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企业会计制度范文

时间:2024-02-27 16:48:30

民办企业会计制度

民办企业会计制度篇1

首先,根据国家的《高等教育法》有关规定,高等教育应当符合国家的利益而不以盈利为目的。所以,我国的民办高校应当是非营利性的组织。其次,我国民办高校的办学主体往往是个人或企业,而不是国家部门。而且,尽管近年来国家对民办高校进行了财政补助,但是民办高校的大部分资金都不是来源于国家财政,所以民办高校与公办学校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同时,在我国,民办高校在民政部门进行法人地位注册时,一般所注册的都是民办非企业。这就表明民办高校是不同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的,但是在民办高校具体的法人地位所属范畴上却存在着划分的困难,因为不能够确定其究竟是社会团体还是事业单位。正是由于民办高校的法人地位不能够准确的定位,导致在会计制度的选择上不存在统一的规定,难以合理的对民办高校的教育成本和收益进行核算,增加了国家对民办高校资金监管的困难。通常情况下,民办高校往往依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和需求,以及相关部门的规定来自行选择会计制度,各行其是,使得民办高校在会计核算上局面混乱,进而阻碍了我国民办高校的繁荣发展,亟待变革。

二、当前我国民办高校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要想更好的促进民办高校的健康快速发展,解决当前我国民办高校会计制度存在的种种问题,并能够推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就有必要对当前我国民办高校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够对症下药,真正的解决问题。

(一)民办高校法人产权界定不清晰

在对民办高校法人产权进行界定时,不同的制度存在着不同的规定和要求,从而导致民办高校法人产权界定上不够清晰、明确。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相关规定,我国的民办教育属于公益性事业,民办学校对于学校的财产拥有法人财产权,并且在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资金后,可以获取合理的回报。但是,在对合理回报的具体规定上却没有相应的法规来明确要求。而与《民办教育促进法》相区别的企业所得税免税资格认定中,规定民办学校不具有相应的财产权利,学校的财产必须用于非营利性事业。由此可知,由于缺乏统一、清晰、明确的法人产权规定,导致民办高校在会计制度的选择上进入了两难的境地,不同的民办高校会依据规定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会计制度,造成民办高校会计制度杂乱的现状,亟需国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民办高校法人产权进行统一的界定。

(二)缺乏一致的会计报表格式

由于不同的民办高校在会计制度的选择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有的学校采用的是公办高校的会计制度,有的学校采用的是民间非营利会计制度,有的采用的是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从而在会计报表的格式上也多种多样,缺乏统一性。由于民办高校缺乏统一的会计报表格式,进行会计核算的口径不够一致,使得国家有关部门难以正确、实时的掌握民办高校财务的经营管理情况,无法获得准确的财务会计信息资料,造成国家对民办高校运营资金监管的困难。

(三)国家对民办高校的税收优惠存在着不同待遇

在税收的核算上,公办的学校教育只需要缴纳营业税及相关的附加税。而民办教育由于在税收的缴纳规定上是以企业法人的标准来规定的,因此,民办学校不但要缴纳营业税,还需要缴纳高达25%的企业所得税。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很有可能就决定了民办高校的生死存亡,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的选择和完善,为此需要国家进行统一和完善。

(四)不同会计制度选择的不相适应性

由于国家没有出台专门针对民办高校的会计制度,所以民办高校在会计制度的选择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无论民办高校采用的是哪一种会计制度,都会由于民办高校自身经营发展的特殊性而不能够很好的与民办高校的经营发展相适应,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办高校的发展。有些民办高校选择的是《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但是作为公办学校的会计制度,在具体的会计核算项目上和民办高校有着许多的不同,像是固定资产会计处理、无形资产摊销等方面,而且民办高校还有出资人合理回报这一公办学校所没有的特有核算内容。同样的,由于民办高校在法人地位的属性上就属于非营利性组织,因此采用《企业会计制度》必然不能够很好的与民办高校的经营特点相适应。

三、改善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的措施

(一)明确界定民办高校的法人地位

尽管,当前我国将民办高校的法人地位规定为“民办非企业”,但在进行具体的法人地位划分上却无法明确到底是社会团体还是事业单位。由于不能够明确统一的法人地位划分,民办高校只好依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状况来进行会计制度的选择和具体核算项目的设置,导致民办高校缺乏统一的核算办法。因此,国家必须明确民办高校的法人地位,为其“正身”。

(二)规范统一的会计报表编制办法

不同民办高校在会计报表格式选择上的不一致,是我国民办高校会计制度存在的一大问题。没有统一的会计报表编制办法和会计报表格式,必然给国家了解和掌握民办高校资金的亏损和收益情况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困难,增加了相关部门的工作负担,不利于国家监管民办高校的经营状况。所以,为了更好的促进民办高校的发展,我们必须对会计报表的编制办法和格式进行统一规定,完善民办高校的会计制度。

(三)统一民办高校的税收优惠政策

尽管国家在《民办教育促进法》里规定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享有同等的税收优惠,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大部分民办高校还是被当做企业对待,需要缴纳高额的企业所得税,不利于民办高校的繁荣发展。因此,国家需要统一民办高校的税收优惠政策,防止不同地区在税收政策制定实施上的不一致。

(四)建立全国统一的民办高校会计制度

随着我国民办高校建立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当前我国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的混乱局面对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制约作用,许多地区开始试行地方性的民办高校会计制度。虽然地方性的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相较于其他的会计制度能够更好的符合民办高校的特点,但是造成地区间的核算差异,同样不利于国家进行统一的管理。因此,国家应当结合其他的会计制度,积极的借鉴国外私立大学的会计制度,来建立符合本国民办高校特点的统一的民办高校会计制度,从而保证所制定的会计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为了与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相契合,国家也应当同时制定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从而完善对民办高校的监管制度。

四、结束语

民办企业会计制度篇2

关键词:民办教育 成立方式 会计制度 选择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085-02

民办教育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从80年代初兴起至今已有30年左右的时间,民办教育已经发展成为拥有7万多所民办学校和民办教育机构,在校学生1000多万的规模。30年间,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经济建设人才,同时民办教育也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家教育经费的不足,扩大了教育的总量、有效地利用了教育资源、为广大人民群众对各种不同层次、不同形态的教育需求提供了帮助,这些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民办教育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社会上还存在对民办教育认识不到位甚至歧视的现象,一些民办教育政策得不到落实,从民办教育的内部来说,一些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质量都有待提高,在财务管理、会计核算、教学质量、教师队伍等方面存在不少的问题及风险。

针对民办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维护民办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2年12月28日发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下简称促进法),从民办教育机构的设立、学校的组织与活动、教师与受教育者、学校资产与财务管理、管理与监督等方面进行了详实的规定。

在学校资产与财务管理方面,法规中明确规定:民办学校应当依法建立财务、会计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会计账簿;民办学校对举办者投入办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享有法人财产权;民办学校存续期间,所有资产由民办学校依法管理和使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民办学校资产的使用和财务管理受审批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的监督;民办学校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制作财务会计报告,委托会计师事务所依法进行审计,并公布审计结果等等。

这些规定对民办教育机构开展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具有宏观性指导作用,但对具体的学校或机构而言,各地、各校所采用的会计制度大相径庭,有采用“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小学会计制度”等等,虽说采用哪种会计制度都接受了审批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的监督,除上海市在进行民办中小学会计制度试点改革,统一使用《上海市民办中小学会计核算办法(试行)》,其他省市暂无统一的规定。就云南省目前的情况来看,各种会计制度并存,相互间的会计信息没有可比性,与国家同类学校间更无法进行比较,其提供的会计资料及相关信息应该有统一的规定,这样才能为主管部门对民办教育的发展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准确地财务依据。

