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产业的发展方向范文

时间:2024-01-17 17:03:00

健康产业的发展方向

健康产业的发展方向篇1

[关键词] 健康体育 产业

健康体育产业,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不断增长的社会物质基础为前提,以健康和体育两大产业的有机结合为条件,以广泛的社会关心和国民的共同参与为基础,在本世纪70年代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体育产业。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是从本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虽然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健康体育产业比较,在起步时间上落后了近十年,但是,我国体育产业强行对接世界体育产业全球化和经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第二次发展高峰时期,加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使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发展具备了领先世界先进水平的基本条件和社会环境。因此,对中外健康体育产业友展现状比较,借鉴国外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为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发展和战略决策提供一点理论参考。

一、经济发达国家的健康体育发展

经济发达国家的健康体育,一直是以国家的健康体育事业和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为主导发展的。虽然在很早以前就出现了健康体育产业形式,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健康体育产业规模,但是,真正作为一种产业——健康体育产业来认识并加以发展,却是在本世纪70年代以后。

经济发达国家的健康体育产业,由于长期健康体育事业的影响和雄厚社会经济基础下良好的社会健康体育福利制度,限制了健康体育产业的发展。虽然健康体育产业作为一种产业形式存在着,但是,已经失去最佳发展时期,难以创造和职业体育产业(职业体育相关产业)同样的辉煌。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物质基础的不断增强,特别是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和人类自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健康体育作为国家健康体育发展事业的政府行为变得越来越淡化了,并且最终将被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完全取代,进入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和健康体育产业同步发展的新时期。健康体育产业这时虽然已经拥有不可动摇的产业地位,锁定了特殊的健康体育消费群体,但是,这个健康体育群体可能会逐步脱离大众健康体育消费,形成特殊的健康体育高消费阶层。满足这个阶层健康体育消费经营的健康体育产业,很可能就是未来经济发达国家健康体育产业的代表产业或主体产业。而社会健康体育福利的事业化发展方向,将使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更加接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从而处于健康体育产业无法抗衡的特殊地位。

经济发达国家健康体育产业,落后于体育其他产业的缓慢的发展和已经体现出的均速发展趋势,既不能简单地判断为经济发达国家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的必然状况,也不能盲目地理解为经济发达国家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的进步表现。只有将其置于经济发达国家健康体育产业发展所处的社会,结合国家健康体育事业、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和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的不同社会需要进

二、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健康体育,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灿烂辉煌的过去,举世闻名的中国武术(功夫)和武术精神,充分证明了我国的健康体育传统。虽然我国的武术在很长时期内(新中国成立以前)只局限于民间,主要作为人的生存技能自然流传,但是,我国武术中这种传统的师徒关系,实际就是现在所说的提供武术指导服务,它客观上孕育了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可以说是我国体育产业的萌芽。只是因为人所共知的近代屈辱历史,使我国的体育产业萌芽时期延续了太长的时间。

1995年,我国启动了带有国家健康体育事业意义的、以社会健康体育福利形式推广的全民健身计划;1998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体育总局,标志着我国过去的体育政府职能全面向社会转移。这时国家健康体育发展事业,实际上已经提前开始了向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的发展过渡,进入了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时代相适应的、国家健康体育事业补充(保证在校学生)、社会健康体育福利和健康体育产业同步发展的特殊健康体育发展时期。但是,由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全面发展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时期,特别是体育产业整体发展与世界体育产业全球化发展的强行对接,使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一度出现了领先社会健康体育福利的发展趋势。

三、对我国健康体育产业的发展思考

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目前才刚刚起步,无论是健康体育产业规模、健康体育产业市场开发,还是健康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健康体育产业理论研究等等,都还未形成自己的特色、建立自己的体系。因此,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能否把握机会,争取更大的发展,关键是能否认真吸取职业体育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尽快建立一支健康体育产业的理论研究队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健康体育产业经营管理队伍,努力做到理论研究超前发展,坚持理论的指导作用,用科学的方法、思想指导健康体育产业实践,保证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我们在学习和借鉴时,一定要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绝不能简单地原样抄袭,也不能盲目地妄加改动。要把健康体育产业发展,放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分析、比较,充分认识、理解健康体育产业经营的未来社会价值和当前经济价值的不同体现形式,准确把握“健康”的内涵和外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只有这样,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发展才可能领先世界,才可能在世界体育产业领域树立中国的健康体育产业理论。

