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

时间:2022-10-29 04:04:20

浅谈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

摘要:本文针对欧洲音乐史中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浪漫主义早期和中期的代表作曲家对他们各自追求的风格和作品的音乐特点来思考。

关键词:浪漫主义 音乐特点 题材 体裁

在1789年的欧洲,皇权政治动荡不安,民众思想也开始有了自由主张。随后,法国大革命爆发了,导致统治了法国多个世纪的君主制在三年内土崩瓦解。在此之后的整个欧洲,随着各个领域的思想文化思潮流派和艺术风格的演变与兴衰,“浪漫主义”成为这一时期艺术历史的统称,即浪漫主义成为这一时期的主导潮流,并支配和指导着大量的作曲家。

一、浪漫主义早期音乐特点

贝多芬作为跨越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个时期的音乐家,他有“集古典乐派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之称。他的大量作品的创作风格属于维也纳古典乐派,但是他的内心始终把“自由、进步”作为他自己的人生目标。在贝多芬的音乐中,富含着力量、意志和气势,同时也充满了崇尚自由和情感表达的精神。这为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一)韦伯(1786-1826)

1821年,韦伯的歌剧之一《魔弹射手》在柏林的成功首演,标志着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诞生。韦伯当时受霍夫曼的歌剧《翁迪妮》的启发而创作出这部歌剧,《翁迪妮》这部歌剧预示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萌芽,这两部歌剧都是取自于德国古老的民间传说,其故事充满了神奇与魔幻。韦伯在歌剧创作上继承了莫扎特和贝多芬的经验,写作手法上运用主体、和声、调性等方面的对比手法,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魔弹射手》的突出成就在于它的序曲,韦伯运用“主导动机”的手法贯穿整部歌剧主体。

引子的第一主}采用了朴素的民间曲调,节奏缓慢、柔和。和声采用C大调主-属-主的奏鸣曲式结构来烘托出和谐、安详的氛围。随着管乐描绘出的寂静气氛,大提琴所演奏出的低沉旋律与之前形成鲜明对比,呈现出阴森恐怖的狼谷形象,为主题中主人公所要表达的情感拉开序幕。

韦伯的歌剧创作不论从选题还是到音乐手段上,都为后来的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二)舒伯特(1797-1828)

具有“歌曲之王”之称的舒伯特,他生活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交接的时期。舒伯特在他的交响乐的创作风格上继承了古典主义的传统,但他的艺术歌曲和钢琴作品均为浪漫主义风格。他被称为西方音乐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自由音乐家”。

他的一生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歌词基本上都选自于当时各位著名诗人的歌词,并为自己的多位诗人好友谱写歌曲。舒伯特一生贫困坎坷,他充分地将自己的悲苦情绪融入到艺术中去,利用“想象力”来装饰现实。他追求“幻想”,对不同题材的诗词进行精细琢磨,为每首歌曲赋予最佳的形式题材和情感意义。舒伯特的歌曲形式主要分为分节歌、变化分节歌和通体歌这三种类型。首先,分节歌主要被运用在德奥这两个国家,他的《野玫瑰》就属于这类歌曲。其旋律清新朴素,虽短小简洁,但其旋律丰富,给人亲切感并广为流传。变化分节歌是舒伯特最常用的歌曲形式,如《冬之旅》中的《菩提树》和《》都是这种形式,运用调性、和声和钢琴织体来表达歌词情绪的变化,形成鲜明对比。

《》是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第十一首歌曲,整首歌曲中具有巨大的情感反差,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矛盾。乐曲节奏有明显变化,从用欢快的节奏描述主人公美好梦境到用慢板节奏抒发现实的悲惨现状,为渲染结尾部分的歌词要表达的情绪,由原A大调转为a小调。

《魔王》是典型的通体歌,其中没有重复性的音乐材料,广泛地运用调性对比和旋律变化来表达生动的歌曲氛围。

(三)罗西尼(1792-1868)

19世纪初至30年代的欧洲,刮起了一阵“罗西尼旋风”。罗西尼是19世纪上半叶影响最大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后与威尔第、普契尼并称为意大利歌剧三杰。他的歌剧能够表达意大利人们的心声。一部《意大利少女在阿尔及尔》使罗西尼一跃成为意大利负有盛名的歌剧作曲家。他创作的近40部歌剧都为意大利的歌剧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当时所处的时代正值意大利民族运动兴起的时期,因此给他的创作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意大利少女在阿尔及尔》中加入了当时能够激起听众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的咏叹调,歌剧中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结,上演后获得了民众的热烈反响。罗西尼在1816年仅用了两个半星期创作的《塞维利亚的理发》,音乐充满活力,极具舞台效果,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精彩的音乐段落,旋律自然美妙,与人物的性格都紧紧相扣。乐队织体清晰透明,管弦乐队使用切合实际,随时插入烘托情景气氛。他很注重了解观众的趣味和需要,让每场演出都轻松流畅,广受民众喜爱。

《塞尔维亚的理发师》的序曲是这部歌剧最受人们喜爱的选曲之一。它与韦伯的《魔弹射手》的序曲不同,并不是用来贯穿整部歌剧主题的,而只是用来渲染气氛,并为之后的剧情做铺垫。

引子的开始由整个乐队演奏出响亮有力的和弦,随着引子的结束,用小提琴优美的演奏引出一段过渡,过渡之后是奏鸣曲式结构的呈示部。呈示部主题活泼、有趣,运用顿音及跳音表现热烈场面,使旋律具有幽默、诙谐感。

