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小学教育范文

时间:2023-08-10 11:01:32

民办小学教育

民办小学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办小学 教育 贵州省 金珠小学

一、金珠小学的简介

 金珠小学是一所民办小学,是谢家寿校长一手建立起来的。从1988年至今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校长是用自己家的房子作为教学楼。为了让贫困的孩子有学上,谢校长用自己的储蓄和责任田作为办学的基础,费了很大的心血建立起这所民办小学。

二、金珠小学面临的问题

(一)、资金问题——民办小学投入教育的能力不足

 经过与谢校长的谈话,我们知道民办小学的资金来源一部分是校长自己的投资,还有一部分是教育局拨款。但这些钱不仅要用做修建学校,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还需要发给老师工资。所以,笔者看来,资金是民办小学发展的重大基础。贵州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使得民办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还处在一个很低的层次上。同时由于是民办小学,需要大量的资金,大多数民办小学是从学费中获取资金来发展,但由于金珠小学所在的珠藏镇经济落后,学生们交不起学费,只有校长自己来筹款,所以资金方面的获取还是有很大限制的。

(二)、民办小学教师的质量、稳定性及与公办学校教师地位不对等

 经过了解,笔者了解到民办教师的工资是与学生的成绩挂钩的,工资不固定,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很高,与公办的小学拿固定工资的老师相比要负责的多,金珠小学的升学率之高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民办教师的稳定性差,而且一个老师会身兼多职,工作压力较大,社会也多多少少会出现“厚公办,薄民办”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民办教师会出现怠倦不满的情绪,这样会限制民办小学的发展。

(三)、社会舆论对民办小学的影响

 在家访过程中,笔者也问及家长对于民办小学金珠小学的看法。家长普遍认为金珠小学的教育条件较好,老师的水平也高。珠藏镇有一所公办小学,家长说这里的教育条件不是很好,而且老师教课也不认真,因为他们都是拿固定工资的,积极性不是很大。而金珠小学不一样,他是校长一手创办起来的,老师的工资都是与学生的成绩挂钩的,工资不固定,老师的积极性很高,同时这里的升学率也不错,有一定的声誉。这样有了家长学生的支持,会促进民办小学的进一步发展。

 但有的家长也会对金珠小学有意见,甚至还说让我们不要来支教。这样情况下校长受到来自家长或社会的压力相比于公办小学校长就更大了。所以这些压力让校长的办学也会阻力重重,民办教育的水平也就难以提上来。而且社会的认同感较低,生源普遍较差,限制了民办教育的发展。

(四)、民办小学与公办小学的教育地位不平等

 通过了解,我们知道,民办小学在一定程度上与公办小学的教育地位是不平等的。民办学校在评优评先、奖教奖学、办学效益评估奖等方面,还未能与公办学校享受同等的待遇,这就使得民办小学的办学压力大,积极性也会被挫伤。同时,在社会上也会出现公办学校不受民办小学学生的事情发生,这样会使民办小学与公办小学教育不衔接,给民办小学的教育发展造成较大的压力,对民办小学的生存造成威胁。

三、对民办小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据了解,织金县教育局因为金珠小学的规模已经达到建立成公办小学的标准,要将这所小学转变成公立小学,这样国家会给予更多的优惠与补贴政策,小学的教育水平会更高。

 民办小学转为公办小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金珠小学的教育发展,提高教育水平,基础设施会更加完善。可是,民办小学不可能在发展带一定程度上都要转变成公办小学。笔者认为民办小学并不是公办小学的补充,民办小学对于加强教育的竞争力,促进教育结构的多样化和多选择性,丰富和完善教育体制有重大的作用。所谓加强教育的竞争力,与公办小学进行竞争,打破教育体制与结构的单一性,为教育增添活力,促进教育的改革与进一步的发展;所谓促进教育结构的多样化和多选择性,民办小学的出现给学生与家长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根据实际情况入学,可以满足多方面的需求;所谓丰富和完善教育体制,笔者认为民办小学的出现如同乡镇企业的崛起,乡镇企业的出现,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使农村改革的成功。民办小学的出现也使得教育体制完善,更加充满活力与生机。

(一)、加强平等地位,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

 给予民办小学和公办小学实际意义上的平等,教育资源的配置要均衡化。没有平等,民办小学的发展就会受到家长,学生,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大大限制民办小学的进一步发展。这时就需要加强宣传,改变人们的观念,贫困地区的民办小学并非是地方财政吃紧的权宜之计!它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要鼓励民办与公办学校的平等竞争,共同创新,促进教育体制的完善。

(二)、民办小学应当加强自身的建设

 不论是基础设施,师资力量还是生源都要加强建设,加强管理。民办小学的教师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可以进行多项考核与绩效考评,优化教师队伍,促使教师自觉地加强自身的思想文化建设。

(三)、民办小学要打出品牌

 品牌效应尤其重要,只有打出自己的品牌,拥有自己的核心教育理念,才能促使民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民办小学要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地创新才能突破已有的模式,向更高水平发展!

(四)、加强资金投入

 在资金建学方面,学校可以引进社会投资,是教育基础更加完善。毕竟资金一项对民办小学的发展就有很大的限制作用。而且在建学方面,处在贫困地区的民办小学可以与志愿者进行沟通与联系,让更多的志愿者到小学来,教授外面世界新鲜的知识,让孩子多与外界进行接触,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孩子的视野,有利于贫困地区孩子的全面发展。还可以与当地的公办小学“结对子”,使得教育发展和谐化,丰富化。

四、对民办小学教育发展的展望

民办小学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发展性督导评估 发展性指标难度系数 实践探究

一、这一轮发展性督导评估回顾

我区有高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含国有民办2所),初中7所(含国有民办3所),小学18所(含国有民办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共25所中小学。自2006年3月以来,区督导室已对25所中小学进行了发展性督导评估。本轮督导评估共有一级指标(即A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即B级指标)12个,三级基础性指标(即C级指标)40项,三级发展性指标(即F级指标)21项,总分值220分。通过评估,试行中小学发展性督导评估达到预期目标,10所中小学办学水平达到“下城区优秀级学校”,15所中小学办学水平达到“下城区优秀级学校”。本轮督导评估也为全区所有中小学下一轮督导评估找到了整改方向,即下城区、中小学薄弱环节是B2队伍管理、B4教学管理和B10学校标准化建设。

二、发展性督导评估报告解析

1 发展性督导评估的指标难度系数说明

这一轮发展性督导评估,25所中小学最高得195.5分,最低得160.5分,平均得174.98分,占总分值79.54%,即评估指标难度系数为0.7954。通过督导评估,可以看出指标难度系数对中小学是不一样的。有的指标具体要求中小学应有所区别,如小中高比中学高级难得多,百分比应有所体现;有的指标难度系数有待于改进,尤其是F15学校场地校舍与校园环境配置、分值15分,占总分值的6.82%。25所中小学有12所得0分,平均分为4.8,占32%。学校场地校舍主要是政府行为,新一轮指标或分值有必要调整。同时,指标难度系数的形成与学校对F指标的理解执行和督导组成员对F指标的评定把握尺度有关。

2 公办学校与国有民办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有关数据的比较分析

17所小学中有公办小学16所,国有民办小学1所,国有民办小学优于公办小学。8所初中有4所公办初中(以下简称“公办”)与4所国有民办初中(以下简称“民办”),现以初中为例,进行F指标数据比较分析:公办与民办通过三个方面数据比较分析得出结论是:公办有场地校舍等优势。民办有师资等优势。师资是办学的关键,这也是民办吸引中小学生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区初中教育相对均衡,公办和民办协调发展。但为了做到“更均衡、更公平、更充裕”,公办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民办要加大场地校舍建设,另外公办民办都要加强教学管理,初中才能更科学更可持续发展。

3 初中与小学发展性督导评估有关数据的比较分析

初中与小学有关三级发展性指标即F级指标21项是一样的,总分值都是220分。按F指标“易、中、难”分析:21个F指标“易、中、难”三类的百分比分别为15.91%、52.27%、31.82%,分布比例适中合理。按中小学得分高低分析:这一轮督导评估8所初中公办与民办的比例5:5;17所小学公办与民办的比例16:1,民办优于公办是事实,民办都是优秀四星级。这一轮督导评估中小学得分符合实际情况,达到预期目标。

三、此轮发展性督导评估总体评价及相关建议

三年来,下城区在“高度重视中小学教育工作。确保中小学教育的优先发展:优化教育结构和资源,改善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干部和教师的整体水平,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进一步健全组织和协调机制,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名校集团化办学不断推进,中小学和谐、有序、均衡发展等方面均取得可喜的成绩。

民办小学教育范文第3篇

(一)从教育机构数看发展

从1996年至2005年,全国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数量变化比较大,呈快速增长的态势。

