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发展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8 17:23:04

乡村产业发展方案

乡村产业发展方案篇1

关键词:档案,任务,目标,管理,利用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农业、农村、农民档案工作,遵循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抓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整合涉农档案资源,建立与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覆盖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的档案工作体系。

2、目标任务

2.1、成立档案工作机构

乡(镇)、村两级都要成立相应的档案工作机构。各镇党委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副书记具体负责,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并为乡(镇)、村档案工作解决好经费、设备、人员等各种实际问题;乡(镇)党政办公室作为乡(镇)档案管理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乡(镇)档案管理工作,并在管好用好乡(镇)机关档案资料的同时,要不断加强对乡(镇)所属单位和村级档案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行政村的档案工作由乡(镇)副书记主管,村党支部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村文书具体做好档案工作,确保市、乡(镇)、村三级档案工作机构健全完善。

2.2、建设标准化档案室

乡(镇)、村两级要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达到“五有”: 有场地、有专人、有制度、有设备、有服务。为此,乡(镇)、村两级要给予一定的经费投入,在改变现有档案保管条件的基础上,逐步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尽快实现档案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建立适合农民群众查阅利用档案信息和已公开现行文件的场所,为农民群众服务。另外,为了确保档案安全管理,全市各村档案室都要具备“防火、防潮、防虫、防鼠、防尘”的基本要求。

2.3、广泛收集档案资料

收集档案资料是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要充分发挥文秘人员、历任村干部、离退休干部、老教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方方面面的力量,全面广泛挖掘收集建国以来,各个不同时期农业农村各种工作活动所形成的各门类和载体的档案资料,特别要重视收集村级组织建设、村民自治、村级事务管理、现代农业生产、特色品牌产业、土地林地流转、集体资产债务管理、国家支农补贴管理、救灾救济、宅基地、低保、合作医疗、人口计划生育、新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活动、重要工作、重点项目、文化建设、历史沿革、党员档案、村民档案等方面形成的文件材料、照片、声像、实物等档案资料。同时,在整个收集过程中要多主动和市上相关涉农部门联系,尽最大力量收集散存于民间有价值的档案资料,比如在新村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反映村容村貌新旧变化和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及条件明显改观,且有鲜明对比特征的珍贵照片等,并做到随收随安全妥善保管。

2.4、实行规范化档案管理

特别是村一级会后要立即组织人员对所积存档案进行清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拒交和销毁,彻底消灭档案工作空白点,坚决杜绝成捆、成堆、成卷随意放置的混乱现象。所有档案资料必须统一集中管理;乡(镇)对村干部任免时,要指派专人及时对档案进行移交(监交);行政村撤并,应明确档案的归属与流向,防止档案流失。

2.5、积极开展查档利用

收集保存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各村档案机构要积极开展查档接待工作,耐心细致为农民群众服务,为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发展服务。在此基础上要整合档案及各种信息资源,由单一的档案服务向文件服务、信息服务拓展,逐步实现档案信息一体化管理,把村级档案室建成档案资料保管基地和档案信息利用中心。

2.6、抓点带面,整体推进

为了扎实开展创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按照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乡(镇)、村标准要求,决定年内抓好城郊乡农业农村档案创建工作,以此整体推进全市乡(镇)、村积极开展农业农村档案工作。

3、工作要求

3.1、提高思想认识

开展创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乡(镇0活动,其核心就是认真抓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农业农村档案资料是我市“三农”工作的真实记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见证,是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切身利益的一项基础工作,对今后农业农村工作有参考、经验借鉴、史实查证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乡(镇)、有关部门、行政村要充分认识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做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为了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市委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副书记范示富同志为组长,、市政府刘东惠副市长为副组长的专门领导机构,全面负责组织实施创建活动的各项工作。为此,各乡(镇)、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落实分管领导及责任人,要细化目标责任,落实具体措施。

3.2、切实履行职责

各乡(镇)、行政村要积极召开创建工作专门会议,尽快安排部署本乡(镇)及本单位创建相关工作,并作强做优。各乡(镇)及行政村要积极主动,协调各村切实解决好经费、设备、人员等问题,要于10月底前完成档案工作示范点的建设任务,11月底前市创建工作示范乡(镇)领导小组将对其全面进行初验。

3.3、强化监督检查

各乡(镇)要切实加强对创建档案工作示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做到与农村各项工作同安排、同考核、同检查、同验收。乡(镇)档案领导机构要严格按照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乡(镇)标准要求,巡回各村指导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市档案局将密切配合,组织业务人员深入各乡(镇)和行政村进行业务指导,促进创建档案工作示范乡(镇)活动的顺利开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创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乡(镇)对于促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相信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经过我们共同努力,创建工作一定能够取得圆满成功。

4、总结:

乡村产业发展方案篇2

为全面提高我县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水平,探索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服务“三农”的新途径,根据县委学科办《关于认真做好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工作的通知》精神,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县档案局局长李美萍带领县档案局有关业务人员,深入金马等乡镇及部分涉农单位,采取现场查看、征求单位领导意见、与基层档案人员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对我县当前农业农村档案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现状

××县全县辖5镇3乡81个村委会486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档案部门和农、林、水、土、民政等涉农部门相互配合,全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成效显著:全县各乡镇机关档案室管理全部达到四星级以上等级标准;各乡镇涉农站所及村委会建档率达100%,其中已有5个社区和5个村委会档案室建设达到三星级等级标准;农村第二轮土地延包档案、土地经营权证补换发档案、农村税改档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等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档案全部规范建档,部分已接收进馆。

二、我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在管理体制、人员和设施设备的配备、经费落实、档案资源建设及建立档案工作长效机制方面还存在不足,还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档案管理体制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农业农村档案难以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原有的档案工作体制不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乡镇作为一级政权组织,既有齐全的职能部门,还有村委会(社区)、站(所)等单位,但是乡镇作为一个立档单位,其在县档案馆中只有一个全宗,乡镇档案室作为综合档案室,必须集中管理乡镇各类档案。而事实上,乡镇各类档案无法做到综合管理,而只是保管乡镇党委、人大、政府、群团的文件材料,所辖站(所)等单位的档案都是分散在各站(所)管理,由各单位自行整理立卷保管,因而难以实现档案集中统一管理,使乡镇档案无法反映乡镇档案的全貌,阻碍了乡镇档案作用的发挥。

(二)农村基层档案意识淡薄。多数乡镇分管领导和档案人员对档案工作的认识相对到位,但多数村委会干部对档案工作知之甚少。受“就档案抓档案”、“重藏轻用”的传统思维影响,基层单位普遍只重视对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而没有把农业和农村档案与“三农”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地联系起来,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档案的价值具有滞后性、潜在性和间接性,导致基层干部群众缺乏对农业和农村档案需求的迫切性,档案工作在他们心目中地位不重要,有的对档案还不甚了解。上述原因致使农业和农村档案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方面,还显得内容单一、服务不力。

(二)发展不平衡。乡镇与乡镇之间,站所与站所之间,村与村之间明显存在差异;乡镇档案工作明显好于村级档案工作。

(三)档案人员变动频繁、业务不熟练。目前,各乡镇档案人员均为兼职,档案人员由于兼职过多,不能专心从事档案工作。加之变动频繁,档案人员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难以得到提高,造成档案业务不熟,难以独立完成立卷归档工作任务,更不能从事对基层档案业务的指导工作。少数兼职档案人员甚至把档案工作当作一种额外工作,敬业精神不强,不能全身心地投身农业档案工作。

(四)设施设备难以满足安全保管需要。少数乡镇受办公用房的限制,没有专门的库房,综合档案室成为了杂物间;部分乡镇机关档案室缺少防盗、防火、防潮、防尘设备;少数乡镇档案室档案装具老化、数量不够,对档案安全保管极为不利。村民委员会档案保管条件更差,还存在无房无柜无设备现象,档案资料分散在个人抽屉里。

(五)归档整理和管理还不够科学。突出的表现在,一是收集不够齐全;二是整理不规范;三是重文书档案轻其他如图片、影像、实物等档案。

(六)现代化管理水平普遍较低

5镇3乡虽然全部按要求统一安装了“南天档案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但目前还处于文书档案目录的录入阶段,部分档案人员对“南天”软件的操作还够熟练。多数乡镇现代化管理档案的工作仅仅是处于起步阶段,距原文数据库的建立还任重道远。村委会一级现代化管理档案工作几乎所有为零。此外,服务手段还不够健全,档案检索方法还比较原始。

(七)撤并乡镇档案迟迟未接收进馆。撤并乡镇档案的移交和接收制约因素较多,至今尚未接收进县档案馆,难以确保齐全、完整和不发生安全事故。

三、加强我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对策

针对以上我县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为推动档案工作切实有效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按照省委农办、省档案局、省民政厅、省农业厅关于印发《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各级档案部门、县属各有关部门、各乡镇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正确认识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责任感,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实际,扎扎实实地做好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

(一)完善机制,统筹规划全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县档案行政部门要把做好为“三农”服务方面的档案工作当成档案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认真履行筹划、组织、管理、监督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职责,依法加强对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要讲究工作方法,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宏观指导与具体指导相结合。要针对我县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加强××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意见》,要制定和出台《××县村级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县村级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

(二)加强协作,促进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不断发展。档案部门、县属各有关部门、各乡镇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新修订的《××省档案条例》的有关规定,把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规划和计划中,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领导,把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在研究部署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同时,强调切实做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二是在下达有关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规划、计划和任务时,强调将工作中产生的文件材料收集归档;三是在检查新农村建设工作时,同步检查新农村建设文件材料的归档情况;四是要及时解决档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加大投入,改善档案工作条件,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健全机制,强化乡镇档案工作职能。乡镇档案工作是我国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各乡镇要切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把档案工作列入本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有关部门的工作目标,与其它工作同布置、同检查;二是主要领导要经常过问、了解本乡镇档案工作情况,分管领导要落实责任,积极协调理顺关系,从人力、财力、物力上对档案工作给予支持;三是要创造条件,为乡镇档案室建设、村委会(社区)档案室建设解决好经费、库房、设施设备等各种实际问题;四是要保持专(兼)职档案人员的相对稳定,保证他们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履行乡镇档案的行政管理职能,做好对乡镇机关、基层站所、村委会(社区)档案的监督和指导工作。五是要注意收集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切身利益、农村政权建设、小城镇建设密切相关的文件材料。以服务为宗旨,依托乡镇综合档案室积极开展档案咨询、利用等服务,为农民查阅利用档案提供方便,为农业农村工作提供优质服务。

