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22 17:27:40

乡村旅游培训

乡村旅游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 从业人员 培训

乡村旅游是以传统的农业经济和乡村资源为基础,以城市居民为巨大市场,以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自然生态为目的的旅游产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回归田园的需求日旺,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南宁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例如隆安、武鸣、上林、扶绥、宾阳、横县等县城,大力发展面向城市居民的休闲旅游,加强各项旅游资源建设,旨在打造首府南宁 “后花园”。例如,近年,隆安县努力成为南宁“旅游休闲基地”,进一步全面完善全县旅游休闲产品规划与发展体系。

乡村旅游发展能够带动农业及农村各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推进农村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环境卫生、乡村民主的建设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包括了对旅游资源进行规划、管理、服务的各方面从业者,其中以本地农民从业人员为主,比如旅游景区交通运输提供者、餐饮旅店管理及服务者、农产品及工艺品销售者等等。由于乡村发展比起都市来说,尚有较大差距,很难吸引久地人才,缺乏有素质高文化的旅游人才一直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软肋。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多数是当地农民,因其自身文化素质偏低,缺少系统的专业培训,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较低,这些都会影响旅游形象的建设和旅游竞争力的提高,阻碍乡村旅游的发展。旅游从业人员是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维护者与销售者,是旅游景区的形象传播者,因此,要提高乡村旅游的形象,加快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就一定要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

一、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的影响要素

1. 接受培训的需求与动机

需求产生动机,所有的行为都源于需求。在农村发展旅游产业,对农民的生活与生产都会造成什么影响,会带来什么益处?对于村民们来说,有需要才有动力,只有当他们切身体会到旅游产业给自身带来的好处,才能激发他们的热情与聪明才智,投身于旅游产业建设与发展中去。发展乡村旅游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能提高农民家庭收入,安置转移剩余农村劳动力;能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水平,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助于促进农民意识的提高,扩大农民视野等。

培训需求确定了培训的目的与出发点。通过培训,首先要使村民认识到他们是乡村旅游最大的受益者,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整体的接待水平;通过过培训,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积极营造干净优雅的服务环境,自觉地维护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通过培训,使村民充分认识到自己文化的价值,从而主动地去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使得农村经济得以可持续、生态地发展;通过培训,扩大农民的眼界,培养他们的全局意识;通过培训,提高农特产品的附加值,研究开发旅游的延伸产品,进而改善当地的经济产业结构。

2. 培训对象的素质与能力层次

乡村旅游农民从业者主要有以下特点:(1)农民相对来说文化素质较低,接触面比较窄,接受新鲜事物比较慢,由于电脑普及率较低,知识信息更新慢。(2)思想保守,思维方式直线型居多,对于抽象知识理解能力较差,培训内容更应侧重具像的讲解及亲身练习。(3)学习决不是单单为了增加知识,其目的主要是致富,而绝大多数农民缺乏创新意识,思想保守,从众心理强,只有亲自看到身边的致富典型才跟随效仿。

培训要根据农民的特点,确定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在培训方法上,重现场实现展示,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辅,生动活泼,贴近农民生活及思绪方式的授课方式会更受欢迎。

3. 培训者

针对村民的特点及培训的目的,对培训者的能力要求也比较多元化。不但应熟识旅游专业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更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及实际经验,能够真正指导及帮助村民们解决在当地进行旅游生产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4. 培训效果的评估

评估是对整个培训工作的总结,怎样的培训效果是合格的?培训效果的好坏影响到农民对培训内容的接受理解与应用情况,决定下一次培训工作的开展。所以,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在培训后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反馈,是有其必要性的。听取群众意见反馈,不断改进培训内容和方式,对比培训前后村民对旅游业进行经营管理的能力和发展经济的技能。

二、培训原则

1. 针对性原则

任何的培训模式都存在一定的适应性要求及范围,没有放之四海兼准的培训方法。必须要根据所培训的对象、地区、时期等多种特征,来展开有针对性、行多有效、命中要害的培训。 起码要考虑三方面:一是对象。不同的培训模式适用于不同的农民。这要求根据受训农民的文化背景、年龄大小、性别差异、经济情况等因素,开展适合他们的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培训。二是适用时效。不同的时期,人们的培训需求和社会信息资源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信息化的发展如此之快,所有的培训内容都是有时效性的,培训内容的安排,培训方案的设计都必须根据不同时代不同时期来进行,必须与时俱进,体现出时代的特征,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三是适用地区。不同的地区存在着社会差异、经济差异、自然条件差异、文化差异等。这就要求不同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借鉴、建设及应用适合本地区的农民培训模式,而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地方的经验。

2. 目的性原则

农民从业者来参加培训的目的性是非常强烈的――致富。所以,在实施培训工作之前,应先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有充分的了解,对培训需求也要有足够的把握,根据培训人员的要求与特点来精心安排培训内容,设计好培训方式。在内容上重实践,能真正帮助村民们解决在旅游业经营与管理当中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在方式上要重具化,重操作,力求活跃生动,要体现出实用性。

3. 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就是要针对农民、农民所处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特点,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与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不同方式、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农民培训,使农民培训能够顺利进行,且取得实际效果。

4. 循序渐进原则

参加培训的农民其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差。为此,对农民旅游从业者的培训应该注意进度的安排,尽量做到由易及难,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根据农民的自身经验及特点,系统安排好每个阶段的学习。

三、培训内容

培训要以实际操作为主,用农民容易接受的语言,由培训教师集中对农民进行面对面、互动式、手把手等行之有效的培训,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与效益。培训应在具备一定培训条件的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研究、教学的企业(园区)和教育培训基地进行。

1. 旅游专业理论及基础知识

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受训村民讲解旅游专业理论与基础知识,介绍旅游业的发展与最新情况,让农民了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基本知识、意义作用和相关政策。理论知识虽然并不直接产生生产力,但是对于培养村民对旅游行业的客观认识,建立正确的服务意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纠正农民仅仅把旅游业当成赚钱工具的短视观念,有助于建立村民的全局观念,使得乡村旅游业可以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

2. 旅游服务培训

通过培训和训练,使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提高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水平,特别是树立和提高正确的服务理念,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增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培训内容一般包括:

(1)礼仪常识

主要介绍基本游客心理学;仪态与体态知识; 掌握如何用心沟通、微笑服务;掌握与人交往、沟通、服务礼仪。

(2) 餐厅服务

主要介绍掌握餐厅的布置与舒适环境营造; 能提供适合客人用餐需求的服务; 掌握正确的食品加工、制作、保存、运送知识;掌握餐桌的布置;掌握点菜、上菜、结账等服务技能。

(3) 客房服务

包括掌握客房整理技能;掌握卫生间整理技能。

(4) 前厅及前台服务

主要介绍问询礼貌用语;了解正确的商品介绍及商务服务知识;掌握房间安排、交接技能;掌握结账收款技能。

(5)导游解说

主要包括导游基本常识与礼仪;编写解说词和语言训练;如何介绍景点;如何推荐体验项目;如何做到体贴、细致、周到及应急处理。

3. 烹饪技术培训

通过培训和练习,让接受培训的村民了解烹饪基础知识;了解色香味搭配基本理论; 掌握主要主食、面点制作技术; 掌握家常菜品的烹饪技术;掌握一定的特色菜肴的烹饪及制作技术;掌握一定营养卫生常识 。

4. 卫生保洁技能

主要包括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的整理和保持知识;了解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的常识; 会使用室内外常见清洁工具。

5.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技能

通过培训,让村民能够掌握“农家乐”、休闲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景点的一般经营管理知识;了解城市与农村的主要区别,懂得如何突出农家特色;学会如何开办“农家乐”、组织各种节庆、文化活动等,怎样设计游客参与体验活动。

四、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的基本类型

1. “学校+农户”型。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部分来自当地的农民,对农民的培训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托于乡村现有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往往不可能通过正规学历教育来完成。这种模式,由当地政府提供资金,当地的旅游职业教育院校提供培训服务。这种类型的培训模式,一方面在培训当中更注意增加理论方面的内容,实行教学一体化,另一方面为学校提供一个“产学研”实验基地。

2. “政府+农户”型。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培训班、一对一帮扶、送教上门等多种教育和培训方式,为农民讲解国际国内开发农村旅游、开办家庭旅馆的先进经验,提高了乡村旅游从业者的素质和旅游服务技能。