2005年,全国幼儿毛入园率为41.4%;小学儿童净入学率为99.15%,小学毛入学率为106.4%,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8.4%;初中毛入学率超过9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69.68%;全口径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52.7%;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为76.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这是我国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发展的一个背景,同时,这样一个发展成就,也有全国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一份不可忽视的贡献。从表1可以看出1996年至2005年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机构数从92.3万所回落到57.5万所,十年减少了37.7%,而民办中小学幼儿园机构数则从2.8万所上升到8.49万所,十年增长了203%,所占比例由3.03%上升到14.77%,目前看,这个比例不算小。

表1显示,从1996年至2005年,全国普通中学维持在8万所左右,民办普通中学则由1400多所(占1.83%)上升至7783所(占9.98%);全国职业中学由10049所下降到6423所,民办职业中学则由568所(占5.65%)上升至2042所,所占比例达到31.79%;全国小学由64.6万所下降到36.6万所,十年减少了43%,民办小学则由1400多所(占0.22%)升至6200多所(占1.7%),民办小学的增长幅度很大,但所占比例还极小;全国幼儿园由18.7万所下降到12.4:万所,民办幼儿园则由2.45万所(占13.06%)上升至6.88万所(占55.33%),从2004年起,全国民办幼儿园机构数就超过了公办幼儿园的机构数。

(二)从在校学生数看发展(此部分相关数据参见表2)

从1996年至2005年,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学生维持在2.2亿人至2.3亿人左右,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学生则由219万人(占0.99%)上升至1812万人(占8.14%),增长了7个多百分点。全国普通中学在校学生由5400余万人上升至近8600万人,增长了近58%。民办普通中学在校学生由29万人(占0.54%)上升至5997万人(占6.98%),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年增长速度较快。全国职业中学在校学生由473万人上升至626万人,十年增长了150余万人;民办职业中学在校学生由13万人(占2.74%)上升至156万人(占24.88%),十年上升了22个多百分点,涨幅比较大,速度也比较快。十年来,全国职业中学在校学生增长中95%在民办职业学校。全国小学在校学生十年减少了2750余万人。民办小学在校学生则由46万人(占0.34%)上升至389万人(占3.58%),年均增长38万余人,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增长幅度比较大。全国幼儿园在园儿童十年减少了近500万人,减少了18%。民办幼儿园在园儿童则由130万人(占4.89%)上升至668万人(占30.66%),上升了近25个百分点,所占比例接近1/3,增长速度非常快。

总的来看,十年来全国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学生总数基本持平,但分段的高峰点在上移,小学与幼儿同在校学生数下降比较快。其基本状态与趋势是:“九五”高峰在小学,“十五”高峰在初中,“十一五”将迎来高中阶段的高峰,“十一五”末“十二五”初将是高中后教育的高峰。十年间,从幼儿园到高中各段,民办教育机构的规模与比例都在大幅度上升,这表明民办中小学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明显,民办中小学幼儿教育已经开始走—个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道路。

二、发展中的问题

(一)份额少,规模小(此部分相关数据参见表3)

总体上看,民办教育规模在整个国民教育规模中的份额还比较少,2005年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占全国总数的比例只有8.14%,而且其中民办幼儿园占有较高的比例(30.66%)。从校均规模来做一个简单统计比较,与公办同级同类学校相比,民办学校的校均规模相对也比较小。如,2005年全国普通中学的校均规模是1100人,民办普通中学是770人;全国职业中学的校均规模是974人,民办职业中学是762人;全国幼儿园的平均规模是175人,民办幼儿园只有97人。例外的是,民办小学的校均规模明显高于全国小学的校均规模,全国平均为297人,民办小学为623人,民办小学校均规模超过全国小学校均规模的一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公办小学有大量的农村偏僻地区的小学校,规模很小,但民办小学基本上没有这种学校;二是有一批九年或十二年一贯制民办中小学,对这类学校,学校数一般统计在民办初中或高中内,但学生数统计在小学内。

(二)地位不平等,受公办学校挤压严重

与公办中小学比较,大多数地区民办中小学处于明显的不平等的办学地位,主要体现在征地与基建、招生、教师队伍建设等政策方面,有的地区甚至在税收、学生社会优待等方面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如,所有公办学校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师按事业单位人员上保险,民办学校的教师只能按企业人员上保险;在引进教师与高校毕业生方面,大部分地区的民办学校中小学幼儿园所享受的政策与公办学校有较大的政策差距,主要是国家政策层面还未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此也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不少地方公办转制学校的运作与管理不规范,严重挤压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正常空间,这主要是有政府的倾向性问题。

(三)行政管理比较薄弱,定位不够准确

对于民办中小学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往往没有给予同样的重视。表现在管理人员和职责不到位、准入标准不明确、退出机制未建立、过程中监管职责不清或不准(缺位或越位),对违规办学、非法办学和一些违规行为的处理不适应实践的需要。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是影响民办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但现实往往是对准入有一定的制度和标准,但对如何处理退出还比较模糊,要么无法处理,要么等出了大问题再处理,要么简单采取对公办学校的办法来处理,总体上对民办学校—的运行过程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最近一年多,出现了不少民办中小学关闭的情况,尤其对于一些较大规模的民办名校,出现问题时各级政府基本上是出于对保持社会稳定的考虑而采取政府包办接管的被动做法。当然,这只是就全国一般情况而言,有少数地区在民办中小学行政管理的定位和管理问题的处理方面还是做得非常好的。

(四)民办学校自身的条件、质量与管理有距离

在全国八万多所民办中小学幼儿园中,属于条件、质量和管理都到位,取得社会认可的学校还是少数,基本上还没有出现可以对优质公办中小学形成竞争压力的优质民办中小学,大部分民办中小学校尚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加上在民办学校当中不断出现一些严重问题,甚至经营不善而倒闭,再加上新闻媒体的炒作,影响了百姓对民办学校的认知与信心,也一定程度卜动摇了一些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民办学校支持的决心。尤其是最近两年,由于出现了民办中小学因“储备金”引起的几个重大事件,对全国民办中小学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加上“名校办民校”、生源减少及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新政策等因素,使得相当一批民办中小学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有的举办者甚至产生了退出的念头。

(五)对民办教育的认识有偏差,教育行政部门内、外部协调难度大

在实践中,民办教育的“公益性事业”性质受到挑战,人们片面地认为民办学校是私人企业或营利性机构。由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民办教育的管理、服务不落实以及协调难度非常大,对于解决民办教育的一些重要政策问题,往往教育部门非常积极,但其他相关部门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态度。前几年,社会有关机构(包括环保卫生、税务、新闻媒体、咨询服务企业、各种中介机构等)视民办学校为“唐僧肉”,存在“趁火打劫”的现象。目前,教育外的许多部门对民办学校仍然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缺乏基本的法制观念,部门主义作风严重,对于国家有关民办教育的法律法规不闻不问,工作中抱着部门的“本本”和过去的观念,不能与时俱进。

(六)对民办教育缺乏积极的预期

由于民办教育总体上还处于发展初期,民办教育的法制环境与政策制度也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民办学校总体上是在一个相对艰难的环境下逐步成长发展起来的,民办学校自身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民办学校的办学质量与水平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教育需求,这是客观的事实,是成长中必经的阶段。结合这种现实,一方面我们应当要求所有举办者坚持“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基本办学方向和“公益性事业”的基本性质,本着为社会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基本责任,克服困难,办好每一所学校;同时,也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用更加长远的目光、更加宽容的态度和更加积极的行动,切实支持、鼓励和监督民办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不能因为民办中小学幼儿教育今天的不足,而否定其未来,而看不到其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更不能只用过去或今天的眼光去估价明天的发展。总体上看,我们对中国民办教育的未来发展还缺乏积极的预期。

三、发展趋势展望

伴随中国民办教育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民办中小学幼儿同教育已经进入一个发展的新时期。面对新环境、新挑战,归根结底,是要对民办中小学幼儿教育有新定位、寻找新空间。基于前一阶段的发展实践,大家清楚地看到了民办幼儿教育的成长速度,普遍不怀疑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空间。事实上,目前在幼儿教育领域,民办与公办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鸿沟基本不存在,民办的份额越来越大。我们完全可以预期,“十一五”期间,民办幼儿教育的比例还将进一步扩大,而且将超过公办幼儿教育的规模。

完全不同的是,民办中小学教育遇到了比较严峻的挑战。一段时期以来,有相当一批民办中小学办学困难,甚至被迫关闭。新修订颁布的《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在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的任务中,由政府负全责,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预算。民办中小学今后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在哪里?

