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13 17:30:14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篇1

随着“一免两补”政策的出台,农村的工作发生了极大变化,当前农村困难和希望同在,挑战和机遇并存。那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年初以来,我们深入部分乡村,对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摸清了基本情况,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当前形势和全县农村实际,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存在问题

尽管我们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随着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相应地出现了一些不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发展要求的新问题。

一、农民素质偏低的问题相当严峻。农民的素质与新形势下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进步的高要求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文化水平偏低。由于小农意识和既得利益思想严重,绝大多数农民看不到教育投入的长远利益,有钱给儿子娶妻,没钱供子女上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农民的文化素质长期得不到改善。调查中,7%的贫困农民为初中文化,93%的贫困农民仅为小学文化,有的甚至小学都没毕业,他们找不到致富门路、抓不住增收机遇。二是科技素质较差。近年来,农民的科技意识虽然有所觉醒,但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很多人看不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巨大潜力,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科技含量低,不懂科学管理,不善科学经营是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除常规的种养技术外,能够掌握1-2项致富本领的农民只占21%,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致富的特殊技能。三是思想陈旧落后。有人说:中国农民穷就穷在思想上的愚昧和落后。一部分农民封建迷信思想严重,各种教派在一定范围还很盛行,一些腐朽的东西有滋生蔓延的范围,传统落后习俗根深蒂固,严重制约先进思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更为可怕的是,有相当部分人认为农民受穷天经地义,缺少“穷则思变”和“富而思进”的精神。四是市场意识不强。入世后,世界变小了,市场变大了,农民推开家门就是国际市场。所以,了解市场经济知识,掌握市场经济规律,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根本前提。但是,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只有20%的农民树立了市场经济意识,掌握了一定的市场经济知识,大多数农民仍旧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传统农民,习惯于盲目从众,根本不懂得按市场经济规律生产和经营。总是看到人家成功了再去做,而不能独辟蹊径,单闯门路,最终成为跟不上也进不了市场的落伍者。

二、干部领导水平和带领农民致富能力低的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乡村干部在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和能力素质等诸多方面出现了与当前形势不相同适应的新问题。一是历史责任不强,工作热情不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现在有近30%的村干部把自己和亲友的钱垫到了集体而收不回去,为了收回这部分钱在村干部岗位上坚持,90%的乡村干部面对当前的形势和农村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农民增收难、公益事业发展难、集体经济壮大难等问题束手无策,有些人不能正确地看待困难和希望,缺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意识和抢抓机遇,迎接挑战的昂扬斗志。二是市场知识不多,“双带”能力不够。一些乡村干部不注重学习,不善于积累,市场经济知识掌握的不多,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力不强,自身既不能成为各业典型,带头致富,又不能提供各种服务,带领致富。据调查,只有30%的乡干部和10%的村干部熟知市场经济知识,掌握较高的致富本领,只有20%的村干部拥有自己的产业,自己不愿意承担生产和经营中的风险,单靠说教方式去做群众工作显得苍白无力。三是职责定位不准,工作方法不当。随着改革的深入,乡村干部的工作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但目前,相当一部分干部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把自己的工作职责仍然定位在对上完成任务,对下行使命令上,而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强化服务的意识,导致工作中不会服务、服务不好的问题相当突出。调查发现,60%的乡村干部仍旧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收效甚微,农民不买帐,工作很被动。

三、乡村经济发展思路不清的问题比较普遍。我县各乡镇在创建“六好党委”、各村在创建“五好支部”过程中都相应制定了各自的经济发展思路,有些乡村的思路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如**乡充分发挥大机械的优势,采取生产要素规模重组,引导农民连片种植、规模经营,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乡**村针对本村大豆加工企业多的优势,制定了“加工+贩运”的经济发展思路,该村现已成为**最大的**市场,年人均收入已经实现3342元。但也有一些乡村的发展思路不够客观,不尽合理,影响了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作推着干,发展没思路。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20%的乡和35%的村经济发展没有思路。有的乡村工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既无长远打算,又无短期安排,把工作目标仅仅定位在保证干部工资发放,保证机关正常运转,保证本乡村的稳定上,至于农村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农民的增收却顺其自然,任其发展。二是工作跟着干,发展思路不清。有的乡村,虽然有经济发展的思想,但既不切合实际,又无明确目标、具体措施和保障机制。还有的乡村发展思路制定之后就为了应付领导检查和存档,思路归思路,实际归实际,起不到指导工作的作用。还有的乡村在工作中不能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不能准确地把握自己的工作重点,不能大胆地开拓创新,形成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而是亦步亦趋,上边部署啥就干啥,别人干啥就学啥,善于用虚招、摆样子、作表面文章。

四、乡村两级债务困扰问题相当紧迫。据调查,全县15个乡镇中,乡级集体均有债务,截止到2003年末,债务累计达11349.6万元,债权7299.6万元,债权债务相抵后尚有债务4050万元,最高的乡达1000万元;全县133个村债务累计达40361万元,债权23767万元,债权债务相抵后尚有债务16594万元,超过300万元的村有27个,最高的达700万元,没有债务的村仅有8个。乡村集体债务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镇政府合作基金会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亏空,转嫁到乡镇集体经济上来。二是以前乡村两级抬款、贷款大上乡企,而绝大多数乡镇企业效益不佳,相继倒闭造成亏空。三是产品加工企业给农民打白条子,而乡村集体为企业垫付,造成亏空。据统计,截止到现在全县还欠农民亚麻款2600万,加上甜菜、奶资等共3000多万。四是乡村为完成指令性种植计划给农民拿补贴,而造成亏空。多年来,为落实亚麻、玉米大双覆、烤烟等作物面积,而造成的亏空也占有相当的比重。五是由于管理不善,跑冒滴漏、村干部吃喝贪占、欠款回收无力给集体带来损失,造成亏空。六是利息滚动,不断增加债务。由于乡村集体经济逐步趋向恶化,没有偿还能力,抬款贷款利息逐年积累,致使亏空越来越大。

五、公益事业发展问题十分棘手。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组织可支配的财力,远远满足不了公益事业发展的需求。今后必须要通过“一事一议”的途径解决公益事业发展的问题。从目前我县实际看,除西联乡、北联镇的部分村外,其它乡村在“一事一议”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问题。有的地方什么事也议不成;有的地方虽然能议成,但在具体实施中却难以落实;有的地方简单的事能议成,但复杂的事难议成;有的地方村民不掏钱的事能议成,村民掏钱的事难议成;有的地方久议不决;有的地方议成的事,在具体落实工作中,由于遇到点阻力也大多夭折。由于“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导致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迟缓,甚至出现倒退。

六、农村工作机制不适应的问题愈发明显。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变化,农村工作机制中的问题开始显现。一是乡村干部岗位设置不合理。乡镇现行的编制和实际工作脱节情况严重,岗位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已进一步显现出来。既浪费了人才资源,也影响了正常工作。人多事少与人少事多的矛盾突出,还存在有事无人的现象,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当中的有些站所人多事少,而招商引资和农民择业工作没有专职人员。在村级免征农业税后,村干部的工作量减少,原有的村干部明显超员,减少村干部数量势在必行。二是激励奖惩机制没有形成。在我县,有33%的乡镇在村干部工资标准上没有与实绩挂钩,其它乡镇虽然依政绩考核定工资标准,但差距较小,最高和最低相差不超过800元,根本不足以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有相当一部分乡镇虽然制定了激励措施,但真正实行起来觉得“咬哪个手指头都疼”,抹不开情面,下不了手,使有些办法流于形式。因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乡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在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没区别的思想支配下,一些乡村领导表现为不求进取,只图守业,不谋发展,只求安稳;一些一般干部应付思想严重,工作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见工作就躲,见难题就绕。

对策措施

一、加强村级组织体系建设,增强村级组织的整体功能。村级组织体系是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金字塔”,它由党组织、自治组织、群团组织、民间组织组成。塔尖是党组织;塔身是自治组织、群团组织、民间组织及其分支机构,包括村委会、团支部、妇代会、民兵连、种植协会、流通协会、养殖协会等,及其延伸组织,即村民小组、党小组、团小组、妇女联络组、民兵小组,骨干是党员、村民代表、团员、妇女代表、民兵、经济人、各业大户等;塔基是全体村民。加强村级组织体系建设是新形势下解决农村新问题的治本之策。抓好村级组织体系建设就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就能实现村级其他组织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就能把党组织的决策顺畅地贯彻和落实到群众中,就能把党组织的意图变成村民的自觉行为,最终达到统一思想,统一行为的目的。

要想建好村级组织体系必须抓住三个关键,一是引导成立村级民间组织,并纳入村级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组织与村级党组织的关系是指导、协调、渗透的关系,与其它组织是平行的关系,是继村级党组织、自治组织、群团组织之后的第四种组织形式。成立民间组织,吸纳、教育和培养能人,能够使民间协会在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巨大的潜能和作用。二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探索实施“1411”议事决策程序。免征农业税和取消“两工”后,农村发展公益事业,必须通过群众代表“一事一议”来决定,而“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严重影响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解决这个难题,实施“1411”议事决策程序是最好的办法。该程序中的第一个“1”就是决策重大问题时,首先由村党支部召开会议,初步确定一个指导性意见;“4”就是通过村党支部、村委会、群团组织和其它组织四个渠道分别征求意见;第二个“1”就是召开“两委”联席会议,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最后一个“1”就是将方案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表决,一锤定音。这个决策方式,既能突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又能突出党员、村民代表及各类能人在议事决策中的参谋作用;既能充分发扬民主又体现了村民自治,又能实现党组织意志和群众意愿的高度统一。三是推进村民自治进程,健全完善村规民约。村规民约是实现村民自治的重要途径,免征农业税和取消“两工”后,村集体和农户之间的经济往来关系弱化,乡村干部在农村工作中没有“抓手”,迫切需要一套完备的村规民约来教育约束村民。村规民约经全体村民大会通过后,要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对于违反村规民约而不接受处罚的农民,除实行强制性措施外,还可用非强制性的道德舆论手段来解决。