参考文献

健康产业的发展方向篇2

今年9月,同仁堂集团宣布对旗下10家子公司进行重组,转型健康产业。无独有偶,今年5月,云南白药也提出了“新白药,大健康”战略,中药企业竞相布局大健康产业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中药企业间正在兴起壮大衍生品的热潮,多家中药企业的保健衍生品已颇具市场规模。而我国新医改的深入,国民健康意识和保健消费力的不断增长,也将促进中药健康行业的发展。 为此,《医药观察家报》专题策划部精心打造、重点推出“中药大健康”专题报道,特诚挚地邀请在行业内具有较高高知名度、权威的专家,也是本报的特聘观察家王亮先生,就相关话题进行交流、采访,展望在新的医药环境下,中药衍生品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中药健康产品并不是一个新兴事物,结合目前我国中药行业及健康产业的现状来看,中药企业是否适合拓展健康产品市场? 王亮:从目前中药行业的发展状况来看,由于受到政策趋严、行业经营成本提升而导致盈利能力下降,企业竞争加剧、人们对于自身保健意识的增强而催生的健康产业快速发展等相关方面的影响,中药企业在发挥自身品牌、文化、研发、生产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探索进行中药健康产品的生产经营,作为企业经营方面的有益补充提升企业的经营实力和影响力是很有必要的。 2、据您的了解,目前市场上流通的中药健康产品主要有哪些种类?与普通的健康产品相比,中药健康产业有何竞争优势和劣势? 王亮:目前市场上的中药健康产品主要有三大类:保健食品、药妆和日化用品。中药健康产品与普通健康产品相比,我国传统的中医食疗理疗和养生理论的影响深远、人们对于中药治未病的认知的上升、中药产品的副作用小、其具备的强大治疗功效等,都是中药健康产品优于普通健康产品的方面。同时,由于中药健康产品发展时间较短、受到原材料影响较大、监管较为严格、没有形成品牌认知、渠道操作和销售商的后来者等方面的因素,又与普通健康产品相比具有明显的劣势。 3、有专家认为,健康产品是中药发展的“蓝海”,但其中的风险也非常大。在您看来,这种风险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药企又应该如何规避? 王亮:最大的风险两个方面:一个原材料,一个是政府监管。针对近两年出现的原材料涨价到导致的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乃至因为购买的不到原材料产品无法生产的问题,就要求立志于中药健康产品生产的大企业从源头实施控制,通过全产业链的打造,建立标准的GAP基地来应对原材料市场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巨大影响。同时,在应对政府监管方面,一定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推进,并做好与政府的沟通和交流,将企业大健康战略上升为政府工程,争取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保证企业持续不断发展。 4、从产品角度来看,您觉得中药健康品与中成药在开发、销售等方面有何不同?如何才能实现中药健康产品及中成药的齐头并进? 王亮:中药健康产品不是民众认知的药品,而是以保健品的面目出现。这就要求企业在开发这类产品的时候要掌握几点:安全性要高、疗效要好、适应人民自我保健的各种需求、有灵活多变的形态出现等。当然,也因为中药健康产品不是药品,在销售渠道上可以在传统的商超、专卖店等快速消费品渠道销售,不受限制。中药企业要实现中药健康产品和中成药的齐头并进,必须要有全产业链的构建意识和灵活多变的销售模式。通过建立GAP满足中成药和中药健康产品的原料供应,通过中成药的研发理清治疗范围,通过推出中药健康产品来辅助治疗相关病症,通过OTC等渠道的联合销售解决患者的病痛,这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是王道。 5、有观点认为,进军大健康产业已经是中药企业的现实选择,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王亮:任何事情都不能太激进,是否进军大健康产业应该感觉企业的发展现状决定。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目前的企业主营业务仍然是药品的产销。毕竟作为我国的国粹,国家不遗余力的在政策层面鼓励中药良性发展,企业也应该抓住这样一个有利时机,在药品研发创新和中国现代化方面做好基本功,逐步使得中国现代中药形成产业竞争优势,并逐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而作为中药企业拓展经营范围走向不脱离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之路的一个探索,大健康产业可以作为企业剩余生产力转移、全产业链构建下中药材的新发展方向以及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有益补充。 6、中药企业深挖“软价值”、构建大健康平台已成为共识,您认为未来中药健康产品的发展前景如何?会呈现出那种趋势? 王亮:作为中药发展的一个方向,未来中药企业的大健康平台构建更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伴随着政策导向和人民健康意识的增强,中药大健康产业将建立在以“品牌+文化+创新产品”为主线的发展方向,逐步成为中药企业业务发展的重要方面, 王亮,医药行业资深营销专家,曾任地区经理、企划部经理、调研部经理、市场总监、招商总监、营销总监、副总经理等职务,现任某国内知名制药企业事业部总经理。本身为《中国医药报》、《医药经济报》、《医药观察家报》等多家知名媒体特聘专家,米内网、中国营销传播网、三九健康网、第一营销网、中国品牌网等多家知名网站专栏作家。一直从事药品销售、市场管理、政府事物管理等相关工作,对于市场走势、政策分析、企经营管理有较深的造诣!现为国内多家管理咨询公司特聘专家讲师,国内多所高校特聘讲师,曾多次受邀为国内大型知名医药企业、外企、股份制和民营企业进行系统培训和管理咨询,深受学员和企业的一致好评。 电 话:13592599929

邮 箱:wangliangzz2011@163.com

健康产业的发展方向篇3

关键词:健康体育;发展;消费;娱乐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水平提高、工业化生产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出现,健康被人们认识并逐步得到重视。健康体育业则是在人类社会这样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健康与体育的有机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体育产业重要的一部分。