在中小学教育阶段,政府利用公共财政的主要的基本的职能是为社会提供公平与均衡的教育,这已经成为历史的潮流,这种认识已经被各级政府普遍接受,也必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中小学教育政策调整的方向。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应该保障的是所有适龄儿童都拥有接受达到基本标准的义务教育的机会,即提供面向人人的相对公平与均衡的义务教育。但不可否认的两个现实情况是,一方面这种公平与均衡是相对的,发展面向所有人的公平与均衡的义务教育是公办小学与初中建设的方向,在一段时期内地区间与学校间的差距还将存在;另一方面,社会对义务教育的选择性需求不会消失,而且在短时间内这种需求不会明显减弱,但公办义务。教育所能提供的这种选择性教育将急剧减少,并在政策上越来越受到限制,因而将逐步退出选择性教育的空间。因此,提供满足社会需要的选择性教育就是民办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机遇,也是民办中小学教育发展的主要空间与基本定位。这个空间的大小,不是取决于政府的政策,而是取决于公办学校均衡化的速度与程度,更主要取决于民办中小学在办学质量与特色方面的成长,即民办中小学为社会提供选择性教育服务的能力与水平。可以相信,未来五至十年,民办中小学将在选择性教育服务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其发展的空间仍然是可以预期的。

[摘要]从1996年至2005年的相关学校机构数和在校学生数入手,回顾、分析和总结“九五”至“十一五”期间我国民办中小学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指出民办中小学幼儿教育在发展中存在份额少、规模小,地位不平等、受公办学校挤压严重,行政管理比较薄弱、定位不够准确等方面的问题,并展望其发展趋势,认为民力、幼儿教育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民办中小学则将在选择性教育服务方面取得新进展。

民办小学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民办教育;民办中小学幼儿教育;民办中小学;民办幼儿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中小学是从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发展起来的,民办幼儿园则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家庭幼儿班(或称为个体幼儿园)起步。近十年来,全国民办中小学幼儿教育,无论学校数、在校学生数及其占同级同类教育的比例,都呈逐年增长的态势,民办中小学幼儿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幼儿教育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尤其在中等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领域,民办学校在校学生的份额已经分别接近1/4和1/3,机构数的比例已经分别接近1/3和超过50%。

一、事业发展成就

(一)从教育机构数看发展

从1996年至2005年,全国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数量变化比较大,呈快速增长的态势。

2005年,全国幼儿毛入园率为41.4%;小学儿童净入学率为99.15%,小学毛入学率为106.4%,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8.4%;初中毛入学率超过9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69.68%;全口径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52.7%;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为76.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这是我国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发展的一个背景,同时,这样一个发展成就,也有全国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一份不可忽视的贡献。从表1可以看出1996年至2005年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机构数从92.3万所回落到57.5万所,十年减少了37.7%,而民办中小学幼儿园机构数则从2.8万所上升到8.49万所,十年增长了203%,所占比例由3.03%上升到14.77%,目前看,这个比例不算小。

表1显示,从1996年至2005年,全国普通中学维持在8万所左右,民办普通中学则由1400多所(占1.83%)上升至7783所(占9.98%);全国职业中学由10049所下降到6423所,民办职业中学则由568所(占5.65%)上升至2042所,所占比例达到31.79%;全国小学由64.6万所下降到36.6万所,十年减少了43%,民办小学则由1400多所(占0.22%)升至6200多所(占1.7%),民办小学的增长幅度很大,但所占比例还极小;全国幼儿园由18.7万所下降到12.4:万所,民办幼儿园则由2.45万所(占13.06%)上升至6.88万所(占55.33%),从2004年起,全国民办幼儿园机构数就超过了公办幼儿园的机构数。

(二)从在校学生数看发展(此部分相关数据参见表2)

从1996年至2005年,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学生维持在2.2亿人至2.3亿人左右,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学生则由219万人(占0.99%)上升至1812万人(占8.14%),增长了7个多百分点。全国普通中学在校学生由5400余万人上升至近8600万人,增长了近58%。民办普通中学在校学生由29万人(占0.54%)上升至5997万人(占6.98%),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年增长速度较快。全国职业中学在校学生由473万人上升至626万人,十年增长了150余万人;民办职业中学在校学生由13万人(占2.74%)上升至156万人(占24.88%),十年上升了22个多百分点,涨幅比较大,速度也比较快。十年来,全国职业中学在校学生增长中95%在民办职业学校。全国小学在校学生十年减少了2750余万人。民办小学在校学生则由46万人(占0.34%)上升至389万人(占3.58%),年均增长38万余人,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增长幅度比较大。全国幼儿园在园儿童十年减少了近500万人,减少了18%。民办幼儿园在园儿童则由130万人(占4.89%)上升至668万人(占30.66%),上升了近25个百分点,所占比例接近1/3,增长速度非常快。

总的来看,十年来全国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学生总数基本持平,但分段的高峰点在上移,小学与幼儿同在校学生数下降比较快。其基本状态与趋势是:“九五”高峰在小学,“十五”高峰在初中,“十一五”将迎来高中阶段的高峰,“十一五”末“十二五”初将是高中后教育的高峰。十年间,从幼儿园到高中各段,民办教育机构的规模与比例都在大幅度上升,这表明民办中小学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明显,民办中小学幼儿教育已经开始走—个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道路。

二、发展中的问题

(一)份额少,规模小(此部分相关数据参见表3)

总体上看,民办教育规模在整个国民教育规模中的份额还比较少,2005年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占全国总数的比例只有8.14%,而且其中民办幼儿园占有较高的比例(30.66%)。从校均规模来做一个简单统计比较,与公办同级同类学校相比,民办学校的校均规模相对也比较小。如,2005年全国普通中学的校均规模是1100人,民办普通中学是770人;全国职业中学的校均规模是974人,民办职业中学是762人;全国幼儿园的平均规模是175人,民办幼儿园只有97人。例外的是,民办小学的校均规模明显高于全国小学的校均规模,全国平均为297人,民办小学为623人,民办小学校均规模超过全国小学校均规模的一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公办小学有大量的农村偏僻地区的小学校,规模很小,但民办小学基本上没有这种学校;二是有一批九年或十二年一贯制民办中小学,对这类学校,学校数一般统计在民办初中或高中内,但学生数统计在小学内。

(二)地位不平等,受公办学校挤压严重 与公办中小学比较,大多数地区民办中小学处于明显的不平等的办学地位,主要体现在征地与基建、招生、教师队伍建设等政策方面,有的地区甚至在税收、学生社会优待等方面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如,所有公办学校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师按事业单位人员上保险,民办学校的教师只能按企业人员上保险;在引进教师与高校毕业生方面,大部分地区的民办学校中小学幼儿园所享受的政策与公办学校有较大的政策差距,主要是国家政策层面还未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此也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不少地方公办转制学校的运作与管理不规范,严重挤压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正常空间,这主要是有政府的倾向性问题。

(三)行政管理比较薄弱,定位不够准确

对于民办中小学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往往没有给予同样的重视。表现在管理人员和职责不到位、准入标准不明确、退出机制未建立、过程中监管职责不清或不准(缺位或越位),对违规办学、非法办学和一些违规行为的处理不适应实践的需要。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是影响民办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但现实往往是对准入有一定的制度和标准,但对如何处理退出还比较模糊,要么无法处理,要么等出了大问题再处理,要么简单采取对公办学校的办法来处理,总体上对民办学校—的运行过程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最近一年多,出现了不少民办中小学关闭的情况,尤其对于一些较大规模的民办名校,出现问题时各级政府基本上是出于对保持社会稳定的考虑而采取政府包办接管的被动做法。当然,这只是就全国一般情况而言,有少数地区在民办中小学行政管理的定位和管理问题的处理方面还是做得非常好的。

(四)民办学校自身的条件、质量与管理有距离

在全国八万多所民办中小学幼儿园中,属于条件、质量和管理都到位,取得社会认可的学校还是少数,基本上还没有出现可以对优质公办中小学形成竞争压力的优质民办中小学,大部分民办中小学校尚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加上在民办学校当中不断出现一些严重问题,甚至经营不善而倒闭,再加上新闻媒体的炒作,影响了百姓对民办学校的认知与信心,也一定程度卜动摇了一些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民办学校支持的决心。尤其是最近两年,由于出现了民办中小学因“储备金”引起的几个重大事件,对全国民办中小学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加上“名校办民校”、生源减少及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新政策等因素,使得相当一批民办中小学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有的举办者甚至产生了退出的念头。

