生个性的最佳途径。只有熟练掌握乐理知识,才能为音乐特长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在讲授基本乐理知识时,应该体现其内容的多样化,并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

多元文化教育正在努力使课程彻底改革,使课程真正反映文化知识多视点和多样性的特性。一个学生看待知识方法愈多,理解愈彻底。同时,学生们也慢慢意识到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在这种教育中,会促使更多的学生致力于了解他们生存的世界。

当今“多元文化”的中国,民族众多,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具有自身的“母语”。通过对基本乐理知识的学习,教会学生在不同音乐文化中懂音乐,使学生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意识。

音乐基础知识篇4

【关键词】音乐审美;创新改革;价值导向

如何处理音乐课的教学特点与音乐审美教育特质关系,成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中的焦点。音乐审美教育与以音乐基础知识学习在音乐教育的范畴中是一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观点。传统的音乐课是以音乐基础知识学习为中心,这与提倡素质教育的观点背道而驰,所以音乐教育应当进行改革,首先要简化音乐课教学内容、改革音乐课教学形式,其次要更新音乐课教学方法、丰富音乐课教学手段,使学生热爱音乐学习、掌握音乐学习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的目的。

音乐审美教育和音乐基础知识学习在音乐教育中到底有何区别。艺术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普通高等学校中加强艺术教育,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教育的重要目的则是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我国在高校中开设音乐课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强素质教育,而这一切都是以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为最终目标。音乐基础知识学习是任何学习音乐的人都不能或缺的部分,当然音乐基础知识学习有深有浅,这就要以教育对象决定知识的教授程度。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音乐审美教育和音乐基础知识学习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音乐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时刻都包含着音乐基础知识的应用,而音乐基础知识学习离开了音乐审美就会显得枯燥乏味,没有任何价值,音乐基础知识学习的目的就是为提高音乐素养服务。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如果抽取音乐基础知识这一块基石,就好比空中楼阁;真正意义上的、富有人文内涵的音乐审美活动也就无法进行,音乐审美则成了一句空话。要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就必须先进行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就像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一定要打好,但很多学生反映对音乐基础知识的学是枯燥乏味,所以,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的培养是音乐教育的一个必然过程,音乐审美教育是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是音乐兴趣培养过程中的绊脚石,学生们往往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就对音乐的学习产生畏惧,如何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音乐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音乐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音乐基本能力,音乐学习兴趣只能是短暂的。所以,应当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消弱两者之间的矛盾使音乐基础知识学习和音乐基本能力得到提高和完善,同时使学生获得音乐学习源源不断的动力,增加音乐兴趣的持久性。

加强大学生音乐审美教育有助于全面素质的提高,在教授过程中,要根据对人才的宏观培养目标和课程的微观培养目标的要求、任务,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让他们了解我国历史悠久、辉煌、灿烂的音乐文化,寓教于乐、乐中求学,以达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情操、理想信念、意志品格、历史文化等全面的素质教育。音乐审美的学习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首先应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音乐审美教育的主旋律。其次,要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音乐审美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通过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他们在思想道德方面有更深层次的领悟,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在音乐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综合素质,塑造完美的意志品格。

音乐教师应具有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深厚感情,这是教师悔人不卷的动力,也是感动学生使其乐于接受教育的力量。音乐是情感的“独白”,是以声传情、以情感人的艺术,对于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丰富的情感是艺术教学的先决条件,是音乐教师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音乐教师要善于用情感支配自己,把情感教育寓于音乐教育之中,用真实、诚挚的情感去启发、感染学生。要做到有感情的歌唱、演奏、表演、创作;用情感丰富的语言,准确的把握课堂情绪的变化,认真分析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发展,引导学生领悟音乐情感的真谛。只有这样,我们的音乐教学才能满足学生情感的需求和愿望,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

音乐教师应有正确的道德感、美感、理智感,还应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操。一部交响乐、一部歌舞剧、可谓是一个博大的情感海洋;一堂音乐课、一场音乐会一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情感画卷。除此之外,音乐教师还要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意志趋向,采取针对性措施,引导学生锻炼坚强的意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艺术观,这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和提供优秀的音乐人才有着特殊的意义。教师只有敞开爱的胸怀,才能为学生打开充满阳光和鲜花的音乐圣殿大门。如果有那么多学生认为“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那么,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又如何能推脱责任于“冗长难懂的乐曲,枯燥乏味的乐理”。最后,还应提高音乐教师的业务水平,加大规范音乐教育教学的力度。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样的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搞好音乐艺术教育对于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艺术教育中,音乐被认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终身教育的内容,是全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作为一名音乐专业大学生,我们当不断探究、竭尽所能为艺术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靳卯君.必须重视音乐教育[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01).