二、创新选人用人办法,优化乡村干部队伍。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因此,要想解决农村发展中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一是优化乡村两级班子结构,选准带头人。在村级领导班子建设上要大刀阔斧地把那些不合适宜的、没有培养价值和潜力的平庸型村干部,通过换届选举、组织调整等手段,淘汰出村干部队伍。要采用公开招考、县乡下派优秀干部等途径,充实一批优秀的年轻干部到村级领导岗位。要调整乡镇干部岗位设置及人员配备,加强对劳动力择业等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力量。加强对乡村两级党组织带头人的培训,经常组织他们相互交流经验、外出学习考察,提高他们统、带的能力和本领。今后在选拔村干部的标准上,要大胆地把那些既能自身致富,又能带领群众致富,有门路、懂经济的能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二是转变工作职能,合理设置乡村干部岗位。乡镇要适应农业税减免的新形势需要,转变职能,调整机构设置,该强化的强化,该弱化的弱化。村级要减少干部职数,每个村的村干部应由目前的7至8人减少到4人,在“两委”换届时,努力实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坚持从兼任村支部书记的乡镇干部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采用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把他们中“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这样既可以调动乡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他们投身村级管理的热情。

三、搭设农民教育平台,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农民素质不高,是影响他们增收的主要因素,加强农民教育是农村发展根本出路。要想提高农民素质,除了应用好政策宣传、科技培训等原有的教育手段之外,还应运用综合性教育载体,那么,在各乡镇创办农民大学就是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农民大学与农民党校应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各村设分校,下设党建、政策法规、种植业、养殖业、人口与计划生育等教研室。教师来源由乡镇站、办、所、学校、外聘等人员构成。教育教学对象为村干部、党员、普通农民三个层次。教学形式采取以会代训、专题讲座、电化教学、入户辅导等教学方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通过在我县西河镇试点看,创办农民大学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四、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要实现农民的小康,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当务之急就是探索农村新的发展思路。一要走“小规模大群体”发展之路。由于我县农民底子薄,承担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当前不具备大规模发展的能力,但市场经济又需要走规模发展之路,因此,实行“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思路,既适合农民的实际情况,又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二要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之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富民,富民的最好办法是减少农民,只有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才能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我县北联镇新兴村在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道路上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他们利用村里拥有农机作业合作社的优势,探索并实践了“反包联营”生产模式,今年春天全村508户中的490户农民的13500亩土地以每亩160元的价格反包给农机作业合作社,从而实现了土地流转、联片种植、反包倒租、规模经营。“土地股份无地化”,先进的生产力解放了劳动力。目前,新兴村508户农民有809人外出打工,有178人就地转移。村里“合作”的13500亩耕地,也由原来的上千人耕种变成现在的31人耕种。通过新兴村土地流转实践看,土地承包30年不变,保障了农民对土地经营权,也保障了社会稳定。土地的合理流转能够解放农村的生产力,减少农民数量,促进农民增收。北联新兴村的作法在全县干部群众中形成了共识,普遍认为土地流转,联片种植、反包倒租、规模经营是当前农村发展的新方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好出路。三要走“小城镇大战略”发展之路。合理并乡并村,建立中心镇、中心屯,发展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使部分农民就地转化。

五、挖掘经济发展潜力,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虽然乡村集体经济极度匮乏,但是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开动脑筋、抢抓机遇、发挥优势,不仅能够寻求到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办法和途径,而且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长远的发展后劲。一是要做好土地的文章。对现有可支配的机动地,可采取竞价发包、集体种植、规模经营等途径和办法,为集体增效;对农民的承包田可以借鉴北联镇新兴村的经验,通过“土地流转、联片种植、反包倒租、规模经营”的途径,逐渐增加集体积累。二是要做好农机的文章。要采取股份制的办法,组建村集体农机队,实行科学管理,有偿服务,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三是要做好固定资产和集体资源的文章。对乡村闲置的集体资产进行有效整合,能用则用,能卖则卖,对集体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有效使用,变成集体经济发展持续永恒的来源。四是要做好乡村干部有偿服务的文章。乡镇站、办、所要依托技术优势,组建若干个服务公司,在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等无偿服务的基础上,通过经营农用物资及提供低偿服务,为乡镇集体创收。

同时,加大欠款回收力度,化解乡村不良债务。落实乡村干部欠款回收责任,可借助法律手段回收欠款;实行“保本停息”办法,遏制债务增长势头;采取以地顶债、以闲置资产顶债、以资源顶债的办法逐步偿还债务。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篇2

【关键词】规范农村;财务管理;调查

一、近年来东坡区加强和规范农村村级财务管理的情况

近年来,为规范村级财务管理,保障集体资产的安全完整,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东坡区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在加强和规范村级财务会计管理实践中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创新,做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

1.扎实有效地开展了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2009年11-12月,东坡区试点性地开展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为搞好试点工作,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工业镇(松江)、一个农业乡(金花)、一个街道办事处(大石桥),探索性地开展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对开展审计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后,由乡镇、街道组织实施,区级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成员单位深入现场指导,共同探讨、解决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初步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2010年7-10月,为巩固工作成果,在试点基础上,东坡区结合即将开展的村级干部换届选举工作,首次在全区全面开展了村级财务清理和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全区24个乡镇、街道所辖的220个村、62个社区的522名村(社区)党支书、主任,全面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此次共组织审计人员147人,审计资金总额为19904万元。经审计整改,归还原资金渠道6.26万元,已调账处理金额19.30万元,自行纠正258.19万元,通过审计查出违纪金额4.4万元,由区纪委立案查处2人,组织处理2人,正在调查1人。通过审计,全区村(社区)的会计基础明显加强,财务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干群关系明显改善。为加强村(社区)干部权力制约和监督,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规范农村财务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1年,东坡区还开展了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全区24个乡镇(街道)40个村(社区)党支书和村主任进行了任期经济责任交叉审计,对规范村级财务收支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对农村“三资”进行了全面的核实清理

东坡区继2007年合村并组财务清理和2009年农村“三资”清理之后,2010年7月,按照区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决议精神,对除政园合一的两个乡镇以外的24个乡镇(街道)的220个村、62个社区自2007年3月1日以来的集体“三资”及财务状况进行了全面清理,与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同步推进。在全面清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个别问题多,群众意见反映大的村组进行了重点清理。对下拨资金、土地补偿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等进行了重点审计。通过核实清理,摸清了全区集体资产存量,界定了产权,规范了账务,健全了制度,切实维护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干群关系得以改善。

3.加强村级财务制度建设

从2007年以来,东坡区建立健全了内部控制制度、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开支审批制度、民主理财制度、规范票据管理制度、财务档案管理制度、会计人员变动移交制度等。对集体资源利用实行公开协商和招投标制度。2011年又制定、修改完善了《眉山市东坡区村组财务管理制度》、《眉山市东坡区村(社区)财务双代管实施办法》下发各乡镇、街道实施。

4.大力推行村财乡镇代管的新模式

针对农村财务人员变动频繁、业务素质不高,财务支出监管薄弱等问题,自2007年以来,东坡区积极试点,制定并出台了《东坡区村账乡镇管理办法》(试行),大力推行村账乡镇代管新模式。目前,全区24个乡镇中,实行村会计委派制的有2个乡镇,实行村账乡镇代管的有8个乡镇,实行钱账双代管的有2个乡镇,其中三苏乡的村级财务已实现会计电算化。2012年,东坡区拟全面实行村级财务“双代管”制度。在全区每个乡镇、街道设立村财中心,在保持“四权”不变的前提下由村财中心对所辖村(社区)的资金和会计业务集中统一代管,并实行电算化管理。

二、认真开展调研,查找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弊端

2011年底,省、市、区财政部门联合对全区部分乡镇农村村级帐务与财务管理开展了一次调查,尽管区财政和农经部门及各乡镇在规范农村村级财务管理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个别乡镇从事村级财务会计工作的人员,由于业务素质、文化水平和政策水平的差异,使村级帐务与财务管理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个别行政村还存在家底不清,产权不明,无资产台账,集体资产出租和发包不规范;专项资金管理存在一定差距;帐务处理与财务管理与制度不符;会计档案遗失,管理不规范;民主管理和监督不到位等现象,造成工作不规范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村会计人员变动频繁,会计经验积累不足,政策业务水平低下等。针对以上情况,区农经部门和财政部门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行的政策规定,对规范村级帐务财务管理制定了新的举措,以达到全面规范农村村级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的要求。

三、东坡区探寻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新思考

规范农村村级财务管理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查找和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采取区(县)财政、农经和乡镇、村联动办法,统一宣传口径,统一财务会计管理模式,选择先进的适合农村村级财务管理的办法,对农村村级财务管理进行全面彻底的规范:

1.加强法制宣传,提高认识,做到依法治村

一是在全区范围内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加强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度的宣传教育,提高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和政策水平,让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级党委政府应把村级财务管理列入基层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专人负责,为各村解决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帮助各村管好财,理好财,让他们懂得聚财生财与用财的道理,增加和积累更多的村级财力,用有限的财力,为村民们办更多的实事;二是对村干部和财务人员开展财经法规制度和财务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切实做到按章按制度办事。三是要对广大村民开展民主理财教育,把政策制度交给群众,使他们真正懂得村民的权利,增强村民的参政意识和理财意识,使其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以堵塞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漏洞。

