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低碳发展范文

时间:2024-01-23 10:46:06

乡村低碳发展

乡村低碳发展篇1

低碳农业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特点决定了其发展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而且具有社会效益,因此具有准公共性产业性质。然而在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相比传统农业、低碳农业其前期投入更大,并且回收期限更长,因此对外源融资的需求更大。在低碳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村金融起着关键性作用,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支持低碳农业的发展,农业资源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都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通过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能够有效改善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环境,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是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低碳农业要发展,除了需要农户自身投入外,还需要依赖政府财政投入和农村金融支持,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户财富规模普遍较小、积累相当有限,而要让传统农业转变为低碳农业或开发新型低碳农业,仅仅依靠农民自身的财富积累和主动投入来实现,时间上不允许,可行性也不大;另一方面,低碳农业的部分投入具有公共性质,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新型能源开发等,由于存在“搭便车”效应,农民投入的积极性也不高。因此,农村金融投入成为支持低碳农业发展融资的主要渠道,大概要占到低碳农业投入总数的七至八成。农村金融和低碳农业必须协调发展,主要是因为:第一,农村金融可以将信贷政策与国家发展低碳农业的政策实现有效衔接,对符合国家环保和生态保护要求的低碳农业产业和农户优先给予信贷支持,以更大的力度扶持低碳农业,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倾向,从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步伐;第二,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有利于推动低碳农业获得多元融资,发挥各类资本的主动性,寻找恰当的低碳农业项目,实现资本和产业的对接;第三,低碳农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从而提高农民收入,使农民有更多的财富来参与农村金融,夯实农村金融的资本基础;第四,低碳农业的发展必然带动更多的农民主动学习和掌握金融知识、提高文化水平,从而扩大对农村金融产品的需求,有利于农村金融创新发展。

二、低碳农业和农村金融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缓慢,究其原因,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是重要原因。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其发展远远落后于城镇金融体系,政府财政对低碳农业支持力度不够,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相对滞后,尤其在中西部地区更为严重,金融供给不足成了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瓶颈。

(一)农村金融供给满足不了低碳农业

我国农村金融在资金投放总量上存在规模型不足和结构性不足。农业发展银行作为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我国唯一的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其业务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并不面向一般农业企业和农民贷款,而且其能够覆盖的农村区域十分有限;农业银行作为我国最大的对农商业银行,资金投放主要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比较成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很少向单个农户提供贷款;农村信用社虽然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因为其自身吸储能力有限,可以运用的资金也十分有限,因而无法满足风险较大、投资较多的低碳农业项目,主要投放于小额传统项目;邮政储蓄银行虽然在农村地区网点多分布广,但其运作模式多是在农村吸收存款而向城镇投放资金;其他商业银行涉农资金投放则更少。由于低碳农业前期的盈利能力弱以及其高风险性,其他金融机构就更难以向低碳农业注入资金了。

(二)农村金融机构布局跟不上低碳农业

在中国的农村金融布局中,城市和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农村金融的区域布局相对比较完善,农村商业金融也比较发达,农村金融产品的供给较为充分,而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金融体系不健全,农村商业金融很不发达,农村金融商品的供给相对匮乏,农民可以享受的金融服务非常有限。同时,伴随着我国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化开展,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撤出农村地区,一般只有在县城才能见到大型商业银行的网点,乡村和镇级行政区域仅存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中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金融结构单一化、农村金融市场垄断化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与此同时,商业保险、担保、证券、金融租赁、信托投资等金融机构在县以下农村地区基本处于空白。

(三)农村金融制度制约了低碳农业

一方面,农村金融缺乏自主经营权和风险贷款权,农村金融机构为防范金融风险,一律受信贷审批权限制,除小额存单质押贷款和个人小额贷款有审批权外,其他贷款几乎无权审批,同时为了加强信贷风险控制,贷款审批程序增多,贷款申请周期延长,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灵活多变的信贷需求,而农村金融机构为控制金融风险普遍实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和信贷资产“零风险”制度,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致使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人员普遍缺乏主动开发市场的动力;另一方面,农村金融贷款成本比较高,涉农企业办理抵押贷款,需要办理资产评估等一系列复杂手续,在办理过程中,往往中介部门收费过高,使涉农企业融资的直接成本增加,并且耽误了使用资金的最佳时机,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涉农企业“贷款难”、农村金融机构“难贷款”,直接影响了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

(四)农村金融政策支持不了低碳农业

国家农村金融政策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太小,满足不了低碳农业发展的需要,投入少且缺乏导向性。首先,政府的财政投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促进低碳农业发展上国家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没有起到应有的宏观调节作用;其次,支农补贴是国内外惯用的引导农业发展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农补贴主要有农民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然而对于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无公害、有机农产品以及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方面却缺少相应补贴,因此,导致农民对发展低碳农业项目缺乏积极性,支农补贴的导向性差。

(五)低碳农业自身的特点阻碍了农村金融的积极性

首先,由于低碳农业项目普遍投资额度较大、回收期遍较长,金融机构还要承担项目失败资金无法正常收回的巨大风险,农村金融限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投资于低碳农业的积极性必然不高;其次,低碳农业的外部效应也阻碍了农村金融的积极性。外部效应是当个体在发生经济和社会行为时,其行为所带来的私人成本、私人收益和社会成本、社会收益之间不匹配,有两种情形,一是个人付出了成本但并没有获得所有的收益,形成外部社会正收益,一是个人获得了收益但并没有对此支付所有的成本,形成外部社会负收益。在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机构对低碳农业项目进行融资,承担了资金运用的成本,但低碳农业项目成功的收益却并非由农村金融机构按照出资比例全部享有,特别是生态环境改善给农民和农业生产带来的后期收益,金融机构是无法收获的。外部效应的解决必须依靠政府的参与,而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欠缺最多的正是政府对于外部效应的态度,对那些外部效应比较明显,投资额度大、回收期长、风险难以确定的项目,政策性金融机构显然没有承担起风险再转移的责任,也就无从调动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三、低碳农业和农村金融协调发展思路

(一)强化农村金融支持低碳农业的政策环境

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制定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将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金融政策法律化,增强政策的执行力和保证政策的延续性,比如,对农村金融支持低碳农业的信贷给予贴息、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参与低碳农业项目运作,改善低碳农业发展融资环境,完善激励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通过发行政府债券募集资金承担对节水灌溉、三沼利用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财政支持,给低碳农业示范企业构建招商引资的基础平台;央行可以通过制定和贯彻落实货币政策,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及支付环境,发放各类涉农补贴,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工具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建立与政府主导的低碳农业发展担保基金,为发展低碳农业解决融资担保难的问题,积极开发农业保险创新品种,为低碳农业各个环节提供保障,降低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完善低碳农业金融监管体系,对金融机构贯彻执行低碳农业政策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管,确保政策真正落实到位。

(二)开发低碳农业保险品种

低碳农业具有投入大、回收期长、风险高的特点,因此农村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这就需要不断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开发适合于低碳农业的保险品种。各保险机构要积极参与低碳农业金融风险管理和防范中去,重视对低碳农业、低碳技术、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及这些领域的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农业特点的保险品种。首先是开发对农民的低碳农业保险品种,对于农户进行的沼气池改造、太阳能利用、生物防病虫实验田等项目贷款提供相应的抵押风险转移,激励农民借贷发展低碳农业;其次是对金融机构开展的低碳农业信贷业务开发保险品种,防止因低碳农业信贷被挪作他用、自然灾害导致低碳改造项目失败、低碳技术开发不成功、市场销路不畅导致资金延期回收等给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三)农村金融机构要大力支持低碳农业发展

农村金融机构是支持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是各项惠农金融政策和农村金融需求的交接点,只有农村金融机构真正大力支持低碳农业,不断创新低碳农业金融产品和服务,才能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低碳农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伴随着低碳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市场的开拓而壮大,特别是近几年来,低碳农业技术进步的步伐不断加快,新能源、新材料、新耕作、新种植、新品种等不断涌现,伴随而来的是极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农村金融机构加强金融服务创新,增加金融服务产品种类,扩大支持低碳农业发展资金规模,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比如推出绿色抵押等环境金融产品,设立专门用于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基金等,更好的为低碳农业发展服务。特别是那些有特色农产品的区域,农村金融机构可根据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特色,推出一系列的低碳信贷服务,满足低碳农业在种植、养殖、加工、仓储、物流等多个环节对金融的需求,实现低碳金融一条龙服务。