3. “研究机构+农户”型。这类培训模式针对性强,技术含量高,较受当地农民欢迎。特别是生态农业旅游区,农民对生态农业高新科技的需求特别大,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解决农民在生产中所遇到的技术、能力、生态等方面的问题,为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4. “公司+农户”型。这是一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在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中同样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其核心是以一个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公司为龙头,把分散的乡村旅游农户打造为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团队。在做法上由占股份较多的公司来组织培训,使村民具备旅游服务、参与旅游开发经营的技能,打造乡村旅游综合开发、经营、管理的经济共同体。

5. “旅游协会+农户”型。协会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有一定的向心力,能够把分散的乡村旅游经营者组织起来,定期开展业务培训,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和引导,改变以往农民个体型的粗放式经营,通过改善服务设施,建立经济合作体,实现乡村旅游的规范化经营。能够保护农民自身利益,有效整合乡村资源。旅游协会充分发挥主要作用,使得乡村旅游更上层次、升规模。

从整合教育资源优势角度来看,由政府来统筹协调,社会各方面助学是搞好乡村旅游教育的最佳途径。各类型培训可以互相交叉、补充,不同的模式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与经济效果是有差别的,不同的培训有明显优势也是有一定缺陷的,实行多元化的培训体系,能够起到有效的互补作用,产生更为理想的综合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德刚.田园季风――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2]裴凤琴.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训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

乡村旅游培训范文第2篇

全域旅游已超越传统旅游的范畴,其有助于消除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结构性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提升全国6.7亿农业人口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拉动国内消费,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堪忧

国家旅游局提出在3年的时间里使全域旅游覆盖600个县,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安排中,明确指出要以市、县地方人民政府为主体,并在考核指标中明确规定了“旅游从业人数占本地就业总数的比重20%以上、年游客接待人次达到本地常住人口数量10倍以上、当地农民年纯收入20%以上来源于旅游收入”等标准。由此可见,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全域旅游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区域旅游质量的优劣,是由整个区域的综合环境决定的,这就要求实现景区内外的一体化,也就是说,人人代表旅游形象,处处体现旅游环境,一个行政区内的所有人都是旅游的建设者和参与者。但是,乡村旅游质量的提升却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经过广泛调研,我们发现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在住宿、餐饮、康乐设施、卫生状况和服务质量方面普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和不足。乡村旅游的经营者以头脑灵活的本地农民为主,另有少量外来的酒店经营者,从业人员中女性居多,年龄跨度大、思想认识落后、品牌定位趋同,产品形式单一、缺少乡村文化内涵,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欠缺,缺乏适合农家乐持续发展的营销和管理技能,无法满足各类旅游者的全面需求,更无法满足“唤起历史记忆、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等高层次的旅游需求,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迫在眉睫。

自2011年起山东省旅游局牵头系统化地开展了乡村旅游教育培训工作。全省15个地市1865名基层乡村旅游管理及从业人员参加了乡村旅游专题培训,之后,面向全省县级乡村旅游骨干、全省旅游强乡镇业务骨干、全省旅游特色村业务骨干和全省“好客人家”农家乐经营管理人员,开展了大规模的培训,培训内容涉及食品安全、礼仪训练、旅游管理和营销等方面,年培训人数为4000人。在乡村旅游大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其它旅游大省也都开展了类似的培训,在普及旅游常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培训的行政指令性特征明显,在具体受训人员的调研和课程设置以及考核方式方面都有些流于形式,培训的实际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创新“立体交叉式”乡村旅游培训体系

全域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推进整个地区协调发展、提升发展质量。乡村旅游作为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全员培训必不可少。世界各国在发展乡村旅游时,都注重职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如美国《史密斯-休斯法案》中规定,美国公立学校必须开展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从法律层面保证了农业人才的培养。针对我国乡村旅游培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需建设“立体交叉式”乡村旅游培训体系。

所谓“立体交叉式”培训,就是通过集中面授、网络教学、资源共享、送智下乡、在线答疑和网上考核等形式,利用互联网优势,在培训教师和乡村旅游从业者之间建立起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培训通道,增加学员灵活学习的机会,使得各类学员都能按需学习,切实提高乡村旅游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一)构建“立体交叉式”乡村旅游培训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我国的乡村旅游人才培训面临基础薄弱、涉及面广、内容繁杂、时间灵碎、考核流于形式、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各级政府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文化素质和服务意识依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因此培训方式的创新迫在眉睫。建立“立体交叉式”乡村旅游培训体系需要政府的支持、从业人员的积极性、经费来源、软件和硬件的配备等各项条件的支撑。

在全域旅游模式下,整个行政区的全体居民和所有窗口单位都变成了服务者,他们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通过分类调查,我们发现乡村旅游住宿和餐饮管理者对于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致富有着急切的愿望和渴求,96%的受访者认识到自己在旅游文化知识、操作技能和管理方面急需指导和学习;但是其他行业的人员,包括旅游一线对客人员,普遍认为旅游培训与己无关,这种现象说明,把大家组织起来集中面授的办法只对中小管理者有吸引力,受众面太窄。

从政府方面来看,以山东省为例,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和旅游人才培养工作,近几年对旅游培训的专项经费支出也不断增加。省、市、县三级乡村旅游培训已经连续开展了6年,也培养出一批旅游服务与管理人才,这说明政府对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是大力支持的,也有经费保障。

当前,选派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到各级各类学校集中面授培训的形式已相对成熟,而依托互联网的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还是个空白。从软硬件设施来看,当前我国互联网的覆盖率足以满足城乡在线学习的要求,此外,各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的主干课程基本建成了精品课程,有的甚至已经建设了云课程、微课程甚至是慕课,目前这些课程资源没有得到整合,散落在各个学校网站上,只要政府牵头,组织专家筛选出优质旅游知识、素养和管理类课程,搭建乡村旅游培训网络资源平台,就可以使各类从业者获得网络学习资源,政府可聘请专业教师在线答疑、完善网上考核系统,并制订相应的制度,要求各类从业者获得相应科目的网络学习合格证,以全面提升全域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乡村旅游培训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省、州县相关会精神为指导,按照“政府推动、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围绕我县农村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和农业领域和农村地区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引导农民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农业产业延长链转移,提高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从业人员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为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二、培训目的

由于镇、知片区等移民安置点地理位置优势比较明显,具有承接达古冰川、客龙沟、沟彩林等旅游风景点游客食宿条件,通过对移民群众理论学习、技能培训,实地操作等开展指导,使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提高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水平,特别是树立和提高正确的服务理念,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增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增加移民收入,逐步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目标。

三、培训对象及参训人员

(一)培训对象:涉及我县水电开发移民乡镇的移民,重点集中在镇、知乡等年龄在16周岁以上,身体健康,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籍青壮年移民均可参加培训,所涉移民乡镇农家乐业主,乡镇服务业人员为培训主力。参训人员报名时查验身份证或户口簿原件,并交纳身份证或户口簿复印件一张。有相片者交纳1寸彩照3张(未交纳者我们也可以统一照相、电子存档)。

(二)参训人员:本次培训人员为200人,镇西布里社区120人,知乡80人(可据实际情况作相应调整)。

四、培训内容

乡村旅馆环境、庭园的布置;乡村旅游礼仪;乡村旅馆

客房布置及服务;乡村旅游卫生、安全知识、餐厅摆台及服

务;菜品的搭配、提升及实操;服务礼仪、营销策略。

五、培训时间

初步拟定2014年9月5日至25日期间开展集中和实地培训。

六、培训班次时间及地点

1、集中培训:3天,县委党校。

2、实地培训:3天,镇人民政府,知乡人民政府根据参训人员报名实际情况确定。

七、经费来源及资金预算(按物价标准)

(一)资金来源:由水电移民工作经费培训资金开支。

(二)资金预算:

1、伙食费:按100元/人/天的标准,共计100元/(人.天)×200人×3天=60000.00元(就餐地点:县委党校,实地考察按当地物价水平列支)。

2、住宿费:按80元/人/天的标准,共计80元/人.天×100人×4天=32000.00元(镇西布里社区不安排住宿)。

3、参训人员务工费:25.00元/(人.天)×200人×4天=20000.00。

4、集中培训教室租赁费(含会务费):按60元/(人.天)的标准,共计60元/(人.天)×200人×3天=36000.00元。

5、聘请专家讲座:3人×12天×500.00元/(人.天)=18000.00元。

6、其他费用50000.00元,主要包括专家及参训人员在培训点用车、用餐、住宿及实地培训点会务费。

(三)以上共计培训经费216000.00元。

八、相关要求

1、请各乡负责协调联系好实地培训地点,务必组织人员参训。

2、请各乡通知人员参训时,要求学员带上身份证,便于录入学员信息。

乡村旅游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乡村旅游;培训课程;课程设置

随着青岛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青岛高校已经成为乡村旅游培训的主要基地之一。但是农户们是否感到学有所获?通过培训是否能解决农户的实际困难?高校对乡村旅游农户的培训效果如何?特别是农户对高校培训课程设置是否满意,这些都是亟需分析和探讨的实际问题。