2.规范集体资产管理,力求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一是在在各行政村摸清家底、明晰产权,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的界定和产权登记,理顺产权关系,维护集体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要求各村建立集体经济组织的清产核资小组,对本村或本社的资产进行彻底清查,对现有的资产进行产权界定与评估,明晰资产所有权,进行产权登记。对账上有而实际已经不存在的资产要按规定程序进行核销,明确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存量、结构、分布和运用情况,做到账实相符、帐帐相符和帐表相符。

二是建立资产台账,各村根据清产核资的结果准确无误地建立资产台账,做好集体资产的登记工作,将所有集体资产纳入管理范围,全面、及时、准确反映资产的使用、经营和管理状况,防止资产的流失,保护集体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三是搞好资本营运,盘活存量资产,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根据不同类型的资产特点,搞好资产经营。经营性资产重点抓增效,非经营性资产重点抓增值,资源性资产重点抓开发,福利性资产重点抓保护。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充分利用集体资产,如发包出租、使用权拍卖、统一经营等,达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目的。

四是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村级专项资金主要包括征地补偿费、“一事一议”资金等。首先是规范各村征地补偿费的管理。各村征地补偿费应按《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严格执行专户存储、专账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土地补偿费的分配、使用预算方案须经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批准,事后要将土地补偿费的实际开支、管理情况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报告并定期向村民公示。对征地补偿费收支原始凭证应单独装订成册,归档管理。其次是规范“一事一议”资金的管理。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村(社)集体兴办生产、公益事业要求社员出资、出力的,应严格按照“一事一议”管理办法来筹集资金,在向群众收取时,要开具统一的“一事一议”筹资收据。“一事一议”收取的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不得挪作它用,由村民理财小组进行全过程监督,使用、开支情况要及时在村务公开栏向村民公布。

五是正确处理“村改居”过程中集体资产的处置问题。在“村改居”过程中,应搞好集体资产的清产核资工作,处置资产的,资产处置方案须经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杜绝一切平调、侵吞、私分集体资产的行为,以确保集体资产的安全与完整,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

3.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确保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

建立财务制度是搞好村级财务管理的关键。为使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各村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应严格执行农业部、财政部新颁布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制度》和《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制度》,从各村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如“岗位责任制度”、“财务报销制度”、“资金审批制度”、“票据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等,要求各村做到账簿齐全、记账及时、独立核算、民主理财、规范管理。

4.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理顺管理体制

推行村(社)会计委托,是各乡镇近年来针对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开展的一种新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是在保障村集体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监督权“四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托乡镇农经部门和财政所,建立村社会计记账中心(办公室),按照自愿的原则,与村社集体经济组织签订记账协议,进行记账的一种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为村民集体财产的保护加上了一道保险,使村级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更切实有效,也有利于加强干部监督,保护村民集体资产安全和干部安全,堵塞农村财务管理漏洞,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现象的滋生,密切干群关系。全区应全面推行三苏乡村(社)会计委托的成功做法,全面实行会计电算化,以便更好的实现群众监督。办公设备列入乡镇财政预算或区财政预算。

5.搞好村级财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村集体经济组织应严格按照农业部、监察部《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暂行规定》和有关规定,将村级财务活动情况定期、如实地进行公布,接受村民监督。财务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财务计划、各项收入和支出、各项财产、债权债务、收益分配和其它需要公开的财务事项。财务公开栏应固定设在村级办公地、或群众集体居住地、或主要交通路口等方便群众阅览的地方,财务收支要在财务公开栏张榜公布。财务公开要及时,做到每季度公布一次财务收支情况,财务往来较多的,收支情况应每月公开一次。涉及村级及其成员利益的重大事项应随时公开;对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要专项公开,重点解释。财务公开的账目要真实可靠,公开的内容要存档备查。每次公开后,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要及时召开党员会议、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对村民提出的疑问,要及时做出解释;对村民提出的要求,要及时给予答复;对村民提出的合理建议,要及时予以采纳;对大多数村民不赞成的事项,应当坚决予以纠正。民主理财小组要充分履行职能,坚持原则,认真听取和反映村民对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民主理财小组有权参与制订本村的财务计划和财务管理制度,有权检查、审核财务收支账目,有权否决不合理开支,有权监督财务计划和各项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真正做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6.加大审计力度,强化会计监督

农业、审计、财政等部门应以经济联席审计会议形式,协同配合,区级农经管理部门应设立专门的内审机构,加强对村级财务的审计监督。乡镇农经管理机构要有固定的审计人员,有计划地依法开展村级财务审计和村干部离任审计,杜绝非法立项、层层加码、隐瞒截留、挤占平调、侵占挪用和挥霍浪费等现象。审计工作结束后,要及时向群众公布审计结果,落实处理意见,建立审计的长效机制。

7.抓好村级财会队伍建设,夯实组织基础

农村财务管理既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又是一项业务性和技术性极强的工作,应重点抓稳定财会人员队伍,加强村会计和村干部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素质。各村财会人员被确定之后,一般不要随意变动。财会人员的任免和调换应由村民委员会提名,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经乡镇农经管理机构审核。村主要干部及其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本村的财会人员。财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建立岗位责任制。农经部门应加强对农村财会队伍的管理,与财政部门共同做好村级财会人员的培训、发证、年检等工作。每年均应从财政安排一定专项经费,组织村级财会人员和村干部培训一次,培训学习会计制度、财经法规和政策,教育和督促他们自觉遵守财经纪律,坚持原则,爱岗敬业,廉洁奉公,保护和支持村级财会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保障其合法权益,对违反财务规定的单位和会计人员按有关法规进行严肃处理。

我们在对全区推行村(社)会计委托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调查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实行会计委托村级财务监管的乡镇所属各村,基本严格执行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制度》,并积极推行了民主理财和财务收支公开制度,他们用有限的钱办有限的事,化旧债不举新债,开展民生工程建设,有效确保了村级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促进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化解了农村基屋经济组织管理存在的干群矛盾,群众对干部的满意度大幅提升,干群关系更加密切,村干部成了群众贴心的干部。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篇3

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把握"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更加注重取得实效、更加注重分类指导、更加注重强化基层、更加注重统筹协调,紧紧围绕"四区一中心"建设思路,突出"围绕''''一特四化'''',实施''''1+1''''富民工程,建强基层组织,构建和谐新村"这一主题,实现"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基层组织、促进科学发展"的具体目标,努力把学习实践活动办成群众满意工程。乡镇、村学习实践活动着力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实效。

1、提高思想认识,形成科学发展共识。围绕增强发展信心、理清发展思路、加快科学发展,乡镇机关党员重在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进一步理清科学发展思路,在事关本乡镇科学发展的重要问题上形成共识;大力推动科学发展观在农村基层的普及。农村党员重在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着力澄清对科学发展观的片面、模糊认识,增强科学发展意识,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真正使科学发展观植根基层、深入人心。

2、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解决农业发展方式粗放,农民增收困难等方面的问题。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建设,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围绕促进农民快速增收,落实"一特四化",深入实施"1+1"富民工程,种植业抓设施,主攻万元田,大力发展日光温室、网室制种、大棚蔬菜、食用菌等高效设施农业;养殖业扩规模,主攻专业户,以千家万户为基础,大场大户为骨干,标准化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大力发展标准化设施养殖,持续扩大畜禽养殖规模;大力实施"万名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工程,加大劳动力培训输转力度,拓宽农民持续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3、保障和改善民生,办好惠农利民实事。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力度,加快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提高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保障滞后以及行路、吃水、上学、就医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研究国家政策投资导向,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不断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保障水平。突出民生改善、基础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等方面,全力策划、储备、筛选、申报一批大项目,争取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列入国家和省上的投资计划,以项目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4、化解基层矛盾,促进农村和谐稳定。进一步增强乡镇、村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法治意识,着力解决部分党员干部政治敏感性不强、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社情民意掌控不够以及工作方式比较简单等问题。提高乡镇、村基层组织社会管理能力,把握群众诉求,疏导群众情绪,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5、改进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加强乡镇、村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着力解决部分党员干部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淡薄、党性观念不强、组织纪律松弛、处事不够公道以及不安心基层工作等问题。树立心系群众、求真务实、公道正派、艰苦奋斗的良好形象。党员领导干部尤其要在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密切联系群众和坚持廉洁自律方面作出表率。

6、加强基层组织,提高党员干部队伍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市委二届六次全委扩大会精神,围绕进一步落实党建责任制、提高各级党组织引领科学发展的能力、健全完善保障激励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着力深化三级联创活动,深入实施"先锋工程",努力建设"五个好"乡镇党委和"五个好"村党组织。不断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把党组织延伸到产业链、劳务点、合作社上,扩大党组织覆盖面。进一步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注重从农村致富能人、回乡大学生、外出务工回乡创业人员等群体中选拔优秀党员到村党组织任职。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努力把一些农村优秀人才、致富能人、回乡创业人员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党建示范点建设,进一步完善硬件,规范软件,完善制度,创新载体,加大先锋村、先锋岗、先锋基地和先锋人才的创建和培养力度,努力培育一批叫得响、有影响的示范点,带动基层党建工作整体上水平。完善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全面落实"一定三有"(定权责立规范、工作有合理待遇、干好有发展前途、退岗有一定保障),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党支部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不断发展和完善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把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