(四)探索低碳农业基金

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成熟经验表明,以基金的模式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能够有效解决低碳农业所面临的金融制约问题。在我国,由于农村基层政权财政力量薄弱,若要建立基金,可以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等实力较强的大型金融机构为出资主体,同时吸收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还可以接受一些有资本实力的工商企业资金,形成财团式的基金组织,共同支持低碳农业的发展,合理选择投资项目,支持低碳农业的发展。等运作成熟之后,可以股权转让等方式将基金所有权转移给农业合作社等,实现低碳农业的良性发展。

乡村低碳发展篇2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旅游消费环境的不断改善,我国的乡村旅游近年来也得到快速发展,乡村旅游的标准化和规范度也日益提高。

乡村旅游已经越来越普遍,人们在出门旅游时选择传统的旅游方式固然方便,但容易产生日程安排紧张、行程约束性强,自主性低。传统的乡村旅游模式对于对旅游自主性和体验感要求高的年轻人和中高端人群吸引力越来越低。另一方面,在城市化进程越来越明显、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的情况下,回归自然已成为一种趋势,许多农家乐、户外自助游成为旅游者首选的旅游目的地。人们开始意识到在乡村开展低碳旅游十分重要,因此旅游企业应该从自身做起,在旅游活动中的吃、住、行、游、购、娱这六方面贯彻落实低碳理念。

目前为止,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头良好,但因人们低碳旅游认识不强、缺少对旅游资源准确有用的庇?o机制,使得我国乡村旅游面临着诸如开发雷同、乡村文化性的消逝等一系列发展问题。基于实际,本文确定了将乡村低碳旅游旅游实施途径作为自己的选题。

一、乡村低碳旅游研究概况

(一)研究背景

“低碳旅游”的概念正式被提出是在2009年发表的《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这一概念就是倡导旅游者可以采用绿色环保的方式,在旅行的过程中尽量做到节能和环保。乡村旅游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符合低碳旅游的理念,二者完美融合为乡村低碳旅游。

政府在《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重点指出:旅游全行业要倡导节能环保的理念,走绿色旅游的发展道路。国务院于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其中明确指出推进乡村旅游的低碳化发展迫在眉睫。国家在2015年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低碳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研究对象

乡村低碳旅游实现了低碳旅游行业和农业的有效融合,它基于乡村,以乡村为出发点,结合低碳经济和环保生态旅游的发展核心,以地方民族文化为核心,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景点。文章以乡村低碳旅游为研究对象,结合旅游管理所学知识,分析新形势下适合乡村低碳旅游的发展途径。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近年来我国乡村低碳旅游快速发展,与低碳旅游强劲的旅游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趋势相比,我国乡村旅游业供给侧改革还有待推进。本文以乡村低碳旅游为研究对象,在调查旅游供需条件基础上,从旅游者的视角来分析乡村低碳旅游的实施途径,结合具体实际提出乡村发展低碳旅游产品的思路和对策,对促进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实施乡村低碳旅游的现状分析

(一)乡村低碳旅游发展的优势

1.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

中国乡村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在号召低碳经济、环保旅游的大背景下,新的乡村旅游模式正随着时代的需求在不断的涌现,例如注重收获和家庭化的“观赏农业”和“采摘农业”模式,以差异和竞争化为主要特色的休闲渔牧业模式,这一切为进一步发展先锋村低碳旅游奠定了基础。

2.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低碳意识加强

政府在2010年举办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中表明要“大力推进旅游节能减排工作,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国家发展委组织在2014年编写了《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由发展改革委发起的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截止2017年3月已经进入第三批组织推荐的阶段。同时,社会各界人群自觉践行乡村低碳旅游,且在自媒体时代,广大旅游者自发分享自己的乡村低碳旅游经历,号召更多人来参与和宣扬乡村低碳旅游。

3.低碳旅游模式日益丰富

(1)交通低碳化

社会上号召环保出行的理念盛行,例如近年来“共享单车”的迅速普及,既符合共享经济的理念,又顺应倡导低碳生活的潮流。

(2)行为低碳化

旅游者坚持以身作则,在日常旅游活动中严于律己,坚持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食用应季蔬果等。

(3)生活低碳化

旅游者不仅是在旅游活动中,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坚持控制低碳排放。例如在日常出行中尽量少使用汽车;在商场等地的电梯处常见到倡导“上二下三”的指示牌,倡导以楼梯代替电梯,减少碳排放。

4.低碳旅游管理日益规范

国家环保部于2010年1月在全国低碳旅游发展大会上正式启动了“争创全国低碳旅游试验区”的活动,《全国低碳旅游实验区》的评分标准也终于出现在大众眼前,为建立低碳景区树立了较科学的标杆。在2011年,安徽黄山成为首批入选示范区的景区之一,对其他地区如何践行低碳发展有借鉴意义。

各地政府专门成立乡村旅游发展协调与领导机构,各地景区管理严格按照“5A”景区的管理标准,在选址、设计、规划等多方面都进行了规范管理,定期做检查工作,杜绝产生高能耗、高污染的旅游企业、旅游行为。

(二)乡村低碳旅游深度发展存在的问题

1.低碳旅游的社会影响力不高

长期以来,旅游者在旅游中往往更注重旅游活动的享受型,而坚持践行低碳环保的观念较弱,据统计,58.53%的游客认为低碳旅游实施的困难是低碳观念与旅游的享受性相冲突,值得高兴的是,大多数旅游者能够认识到自身的行为对完善低碳减排工作有着深远影响,据统计,游客主要认为可以通过选择低碳的交通工具、做好垃圾分类、选择绿色酒店和控制碳排放来实践低碳旅游。

2.政府的引导和规范不足

中国对低碳旅游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加之各个地区发展现状各不相同,整个行业呈现出差别化、复杂化的发展态势。调查显示,19.35%的游客表示自己愿意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实践低碳旅游,但74.19%的游客表示自己“愿意,但不知道如何做”。不愿意实践低碳旅游的14名游客主要是由于缺乏了解和担心低碳旅游会增加旅游费用。对此,77.88%的游客表示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低碳优惠政策,72.81%的游客认为政府加强低碳理念的宣传力度,65.9%游客认为政府应该制定低碳旅游准则,52.07%的游客表示政府需要加大科研力度,40.55%认为政府可以制定类似“限塑令”的低碳旅游的法律法规,采取强制措施。

3.低碳旅游产品开发不完善

调查显示,低碳旅游者对旅交通便利度、信息和线路的完善度、低碳旅游的健全度等项目要求较高,低碳旅游产品开发不完善是影响游客的旅游决策的重要因素。

然而,现阶段乡村低碳旅游企业不能充分提供低碳旅游产品,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难以践行低碳旅游观念。当前中国的乡村低碳旅游模式主要包括生态观光农业、农家乐等,但是这些项目的发展过程中却缺少贯彻低碳理念的认识。

4.游客对乡村低碳旅游的了解和认识不足

通过调查可知,现阶段大多数游客只是听说过“低碳旅游”这一名词,对低碳旅游的认识不完全统一,获悉信息的来源大多数是源自信息量大但内容良莠不齐,且准确度低的互联网。

调查显示,4.65%的游客是通过互联网获悉的低碳旅游,60.37%和37.79%的游客分别通过环保公益活动和广播电视获悉的低碳旅游。说明当前我国在乡村旅游上运用低碳技术还不够普及,又因为乡村低碳旅游的主体具有分散性,旅游者难以把握全面准确的信息。

三、乡村低碳旅游发展受阻的原因分析

(一)低碳旅游大环境不乐观

现阶段,在旅游方面,我国的社会主流价值倡导的是“娱乐”、“消费”和“放松”,而非“低碳”和“环保”,通过在携程、途牛等大型旅游官网上的调研可知,低碳旅游并非主推的旅游产品,这主要是由于低碳旅游能够创造的附加旅游收益较低。因此无论是游客还是旅游产品开发商都不热衷于低碳旅游,低碳旅游的市场大环境并不乐观。