一、研究概括

对青岛四所高校乡村旅游培训部门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访谈了解高校乡村旅游培训的课程设置情况。并对2018到2020年三年内参加过高校乡村旅游培训的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回收500份,有效问卷490份,占比98%。500名农户经营范围涵盖农家宴、农家旅馆(民宿)、采摘园、休闲观光农业和民俗文化等。调查主要是围绕着农户对培训课程设置是否满意进行。

二、青岛高校乡村旅游培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户对乡村旅游培训的课程设置满意程度并不是太高。(一)培训内容不全面,不系统。64.5%农户认为部分课程内容重复或有遗漏。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培训分管部门没有认真对各个讲师的讲课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和全局的把控,讲课内容重复或者不全现象较严重;讲师之间讲课内容也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系统,时间先后安排和讲课内容上更多地受讲师个人专长和讲师个人空闲时间的影响,而不是精准地按照农户实际需要设置。(二)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高达84.9%的农户在培训过程中有过睡觉打瞌睡和心不在焉的情况,71.5%的农户认为一些农户亟需解决的问题没有得到解答。主要原因是高校一套培训课程、一套培训教材和每个讲师的一套讲课课件几乎应对所有的参加旅游培训的农户,甚至一些讲师的课件内容几年内都没有任何更新。没有按照农户的经营特点和不同需求去量身定制培训内容。这其实是很多农户在听课过程中心不在焉,打盹睡觉,缺乏兴趣和学习积极的主要原因之一。(三)培训内容可操作性不强。80.3%的农户认为所学的东西部分和自己的经营内容相符,也确实有所启发,但是真正应用是却很难操作。培训课程内容的可操作性是关系到对农民进行的乡村旅游培训是否产生实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很多讲师的讲课内容理论性过强,缺乏可操作性,不能解决农户的实际问题,让农户带着期望而来,失望而归,逐渐的很多农户把乡村旅游培训当做搞形式,完任务的事情来看待,培训实效当然大打折扣。(四)课程之间先后顺序安排不合理。问卷调查显示,47.6%的农户觉得有些课程先后顺序不合理。一些本应该先期学习的课程有的是因为讲师个人的时间问题,被随意地安排在了后面,有的是因为高校培训部门对讲师讲课的具体内容不了解,按照自己的主观臆断安排课程先后顺序,造成讲课内容衔接混乱,给农户学习过程带来一定的困难。(五)观摩和实地考察课程与课堂讲授课程内容相脱节。调查显示66.3%的农户认为观摩和实地考察收获不少,但与课堂讲授课程内容相脱节。课堂上讲解的很多思路和方法,听起来好像很容易掌握,但是农户真正应用时还是存在很多困难。而观摩和实地考察课程所选取的典型的乡村旅游地,往往也没有安排相关的环节去具体体现课堂的讲授内容,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

三、青岛高校乡村旅游培训课程设置改进措施

综上所述,之所以产生以上几方面的问题,主要原因还是高校培训部门对相关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既没有深入了解农户的需要,也没有就培训内容和相关专家进行细致的沟通,而是仅仅依靠过去的培训经验来进行课程设置。没有考虑到农户现实的情况以及发生了很多变化,相关专家的研究领域也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通过对农户的问卷调查和对高校培训部门的实地调查,要解决乡村旅游培训课程设置存在的以上几个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课程内容设置要涵盖以下基本内容。1.环保意识教育。要使农民意识到保护环境的最大受益者是农民本人,认识到只有环境优美,没有污染的乡村旅游地才能保证乡村旅游的长期发展。2.卫生知识。环境卫生、用具卫生和食品卫生培训至关重要,因为卫生清洁往往和安全感相连,同时也是旅游产品、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所以,应对村民进行主要传染病类型、传染渠道、原因、餐具消毒、食品保存、个人卫生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一方面要努力改变农民不讲卫生的陋习,在旅游经营中注重卫生习惯的培训,达到清洁卫生的标准,另一方面,还要教会农民用最有效最便宜的方法做好卫生消毒工作。比如对餐具的消毒,不一定非要采用消毒柜的方式,因为用消毒柜进行消毒对很多小型农家宴来讲成本太高,其实完全可以采用最原始的用大锅烧沸水消毒的方式进行餐具的消毒工作。在院子里面支起一口大锅,把用下来的餐具清洗完后直接放到沸水中消毒,让游客看到农家宴的卫生,同时用木材烧的大锅也烘托出农家宴的乡村特性,让游客既放心又新奇。3.文化传承教育。以当地民风、民俗为主要内容的乡土文化教育;通过培训,要使农户理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内涵,充分认识到乡村旅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在于他们能否对自己本地区或者本民族的文化价值有深刻的认识,能否成为自己传统文化的主动传承者和保护者。4.经营技巧培训。一是经营观念的形成,要让农户明白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是城市居民,因此城市居民的需求才是乡村旅游经营中一切活动的准绳。农家宴必须从城市居民的角度进行装饰和装修,经营风格要尽量体现“农”和“土”的特色;二是农家宴经营农户要学习农家宴的自我形象营造和推广以及农家宴餐饮的基本流程的设计等技巧。采摘园经营农户则要学习园区的线路设计、接待区设计以及采摘园的形象设计和推广等方面的技巧。三是乡村旅游经营农户还要学习旅游小商品及延伸产品的开发设计,进货的思路和准则,旅游小商品摊位位置设计和选择及兜售等技巧。5.服务技能教育和游客心理培训。由于受到自身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的限制,农户的服务技能往往存在很大欠缺,因此对农户进行服务技能培训非常必要。培训课程内容既要包括服务的基本礼仪和社交的基本知识,也要包括服务中的应变能力、沟通能力、与游客发生冲突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等。因为游客本身最重视的是旅游活动本身所带来的心理体验。所以要提升农户服务技能,就必须先让农户能够学会洞察游客的心理,了解游客消费时的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或者是每个瞬间的不同心理需求才能更好地为游客提供贴心的服务。6.以诚信守法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法律、法规教育培训。近年来青岛地区乡村旅游地游客和乡村旅游业户之间屡屡出现各种矛盾和争端。在解决这些矛盾和争端时,农户们因为法律法规意识淡漠,不会利用法律和法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有时候也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相关法规甚至法律,造成一些不良后果,对农户甚至整个乡村旅游地形象造成不可逆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在培训内容中非常有必要设置与乡村旅游地农户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课程,教会农户利用法律法规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同时也要在经营中守法合规。(二)培训前要先了解不同地区不同经营内容的农户需求。调查显示,高达91.6%农户认为培训内容对自己的帮助程度越高,其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就越高。因此在培训前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经营内容的农户通过访谈或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深入了解他们亟需解决的问题就非常必要了。当然,调查的过程中也发现,农民对培训对自己是否有帮助的认定标准只有一条那就是是否能马上给他们带来经济收入。这就决定了农民对培训的需求的认知是极为狭窄和短视的,对于自己所缺乏的知识、技能等缺乏正确认识。因此青岛高校在培训内容的设置就不能仅仅针对农民的需求去设置,还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对上述的六种基本培训内容在权重上进行斟酌。对于农户们有可能认为是无用的,但实际上是非常必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讲师们非常有必要在开课前向农户说明这些内容对农户有什么帮助,以提高农户的听课热情和兴趣。(三)对讲师课件内容和上课时间进行统筹安排。对讲师的讲课内容进行统筹安排,才能避免讲师之间讲课内容出现重复或者遗漏的现象。同时对各个讲师的上课时间进行统筹安排,才能避免关联性比较强的课程内容,在先后顺序上出现混乱,影响农户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高校培训部门在培训之前就要认真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座谈和研讨,就上课内容进行分享交流,重复内容要进行合理的删减,遗漏内容安排相关专家进行补充。在课程时间安排上,要通过座谈和研讨,分析清楚各个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再结合讲师的个人时间,合理安排好课程体系。(四)观摩和实地调研课程要与课堂讲授内容紧密衔接。要根据农户的实际需要和培训内容选择合适的观摩和实地调研基地,在观摩和实地调研过程中,不仅向农户介绍基地的发展经验和思路,还应该把基地发展过程中走过的弯路和犯过的错误介绍给农户。同时要在观摩和实地调研基地精心设置相关环节,把课堂讲授的一些技能和方法,通过现场演示的方式进一步传授给农户,增强课程内容的可操作性。此外,由于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在编制课程课件和教材时,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多使用图片等直观的素材。这样有利于农户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张磊,姜艳文,侯明明.精准扶贫背景下的乡村旅游从业农民教育培训问题[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2:445~446

