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08 11:24:45

乡村振兴培训

乡村振兴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实用型人才;内在功能;建设路向

振兴乡村为了农民,依靠农民,而实现高质量的乡村振兴要依靠高素质农民,尤其是农村实用型人才。只有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农民的振兴主体作用,尤其激活农村实用型人才这一内生动力,才能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那么,乡村振兴到底需要何种农村实用型人才?如何培育?怎样更好发挥其振兴乡村的主体性作用?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精准培育乡村振兴人才,解决“谁来振兴乡村”“如何振兴乡村”“振兴乡村为了谁”等社会关切的重点议题。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紧扣人才振兴纽带,解析了农村实用型人才内涵和功能,通过分析农村实用型人才建设的实践困境,进而提出了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

一、农村实用型人才的内涵和作用

现代农业农村建设、适度规模化经营、农产品质量提升等都需要高素质农业劳动者,但由于我国农民文化技能整体偏低,农业接续力量后继乏人,加上长期的农业低效益,使得农村普遍出现年轻人不愿、不会、不谈种地的现象。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难题,亟须培养适应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农村实用型人才。

(一)农村实用型人才的基本内涵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内外部环境变化较大,农民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改变,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拓展,数字乡村建设全面开展,需要培育与之适应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因此,准确界定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实用型人才的内涵,重塑农村实用型人才在振兴乡村中的主体地位,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数字化转型、引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农村实用人才”概念最早由2003年12月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这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要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200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见》提出,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为农村经济和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服务、作出贡献,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的农村劳动者。2011年,中共中央组织部等五部委的《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按从业领域不同,将农村实用人才分为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社会服务型和技能带动型等五类。2013年,农业部办公厅印发的《农村实用人才认定试点工作方案》提出,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农业部在《关于统筹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工作的通知》中将农村实用人才调整为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带动型和社会服务型等三类,并将新型职业农民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等三类。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技能型社会构建加快推进,培养农村技能型人才成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农业生产经营、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乡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农业农村科技等五个方面人才建设。可见,农村实用型人才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反映了乡村发展不同阶段的时代要求和历史使命,呈现出典型的时代性、差异性和延续性。尽管职业农民、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农民、农村技能人才等概念不断涌现,但本质都属于广义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的构成部分,具有前后承继的逻辑关系,均服务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因此,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语境下,农村实用型人才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可以泛指一切能够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且具备一定现代科技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农村实用型人才的作用

1.引领乡村产业振兴

面对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外流的现实困境,要可持续推进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增产提质和农民增收,应优先解决谁来发展乡村产业问题,培育一批素质高、结构优、技能强的实用型人才。农村实用型人才具有较高的科技素养和技能,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先进生产力代表,在促进农业科技开发、转化和应用上发挥着示范带动作用,有利于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不足、要素利用率不高的难题,推动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当前,农村实用型人才应重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优先发展生产经营型人才,但考虑多数地方小规模种植养殖的现实逻辑,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既要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不能忽视小农户和普通农户的能力提升。

2.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文化是乡村塑魂的根本驱动力,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村年轻人才外出加剧,“离土离乡”导致乡村建设中的农民“离场”,乡村社会空心化、农户空巢化现象普遍,使得乡村文化秩序不断解构,陷入缺乏生机活力的“失魂”困境。在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费孝通先生笔下“礼治”的乡村社会秩序逐渐瓦解,传统乡村文化生态日渐式微,伦理失序、娱乐失当、心理失衡等情况凸显,内在的自我调整动力机制渐失,乡村文化建设处于有发展无突破的“内卷化”状态。因此,乡村文化治理需要高素质的农村新型实用人才来引导,逐渐改变传统行政压力型的治理方式,转向多元农村实用人才参与的协同治理。农村实用型人才作为乡村精英群体、技术能手的典型代表,对激发乡村社会活力、带领群众参与乡村治理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是乡村秩序恢复、活力增进、文化振兴的承载者和领头雁。

3.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经过脱贫攻坚战的生态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的累积性和复杂性,农村生态环境脆弱性依然较强,要全面实现乡村生态振兴仍需更多农村实用型人才的广泛参与。乡村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面临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双重约束,在生态资源短缺下追求环境福利,打破资源诅咒的恶性循环,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有效耦合,需要激活农村实用型人才这个“活的”生产力,通过高素质技能人才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构建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智慧绿色生态环境。农村实用型人才是乡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较强的生态自觉意识,在乡村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中,能够主动践行绿色生态理念,引导农民向“生态人”身份转变,运用生态农业技术对生产要素进行绿色优化配置,助推农业生态功能价值实现,在促进乡村生态振兴中发挥着示范和导向作用。

4.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乡村组织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牵动力量,发挥着引领和保障作用,而人才是乡村组织振兴的重要支撑,但乡村留守人员老龄化,尤其农村干部结构不优,基层组织功能弱化,凝聚力不高,村干部“污名化”,有权力而无威信,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干群矛盾层出不断。同时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意识不强,投身乡村建设动力较弱,村民小组基本形同虚设,村集体经济实力偏弱,难以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农村实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带富能力,尤其是大学生村官、农民企业家、新型职业农民等乡村骨干,通常拥有较好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不仅是基层干部的重要来源,能够充实乡村治理人员,激活基层组织活力,还能够利用乡村熟人社会特性,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把分散的农民有效组织起来,建立合作经济组织或者吸纳农民就业,同时连接乡村外部市场,扩大乡村组织内外关联网络,在引领农民致富、发展合作组织、开展集体生产等方面,发挥着较大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困境

(一)量质偏低:总量偏少和素质较低

农村实用型人才数量总体偏少、素质不高和技能不强,是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突出问题。农村本土实用人才的生成路径大多数为经验积淀和实践摸索的自然演进,主要依赖人才自身的内在动能和实践经验,通常在其生产经营取得成功后引起政府重视,主动申报或事后认定为农村实用型人才,但这种传统式的人才形成路径时间长且数量有限。与城镇化加速相伴随的是,由乡入城的人才单向流动显著,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稳定性差、流失较多。同时,农村传统实用人才老龄化趋势明显,学历偏低、技能不高、知识老化、观念落后等问题突出,使得农村实用型人才的整体素质能力不高。例如,河北孟村县各类农村实用人才仅占劳动人口的3%,其中,初中以下学历占比41%。这主要源于农村发展环境薄弱,可持续的人才培育机制未形成,实用人才基础数量不足,尤其高素质或精英人才离土离乡,农村大学生优先选择城市择业发展,真正学成返回振兴乡村的总体较少。城乡产业分工分业持续深化,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劳动力分化和行业间流动加快,同时较差的发展环境和激励机制缺乏足够吸引力,社会人才返乡入乡动能不足,造成乡村振兴外部人才引不进、本地人才留下难。

(二)结构欠优:类型构成结构欠合理

农村实用型人才包含多种类型,其中,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建设重点。当前,乡村人才队伍整体结构不合理,区域分布不均衡,尤其是偏远落后乡村地区人才“饥荒”问题更为严重,制约着人才引领示范效应的发挥。从技能结构来看,农村实用型人才掌握的生产型技能较高,多属于传统经验型的农业生产技能人才,这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直接相关,但善经营管理、会技能服务、懂农业科技等的高素质人才普遍短缺,尤其是能够形成大范围、大批量带动作用的“领军人才”“致富带头人”更少[1]。以调查的河北省部分乡村为例,普遍急缺经营管理型人才,缺专业服务人才的占比45%,缺农业科技人才的占比74%,缺农产品营销人才的占比75%。在年龄和学历结构方面,农村青年实用人才严重短缺,人才老年化趋势显著,中等学历占比较高,大专以上高等学历偏低,且大多数通过成人教育方式获得,所接受的系统化职业教育培训不足,约束着其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吸收和转化,使得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不足,难以开展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农村实用型人才结构不优,与农村人口结构失衡严重紧密相关,当前多数家庭人口结构“一老一小”化,呈现“中间塌陷”的典型特征,有能力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从事农地劳作的以中老年人为主。由于存在生怕露富、不愿带富的心理,人才致富带动效应不高,尽管参与了“结对帮扶”“领富带富”活动,但较多局限于亲帮亲,辐射带动范围狭窄。