(五)对民办教育的认识有偏差,教育行政部门内、外部协调难度大

在实践中,民办教育的“公益性事业”性质受到挑战,人们片面地认为民办学校是私人企业或营利性机构。由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民办教育的管理、服务不落实以及协调难度非常大,对于解决民办教育的一些重要政策问题,往往教育部门非常积极,但其他相关部门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态度。前几年,社会有关机构(包括环保卫生、税务、新闻媒体、咨询服务企业、各种中介机构等)视民办学校为“唐僧肉”,存在“趁火打劫”的现象。目前,教育外的许多部门对民办学校仍然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缺乏基本的法制观念,部门主义作风严重,对于国家有关民办教育的法律法规不闻不问,工作中抱着部门的“本本”和过去的观念,不能与时俱进。

(六)对民办教育缺乏积极的预期

由于民办教育总体上还处于发展初期,民办教育的法制环境与政策制度也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民办学校总体上是在一个相对艰难的环境下逐步成长发展起来的,民办学校自身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民办学校的办学质量与水平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教育需求,这是客观的事实,是成长中必经的阶段。结合这种现实,一方面我们应当要求所有举办者坚持“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基本办学方向和“公益性事业”的基本性质,本着为社会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基本责任,克服困难,办好每一所学校;同时,也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用更加长远的目光、更加宽容的态度和更加积极的行动,切实支持、鼓励和监督民办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不能因为民办中小学幼儿教育今天的不足,而否定其未来,而看不到其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更不能只用过去或今天的眼光去估价明天的发展。总体上看,我们对中国民办教育的未来发展还缺乏积极的预期。

三、发展趋势展望

伴随中国民办教育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民办中小学幼儿同教育已经进入一个发展的新时期。面对新环境、新挑战,归根结底,是要对民办中小学幼儿教育有新定位、寻找新空间。基于前一阶段的发展实践,大家清楚地看到了民办幼儿教育的成长速度,普遍不怀疑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空间。事实上,目前在幼儿教育领域,民办与公办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鸿沟基本不存在,民办的份额越来越大。我们完全可以预期,“十一五”期间,民办幼儿教育的比例还将进一步扩大,而且将超过公办幼儿教育的规模。

完全不同的是,民办中小学教育遇到了比较严峻的挑战。一段时期以来,有相当一批民办中小学办学困难,甚至被迫关闭。新修订颁布的《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在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的任务中,由政府负全责,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预算。民办中小学今后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在哪里?

民办小学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办教育 中小学教育 发展建议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 纲要 》)提出: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依法管理民办教育。对新时期民办教育发展方针、支持政策、办学体制、管理机制等方面指明了方向。本文仅以中小学教育为观察区间,探讨民办教育发展的经验,分析新时期发展的问题,试图在实践层面上提出建设性建议。

一、新中国成立后民办中小学教育发展进程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对公营和私营文教事业实行统筹兼顾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造。1952年9月,国家教育部发出指示,决定自1952年下半年到1954年,将全国私立中小学全部由政府接办,改为公立。当时,全国有私立中等学校1412所,私立小学8925所,接办工作到1956年基本结束。当年11月,教育部发出《 关于整顿和发展民办小学的指示 》,提出今后几年内发展小学教育的方针是政府有计划地增设公立小学,同时允许群众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出钱出力有条件地发展民办小学,以满足群众送子女入学的要求。1957年6月,教育部发出通知,提倡群众办学。动员城乡居民和工矿企业、机关、团体、院校、合作社等单位的员工,根据需要、自愿和可能的原则,集资兴办学校。1962年教育部召开全国教育会议,提出改变国家对教育事业包得过多的状况,中小学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辅,允许私人开办。“”期间,民办教育遭到严重冲击。由上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一直支持、保护民办教育发展,但是受计划经济体制所限,民办教育发展缓慢,基础比较薄弱。

20世纪80年代以后,民办教育开始恢复和发展。198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颁布实施,第九条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在当地人民政府统一管理下,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举办本法规定的各类学校。从法律上确定了民办教育的合法地位。为普及义务教育,尽快实现“两基”目标,全社会掀起了兴办教育的热潮。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伴随着企业改制,很多地方开始了办学体制改革探索,一些公办学校转为国有民办学校。在保持学校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政府把学校交由有法人地位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或公民个人承办,允许学校在招生、收费、校长和教师选聘及学校内部管理等方面参照民办学校的政策运行。国家对这种新型办学模式进行鼓励和支持。1994年国务院颁发的《 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指出:“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按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办学。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实行‘民办公助’和‘公办民助’等形式。”1996年《 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 》提出,“现有公办学校在条件具备时,也可以酌情转为‘公办民助’学校或‘民办公助’学校”。1997年原国家教委《 关于规范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的若干原则意见 》指出:“各地在义务教育阶段办学体制改革中,可依实际情况实行‘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社会参与、举办民办学校等多种形式。”1997年国务院颁布《 社会力量办学条例 》,指出:“社会力量办学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国家对社会力量办学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社会力量举办教育机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这些法规政策对改革开放以后民办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支持、推动和保障作用。

由于改制学校享有民办教育政策,按照民办教育办学体制运作,特别是改制学校可以提高收费标准,部分学校还享受公共财政支持,为学校注入了充足的发展资金,大部分改制学校成为优质学校。在这个背景下,政府支持一批名校充分利用办学品牌,开始“名校办民校”的探索。但是,公办学校改制和名校办民校的发展模式,也带来了明显的弊端,形成教育产业化的倾向,占用公共财政经费和公办学校优质资源,造成教育资产流失等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重视。之后,国家对此类问题进行了整顿和清理,先后颁布《 社会力量办学条例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对民办学校的界定、设置审批、社会力量办学扶持与保障、教师和教学管理、学校资产与财务管理、民办学校监管、民办学校承担的法律责任等进行了规范。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民办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到2010年,全国共有民办普通小学5351所,在校生537.63万人;民办普通初中4259所,在校生442.11万人;民办普通高中2499所,在校生230.07万人。民办教育在增加全社会受教育机会、满足群众多样性教育需求、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改革教育发展方式、增强教育创新活力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当前民办中小学教育呈现的新问题

1.企业营利性办学带来不良反应

民办小学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北部湾;基础教育;挑战对策

随着北部湾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良好的基础教育是优秀人才培养的基础。要想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必须有强有力的基础教育为支撑。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北部湾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教育投资少,导致基础教育水平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在广西区内也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北部湾经济开发的推进,北部湾地区的工业以及整体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他们对基础教育的期望值也比较高,因此对于当地的基础教育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更高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在人们中间也有了广泛的传播,人们对基础教育的理念也发生了变化,对于教育对人的影响也有越来越深的认识,对教育的内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诸多因素都需要北部湾地区的基础教育更快的发展。

1小学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1.1基础薄弱,师资缺乏,容纳能力严重不足北部湾地区的教育发展与其经济发展速度严重不匹配。以钦州市为例,钦州市位于北部湾地区的核心,然而钦州市主城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数量不足,截至2015年9月30日,市主城区从幼儿园、小学到高中,都存在“大班额”的问题。小学“大班额”问题最为突出,主城区共有小学21所(其中民办3所),在校生32245人,教学班485个,班额66.49人/班,超国家标准21.49人,①而2002-2011年,全国小学的平均班额为39人。②钦州市基础教育阶段的师资水平也差强人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师资严重不足,市区学校的师资都存在一定的不足,相当一部分师资需要从乡镇学校调入。部分教师的教授科目与所学专业不符,在职教师的知识体系更新水平较低,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此外和经济发展造成的物价上涨相比,教师的待遇较低,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大。且存在部分教师不重视课堂教学,而花费大量精力用于校外补习班的开设,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和学习,对学生的成长以及学校的声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另外,北部湾地区的基础教育师资学源结构单一,不利于教师水平的提高。1.2学龄儿童增长趋势严峻与较低的基础教育水平相对应的,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推进,对基础教育尤其是城镇基础教育提出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随着北部湾大开发的推进,北部湾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钦州工业的发展为钦州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同时也带动了钦州外来人口的快速增加。大量的外地人口进入钦州工作生活,其中以育龄青年为主,其子女大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且在未来几年将有一批学龄儿童出现。此外随着钦州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农村的年轻人也在市区买房,市区的人口尤其是年轻人的增幅比较大,随之而来的学龄儿童数量也会逐步增加。2010年钦州市总人口为379.11万,常住人口为307万,市区人口109.76万,2014年城市人口已达114.88万人,2015年总人口已经增至409.32万,据估计,③钦州未来十年将新增人口70万,到2030年,城市人口将增至165万。与全国不同的是,目前北部湾地区城镇化程度不高,且存在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独生子女现象不普遍,家中有两个子女的较为普遍,学龄儿童数量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过程中。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未来5年将有大量的孩子出生,对基础教育的容纳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此外在农村居住的人,经济条件允许的,30-50%的会送孩子到城镇读书。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未来几年,钦州市的基础教育在提质增量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对策分析

