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校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04 10:52:10

民办学校教育

民办学校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办教育;民办中小学幼儿教育;民办中小学;民办幼儿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中小学是从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发展起来的,民办幼儿园则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家庭幼儿班(或称为个体幼儿园)起步。近十年来,全国民办中小学幼儿教育,无论学校数、在校学生数及其占同级同类教育的比例,都呈逐年增长的态势,民办中小学幼儿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幼儿教育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尤其在中等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领域,民办学校在校学生的份额已经分别接近1/4和1/3,机构数的比例已经分别接近1/3和超过50%。

一、事业发展成就

(一)从教育机构数看发展

从1996年至2005年,全国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数量变化比较大,呈快速增长的态势。

2005年,全国幼儿毛入园率为41.4%;小学儿童净入学率为99.15%,小学毛入学率为106.4%,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8.4%;初中毛入学率超过9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69.68%;全口径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52.7%;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为76.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这是我国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发展的一个背景,同时,这样一个发展成就,也有全国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一份不可忽视的贡献。从表1可以看出1996年至2005年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机构数从92.3万所回落到57.5万所,十年减少了37.7%,而民办中小学幼儿园机构数则从2.8万所上升到8.49万所,十年增长了203%,所占比例由3.03%上升到14.77%,目前看,这个比例不算小。

表1显示,从1996年至2005年,全国普通中学维持在8万所左右,民办普通中学则由1400多所(占1.83%)上升至7783所(占9.98%);全国职业中学由10049所下降到6423所,民办职业中学则由568所(占5.65%)上升至2042所,所占比例达到31.79%;全国小学由64.6万所下降到36.6万所,十年减少了43%,民办小学则由1400多所(占0.22%)升至6200多所(占1.7%),民办小学的增长幅度很大,但所占比例还极小;全国幼儿园由18.7万所下降到12.4:万所,民办幼儿园则由2.45万所(占13.06%)上升至6.88万所(占55.33%),从2004年起,全国民办幼儿园机构数就超过了公办幼儿园的机构数。

(二)从在校学生数看发展(此部分相关数据参见表2)

从1996年至2005年,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学生维持在2.2亿人至2.3亿人左右,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学生则由219万人(占0.99%)上升至1812万人(占8.14%),增长了7个多百分点。全国普通中学在校学生由5400余万人上升至近8600万人,增长了近58%。民办普通中学在校学生由29万人(占0.54%)上升至5997万人(占6.98%),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年增长速度较快。全国职业中学在校学生由473万人上升至626万人,十年增长了150余万人;民办职业中学在校学生由13万人(占2.74%)上升至156万人(占24.88%),十年上升了22个多百分点,涨幅比较大,速度也比较快。十年来,全国职业中学在校学生增长中95%在民办职业学校。全国小学在校学生十年减少了2750余万人。民办小学在校学生则由46万人(占0.34%)上升至389万人(占3.58%),年均增长38万余人,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增长幅度比较大。全国幼儿园在园儿童十年减少了近500万人,减少了18%。民办幼儿园在园儿童则由130万人(占4.89%)上升至668万人(占30.66%),上升了近25个百分点,所占比例接近1/3,增长速度非常快。

总的来看,十年来全国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学生总数基本持平,但分段的高峰点在上移,小学与幼儿同在校学生数下降比较快。其基本状态与趋势是:“九五”高峰在小学,“十五”高峰在初中,“十一五”将迎来高中阶段的高峰,“十一五”末“十二五”初将是高中后教育的高峰。十年间,从幼儿园到高中各段,民办教育机构的规模与比例都在大幅度上升,这表明民办中小学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明显,民办中小学幼儿教育已经开始走—个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道路。

二、发展中的问题

(一)份额少,规模小(此部分相关数据参见表3)

总体上看,民办教育规模在整个国民教育规模中的份额还比较少,2005年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占全国总数的比例只有8.14%,而且其中民办幼儿园占有较高的比例(30.66%)。从校均规模来做一个简单统计比较,与公办同级同类学校相比,民办学校的校均规模相对也比较小。如,2005年全国普通中学的校均规模是1100人,民办普通中学是770人;全国职业中学的校均规模是974人,民办职业中学是762人;全国幼儿园的平均规模是175人,民办幼儿园只有97人。例外的是,民办小学的校均规模明显高于全国小学的校均规模,全国平均为297人,民办小学为623人,民办小学校均规模超过全国小学校均规模的一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公办小学有大量的农村偏僻地区的小学校,规模很小,但民办小学基本上没有这种学校;二是有一批九年或十二年一贯制民办中小学,对这类学校,学校数一般统计在民办初中或高中内,但学生数统计在小学内。

(二)地位不平等,受公办学校挤压严重

与公办中小学比较,大多数地区民办中小学处于明显的不平等的办学地位,主要体现在征地与基建、招生、教师队伍建设等政策方面,有的地区甚至在税收、学生社会优待等方面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如,所有公办学校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师按事业单位人员上保险,民办学校的教师只能按企业人员上保险;在引进教师与高校毕业生方面,大部分地区的民办学校中小学幼儿园所享受的政策与公办学校有较大的政策差距,主要是国家政策层面还未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此也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不少地方公办转制学校的运作与管理不规范,严重挤压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正常空间,这主要是有政府的倾向性问题。

(三)行政管理比较薄弱,定位不够准确

对于民办中小学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往往没有给予同样的重视。表现在管理人员和职责不到位、准入标准不明确、退出机制未建立、过程中监管职责不清或不准(缺位或越位),对违规办学、非法办学和一些违规行为的处理不适应实践的需要。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是影响民办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但现实往往是对准入有一定的制度和标准,但对如何处理退出还比较模糊,要么无法处理,要么等出了大问题再处理,要么简单采取对公办学校的办法来处理,总体上对民办学校—的运行过程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最近一年多,出现了不少民办中小学关闭的情况,尤其对于一些较大规模的民办名校,出现问题时各级政府基本上是出于对保持社会稳定的考虑而采取政府包办接管的被动做法。当然,这只是就全国一般情况而言,有少数地区在民办中小学行政管理的定位和管理问题的处理方面还是做得非常好的。

(四)民办学校自身的条件、质量与管理有距离

在全国八万多所民办中小学幼儿园中,属于条件、质量和管理都到位,取得社会认可的学校还是少数,基本上还没有出现可以对优质公办中小学形成竞争压力的优质民办中小学,大部分民办中小学校尚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加上在民办学校当中不断出现一些严重问题,甚至经营不善而倒闭,再加上新闻媒体的炒作,影响了百姓对民办学校的认知与信心,也一定程度卜动摇了一些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民办学校支持的决心。尤其是最近两年,由于出现了民办中小学因“储备金”

引起的几个重大事件,对全国民办中小学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加上“名校办民校”、生源减少及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新政策等因素,使得相当一批民办中小学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有的举办者甚至产生了退出的念头。

(五)对民办教育的认识有偏差,教育行政部门内、外部协调难度大

在实践中,民办教育的“公益性事业”性质受到挑战,人们片面地认为民办学校是私人企业或营利性机构。由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民办教育的管理、服务不落实以及协调难度非常大,对于解决民办教育的一些重要政策问题,往往教育部门非常积极,但其他相关部门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态度。前几年,社会有关机构(包括环保卫生、税务、新闻媒体、咨询服务企业、各种中介机构等)视民办学校为“唐僧肉”,存在“趁火打劫”的现象。目前,教育外的许多部门对民办学校仍然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缺乏基本的法制观念,部门主义作风严重,对于国家有关民办教育的法律法规不闻不问,工作中抱着部门的“本本”和过去的观念,不能与时俱进。

(六)对民办教育缺乏积极的预期

由于民办教育总体上还处于发展初期,民办教育的法制环境与政策制度也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民办学校总体上是在一个相对艰难的环境下逐步成长发展起来的,民办学校自身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民办学校的办学质量与水平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教育需求,这是客观的事实,是成长中必经的阶段。结合这种现实,一方面我们应当要求所有举办者坚持“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基本办学方向和“公益性事业”的基本性质,本着为社会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基本责任,克服困难,办好每一所学校;同时,也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用更加长远的目光、更加宽容的态度和更加积极的行动,切实支持、鼓励和监督民办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不能因为民办中小学幼儿教育今天的不足,而否定其未来,而看不到其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更不能只用过去或今天的眼光去估价明天的发展。总体上看,我们对中国民办教育的未来发展还缺乏积极的预期。

三、发展趋势展望

伴随中国民办教育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民办中小学幼儿同教育已经进入一个发展的新时期。面对新环境、新挑战,归根结底,是要对民办中小学幼儿教育有新定位、寻找新空间。基于前一阶段的发展实践,大家清楚地看到了民办幼儿教育的成长速度,普遍不怀疑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空间。事实上,目前在幼儿教育领域,民办与公办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鸿沟基本不存在,民办的份额越来越大。我们完全可以预期,“十一五”期间,民办幼儿教育的比例还将进一步扩大,而且将超过公办幼儿教育的规模。

完全不同的是,民办中小学教育遇到了比较严峻的挑战。一段时期以来,有相当一批民办中小学办学困难,甚至被迫关闭。新修订颁布的《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在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的任务中,由政府负全责,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预算。民办中小学今后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在哪里?

民办学校教育范文第2篇

摘要:发展我国民办幼儿教育有其法律依据和重大意义。在市场经济和教育产业化运作背景下,适度均衡发展民办幼儿教育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我国民办幼儿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理清思路,采取有效的对策。

德圣孔子讲过一句名言:名正言顺。哲圣黑格尔也说过:“存在就是合理”。前者说的是,名分不正就难以推行;后者说的是,既然存在肯定有某种理由或必然性。圣人议论自有一定背景。但在我们看来,两个命题如果整合一体,用来指导本文对我国民办幼儿教育的分析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方面,我国民办幼儿教育历经近20年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必有它存在的意义,有其存在的理由(必然性);另一方面,民办幼儿教育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正名定位。在21世纪的新曙光中,发展我国民办幼儿教育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采取何种对策?这是每一个关心中国民办幼儿教育发展的人士不能不关心的。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为我国民办幼儿教育的产生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物质基础、政策条件和内在动力

回顾我国新时期民办幼儿教育从多年无声无息到悄然兴起,从不见经传到刮目相看,从无章可循到有法可依的历程,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6年以前,开始孕育、萌芽,是为初创阶段;第二阶段,1987年至1991年,经过初步发展后调整、规范,是为调整发展阶段;第三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解决了“姓资姓社”问题,民办幼儿教育进入了大发展,是为繁荣阶段。迄止1997年底,全国民办教育机构5万多所,其中民办幼教机构达到2万余所。

在民办教育机构发展的同时,国家相继公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赋予民办教育一定的合法权益,并以此规范其办学行为。

1982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1988年8月发出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委等部门关于加强幼儿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中指出:“幼儿教育事业具有地方性和群众性。发展这项事业不可能也不应该由国家包起来,要依靠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一起来办”;1993年2月颁行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国家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1995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1997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指出:“国家保降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起草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今后3至5年,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力、学体制”。1999年3月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完法规定不仅是发展与完善我国经济制度的指导方针,也是调整与改善我国幼儿教育体制,促进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紧密联系的我国民办幼儿教育发展的法律依据。