1健康体育的含义

健康体育又可称体育健身娱乐,是健康领域和体育领域结合产生的新领域。以健康和体育有机的结合,把健康包含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生活健康”等多种基本含义,在健康体育产业的“健康、体育、文化”的基本功能体现出来。即含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也含有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目的,还含有结交朋友、广泛社会交流的目的,进一步扩大了健康体育产业的经营范围,更进一步发展了健康体育事业的社会作用和社会功能[1]。

2发达国家健康体育业的发展现状

健康体育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人类社会自身老龄化的趋向和社会闲暇时间的增多,特别是从单纯追求物质生活向注重追求精神生活的观念转移,追求自身生存发展的质量而自然兴起。[2]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水平,西方国家开始出现大批“有钱,有闲”的中产阶级,非体力劳动者超过就业人口的50﹪,体育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90年代中期,全世界体育市场年产值约在4000亿美元左右,并以每年20﹪左右的增长率增长,目前已经达到6000亿至7000亿美元左右。

其增长率远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1998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为1.9﹪;1999年为2.7﹪;2000年为3.5﹪;2001年为1.7﹪;2002年为2.8﹪)。目前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占本国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越来越大(见表1)。表1数据可以说明体育产业已经成为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已成为该国的支柱产业。【见表1】3我国健康体育业的外部环境3.1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经济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每年GDP增长率:1997年为8.8%;1998年为7.8%;1999年为7.1%;2000年为8.0%;2001年为7.5%;2002年为8.0%;2003年为8.2%[3]。可见,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率近年来平均保持在8%左右,为健康体育业的发展,扩大市场规模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3.2我国产业结构的变迁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和高级化。第一、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将会大幅度下降,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将大幅度上升。自我国加入WTO以来,第三产业逐步对外开放,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将是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一个亮点[4](见表2)。体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体育产业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正在或已经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行业,所占比重将会呈现持续稳定地增长的态势,为我国健康体育业的健康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见表2】3.3人民消费指数的改变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恩格尔系数是反映国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水平之一。通常恩格尔系数60%表示贫困;50-60%之间表示温饱;40-50%之间表示小康水平;20-40%之间表示富裕;20%以下表示最富裕。我国近几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连续走低[5](见表3)从表3可以看到,恩格尔指数从1991年的53.8%到2000年的43%左右,说明我国居民生活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在物质生活得到一定满足的基础上,我国居民在服务领域的支出明显增加,尤其是满足精神文明方面的消费支出升幅最快。目前,我国每年消费实际增长率1996为8.4%;1997年为8.1%;1998年为9.6%;1999年为11.1%;2000年为12.2%;2001年为10.5%;2002年为7.0%;2003年为6.5%[6]。以上数据说明,人民消费指数的改变为健康体育市场扩大规模提供了必要条件。

近年我国居民呈现消费特征主要是:(1)消费多样化,多层次化;(2)人们的消费,由以数量扩张为主逐渐转变为质量提高为主;(3)人们的消费,由满足生存需要为主转变为追求发展需要、享受需要的满足。[7]4我国健康体育市场发展现状4.1健康体育消费朝着大众化、普及化方向发展我国健康体育发展的初期,消费者定位是以年轻人、高薪阶层为主。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行业竞争的加剧,健康体育业所不得不调整经营策略,工薪阶层、各年龄人群也开始成为其服务对象。只有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良好社会效益,真正做到“双赢”。目前健康体育业消费形式由过去的散乱的、不定期的尝试性消费,向有规律的、定期的习惯性的消费,家庭消费集体消费和节假日消费。1993年,天津健康体育器材的个人购买率已经达到70%;广州达到80%;上海家庭健康体育器材当年营业额提高了200%[8]。到2003年6月底,上海共有各类营业性体育场所4400多家;广东省达到8000多家。这是由于居民收入不断增长、闲暇时间不断增加、体育健身意识的不断加强有关,“花钱买健康”、“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4.2我国健康体育市场发展区域的不平衡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阶段,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我国健康体育的发展也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一.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健康体育产品较为丰富,高、中、低档并存的健康体育业网络结构基本形成。而中西部健身体育市场还在低水平上徘徊。二.结构和布局发展不平衡。表现为提供高档服务的体育健身娱乐企业不断涌现,而提供中低档健身体育服务的企业相对较少。没有经过科学的市场调查,盲目投资、一拥而上,造成恶性竞争,导致某些项目供过于求,投资无法回收,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而某些项目却处于供小于求的状况。

4.3健康体育市场呈现专业化趋势我国健康体育业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意识到,只提供单一的产品和服务是不能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必须向专业化、细分化方向发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为市场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避免了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市场专业化、细分化,体现在:一.为了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增强老龄人口的身体健康和社会交往提供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如我国传统的气功健身、交谊舞等。二.以满足人们健身、健美的需要,提供健美、形体训练等产品,特别是妇女和青年人的健美中心、康乐中心随处可见。三.各种运动技能培训长盛不衰。如游泳、散打、跆拳道等。