一般来讲,任何单位选择何种会计制度进行核算,由单位的性质决定。通常情况下,由财政和主管部门来指定,但对民办教育机构,还得结合其成立方式综合考虑。按促进法的规定,举办民办学校的社会组织,应当具有法人资格;举办民办学校的个人,应当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民办学校应当具备法人条件;民办学校的设置标准参照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设置标准执行等。从这些规定中来看,“法人资格、法人条件、同类公办学校的设置标准”是关键的字段,举办者资产来源和方式,民办教育机构的组成形式是其选择会计制度的重要依据,在某省的民办教育机构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独立法人自发成立

独立法人一般指自然法人或独立的单位按照促进法的规定成立民办教育机构,其出资方式有两种。

(一)独立法人拥有办学必备的基础设施,投入注册及开办资金

这种出资方式举办的民办教育机构,在会计制度的选择上,可根据办学规模的大小在“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之中进行选择执行,若规模较大,选用“企业会计制度”,反之,选用“小企业会计制度”。

两种制度是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各类企业单位,前者适用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后者反之,而民办教育机构属非企业单位,表面上不适合使用企业会计制度,但从举办者的目的来看,其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才是其最终目的。企业会计制度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确认基础,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2.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3.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4.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5.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本制度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6.会计核算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的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这些基本原则充分体现出其侧重对资产、收入、成本的核算,通过资产负债、利润、利润分配及现金流量表,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单位在报告期的经营情况及资金运动的累积结果,让投资者清晰了解其经济效益。

学校若承担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活动,按国家减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的相关规定,学校不能向学生收取杂费,但当地财政给予对等补助,学校可用于弥补办公费、业务费,但不能用于人员经费的相关支出,年终须向属地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呈报财政补助资金的使用情况。为核算及会计报表填报的需求,可在收入类中“非营业收入”科目下设置“财政补助收入”科目,收到属地主管教育机构拨入的杂费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期末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在成本与费用类中费用类科目下设置“杂费”科目,其明细科目参照“中小学会计制度”的事业支出下的“商品与劳务支出”中的明细科目设置,用财政拨入的杂费列支时,借记相关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现金”,期末结转后无余额。同时参照相关规定,设置基本数字、收入支出、支出明细、资产负债表,以便向财政、主管部门填列呈报。

(二)独立法人租用办学必备的设施,投入注册及开办资金;

这种出资方式成立的学校,其资金来源、应用单一。收入主要有:

1.按政策规定收取的学费。

2.按政策规定收取的住宿费。

3.其他收入(自己投入的开办经费)。

4.捐赠收入。支出主要有:(1)教职工工资;(2)教职工各种津贴补贴;(3)办公费;(4)业务费;(5)房屋等租赁费;(6)其他支出。

举办者关心的是收入与支出的总量,以及资金的安排使用方向,年终结余的多少等。采用同类别政府举办的学校所选用的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基本能满足各方会计信息的需求,高等教育阶段的学校,建议选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其他阶段的选用“中小学会计制度”,在具体的财务管理过程中,侧重加强年度收支预算的编制,力争科学、合理、可行,在满足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下,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严格监督预算的执行与控制,减少不必要地开支事项,节约成本,实现收支结余最大化。

二、合作法人联合成立

指两人或两个单位以上联合成立的民办教育机构,其合作方式以股份制居多,各方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多数采取投资与教学相分离的方式,成立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但出资方式多样化。

(一)自有资金、非国有资产

合作一方或多方用拥有的自有资金和非国有资产进行投资,流动资金存入双方指定银行,聘请专业验资进行验资并提供验资证明;非国有资产聘请具备验资资质的机构进行评估、定价,做出价值评估报告,报经双方认可。双方按出资额的多数确定股份,所投入教育机构的资金作实收资本入账。

这种出资方式联合成立的民办教育机构,其出资金额能以货币计量,成立方式完全符合股份制企业的基本模式,其会计制度选用“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具体使用哪一种会计制度,视办学规模的大小而定。

(二)自有资金、国有资产

与第一种出资方式相比,自有资金的验资处理相同。但在资产评估定价方面,必须区分处理,因其拥有的是国有资产,投入前必须报经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批准,批明采用什么方式投入,一种是以使用权转移、另一种是所有权及使用权同时转移。

只是使用权转移方式投入,与租用性质相同,其所占股份由合作方协商确定,并报其所有权单位及主管部门批准,股份无法以货币计量,仅能作为在组建教育机构中权利及义务的计算基数。若采用企业会计制度,各方投入的资源无法进行货币计量,选择“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或“中小学会计制度”最为恰当。

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及使用权同时转移的投入方式,则可对投入资产进行评估定价,经专业评估机构评估定价,报请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后,以评估价计入实收资本及相关科目,并办理资产的转移手续,此时,采用第一种出资方式的核算办法,使用“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都能满足出资各方的会计信息需求。

(三)自有教育资源和以上两种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分两种情况判断选择。

1.自有教育资源与自有资金及非国有资产。若拥有的自有教育资源能进行评估定价,则选用“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若拥有的自有教育资源不能进行评估定价,则选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或“中小学会计制度”。任何一种制度的选择还须结合自身的办学规模和层次进行。

2.自有教育资源与自有资金及国有资产。依据自有教育资源和国有资产能否进行评估定价、所有权能否专业来区分对待,若自有教育资源和国有资产能评估定价,且所有权能转移,则选用“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反之,选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或“中小学会计制度”。任何一种制度的选择还须结合自身的办学规模和层次进行。

民办教育机构使用哪种会计制度进行核算,须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确定后必须报经成立批准机关、主管部门、税务部门等备案。

从民办教育机构的长远发展来看,各地政府、主管部门必须遵循国家对其实行的“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工作方针,在民办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机制创新上作出积极、大胆的尝试,尽快出台民办教育机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全国性统一制度,以便加强和规范民办教育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的通知,财税[2011]110号

[2] 杨默如.中国增值税扩大征收范围改革研究[M].中国税务出版社,2010

[3] 城云.施工企业“营改增”纳税操作指南.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2014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昆明 650000)

民办企业会计制度篇3

一、为了规范担保企业的会计核算,真实、完整地提供会计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及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二、本办法适用于按照规定程序,经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担保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其他类型的担保机构,比照本办法执行。

三、企业应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一般原则和本办法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在不违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本办法规定的前提下,可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具体核算办法。

四、本办法统一规定会计科目编号,以便于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查阅账目,实行会计电算化。企业不得随意打乱重编。某些会计科目之间留有空号,供增设会计科目之用。

五、企业应按本办法的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在不影响会计核算要求和会计报表指标汇总,以及对外提供统一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减少或合并某些会计科目。

明细科目的设置,除本办法已有规定者外,在不违反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要求的前提下,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自行确定。

六、企业在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时,应当填列会计科目的名称,或者同时填列会计科目的名称和编号,不应当只填科目编号,不填列科目名称。

七、企业应当按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本办法的规定,编制和对外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财务会计报告。半年度、季度、月度财务会计报告统称为中期财务报告。季度、月度财务会计报告通常仅指会计报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的除外。半年度、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至少应披露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的内容。需要编制财务情况说明书的企业,还应当包括财务情况说明书。

八、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组成。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相关附表;相关附表包括利润分配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担保余额变动表、分部报告(不要求编制和提供分部报告的企业除外)等。会计报表附注至少应披露主要会计政策及其变更的影响数、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和主要报表项目说明等内容。

九、企业月度财务会计报告应于月度终了后6天内(节假日顺延)对外提供;季度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于季度终了后15天内对外提供;半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应于半年度中期结束后60天内(相当于两个连续的月度)对外提供;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应于年度终了后4个月内对外提供。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企业编报的会计报表应当以人民币“元”为金额单位,“元”以下填至“分”。