(三)培育缺效:教育培训资源缺实效

“实用”既是农村实用型人才的主要特征,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但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的非均衡性,决定了农村实用技术的动态发展性,要求农村实用型人才培育应与内外部环境变化相适应。当前人才培育目标重实用轻环境,较多关注农民单一专项技能培养,忽视了农业农村的环境适应、发展动态、智能技术等方面。职教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县域高等职教资源缺乏,农村实用型人才培养条件差,渠道少、师资弱、设施和手段较为落后。教育培训机构在设计授课内容时,与村干部对接交流较多,对农民培训需求调查不够,尤其是对农民关注的内容和迫切解决的难题等缺乏深入了解,未能基于农民真实需求导向进行开发,主要围绕农业通用知识和种养殖技术开展,较少针对各类人才的异质性需求进行设计,导致课程内容重共性轻个性,看似有用实则缺效[2]。农村实用人才具有较强的带富领富作用,农村实用型人才建设更多侧重个体自身素质提升,忽视了带动农民、农村整体提升的能力培育,重个体轻群体的培养模式,影响了“一带多人、多带全村”的示范带动效果。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涉及农业、人社、教育、科技、文旅等部门,但各部门间协调性、联动性不足,尚未形成有效合力对资源整合利用,出现重复培训或培训空白和漏项。对于乡镇基层而言,开展农村实用型人才培养更多是完成任务和应付上级检查,在实践中偏重形式规范、数量指标考核,重数量目标轻质量提升,对培训后的转化过程和结果不够重视,培养效果的追踪和评价机制构建不完善,尚未建立可持续的过程监测和反馈体系。

(四)激励不足:政策措施激励不到位

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城市人才和乡村人才的成长、评价和认定路径不一样,农村实用型人才具有成长自发性和职业流动性,在缺乏一定的人才激励和认定制度下,极易弱化为一般劳动者,原因在于政府和社会没有给予必要的身份认同和利益关照,尚未形成自上而下、逐层递进的农村实用型人才管理机制。农村实用人才评定后相关待遇不明确,不同类型激励方式存在失衡现象,发展性和物质性激励较少,偏重声誉激励和事迹宣传,单一化的激励方式短期促进作用尚可,但对农民缺少持续激励效能,难以满足不同类型人才在不同阶段的差异性期望。实地调研发现,在农村实用人才建设管理中,对相关概念存在认知偏差,与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交叉重复,导致激励目标和扶持政策错位,产生“垒大户”现象,大量政策性资源流向乡村精英、农业大户等,包容性的农村人才激励机制构建不完善。政府追求快而大的政绩偏好,难以将外源性激励资源嵌入乡村,使得吸引人才返乡创业的支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尚未形成重视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难以充分调动人才返乡入乡积极性。农村实用人才评价管理机制不健全,评价标准和程序不够规范合理,农业部门负责农业人才管理,农村非农业人才评定、激励政策难以落地,农业支持政策和人才激励政策“两张皮”,产业政策和人才激励机制协同效应差。

三、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

(一)量质并重:人才开发提质增量

乡村人才振兴最关键的是要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在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要遵守量质并重原则,注重激活存量和提升增量的双轮驱动,实施内培外引兼顾的人才开发策略。要着力增加农村实用型人才数量,立足农村本地培育乡村本土人才,以县城建设为抓手,统筹制订乡村人才素养提升计划,开展校企“订单式”培养,实施“乡村工匠”培育示范工程。农村人才技能提升和学历提升要突出实用性、职业性,围绕乡村人才和产业协同振兴,基于“乡村在地培育+激励返乡创业+引才入乡发展”维度,分类重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培养一批乡村技能工匠、农业职业经理、产业致富带头人等乡村本土化人才。加强人才激励机制建设,在巩固脱贫成果基础上全面振兴乡村,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大力吸引社会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构建振兴乡村、带民致富的服务平台,让乡村实用型人才留下来、留得住、愿意来。高质量既是农村实用人才建设的根本抓手,也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内在要求。在增加农村实用人才过程中,既要增加数量,也要注重质量提升。二是按照实用、实效原则,实施农村实用人才质量建设工程,构建“传帮带”的人才技能保障机制,提升农村实用人才数字技能素养,突出高素质职业农民的社会地位。精心搭建“用才”平台,让农村实用型人才有用武之地,切实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同时在平台上不断造就更多有泥土味、接地气的优异乡土人才。要从思维优化和观念重塑上强化农民主体价值,消除农民不能成才的观念障碍,打破传统小农户思维定式,持续增强农村实用型人才的抗逆能力和带动能力,尤其是提升跟随产业技术创新的自适应能力,培养现代性意识,及时更新农业知识和技能。

(二)优化结构:建设多元人才类型

农村实用型人才建设要与乡村产业振兴相联结,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保障。尽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村实用型人才的重点人群,但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也不能忽视广大的小农户和普通农户。乡村产业振兴以人才振兴为基础,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要依靠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各类人才,这就需要调整优化当前农村实用型人才结构,建设多元化、多类型的高素质乡村人才队伍,具体包括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等。鉴于以上农村实用型人才涉及行业和类型较多,要瞄准不同人才特征,分级分类进行差异化培养。对此,要加强职业院校耕读教育,将其相关课程纳入涉农专业必修课中,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涉农专业,大力支持涉农高职院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层次农村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鼓励返乡农民工、高素质农民、退伍回乡军人、合作社带头人等报考高职院校,优化农村实用人才知识技能结构[3]。发挥好党校、干部学院作用,分级分类开展乡村治理人才培育,重点加强村两委干部、大学生村官等基层管理人员培训。充分利用农广校、县级职教中心、农技培训学校等机构,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能工巧匠、农村技能服务等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探索建立农民学分银行,推动农民培训与职业教育有机衔接。引导和支持农业企业通过产业园区、生产基地等,重点开展农民应用新技术培训,打造农村实用型人才孵化基地,校企研联合建设农业产学研用创新基地,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人才。

(三)增强成效:提升人才培育绩效

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涉及政府、企业、院校、行业协会等多元参与主体,要遵循精准和实用的原则,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资源优势,密切协同配合,有力提升人才培育效果。一是培训内容要“精”,在设置培训内容时要力求“小而精”,基于农户家庭可持续生计需求,精心设计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内容,让农村实用人才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紧贴农村实用人才素质实际,以理论够用、突出应用为原则,课程设置“短而精”,结合农忙时节、务工高峰,错位安排培训时间,采取“理论+实操+观摩”等理实一体形式,让参训人员安心听、静心学,实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切实提升培训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二是培训对象要“准”,在自愿申报和基层推荐基础上,精准选拔具有一定基础能力、带富能力、创新思维的农村实用型人才进行重点培育,避免撒胡椒面式的“灌输式”“填鸭式”培训,实现培训效果“最大化”;针对不同产业、不同领域实际,进行差异化培训资源配置,围绕县域和乡镇特色产业,利用“农民夜校”“田间学校”等强化培训适用性和精准性[4]。三是培训成效要“实”,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节点部署,持续加大农村实用型人才建设资源,政行企校协同合作,优化乡村教育培训环境,由各地组织部门牵头建立乡村人才振兴领导小组,整合各部门资源,打破传统各管自家的人才培育模式;合作开展“专家进乡”“企业抚农”“农技提升”等活动,打通农村实用型人才培训“最后一公里”难题。

(四)加大激励:完善人才保障制度

一是建立校校教师交流机制,构建职业院校教师互相交流机制,全面建立城市教师、医生、科技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持续完善科技特派员精准帮扶项目,在职称评聘中设立支农经历要求,将在此期间取得的涉农创新成果纳入评审业绩。二是完善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将其纳入专业人才管理范畴,给予相对应的薪酬待遇,并列为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和乡村振兴绩效考核,以此凸显农村实用人才价值,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建立乡村教师职称评聘绿色通道,对在乡村任教年满一定期限的教师,可直接申报和聘用到高级岗位。三是建立生产经营帮扶机制,追求经济利益是农村实用型人才生产经营的内在动因,但在扩大生产过程中往往缺资金、缺技术、缺管理经验。政府应加大财政、信贷、保险等扶持,将帮扶力度与示范带动效果相挂钩,搭建技术、信息、经营等数字服务平台,提供在线咨询、信息搜集、就业帮扶等服务。四是健全农村实用型人才保障措施,各级地方建立各部门分工合作的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大企业育人政策支持,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奖补等政策,将人才建设与产业发展相联结,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构建人才引育良好环境。五是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培育法律制度,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通过立法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效度和质量,完善涉农教育资金保障机制,健全财税优惠制度,激励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实用型人才培养,持续深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为农村实用型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刘艳,李茂华.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训研究———基于人岗匹配的视角[J].湖北农业科学,2022(1):172-17.

[2]董玉峰,等.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防返贫:逻辑机理、实践反思与推进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11):5-11.

[3]郭文慧.乡村振兴战略下吉林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

[4]薛建良,等.培训与扶持并重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兰州学刊,2018(5):189-199.