四.以惊险、刺激、回归自然的休闲娱乐项目迅速崛起,如登山、攀岩、漂流、极限运动、野外生存、水上、冰上运动游乐项目等。

5加速培育我国健康体育市场

从总体上讲,我国的健康体育市场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要加快健康体育市场发展步伐,必须坚持培育市场和管理市场并举的方针,走边培育边管理,在培育中加强管理,在管理中加强培育的道路[9]。

5.1逐步建立完善我国的健康体育市场我国健康体育市场从形成、发展到成熟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目前我国的体育健康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健康体育的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供求矛盾较大,市场还存在许多不足,势必会影响健康体育市场的发展。所以,要完善我国健康体育市场,市场结构要完整;分工要明确;功能要齐全,形成统一开放的组织体系。

5.2塑造真正的健康体育市场主体健康体育市场的培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场馆设施的建设,一部分要条件的经营者实行企业化经营的经济实体;二是加强健康体育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者的培养。

5.3加强健康体育法律法规建设

目前我国健康体育市场还不成熟,没有形成规模,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相对制约和限制了市场的发展。加强健康体育市场法律法规的建设,是加快培育和开拓我国健康体育市场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客观需求;也是健全市场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6结论与建议:

6.1健康体育是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经济形势和社会环境良好,市场潜力巨大,应优于其他行业领先发展。

6.2我国健康体育市场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在发展中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使健康体育市场的资源有效配置,发挥最大功效,促其市场规模健康发展。

6.3健康体育市场的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发展的时期和统一的方法。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体育发展规划。

6.4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理论研究队伍,培养一支高层次的经营管理队伍,用科学的方法和指导思想来保证我国健康体育市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6.5改变目前的经营策略和经营指导思想,把握未来健康体育产业与健康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2][8]曲宗湖.体育产业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4][6]刘国光.2004年中国经济形式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17-318.

[5]中国发展报告‘9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健康产业的发展方向篇4

一、国内外健康产业的现状

目前,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健康产业是个越来越热门的产业了。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产品的总需求急剧增加,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倍受人们推崇。以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为先导,涵盖医疗卫生、营养保健、健身休闲等健康服务功能的健康产业成为21世纪引导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产业。

据互联网等资料统计,目前全球股票市值中,健康产业相关股票的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左右。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美国的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健康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超过10%。在我国,健康产业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因此,潜力巨大。

健康产业不仅包括与人身体健康有关的医药、医疗产业活动,还包括围绕医药、医疗活动有关的边缘性产业。健康产业的内容包括两项。一项是制造经营活动,一项是服务活动。在制造经营方面,包括如医药、保健品、食品饮料、医疗器械、中药材、医用材料等产品的生产经营。在服务活动中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休闲健身、营养保健、咨询服务等领域的服务。

我国的健康产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产业,包括医疗规模和总容量都在不断扩大。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对健康的向往,世界各国功能食品的市场年均以10%的速度递增,远远超出了一般食品年增2%的发展速度。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仅保健产品一项,到2010年的年销售额将由现在的500多亿元提升到2000亿元。健康产业早已被国际经济学界确定为“无限广阔的兆亿产业”。健康产业是一个充满阳光、散发着青春气息、饱含绿色、孕育生机的蓬勃发展的产业,以其巨大的商机和市场前景吸引着众多的商家和投资者跻身其中。

二、发展趋势

现在,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来自职场的压力、竞争的压力都比较大,亚健康人群越来越庞大,大家对健康的关注程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虽然在国内做健康产业比较艰难,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保健产业,但是健康产业的确具有吸引力,也存在许多新机遇。有资料显示:未来10年,中国健康产品的消费额将在目前的基础上以几何级增长,将形成全球引人注目的一个兆亿价值的市场。

目前,新媒体、新能源以及健康三个领域是投资者非常热衷的产业。健康产业已经是许多人关注和感兴趣的产业,许多投资者已经把目光转向“预防保健”。从我们目前的经济水平和人们的观念来看,许多人还是重医疗、轻预防,很多老百姓是有病了才看,对于平时的预防比较忽视。其实,“保健是金山银矿”,生活中花1元预防就可以节约10元甚至100元的医疗费。现在,许多病是吃出来、喝出来的,是不注重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结果。保健是一个很大的领域,金川啤酒和其它啤酒不同的就是含有健康因子和人体所需要的多种微量元素、氨基酸、矿物质等。多年来给我的体会就是,有关预防和健康服务产业会有很大的商机。健康产业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中国的医疗健康支出已成为继食品、教育之后的第三大消费支出,但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总体规模仅占到国内生产总值不到2%的比例,与发达国家还有着很大的差距。这也使医疗健康产业成为中国最有投资价值的产业之一。有人保守估计,仅目前,我国健康产业市场年销售收入就在3500亿元以上。