上述法律、法规和文件,既为民办幼儿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对民办幼儿教育发展提出了热切期望。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此同时,教育发展也呈现出新的态势和特点。教育类型多样化、办学主体多元化是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幼儿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和共同对策。

在空想社会主义大师罗伯特·欧文创立世界上第一个托幼机构后的一百多年时间内,幼儿教育的类型十分单一。这种情况到了20世纪中叶发生了变化。各种幼儿教育形式纷纷涌现,类型呈现多样化。美国的幼儿教育机构有保育学校、幼儿园和日托中心,还有“普通教育团”、“临时教育室”、“蹦蹦跳跳室”、“小家伙团”、“游戏照顾中心”、“美国儿童中心”等;法国有幼儿学校、幼儿班,还有微型托儿所、“假期中心”、“休息中心”,以及属于“温和过渡形式”的幼儿教育机构(类似我国小学所附设的学前班);英国有“游戏小组”、简易幼儿园、保育学校和保育班等;日本有幼儿园、保育所等。

从第一个幼儿教育机构的创立到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百余年里,不仅幼儿教育类型单一,而且办学主体单一。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幼教机构是公立的(欧文创办),第一个以幼儿园命名的幼教机构则是私立的(福禄倍尔创办)。早期幼教机构主要是私立的、二次大战后呈现办学主体多元化。这是幼儿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目前的办学主体,有小学附设的、有家庭和私人兴办的,还有幼儿家长参与教育机构“值班的”多种办园主体。从世界范围看,除了少数国家把幼儿教育的高级阶段纳入义务教育,多数国家幼儿教育属非义务教育。一般说来,国家在非义务教育阶段费力相对少一些,而这部分职能则由民间承担了。从世界范围看,私立幼教机构大体上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如美国私立的占67%,前联邦德国私立的占67%,日本私立的占60%。

由于历史的原因,改革开放前,就整体而言,我国幼儿教育在30多年的发展中,基本采用了单一的办园类型和单一的办园主体。这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规律的要求和反映。改革开放以后,教育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变化:以市场取向为核心的教育环境给整个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为民办幼儿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需求和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机制。在10多年,尤其近几年的发展中,政府除了对公办幼儿教育继续扶持外,在民办教育方面也给予一定的并且是越来越大的政策扶持,提出了“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16字方针。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民办教育蓬勃兴起,已成为我国幼儿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民办的托幼机构,除了全日制托儿所与幼儿园以外,还有寄宿制、半日制、季节性幼儿园(班)、附设幼儿班等等。

民办幼儿教育的兴办和发展,在我国幼儿教育现代比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本身就是幼教改革的新机制。作为幼儿教育改革的排头兵,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有助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不同层次和多样化的幼儿教育需求;有助于我国幼儿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助于提高幼儿园(所)的管理效率和效益;更为直接有效的是民办教育的发展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我国幼儿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局面,使我国幼儿教育有了一个多渠道、多主体投入的经济基础,进而有力地推动我国幼儿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使我国“穷国办大教育”战略的实施获得切实保证。此外,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还能促进人们办园观念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为拉动经济增长贡献一份力量。我们应当努力为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创设一个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二、民办幼儿教育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其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集中表现为“三患”、“三忧”,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发展民办幼儿教育,作为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穷国办大教育”的必然选择,它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和意义已为人们逐渐关注。但是,民办幼儿教育作为一个新事物,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外部原因——“外患”;二是内部原因——“内忧”。概括起来,可谓“三患”、“三忧”。“三患”的具体表现是:

1.观念误区。大一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及其与之伴随的“左”倾思想,依然在一些人的灵魂深处徘徊,姓资姓社之辩阴魂不散。虽然纯粹的“左”倾言行没有市场,也很少见到,但它却以“变态”的言行表现出来。如有人认为,唯利是图是人的本质。民办教育、民办幼儿园是营利的工具,应当限制发展;有人认为,民办幼儿园非公有国办,政府就不应当给予资助和扶持;有人认为,教育既是产业,学校(包括幼儿园)如同企业,投资人既然投资必有回报,因此,应把民办教育机构视作企业,课以营业税、增殖税……。

2.研究滞后。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伴随民办教育的产生发展,我国理论界也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就整体而言,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民办教育实践的发展:研究人员少,队伍薄弱;研究成果缺乏针对性,流于一般化;基本问题——诸如民办教育的地位、性质、功能,民办教育立法、管理、运行,经济效益(规律)与教育效益(规律),办学盈利与投资回报,自主办学与加强管理,等等,都还未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3.操作混乱。这是观念误区、研究滞后的必然结果。实际操作中的混乱主要体现在:一是定位失当,一些地区,仍权民办教育为“必要补充”,地位视同私人企业;二是多头审批一些地方,教育、工商、公安、民政等均有审批权,且标准不一;三是泛化管理,对不同性质、类型、层次的民办教育“一视同仁”,缺乏针对性,缺乏组织人员保证;四是操作随意性大,宏观政策——“16字方针”缺乏对应的微观机制,如民办教育机构的教师待遇问题。

民办幼儿教育“三患”的存在,主要是外部的,进一步凸现了民办幼儿教育内部的“三忧”。三大“内忧”的具体表现是:

1.动机不纯。从办学动机上看,目前我国民办的幼教办学者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事业型。多由教育战线离、退休干部教师创办,主要是为了发挥余热,奉献社会。办学者大多还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二是“学店型”。“学店型”办学是以赢利为办学的主导动机的。此类办学常以不着边际的承诺开其端,用“偷工减料”(如压课时,大班课等)骗术行乎中,终有聚敛钱财、众夫所指之果。三是混合型。这类办学者并不十分明了教育的本性和特点,他们视“办学”为三百六十行之一行,把办学作为一件事来做,信奉等价交换:我给你子女优质教育,你给我高额回报。人各有志。客观地说,人们的各种动机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教育以育人为天责,虽然办学有效益问题,但托幼机构毕竟是一种公益性机构,过强过甚的赢利动机,肯定是有损质量和育人目的。办学“不得以赢利为目的”与投资应有回报并不是矛盾的。

2.条件无保障。目前,我国民办幼儿教育机构办学条件呈现多极状态:一部分“贵族”幼儿园(所)“硬件”方面不但优于一般民办园(所),而且大大优于一般公办园(所)。而大部分民办园(所)条件则十分简陋,甚至不少是“三无”(无园舍、无设备场地、无专职教师)园(所)。经费来源也无稳定保障,大体保持随收随支就不错了。没有基本条件,教养质量如何保证?

3.人员不稳定。人员状况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主办者或管理者。民办园(所)的创办者多为离退休干部教师,限于年龄、精力、财力等因素,家族式家长式管理居多,并且办园的持续性稳定性较差;二是教师。教师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但由于我国民办教育机构中从教者的待遇、福利、职称等尚无具体规定,民办园(所)很难吸收高水平教师,即时吸引一时,也难保长远。三是生源。生源是决定民办园(所)办学质量的关键问题。由于政策、条件、收费等因素,家长一般以公办园(所)为首选,这在客观上制约了民办园(所)的发展。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如何竞争?

可见,我国民办幼儿教育虽历经10余年,取得很大发展,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问题确实不少,有些甚至是关键性的。这些问题不搞清、不识别,就难以促进事业进一步健康发展。我国民办幼儿教育难在何处?就难在既为“外患”包围,又为“内忧”侵扰!

三、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关键是理清思路,即宏观上的发展战略、中观上的法制规范、微观上的经营机制的多管齐下、齐头并进

毫无疑问,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需要在积极减少“外患”的同时,努力消除“内忧”。现在“外患”已辩,“内忧”已明,就看如何“施治”——祛“三患”,除“三忧”了。我们认为,在“对症下药”之前,还必须首先解决思路问题.即解决宏观上的发展战略、中观上的法制规范、微观上的经营机制问题。本文关注的正是这些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幼儿教育基本是由国家(或集体)“独家”经营的。民办幼儿教育作为一个新事物,其产生和发展必然引起一些争论,有分歧是正常的。关于我国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宏观战略上有两种重要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我国民办园(所)发展速度过快,特别是近年来呈迅猛发展之势,对一些地区的公办园(所)造成一定的冲击,要保证“公有制为主体”,就应严格控制民办园(所)的扩展;另一种意见认为,无论是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方面,还是从挖掘幼儿园(所)潜力、提高幼儿园(所)效益方面,都应该更新观念,加快发展我国的民办幼儿教育。

事物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发展我国民办幼儿教育,既不应徘徊不前,也不应操之过急。应当实事求是,保持适度均衡发展。适度是因为观念的转变、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教育资源的增加、师资力量的配备、迈向农村道路的开辟,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既不能拔苗助长,又不能无所作为,应当根据其内在发展需要及客观条件,顺势而为。均衡,是因为在一些经济富裕地区,民办园(所)已趋饱和,而在一些落后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却是供不应求,入园难的问题还普遍存在。所以,应当在中西部地区鼓励投资办园,缓解当地政府兴办园(所)的压力,逐步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理想。具体地说,倡导“适度均衡发展”,主要是从我国民办幼儿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内在可能上来考虑的。

从客观需要上说,适度均衡发展是主动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需要。我国目前正在有效推进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推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必将导致我国经济结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城乡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并将进一步对幼儿教育的结构与功能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经济生活决定社会生活。幼儿教育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应采取相应措施积极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适度均衡发展正是积极适应这种“双重历史性跨越”的需要。同时,适度均衡发展也是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幼儿教育发展起点低、经费少、速度慢、入园率低,我国是《世界儿童权利公约》的签约国之一,保护儿童权利,大力发展幼儿教育,是我国政府的庄严承诺和应尽的责任。

从内在可能性而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兴起,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持续推行,适龄幼儿接受幼儿教育的需求将呈现出多样化并日益增长。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经济已由短缺经济走向过剩经济,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主要集中在居民个人消费领域方面。过剩经济是效益竞争经济。民办教育机构能较好地适应这种环境条件。可以预见,在中国这样一个高度重视年轻一代文化教育的国度里,21世纪,教育支出将成为我国国民消费强有力的增长点,这将为民办幼儿教育的适度均衡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这一战略将对我国幼教事业发生深远影响。

宏观的发展战略需要中观的法制规范来保证。我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产业,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投资就要引进市场机制,就要树立“经营”的观点,就要形成自我积累、自我成长的良性循环机制。众所周知,一般说来,民办幼儿园都有精打细算、讲求实用、注重效益的特点。正是看到这一点,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社会集资办学的目的是发展教育,经营是为了精打细算,提高效率。盈余作公积金,再分一点,给点回报,这是经营的结果,相当于购买债券”。虽然《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规定“社会力量举办教育机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也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举办幼儿园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但同时也指出“举办者筹措的经费,应保证保育和教育的需要,有一定比例用于改善办园条件,并可提留一定比例的幼儿园基金”。更为重要的是,投资者同举办者、办园者是不同的身份,投资者一定的回报正如同银行贷款的利息一样,应当计入成本或作为经营费用,而扣除成本与经营费用之后才是纯利润。因此,投资者获得一定的回报与教育法并不相悖,与经营者营利谋私更是两码事。