(二)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目前,虽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低碳旅游的政策,但是在落实上还有待提高。乡村旅游基地、农家乐等机构在开展低碳旅游的过程初期会增大经营成本,如采购环保用具、食材等。在缺乏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的情况下,旅行社和开发商都很难自觉主动的开展低碳旅游。

(三)低碳旅游行为奖励力度不够

行为主义心理的强化理论认为适当的奖励与惩罚能有有效地塑造个体行为,强化理论同样适用于低碳旅游的引导工作。对于乡村低碳旅游的开放商而言,乡村低碳旅游的“慢”、“低”、“少”的特征大大限制了旅游的附加价值,目前政府对于低碳旅游的引导和奖励大多流于精神鼓励和宣传上,缺少实际性的奖励和帮扶。

(四)游客缺乏对低碳旅游的关注

游客在现阶段对开展低碳旅游缺乏主动性,大多数游客仍然在被动地了解低碳旅游,并且游客们对于旅游始终是怀抱着“享受”、“休闲”第一的目的心态,当游客认为与享受和休闲发生冲突时,进行乡村低碳旅游的行动力就明显下降。

四、对策与建议

(一)倡导环保价值观,改善主流旅游环境

社会环境方面的改造要依靠政府、乡村旅游企业和游客三分的共同努力,具体来说,一是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低碳旅游建设;二是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支持政策和资金;三是政府、社区和高校应倡导环保价值观,加强游客对乡村低碳旅游的积极认知;四是将低碳旅游产品作为商业计划来规划,吸引各类民间资本参与。这样有利于提升乡村低碳旅游建设的质量,推进低碳旅游产品进一步普及。

(二)政府加强支持力度,提高开发商积极性

在开展乡村低碳旅游的初期,政府要起到主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第一,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低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个人参与低碳行动;第二,政府应该制定低碳旅游准则;第三,政府需要加大科研力度,增加对低碳旅游产品研发的投入;第四,政府可以制定类似“限塑令”的低碳旅游的法律法规,提高普通旅游的环保标准;第五,政府部门要做好规划,形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特色各异的低碳旅游产品,为乡村低碳旅游增添新的元素,推进乡村全域旅游的发展。

(三)促进产品开发,完善信息平台

现阶段我国乡村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和配套服务还远远不足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国内外低碳旅游发展先进地区经验,在做旅游规划、出台促进旅游业发展政策、加大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应结合低碳旅游产品发展趋势加以重视。乡村低碳旅游的拓展一方面要依靠与现有旅游平台合作推广,一方面要建立起独立的旅游信息平台,对乡村低碳旅游爱好者和旅游收入的统计,这样可以对比低碳旅游和普通旅游的份额,为宣传做好基础。

(四)提高游客认识和行动力

在提升游客对乡村低碳旅游的认识方面,政府的宣传应当起到主导作用,旅行社和乡村旅游开发商要起到辅助宣传的作用。政府应当加强低碳理念的宣传力度,利用公益广告、社区活动,联合学校进行环保教育等方式来提高社会对低碳旅游的重视。

从旅行社和乡村旅游开发商的角度来看,第一,可尝试利用微信平台以推广微信公众号作为推广和营销的有利渠道。第二,创建“接地气式”官方微博,乡村低碳旅游可尝试建立并丰富官方微博内容,不定期炒热#乡村低碳旅游#相关讨论话题。第三,利用秒拍、美拍视频拍出个性化宣传片,同时鼓励游客利用秒拍、美拍等视频软件拍摄个性旅游宣传片并上传,乡村农家乐将为游客提供门票打折、优惠券等奖励。第四,乡村低碳旅游还可以尝试与新兴产业合作,例如与采用的AR+LBS技术的手游开发商合作,通过游戏在环境和主线创设与景区的地理位置、特色景点等相结合,引流玩家到景区进行游览和消费。

五、结语

乡村低碳发展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乡村生态旅游;模式构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极大丰富,旅游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但随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亦越来越严重,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低碳、绿色的旅游模式也成为较适合社会发展的模式。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污染的环境、狭窄冗闷的城市空间使人们迫切希望走近此乡村,接触大自然,乡村生态旅游成为人们外出休闲的另一种旅游方式。

一、关于乡村生态旅游

生态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具有生态旅游内涵的一种综合旅游。我国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研究开展较晚,研究较少,不少学者诸如王嘉学(2005)、刘德谦(2006)、曹瑞祺(2010)等对于乡村生态旅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定义尚未有统一的权威共识,学者们均认为其是“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的结合体,不仅能满足旅游者的休闲观光,放松娱乐的需要,还具有生态体验和生态教育的功能。乡村生态旅游以优美的原生态自然环境为背景,崇尚绿色、注重环保,讲求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和废旧资源的再利用,与社区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联系很紧密,具有乡村性、体验性、生态性、教育性等特征。低碳经济的理念核心是充分运用阳光、风等自然资源和一些化学清洁能源例如氢,少量一氧化碳等能源,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进而追求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做出贡献。低碳经济下的乡村生态旅游既能满足旅游者的休闲体验,又能展现乡村的独特魅力,以产业化带动乡村发展的一种绿色环保的旅游模式。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我国乡村生态旅游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很多机制有待完善,部分乡村生态旅游区发展方式还是传统的粗放型。因此,构建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必要的,要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进而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限度的实现节能减排,保护乡村环境,使乡村的生态环境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依靠。

二、目前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大,生态旅游规划不到位

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对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不够重视,对其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认识不到位,导致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其次,部分地区虽然开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但其发展水平受到很多限制,没有为低碳乡村生态旅游拟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同时,政府对于乡村生态旅游旅游的投资较少,建设过程中缺乏资金投入,使得乡村生态旅游硬件资源不具备,软件资源也缺乏,技术上的指导也就无从谈起,导致许多打着发展低碳乡村生态经济旗号的旅游区甚至没有对其碳排放量有过具体的统计,更别说在这基础上开展合理的整体规划,科学的旅游经营模式和旅游路线设计。

2.旅游者环保理念薄弱

尽管我国近些年多次提倡绿色环保的生态发展理念,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是很多旅游者由于素质参差不齐,观念不强,对于低碳环保等的认识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在旅游过程中的衣食住行、购物娱乐等方面不注重节能减排,不注重在旅游中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态理念。例如很多单位集中在节假日安排旅游,使得旅游压力剧增,旅游地点选择时没有避开旅游热点,这对于乡村旅游环境的承载力有着很大的威胁。还有很多旅游者都采取自驾游的形式,汽车的排放量逐渐增大,不利于减少碳排放,部分旅游者为了便利,旅途中多次使用一次性餐具及塑料制品包,积少成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很大,由于公共假日集体出游造成的垃圾数以吨计,垃圾清理工作量随之剧增。因此,树立正确的旅游意识、建立全民参与低碳的生态旅游模式刻不容缓。

三、低碳经济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有效策略

1.做好宣传与教育工作

目前,部分各地政府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乡村村民对于生态旅游的认识仍处于模糊状态,对于其产生的经济的效益与社会效益不得而知。因此,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各地政府首先要重视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深入思考绿色、环保、低碳的旅游模式对于乡村发展的意义,对乡村地区的旅游经营管理者进行节能减排的相关培训,使旅游业管理者认识到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政府带头保护原生态资源,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要对乡村旅游区村民进行培训,提高当地村民的文化素质,注重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教育村民保护文化遗产和乡土特色资源,进而提升他们的本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2.建立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机制和科学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区域

以前乡村的主导产业是以农业为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依赖农业发展经济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打造循环经济模式,依托乡村资源,建立乡村生态旅游的合理分区,对于生态系统有重要支撑与维持功能的区域,严格受到保护,限制旅游者的进入和旅游活动的开展;对于有着便利交通,乡村气息浓郁和淳朴的自然村落或者村镇,则是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集中区域,在评估该区域的旅游承载量后,旅游者可以在这个区域的旅游充分品味乡村原生态的民俗风情,开展购物、住宿、娱乐等旅游活动,对于一部分村民的用于经济效益的生产土地、鱼塘、果园的自然生态景观区域,虽然会给游客带来新奇和更原生态的旅游体验,但更要注重乡村生态景观与生产资料的可持续利用,限制游客的数量,以保护为主,不允许现代交通工具的进入,提供低碳、环保的自行车、木船等简单交通工具,保证这一区域的生态资源长久效用。

