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22 17:27:40

乡村旅游培训

乡村旅游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 从业人员 培训

乡村旅游是以传统的农业经济和乡村资源为基础,以城市居民为巨大市场,以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自然生态为目的的旅游产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回归田园的需求日旺,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南宁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例如隆安、武鸣、上林、扶绥、宾阳、横县等县城,大力发展面向城市居民的休闲旅游,加强各项旅游资源建设,旨在打造首府南宁 “后花园”。例如,近年,隆安县努力成为南宁“旅游休闲基地”,进一步全面完善全县旅游休闲产品规划与发展体系。

乡村旅游发展能够带动农业及农村各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推进农村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环境卫生、乡村民主的建设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包括了对旅游资源进行规划、管理、服务的各方面从业者,其中以本地农民从业人员为主,比如旅游景区交通运输提供者、餐饮旅店管理及服务者、农产品及工艺品销售者等等。由于乡村发展比起都市来说,尚有较大差距,很难吸引久地人才,缺乏有素质高文化的旅游人才一直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软肋。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多数是当地农民,因其自身文化素质偏低,缺少系统的专业培训,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较低,这些都会影响旅游形象的建设和旅游竞争力的提高,阻碍乡村旅游的发展。旅游从业人员是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维护者与销售者,是旅游景区的形象传播者,因此,要提高乡村旅游的形象,加快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就一定要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

一、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的影响要素

1. 接受培训的需求与动机

需求产生动机,所有的行为都源于需求。在农村发展旅游产业,对农民的生活与生产都会造成什么影响,会带来什么益处?对于村民们来说,有需要才有动力,只有当他们切身体会到旅游产业给自身带来的好处,才能激发他们的热情与聪明才智,投身于旅游产业建设与发展中去。发展乡村旅游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能提高农民家庭收入,安置转移剩余农村劳动力;能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水平,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助于促进农民意识的提高,扩大农民视野等。

培训需求确定了培训的目的与出发点。通过培训,首先要使村民认识到他们是乡村旅游最大的受益者,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整体的接待水平;通过过培训,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积极营造干净优雅的服务环境,自觉地维护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通过培训,使村民充分认识到自己文化的价值,从而主动地去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使得农村经济得以可持续、生态地发展;通过培训,扩大农民的眼界,培养他们的全局意识;通过培训,提高农特产品的附加值,研究开发旅游的延伸产品,进而改善当地的经济产业结构。

2. 培训对象的素质与能力层次

乡村旅游农民从业者主要有以下特点:(1)农民相对来说文化素质较低,接触面比较窄,接受新鲜事物比较慢,由于电脑普及率较低,知识信息更新慢。(2)思想保守,思维方式直线型居多,对于抽象知识理解能力较差,培训内容更应侧重具像的讲解及亲身练习。(3)学习决不是单单为了增加知识,其目的主要是致富,而绝大多数农民缺乏创新意识,思想保守,从众心理强,只有亲自看到身边的致富典型才跟随效仿。

培训要根据农民的特点,确定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在培训方法上,重现场实现展示,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辅,生动活泼,贴近农民生活及思绪方式的授课方式会更受欢迎。

3. 培训者

针对村民的特点及培训的目的,对培训者的能力要求也比较多元化。不但应熟识旅游专业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更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及实际经验,能够真正指导及帮助村民们解决在当地进行旅游生产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4. 培训效果的评估

评估是对整个培训工作的总结,怎样的培训效果是合格的?培训效果的好坏影响到农民对培训内容的接受理解与应用情况,决定下一次培训工作的开展。所以,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在培训后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反馈,是有其必要性的。听取群众意见反馈,不断改进培训内容和方式,对比培训前后村民对旅游业进行经营管理的能力和发展经济的技能。

二、培训原则

1. 针对性原则

任何的培训模式都存在一定的适应性要求及范围,没有放之四海兼准的培训方法。必须要根据所培训的对象、地区、时期等多种特征,来展开有针对性、行多有效、命中要害的培训。 起码要考虑三方面:一是对象。不同的培训模式适用于不同的农民。这要求根据受训农民的文化背景、年龄大小、性别差异、经济情况等因素,开展适合他们的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培训。二是适用时效。不同的时期,人们的培训需求和社会信息资源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信息化的发展如此之快,所有的培训内容都是有时效性的,培训内容的安排,培训方案的设计都必须根据不同时代不同时期来进行,必须与时俱进,体现出时代的特征,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三是适用地区。不同的地区存在着社会差异、经济差异、自然条件差异、文化差异等。这就要求不同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借鉴、建设及应用适合本地区的农民培训模式,而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地方的经验。

2. 目的性原则

农民从业者来参加培训的目的性是非常强烈的――致富。所以,在实施培训工作之前,应先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有充分的了解,对培训需求也要有足够的把握,根据培训人员的要求与特点来精心安排培训内容,设计好培训方式。在内容上重实践,能真正帮助村民们解决在旅游业经营与管理当中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在方式上要重具化,重操作,力求活跃生动,要体现出实用性。

3. 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就是要针对农民、农民所处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特点,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与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不同方式、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农民培训,使农民培训能够顺利进行,且取得实际效果。

4. 循序渐进原则

参加培训的农民其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差。为此,对农民旅游从业者的培训应该注意进度的安排,尽量做到由易及难,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根据农民的自身经验及特点,系统安排好每个阶段的学习。

三、培训内容

培训要以实际操作为主,用农民容易接受的语言,由培训教师集中对农民进行面对面、互动式、手把手等行之有效的培训,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与效益。培训应在具备一定培训条件的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研究、教学的企业(园区)和教育培训基地进行。

1. 旅游专业理论及基础知识

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受训村民讲解旅游专业理论与基础知识,介绍旅游业的发展与最新情况,让农民了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基本知识、意义作用和相关政策。理论知识虽然并不直接产生生产力,但是对于培养村民对旅游行业的客观认识,建立正确的服务意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纠正农民仅仅把旅游业当成赚钱工具的短视观念,有助于建立村民的全局观念,使得乡村旅游业可以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

2. 旅游服务培训

通过培训和训练,使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提高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水平,特别是树立和提高正确的服务理念,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增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培训内容一般包括:

(1)礼仪常识

主要介绍基本游客心理学;仪态与体态知识; 掌握如何用心沟通、微笑服务;掌握与人交往、沟通、服务礼仪。

(2) 餐厅服务

主要介绍掌握餐厅的布置与舒适环境营造; 能提供适合客人用餐需求的服务; 掌握正确的食品加工、制作、保存、运送知识;掌握餐桌的布置;掌握点菜、上菜、结账等服务技能。

(3) 客房服务

包括掌握客房整理技能;掌握卫生间整理技能。

(4) 前厅及前台服务

主要介绍问询礼貌用语;了解正确的商品介绍及商务服务知识;掌握房间安排、交接技能;掌握结账收款技能。

(5)导游解说

主要包括导游基本常识与礼仪;编写解说词和语言训练;如何介绍景点;如何推荐体验项目;如何做到体贴、细致、周到及应急处理。

3. 烹饪技术培训

通过培训和练习,让接受培训的村民了解烹饪基础知识;了解色香味搭配基本理论; 掌握主要主食、面点制作技术; 掌握家常菜品的烹饪技术;掌握一定的特色菜肴的烹饪及制作技术;掌握一定营养卫生常识 。

4. 卫生保洁技能

主要包括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的整理和保持知识;了解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的常识; 会使用室内外常见清洁工具。

5.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技能

通过培训,让村民能够掌握“农家乐”、休闲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景点的一般经营管理知识;了解城市与农村的主要区别,懂得如何突出农家特色;学会如何开办“农家乐”、组织各种节庆、文化活动等,怎样设计游客参与体验活动。

四、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的基本类型

1. “学校+农户”型。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部分来自当地的农民,对农民的培训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托于乡村现有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往往不可能通过正规学历教育来完成。这种模式,由当地政府提供资金,当地的旅游职业教育院校提供培训服务。这种类型的培训模式,一方面在培训当中更注意增加理论方面的内容,实行教学一体化,另一方面为学校提供一个“产学研”实验基地。

2. “政府+农户”型。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培训班、一对一帮扶、送教上门等多种教育和培训方式,为农民讲解国际国内开发农村旅游、开办家庭旅馆的先进经验,提高了乡村旅游从业者的素质和旅游服务技能。

3. “研究机构+农户”型。这类培训模式针对性强,技术含量高,较受当地农民欢迎。特别是生态农业旅游区,农民对生态农业高新科技的需求特别大,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解决农民在生产中所遇到的技术、能力、生态等方面的问题,为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4. “公司+农户”型。这是一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在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中同样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其核心是以一个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公司为龙头,把分散的乡村旅游农户打造为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团队。在做法上由占股份较多的公司来组织培训,使村民具备旅游服务、参与旅游开发经营的技能,打造乡村旅游综合开发、经营、管理的经济共同体。

5. “旅游协会+农户”型。协会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有一定的向心力,能够把分散的乡村旅游经营者组织起来,定期开展业务培训,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和引导,改变以往农民个体型的粗放式经营,通过改善服务设施,建立经济合作体,实现乡村旅游的规范化经营。能够保护农民自身利益,有效整合乡村资源。旅游协会充分发挥主要作用,使得乡村旅游更上层次、升规模。

从整合教育资源优势角度来看,由政府来统筹协调,社会各方面助学是搞好乡村旅游教育的最佳途径。各类型培训可以互相交叉、补充,不同的模式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与经济效果是有差别的,不同的培训有明显优势也是有一定缺陷的,实行多元化的培训体系,能够起到有效的互补作用,产生更为理想的综合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德刚.田园季风――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2]裴凤琴.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训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

乡村旅游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乡村旅游;培训课程;课程设置

随着青岛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青岛高校已经成为乡村旅游培训的主要基地之一。但是农户们是否感到学有所获?通过培训是否能解决农户的实际困难?高校对乡村旅游农户的培训效果如何?特别是农户对高校培训课程设置是否满意,这些都是亟需分析和探讨的实际问题。

一、研究概括

对青岛四所高校乡村旅游培训部门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访谈了解高校乡村旅游培训的课程设置情况。并对2018到2020年三年内参加过高校乡村旅游培训的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回收500份,有效问卷490份,占比98%。500名农户经营范围涵盖农家宴、农家旅馆(民宿)、采摘园、休闲观光农业和民俗文化等。调查主要是围绕着农户对培训课程设置是否满意进行。