十、企业向外提供的会计报表应依次编定页数,加具封面,装订成册,加盖公章。封面应注明:企业名称、报表所属年度、月份、送出日期等,并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签名并盖章;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还须由总会计师签字并盖章。

十一、企业对其他单位投资如果具有实质控制权,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中有关合并会计报表的规定执行。

十二、本办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负责解释。本办法需要变更时,由财政部负责修订。

民办企业会计制度篇4

    一、关于“三新”技术开发费用支出抵扣应纳税所得额问题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年度生产经营中发生的用于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各项费用,允许在交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及国有、集体企业控股并从事工业生产经营的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增长10%(含10%)以上的,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允许再按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为增加和扩大收入来源,事业单位尤其是科研事业单位的“三新”技术开发支出普遍较大,但事业单位却没有包括在内,不符合税法应该体现的纳税主体公平待遇原则和一致性原则。

    1、从法律层次上讲,事业单位按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规定交纳所得税,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又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制订的,事业单位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民事权利和义务的事业法人,企业享受的待遇事业单位也应享受。

    2、从税法体现的精神上讲,《企业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应该体现鼓励全社会进行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增强社会发展的后劲。事业单位和其他纳税人根据事业发展需要自筹资金投入的研发支出,都应该予以抵免,以降低事业单位的纳税成本和提升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力。

    二、关于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问题

    为鼓励企业加大投资力度,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经济稳定发展,国务院有关部委制定了《企业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锝税暂行办法》,规定从1999年7月1日起,凡在我国境内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设备购置的当年比上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在税务部门的实际实施和管理过程中要求应用此政策的法人必须出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当今时代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飞速调整的时期,事业单位改制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趋势都要求事业单位研发成果自身转化为实物产品生产时,需要较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支出。此项规定明显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凡是有利于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投资于市场急需和社会发展的产业,都应享受此项税收抵免。

    三、关于税收、会计制度确认收入原则问题

    按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规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其财务、会计处理方法同税收不一致的,应当依照税收规定计算纳税。

    1、事业单位核算遵循的原则既有收付实现制,又有权责发生制,按照该办法的要求实行权责发生制进行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但并没有明确调整的具体项目和方法,由于事业单位的多样性和会计、税务人员对具体经济业务事项的判断及理解程度的不同,难免会造成事业单位与税务机关对同一经济业务的不同认识和处理意见。

    2、对于上述两种方法计算事业收入的差异如果涉及以前年度应纳税所得额调整,该如何调整没有明确。例如事业单位对投资收益的计算按会计制度的要求收付实现制,当年收到的投资收益可能是以前年度,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不应交纳企业所得税。税法又没有明确要求按追溯调整法和未来使用法来进行核算企业所得税。

    因此,有关事业单位税收与会计制度规定经济业务不同的处理方法形成的调整事项规定必须明确。

    四、关于事业单位“修购基金”扣除问题

    按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计提的修购基金,在计征企业所得税时不得在税前扣除。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主要依靠单位提取的修购基金解决,按照财务会计规定此科目登记按照规定计提的固定资产使用费、修理费和有偿转让固定资产的收入、固定资产报废后的残值收入;以及固定资产的购建和技术改造及修理的支出等。按照税法的规定,计提的修购基金在计征所得税时不得在税前扣除,固定资产修理费就不能在税前扣除,税法规定的不得扣除的项目是和生产经营无关的项目,但固定资产修理费是和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费用,不能在税前列支明显不符合税法的原则精神。如果固定资产的维修费总额超过计提总额,也应据实在税前列支。

    因此应把固定资产修理费实际支出数(不按计提数)作为成本费用的一项允许在税前列支,如果固定资产的维修费总额超过计提总额也应据实在税前列支。但目前事业单位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不含此项内容,应予补充完善。

    五、关于税法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对事业项目拨款收入确认的区别问题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第四条要求事业项目收入要有财政部门、上级主管部门拨款证明才能准予扣除。但财务会计对项目周期长、跨年度的合同,对年度结算价款有困难的,依据事业项目收入和费用支出配比的原则,将年度事业成本实际支出数扣除财政补助收入应当冲减部分,加上本年度事业项目收益后确认为当年项目事业收入。这样就造成项目实际拨款和会计确认的项目收入之间产生差异,特别是项目的实际拨款远远小于项目的实际成本支出时。

    国家拨付事业经费的项目超支金额,从税务的角度明显不能扣除。但对事业单位尤其对科研事业单位来说明显不合理,科研事业单位为了保证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科技工业发展的需要,必须保证某些重点科研项目的研制成功,科研投入本身有许多不可预见的因素,国家在拨款的时候也不可能准确,因此事业经费尤其是国家立项的重点科研项目超支金额应据实扣除。

    六、关于“投资收益”的填列问题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收益”发生额应该填列在《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附件1《事业单位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第8行“收入总额-其他收入”项目内,其按照分配方所在地和收益方所在地的所得税税率差计算出的补税额可以在该表的第52行“加:境内投资收益补税额”填列。

    对应税收入和非应税收入核算、以及应税支出和非应税支出核算能够划分清楚的事业单位没有影响。但是对采用分摊比例法的事业单位来讲将会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因为按照该表设置“准予扣除的免征企业所得税收入项目金额”中不包括对外“投资收益”的发生额,而是作为“应税收入总额”成为计算事业单位应纳税所得额和成本费用分配的依据。这样的表内设置和处理不仅导致事业单位在赢利时应税收入重复计算,而且在事业单位应纳税所得额为负值(亏损)且绝对值大于投资收益时还要补缴由于计算投资收益分配方和收益方税率差形成的补税额,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七、关于工资总额税前列支问题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第八条要求事业单位凡执行国务院规定的事业工作人员工资制度的,按照规定的工资标准税前扣除,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标准应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工资、薪金支出是成本费用支出的重要内容,国外税收上是允许纳税人支出的工资、薪金在税前扣除的。我国会计制度也如此规定,但是有最高限额。因此在1994年税制改革时,考虑到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还不健全,我国的所得税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全民纳税意识还没有形成,为了控制企业过多的发放工资,避免造成税收的减少,因此,企业所得税条例规定了一个计税工资。目前,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的计税工资月扣除最高限额是每人800元;对事业单位执行国家核定工资额度已内实际发放的工资允许在税前列支扣除。

    当时制订所得税暂行条例的国内环境以及国际环境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从市场经济出发,还是从国际惯例、规范税制、公平竞争的要求出发,工资薪金的支出都应据实扣除。在过去的10年里,税收法律体系的建立,特别是个人所得税法的实施,已经没有必要限制工资、薪金支出。

民办企业会计制度篇5

(1)传统的教学思维难以满足校企合作的要求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旨在建立全新的教学管理思路。传统的民办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学",而校企合作模式则是"教+实践",要求做到教学和实践的无缝链接,传统的教学思维难以适应"双轨"培养模式。部分民办高校会计专业教师习惯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对进入企业会计岗位实习实训倍感压力。

(2)校企合作实践绩效难以考核

目前,绝大多数的实践考核由企业进行,而学生的学籍和档案则由学校管理,这种双线管理模式极大的妨碍了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一方面,部分企业存在对实训学生缺乏规范的考核制度和绩效管理,认为实训学生不是企业的员工,并不对其存在考核的义务,更没有必要承担监管的责任;另一方面,企业和高校的双线管理模式,存在对于会计实训指导教师的工作量难计算、行业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导致教师工作缺乏积极性。

(3)企业和学校地位不平等

在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处于更高一层的位置,决定了合作模式的走向。民办高校将会计实训学生交给企业后,其实训内容、实训结果完全由企业"一言堂",学校因资源的限制难以对其进行合理监管;绝大部分企业看重眼前的利益,把企业的运营重心放在能快速带来财富的研发和生产环节,只对成熟技术和新产品感兴趣,没有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人企业价值链中。