二、范围对象

乡镇、村学习实践活动以乡镇党委领导班子、村和乡镇站所党员负责人为重点,全体党员参加。

三、方法步骤

学习实践活动开始前,各乡镇要在认真学习传达中央和省、市、区委的有关精神、深入宣传发动、组建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制定实施方案的同时,安排专门力量,深入开展摸底调查,广泛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时掌握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党组织和党员特别是"难点村"和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初步查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区上将对各乡镇副科级以上干部进行集中培训,乡镇党委也要对村"两委"班子成员、站所负责人进行集中培训。各乡镇、村要从实际出发,确定好活动主题,精心设计符合实际、有吸引力的实践载体,突出实践特色,认真开展以"确定一个好的发展思路、培育一批主导产业、抓好一项管理、争取一批项目、解决一批问题、树立一面旗帜"为内容的"六个一"活动,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乡镇、村学习实践活动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进行。乡镇机关从2009年9月初开始,集中活动时间6个月;各村(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从2009年10月中下旬开始,集中活动时间为4个月,9月中旬至10月中旬为准备阶段,2月中旬到2月底重点做好巩固提高工作。

第一阶段:学习调研(乡镇机关:9月中旬至10月底;村:10月下旬至11月底)。主要抓好学习讨论、调研走访两项工作。

1、抓好学习讨论。各乡镇要结合实际制定学习培训计划,分层次、有重点地组织好学习培训。学习内容上,要在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和《科学发展观学习辅导读本》的基础上,乡镇领导班子要注重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和党的十七届三、四中全会精神、市委二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以及区委分析检查报告等内容;乡镇机关党员注重对中央和省市区委一系列政策部署、农村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的学习培训;农民党员要结合农村党员冬训,大力宣传普及科学发展观、"一特四化"、农业科技、致富技能、法律法规、强农惠农政策等方面的内容。学习形式上,要结合乡镇实际,创新学习培训方式,按照"四个一"(上级党组织负责人做一次辅导报告、基层党组织书记做一次动员讲话、请先进典型介绍一次经验、看一场介绍科学发展观经验和做法的教育片)的要求,采取领导干部讲党课、结对帮学、远程助学、大学生村官领学等方法落实学习内容,强化学习效果。对农村文化程度低、年老体弱的党员,可采取送学上门、选派辅导宣讲员组织党小组集中学习,对流动党员可采取寄送学习资料等方式抓好学习,保证学习全覆盖。学习要求上,各乡镇党委要建立健全严格的学习制度,做到有学习计划、有学习场地、有学习资料、有学习记录、有心得体会、有辅导宣讲员,学习时间、内容、人员、效果四落实。有书写能力的党员,要做好读书笔记,并撰写心得体会。对流动党员、60岁以上和没有写作能力的农民党员在记学习笔记、撰写学习心得等方面不做具体要求。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本乡镇实际和党员干部思想、工作实际组织讨论,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形成科学发展共识。

2、开展走访调研。以"科学发展、寻策问计"为主题,集中开展"走进村居、走进企业、走进群众,问情于民、问难于民、问计于民"为主要内容的"三进三问"主题调研活动。乡镇党委重点围绕发展"一特四化"农业、实施"1+1"富民工程、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加强民生保障、推进新农村建设、强化基层党建、完善农民教育管理和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等方面开展调研,并形成高质量的专题调研报告3-5篇。村党组织成员要开展上门入户走访活动,重点走访离任村干部、致富能人、军烈属、特困户、留守家庭、长期上访户等,认真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切实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现实问题。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调研,认真研究、梳理和查找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要把调研走访与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提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增收、村民管理教育、维护村民权利等方面的建议措施。同时,深入开展"七个征集"活动,征集推动科学发展的思路举措、意见建议和金点子,找准影响和制约本乡镇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党员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理清科学发展思路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分析检查(乡镇机关:11月初至12月底;村:12月初至12月底)。主要抓好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撰写分析检查报告两项工作。

1、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乡镇党委要认真组织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行政村和乡镇站所党组织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要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紧扣近年来本乡镇的发展实践,按照"四对照四查找"的要求,认真分析检查班子集体和个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及农村基层党建方面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原因,严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生活会召开前要认真做好准备,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要普遍开展谈心,充分沟通思想,认真撰写班子分析检查材料和个人发言材料。民主生活会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重在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思想认识、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努力方向,不搞人人过关,不纠缠历史旧账。区级领导要参加所联系乡镇的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区纪委、区委组织部和区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派人列席会议,确保民主生活会质量。专题组织生活会要围绕党组织和党员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这一主题进行分析检查,做到"三比三看",即:比思想,看党员意识强不强;比作风,看联系群众紧不紧;比奉献,看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好不好,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党员意识。乡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要参加村上的党员组织生活会,指导员要列席会议。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员组织生活会可适当邀请群众代表参加,村级党组织的党员组织生活会可与党员民主评议结合进行。

2、形成分析检查报告。各乡镇领导班子要形成分析检查报告。分析检查报告要充分反映本乡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情况,系统梳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实事求是地分析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明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思路、努力方向、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党委主要领导要全程主持分析检查报告的起草撰写工作,突出检查和分析两个环节,避免写成工作总结或工作汇报。初稿形成后,召开党组织扩大会议充分讨论,并以适当方式听取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乡镇站所、村党组织等各方面意见,反复修改完善,并报区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和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审阅把关。村和乡镇站所要对调研走访中征求到的意见进行认真梳理,形成简要的分析检查材料,并在全体党员会议上宣布讨论,进一步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为制定整改措施打好基础。

第三阶段:整改落实(乡镇机关:2010年1月初至2月底;村:2010年1月初至2月中旬)。主要抓好制定整改落实方案、解决突出问题两项工作。

1、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或整改措施。各乡镇要以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针对查摆出的突出问题、群众评议的情况和需要完善的制度,认真研究制定整改落实方案,做到"四明确一承诺",即:明确整改落实项目、目标任务、责任领导和时限要求。行政村和乡镇站所要制定整改落实措施。整改落实方案和整改落实措施制定后,要以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公布,做出承诺,接受监督。要注意对农民群众需求做合理引导,防止不切实际、无法落实、难以兑现的承诺。

2、解决突出问题。各乡镇要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多为人民群众办看得见、摸得着、促进科学发展的实事好事。深入开展"集中整改促发展"活动,选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不搞花架子,什么问题突出就集中解决什么问题。乡镇机关要重点解决发展思路、干部作风、工作方式以及保障改善民生、惠农政策落实和涉及农民群众土地纠纷、制种纠纷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尤其要下功夫解决行路、吃水、就医、上学、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行政村重点在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上下功夫,力争在学习实践活动期间解决一两件群众普遍期待又比较难解决的突出问题。各乡镇要建立整改落实台帐管理、挂牌销号、督查通报等制度,促进整改工作落实。对当前能够解决的问题,要立即解决;对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要积极创造条件,限期解决;对暂时不具备条件的问题,要明确责任,分步解决;对区委、区政府整改方案中涉及乡镇的问题要列入乡镇整改落实方案,对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的问题,要明确牵头部门,提出建议,上下协同,左右联动,加快解决进度,防止搞形式主义和短期行为。同时,按照"要精、要管用"的要求,做好规章制度的"废、改、立"工作,乡镇重点从支柱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工作落实,以及领导班子议事决策、转变乡镇职能、改进干部作风、推动科学发展、维护农村稳定等方面健全完善制度机制;村重点从完善议事程序、推进村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化解矛盾纠纷、服务农民群众以及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等方面建章立制,不断提高农村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村级党组织从2月中旬起,要重点做好巩固提高工作,扩大学习活动成果。

学习实践活动基本完成时,要认真组织"回头看",并做好总结工作,采取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通报。在此基础上,组织党员群众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满意度测评。乡镇党委可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派驻乡镇单位党员干部、村党组织班子成员等参加;行政村可邀请党员代表、入党积极分子、村民小组长和村民代表参加。群众满意度测评低的单位要认真分析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补课"。对整改效果不好、群众不满意的,要重新整改;对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向群众解释清楚。

四、组织领导

1、落实领导责任。各乡镇党委要组建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落实活动经费和工作力量,统筹抓好行政村、学校、卫生院、"两新"组织等单位的活动开展。乡镇党委要负责组织本乡镇、村的学习实践活动,党组织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要履行直接责任人的职责,切实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乡镇要在抓好机关学习实践活动的同时,切实加强对村党组织开展活动的领导和指导,在抓好党员干部学习实践活动的同时,注意邀请本单位党外负责人、入党积极分子和群众代表参加有关活动,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

2、加强指导检查。区上将向乡镇派出指导检查组,各乡镇也要抽调人员组成指导检查组,加强对各党组织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检查,防止形式主义、走过场。要建立乡镇党委班子成员联系行政村、学校、卫生院和企业的工作制度,定期深系点指导活动开展,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工作格局。对农村流动党员,原则上由流入地党组织负责组织,流出地党组织协调。对外出务工经商党员,乡镇、村要在秋收或春节返乡期间,通过上门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及时了解他们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情况。

3、营造舆论氛围。各乡镇要结合乡村党员的实际,运用板报、标语、宣传栏、戏剧快板、文艺演唱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宣传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学习实践活动精神要求,增强宣传引导的针对性、生动性、实效性,扩大宣传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注意发现、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广大党员群众,促进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篇4

一、河南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分析

(一)资源优势

河南山脉集中分布在豫西北、豫西和豫南地区,北有太行山、南有桐柏山、西有伏牛山,具有丰富的乡村自然资源。河南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从夏、商至北宋,许多朝代均建都河南,西有“九朝古都”洛阳,中有“五朝古都”郑州,东有“七朝古都”开封,悠久辉煌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二)客源市场优势

河南省人口众多,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河南经济发展迅速,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3.7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9万元,均为2010年的1.6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9.5%,比2010年提高8.9个百分点,增长、扩大了就业;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576元和10853元,是2010年的1.65倍和1.86倍,这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