二、青岛高校乡村旅游培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户对乡村旅游培训的课程设置满意程度并不是太高。(一)培训内容不全面,不系统。64.5%农户认为部分课程内容重复或有遗漏。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培训分管部门没有认真对各个讲师的讲课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和全局的把控,讲课内容重复或者不全现象较严重;讲师之间讲课内容也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系统,时间先后安排和讲课内容上更多地受讲师个人专长和讲师个人空闲时间的影响,而不是精准地按照农户实际需要设置。(二)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高达84.9%的农户在培训过程中有过睡觉打瞌睡和心不在焉的情况,71.5%的农户认为一些农户亟需解决的问题没有得到解答。主要原因是高校一套培训课程、一套培训教材和每个讲师的一套讲课课件几乎应对所有的参加旅游培训的农户,甚至一些讲师的课件内容几年内都没有任何更新。没有按照农户的经营特点和不同需求去量身定制培训内容。这其实是很多农户在听课过程中心不在焉,打盹睡觉,缺乏兴趣和学习积极的主要原因之一。(三)培训内容可操作性不强。80.3%的农户认为所学的东西部分和自己的经营内容相符,也确实有所启发,但是真正应用是却很难操作。培训课程内容的可操作性是关系到对农民进行的乡村旅游培训是否产生实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很多讲师的讲课内容理论性过强,缺乏可操作性,不能解决农户的实际问题,让农户带着期望而来,失望而归,逐渐的很多农户把乡村旅游培训当做搞形式,完任务的事情来看待,培训实效当然大打折扣。(四)课程之间先后顺序安排不合理。问卷调查显示,47.6%的农户觉得有些课程先后顺序不合理。一些本应该先期学习的课程有的是因为讲师个人的时间问题,被随意地安排在了后面,有的是因为高校培训部门对讲师讲课的具体内容不了解,按照自己的主观臆断安排课程先后顺序,造成讲课内容衔接混乱,给农户学习过程带来一定的困难。(五)观摩和实地考察课程与课堂讲授课程内容相脱节。调查显示66.3%的农户认为观摩和实地考察收获不少,但与课堂讲授课程内容相脱节。课堂上讲解的很多思路和方法,听起来好像很容易掌握,但是农户真正应用时还是存在很多困难。而观摩和实地考察课程所选取的典型的乡村旅游地,往往也没有安排相关的环节去具体体现课堂的讲授内容,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

三、青岛高校乡村旅游培训课程设置改进措施

综上所述,之所以产生以上几方面的问题,主要原因还是高校培训部门对相关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既没有深入了解农户的需要,也没有就培训内容和相关专家进行细致的沟通,而是仅仅依靠过去的培训经验来进行课程设置。没有考虑到农户现实的情况以及发生了很多变化,相关专家的研究领域也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通过对农户的问卷调查和对高校培训部门的实地调查,要解决乡村旅游培训课程设置存在的以上几个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课程内容设置要涵盖以下基本内容。1.环保意识教育。要使农民意识到保护环境的最大受益者是农民本人,认识到只有环境优美,没有污染的乡村旅游地才能保证乡村旅游的长期发展。2.卫生知识。环境卫生、用具卫生和食品卫生培训至关重要,因为卫生清洁往往和安全感相连,同时也是旅游产品、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所以,应对村民进行主要传染病类型、传染渠道、原因、餐具消毒、食品保存、个人卫生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一方面要努力改变农民不讲卫生的陋习,在旅游经营中注重卫生习惯的培训,达到清洁卫生的标准,另一方面,还要教会农民用最有效最便宜的方法做好卫生消毒工作。比如对餐具的消毒,不一定非要采用消毒柜的方式,因为用消毒柜进行消毒对很多小型农家宴来讲成本太高,其实完全可以采用最原始的用大锅烧沸水消毒的方式进行餐具的消毒工作。在院子里面支起一口大锅,把用下来的餐具清洗完后直接放到沸水中消毒,让游客看到农家宴的卫生,同时用木材烧的大锅也烘托出农家宴的乡村特性,让游客既放心又新奇。3.文化传承教育。以当地民风、民俗为主要内容的乡土文化教育;通过培训,要使农户理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内涵,充分认识到乡村旅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在于他们能否对自己本地区或者本民族的文化价值有深刻的认识,能否成为自己传统文化的主动传承者和保护者。4.经营技巧培训。一是经营观念的形成,要让农户明白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是城市居民,因此城市居民的需求才是乡村旅游经营中一切活动的准绳。农家宴必须从城市居民的角度进行装饰和装修,经营风格要尽量体现“农”和“土”的特色;二是农家宴经营农户要学习农家宴的自我形象营造和推广以及农家宴餐饮的基本流程的设计等技巧。采摘园经营农户则要学习园区的线路设计、接待区设计以及采摘园的形象设计和推广等方面的技巧。三是乡村旅游经营农户还要学习旅游小商品及延伸产品的开发设计,进货的思路和准则,旅游小商品摊位位置设计和选择及兜售等技巧。5.服务技能教育和游客心理培训。由于受到自身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的限制,农户的服务技能往往存在很大欠缺,因此对农户进行服务技能培训非常必要。培训课程内容既要包括服务的基本礼仪和社交的基本知识,也要包括服务中的应变能力、沟通能力、与游客发生冲突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等。因为游客本身最重视的是旅游活动本身所带来的心理体验。所以要提升农户服务技能,就必须先让农户能够学会洞察游客的心理,了解游客消费时的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或者是每个瞬间的不同心理需求才能更好地为游客提供贴心的服务。6.以诚信守法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法律、法规教育培训。近年来青岛地区乡村旅游地游客和乡村旅游业户之间屡屡出现各种矛盾和争端。在解决这些矛盾和争端时,农户们因为法律法规意识淡漠,不会利用法律和法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有时候也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相关法规甚至法律,造成一些不良后果,对农户甚至整个乡村旅游地形象造成不可逆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在培训内容中非常有必要设置与乡村旅游地农户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课程,教会农户利用法律法规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同时也要在经营中守法合规。(二)培训前要先了解不同地区不同经营内容的农户需求。调查显示,高达91.6%农户认为培训内容对自己的帮助程度越高,其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就越高。因此在培训前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经营内容的农户通过访谈或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深入了解他们亟需解决的问题就非常必要了。当然,调查的过程中也发现,农民对培训对自己是否有帮助的认定标准只有一条那就是是否能马上给他们带来经济收入。这就决定了农民对培训的需求的认知是极为狭窄和短视的,对于自己所缺乏的知识、技能等缺乏正确认识。因此青岛高校在培训内容的设置就不能仅仅针对农民的需求去设置,还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对上述的六种基本培训内容在权重上进行斟酌。对于农户们有可能认为是无用的,但实际上是非常必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讲师们非常有必要在开课前向农户说明这些内容对农户有什么帮助,以提高农户的听课热情和兴趣。(三)对讲师课件内容和上课时间进行统筹安排。对讲师的讲课内容进行统筹安排,才能避免讲师之间讲课内容出现重复或者遗漏的现象。同时对各个讲师的上课时间进行统筹安排,才能避免关联性比较强的课程内容,在先后顺序上出现混乱,影响农户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高校培训部门在培训之前就要认真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座谈和研讨,就上课内容进行分享交流,重复内容要进行合理的删减,遗漏内容安排相关专家进行补充。在课程时间安排上,要通过座谈和研讨,分析清楚各个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再结合讲师的个人时间,合理安排好课程体系。(四)观摩和实地调研课程要与课堂讲授内容紧密衔接。要根据农户的实际需要和培训内容选择合适的观摩和实地调研基地,在观摩和实地调研过程中,不仅向农户介绍基地的发展经验和思路,还应该把基地发展过程中走过的弯路和犯过的错误介绍给农户。同时要在观摩和实地调研基地精心设置相关环节,把课堂讲授的一些技能和方法,通过现场演示的方式进一步传授给农户,增强课程内容的可操作性。此外,由于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在编制课程课件和教材时,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多使用图片等直观的素材。这样有利于农户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张磊,姜艳文,侯明明.精准扶贫背景下的乡村旅游从业农民教育培训问题[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2:445~446

[2]谷玉芬.乡村旅游服务培训的主导形式[J].社会科学家,2016,2

[3]薛群慧.论民族文化旅游村村民的培训[J].昆明大学学报,2007,3

[4]颜泽钰,孙俊花,杨胭茹.邢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21,5

[5]张文洁,赵健辉.文旅融合下乡村旅游产品品牌创新研究[J].乡村科技,2021,9

[6]毕志超.烟台长岛乡村旅游开发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5

[7]李雪芬.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南方农业,2019,7

[8]李建峰,沈博,盖艳秋.旅游院校定制式乡村旅游培训模式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8

乡村旅游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乡村旅游;培训;体系;建设

基金项目:2012年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课题,高校培训基地建设研究,编号:12SA058。

一、引言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大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在乡村旅游业初期,农民可以从事较为基础的旅游服务,但随着乡村旅游业的深入发展,其高水平人才短缺的不足开始日渐凸显,人才缺口已成为限制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大多数从业者已经不能够适应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经过系统学习、有文化、懂经营和管理的专门人才,这就必须依靠高校等机构进行专门的培训。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要行使服务社会的功能,发挥自身优势服务于人才培养、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高校乡村旅游人才培训体系的建设成效直接决定了今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因此,需要认真研究高校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体系建设问题,而培训体系的建设工作需要从功能定位、运行模式、培训原则与内容和保障措施四方面入手。

二、功能定位

高校针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不同于传统的学历式教育,其重点在于培养乡村旅游在职人员的旅游经营管理、服务等实用性较强的能力。这就决定了培训体系的功能定位需要满足以下几方面。

1、满足技能性实践教学需要

针对乡村旅游人才的培训工作,需要高校调整定位,将其区别于普通学历教育,在一定理论基础上,加强餐饮娱乐设备操作、旅游服务演练等实践性专业课程的教学。这类课程是培训学员从业基本技能的训练项目,也是乡村旅游服务业各个技能点的具体体现。通过环节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后,再加以实验实训加强对理论的理解,从而完成对培训学员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

2、满足综合性实践教学需要

综合性的实践教学是对各个技能点的全面整合,是解决乡村旅游操作的全面流程。部分实践教学可以在高校校内的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有的则需要到企业实际顶岗完成。此类课程对高校校内实训基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能够真实反映乡村旅游企业的实际环境,还能具备乡村旅游企业相同的社会服务功能。