2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双方对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前民办高校会计专业在教学中仍然强调"唯知识论",对传统教学方式投入比例较大,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对学生和教师的实训动员不够,导致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校企合作只是"做样子"、"保学分";就企业方面而言,也只将校企合作简单理解为轮岗实习,只要走个过场就皆大欢喜。学校和企业两方面的认识不足,导致校企合作效率低下,达不到提高技能和经验的目的。

(2)民办高校资源和能力有限

现阶段有能力开展校企合作的绝大部分都是本科高校,源因本科高校具备科研优势、技术服务优势和人才培养质量优势,较高的声誉和影响会吸引知名企业主动抛来橄榄枝;一些中小企业需要的人才职业学校就能培养,而且成本更低,因此更倾向与职业学校合作。民办高校因其身份的特殊性,资源和能力受限,开展校企合作的优势不明显,难以吸引行业企业开展深层次的合作。

(3)企业有知识产权和自我保护的需要

部分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出于知识产权和保护商业机密的需要,只将实训学生安排在最基层和边缘的岗位进行轮岗,企业不愿意将财务管理岗位知识传授于学生,而且由于在校学生能力有限,在实训中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将大大增加企业的成本,企业更不愿意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

3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创新

(1)明确校企合作模式的培养目标

校企共同进行能力分析、岗位分析,共同探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要求,通过邀请企业专家到学校开展相关讲座或授课以及到企业调研等方式进行专业能力培养、专业能力构成、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等问题的探索。在相关理论及实践领域专家的指导下,科学制定校企共同参与的、贴近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在反复磋商中实施,在实施中不断完善,最终得到三方满意的学科建设方案。

(2)加强校企合作双方的沟通

企业和学校两方应从实际、实效、实用的角度出发,以"互相支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合作双赢"为基本原则,共同建立稳定、长期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探索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实现深层次的产学共赢。校方按双方认可的教学计划如期完成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任务,企方委派财务管理人员完成财务管理流程性知识等教学工作。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努力构筑师生共同成长的良好平台,为企业培养卓越会计人才。

(3)建立校企合作"双轨制"评价体系

由于企业和学校体系、机制的不同,"校企合作"模式的评价就不能简单的"一刀切",而需要采取内外有别的"双轨制"评价模式,应结合"高校评价"和"企业评价"两方面建立评价体系。科学客观的评价校企合作绩效,更有利于把握校企合作活动规律,促进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社会对校企合作模式的满意度。

4结论

本文从民办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探索了开展本专业校企合作的新思路,为加强民办高校会计专业和企业的实践联系提供了理论支撑,双方依托各自的行业优势,充分利用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共赢"的目的,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民办企业会计制度篇6

【关键词】 民办高校 民间非营利组织 会计制度 合理回报

中国民办高校近年来迅速发展, 2013年教育部批准的高校名单(截止到2013年6月21日)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共有高校2198所,其中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等学校424所,约占20%。随着民办高校数量和规模的急剧扩张,其会计核算方面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既阻碍了民办高校自身的发展,也给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构建我国民办高校会计核算制度迫在眉睫。

一、我国民办高校运用会计制度的现状

1、民办高校的会计特征

(1)民办高校属于非营利组织的性质。我国1998年8月29日颁布的《高等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设立高等学校,应当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以营利为目的。”这说明所有的高等学校,是一个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

(2)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非财政性。我国2002年12月28 日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条规定:“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表明民办学校的办学主体不是国家机构,办学经费不是国家财政性经费。当然,近年来,政府开始向民办高校划拨少量的财政性资金,以补助其开展高等教育活动。但是,这种补助仅仅是开始,而且规模不大,在办学经费支出中比重很小。

(3)民办高校办学主体非政府。民办高校的出资人不是国家机关,因而民办高校不属于事业单位,应该归入民间非营利组织。

2、民办高校会计核算制度的选择

民办高校应该采用何种会计制度,《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没有作出明确合理的规定。从海南省民办高校的调查中发现,2005年以前,在实践中民办高校执行的会计制度大体可以分为:一是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二是执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三是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高待学校会计制度》相结合运用。另外,也有属于上市公司控股的民办高校套用《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和账目处理的。由于民办高校采用的会计制度不统一,就造成民办高校在财务治理上的不科学和不规范。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较差,导致有关部门对民办高校的财务治理难以到位,税收关系调理不清,不利于对民办高校资金治理、使用的监管。我国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和高校财务制度大多以财产的公有制性质而设立,强调预算管理,突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功能,不能体现民办高校投资主体的知情权以及成本核算、营利等问题,影响了民办高校出资人的积极性。

2004年8月18日,财政部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该制度的颁布实施,首先从理论上结束了民办高校没有统一会计制度的现状,解决了民办高校适用的会计规范问题。

2005年,《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开始执行。海南省除属于上市公司控投的民办高校外,其他民办高校开始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组织会计核算。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为民办高校的会计核算奠定了基础,但该制度适用于普通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并非针对于民办高校。因此,民办高校会计核算在执行此制度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民办高校会计核算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民办高校的产权关系不清晰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中,基于非营利性质,未设置所有者权益,只设置净资产账户,并将净资产划分为非限制性净资产与限制性净资产。这样的设置不能满足民办高校资产的来源,民办高校的资本大部分是办学者出资的,这部分出资并不是不求回报的。因此,民办高校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后,会计核算上就不能体现产权关系,使得民办高校的产权关系不清晰。特别是财务报告中,资产负债表的设置,只反映净资产,不能体现办学者的出资信息,办学者往往会担心自己的出资全部公益化,不利于出资者继续出资。

2、《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范的核算内容过于简单,不能完全规范民办高校经济事项

(1)行业(教育)特征不明显。《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设置等方面,对教育单位的教育经济行为反映得不够直接。在收入和支出的会计科目设置中没有体现教育特征的会计科目。

(2)政府补助核算。《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设置了“政府补助收入”科目,核算的内容是民间非营利组织因为政府拨款或者政府机构结余的补助而取得的收入,但并未规范这些补助收入的计量。民办高校取得的科研经费、教育补贴经费及中央财政及地方财政给予的示范实训室建设经费等,这些补助有的是收益性的,有的是资产性的,还有的是收益与资产相结合性的。对于收益性的可按《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规范处理,记入当期的净资产。但对于资产性的却不能一次性记入当期净资产。例示范实训室建设经费,形成的是固定资产,这部分固定资产后续如何计量,提不提折旧,是一个困扰会计管理工作的会计核算问题。这里没有一个规范的会计政策,实务中现在也只能参照《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政府补助来核算。

(3)民办高校出资人的合理回报问题。《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第二条规定:本制度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符合本制度规定特征的民间非营利组织。民间非营利组织包括依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登记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学等。民办高校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其可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但适用本制度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应同时具备的特征之二是资源的投资者向该组织投入的资源不取得经济回报,而《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规定民办高校的出资人是可以取得合理回报的,将合理回报限定在“不得高于其实际出资额商业银行当年长期贷款利息的200%”。《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在不求回报与《民办教育促进法》合理回报之间相悖。从《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中规范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应同时具备的特征看,民办高校不具备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特征。但是《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条明确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第五十一条规定“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这些规定就给民办高校定了性,即使民办高校取得了合理回报,也是不以营利为宗旨和目的的非营利组织。我国民办高校没有相应的会计制度,民办高校只能选择《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民办高校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也没有疑议。《民办教育促进法》是上位法,两者谁服从谁是非常明显的。在会计核算上,民办高校出资人的合理回报问题是不能回避的。如何核算,如何报告,没有统一规范,这样的财务报告就不是很规范了。