3.采用低碳技术,优化能源结构

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农村经济体制转型和能源结构优化,低碳旅游主要以低碳技术为保障,转变能源消耗结构,推广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例如充分利用沼气池、太阳能等既减少了碳排放,又减少空气污染。大力推广其他能源的清洁利用,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地热能、风能和水能,清洁能源逐渐取代秸秆焚烧,减少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排放,有利于乡村环境的保持。其次,在乡村生态旅游循环利用资源过程中,政府同样要加强财政补贴,增加资金投入,建立能源转换站等硬件设施建设,同时奖励技术推广,对旅游产生的垃圾气体、液体、固体进行回收再利用,有效发挥低碳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巨大作用,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循环利用。

4.创新低碳模式,加强游客管理

我国各地的乡村生态旅游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差异,旅游形式和主要内容也有不同,例如南方以村落景观、生态园为主,北方一些乡村以冬季雪景为主,但无论哪种地域,都将绿色环保理念作为出发点。因此,打造适合当地发展的乡村低碳旅游开发模式,是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重要途径。我国要吸收借鉴国外经验,创新生态旅游模式。其次,我国乡村旅游管理者要加强景区管理,对游客进行一定的限制和约束,在保障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基础上,交通方式上鼓励游客采取自行车或者步行的方式,既锻炼身体又减少碳排放,实现低碳出行,旅游过程中要保护好当地的生态资源和环境,例如限制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景区设置垃圾点,及时清理旅游垃圾,个别景区放置醒目标识,注意安全防护等,宣传方式上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手机APP等方式大力宣传低碳旅游的积极意义,提高旅游群众的低碳环保意识有计划、规范地开展旅游活动,进而提升乡村生态旅游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低碳经济下的乡村生态旅游,是环境保护和环境利用的有效结合,由于其低碳、环保的特性,必定会越来越受到政府及旅游企业的重视,因此要根据当地的实际状况,构建科学合理的乡村生态旅游模式,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使乡村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甜颖 单位:四川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利华.低碳旅游背景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策略[J].生产力研究,2011(12):50-52.

[2]余昊.低碳视域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商论,2016(4):95-98.

[3]石培华,冯凌.旅游业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16.

乡村低碳发展篇4

一、关于乡村生态旅游

生态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具有生态旅游内涵的一种综合旅游。我国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研究开展较晚,研究较少,不少学者诸如王嘉学(2005)、刘德谦(2006)、曹瑞祺(2010)等对于乡村生态旅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定义尚未有统一的权威共识,学者们均认为其是“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的结合体,不仅能满足旅游者的休闲观光,放松娱乐的需要,还具有生态体验和生态教育的功能。乡村生态旅游以优美的原生态自然环境为背景,崇尚绿色、注重环保,讲求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和废旧资源的再利用,与社区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联系很紧密,具有乡村性、体验性、生态性、教育性等特征。

低碳经济的理念核心是充分运用阳光、风等自然资源和一些化学清洁能源例如氢,少量一氧化碳等能源,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进而追求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做出贡献。低碳经济下的乡村生态旅游既能满足旅游者的休闲体验,又能展现乡村的独特魅力,以产业化带动乡村发展的一种绿色环保的旅游模式。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我国乡村生态旅游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很多机制有待完善,部分乡村生态旅游区发展方式还是传统的粗放型。因此,构建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必要的,要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进而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限度的实现节能减排,保护乡村环境,使乡村的生态环境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依靠。

二、目前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大,生态旅游规划不到位

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对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不够重视,对其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认识不到位,导致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其次,部分地区虽然开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但其发展水平受到很多限制,没有为低碳乡村生态旅游拟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同时,政府对于乡村生态旅游旅游的投资较少,建设过程中缺乏资金投入,使得乡村生态旅游硬件资源不具备,软件资源也缺乏,技术上的指导也就无从谈起,导致许多打着发展低碳乡村生态经济旗号的旅游区甚至没有对其碳排放量有过具体的统计,更别说在这基础上开展合理的整体规划,科学的旅游经营模式和旅游路线设计。

2.旅游者环保理念薄弱

尽管我国近些年多次提倡绿色环保的生态发展理念,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是很多旅游者由于素质参差不齐,观念不强,对于低碳环保等的认识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在旅游过程中的衣食住行、购物娱乐等方面不注重节能减排,不注重在旅游中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态理念。例如很多单位集中在节假日安排旅游,使得旅游压力剧增,旅游地点选择时没有避开旅游热点,这对于乡村旅游环境的承载力有着很大的威胁。还有很多旅游者都采取自驾游的形式,汽车的排放量逐渐增大,不利于减少碳排放,部分旅游者为了便利,旅途中多次使用一次性餐具及塑料制品包,积少成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很大,由于公共假日集体出游造成的垃圾数以吨计,垃圾清理工作量随之剧增。因此,树立正确的旅游意识、建立全民参与低碳的生态旅游模式刻不容缓。

三、低碳经济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有效策略

1.做好宣传与教育工作

目前,部分各地政府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乡村村民对于生态旅游的认识仍处于模糊状态,对于其产生的经济的效益与社会效益不得而知。因此,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各地政府首先要重视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深入思考绿色、环保、低碳的旅游模式对于乡村发展的意义,对乡村地区的旅游经营管理者进行节能减排的相关培训,使旅游业管理者认识到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政府带头保护原生态资源,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要对乡村旅游区村民进行培训,提高当地村民的文化素质,注重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教育村民保护文化遗产和乡土特色资源,进而提升他们的本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2.建立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机制和科学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区域

以前乡村的主导产业是以农业为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依赖农业发展经济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打造循环经济模式,依托乡村资源,建立乡村生态旅游的合理分区,对于生态系统有重要支撑与维持功能的区域,严格受到保护,限制旅游者的进入和旅游活动的开展;对于有着便利交通,乡村气息浓郁和淳朴的自然村落或者村镇,则是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集中区域,在评估该区域的旅游承载量后,旅游者可以在这个区域的旅游充分品味乡村原生态的民俗风情,开展购物、住宿、娱乐等旅游活动,对于一部分村民的用于经济效益的生产土地、鱼塘、果园的自然生态景观区域,虽然会给游客带来新奇和更原生态的旅游体验,但更要注重乡村生态景观与生产资料的可持续利用,限制游客的数量,以保护为主,不允许现代交通工具的进入,提供低碳、环保的自行车、木船等简单交通工具,保证这一区域的生态资源长久效用。

3.采用低碳技术,优化能源结构

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农村经济体制转型和能源结构优化,低碳旅游主要以低碳技术为保障,转变能源消耗结构,推广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例如充分利用沼气池、太阳能等既减少了碳排放,又减少空气污染。大力推广其他能源的清洁利用,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地热能、风能和水能,清洁能源逐渐取代秸秆焚烧,减少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排放,有利于乡村环境的保持。其次,在乡村生态旅游循环利用资源过程中,政府同样要加强财政补贴,增加资金投入,建立能源转换站等硬件设施建设,同时奖励技术推广,对旅游产生的垃圾气体、液体、固体进行回收再利用,有效发挥低碳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巨大作用,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循环利用。

4.创新低碳模式,加强游客管理

我国各地的乡村生态旅游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差异,旅游形式和主要内容也有不同,例如南方以村落景观、生态园为主,北方一些乡村以冬季雪景为主,但无论哪种地域,都将绿色环保理念作为出发点。因此,打造适合当地发展的乡村低碳旅游开发模式,是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重要途径。我国要吸收借鉴国外经验,创新生态旅游模式。其次,我国乡村旅游管理者要加强景区管理,对游客进行一定的限制和约束,在保障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基础上,交通方式上鼓励游客采取自行车或者步行的方式,既锻炼身体又减少碳排放,实现低碳出行,旅游过程中要保护好当地的生态资源和环境,例如限制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景区设置垃圾点,及时清理旅游垃圾,个别景区放置醒目标识,注意安全防护等,宣传方式上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手机APP等方式大力宣传低碳旅游的积极意义,提高旅游群众的低碳环保意识有计划、规范地开展旅游活动,进而提升乡村生态旅游质量。

四、结语

乡村低碳发展篇5

    关键词:农村 调研 碳消耗 低碳宣传

    一、调研目的

    在河南省6市、7个乡镇和河北省唐山市下辖一个乡镇,约 22个行政村开展低碳调研活动,具体了解当代农村的碳消费情况,摸清农村碳消费结构,得出一批准确、具体、有使用价值和指导价值的统计数据,根据调研数据提出切实可行、针对性比较强的建议和观点,直接指导农村低碳生活的推广,为政府等有关单位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同时在调研过程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低碳活动宣传,以点带面,为切实提高中国农村公众低碳意识做出点滴努力,加速我国低碳进程。

    二、调研范围

    为了保证调研样品充足,结论全面和可靠,我们确定在河南省6市、7个乡镇和河北省唐山市下辖一个乡镇,约 22个行政村开展调研:平顶山宝丰、南阳方城、南阳桐柏、周口太康、信阳淮滨、洛阳栾川、郑州沟赵、河北玉田。具体调研地点和时间参见表1.