(四)整体推进,全面完成村级建档升星级工作。村委会(社区)建档工作是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直接责任主体,也是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一是各村委会(社区)文书要担负起兼职档案人员的工作职责,具体负责本行政村形成的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工作;二是各村委会(社区)要积极筹措档案工作必须的经费,有条件的要设立档案室,条件好的要建成档案、图书、资料、科技信息合一的综合档案室,条件有限的至少要有一组档案箱柜,确保档案的安全保管。三是要以档案管理升星级工作进一步促进村级档案的规范管理。已完成升星级验收的要进一步查缺补漏,做好巩固提高工作,在安全保管、提供利用、搞好服务上下功夫;还未开展升星级工作的,要按照年初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签订的目标责任书要求,按时按质完成升星级验收工作。各村委会(社区)要建立健全归档、保管、借阅、移交制度,并执行到位,维护集体和村民的利益。村委会换届时,有关人员应进行档案移交,履行交接签字手续,不得将档案资料据为己有或销毁。行政村撤销、合并时,应明确档案的归属与流向,防止档案流失。四是要注重加大农村基层党群工作、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村务工作、农业生产活动、土地山林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文化建设等活动中产生的各类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力度,并按时整理归档,丰富农村档案信息资源。

(五)加强指导,提高农业农村档案规范化管理水平。一是要创新服务机制。档案部门要按照“农业和农村工作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服务到哪里”的总体要求,抓住新农村建设中的关键任务,结合实际,找准档案工作的切入点,制定出适应本地区特点的具有长期指导意义的规划,并不断去发展和完善;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利用广播、会议、宣传栏、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加大《档案法》、《××省档案条例》等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乡镇、村干部及农民的档案意识;要加快农村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增强“三农”档案工作的公共服务能力,逐步使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由乡镇、村委会建档工作向整个农村经济社会档案工作转变,实现“三农”档案领域的拓展。二是要加强督查指导。要针对乡镇、村委会(社区)基层档案人员兼职多、变动频繁等特点,以通俗简明实用、因地制宜的方法,采取专题培训和集中辅导的形式,以乡镇为单位,集中或分片辅导各村档案人员整理档案,提高农村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要将乡镇和村委会(社区)档案管理情况纳入年度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的内容进行检查,推动乡镇和村委会(社区)规范建档,保证乡镇和村委会(社区)档案工作的连续性和长效性。三是要培育推广典型。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典型,及时总结推广;要进一步强化乡镇机关档案管理职能,重视抓好撤并乡镇的档案移交工作;要建立村级档案管理示范点,引导带动其它村建档;要建立和完善农业农村档案工作联系点,及时了解掌握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新动向,指导和推动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开展。四是要建立农村民生档案。要结合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要求,切实做好新兴农业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无公害农产品、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活动产生的文件材料、科技资料和特殊载体(录音、录像、照片、电子文件)资料的归档和利用工作。加强对行业协会、经济联社、专业合作社、规模种植(养殖)户等新经济组织的建档及开发利用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生产和管理中的作用。

乡村产业发展方案篇3

一、乡土案例教学目标整合

近些年,陕西袁家村在发展乡村旅游、壮大乡村经济、推动乡村现代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走出了一条面向市场需求,依靠乡村内在力量,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的成功道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结合地理核心素养对教学目标调整如下:

二、乡土地理案例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们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乡土地理案例——陕西礼泉袁家村,进行“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教学设计。2.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以任务驱动、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方法,设计典型的、身边的案例,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提前下发“陕西礼泉袁家村旅游资源的评价”学案让学生查阅,有效地运用讨论法、案例探究法和小组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掌握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对区域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提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条件的评价。(2)教学难点:旅游资源对区域的影响。4.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式教学法。5.教学过程环节一:视频图片导入,直扣主题导入语:袁家村,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没有名胜古迹和独特山水资源,十年前还是一个只有62户人家的小乡村,如今十年过去,却一跃成为中国乡村旅游的第一网红地,被称为“关中第一村”,获得“中国十大美丽乡村”荣誉称号。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利用陕西袁家村特色乡村旅游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环节二:案例分析,合作探究学生阅读案例中的材料,思考相关问题,然后小组进行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案例1:袁家村位于咸阳市礼泉县境内,地处关中平原腹地,距西安市60多公里,距咸阳市40多公里。号称“关中第一村”的袁家村主打关中民俗和美食文化,它虽只有62户,286人,却带动了三千多人就业,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集餐饮、零售、酒吧、住宿等多种产业,仅餐饮业的日营业额已超过200万元,一年加上其他收入,基本上超过10亿元。近年来,袁家村打造了以关中院子典型老宅为建筑风格的多样化住宿产品,但同时也存在游客在袁家村留宿较少的现象。简述游客在袁家村留宿较少的主要原因,并为当地吸引游客留宿袁家村提出合理建议。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材料,经过探究讨论后,展示讨论结果。主要原因:(1)袁家村距离西安市、咸阳市近,大部分游客在观光旅游结束后容易返回市区。(2)袁家村旅游主要以关中饮食和关中建筑为主,旅游项目相对单一,游客选择余地较少。合理建议:挖掘袁家村现有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建立各类文创基地(如美术写生基地等),开展深度体验游。充分利用袁家村周边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打造“唐昭陵+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拓展旅游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体验游,改善袁家村旅游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与水平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概括作答并点评,最后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掌握现实中存在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评价。设计意图:以陕西乡村旅游袁家村为例,引导学生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能力,分析袁家村游客留宿较少的原因,同时学以致用为袁家村乡村旅游提出合理建议;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梳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案例2:袁家村自2007年始兴起旅游,借助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如今游客百万,资产已经过亿,2017年年接待游客量更是达到500万人次,被奉为乡村旅游黑马之典范。(1)说出2007年~2017年袁家村旅游人数变化的特点。(2)分析袁家村近年来发展乡村旅游资源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学生活动:阅读图文材料,小组合作探究后展示讨论结果。(1)袁家村旅游人数逐年增加。(2)袁家村乡村旅游资源的有利条件:①与咸阳市、西安市距离近,客源市场丰富。②通过关中乡土方式的重启,打造了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唤回了一代人的乡愁记忆,主打关中民俗和美食文化,吸引力较大。③高速公路、铁路、国道交通便利。④离唐太宗昭陵近,旅游资源分布较集中,集群状况好。袁家村乡村旅游资源的不利条件:①袁家村旅游资源类型相对单一,地域组合状况不佳。②袁家村旅游资源的非凡性不突出,游览价值不高。③袁家村为游客提供的服务,比如餐饮、住宿、购物、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地区的接待能力不强。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对具体的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进行评价,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旅游规划与设计;通过对身边旅游业发展现状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材料一:袁家村通过打造以关中民俗和乡村生活为核心内容的关中印象体验地景区,形成村景合一、三产融合的乡村旅游商业模式。并逐步建成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的既有田园风光,又享时尚生活,既有现代气息,又有乡愁民俗,宜业宜居,开放多元的特色小镇。袁家村的发展就是陕西乡村旅游富民的一个窗口,乡村旅游发展给当地农民带来的不光是家庭收入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文明程度的提升和文化生活的改变,思想观念的升华,生活面貌的改观以及幸福指数的提高。由此可见,完善的制度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保障。请根据以上材料,说明袁家村旅游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意义?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得出以下结论。有利方面:①袁家村旅游业的发展会带动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②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③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④促进历史文物古迹和传统民居的保护,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⑤促进地区旅游区卫生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不利方面:①旅游业的不稳定会导致区域经济的不稳定。②旅游业的发展会导致消费品价格的上涨。③给旅游区的社会治安带来隐患。④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设计意图:运用时事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热点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分析地理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关心、了解国际和国内热点事件,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及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环节三:知识梳理,总结归纳教师活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结合区域特征分析旅游资源的形成和保护,能够掌握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的影响。

三、教学实践与反思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落实地理核心素养是教师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以真实的情境导入、学生的自主学习等进行教学设计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可行性和操作性较高。在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的同时,增加学生对乡土地理的认识,实现教学目标。

乡村产业发展方案篇4

脱贫攻坚领导小组:

根据《XX省xxxx年度脱贫攻坚问题整改方案》(甘办字〔xxxx〕47号)和(中共XX市委办公室、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xxxx年度脱贫攻坚问题整改方案》的通知)(市委办发〔xxxx〕34号)文件精神,我局高度重视,结合工作实际,通过深入细致的查找,实事求是、动真碰硬、认真整改。现将整改工作落实情况随文上报,请审阅。

产业扶贫方面

1、扶贫产业弱,贫困户收入单一,产业项目扶持不精准,产业帮扶项目单纯发钱,“一发了之”,

部分地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弱,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我县受地理环境的约束及自然条件的限制,依托传统的小麦、玉米、小杂粮等粮食作物和羊、猪等养殖产业带动力度小,大部分贫困户只能单一的投入一项产业;个别地方的产业扶持项目定位不精准,片面的以高产、增收为目的,没有全面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部分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是单纯的自我发展,没有真正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至今仍有x个村无村集体经济收入,其中贫困村x个。

整改措施:1.根据扶贫产业弱的现状,为了实现“户有增收项目、村有致富产业(产品)”目标,切实发挥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制定了《XX县“6+5”产业精准扶贫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及补充意见,全方位、全产业覆盖贫困村、贫困户,将产业扶持资金注入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切实推动富民产业发展壮大。