健康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中国人口基数特别大,一个产业只要能够推开来,就会在全球处于一个非常高的位置。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正确的市场意识,从市场等多个角度理性地认识健康产业。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国家在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同时,应该增加对健康产业、尤其是生命科学研发的投入、引导和教育,适当给予免税等鼓励性政策措施。改变不利于产业发展的现状。再者,健康产业发展了,它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百姓不再会为自己健康的事情积攒积蓄,这样可以拉动消费,更好地推动经济的发展。我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有着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虽然目前健康产业相对落后,产业规模刚刚或正在形成,但是发展前景广泛,如果大力发展,它一定会成为内蒙古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健康产业的发展方向篇5

电子商务

传统城镇化的思路,是以物质聚集的方式集中配置资源。城市是物质资源的聚集地,而电子商务是以信息聚集的思路,去中心化地配置资源。因此小城镇甚至农村,也可以在去中心化模式下,发展成为新型城镇。信息时代,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之一是从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集中式城镇化路径与模式转变为小城镇为中心的分布式城镇化路径与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一是,“淘宝村”现象会在城市群内部或附近集聚,从而推动人口向城市群聚集。“淘宝村”一词最早见诸报端是江苏徐州市睢宁县沙集镇东风村。这个苏北的小村庄原本并没有家具产业,但在几年时间里,当地已经形成一个以数千名网商为核心,周边辅以快递企业、代运营、五金配件、原料供应、包装供应等服务商在内的生态圈,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以“淘宝村”和“县域经济”为代表的人口就地城镇化和分散化在城镇化的初期确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要看到这种分散化的作用是非主流的和阶段性的。“淘宝村”就地城镇化模式并非主流,产业升级还是会选择发达地区或人口密集省份的大中城市。首先,由于工业制造呈现出产业集群的特征,发展制造业需要一定的配套设施和信息沟通机制,以方便产业协同发展和降低工业生产成本,所以制造业企业往往分布在特定区域的产业园区。其次,“淘宝村”目前遇到产业升级的瓶颈,工业配套设施薄弱,劳动力短缺特别是高端人才匮乏,缺少创新驱动的动力,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淘宝村”缺乏吸引高端人才的公共服务。因此制造业在“淘宝村”中发展壮大的概率并不大,即使个别“淘宝村”成功实现产业升级,也会选择向更大城市转移,就地城镇化并非主流,产业还是会向发达地区和人口密集的中部大城市转移。还有,“淘宝村”目前主要分布在几大经济发达省份,尤其是靠近大的城市群,跳出城市群范围以外的案例数量极少。随着中国以大城市为龙头的城市群建设的加速,“淘宝村”现象会在城市群内部或附近集聚,城市群之外的数量会大幅度减少。

二是,电子商务会引导产业聚集,从而推动人口向大城市聚集。电子商务不单纯包括买卖的关系,更涉及整个产业链。产业链中明显大城市占主导地位。电子商务服务包括电子商务网络运营服务业(如网络零售交易平台、软件、支付服务)、配套运营服务业(如物流)等。类似于平台服务和技术支持岗位需要大量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也往往倾向于选择大城市就业。将来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主导性力量,包括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和独立的网络销售商,这些电子商务的参与群体都会引导人口向核心城市聚集,引导城市向着集约化发展的道路迈进。因为电商平台和独立网络销售商的运营离不开大城市的高端人力资源,而此类公司的新增工作机会进一步引发人口向核心城市聚集。而各种要素的集聚造成了大城市竞争优势的提升,进一步激发各种商业模式和技术的创新,反过来又加快当地电子商务发展,而电子商务发展又会促进人口的集聚,这样循环机制持续起作用,最终推进了大城市吸纳更多人口和产业。

三是,电子商务淡化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的作用,有利于大城市的卫星城建设,有利于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增加大城市的辐射力,有利于以大城市为龙头的城市群作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的实现。首先,电子商务分流了一部分实体零售业态的销售份额,减少了人们进入商务区进行交易的次数。一些中心商务区的购物需求会下降,从而降低这些区域商业物业的租金。电子商务会使城市的商业分布更加分散化,使城市“黄金地段”的分布更加模糊,淡化中心商务区的概念。而且O2O模式使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服务业的经营效率得到提高。其次,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了对仓储用地的极大需求和物流业的高速发展。考虑到仓储业和物流业的特点,有利于在交通节点城市和卫星城形成产业支撑,因为这两个产业都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从而拉动就业。目前,中国电子商务的投资一半集中于物流领域,在物流领域中,仓储建设又是重中之重。随着电子商务交易额的迅速增长,对仓储用地的需求量会急剧增加,对就业岗位的提高也会增加。这种在大城市郊区所诞生的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基地,往往推动大城市郊区的卫星城的建设,有利于构筑以大城市为龙头,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的城市群的形成。

健康服务业

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人口结构及现代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使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逐渐成为第一需求,以健康饮食、医疗卫生、营养保健、健身休闲、康复护理等健康服务功能为主的大健康服务业,成为21世纪引导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产业。