    三、 调研对象

    河南省7市8乡(平顶山宝丰闹店镇雷庄、南阳方城榆林坪、南阳桐柏大河乡箭杆、周口太康张堂、信阳淮滨张里梁庄、洛阳栾川庙子乡高崖头、郑州沟赵乡和河北玉田农村)约20个村庄的各个年龄段各类农村群体,以农村常住普通村民、农村村干部、农村务工返乡人员以及农村高年级学生(17岁以上)为主要调研对象。

    四、 调研方法

    调研采用抽样调研的方式,对20个农村进行走访,每村走访40~80户农村家庭,走进受访农户家中,与农户面对面交流沟通,对调研预期的相关问题进行提问,了解农户低碳意识,并结合调研问卷进行调研。(调研问卷由调研员根据所见并参考农户叙述填写,调研问卷分为调研详表和简表,至于填写详表还是简表,则由调研员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一般情况下,年前调研采用低碳调研详表,年后采用低碳调研简表)

    五、调研数据分析

    如下表:

    六、调研结果总结

    农村日常能源上,有统计看出,农村日常生活能源中,沼气比例最低,干柴仍在农村能源消费中占有约20%的份额。从统计可知,煤气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煤球用户也过半,从统计可以看出,电、煤的碳排放系数并不高,分别只有0.997和1.15。分析可知,煤和电的用量较大,导致其碳排放较大;对于碳排放系数较高的柴油、汽油,其人均用量不到不及煤用量一半,碳排放处于一般水平;而石油液化气人均用量不大,碳排放系数也较低,其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水平,在农村二氧化碳排放中所占比例也不大。

乡村低碳发展篇6

关键词:休闲农业;低碳;乐山

休闲农业指通过对农村景观、农业资源、农家生活、村寨文化等的综合利用开发,除提供特色农业产品外,更向人们提供观光、旅游、度假、疗养、学习、体验、购买等休闲产品的一种现代农业经营方式。近年来,休闲农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实现农村功能拓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就业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乐山是典型的南方丘陵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农业资源禀赋独特,休闲农业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成为乐山市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农家乐经营者以当地农民为主,受资金能力限制,缺乏统一规划,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加之经济利益驱动下的无序发展,大批游客的涌入,农村环境承载力严重超标,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安全隐患明显,乡土文化也在悄然流失。因此本研究通过问卷访谈、文献查阅等方法对乐山市发展低碳休闲农业的条件和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乐山旅游市场为导向提出对策,以期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定借鉴。

1、乐山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乐山休闲农业类型主要有:农户型、村落型、农场型、庄园型、产业庄园型。全市形成规模的乡村旅游点达500多家,其中被乐山市评定的特色旅游村有4家,评定的星级乡村旅游点有90家(五星级1家,四星级10家,三星级25家,二星级46家,一星级8家),为游客提供多种乡村游憩活动:农园观光、农业生态游、鱼塘垂钓、乡村民俗文化体验、乡村牧场休闲、乡村民宿度假等。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唯经济论严重阻碍着当地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变

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原因,在休闲农业兴起之前的区域经济极为落后,同时,当时的乐山农村极其缺乏旅游的开发与管理人才,当时的经营者最初基调便是“发挥农业综合效益,增加临场收入,搞活经济”,即以经济发展、脱贫致富为开发的终极目标。故在开发过程中,低碳概念仍然常常被忽视。在采访中我们发现,许多经营者仍然以扩大农家规模,提高经济收益为发展重中之重,对于农业资源的浪费、农村环境破坏情况不愿提及,这是目前无法根本扭转的事实,毕竟资金问题始终是农庄发展瓶颈,并制约着整个乐山市经济的进一步提升,所以短期内以资源破坏换取旅游收入的做法只能得到些微改善,无法实现根治,同时这些问题也正折射出当前全国低碳旅游发展的问题所在。

2.2农庄旅游资源的破坏与浪费仍然严重

由于自然风光风农庄比起人文景观旅游地更容易受到人为的影响与破坏,在开发过程中应该更加注意合理规划以避免资源的破坏与浪费,但通过对十多家休闲农庄的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当地的旅游资源仍然受着很大的人为威胁。首先,游客数量在暑假、黄金周期间激增,直接导致了农村环境的破坏,也影响了旅游舒适度,而从游客处的问卷调查也反映出他们对于休闲农庄人数过多的不满。同时,根据资料显示,截止到2013年,乐山休闲农业园和休闲农庄的数量不断增加,而且农庄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农业用地被大量侵占,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传统的农耕文化也受到城市文化的威胁。

2.3当地低碳旅游的概念普及程度不高

通过采访当地居民以及对游客发放调查问卷,我们发现低碳旅游概念在当地居民中的普及程度远不及在游客中的普及程度。在游客中听说过、有一定了解的游客占到了90%的比重,仅有不足10%的游客表示完全没听说过。而通过在农庄附近的小区走访,我们得知低碳旅游在当地居民中的普及度大大低于预期,第一次听说这个概念并对其了解甚少的居民占到了接近一半的比重。旅游区的居民在整个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不仅要协助政府完成相关政策的实施,也要对于当地旅游政策的最新进展有一定了解,否则政府制定的各项计划措施将不能很好地得到基层的信任和支持,甚至会遭遇一定阻力,从而降低政策的实施成效。

3、对策

3.1提升低碳休闲农业旅游产品设计

当前乐山旅游业的发展仍然以传统模式为主,即依靠旅游相关产业数量的扩张推动旅游收入的发展,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隐患。同时,随着全国旅游业整体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靠山吃山”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符合当地旅游发展的实际需要,尤其是在山岳型自然风农庄越来越多进入人们视线、同质旅游目的地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乐山旅游业更是面临着由盛转衰或进入更高发展层次的关键转折点,只有通过抓住机遇促进转型才能实现旅游业效益而非仅仅是旅游人数的上升。通过转型,将单一观光型旅游地变为低碳生态实践地、休闲农业观光地,例如在村居板块重点发展生态休闲农庄,打造环农庄生态农业休闲娱乐长廊,在城镇周边的山地板块,重点发展低碳体验游,推出森林浴场、林间观鸟、风中放飞、科学普及、自行车体验等特色产品,在远离城镇的村落,重点发展休闲娱乐游,打造小镇游憩、生态度假、森林休闲、户外运动等产品体系。这既是帮助游客挖掘农庄除了美学意义外的生态意义、自然意义,也能使得建设开发目的由吸引大量游客变为实现游客与旅游地环境共赢;通过转型,提升服务品质、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改变当前旅游收入单一依赖于资源直接利用的现状,也可以加大当地绿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如高山有机茶、雪魔芋、手工宣纸等,减少外运食品带来的碳排放,打造天然物污染的绿色产品,还可以新增如低碳旅游装备、徒步旅行用品、“大氧吧空气”等新概念产品,改变单一旅游产品结构,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扶持特色产业提高游客在农庄的消费水平,摆脱旅游发展“旺丁不旺财”的困局,既能提高旅游综合效益,又能使得农业资源受到更少的破坏。

3.2搞好休闲农庄的整体规划

休闲农庄在建设之初就应该以乡村旅游规划要求为准则,采用乡土气息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设计生态循环工程,处理污水废弃物,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减少电梯等高能耗交通工具,减少资源浪费,控制碳排放的增加。