2.围绕重点项目和“6+5”重点产业发展,农牧部门组建了蔬菜、设施农业、瓜、中药材、马铃薯、果品、耕地地力提升、小杂粮及旱作农业、玉米制种、水产养殖、牛、羊、黑毛驴和奶骆驼、猪、鸡、农业技术培训、品牌培育、农机服务等17个专家服务团队,通过“农民田间学校”、专家团队巡回指导、集中办班培训、面对面指导等多种形式,确保做到乡有技术骨干、村有技术能人、户有技术明白人,扶持引导贫困户到所带动的经营主体务工、学习种养殖产业技术,直接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去。

3.制定了《XX县“破三弱、强造血”培育壮大富民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瞄准产业扶贫这一根本,把“破三弱、强造血”作为推动贫困乡村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充分发挥新型市场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和市场引导作用,使贫困群众参与富民产业集约化、市场化的水平不断提升;对带动贫困户达到一定户数、产业发展达到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或合作社按照扶持奖补标准进行奖补。

4.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指导村“两委”开展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认真细致地清查盘点,切实做到家底清楚、产权明晰。创新农村集体经营模式,建立村集体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对集体房屋、农用机械、小型设施等,实行租赁或承包经营,盘活存量资产,增加集体收入。

整改时限:xxxx年x月底前取得阶段性成效,并长期坚持。

2、产业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滞后,精准认定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中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人口数量录入不精准、衔接不到位,更新不及时。

整改措施:1.为了确保“6+5”产业精准扶贫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与“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的有效对接,根据xx省长调研省农牧厅讲话精神和全省六大特色产业与“一户一策”精准对接工作会议安排,县农牧局结合各乡镇产业发展重点,每个乡镇确定一个主抓产业,科级干部包村,技术干部包户的原则组建“一户一策”产业扶贫对接技术服务团队,进村入户宣传“6+5”产业扶贫政策、帮助选准主导产业、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及开展技术服务指导服务工作。2.摸底填写《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贫情况调查表》,汇总完成后对比大数据平台,建立台账,分年度、分产业、分乡镇做好摸底调查工作,及时有效地为产业扶贫大数据平台提供数据支持。

整改时限:xxxx年x月底前取得阶段性成效,并长期坚持。

3、“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推进慢,主导产业不突出,贫困户、贫困村脱贫缺乏产业支撑;产业扶贫工作统筹不够,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各乡镇产业发展不均衡,致使部分乡镇缺乏支撑产业。

整改措施:1.在我县北部风沙区xx等乡镇,大力发展经济林果、中药材种植,到xxxx年全县种植经济林果35万亩,中药材10万亩;

2.在中部盐碱区按照“挖塘降水、抬田造地、渔农并重、修复生态”16字方针,到xxxx年发展水产养殖2万余亩,治理盐碱地6.5万亩;

3.依托引大工程指挥部给x万方供水指标,投资x亿元,在xx乡发展高效节水灌溉xx万亩,在正路镇通过引提灌工程发展高效节水滴灌高原夏菜和马铃薯种植x万亩;

4.为了实现“户有增收项目、村有致富产业(产品)”目标,切实发挥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根据省上6大产业精准扶贫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出台了蔬菜、中药材、马铃薯、果品、牛、羊产业扶贫方案。结合县情实际,制定了水产、猪禽、特色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等5个产业扶贫方案。针对贫困地区主导产业不突出,贫困户、贫困村脱贫缺乏产业支撑的现象,乡镇、企业、合作社积极对接,确定产业发展重点,以当地特色产业为主导,确定扶持产业类别,实现精准扶贫。

乡村产业发展方案篇5

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我乡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认真按照州、县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结合我乡的实际,制定林改工作流程,分级成立领导工作机构。在县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县林改指导组、巡回督导组及县林改办的精心指导下,在各村委会村组干部、林业站全体职工的辛勤工作和全乡各界人仕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历时10个多月的时间。整个林改工作紧紧围绕实现森林资源增长、林业产业发展、林农持续增收、林区社会和谐的目标,按照"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要求,严格把握改革的范围。从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重大举措来开展工作,做到了认识到位、领导到位、宣传到位、措施到位、精心组织、稳步推进、狠抓落实。现将我乡整个林改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乡位于弥度县城东南部,距县城43公里,是两州三县的结合部,东与楚雄州南华县罗武庄乡、红土坡乡五顶山接壤,南与牛街乡,西与南涧县南涧镇接壤,北与祥云县鹿鸣乡接壤,辖区国土面积301.08平方公里,有13个村民委员会,122个自然村、151个村民小组、6787户、24712人,本级财政收入3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85元,全乡有林地面积344836.5亩,其中国家重点公益林99412.5亩,地方公益林99795亩,商品林145629亩,林木绿化覆盖率达71.7%。本次林改涉及13个村民委员会、151个村民小组6787户24083人。摸底调查农户数7651户,359338.14亩,自留山205户4570亩,责任山5964户281909.6亩,共管山31个村民小组62019.7亩,退耕还林1288户7512.2亩,四荒出让194户3326.64亩。

二、林改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20__上半年,我乡在邑郎村委会开展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试点工作中,完成集体林股权到户面积490亩,483户1756人,完成确权换证1112宗24618.7亩,通过"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措施的落实,初步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起到了示范作用。

20__年8月12日全县召开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动员大会后,我乡及时成立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机构,吃透林改政策,合理编制工作流程,并于20__年8月16日召开全乡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宣传发动动员会,8月底全乡13个村民委员会151个村民小组都分别成立林改领导机构,掀起了林改政策宣传高潮,并开始了扎实的改革行动。举全乡各级之力,克服了林改资金、技术力量不足和历史遗留问题多的困难,统一思想、周密部署、狠抓落实,成立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乡督导组,以乡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的矛盾调处中心、以乡人大主席为林改办主任、林业站全员参与唱主角,形成了党政一把手抓林改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签订责任状强化责任人的职责,切实加强领导,组建了一支素质过硬、纪律严明、管理有序、运转高效的林改工作队伍,抽调人员时,在全乡各机关站所中做到"硬抽人、抽硬人、强抽人、抽强人"的措施,力求把素质好、业务能力强、作风扎实的年轻力强的机关干部派驻到第一线。同时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请销假审批制度,配合好县下派的林改工作队和村委会两委班子,指导好、引导好、把握好、开展好各村民小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各项工作,并坚持按上级提出的"时间服从于质量"的要求。严把质量关,乡党委政府要求各村委会林改工作"不看过程,只看结果"的通碟令,加强领导、督导、指导,确保此项工作有序、稳步、高效的顺利开展。

(二)、宣传到位,通过各级开展的林改政策宣传业务培训,加大全乡林改宣传力度,通过召开群众会、户主会、党员会和各村民小组骨干分子及有威望的老干部等各界人士参与的林改动员会。利用广播宣传、简报发行、标语书写、致林农的公开信、入户走访、出黑榜报等多种形式宣传整个林改的目的、意义、范围、内容、把握的基本原则。在林改期间,全乡共下发致林农公开信6787封,林改政策解答300本,书写标语30条,出黑榜报54期,简报发行35期,发放林改宣传磁带14盘。在宣传发动上,做到了加大力度,推进深度和广度,不留死角,使林改工作走入农家,人人知道,形成全乡上下人人知林改、议林改,积极参与林改的良好氛围。

(三)、措施到位。根据州县的林改要求及相关的政策解答,在县指导、督导组的精心指导、督导下,结合我乡乡情、村情、林情的实际,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做到了改革的程序、方法、内容、结果四公开,并引导群众走一村一策、一组一策、一山一策,做到主体改革措施明确、政

策明确、范围、内容明确、奖惩措施明确,目标、责任、时间明确加强领导和督查。

(四)、责任落实。建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主要负责人联系挂钩改革的工作制度,党政班子成员挂钩联系指导工作制度,分别与各村委会总支书记、各林改领导组成员签订责任状,形成了三级书记抓林改责任制度,并与村委会两委班子换届及提拔任用直接挂钩。

(五)依靠群众。改革方案的制定,重大事项的决策,都由村民多次讨论并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三分之二以上通过后才能实施,尊重了民意,合乎了民情,体现了民主,实现了平稳改革,取得了成效,为我乡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这项改革,既符合上级的要求,又符合我乡林地占全县五分之一的农业林业大乡的实际,是一项务实之举、惠民之举,合乎民意,深得民心,实现绿色经济强乡的目标,就必须把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打牢。改革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是农村改革的延伸,是林业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突破和重大调整,是发展林业、繁荣林区、富裕林农的必然选择,是构建我乡林农增收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是破解当前制约林业发展的难题,是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乡紧紧围绕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抓住改革的关键和重点,研究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进度,坚定不移地把改革推向前进。