乡村振兴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人才;人才开发;乡村人才振兴

1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人才开发的现状分析

1.1人才资源较为改善

“十三五”时期党和国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了民族地区重点照顾,以驻村第一书记、挂职干部、大学生村官、退伍军官等为代表的治理人才被民族地区所吸纳,使得自然、社会禀赋相对较弱的广大民族地区的人才资源状况大为改善。以X县的7个农村社区为例,经济发展较好的社区的工作人员数量可达到20人左右,而人口较少的小型社区的工作人员数量也在10人以上。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民族地区的人才资源状况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改善,这也是民族地区能够顺利完成全面脱贫任务的重要保障[2]。

1.2人才队伍结构明显优化

人才队伍结构是人才开发的重点。相较于脱贫前这一历史阶段,民族地区的乡村治理人才队伍结构得到了明显的优化。从年龄上看,20~30岁(36.19%)、30~40岁(31.43%)占比较大,成了绝对主力。从学历上看,具备大专学历的在所调研人群中占比达到了49.05%,人才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民族地区人才队伍结构得到优化,一方面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教育、扶贫和人才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是随着民族地区的相对发展,部分外流本土人才也在乡土情怀驱使下回归。然而,整体上看,民族地区依旧面临着人口流失、老龄化的现实困境,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愈发提高,因而需要继续加强治理人才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1.3人才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在一批批扶贫干部、驻村书记、新乡贤等治理人才的努力下,民族地区得以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目标。相较于前一历史阶段,民族地区的乡村治理人才,在道德修养、专业能力、法治素养等方面的水平都有了一定提升,主要体现在:一是现今治理人才主要由退伍士兵、大学生村官、驻村书记组成,他们本就具备相应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二是新的治理理念、技术、手段等传入民族地区,使得当地的治理水平也得到了较大提升。但需要关注的是,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关键期,对于人才的治理能力要求更高,而民族地区的人才治理能力水平提升仍然道阻且长。

2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人才开发存在的问题

2.1治理人才类型单一,多元治理尚未形成

主体多元化是乡村治理的基本特征。民族地区在乡村治理中仍然是以农村社区干部为主的单一管理,社区内缺乏多元化治理主体,各类社会组织和公民对于乡村治理的参与度不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失严重,老龄人口比重较高,乡村治理人才少,没有能力参与乡村治理。其次,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不高。再次,农村社区尤其是民族地区过于依赖驻村书记等外来输入治理人才的力量,但外来治理人才对于当地风俗情况不甚了解,难以融入当地治理格局。最后,基层事务繁重,社区干部无暇创造有利于多元治理格局形成的环境氛围。

2.2治理人才支持匮乏,乡村治理活力不强

民族地区对于乡村治理人才的资源支持依旧匮乏,进而制约了乡村治理人才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一是薪资水平较低,社区干部薪资水平主要在2000~4000元,相比之下2019年上半年该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085元。二是政策支持不足,52.38%的被调查者所在村没有人才工作小组,人才支持没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50.95%的被调查者所在村没有制定人才支持的政策,包括乡村治理人才在内的人才政策支持趋于空白。三是晋升支持缺乏,大多基层岗位无明确晋升方向,晋升机会少,依靠上级领导意志决定晋升、晋升过程不公开透明等问题依然存在。四是激励支持弱,激励制度不健全、奖励不具有吸引力、激励经济基础弱等问题也十分棘手。五是考核制度不科学,82.38%的被调查者反映当前考核制度中普遍存在考核指标不科学、考核形式化、考核加重工作负担的问题,制约了治理人才能力的发挥。六是专业培训无效化,首先体现在不同社区培训频率的差异化;其次是培训方式以会议讲座、专题学习等传统方式为主,效果不好;最后是培训主题重政治导向而轻能力导向,不利于乡村治理人才的开发。

2.3治理能力短板明显,无法匹配治理要求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民主协商、公共服务、知识学习、智慧治理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民主协商能力方面,民族地区尚存着诸如权力监管不足、民意反映渠道不畅的问题。知识学习能力方面,80%以上的被调查者仅了解基本的思想政治、法律和道德等方面的知识,缺乏主动学习能力,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公共服务能力方面,首先是平安建设上,平安建设停留在宣传层面过多,仍然有待加强落实;其次是矛盾化解上,68.1%的被调查者表示当地社区设置有调解员或调解机构,但存在着调解员找不到、调解机构不方便找到的问题;最后是关爱服务上,当地社区基本挂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牌匾,但实际上仅仅流于形式,无法找到专门的负责人,部分社区干部也不清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相关情况,没有发挥关爱服务的实际作用。智慧治理能力方面,当地社区信息化、网络化水平不高,社区干部电子化办公能力仍然有待加强[3]。

2.4治理行为仍然传统,治理效能亟待增强

治理行为是乡村治理主体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所表现出具有明显规律性的行为模式或行为方法。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实现乡村振兴相衔接的“后脱贫”时代,要求社区干部必须更加主动地去引入其他乡村治理主体,如广大村民、乡贤、社会工作者等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构建乡村治理的多元格局,增强乡村治理的效能。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当地乡村治理主体的治理行为呈现出传统化的治理行为模式倾向。首先是参与广度不够,乡村治理聚焦在民主政治生活,而较少关注社会服务、文化、经济、公共安全等对于乡村振兴极为重要的领域。其次是参与深度不够,仅仅通过参与村民会议的方式来参加乡村治理,没有深度融入到乡村治理的整体格局中去,其一是村民会议的召开次数过少,其二是村民会议主题一般是涉及全村利益的大事,而较少关注一些细微的问题,无法完整考虑乡村治理的各个方面。最后是治理效能不强,在当下乡村治理更加要求治理主体在参与治理过程中发挥创新、协调的作用,组织领导、参与配合仅仅涉及到治理过程的两个方面,不利于形成多元治理格局,反而易导致乡村治理变成农村社区干部的单一管理。

3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人才开发的优化对策

3.1构建治理人才开发体系,促进治理人才多元化

治理人才开发体系应着力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培养和挖掘现有治理人才,进一步提升现有人才资源的潜力,即人才的能力提升问题;二是如何吸引新的治理人才,加快形成人才资源的汇聚,即人才的有效吸引问题。就人才能力提升而言。首先要为乡村治理人才提供能力培养和提升的机会。民族地区一要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实现培训主题多样化,不仅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也要加强实际的如农业技术推广、互联网技术推广的培训学习,还可以根据当地乡村发展的需要,开展符合当地实际的技术培训。二要广泛动员社区内社会力量,促进培训频率常态化。借助社会第三方力量,提高培训频率,满足各类乡村治理人才的发展需求。三是乡镇政府要积极支持社区开展能力提升培训,在乡镇范围内设置统一的培训平台或培训队伍,借助互联网、5G技术推广的机遇,创新培训形式,提升培训效果。其次要为乡村治理人才提供发挥能力才智的平台。要依托乡贤理事会、法律服务站、卫生服务站、村民小组等各类组织形态,建立村级乡村治理“智库”,凡涉及村、社区公共利益的事项,“智库”均可以直接向村支书、社区主任提出建议,并列席村民会议、社区居民会议,从而畅通治理参与渠道,强化各类治理人才的治理效能。就人才有效吸引而言。民族地区当前主要依托国家下派驻村书记实现“被动式引才”,而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必然要提高人才吸引力,实现“主动式引才”。因此,民族地区要抓住国家政策契机,在保障国家、对口支援省市所派驻的乡村治理人才能力发挥、发展需要基础上,出台对退伍军人转业地方、大学生返乡等专项人才政策;还可以设置人才引进和开发工作小组,为引进乡村治理人才提供便利性支持和帮助;同时设立外来人才理事会,聚集外来人才的力量,帮助外来人才在本地获得发展和参与乡村治理的机会[4]。

3.2加大治理人才支持力度,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民族地区因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相对滞后,在治理人才资源支持方面存在着先天和后天的双重劣势,因而必须要加强治理人才支持力度,以实现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行政层级关系来看。民族地区乡镇、社区等基层领域要利用好当下中央、省、市、县等各级政府的政策契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并加以贯彻落实,使得人才政策真正得以执行下去。各级政府也要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通过设立人才支持的专项资金等来缓解民族地区人才吸引力难以提升的问题。从资源支持维度来看。政策制度上,民族地区应全面建立以村支书或社区主任为组长的人才工作小组,统一领导当地人才开发工作,抓紧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人才政策,支持人才开发;薪资待遇上,应把乡村治理人才待遇问题放在人才工作的首位,这样才能打造出一支留得住、堪大用的乡村治理人才队伍;晋升方面,要完善晋升制度,科学制定晋升标准,加大从基层遴选乡镇领导干部的比重,满足治理人才的晋升需求;激励方面,减少乡村治理中重复而没有意义的繁文缛节的任务,实现激励制度全覆盖,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重。考核方面,要完善考核制度,设置差异化的、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和灵活的考核方法,考核过程坚持民主、公开,建立考核结果的备案核查制度,任何人对考核公示结果有疑问,都有权利提出质询。