[2] 马春莲.简论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 2004(01).

音乐基础知识篇5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 教师 高师教育教学

2001年7月,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这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标志。在这项重大的改革中,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承担着不可替代和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他们是开展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力量。高师音乐教育是基础音乐教师培养和培训的主要渠道,高师音乐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基础音乐教师素质的建构。在新课标实施多年的今天,研究高师音乐教育如何适应“新课标”要求下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音乐教育人才、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市场的需求、改变传统专业化的培养观念,以及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教学策略等,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质量现状

1.教师音乐专业知识不全面、知识结构失衡。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毕业时由于受所学专业及爱好的限制,在音乐的某一领域很有特长,或在声乐方面、或在器乐演奏方面、或在理论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但偏科现象比较突出;还有的音乐老师在音乐教育教学、音乐教育心理学、新课程标准方面的知识明显不足,对国内外教育思想及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姊妹艺术知识、艺术之外的文化知识、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等方面明显薄弱,知识结构失衡,不能更好地胜任一线教育教学工作。

2.音乐教师专业基本技能和教学技能参差不齐。调查结果表明,部分音乐教师虽然具有基本的音乐理论和技能,具有某方面的音乐专业特长,但实际教学水平却很有限。如在与教师交谈的过程中,一位教师这样告诉我们:“一支歌,我能唱好,能处理好换气、换声、声带的控制及高低音的处理,但是如何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技巧,我却不知道用什么教学方法”。

3.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与普及程度不够。音乐作为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人文素养、审美情趣为一体的学科,掌握、运用多媒体方法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调查表明,有60%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从来没有用过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音乐教学,有27%的教师也只是在上公开课时偶尔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而平时很少或根本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法。这说明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在中小学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一些教师还不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

4.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违背了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律。在音乐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由于受师范专业教育的影响,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主动参与;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对音乐的鉴赏与理解;重教学的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重音乐课程的辅德价值,轻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从而漠视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及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也导致了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音乐课程审美性和艺术性的丧失。

5.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运用新课程标准。在当前实际教学中,很多音乐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理解得不透彻,也不知道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而只是过分地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忽略他们对音乐体验的过程和参与态度。教师在评价学生的音乐成绩时,主要是看他们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与水平,即仅仅重视音乐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音乐感受力及表现力的培养。

总之,大多数音乐教师都具备一定的音乐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基本能够根据课本的要求安排、组织一些音乐活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些音乐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教育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当前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定位不准,即在培养目标上与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要求还没有接轨。

二、反思目前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高技能化的培养模式。音乐师范院校教育分科过细、专业性过强。当一些已毕业或在读的师范生被问及所学专业时,大部分回答的是:我学的是钢琴专业、我学的是声乐专业,而很少有人说我学的专业是音乐教育。从上面的问答,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概念还不是十分清楚,也比较模糊,这和我们音乐师范教育专业化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其结果就是淡化了音乐师资队伍的教育职业意识,形成重技能、轻理论、片面追求单一技能提高的学习导向,培养出的部分教师专业技能单一,知识面较窄,导致教师人文素养和知识结构的严重失衡。这与音乐教育对教师教学素质全面化的要求是相悖的。

2.课程设置和内容比例等不尽合理。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强调音乐学科本位,门类过多,追求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从而使课程之间缺少横向联系,缺乏互相渗透和整合,课程结构比例失调。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综合文化知识,就会使文化课程形同虚设,无法起到真正提高文化素质的作用,导致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低。这种以专业音乐院校教育模式办师范音乐教育的做法,难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迫切需要,而与学生将来就业要求不相符合的发展趋势无疑也是对学生前途的一种误导。

3.教学沿用专业院校的方法,没有师范院校特色。在教学中,由于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的现象,使学生在专业思想和专业知识的要求上偏离了师范院校音乐教学目标的方向。他们只重视对选修、主修课,及唱、奏技巧的学习,而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不重视,致使学生从事音乐教育的实践能力较弱,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观念不牢固,不能与音乐新课标的需求相适应。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与基础音乐教育相脱节的现象。高师音乐教育忽视来自基层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声音,没有及时地调整和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为培养适应“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优秀音乐教师创造条件。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课外辅导、节目编排等方面的能力及相关知识的掌握,与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毕业生到了教学岗位后才发现,由于在学校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能力不够全面,而无法胜任基础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由此可见,高师音乐专业教育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着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质量与水平,影响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几点构想