健康服务业是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包括医疗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保健器具、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健康产业是辐射面广、吸纳就业人数多、拉动消费作用大的复合型产业,具有拉动内需增长和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功能。

在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健康服务业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美国健康服务业规模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17%,相当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0%,权威机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健康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仅为5%左右,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以上,未来7年市场规模预计将增加3倍。其他OECD国家一般达到10%左右。我国健康服务业在医疗、卫生、保健、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我国健康服务业也开始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高速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健康服务业也正面临着发展的新趋势。

健康服务业全产业链横跨第一产业(药材种植、加工)、第二产业(制药、保健品生产)、第三产业(医药批发流通和药店零售、物流、医疗服务、金融、养老、旅游休闲、酒店度假、健康不动产等),涉及乡村、县镇、大中小城市区域,是城市群乃至经济带中最有机的产业体系,更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发展模式。

未来,老年健康产业将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65岁以上人口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2013年达到了7.6%,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老年人口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老年健康产业将成为我国未来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对老年健康的重视必然带动老年健康产品的发展,如保健品、营养食品等,同时未来我国老年家庭病床护理、健康咨询、老年康复中心以及提供医疗护理和保健器材等的服务将是老年健康产业发展方向。

营养保健将迎来巨大发展空间。近20年来,我国保健品消费增长在15-30%之间,远远高于发达国家13%的增长率,2015年全国保健品市场容量达到了10000亿元左右。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成为焦点话题,而当前由于工业、农业污染的严重,人类对健康营养的索求已转移到营养保健品、绿色食品。

在未来,营养保健将成为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巨大增长点,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营养保健市场将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健身娱乐成为健康产业新亮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黄金周”、“双休日”的出现,假日休闲娱乐成为时下的热点,旅游、健身、娱乐等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健康产业的一大亮点。

有专家预测,未来体育健身将成为人类健康产业的核心,由此带动的相关产业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目前我国各类体育经营企业2万多家,总投资额约2000亿元人民币,营业额为6000亿元人民币。同时休闲娱乐成为眼下市民生活的特色,旅游、健身、娱乐等已成为热点,而休闲旅游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亮点。

临空经济(通用航空产业)

依据国际经验,临空经济是产业形态演变和运输方式变革的共同产物,它的出现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水平。现阶段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航空运量已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的位置。临空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国内枢纽机场所在地区的重视。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枢纽机场城市为先导,厦门、昆明、重庆、武汉、郑州等地纷纷跟进,在机场周边规划和发展临空经济。临空经济正成为我国新一轮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增长点。

临空产业集群是指航空运输相关产业或依赖于航空运输的产业以及为这些产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在临空经济区内集中而形成的产业集群。

临空产业集群一般包括一个核心产业集群和三个关联产业集群:核心产业集群主要有三条主要产业链,即航空运输产业链、航空制造产业链和航空运输综合服务保障产业链。关联产业集群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是以金融保险、会展商贸、信息咨询、商务餐饮和环境产业为代表的配套服务业集群;第二类是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和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第三类是以食品、饮料、服装和橡胶制品等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产业集群。核心产业和关联产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健康产业的发展方向篇6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亚健康、慢性疾病、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日益加剧,健康管理已成为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打造面向全国居民的全面、便捷的健康管理产品和服务已经迫在眉睫。

近日,东软集团旗下的东软熙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宣布与(日本)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正式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合成立沈阳熙康阿尔卑斯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将致力于构建覆盖全球的健康产业链。

开放创新 强强联合

作为全球优秀的IT解决方案与服务的供应商,东软的业务定位于行业解决方案及服务、产品工程解决方案及服务。东软熙康面向健康服务领域,通过健康物联网、健康云平台和优秀医疗资源的结合,在养老和健康服务产业提出了全面解决方案,为个人、家庭和企业提供无处不在的健康关爱。

阿尔卑斯电气有着60余年的发展历史,是日本最大的具有代表性的电子器件生产厂商之一。近年来,阿尔卑斯电气持续加强各种新型传感器的研究开发制造,在日益成长的健康管理市场积极开拓新业务,已经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就和进展。

东软熙康董事长兼CEO卢朝霞教授表示:“阿尔卑斯电气是东软熙康最合适的合作伙伴,双方在业务发展目标及企业价值观上都有相似之处。通过双方的深度合作,东软熙康将有力加强健康管理产品的研发力度,大幅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合力打造健康产业链

通过合资,东软熙康和阿尔卑斯电气将在技术、生产、管理等方面实现全面合作,有效整合东软熙康在健康产业的资源和实践经验,以及阿尔卑斯电气强大的电子产品研发、设计能力,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合力打造高端、优质的健康管理电子产品和服务。

东软熙康的云健康服务核心平台熙康网,利用健康终端设备—熙康益体机、健康运动设备—熙康行表与熙康网相结合快捷收集用户生理指标数据以及日常运动数据,形成了硬件产品结合管理的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熙康阿尔卑斯将在合作中起到桥梁作用,将健康传感器技术及健康管理算法整合到东软熙康的管理系统及产品中。