3.3建立治理参与长效机制,推进治理行为科学化

治理参与机制是乡村治理人才参与乡村治理,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核心路径,集中体现在乡村治理的参与意愿、参与途径、参与内容和参与作用四个方面。首先是参与意愿上,民族地区既要建立完善和创新治理参与的渠道,如开设公众号、民意信箱等,还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治理参与氛围。其次是参与途径上,要改善各类社会组织在乡村流于形式的现象,强化社会组织在参与公共事务决策、乡村治理中的重要地位,构建多元治理格局。再次是参与内容上,一要加强社会服务、文化和公共安全的制度建设,实现治理有据;二是广泛动员参与,根据本地区特色定期举办文化类民俗节日,推广社会服务、弘扬民族文化、保障公共安全,打造和谐社区。最后是参与作用上,要建立信息沟通和冲突协调机制,设立村级纠纷调解平台,聘请新乡贤或专业人士担任负责人,完善社区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倾听群众的心声和需求,让乡村治理人才在基层矛盾纠纷调解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和谐治理。

4结语

乡村治理人才是乡村治理格局中最为核心的主体,以村干部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广大乡村治理人才,在全面脱贫攻坚的时代,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在新时代接续努力的新征程上,各级政府要加强资源支持力度,为广大乡村治理人才在民族地区提供发展的广阔平台,让广大乡村治理人才在基层治理中发挥才智、增长才干,为实现乡村振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聪明才智。乡村治理人才开发是助力民族地区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保障。只有突破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人才开发桎梏,强化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人才开发支撑,才能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推进乡村振兴。民族地区作为中国脱贫攻坚的重难点区域,也是乡村振兴的重难点区域,历来被党和国家所重视,然而在许多问题上鲜有学者会专门结合民族地区的特殊性来进行阐述和分析。希望本研究能够为广大民族地区的乡村治理人才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也愿本研究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对民族地区的乡村治理人才建设和开发问题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为促进民族地区的进一步发展献智献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Z].北京:新华社,2021.

[2]王孜琪.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农村公共管理型人才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6):285-287.

[3]罗俊波.推动乡村振兴需补齐“人才短板”[J].人民论坛,2018(30):72-73.

[4]唐丽霞.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需求及解决之道的实践探索[J].贵州社会科学,2021(1):161-168.

乡村振兴培训范文第3篇

一、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必须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武装头脑,实现思想破冰,推动乡村振兴。学思悟透掌握新要求。牢牢把握讲政治这条生命线,分层次组织村干部集中轮训,原原本本学,扎扎实实悟,吃透乡村振兴政策新要求;开通理论宣讲直通车,组建宣讲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宣传阐述乡村振兴战略新思想、新理念,推动基层党员深刻掌握思想大解放在乡村振兴中的精髓要义。依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设新课堂,组织村干部谈乡村振兴目标思路、工作举措、方法路径,在交流学习中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统一认识,在升华认识中提高站位;继续巩固青年业余党校阵地平台,邀请返乡创业代表进言献策,畅谈振兴乡村新实招,碰撞思想火花,激发干事热情;筹建“党建先锋模范平台”,综合运用文字、视频、图片等,充分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来的党员先锋典型,组织党员干部参观学习,通过发挥先进典型引领和示范作用,激励广大干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把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强化“四个自信”贯穿实施乡村振兴始终,突破发展旧思维,破除习惯做法、路径依赖;推行“党建促扶贫”“党建强治理”等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有效做法,以理念创新、方式创新,展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作为。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乡村振兴,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人才队伍。着眼乡村振兴,不拘一格选人才,集中选派机关干部脱产驻村,打造乡村振兴中流砥柱。实施“村干部轮训”工程,加强村现职干部及干部后备人才教育培训;着眼农民企业家、回乡的大中专毕业生、农村种植养殖高手、经纪人和能工巧匠,把这些常年活跃在生产一线、对本乡本土满怀深情的“土专家”“田秀才”作为乡村振兴的“金种子”来培育,打造永远“不走”的工作队;跟踪管理做好“定制村官”工作。坚持实绩导向,实行分档管理,切实提高村干部工作报酬,同时坚持厚爱与严管相济、激励与压力并举,充分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三、加强农村队伍建设。党建引领是乡村振兴的首要前提。压实党建责任,建强党建项目,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围绕“五个新实践”,到乡村振兴发展现场,学习提升,强化党员创新创业意识;利用党群结对联系日,组织集中走基层、议发展、解难题、办实事;建立“基层党组织统一活动日’开放日”制度,在民主议事中理清发展思路,在集思广益中破解发展难题;扎实抓好党员活动室、便民服务站等设施的长效管理,做好提档升级;在草坪、村口节点位置,设置党建小品,彰显红色文化;打造先锋长廊,党员先锋榜,以品牌意识、品牌思维推动党建工作在引领乡村振兴中彰显优势,真正实现将党建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资源,使党建成果转化为乡村发展成果;将党建与园区发展、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促使优质项目和资源投到乡村、惠及乡村。推广一村一品,打造强村新路径,繁荣发展农村经济。严格落实发展党员的各项制度,今年村级党组织重点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3名,计划2018年全乡发展党员不少于6名,对无职进行设岗定责,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全乡后备人才库实行动态管理。

四、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责任与保障。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解放思想是为了顺应人民群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激发乡村振兴新引擎。聚焦基层党建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点,加大村企结对共建模式,探索建立区域化党群服务中心,选配党建指导员,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产业振兴。依托远教平台和远教网络,组织党员开展电子商务实用性技能培训,做优电商平台;深度挖掘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将历史人文、民间传说、当地资源禀赋与乡村旅游融合对接,兴办绿色经济。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机,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方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的样板。

乡村振兴培训范文第4篇

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农业强不强,全凭“领头羊”,农村美不美,重点靠治理,农民富不富,关键要看“村干部”。当前村干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自觉性不强,自我要求不严。村干部队伍老龄化、低学历问题较为突出,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赶不上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要求和步伐。大多数村干部习惯于凭经验办事,遇到问题才翻资料、请教别人,很少自觉主动的去学习新政策、新理论。一些村干部对实施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任务还不清楚,在乡村治理中缺乏依法治理理念,工作方式方法粗糙简单,自我要求不严。

2.工作主动性不强,疲于日常应付。有些村干部习惯于上级安排什么就干什么,什么事情急就先干什么事,一拨一转、不拨不转的现索仍然较为严重,工作疲于应付,只追求表面成绩,缺乏实干担当的精神。对上级安排的工作,有资金、有项目的跑的紧,落实得快,需要花钱的工作一再推脱。比如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村上卫生真真是“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工作主动性不强。

3.统筹抓落实不强,注重眼前工作。党的以来,多次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乡村振兴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近两年来,大多数村干部把全部精力集中投入到脱贫攻坚和农村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目光仅仅停留在眼前工作,在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繁荣农村文化、加强农村基层治理和发展农村专业人才队伍等方面统筹抓落实力度不强。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系统性思维和系统性规划不到位。

4、政策保障性不强,用人资源缺乏。近年来,国家虽然也出台了鼓励村干部报考公务员的政策,但由于年纪和学历限制,真正能拥有报考资格的人少之又少,再加上长时间忙于村里的日常事务,自身充电和学习的时间不多,在考试中优势不明显。即使有幸被选拔到公务员序列,也是廖寥无几。村里一些优秀青年、高等院校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开展工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待遇保障,现有的村干部工资待遇,在外务工人员不到半年时间就能实现相应收入;再加上农村工作环境艰苦,优秀人才资源基本上全部流失在外,有思想、有抱负、有能力的优秀人才,有的“鱼跃龙门”留在大都市、有的身强体壮进城务工、有的头脑灵活当上了老板,村级干部面临着能人不愿干、带人干不了的尴尬局面,用人资源极度缺乏。

二、对策及建议

1.借助此次村委换届选举契机,选优配强班子成员。我镇11个村已全部实行“一肩挑”,同时,在针对村干部队伍老龄化、学历普遍较低等问题,要选好年轻干部,号召村民宣传能为自己谋利益的村干部,特别是创新思想好、敢于担责的村干部,为做好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2.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治理能力。乡村振兴,思想引领是关键。依托现有的资源,开展农民夜校,结合农村工作实际,每月利用一点点时间,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在农民夜校开展学习培训。同时,将农民夜校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党委书记抓党建述职范围,坚持每季度开展一次专项督查,定期通报,确保村干部能力提升学习培训不打折扣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村干部依法治理的水平和工作自力。

3.抓实主体责任,增强工作积极性。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责任分工明确。乡村振兴才能循序渐进,农村工作头绪多,事复杂,建设一个好支部,把工作责任严格落实到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组织保障。

4.加大执纪问贵,打造干净队伍。律已方能服人,身正方能带人,无私方能感人。充分发挥各级纪检部门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职责,建立更加完善的村干部监督工作机制,促进村干部紧盯纪律红线,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感,努力建设一支铁一般信仰、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稳步发展。

乡村振兴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职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