(三)区位优势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连南贯北、承东启西,是中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素有“九州腹地”之称,全省铁路干线纵横交错,公路网便捷通畅,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现存问题分析

河南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在于产品开发、资金、人才、管理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产品开发

河南乡村大部分以农田为主,人造产品少,景观类型单一,产品雷同现象严重。例,乡村旅馆与城市酒店同质,大部分农家乐都是同样的体验内容,没有特色。

(二)资金

河南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基础瓶颈,如基础设施不完善,营销手段局限。缺乏发展资金,乡村旅游项目业主大多以自筹资金进行开发建设,受到宏观经济形势以及金融信贷政策等多方面影响,在项目建设持续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后期无法进行品牌建设。

(三)人才

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农民缺乏专业的服务和管理知识,而且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从农业转变到旅游业时,无法采取专业的管理模式和现代化的经营手段。从事乡村旅游的服务人员几乎没有参加过任何正式的旅游服务技能培训,服务难以满足游客需求。

(四)管理

一方面,政府层面,乡村旅游存在着多头管理,权责不明等现象;民间层面,乡村旅游业中专门的协会较少,导致市场恶性竞争和诉求无门。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制度不完善,管理不严谨,不能建立管理机构及职责制度。

三、对策建议

(一)根据区域特色拓展细分市场,引导乡村旅游分类发展。

1、根据当地优势拓展细分市场

一方面,产品内涵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乡村游发展应根据当地优势和特色拓展细分市场,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产品、更加优良的服务。如:可以开展儿童修学旅行的乡村农园。

2、引导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

在乡村旅游市场价值链竞争格局中,单一产品势单力薄,要将河南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有形的、无形的资源素材开发整合,多元化发展。乡村观光型、乡村休闲娱乐型、乡村文化旅游型协调进行。

(二)政府加大财政支持,鼓励农户参与投资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深度和广度

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用于乡村旅游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农家乐”是现代农业的一种新形式,应享受农业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对相关部门现有的项目和资金进行整合、捆绑,重点扶持乡村旅游示范区。

2、鼓励农户参与投资

鼓励农户之间联合投资,让更多的农户参与乡村旅游投资,形成规模效应,分散和共同防范风险。

(三)培养高素质人才,发挥现代人才积极作用

1、对村民经营者进行培训

乡村旅游的大部分经营者为当地村民,对于他们的培训,应重视培训他们服务程序以及态度的基础,注重提升自身形象和内涵,加强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的培训。

2、发挥现代人才的积极作用

在“支援西部”、“大学生下乡”等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才深入农村工作,应积极发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用先进的理念和发展思路指导发展。

(四)完善政策法规,成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门机构

1、完善乡村旅游的政策法规

政府应当发挥乡村旅游的积极作用,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制定相关行业发展标准、产品检测标准和人员服务标准,规范乡村旅游的经营活动。

2、成立负责乡村旅游发展的专门机构

成立专门乡村旅游协会,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科学合理规划;对乡村旅游涉及的政策制定和管理权限、宣传等问题进行协调和处理。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篇5

一、税费改革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的问题及成因

(一)农村基层政权运转困难。税费改革往往导致乡村可用财力进一步减少,乡村组织的运转困难明显增大。

村委会的名存实亡。

乡村债务负担沉重,缺乏有效的化解途径。目前乡村欠债问题突出,乡村债务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是长期积累下来的,但是税费改革后这个问题突显出来。一些乡村逐年积累起来的债务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原本指望通过统筹和提留来维持周转并逐步得以消化,但农村税费改革后,统筹提留以及集资摊派全部取消,化解债务便成为了头等难事。据调查,清水乡累计负债额达

230万元,比全乡XX年的农业税及附加总和还要多;村一级也是如此,该乡7个村,村村都负债,负债额超过60万元。税费改革导致农业附加税也相应减少,使得一些全靠附加税来维持正常运转的村级基层组织感到了困难,更不用说去偿还那些陈年旧帐。

(二)农村基层干部存在难癣难当、难留的三难问题。税费改革后,村级财务的缺口最终将大部分落到现任干部的工资上,村干部一年忙到头,有的只能拿到部分工资,有的甚至拿不到工资,严重挫伤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同时,在现有条件下,基层干部年老后的后顾之忧没有相应政策解决。村干部认为经济上没有盼头,政治上没有奔头。许多村没有积累只有债务,使乡村基层组织失去了经济基础,其职能相应萎缩,多数村找不到像样的人当村主任、村支书,乡村干部含金量大大降低,村干部一般人都不愿干。面对农村的这种情况,一些有水平、有头脑、有能力的乡村干部纷纷外出打工,谋求出路。

(三)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遇到新挑战。税费改革政策规定,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办理,一事一议的实际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村内集体事业和公益事业的发展,这就对如何进一步提高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在具体实践中,一事一议制度在一定时间内难实施,目前很多村是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一是缺乏群众基矗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偏远的山区乡镇,群众认为一事一议制度名义上是给自己民利,实际上不是要群众出劳,就是让群众出资。因此,对一事一议制度不热心不认可,导致有的村召开村民大会,商议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村民代表不参加会议,或者到会人数太少,会议开不成。农民群众不愿参加一事一议的村民大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开会没有误工补贴。税费改革前召开村民大会给予误工补贴,改革后村级收入减少,取消了误工补贴。二是缺乏经济基矗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减缓,生活较为困难,对集体生产公益事业实行一事一议制度,出劳出资超出了农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比如,修村组道路等等,贫困乡镇农民群众确无钱出资,导致公益事业办不成。三是任何事务村民受益的程度很难一致,不受益或受益少的农户不会交钱。特别我县农民外出打工的较多,举家外出现象十分突出,对这些外出没在家的根本就收不到钱。如水口乡常年外出打工的农民有5000人,占了全乡总人口的34%,有的组走了只剩十来个人。

(四)农村公益事业兴办难。农村税费改革后,一方面村级财力下降,无钱

办事的问题日显突出。另一方面村级负债面大,还债与办实事之间产生矛盾,在村级现有的财力下,既要保吃饭,又要还债务,还要办实事,村组干部感到很为难。尤其今年夏天,遭受了历史罕见的洪灾,一些道路、桥涵、堰渠等基础设施被破坏,这些仅靠有关部门的投入是有限的,多数要靠农民自行解决。

二、几点建议

(一)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积极化解农村债务。现阶段可用一些开拓性的办法化解乡村债务。让基层尽快渡过税费改革的磨合期,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一是应在全国农村开展债务清理整顿工作,用条例形式规范农村债务管理,严厉打击农村债务中的违规高息、应付款生息和利滚利等经济违法犯罪活动。二是降息止息。严格执行各项金融政策,把各种不合理的利息降下来,同时把乡村欠款所列利息停下来,按先本后息的顺序进行偿还。三是拍卖资产。对乡村集体所属资产和资源进行拍卖,所得收入用于还债。四是债务重组。清理三角债,实行债权与债务挂钩,消除乡村作为中间方的债权债务责任;实行以物抵债,用乡村所属集体资产和实用意义不大的物资产权抵偿、减轻债务,减少资产管理费用。五是应准许盛市、县人民政府发行定期债券,偿还农村债务。六是中央财政应向农村倾斜,控制国家重点重复建设项目,节约资金,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偿还农村债务。

(二)合乡并村,减少财政和农民供养的干部人数。在交通、通讯、网络和计算机管理日益完善的今天,合乡并村的条件已基本成熟,更有效率和更为经济。压缩村干部数量,可以通过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等办法,进一步精减村干部数量,特别要压缩拿误工补贴的人员数量。提倡村组干部交叉兼职。另外,许多同志认为实行村干部退休制加重了农民负担,建议取消这一制度,改用更加科学、更符合农村实际的办法调动农村干部的积极性。

(三)提~部待遇,规范干部工作职责。将村干部待遇定为每月为300-350元,由财政统一支付。为了减轻财政压力,可将乡镇事业单位富余人员下放到村任职,仍享受原工资待遇,并加强村干部的教育管理,让他们有钱办事,有能力干事。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篇6

正当全乡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力推进全乡农业农村工作之际,刘副书记携各位领导莅临我乡检查指导工作,这是对我乡各族干部群众的关心和厚爱。在此,我代表乡党委政府及全乡1万2千多各族干部群众,向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我全乡社会经济发展及基层组织建设情况做简要汇报。

一、基本乡情

××乡位于××县南部,距县城17公里。由于受地理环境、自然历史和群众思想文化素质总体较低等诸多因素制约,我乡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是典型的集边疆、贫困、山区、民族、宗教为一体的特困乡。