面对经济发展提出的严峻挑战,未来钦州市的基础教育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2.1依靠各方面力量,增加基础教育学校数量,满足日益增加的学龄儿童的基本需求钦州市目前的基础教育与目前的学龄儿童数量严重的不匹配,更无法满足未来几年快速增加的入学需求。因此,从2015年起,钦州市计划6年内在主城区新建学校22所(幼儿园8所、小学7所、初中2所、高中3所、一贯制学校2所),改扩建学校6所(幼儿园1所、小学5所)。然而这一扩建速度仍难以同时解决入学难和大班额两个问题。尤其是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学龄儿童数量在未来6年内会出现显著的增长。因此要想解决入学难和大班额的难题,一定要依靠各方办学力量,才能较快的解决小学的学位紧张问题。在各种办学力量中,政府投资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是由于北部湾地区,政府财力有限,单纯靠政府加大投资难以解决目前办学的困境,依靠社会办学力量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社会办学力量在解决入园难的方面已经表现出了显著的效果。近几年,我市公办幼儿园增加了2所,但是民办幼儿园确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有效的缓解了幼儿园入园难的问题。而且随着民办幼儿园数量的增加,竞争的加剧,民办幼儿园在数量快速增加的同时,质量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相当一部分幼儿园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而解决基础教育目前的困境也需要借助于社会办学力量。据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2013年的统计结果,④2011年,全国民小学的比例为5.72%,民办初中的比例为8.73%。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和中部地区,民办小学的比例分别为8.71%和5.03%,民办初中的比例为10.70%和10.47%,而广西的民办小学和民办初中的比例仅为3.08%和3.94%,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与民办幼儿园不同,民办小学和民办中学的投资和师资要求均较高,因此需要政府制定较好的民办教育政策,以有效促进民办基础教育的发展,为北部湾地区的基础教育助力,解决入学难的问题。同时民办教育的加入,可以有效促进学校之间的竞争,对于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2.2加强师资引进,丰富师资学源结构提高教育的质量,关键在提高教师的素质。由于广西经济发展落后,对区外优秀师资的吸引力不大,目前钦州的中小学教师,主要来源于广西省内的师范类院校,而这些老师又大都来源于省内,学源结构较单一,整体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较落后,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在今后的教师招聘中,应加大对区外师资的引进和招聘,拓宽学源结构。教师的教育背景的差异将带来不同教学理念的碰撞,更有利于推进教育改革,便于推广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有效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2.3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陶行知先生说过,⑤“小学教师之好坏,简直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和世运之治乱”。只有有了高素质的教师,才能产生高素质的教育,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了提高教师素质,必须加强教师的培训,让教师走出去,去多多了解外面世界的变换以及带给老师的信息,让教师可以开阔眼界,能够把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目前国内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更新的较快,不加强学习很难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而且如果教师素质不高,对于一些先进教学理念的掌握不到位,不能采取有效的手段实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将难以促进教育改革的有效进行。因此在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师资的培训。鉴于北部湾地区教育资源不足的局面,可以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手段,即选取素质较高的教师到全国的优秀学校学习,真正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并掌握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实现教育理念的本领。然后以这些教师作为培训师资,带动更多学校的教师学习,并逐步推广到各个学校。这样既节约成本,又能有效的加强全体教师的培训,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2.4改进对现有师资的科学管理和考核对教师的考核和管理就像是一个指挥棒,科学的管理和考核办法,将会有效的引导教师的教学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如果教师的考核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名次,那么教学活动的中点必将围绕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名次来进行,而这将导致非常短视的教学行为,即只关注目前学生成绩的变化,而严重忽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而对于基础教育来说,所谓“基础”,不单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并且灵活运用,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养成也是在这一时期培养出来的。⑥教育与生活本身应是和谐统一的,通过教育不仅要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生活,更好的认识生活。过于重视分数和名次,将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发展造成伤害,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要想有效的扭转“应试教育”和“唯分数论”的局面,制定健康、科学的考核管理体系,将会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教学的重点和培养目标,引导教师改变教育理念,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全面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

民办小学教育范文第7篇

一、农村小学教师断层之怪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各级教育发展迅速、人才倍增。可是,农村小学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见有大的改观。农村小学的中坚力量(中师生)大多通过进修获得大专或更高学历,调入初中或改行,极少数因为担任领导职务才没有离去。现有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主体前身是民师,多是通过转正或进修取得公办教师资格。他们学历虽然达标,知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没有实质性提高,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理念落后等问题。他们年龄普遍偏大,思想相对保守,而近年来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缺乏适切性,教师缺乏内在发展动力,继续教育培训也很难收到效果。

以安徽省金寨县某镇情况为例,该镇2006年106名小学教师50岁以上的有40人,占37.74%;40-49岁的有32人,占39.19%;二者合计达到76.93%;30岁以下只有16人,占15.09%。[1]从最终学历看,该镇小学教师中拥有本科学历2人,占1.9%;拥有专科学历16人,占15.1%;拥有中师学历88人,占83.0%。不仅人人学历达标,还有近20%的人拥有高等教育学历,似乎很让人振奋。事实上,只有18位小学教师是正规中师毕业生,他们通过自学考试、成人高考、全员培训等方式取得更高学历,成为当前小学教师中难得的骨干和精英;其余几乎全部是民师转正后获得中师学历的。2004年,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在调研中发现,一所小学12位教师,50岁以上的、45岁以上的、40岁以上的各占1/3,教师平均年龄竟然是47岁!他感慨地说,这批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比不上自己上小学时的教师。[2]

由于没有及时补充,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大大超重。由于财政紧张,农村小学教师编制一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严格按照标准每25名学生配备1名教师。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学校布局无法完全集中,学校规模一般都不大。另外,因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以及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每年入学的适龄儿童都在减少,许多农村完全小学在校生不满100名,只好开设复式班,2-3名教师负责5-6个教学班级,全天都要在课堂上课,几乎没有时间备课、批改作业,更谈不上个人进修提高。放学后,家里还有做不完的农活。教师没有时间充分备课,没有时间培养学术兴趣并获得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须的休息。

由于教师素质的整体下降,农村小学教学质量也随之下滑。多数受访群众对本村小学的教学质量不满意,对子女的前途颇为忧虑。为了让独生子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各显神通把孩子送到县城、乡镇上更好的学校读书。有的把孩子寄养在亲戚家,有的甚至不惜成本租房专门照顾孩子上学,实在没有办法的群众才让孩子就近入学。一位群众的话很有代表性:“现在不给生多,就是一个孩子,让孩子上这样的小学,我们不放心。宁愿多出钱,也要为子孙后代谋个好前途……”一位初中班主任面对笔者叫苦不迭:“现在小学毕业生好坏都升学,班上不会汉语拼音的学生超过1/3,不会加减乘除的也大有人在,叫我们怎么教?!”

二、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断层的直接根源

农村小学教师断层是教师后备人才枯竭造成的吗?显然不是。从全国情况看,2004年我国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上升到5.77%。[3]然而,2004年全国普通小学代课教师仍有37.86万人,其中农村小学有31.96万人,占84.41%[4]。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生为何被弃置一旁呢?原因是代课教师成本更低,能够减轻地方政府财政负担和压力。据调查,安徽省金寨县1997年以后毕业的中师生不再安排工作,农村小学多年没有年轻教师补充。初、高中教师招聘也是逐年减少,2003年招了60人,2006年只招了20人。2001年以前,金寨县师范学校每年大约有中师毕业生100余人,幼儿教育毕业生80余人。2001年,金寨县师范学校被县一中兼并,再也没有面向农村小学的中师毕业生了。[5]目前,高校毕业生也对回乡彻底绝望,纷纷到外地打工,代课教师补充出现困难。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断层是政府经济困窘,无力办好义务教育吗?显然也不是。改革开放前,国民经济凋敝,人才匮乏,农村小学教育规模也比现在大得多,尚能够做到保证所有学生上学,贫困生减免学杂费。如今,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2005年人均GDP达到1703美元,各类人才齐备,农村小学教育却举步维艰,怎能不叫人痛心疾首?