人才对于提升中国农村整体的发展水平以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高职院校应该担当起培养人才的重担,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强大的人力资源引领和智力支持。高职院校是当前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人才的优质学校类型,其教学目标更具有针对性,更强调对专门技能的训练,因此,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训农村专业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所以高职院校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时需要找准自身的发展位置,明确乡村振兴战略所提出的各项条件,才可以更好地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帮助农民提升创业技能水平。

1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可以高效地缩短城市内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一要求,对农业、乡村、农民经济的蓬勃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必须紧扣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和特点,紧跟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这是突破当前农业人才开发难点的重要步骤。高职院校注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是可以提升农村农业文化教育水准、提高农民的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存量的累积,帮助农村农民顺利地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二是可以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改善农业劳动者就业质量。通过高职院校的培养,完成传统农业劳动者到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使其在中国市场经济中具有更强的竞争性地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农村市场经济的稳定性。

2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现状

要完善农村人才结构,必须要在政策以及人才队伍的建设上下功夫。培养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团队带动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提高农村农民职业素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助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2.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结构不均衡

首先,培育对象选择范围狭窄。高职院校在培养对象的选取上,虽然具有“择优选择”“以点带面”的优点,但是针对广大普通农民所进行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却没有普及。长期下去,势必会导致农民发展不均衡问题的进一步加剧。其次,教育对象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要求教育对象必须具有相应的农业专业知识基础,受教育程度与个人文化素质高低的影响,高职院校完成传统农业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困难重重。最后,培养的对象以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偏多,而在专门技能型及专门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上则严重不足。这种培育结构不均衡的现象,违背了乡村振兴战略中对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需求,会导致高职院校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方面的成效不显著。总之,如果缺乏一定的教育经历和文化水平,就很难完成从传统农村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

2.2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容单一

生产技术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在组织培训工作时的重点培养类型,培训内容虽然能够适应广大农户的需要并被农民接受,但却远不能满足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所必须的社会知识系统。乡村振兴战略从产业、生态、乡风、治理与生活五方面明确提出了具体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乡村振兴战略的五点要求中得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是包括科技、人文、生态建设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构复杂、多元的综合体系。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特点和目标入手,来组织农民的培育工作。

2.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手段和方式单一

目前的培养手段与方法都还不灵活,也相对片面,无法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元化的需要。部分高职院校只对固定的基础课程实施了严格的专业训练,在培养过程中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培训形式上主要以新农村农业领军人物的培训和示范性培养为重心,主要面向农业领军型人物和农村基层领导者开展的核心培训,教学方法上也大多采用讲座、研讨会、参观等单一型方法,但现代新型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和开放式教学方法还没有充分运用在农民培育工作当中,而远程教育,小班课堂和实战训练的教学形式还没有充分普及,这些都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进度。

2.4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师队伍结构亟待调整优化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师资结构也亟需进一步调整。一是培养师资流动性较强,多是兼职的、从学校以外聘请的短期性师资,无法连续固定的时间对新型职业农民实施培育。同时为适应培养需要,培训师资的能力门槛也逐步下降,部分师资甚至自己也不具备足够的农业实践经验,所掌握的农业技术能力和水平也达不到正常培养标准,与学员素质之间出现了断崖式差距,使得传统农民培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二是部分师资虽然具备了扎实的农业基础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充分考虑受训学员的现实状况,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无法实现因需施教;三是有着丰厚实践经验的老师,由于从未进行过体系的理论训练,无法形成书面的规范性指导,也无法把丰厚实践经验的理论知识系统地、条理清晰地讲授给学生。

3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

3.1转变观念,建立科学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观

科学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观,对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积极先进而科学的农民培育观,对高职院校的农村农民培育工作具有正面带动的效果,而消极错误的农民培育观对高职院校农民人才培育工作具有负面阻碍的影响。所以,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人才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逐步摸索出符合当前国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观。首先,扩大培育视角,确立了“大职业培育观”。乡村振兴战略,是包含政治、经济、人文、生态等几个领域多方面的全局性战略。将培训范围由单纯的农业生产技术训练,拓展至涵盖了多种内容如:农业生产技术、道德、生态意识、法治观念等具体综合素养的培育,这也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标准。高职院校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时,必须重新确立强大职业农民培育观念,以更为开阔的视角来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其次,吸引多元化人才,建立合理的人才观。合理人才观影响着高职院校对于人员的培养、考察、引进等多方位的人才管理培育工作。高职院校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时候,首先要始终铭记新型职业农民才是乡村振兴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将所有可能发展的受培养的农民学生都吸收到培养团队当中,以公平的眼光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受教育培养的农民,力争培育出一大批生产经营型、专门技术型与专业服务性新型职业农民,服务于农村建设及农民生活等各个领域,并努力将其打造成新一代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农村高新技术应用的普及与推广者。最后,顺应时展趋势,逐步建立了终身教育的培育观。社会网络发展飞速,这就需要广大农民具备更高的文化素养和更多的技术,单靠一种技能很难应对竞争加剧的现代社会。所以,高职院校要建立终身教育的培育观。一方面转变以往农村群众过于重视教育功利性的观点,一方面帮助新型职业农民形成了终身学习的价值观。另外,高职院校建立农村长效化教育追踪服务制度,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对象进行培训后的追踪辅导,并通过建设农村信息化服务管理系统,搭建农村线上追踪服务平台,以有效地解决农民学员在农村生产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3.2针对不同的农民群体,优化培育内容

为了满足现代化农村发展需要,为新型职业农民所制定的基本培育内容必须全面涵盖农村实际需要,除必要的农业专业技术基础知识教育、农村农业管理人员教育、市场动态培训外,还必须包括思想道德教育、群众文化教育,以及政策与法规培训等基本教学内容。一是培育内容符合农村需要。培育内容覆盖基础技能、核心技能以及适应社会交流的技能。首先,培育内容与农业基本技能相匹配,有助于增强农民对新型农村文化知识和有关政策法规的了解与接受。其次,培育内容必须与农户的核心专业技能相匹配,并针对实际职业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以帮助农民基础科学、应用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的有机融合发展。最后,培育内容与农户的社会交流技能相匹配,涉及新事物新技能如电商和网络技术等,除此以外,作为农民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交流能力与团队合作才能也是其中的重要培育内容。二是培育内容必须符合本地资源。因为各个区域的农业产业都有着各种不同特征属性。造成各地农业发展存在独特性的因素,主要是受自然环境条件不同、地域差别和季节变化等自然因素及生产市场、人为因素和农业生产组织结构等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必须对全国各地的农业发展问题开展全方位研究,并加以全面和细致地总结,以创造适应各地农业发展趋势的新思维,发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新内涵,寻求处理农业发展问题的新方法,并合理运用农业生态资源,提供符合各地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容。

3.3创新培训方式,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高职院校的教育方式是相对单调刻板的,但身处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年代,高职院校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活动中要紧跟时代潮流,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教学工具,充分发挥网络的优越性,积极革新农民培育方法,增加教学灵活度,并充分调动起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例如可把教学地点选定在果园,与此同时利用网络技术,现场连线种植技术比较领先的公司,合作来共同完成远程教育;农户可通过一边听老师的讲解,一边在种植地内进行实训任务,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这些方法都极大地提高了农户对参加培训的兴趣和主动性。

3.4优化课程体系,推进课程实用化

高职院校应当把握区域农村农业领域发展的相关状况和要求,据此提出培养目标,构建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型职业岗位需求的职业技术基础知识、社会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多层次课程体系,同时变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方法。课程设置要坚持实践性原则,紧密联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按照现实的农业需求设计课程,重新取舍教学门类和教学内容,逐步重构课程内容,使课程的设置更加适应地方农业实际发展需求。逐步淘汰过时的技术,有选择地把适应地方农业生活经济发展需求的新技术吸纳到课程当中,并适时调整课程,以保证教学工作时时保持“源头活水”。

3.5创新人才引进与激励制度,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团队建设

农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成效如何,与培训教师提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很重要的关系。为保障新型职业农民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创新人才引进与激励制度、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首先,梯队培养、外部人才引进教师队伍。通过招聘农业学校的兼职教师,及高学历的涉农专业技术人员,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补充,提升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师的质量。其次,加强与本地企业合作,实现共赢。为培养符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高职院校可以和本地公司共同协作,通过让涉农专业教师在基地、对口公司定期进行挂职锻炼,以实现对师资的全面培养。最后,严格考核制度。为了确保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成效,高职院校应当设置严格的教师考评制度,并定期对教师进行考评。在考评中业绩最优秀的教师将获得在评优、评职称等工作方面的优先权,并期望借此来督促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知识水平,加强对自身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提升基层农村整体素质水平,对进行更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意义重大。高职院校一定要主动担当起这种社会责任和农村教育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加以优化充实,全面提高农村农业生产能力,全力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深入发展,为国家实施乡村振兴发展这一宏伟的战略助力。

参考文献:

[1]康亚华,许文静,尹秋莲.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研究[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29(2):89-94.