当然,这种“分配”要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实行严格的财务管理,要在清产核算、界定产权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法人财产权,真正使民办园(所)成为具有民事权利和责任、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并对资产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责任。要全面实行成本核算,真正反映出经营效益,防止弄虚作假,中饱私囊。我们应当在这样的理念下,构建我国民办幼儿教育的法制——政策法规和制度体系。目前的工作重心除了补充、修订现有宏观政策法规外,尤其要重视建立相应的合理的具有操作性的规范。这些工作主要是中央政府和省级人民政府的责任。

民办教育发展的微观经营机制涉及许多方面,主要由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制约机制三方面构成。这里仅从民办园(所)内部管理方面提出三条现实性建议或原则。

一是特色化办园原则。民办园(所)同其它事物一样,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没有优势、也就难以创新。民办园(所)与公办园(所)以及民办园(所)自身之间的竞争,一靠实力,二靠特色,而特色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实力。高、大、全、多的办园模式不仅不是理想的模式,并且对于大多数民办园(所)来说是致命的。

二是开放性办园的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民办园(所)对市场、社会及市场对民办园(所)的相互需求与依赖日益直接,民办园(所)受市场调节的影响也会愈来愈大。在这种情况下,封闭性办园已无法为幼儿园赢得生存空间,出路是走开放性办园之路,包括联合办学之路。

民办学校教育范文第3篇

一、“小份额”带来的“大惊讶”

2015年底,为充分把握海淀区“十二五”教育科研工作现状及成效,聚焦问题与不足,了解学校的现实需求,进一步提升海淀区教育科研服务质量,提高区域教育科研水平,海淀区开展了区“十二五”教育科研工作现状问卷调查。本次调研面向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科研干部及科研种子教师三类人群开展。

在问卷统计的过程中,笔者意外地发现有20份问卷来自于民办学校。这个数字在460份问卷回收总量中虽仅占4.34%,但是,如果从民办学校本身数量就少导致其所占基数小来考虑,并以其以往参与类似活动时的“不积极”做反衬,可以发现这个群体的参与度真的是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了。而且,尤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该调研是以无记名网络投票方式开展的,无法定位到参与校具体信息,仅仅凭借各学校自愿、自觉、自发参与。这20份问卷虽是“小众”,在笔者的眼中却被放大了。笔者能从中切实地感受到,这样一个“小众”对教育科研工作的极大热情,以及他们默默的关注与支持。这引发了笔者对海淀民办学校科研现状的追踪,而其结果则让我彻底改观。

二、“小群体”发生的“大变化”

海淀区民办学校对科研调研的积极参与,促使笔者在亲身经历过的几项科研大活动之中做了一个追踪分析。当把一个个小数据汇集到一起,运用对比分析、关键词提取、词频分析等手段后,可以发现:民办学校这个“小群体”在海淀区科研领域正悄悄地发生着“大变化”。

1.市科研论文参与度直线上升

北京市教育科研优秀征文活动,因其组织者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官方身份,而具有较高的公信度和认可度,其获奖作品所代表的学术研究水平也相应地具有了一定的标尺作用。此项活动的参与度可以从参与学校的数量以及提交论文的数量两组数据中得出。

为验证民办学校在此次科研调研中的积极参与究竟是“一时兴起的偶发事件”,还是对科研工作的参与度真的提高了,笔者对比了2014-2015两年中海淀区民办学校参与市科研论文活动的数据,惊喜地发现民办学校在此项活动中的参与度有了大幅度提升。

(1)参与学校涉及面广

2015年,北京市教育科研优秀论文评审征集活动中,海淀区有9所民办学校参加,相对于2014年参与的6所学校,学校数量增加了50%。从学校类型看,9所民办学校涉及完中校4所、,一贯制学校4所,以及幼儿园1所,参与学校的类型丰富多样,覆盖面广,参加学校范围有所扩大。

(2)提交论文数量大幅提升

2014年,海淀区民办学校提交66篇论文,占论文总篇数(2074)的3.18%;到了2015年,海淀区9所民办学校共提交论文155篇,占论文总篇数(2376)的6.5%。对比分析可见,2015年民办学校提交的论文数量已增加到2014年的2.34倍,属大幅增加。

2.市区规划课题申报立项呈上升态势

课题是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单位,是教师研究交流的主要载体和平台,也是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教育科学研究以课题为载体,围绕课题开展教育研究和改革实验。采用课题研究的方式推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是基层科研最基本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科研课题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一个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在此次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到,近几年海淀区民办学校市、区规划课题申报立项的数量和质量表现出上升态势。

(1)市规划课题立项中“掷地有声”

以往,海淀区民办学校很少参与市规划课题申报,截止2012年,参与量一直为零。直到2013年,民办学校开始积极投入到市规划课题申报中来,并且当年年终就有2项成功立项,占当年区立项总数22项的9.1%,不仅实现了海淀区民办学校市级课题立项零的突破,更是为海淀区单年立项总量创历史新高助了一臂之力。值得一提的是,其中1项青年专项课题还是为数不多带有市规划办经费资助的项目,着实在海淀区的市规划课题史册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此之后,建华实验学校又在2015年实现了1项市级课题的成功立项。三年内3项市级规划课题的成功立项,逐渐得到了市里的认可,标志着海淀区民办学校这个为数不多的“小众”,其教育科研水平已达到一定高度。

(2)区规划课题立项中“逐渐升值”

海淀区民办学校在2015年度区“十二五”规划课题申报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立项总数为12项。其中,重点关注课题2项,重点课题4项,一般课题6项。相较海淀区民办学校2010年在区“十二五”规划(第一轮)中的课题立项情况,重点关注课题及重点课题占民办校立项课题总数比例均有所提升,重点关注课题的比例提升了近3个百分点,重点课题则提高了8.33%。这说明,近五年内,海淀区民办学校整体科研水平有了一个大幅度的提升,课题的“含金量”在提升,处于升值中。

(3)群体课题研究中“大显身手”

群体课题是海淀区在教育科研工作中的一种创新性实践,是一种行动性强的基层课题组织和推进方式。群体课题围绕海淀区教育发展中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解决,在全区范围内选择一部分实验校,在教科所专职科研人员的带领下开展团队合作的研究。各实验校在总课题组内部形成统一的研究思路,按照一致的研究进度开展合作研究,并且各实验校在参与群体课题之初即通过子课题的申报,在研究历程中开展相对独立的子课题研究。群体课题独特的组织方式和推进方式,有利于基层学校的一线教师在教科所专职科研人员的带领下,实现理论素养和科研素养的提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办学校参与到海淀区群体课题的研究中来,利用其“自主性”更强的优势,开拓创新,在学校管理方式变革、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大显身手”。在追踪中,笔者发现了逐渐成为项目组骨干校的北外附校及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分别在海淀区“爱生学校”项目 及“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模式创新及育人模式研究”两个群体课题中的“不俗表现”。

北外附校从海淀区群体课题研究中汲取能量,在教师队伍建设方式方法改革上实现教师凝聚力的提升。学校引进旨在提高教师教育忠诚度的项目,让教师共同参与海淀区群体课题“爱生学校项目”的系列工作,听取各行业典范人物的励志报告,或者在学校组织的各类事务上轮换工作,以此培养教师以虔诚之心对待“有益于所有学生生命成长的那些事”。

作为海淀区群体课题“海淀区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模式创新及育人模式研究”骨干学校的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在群体课题研究中积极开展“以一贯制校本课程的规划与实施为核心的育人模式变革”的实践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通过“组建学校‘课程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课程中心”“成立教师研发项目小组”等行之有效的行动研究,实现了学校育人模式的创新,也实现了学校的变革与发展。

三、“小研究”中蕴含“大视野”

教育科研论文是学校干部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智慧的凝练,是在日常“小研究”中孕育出的“小果实”。北京市科研论文题目是一片“富矿”,从其中可以挖掘出一线教师眼中的“宝石”,了解到他们当下研究中的兴趣点和热点。笔者在“追踪”中,挖掘出了海淀区民办学校教师从日常的“小研究”中折射出来的“大视野”,欣喜地发现:教师们研究涉猎范围广泛,触及了当前研究前沿和政策热点,同时不忘坚守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1.触及当前研究前沿,践行教学新理念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以及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也必须要进行相应的变革。学校需要时刻关注教育教学新理念和改革新动态,并且注意将新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在检验的同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根据关键词分析,海淀区民办学校的干部教师在教学类的研究中,对“自主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多有涉及,这反映出民办学校勇于探索实践新课改以来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对近两年海淀区教育改革热词 “深度学习”的实践尝试较多。

2.落实政策热点,落实课改新政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先。随着传统文化日益受到国家与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阶段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所应承担的关键性作用。为把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教育部于同年下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海淀区各学校都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中加强关注传统文化教育和立德树人,包括民办学校。

海淀区民办学校依据新的课改理念,对“传统文化教育”“立德树人”等方针政策的落实与实施,在教师们提交的市科研论文的题目中得以清晰地反映。有6篇文章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其中尤其注重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来塑造学生优秀品格。

3.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育教学实践无论怎样创新,都要把课堂教学的研究做好,坚守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民办学校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突出,这从2015年市科研论文的提交情况可以看出。

2015年市科研论文征集活动中,民办学校共提交论文155篇。在论文类别分布上看,“学科教学”类比例最大,82篇,占52.90%;“教育教学理论”类位居第二,48篇,占30.97%;紧跟着的是“德育、班主任工作”类与“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类,数量分别为19篇与6篇,比例分别为12.26%与3.87%。

从数据统计分析看,民办学校参与市论文评审活动的积极性在提升。其中,一贯制学校和完中校的学科教师是参与的主体,这也是教师作为教育科研工作主体的体现;干部及班主任群体也有参与,但在今后还应提高他们参与的范围及力度。

另外,广大干部教师在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中,关注教学方法策略较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较多,也有些教师把精力集中于探索新的学习方式。

从关键词词频分析看,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学习,其中,关注教学中“方法”“策略”“途径”的研究较多,有28篇论文涉及到;对学生的学习关注比较多,关注学生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文章有8篇;关注内容的范围也比较广,除了“学习方法”,还有“学习过程”“学习动机”“学习效果”等,涉及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

四、“小发展”后面的“大力量”

在追踪挖掘到以上线索之后,不禁让人心生疑问:为什么海淀区民办教育这个‘小众’群体会有如此大的科研积极性,并且有这样良好的发展态势?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大量查阅有关资料后,最终在海淀区教委陆主任的一次讲话中找到了答案,发现了海淀区民办学校一步步“小发展”后面的“大力量”。