笔者认为,农村小学教师断层的根本原因在于现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局限性,以及农村公共财政资源配置失衡。农村税费改革前,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农村小学主要由乡镇和村委会负责。由于乡镇财政状况因1994年分税制改革而弱化,加上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不少农村地区乡镇财政沦为“吃饭财政”,对于发放农村小学教师工资已是勉为其难,无暇保障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

农村税费改革后,国务院确立“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但是,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不能足额填补空缺,相当部分贫困地区的县级财政负债累累,无力履行举办义务教育的职责,无法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只能拼命压缩教师编制,封死教师入口。例如,安徽省金寨县自1999年起,不再聘用回乡大中专毕业生任教师。教师缺口采取层层选调的办法,县城中学缺教师从乡镇完全中学选调,乡镇完全中学从农村初中调,农村初中从农村小学调,最终导致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严重“贫血”。

此外,部分县乡政府机构叠床架屋、冗员成群结队,部分地区和部门腐败浪费惊人,部分干部民主法制观念淡薄,以至于政府对公共事业发展支持乏力,公共财政资源配置失衡,给文化、教育和卫生等公共事业的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农村教育投入长期得不到保障,农村小学教师队伍问题只是比较突出的外在表现之一。

三、农村小学教师断层的对策

当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断层问题是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的最大缺口,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隐患,最终对社会公平构成威胁。农村小学教师断层问题只是农村小学教育困境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专家提出了农村小学教

师队伍建设的建议,为避免重复,下面着重谈三点:

1.免费缓行,积极吸纳社会资源办学

在中央、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有限,地方财政吃紧的大前提下,国家提出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杂费并非良策。其实,无论是政府财政投入,还是农民自愿出资,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最终还是来自人民。如果没有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单纯依赖政府增加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现阶段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杂费,农村小学教师质量问题有可能因教育经费不足或增长乏力而长期得不到解决。如果我们能够在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适度吸纳来自人民群众的教育资源,把教育经费切切实实用在提高农村小学教师质量上,缴纳一定数额的杂费还是能够得到人民群众拥护的。这样,国家财政还可以因此摆脱困扰,更加从容地保障低收入家庭接受纯粹免费的义务教育,从而履行政府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职责。

2.放开搞活,让公办和民办小学二轮并转

笔者认为,农村小学教育门槛相对较低,地方政府可以因地制宜制定农村小学办学的基本标准,放开搞活,最大限度吸纳社会资源,鼓励农村当地合格人才自愿捐资助学/投资兴学。相应地,地方政府加强对农村小学办学资质的认证和宏观协调与管理,确保公、民办等各类农村小学竞争有序、健康发展;政府设立奖励基金或实行教育券,根据各学校招生人数、办学质量和水平等指标,给予奖励或补贴。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吸引农村人才投身农村小学教育,为家长和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又可以激发公办农村小学提高教学质量。公办和民办小学之间、公办和民办小学内部形成多重竞争的大格局,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有利于充分调动农村小学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有利于农村小学形成百花齐放的新局面,为推行素质教育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3.精兵简政,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农民负担有所减轻,农村也出现了一些好的发展局面,但是农村深层次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果不能扭转不良社会风气,裁汰冗员,撤并机构,建立民主的公共财政问责制度,农村教育投入还是无法得到保证,农村小学教师断层问题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只有把政府和社会的各种关系理顺了,公共财政问责制度建立起来了,农民参政、议政的权利真正得到落实了,农村经济社会真正得到发展了,农村公共资源的大量积累、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才有可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最终才有可能有保障,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才有可能有所突破。有了稳定而充足的教育经费,还应该保证它能够得到高效合理使用。要组织由政府、社会中介组织及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委员会,采用公式化拨款、公共开支跟踪调查、卡片调查等方式提高透明度和可问责性,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和使用执行严格的监督,确保农村小学有充足的经费配置合格教师。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断层问题最终可以因公共财政投入的增加、办学体制的改革、教师编制的放宽和教师人事制度管理的科学化而得到根本改观。

(作者单位: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安徽汤汇镇中心小学)

注释:

[1] 2006年9月调研数据。

[2] 张志勇,2004年4月3日,《农村教育调查日记》。

[3] 国家统计局编. 中国统计年鉴2005.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105-106

[4] 教育部规划司编.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4.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64

民办小学教育范文第8篇

1.1民办学校的地位

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真正贯彻国务院对于社会力量办学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今后3-5年,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制定有利于吸纳社会资金办教育和民办学校发展的优惠政策。保证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机构自主办学的法人地位。①

1.2民办学校的作用

民办教育已经有了一段的发展历程,作为其中主体力量的学校也不断发展。在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诸多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农村,可以给留守儿童一个归宿,让家长放心;较优质的教育资源也可以增加学生选择多种教育的机会等等。

2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不公平问题

农村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之一,是教育的基石,对学校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发展利于提高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上升和提升农村教育水平。但现在农村的小学教育的不公平现象仍然很严重,笔者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阐述:

2.1农村教育自身的问题产生的不公平现象

2.1.1教育理念落后

农村小学教育是相对于城市小学教育而言的,但是农村小学教育的理念却不能“唯城市化”、“泛城市化”。现在有些地方的教育价值取向严重偏离当地的生活实际而把纯城市教育当成了其改造和发展的价值取向,忽略了当地的特有教育资源。目前,大多数农村小学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考试考什么,老师便教什么。在这种教育形式下,学校里培养的学生的思想、观念、想法便很呆板、闭塞,而不能与城市里采用先进化教学理念的学校里培养的学生相比;易导致在农村和城市小学的学生在交往或交流中存在差距。观念落后的农村孩子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自卑感。

2.1.2教育管理体制不严

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中央政府明确规定了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政府所有。除了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由中央决定外,具体政策、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的权力和责任,都交给地方。这种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分离,使地方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资取向与当地学校教育实际并不相吻合。另外,教育投资的不均衡造成教育发展的不公平。随着教育财政预算以县为主,这些弱势群体的差距成了制约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②与此同时,这种不公平现象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对于经济薄弱地区的小学教育尤其严重。当然在这种不乐观的状态下,部分家长会尽力将自己的孩子带入城市,离开农村这个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环境。

2.2师资力量薄弱产生的不公平现象

2.2.1教师胜任力不足

目前,在农村小学的教师老龄化较高,一般都是从80年代以来由民办转为公办的教师。他们实际的文化知识不充足,也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知识水平有限,知识更新速度慢。虽然信息化社会已经到来,但由于自身能力有限,跟不上小学教材内容的变化和当今迅猛发展的教育形势。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在职教师基本得不到应有的职后培训,缺乏与教育界的沟通、交流,也得不到新的教育观点。

2.2.2教师流动性较大

从2006年国家实行了“特岗教师”政策。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由于农村生活和工作条件比较差,部分特岗教师都奔着条件好、经济水平高的地方任教。有些人即便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意屈就在农村。年轻的教师数量少,后续力量不足,缺乏新的力量的注入。当然,他们也不会坐下来认真钻研教材,新的教育思想与理念也与农村学生之间构不起关联。

2.2.3教师状态不佳

农村小学教师工资偏低,有些教师,特别是民办教师不仅要从事教学、教育活动,还要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教师从事农业生产的目的不是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也不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而是为养家糊口。有些刚走出校门的教师(其中包括单身教师)因农村文化、精神生活贫乏,个人婚姻不好解决等原因则要求调动、改行,不能安心从教,其心态不佳,势必影响教师教学水平,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成绩下降。正如人们常说的“教师是教人向上的”,而一个缺乏热情的教师要想教好学生是困难的。③

2.3办学条件方面的不公平现象

现在的农村小学教育与之前相比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农村小学教学设施的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在一些贫困山区的情况更加严重。学校里的危房等安全隐患比较明显,教室里设置的仍然是旧式墙壁上砌成的黑板和粉笔末较多的粉笔。由于经费的限制,教室里没有标准的“9+2”式照明灯,没有适合现代化设备教学的多媒体;校园里没有符合学生兴趣发展的绘画室、自然科学室、图书室、语音室等。有些经济条件好一点的,课外图书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学生只能阅读教材;体育器材的缺乏,学生只能做一些简单的运动;乐器的不全,学生就只能跟着老师唱。这样的环境使学生根本不能及时地了解社会的前沿信息,导致他们与社会脱节,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与成长及思维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不利于农村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3民办学校在农村小学教育公平中的和谐作用

3.1民办学校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正确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学校管理和学校发展的有效前提和保障。民办学校都是在教育局审批通过下成立的。一所民办学校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理念。笔者曾工作于一所民办小学。它们的校训是“自主、大气、创新、高雅”。在这里学生可以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学习也可以说成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但在这里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愿意学,能够从学习中找到快乐、找到成就感。这样的学习氛围,对学生不断地产生刺激和强化;让学生自己能够找到知识大门的钥匙。这种学校不正是家长满意、学生喜欢的天地吗?另外民办学校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紧跟时代步伐。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基础教育抓不好,更无法来谈其他教育。要保障整个教育事业的质量,时代性的教育理念是关键。

3.2民办学校有着完善的教学设施

农村公立学校落后的教学设施无法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但民办学校恰能改善这种状况。民办学校有着合理规划的校园、安全的教室、多种类型的体育器材等。还有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多媒体设备、绘画室、音乐室、自然科学室等。在部分寄宿制民办学校有着家长放心的一条龙后勤服务,像学校医务室、温馨的宿舍、能提供健康营养的食堂等。这些设施的完善对资金是有一定要求的。民间资本的集中在这里既能让投资者获得经济效益又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是利于社会发展的。