3.3合理分流农庄游客

一方面,政府应继续推行“山上游,山下住”的游览模式方便游客及时从农庄返程,以减少游客过长时间逗留给农庄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也应构建农庄完全信息系统,合理调配客流量。乐山农庄客流的季节性波动问题比较突出,旺季如暑假等时期农庄环境压力很大,污染隐患四伏。与此同时,农庄水体的纳污能力随水期不同也存在差异,可结合生态环境实际制定不同时期游客接纳量及相应的价格调控方案,并通过信息系统及时反馈给游客。通过信息系统构建,形成一种高效的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旅游产品预售体系。保证旅游经济发展和环境容量合理利用,促使旅游经济、环境保护实现双赢。

3.4加强宣传引导

宣传营销要从网络到实地进行分析,从多种手段,例如网站、报纸、提示牌等,旅游相关产业、当地居民形成“政企推进,游客配合”的低碳旅游发展模式

发展低碳旅游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也需要旅游业利益相关者的自觉自为。从此次实践采访过程来看,当地居民对于低碳旅游的认知程度并不高,了解途径也非常单一,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这样一方面可普及低碳旅游,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居民更加理解和支持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对于大多数居民而言,当地新闻联播是每天必看的节目,所以政府可以通过播放低碳旅游相关新闻引导舆论,也可以在新闻联播节目前后插播低碳旅游建设的宣传广告等创造积极氛围;对于上班族,政府可通过向企事业单位发放相关报纸达到宣传目的,也可以在政府部门门户网站中进行适当宣传,譬如“乐山公众论坛信息网”等网站就是很多公务员了解当地新闻事件的场所;当然对于一些社区居民,政府也可以通过在宣传栏张贴低碳旅游介绍、定期举办社区大会等途径普及低碳旅游。在农庄,政府应该完善倡导低碳旅游的指示牌来引导游客,虽然现在各种介绍低碳事项的牌子已经陆续出现,并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但仍然存在指示牌间隔距离太大、数量不够的问题,对于与游客密切相关的农庄经营者、导游等,政府也应做好引导工作,促使其在运营过程中加强对游客的宣传教育工作,譬如提倡农庄在浴室张贴诸如“拒绝一次性用品”、“资源有限、节约用电”等字样,以教育游客注意低碳环保,对于表现良好的低碳酒店可以进行适当的宣传表扬或者给予一定奖励;另外,导游也是帮助游客实现旅游低碳化的重要引导者,由于全程陪伴游客,具备一定低碳素养的导游能在游客乱扔垃圾、采摘花草时进行适当提醒,保证游客在旅途中减少碳排放,政府应加强在旅行社中的低碳旅游宣传,适当进行低碳旅游相关的评比活动以及对表现良好的旅行社进行表彰都能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3.5强化人才保障

低碳旅游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旅游业界都仍然是一个前沿新锐的概念,它的建设过程以及成效监测都需要专业人才的指导,而由于各地发展低碳旅游的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专业人士只有常年在旅游地进行监测观察才能为当地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发展模式与开发建议,所以政府有必要聘请专门人士、强化低碳旅游发展的人才保障,从而实现低碳建设的专业化、合理化,同时也应制定更具吸引力的各类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增加奖励金额,鼓励更多外来专家留在当地,从而建立起低碳旅游专家库和低碳旅游研究机构,助推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另一方面,旅行社、宾馆等旅游业发展的前沿阵地也需要服务人员对于低碳的强烈认知,政府可以通过将低碳旅游教育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等途径扩大低碳旅游在从业人员中的影响,并建立健全以高等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为基础的旅游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探索建立与境外旅游企业和培训机构联合培养本土旅游人才的机制,进一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从而建立起对于低碳旅游等前沿领域更深的了解,从而提升整个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

3.6建立低碳休闲农业示范点

由于我国正处于低碳旅游发展初期,无论是经营管理模式还是发展方向都还在探索阶段,因此当地政府可以选取一些低碳旅游发展较好的休闲农庄,重点建设“低碳旅游示范区”、“ 低碳农庄示范单位”等。或组织相关负责人到国外成熟的低碳旅游农庄、酒店进行参观学习,根据各自示范点的特点制定低碳发展规划,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同旅游企业发展低碳旅游的模式,制定相关的标准和法规。对于乐山武陵源农庄而言,在已经拥有众多低碳生态旅游资源的情况下,应最大化自身优势,努力创建全国低碳旅游示范点,并进行全国性的推广。

参考文献:

[1]范水生,朱朝枝 .福建山区绿色农业模式类型及其评价[J],食物安全. 2006(04): 45-46

[2]蒋万华.充分发挥山区特色资源优势,推进乐山山区农村经济发展[J],新农村建设.2010.9(12):44-46

乡村低碳发展篇7

关键词:低碳;环保;城乡规划

中图分类号: F252.23 文献标识码: A

合理的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的管理依据,这与很多学科是密切相关的,在特定的条件下,需要深入细致的协调。在近几年的城乡规划过程中,很多地方都只顾眼前利益,不能从长远角度考虑,而忽略环境保护规划和采取相应的节能措施。致使城乡规划工作的落实过程中的外部环境遭受到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出现了一些人为的环境污染现象。所以说在城乡规划中,应该树立环保节能意识,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做好城乡规划工作,建设低碳生态型城市,清洁能源型城市、乡镇等。进而实现城乡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城乡规划低碳环保发展模式的含义

低碳环保角度下的城乡规划发展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1.城乡规划以人为本,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低碳城市,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使用环保材料,减少能源的消耗;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些都是城乡规划中实现低碳环保的发展目标。因此,城乡规划要实现低碳环保就需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最终目标。

2.城乡规划以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为目标。低碳环保视角下的城乡规划首先要求改善能源利用过程的效率,通过采取节能技术、环保材料、再生资源打造生态建筑等手段减少对能源的需求,进而减少在能源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石油资源的依赖。其次低碳环保视角下的城乡规划还需要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从而实现减少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

3.城乡规划不仅要关注眼前,更要注重未来。人类的城市化进程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因此城乡规划不仅要关注眼前更要注重未来。低碳环保是以后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发展低碳环保城市的道路还很漫长,当今的城乡规划一定要结合我国的GDP情况,把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把低碳环保的城乡规划划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不同阶段的目标进行实现。

二、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渗入城乡规划编制中

1.坚持城乡统一规划和管理,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与乡相辅相成,互为存在的前提,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割裂城乡联系。一方面,散布于农村的工业企业产生的点源污染呈上趋势,工矿污染与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趋势在加剧;另一方面,城市垃圾危害农村环境,城市正在遭遇“垃圾围城”之痛,一些城郊地区已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废渣的堆放地。为使城市与农村地区发展均保持可持续性,必须更好地整合城乡之间的相互关联,实现城乡协调及调控,并使之实行更有效的管理。 2.结合生态学理论编制城乡规划。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应当指出,由于人类活动干扰对环境与资源造成极大压力,规划工作者迫切需要掌握生态学理论在城乡规划中来调整人与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关系,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规划工作者认识到,只有在规划阶段考虑环境保护等重要因素,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并有利于环境的逐步改善。 3.对规划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作为规划草案的组成部分,实现了城乡规划与环境保护一体化。

三、城乡规划中的环保节能措施

1.加快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

工业生产中推进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等节能领域的技术开发;依据国家政策加强生物质能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如开发生物质热解气化、生物质燃料气合成二甲醚等积极发展生物能源业;同时加快推进风能发电成套装备产业化,支持发展光——热转换材料、集热器结构材料和部件,研发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和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及组件技术等;在小城镇区域性集中农村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及推广应用;发展小型高效天然气制氢,大规模煤气化制氢技术等等。同时也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软件)、文化创意等低碳产业和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软件及服务外包、动漫设计等现代服务业等,最大程度的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支撑体系。注重减排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工作,加强节能减排的人员培训工作。

2.大力发展低碳建筑,促进农村低碳化建设

在城市发展中,大力发展低碳建筑,严格实施低碳建筑标准,新建筑的立项、审批和建设过程都必须遵照相关标准。注重低碳建筑理念的普及推广,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推进建筑节能设计和建筑能耗标识制度,推广低碳建筑的分级认证制度;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标准,鼓励商场、写字楼、工厂等现有商业建筑开展节能改造,政府办公楼、医院、学校等公营机构要制定和实施强制性节能措施。对于大型公共建筑,应公开其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能源审计,推动大型建筑节能减排等。