近些年,海淀区加大办学体制改革力度,予以民办教育更大的政策倾斜,为其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力量。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和办学潜力,海淀区依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关于“要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的要求,遵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在教育改革中,体制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结构调整是重点、提高质量和办学效益是目的”的精神,结合海淀区的实际,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办学,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探索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办学方式,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实现海淀区办学体制的多样化。

海淀区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对民办教育进行科学规划和宏观统筹。支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促进民办中小学办出水平、办有特色,鼓励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加快精品化、集团化发展。委托民办学校承担有关教育和培训任务,给予相应的教育经费支持。依法完善对民办学校的管理和督导制度,建立办学风险防范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健全民办学校变更与退出机制。

2013年, 海淀区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规范民办教育实现健康发展。制定《关于促进民办基础教育发展的若干办法》,努力创设平台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积极引导民办教育抓住机遇、壮大规模、提高质量,实现品牌化发展。2013年,海淀区民办中小学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呈现较大增幅,有12所民办教育培训机构通过海淀区“示范性民办培训学校”评估检查,民办教育办学声誉进一步提高,整体保持了健康稳定发展。在海淀区的基础教育发展目标定位中,到2025年,将创建10所示范性民办教育培训机构。

海淀区教委陆云泉主任在接受裴娣娜带领的“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新特征” 项目调研时指出:“为了使海淀区教育形态让人民满意,就要提供丰富的、可选择的教育。现在不满意在于不能选择。美国几百年的教育都是有选择的。西方国家精英都在私立学校……海淀区要支持民办学校的大力发展。现在全国人大通过民办教育修正法,修正案一打开,民办教育要大发展。……在海淀今后的教育结构中应该是多元的。……以后可能最好的学校是私立的。”

民办学校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家庭;社会;学校;科学发展观

教育的最基本功能是对民众起到教化作用,净化青少年的心灵,最终达到全体公民令行禁止按规则办事,使社会上一切事情都井然有序、有章可循,全体公民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过教育使社会变成一个和谐向上、欣欣向荣的社会。做到了这些我认为才真正实现了教育的目的。我们今天的教育,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财力,花了大量的人力,可是教育的发展却越来越偏离正确的轨道,教育最基本的功能越来越弱化或淡化,教育表现出越来越功利性,越来越偏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其表现从以下几点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一、教育出现了短板

教育由三大板块构成,即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构成。这三大板块可以看作拉着教育这辆承载着十三亿人厚望的重型车辆前进的三匹马。可是这三匹马中,其中的两匹马,已经出现病态。这两匹马即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现在全社会只讲金钱,而对全体公民的教育教化却很少有人去重视、有部门去重视。所以说社会教育是病态的。而家庭教育昵?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父母绝大部分不在身边,父母对孩子根本谈不上教育,更何况这些孩子的父母们在社会教育病态的情况下,有的已经迷失了方向。所以说家庭教育也是病态的。综上所述,教育的三大板块,缺失了两块,三匹马已经病倒了两匹,只剩下学校教育这匹马拉着十几亿人的重托与厚望,在吃力的、蹒跚的前行。所以说教育出现了短板。

二、学校教育偏离了正确轨道,丢失了本真

古今中外、各个国家的基础教育,都是公益性质的,具有慈善性的,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和素养。学校教育历来都是公办和民办互补,但不论是公办还是民办都是公益性的,特别是民办更具有慈善性质,可我们的学校教育性质又如何呢?在国家政策允许社会力量办学的情况下,涌现出了一大批私立学校即民办学校。可这些民办学校是为了公益事业而办学吗?他们又做了多少慈善事情?大家细细品味就不言自明了。现在的民办学校越来越贵族化、集团化、产业化。民办学校办学的目的就是裸的牟利,披着办学的外衣,大肆敛财。把教育与谋利纠结在一起,已经玷污了教育的神圣。一些民办学校不但没有做慈善事情,不但没有促进教育良性发展,反而搅浑了学校教育这潭本应清澈的水。民办教育何来这么大的能量搅浑学校教育这潭水泥?原因在于部分民办学校的产生就令人质疑,它是依附于公办学校而产生的,很多民办学校刚开始的初级阶段大部分是公办学校的校中校,或一些名校的分校,随着国家政策的限制,这些校中校或分校,摇身变成了民办学校。这样就使一部分国有资产私有化,并且这些民办学校挖走了大量的公办优秀教师,因为有了这些优秀教师,民办学校增加了提高收费标准的筹码,动辄每生每期收费几千元(这具有慈善性、公益性吗?)。公办学校由于资产和教师的流失,就慢慢走下坡路,有的甚至一蹶一振。还有一些民办学校依仗自己的高收费,不惜采用给高回扣的方式与公办学校争生源,大打拉生源大战,导致公办学校生源越来越少,老师不能安心教学。

三、新课改被形式化,成了某些“名校”扩大宣传的噱头,甚至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实施十几年了,可素质教育的成果并没有凸显出来。这一方面与教育出成效的漫长周期有关,另一方面素质教育在落实过程中,流于形式,只停留在表面上。从2001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新课改,新课改虽然搞的很热闹,但出现了一种急功近利的现象,新课改形成了一种喧嚣的场面,变成了某些学校进行宣传的噱头。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创造性。众所周知创新性和创造性是不能通过分数来体现的,然而我们的很多学校检验新课改成功与否的标准仍是学生的分数,并且很多学校打着新课改的幌子,打着变"师本课堂为生本课堂"的幌子,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变成了以练代学,把学生的思维限定在了一份份导学案之内。很多学校采取导学案进行教与学,这样看起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质上对生的思维更加禁固,学生的所有时间都在思考讨论导学案上已设定好的内容,老师的点拨也仅限于导学案之内,所以学生的思维活动就被牢牢的限制在导学案这个小框框之中,对培养学生异想天开的想象力是一种扼杀。缺乏想象力的学生是绝对没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以牺牲学生的想象力为代价换取高分的新课改,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吗?这样的新课改能不与素质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吗?古人云"教无定法",学也无定法,所以我认为新课改不能一窝蜂的推行某种模式,应充分相信教师,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放手让教师因材施教,这样才符合教育规律。

要使教育回到科学发展道路上,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民办学校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办教育;教育成本;收费标准;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7-0051-02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有知情权,同样作为教育消费的消费者而言,学生和家长也有教育收费的知情权。他们有必要知道学费的构成、制定收费标准的依据,以及学费的金额。但是从目前来看,教育收费可以说是一本糊涂账,民办学校不知道哪些属于收费内容,哪些不属于收费内容,家长更是无从知晓。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在这个无形的博弈中,家长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各种不明不白的收费项目,民办学校也不知它的收费是否收回了它的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是收多了还是少了,因此,导致民办学校收费逐年攀升而教育消费的消费者却无处诉说,也不知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面对高昂的教育个人支出有人长叹:“教育成本:不堪承受之重”。更何况,民办学校的学生还要交纳建校费等,使家庭的教育负担更为沉重。民办学校的收费标准已经逼近甚至超过了我国广大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极限。那么,民办学校该收什么费? 民办学校收费的依据到底是什么?如何确定民办学校的收费标准?这些问题都关系到教育消费的知情权。在民办学校产生后,国家出台了关于《社会力量办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民办学校的学费标准以教育成本来确定。招生学校应根据学生教育成本报有关部门审核备案后,向社会公布执行。可见,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指标是合理确定收费标准的依据,同时也是增加民办学校收费的透明度,民办学校学费应按合理教育成本原则来确定。那么,如何根据学校当地实际情况和实际教育成本来确定一个合理的收费标准。这个问题会直接影响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规范民办学校收费的合理性已经刻不容缓。

1民办学校教育成本内容及项目

1.1民办学校教育成本内容

高等教育成本是劳动力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以及维持个人生理需要所消耗的价值总和。高等教育成本就其内容范围来看,可以分为广义教育成本和狭义教育成本。广义教育成本是指培养一个高校学生,民办学校、家庭和社会所耗费的全部费用。从这一划分的角度出发,广义教育成本可包括:①教育人员费用、学习设施费用、物资耗费、设备设施折旧费等,也可称为“机构成本”,属于学校的经常性开支和基建设备等的资本投入。②学生生活成本,包括学费及日常学习和生活开支,以及为学习需要的学费、书本、文具、其他教育费用及服装费用、往返交通支付的费用。这些成本与学生的生活水平、居住情况(住校、租屋、走读)和院校所在地区有密切的关系。③因学习而放弃工作收入的间接成本,即“机会成本”。

1.2民办学校教育成本项目

教育成本按计入方式不同分为直接成本项目和间接成本项目两大类。

直接成本是指直接用于培养学生的各项费用。直接成本项目包括:①教师成本,即教学人员的工资、课酬、津贴、奖金、社保、医保以及按工资比例提取的福利费、教育经费、工会经费、住房公积金等;②直接用于教学的教学资料、材料、用具等;③教学部门的差旅费、水电费、网络通信费等;④直接用于学生的费用,如学生实习实验费、学生活动费、奖助学金、学生艺术团、军训等费用;⑤教学设备(包括教学楼、实验楼等)的购置费、折旧费和大修理费;⑥为教学、学生宿舍购买土地的使用费或其他长期资产支出;⑦考务费,包括学生讲义、试卷的印刷费、教师的监考费;⑧图书购置费;⑨为教学服务的科研项目经费;⑩其他直接费用,如校园绿化费、清洁费等。

间接成本项目包括:①教辅部门(招生办、教务处、学工处、图书馆等)、行政部门如财务(负责校卡和学费管理人员)、校卫队等人员的基本工资、津贴、奖金、社保、医保以及按工资比例提取的福利费、教育经费、工会经费、住房公积金等;②教辅等部门耗用的文具费、差旅费、网络通信费、水电费等;③招生业务费、就业分配费、课程建设费等;④其他间接费用。

1.3我国民办学校学费成本的构成

我国民办学校现行核算学费标准时主要是依据教育成本中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项目的投入与消耗确定的。民办学校的学费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建校费,另一部分是学费。其中,建校费是向学生收取的对民办学校核算的学校硬件设施投资的补偿和回报,而学费是指为维持日常教学秩序应由学生分担的部分教育成本。

按现行高校财务制度,民办学校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而固定资产折旧又是教育成本核算的重要构成,为解决这一难题,首先要对民办学校固定资产按房屋建筑物、图书、设备、土地等进行科学分类。其次确定折旧方法和折旧率,借鉴企业会计核算的方法,房屋建筑物和设备实行直线折旧法,房屋建筑物折旧年限为20~50年,折旧率为2%~5%;设备折旧年限为3~5年,折旧率20%~33%。电脑、摄影机等电子设备由于受技术进步影响大、更新换代快,宜采用加速折旧法,折旧年限控制在3年内。

此外,应剔除的与民办学校教育成本核算无关的费用有:与教学无直接关联的人员工资开支,如专职科研人员、后勤社会化改革后的后勤人员工资;经营性用房和出租的房屋;校办企业的支出;离退休人员经费,离退休人员已不再从事教育及管理工作,其费用不宜作为教育成本的组成部分;后勤经费,后勤部门包括车队、膳食中心、维修中心、绿化中心、商务中心等,这些部门的费用与教育成本无直接关系,也不得计入。