3.3民办学校有着严格的管理体制

民办学校在自成体系的体制下良性运转。民办学校弥补了公办小学教育中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的相对分离。民办学校是根据当地的特色结合自己的教育理念而运转的,地方教育政府和学校董事会能够掌握教育管理权。进而强化了当地政府的责任意识,可以把当地的教育水平作为地方领导班子考核、晋升的重要标准。另外,学校内部有着配套的责任监督机制、绩效考核机制。董事部门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教师进行检查、视察、业绩考核等;由此不断推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民办学校的教师采用合同聘任制,一般聘期为一年,学期末进行考核,施行“末位淘汰制”。看似这种竞争有些激烈,但教师的待遇还是比较优厚的。学校也不断给教师创造着进步的空间。学校会对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功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一般学校还有“名师课堂”“教学风采大比拼”“新人秀”等。为了促进新教师的培养,学校制定了“以老带新”的教师分班策略。总之,这种严格体制控制下的民办学校弥补了公办教育的不足,为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民办小学教育范文第9篇

3年前错失了买学区房

说起这事,我真是后悔死了。3年前,我就是听了婆婆的这句话,错过了买学区房的机会,弄得来现在这么被动。看看我身边的同学同事,孩子一上幼儿园就着手买学区房了,他们当时就提醒我说好的公立小学都要求孩子的户口挂满3年,否则排队都排不上。我跟老公商量,想把和公公婆婆同住的房子卖掉,然后换一套学区房,我说差额的部分我们来贴补。婆婆口口声声说一切为了孙子好,这件事上她却不答应。她跟我说:“孩子读书好不好全靠自己,聪明的就是聪明,不聪明的就是不聪明。”婆婆一直引以为傲的就是培养出了个名牌大学毕业的儿子,她老是跟我说:“侬看伟伟(我老公),他老早也是这个小学读书的,后来不是也考上大学了吗?侬放心,强强像他爸,将来读书也聪明的。”我跟婆婆说,时代不同了,伟伟读书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现在这学校早就变样了。婆婆摇摇头说:“我住在这里二三十年了,这是个老学校,好不好我还不知道吗?”那时的我听信了婆婆的这句话,又考虑到换房子的实际困难,怕麻烦,所以就放弃了。

幼升小形势严峻

这两年,幼升小的问题越来越凸显了。我才知道,家附近的这个小学竟然被网上评为菜场小学。婆婆问我为什么要考私立学校,我就告诉她:“不能把强强送去菜场小学。”婆婆问我什么是菜场小学,就因为它办在菜场里吗?我跟她解释不清,只能告诉她说:“那个小学的风气不好。”“瞎说,我们小区里好几个孩子都在那里上学。楼上沈阿姨的外孙还特意调到这里来,人家还是中队长,读书成绩不要太好哦。”我跟婆婆说:“各家情况不同,我们有好一点的条件,总希望给孩子上好一点的学校。”此话不说还好,一说又被婆婆抓到了理由。她说:“私立小学的学费你们算过吗?一个月多少钱?人家上私立的都是大老板的孩子,像我们这种工薪阶层家庭有几个上得起私立的?”说来说去,婆婆的概念还停留在老早,一听私立就觉得是特殊情况,其实现在上私立学校的孩子真是不少。我身边好几个同学的孩子都是上私立小学的,学费虽然贵点,但是教学质量还是有保证的。我们当父母的不就是图这点吗?婆婆说:“家附近的学校不上,跑那么远去上学,以后接送哪能办?你们犯得着吗?”

儿子入学近在眼前

吃过饭,我把宝宝叫来做模拟面试,今天是问他10以内的加减法。儿子算了几题就没心想了,挠挠头,不高兴做。我批评了他两句。婆婆又有点看不下去了,拉着宝宝说:“时间差不多了,跟妈妈说我们明天再做吧,奶奶先带你进去睡觉吧。”宝宝一听这话,正好得劲,拉着奶奶的手溜到房里去了。

晚上和老公躺床上,我睡也睡不着,一想到儿子入学的事近在眼前,心里就那个急啊。我问:“现在怎么办?你妈这么不给力。”老公想了想说:“妈说得也有点道理,毕竟以后接送得靠他们,我们得听听他们的意见。”“听他们的意见么,就是让强强读菜场小学咯?”我有点火了,这年头,有谁不是为了孩子读书的事在加油的,你妈咋就那么笃定?她到底有没有为孙子的前途着想?老公安慰我说:“妈妈就是考虑到强强,不想让他太紧张,太辛苦,其实也可以理解她的想法。儿子读书是头等大事,我们还得再考虑考虑。”好吧,好吧,我承认这是大事,要考虑清楚,可现在的情况就是时间不等人啊,小学报名马上要开始了……

婆婆有话说:

孙子今年9月份要上小学了,儿子媳妇现在想要给他报民办小学,这几天忙进忙出,找人托关系,双休日带孩子上培训班,给他做简历,每晚还要在家里模拟面试……说实话,我看得都很累,不要说孩子了,每天弄得来紧张兮兮的,连睡觉的时间都比平常晚很多。我跟媳妇说,我们家对口的公立小学也挺好的,不要跑来跑去折腾了。媳妇说:“妈,你不懂现在的情势,我们家附近这个叫菜场小学,宝宝去了就完蛋了。”菜场小学?我倒是第一回听说,就是因为它开在小菜场里面吗?我在这个地方住了三十几年了,这个小学是老学校了,口碑一直都很好,我儿子老早也是在这上的学,现在大学毕业娶妻生子,到底有什么不好了?现在的年轻父母真的是太矫情,太攀比。媳妇老是说,她单位里的同事花多少钱买了套学区房,哪家的孩子又上了国际学校,她压力很大,就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劝她,家家的情况都不同,没必要比来比去。我们不是有钱人家,我听说上民办小学光一年的学费都是上万的,还有什么杂七杂八的费用,平均下来一个月几千是逃不掉的。媳妇说,可以拼一拼,大人艰苦点没关系。我觉得这没意思。我以前做过幼儿教师,所以幼儿心理学这些我还是懂一点的。小学教育关键是要遇到好的老师,老师能培养孩子学习的热情和习惯,至于她说的什么菜场小学的学生都太调皮捣蛋,怕给宝宝带来不良影响什么的,根本就是多虑。这么小的孩子能有什么轧坏道?他们都是纯真善良的。我告诉媳妇要淡定,不能随波逐流,孩子聪明到哪里都会聪明的,都会好好读书的。至少我们老一辈的人都是这种观点,没必要拔苗助长,因噎废食。我还提醒儿子媳妇,现在这个小学就离家很近,走走路10来分钟,如果宝宝去那个民办学校上学,接送问题要怎么解决呢?媳妇说,可以乘校车往返,或者干脆置换个房子,全家搬过去住。我心想,年轻人想问题真的是简单,小学5年的接送,你们小夫妻都上班,这个任务就得交给我和老头子,我们都是60出头的人了,不是说不想帮你们接送孩子,只是有时候也会力不从心,你们这些都考虑过吗?

开会了……

小番茄:好的民办小学都要考试,录取不录取,主动权在学校。心里强大的可以一试。我女儿去年升小学,我深知这几个月如何难过,这其实对大人孩子来说都是特别煎熬的。

Sherry:婆婆的思想是老派的,不一定正确,但是离家近这条绝对是真理。我儿子当初在一个离家三公里外的幼儿园上了三年,每天都是公公开着电瓶车负责接送,刮风下雨还挺危险的。我看着就觉得辛苦。所以选小学的时候,我果断跟老公说,一定要离家近的,走走路就能到的,毕竟小学得5年呢,公公到时快要70了,不能再让他开电瓶车接送娃了。

艳阳日:婆婆说得其实有道理,我也主张上学要近一点。毕竟是需要父母帮忙接送的,得听听他们的意见。

假如有明天:我的观点是,谁的孩子谁做主。

Gracege:我是过来人,觉得还是不要走民办这条路了,太煎熬了。现在好的民办,很多名额都是被关系占据的,留给小朋友们公平竞争的名额很少了,有可能小朋友挺棒的,还考不进去,那会打击他的自信心。

爱宝贝:想想父母现在60多了,5年的时间很长,万一哪个人身体不好了,要接送孩子是挺麻烦的。

么么茶:读书还是要看孩子是哪种类型的,一种天生的读书好,一种靠老师家长引导督促能读得好,一种不是读书的料,放在顶尖的学校也读不好。自家孩子属于哪种,父母心里要清楚。