三、摸清林改底数,制定方案

我乡与林业"三定"时两山到户及集体共管山、"四荒"出让等各类林地为依据进行摸底调查,由于当时工作粗放,底数不清,导致目前资料查找难的情况,通过广泛发动群众查找自家的两山依据及组织出面到县档案局查找,并完成一榜公示,二榜公示,三榜定案的两山及集体共管山的摸底调查工作,摸清了20__年6月30日全乡改革基准日6787户24083人的人口底数,确定参与分配对象。各村民委员会积极组织引导各村民小组召开群众会、户主会,制定本村组切实可行的林改方案,并经百分之七十、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代表及群众同意,逐级上报审批,根据批准的方案进行分类指导。如有的村委会集体林中的商品林面积小且远而分散的,不能均山到户的引导林农采取均股到户到人,并认真根据《森林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制定村规民约及管理方案和分配方案。又如有的村委会由于1982、1983年两山到户时工作粗放,工作不到位、不具体,导致四至不明确,底子不清,自留山、责任山存在着有山无证、有证无山、证证重叠等历史问题,加之近20多年来的管理体制责、权、利不明,尤其是处置权和收益权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林农管护积极性不高,集体林区造林难、护林难、防火难、科技兴林难,人地矛盾突出,农林烟矛盾锐化,干群关系处理难等一系列困扰林业发展的难题仍然突出,严重制约着我乡林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广大林农长期守着"金山银山"过紧日子,整个林业处于"大资源、小产业、穷林农"的状态。我乡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区乡,又是一个农业大乡,也是一个林业大乡,90%以上人口生活的农村,71.5%的为林业用地,林业用地是我乡常耕地的13倍,森林、林地是我乡农业农村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这对我们山区乡来说,"希望在山、潜力在林,吃饭靠耕地,致富靠山林"。实现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重塑林农经营主体地位,激活机制、盘活资源。我乡在制定方案时,重点把握两个原则:一是确保农民得实惠,二是确保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是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林业直接关系到全乡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维持生存生计的根本和增收致富的重要门路。通过这次林改,实现还山于民,使全乡广大林农真正成为集体山林的主人,让林农敢于投入、舍得投入,敢于造林,大胆护林,依靠政策最终使群众真正得到林业资源给予的实惠,使之成为德政之举的民心工程。确保生态受保护,乡党委政府加强领导,认识到位,坚守一条底线,推进改革,决不牺牲生态环境,更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把管护森林资源与农民自身利益直接挂钩,变部门管林业为全民保生存,变少数人管理为全民护林。深知如果考虑不周,把握不好、防范不力,在改革中也可能造成一些不利影响,两山到户时就曾出现过分到户后森林被大肆砍光的惨重历史教训。教育全乡广大林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引以为戒。另外我乡在制定科学的改革方案时,认真组织力量,开展调查研究,摸清集体山林的基本现状和经营管理状况,了解群众对改革的想法和意愿,依靠群众确定林改的区域和界限,认真区划各类林地、两类林及其林种起源,依据全乡的乡情民意和村情林情,本着最大力度保护森林生态,最大限度保护林农利益的原则,把集体利益与林农利益、尊重历史与现实发展、统一部署与分类指导、群众意愿与规范操作、加强管理与放活经营很好地兼顾起来,一村一策、一山一策、一小组一案地认真研究,逐级合理科学地制定林改实施方案。

四、认真调处各类林权纠纷

充分发挥矛盾调处中心的职能作用是创造林改工作的必要条件。在林改期间,有的村委会,林地界限不清,林木权属不明,林权纠纷不断的问题十分突出,矛盾十分尖锐,如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调处和化解,将势必影响改革的进程,农村的稳定乃至社会的和谐,深知处理好林权纠纷问题,是这次林改中不能回避和必须迈过的一道坎。针对这一情况,乡林改办及时制定矛盾纠纷分级调处责任制度,实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并把要求下发到各村委会,随着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各村委会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各种矛盾纠纷大量显现出来。我乡充分发挥矛盾调处中心的作用,本着"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按照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依法依规的要求,在乡党委政府的加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民调解、民间组织和老党员老干部和村组干部的作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深入细致地做好调处工作,做到户与户纠纷不出组,组与组纠纷不出村,村与村纠纷不出乡,对历史遗留问题认真查找历史凭证,认真踏勘争议林地,认真咨询历史证人,认真分析纠纷原因,认真听取不同意见,依照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妥善处理,做到各方满意,不留后患。全乡发生矛盾纠纷79起,纠纷面积9880.5亩,其中乡际1起,村际12起,组际9起,户与户际53起,县际4起,县际4起纠纷中有3起由于堪界勘出勘入,维持堪界撤出3起,不属于林地纠纷1起。经过多次调处尚未成功的新和村委会北朝南与多依村委会多依树、太平村委会陆瓦黑与青云村委会小里黑村共2起山界纠纷,面积451.5亩,由乡党委书记、乡长亲自到现场,直接组织调处,已于6月28日成功调处,双方均已达成协议,至此我乡的79起纠纷全部结案,调处成功率达100%。

五、严格规范操作,保证林改健康有序开展。

县委政府在20__年8月12日林改动员会上,县长从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到改革的主体范围、主要内容、政策措施、方法步骤和组织领导等,都全面而系统地提出了明确要求,乡党委政府在8月16日全乡林改动员会上,乡党委书记要求各村委会、乡林改办务必在林改工作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和每 一个操作中,要原原本本贯彻、认认真真执行,规规范范操作,切实做到改革不走过场,符合农民意愿,生态受到保护,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一要注意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对改革方案及重大事项必须经过村民民主决策后实施,做到程序、方法、内容、结果"四公开"。二要吸取"三定"时工作不到位、管理粗放的教训,内外业人员要高度负责,做到相关资料完整,做到记载的地块、地类、面积和四至界线"四统一"。三要认真细致做好确权发证工作,做到实际面积、承包合同、林权证面积和承包经营登记薄"四相符",承包面积、承包位置、承包合同、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林地标注"五到户",让农民吃下"定心丸"。1月21日县林改办分配给我乡配合支援林改外业勾图的大学生16名,通过县林业技术工程师的精心指导、实地操作、培训下,22日由林业站8位技术人员分别带到我乡邑郎、新和两个村委会进行开展外业勾绘工作,通过实地勾绘,掌握技能后,林改办又将分为6个组,由林业站6位技术人员任组长,分别进驻6个村委会进行外业勾绘,通过林业站、村委会及大学生的艰苦努力,发扬顽强拼搏、勇于奉献及不怕苦、不怕累、大无畏精神,经过50多天,力尽千辛万苦,顶着烈日严寒,挑灯夜战,全乡13个村委会151个村民小组外业勘查勾绘工作于3月12日全面结束,共勘查勾绘宗344836.5亩,其中均山到户180601.5亩,均股到户164235亩,林业站全体工作人员加班加点,认真进行表格的填写,面积的计算、核对、内业整理确定无误后进行微机录入,认真按照上级领导的要求,做到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5月3日,在县指导组、县督导组、县林改办的指导下,在小里村委会租力村进行《林权证》《股权证》首发仪式,这次发证工作的起动,将推动我乡的林改工作向13个村委会的发证工作全面展开,我乡内业整理、微机录入工作于5月20日全面结束。乡林业站全体职工与于7月20日至8月13日到县林业局整理完善林权登记申请表,打印林权证及相关材料归档。

全乡林业用地面积344836.5亩,其中:公益林199207.5亩,商品林145629亩,应确权面积344836.5亩,已确权面积344836.5亩,确权户数6391户,确权宗地数4575宗,确权率达100%,均山到户面积164312.3亩,均股到户164235亩,集体商品林均山到户面积108721.6亩,均山率达74.7%。申请核发林权证户数2519户,面积344836.5亩,宗地4575宗,核发林权证2514本,制证、发证工作已于8月20日全面结束。

六、加强档案痕迹管理,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性。

我乡从林改动员会开始,一直把痕迹管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要求林改办及13个村民委员会指定专人负责有关林改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在林改其间,县督导组带领县档案局工作人员,深入林改第一线指导村委会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材料收集归类、归档、装订工作,根据县林改办的要求,我乡于4月20日组织了档案管理业务员培训,并邀请县档案局局长、副局长及其它工作人员亲临指导并作业务培训,实地操作归类装档2个村委会的林改档案,做到标准、要求、规格、模式"四个统一"。在7月9日至18日组织13个村委会总支书记、副书记、副主任、村组干部到乡林业站进行档案材料整理、归档。对7月19日县对乡检查验收中提出的问题以书面形式通知各村委会限期整改。并于8月17日至20日集中档案管理员再次进行自查、整改、归档,将该档案变为历史资料依据永久保存。为我乡的档案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取得的经验

(一)、加强领导,组织保障是前提

为全面推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我乡成立了由书记任组长、乡人大主席任副组长兼林改办主任的领导机构,做到六到位(即:组织保障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责任到位、业务培训到位、宣传发动到位)确保林改工作顺利开展。

(二)、领导重视,认识到位是关键。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林改工作放到站略的高度,摆在议事日程,保持思想上、行动上的高度一致,创新工作机制,激励奖惩机制,做到身体力行,亲自督导指导林改,为林改工作的成功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依靠群众,机制创新是基础

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同时也是首次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我乡在林改中,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按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由村民自主决定林改方案,从而使林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四)、试点先行,调查摸底是根本。

林改工作在13个村委会中进行调查摸底,根据各村委会的村情、组情、林情,各村委会采取先行试点、先易后难、全面铺开的方式进行。

(五)严格质量,规范操作是核心。

质量是林改的生命。在林改工作中,严格坚持时间服从质量,进度服从质量,为确保林改工作质量,结合我乡实际,认真组织开展"回头看"工作,对照业务技术操作规范及相关的规定进行自检自查,做到时间、进度和质量的协调统一。

(六)、严格程序,依法办事是途径。

这次改革的主要依据是《农村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森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我乡各村委会及工作队员严格按程序依法办事,确保了改革,依法依规健康稳步推进。

(七)、强化服务,明确责任是核心。

这次林改是为全乡人民谋利的一件大事,县乡工作队员认真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来严格要求自己,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统领整个林改工作,强化服务意识,增强组织观念,明确责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全身心投入林改工作之中。

(八)公平、公正、公开是保障。

乡林改办、村委会及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开展林业工作,坚持"三公开、四公示、六签名"的原则,充分尊重民意,顺民心,妥善处理林改中出现的各种纠纷和问题,确保林改工作的顺利推进。

八、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我乡的林改工作在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林改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部分领导认识还不够到位,存在着事不关己,缺乏顾全大局意识,有的村委会干部对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够,缺乏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存在着"三怕"思想,怕乱、怕花时间、怕花钱,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二是一些村委会保障措施不力,组织机构不健全,林改工作经费不足及拉用仅有 的经费用于其它支出,严重影响了林改的进度和质量。对林改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思路不清晰、办法不多。由于13个村委会改革工作发展不平衡,有的均山到户工作难以开展,确权到户率达不到要求。三是有的群众对林改的认识不足、不到位,参与林改的积极性不高,只注重耕田耕地,不注重耕山管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没有理顺,缺乏长远意识。

(二)几点建议

1、在今后的工作中,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坚持维护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因地制宜地制定配套改革措施及方案,出台相关的惠民优惠政策,巩固主体改革成果。

2、党政一把手抓林业、抓生存,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山区农民的生存环境,关注林业发展,关注林农经济增收、生产发展,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关系,做到既要"绿水清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理念思路。在山区,不抓生态建设就会迷失方向,不抓产业发展就会丧失活力,继续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严格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立足当地资源,壮大山区经济。