2制定收费标准的原则

民办学校在制定收费标准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收费有别的原则。公办学校的收费是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属于教育成本分担的补偿:民办学校收费是教育服务价格的收取。公办高校的收费限制在生均培养成本的20%~25%,而民办学校不应该限定比例。

二是参照成本收费的原则。民办学校收费标准应参照完全成本收费,包括建筑成本、管理成本、运行成本等。

三是因校而异的原则。每个学校的投资、校舍、师资、规模、专业等不一样,不宜采用一个标准。但不得对同一学校的同一专业且同一年级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收费标准。

四是政府指导调控的原则。民办学校自定标准,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加强指导调控,采用核准收费、备案公告制度,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民办教育的收费管理的监督工作。

3制定收费标准应考虑的其他因素

3.1教育市场的供求关系

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好坏可以从教学质量、毕业生升学就业、社会回报等方面来衡量。教学设备设施比较好、师资比较强、办学质量好、市场需求高的学校可以依托质量优势适当多收一些学费。以质论价,用市场竞争下实现的优胜劣汰去管理民办学校,是发展民办教育的正确选择。

3.2居民承受能力

公办学校已经得到了国家财政的经费补助,实行的是低收费,而民办学校则是依靠自己的教育服务向学生收取费用来运作的,收费肯定要高一些。但是放开民办学校的收费,让市场去调节,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3.3政府投入与社会捐赠

民办学校在核算教育成本时,应该考虑到政府的财政投入情况。如果一所民办学校获得政府投入,那么在成本核算时应该从总成本中减去这部分政府投入,减轻学生的负担。社会捐赠分为指定目的的捐赠和没有指定目的的捐赠,对于指定目的的捐赠,民办学校要保证做到专款专用,在成本核算时应减去这部分捐赠资金的投入,降低成本。对于没有指定目的的捐赠,民办学校也应根据这部分资金的实际用途,在相应的成本项目中扣除。

3.4科研支出

科研支出,反映高等学校为完成所承担的各类科研任务,以及所属科研机构所发生的各类费用开支。目前,公办高校的科研费用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经费,而民办高校的科研费用一般来自于自筹资金。虽然民办高校的科研支出所占比例不大,不是教学的直接成本,但是考虑到民办高校科研经费来源的特殊性,以及科研与教学的相关性,建议在计算生均成本时将其考虑在内。

3.5奖助学金

奖助学金是指高等学校按国家规定对各类在校学生发放的奖助学金及生活补贴。奖助学金支出并非教育过程中的耗费的资源,而属转移支付范围,严格讲不属于成本范围。

学校既要按国家规定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又要拿出学费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勤工助学和贫困学生补助,这些支出都是学校经常性开支的一部分,虽然不直接作用于教学活动,却能够使学生专心完成学业,固应计入当期成本。

3.6纳税成本

民办学校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典型案例;民办学校;特色发展密码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0-0041-04

【作者简介】万恒,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上海,200062)港澳台与海外教育研究室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学校特色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学校自然发展的结果,更是学校在办学实践中不断酝酿、提炼转化发展起来的。如果说公办学校的特色化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那么,民办学校的特色化发展则是一个从一到多、逐步完善的过程。通常情况下,民办学校是以某一特色而开办起来的,通过不断实践转化,逐步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综观近些年来对民办中小学特色化实践的研究,可以从其路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这两个方面破译民办学校特色发展密码,也为广大中小学的特色化发展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一、民办学校特色发展路径分析

特色是民办学校的生命。在办学理念方面,民办学校以先进性、科学性和独特性为特色。在办学定位上,民办学校是以“差异化办学,满足社会多样化教育需求”为核心价值追求的。根据现有的民办学校办学定位研究,可以看出,民办学校主要有为普通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满足特殊人群如外籍儿童的教育需求,为农民工子弟提供教育,以及为需要出国的学生提供预备教育等类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民办学校则是以多样化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特点。

学校特色化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民办学校在特色化发展过程中,大多经历了“提出特色―实践探索―修改完善―趋于稳定”这四个环节。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条特色发展路径:

(一)与名校联合办学,以文化促特色

公办名校的文化是靠历史传承和自然积淀而形成的,而民办学校的文化则是靠办学者主动建构的。基于名校的办学基础,借助其独特文化,以文化促特色是民办学校特色化发展路径之一。名校,文化特色恰恰是其独特的一张名片,是一所学校的历代师生共同选择、慢慢积淀、锤炼而成的。因为每一所学校都是在不同的时期、地域和环境中创办成长的,有着自己的经历和传承,很多名校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校园精神上存在差异。所以说,文化特色是让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最大差异。名校,因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办学效果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依托名校办学,短期来看,可以有效地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增强社会对学校的信任度;长远来看,可以依托名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促进学校的特色化发展。如上海市华育、立达、兰生复旦、进华初级中学等,都曾经与上海的名校如上海中学、大同中学、复旦中学、华东师大二附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名校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校园精神,在其师生身上留下了深厚烙印,也激发着这类民办学校创办者既能够传承传统办学特色,又敢于不断创新。他们不崇尚空谈和空学问,强调学生在体验、合作中经世务实,在最近几年中又发展出一批特色项目,进一步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校课程内涵。

(二)教育理念先行,自主探索特色

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命脉,“理念创新”是学校走向成功、走向特色的标志。民办学校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和学校所处的地域特点,提出了适应学生发展需求和符合学校所处地域特点的教育理念,并依据此理念开展学校教育。理念需要多维度、多层面的创新。学校的办学理念可分为有关管理职能的、有关工作内容的、有关人的三个方面。其中,有关人的理念涉及学校各方面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指对学校利益相关者作为一种客体在教育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与判断,有校长观、教师观、学生观、家长观等。校长观决定了学校领导核心角色是什么,学生观则决定了教师教书育人理念及学校的课程观,将以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等。家长,是学校的利益相关者,如何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进行自我教育观念更新,不同学校基于不同的家长观,将选择不同的家校合作模式……教育理念先行,并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逐步探索自身的特色,形成独特的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家校社区合作机制等,都将引领学校走向特色发展。

当前,学校在通过教育理念先行,探索学校特色发展的过程中,多以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和国际先进的教育理论为出发点,来确定学校课程,对应也会有不同的学校管理体系与学生评价标准。如全语言教学、社会课程教育、品格教育、多元文化教育、适性发展教育等理念在民办学校的探索实践,已经颇具影响力。具体到学校,上外附小的全语言教学、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的品格教育,上外静安附小的“小脚丫走五洲”特色活动课程及家校合作,都已经形成其独具魅力的学校特色。

(三)创新育人模式,以模式为特色

育人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进行人才培养的总和。育人模式,是一所学校准备如何培养人的集中体现。研究者认为,学校的育人模式主要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基于学校学制特点而形成的学段纵向衔接的育人模式;第二类是学校特定的育人方式;第三类是国际理解教育特色育人模式;第四类是以普职融通特色的育人模式。创新育人模式的前提,都应该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理解并尊重学生差异,即学生的天赋所有,发现、唤醒、激发每位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这才是创新或者优化育人模式的根本。民办中小学在育人模式上的创新,主要集中在第一类和第三类。

民办学校有很大一部分是小学、初中一贯制学校,这类学校在育人模式上,可以现很好的纵向衔接育人模式。有些学校在此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了“纵向有效衔接+横向丰富多元”中学和小学有效衔接的育人模式。这样的育人模式因为其显著提升的教育质量和便捷的升学方式,受到了很多家长的青睐。如上海实验学校,将12年学制调整为10年,便于一些学生提前升入高等院校,也有通道让学生回到正常学制学校。如上海协和双语学校,其分为国内学历、国内学历与国外高中学历双结合、国际课程如IB课程等,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求的同时,中西合璧的国际教育,引领着学校教育的特色发展方向。

(四)改革管理机制,以管理突显特色

学校管理机制,是民办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又一路径。改革管理机制,表现在对学校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以这一路径进行特色化发展的民办学校,多为企业办学,或者有一定办学基础的学校。企业办学,大多将一些有效的、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企业管理经验选择性地迁移到学校办学中,一方面可以吸收企业管理的优势,另一方面又可以摒弃纯公办学校管理中的不足。从学校行政班子扁平化,到学校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改传统的行政架构为“扁平化”,让学校管理有了新的思维。如北京新英才学校采取导师制及小班教学管理模式,突显个性辅导优势,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激发了学生潜能,全面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有些民办学校还适时对学校的办学体制、教育督导等方面进行改革,不断在学校管理机制中融入先进的、符合学校发展需求的元素,构建了中外文化交融的优质民办学校。

二、影响民办学校特色发展路径选择的因素分析

任何一所学校的发展,必然受到基本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基本因素,包括经济条件、地方政府、城镇化发展等带来的学校发展变化;内部因素,主要是指教师群体、中层干部以及骨干教师的问题;外部因素,主要是学生群体,毕竟生源的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都会影响学校发展,其背后也是家长、社区等带来的问题。

民办学校的特色发展路径选择,同样离不开这些因素的影响,相对于普通公办学校,其特色发展路径选择,则主要受到行政部门的引导、人才培养的需求、校长的个性三个方面的影响。

(一)行政部门的引导

行政部门的引导,是民办学校特色发展路径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民办学校虽然享有较大程度的办学自由,但依然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与引导。行政部门对民办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对民办学校的年度检查、发放学校特色发展专项资金等方式产生。当前,政府对民办学校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都会对民办学校进行一年一次的办学情况检查,其目的在于督促民办学校规范办学,加强民办学校条件改进,及时地发现民办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的问题,督促学校的特色化发展路径不要偏离教育的正常轨道。另外,政府发放学校特色发展专项资金,也是影响民办学校特色化发展路径的重要因素。政府通过发放学校特色发展专项资金,吸引民办学校来申请资金,并以此来促进民办学校的特色化发展。例如上海市教委在2013年、2015年举办了两轮民办中小学特色校(项目)创建工作,给予经费及校长培训,引导并支持学校的特色化发展。

(二)人才培养的需求

民办教育要想健康持续地发展,必须走特色之路,同时重视办学质量。民办学校的办学质量,不仅仅体现在为重点院校输送了多少学生,更需要依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来发展自己的特色,办有特色的专业教育,关注每个个体的成长。综观民办学校,可以看出,不同时期开办的民办学校的特色是不同的,但相同的是,这些学校的特色化发展都是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跟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而发生变化。如北京君谊中学开设了美术专业、播音与主持专业、编导专业、摄影摄像专业、动漫专业、舞蹈专业、篮球专业等多种高考专业课,为学生开辟了多样化的升学渠道,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潜质自由选择发展方向及目标。近几年来,特色班教学成果显著,传媒班、美术班高三专业通过率均达到100%,艺术类考生100%考取了本科,极大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当一部分家庭开始追求更高质量更富内涵的学校教育的时候,民办学校大多以提供境内学生的优质升学教育为特色,而当优质已经退伍,双语教育成为需求的时候,以双语教育为特色的民办学校又开始登场。比如,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有着大量的境外人口,为了满足这部分人群对双语教育的需求,上海掀起了一阵以境外学生为教育对象,与海外名校联合办学,中外融合、纯外语教育为特色的民办学校发展热潮。