[2]林靖.地市高职院校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路径建构研究———基于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个案[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9):226-227.

[3]周玉洁,孙栋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策略分析[J].广东蚕业,2020,54(7):133-134.

乡村振兴培训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村网络营销;人才培养;乡村振兴

一、引言

吹响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冲锋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推动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2]实践证明,农村电商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全面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广大农村培养网络营销人才,是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为此,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二、农村电商有效推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

近年来,在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落实脱贫攻坚政策的推动下,农村电子商务呈现较快发展趋势,为其提供服务的平台更是日新月异。阿里、京东、拼多多等互联网行业巨头也响应政策号召,看准市场空缺,纷纷整合资源踏足农村电商市场,随着社会资源地不断投入,农村电子商务的服务站、点几乎遍布农村各个村、社区。以往困扰着农民只能通过进城买、上街卖的难买难卖问题,也依靠着农村电商的发展得到了一定程度缓解,农村电子商务帮助农民通过网络认识外面的世界,改变了面对面做买卖、现金手递手的消费、销售方式,不但推动了经营方式的转变,也推动了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这两年,为了打开贫困地区的农产品销路,政府积极倡导消费扶贫,注重利用各类电商平台,开展农产品上行服务,推动农产品网络销售。在政府主导层面,为了克服农村网络营销人才严重稀缺、农产品销路无法打开的短板,各级政府部门组织各方面力量直接开展网络营销服务,如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定期开办的农产品网络营销带货活动、一些著名网红专门开展的农产品网络营销直播带货活动,还有就是一些政府官员、驻村第一书记等直接充当“网红”开展当地农产品网络直播带货活动等等,政府倡导的各种消费扶贫营销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滞销农产品销售,也推动了农村电商的发展。在挖掘农民群众主观能动性方面,许多地方结合当地特色,利用农村电商有针对性地开展脱贫帮扶活动,力求优化农村电商服务站点的功能,积极探索“电商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从当地农户中培养乡土网络营销人才,提高农户开展电商技能和兴趣,打造了一批批乡土网红,通过网红直播带货等方式推动本地农产品在网络上的销售,利用最接地气的手段有效地打通网络消费扶贫通道,产生了好的帮扶、示范、带动效应。

三、缺乏网络营销人才制约着农村电商发展

笔者通过对农村一些地方的调查发现,虽然电子商务对促进脱贫攻坚和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距乡村振兴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居民电子商务观念普遍较为滞后,不少农户还是习惯于一手交货、一手收钱的实体交易,认为电子商务存在较大的交易风险;在对农村电子商务的认知及接受上,有些农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依然停留于传统的服务实体交易的层面,认为应当集中精力搞好实体交易,对于当下已经趋于普及的网上交易作壁上观。二是农村信息服务不到位,供求信息不对称让农村电子商务很难广泛持续发展。三是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进程中关键性要素——人才的缺乏,特别是有网络营销相关知识及技能的人才严重匮乏,当前依然留守在农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且受教育程度本身普遍较低,很难理解和接受农村电商这种新事物,同时也难于掌握现有的面向农村的电子商务平台的操作技能。高等院校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人才在毕业后由于种种原因很难扎根到农村基层去工作,农村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的人才空缺一直无法填补,从而导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受限。农村电子商务没能快速发展的原因固然有很多方面,但人才缺乏,尤其是网络营销人才缺乏,无疑是最主要的方面。农村普遍开花的“电子商务服务点”因人才和技能等原因,大多数没有商品上行功能,简单地成了“快递站”“缴费点”,无法全方位支持农产品网络销售,更不能很好地服务农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各级政府直接主导的农产品网络营销直播带货活动,虽然丰富多彩、成效明显,但很少有以农户为主体、为主角开展的,只能作为应急之举,难于形成长效机制。一些地方产生的乡土网红,在推动本地农产品网络销售方面,虽然有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但毕竟星星点点,同样因为缺乏最广泛的营销人才支撑,难于遍地开花形成主流渠道。振兴农村电商,必须大规模地培养能够服务于农村的网络营销人才。

四、加强农村网络营销人才培养策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推动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支持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面向农民就业创业需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基地。开展耕读教育。加快发展面向乡村的网络教育。加大涉农高校、涉农职业院校、涉农学科专业建设力度。”[2]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电子商务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且在人才方面尤其是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相关人才空缺巨大。

(一)农村层面加强宣传力度

为了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切实有效的发展,首先从思想层面需要转变农民对于电子商务的认知。一是在村内做好积极宣传、全面教育,扭转农民对于农村电商的误解,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重视电商平台和渠道的作用,借助网络并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将线下特色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从而解决以往农产品价格低廉、产品滞销的问题。二是成立农村电商帮扶小分队,开展驻点培训带动。由于资源有限,想要做到农民人人都掌握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相关知识技能几乎不可能,因此,可以通过帮扶小分队的形式,让各类人才分配到小分队,驻点帮助农民发展农村电商,从基础的电商操作技巧开始进行培训,利用实践使农民了解电商的销售模式和网络营销的操作技巧,增强农民的参与度与热情。

(二)高校层面注重人才培养

纵观当前情况,高等院校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向,都难于为农村提供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人才支持。目前高等院校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课程从教学结构和教材内容来看,人才培养的定位主要还是面向城市的岗位需求,与农村的需求有所脱节。为有效服务于国家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高等院校在符合农村实际需要的网络营销人才培养方面,应加强关注有所作为。一是高校要致力于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高等院校要进一步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意识,结合国家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和实际需求,在专业设置及课程安排上因地制宜,将实践教学环节运用到现实中,在人才培养方面为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以乡村振兴为重要目标,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利用有价值的智力服务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高等院校要注重培养农村网络营销人才。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条件是要实现产业兴旺,而解决传统农副产品的销售困境,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一环,让特色农产品能通过互联网销售,可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效益,很好地解决卖难问题。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人才的匮乏,是制约农产品开展网络营销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教育要关注农村网络营销的迫切需求,在教材编写、课程安排、人才培养方向等方面要多关注农村的实际需求,设置满足乡土需要的网络营销课程,培养一大批面向农村网络营销的人才。三是高等院校有针对性地面向农村开展网络营销培训。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科技优势,积极为农村培训网络营销人才,解农村需求之急。一方面,高校可依托市场营销专业院系开办网络培训班,为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农村青年、乡村干部开展网络营销知识、技能培训,提高乡村本土人才的网络营销技能。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要顺应社会需求,响应政策号召,积极深入农村一线开展调研,组织师资力量调查了解农村网络营销人才的实际需求,采取面对面讲课、现场帮助制定网络营销方案等办法,直接传授网络营销知识、技能,零距离为乡村振兴提供服务。农村电商在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适应乡村振兴需求,加快培养适应农村需要的网络营销人才,可以推动农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帮助农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贡献。

乡村振兴培训范文第7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经济发展;机遇;应对

前言: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并且改善了我国乡村的整个精神面貌,同时使我国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发展步入新的阶段。但是其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其依旧存在很大的不足,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都有待提高。因此我们在顺应乡村振兴的发展背景下也要对这些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也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乡村的发展和建设。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中国共产党在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重点强调了我国的“三农问题”,指出该问题是我们中国共产党所有工作内容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任务,该问题中明确提到坚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目标更快地实现。促进我国农业机械的现代化是该战略工作中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具体的调查我们看出,我国农村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又将为我国的农村经济带来怎样的发展机遇呢?以下我们将对这个问题进行阐述。

(一)促进农村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为了顺应时代潮流,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该举措的提出可以为我国乡村发展带来一些新的发展机遇。此战略的正常落实能够很好地优化农村经济的生产能力,推动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发展。该战略的有效实施也可以促进我国生产率的提高,推动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为我国农业经济的进步发展营造出较佳的环境。此种状况下,需更加关注农业产业结构情况,关注农业机械、相关生产技术的学习、应用与推广。在这样有利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对我国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进行及时的调整,在具体的农业经济的生产过程中,不断地重视我国农业技术的具体有效的应用,使我国乡村经济中农业发展更加迅速,使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二)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创造条件

在乡村战略背景下,如果想要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则需要对当前现存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要对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给予足够的重视。乡村振兴战略中讲到,从很大的程度上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条件,可以有效地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同时也可以提高我国农业技术的现代化水平,提高我国农村产品的质量,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动力。此外,从目前情况来看,供求关系在不断的变化,增加农产品数量和提高农产品价格已经不能够满足农民预计需要增加的收入,而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提高农村品质量和档次,推广优新产品,一方面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增长社会收益。