熙康阿尔卑斯将着眼于老年人关爱养护与健康管理市场,通过中国本地化的研发和生产,提供高性能、先进、智能的生理信息采集传感器及相关电子产品,建立面向全球的生理信息智能采集传感器产品研究开发中心,大幅度提高健康管理传感器的产品竞争力。同时,结合东软熙康健康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动态收集、系统跟踪、全面干预和管理个人健康信息,全天候呵护消费者的健康,有效防止亚健康、慢性病,提升消费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

市场前景广阔

健康产业的发展方向篇7

关键词:组织健康;道德化取向;中国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8)11-0072-05

一、组织健康研究的背景和内涵

20世纪90年代,随着企业所处环境的急剧变迁,诸如全球化竞争、知识经济、企业并购、组织扁平化等,给企业及企业中各类工作者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考验,使组织心理学家与组织行为学家意识到组织健康研究的重要性,将对企业中员工健康的研究扩展到具有更广泛意义的组织健康研究。

Newell曾强调“组织健康”的概念必须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当作文化或社会模式的表现来看待。也就是说,组织健康的内涵会随着时展而发展,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这种内涵的不同,正好反映了组织健康研究的阶段性发展。

在1990年前的非正式研究阶段,组织健康着重强调企业短期的财务成功,不考虑员工也不考虑道德、法律要求。正如McNamee所言,组织健康只与财务绩效相关,财务绩效是企业的生存本质,只有高额的财务回报才能体现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他将组织健康简单分为两个方面:财务健康和财务不健康。Clark强调了组织规范对于组织健康的重要性,认为组织健康就是企业成员一致把组织规范所要求的行为视为正常的事情来行动,而忽略这些行为本身的合法性和道德性,企业所有层级都以组织的维持和发展为目标。

第二阶段(1990年至2000年)兴起了正式的组织健康研究,强调企业财务成功和员工健康并存。这是由于人力资本在组织中地位的提升和与日俱增的重要性,迫使企业把重视员工健康提上议事日程,把单纯的财务成功作为衡量组织健康的标准已不合时宜。Cooper&Cartwright率先提出健康的组织既要有成功的财务(如利润),也要有身心健康的员工队伍。Jaffe则不仅提出组织健康包括组织绩效(利润、生产率等)和员工健康,还进一步明确员工健康应包括客观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主观满意(工作满意度)两个方面。Sauter,Lim&Murphy强调健康的组织要能够最大化整合员工健康目标和企业盈利与生产率目标。McHugh&Brotherton的实证研究为上述推断提供了证据:组织健康首先表现为财务成功,但财务成功并不必然意味着组织健康,财务成功只是组织健康的必要非充分条件,组织要同时关注财务健康和员工健康。

第三阶段(2000年以后),随着企业生存环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组织健康内涵有了更广泛更深刻的内容,研究者把更多的相关者利益纳入考核范畴,这将成为未来组织健康研究的方向。虽然不同学者包含的利益相关者范围不同,但都超越了员工(健康/满意)和股东(财务绩效)层面。Vicenzi&Adkins认为组织健康有赖于组织拥有一个能在组织内部和下属公司以及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共享的广泛一致的前瞻性网络。Nadkami&Lovey强调,组织健康是组织同时高度满足了六个主要标准的整体状态,这六个标准是:平衡组织主要目标、创造归属感、最小化熵、创造满意顾客、组织成长、与环境和谐。Corbett指出组织健康在于企业领导人理解存在于员工、顾客和股东间的动态关系和平衡。Zwetsloot&Pot认为组织健康与企业社会责任是紧密联系的,健康的组织不仅要有成功的财务,还要有健康的员工和健康的环境。因此,健康的组织应该重视、利用和支持组织成员及利益相关者的各种不同类别的健康。

组织健康内涵的逐步演变和丰富,是与企业实践和经营环境要求一致的,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因此,综合各学者的研究,顺着组织健康研究发展的方向,结合中国当前社会经济转型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我们将组织健康定义为:一个组织能正常有效地开展经营管理并具有持续成长和发展能力的状态,它既注重内部发展能力提升,又能有效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从而有助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员工主观满意与客观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效益。这个概念同时兼顾企业、员工和社会三方收益,通过内部发展能力提升和外部环境适应过程,实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组织健康表现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员工主观满意与客观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组织健康研究的道德化取向

组织健康研究进展表明,组织健康的标准从单纯的财务绩效到财务绩效与员工健康/满意并存再到同时关注股东、员工、顾客等更多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健康内涵具有了更多的人性化、道德化取向。理论研究作为实践的反映和提升,又用以指导企业实践,综合体现了社会对企业的要求:健康的企业不仅要有经济上的成功,还要对员工、顾客、社区乃至自然环境等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道德责任。随着社会发展进步,道德化取向在组织健康研究中日益明显,道德成为组织健康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一)组织健康研究道德化取向的原因