3、满足培训学员技能发展和特长训练的要求

乡村旅游培训工作一方面是在为乡村旅游业提供人才储备,另一方面也是在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素质。部分培训学员在专业领域有更强的技能需求或创新意识,也有部分培训学员今后并不从事乡村旅游业。因此,高校要为各种学员提供必要的实践和创新环境,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实践水平、完成创新成果、提高高校和专业的知名度及声誉。

三、运行模式

当前高校培训体系的运行模式与市场化有很大的距离,行政化痕迹较为明显,自身造血和循环功能不佳,这对于高校培训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是较为不利的,因此需要大胆探索建立市场化运行模式。主要措施如下。

1、高校培训工作可以考虑建立独立的培训实体

培训工作需要引入市场运作机制,采用多种组织形式建立相对独立的培训实体,政府和高校在开始阶段投入一定的资源外,还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使培训实体有较为灵活的运营体制和发展空间,从而为培训实体接入市场开展包括技术服务、技能鉴定和培训等业务。高校培训实体要积极面向市场,开展订单培训,不断开发出新的适合乡村旅游市场需要的培训项目,把开拓培训市场作为高校培训生存和发展的主线;要整合资源,积极开展智力服务,发挥高校的科研和师资优势,在培训市场占据一定的地位。

2、高校培训实体内部实行制度化管理

以项目制为核心,将培训项目按照市场化规律运作,自主运作培训项目、自负培训成本、自定培训效益分配方案,从而充分调动培训团队的积极性和潜能。同时构建项目责任制,规范培训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使相关责任人在开展培训工作时按规定行使职权,并承担相对应的责任以及获取相应的收益。最后则是要打造目标考核制,在落实培训目标的前提下,形成考核办法并用以检查和督促培训工作,最终按照考核结果支付培训工作的各类福利待遇。

3、实现资金的多元化

培训工作的资金来源可分为三类,即政府、企业和高校。政府有义务关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问题,所以培训资金的来源主要以政府为主,高校机构是企业员工的培训方,企业是受益方,所以也有责任为员工培训分担相应的资金。政府可考虑通过财政拨付成立“高校乡村旅游培训专项基金”,并将之纳入预算体系,其中培训乡村旅游员工的费用应该以政府成立的专项基金为主;员工所在企业可以通过订单培训的方式,缴纳一定的培训费用给高校培训机构,以弥补高校培训工作的资金缺口。通过资金分流,能有效地解决由于资金不足而造成的高校培训工作缺乏积极性的问题。

四、培训原则与内容

与普通学历教育相比,由于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同、教育的目的和性质也有所不同。目前,普遍认为乡村旅游人才应具备旅游职业道德、乡村历史文化知识、旅游现场服务技能等主要素质。高校培训体系在培训原则和内容方面都需要和普通学历教育有所区别。

1、培训原则

高校培训体系要制定针对乡村旅游人才培训的原则,以满足培训对象接受培训的目的。(1)实用性原则。从业者来参加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脱贫致富的技能和经验,因此需要在开展培训工作前,首先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自身的培训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尤其需要重点针对旅游从业人员在工作或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2)阶段性原则。参加培训的农村学员其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文字的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差。为此,对学员们的培训应该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的培训内容也应有所不同。(3)可操作性原则。要针对农村学员和其所在的乡村旅游企业类型和行业规模等情况,按照实用与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不同内容、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培训,使培训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实际效果。(4)适用性原则。面向农村学员的培训要符合适用性原则。由于接受培训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知识背景等因素有所不同,各地发展乡村旅游的阶段和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情况也不同,不同时期人们的培训需求和整个社会对培训的要求都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培训模式必须体现出所处时代的特点,要紧跟时代的脚步,需要注意对象的适用性、地区的适用性和时间的适用性。

2、培训内容

在开展乡村旅游培训时,应按照乡村旅游发展的要求和行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科学合理地构建培训课程体系,所开设的课程要有针对性,要有重点、有层次和阶段性。在形成相应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合理选择或自主编写与本地实际相符的培训教材,以利于将真实有效的信息通过课程和教材等媒介传递给基层管理部门的干部职工和广大的乡村旅游经营户,从而保证培训目标的顺利实现。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我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内容总体上包括职业道德、服务技能、法律法规、卫生安全知识、现代经营理念、仪容仪表、历史民俗知识、语言表达等。细化下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乡村旅游的基本理论。包括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和发展模式,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历程及现状,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状况等。这一方面的培训旨在提高参与各方对乡村旅游的基本认识,并在部分重要的观念上达成共识。(2)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包括深入准确地对本地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认知,保护与开发当地的乡村旅游资源,打造乡村旅游产品,协调旅游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等。这可以调动当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从而使乡村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3)乡村旅游市场开拓问题。包括乡村旅游市场现状、市场的细分和定位、市场的开拓、区域内外的合作经营等。通过这方面的培训,使广大农村地区接受现代市场观念,并通过自主创新活动不断推动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4)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法律与政策问题。包括与乡村旅游有关的各种法律法规、政策导向与具体扶持措施等。这是顺应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引导基层政权组织依法管理和市场经营主体依法经营的有效手段。(5)乡村旅游的规范发展问题。包括餐饮卫生和安全管理规范、住宿卫生和安全管理规范、消防安全管理规范、紧急救援管理规范、医疗卫生管理规范等。这方面的内容是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的必要措施,是提升乡村旅游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6)乡村旅游的操作技能。包括餐饮和客房服务、与游客沟通与交流、特色娱乐方式的操作、市场营销与开拓的技能、企业管理的理念与方式等。这方面的培训内容是最直接,也是效果最显著的,能够充分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同时也是最容易为培训对象认可和掌握并取得成效的部分。

五、保障措施

针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无法由单个高校独立完成,要将区域内的各高校纳入培训工作的整体体系中,需要行政机关、企业和社会团体共同为之提供完善的保障措施。

1、整合高校优质资源,建立有重点、分层次的区域乡村旅游培训体系

要结合各高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条件等因素,对应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培训进度,以培训内容为分工标准,将各类高校整合为一个有机的培训体系。如农业类高校的农业种植和园林绿化;旅游类高校的景区管理、餐饮制作、客房服务;法律类高校的法律政策等。同时,根据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要求,改变目前一个地区的学员由同一所高校完成全部培训任务的现状,将培训对象按照培训体系的层次轮流接受各类高校的培训。制订并优化区域范围内乡村旅游培训对象的培训时间安排,并通过示范效应和帮扶机制的发挥,使当地乡村旅游培训对象都能获得相应的培训机会。

2、培养并共享区域内高校培训讲师资源,企业对应建立助理讲师团队

按照统一的标准,在区域内所有高校范围内遴选出优秀的乡村旅游培训讲师,形成区域性乡村旅游培训的核心讲师团队,而不仅限于少数高校,该团队内的讲师可按照培训工作的需要而实现共享。高校培训团队主要负责对乡村旅游业相关基层人员的培训,同时企业也可以在各地的行业企业内挑选、培养并形成遍及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助理讲师团队,作为培训讲师体系的重要补充力量。高校培训团队和企业内部的助理讲师团队间建立起信息交流以及合作机制,对所在区域的乡村旅游从业者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通过双方的合作,使乡村旅游的培训工作摆脱目前的运动式培训,形成一种长效的培训机制。

3、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和信息反馈机制

由于目前各高校分别承担培训任务,考核制度和信息反馈机制不尽相同,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和反馈没有统一的标准,无法对高校的培训工作实现有效监督,也无法对培训对象所在企业给予考核评价。因此,需要第三方机构统一制定完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考核制度和信息反馈机制,这是推动培训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必要途径。要改变培训“管学不管考”的现状,就要利用考核来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从而认定各参与培训高校的工作业绩。建立培训考核体系,要根据所培训的内容和对象,制定科学可行、操作性强、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考核办法,以此推动培训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通过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培训对象和游客对培训效果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调整培训计划,使乡村旅游培训工作不断得以完善。乡村旅游业与社会福利事业有根本的区别,要让乡村旅游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做到从业人员的优胜劣汰,提升产业的质量和水平,还需要政府和协会会同相关机构,建立执业资格和从业标准。通过对执业资格的考核,彻底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层次,提升乡村旅游从业者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幼君:试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

[2]冯清: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推动乡村旅游健康发展[J].市场论坛,2010(7).

[3]邹淑珍、焦庚英: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J].教育技术月刊,2008(9).

[4]陆素洁:如何开发乡村旅游[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5]罗辉:乡村旅游人才培训体系构建[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3).

乡村旅游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职业培训;淮安

淮安生态环境优越,农业资源丰富,农耕文化底蕴深厚,发展乡村旅游具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和广阔的市场前景。然而随着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诸如生态环境问题、以旅助农机制问题,特别是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低下问题。由于旅游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是旅游业的窗口,旅游景区的形象、文化等都是通过旅游从业人员向外传播的。所以,要提高乡村旅游的形象、加快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

1.淮安市乡村旅游现状分析

1.1乡村旅游迅猛发展

在淮安市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迅猛,不少景点已较为成熟,全市乡村旅游的综合效益显著。 特别是淮扬菜美食文化节、盱眙龙虾节、金湖荷花节、涟水白鹭节、洪泽湖水上运动会等节庆的成功举办,以及对旅游市场高起点的规划和培育,让淮安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不断攀升,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1)乡村旅游游客接待量增长迅猛。淮安市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通过规划、培育和宣传,乡村旅游已蓬勃发展起来。铁山寺的“农家乐”、白马湖的“渔家乐”、洪泽的“水上人家”等诸多乡村旅游项目每年都吸引了众多来自上海、山东、安徽等周边省、市的游客。淮安市乡村旅游的游客接待人数占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的1/4,已发展成为全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淮安在加大乡村旅游对外宣传的同时,不断推进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经过近年的发展,全市乡村旅游区(点)接待服务设施具备了一定规模,均已具备旅游交通指示牌、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中心、标志牌等硬件设施。许多乡村旅游点建起了乡村度假别墅、农家饭庄、售货点等旅游服务设施,如老子山温泉山庄、白马湖渔家乐接待中心,还有集餐饮、住宿于一体的渔家乐餐饮船、渔家乐别墅等。