同时,也要促进农村低碳化建设。在农业生产中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农业之路。如用粪肥和堆肥作为化肥的替代品,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此外也要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如农作物收割后的秸秆就可以作为秸秆资源,可以作饲料、肥料、培养料,也可采用秸秆气化技术,转化成可燃性气体等。在农村也可以大力推广和应用太阳能和沼气技术,提升农村生态水平。 3.制定生态城市建设战略规划,推进制度和法律体系建设

推动地方政府、金融企业通过政策激励和融资支持,在城市中推广能有效节能技术。城乡规划工作的最有效的保障就是制度的创新,以政策约束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的形成,影响其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从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着手,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城市建设。对税收政策、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进行低碳化调整。出台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法规,考虑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引领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对新能源、提高能效、生态基础设施等低碳经济产业实行政策倾斜等。 4.加强道路绿化带和工业园区的规划

除了汽车尾气以外,城市空气污染最为主要的来源就是工业排放了。而汽车尾气的排放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并随城市发展的加速而加速。对于城市的汽车尾气的处理可以通过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对公路两旁的隔离带与绿化带的加强规划、绕城高速规划等相关规划过程进行有效的规避。从而使得更多的的汽车尾气被植物、地表水稀释,避免了大量尾气存在于城市空气中降低空气的污染程度。为了有效保障城市空气质量,还应该将工业以工业园区的方式进行规划,以便能够有效的对工业进行整合,对于重污染的工业能够通过集中管理,集中监督,集中处理的方式对其污染废物的排放进行处置。同时这样做也有利于工业针对城市的选址,以便根据实际情况如在水源方面和风向方面进行相应的计划和选择。这样也能有效降低工业对城市水环境以及空气质量的不良影响。

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乡建设的飞速发展,城乡规划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更应该在城乡规划中做到低碳环保。城市作为减碳的主体,应该把构建低碳、环保和生态的城市作为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文碧.浅谈城乡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6(20)

[2]岳小红.浅析中小城市的城市规划问题[J].中国城市经济,2012(03)

乡村低碳发展篇8

[关键词]低碳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8—0061—05

一、低碳农村建设的背景

近年来,工业化进程中大量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由此引致了一系列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自然灾害。因此,一场世界范围内的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革命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各国纷纷提出了减排目标和政策措施。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并在随后制定了《气候变化法案》,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2004年3月,欧盟在完成主要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后,接着又开征了排放权交易计划,并于2008年12月通过了能源气候一揽子政策;2009年4月,日本继“福田蓝图”之后,又公布了《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这一草案,强化了日本低碳经济。

我国在2007年12月底了《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把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于2008年“两会”期间将“低碳经济”提上议题。但是,当前我国低碳发展的视点,主要集中在城市与工业,对低碳农村的研究较少。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承载着超过50%的农村人口,气候变化造成的灾害对农村地区的影响尤为明显。例如,我国江西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仅在20世纪的百年中,发生了12次特大水灾,8次特大旱灾,大的水旱灾害分别发生过35次和18次;此外,还有风灾、雹灾和虫灾等。气候的变化导致灾害发生频率上升,而灾情又破坏了脆弱的农村基础设施,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农民的生计变得更加复杂,使得“三农”问题更加严峻。人们不得不越来越重视对低碳农村建设的研究,寻找我国农村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从理论上来看,发展低碳农村是我国低碳化发展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经济既包括低碳生产,又包括低碳生活;既要建设低碳城市,更要建设低碳农村。低碳农村就是要在农村建设过程中,以低碳理念为指导,以低碳技术为基础,以减少碳排放即温室气体的排放为特征,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以发展经济为目标,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以追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和谐统一的发展方式。实际上,就是要在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的过程中,以及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实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发展模式,将农村建设成环保农村、健康农业、低碳生活、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低碳型幸福家园。

二、低碳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问题一直是国民生计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低碳农村建设的基本现状是:各地富有热情和积极性,试图通过低碳经济来改变农村的落后生产面貌,但却仍停留在传统的新农村建设层面,并未正式形成一整套的低碳建设体系。在低碳经济推进和运行过程中,农村的高碳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低碳建设的一大瓶颈,组织的协调不够全面以及财政政策支持效率溢出,成为低碳农村建设的重大制约。

(一)低碳生产的制约因素

1,农业化肥使用不合理,化肥、农药对农作物的污染日趋严重。根据2006-2010年江西农村使用化肥量的信息,江西农村使用化肥量不符合国际土地所含营养元素的标准。

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江西的农用化肥使用量在5年间年均增长率为4.85%,而复合肥使用量年均增长率高达32.60%,这可以说是土地养分结构的一次重大变化,由单一养料转为复合肥为主。复合肥的优点是养分含量高,营养元素种类较多,结构均匀且不易结块,便于贮存和施用。但由于该区域土壤多为酸性红壤,而复合肥的养分比例固定,难以满足各种作物和红壤的需要。而且由于各种养分在土壤中运动速率各不相同,被涵养和流失的程度不同,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农药污染蔓延,这又提高了碳成本。

2.农村养殖业的发展对环境的污染较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禽畜产品需求量的增长,农户化的禽畜养殖被规模养殖所代替,伴生的则是碳排放的规模化增长。畜禽养殖过程中的残余污水,畜禽所产生的粪便等含有大量的钾、氨、磷等元素,严重威胁着农村的水体和土壤质量。国际农粮组织统计数据表明,仅畜禽生产或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就达到全球温室气体的1 8%,其中NO2约占65%,CHsub>4约占37%,且二者的增温效率远远超过了COsub>2。

3.农业生产过程中“高碳”中间资源消耗逐年增加。在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江西省在2006-2010年间,农业生产中的消耗在总体消耗中所占比重在四成上下,这些耗材基本为饲料、肥料、燃料等“高碳”资源,需要提升其使用效率。

4.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燃料损耗多,碳排放量大。农用机械下乡的支持政策出台以来,江西省农村的生产机械化程度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农用机械的能源大多为柴油、汽油等“高碳”能源,加上江西地处江南丘陵,地势起伏不平,缺乏机械化大生产的基本条件,而且机械操作人员多为当地农民,操作粗放、缺乏指导,使得农业机械运转效率低下,燃料无谓损失过多引致“高碳”生产(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到,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农业机械设备上进入了一个迅猛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在2000-2010年,江西省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率为321.70%,农业机械化增长的速度是可观的。但是,在建设低碳农村的过程中,机械集约使用程度仍需提升。

(二)低碳生活的制约因素

当前我国低碳农村建设不仅在低碳生产方面存在着“高碳”方式,在低碳生活方面也存在着“高碳”制约。

1.政府环保宣传有偏差,农民传统的生活观念根深蒂固。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曾提及:“在一种文化中自明的概念,在另外一种文化中却变得莫名其妙。”这恰恰解释了在当前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城市和农村的“二元低碳”这一现状。在城市低碳政策落实和执行得比较好,低碳城市如火如荼,但在农村政府宣传和普及不够深入,宣传方式简单,宣传力度缺乏,使得农民对低碳知识的了解太少,有的甚至不了解。同时,相对于现代的农村发展,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及其思想观念不易被动摇,大多数村民对传统生活方式并没有考虑到后果,环保意识淡薄。

2.农民的实际收入增长缓慢,消费能力不足。经济学消费理论指出,消费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消费需求不足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政府给下乡的低碳家电实行了部分国家财政补贴政策,但是由于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建立,使得农村较城市更缺乏消费动力(即农民不敢也不能花钱)。加之农户传统的消费习惯即需求收入缺乏弹性等,这些因素对刺激农村的消费起到了极大抑制作用。

3.农民生活能源结构单一,利用效率不高。江西省的乐平、萍乡、丰城统称江西三大产煤基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稳定的产量使煤炭一直成为江西消费的主要能源。表4的数据显示,江西煤炭所占消耗能源比重近年来一直在70%以上,农村天然气的消费比例有所上升,但石油、水电的消费比例有所下降。煤炭消费居首的能源消费结构仍未改观,一直都处于“高碳耗”的能源结构状态。