3、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方式,建立有利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体系。

4、继续加强林业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健全森林资源保护的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要抓好村规民约的制定,提高村民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水平。

5、是要引导农民自发成立民间护林组织,完善森林灾害应急反应机制和群防群治服务网络。

6、妥善处理集体公益建设与森林林地使用审批管理保护的关系。

7、加强基层林业站基础设施建设及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资金投入。

乡村产业发展方案篇6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动员会议,主要任务就是贯彻市里关于深化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一系列精神,总结乡试点工作经验,研究部署全县的林改工作任务,扎扎实实地推进全县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全县林改工作的简要回顾

自去年11月17日全市林改动员会议后,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市深化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铁政发[2005]42号)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通知》(铁政办明电[2006]7号)精神,抽调人员,组建机构,宣传发动,出台方案,组织培训,开展试点,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林改工作的全面推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县林改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建立组织机构,落实林改责任。按照市政府要求,我们建立了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林业、土地、财政等有关部门参加的林改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林改办公室,负责指导督查林改工作。进行试点的乡也相应地建立了林改组织机构,并抽调乡干部驻村帮助开展林改工作。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相关部门配合抓,上下联动、层层负责的局面。

二是组织学习培训,逐级宣传发动。市林改办去年11月29日在我县举办的各县(市)区林改办和试点乡、村干部参加的林改培训班后,我们分别举办了不同形式的林改培训班,对县林改办和乡林改领导小组成员、乡林业站、村两委成员进行了培训,把林改政策、乡、村在林改中的职责和任务制成宣传册,发放到林改工作人员手中。半年来,全县共举办林改培训班期,参加培训人数达到人次。在强化培训的同时,不断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对试点乡、村林改工作进行了及时的报道,使广大乡、村干部群众不断了解林改、支持林改、参与林改,为林改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是认真调查摸底,制定林改方案。准确的森林资源、经济状况和人口数量是开展林改的重要依据。县林改办组织县、乡、村、组等外业调查人员,深入一线,对全县的森林资源、山林权属、经济状况、人口数量、参加林改户数,对集体山林、自留山、承包山、“四荒”拍卖、低产林拍卖、活立木转让等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目前全县集体林总面积215万亩,其中应参改面积88万亩,基本掌握了林改所需的各种底数,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为全县的林改工作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四是确立改革试点,扎实有效推进。我县把乡确定为林权改革的试点,到7月末,已完成集体林改革面积14.4亩,完成任务总量的%。试点的主要成果体现在:一是梳理并较好地解决了改革中遇到的历史和现实问题。乡在林改试点中共梳理出20个问题,经过村民反复探讨研究,市、县林改办把关,均得到较好解决,为下步林改深入开展提供了指导性意见。二是增加了农民收入,预计乡林权改革到户后,农民人均可分到林地亩,农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高涨。乡今春共造林万亩,全部是个体造林。林改的意义日益突显。三是林改增加了集体收入。预计林改后乡可以收取林地使用费、林木转让费万元,平均每个村收入万元。

总结前段全县林改工作,虽然试点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问题也比较突出,如果解决得不好,会直接影响全县林改工作的健康发展和总体任务的完成。这也是我们召开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总结经验、交流经验、找出问题,提出要求,使得下一步的工作做的更好一些。这些问题:一是一些乡村干部对林改工作认识不足,热情不高。个别领导同志怕担责任,怕出乱子,怕失去既得利益,对林改工作口头上说的多,具体工作做得少,个别同志存在畏难情绪,一说林改就头疼,不说林改的重要性,总是强调林改的复杂性。二是宣传工作还不到位。除乡外,其他乡镇在林改的宣传工作上力度不大,宣传不够深入,群众对林改政策和方式方法也不够了解,这也为下一步林改工作增加了难度。三是把林改简单化。个别干部认为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就是“一分了之,一卖了之”,对林改的真正内涵理解不深,把握不准,缺少改革的“明白人”,甚至有虚夸谎报林改进度的现象。什么都谎报,实实在在的改革要谎报那还了得,改革就没小事,因为改革就要促进发展,你做的好了就要促进发展,如果做的不好,那就出乱子,开始就没重视,没当事,方法不得当,措施不得力,想的很粗,最后林改效果不好,群众还有意见,可能还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所以它不是小事情。四是投入林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足,影响林改工作的顺利开展。这些问题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乡试点工作的基本经验

县政府把全县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确定在乡以后,经过试点乡党委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共同努力,在半年的时间里较好地完成了试点任务。总结起来,有这么几个经验。

第一,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是林改成功的保证。市、县领导包括市林业局领导多次到试点乡、村检查指导林改工作,亲自审定乡、村林改方案,为林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乡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乡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并严格按照市县的工作部署和要求逐步推进林改工作。实践证明,只有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纳入日程,实实在在抓,林改工作才能打开局面,取得成效。

第二,林业部门充分发挥参谋指导作用是林改成功的前提。市、县林业局高度重视林改试点工作,市林业局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多次到乡指导工作,集中骨干力量包扶试点乡镇和村,帮助解决具体问题,为乡党委、政府当参谋,保证了林改工作的顺利进行。县林改办积极抽调专人,组建工作指导组,深入乡、村认真开展调查摸底,耐心征求群众意见,搜集、梳理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指导组及时向乡里、村里反馈林改工作进度、质量、经验和问题,保证了林改工作扎实有效的推进。

第三,制订周密具体的方案是林改成功的关键。在市、县林业局的指导下,乡党委、政府明确工作思路,在搞好调查摸底的前提下,研究制订了全乡及8个村的林改方案。这些《方案》既符合政策,又符合乡情、村情,周密细致,操作性强,群众拥护,保证了具体实施中改而有序,分而不乱。在方案制定过程中,做到了底数清,因地制宜;做到了涉及到的历史和现实问题科学梳理,拿出科学的解决办法;做到了上下结合,尊重民意。总之,有个好方案,改革就成功了一半。

第四,发动群众,尊重民意是林改成功的基础。林改成功与否要看林改是否有利于森林资源总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是否有利于林农收入的增加,是否有利于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这三个目标都需要依靠农民群众来实现。群众是山林的建设者,也是改革的主体和最终的直接受益者。乡林改试点正确处理了照顾多数群众利益和保护少数群众合法权益的关系、政府主导与群众民主决策的关系。无论是改革方案制定、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还是林地使用费和林木转让费的收取标准,都是由村民小组会议、“两委”班子会议进行反复研究、征求意见,最后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因为尊重了绝大多数群众的意愿,林改试点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林改工作任务才得以按时完成。

三、加强领导,务实创新,全力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全县的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要全面铺开,强力推进。9月末前各乡镇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完成应改任务(指整村完成)的25%;年末前完成应改任务的50%,2007年底全部完成。为此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解决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

当前全县林业发展面临相当复杂的情况。一方面,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业需求不断增加,国家和省、市给予了大量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县、乡财力有限,林业投入不足;中央又取消了农民义务工,乡、村很难组织起大规模的群众性林业生产活动,全县的造林、营林、管林已经处在缺乏主体的状态,林业建设的体制性和机制性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林地经济效益不很明显,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根本上说,解决矛盾只能用改革的办法。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是继农村土地承包后的又一次土地革命,是林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必然选择,是提高林业生产力的迫切需要,是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广大农村的生态建设,事关林业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做好了,既能增加集体收入,又能有效地促进山区开发,增加农民收入。因此,我们必须首先统一思想认识。县政府要求各乡镇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真正把林改纳入日程,摆上位置,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乡镇党委、政府是林改工作的具体组织者,乡级干部要克服畏难情绪和得过且过思想,不能因为林改任务重、压力大、经费不足等原因,把任务推到村里,放任自流,听之任之。村“两委”是林改工作的具体操作者,村组干部必须克服既得利益思想,不能因为林改削弱了村对林木的管理权限,减少了村级收入,对林改不负责任,消极对待。林业主管部门是林改的政府牵头部门,不能怕林改削弱了部门权力,更不能因为工作量大、政策性强、怕麻烦、怕担风险,参谋不到位,工作推着干。要把林改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下大力气真正改好、改到位,做到体现民意,维护民利,符合民心。这次会后,各乡镇党委、政府要精心研究,迅速组织实施。县里已把林改工作作为乡镇党政一把手责任状的重要内容,林改工作完不成任务的乡镇林业工作不能评为先进。

(二)强化宣传发动,解决科学引导问题

广大农民群众是这次林改工作的真正主体。各乡镇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及召开现场会、请试点村干部和群众现身说法等各种宣传方式,掀起新一轮宣传高潮,使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林改政策,充分认识林改所能带来的好处,消除群众的思想疑虑,增强群众参与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林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做好法律政策的指导,积极为广大林农和林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法律政策咨询服务,提高他们依法维权、守法经营的意识。通过宣传,要让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了解党的惠民政策,掌握改革的方式方法;要让广大群众了解改革不是一卖了之,而是要让利给农民自己。通过宣传,要让农民明白,林改后农民不但可以拥有林木的所有权,可以得到长期稳定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农民可以得到林地的使用权,可以拓展生产生活空间,在林地内大力发展林地经济,得到近期经济效益。这是林改的主要目的,也是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内容。通过宣传,要让林改和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挂钩,让广大农民群众拥有分享林改成果的平等权利和公平机会。