他的最后一部歌剧《威廉・退尔》是根据德国诗人席勒的诗剧改编的,故事充分反映出意大利人民渴望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理想。

二、浪漫主义中期音乐特点

19世纪30至50年代,欧洲政治又一次遭受革命高潮的冲击,这对各个国家的艺术作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舒曼(1810-1856)

舒曼是德国钢琴家、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的音乐创作思想始终以强调情感的表现为目的。他的音乐评论活动对德国甚至整个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家有着深远影响。

舒曼小时候就在钢琴即兴弹奏上颇有天赋,他认为心灵的表现和情感的流露就是音乐,给自己的称号是“耽于幻想的音乐家”,他把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和情感的抒发都寄托在自己所创作的音乐中。舒曼的创作大部分是短小乐曲连成的钢琴套曲和歌曲,还涉及了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他的《幻想曲》《童年情景》《新事曲》《林中草地》都充满个性化,通过特殊的旋律、多变的节奏和错综复杂的织体的手法来表述充满想象力的故事情节。舒曼充分表现浪漫主义情怀的风格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艺术歌曲中,歌曲简洁含蓄、意境深邃,创作的旋律提供给歌者充分的角色音色,乐句结构没有规律且多变化,用角色音色的巧妙变化来衬托意境。《诗人之恋》中的终曲运用钢琴延续后奏,充分将诗人无法言表的悲痛之情抒发出来。

《灿烂鲜艳的五月里》是《诗人之恋》中第一首歌曲,歌词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渴望。歌曲节奏舒缓,曲调上比较简单、纯朴,更贴切地描述了诗人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结尾处落在不稳定音上,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期望并引出后来的故事情节。

舒曼在1834年创办的《新音乐报》,就是想通过在报刊上的音乐评论来主张情感对艺术的重要性,并捍卫和宣扬了优秀的欧洲音乐艺术。

(二)肖邦(1810-1849)

肖邦出生于波兰,他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更是欧洲音乐史上最受欢迎和最具影响力的钢琴作曲家之一,被称为“钢琴诗人”。波兰的浪漫主义文艺与西欧的其他国家相比更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色彩。肖邦正当青年,祖国面临灾难,但他却身处异国他乡,在他之前的作品中富含的都是明朗欢快和浪漫幻想的情感,而祖国面临险境使他的音乐中出现了之前从未有过的悲壮情感。他在音乐中表达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通过极具创造性和个性的音乐语言来展现,并在19世纪浪漫主义的琴音乐中独树一帜。

肖邦的e小调协奏曲(op.11)和f小调协奏曲(op.21)是他最典型的两部钢琴协奏曲。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钢琴音乐织体精细、华丽,富有色彩感,旋律主体悠长,并具有浓厚的波兰民间音乐色彩,这两部协奏曲是当时与欧洲其他同类题材音乐中极为少见的新颖之作。在肖邦的创作中,最具有波兰民间色彩题材的当属玛祖卡舞曲,肖邦在传统玛祖卡舞曲的基础上加以高度的艺术化,使舞曲中情感更加丰富多样。他的创作才能在各种题材音乐中都有所表现,而其中最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的是夜曲与圆舞曲。他所创作的是纯肖邦式、高度个性化的题材,富含着他精心细琢的织体和丰富情感营造出的高度交融的音乐境界。肖邦所有创作都有自己独特的“肖邦风格”,他所做出的音乐贡献深刻地影响着后期浪漫乐派的发展。

(三)李斯特(1811-1886)

李斯特是19世纪情感论音乐美学的主要思想家,是19世纪杰出的炫技派的钢琴家、钢琴教育家和第一个创办钢琴音乐会的人。他创作了许多题材的音乐作品,其中钢琴作品主要包括奏鸣曲、练习曲、协奏曲、钢琴套曲、舞曲以及大量的改编曲。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中最受欢迎的是《匈牙利狂想曲》,这首作品与肖邦的玛祖卡一样,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都充分体现了作曲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词曲运用高难度技巧,结构比较自由,穿插对比和变奏,速度由慢到快地结束。

谱例为《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选段,引子部分采用众多的装饰音,旋律沉着稳重,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使音乐轻松地进入故事主题。在钢琴演奏手法上,运用变奏来表达主题人物从低到高的情绪。双手八度的交错演奏使全曲达到高潮,最后在强音和弦中结束全曲。

管弦作品主要是他的13首交响诗,其中《前奏曲》和《塔索》最为著名。李斯特根据柏辽兹的标题交响曲得到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音乐是能再现当代诗歌作品中的辉煌形象”,他便用自己的音乐来融化这些诗歌的内容,主张音乐与标题“文字所表现思想融合为一体”。

交响诗是李斯特首创的一种音乐题材,这一贡献赋予了标题性音乐更加深刻的涵义。交响诗与交响曲相比要更加精炼简洁,采用的是单乐章结构,运用不同速度和性质的音乐相互贯穿。它强调钢琴在乐队中的音乐效果,使钢琴音乐具有交响性的管弦乐队演奏出的宏伟气势。在李斯特晚期的作品创作中,更加致力于探索新的技巧和方法,如运用五音音阶、全音音阶等,和声部分常用不准备和不解决的九和弦和增三和弦,调性扩张到极限,这些新探索对之后的瓦格纳和德彪西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

[1]舒曼.论音乐和音乐家[M].陈登颐,译.北京:音乐出版社,1960.

[2]李斯特.论柏辽兹和舒曼[M].张洪岛,等译.北京:音乐出版社,1962.

(作者简介:张金宝,男,硕士研究生,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上一篇:Self Check 下一篇:中国艺术的意象性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