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在州、县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目标,进一步为“三农”服务,狠抓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贫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强化工作措施,通过全乡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确保了我乡社会经济稳步发展。一是粮食生产得到恢复性增长。2008年年末粮食播种面积达28605亩,其中完成大春农作物播种面积20730亩,小春总播种面积7875亩。粮食总产量418.91万公斤,比上年增46633公斤,增幅为1%。人均有粮350.8公斤。二是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高效作物面积进一步扩大,蔬菜、油菜、草果、马铃薯、碗豆、蚕豆等经济作物呈现面积、单产、价格、效益四增的好形势。养殖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年内大中牲畜存栏18778头(只),出栏12971头(只)。优势特色产业建设进一步扩大,继续推进“四个百万”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以黄莲、重楼为主的中草药基地建设,扩大草果、核桃、漆树、橘子等林果的种植面积,加快实施冬季玉米开发和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着力建设以黑山羊、独龙牛为主的特色养殖基地,积极推进以罗单9号、罗单3号、杂交水稻为主的良种推广。三是农业对农民增收作用明显。2008年,全乡实现经济总收入1141万元,比上年增加117万元,同比增长11.43%;农民人均纯收入1048元,比上年增加117元,同比增长12.57%。四是劳动力转移步伐得到进一步加快。2008年,我乡现有劳动力6249人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有1268人(其中劳务输出有75人,自发组织外出打工有685人,季节性打工有508人),外出劳务收入达218万元。五是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近年,通过全乡人民的研解努力和在国家政策扶持及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全乡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了村容村貌;加大农村水利化工程建设,使60.3%的农民解决了饮水困难问题,改善农田灌溉沟渠,全力推进中低产农田建设进程;进一步推进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建设,2008年,我乡争取到了农网改造工程的立项建设,现已完成对架科村的农网改造,其它各村的农网改造工作正有条不紊的进行,有望在2010年实现户户通电。截止目前,我乡50%的自然村已通了电。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重要保障;通达工程项目的建成,有效解决了约4500人出行难的问题,有效减少因道路基础设施薄弱而存在的安全隐患,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乡农贸市场的建成对促进市场发展、满足当地群众的消费需求、促进农副产品流通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六是扶贫攻坚与社会保障成效明显。扶贫安居工程项目建设和整村推进项目及易地搬迁项目的实施,解决了群众住房困难,居住不安全等问题,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民政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有效保障了因缺少劳力、低收入造成生活困难的家庭;因灾、因病及残疾致贫的家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及无法定抚养人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人群的最低生活;实行惠农补贴资金“财政一折通”,有效解决了群众购买生产资料的实际困难。七是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计生等社会事业得到全面进步。近年来,我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备,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使全乡的教育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夯实,办学条件与学校环境得到了改善,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教学质量。2008年,我乡“两基”工作通过了省、州、县检查组的检查评估,“两基”工作顺利达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49%,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5.27%,小考升学率和中考升学率达成协议100%。年内共新建和扩建校舍850平方米;卫生事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助、社区卫生服务和防艾体系建设。乡村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全乡共有村级医疗室6个,村医务人员14人。乡级卫生院1个,共有医务人员11人。进一步扩大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2009年群众参合率达97%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设,有效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不起病等问题;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果;强化领导,坚持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

育活动。有效控制早婚早育、计划外怀孕、计划外生育等问题,对流动人口得到有效的管理。八是工矿商贸、道路交通、消防等安全工作措施到位,有效遏制特重大事故的发生,减少了一般事故,为全乡其它工作提供安全保障。九是残联、土地管理、共青团、妇女儿童、民兵预备役等各项工作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也取得了新的成绩。

三、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

(一)、基层党组织情况

1、党支部情况:全乡共有12个党支部,其中机关6个党支部,农村6个党支部;共有27个党小组,党员空白社有29个;

2、党员情况:全乡共236名党员(男203人,女33人),预备党员39人;其中机关党员90人(男72人,女18人),预备党员22人;农村党员146人(男131人,女15人),预备党员17人;

3、党员文化情况:全乡236名党员中,文盲党员13人;小学文化程度党员40人;初中文化程度党员75人;高中文化程度党员64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党员43人;

4、党员民族情况:全乡236名党员中,傈僳族161人,占全乡党员数的68%;怒族20人,占全乡党员数的8.5%;汉族6人,占全乡党员数的2.5%;白族12人,占全乡党员数的5.08%;纳西族2人,占全乡党员数的0.85%;普米族1人,占全乡党员数的0.4%;

5、党员年龄结构情况:全乡236名党员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有75人,36—45岁的有71人,46—54岁的有35人,55—59岁的有15人,60岁以上的有40人。

(二)、党建工作情况

近年来,乡党委以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和建设边疆党建长廊工作为契机,围绕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五好五带头”的总体目标,认真调查研究,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工作措施,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新思路,总结新经验。一是以“五强”为入手,深化“五好”乡党委建设。1、落实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为深入贯彻落实年初全乡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会议的精神,切实有效地开展工作,乡党委召开了专题会议及时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制定了全乡2008—2009年度党建工作思路方针,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根据《2008—2009年××县基层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的要求,结合本乡党建工作实际,与各村签订了《2008—2009××乡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2、健全党建工作机制。为及时查找、分析、解决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总结经验,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党建联络员党建工作汇报会制度和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建工作例会制度,全面掌握基层党建的“第一信号”,确保人员、责任落实到位,并强化督促检查工作机制,使党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3、扎实开展“科学发展创新业、为民办事树风范”主题实践活动。按照县委组织部有关要求,在乡领导班子成员中认真开展“科学发展创新业、为民办事树风范”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和“走进矛盾、破解难题”专项行动。乡党委于2008年11月20日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为组长,组织、宣传、纪委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对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调查摸底。一是乡党委对各村党支部和乡直各支部签订的《2008—2009年××县基层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落实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二是乡党政班子成员带队进村入户开展活动,听民声、解民意、破难题,反映强烈的共性问题,列入2008—2009年党建工作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开展活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乡党委、政府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了在群众当中的影响力。4、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坚持完善党政班子和干部学制制度,充分利用各种载体,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班子发言与讨论、辅导与交流、观看党员电教片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每月集中学习1次以上,做到学习有计划、学前有准备、学中有讨论、学后有记录,把学习情况列入干部年度考核的内容,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在兴起干部学习理论的同时,学以致用,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5、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狠抓干部队伍建设。根据我乡党建工作实际,认真制订了《××乡2008—2009年“五好”乡党委实施方案》。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党建工作制度,理论学习和工作考核等各项制度,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建立和健全乡村两级干部素质的激励机制,使各项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二是以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为着眼点,抓好党员教育管理和发展工作。1、落实“”制度,全乡各党支部结合自己的实际,认真坚持“”制度,共召开支委会、党员会、党小组会23场(次),上党课10场次,党员参训率达到90%。在活动开展中,各支部注重做到了四个结合:即把学习政策理论同进一步提高素质,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相结合;把学习农村实用科技知识同解决农村各类难点、热点问题相结合;把学习县委会议精神同落实各项重点工作任务相结合;把学习省党代会精神同推动当前工作相结合,强化了学习教育的效果。2、积极开展党员远程教育。各支部按县委组织部的要求,结合实际,组织党员收看了中央、省、州、县党代会现场直播、新农村建设等远程教育片,进而鼓足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动力。3、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在党员发展上,严格按照“十六字”方针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严把学员队伍的“入口”关,继续巩固推行发展党员公示制和票决制成果,注意在生产、工作一线和青年中发展党员,2008年内共发展党员39名,培养积极分子25名,为党员队伍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党员队伍不断改善,分布更趋合理,质量进一步提高。4、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管理。对全乡党员外出情况进一步摸底调查,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名外出流动党员。5、加强党费收缴和使用管理。一是加强上级下拨党费的管理,做到及时下拨,不载留,不扣留。二是加强党费的收缴工作,按季度做好党费的收缴。

(三)、党建工作存在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党员队伍建设还不适应新形势要求,先锋模范作用还不明显;二是个别村,党支部核心作用不明显,工作缺乏活力;三是党建工作载体还不够活,特色不够明显;四是党建经费投入不足,党支部活动较难开展;五是村级体育活动场所年久失修,无法正常开展体育活动,而村内无力解决修缮经费。

今后的努力方向:一是找准差距,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二是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立足创新抓特色;三是坚持党员发展工作。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发展党员工作方针,把在群众中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生产经营能力强、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进分子吸纳到党组织中来。同时,进一步加强年轻党员、妇女党员的培养力度,使党员队伍结构不断趋向合理;四是按照边疆党建长廊建设的要求,认真抓好村级党组织阵地建设;五是加强对党员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进一步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守共产主义信念;六是立足与基层农村的特殊环境和实际情况,加强对农村党员的纪律教育,特别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同时强化市场经济理论、科学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的学习培训,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党员的带头致富作用。

四、社会和谐稳定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紧紧围绕“平安”建设要求,狠抓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方面措施的落实,通过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强化责任、整合资源、整体推进,初步形成了“大综治、大稳定”的良好格局,有力促进了我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一是认真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促进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和谐发展,推动各民族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二是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三是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四是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的监管,确保群众健康安全。五是高度重视各类安全生产的监管,健全机制,坚决预防和遏制各类特重大事故的发生。六是扎实开展党政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认真做好群众工作,及时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妥善处理各类社会矛盾。七是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八是加强国防建设,做好民兵预备役、征兵、拥军优属和优抚安置等工作。

总之,我乡建设社会和谐稳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新形势新任务对进一步做好综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继续贯彻“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方针,今后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意识,强化领导,建立健全社会防控体系机制,认真落实综治各项措施。

2、坚持“严打”,开展重点整治,保持对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

3、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认真解决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努力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4、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和综治宣传工作,增强辖区群众法制观念。

5、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推进基层依法治理活动。

6、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7、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提高政法队伍素质和政法工作水平。

8、加大对民族及宗教事务的管理,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9、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开展综治工作新局面,扎实推进“平安乡镇”建设

五、当前农业农村工作情况

当前正是春耕备播的关键季节,也是推进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我乡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全面发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及州、县关于2009年农业重点产业培植暨大春生产安排指导意见。把保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以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为中心,全力以赴打好“大春生产”大会战。

(一)、大春生产情况

目前,我乡各村呈现春耕开犁的繁忙景象,掀起春耕备播的热潮。乡党委政府及时抽调干部职工,组成春耕生产科技服务队分赴到各村,开展科技下乡助春耕活动。以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为中心,把培训班办到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的科技培训服务,将最新的农业管理等实用技术教给农民。通过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户、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有效解决了当地春耕生产中的科技棚架问题。认真宣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指导群众春耕生产,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帮助农民解决春耕备播中存在的问题。