[2]谷玉芬.乡村旅游服务培训的主导形式[J].社会科学家,2016,2

[3]薛群慧.论民族文化旅游村村民的培训[J].昆明大学学报,2007,3

[4]颜泽钰,孙俊花,杨胭茹.邢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21,5

[5]张文洁,赵健辉.文旅融合下乡村旅游产品品牌创新研究[J].乡村科技,2021,9

[6]毕志超.烟台长岛乡村旅游开发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5

[7]李雪芬.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南方农业,2019,7

[8]李建峰,沈博,盖艳秋.旅游院校定制式乡村旅游培训模式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8

乡村旅游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营销;烹饪培训;应用价值和前景

乡村旅游是游客到乡村去了解一些乡村民情、礼仪风俗,观赏当时种植的一些乡村土产、果树、小溪、小桥及了解它们故事,在乡村及其附近体验农家生活的活动(俗称的“农家乐”)。乡村旅游已经开始遍及我国所有地区,从旅游时间上看,乡村游的范围是2小时―3小时的出游半径,这种旅游方式的存在丰富了我国居民休闲娱乐的需求。乡村游在未来3年―5年时间里,蕴藏着数百亿元的市场潜力。

桂林是全球知名的旅游胜地,周边农村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2012桂林市接待游客首次突破3000万人次,达3292.65万人次,增长18.1%,增幅居全国主要旅游城市前列;旅游总收入276.87亿元,增长26.8%。桂林市的乡村旅游也随着桂林市旅游业的发展而逐渐成长壮大,桂林的乡村旅游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现在形成了山上观光旅游、古镇旅游、乡村风情旅游、民俗旅游等多种乡村旅游模式。桂林市餐饮业 2012年实现营业额36.49亿元,乡村旅游所带动的餐饮消费就占了餐饮营业收入的19.5%。乡村旅游餐饮行业的效益还在不断提高。桂林乡村旅游的总体势头虽好,但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每年的 “五一”小长假,很多旅游者都选择了乡村旅游。桂林市的近郊乡土旅游火爆非常,但“回头客”不到10%。国际旅游业界公认,超过80%的旅游利润来自“回头客”,而目前桂林乡村游这一比例甚至不到10%。“吃住行,游购娱”中“吃”是游客首要需求,决定游客是否“回头”首先取决于游客在“吃”方面的感受。但目前大多数农户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烹饪培训,厨艺层次不齐,乡村游无法深入发展下去。这种问题的出现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桂林乡村旅游餐饮业布局分散缺乏特色,基础设施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

现阶段桂林乡村旅游餐饮店大多建在自家小院内,由农户取自自家作物(在一些供不应求的农家乐竟出现农户用买来的养殖鱼充当漓江野生鱼等以次充好的现象)利用原有的简单厨房设备经营餐饮业。2012年1-8月,桂林“农家乐”饭店共发生3起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多达119人。

其次农户在经营理念上,对特色农家风味、人居环境、服务水平重视不够,许多“农家乐”将餐桌直接摆到露天小院内,一旦遇到暴雨暴晒将严重影响服务水平和游客的感受。乡村旅游卫生脏乱让游客避之千里。

二.农业产品的旅游转化率不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没有得到深度开发

发展乡村旅游既能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能振兴当地农业。乡村旅游的游客在游玩后会购买一些当地农作物、土特产、手工艺制品,不仅能丰富游玩项目更能增加农民受益。但是现阶段的乡村旅游中可供选择消费的项目稀少,往往是游客就餐完毕后便离开。农户的经营意识不到位,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不够,使许多农村品附加值无法提升,局限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过于迷信口碑传播,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

在信息传播多元的时代,许多专业旅游景点综合运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宣传已打开了知名度,创造大大小小旅游品牌。乡村旅游却仅停留在口口相传的“打游击”式宣传,优质的乡村旅游点需要游客“打听”才能找到,品牌打不出去,无法长远发展。然而开展“乡村烹饪培训项目”能有效为解决上述问题, “乡村烹饪培训项目”是指有具有专业烹饪知识的技校教师下乡村,为需要烹饪培训的农户有目的的培训经典农家特色菜的活动,这也是面向社会开展的培训方式之一。乡村旅游点开展烹饪培训项目的价值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展烹饪培训项目能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开展烹饪培训项目,农民在农闲时纷纷投入到餐饮服务知识学习中,旅游旺季农户能充分发挥出所学知识,提高餐饮服务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促进一、三产业的结合,建立起以农业养旅游,以旅游促农业的互动机制,实现农业的多项多次增值,做到优势互补,互为促进,共同发展。

(二)开展烹饪培训项目能调整养殖业结构

经过烹饪培训项目农户可以学到全方面餐饮营销知识,通过结合农村旅游实际的餐饮营销知识,从根本上让农户认识“营销”在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性。充分了解到游客需求后,农户养殖受市场欢迎的产品,使自给养殖向市场养殖转变,促进养殖业结构调整。

(三)开展烹饪培训项目能调整的劳动力结构

在“五一”、“十一”黄金周许多乡村旅游点比原来可以多安排8―10倍的劳动人口就业。大部分乡村旅游经营户都请上了帮工帮厨,阳朔景区的“农家乐”高峰期有的一家用工多达60余人,有的农户因为家里懂烹饪的人手不够时需要花钱请有餐饮娱乐服务经验的城里人帮工,大大提升了人工成本。如开展烹饪培训项目让教师和设备直接带到农户家里,让当地农户能烹饪出一手具专业水准的菜品,大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消化。在旅游淡季可将多余人员调配到农业生产方面,加强果树、花卉等各种农作物的管理,很好地解决人员过剩的矛盾,使人力资源使用更趋合理。

四.开展烹饪培训项目能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通过在烹饪培训项目中的学习,农户将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的活动必须以乡村环境优美为前提,从而增强农户对环境的保护。让当地乡村社区的居民、游客认识到良好的环境是最宝贵的财富,促进他们自觉的维护和珍惜环境。

桂林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及人文景观,是南方水乡景观的典型代表,同时还有着中国农村特色的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田园生活、乡村风貌,这都是桂林的乡村旅游业优越的条件。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桂林市及周边城市乡村旅游的需求日益增强,桂林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在当前乡村旅游热潮中,我们应当抓住乡村旅游烹饪项目这一有利时机,进行系统培训,精心准备,及时推出精品培训课程,打造社会培训新亮点,使职业培训与乡村旅游共同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徐迅;提升 “农家乐”菜肴品质的三大途径[J];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11年01期。

[2]赵永江; 农家乐旅游发展探析[J]; 大理学院学报; 2007年S1期。

[3]谢春江,阎友兵;发展农业旅游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J];文史博览;2005年10期。

[4]周艳丽; 区域文化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乡村旅游培训范文第6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职业培训;淮安

淮安生态环境优越,农业资源丰富,农耕文化底蕴深厚,发展乡村旅游具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和广阔的市场前景。然而随着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诸如生态环境问题、以旅助农机制问题,特别是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低下问题。由于旅游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是旅游业的窗口,旅游景区的形象、文化等都是通过旅游从业人员向外传播的。所以,要提高乡村旅游的形象、加快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

1.淮安市乡村旅游现状分析

1.1乡村旅游迅猛发展

在淮安市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迅猛,不少景点已较为成熟,全市乡村旅游的综合效益显著。 特别是淮扬菜美食文化节、盱眙龙虾节、金湖荷花节、涟水白鹭节、洪泽湖水上运动会等节庆的成功举办,以及对旅游市场高起点的规划和培育,让淮安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不断攀升,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1)乡村旅游游客接待量增长迅猛。淮安市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通过规划、培育和宣传,乡村旅游已蓬勃发展起来。铁山寺的“农家乐”、白马湖的“渔家乐”、洪泽的“水上人家”等诸多乡村旅游项目每年都吸引了众多来自上海、山东、安徽等周边省、市的游客。淮安市乡村旅游的游客接待人数占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的1/4,已发展成为全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淮安在加大乡村旅游对外宣传的同时,不断推进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经过近年的发展,全市乡村旅游区(点)接待服务设施具备了一定规模,均已具备旅游交通指示牌、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中心、标志牌等硬件设施。许多乡村旅游点建起了乡村度假别墅、农家饭庄、售货点等旅游服务设施,如老子山温泉山庄、白马湖渔家乐接待中心,还有集餐饮、住宿于一体的渔家乐餐饮船、渔家乐别墅等。