(三)强化改革质量,解决群众关注的历史和现实问题

质量是改革的生命。林改工作政策性强,涉及到农村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影响深远。总体上,林改要保持进度,但进度要服从质量,确保不走过场,不违反法律和规定程序,不违背农民意愿,不损害农民利益。这次林改必须以《森林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为依据,按照“四个阶段”和“十个流程”依法规范操作。这是“规定动作”,任何乡镇、村都不允许带病进入下一道程序。各乡镇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采取针对性措施,扎扎实实地把林改这件好事办实、实事做好。在操作中要着力抓好五个环节。一是村级基本情况调查要准确、详细。主要调查各村社会经济状况和森林资源状况,包括人口、经济状况,森林资源按森林类别、林种、树种、地类、权属等统计,以往改革的各种形式、面积及户数等。这些是实施改革的底数,也是基础,必须详细、准确。二是外业调查必须实测。林业“三定”以来的历次改革,绝大多数未经过实测,所以才遗留下了四至与面积不符、现地与证照不符、四至不清等问题。这次改革必须在当事人在场的情况下,通过实测或现地勾绘、内业求积后,登记相关台帐。只有外业搞得详实准确,分地、分林到户时才减少麻烦,一次到位。三是村级改革方案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制定实施方案是改革过程中最主要的环节。这个方案不同其它工作方案,它是林改过程指路的灯塔,是操作林改的说明书。好的方案是林改成功的基础,差的方案就会漏洞百出,就会出现很多后遗症。因此各乡镇必须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制定村级林改方案,经过广泛讨论、征求意见,酝酿成熟后,提交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县林改办要专门成立由主要领导带队的村级改革方案审核小组,逐村进行把关,经审核后的方案方可实施。四是各种纠纷、矛盾的解决要合理、及时。林业“三定”以来,积累的林权纠纷、矛盾和一些违规转让等问题,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将全部暴露出来,如果得不到公正、妥善解决,势必影响改革的顺利进行,影响广大群众参与改革的情绪。各乡镇在改革中都要把解决相关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比如:如何确定应参改人口数量;是按照林木蓄积或林地面积,还是按照林木价值均分集体林;对以往转让、承包、群众意见较大的如何按法律程序予以纠正;如何处理组与组之间、村与组之间的林地、林木权属争议问题等。要把这次改革作为既是集体林落实产权的过程,也是比较彻底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过程。对林权纠纷复杂的问题,可根据先易后难的原则暂时放下,以后再处理。五是林改档案管理要规范、完整。林改档案既是改革的见证,同时也是今后处理林权纠纷、争议的主要依据。因此,建立健全林改档案至关重要。各村改革成果资料要收集齐全、完备,按要求建立林改档案,档案要涵盖村级改革组织机构文件、改革方案、改革相关的各种会议材料、历史以来特别是这次改革的各种经营合同或林权证明文件及各类资源台帐、图表、权属争议或合同纠纷调查核实材料、改革过程中的公示材料等,各村都要设立专门档案柜存放,实行专人管理,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四)强化改革模式,解决林改方式方法问题

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对象是集体所有的商品林、一般和重点公益林。改革要力戒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决不能生搬硬套,要依据调查摸底结果,根据各乡镇资源状况、权属构成和村民对林业的依赖程度,本着因地制宜、实是求是的原则,确定改革模式,制定林改方案。村级林改方案必须详实具体,立足解决实际问题,县里已经制定了《村级林改方案》的统一样式,各乡镇可以借鉴。村级林改方案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森林资源和社会基本情况;自留山、承包山、活立木转让、个人造林及现由集体统一经营的林地、林木的现状;确定改革模式、参改人口、村组矛盾等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集体预留面积及管理方式;林地使用费、林木转让费收取标准和办法等。:

集体林改革主要通过“巩固确认”、“完善提高”和“深化改革”三种形式落实产权。“巩固确认”就是对操作比较规范、产权比较明晰、群众比较满意的山林,包括八十年代分配的自留山、依法流转的森林资源、“四荒”拍卖、租赁迹地造林以及按照“谁造谁有”政策营造的林分,予以确权发证。“完善提高”就是对八十年代林业“三定”以来,未真正把产权明晰到个人的各种承包方式的林木、林地进一步完善合同,主要包括林业“三定”以来的承包山、个人造林、活立木转让、经营承包、管护承包的山林等。“深化改革”就是对目前仍由集体统一经营的商品林和一般、重点公益林以及已被依法中止转让和承包合同的集体山林,面向内部以户为单位划片承包经营,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也就是实行家庭承包经营。

人均林地面积较多的村林改一般采取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将参与改革的林分,按照林木的总蓄积或者林地总面积除以参加林改总人口数,计算出人均应得蓄积或者面积,从而确定每块林地参加改革的人口数。乡增庆村采取按林木蓄积均分集体林的方法,评估小组通过实地勘查,把人工林分为3个等级、天然林分为2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别按参改人口数平均划段、编号,再以单户或联户的形式抓阄随机确定承包顺序,按林地编号和抓阄顺序号依次划分林木,林地随林木一并分配。另一种模式是按照树种、蓄积作价,计算林木总价值和人均林木价值,从而确定每个小班参加改革的人口数。村民可按着承包地块、承包人数,自愿组合,联合经营,或者单户经营,以分配或抓阄的方式确定承包地块。各乡镇要按照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充分尊重广大群众意愿的原则,根据不同情况合理确定改革方式、方法,这样,改革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可,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五)强化督导检查,解决林改遵规守纪问题

林改解决的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其效果往往在较长时间里才能充分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提出改革的思路和方案,还要明确改革的责任主体、目标、任务和完成时限,因此,要进一步加强督促和检查工作力度,确保林改工作成果早日显现。一要检查改革是否依法依规,按政策操作,是否坚持民主决策,是否有强买强卖现象发生,是否有打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的招牌而行少数人说了算的行为;二要检查是否有强有力的手段,保证改革措施得到落实;三要检查改革是否造成集体资产流失;四要检查林地使用费和林木转让费是否得到有效监管,合理使用;五要检查森林资源是否做到依法保护,持续经营,永续利用,造林水平是否有新的提高;六要检查群众对林改的满意度,是否有上访现象发生,林改有无“后遗症”。一方面,县林业部门要会同县委考评办、政府督查室定期对各乡镇林改完成情况进行督查,要把督查的重点放在村一级林改的政策法律指导和林改质量的监督上,并将事前指导与事后检查、日常督导和专项检查、阶段性检查和年度考核结合起来,确保改革的质量。另一方面,县林改办要会同纪检监察部门对林改全过程进行监管,建立有力的制约规则和务实有效的配套措施,切实保证林改中群众利益不遭受侵害,森林资源不遭受破坏。要积极疏导和化解各种矛盾,做到林改中出现的问题组不出村、村不出乡、乡不出县,尽可能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林改中遇到的有代表性的倾向性问题和复杂的个案问题要逐级汇报,及时处理,不能因工作失误或隐瞒不报造成不良后果。

(六)强化分工协作,解决合力攻坚的问题

各级林改领导小组要在林改中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创新工作机制。林业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为政府当好参谋,牵头抓好林改工作,要抽调专人组建工作指导组,严把林改培训关、改革模式关、方案制定关、承包拍卖关、改革建档收口关,使每块林地和每株林木的改革都严格按程序依法操作。要把林木采伐限额向开展林改的乡村倾斜,重点支持那些森林资源较多、工作任务重的乡村,以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林业局、发改委、农经委、国土资源局要深入乡村,研究和解决林改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指导林改工作。各乡镇也要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林改工作,特别要保证试点村改革所需经费。司法部门要为改革提供法律、法规和政策指导,做好群众法律咨询工作。纪检监察和法制部门要为改革提供法律、法规和政策指导,做好群众法律咨询工作,加大对林改工作的法律监督,不断凝聚改革力量,推进改革深化。

乡村产业发展方案篇7

从现有研究看,学界研究和探讨的重点,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学、政治学的角度,梳理、分析和概括公社体制解体后,农村经济社会领域发生的新变化、新景象和新格局。这些研究侧重于宏观层面的分析和整体的抽象、概括①。二是从历史学、社会学的视角,考察、揭示和总结公社体制瓦解后农村基层治理的现状、问题和困局②。它关注的是国家权力与基层社区之间的多重、复杂关系,以及微观乡村视角下农村基层治理的现状和难题。上述两种研究视角,主要是从国家、乡村两个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分析和探讨的。而从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时段看,县政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最基本的行政管辖单位。因此,以县域为研究对象的中观视角,既可以上溯国家政策的出台和推行,又可以下追乡村基层的落实和运作图景。基于此,本文以中部地区湖南省攸县为研究个案,考察、揭示公社体制解体后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体制转换对农村基层社会造成的深刻影响。

公社体制的解体,改变了公社时期原有政社合一的全能式控制方式。从此,中国农村在经济、社会领域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新景象,与之相伴随,体制转换也带来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

首先,公社体制的解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改变了攸县农业经济的格局,农业生产出现了四个明显的转向。

经营目的上,突破了自给半自给经济的束缚,开始向商品经济转化。全县涌现出各种专业户、重点户24300户,占总农户的16.2%,比1982年的2.74%,上升了13.6%。在他们带动下,出现了一些以一业为主,定向生产的区域化专业生产基地。全县贡献国家粮食31849万斤,占粮食生产的36.3%。

经营范围上,突破了单一经营的状态,开始向多种经营、农工商综合发展转化。经营范围从田土伸展到水面、空间,从种养业伸展到加工、运输,从生产领域伸展到流通领域,打破了单一经营的格局,开始走上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发展的道路。1983年的粮食收入比重比大包干前的1981年下降了2.78%,而多种经营收入的比例则由1981年的41.6%上升到44.38%。

经营方向上,突破了简单再生产的局面,向开发性生产转化。农民开始把积蓄起来的财力、物力和剩余劳力投向荒山、荒坡、荒水,走开发致富的道路。

经营方法上,突破了粗放经营的传统习惯,开始向集约化经营转化。全县杂交水稻面积占晚稻面积的84.94%,产量却占89.97%[3]。

其次,农民商品经济意识、农村产业比例和农民家庭创富等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

农民商品经济意识逐步增强。不少人转变“温饱”观念,树立大富观念;打破“守土”观念,坚定开放观念;破除平均观念,增强竞争意识;抛弃“贱商”观念,树立兴商观念;克服“老粗”观念,加强知识观念,所有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县域商品经济的发展。