1.2淮安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管理分散,市场辐射力较弱。淮安市乡村旅游大都是经营者自行开展的,是在学习、模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市场规模较小,且大多依靠农户自行招商、自我管理。从业人员没有经营理念,没有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的价值,并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和认识不足。部分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更缺少对项目的精心包装、策划与推介,市场辐射能力较弱,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有限,市场占有率低。

(2)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带动作用有待提升。大多数企业不存在规模经济,产品开发和经营方式简单粗放,生态意识不强,成本居高不下,布局不合理,特色不鲜明。同时,由于当前乡村旅游经营者文化水平较低,缺乏长远目光,对于高新技术引用存在障碍,因此,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链的延伸,配套服务和标准化(规范管理)方面需进一步提升。

(3)经营项目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随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游客已不再满足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购农家物”的低端单一型农家乐,而是转变为以参与、体验为核心的高端休闲度假新需求。但淮安市部分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突出,产品缺乏特色。

2.淮安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现状分析

2.1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结构配置不合理

近年,由于农村老龄化速度加快,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农村较高文化素质的中青年人大量流向城市,农村大学生返农比例过低,致使乡村从业人员结构配置呈现以下特点:女劳力多,年龄偏大者多,文化程度偏低者多,无技能者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2.2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管理不规范,培训不到位

许多经营者存在小农思想,注重短期效益,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和教育,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欠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加之管理不规范、培训不到位,很难让游客满意和满足市场需求。

2.3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人才缺乏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培养,在景点景区的规划宣传中,旅游规划相关人员和导游作用不容忽视。淮安市从事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人当中,懂旅游的人不多,在全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中,专业层次较低,专业结构单一,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深、不透,指导力不强。因此,要实施人才兴旅的战略,加强对乡村休闲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经营和服务能力,提升乡村休闲载体的接待档次,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

3.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的相关措施

3.1政府重视,精心谋划,健全机构,强化培训

一是组建机构。为确保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有效进行,淮安市应当成立专门的旅游行业技能培训领导机构,形成部门齐抓共管、全力推进的工作机制;二是落实资金。为抓好培训工作,应当加大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开展旅游行业服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培训。三是聘请师资。为确保培训质量,可以聘请市域内有培训资质且师资力量雄厚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给学员授课,提高培训质量;四是建立基地。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效的培训方法,可以和市域内多家酒店、旅行社、职业院校合作,建立培训基地,构筑培训实习平台,确保培训质量;五是抓好宣传。为扩大培训工作影响面,积极深入各个乡镇,开展培训宣传,动员、组织全市有志从事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参加培训。

3.2加强指导,统筹协调,贴近实际,提高培训质量

(1)加强调研,分类指导,确保质量。在开展培训工作前,应当根据群众的需要和产业区域布局,充分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按照“群众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群众想学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原则,收集群众所急所盼的信息,按照培训部门、参训人员、区域条件进行整理归类,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解答和集中培训,增强培训的互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贴近实际,创新形式,注重实效。由于乡村从业人员思想观念落后,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所以应对从业人员进行服务意识、业务技能、安全管理、旅游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服务水平,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培训方式上,力求创新,重点以定点培训机构为主阵地,以示范实习基地和“农家课堂”为载体,结合旅游产业做文章,不断把培训工作引向深入。

3.3创新模式,因材施教,增强培训效果

(1)鼓励和指引返乡农民工参加旅游培训,强化在旅游服务行业中实现创业。在培训工作中,我们把返乡农民工培训和旅游服务行业培训结合起来,鼓励和支持返乡农民工参加培训并在旅游服务行业中实现创业。

(2)集中授课和实地教学相结合。高层次的管理人员、企业经营者及公共课师资实行集中封闭式培训,农民培训则组织讲师团深入到乡、镇、村进行实地培训,将职业培训课堂搬到农家门口,使从业人员更新服务理念,掌握服务技能,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

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职业技能,进一步影响当地旅游形象建设及旅游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淮安市应进一步加大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工作力度,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内容,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动该市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鸿,吉根宝.江苏乡村旅游连锁经营研究[J].区域经济,2009(11)

[2]唐文君.职业院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1)

乡村旅游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乡村旅游;培训;体系;建设

基金项目:2012年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课题,高校培训基地建设研究,编号:12SA058。

一、引言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大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在乡村旅游业初期,农民可以从事较为基础的旅游服务,但随着乡村旅游业的深入发展,其高水平人才短缺的不足开始日渐凸显,人才缺口已成为限制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大多数从业者已经不能够适应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经过系统学习、有文化、懂经营和管理的专门人才,这就必须依靠高校等机构进行专门的培训。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要行使服务社会的功能,发挥自身优势服务于人才培养、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高校乡村旅游人才培训体系的建设成效直接决定了今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因此,需要认真研究高校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体系建设问题,而培训体系的建设工作需要从功能定位、运行模式、培训原则与内容和保障措施四方面入手。

二、功能定位

高校针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不同于传统的学历式教育,其重点在于培养乡村旅游在职人员的旅游经营管理、服务等实用性较强的能力。这就决定了培训体系的功能定位需要满足以下几方面。

1、满足技能性实践教学需要

针对乡村旅游人才的培训工作,需要高校调整定位,将其区别于普通学历教育,在一定理论基础上,加强餐饮娱乐设备操作、旅游服务演练等实践性专业课程的教学。这类课程是培训学员从业基本技能的训练项目,也是乡村旅游服务业各个技能点的具体体现。通过环节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后,再加以实验实训加强对理论的理解,从而完成对培训学员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

2、满足综合性实践教学需要

综合性的实践教学是对各个技能点的全面整合,是解决乡村旅游操作的全面流程。部分实践教学可以在高校校内的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有的则需要到企业实际顶岗完成。此类课程对高校校内实训基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能够真实反映乡村旅游企业的实际环境,还能具备乡村旅游企业相同的社会服务功能。

3、满足培训学员技能发展和特长训练的要求

乡村旅游培训工作一方面是在为乡村旅游业提供人才储备,另一方面也是在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素质。部分培训学员在专业领域有更强的技能需求或创新意识,也有部分培训学员今后并不从事乡村旅游业。因此,高校要为各种学员提供必要的实践和创新环境,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实践水平、完成创新成果、提高高校和专业的知名度及声誉。

三、运行模式

当前高校培训体系的运行模式与市场化有很大的距离,行政化痕迹较为明显,自身造血和循环功能不佳,这对于高校培训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是较为不利的,因此需要大胆探索建立市场化运行模式。主要措施如下。

1、高校培训工作可以考虑建立独立的培训实体

培训工作需要引入市场运作机制,采用多种组织形式建立相对独立的培训实体,政府和高校在开始阶段投入一定的资源外,还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使培训实体有较为灵活的运营体制和发展空间,从而为培训实体接入市场开展包括技术服务、技能鉴定和培训等业务。高校培训实体要积极面向市场,开展订单培训,不断开发出新的适合乡村旅游市场需要的培训项目,把开拓培训市场作为高校培训生存和发展的主线;要整合资源,积极开展智力服务,发挥高校的科研和师资优势,在培训市场占据一定的地位。

2、高校培训实体内部实行制度化管理

以项目制为核心,将培训项目按照市场化规律运作,自主运作培训项目、自负培训成本、自定培训效益分配方案,从而充分调动培训团队的积极性和潜能。同时构建项目责任制,规范培训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使相关责任人在开展培训工作时按规定行使职权,并承担相对应的责任以及获取相应的收益。最后则是要打造目标考核制,在落实培训目标的前提下,形成考核办法并用以检查和督促培训工作,最终按照考核结果支付培训工作的各类福利待遇。

3、实现资金的多元化

培训工作的资金来源可分为三类,即政府、企业和高校。政府有义务关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问题,所以培训资金的来源主要以政府为主,高校机构是企业员工的培训方,企业是受益方,所以也有责任为员工培训分担相应的资金。政府可考虑通过财政拨付成立“高校乡村旅游培训专项基金”,并将之纳入预算体系,其中培训乡村旅游员工的费用应该以政府成立的专项基金为主;员工所在企业可以通过订单培训的方式,缴纳一定的培训费用给高校培训机构,以弥补高校培训工作的资金缺口。通过资金分流,能有效地解决由于资金不足而造成的高校培训工作缺乏积极性的问题。

四、培训原则与内容

与普通学历教育相比,由于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同、教育的目的和性质也有所不同。目前,普遍认为乡村旅游人才应具备旅游职业道德、乡村历史文化知识、旅游现场服务技能等主要素质。高校培训体系在培训原则和内容方面都需要和普通学历教育有所区别。

1、培训原则

高校培训体系要制定针对乡村旅游人才培训的原则,以满足培训对象接受培训的目的。

(1)实用性原则。从业者来参加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脱贫致富的技能和经验,因此需要在开展培训工作前,首先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自身的培训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尤其需要重点针对旅游从业人员在工作或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

(2)阶段性原则。参加培训的农村学员其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文字的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差。为此,对学员们的培训应该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的培训内容也应有所不同。

(3)可操作性原则。要针对农村学员和其所在的乡村旅游企业类型和行业规模等情况,按照实用与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不同内容、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培训,使培训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实际效果。

(4)适用性原则。面向农村学员的培训要符合适用性原则。由于接受培训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知识背景等因素有所不同,各地发展乡村旅游的阶段和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情况也不同,不同时期人们的培训需求和整个社会对培训的要求都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培训模式必须体现出所处时代的特点,要紧跟时代的脚步,需要注意对象的适用性、地区的适用性和时间的适用性。

2、培训内容

在开展乡村旅游培训时,应按照乡村旅游发展的要求和行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科学合理地构建培训课程体系,所开设的课程要有针对性,要有重点、有层次和阶段性。在形成相应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合理选择或自主编写与本地实际相符的培训教材,以利于将真实有效的信息通过课程和教材等媒介传递给基层管理部门的干部职工和广大的乡村旅游经营户,从而保证培训目标的顺利实现。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我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内容总体上包括职业道德、服务技能、法律法规、卫生安全知识、现代经营理念、仪容仪表、历史民俗知识、语言表达等。细化下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乡村旅游的基本理论。包括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和发展模式,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历程及现状,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状况等。这一方面的培训旨在提高参与各方对乡村旅游的基本认识,并在部分重要的观念上达成共识。

(2)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包括深入准确地对本地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认知,保护与开发当地的乡村旅游资源,打造乡村旅游产品,协调旅游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等。这可以调动当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从而使乡村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