1.2淮安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管理分散,市场辐射力较弱。淮安市乡村旅游大都是经营者自行开展的,是在学习、模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市场规模较小,且大多依靠农户自行招商、自我管理。从业人员没有经营理念,没有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的价值,并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和认识不足。部分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更缺少对项目的精心包装、策划与推介,市场辐射能力较弱,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有限,市场占有率低。

(2)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带动作用有待提升。大多数企业不存在规模经济,产品开发和经营方式简单粗放,生态意识不强,成本居高不下,布局不合理,特色不鲜明。同时,由于当前乡村旅游经营者文化水平较低,缺乏长远目光,对于高新技术引用存在障碍,因此,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链的延伸,配套服务和标准化(规范管理)方面需进一步提升。

(3)经营项目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随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游客已不再满足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购农家物”的低端单一型农家乐,而是转变为以参与、体验为核心的高端休闲度假新需求。但淮安市部分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突出,产品缺乏特色。

2.淮安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现状分析

2.1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结构配置不合理

近年,由于农村老龄化速度加快,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农村较高文化素质的中青年人大量流向城市,农村大学生返农比例过低,致使乡村从业人员结构配置呈现以下特点:女劳力多,年龄偏大者多,文化程度偏低者多,无技能者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2.2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管理不规范,培训不到位

许多经营者存在小农思想,注重短期效益,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和教育,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欠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加之管理不规范、培训不到位,很难让游客满意和满足市场需求。

2.3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人才缺乏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培养,在景点景区的规划宣传中,旅游规划相关人员和导游作用不容忽视。淮安市从事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人当中,懂旅游的人不多,在全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中,专业层次较低,专业结构单一,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深、不透,指导力不强。因此,要实施人才兴旅的战略,加强对乡村休闲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经营和服务能力,提升乡村休闲载体的接待档次,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

3.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的相关措施

3.1政府重视,精心谋划,健全机构,强化培训

一是组建机构。为确保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有效进行,淮安市应当成立专门的旅游行业技能培训领导机构,形成部门齐抓共管、全力推进的工作机制;二是落实资金。为抓好培训工作,应当加大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开展旅游行业服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培训。三是聘请师资。为确保培训质量,可以聘请市域内有培训资质且师资力量雄厚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给学员授课,提高培训质量;四是建立基地。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效的培训方法,可以和市域内多家酒店、旅行社、职业院校合作,建立培训基地,构筑培训实习平台,确保培训质量;五是抓好宣传。为扩大培训工作影响面,积极深入各个乡镇,开展培训宣传,动员、组织全市有志从事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参加培训。

3.2加强指导,统筹协调,贴近实际,提高培训质量

(1)加强调研,分类指导,确保质量。在开展培训工作前,应当根据群众的需要和产业区域布局,充分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按照“群众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群众想学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原则,收集群众所急所盼的信息,按照培训部门、参训人员、区域条件进行整理归类,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解答和集中培训,增强培训的互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贴近实际,创新形式,注重实效。由于乡村从业人员思想观念落后,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所以应对从业人员进行服务意识、业务技能、安全管理、旅游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服务水平,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培训方式上,力求创新,重点以定点培训机构为主阵地,以示范实习基地和“农家课堂”为载体,结合旅游产业做文章,不断把培训工作引向深入。

3.3创新模式,因材施教,增强培训效果

(1)鼓励和指引返乡农民工参加旅游培训,强化在旅游服务行业中实现创业。在培训工作中,我们把返乡农民工培训和旅游服务行业培训结合起来,鼓励和支持返乡农民工参加培训并在旅游服务行业中实现创业。

(2)集中授课和实地教学相结合。高层次的管理人员、企业经营者及公共课师资实行集中封闭式培训,农民培训则组织讲师团深入到乡、镇、村进行实地培训,将职业培训课堂搬到农家门口,使从业人员更新服务理念,掌握服务技能,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

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职业技能,进一步影响当地旅游形象建设及旅游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淮安市应进一步加大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工作力度,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内容,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动该市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鸿,吉根宝.江苏乡村旅游连锁经营研究[J].区域经济,2009(11)

[2]唐文君.职业院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1)

乡村旅游培训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乡村旅游;培训;体系;建设

基金项目:2012年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课题,高校培训基地建设研究,编号:12SA058。

一、引言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大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在乡村旅游业初期,农民可以从事较为基础的旅游服务,但随着乡村旅游业的深入发展,其高水平人才短缺的不足开始日渐凸显,人才缺口已成为限制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大多数从业者已经不能够适应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经过系统学习、有文化、懂经营和管理的专门人才,这就必须依靠高校等机构进行专门的培训。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要行使服务社会的功能,发挥自身优势服务于人才培养、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高校乡村旅游人才培训体系的建设成效直接决定了今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因此,需要认真研究高校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体系建设问题,而培训体系的建设工作需要从功能定位、运行模式、培训原则与内容和保障措施四方面入手。

二、功能定位

高校针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不同于传统的学历式教育,其重点在于培养乡村旅游在职人员的旅游经营管理、服务等实用性较强的能力。这就决定了培训体系的功能定位需要满足以下几方面。

1、满足技能性实践教学需要

针对乡村旅游人才的培训工作,需要高校调整定位,将其区别于普通学历教育,在一定理论基础上,加强餐饮娱乐设备操作、旅游服务演练等实践性专业课程的教学。这类课程是培训学员从业基本技能的训练项目,也是乡村旅游服务业各个技能点的具体体现。通过环节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后,再加以实验实训加强对理论的理解,从而完成对培训学员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

2、满足综合性实践教学需要

综合性的实践教学是对各个技能点的全面整合,是解决乡村旅游操作的全面流程。部分实践教学可以在高校校内的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有的则需要到企业实际顶岗完成。此类课程对高校校内实训基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能够真实反映乡村旅游企业的实际环境,还能具备乡村旅游企业相同的社会服务功能。

3、满足培训学员技能发展和特长训练的要求

乡村旅游培训工作一方面是在为乡村旅游业提供人才储备,另一方面也是在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素质。部分培训学员在专业领域有更强的技能需求或创新意识,也有部分培训学员今后并不从事乡村旅游业。因此,高校要为各种学员提供必要的实践和创新环境,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实践水平、完成创新成果、提高高校和专业的知名度及声誉。

三、运行模式

当前高校培训体系的运行模式与市场化有很大的距离,行政化痕迹较为明显,自身造血和循环功能不佳,这对于高校培训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是较为不利的,因此需要大胆探索建立市场化运行模式。主要措施如下。

1、高校培训工作可以考虑建立独立的培训实体

培训工作需要引入市场运作机制,采用多种组织形式建立相对独立的培训实体,政府和高校在开始阶段投入一定的资源外,还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使培训实体有较为灵活的运营体制和发展空间,从而为培训实体接入市场开展包括技术服务、技能鉴定和培训等业务。高校培训实体要积极面向市场,开展订单培训,不断开发出新的适合乡村旅游市场需要的培训项目,把开拓培训市场作为高校培训生存和发展的主线;要整合资源,积极开展智力服务,发挥高校的科研和师资优势,在培训市场占据一定的地位。

2、高校培训实体内部实行制度化管理

以项目制为核心,将培训项目按照市场化规律运作,自主运作培训项目、自负培训成本、自定培训效益分配方案,从而充分调动培训团队的积极性和潜能。同时构建项目责任制,规范培训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使相关责任人在开展培训工作时按规定行使职权,并承担相对应的责任以及获取相应的收益。最后则是要打造目标考核制,在落实培训目标的前提下,形成考核办法并用以检查和督促培训工作,最终按照考核结果支付培训工作的各类福利待遇。

3、实现资金的多元化

培训工作的资金来源可分为三类,即政府、企业和高校。政府有义务关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问题,所以培训资金的来源主要以政府为主,高校机构是企业员工的培训方,企业是受益方,所以也有责任为员工培训分担相应的资金。政府可考虑通过财政拨付成立“高校乡村旅游培训专项基金”,并将之纳入预算体系,其中培训乡村旅游员工的费用应该以政府成立的专项基金为主;员工所在企业可以通过订单培训的方式,缴纳一定的培训费用给高校培训机构,以弥补高校培训工作的资金缺口。通过资金分流,能有效地解决由于资金不足而造成的高校培训工作缺乏积极性的问题。