截止4月20日,已完成积肥34756背,运肥32479背;翻地11714亩(其中旱地9879亩、水田1835亩);育秧300亩;种植玉米达9275亩(其中推广玉米地膜种植410亩)。同时,我乡供销社、种子部门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确保春耕农资供应,已组织调运春耕所需化肥250吨(其中尿素70吨、复合肥180吨),出售化肥190吨(其中尿素10吨、复合肥180吨)、调运农用薄膜2.3吨,已全部出售、调运玉米良种14550公斤(其中罗单9号13400公斤、罗单3号1100公斤)),出售14300公斤(其中罗单9号13400公斤、罗单3号900公斤)、调运杂交水稻种子1800公斤,出售。杂交水稻种子1400公斤。

(二)、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情况

我乡认真领会全州中低放田地改造工作会议精神,将中低产田地改造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切入点和重点,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积极整合资金,创新体制机制,精心组织实施,抓紧冬春黄金季节,全力推进全乡中低产田地改造。2009年—2020年计划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4050亩。目前已完成改造70亩(其中阿达村30亩、南阿建村20亩、维独村20亩)

(三)、冬季农业开况

实施冬季农业开发战略,是加快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我乡坚决响应州委、州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努力完成冬季农业开发工作。2008年,已完成种植碗豆982亩、蚕豆2530亩、马铃薯2345亩、油菜4315亩、蔬菜1210亩、冬季玉米110亩。到目前除冬玉米外,其它作物基本收完。从冬玉米的长势来看,基本呈现单产、总产增产的良好形势。

(四)、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具体指导下,在我乡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乡的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我乡建设新农村奠定良好基础。但与其它发展较快的乡镇相比,我乡仍存在严重的不足和困难。一是由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支柱产业的种植面积逐年增长,造成农田灌溉用水和人畜饮水矛盾突出。二是农业发展资金不足,影响了新农村建设进程。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资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导致农业综合能力不高,影响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农业科技资金投入过少,基层科技部门直接服务与农村的设备器材落后匮乏,影响了科技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应用。三是由于农资涨价幅度过大,农民种地成本增加,虽然减免农业税使农民得到了一些实惠,但是隐性负担加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农民增收。四是农民权益保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组织农民就业,增加收入等方面的工作研究不够,应引起高度重视。农村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事业还较为落后,一些村还存在着危房校舍、无医疗室。要高度重视学生读书难、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基层政权建设、村民自治、民主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五是全乡对农业的总投入受先天因素的制约,后力不足。由于受地理环境、自然历史和群众思想素质低等因素制约,全乡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其自筹资金的能力较弱,90%以上的资金需靠上级有关部门扶持。六是群众的科技意识落后,农业科技的学习应用程度有待提高;七是部分农民自我发展意识不强,必须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八是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技能有待提高;九是农民的生产资料购买能力弱;十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要进一步加强修缮。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篇7

一、改革的基本情况和初步效果

1.农民的减负目标已基本实现。农村税费改革的核心和主体目标是减轻农民负担,江苏各地围绕这个主体目标,深入发动群众,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认真实施,顺利完成了方案制定、上报审批、组织归户、检查验收、夏秋两季征交等各个阶段的工作,保证了税费改革平稳有序的推进。税改后全省共征收农业税25.61亿元;农业税附加5.08亿元,农业特产税0.9亿元,农业特产税附加0.18亿元,一事一议筹资8.8亿元,合计40.59亿元,农民人均负担77元,较改革前税收及合同内、外人均负担154元,减少77元,减幅为50%。“两工”提取1.67亿个,较上年减少 2.6亿个;以资代劳总额3.86亿元,较上年减少6.8亿元。

2.各项配套改革取得了明显效果。(1)大部分地区的乡镇村区划调整、人员分流工作已基本完成。全省乡镇数已由改革前的1974个减至1372个,乡镇平均人口由3.1万增至4.5万;行政村由35258个减至20219个,缩减幅度为42.7%;村组干部由43万人减至22.65万人,其中村干部减少8.7万人,仅此一项减少农民负担4.4亿元。(2)推进了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税改中江苏省委、省政府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由编制部门重新核定教师编制,人事部门核准人员和工资,财政部门核拨经费,委托银行到人,使部分地区过去拖欠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按照适度规模办学的要求,调整了农村教育布局。(3)推进了乡镇事业单位改革。通过采取综合设置、精简人员编制、建立用人竞争机制、确定事业单位法人地位等措施,对原来的“农村七站八所”,加以辙并改建。全省大部分地区的乡镇事业单位已由原先的20个左右调并为现在的6—8个,精简人员编制达到30%。并从有利稳定、人尽其才的原则出发,对精减人员实施了多渠道分流。

3.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规范了农村税收的征收行为。为了保证税改后的村级组织运转和农村义务教育以及计划生育等工作的开展,江苏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规定转移支付资金必须优先保障村级基本运转和农村义务教育。江苏去年上述各项到村资金10.03亿元,高于改革前1999年村三项支出9.27亿元的水平,使大多数村的基本开支得到了保障。为了规范征税行为,江苏按照中央要求,将农业“两税”以及附加的征收职能归口为乡(镇)人民政府财政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省政府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村级范围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的意见》。与此同时,还针对涉农收费问题采取了一些专门措施。

4.改革使农村长期积累的许多矛盾得到初步化解。其中包括计税面积与实际面积不符、第二轮承包政策落实不到位形成的机动田、黑地、两田制、、宅田合一等问题,有力地维护了农村的稳定。农村税费改革还增强了各地清理、化解乡村债务的紧迫感。各地采取措施,清理账目,已分类处置了一批历史债务。

二、改革留有难题和大量的后续性工作

1.税改后一部分乡(镇)村的可用财力明显减少,难以维持低水平运转。在苏南如果以每年10万元为基本自给目标,有缺口的村约占10%;在苏中如果以7万元作为基本自给目标,有缺口的村约占30%;在苏北如果以5万元作为基本自给目标,有缺口的村也要达到30%。全省2.1万个村,大致有6000个左右的村存在缺口。税改后出现了一些减支因素,但总体上要保证这些村的正常运转还相当困难。

2.一部分乡(镇)陈欠债务数额大、清偿难。有的村仅农民手中的各类债务凭证就有十几万元。大部分负债乡村缺少可以盘活的集体资产和可以用于清偿债务的资金来源。因为负债,有的乡村受到了司法诉讼和冻结账户、查封财产的法律处罚,分散了干部精力,也给农业税征收增加了难度。农民以债据抵税成为今后税收中难以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

3.经济贫困地区对配套改革的承受能力较弱。一部分经济贫困地区因缺少对改革的成本投入,出现了教育布局调整难、事业单位改革推进难、人员分流落实难等一系列新的矛盾。宿豫县辙并村组以后,精减村组干部 4442人,一次性补偿需要资金617.18万元。灌云县农村教育负债4496.98万元,目前亟待解决的学校危房有10万平方米,需投入6000万元,经费的筹措十分困难。

4.由于筹资筹劳数额小,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镇)村难以举办公益性事业。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大型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乡村公益事业受制于投资主体受到一定影响;一部分乡(镇)村的道路、桥梁、水渠急待修理;关系到基本国策的计划生育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积累性问题更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仅靠筹资筹劳,要上那些使公众受益的社会项目难度很大。

5.农业税收任务因缺少征收保全措施增加了难度。税改后,农业税的征收主体是农税征管机关,乡镇只属于委托代收机关,农税部门限于人力、物力和缺少应对手段,要完成当期的农业税征收任务和清收尾欠税款难度较大。发展下去,势必造成拖欠越来越多,尾欠越来越大。

6.一部分种粮大户和纯农户因税改反而增加了负担。据丹阳市测算,税改后,种粮大户每户增加负担约50元,增负20%左右。

7.水利:工程水费等涉农服务性收费标准提高给农村税费改革造成了负面影响。

8.“一事一议”的规范要求与农村的实际情况不尽吻合。许多地区由于受到议事内容、议事条件、农民民主议事素质等方面的制约,影响了议事效果。议而不决、议而不行或根本就无法议事的事情累累发生,一些地区已经将一事一议“束之高阁”。

改革是权力与经济利益的调整,在农村税费改革的主体任务基本完成之后,由于旧体制的“惯性”作用,以及对解决旧体制遗留问题的思想准备、政策准备和经济准备不足,方法欠妥,仍然存在一些矛盾,这是正常的。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着力化解问题和矛盾,认真做好改革的各项后续性工作才能实现改革的各项预期目标,不断深化和发展改革的成果。

三、积极探索税改难题的解决途径

(一)坚持“治本之策”,用发展的办法化解矛盾

1.坚持“治本之策”,明晰农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目前,江苏农业在增长方式上,还是以粗放经营为主;在生产方式上,还是以家庭式的小规模生产为主;在经营方式上,还是以对计划的依赖性为主,特别是粮食、棉花、蚕茧生产。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贸、工、农分割。这个“三为主、一分割”是导致一部分地区农业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慢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道路。一是要大力推进农业的市场化。就目前的情况来说,适应市场化的信息问题、市场体系问题、市场主体的培育问题都做得不够,走向国际化更不够。江苏要发展集约化农业,大踏步进入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二是提高农业的专业化水平。不能再满足于家庭式的经营。因为家庭式经营无法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三是用先进的科技来提升农业的发展水平、扩大消费的需求。四是积极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只有产业化才能打破贸、工、农分割的局面,留住加工、流通这两块的利益,解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问题。江苏结合农村税费改革的实际,加强对推进农业市场化、专业化、科技化、产业化的研究,即规模农业与效益农业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2.坚持“治本之策”,积极推进城市化带动战略。江苏结合农村税费改革,推进了行政区划的重大调整,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行政区划与城市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通过发展城市,增强其辐射与带动作用,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发展。全省共有13个地级市、30个县、28个县级市、50个辖区先后进行了调整,调整后中心城市的区域范围得到了扩大,为城市的扩容和资源的优势互补创造了条件。