(3)乡村旅游市场开拓问题。包括乡村旅游市场现状、市场的细分和定位、市场的开拓、区域内外的合作经营等。通过这方面的培训,使广大农村地区接受现代市场观念,并通过自主创新活动不断推动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4)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法律与政策问题。包括与乡村旅游有关的各种法律法规、政策导向与具体扶持措施等。这是顺应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引导基层政权组织依法管理和市场经营主体依法经营的有效手段。

(5)乡村旅游的规范发展问题。包括餐饮卫生和安全管理规范、住宿卫生和安全管理规范、消防安全管理规范、紧急救援管理规范、医疗卫生管理规范等。这方面的内容是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的必要措施,是提升乡村旅游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6)乡村旅游的操作技能。包括餐饮和客房服务、与游客沟通与交流、特色娱乐方式的操作、市场营销与开拓的技能、企业管理的理念与方式等。这方面的培训内容是最直接,也是效果最显著的,能够充分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同时也是最容易为培训对象认可和掌握并取得成效的部分。

五、保障措施

针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无法由单个高校独立完成,要将区域内的各高校纳入培训工作的整体体系中,需要行政机关、企业和社会团体共同为之提供完善的保障措施。

1、整合高校优质资源,建立有重点、分层次的区域乡村旅游培训体系

要结合各高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条件等因素,对应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培训进度,以培训内容为分工标准,将各类高校整合为一个有机的培训体系。如农业类高校的农业种植和园林绿化;旅游类高校的景区管理、餐饮制作、客房服务;法律类高校的法律政策等。同时,根据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要求,改变目前一个地区的学员由同一所高校完成全部培训任务的现状,将培训对象按照培训体系的层次轮流接受各类高校的培训。制订并优化区域范围内乡村旅游培训对象的培训时间安排,并通过示范效应和帮扶机制的发挥,使当地乡村旅游培训对象都能获得相应的培训机会。

2、培养并共享区域内高校培训讲师资源,企业对应建立助理讲师团队

按照统一的标准,在区域内所有高校范围内遴选出优秀的乡村旅游培训讲师,形成区域性乡村旅游培训的核心讲师团队,而不仅限于少数高校,该团队内的讲师可按照培训工作的需要而实现共享。高校培训团队主要负责对乡村旅游业相关基层人员的培训,同时企业也可以在各地的行业企业内挑选、培养并形成遍及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助理讲师团队,作为培训讲师体系的重要补充力量。高校培训团队和企业内部的助理讲师团队间建立起信息交流以及合作机制,对所在区域的乡村旅游从业者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通过双方的合作,使乡村旅游的培训工作摆脱目前的运动式培训,形成一种长效的培训机制。

3、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和信息反馈机制

由于目前各高校分别承担培训任务,考核制度和信息反馈机制不尽相同,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和反馈没有统一的标准,无法对高校的培训工作实现有效监督,也无法对培训对象所在企业给予考核评价。因此,需要第三方机构统一制定完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考核制度和信息反馈机制,这是推动培训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必要途径。要改变培训“管学不管考”的现状,就要利用考核来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从而认定各参与培训高校的工作业绩。建立培训考核体系,要根据所培训的内容和对象,制定科学可行、操作性强、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考核办法,以此推动培训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通过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培训对象和游客对培训效果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调整培训计划,使乡村旅游培训工作不断得以完善。乡村旅游业与社会福利事业有根本的区别,要让乡村旅游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做到从业人员的优胜劣汰,提升产业的质量和水平,还需要政府和协会会同相关机构,建立执业资格和从业标准。通过对执业资格的考核,彻底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层次,提升乡村旅游从业者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陈幼君:试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

[2] 冯清: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推动乡村旅游健康发展[J].市场论坛,2010(7).

[3] 邹淑珍、焦庚英: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J].教育技术月刊,2008(9).

[4] 陆素洁:如何开发乡村旅游[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乡村旅游培训范文第6篇

【关键词】广西乡村旅游 高技能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116-03

广西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广西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和建设广西旅游强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调查表明,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人才问题已影响广西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为此,本文在对广西27个农业旅游示范点从业人员学历和接受培训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就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探讨,旨在为培养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出谋划策。

一、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及其对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

(一)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含义和特征。《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中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根据这一解释,结合乡村旅游行业的特点,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应该是:既有一定的旅游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高的服务技能和较强的分析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关键问题和疑难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乡村旅游一线岗位服务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两个关键词是“乡村”和“高技能”。“乡村”突出了此类人才的职业领域;“高技能”突出了此类人才的职业能力。因此,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不同于一般的高技能人才,也不同于普通的旅游高技能人才。因为它“乡村”的职业领域,使得它具有较强的旅游专业性、乡村地域性和业务复杂性特征;因为它“高技能”的职业能力,使得它有别于普通旅游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和中等旅游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总的来说,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具有实践能力较强、理论知识较好、乡村地域突出、专业特色较强等特点,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层次构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乡村旅游人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对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对于广西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近年来,广西乡村旅游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全区已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209家,其中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4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示范点4个;建立休闲农业园288个,涉及种养面积36.8万亩;乡村旅游点达1000多个,农家乐3000多家,分布在全区14个市、90多个县(市、区)。据调查,目前广西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人员已达数十万之众,仅桂林阳朔县就达5万人。在这个庞大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中,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服务技能较差的现状已经逐渐暴露出来,并已成为广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一个瓶颈。

目前广西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资源依托型和政策依赖型的初始发展阶段,其发展主要体现在量的增长而非质的提升。许多乡村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点由于缺乏高效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都比较薄弱,经济效益较为低下,有些甚至由于巨大的经济压力而处于停止经营状态。随着全国各地乡村旅游产品规模的逐步增加和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市场的竞争也将日渐激烈。今后,广西乡村旅游的发展重心必然由量的扩张转移到质的飞跃上来。为此,乡村旅游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将成为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使得他们在较大规模的乡村旅游企业中成为管理者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而在较小规模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中又可以独当一面。在整个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他们是众多乡村旅游一线服务人员学习的榜样,承担着对广大一线乡村旅游服务人员“传、帮、带”的重任。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乡村旅游产品的生产与营销、乡村旅游接待的培养与服务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必须加强对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二、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渠道主要有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培养和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在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培养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据广西旅游局和广西教育厅提供的信息,广西目前有42所高等院校开设旅游专业,旅游类在校生规模(含中职教育学生)约3万人,其中旅游高职高专学生约1万人。统计显示,广西旅游高职高专教育涉及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景区管理、旅游策划、导游服务与管理、旅行社管理、涉外旅游管理、旅游工艺品设计、旅游外语等专业。在广西旅游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比重不断提高。此外,广西的旅游教育与行业联系日益紧密,旅游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2012年,我们对广西桂林、南宁、柳州、北海、钦州、防城港、河池等7个市27个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4903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本科文凭的从业人员129人,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2.63%;有高职高专文凭的从业人员358人,占7.30%。

在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方面,各种类型的培训工作已经逐步展开,培训工作总体效果良好。在我们随机抽样调查的27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中,有18个乡村旅游示范点的从业人员接受过一次以上的岗位工作培训,占调查总景点数的66.67%;接受过相关岗位工作培训的为3079人次,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62.80%。其中,到各类院校进修过相关课程培训的共131人次,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2.67%;参加过3天以上(含3天)乡村旅游培训班的共642人次,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3.09%。调查结果表明,各类培训工作使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行业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他们学习到了掌更多的旅游行业文化知识,服务技能有所增进,服务意识有所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加强,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特色旅游开发理念逐步养成,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不断翻新,乡村旅游环境卫生状况不断改善,景点接待能力逐步提高,游客接待量稳步增长。

(二)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未引起足够重视。如前所述,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在广西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调查结果表明,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并未得到相关管理部门和乡村旅游企业(点)的足够重视。首先,对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相关问题认识不清。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作为乡村旅游人才结构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层次,应该具备哪些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胜任哪些具体岗位工作?是否需要进行高技能资格认证?相关管理部门对于这些问题并未认真思考和研究。多数管理者认为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与其他乡村旅游服务人员之间只是能力的差异,而没有类型上的差别。其次,没有建立起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相关教育培养机制。如前所述,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培养和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但调查发现,广西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对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极为有限。在广西目前开设旅游专业的42所高等院校中,没有一所院校开设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方面的专业,甚至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在岗位再教育培训方面,广西至今依然没有制订专门而统一的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岗位培训方案或机制。

2.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未能满足乡村旅游发展需求。首先,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还不能满足广西乡村旅游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虽然广西目前每年毕业的旅游高职高专学生多达近万名,但是,由于各旅游高校教育在培养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招生对象等方面几乎没有专门针对乡村旅游而开展,加上由于绝大多数乡村旅游点远离城市,从业人员在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和生活条件等方面较为艰苦,因此大多数旅游高校毕业生并不愿意到乡村旅游点工作。调查显示,效益较好的乡村旅游示范点中,仅有9.93%的从业人员具有高职高专以上文凭(包括高职高专文凭),且其中有多达53.2%的文凭并非旅游相关专业。其次,广西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力度小,覆盖面窄。广西旅游局与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曾于2010~2011年组织开展“全区全面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大培训”工作,但截至2012年7月,随意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仅有约66.67%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曾接受到一次以上的各类旅游岗位培训。这其中如果除去培训工作做得比较好的桂林世外桃源农业旅游示范点,其他17个乡村旅游示范点每年(旅游经营年数)平均培训不到1次(仅为0.83次);17个示范点仅有52人到院校进修过旅游相关内容,只有620人参加过3天或3天以上乡村旅游培训班,有1731人参加过3天以下的培训,分别占总人数(4481人)的1.16%、13.84%和38.63%。不少乡村旅游示范点认为,各类乡村旅游培训活动过少且内容不够全面系统,希望能有机会接受更多更系统全面的培训活动。绝大多数乡村旅游示范点反映,他们急需文化水平高、业务素养好的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强烈需要引进或培训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旅游规划策划人才、宣传促销人才、种养和手工技术等专业技能人才、餐厅和导游服务等接待服务人才以及乡村旅游演艺人才。