四、培训原则与内容

与普通学历教育相比,由于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同、教育的目的和性质也有所不同。目前,普遍认为乡村旅游人才应具备旅游职业道德、乡村历史文化知识、旅游现场服务技能等主要素质。高校培训体系在培训原则和内容方面都需要和普通学历教育有所区别。

1、培训原则

高校培训体系要制定针对乡村旅游人才培训的原则,以满足培训对象接受培训的目的。(1)实用性原则。从业者来参加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脱贫致富的技能和经验,因此需要在开展培训工作前,首先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自身的培训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尤其需要重点针对旅游从业人员在工作或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2)阶段性原则。参加培训的农村学员其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文字的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差。为此,对学员们的培训应该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的培训内容也应有所不同。(3)可操作性原则。要针对农村学员和其所在的乡村旅游企业类型和行业规模等情况,按照实用与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不同内容、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培训,使培训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实际效果。(4)适用性原则。面向农村学员的培训要符合适用性原则。由于接受培训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知识背景等因素有所不同,各地发展乡村旅游的阶段和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情况也不同,不同时期人们的培训需求和整个社会对培训的要求都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培训模式必须体现出所处时代的特点,要紧跟时代的脚步,需要注意对象的适用性、地区的适用性和时间的适用性。

2、培训内容

在开展乡村旅游培训时,应按照乡村旅游发展的要求和行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科学合理地构建培训课程体系,所开设的课程要有针对性,要有重点、有层次和阶段性。在形成相应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合理选择或自主编写与本地实际相符的培训教材,以利于将真实有效的信息通过课程和教材等媒介传递给基层管理部门的干部职工和广大的乡村旅游经营户,从而保证培训目标的顺利实现。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我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内容总体上包括职业道德、服务技能、法律法规、卫生安全知识、现代经营理念、仪容仪表、历史民俗知识、语言表达等。细化下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乡村旅游的基本理论。包括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和发展模式,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历程及现状,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状况等。这一方面的培训旨在提高参与各方对乡村旅游的基本认识,并在部分重要的观念上达成共识。(2)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包括深入准确地对本地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认知,保护与开发当地的乡村旅游资源,打造乡村旅游产品,协调旅游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等。这可以调动当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从而使乡村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3)乡村旅游市场开拓问题。包括乡村旅游市场现状、市场的细分和定位、市场的开拓、区域内外的合作经营等。通过这方面的培训,使广大农村地区接受现代市场观念,并通过自主创新活动不断推动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4)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法律与政策问题。包括与乡村旅游有关的各种法律法规、政策导向与具体扶持措施等。这是顺应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引导基层政权组织依法管理和市场经营主体依法经营的有效手段。(5)乡村旅游的规范发展问题。包括餐饮卫生和安全管理规范、住宿卫生和安全管理规范、消防安全管理规范、紧急救援管理规范、医疗卫生管理规范等。这方面的内容是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的必要措施,是提升乡村旅游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6)乡村旅游的操作技能。包括餐饮和客房服务、与游客沟通与交流、特色娱乐方式的操作、市场营销与开拓的技能、企业管理的理念与方式等。这方面的培训内容是最直接,也是效果最显著的,能够充分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同时也是最容易为培训对象认可和掌握并取得成效的部分。

五、保障措施

针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无法由单个高校独立完成,要将区域内的各高校纳入培训工作的整体体系中,需要行政机关、企业和社会团体共同为之提供完善的保障措施。

1、整合高校优质资源,建立有重点、分层次的区域乡村旅游培训体系

要结合各高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条件等因素,对应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培训进度,以培训内容为分工标准,将各类高校整合为一个有机的培训体系。如农业类高校的农业种植和园林绿化;旅游类高校的景区管理、餐饮制作、客房服务;法律类高校的法律政策等。同时,根据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要求,改变目前一个地区的学员由同一所高校完成全部培训任务的现状,将培训对象按照培训体系的层次轮流接受各类高校的培训。制订并优化区域范围内乡村旅游培训对象的培训时间安排,并通过示范效应和帮扶机制的发挥,使当地乡村旅游培训对象都能获得相应的培训机会。

2、培养并共享区域内高校培训讲师资源,企业对应建立助理讲师团队

按照统一的标准,在区域内所有高校范围内遴选出优秀的乡村旅游培训讲师,形成区域性乡村旅游培训的核心讲师团队,而不仅限于少数高校,该团队内的讲师可按照培训工作的需要而实现共享。高校培训团队主要负责对乡村旅游业相关基层人员的培训,同时企业也可以在各地的行业企业内挑选、培养并形成遍及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助理讲师团队,作为培训讲师体系的重要补充力量。高校培训团队和企业内部的助理讲师团队间建立起信息交流以及合作机制,对所在区域的乡村旅游从业者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通过双方的合作,使乡村旅游的培训工作摆脱目前的运动式培训,形成一种长效的培训机制。

3、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和信息反馈机制

由于目前各高校分别承担培训任务,考核制度和信息反馈机制不尽相同,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和反馈没有统一的标准,无法对高校的培训工作实现有效监督,也无法对培训对象所在企业给予考核评价。因此,需要第三方机构统一制定完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考核制度和信息反馈机制,这是推动培训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必要途径。要改变培训“管学不管考”的现状,就要利用考核来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从而认定各参与培训高校的工作业绩。建立培训考核体系,要根据所培训的内容和对象,制定科学可行、操作性强、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考核办法,以此推动培训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通过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培训对象和游客对培训效果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调整培训计划,使乡村旅游培训工作不断得以完善。乡村旅游业与社会福利事业有根本的区别,要让乡村旅游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做到从业人员的优胜劣汰,提升产业的质量和水平,还需要政府和协会会同相关机构,建立执业资格和从业标准。通过对执业资格的考核,彻底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层次,提升乡村旅游从业者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幼君:试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

[2]冯清: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推动乡村旅游健康发展[J].市场论坛,2010(7).

[3]邹淑珍、焦庚英: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J].教育技术月刊,2008(9).

[4]陆素洁:如何开发乡村旅游[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5]罗辉:乡村旅游人才培训体系构建[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3).

乡村旅游培训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乡村旅游;培训;体系;建设

基金项目:2012年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课题,高校培训基地建设研究,编号:12SA058。

一、引言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大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在乡村旅游业初期,农民可以从事较为基础的旅游服务,但随着乡村旅游业的深入发展,其高水平人才短缺的不足开始日渐凸显,人才缺口已成为限制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大多数从业者已经不能够适应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经过系统学习、有文化、懂经营和管理的专门人才,这就必须依靠高校等机构进行专门的培训。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要行使服务社会的功能,发挥自身优势服务于人才培养、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高校乡村旅游人才培训体系的建设成效直接决定了今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因此,需要认真研究高校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体系建设问题,而培训体系的建设工作需要从功能定位、运行模式、培训原则与内容和保障措施四方面入手。

二、功能定位

高校针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不同于传统的学历式教育,其重点在于培养乡村旅游在职人员的旅游经营管理、服务等实用性较强的能力。这就决定了培训体系的功能定位需要满足以下几方面。

1、满足技能性实践教学需要

针对乡村旅游人才的培训工作,需要高校调整定位,将其区别于普通学历教育,在一定理论基础上,加强餐饮娱乐设备操作、旅游服务演练等实践性专业课程的教学。这类课程是培训学员从业基本技能的训练项目,也是乡村旅游服务业各个技能点的具体体现。通过环节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后,再加以实验实训加强对理论的理解,从而完成对培训学员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

2、满足综合性实践教学需要

综合性的实践教学是对各个技能点的全面整合,是解决乡村旅游操作的全面流程。部分实践教学可以在高校校内的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有的则需要到企业实际顶岗完成。此类课程对高校校内实训基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能够真实反映乡村旅游企业的实际环境,还能具备乡村旅游企业相同的社会服务功能。

3、满足培训学员技能发展和特长训练的要求

乡村旅游培训工作一方面是在为乡村旅游业提供人才储备,另一方面也是在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素质。部分培训学员在专业领域有更强的技能需求或创新意识,也有部分培训学员今后并不从事乡村旅游业。因此,高校要为各种学员提供必要的实践和创新环境,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实践水平、完成创新成果、提高高校和专业的知名度及声誉。

三、运行模式

当前高校培训体系的运行模式与市场化有很大的距离,行政化痕迹较为明显,自身造血和循环功能不佳,这对于高校培训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是较为不利的,因此需要大胆探索建立市场化运行模式。主要措施如下。