此外,目前江西农村除了普遍使用煤炭能源外,还存在大量直接燃烧薪柴的耗能方式。这不仅污染空气,而且影响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大量耗费了农村生态资源。而为了降低家庭燃料成本而发生的砍树毁林行为,导致了农村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丘陵沙漠化、石漠化加剧,物种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4.农村“高碳”生态生活环境现状堪忧。目前,农村的生态环境威胁面临来自城市和自身污染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城市的废弃物日益转移至农村;另一方面,农村自身生活方式粗放而导致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城镇的垃圾在农村进行焚烧或者填埋,在燃烧或降解过程中的含硫含氮产物不仅是温室气体而且还是有毒有害气体,严重污染了环境。与此同时,城市的污染性工业向农村转移,加上乡镇企业废弃物等无序排放,加剧了农村的环境破坏。在农村人们随处可见露天堆放的草堆、柴垛以及路边的粪堆、垃圾堆等,这“三堆”不仅给农村村容整洁造成影响,而且还造成农村生活环境的恶化。

(三)宏观政策的制约因素

1.政策扶持、激励机制和行政管理水平亟待加强。当前,各地的低碳农村建设是积极主动的,但是由于政策未能及时宣传落实到农村中,很多优惠激励机制未能被农民所了解。加上职能部门职能分散、职能不明确等原因,导致地方部门各自为战、多头负责、政行不一,降低了行政效率和资金效率的同时,又大大延阻了低碳农村的建设。

2.财政投入不足,农村生产、生活公共产品提供不尽完备。这是宏观财政制约低碳农村建设的最基本问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规划滞后、规划混乱甚至没有规划等现象主要是由于财政的不均衡投入、资金的低效率运用以及项目重复建设等因素所致。

从表5我们可以看出,江西省2010年财政支出的费用较上年在环保支出、农林水事务支出方面的增长率分别为13.91%和14.22%,而2010年总的财政支出较上年增长为23.10%。因此,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在这些建设项目中所占比重偏小,农村地区则更少,农村地区的交通、水利、环保等设施建设滞后又制约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我国低碳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低碳农村建设制约因素的分析可知,我国在低碳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形成一整套低碳体系,即以优化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为立足点,通过政府宏观财税政策为主导,辅以有市场化组织参与的多样化融资渠道,进行多方面共同建设、低碳成果共享的低碳农村建设路径。从微观经济角度来看,由于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在现实中的不存在性,且市场失灵和道德风险等因素使得市场机制不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因此政府必须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进行宏观调节,协调好市场化组织的参与;与此同时,还要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共同建设好低碳新农村。

(一)农业低碳生产过程中的对策

农业生产作为碳耗的主要过程,是降低碳排放的重点。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提高生产效率和倡导集约生产模式是整个降碳体系的关键。

1.依据各地省情,理性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学术界一般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但现实中各省省情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应根据其自身的资源和要素禀赋来确定。以江西为例,江西省本身的禀赋在于森林覆盖率高,碳汇较丰富,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理性选择发展方式。由于资金、技术的制约,不能一次性大量上马太阳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等项目,也不能断然改变自身发展方式而放弃自身禀赋。因此,在进行低碳农村建设过程中,简单地提出调整产业结构是非理性的,必须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进行合理调整,不应盲目全盘否定。

2.在农业生产上注重因地制宜和集约化、经济化发展。我国的地区差异、气候差异、南北差异决定着低碳生产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寻。因此,对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农用化肥和渔业的“高碳”生产方式,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低碳改造。例如: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不合理施用问题,我们应针对土壤特性选择肥料;而针对水产养殖业出现的污染问题,应采取生物治理和人工治理结合的方式。

3.提倡中间消耗的高效使用和农用机械的集约作业。农业中间消耗过大和机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高耗能、低产出”这一现状,除去部分农用中间耗材的运输、管理损失、生产机械待更新换代之外,农民自身素质和技术下乡不到位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农业中间消耗方面,应当加强科学管理和定量分配,减少农业中间耗材的无谓损失(包括饲料、燃料、肥料和农用地膜等)。而在提升农业机械使用效率方面,需要农业技术人员多深入农村,多推广、多讲解、多示范,开展“低碳农业技术下乡”活动。

(二)农村低碳生活中的对策

在建设低碳农村过程中,低碳生活的本质就是降能节约,农民能够了解低碳理念、使用低碳产品、自觉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减少单位产值的碳排放最为有效的方式。

1.加大低碳宣传力度,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为此,政府应当通过深入基层的宣讲和知识普及来提高农民的节能意识和对低碳的认识。同时,我们必须警惕的是在各地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大生产、高消费、多浪费”的生活方式正在走向经济协调可持续的对立面。这些行为严重地污染着整个生态环境和社会的风气以及人们的心灵,而正是对物质的无限欲望导致了我们在农村经济建设中遇到一些措手不及的问题和矛盾。

2.多种途径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民“低碳”消费能力。在农村,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就是土地。为此,应当首先保障农民土地产权和收益权,即在政策和法律制度上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使得农民既可以通过耕种在生产上获益,也可以通过出租等土地流转方式获益。由于低碳技术处于初步阶段,因此,政府应对这些“幼稚低碳企业”的发展给予支持,使其走向成熟并培育出市场竞争力。此外,对于农村消费行为,要有相应的经济措施来制约铺张浪费。在培育农村新的收入增长点和提高非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例上下工夫,增强农民低碳消费能力。

3.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注重能源的再循环利用。当前,农村地区能源利用率提高的空间和弹性非常大。在生活过程中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既可以降低单位产值的碳耗,又能减少碳排放量。除了进行“封山育林”之外,我们也应注重能源的再循环利用,巧将“一料(秸秆)变四料(肥料、原料、饲料、燃料)”,将作物秸秆多方面综合利用,发展沼气做饭、沼渣肥田、沼液养猪,综合利用禽畜粪便,妥善处理好能源消费带来的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同时,政府还应当倡导发展农村低碳新能源,如水电、地热、太阳能等。

(三)以政府为主导,完善低碳农村建设体系

公共经济理论认为,政府应当对现代民主社会的各种制度和价值规范负责。因此,在低碳农村建设体系建立过程中,政府作为制度的供给者、服务的保障者和组织的建设者,理应在低碳农村体系的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并和企业、公民群策群力,使制度持久并不断完善。

1.统筹低碳农村建设和城市工业化的关系。美国的城市历史学家诺瑟姆曾提出一套城市化理论:城市化程度在30%以下是城市化初级阶段;而城市化发展黄金阶段是在30%~70%的城市化水平,而后城市化步入成熟阶段。在我国作为工业化国家这一战略背景下,经济建设的主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是毫不动摇地发展城市。因此,不能让低碳农村建设拖工业崛起的后腿,城市中的资源不能大量流入农村,必须坚持以工业促进农业而非牺牲城市来发展农村。因此,这些资源应当有预期地向农村输送,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使用效率。

2.通过财税政策对低碳产品进行补贴,增加转移支付,高效行政,建立低碳补偿机制。在这一方面,西方国家的生态补偿走在世界前列。在北欧,瑞典政府已经开始对购买无铅汽油的车主实行财政补贴,并且对使用含铅汽油的车主加征额外的税收;加拿大、德国等对企业因生产而破坏林木的行为则加征了较重的“植树税”。因此,在财税宏观政策方面,政府首先应在明确行政部门职能分工的基础上,建立“低碳补偿”和“环保激励”机制,即通过对“高碳”乡镇企业以及高碳生产的农村市场参与者征税,降低高碳行为的利润空间,并由政府利用这些资金支持低碳技术研发和替代产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充分运用财政补贴的替代效应,加快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反哺农业的速度,加大农业深加工产品补贴的力度。实行农产品回收保护价格、农产品季节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来补偿乡镇企业、农民为低碳建设做出的利益牺牲。

3.对农民生活方式和农村生活环境进行组织和制度创新。为了改变农村的生活环境和农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可以在农村建立“低碳专业协会”,即在农村中每家每户派一名代表参加“协会”的学习和培训并将低碳理念扩散,使农民意识到“低碳”不是高科技概念,而是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合理用水、随手关灯、节约用纸都是低碳农村建设所倡导的行为。

上一篇:浅谈互联网金融范文 下一篇: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