(三)有利于农业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推广

在乡村战略的大背景下,结合农村振兴战略,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十分有必要。农业经济发展速度慢、发展效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上的新工艺和新技术未能被有效地推广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未能被广大人民群众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我们要制定和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普及和使用,借助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由此来最大程度上推动农业经济的转型发展。针对推广存在的问题又主要包括:缺乏完善有效的推广体系,技术推广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农民对新技术认识不足这三方面,针对这三大方面,我们应制定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三大问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让农业新技术和新工艺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机械化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在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时抓住机遇,建立税收优惠的激励机制,健全农业机械,使国家的政策合理化,发展好技术推广和推广的机械和法规,农民要注重公共关系和引导,加强农机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加强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注重公共关系和引导,并应在农业生产的末端推进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使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加上一桶燃料,让其飞速地在当今社会中成长起来。

(二)农业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的调整优化

对于农业发展来讲,完善产业结构是其最需关注的内容。目前,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业生产带来了一片光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得到了难逢的机遇。不过部分区域的农业产业结构仍旧十分单一,即便进行了整改也未依照地区的实情。除此之外,关于农业机械方面的整体技术普及度偏低,农用地维修基础设施不足,建设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这些都是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农业新技术要进一步的推广

农村振兴战略要促进农业生产中新技术的发展,进而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各个方面的发展。然而,许多地区还未能设立健全的农业推广体系。部分农民知识文化水平不高,全新的生产技术加上缺乏对农民的管理和培训,以至于很多农民不能有效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忽视了新技术的引导和支持作用,而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最终影响则是阻碍新技术的推广和农业应用,最终导致经济发展困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需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农业的产业,积极推进农业新技术和新技术的农村社区化生产,为农业的活化和农业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应对策略

(一)推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

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业现代化机械的使用有着很大的关联。以此,必须搭乘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快车,在综合使用各类举措的基础上,健全现有的农机化实施机制,以此提升农机化整体的生产应用水平。构建完善的章程制度体系时,需关注农业现代化科技的具体情况,确保相关农业机械化手段可以很好地得到应用推广。构建农业现代机械推广服务机制,提升整体的宣传水平,推动农民掌握更好的机械使用知识并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这样一来能够很好地推动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还能够推动农业产业整体结构的优化调整。举例来讲,湖南省方面关于高速插秧机、水稻烘干机等农业机械的应用推广,中央方面会直接补贴30%。新产品开发与自主选拔项目方面同样有相应的补贴,针对购买补贴方面,统一采取的是“三合一”(手机app、手机二维码、物联网)模式。这样能够进一步提升采购补贴的落实速度,所选补贴办理与资金兑现耗费的时间。除此之外,针对匹配条件的相应现代农机合作社与农机大户主体,还有市场报价率50%的贷款贴息以及担保费方面1.5%的补贴。

(二)普及农业生产新技术

新技术将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加强对新技术的推广、转变扩张方式、提高农民农业健康水平的新生产技术和新技术意识都能够极大地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们要更加重视农业生产中的新技术,自觉将这些东西组织起来,加强交流,使所研发的新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为农村振兴和农业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让我们乡村振兴的列车驶向更美好的明天。

(三)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的发展

以最大程度上推动农业经济的稳定、长期发展,优化农民群体整体的素质水平,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水平为目的,便需首先扩大关于农机使用的技术教学范围。所以,针对农民可采取专门性的教育培训,在建立出相对完善化的教育培训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借助讲座、实地示范等各类模式,提升农民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掌握水平,并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效果。除此之外,针对农民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时,还需逐步开展电子商务培训课程,推动农村青年自主创业,由此培养出新型的职业农民。前段时间,湖北省秭归县县委书记陆辉第一次利用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本地脐橙的带货。短短十分钟内,这场网络直播就获取了千余名观看者,最终成交额达46万元。秭归县之前为部级贫困县。借助脐橙的推广发展,整个县区共有140个村、10万名农民开始种植脐橙。整体来看产值高达30亿元,因此,县内原本7000余名的贫困户直接脱贫。2019年4月,秭归县也借助“网络直播”的方式宣告自身的正式脱贫。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村居民的收入比较之前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但是针对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我们可以先从持续不断地推进那些现代化和机械化的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一定程度上不断地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对我国农村环境的保护等几个方面入手去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伟斌,毛迎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农业经济问题,2018(2):127-130.

[2]闫宝芳.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浅析[J].经济师,2019(3):165-166.

[3]牛淑娟,张新.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推进农业机械化[J].现代农机,2018(2):6-8.

[4]赵枫.黑龙江省乡村振兴建设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研讨[J].黑龙江科学,2019(1):154-155.

乡村振兴培训范文第8篇

一、健全科技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做好平台注册和信息工作

成立了县科技志愿者队,并指导推动所属学会和企业科协、园区科协等基层组织建立科技志愿服务队伍。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积极性,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作用,深入一线就近吸纳基层科技工作者,组建结构合理的科技志愿者服务队伍。认真组织和指导各科技志愿服务组织和科技志愿者及时完成科技志愿服务信息平台注册工作,通过平台活动信息、组织科技志愿者网上报名参与,活动结束后通过平台进行宣传。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志愿服务活动

(一)科技志愿服务进社区进学校。县科技志愿者队结合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技活动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积极组织科技志愿者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聚焦防灾减灾、应急避险、食品安全、卫生防疫、生态保护等问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开展实用技术推广、青少年科技活动指导、卫生健康服务、应急安全技能培训、科学辟谣及反伪科学反封建迷信宣传等各类科技志愿活动。

(二)科技志愿服务进企业进园区。县科技志愿者队积极组织科技志愿者走进企业和工业园区,推动科学家与企业家、企业研发人员、高技能人才对话交流,收集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和企业科技工作者诉求,建立企业创新难题需求库。重点服务一批骨干企业、中小企业、科技型企业等。通过学术和人才引领创新、引领发展,帮助企业成立企业科协,支持企业建立学会服务站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多角度助力企业技术创新和地方创新发展。

乡村振兴培训范文第9篇

一、乡村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意义

文化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构成乡村精神思想文化格局,可以在乡村经济水平、物质条件不断提升的同时,使村民个人的文明程度和乡村整体文化氛围、文明风尚等得到进一步提升,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双丰收,并逐步形成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良性发展模式,最终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体要求。

二、县(区)图书馆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的地位与使命

由于长期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发展差异,广大农村地区除在经济上与城市差距较大之外,在文化领域也长期处于弱势地位,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县(区)图书馆恰恰处在城乡交汇的中间地带,既要服务已经被城市化的部分城镇居民,也要服务于乡村的广大群众。从地理位置、服务对象、工作内容等角度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县(区)图书馆成为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推进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统筹发展、平衡发展的排头兵。在法律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特别对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及其配套的数字化、网络化服务体系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使广大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在总分馆建设及运维等方面有法可依。此外,该法还对县级政府和县级图书馆在总分馆建设和业务开展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凸显了县级总馆在此项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政策层面,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相关文件提出:推动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提升服务效能。可见,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县(区)图书馆,无论从其基本职能,还是从法定职责等各个角度看,都具有先天的、责无旁贷的使命和无可替代的重要的地位。其通过阅读服务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明,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按乡村振兴战略总体部署,依照法规、政策及公共图书馆相关业务规范要求,结合自身职能和本地区实际情况,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县(区)图书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

(一)传承地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农耕社会,中国文化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农耕文化。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起源于农村,植根于农村,中国文化的“根”在农村。正因为如此,文化振兴也成为乡村振兴的“魂”和“根”,而本土、本区域优秀文化则是提升基层群众文化自信、增强凝聚力、提振精气神的关键要素。在此背景下,收集地方文献信息,保存和传承地方文化不仅是公共图书馆的法定职责和义务,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也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以挖掘、搜集、保存、宣传地方文献为主的地方文化传承方式是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具有深远意义。肩负该职能的县(区)图书馆是这一工作的主体,其区域优秀历史文化传承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保障知识供给,助力乡村群众素养提升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增长智慧、提升素养的重要途径,尤其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年代,读书几乎成为人们学习知识的唯一来源。即便是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今天,读书的作用也是无可替代的。就我国广大的乡村而言,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乡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和知识储备相较城市居民而言普遍较低,这也是长期以来制约乡村发展的因素之一。知识对乡村振兴十分重要,作为兼具社会教育功能的知识传播平台和乡村群众阅读服务的主要阵地,县(区)公共图书馆应利用自身服务体系为乡村群众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使阅读成为他们汲取知识的主要来源,用知识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原动力。此外,还可根据乡村群众的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的培训、讲座等知识传播活动,以及和阅读相关的其他文化活动,双管齐下助力基层群众知识层次、文化素养的提升,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知识保障和供给。

(三)传播先进文化,促进乡村文明

阅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基础工程。同理,乡村文明提升和乡村振兴,阅读也必然不可或缺并起到同样重要的作用。公共图书馆是为全体公民提供阅读资源和阅读服务的主要阵地,而在我国公共图书馆体系中数量最多的县(区)图书馆,更成为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基础和中流砥柱,是向广大基层群众提供阅读供给的主要渠道。县(区)图书馆作为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交汇的枢纽,凭借其遍布城乡的总分馆服务体系,通过平衡城乡文化供给、阅读资源等手段,以城市较为充足的文化资源储备为基础,向乡村提供更多、更好的阅读资源、阅读服务、阅读活动,以此作为传播先进文化、促进乡村文明的重要手段,助力乡村振兴。