1、高校培训工作可以考虑建立独立的培训实体

培训工作需要引入市场运作机制,采用多种组织形式建立相对独立的培训实体,政府和高校在开始阶段投入一定的资源外,还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使培训实体有较为灵活的运营体制和发展空间,从而为培训实体接入市场开展包括技术服务、技能鉴定和培训等业务。高校培训实体要积极面向市场,开展订单培训,不断开发出新的适合乡村旅游市场需要的培训项目,把开拓培训市场作为高校培训生存和发展的主线;要整合资源,积极开展智力服务,发挥高校的科研和师资优势,在培训市场占据一定的地位。

2、高校培训实体内部实行制度化管理

以项目制为核心,将培训项目按照市场化规律运作,自主运作培训项目、自负培训成本、自定培训效益分配方案,从而充分调动培训团队的积极性和潜能。同时构建项目责任制,规范培训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使相关责任人在开展培训工作时按规定行使职权,并承担相对应的责任以及获取相应的收益。最后则是要打造目标考核制,在落实培训目标的前提下,形成考核办法并用以检查和督促培训工作,最终按照考核结果支付培训工作的各类福利待遇。

3、实现资金的多元化

培训工作的资金来源可分为三类,即政府、企业和高校。政府有义务关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问题,所以培训资金的来源主要以政府为主,高校机构是企业员工的培训方,企业是受益方,所以也有责任为员工培训分担相应的资金。政府可考虑通过财政拨付成立“高校乡村旅游培训专项基金”,并将之纳入预算体系,其中培训乡村旅游员工的费用应该以政府成立的专项基金为主;员工所在企业可以通过订单培训的方式,缴纳一定的培训费用给高校培训机构,以弥补高校培训工作的资金缺口。通过资金分流,能有效地解决由于资金不足而造成的高校培训工作缺乏积极性的问题。

四、培训原则与内容

与普通学历教育相比,由于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同、教育的目的和性质也有所不同。目前,普遍认为乡村旅游人才应具备旅游职业道德、乡村历史文化知识、旅游现场服务技能等主要素质。高校培训体系在培训原则和内容方面都需要和普通学历教育有所区别。

1、培训原则

高校培训体系要制定针对乡村旅游人才培训的原则,以满足培训对象接受培训的目的。

(1)实用性原则。从业者来参加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脱贫致富的技能和经验,因此需要在开展培训工作前,首先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自身的培训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尤其需要重点针对旅游从业人员在工作或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

(2)阶段性原则。参加培训的农村学员其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文字的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差。为此,对学员们的培训应该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的培训内容也应有所不同。

(3)可操作性原则。要针对农村学员和其所在的乡村旅游企业类型和行业规模等情况,按照实用与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不同内容、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培训,使培训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实际效果。

(4)适用性原则。面向农村学员的培训要符合适用性原则。由于接受培训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知识背景等因素有所不同,各地发展乡村旅游的阶段和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情况也不同,不同时期人们的培训需求和整个社会对培训的要求都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培训模式必须体现出所处时代的特点,要紧跟时代的脚步,需要注意对象的适用性、地区的适用性和时间的适用性。

2、培训内容

在开展乡村旅游培训时,应按照乡村旅游发展的要求和行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科学合理地构建培训课程体系,所开设的课程要有针对性,要有重点、有层次和阶段性。在形成相应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合理选择或自主编写与本地实际相符的培训教材,以利于将真实有效的信息通过课程和教材等媒介传递给基层管理部门的干部职工和广大的乡村旅游经营户,从而保证培训目标的顺利实现。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我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内容总体上包括职业道德、服务技能、法律法规、卫生安全知识、现代经营理念、仪容仪表、历史民俗知识、语言表达等。细化下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乡村旅游的基本理论。包括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和发展模式,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历程及现状,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状况等。这一方面的培训旨在提高参与各方对乡村旅游的基本认识,并在部分重要的观念上达成共识。

(2)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包括深入准确地对本地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认知,保护与开发当地的乡村旅游资源,打造乡村旅游产品,协调旅游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等。这可以调动当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从而使乡村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

(3)乡村旅游市场开拓问题。包括乡村旅游市场现状、市场的细分和定位、市场的开拓、区域内外的合作经营等。通过这方面的培训,使广大农村地区接受现代市场观念,并通过自主创新活动不断推动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4)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法律与政策问题。包括与乡村旅游有关的各种法律法规、政策导向与具体扶持措施等。这是顺应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引导基层政权组织依法管理和市场经营主体依法经营的有效手段。

(5)乡村旅游的规范发展问题。包括餐饮卫生和安全管理规范、住宿卫生和安全管理规范、消防安全管理规范、紧急救援管理规范、医疗卫生管理规范等。这方面的内容是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的必要措施,是提升乡村旅游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6)乡村旅游的操作技能。包括餐饮和客房服务、与游客沟通与交流、特色娱乐方式的操作、市场营销与开拓的技能、企业管理的理念与方式等。这方面的培训内容是最直接,也是效果最显著的,能够充分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同时也是最容易为培训对象认可和掌握并取得成效的部分。

五、保障措施

针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无法由单个高校独立完成,要将区域内的各高校纳入培训工作的整体体系中,需要行政机关、企业和社会团体共同为之提供完善的保障措施。

1、整合高校优质资源,建立有重点、分层次的区域乡村旅游培训体系

要结合各高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条件等因素,对应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培训进度,以培训内容为分工标准,将各类高校整合为一个有机的培训体系。如农业类高校的农业种植和园林绿化;旅游类高校的景区管理、餐饮制作、客房服务;法律类高校的法律政策等。同时,根据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要求,改变目前一个地区的学员由同一所高校完成全部培训任务的现状,将培训对象按照培训体系的层次轮流接受各类高校的培训。制订并优化区域范围内乡村旅游培训对象的培训时间安排,并通过示范效应和帮扶机制的发挥,使当地乡村旅游培训对象都能获得相应的培训机会。

2、培养并共享区域内高校培训讲师资源,企业对应建立助理讲师团队

按照统一的标准,在区域内所有高校范围内遴选出优秀的乡村旅游培训讲师,形成区域性乡村旅游培训的核心讲师团队,而不仅限于少数高校,该团队内的讲师可按照培训工作的需要而实现共享。高校培训团队主要负责对乡村旅游业相关基层人员的培训,同时企业也可以在各地的行业企业内挑选、培养并形成遍及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助理讲师团队,作为培训讲师体系的重要补充力量。高校培训团队和企业内部的助理讲师团队间建立起信息交流以及合作机制,对所在区域的乡村旅游从业者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通过双方的合作,使乡村旅游的培训工作摆脱目前的运动式培训,形成一种长效的培训机制。

3、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和信息反馈机制

由于目前各高校分别承担培训任务,考核制度和信息反馈机制不尽相同,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和反馈没有统一的标准,无法对高校的培训工作实现有效监督,也无法对培训对象所在企业给予考核评价。因此,需要第三方机构统一制定完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考核制度和信息反馈机制,这是推动培训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必要途径。要改变培训“管学不管考”的现状,就要利用考核来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从而认定各参与培训高校的工作业绩。建立培训考核体系,要根据所培训的内容和对象,制定科学可行、操作性强、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考核办法,以此推动培训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通过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培训对象和游客对培训效果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调整培训计划,使乡村旅游培训工作不断得以完善。乡村旅游业与社会福利事业有根本的区别,要让乡村旅游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做到从业人员的优胜劣汰,提升产业的质量和水平,还需要政府和协会会同相关机构,建立执业资格和从业标准。通过对执业资格的考核,彻底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层次,提升乡村旅游从业者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陈幼君:试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

[2] 冯清: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推动乡村旅游健康发展[J].市场论坛,2010(7).

[3] 邹淑珍、焦庚英: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J].教育技术月刊,2008(9).