农村第二、三产业比重得到提高。不少人从农内产业向农外产业转移,生产领域不断拓宽。1987年攸县有4万多劳力输出,占农村剩余劳力的40%以上,全县劳务输出总收入达4925万元,占全县农民纯收入总额的13%[4]。地处攸县边陲,自然资源贫乏的渌田乡该年劳务收入达584万元,占全乡社会总产值的24%,仅此一项人均增收157元,摘掉了贫困帽[5] (pp.664~665)。1988年全县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收入达26423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8.4%。1985至1988年4年中,农民在工、商、运(输)、建(筑)、服(务)“五业”中累计创总产值78088万元,年人平308.6元,比1984年增加100.3元,比1981年增加193.7元。

家庭致富步伐继续加快。1988年全县农民人平纯收入527元,比1984年增长55%,比1981年增长263.4%。在这4年中,手表、单车、电风扇、录音机、电视机、电冰箱等高档商品纷纷“飞入寻常百姓家”[6],不少农户建成了新居。

再次,农民的收入、粮食占有和生活物质,都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

1985年全县农村总收入33805万元,国家税收占2.14%,集体提留占1.03%,各项费用占21.42%,社员实际所得占75.41%,比1977年增长3.42倍。据1682户专业户的调查,1985年总收入万元以上的达154户,纯收入万元以上的有40户。社员分配的口粮,1982年人均341.5公斤,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和上交集体的粮食后,农民手中占有的粮食(包括口粮、种子、饲料、储备),1983年人均453公斤,1985年人均480公斤。主要生活物资的消费,人均口粮354.9公斤,食油4公斤,猪肉16公斤,棉布5.23公尺。一些中高档生活消费品有了较多的增加。1985年呢绒绸缎、毛绳、皮鞋的消费量分别比1977年增长1.76倍、5.09倍和3.45倍。手表、自行车已在农村普及,电视机、电风扇等家用电器也成了农村的消费品。1979到1984年,49491户农民新住房为633万平方米,占1984年总农户的34.6%。根据典型调查,1985年农民人均住房面积26.37平方米[7]。在消费支出吃、穿、住、用四个方面,1985年与1982年相比,吃、穿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下降了,而住和用的比例却上升了(见表1)。

与上述三个方面变化形成反差和对照的是,受宏观政策的偏差、工农业关系的偏颇,以及双层经营体制“统”“分”关系的失衡等因素的影响,攸县农村社会同时出现了商品生产发展困难、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和农业发展后劲乏力的弊端。

商品生产发展上,农民困难很多。化肥供应方面,就出现了供需矛盾、政策不一的情况。据调查,1984年1月到3月,攸县化肥销售总量比1983年同期减少46.58%,化肥库存量比去年同期减少8.9%。1983年全省实行统一价,1984年却是一县一价,酃县与株洲县相比,每吨磷肥贵33元,农民有意见,不愿意要,说:“肥料涨价,粮食降价,我们怎么富起来?”有些农户“心里想富,脚下无路”,“心中急人,致富无门”。攸县里旺村农民反映发展商品生产有“四难”:一是技术力量缺,能人和技术骨干少,艺不高胆很小。二是资金无来源。全村1984年有6万元贷款指标,村信用社资金已调去1.5万元给银行保重点建设,每亩田只10多元钱,稻谷生产费用都难以满足,哪有贷款发展商品生产。三是部门帮助少。本村没有特色的产品,部门来的人不多,群众希望部门不搞“马路”政策,不只抓“重点”,要帮助不闻名的地区提供商品信息,引进良种良畜,搞好技术培训,增加饲料供应,及时加强指导。四是管理费、税收多。如生猪,每头税收9元、加防疫费、兽医费等,共11.50元[8]。

农民种粮积极性上,弃田、惧耕现象比较普遍。从原来多种早、晚二季稻到多种一季稻;从原来的盼种田、多种田到近年的怕种田、不愿种田;从原来用粮食完成国家农田任务到近年出现买粮交国家任务等等,不一而足。

据调查,之所以出现这种不良现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现行的粮食合同定购制度,不可能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实行合同定购后,售粮农民在经济上无利可图。以1983年为例,粮食统购议售每百斤平均价为17.19元,1985年开始的合同定购到“三七”每百斤均价为15.59元。就是说,粮农每交售100斤粮食,实际减少收入1.60元。合同定购任务越大,农民吃亏越多。

(二)粮食的比较效益低,稳不住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除粮食以外农产品价格的放开,农产品内部比价不合理问题更加突出,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的劣势地位越来越明显。据攸县皇图岭镇提供的有关种粮食、西瓜、辣椒的收入情况看,粮食亩平纯收入是131.3元,每个工值6.54元;西瓜亩平纯收入430元,每个工值14元;辣椒亩平纯收入高达794.66元,每个工值10.55元。粮食价格上的这种不合理状况,势必直接影响到农民种商品粮的积极性。不少农民在粮食生产上的态度是:不愿不种,但不愿多种、不愿花本钱种、不愿下工夫种。愿把主要精力投向经济效益高的其他经营项目上去。

(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暴涨,挫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在宏观上已经失控,涨到了农民难以承受的地步,少则涨价百分之几十,多则涨价三四倍。以尿素为例,1983年每百斤平价是22.5元,1988年是27.5元,上涨22.2%。问题是平价尿素很少供应,农民只得以每百斤70~100元的高价到黑市上去购买尿素。县计委、物委等部门匡算:由于农业生产资料涨价,全县农民1987年比1986年至少要增加支出205万元。县农调队100户“家计”调查:1987年一二季度农业生产支出比1986年同期增加16.3%,占农民因某些农副产品价格提高增收部分的85%以上。粮农怨声载道,埋怨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太大:“议价肥料、农药我不买,合同定购粮食我不卖。”无可奈何走极端,表明农民对这种政策的不满和抵制。

这样,粮食产量急剧下降。1986年生产实际只完成七五计划指标的97%,比1985年减产2.36%。向国家贡献总量只完成年度规划的59.6%,商品率只有21.4%。

农业发展上,掠夺性经营、农田水利设施失修、农业技术倒退等,都造成了后劲乏力的不利局面。

“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所有权主体的模糊和缺位,造成很多农民重用地轻养地,重化肥轻有机肥,重产出轻投入。长期掠夺性的经营,使得土壤肥力呈下降趋势。据县土肥站对全县6大主要土种的测定,1987年土壤有机质比1981年下降了0.55%,每年递减0.08%,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减少0.03%、0.06%和0.08%,速效氮、磷、钾依次减少27.7、7.83、7.42pm。1984年地力产量占常规产量67.1%,1986年仅占64.6%,地力产量1986年比1984年下降2.7%。在水利设施上,由于各级投资和农民投工减少,特别是管理不善,不但新的水利工程少建,原有的水利工程也得不到应有的整修和维护,农村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排灌机械陈旧。20世纪70年代初,攸县水利建设就已具规模,农田有效灌溉和旱涝保收面积分别达到了81.12%和78.6%。到1987年,据县水利局统计,全县20座小(一)型、175座小(二)型水库中,有19座存在隐患,15座要控制运行,11座严重淤积。9大县管灌区282条渠系,有87条泥沙淤积、杂草丛生,影响5万亩农田灌溉。844处电排中,有124处年久失修开不动,减少灌溉面积1.4万亩。在农业技术上,农业机械增加,耕作手段倒退。近年增加的农业机械多数不务正业,主要是用于跑运输,很少下田干活。1986年稻田机械面积由1980年43万亩下降到27万亩,减少37%。30个农机管理站关闭了10个,近300个村级农机队“网破、人散”[9]。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1987年攸县30个乡农技站有10个已瓦解,农民技术员由63名减至17名,平均每个乡站不到1人[10]。在丫江桥、贾山、大桥等乡,人拉犁,锄挖田,取代了耕牛、农机翻耕。这种社会向前发展,农业生产却回归原始耕作状态的景象,呈现出中国农村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衰竭状态。

公社体制解体后,农村基层推行的是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种体制的确立,目的在既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又兼顾个体经济的积极性。但是,到底如何认识、处理“统”与“分”的关系,却难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精准的标度。

责任制刚推行时,攸县实行按人头包田,许多乡镇有“分”无“统”,多年的集体积累被分光,村组经济被架空。这样,村组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农业的投入受到制约,农田水利和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开展。连片稻田分成小块,责任田土变更频繁,承包者谁也不愿向责任田使劲,怕为别人做“嫁衣裳”,集体组织对生产的组织和协调困难重重。

基层干部服务意识欠缺,干群关系不和谐。在很多乡村,许多干部索多予少,服务倒退,冷淡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皇图岭乡原来广播入户率达78.4%,而现有的4738只喇叭只有47%发声。高和村11个村民组227户,有154只广播,现仅有7只发声,分布在5个村民小组,村里的扩音器借走了,配电板被偷走了,也无人问津[11]。有不少单位和部门吃的是农民种的平价粮,卖给农民的却是高价肥、高价农药,把生产成本增加的费用几乎都转嫁给了农民。有的地方的干部,平时不到农村帮助农民搞生产,解决生产中的问题,而到合同定购粮入库时,则成群结队下乡催粮,农民反感很大。有的农民说:“现在的干部只知要粮(定购粮)、要钱(摊派款)、要命(计划生育)”。农民负担很重,心里十分矛盾,既盼干部下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又怕干部下乡(难招待)[10]。

再者,许多基层干部直面新形势时,思想错位、行为缺位。

包干到户后,有的干部认为,包干到了户,各户管各户,千斤担子众人挑,我们可以直直腰。群众认为“包了责任田,不再是社员”,“只要能搞富,什么都不顾”[12]。部分党员觉得村里的事不好管,也不需要管,顾全自己就差不多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薄了,事业心减弱了,村组工作一度处于瘫痪状态。钟佳桥乡平江村,公路无法通车,十多条木板桥被偷走,乱砍滥伐时有发生,五保户、困难户无人问津,开个党员会,也是张三来,李四不来[13]。菜花坪乡苏塘村,出现了“山上冒得(方言,没有)树,渠中水断流,路上尽是坑,广播不叫灯不明”[12]的荒凉、无序状态。

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上,很多村干部反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他们工作上存在着五个方面的难处。