1.发挥高师音乐教育的引领,建立以地方高校为依托的音乐师资培训基地。作为音乐教师培养基地的地方高校,应在当地各市县建立培训基地,积

极干预中小学和社会音乐教育,发展非全日制成人音乐教师教育,为当地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提供有效的业务培训。对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在专业理论、技巧上进行培训外,还要开设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法等有关课程。结合实际,采取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课堂调查法等更直观、更生动、更具思辨性的教学方法,让学员在观察、体验中增长教学经验,在评价、质疑中反思各种教育现象,在调研、讨论中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使其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步提高。通过熟悉教材、分析教材、课例研究,加深在职教师和“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对当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2.高师音乐教学模式应呈现多元化。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建立适合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具体地说,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自我讲解、相互辅导、共同提高,使学生在边做、边学、边练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要致力于把音乐教学作为各种感性体验、探索、发现和认知的手段,从而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综合智能。二是专业教师应到基层学校去挂职锻炼,这样有助于了解基础音乐教育,了解当前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师。三是要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走出校园,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习和教育观摩实践,参加社会上组织的一些有意义的音乐实践活动,进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四是要把专业教学内容与情境相结合,把教育原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行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让学生从入校学习开始,就面临作为一个未来基础教育的教师所应接受的种种挑战,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起作为一个现代合格的人民教师的专业思想。

3.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需要为出发点设置音乐专业课程。在课程地设置和安排上,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既要考虑适合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需要,又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要针对“新课标”内容中的四大“教学领域”和学生实际,以及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设置课程。要改革不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突出学生学习领域内容的整合性和综合性。基础音乐教育应多以活动课为主,要适当增加一些应用型技能课的时数,如即兴伴奏、乐队编配常识、舞蹈编导等,以丰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课外艺术活动的组织能力。

4.高校音乐教师要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新的教育观念是推动教学创新和改革的基础,具备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育方法和新的教育技术,是新时期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素质的主要标志。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应彻底改变那种把音乐教育仅仅当做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狭隘眼界,真正把音乐教学作为自主学习、交流和探索音乐艺术的过程。要注意搜集教育信息,了解代表时代特点的教育教学观念、研究成果和教改思路,要主动更新现有的专业知识,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5.立足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体现师范性。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要坚持师范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教育教学要紧紧围绕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进行不断的研究,及时对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进行合理的调整,做到教育教学能够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及合格基础音乐教师的要求,真正体现出“师范性”,并在实践中找出与基础音乐教育要求的差距,从调查中了解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明确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制定具体措施,使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真正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成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坚强后盾。

6.积极构建新的教育实习模式。教育实习是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师音乐专业教学目的、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培养合格基础音乐教师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高师音乐专业“师范性”的象征。针对目前高师音乐专业在学生即将毕业的前一学期安排仅一次实习的方式,对此,要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即要将学生的教育实习安排在学生入学到毕业学习全过程的始终。包括教学基本功训练、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模拟教学、教材教法研究、教学实践、教育实习等活动,还包括课内教育实习与课外教育实习、校内教育实习和校外教育实习、有形教育实习与无形教育实习相结合的教育实习方式。这些实习方式以其“长期性”为最大特点,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尽早地进入教师角色。如果这种实习方式能够真正在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学中实施与推广,将对基础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7.培养学生多媒体网络教学能力。随着时代的前进,多媒体和网络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还要培养学生把传统技能与现代教学技术融为一体、协同互补以及应用开发利用CAI教学课件等能辅助教学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通过电脑网络学习音乐的边缘学科知识,为未来基础音乐课堂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技术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8.充实、完善教材体系。针对目前教材中缺乏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内容介绍的问题,要鼓励高师音乐教师在新课标的引领下,结合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对现有教材进行拓展与整合。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各种音乐教育资源,建设富有地方文化特点和校本特色的音乐课程。不断地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培训,使教材能更适合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孙荣达,从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谈音乐教师继续教育[J],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1,(3)

[2]徐向黎,新课标与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3,(2)

音乐基础知识篇6

[论文摘要]本文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通化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质量现状做了定量分析,反思了目前高师音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2001年7月,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这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标志。在这项重大的改革中,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承担着不可替代和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他们是开展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力量。高师音乐教育是基础音乐教师培养和培训的主要渠道,高师音乐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基础音乐教师素质的建构。在新课标实施多年的今天,研究高师音乐教育如何适应“新课标”要求下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音乐教育人才、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市场的需求、改变传统专业化的培养观念,以及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教学策略等,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质量现状

1.教师音乐专业知识不全面、知识结构失衡。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毕业时由于受所学专业及爱好的限制,在音乐的某一领域很有特长,或在声乐方面、或在器乐演奏方面、或在理论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但偏科现象比较突出;还有的音乐老师在音乐教育教学、音乐教育心理学、新课程标准方面的知识明显不足,对国内外教育思想及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姊妹艺术知识、艺术之外的文化知识、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等方面明显薄弱,知识结构失衡,不能更好地胜任一线教育教学工作。