[4] 陆素洁:如何开发乡村旅游[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乡村旅游培训范文第9篇

【关键词】广西乡村旅游 高技能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116-03

广西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广西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和建设广西旅游强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调查表明,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人才问题已影响广西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为此,本文在对广西27个农业旅游示范点从业人员学历和接受培训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就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探讨,旨在为培养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出谋划策。

一、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及其对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

(一)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含义和特征。《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中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根据这一解释,结合乡村旅游行业的特点,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应该是:既有一定的旅游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高的服务技能和较强的分析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关键问题和疑难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乡村旅游一线岗位服务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两个关键词是“乡村”和“高技能”。“乡村”突出了此类人才的职业领域;“高技能”突出了此类人才的职业能力。因此,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不同于一般的高技能人才,也不同于普通的旅游高技能人才。因为它“乡村”的职业领域,使得它具有较强的旅游专业性、乡村地域性和业务复杂性特征;因为它“高技能”的职业能力,使得它有别于普通旅游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和中等旅游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总的来说,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具有实践能力较强、理论知识较好、乡村地域突出、专业特色较强等特点,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层次构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乡村旅游人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对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对于广西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近年来,广西乡村旅游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全区已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209家,其中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4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示范点4个;建立休闲农业园288个,涉及种养面积36.8万亩;乡村旅游点达1000多个,农家乐3000多家,分布在全区14个市、90多个县(市、区)。据调查,目前广西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人员已达数十万之众,仅桂林阳朔县就达5万人。在这个庞大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中,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服务技能较差的现状已经逐渐暴露出来,并已成为广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一个瓶颈。

目前广西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资源依托型和政策依赖型的初始发展阶段,其发展主要体现在量的增长而非质的提升。许多乡村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点由于缺乏高效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都比较薄弱,经济效益较为低下,有些甚至由于巨大的经济压力而处于停止经营状态。随着全国各地乡村旅游产品规模的逐步增加和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市场的竞争也将日渐激烈。今后,广西乡村旅游的发展重心必然由量的扩张转移到质的飞跃上来。为此,乡村旅游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将成为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使得他们在较大规模的乡村旅游企业中成为管理者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而在较小规模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中又可以独当一面。在整个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他们是众多乡村旅游一线服务人员学习的榜样,承担着对广大一线乡村旅游服务人员“传、帮、带”的重任。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乡村旅游产品的生产与营销、乡村旅游接待的培养与服务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必须加强对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二、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渠道主要有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培养和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在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培养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据广西旅游局和广西教育厅提供的信息,广西目前有42所高等院校开设旅游专业,旅游类在校生规模(含中职教育学生)约3万人,其中旅游高职高专学生约1万人。统计显示,广西旅游高职高专教育涉及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景区管理、旅游策划、导游服务与管理、旅行社管理、涉外旅游管理、旅游工艺品设计、旅游外语等专业。在广西旅游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比重不断提高。此外,广西的旅游教育与行业联系日益紧密,旅游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2012年,我们对广西桂林、南宁、柳州、北海、钦州、防城港、河池等7个市27个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4903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本科文凭的从业人员129人,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2.63%;有高职高专文凭的从业人员358人,占7.30%。

在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方面,各种类型的培训工作已经逐步展开,培训工作总体效果良好。在我们随机抽样调查的27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中,有18个乡村旅游示范点的从业人员接受过一次以上的岗位工作培训,占调查总景点数的66.67%;接受过相关岗位工作培训的为3079人次,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62.80%。其中,到各类院校进修过相关课程培训的共131人次,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2.67%;参加过3天以上(含3天)乡村旅游培训班的共642人次,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3.09%。调查结果表明,各类培训工作使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行业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他们学习到了掌更多的旅游行业文化知识,服务技能有所增进,服务意识有所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加强,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特色旅游开发理念逐步养成,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不断翻新,乡村旅游环境卫生状况不断改善,景点接待能力逐步提高,游客接待量稳步增长。

(二)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未引起足够重视。如前所述,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在广西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调查结果表明,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并未得到相关管理部门和乡村旅游企业(点)的足够重视。首先,对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相关问题认识不清。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作为乡村旅游人才结构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层次,应该具备哪些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胜任哪些具体岗位工作?是否需要进行高技能资格认证?相关管理部门对于这些问题并未认真思考和研究。多数管理者认为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与其他乡村旅游服务人员之间只是能力的差异,而没有类型上的差别。其次,没有建立起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相关教育培养机制。如前所述,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培养和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但调查发现,广西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对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极为有限。在广西目前开设旅游专业的42所高等院校中,没有一所院校开设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方面的专业,甚至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在岗位再教育培训方面,广西至今依然没有制订专门而统一的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岗位培训方案或机制。

2.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未能满足乡村旅游发展需求。首先,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还不能满足广西乡村旅游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虽然广西目前每年毕业的旅游高职高专学生多达近万名,但是,由于各旅游高校教育在培养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招生对象等方面几乎没有专门针对乡村旅游而开展,加上由于绝大多数乡村旅游点远离城市,从业人员在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和生活条件等方面较为艰苦,因此大多数旅游高校毕业生并不愿意到乡村旅游点工作。调查显示,效益较好的乡村旅游示范点中,仅有9.93%的从业人员具有高职高专以上文凭(包括高职高专文凭),且其中有多达53.2%的文凭并非旅游相关专业。其次,广西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力度小,覆盖面窄。广西旅游局与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曾于2010~2011年组织开展“全区全面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大培训”工作,但截至2012年7月,随意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仅有约66.67%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曾接受到一次以上的各类旅游岗位培训。这其中如果除去培训工作做得比较好的桂林世外桃源农业旅游示范点,其他17个乡村旅游示范点每年(旅游经营年数)平均培训不到1次(仅为0.83次);17个示范点仅有52人到院校进修过旅游相关内容,只有620人参加过3天或3天以上乡村旅游培训班,有1731人参加过3天以下的培训,分别占总人数(4481人)的1.16%、13.84%和38.63%。不少乡村旅游示范点认为,各类乡村旅游培训活动过少且内容不够全面系统,希望能有机会接受更多更系统全面的培训活动。绝大多数乡村旅游示范点反映,他们急需文化水平高、业务素养好的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强烈需要引进或培训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旅游规划策划人才、宣传促销人才、种养和手工技术等专业技能人才、餐厅和导游服务等接待服务人才以及乡村旅游演艺人才。

三、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引导职能作用。鉴于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特点,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一项任务繁重的教育工程,必须发挥旅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业等政府职能部门的组织协调功能,引导开展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一是组织做好全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调查和全区乡村旅游从业人才需求现状调查;二是根据全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结合乡村旅游管理规范,制定相关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政策,确定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相应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培养机制;三是协调相关院校与乡村旅游企业(点)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关系,明确各方职责,落实各项教育和培训工作任务。

(二)充分发挥广西旅游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广西旅游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旅游职业院校既具备旅游基础理论知识教育条件,又具备旅游实践技能培训条件,是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但是,当前广西乡村旅游产业高速发展与旅游学科自身建设不足存在着矛盾。自治区旅游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农业厅与教育厅等相关机关部门应通力协作,积极引导旅游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办学模式,充分发挥广西旅游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培养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例如,在桂林旅游高等学校等院校开设乡村旅游管理专业,对就读者给予考分优惠和学费补贴;还可采取“高校+地方政府+乡村旅游企业(点)”等人才合作培养模式,根据各地乡村旅游企业(点)的具体人才培养要求,“订单式”培养和培训人才。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用型旅游人才就业竞争力。

(三)完善乡村旅游种养、手工技能等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乡村旅游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具有专业特色性强、知识面广的特点。除旅游学科相关文化知识外,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还应掌握生态农业种植、特种动物生态养殖、传统手工制作等专业知识和技艺。而这些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艺的培养,可通过相关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由各相关职业技术院校组织实施,也可直接由各乡村旅游企业(点)根据具体需要,联系相关培训部门或行业机构进行培训。

(四)做到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技能教学的紧密结合。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做到旅游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和旅游实践操作技能教学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基础理论知识是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素质基础,实践操作技能是其能力的体现,两者缺一不可。具体做法:一是根据当今和未来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需求进行认真调查分析;二是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科学系统地制定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和技能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采用“订单式”办学等方式调动乡村旅游企业(点)参与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灵活采用知识讲授、理论分析、案例教学、观摩学习、个案讲解、现场示范、集体讨论等多种教育和教学方法。

广西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型人才严重缺乏,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更是严重不足,人才已成为影响广西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要解决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首先必须从认识入手,政府管理部门和乡村旅游企业都要充分认识到高技能人才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采用院校培养和部门培训两条脚走路的方式,以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再次,根据乡村旅游牵涉专业面广的特点,要调动社会相关行业参与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最后,要建立起乡村旅游发展调查分析机制,并根据调查结果和未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培养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许燕裕.广西乡村旅游发展显成效 [EB/OL].(2012-04-24)[2012-10-08].http:///gjw_zt/jtly/gxclyfz/kan/

201204/t20120424_423076.htm

[2]梁昆.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3]郭满女.广西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1(7)

[4]陈幼君.试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

[5]周志宏.乡村旅游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和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

[6]于春雨.关于我国旅游专业人才状况的分析[J].旅游纵览,2011(2)

[7]孙飒.高职院校旅游类人才培养和就业问题的相关调查研究[J].价值工程,2011(18)

[8]罗辉.乡村旅游人才培训体系构建[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3)

上一篇:国医启蒙教育范文 下一篇:债务重组案例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