(4)《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过分淡化对税金的核算。事实上民间非营利组织除了非营利收入外,还应有营利收入,我们不能笼统地说非营利组织是或不是纳税人,而必须根据有关国家税法规定来正确核算税金。民办高校教学、科研与后勤等方面的经济活动其目标不同,资金运动的性质也不同,因此在税务的处理上也是有差异的。在民办高校会计核算中,尽管税金不是主要的支出,但税金与费用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中没有规范税费的核算,因此民办高校缴纳的一些税金在会计核算上就没有统一的核算。从调研的样本来看,民办高校对于缴纳流转税有的计入业务活动成本,有的计入管理费用,有的计入其他费用等,五花八门。另外,在会计实务中对于民办高校是否缴纳企业所得税,民办高校的企业所得税如何核算,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中没有设置所得税费用会计科目,在业务活动表中也没有设置所得税项目。事实上,民办高校有些收入是属于所得税范畴的,对于民办高校缴纳的所得税是在业务税金中核算,还是单列所得税费用,这是一个必须明确的问题。

3、《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报表体系不能体现民办高校的财务状况和业绩成果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中的资产负债表不能体现民办高校真正的财务状况。如只设置了净资产,没有设置净资产中出资人的资本金。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业务活动表不能体现民办高校的业绩成果,其业务活动表在最后反映的是本年的净资产变动额,报表过于简约,不明晰,不利于报表的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解读。虽然民办学校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但作为核算国家公共资金的事业制度都明确反映结余,难道民间资金反而不应反映结余。任何一个组织可以不以营利为目的,但作为会计核算应该明确反映结余,这有利于一个组织衡量自身一个会计年度的业务状况,也有利于管理部门评判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宗旨、营利性。

三、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的建设

上海、江苏、河南等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相应出台了一些地方性的会计规章,制定了本地的《民办高校会计核算办法(试行)》,如《海市民办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办法(试行)》及江苏省《民办高校财务制度》和《民办高校会计制度》,以规范民办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这些制度的出台和施行为其他地区对加强民办高校会计核算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2013年12月30日财政部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结束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严重滞后的状态。但民办高校目前却没有国家统一的民办高校会计制度。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规范民办高校的财务与会计,使其健康发展,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建设思路

(1)以现行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民办高校的特征制订民办高校会计制度。近十年来,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民办高校管理和学校财务管理的法律和规定,为研究和设计民办高校财务会计制度提供了相应的政策依据。主要有:原国家教委制定的《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2000年国家颁布的新《会计法》;2012年12月18日财政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2013年12月30日财政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2004年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这些法规和规章虽然有些比较原则,有些不是针对民办高校的,但其中一些重要原则和精神是设计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的重要依据。

我国民办高校近十多年的迅速发展,在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民办高校资金运动与财务管理上的一些特征。业务活动具有与公立大学相同的核算内容,基础业务上可参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做到与公立大学财务信息的相对可比性;民办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实行了真正意义上的后勤社会化。如食堂、学生公寓、医疗、卫生服务等都引入社会资金,在设计会计制度时应考虑这一特征;民办高校建立有效的财务约束机制。民办高校经费全部自筹,并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多数民办高校建立了财务约束机制。在经费安排上坚持以教学发展为中心,主要经费支出包括教学科研经费、公用支出经费和事业发展经费。民办高校注重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全国大多数民办高校一般是按二级学院或系部进行人才培养成本核算,严格控制一般管理费用支出,节省经费开支,部分学校还定期检查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人才培养成本。民办高校会计监督社会化。多数民办高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企业化的产权分离,民办高校规定财务决算须由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确保会计报告公允、真实地反映学校的财务状况和业绩。民办高校引入了经营学校的理念,注重效益的评价,提高了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

(2)民办高校会计制度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民办高校会计制度不同于公办学校,应当充分体现“民办”的特点。民办高校是一个具有极强的公益性,又具有一定产业属性的实体,在会计制度设计上,应引入企业核算的相应内容,在办学成本核算和净收益的分配上可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范,注重可操作性。

(3)借鉴国外私立大学会计核算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国国情制定民办高校会计制度。在私立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印度等都用法规形式确定政府对私立高校的资助。在会计核算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会计准则。如1971年,日本文部省颁布了《学校法人会计基准》,对民办学校的会计核算作了具体规定,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值得借鉴。

2、《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的基本特点

(1)明晰民办高校的产权关系。《民办高校财务制度》对学校的净资产进行分类,引入资本金概念,将学校净资产分为投入资本、教学基金和专用基金三类。投入资本为办学者原始投入的资金(资产),属办学者所有;教学基金和专用基金为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的资产增值,属学校所有。通过对学校净资产的划分,规范办学者与学校的经济关系。学校撤销时,办学者的投入资本可作为返还出资者原始投入的依据。

(2)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民办高校作为自主办学、自负盈亏的办学实体,正确核算办学成本及费用,应将收益正确地划分当期收益与预期收益。因此,会计核算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根据民办高校资金运动的特征相应引入累计折旧、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业务收支结余、净收益分配等会计科目,由于教学学年与会计年度的不一致性,将学年学费收入在两个会计年度间合理划分。同时,对民办高校进行成本核算,及时反映民办高校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情况。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按固定资产的特征选择折旧方法,使耗费的资产得到及时补偿,使其会计核算更为科学、合理和稳健,有利于民办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3)允许投资者取得合理回报。《民办高校会计制度》应规定办学者取得合理回报的具体核算办法。规范学校净收益分配,民办高校净收益的分配原则是优先考虑学校的未来发展,其次才是办学者的回报。首先计提一定比例的发展基金;其次给投资者合理回报,合理回报“不得高于其实际出资额商业银行当年长期贷款利息的200%”;再次将剩余部分作为事业基金,用于事业发展和弥补以后年度的收支差额。净收益额为零或负数的,不得分配出资人投资收益。

(4)正确区分和核算费用支出。《民办高校会计制度》中的费用支出应当按照其功能分为业务活动成本、管理费用、筹资费用和其他费用等。可以将业务活动成本分设为教育业务活动成本和科技业务活动成本。教育业务活动成本,是指民办高校为了实现其教育业务活动目标、开展其项目活动或者提供服务所发生的费用。科技业务活动成本,是指民办高校为了实现其科技业务活动目标、开展其项目活动或者提供服务所发生的费用。管理费用、筹资费用和其他费用等可参照企业会计准则进行规范。

(5)建立适用于民办高校的财务报告体系。民办高校财务报告体系应反映民办高校财务状况、业务活动成果及现金流量和出资人变动等财务信息。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信息应当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如出资人、教育行政部门、捐赠人、学生及家长)等的需要。

在制定《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的同时,也应制定相应的《民办高校财务制度》,对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亲属回避制度、预算审批、备案制度、人员经费支出控制、会计报表编报等作出具体规定。

四、结语

民办高校应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与民办高校的办学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一套具有普遍性、实用性的《民办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充分体现“民办”及“公益性”的特点,建立有效的民办高校财务制约机制,注重教育成本的核算,发挥民办教育的优势,最大限度地集中财力,使民办高校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民办高校有了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对规范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莉:民办高校会计制度建设思考[J].财会通讯・综合,2012(6).

[2] 王大勇、魏锡政、吴永立:完善我国民办高校会计核算制度的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2).

[3] 王红梅:民办高校财务会制度改革建议[J].国际商务财会,2009(11).

[4] 陆建桥: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规范问题[J].会计研究,2004(9).

[5] 丁贤友:民办学校实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5(5).