2.音乐教师专业基本技能和教学技能参差不齐。调查结果表明,部分音乐教师虽然具有基本的音乐理论和技能,具有某方面的音乐专业特长,但实际教学水平却很有限。如在与教师交谈的过程中,一位教师这样告诉我们:“一支歌,我能唱好,能处理好换气、换声、声带的控制及高低音的处理,但是如何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技巧,我却不知道用什么教学方法”。

3.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与普及程度不够。音乐作为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人文素养、审美情趣为一体的学科,掌握、运用多媒体方法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调查表明,有60%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从来没有用过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音乐教学,有27%的教师也只是在上公开课时偶尔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而平时很少或根本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法。这说明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在中小学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一些教师还不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

4.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违背了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律。在音乐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由于受师范专业教育的影响,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主动参与;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对音乐的鉴赏与理解;重教学的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重音乐课程的辅德价值,轻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从而漠视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及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也导致了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音乐课程审美性和艺术性的丧失。

5.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运用新课程标准。在当前实际教学中,很多音乐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理解得不透彻,也不知道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而只是过分地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忽略他们对音乐体验的过程和参与态度。教师在评价学生的音乐成绩时,主要是看他们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与水平,即仅仅重视音乐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音乐感受力及表现力的培养。

总之,大多数音乐教师都具备一定的音乐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基本能够根据课本的要求安排、组织一些音乐活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些音乐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教育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当前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定位不准,即在培养目标上与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要求还没有接轨。

二、反思目前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高技能化的培养模式。音乐师范院校教育分科过细、专业性过强。当一些已毕业或在读的师范生被问及所学专业时,大部分回答的是:我学的是钢琴专业、我学的是声乐专业,而很少有人说我学的专业是音乐教育。从上面的问答,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概念还不是十分清楚,也比较模糊,这和我们音乐师范教育专业化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其结果就是淡化了音乐师资队伍的教育职业意识,形成重技能、轻理论、片面追求单一技能提高的学习导向,培养出的部分教师专业技能单一,知识面较窄,导致教师人文素养和知识结构的严重失衡。这与音乐教育对教师教学素质全面化的要求是相悖的。

2.课程设置和内容比例等不尽合理。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强调音乐学科本位,门类过多,追求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从而使课程之间缺少横向联系,缺乏互相渗透和整合,课程结构比例失调。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综合文化知识,就会使文化课程形同虚设,无法起到真正提高文化素质的作用,导致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低。这种以专业音乐院校教育模式办师范音乐教育的做法,难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迫切需要,而与学生将来就业要求不相符合的发展趋势无疑也是对学生前途的一种误导。

3.教学沿用专业院校的方法,没有师范院校特色。在教学中,由于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的现象,使学生在专业思想和专业知识的要求上偏离了师范院校音乐教学目标的方向。他们只重视对选修、主修课,及唱、奏技巧的学习,而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不重视,致使学生从事音乐教育的实践能力较弱,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观念不牢固,不能与音乐新课标的需求相适应。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与基础音乐教育相脱节的现象。高师音乐教育忽视来自基层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声音,没有及时地调整和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为培养适应“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优秀音乐教师创造条件。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课外辅导、节目编排等方面的能力及相关知识的掌握,与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毕业生到了教学岗位后才发现,由于在学校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能力不够全面,而无法胜任基础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由此可见,高师音乐专业教育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着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质量与水平,影响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几点构想

1.发挥高师音乐教育的引领,建立以地方高校为依托的音乐师资培训基地。作为音乐教师培养基地的地方高校,应在当地各市县建立培训基地,积极干预中小学和社会音乐教育,发展非全日制成人音乐教师教育,为当地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提供有效的业务培训。对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在专业理论、技巧上进行培训外,还要开设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法等有关课程。结合实际,采取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课堂调查法等更直观、更生动、更具思辨性的教学方法,让学员在观察、体验中增长教学经验,在评价、质疑中反思各种教育现象,在调研、讨论中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使其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步提高。通过熟悉教材、分析教材、课例研究,加深在职教师和“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对当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2.高师音乐教学模式应呈现多元化。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建立适合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具体地说,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自我讲解、相互辅导、共同提高,使学生在边做、边学、边练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要致力于把音乐教学作为各种感性体验、探索、发现和认知的手段,从而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综合智能。二是专业教师应到基层学校去挂职锻炼,这样有助于了解基础音乐教育,了解当前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师。三是要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走出校园,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习和教育观摩实践,参加社会上组织的一些有意义的音乐实践活动,进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四是要把专业教学内容与情境相结合,把教育原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行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让学生从入校学习开始,就面临作为一个未来基础教育的教师所应接受的种种挑战,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起作为一个现代合格的人民教师的专业思想。