三、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引导职能作用。鉴于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特点,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一项任务繁重的教育工程,必须发挥旅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业等政府职能部门的组织协调功能,引导开展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一是组织做好全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调查和全区乡村旅游从业人才需求现状调查;二是根据全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结合乡村旅游管理规范,制定相关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政策,确定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相应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培养机制;三是协调相关院校与乡村旅游企业(点)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关系,明确各方职责,落实各项教育和培训工作任务。

(二)充分发挥广西旅游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广西旅游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旅游职业院校既具备旅游基础理论知识教育条件,又具备旅游实践技能培训条件,是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但是,当前广西乡村旅游产业高速发展与旅游学科自身建设不足存在着矛盾。自治区旅游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农业厅与教育厅等相关机关部门应通力协作,积极引导旅游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办学模式,充分发挥广西旅游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培养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例如,在桂林旅游高等学校等院校开设乡村旅游管理专业,对就读者给予考分优惠和学费补贴;还可采取“高校+地方政府+乡村旅游企业(点)”等人才合作培养模式,根据各地乡村旅游企业(点)的具体人才培养要求,“订单式”培养和培训人才。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用型旅游人才就业竞争力。

(三)完善乡村旅游种养、手工技能等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乡村旅游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具有专业特色性强、知识面广的特点。除旅游学科相关文化知识外,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还应掌握生态农业种植、特种动物生态养殖、传统手工制作等专业知识和技艺。而这些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艺的培养,可通过相关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由各相关职业技术院校组织实施,也可直接由各乡村旅游企业(点)根据具体需要,联系相关培训部门或行业机构进行培训。

(四)做到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技能教学的紧密结合。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做到旅游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和旅游实践操作技能教学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基础理论知识是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素质基础,实践操作技能是其能力的体现,两者缺一不可。具体做法:一是根据当今和未来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需求进行认真调查分析;二是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科学系统地制定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和技能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采用“订单式”办学等方式调动乡村旅游企业(点)参与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灵活采用知识讲授、理论分析、案例教学、观摩学习、个案讲解、现场示范、集体讨论等多种教育和教学方法。

广西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型人才严重缺乏,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更是严重不足,人才已成为影响广西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要解决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首先必须从认识入手,政府管理部门和乡村旅游企业都要充分认识到高技能人才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采用院校培养和部门培训两条脚走路的方式,以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再次,根据乡村旅游牵涉专业面广的特点,要调动社会相关行业参与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最后,要建立起乡村旅游发展调查分析机制,并根据调查结果和未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培养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许燕裕.广西乡村旅游发展显成效 [EB/OL].(2012-04-24)[2012-10-08].http:///gjw_zt/jtly/gxclyfz/kan/

201204/t20120424_423076.htm

[2]梁昆.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3]郭满女.广西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1(7)

[4]陈幼君.试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

[5]周志宏.乡村旅游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和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

[6]于春雨.关于我国旅游专业人才状况的分析[J].旅游纵览,2011(2)

[7]孙飒.高职院校旅游类人才培养和就业问题的相关调查研究[J].价值工程,2011(18)

[8]罗辉.乡村旅游人才培训体系构建[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3)

乡村旅游培训范文第7篇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村劳动力的主力和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转移的主要人群,其职业技能高低不但影响就业水平,而且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制约作用。“十三五”时期,在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特点,提出职业教育策略,对于提高其职业技能,满足乡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旅游产业对多元化、高水平劳动力资源的需求意义重大。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乡村旅游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不断调整,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村户籍人口中的主体力量。近年来,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人数的比例已超过45%。与他们的父辈相比,他们自身的就业条件和所处的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和需求更加明确。发展乡村旅游、吸纳新生代农民工就地就业是我国实施旅游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期间,全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10%以上贫困人口脱贫,旅游脱贫人数达1000万人以上。目前,我国12.8万贫困村中至少有50%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贫困村又可以带动70%的贫困户脱贫。“十三五”时期,研究基于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对于提升新生代农民就业能力和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

1弥补“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新生代农民不愿意被“城镇化”问题

我国城镇化建设使得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被市民化,到2016年初,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6.1%,但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比较低(37%左右),距离到2020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45%的目标还有一段差距。虽然许多进行城镇化试点的中小城市已经全面放开农民进城落户,但是农民进城落户的意愿普遍不高。特别是经济较好的乡村,农民在城镇购房居住、满足子女受教育需求的比例上升,但是愿意放弃农村户籍的人数增长缓慢。2011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研究发现,有12.9%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回乡定居。[1]到2013年,全国新生代农民工有12528万人,这些新生代农民工中有2467万人留在农村,占到当年新生代农民工总人数的19.69%,占本地农民工总人数的23.99%,是当地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劳动力的重要来源。

2吸引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乡村经济发展,缓解农村养老问题

在一些乡村旅游发达的地区,随着新农村建设深入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乡村面貌得到改观,为留在本地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他们通过参与旅游服务和创业,提高了就业质量和生活水平。在一些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地区,一些外出打工的新生代农民工回农村经营特色农家乐、旅游电子商务公司,有的从事农产品种植、家禽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年收入远远超过在外打工收入。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村里以留守老人、妇女、儿童为主,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近五年来,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60岁以上的老人没有收入,儿女外出打工,养老问题无法解决。乡村旅游能够使新生代农民工在本地就业,可有效缓解这一问题。

3基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研究缺乏

目前,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和培训研究。从2013年到2016年,在中国知网上以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为篇名的论文有74篇,以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为主题的文章有79篇,这些文章或是基于实证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研究,或是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现状、需求、模式、政策以及高职院校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方面的功能等方面的研究。二是基于城镇化(市民化)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研究。从2011年到2016年,在中国知网上以城镇化(市民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为主题的论文有22篇。三是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教育研究。从2011年到2016年,中国知网上以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教育为主题发表的文章有21篇,其中实证论文3篇,其余则论述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教育、培训和能力提升、创业的机制和意愿等。未能从乡村旅游发展角度,对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就近就业、提高他们的就业质量、缓解当地社会问题进行研究。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

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提高,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数所占比例明显减少,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明显增加,[2]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广泛,接受新兴事物能力和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意愿越强,对于职业技能培训的实用性越关注。[3]新生代农民工中有87.3%的人没有从事过任何农业生产劳动,他们中许多人期望成为老板或者从事收入较高、比较体面舒适的工作,并且注重精神生活的满足。同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新生代农民工选择从事三产类的人数比例逐渐上升。虽然有超过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务工,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真正融入城市比较困难。一部分在城镇打工的新生代农民工结婚生子之后,由于生活成本大增,就会返回农村就业,特别是女性农民工在婚育之后返乡留守的比例更高。一些在农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实现年收入数十万的新生代农民工为其他新生代农民工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使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和关注农村发展问题。

三、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新生代农民工总体受培训比例不高、参加职业培训的意愿不高

从全国范围来看,参加过职业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不能满足新常态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水平的需求。新生代农民工有参加高技能或者管理类的培训的切实需求。返乡或留在家乡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倾向于种植、养殖、经营、管理、创业等方面的工作,乐于参加基于当地经济资源条件的有针对性的管理经营和创新创业类培训,特别是费用较低、实用性强的培训项目。受到社会培训资源供给量限制和成本分摊机制制约,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必须自己承担大部分的培训成本。同时,一些企业组织农民工的培训方式不科学,占用农民工正常休息时间,补偿和奖励机制缺失,不能激发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这些因素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意愿。

2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内容、考核、保障机制不完善

从职业培训的工种和内容来看,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存在地区差异,对于在大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其参加的培训主要是生产制造类行业从业技能培训,在经济发展较慢的一些地级市和县级地区,由政府部门组织的农民工职业培训内容更多的是农机管理、农业种植类的,培训内容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需求存在差距。同时,大量学者从我国城镇化角度进行研究后发现,信息不对称使得组织、提供培训的政府机构、学校等与农民工的供求选择匹配度不高,培训导向与需求导向存在脱节。再则,组织层面的不科学性和监督考核机制缺失,使得培训效果受到影响,实际效果和利益诉求不一致,职业培训方式与结构的选择与新生代农民工现实条件未能达到完全吻合。而且,社会宏观环境的不完善和资金、制度的缺失,也制约了培训的开展。

3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项目不足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很快,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2014年,全国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民达3300万人。至2015年底,全国创建20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60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和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典型。但是在一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从事乡村旅游接待或者管理经营的人员并未得到有效的培训,制约了新生代农民工从事乡村旅游职业技能的提高。“十三五”时期,我国乡村旅游将向休闲、体验、度假转变,应开创乡村旅游的“食宿+”新模式。国家鼓励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和养老养生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开发,乡村旅游发展将体现多类型、各具特色的模式。[5—6]而且,我国要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促进2.2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村747万贫困人口脱贫。从目前一些由市一级旅游局承办的乡村旅游类培训项目来看,培训内容和层次不是很高,内容主要侧重服务标准、技能、道德,未大量涉及乡村旅游新兴业态经营管理。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体现乡村旅游与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养生、体育等的相对较少,休闲旅游创业、创意、经营、管理类项目培训不多。

4乡村旅游培训师资力量不足,各地区师资培训状况差异较大

我国乡村旅游起步晚,发展快。“十二五”时期,互联网产业与旅游行业的融合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加速发展和旅游产业链的丰富与调整,国民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然而,目前在我国的许多高职和中职院校旅游管理类教师乡村旅游的知识和技能尚处于积累阶段。许多高职院校没有乡村旅游管理类的课程,针对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旅游饭店经营、乡村旅游营销策划、组织乡村旅游商品生产经营等内容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不足。各省旅游局针对乡村旅游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旅游技能培训方面的师资培训工作尚未完全开展,高职院校乡村旅游研究的专门教师不足,全国许多地区的乡村旅游职业技能培训人员培训项目尚未全面深入展开。

四、乡村旅游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策略研究

1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培训

旅游管理部门和农业管理部门要将精准扶贫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有关基层管理部门对切实需要乡村旅游与相关产业职业技能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档案,根据农民工实际需求和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制订培训计划,并且应给予他们可持续的职业技能提升指导。要委托职业院校或者通过向第三方培训机构购买服务、通过引导旅游院校职业技能型教师对口支援等方式,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所需培训。同时,在扶贫资金中设立乡村旅游培训计划基金,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力度,做到专款专用,降低农民工参与培训的个人成本。相关企业要在管理制度上完善培训机制,与高校和培训机构实施订单式培养,对积极参与培训的农民工予以一定经济补贴,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与技能培训。目前我国各地都制定了相应的农民工培训计划,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将联合实施“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将在五年内资助150万名农民工提升学历层次和专业技能。各级地方政府和培训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工了解职业培训的信息和优惠政策,努力调动企业参与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扩大培训的受众面。