民办企业会计制度篇7

第一条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3号)、《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粤发〔2003〕4号)、《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东委发〔*〕9号)文件精神,促进我镇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推动我镇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增强我镇发展的原动力和竞争力,根据本镇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民营经济是指在本镇范围内依法登记注册并纳税的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以及自然人股份占一半以上比例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不包括港澳台外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的企业。

第二章组织领导

第三条镇委、镇政府成立由镇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及镇分管民营经济领导任副组长,镇经贸办(民营办)、国土资源分局、工商分局、国税分局、地税分局、公安分局、环保分局、劳动分局、社保分局、供电公司、自来水公司、*商会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民营经济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民营办。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以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形成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合力,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及时研究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办公室负责协调各职能部门对民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督促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协助民营企业解决在投资、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深入调研,及时掌握民营经济发展动态,定期向市民营办通报情况,同时撰写调研报告为镇委镇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第四条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本部门的职能作用,对民营经济给予积极扶持并指定一名业务骨干作为镇民营办的固定联系人,配合做好民营经济的服务工作,提高办事效率,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条各村(居)委会要指定一名专职干部,负责协调本村(居)委会的民营经济工作,包括:建立健全本村(社区)民营企业名录,为个体工商户及民营企业提供有关政策、办证、信息等咨询服务,定期收集本村(居)委会的民营经济信息及统计资料,并做好有关情况的上传下达等。

第六条建立健全民营经济统计制度。由镇民营办牵头组织,各村(社区)及有关单位积极配合,完善民营经济有关数据的统计,每季度定期形成相关报表并提交党镇领导班子成员审阅。

第七条镇委、镇政府将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村(居)委会及部门的年度工作实绩量化考核,把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及取得的成效大小作为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镇委、镇政府对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成绩突出的村(居)委会及部门将给予奖励和表彰。

第三章行政服务

第八条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和政务公开制度,强化部门服务。全镇各有关部门务必把支持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都要制定为民营经济服务的承诺制度,并向社会公布,做到制度、政策透明,服务优质、高效,实行“一站式服务”并联审批。镇民营办要定期检查各部门承诺内容的落实情况,对承诺不落实的,限期整改。并由镇政府有关部门会同镇民营办定期组织民营企业代表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进行民主评议,将评议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优化法制和管理环境,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按市场经济公平、公正、竞争的原则,消除一切歧视和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地方性规定和措施。切实维护保障民营企业财产的合法地位和民营企业家享有的合法权益。严禁对民营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坚决取缔无照经营,打击走私贩私、制假售假、偷税漏税和欺行霸市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加快“诚信*”的建设,引导个体、民营企业规范经营和守法经营,促进公平竞争。

第十条实行重点项目跟踪服务制度。由镇委、镇政府领导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对重点民营项目进行现场办公,明确各部门的职责,督促提高办事效率,及时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对特大重点项目成立专责小组,实行一对一的跟踪服务,切实解决企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

第十一条实行领导挂钩联系重点民营企业制度。由镇民营办科学制订按行业细分的重点民营企业认定办法,筛选出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经营能力强的行业领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技术先进、主业突出的行业骨干企业;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发展较快、产品市场前景好的优质成长企业,认定为重点民营企业。建立重点民营企业库,实行动态滚动管理,由镇委、镇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及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实行挂钩联系,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培育行业龙头,重点扶持。

第十二条保障民营企业土地使用权。优先保证投资额大、关联度大的龙头型项目、带动力强的基地型项目、产业链长的综合性项目,以及高投资强度、高税收贡献、高科技附加值的项目用地。因民营企业发展需要受让房产和土地使用权的,原出售单位或个人所出具的房产权、土地使用权证明合法属实,权属关系无争议的,均可依法办理房产证、土地使用证,解决房产、土地抵押贷款的产权办证问题。其生产经营场地在土地有偿使用期内,任何单位不得随意收回、拆除或侵占。

第十三条提供信息服务。镇民营办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手段,收集整理最新经贸信息,包括经济政策、投资项目、企业供求等,利用市政府办公室信息资源网发送到民营企业家手机,并每月整理一次汇总给民营企业,必要时举行信息会。镇外经办、商会和民营办至少每季度召开一次外商与民企的信息交流会,密切外企与民企的来往,促进他们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引导民营企业为外企生产配套产品,努力实现外资企业与我镇民营企业的分工合作,快速提升民营经济的发展水平。建立健全企业用地供需信息平台,及时公布全镇新供用地的规模、区位、产业引导要求等信息,并对土地供求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和服务;构建全镇厂房租赁信息服务平台,鼓励发展工业房地产租赁中介服务,加强规范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民营企业厂房租赁的交易成本。

第十四条优化资源配置和调度。努力缓解能源、交通、用水等基础设施瓶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制约,加强对电力、自来水等公用事业和垄断经营产品的成本监审和价格管理。在土地、水、电、气和通讯设施等供给和价格方面,对民营企业实行一视同仁的政策。

第十五条充分发挥商会、个体劳动者协会及私营企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广大个体、民营企业主,提高管理素质,增长业务知识,善于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服务民营经济的发展。不断强化商会服务功能,探索在商会内部组建塑胶、五金模具、印刷等专业团组,不断完善参政议政服务,不定期举办相关职能部门与民营企业代表座谈会,及时反映民营企业家的呼声、意见及建议。

第十六条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园区发展。按照“一中心三支点”的工业格局,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园区发展,对进入镇工业园区发展的民营企业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对外”,配套优惠政策:在用地方面,优先安排;积极协助企业办理用地、规划、立项、报建等手续;协调供电、供水等部门为民营企业优先办理相关手续等。进一步加强市政交通设施的建设,提高园区工作人员生活环境质量和交通可达性;进一步加强园区内部和周边的生活居住配套,加大园区内集中廉租房等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必需的生活配套设施。加强科学规划和政策导向,构建功能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努力培育一批以核心区块为支撑、民资与外资并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第四章重点扶持

第十七条镇委、镇政府坚持“全面激活、分类指导、重点扶持”的民营经济发展策略,重点支持自主品牌、自主技术、科技型、商贸型、外向型、吸纳解决本地人就业型六类民营企业发展。

第十八条镇民营办牵头,经贸、科技、工商、技监等部门积极协助,建立自主品牌企业、自主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商贸企业、外向型企业和吸纳解决本地人就业型企业信息库,确定培育的重点企业,并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同时,加强对已有自主品牌企业、自主技术企业、已通过认定的科技企业、已确定的重点商贸企业、外向型企业和吸纳解决本地人就业型企业进行跟踪服务。

第十九条重点扶持自主品牌民营企业。镇技监站负责,会同经贸、科技、农业、民营、工商等部门,组织企业申报“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广东省名牌产品”;镇工商分局负责,会同经贸、科教、农业、民营、技监等部门,组织企业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广东省著名商标”工作。

第二十条重点扶持自主技术民营企业。镇科技部门负责,会同经贸、农业、民营、工商、技监等部门,组织企业申报“中国专利奖”、“广东省专利奖”工作,组织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申报国家、省“高新技术企业”和省、市“民营科技企业”。

第二十一条重点扶持科技型民营企业。积极配合“科技*”工程的实施,重点支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重点资助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开展技术研发活动,资助民营装备制造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鼓励民营企业建立自主研发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自主研发的投入,鼓励民营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建自主研发机构。镇经贸办、民营办要积极支持和协助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省民营科技企业、省高新企业及市民营科技企业,并申请相关的扶持基金,支持和鼓励企业研制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标准,及时将知识产权转化、上升为行业技术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第二十二条重点扶持商贸型民营企业。结合“商贸*”工程的实施,重点提升民营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产业竞争力,加快现代商贸流通业态创新,争取发展一批在全市有一定影响力的大中型商贸企业,打响一批商贸服务品牌,构建现代化的商贸服务体系。培育发展与生产流通、商贸活动相关服务业;培育发展批发零售、休闲、保健、娱乐、饮食、住宿等服务业;培育发展保险、中介、信息、教育、培训、旅游等服务业,全面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打造商贸*。