(一)由集体统筹统留转为分户上交,公事难办。如攸县莲塘坳乡村企业收入很少,民办教师工资、烈军属补贴、干部报酬、民工建勤、水利建设、计划生育等项开支都靠农户上交。1984年12月,乡政府派干部与村干部配合,用了20天时间来收上交款,仍有11个村上交款未收齐。铜锣村1983年的上交款没收一分,村干部挑着箩筐逐户收谷,辛辛苦苦收了12000斤,送到粮站,岂料全部被当作该村的公粮扣下,“水中捞月一场空”。春塘、春风等6个村的沿河防洪堤被洪水冲毁三年了,一遇暴雨,洪水就淹没农田,河岸两边的耕地也在逐年减少,可干部只能“空着急”。1985年取消统派购后,村干部更是担心上交难收。春联支部书记刘××当了20年干部,他说:“上交是难收到了,今年还无偿为人民服务一年,报答党的养育之恩,明年我不干了。”[14]上交提留收取,更是干群关系紧张的引线。这当中,村干部补贴的收取,是群众最反感、村干部最烦恼、乡干部最棘手的事情。上云桥乡宋家洲村党支书说:“千改革,万改革,上交提留不改革,乡村干部日日夜夜都是‘革’(方言,愁的意思)。”菜花坪乡菜花坪村党支书感到上交无可奈何,写了一副对联:“好事坏事不管事,自然无事;守摊保摊莫乱摊,等待交摊。”坪阳庙乡冲台村党支书说:“现在是群众捏了刀把,干部捏着刀口。县里办学习班时我浑身来劲(方言,精神抖擞)腰杆硬,回来一收上交碰钉子,硬腰杆又变成了软面条。”坪阳庙乡一个干部说:“今年三次收上交,我们挨了三次骂,现在乡干部权没过去生产队长大,顶不了旧社会的保甲长。”[15]这些个案虽不具普遍意义,但它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基层干部在新形势下的困境和面临的难题。

(二)群众实际问题、具体问题很多,村干部没有能力解决,难以赢得人心。盘龙村党支部书记说:“以前搞集体,村干部有人权、财权、物权,社员有困难,能及时解决。现在‘三权’旁落,为病人写张条子、到信用社借几块钱治病也没有用了。”1985年全乡有30%的农户少粮,过去干部可以通过调剂生产队储备粮解决,现在只能指望国家。农民说村干部是“一遮不得雨,二避不得风,可有可无”。相反,计划生育、乱砍滥伐等得罪人的事,村干部又不得不管。双沿村党支部书记单××任职5年,先后处理48户纠纷,牵涉当事人120人,其中有8户与他“水火不相容”。他说:“我现在骑虎难下,当下去,得罪的人会越来越多;不当,更难站稳脚。”有个农民经常偷树,又生三胎,书记单××三次上门处理,罚款380元,今年这个农民的妻子怀了第四胎,单书记怕上门处理了。

(三)农村政策放宽后,群众思想复杂,工作难做。沿仓村有个农民要把房子建在垅中的责任田里,由于家有手扶拖拉机,他还要修条机耕路。支部书记前去制止,他说不建在垅里可以,你得安排地基。按照规划安排地基,其他农户不肯调整责任田。想开群众会解决这个问题,东家出门做生意,西家外出打扑克,会开不成。村干部无可奈何,乡干部来也没有法子。这户农民还是把房子建在垅中间。

(四)村工作付劳多,报酬少,村干部家庭富起来难。村里的工作,集中在两三个主干身上。尤其是书记,什么事都要管。上级不管来了什么人,首先是找书记,连妇女扫盲课本也送到书记家,而报酬只有340元左右,莲塘坳乡有5个村的主干至今还没有拿到去年的报酬。全乡25个村,73个主干,只有2户比较富裕。1户有电视机,还是儿子结婚女方打发(方言,女方送来)来的。一些村干部说:“我们上山冒(方言,没有的意思)做得和尚,下山冒讨得婆娘(方言,媳妇的意思)。”

(五)上受政府、部门逼,下挨爱人、群众骂,处境难过。村干部普遍反映,他们“一个手指伸在政府、部门口里,一个伸在群众口里,两头吃紧”。盘龙村1983年被洪水冲坏一座桥,影响南北交通和学生上学,村里经济困难,一时难修复,群众遇见村干部就骂,乡里也批评村里抗灾不力。1984年下半年,村里集资1.5万元建桥,没有木材,经该乡乡长同意在自己的林场间伐160根杉树,全都用于建桥。县林业局驻乡林管站书面通知该村支部书记和村长,处罚300元,还说要不是办公益事业,还得追究刑事责任,村干部听了很不舒服。据调查,全乡21个主干不安心工作,占村主干总人数的29%[14]。

农村基层干部反映出的这些难处,较为真实、具体地呈现出公社体制解体后乡村社会的失序、无序状态,以及基层干部行为上左右支绌的困难境地。这些情况说明,公社体制解体后家户经济的回归,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和农民发展商品经济的积极性,但也造成基层干群思想上的迷茫和社区管理的离乱。因此,如何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双层经营体制,既发挥集体组织的优势,又调动农民个体的积极性,还需要各地根据本地的实情,作长期、深入的探索,唯此,才能改变“统”“分”关系错位,集体和个体良性互动关系难以形成的被动局面。

前面我们以公社体制解体后的20世纪80年代为时间段,实证考察了中部典型农业地区湖南省攸县的农村经济变迁,以及双层经营体制下的基层干群的思想和行为状况。公社体制转向后公社体制后,国家与社会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当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新形势下国家权力如何介入、驾驭农村社会发展的问题[2]。20世纪80年代攸县农村经济格局的转变,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等等,从原因上分析,它有国家控御方式的转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及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发挥等因素,但最为根本的,是公社体制转换后新的体制潜能释放的结果。从这一角度分析,公社体制解体后,“分”的潜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但从农村较为长远的历史时段上看,如果“统”“分”关系处理不好,“统”的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那么,基层干群的思想行为就会陷入一个混乱、无为的境地,集体组织的作用发挥也会受到阻滞和限制。攸县农村社会秩序的失序、无序状态,农业社会公用事业的凋零,以及农业生产发展后进的衰竭,就较为鲜明地呈现出公社体制解体后农村深度、长远发展面临困境的另类面相。

【作者简介】陈益元,男,1966年生,湖南省攸县人,湖南工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与农村社会变迁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益元.体制研究述评[J].中共党史研究,2012(2).

[2]陈益元.后公社时期的国家权力与农村社会: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史,2006(2).

[3]1983年工作情况报告(1983年)[Z].攸县档案馆档案:4—2—1119.

[4]攸县劳务输出成效显著(1988年)[Z].攸县档案馆档案:4—2—1372.

[5]攸县渌田乡把七千农民推向广阔的劳务市场(1988年)[Z].攸县档案馆档案:4—2—1373.

[6]“黄土地”的欢欣与困惑——攸县农民家庭创富情况调查(上篇)(1991年)[Z].攸县档案馆档案:4—2—1476.

[7]攸县志编撰委员会:攸县志[Z].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

[8]农村信息(第138期)(1984年)[Z].攸县档案馆档案:4—2—1217.

[9]攸县建设商品粮基地的难点与对策(1987年)[Z].攸县档案馆档案:73—2—84.

[10]一个亟待决策的重大问题——株洲市农业后进严重不足的调查报告(1988年)[Z].攸县档案馆档案:73—2—85.

[11]攸县当前农业生产情况调查报告(1985年)[Z].攸县档案馆档案:4—2—1269.

[12]攸县农村党支部书记学习班简介材料之三(1985年)[Z].攸县档案馆档案:4—2—1260.

[13]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堡垒作用——记钟佳桥乡平江村党支部(1985年)[Z].攸县档案馆档案:4—2—1260.

[14]村干部的苦衷——攸县莲塘坳乡调查(1985年)[Z].攸县档案馆档案:4—2—1269.

乡村产业发展方案篇8

为切实抓好全乡“三冬”生产工作,进一步推进我乡农业持续发展,农民稳定增收,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县笫十六次党代会确定的桑、茶、林、畜发展战略,以“工业强乡、产业富民”为主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改善水利基础设施,降低灾害损失,认真落实惠农政策为重点,切实加快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产业发展,确保农村大局稳定。

二、目标任务

1、油茶开发。油茶开发作为我乡林业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也是我乡今冬“一大四小”造林绿化主要内容。为把我乡打造成“万亩油茶”之乡,今年必须完成好油茶林地流转4200亩、油茶栽插2000亩、幼苗抚育1000亩、、两村均要有一个1000亩以上油茶基地。方式上主要以公司造林为主,乡、村两级要积极协调、配合并督促其各阶段工作开展情况。

2、蚕桑生产。2011年全乡共新扩低改桑园面积300亩,每一个村必须有一个50亩以上桑园基地。方式上主要以村干部带头、培育大户、连片开发为主,每一个村干部新扩低改桑园面积要达3亩以上;措施上实行“三个挂钩”:今冬桑园新扩低改任务完成情况与年冬村级换届挂钩,与村级转移支付挂钩,与年冬评先评优挂钩;2011年确定的扶贫村、有新农村建设任务的村、有挂钓单位的村要统筹好资金,全力搞好今冬桑园新扩低改。

3冬种工作。秋冬种工作主要以种植小麦、油菜为主,继续抓好“百里走廊”公路沿线、、、四个村小麦、油菜高产示范带建设,其中、以种植油菜为主,、以种植小麦为主,全乡计划种植小麦700亩,种植油菜900亩,蔬菜800亩,绿肥3500亩。

4水利冬修。以“6•10”水灾水毁工程恢复为重点,确保修复河堤3500米,维修水堰17座,整修渠道6800米,山塘维修12口。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驻村干部要深入村组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积极带领和发动群众,奋战在“三冬”生产工作第一线。充分发挥样板的示范辐射效果,带动广大农民积极投身于“三冬”生产,确保工作平衡开展。

2、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各村要按照乡下达的任务数及工作方案,做到“三冬”工作与其它各项工作统筹兼顾,确保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任务。

上一篇:乡村旅游的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公共交通行业发展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