四、县(区)图书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

(一)完善设备设施,夯实硬件基础

良好的阅读环境和齐全的设备设施是开展阅读服务和群众享受良好阅读服务的必要基础。然而目前乡村地区的阅读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虽然在数量上已经实现村村覆盖,但在质量上还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根据笔者长期在区级图书馆工作过程中对村级图书室的了解,相当一部分基层阅读空间只是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在馆舍面积、阅览座席、藏书质量、空间环境等方面都停留在较低水平。肩负基层图书室业务管理和指导任务的县(区)级公共图书馆,应积极联合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基层群众的切实需求,在文化主管部门相关政策要求和公共图书馆相关业务标准框架内,制定或更新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具有适当前瞻性和超前性的基层图书馆室建设标准。一是要对现有图书室进行改造升级或重建,使其面积、座席、环境、设备设施等要素达标。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紧贴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紧贴基层群众实际需求,紧贴乡村实际情况,配置数量、质量双达标的馆藏文献。三是充分利用“村村通宽带”这一难得的基础设施条件,大力推进网上乡村图书馆建设及相应的数字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数字阅读携带方便、检索快捷、成本低廉的优势,拉近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拓展文化传播范围,丰富服务渠道,从而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二)壮大人才队伍,提升服务水平

在当前乡村群众阅读意识和阅读兴趣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基层阅读服务人员不仅要从事基本的“借还”服务,还要向基层群众提供阅读指导、阅读建议,提升他们的阅读意识和阅读兴趣,这对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其工作难度更大。然而现状是,绝大部分基层图书室的工作人员是由村“两委”人员兼任,一人多职的情况非常普遍,管理和服务的专业性较低,阅读推广能力较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乡村群众阅读状况的改善。壮大乡村阅读服务专业人员队伍迫在眉睫。县(区)图书馆在继续做好现有基层阅读服务人员的培训、辅导、监督、考核的同时,应积极推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政府对乡村阅读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给予足够的重视,努力实现基层阅读服务人员的专业化、专职化。对当地基层阅读情况进行详细调研,形成科学、客观、翔实的调研报告。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图书馆服务未来发展方向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前景,协助政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此作为加大资金投入、扩大人员编制的依据。二是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乡村阅读服务,以政府购买的方式引入专业团队开展此项工作,县(区)图书馆负责管理、考核、监督,确保工作质量。还可以发动乡村志愿者、文化积极分子等本地“能人”参与其中,凭借其对本乡本土、老街旧邻的了解,使乡村阅读起到事半功倍、锦上添花的效果。

(三)注重教育职能,拓展阅读服务

社会教育是公共图书馆的职能之一,其形式主要包含讲座、培训等。虽然针对基层乡村开展的社会教育活动正在逐步受到重视,数量上有一定的提升,但与基层群众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县(区)图书馆开展的活动,主要集中在馆内,辐射面积较小,向基层乡村延伸不够。笔者认为,要使社会教育活动在乡村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从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就要保证数量和质量的同步提升。一是注重制度保障,从制度层面加大对基层活动的保障力度,把针对基层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纳入本地区思想文化重点工作,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二是结合乡村实际,特别是针对当地的发展需求和群众的实际需求开展活动。再好的专家、再高端的内容,老百姓不需要不爱听也是徒劳。三是注重资源整合,县(区)图书馆应充分整合发挥本地优质资源的作用,以图书馆社会教育活动为平台,传播乡村群众亟须的科学文化知识。可以招募本地文化名人或各界学者组成专家讲师团队,开展讲座、培训活动;也可以联合农业、医疗、科技、教育、法律等专业部门,组成联合体,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和专长,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

(四)探索跨界转型,推进文旅融合

2022年3月,文旅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中指出:“推动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乡村规划建设,鼓励兴办特色书店、剧场、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创馆。”可见,“特色”二字,是图书馆在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最佳的表达方式之一。而特色图书馆融入景区,甚至成为景区一景、城市一景的现象也不断出现,比如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黄金海岸阿那亚度假园区内的三联书店海边公益图书馆,以及近年来走红的天津市滨海新区图书馆,都是图书馆文旅融合的良好示范。相较于大城市、大景区的“网红”图书馆,乡村图书馆虽然在规模、投资等方面都无法相比,但却更接地气,更深入人心,这是其优势所在。笔者认为,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乡村特色图书馆建设,应更加注重以下两点:一是保障当地村民的阅读需求,使图书馆成为帮助他们获取知识和乡土文化的重要途径,成为激发村民阅读兴趣、获得发展原动力、提升幸福指数的重要场所。二是因地制宜地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让图书馆的“外貌”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整体风貌相得益彰,“内在”与地域文化、风土人情深度融合,使自然特色、人文特色转化为图书馆的特色,并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三是打破传统图书馆的单一服务方式,适当进行“馆店”结合,如与书店、茶馆、文创商店等有机结合,但要注意以图书馆为主,不应过度商业化、娱乐化。

参考文献:

[1]温铁军,杨洲,张俊娜.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的实现方式[J].行政管理改革,2018(08):26-32.

[2]邓银花.乡村图书馆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现实背景、功能定位和推介策略[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1(07):30.

乡村振兴培训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经济

目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我国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提出,为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推进农村地区经济建设,推广农业技术是首要任务。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必须解决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

在现代农业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扮演的角色不可或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承担起制定种植业发展规划、农业政策宣传和开展的责任。另外,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还承担着组织并开展农业技术培训、防治病虫害的工作。目前,我国农村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得以发展,我国农业技术得以推广,这必然会使得农民收入有所增长。未来现代化农业发展仍然离不开农业技术推广,最好加强与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以农民为中心,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生产,使乡村振兴成为现实。

2推广农业技术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就目前农业技术推广情况来说,推广体系不完善是最突出的问题。这是因为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性较强,复杂度高,工作需要借助完备的管理机制和推广体系。农业市场中许多企业关注自身利益却不与农业发展相结合,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受到阻碍。另外一个问题是经费缺乏保障。农业技术推广具有公益性,此工作过程中经费主要由政府承担,但开展工作过程中需大量的经费支持,由于政府所给经费有限,使得推广工作难以维持,进度受到阻碍。最后,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人员存在的问题。因为农村技术推广工作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吸引不了高专业水平人员。因此农村技术推广人员学历较低,专业水平较差,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加之没有足够的经费维持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得队伍综合素质提升受到阻碍。另外,目前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普遍管理不善,定位不准,不利于团队的建设及其功能的发挥,从而影响农业技术推广的整体效果。

3推广农业技术的几项措施

3.1更加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

将新技术和新品种在广泛的农村地区进行宣传和推广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下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目前,针对农业技术和农产品新品种的推广工作主要依靠各个乡镇农村设立的宣传工作部门和基层推广站,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上的统筹协调,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要对农业技术的推广给予足够的认识和关注,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在了解区域内乡村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帮助,使科学的农业技术能够真正地帮助农民来解决遇到的农业问题,提高农业收入,最终实现农业的进步与发展。

3.2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制定的大战略规划,各级政府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大量的资金流动,这时就必须保证专项资金的合理使用,必须杜绝资金被个别投机分子所利用,而且近些年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资金预算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各级政府可以通过专项拨款的形式来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及时的监督。此外,还可以通过社会引资的形式来扩大资金规模,更好地用来宣传推广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实际效果。

3.3提高推广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品种的推广需要大批的专业人才,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人才管理机制,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创造良好的待遇条件来吸引专业人才加入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之中,以此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新加入成员需要完成相应的入职培训,因为工作人员必须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来开展自己的工作,只有专业技能与实际工作要求能够完成有效结合,才能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的科学性。

3.4丰富推广方式和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实际生活中的推广工具多种多样,我们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目前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使用到的传统方法,要充分发挥各个乡镇基层的推广站具备的数量多、覆盖面广的特点,及时主动地为农民解答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实际问题,还可以运用自媒体平台来扩大农业技术推广的力度,使广大农民可以更加及时便捷地了解到各类农业生产相关信息。另外,加强对农民群体的教育培训工作也是很有必要的,从思想根本上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使其从思想上认同新的农业技术与农业品种是最有效的措施,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更好发展,农业生产可以更好开展的重中之重。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前进和发展,更好地解决乡村发展与城市发展不同步的问题,积极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是重要举措,但是我国目前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着资金不足、人才较少等问题都需要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合理使用拨付的资金,扩大宣传途径,积极吸纳农业发展的相关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推广创造良好的环境。

上一篇:人事综合管理范文 下一篇:农村土地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