第二十三条重点扶持外向型民营企业。大力支持和协助民营企业取得进出口经营资格,推动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鼓励兴办加工制造业,兴办配套工厂,承接“三资”企业的二次加工和配套加工,生产成品或半成品。支持民营企业自产自销,争创品牌,争创出口,其自产出口货物参照外商投资企业可办理免、抵、退税。

第二十四条重点扶持吸纳解决本地人就业型民营企业。对吸纳本镇户籍城乡失业人员就业的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城乡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涉及税收减免、小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等,按照《*市创业资金小额贷款实施办法》(东府〔*〕76号)和《中共*镇委*镇人民政府关于扶持本地人创业若干意见》(石委〔*〕28号)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人才支持

第二十五条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引进人才。民营企业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可请各级人事部门推荐人才,也可自行招聘人才。凡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符合相关年龄条件的,可办理人事调动手续,并到公安部门办理入户手续。引进的人才按《*镇关于引进人才的若干意见》(石府〔*〕60号)的规定,享受有关的政策待遇。

第二十六条按照《*市企业人才迁户暂行规定》规定,在本镇投资5年以上、累计投资额达2000万元人民币(或折合人民币)的,可一次性申请办理4个本企业人才入户,投资额每增加500万元人民币相应增加1个名额。连续3个纳税年度缴纳的税额累计达300万元人民币的,可一次性申请办理6个本企业人才入户,纳税额每增加50万元人民币相应增加1个入户名额。获得国家或省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称号的企业,同时在本镇投资5年以上、累计投资额达1000万元人民币(或折合人民币)的,可一次性申请办理4个本企业人才入户,投资额每增加250万元人民币相应增加1个名额;或连续3个纳税年度缴纳的税额累计达150万元人民币的,可一次性申请办理6个本企业人才入户,纳税额度每增加25万元人民币相应增加1个入户名额。符合规定投资或纳税条件的企业,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方式计算入户名额。

第二十七条实行人才《特聘工作证》制度。对外地来我镇工作但暂不迁入户口、暂不接转人事行政关系的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可向市人事部门申办颁发《特聘工作证》。特聘人员在聘任期内享受与我镇常住户口居民平等的出入境、工资、福利、职称评聘、社会保障、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入托等待遇。是中共党员的,当地基层党组织予以接转组织关系。

第六章管理培训

第二十八条实施素质提升工程。结合市政府的“111”工程,逐步建立健全我镇民营企业培训体系,按照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着力培养造就一支政治素质高、经营管理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的民营企业家队伍。

第二十九条引导民营企业规范经营。引导民营企业走爱国、敬业、诚信、守法的道路,引导民营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逐步健全财务、成本、质量、人力资源和信用等管理制度;引导民营企业不断增强品牌意识、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强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规范对民营企业的标准化、计量、质量监督和管理。

第三十条依法保障企业员工合法权益。全面推进各类民营企业依法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保证企业员工享受国家规定的社会保障待遇。促进民营企业依法与职工订立劳动合同,建立员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按时足额发放,工资不得低于市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切实维护职工休息休假、劳动保护、女职工特殊保护等权利。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严厉打击非法使用童工、恶意拖欠工资等行为。坚决制止各种不正当竞争和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鼓励企业清洁生产,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加速淘汰高耗低能设备,切实走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发展之路。

第三十一条加强民营企业党建工作。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结合民营企业的特点,积极探索民营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不断增强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渗透力、影响力和覆盖面,更好地发挥其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从政治上关心、爱护民营企业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商会党建工作为试点,对具备条件的企业要协助其尽快建立健全党组织。

第七章财税金融

第三十二条金融部门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入。鼓励银行等金融部门改革创新民营企业贷款的审贷模式、约束和激励机制,调动金融部门对民营企业贷款的积极性,逐步提高金融部门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比重。对具有房产证、土地使用证的个体、民营企业,金融部门要积极做好物业抵押担保信贷;对拥有物业而暂未领取证书的民营企业,金融部门应考虑通过村委会核实,酌情给予信贷支持。金融部门应对民营企业逐步建立授信服务,给规范经营、财务制度健全的民营企业给予一定信用额度和授信贷款。

第三十三条建立健全企业及个人征信系统。结合“诚信*”的实施,大力推进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营造一个覆盖面广、信息数据及时准确完整的征信体系。鼓励民营企业加入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立信用档案;开展民营企业法人代表、主要经营管理者个人信用评级,鼓励将评级结果作为企业申请贷款的参考条件;积极推动企业信用及个人征信系统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及社会其他领域的广泛应用。

第三十四条搭建银企沟通平台。充分发挥各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举办多层面、多种形式的银行和民营企业融资服务洽谈会,银行展示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企业展示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实现金融产品和项目之间的对接和银企间的良性互动。

第三十五条镇、村两级要结合“扶持本地人创业”工程的实施,积极筹备设立民营企业创业基金,重点为本地人员创办企业的注册资金和生产资金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扶持村(社区)居民兴办实业或从事个体经营。按《*市创业资金小额贷款实施办法》(东府〔*〕76号)规定,协调劳动等部门,加强宣传,协助乎合条件的本地创业人员申请3-8万元的小额贷款。

第三十六条镇委、镇政府鼓励自有品牌的民营企业积极参加国际、国家、省、市的有关产品展览会,扩大品牌影响力,积极参与市场竞争,镇财政参照市政府补贴标准给予适当补助,扶持民营企业走出去。

第八章表彰奖励

第三十七条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按照《*镇名牌带动战略实施方案》,对发展自有品牌及自主技术的民营企业实行奖励。镇政府对新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专利奖”的企业,按奖项一次性给予50万元的奖励;对新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的企业,按奖项一次性给予50万元的奖励;对新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广东省专利奖”的企业,按奖项一次性给予30万元的奖励。同时获得上述两项以上奖项的,只奖励最高的奖项。

第三十八条对新认定的高新科技企业进行奖励。镇政府对通过博士后工作站认定的企业,一次性给予20万元的奖励;对通过广东省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认定的企业,一次性给予20万元的奖励;对通过*市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认定的企业,一次性给予10万元的奖励;对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企业,一次性给予30万元的奖励;对通过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企业,一次性给予10万元的奖励;对通过省民营科技企业认定的企业,一次性给予5万元的奖励;对通过市民营科技企业认定的企业,一次性给予3万元的奖励。

第三十九条对纳税大户进行奖励。对年纳税额100-300万元(含100万元)的奖励2万元;对年纳税额300-500万元(含300万元)的奖励4万元;对年纳税额500-1000万元(含500万元)的奖励8万元;对年纳税额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元)的奖励10万元。被奖励的企业必须在奖励当年及前两年没有违反税收法规的行为。

民办企业会计制度篇8

浙江省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暂行办法全文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管理,规范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行为,根据国务院《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管理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本办法所称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指提供公益性社会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且盈余不在举办者及成员中分配的社会实体。

第四条 民办非企业单位依法享有自主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其合法权益。

民办非企业单位必须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章程规定开展公益性业务活动;依法保障职工工资、社会保险、福利等待遇,接受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检查;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合法利益,不得违背社会道德风尚,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职工有权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办法》的规定,建立工会组织,维护其合法权益。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支持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

各级人民政府可以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委托民办非企业单位承办公益事业项目。

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向民办非企业单位提供资助和捐赠。

民办非企业单位依法享受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管理机关(以下简称登记管理机关)。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授权的组织,是有关行业、业务范围内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业务主管单位(以下简称业务主管单位)。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七条 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同级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管理。依照法律、法规取得执业许可证书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由发证机关(发证的业务主管单位)的同级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

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与其管辖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住所不在一地的,可以委托民办非企业单位住所地的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负责委托范围内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 设立

第八条 设立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二)有规范的名称、必要的组织机构;(三)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从业人员和1年以上合法使用权的场所;(四)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合法财产;(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 举办法人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注册资金不少于3万元,国家规定的标准高于3万元的,从其规定。