2优化培训内容,完善培训考核与保障机制

基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项目,当地旅游管理部门要充分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掌握水平,立足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基础和特色需求,在对当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需求进行摸底调查的前提下,选择一些乡村旅游新业态经营管理、产品开发、物流配送、养生休闲旅游产品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将集中学习与分散培训结合,鼓励农民工创业能手和模范参与“一带一”的师徒制培训;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考核制度,建立培训档案和长期跟踪评价制度,委托第三方机构考核培训效果;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保障体系,根据当地劳动力实际人数与需求,建立动态的培训资金评估体系,制定培训目标和资金分配计划,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保证培训资金的利用率。

3有针对性的开发乡村旅游类培训项目

乡村经济环境的改善和国家精准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强,以及许多拥有资源优势的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建成,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发展机会,也为在大城市有打工经历和职业技能,并且有了一定资本的新生代农民工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学者对河南省返乡创业农民工调查后发现,多选择中小城镇或者在自己家乡进行创业的返乡农民工占到有创业意愿的总人数的68.9%,而只有31.1%的返乡农民工选择大中型城市或者外地进行创业。[7]一些留在当地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也有着在当地创业的强烈意愿,并且倾向于第三产业的创业活动,比如农、林、牧、渔产品养殖、销售、深加工和旅游餐饮、住宿接待等。相关部门应该为新生代农民工、大学生村官、退役军人、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培训和经营管理、网络营销应用、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休闲民宿、客栈管理类培训,让他们获得在农村创业的技能。

4尽快培养一支懂得乡村旅游的师资队伍

乡村旅游类师资培训是当下旅游行业师资培训的热点问题。2015年,国务院提出“十三五”时期乡村旅游发展目标:扶持600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乡村旅游,实现每个重点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国每年通过乡村旅游带动2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全国建成6000个以上乡村旅游模范村,形成10万个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万家农家乐,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受益农民5000万人。[8]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重视对休闲农业所需人才的培养,而相应师资队伍的建设必不可少。因此,要选择一批具有乡村旅游理论和实践经验的职业院校教师、旅游行业协会成员、旅游经营户和企业家、乡村旅游管理负责人,通过实地参观考查和理论学习的方式,使他们掌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方法,并且能够切实参与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实施与考核的过程。

5通过各种途径强化培训效果

为了避免乡村旅游培训流于形式,培训组织部门要组织行业专家和高校专家,在进行认真考察分析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并且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方式,按照其已有职业技能水平对不同培训需求层次进行分类,从服务技能、管理经营、驾驶技能、组织策划、财务管理、网络应用技术、现代高科技农产品种植、养殖、深加工等方面组织培训内容,通过现场教学与远程授课、定期临场指导等多种手段,使参与培训的人真正掌握一项技能,并且应用于实践生产。为了保证培训质量,培训组织部门要制定严格的监督与考核机制,积极发挥基层村委会和社区的组织作用,切实对参加培训者进行技能考核和后期跟踪,并且逐步引导其实现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能力发展,并且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技能扩大化,专业化,带动或指导周边群众掌握相应技能,形成良性效应。

总之,在乡村旅游向全域化发展的背景下,利用各种方式激发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通过优化培训机制,提供优质培训师资,保证培训效果,使他们真正获得职业技能,满足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的人力资源需求,对于农村劳动力水平提升和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创新与顶层设计[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

[2]统计局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DB/OL].[20150429]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3]杨晶,邵林玉.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需求自述偏好与现实选择的一致性研究:基于江西省的调研[J].职业技术教育,2014(4):61—65.

[4]徐卫.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5]李金早.以农为本、以乡为魂建设中国美丽乡村[DB/OL].[20150818]来源:中国经济网.

[6][7]庄志浩.对教育提升返乡农民工创业能力的研究[J].成人教育,2016(4):40—44.

[8]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DB/OL].[20150811].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乡村旅游培训范文第8篇

发展乡村旅游既能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能振兴当地农业。乡村旅游的游客在游玩后会购买一些当地农作物、土特产、手工艺制品,不仅能丰富游玩项目更能增加农民受益。但是现阶段的乡村旅游中可供选择消费的项目稀少,往往是游客就餐完毕后便离开。农户的经营意识不到位,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不够,使许多农村品附加值无法提升,局限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过于迷信口碑传播,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

在信息传播多元的时代,许多专业旅游景点综合运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宣传已打开了知名度,创造大大小小旅游品牌。乡村旅游却仅停留在口口相传的“打游击”式宣传,优质的乡村旅游点需要游客“打听”才能找到,品牌打不出去,无法长远发展。然而开展“乡村烹饪培训项目”能有效为解决上述问题,“乡村烹饪培训项目”是指有具有专业烹饪知识的技校教师下乡村,为需要烹饪培训的农户有目的的培训经典农家特色菜的活动,这也是面向社会开展的培训方式之一。乡村旅游点开展烹饪培训项目的价值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开展烹饪培训项目能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开展烹饪培训项目,农民在农闲时纷纷投入到餐饮服务知识学习中,旅游旺季农户能充分发挥出所学知识,提高餐饮服务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促进一、三产业的结合,建立起以农业养旅游,以旅游促农业的互动机制,实现农业的多项多次增值,做到优势互补,互为促进,共同发展。(二)开展烹饪培训项目能调整养殖业结构经过烹饪培训项目农户可以学到全方面餐饮营销知识,通过结合农村旅游实际的餐饮营销知识,从根本上让农户认识“营销”在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性。充分了解到游客需求后,农户养殖受市场欢迎的产品,使自给养殖向市场养殖转变,促进养殖业结构调整。(三)开展烹饪培训项目能调整的劳动力结构在“五一”、“十一”黄金周许多乡村旅游点比原来可以多安排8—10倍的劳动人口就业。大部分乡村旅游经营户都请上了帮工帮厨,阳朔景区的“农家乐”高峰期有的一家用工多达60余人,有的农户因为家里懂烹饪的人手不够时需要花钱请有餐饮娱乐服务经验的城里人帮工,大大提升了人工成本。如开展烹饪培训项目让教师和设备直接带到农户家里,让当地农户能烹饪出一手具专业水准的菜品,大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消化。在旅游淡季可将多余人员调配到农业生产方面,加强果树、花卉等各种农作物的管理,很好地解决人员过剩的矛盾,使人力资源使用更趋合理。

开展烹饪培训项目能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通过在烹饪培训项目中的学习,农户将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的活动必须以乡村环境优美为前提,从而增强农户对环境的保护。让当地乡村社区的居民、游客认识到良好的环境是最宝贵的财富,促进他们自觉的维护和珍惜环境。桂林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及人文景观,是南方水乡景观的典型代表,同时还有着中国农村特色的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田园生活、乡村风貌,这都是桂林的乡村旅游业优越的条件。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桂林市及周边城市乡村旅游的需求日益增强,桂林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在当前乡村旅游热潮中,我们应当抓住乡村旅游烹饪项目这一有利时机,进行系统培训,精心准备,及时推出精品培训课程,打造社会培训新亮点,使职业培训与乡村旅游共同上一个新的台阶。

乡村旅游培训范文第9篇

在全省各地,记者切身感受到,一度以“粗放、简陋”为人诟病的乡村旅游,正向“精品工程”升级,有力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增收。尝到甜头的农家乐业主们感慨:“现在乡村旅游业越来越红火了,旅游部门组织的实用技术培训很给力!”

培训,提升乡村旅游档次

作为全国农家乐的发源地,四川的乡村旅游无论在规模还是模式上,都走在全国前列。然而档次不高、品质趋同、服务不规范等“软肋”制约着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尤其是灾后重建中,老百姓住进了新农舍,希望吃上“旅游饭”的愿望日增,而实用技术的匮乏却使他们不知从何着手。

2010年5月全省灾后重建现场会后,按照省委书记刘奇葆“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发展旅游,进村入户抓好重建村镇、牧民新村旅游业务培训工作”的指示,省旅游局推出了以乡村旅游培训为首的“新五大旅游行动”,制定了省、市、县分级负责的培训方案,开展了大规模“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培训”活动。

2010年7月6日,四川省和成都市旅游局在都江堰市虹口乡联合举办乡村旅游培训班。当地百余名农家乐业主走进课堂时,有的叼着香烟,有的系着围裙,还有的妇女抱着小孩……面对这样一群培训对象,省旅游局局长张谷放弃了原本准备好的讲稿,用朴实亲切、诙谐幽默的语言与乡亲们交谈起来。

课堂气氛顿时变得轻松了,学员们不时笑出声,听乐了一个劲儿地鼓掌。随后的专家授课,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现场不断有人向老师提问……“难怪客人来过一次就‘拜拜’,我叼着烟上菜就不雅观啊!”“招呼客人有这么多窍门,早晓得这些多好!”领导和专家的讲解让大伙儿开了眼界,更让他们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

随后,一系列培训在全省范围内迅速铺开。由省旅游局的同志带队,组织涉旅院校教师组成的讲师团分赴汶川、北川、青川、绵竹等极重灾区,走乡入户,把卫生防疫、菜品制作、客房管理等实用技术传授给农家乐业主和从业人员。老师在授课中,采取提问互动、启发回答等方式,力求将培训知识讲解得深入浅出。培训班还特别邀请了全省酒店服务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到现场为乡亲们演示各种服务技能,以增强直观感受。培训班所到之处,受到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热烈欢迎,纷纷表示这样的培训就是“雪中送炭”。

因地制宜,各地亮点纷呈

全省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培训正式启动后,各地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培训范围不断扩大,培训力度不断加强,呈现出许多亮点。

绵阳市把乡村旅游作为富民惠民的支柱产业,在北川、江油、平武等极重灾县举办了一系列培训活动,直接培训840人次;广元市成立了市委书记和市长牵头的“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强力推进相关工作;广安市大力创新培训方式,动员市内20家星级饭店对口帮扶培训24家上规模的农家乐;遂宁市组织乡村旅游管理人员赴外省学习借鉴经验,攀枝花市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保障培训经费,雅安市增加简单外语、风俗文化等项目,使培训内容更加丰富。

阿坝州从各县旅游、卫生、公安等部门抽调出120名综合素质较高的同志,参加了由省旅游局开设的“精品旅游乡村实用人才师资培训班”,成为各县开展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培训的授课老师。“我州现有的旅游服务人才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农区和牧区的旅游业也正处于转型过程当中,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对我们意义重大。”阿坝州旅游局局长王福安坦言。

自贡市除组织多期乡村旅游培训外,还积极开展农家乐服务礼仪、农家乐食品安全与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知识竞赛,努力巩固培训成果。更有创意的是,沿滩区新城管委会借助文化旅游开发日益升温的东风,还举办了中老年失地农民业余导游培训班。许多年过半百的农民兴奋地说:“领导想得周到哦,将来旅游业搞起来了,我们这些老头子摆摆龙门阵,讲讲老故事也能挣钱,巴适得很!”