3.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需要为出发点设置音乐专业课程。在课程地设置和安排上,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既要考虑适合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需要,又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要针对“新课标”内容中的四大“教学领域”和学生实际,以及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设置课程。要改革不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突出学生学习领域内容的整合性和综合性。基础音乐教育应多以活动课为主,要适当增加一些应用型技能课的时数,如即兴伴奏、乐队编配常识、舞蹈编导等,以丰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课外艺术活动的组织能力。

4.高校音乐教师要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新的教育观念是推动教学创新和改革的基础,具备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育方法和新的教育技术,是新时期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素质的主要标志。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应彻底改变那种把音乐教育仅仅当做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狭隘眼界,真正把音乐教学作为自主学习、交流和探索音乐艺术的过程。要注意搜集教育信息,了解代表时代特点的教育教学观念、研究成果和教改思路,要主动更新现有的专业知识,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5.立足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体现师范性。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要坚持师范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教育教学要紧紧围绕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进行不断的研究,及时对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进行合理的调整,做到教育教学能够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及合格基础音乐教师的要求,真正体现出“师范性”,并在实践中找出与基础音乐教育要求的差距,从调查中了解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明确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制定具体措施,使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真正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成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坚强后盾。

6.积极构建新的教育实习模式。教育实习是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师音乐专业教学目的、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培养合格基础音乐教师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高师音乐专业“师范性”的象征。针对目前高师音乐专业在学生即将毕业的前一学期安排仅一次实习的方式,对此,要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即要将学生的教育实习安排在学生入学到毕业学习全过程的始终。包括教学基本功训练、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模拟教学、教材教法研究、教学实践、教育实习等活动,还包括课内教育实习与课外教育实习、校内教育实习和校外教育实习、有形教育实习与无形教育实习相结合的教育实习方式。这些实习方式以其“长期性”为最大特点,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尽早地进入教师角色。如果这种实习方式能够真正在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学中实施与推广,将对基础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7.培养学生多媒体网络教学能力。随着时代的前进,多媒体和网络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还要培养学生把传统技能与现代教学技术融为一体、协同互补以及应用开发利用CAI教学课件等能辅助教学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通过电脑网络学习音乐的边缘学科知识,为未来基础音乐课堂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技术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8.充实、完善教材体系。针对目前教材中缺乏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内容介绍的问题,要鼓励高师音乐教师在新课标的引领下,结合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对现有教材进行拓展与整合。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各种音乐教育资源,建设富有地方文化特点和校本特色的音乐课程。不断地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培训,使教材能更适合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孙荣达,从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谈音乐教师继续教育[J],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1,(3)

[2]徐向黎,新课标与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3,(2)

音乐基础知识篇7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个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是常识性的。

即必修课程主要解决某个专业领域必需的基础知识掌握和基础能力形成的问题。在小教专业的音乐类课程中,作为必修课程的音乐(1)、音乐(2)、音乐(3)、音乐(4)就是完成打基础的课程。在学生入学之初,基础音乐素养几乎为零的现实面前,必修的音乐课程应完成的是学习、掌握最基本的音乐基础理论和最基本的音乐表现领域的技能和表现手段。

此阶段的学习质量,将直接影响以后各门选修课的拓展深度和广度,但从学习后的直接表现效果看,更多的还是隐性的知识和修养,从必修课表现手段和水平上看,还不能有较为显著的收效。因此,师生在面对此类必修课程时的心态准备上,要有为将来在选修课程中拓展能力、展示水平而甘当“铺路石”的胸怀;以扎实的基本理论及技能的学习和领悟为目标,为以后各个音乐实践领域的切实发展,提供知识迁移所需的必要基础。

选修课程则主要指向小学教学中广泛需要的运用领域。《儿童舞蹈基础与创编》和《儿童歌曲弹唱》这两门课,集中反映了在歌唱、舞蹈、键盘等三个主要领域的教学需求。在选修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不仅需要熟练运用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表现能力,更需要熟练地将基本的表现手段、表现元素进行重组、创编。并且,对歌曲的即兴演唱、即兴伴奏,在某个旋律背景下,用舞蹈语汇进行即兴表演,都是该类课程应达到的最高要求。没有必修课程打下的坚实基础,这样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而没有在选修课程中的着力拓展,必修课程打下的坚实基础也无处表现。这一关系,无论师生都必须清楚,并在教学实践中竭力体现,教师的准确理解和自觉实施是其中的关键。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之间的关系