民办学校的特色形成,关键还是体现在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及人的发展需求而开发的特色校本课程上。如北京新英才学校在课堂和课程上进行了不断创新。新英才学校课堂不仅保留了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引入了国外互动的教学模式。在课程上则采用“3G+X”体系,即国家课程、国学课程和国际课程的“3G”课程,“X”则代表校本课程,其中包括品格课程、习惯课程、活动课程等。无论民办学校还是公办学校,真正的教育都需要赋予学生生存与发展的本领,并鼓励他们去发掘能够终身受益的兴趣,全面并个性化发展。

(三)校长的个性

校长的个性,包括校长的办学思想、管理风格、公关能力和人格魅力等。办好一所学校的基础是要有好的教师,而有了这个基础之后,学校能不能办好,关键就在于校长。因此,校长的个性,对于民办学校的特色化发展路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各种途径观察一些知名民办学校校长的个性,能够发现他们身上显示出一些共同个性,比如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够顺应时代特点、敢于改革创新等。这些个性特点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一所好的学校。有学者认为,校长个性特点与学校特色的关联,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校长个性的独特性是导致学校特色鲜明性的核心因素;第二,校长个性的优质性,能够使学校的特色表现出很高的先进性;第三,校长个性的丰富性必然会产生学校特色的多样性。从若干民办学校校长办学经历进行个案研究,可以发现从学校的办、教育目标的确定、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及在学校与社会关系之间的维护上,无不体现着这些学校校长的个性特点。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一所民办学校而言,校长的个性对学校特色化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民办学校教育范文第7篇

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中小学的监管比较注重硬件设施和安全、卫生等底线,对民办中小学的教育质量目前还缺乏一整套监控管理体系,普遍存在监管制度不完善、监管内容不明确、监管机制不健全、监管评价不科学等问题。因此,构建民办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控管理体系势在必行。石碣镇教办从2008年底开始承担东莞市“十一五”招标课题“民办教育质量监控管理的研究”,在省市专家、领导的指导下,以石碣镇10所民办中小学为阵地,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民办中小学教育质量实施监管,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出台政府文件,实行制度监管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提高民办中小学教育质量,首先要对民办学校实行规范化管理,实行规范管理的基础是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近年来,石碣镇教办对民办中小学的管理,先后制定出台了21项管理制度,对民办中小学的招生管理、安全管理、卫生管理、校车管理、财务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作了明确的制度规定,并严格按制度抓好检查落实。对特别重要的、关乎全局的制度,我们以镇政府文件的形式制定并下发。如《石碣镇民办学校(幼儿园)量化考核评估管理办法》,就是以镇政府文件形式,从招生、收费、安全、卫生、计划生育、教师聘用、竞赛获奖、等级学校等12个方面对全镇民办学校、幼儿园实行量化考评管理。这份文件对规范我镇民办学校的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考评日常工作,实行过程监管

很多地方对民办学校的监管,一般都重视一年一次的年审,加上落实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布置的专项检查,对民办学校的日常管理往往带有随意性,缺乏过程的有效监管。针对这种现状,石碣镇教育办在重视年审和落实上级专项检查的同时,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对民办学校日常管理的检查和考评。镇教办为此制定了《石碣镇民办学校(幼儿园)日常管理考评表》,主要分四个渠道进行考评:一是对镇教办布置的每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评打分;二是镇其它职能部门布置的任务完成情况委托其考评打分;三是镇教办每条线的人员下学校检查必须有考评记录;四是镇教办挂点民办学校人员每周一次必须有监管记录。比如对教师教学常规的检查,镇教办组织人员随机抽查教师的备课情况、作业批改情况,实施推门听课制度,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通过集体评课、教研活动进行研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民办学校教师教学水平。实施过程监管,不仅使民办学校的常规管理落到实处,而且完成镇教办和其他职能部门布置的工作任务的质量明显提高。

三、落实挂点人员,实行定点监管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监管,更好地发挥镇教办的服务职能,更及时准确地了解每间民办学校的具体情况,做到上传下达,下情上传,促进镇教办与民办学校之间的及时联系与有效沟通,督促民办学校实行规范化管理,更好地为民办学校解决实际困难,石碣镇教办制定了《石碣镇教办工作人员与民办学校挂钩联系制度》,规定教办工作人员每人必须挂钩联系一所民办学校,明确挂钩人员的职责,要求每周不少于一次到学校检查工作,提供服务,了解并协助指导学校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对学校自身无力解决的困难和重大问题,提交镇教办领导和镇分管领导研究处理。教办工作人员对学校工作的监管、服务,包括学校行政管理、教学业务管理、教研科研、财务后勤管理、安全工作、卫生工作、家庭教育、投诉等各方面,镇教办每学期组织一次对教办工作人员挂钩联系学校工作情况进行考评,并把考评成绩与评先评优和绩效工资等挂钩。由于有一名教办干部常年挂点学校,每周至少一次到校检查各项工作,学校日常工作不敢懒怠、不敢应付、不敢漂浮,学校常规管理职责明确、落实到位、效果良好。

四、推动等级创建,实行督导监管

创建等级学校,是民办学校走规范化发展、优质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此,石碣镇教育办积极引领,大力支持、鼓励民办学校创等级,树品牌,把争创等级学校作为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加大民办学校硬件投入、提高民办学校管理水平、提升民办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镇教办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制订全镇民办学校创等级学校专项规划,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和校董事会重视程度排出创等级学校时间表,要求在三年内全镇民办学校上等级学校的比例达80%以上;二是将民办学校创等级学校数纳入镇教办每年工作计划中必须完成的实事之一;三是争取镇委、镇政府领导重视支持,出台了《石碣镇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实施办法》,对被评上市三星级、市四星级、市一级的学校给予3万元至15万元的奖励;四是教办相关工作人员根据不同等级学校的标准,深入到学校指导、督促,严格按要求抓落实,抓到位;五是有创等级任务的学校在民办学校校董、校长例会上汇报工作进度,并在《石碣教育视窗》和石碣教育网上通报进展情况。由于借助市教育督导这一强大的推手,我镇民办学校创等级工作可以说是突飞猛进,硕果累累,成为全市民办教育的排头兵。

五、协调职能部门,实行联合监管

民办学校的管理,除了教育主管部门外,还牵涉到公安、交警、消防、综治、物价、财政、卫生、工商、文化、环保、综合执法、审计、等十几个政府职能部门。为了协调政府各职能部门对民办学校的监管,石碣镇教办争取镇委、镇政府的重视支持,成立了“石碣镇民办教育管理领导小组”,规定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如镇卫生办的职责是:负责对校园传染病的防治管理工作,对群众性突发疾病进行监控和防治;负责对学生进行相关疾病和卫生知识的教育,对学生进行体检;负责对校园饭堂、小卖部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各成员单位每季度召开一次协调会议,协调解决民办教育发展中的难题,共商民办学校管理之策。凡是省、市布置的各项重大检查,镇教办都与相关成员单位一起实行联合检查,各自考评,联合检查结束后,再由镇教办对相关成员单位的考评进行综合,然后针对每一间学校发出整改通知书,要求其逐项整改。整改期限一到,由镇教办组织相关成员单位进行验收检查。

六、搭建家校平台,实行家长监管

对民办学校而言,家长的认可是学校生存的关键,家长的满意度是民办学校的生命线。作为基层教育主管部门,我们想方设法搭建家校联系平台,为家长参与民办学校教育质量的监管尽可能畅通渠道,提供条件。2009年初,镇教办选择新民学校作为试点学校,让新民学校承担子课题《家长有效参与民办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控管理的研究》。镇教育办指导学校成立了三级家长委员会,即班级家长委员会、年级家长委员会和校级家长委员会,三级家长委员会成员每学期分别为学校、年级、班级的工作做一次全面考评,考评结果纳入各校的年审。为了让考评更具有真实性,不走过场,镇教育办与学校一起组织三级家长委员会成员做到“四个参与”和“五个走进”。“四个参与”指家长参与学校工作计划制订,参与学校制度修订,参与学校重要活动,参与教职员工年度考评。“五个走进”指家长走进课堂听课,走进考场监考,走进食堂用餐,走进校车跟车,走进教职工例会旁听。2010年,镇教育办在全镇民办学校推广了新民学校的做法,全镇所有民办中小学都成立了三级家长委员会,让广大家长参与学校各项工作的监管。经过两年的实践,家校关系更加融洽,学校管理更加规范,家长满意度明显提升。

七、精心组织年审,实行综合监管

按东莞市教育局的要求,每年4月份,镇街一级教育主管部门对辖区内民办学校进行年审。石碣镇教育办严格按照市教育局有关年审的文件要求和《石碣镇民办学校(幼儿园)考核评估管理办法》,组织足够的力量对每一所民办学校进行全面、详尽的考评。检查分五个小组,每小组配备3人,分别从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教学教研、安全卫生、执行法规五个方面十二大项进行检查,主要采用“听工作汇报、查档案资料、看校园场所、问师生家长”等方法进行,每位检查组成员逐项打分,综合汇总分数后,集中进行评议。集中评议时,要将制度监管、过程监管、定点监管、督导监管、联合监管、家长监管的相关记录考评数据一一列表汇总,形成每间学校的年审得分。年审材料形成书面通知反馈给学校,督促学校按整改通知书要求整改到位。

民办学校教育范文第8篇

1996年7月上饶县教育人士徐子浩率先创办民办求实中学,建立上饶县第一所民办教育学校,开创了社会投资上饶县兴办教育的先河。特别是2002年12月之后,国家先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民办教育学校的法律地位,确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地激发了社会力量投资上饶县兴办民办学校的热情。自1996年以来,我县民办教育学校已经历了12年的发展。在这12年的发展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大力解放思想、落实政策,统筹安排,为民办教育学校的创办创造条件,培育市场,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办学。县教育局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法律精神,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实行严把办学审批,强化过程督导,实践教育服务等一系列服务型管理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我县民办教育学校的蓬勃发展。现今,社会力量在我县办学投资共计11870万元,建立基础教育民办学校14所,拥有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共计254教学班,12367名学生,其中高中学生3086名,占全县总数27%;初中在校生5672名,占全县中学生总数18%;小学生3609名,占全县小学生总数8%,全县民办幼儿园333所,在园学生8368名。民办学校聘用教师1167名。形成我县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的发展促进群众对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城市日益扩大,县城住户与外来务工人员日益增加,要求在县城接受教育的学生日益增多。我县是个劳务输出大县,随着大量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造成了留守儿童的不断增多,客观上导致需要接受寄宿制的学生不断增加。在我县教育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县城已有的公办学校招生已经饱和,公办学校容纳寄宿制学生的条件不足,县城新增公办学校尚在筹建之中,面对高中的入学率与县城中小学校的就学率年年不断增长的压力,直面群众要求子女接受县城寄宿制教育的需求,民办教育学校的发展无疑缓解了穷财政办大教育的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弥补了教育投入的不足。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在不断的提升,2006年、2007年、2008年民办学校高考学生达二本以上分数的人数,分别是140人、135人、183人,民办学校连续三年分别为县中输送优秀初中毕业生468名、473名、537名,实现了民办学校的教育持续发展,其中私立清林学校被省、市教育部门分别授予“江西省重点建设中学”、“上饶市重点中学”、“上饶市重点民办中学”。