菲菲妈妈:我儿上幼儿园,我本来也想让他愉快教育,想干嘛干嘛。但是周围的人都在忙着给孩子报这个班那个班,都在弄学区房,搞得我压力很大。不得已我也只好送儿子去学画画,学英文,希望将来他能考个好点的民办学校。

大会总结:

民办小学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民办中小学教育 30年 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016-02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民办中小学教育走过了30年的春秋,回顾30年来的发展历程,总结经验教训可以为下一步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广州市民办中小学教育的30年的发展演变有以下四个阶段的特点:

一、恢复阶段(1979―1991年)

这一时期,社会力量办学以非学历教育的短期培训为主,时值改革开放之初,急需实用型的各类人才;另外。由于“”造成的“人才断层”,使社会力量办学应运而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国策,原有的由国家包办基础教育的办学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整齐划一,模式僵化,忽视了教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难以充分实现教育目标,实际上政府投入的基础教育资源很难满足人们庞大的和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放慢了基础教育发展的速度,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公办学校办学条件差异悬殊。再加上全球兴起的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因此改变单一的政府投资的体制。实行多元化办学,就成为突破基础教育困境,加速其发展的必由之途。在此背景下民办基础教育又萌发出新芽,开始避步恢复。1987年《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明确规定举办基础教育是社会力量办学的主要领域之一:“社会力量办学……应结合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主要开展各种类型的短期职业技术教育。岗位培训,中小学师资培训,基础教育,社会文化和生活教育,举办自学考试的辅导学校(班)和继续教育的进修班。”由此民办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了明确的政策依据。这一时期广州市共有社会力量办学100多所,大都是派办学为主。这些民办学校或机构承担的任务还不是社会主叉教育事业的办学主体之一,他们存在的价值只是弥补国家财政投入不足,是对公办教育的拾遗补缺。这种拾遗补缺的定位严重影响了民办中小学的依法生存和发展的合法性,造成这种思想的来源在于对民办教育的疑虑和误解,误认为民办教育就是私人投机行为。而非国家行为,不具有公益性质。这种思想一直到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才有所修正。

二、办学体系初步形成阶段(1992--1996年)

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积极办学,使社会力量办学的结构和办学层次发生变化,非学历教育从“辅导补课型”转向“职业技术型”培训。各级各类的民办教育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国务院《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颁布,让办学者积极导入市场经济的理念和机制,在坚持以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为主的同时。更多地涉足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广州市民办基础教育迎来了第一个重要发展时期,广州市的民办基础教育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保持了同步,而且还创造了数个全国第一:1987年出现第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广州市侨光财经职业学校;1993年第一个关于民办教育的管理法规出台;1993年成立全国第一个民办教育的党支部――白云党支部等。在政策层面上,由于邓小平南巡讲话开启了执政思想的大解放,破除了人们对民办基础教育的误解,民办中小学的拾遗补缺定位开始动摇。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改变国家包办教育的局面,支持和鼓励民间办学。”1994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在90年代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实施意见》,强调基础教育地方办学为主、多渠道办学的原则,办学形式上倡导“民办公助”、“公办民助”。在中小学校舍建设中,采取“两条腿走路”方针,实行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多渠道投资体系。应该说这种制度安排尽管采取的是国家与个人“合资办学”的形式,但国家是绝对“控股方”,个人投资仅仅是补充而已,但是已经打破了义务教育由国家垄断的局面。以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为契机,我国民办基础教育由此进入制度化演进阶段。其典型标志是在此阶段形成了民办基础教育发展的方针:“国家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依法办学。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拾遗补缺的说法开始动摇,但并不意味着政策对民办中小学教育开始进一步放松。

三、初步规范发展阶段(1997--2001年)

1997年国务院颁发《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民办基础教育的发展有了第一部专门指导和规范性质的专门法。它加强了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管理。相比民办高等教育和民办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民办中小学教育却遇到了新政策的强大束缚,1997年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规定社会力量应当以举办实施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级中等教育和学前教育机构为重点,明确提出社会力量举办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作为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补充。到了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政策又做了微调,规定在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均能就近进入公办小学和初中的前提下,可允许设立少数民办小学和初中,在这个范围内提供择校机会,同时积极发展以社区为依托的,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幼儿教育。短短两年时间民办基础教育的政策已经完成从“补充”再到“允许少数存在”的限制转变。而在此期间广州市民办中小学在政策层面上也做了很多规范的工作,并没有落实限制的做法,这是一个可喜的突破。比如贯彻落实教育部《流动儿童少年就读暂行办法》,在天河、白云、海珠等流动人口集中地区招收了78964名适龄儿童少年入读,全市共有29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在校生逾万人,市政府出台《广州市未成年外籍学员就学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和完善了对外籍学员的管理。1999年。市教育局、市人事局联合发文规定,要求归口管理民办学校教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社会力量办学分级审批分级管理的原则。分级管理民办学校教师申报教师资格和专业技术职称工作,对符合条件的教师,按规定进行认定、评定或推荐上报,并协助劳动部门、人事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2001年启动市一级民办学枝的评估工作,时民办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和管理情况进行评估,保障了教学质量。

四、立法规范与促进阶段(2002年至今)

尽管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对民办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指引与规范作用,但其制定时民办教育发展的不够成熟,对民办学校的性质定位、民办学校产权的归属、民办学校投入者的回报、民办学校教师职务的评聘、民办学校学生的权益、民办学校的财产管理、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权限和范围等

等问题,《社会力量办学条例》都没有深入涉及或者规定不明。因此,民办学校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标志着民办基础教育的管理从以依靠行政手段为主向以法律手段为主的转变。《民办教育促进法》还破解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无力解决的四大难题,即民办学校界定、办学性质(营利与否)、产权归属、“国民”待遇等。此外,还制定了七大优惠政策:“第四十四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的发展,奖励和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第四十五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采取经费资助,出租、转让闲置的国有资产等措施对民办学校予以挟持。第四十六奈:民办学校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第四十七条:民办学校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可以接受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捐赠。国家对向民办学校捐赠财产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并子以表彰。第四十八条:国家鼓励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手段,支持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第四十九:条人民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义务教育任务,应当按照委托协议拨付相应的教育经费。第五十条:新建、扩建民办学校,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教育用地不得用于其他用途。当然民办学校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义务。”这部法律的实施比以前更能大大满足了民办基础教育对其发展所需的公平的政策和制度环境的诉求,尤其是2004年4月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为民办基础教育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它对《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四十九条的内容作出详尽的法律解释,明确提出要对承担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应当根据接受义务教育学生的数量和当地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的生均教育经费标准,拨付相应的教育经费。与此同时,民办基础教育政策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强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促进教育总量的不断增长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是民办基础教育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事件。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广州市民办中小学教育并没有迎来人们期望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在于残酷的市场竞争,一些经营管理不善的民办中小学被淘汰出局。为此广州市12所吸纳教育储备金的高收费民办中小学,自1999年开始,停止收取还本形式的教育储备金。以降低办学风险,转为按教育成本计收学杂费。这类学校的收费项目、标准由学校提出。经物价部门核准后执行;原收取的教育储备金要清退,如一时困难的,可以校产做抵押贷款清退,并要求按合同5年内分期清退,未清退部分按国家法定的存款利率计息计入收费,用于抵交学生应纳学杂费,差额部分多退少补。还出台了《广州市民办学校财务会计管理规定》以防范金融漏洞。另一方面,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民办教育促进法》允许名校办民校,这样一来,由于制度不健全,生成了很多假民办。挤压了真民办的生存空间,尤其是打压了高收费学校的拓展空间,造成了不太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为了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广州市出台《广州市公办学校用于参与举办民办学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规定了公办学校使用国有资产参与举办民办学校的申报办法、必须履行的程序、收入管理渠道、违规行为认定等内容,为维护国有资产的完整和保值增值提供法律依据,也在一定意义上增加了竞争环境的公平,缓解了高收费学校的不公正待遇。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在于自2004年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教育强市工作,公办学校因此办学奈件、布局调整、师资队伍等方面得到很大增强,大大增加了公办学校对生源的吸引力。与此同时很多民办中小学的校舍相较之下显得寒酸,办学条件方面对生源的吸引力降低。对民办中小学更重的冲击在于广州市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很多生源向公办学校回流。不仅如此,随着公办学校教师待遇的提高,2008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缋效工资,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同时对义务教育学校离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补贴。这是落实《教师法》第六章第25条之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的重大举措。很多民办中小学由于自身实力的限制以及陷入的恶化的竞争环境,并不能保障教师享有公办学校的类似待遇,因此教师的回流也是影响民办学校快捷发展的障碍。

上一篇:民诉诉讼法范文 下一篇:档案应急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