从完成教学目标要求的角度看,要顺利履行音乐类课程的职责,实现教学目标,在组织实施课程过程中,还必须把握好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

由于我国学校课程组织的传统,师生均习惯性地按照学科课程授课、学生作业、考试的组织方式进行课程的组织,这样极容易使音乐类课程的目标落不到实处。因此,在课程实施之初的设计部分,就要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属性和组织实施要求。一般来说,选修课部分都应按活动课程的要求实施,以体现其应用性的课程目标要求;在必修课部分,学科课程的要求也只能体现出一部分,大部分的课时和教学目标仍应归属于活动课程的要求之内。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的关系

在有限的课程和教学时间内,要形成学生较为成熟的音乐素养,仅靠明确安排的显性课程还是不够的。过去培养小学教师的中等师范学校常提起的“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能歌善舞会画画”的要求,生动地说明了营造良好的训练氛围的重要性。因此,动员校园内一切因素,积极营造生动、浓郁的音乐氛围,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教学组织过程中的特殊性分析

相对于音乐专业而言,小教专业(非音乐教育方向)对学生音乐素养的要求,既非十分强调其专业属性,也非处于“聊胜于无”的边缘状态。很显然,强调技能,注重运用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但课时、课程内容等方面的开设特点,又决定了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必须注重以下组织要求:

1.对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精选相关基础理论及读谱试唱知识和技能知识,形成精炼的知识结构及技能,以确保学生掌握在感知、参与音乐活动中必须的对旋律、节奏、曲调、风格等基本音乐元素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并据此将基础理论知识迁移至视唱练耳、歌唱基础、键盘基础、舞蹈基础等领域,为学生音乐运用基本技能的形成打下最基本的理论基础。该部分的基本知识点包括:

(1)基础乐理部分:音高、音质;记谱法;节奏、节拍;记谱中的各种记号;音程、和弦;调式等音乐基础理论知识。

(2)视唱练耳部分:主要是完成儿童歌曲及中国优秀民歌的简谱、线谱的试唱及代词试唱练习;儿童歌曲及中国优秀民歌经典旋律、节奏的听辨、模唱。

(3)歌唱基础部分:歌唱发声器官的组成(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咬字吐字器官);歌唱的姿势;歌唱的呼吸(吸气、吐气、气息支持点)。儿童歌曲演唱及训练的方法;嗓音的保养等知识。

(4)键盘弹奏基础部分:钢琴的基本常识、钢琴弹奏的基本要点、常用指法、练琴方法;电子琴简史及各部分名称,电子琴自动和弦伴奏及儿童歌曲即兴伴奏编配方法等。

(5)唱游律动部分:唱游、律动的表现形式和分类;唱游、律动素材的选择及创编方法。

(6)音乐活动综合实践部分:音乐综合实践活动产生的基础;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性、价值及理念;音乐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及其分类;音乐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及设计、实施(原则、过程、方法及评价)等。

2.对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过程的组织策略

(1)高度重视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的结合,发挥好课外技能训练的补充和统和作用。很显然,要培养学生较为熟练的音乐技能,整体提升音乐素养,仅靠课堂教学赋予的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无论是知识、技能的消化吸收,还是在各个运用领域的表现能力、表现水平的提升,都需要有大量的课外训练进行强化,对小教专业学生而言,这种强化还需要在教师指导下系统地进行。

(2)重视培养学生骨干,发挥学生骨干在技能训练过程中的示范、管理、激励等辅助作用。学生众多、起点水平低,这是该专业学生相对于音乐专业学生在系统学习音乐类课程时面临的显著弱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骨干,就成为绝对不能忽略的必要任务。一方面,学生骨干能够以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对众多学生形成极大的激励作用,有助于克服多数学生内心的畏难情绪,进而增强学生音乐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骨干在因师资不足、教师指导很难及时顾及每个学生的情况下,可以起到助手的作用。而且在指导同学的过程中,被培养的骨干学生还可以从中得到“指导学生”的特殊体验,在日常训练中就可以得到更深层次的“教学体验”。这对于快速形成学生的音乐素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3)创设平台,鼓励学生尽量参加各类才艺展示活动,在表演、展示中形成自信,进而增强学生进行音乐素养训练的动力。音乐素养具有极强的展示性、表演性,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未注重这一特点,而是把它等同于一般文化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听课、作业、考试中完成课程,这几乎就注定了学生不可能在学习中有真正的收获与成就感。那么,在各类演出活动、学生才艺展示、技能竞赛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相应展示,是学生学好、用好音乐知识技能,形成音乐表现能力和自豪感,进而增强学生音乐表现力、创造力的必要保障。