二、民办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教育的科学发展既是数量的增加,规模扩大的过程,也是教育内涵提升,社会效益增长的进程。尽管我县民办教育学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态,但是民办学校的发展往往只是表现民办学校数量的增多,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条件的改善方面,就教育发展的本质而言,是量的变化,属于浅层次的教育发展。立足于我县打造“教育名县”,实现教育教学优质化的发展需要来看,更亟待着民办教育学校的内涵发展。民办学校的内涵发展应该是以科学的办学理念,运用先进的教学管理,培养优质教育资源,开创优越教育环境,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教育的最大社会效益。因此,教育的科学发展需要我们理性地透视民办学校蓬勃的背后所隐藏的制约发展问题。

1、民办学校发展极其不平衡

目前,我县服务于基础教育的民办学校共有14所,从办学规模上看,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只有清林学校、龙翔学校、求实学校、德爱学校4所学校,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学生人数不足200人的学校,如:树人学校、天成女子职业学校。从各民办学校的班级成班额来看,规模大的学校成班额达到50人以上,规模小的学校成班额25人;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上看,规模较大的学校其基础实施建设完备,教学实施、教学器材配套,完全达到国家法律规定的办学条件,具备优秀学校的硬件实施。但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至今没有自己的校舍,只是依靠临时租赁房舍作为校舍,教师队伍不稳、教师不具备教师专业水平,教学实施不全,教学器材严重不足,其教学条件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尤其是乡镇、村级幼儿园的教学实施与师资水平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形成了我县民办学校的发展不平衡的格局。在近连续几年来,这种发展不平衡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尤其是一些规模小、投入不足的学校降低了办学要求,严重制约了民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办学思想滞后教育发展

由于投资主体的盈利性与社会力量办学的公益性之间的内在矛盾,导致民办学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往往会落后教育发展的需要,偏离《民办教育促进法》精神。首先在学校发展的指导意识上,民办学校注重扩大办学规模的发展,而忽视教育内涵的发展。民办学校的教育投入一般只是用在校舍的建设,满足于学校基础实施建设,但是对教育发展应当添置的教学设备、教学器材、教学资源等教学实施不作发展性计划,对教育科研需要的投入也不作安排。其次是在办学导向上,过于强调“优生决定论”。民办学校普遍存在着“优秀学生决定着优秀的学校”这样的潜意识,因此,民办学校招生往往倾向于各中小学优秀的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则不予接收。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学生享受公平教育的原则,同时也制约了民办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另则,在学校对外宣传方面,特别注重宣传少数优秀学生的优秀学业,把少数优秀学生的发展简单地定位为学校的整体发展。其三是在学生教育发展观上,注重精英培养,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发展。在民办学校的发展意识里,往往把学生的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唯一标准,考试为导向,以分数为衡量教师业绩与学生学业发展的标强调,形成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不教的错误倾向。强化了应试教育的精英培养模式,致使关注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培养这一教育宗旨难以在教育实践得到有效体现。

3、课程实施缺乏统筹兼顾

课程是学校落实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地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这就意味着学校在要执行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运用。但是在课程执行过程中,大多数民办学校受应试思维的影响,学校教学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一些学科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其他课程,如美术、音乐等课程学校大多是被其他课程所占用。而新课程实验要求学校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则没有严格执行。在学科课程的教学上,民办学校仍然是注重于教室里进行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忽视了学科课程的实验操作。形成了重视国家课程忽视地方、校本课程;重视学科课程,忽视活动课程;重视知识课堂传授,忽视操作能力培养的三重视、三忽视的课程实施现状。民办学校的课程实施显然是违背了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导致课程实施上的偏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更不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

4、民办学校内部管理不规范。

管理理念决定管理的方式与行为。大多数民办学校的办学者对办学有热情,但缺乏现代教育管理知识,对教育的规律缺乏整体而系统的认识,常常是家族式管理,缺乏监督制约机制,而聘用的校长常常只限于一般性事务管理权,实际上,事务管理权也仅仅是对学校教育教学执行者的监督权而已,对学校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确立内涵发展的方向、教育投入的项目等重大决策没有有效的建设权或决策权,不利于学校的规范管理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在管理方式上往往只是注重事务性管理,而忽略人才资源的培育。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一是忽视师资队伍建设。一味强调教师已有的素质,不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因此,大部分的民办学校没有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建立教师培训制度,为受聘教师接受相应的思想政治培训和业务培训提供条件,导致教育研究荒废,教师专业成长乏力。即便是有些学校零散地开展一些,也大多是以听课、评课为主,教研形式单一,主题不明,使得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策略僵化。二是教师岗位聘用低要求。目前,一些民办学校在教师聘用上,出于种种原因,聘用一部分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从事教学岗位工作,造成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益低下,同时也违背了《义务教育法》。

三、民办教育发展对策

民办教育学校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解决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内在主要矛盾。民办学校上述问题的产生,主要是民办教育的公益性与投资主体的盈利性这一主要矛盾的集中表现。根据法律规定,民办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是以实现教育的公益性为宗旨,教育的公益性是首要的,是第一位的,有效地主导着投资主体的投资方向与投资效益。反之亦然,投资主体的行为是为教育的公益的,投资主体的盈利性是第二位。但是,在民办教育的发展实践中,民办学校违背了法律的宗旨,投资主体把投资办学的盈利性视为第一性,以投资的盈利性主导教育的公益性,因而形成一切投资以盈利为核心的错误倾向,导致民办学校重视规模扩大,忽视内涵发展;重视有形资产投入,忽视无形资产投资;重视经济效益产出,忽视教育效益产出;重视自由式发展,忽视规范化发展等一系列违背教育法规及教育发展规律现象。因此,认真贯彻落实法律的精神,坚守民办教育的公益性,兼顾投资主体的盈利性,坚持在规范的基础上发展,实行教育行政的有效管理与主动服务,是促进民办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县实现“教育教学优质化”工程的现实要求。用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正视民办教育发展主要矛盾,把握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现状,理性分析,务实研究,探索、解决民办教育的公益性与投资主体的盈利性这一主要矛盾的对策,才能为民办教育的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1、完善优惠政策,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精神,正确认识民办教育的性质。依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确立民办教育事业是公益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确保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的同等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的合法权益。把民办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教育、城建、规划、土管、人事、税务部门要共同参加研究制定全县民办教育发展规划,成立社会力量投资办学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教育的领导任组长,教育局局长任副组长,由计划、人事、规划、土管、公安、税务、物价、城建、供电、供水等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为小组成员,统筹兼顾,协调动作,合力解决民办学校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对各类民办教育的布局规模、办学条件、生源、师资进行全面的统筹,制定民办教育的发展规划,引导民办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对民办学校的设置与审批、管理与监督、保障与扶持、法律责任等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特别在民办学校征用土地、教师管理与职称评定、学生待遇等方面提出了许多优惠政策,为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制定民办学校发展性评估标准,促使民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结合我县民办学校的发展现状,借鉴先进县、市民办教育管理经验,根据基础教育发展要求制定了民办学校的评估标准,并依据标准对民办学校定期进行年检和评估。民办学校及其举办者根据标准不断增加办学投资,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初步改变民办学校校舍靠租赁,教学无器材,发展无动力的现状,彻底根治只重盈利性,不重公益性的办学倾向。

3、加强管理,逐步规范民办教育。围绕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了一系列加强民办学校管理,规范民办学校办学的文件。建立了民办学校设置审批制度、办学许可证验发制度、广告审核备案制度、民办学校收费、财务的管理、学校年检和撤销办学资格制度以及规范学校名称、更换办学法人等审核审批程序。同时,在工作指导上,提出了“民办教育一要发展,二要规范,在发展的基础上规范,在规范的前提下发展”的基本思路,重视依法治教。加强对民办教育工作的管理,教育局设立社会力量办学管理股,加强对民办学校招生行为、招生信息、财务制度、教学管理、课程实施等方面的监督与指导。保护合法办学,严厉查处违法办学,遏制恶性竞争。

4、注重校长及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民办学校内部逐渐克服了“家族化管理”和决策不科学、管理不规范的现象,开始尝试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建立健全董事会(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尤其民办学校要建立了董事会和理事会,完善校内规章制度,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加强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将民办学校纳入统一管理,定期组织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者,开展管理培训班,强化民办教育的现代化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对民办学校教师建立教师人才档案,实行任职岗位资格准入制审核,杜绝不具备相应教师资格的人员任职不对应的教学岗位。对民办学校的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业务培训、评先评优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制定相关的政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吸引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高校毕业生到民办学校任教,形成了一支相对独立、学历层次较高的专任师资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教育局教研部门加大对民办学校教育科研帮扶力度,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定期深入民办学校进行教学教研调研,开展教学研讨会,培训教师的专业技能。民办学校要制定教育科研发展规划,建立教育科研专项基金,完善教育科研制度,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大力培养学校教育名师与教学能手,引领教学改革,壮大教研队伍,发展教师专业能力。

5、加强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范工作,保持学校和社会的稳定。

民办学校教育范文第9篇

【摘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取得合理回报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但是,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民办学校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但为何法律又规定“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这就产生了矛盾。本文从该角度出发探讨“合理回报”和探究民办教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民办教育;民办学校;合理回报;营利;赢利

一、合理回报是否等于营利?