效果显著,农民受益匪浅

“送技下乡,送技入村,送技到户”的旅游培训工作深入推进,成效卓显……

南江县光雾山红叶节经过多年打造,品牌影响力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当地最重要的节庆活动,乡村旅游业作为最大的受益产业,培训更显重要。“农家乐干干净净,服务人员着装整洁,我们吃得非常放心,没想到大巴山区居然有这么好的旅游服务!”外地游客孙至善一家红叶节期间耍得心满意足,对农家乐赞不绝口。

靠着优质的服务,去年红叶节在短短20天内就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1.2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巴中市旅游局局长王政感慨:“近期的培训针对性不断增强,实用性不断提高,让我们的景区农家乐和乡村旅游点有了质的飞跃。”

今年元旦,记者在绵竹市采访时看到,重建后的新农村焕发出勃勃生机,乡村旅游更是如火如荼。为了让灾区人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重新过上好日子,绵竹市在省上的支持下,开展了以“绿色饮食文化”和“微笑服务”为主题的培训,专为提升农家乐厨师和服务员的服务技能。“培训让我们拓宽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能更好地服务游客。现在,我们高峰期一天能卖上五六千元,比以前种地一年的收入还高!”年画村“殷牛排”的老板娘殷大姐兴奋地告诉记者。

乡村旅游业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转变了大伙儿的观念。距震中映秀仅10余公里的汶川县水磨镇衔凤岩村重建后,有不少村民经过培训后搞起了农家乐、藏家乐。春节期间,这些村民忙着走亲串友,农家乐集体放假,许多路过的游客找不着饭吃,只好转道水磨、都江堰等地就餐。村支书张学林家仅初四中午就接待了4桌客人,根本忙不过来。大假结束,探亲访友归来的农家乐业主们闻讯后悔不已:“耍了7天假,少挣半年钱,以后说啥节假日也要开门迎客了。”

一系列以乡村旅游实用技术为主的培训,受到了各地农家乐业主及从业人员的热烈欢迎。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魏宏评价:去年以灾区旅游培训为主要内容的“灾区旅游新五大行动”,切实有力地贯彻了灾后重建现场会精神,推动了重建工作。

乡村旅游培训范文第10篇

摘要:本文从背景分析入手,对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基本任务和总体思路进行了探讨,并从产业、产品、市场、合作组织和教育培训五个层面提出了转型升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自20世纪80年代末深圳举办荔枝节开始,我国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有20多年的时间。在这20余年中,全国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特别是自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之后,乡村旅游被列入各级政府的发展议程与重点扶植对象,发展更是迅速。实践证明,乡村旅游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确作用显著。但也不可否认,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在经过了一轮较快的发展之后,遇到了一定的瓶颈,急需从粗放型(外延型)到集约型(内涵型)、规模型(数量型)向效益型(质量型)、观光型向休闲型、体验型转变,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节假日的增多,带薪假期的推行,旅游业发展契机良好。在近距离出行规律的作用下,城市居民的出游频繁的指向郊县,40cYo以上的目的地是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乡村旅游更是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2006年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全国范围内乡村旅游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为推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2006、2007年国家旅游局分别把当年旅游发展主题定为“中国乡村游”、“中国和谐城乡游”。2009年国家旅游局又推出“国民休闲计划”,同时,各个地区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惠农政策,不仅奠定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基础,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超过600亿元,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的23()0和8%。

有学者认为我国乡村旅游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资源特色导向时期、农业产业带动时期、政府政策驱动时期,最终进入了现在的市场需求导向时期。但与乡村旅游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乡村旅游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数量多,质量差,产品雷同,经营粗放,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需求的变化。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将“转型升级”、“转型增效”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旅游发展战略,使旅游业转型升级成为我国旅游业界与学界关注的焦点,乡村旅游电不例外。而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和深入,金融危机带来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旅游产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尤其是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新的目标、机遇和挑战。在上述背景下,问题的解决和新目标的实现最终都离不开乡村旅游的转型与升级。

二、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各地区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很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如普遍存在总量规模大、单体规模小,相关产业发展不配套,导致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低和经营的“飞地化”;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各地盲目建设,造成了多数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形式趋同,甚至乡村性丧失;管理、协调与监督缺失,社区参与不够,利益分配不公,导致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和谐和环境污染的加重;农民投资能力有限、市场意识淡薄、营销力量有限,造成乡村旅游的营销手段单一、营销水平较低;人才引进难,教育培训少,导致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低下等。在这种形势下,乡村旅游要转型升级,必须特别关注如下问题:

(一)产业层面的问题。从产业层面看,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普遍存在如下问题:第一,产业功能单一,各地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过分看重乡村旅游的经济功能,一定程度上怱视了其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作为复合型产业的作用;第二,本地产业链过短过窄,产业间横向合作少,融合程度低,导致产业发展水平低,旅游漏损大,广大农村地区受益有限;第三,各地尚未形成协同管理机制,专业合作组织不健全,导致乡村旅游发展中,管理体制不顺,支持力量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二)产品层面的问题。首先,各地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功能简单,基本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初级阶段,未能形成深度开发的系列产品体系;其次,各地乡村旅游产品特色差异不明显,基本呈现产品雷同、内容泛化的局面,尚未形成品牌效应甚至很多地方在开发过程中,一味追求标准化、现代化,乡村性丧失殆尽;再次,产品开发中,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产品质量一直是乡村旅游的一大痛处,严重影响着其长远发展。

(三)市场层面的问题。一方面,当前国内乡村旅游的服务对象基本为本地居民,外地游客和国际游客很少,市场结构单一;另一方面,与传统的旅游景区相比,大多数乡付旅游产品知名度有限,乡村旅游地分布比较分散,旅游企业经济实力不强,网络建设滞后,因此,乡村旅游产品在营销过程中,基本处于等客上门的局面,即使有点简单自我营销,也是各自为阵,难以形成气候。

(四)专业合作组织层面的问题。我国乡村旅游合作组织发育时间较短,基本以政府主导为主,行政色彩浓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类型较少,而且组织形式松散,自我生存发展能力较差。同时,受合作组织参与者、乡村旅游经营者文化水平低、“小农意识”强,以及做组织内部本身管理机制也不健全等因素影响,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稳定性差,合作局限越来越凸显。

(五)教育培训层面的问题。由于乡村地区较城市条件差,长期以来,乡村旅游发展中一直存在着人才引进难、教育培训落后的局面,导致乡村旅游服务水平低、服务意识差。尽管这—问题旱已为业界和学界多认同,但受资金、规模、意识等制约,对现实及潜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往往部是临时抱佛脚,难以形成制度,形成体系。

三、对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建议

(一)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层面的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产业功能的转型与升级。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除了关注其创收、吸纳就业等基本经济功能外,还要深刻挖掘乡村旅游业作为一项特殊产业的多重功能和综合作用,实施功能多元化取向,由经济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型。实践证明,产业融合是实现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旅游产业的独特性质使得旅游产业不仅能够带动诸多产业发展,而且也能够和诸多产业一起融合发展,当前实施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战略主要有两种路径,印“泛休闲化”和“广服务化”,3.产业链的本地化和纵深化。产业链的本地化和纵深化是指利用农村本地资源包括各种原材料币门人力资源等,以旅游业为龙头,优化配置相关产业,在本地生产和销售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大限度地使旅游收益留在本地,避免乡村旅游经营的飞地化:4产业运作方式的转变;要将当前以政府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产业运作方式转向多产业融合的政府——市场化(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整合现有产业链,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管理机制,协调各方利益,加强域内外交流与合作。

(二)产品的转型升级。从国际经验来看,国内当前以民俗村、采摘园、观光农园、渔家乐、农家乐等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并不符合乡村旅游发展的大趋势。未来乡村旅游产品应该不断由观光向休闲、由审美愉悦向体验参与、康体娱乐转变,由此必然将带来乡村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具体体现在:1在产品结构和功能方面将有两个方向的转型:一方面是乡村旅游产品向多元化、休闲化转型,即从以简单观光、采摘旅游为主到以休闲度假、康体娱乐为主的多元休闲旅游产品转变,另一方面是乡村旅游产品向创新化、体验化转型,从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升级,让游客参与其中,“表演”旅游。2.在产品形式上,尽管乡村观光、采摘等仍然是大众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已不再是市场的唯一主体,休闲度假、水上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康体旅游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也亟待开发。3在产品开发方面也将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要保证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保留和延续产品的乡村性,在资源中注入文化,在文化中凸显特色,在特色中形成专题,以专题组合线路,在线路的基础上建设精品,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系列。

(三)市场的转型升级。市场的转型升级包含两层涵义,其一是市场的分级与拓展;其二是营销的细分与深化。前者指打破当前以本地城市居民为主要市场的局面,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根据各地资源、产品、交通、设施等状况,形成本地城市居民、周边城市居民、外地城市居民,甚至国际游客等不同层次市场并存发展的局面;后者则是指进一步研究游客市场,进行市场细分,针对细分市场进行专门营销,彻底改变以往等客上门的局面。同时,要充分认识整合营销和网络营销的优势,建立营销合作组织,形成统一协调的市场,联合推进,优化网络平台,完善网站建设,开展在线服务。

(四)专业合作组织的转型升级。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的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由政府主导向企业化经营转型,即在政府合理引导下,摒弃过去“等、靠、要”的惰性,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获得发展;第二,由“对内服务”向“对内服务,对外盈利”转型,即在企业化经营的基础上,除了为组织内部成员服务外,还要通过外部经营,使各参与方的参与能够保值增值,获取额外收益,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增强合作组织的吸引力。

上一篇:国医启蒙教育范文 下一篇:债务重组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