在农村税费改革调研中,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一个农民当他由农村迁入城市以后,其消费水平会增长2—3倍,一次性的消费支出会高达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农民进城以后,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具有经济实力,可以在城市投资办工业、办商业以及其它产业。因此,用“拆除门槛放农民进城”的办法,不仅可以减少农民,有利于推进农业的集约化经营,使留在农村的农民富裕起来,而且可以有效地刺激需求,拉动消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用创新的思维和办法化解矛盾

1.以创新的思维和办法主动积极地化解农村集体债务矛盾。

农村集体债务过重是诱发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造成农民负担过重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实施农村税费改革的一重阻力。解决乡(镇)村的陈欠债务问题是江苏农村税费改革的一项重要的后续性工作。

如何解决乡村集体债务问题,江苏各地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除已经清偿了一批历史债务外,还创造了一些好的做法,推广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组织财政、审计或中介机构对乡(镇)村债务复审,挤掉债务水份,分清债务性质,鉴定落实还债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对于确应由乡镇承担的债务,通过组织收欠还债、核销减债、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以及调减、免利息等措施逐步加以解决。又如通过转让、出租、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积极盘活存量资产,化解债务矛盾。江苏的乡镇和企业大都有一定数量可以利用的存量资产,有的是闲置厂房、土地和设备;有的是技术、专利和品牌。将各种有形与无形资产加以充分利用,发挥其效益,对于化解债务矛盾是十分有利的。

2.用创新的思维和办法积极稳妥地搞好农村教育布局的调整。农村税费改革所涉及的教育布局问题和财政负担问题,在江苏大部分地区表现得都比较突出,即使是在比较富裕的苏、锡、常地区,也有一些乡(镇)反映强烈。大家普遍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对教育事业的关心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期,教育投入已经成为一项大宗投入。大多数农村学校的面貌与教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变,进行教育布局调整不能搞成新一轮的达标升级活动,而应该以教育资源的内部调整为主。要防止和纠正少数地区在教育布局调整上的贪大求洋倾向。对于那些原本就存在着生源不足、而要在调整中扩班招生的学校应首先搞好内部挖潜。

教育布局的调整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要综合考虑人口密度、地理环境、交通状况,以及农村人口将大量转入城市等现实因素,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地搞好调整,并尽可能将学校向城市和农村中心集镇集聚。应允许和鼓励农民选择学校,送子女进入城市求学。这可以作为义务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

3.用创新的思维和办法解决税改中的其它难题。税改中的其它一些难题,也应该用创新的思维和办法去加以解决。许多办法和创意在群众之中,关键是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做好调查研究和集思广益的工作。

例如,一年一度的农村筹资筹劳问题,有的基层干部和农民就建议采取并年集中使用的办法。用这种积少成多的办法可以办成一两件大事。当然这样做必须征得大多数村民的同意,必须先积攒、后使用,先积攒的资金要专户储存,不准挪作它用,还有的人建议在郊村之间可以开展筹资筹劳等方面的互助互济。今年先办你们村的事,明年再办我们村的事。关键是村与村之间要建立信用,不搞“平调”。

又如,农村的水利建设问题。由于税改以后,资金投入机制发生变化,“两工”和公积金取消,村内的农田水利工程由村民实行“一事一议”来解决。但占农村水利工程总量70—80%的跨村、跨乡工程谁来负担,谁来投入,谁来组织实施?为了保证农村的水利建设,国家要加大资金投入,国家对农业的补贴,要逐步转到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大型水利工程要继续坚持以政府组织引导为主。跨地区工程要由受益范围内的单位与个人共同出资、统一兴办。

再如,许多地区的基层干部和农民建议:税改后农民的税负轻了,一年的税负可以一次交纳,不必再分为夏季与秋季两次征收,这样还可以大大减轻农税部门的征收压力,减少税收成本。对于纯农户和种田大户负担较改革前减幅不大甚至有所加重的问题,也有不少地方的同志提出改进建议。他们认为,改革前农业税是按田亩征收,而“三提五统”是按人征收,费改税后一律按田亩征收,农民负担由人口向土地转移,形成了种田越多负担越重的反常现象。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农业税附加可以考虑改为以村为单位按劳负担。

(三)克服旧体制的惯性作用,坚定农村税费改革的必胜信念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篇8

关键词:农技体系;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8-0009-02

农技推广体系是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农业进入新的阶段,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进步和农民素质提高。因此,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原有的国家主导型的农技推广体系的运行方式和机制已受到了很大冲击,服务的领域和阵地都在缩小。若不主动改革、创新,农技推广队伍就很难稳定、生存和发展。带着这一问题,近期笔者就东乡县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并对今后的建设提出建议。

1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

东乡县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县,常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40万hm2左右,粮食生产的技术推广工作主要由国家设在基层以政府为主体的、承担公益性职能的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来完成。全县设一个县农技站和23个乡镇农技站,共有农技推广人员104人,其中技术人员77人,技术工人27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干部30人,只占28.8 %。乡镇农技站的人、财、物属县农业局管理,上级业务部门承担技术指导。

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全县农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宣传党和国家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大面积、大范围开展农业新技术推广,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广泛进行适用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科技素质,以及帮助农民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增收致富奔小康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广大农村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2 存在的问题

2.1 组织体系不健全,队伍不稳固

一是大多数乡镇没有办公场所,人员分布也不均衡,全县23个乡镇农技站中,有人员、有办公场所的只有3个乡站,其余乡镇农技站只有人员且配备不均;二是队伍力量弱,23个乡镇农技站在册在编的78人中,中专以上文凭的位数没几人,且缺乏专业知识;三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乡镇农技人员多为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员,新技术掌握接受能力有限,农技队伍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技术骨干十分匮乏。尤其缺乏信息技术、市场营销、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影响了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发展。

2.2 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农技工作者积极性不高

由于东乡县经济基础差,财政十分困难,近年来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仅限于人头工资,对一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基本没有经费投入。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缺乏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的专门经费。农技部门普遍存在基础设施陈旧、办公条件简陋、基础科研设备匮乏的突出问题,农技工作者开展技术推广工作主要靠“一张嘴,两条腿”来完成。由于工作条件艰苦、待遇低,近几年跳出“农门”的人员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3 干群素质有待提高,技术推广难度增大

一是近些年农技系统没有经费开展必要的学习培训,现有的农技人员年龄偏大,知识陈旧老化,学历职称偏低,具有的知识技能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农技推广工作的需要。二是东乡县是一个少数民贫困县,群众文化水平低下,传统观念强,接受新技术能力不高。目前农村土地零星分散耕作的投入产出效益比低,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务工,在家务农人口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科技意识差,惯用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方法,没有资金或不愿增加投入,致使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普及难度加大,一些地方多年未推广过一项农业实用新技术。

3 今后农技推广体系发展的建议

3.1 健全完善农技推广组织体系,强化服务功能

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一乡一站”式的农技推广组织体系,在今天日渐暴露出的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工作效率低下、组织管理混乱、运行成本过高等问题,严重影响和困扰着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已远远无法适应和满足新形势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借鉴其他省市一些地方的做法,建议改革现行的“一乡一站”式的农技组织设置模式,按照“优化重组资源,巩固发展队伍,提高工作效率,强化服务功能”的基本思路,积极探索以组建区域性农技站为目标,撤并乡镇农技站,形成县有农技推广中心、乡有区域农技站、乡(镇)设一两名专职农技员的组织网络体系;区域站属县农技中心的派出单位,乡(镇)专职农技员为所属区域农技站的派出人员,乡镇农技员的人事管理权归县农业局。

3.2 建议完善落实“三定”工作

县乡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乡镇农业服务机构的“三定”工作,即定性、定编、定员工作。区域站和乡镇农技员的定编,应依据全省乡镇机构改革有关规定,并结合所辖区域作物面积来核定编制。同时,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能,细化职责任务,发挥其工作效能。区域站和乡镇农技员的定员,推广实行人员合同聘用,严格坚持持证上岗。对缺额较多的农技站,可通过人员合理流动调配或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人才进行补充。

3.3 抓好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和再教育工作,提高农技人员的综合素质,适应农业生产发展需要

一是政治素质。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为农民服务的奉献意识和敬业精神。二是业务素质。不断更新农业知识,提高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训方式有以下几种。

3.3.1 财政扶持 县财政每年从新增财力中拿出一定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科技投入,主要用于科技推广设施、培训费用的支出。

3.3.2 政策鼓励 有条件的单位拿出一定费用,轮流脱产进修。

3.3.3 制度督促,开展职业技能监定,实行资格证制度 持证竞争上岗,建立健全全员聘任,能进能出的机制。综上所述,是保证农业推广体系队伍人员素质不断提高的根本措施。

3.4 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提高农民接受科学技术的能力素质,加快成果转化

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中心,本着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原则,充分动员和利用一切培训资源,以乡、村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总目标,以科技进村入户为突破口,将农民科技培训贯穿于农村工作的始终,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农民科技培训。重点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生产技能、从业能力和经营水平,着力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入户率。

3.5 切实加强对农技推广工作的领导

上一篇:烹饪专业建设实施方案范文 下一篇:跨学科阅读教学策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