(一)合理回报=赢利

合理回报,是说明了民办教育允许赢利,而不是营利。“赢利”一词,有通过经营而得到利益,以及除去开支后得赢余等含义。赢利与营利有相似之处,不过营利还可以指通过各种各样(合法的、非法的、显形的、隐蔽的)手段来谋取利益,以及把获取利益为当作主要要求。首先,从办学主体看,民办教育投资人既然付出了一定的劳动(身体力行的体力劳动以及管理、运作教育机构所付出的脑力劳动),那么通过合法经营取得一定赢利,就应该是无可厚非的。其次,从投资渠道看,民办教育主要是依靠个人投资而兴办的。据有关方面调查,目前我国民办教育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一是捐资性投入,占民办教育总资金的10.8%;二是借资投入,占23%;三是直接性投入,占66.2%。后两项相加接近90%,都与公民个人有关。根据市场经济法规,投入总是希望有回报的.并且更多地表现为经济利益的回报。再次,从办学结果看,如果不尊重公民应得的利益回报,将大大阻碍民办教育的发展。可见,民办教育是应该允许赢利的。

(二)合理回报=营利

《促进法》所规定的“合理回报”是放在第七章“扶持与奖励”中加以规定的,因而单从立法体系来看,我们似乎有理由认为“合理回报”本质上是国家对民办学校出资人的“扶持与奖励”,是在保证学校公益性前提下的一种奖励性回报,与出资人对出资所享有的收益权有本质的区别。但从法理上对其进行分析,物质奖励应当是奖励人为一定事由而对被奖励人给予的物质上的褒奖,奖金或奖励的物品应当来源于奖励人。

因此,提取“合理回报”本质上就是举办者有限地“分红”。《实施条例》尽管围绕合理回报作出一系列限制性规定,但最终还是将作出“合理回报”的决定权赋予民办学校自身。民办学校出资人实际上获得了对出资所享有的收益权(剩余索取权),“合理回报”也实际上演变为民办学校组织剩余利润的事后分配。更重要的是,《实施条例》明确将民办学校区分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和“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并在税收优惠政策上做出不同的法律设计,实际上已经透露出立法者对“合理回报”营利性质的肯定。

二、国内外民办教育的发展

新加坡把私立教育称之为教育产业,按公司和企业管理,学校照章纳税。法人注册由公司与商业注册署(相当于中国的工商行政部门)负责,学校自负盈亏,但教学行政部门会对其办学资格进行审批,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和监督。在日本,日本的法律将学校分为了两类,一类是社会公益法人私立学校,根据日本《私立学校法》规定,事业的主体不得进行收益分配,即使因某种原因学校解散时其剩余财产也不得分配。一类是以纯粹以营利为目的的民间教育机构,通常称做学园、塾,它们是教育产业的主体,受商法而不受学校教育法的制约,同公司一样须履行纳税义务。在美国,私立学校教育法由各州制定,私立学校分非营利和营利两种,不同层次的私立学校中营利性的所占比例各不相同。据统计,美国约有1/4以上的高等院校为营利性的私立高校,有的还上市融资并取得优异的投资回报率。针对营利性的私立学校,其校产完全归投资者所有,投资者有股权,可以分红,但应当纳税。

在我国,目前公众消费日趋理性,公办学校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取消众多收费项目后,在公办和在民办学校就读成本差距更加明显。在民办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私立学校一般是“优质教育”、“高学费”的代名词,而我们的民办教育在公众心目中,一般却是低层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主要问题还是办学者的理念和民办学校的自律意识与公众要求有较大差距。举办者通过各种方式变相从学校中提取办学结余,压缩办学成本,收取高额学费,而用于教育本身的资金比重较低,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校办学质量,降低了家长和社会对民办学校的认同度,造成信任危机。

对比国内外民办教育的发展,我认为我国的民办教育应当吸取外国的经验,在法律制度的设计上更为科学,下面讨论一下合理回报所面临的困境。

三、“合理回报”法律规定面临的困境

(一)“合理回报”作为“奖励”的法律性质缺乏法理依据(合理回报=营利)

《促进法》所规定的“合理回报”是放在第七章“扶持与奖励”中加以规定的,因而单从立法体系来看,我们似乎有理由认为“合理回报”本质上是国家对民办学校出资人的“扶持与奖励”,是在保证学校公益性前提下的一种奖励性回报,与出资人对出资所享有的收益权有本质的区别。但从法理上对其进行分析,物质奖励应当是奖励人为一定事由而对被奖励人给予的物质上的褒奖,奖金或奖励的物品应当来源于奖励人。国家如果要奖励民办学校举办者,应该由国家出资,而不能让举办者自己奖励自己。

(二)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必然损害民办学校的非营利性质

透过“合理回报”,民办学校的非营利性质发生了变化,这种把民办学校结余向出资者分配的行为实质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我国民办学校非营利法律定位的基础。人们有理由担心,一旦民办学校出资人被法律赋予可以取得“合理回报”的权利,民办学校在法律上还是否称得上是非营利组织。

(三)对“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的法律调节面临难以克服的困境

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的公益性民办学校存在捐资办学和投资办学两种形式。“合理回报”的法律规定,使得在投资办学中,又区分出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两种类型。其结果就是,在法律上,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被视为公益性组织,与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享受同等待遇,而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就成为介于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一类性质不明确的组织,在法律调节上面临极为尴尬的境地。

“合理回报”的法律规定在实践中得到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民办学校健全了确保其公益性质得以实现的法人治理机构。尽管现行法律框架下我国民办学校的法人定位是非营利性质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但无论是《促进法》还是《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对法人的组织机构均远未作出完善的规定。

四、民办教育发展道路的选择

针对民办教育发展的困境和合理回报的法律困境,我们前面讨论到民办教育的合理回报的两种解释,那么这两种解释对应着两种道路的选择。

一是将合理回报解释为盈利,那么道路选择就是维持现在的状态,即我们国家对民办学校并不进行准确定位,不严格区分投资办学与捐赠办学,既让民办学校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注册,有着非营利组织的头衔,又忽视现实中的民办学校行营利之实和“暗箱操作”,而且通过《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合理回报”制度使营利之实合法化。国家对民办学校的营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民办学校占尽好处,为的就是激励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让民办学校发展到一定规模。

二是将合理回报解释为营利性,那么解决这一问题的落脚点就在于民办学校应该严格划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种类型,在两类民办学校界定清晰的条件下进行分类规范,民办学校的举办者自己可以选择办学方式,适用不同的税收和财政等政策。

在选择民办教育的发展道路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保障教育的公益性,二是保障受教育者的权益,三是保障投资者的权益。

在分析了对于合理回报的不同解释之后,笔者从发展的角度出发,采用了一种折中的方法,认为我们的民办学校的发展应当循序渐进,首先是维持现有的状态不变,其次是分类管理。

1、维持现有的状态不变,就是将民办学校界定为非营利组织,将营利理解为盈利,使合理回报制度在理论上和法律上合法化。在短期道路上我们应该采取的政策:首先,要尽快制定和完善针对“准营利性”或“准公益性”民办学校的配套政策。其次,继续加大政府对民办学校的支持力度。

2、分类管理阶段,笔者认为这个应该也是我国民办学校的发展方向,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度民办学校进行规范化的分类管理,所谓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就是对举办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按照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两种属性进行划分。营利性民办学校属于投资办学,应允许其获取利润回报,而非营利性学校属于捐资办学,则按照公益性组织方式运作和管理,不得获取利润回报。分类管理需要做的工作:首先,在这一阶段,我们的工作重点还是在法律制度上,通过相关立法活动,不仅会使我国民办学校的发展有了统一的法律依据和明确而规范的办学思路,而且会形成一个统一的非营利组织法律体系,使得我国整个社会治理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侯小娟.民办教育的立法保障[J].见:民办教育路在何方[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2]文东茅.民办教育“合理回报”方式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3,(3)

[3]丁秀堂.私立教育中的正股自主比较研究[z].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简报,2008:48

[4]陶西平,王佐书.中国民办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43

作者简介:

民办学校教育范文第10篇

民办学校教学质量师资管理

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政府独揽办学的局面被打破,民办教学的形式应运而生,且在迅速的发展之下,形成了事实上的教育市场。然而民办学校间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如何放大自身优势,将教师队伍培养与学生素质培养结合起来,以获得市场认可就成为当前摆在民办机构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对民办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师资管理进行探讨,来探寻师资管理的着眼点与制度保障就显得十分必要,对于民办学校的与时俱进与教学质量优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师资管理是提高民办学校教学质量的基石

教学质量由“教”与“学”两个部分组成,对于民办学校来讲,其学员更多为“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积极性高的同时,对教师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就成为学院择校的依据。当然,学校的优劣同主办者的素质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教师还是学员最为看重的因素。

二、民办学校师资管理的着眼点

(一)优化师资结构

师资结构主要指的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就年龄结构来讲,民办学校应当以中青年为主体,因为她们有着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教学的中坚力量。且青年教师亦不可或缺,其有着很强的可塑性,是学校的未来,通常把握中年教师的人数比例在50%,青年教师在20%;学历结构方面,民办教师的学历仍需进一步提高,尤其是主讲教师,应注重对师生、博士、留学生的吸收,这对于学校声誉与办学质量提高十分有利;职称结构方面,应努力把握初级:中级:高级=3﹕5.5﹕1.5的比例,以促进学校师资队伍学术结构的优化。

(二)形成协作团结的师资群体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并非独立的个体,而应当是协作团结的群体。在民办学校当中,因各种因素的存在,使得教师的动态情形十分突出,故对教师间团结互动,同心同德,来保持教学的完整性、一致性,有着更高的要求,且有着更大的难度。这就要求民办学校应当通过协作团结师资队伍的建设,来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学任务,进而形成积极向上、彼此激励的良好校风。

(三)任人唯贤的校长

就当前来看,校长负责制被广泛应用于民办学校当中,校长是学校教育工作的规划者、组织者与实施者,是学校发展的工程师、设计师,其作用举足轻重。相关实践表明,相同学校条件的情况下,学校素质存在差异,其办学效果也有所不同。总之,民办学校的核心是校长,他应当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有远见,使得教师们感受到光明的前途,形成学校的内心里和凝聚力,从而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与学校品牌的树立奠定坚实基础。

三、民办学校师资管理需要制度加以保障

(一)坚持聘用制

依靠坚持聘用制,来实现动态的师资管理。民办学校应当在竞争规律与价值规律作用下,结合供求双方选择,来进行教师的配置。民办教师的选择应当进行公开招聘,在初核合格后,有半年或一年的试用期,之后经双方同意,便可签订为期3-5年不等的正式聘用合同,到期后可续聘,且在合同中应对双方权利义务、工作待遇任务及解聘条款作详细规定。

(二)教育目标责任制

落实教育目标责任制,来促进民办教学秩序的进一步规范。现实而远大的目标对于人创新潜力的激发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民办学校应当有一个每年的总目标,以总目标为基点,来对教务、招生、后勤、学生工作等职能部门的公共目标和分项责任目标加以确定,且将具体的职责落实到个人,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工作量应当作出明确规定。

(三)完善的考核机制

民办学校对于教师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应当给予特别的重视,其中应注意考核机制的完善,来促进对教师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应当量化教学目标,在某些内容难以量化时,采取无记名问卷的形式来加以考核。在每一学期,由学生来评价讲授质量,而学校则将其同教学检查、统考课成绩来对教师作出综合性的考核,以考核结果为依据,来予以奖励。

可以说,以上制度规章的完善、实施对于民办学校师资管理十分重要。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创造性能力和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并不能单纯依靠这些程序、规章来加以制约,而是应当注重对他们归属感、事业心的培育,来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思想与工作方式,从而依靠他们的觉悟、认识来进行教育。

四、结语

师资管理与学校教学质量关系密切,特别是对民办学校来讲更是如此。新时期,摆在民办学校面前的形势更加严峻,参考上述内容,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合理地开展,从而实现高素质、协作团结师资队伍的建设,来为民办学校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阎志华.提高民办学校教学质量的若干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1,(3).

[2]丁荣良.民办学校师资管理刍议[J].教育发展研究,2012,(8).

[3]魏荣庆.民办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与改革[J].现代教育,2012,(20).

上一篇:医学插画教学范文 下一篇:医学教学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