(4)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实现音乐整体感受、理解、表现和创造能力的特殊要求。音乐素养的提高,归根结底是以音乐为表达载体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于小教专业的学生而言,音乐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还应关注音乐内涵与其他相关学科、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为此,应深入研究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施途径等方面的做法,以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音乐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相关元素融入其中。毕竟,为学生一生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小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围绕这一目标,无论是哪类课程,无论是从何种课程角度出发,只要有助于实现小学教育培养目标,都是可取的。

音乐素养的提高,可以以其强烈的情绪感染性和直观的情境性,在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其“助推作用”。反过来,通过各门课程内容的学习,学生在“真、善、美”等方面形成的情操,又可以成为提升音乐创编灵感的不竭动力。所以,该音乐类课程的组织实施,也不能孤立地为了音乐而音乐;助力于各科课程和各类活动,表现于各科课程和各类活动,应该是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有的指导思想。

考核标准和手段方面的特殊要求分析

基于以上各方面的特点,在课程完成后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手段上,自然也应根据教学目标的实际进行相应设计,才能体现小教专业音乐类课程的特殊要求。

1.小学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考核标准方面应考虑的问题首先,不能简单地把音乐教育看成是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技巧的传授,而单一地把掌握音乐知识的多少、音乐技能、技巧的高低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这样片面、单一的评价,忽略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价值,与素质教育下强调音乐课程应突出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的要求相悖,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着眼于教育、激励与改善的理念不符,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阶段性、基础性目标的考核标准应该在教师之间、班级、学生之间形成统一,不可率性而为。只有在达到该专业音乐课程普及性教学培养要求的前提下,方可因材施教,兼顾个体发展;在具有一定理论与技能的保障下,方能实现创造性的发展。

2.小学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考核手段方面应考虑的问题小教专业学生音乐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必修、选修课程的学习,能够有基本的正确识读乐谱的能力,正确歌唱、舞蹈以及具有儿童歌曲即兴伴奏、弹唱的基本技能。对于该专业学生的考核,如果以艺术专业学生理论考核与实践操作完全分离的方式来进行,那么必然会出现学生理论知识学了就忘,无法迁移到实践操作中的情况;出现理论知识无法领悟,进而实践操作质量不高的局面。故此,应该倡导将该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迁移到操作性的考核科目中进行考核。例如,可以将《基础乐理》中关于音高、节奏、常用记号、装饰音、调式、调性等知识迁移到试唱或歌唱考核中进行检测;在键盘弹奏考核中可以将《基础乐理》中关于音程、和弦等知识迁移其中进行考核;而将音乐风格、流派、特征等知识迁移到《儿童舞蹈基础与创编》、《儿童歌曲弹唱》、《合唱指挥》等操作性考核中进行检测。

音乐基础知识篇8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 教师 高师教育教学 

 

2001年7月,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这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标志。在这项重大的改革中,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承担着不可替代和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他们是开展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力量。高师音乐教育是基础音乐教师培养和培训的主要渠道,高师音乐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基础音乐教师素质的建构。在新课标实施多年的今天,研究高师音乐教育如何适应“新课标”要求下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音乐教育人才、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市场的需求、改变传统专业化的培养观念,以及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教学策略等,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质量现状 

 

1.教师音乐专业知识不全面、知识结构失衡。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毕业时由于受所学专业及爱好的限制,在音乐的某一领域很有特长,或在声乐方面、或在器乐演奏方面、或在理论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但偏科现象比较突出;还有的音乐老师在音乐教育教学、音乐教育心理学、新课程标准方面的知识明显不足,对国内外教育思想及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姊妹艺术知识、艺术之外的文化知识、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等方面明显薄弱,知识结构失衡,不能更好地胜任一线教育教学工作。 

2.音乐教师专业基本技能和教学技能参差不齐。调查结果表明,部分音乐教师虽然具有基本的音乐理论和技能,具有某方面的音乐专业特长,但实际教学水平却很有限。如在与教师交谈的过程中,一位教师这样告诉我们:“一支歌,我能唱好,能处理好换气、换声、声带的控制及高低音的处理,但是如何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技巧,我却不知道用什么教学方法”。 

3.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与普及程度不够。音乐作为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人文素养、审美情趣为一体的学科,掌握、运用多媒体方法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调查表明,有60%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从来没有用过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音乐教学,有27%的教师也只是在上公开课时偶尔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而平时很少或根本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法。这说明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在中小学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一些教师还不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 