法人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在省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的,其注册资金不少于20万元;在设区的市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的,其注册资金不少于10万元;在县(市、区)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的,其注册资金不少于3万元。

第十条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名称应当符合下列规定:(一)与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业务范围相一致;(二)与已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企业等组织的名称有明显区别;(三)不得使用被撤销或者被取缔的组织的名称;(四)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要求。

民办非企业单位使用外文名称的,应当与中文名称一致,并报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第十一条 申请设立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名称预登记。登记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7日内,为举办者办理名称预登记,核发《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预登记通知书》。《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预登记通知书》有效期为6个月,6个月内未获批准登记的,该名称无效。

第十二条 申请设立民办非企业单位,举办者应当向业务主管单位提交申请报告及相关材料,业务主管单位应当自收到申请报告及全部有效文件之日起20日内,按照规定进行审查,并作出同意设立或者不同意设立的决定。20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业务主管单位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举办者。

第十三条 申请民办非企业单位设立登记,举办者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下列材料:(一)登记申请书;(二)举办者的身份证明;(三)业务主管单位核发的批准文件;(四)场所使用权证明;(五)社会审计组织出具的验资报告;(六)拟任负责人的基本情况、身份证明;(七)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的章程草案。

委托人申请设立登记的,还应当提交举办者的委托书和人的身份证明。

第十四条 登记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设立登记申请的全部有效文件之日起30日内作出准予登记或者不予登记的决定。

符合登记条件的,登记管理机关应当准予登记。不予登记的,应当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住所地与登记管理机关不在一地的,应当在核准登记之日起15日内,向其住所地的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第十五条 登记管理机关根据民办非企业单位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的不同方式,分别核发法人、合伙、个体登记证书。符合法人条件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办理法人登记。

第十六条 民办非企业单位核准登记后,凭登记证书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理刻制公章、代码证书、设立账户、收费许可证等手续,并及时报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持有关证件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税务登记。

第三章 变更与终止

第十七条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向业务主管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相关文件。申请书应当载明变更的事项、原因和方案等。业务主管单位自收到全部有效文件之日起15日内,作出同意变更或者不同意变更的批复。

第十八条 民办非企业单位申请变更登记,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的,应当自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之日起30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办理变更登记。

民办非企业单位修改章程或者改变举办者的,应当自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之日起30日内,报登记管理机关核准。

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自登记管理机关核准变更登记之日起30日内,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理相应的变更手续。

第十九条 民办非企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后,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注销登记:

(一)章程规定的期限届满或者其他解散事由出现的;

(二)因分立、合并需要解散的;

(三)无法正常开展活动的;(四)业务主管单位撤销设立决定的;(五)终止业务活动的;(六)其他应当注销登记的情形。民办非企业单位自核准登记之日起满6个月尚未开展业务活动或者停止业务活动满12个月的,视同终止业务活动。

第二十条 民办非企业单位申请注销登记的,应当于办理注销登记前,在业务主管单位和其他有关机关的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按照清算程序完成清算工作。清算期间,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得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剩余财产按照章程规定用于资助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私分、挪用。剩余财产的处理,应当接受业务主管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和其他有关机关的监督。

第二十一条 民办非企业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应当自完成清算之日起15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办理注销登记,应当提交注销登记申请书、业务主管单位的审查文件、注销税务登记凭证和清算报告。

登记管理机关准予注销登记的,发给注销证明文件,收缴登记证书、印章和财务凭证,并将注销登记情况告知其业务主管单位、财政、税务、公安、价格、质量技术监督、人民银行等部门。

民办非企业单位自核准注销之日起终止。

第四章 组织机构与活动

第二十二条 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建立和完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规范自身业务活动,自觉接受业务主管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和其他机关的监督管理。

登记为法人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设立决策机构和监督机构,决策机构成员应当由举办者或其代表以及利益相关人组成,监督机构不得由决策机构成员和财务负责人兼任。

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兼任民办非企业单位负责人的,应当经所在单位同意。

第二十三条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决策机构履行下列职责:(一)决定法定代表人的人选;(二)修改章程和制定规章制度;(三)制定发展规划,批准年度工作计划;(四)筹措经费,审核预算、决算;(五)决定员工工资标准和福利待遇;(六)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第二十四条 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依法建立财务和资产管理制度,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会计账簿,进行会计核算。

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建立财务公开制度,定期向其利益相关人公示财务收支情况。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将职工的工资、福利及物质奖励标准报业务主管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第二十五条 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展服务活动收取的服务费,其价格列入《浙江省定价目录》管理的,按省价格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其价格未列入《浙江省定价目录》管理的,由民办非企业单位按补偿成本的原则确定,报价格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六条 举办者投入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资产、民办非企业单位接受捐赠资助的资产、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收益和积累资金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所有,由民办非企业单位用于章程规定的事业,不得在出资人中分红。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民办非企业单位投入和捐赠资助的资产不得抽回。

民办非企业单位存续期间,所有资产由民办非企业单位依法管理和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

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得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担保。

民办非企业单位依法使用的国有土地和国有房产,按照国家和省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实施管理,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让、担保、抵押。

第二十七条 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在其活动场所的明显位置悬挂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及其他相关证书,公布服务内容、服务规范、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等事项,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 民办非企业单位接受捐赠和资助,应当符合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并在接收前向业务主管单位报告。受捐赠和资助资产的使用、管理情况,应当定期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

第二十九条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资产使用和财务管理,应当依法接受业务主管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和财政部门的监督;资产来源属于国家资助或者社会捐赠、资助的,还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

根据业务主管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的要求,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委托社会审计组织对其财务会计状况进行审计,并将审计结果报业务主管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备案。

第三十条 业务主管单位和有关部门依法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业务活动进行监督,促进其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业务主管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可以组织或者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业务水平、服务质量及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贡献等情况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一条 民办非企业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变更的,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应当组织对离任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进行财务审计。

第三十二条 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向业务主管单位报送上一年度的工作报告,经业务主管单位初审同意后,于5月31日前报送登记管理机关,接受年度检查。

第三十三条 民办非企业单位设立、注销以及名称、住所、注册资金、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变更的,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公告。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民办非企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警告,责令改正并追回违法支出的资金,可以并处500元以上20xx元以下罚款:(一)收益和资产挪作他用的;(二)员工工资、福利支出及物质奖励超过备案标准的;(三)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提供担保的。

第三十五条 民办非企业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登记管理机关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500元以上20xx元以下的罚款:(一)印章式样、银行账号等未及时向登记管理机关备案的;(二)改变举办者,未按规定报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的;(三)捐赠和资助资产的使用、管理情况未按规定向社会公布的;(四)未按规定设立决策机构和监事的。

第三十六条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活动违反其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由有关行政执法部门依法查处;有关行政执法部门认为应当撤销登记的,可向登记管理机关建议撤销登记。

第三十七条 未经登记,擅自以民办非企业单位名义进行活动的,或者被撤销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继续以民办非企业单位名义进行活动的,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取缔,没收非法财产;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第三十八条 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或者纪律处分:(一)无正当理由,不受理申请的;(二)已受理申请,逾期不答复的;(三)依法不应当批准或者核准的申请予以批准、核准的;(四)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的;(五)侵犯民办非企业单位合法权益的;(六)其他应当依法给予行政或者纪律处分的行为。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施行前已经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1年内依照本办法予以规范。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20xx年7月1日起施行。

民办非企业单位办理条件1、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有正式文件批准;

2、有规范的名称,且名称符合国务院民政部门制定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管理暂行规定》;

3、有必要的组织机构;

4、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从业人员;

5、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合法财产,且其合法财产中的非国有资产份额不得低于总财产的三分之二。开办资金必须达到本行(事)业所规定的最低限额;

上一篇:饮用水保护条例全文范文 下一篇:文物保护监理细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