4.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违背了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律。在音乐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由于受师范专业教育的影响,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主动参与;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对音乐的鉴赏与理解;重教学的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重音乐课程的辅德价值,轻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从而漠视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及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也导致了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音乐课程审美性和艺术性的丧失。 

5.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运用新课程标准。在当前实际教学中,很多音乐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理解得不透彻,也不知道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而只是过分地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忽略他们对音乐体验的过程和参与态度。教师在评价学生的音乐成绩时,主要是看他们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与水平,即仅仅重视音乐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音乐感受力及表现力的培养。 

总之,大多数音乐教师都具备一定的音乐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基本能够根据课本的要求安排、组织一些音乐活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些音乐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教育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当前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定位不准,即在培养目标上与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要求还没有接轨。 

 

二、反思目前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高技能化的培养模式。音乐师范院校教育分科过细、专业性过强。当一些已毕业或在读的师范生被问及所学专业时,大部分回答的是:我学的是钢琴专业、我学的是声乐专业,而很少有人说我学的专业是音乐教育。从上面的问答,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概念还不是十分清楚,也比较模糊,这和我们音乐师范教育专业化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其结果就是淡化了音乐师资队伍的教育职业意识,形成

[1] [2] [3] 

重技能、轻理论、片面追求单一技能提高的学习导向,培养出的部分教师专业技能单一,知识面较窄,导致教师人文素养和知识结构的严重失衡。这与音乐教育对教师教学素质全面化的要求是相悖的。 

.课程设置和内容比例等不尽合理。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强调音乐学科本位,门类过多,追求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从而使课程之间缺少横向联系,缺乏互相渗透和整合,课程结构比例失调。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综合文化知识,就会使文化课程形同虚设,无法起到真正提高文化素质的作用,导致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低。这种以专业音乐院校教育模式办师范音乐教育的做法,难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迫切需要,而与学生将来就业要求不相符合的发展趋势无疑也是对学生前途的一种误导。 

.教学沿用专业院校的方法,没有师范院校特色。在教学中,由于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的现象,使学生在专业思想和专业知识的要求上偏离了师范院校音乐教学目标的方向。他们只重视对选修、主修课,及唱、奏技巧的学习,而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不重视,致使学生从事音乐教育的实践能力较弱,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观念不牢固,不能与音乐新课标的需求相适应。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与基础音乐教育相脱节的现象。高师音乐教育忽视来自基层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声音,没有及时地调整和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为培养适应“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优秀音乐教师创造条件。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课外辅导、节目编排等方面的能力及相关知识的掌握,与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毕业生到了教学岗位后才发现,由于在学校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能力不够全面,而无法胜任基础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由此可见,高师音乐专业教育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着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质量与水平,影响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几点构想 

 

.发挥高师音乐教育的引领,建立以地方高校为依托的音乐师资培训基地。作为音乐教师培养基地的地方高校,应在当地各市县建立培训基地,积极干预中小学和社会音乐教育,发展非全日制成人音乐教师教育,为当地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提供有效的业务培训。对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在专业理论、技巧上进行培训外,还要开设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法等有关课程。结合实际,采取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课堂调查法等更直观、更生动、更具思辨性的教学方法,让学员在观察、体验中增长教学经验,在评价、质疑中反思各种教育现象,在调研、讨论中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使其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步提高。通过熟悉教材、分析教材、课例研究,加深在职教师和“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对当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高师音乐教学模式应呈现多元化。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建立适合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具体地说,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自我讲解、相互辅导、共同提高,使学生在边做、边学、边练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要致力于把音乐教学作为各种感性体验、探索、发现和认知的手段,从而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综合智能。二是专业教师应到基层学校去挂职锻炼,这样有助于了解基础音乐教育,了解当前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师。三是要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走出校园,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习和教育观摩实践,参加社会上组织的一些有意义的音乐实践活动,进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四是要把专业教学内容与情境相结合,把教育原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行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让学生从入校学习开始,就面临作为一个未来基础教育的教师所应接受的种种挑战,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起作为一个现代合格的人民教师的专业思想。 

.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需要为出发点设置音乐专业课程。在课程地设置和安排上,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既要考虑适合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需要,又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要针对“新课标”内容中的四大“教学领域”和学生实际,以及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设置课程。要改革不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突出学生学习领域内容的整合性和综合性。基础音乐教育应多以活动课为主,要适当增加一些应用型技能课的时数,如即兴伴奏、乐队编配常识、舞蹈编导等,以丰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课外艺术活动的组织能力。 

.高校音乐教师要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新的教育观念是推动教学创新和改革的基础,具备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育方法和新的教育技术,是新时期高等师范

上一篇:心理学基础范文 下一篇:桥梁拆除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