哲学上讲,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道德逐渐成为组织健康的衡量标准,其内因是经济利益的驱动,外因则是源自员工、消费者、投资者、社会舆论等给企业产生的强大压力。而外因之所以能起作用是由于企业所处环境的逐渐变化:员工价值在组织中的地位提升并逐渐成为企业最为宝贵的资产,以及消费者、投资者对企业道德责任的偏好,改变了企业的市场环境,形成一种新的市场壁垒;社会舆论批评则形成了非市场力量的约束机制。市场压力和非市场压力迫使企业改变经营策略,不得不把道德责任纳入组织健康的考核范畴。

1、组织健康研究道德化取向的内在动力

90年代以前的组织健康研究,把财务成功作为组织健康的唯一标准。财务成功,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就是组织健康,反之组织不健康。这与传统经济理论和传统企业理论是一致的。传统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是“经济人”假设,企业经营的基本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传统企业理论将企业的功能简单归结为经济功能,经济价值是衡量企业成功的唯一标准。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所以利润最大化目标归根结底是股东利益最大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主张,通过“看不见的手”的引导,每个商人在追求自我利益的过程中,能不断促进公共利益。因此,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Friedman也强调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就是为股东赚钱。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企业首要的社会责任就是获取足够的利润来弥补将来的成本。如果这个责任没

有实现,其他责任也不可能实现。”

长期以来,在企业与股东之外的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中,企业总是处于主导地位,因而企业利益的实现不受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实现的影响。这时,企业利益实现的机制表现为单纯的市场竞争;企业的成败取决于生产经营的竞争力,以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就成为企业经营追求的目标。因为我们不能指望企业仅凭“道义”来经营,也不能指望企业在股东之外的其他社会成员可以对其施加足够压力之前会自觉地去维护别人的利益,并把它作为考核自己组织健康性的标准。企业归根到底是经济组织。追求经济利益是其合理的目标。在股东之外的其他社会成员没有对企业施加充分压力的情况下,企业自然而然奉行的准则是维护所有者利益,组织健康的标准也只有财务绩效。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活动的经济外部性导致的负效应如员工过劳、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实质是将企业成本的一部分转嫁到社会,并对社会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产生现实和潜在的负面影响。因此。社会公众对企业产生了超越于利润最大化的道德期望。随着员工、消费者和投资者对企业影响力量的与日俱增。企业利益实现机制发生了根本变化:要想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必须优先满足相关利益群体的合理要求,否则企业将被取消市场准人的资格。道德和经济成为组织健康的两个并重标准。企业管理者的任务在于使企业创造最大化的社会总价值,而不仅仅是最大化股东投资回报,必须全面考虑企业的决策和行为对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2、组织健康研究道德化取向的外在压力

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国际劳工运动、消费者运动、环保运动等,股东之外的其他社会成员与企业形成新的利益关系格局,企业利益实现只需面临单纯市场竞争的局面改变了来自员工、消费者、投资者和社会舆论的市场和非市场压力,使企业必须严肃认真地考虑股东之外的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实现,组织健康内涵逐渐增加了道德元素。

(1)员工健康对企业的影响。一方面,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员工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等人力资本要素,在组织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逐渐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主体和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劳动雇用资本”得到了理论认可和实践验证。另一方面,员工不健康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损失。如美国各行业由于员工工作日生病缺勤损失约55亿美元;企业由于压力等不健康因素产生的总成本包括缺勤、生产率降低、赔偿、健康保险和直接的医疗费用等,加起来每年超过1500亿美元。这也是企业雇主开始倾向于创造一个更为健康、更少压力的工作环境的直接原因。而关心员工健康带来的收益是明显的,如美国纽约电话公司用于改进心血管适应性的健康计划使公司1年节约2700万美元在离职和治疗方面的成本;通用汽车公司报告他们EAPs计划使公司的时间损失减少40%,意外事故和疾病福利减少60%。员工以其自身价值对企业利益实现产生强有力影响;而显而易见的健康投资收益,使企业日益自觉把员工健康纳入企业绩效的考核范畴,并成为组织健康的新要素。

(2)消费者选择。在供过于求的市场条件下,决定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消费者的选择。随着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会关注意识的增强,消费者不仅仅满足于价廉物美的产品,还希望得到“负责任”的产品,即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合理保护员工权益、保护环境等。如2000年,Environics International组织了全球性的“新千年调查”,访问了23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25000人,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期望值升高,其中79%认为企业应对员工的安全和健康负全责,73%的认为企业应对环境保护负全责。消费者把“拒绝购买”作为手段,用“货币选票”对企业进行“公共选择”。当消费者的诉求转化为影响企业的联合行动,并通过法律和市场力量予以表达,就会对企业形成实质性压力,迫使企业为了市场份额不得不听取消费者的声音。中国最近发生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导致消费者对一系列国内知名奶粉品牌的唾弃,他们用“拒绝购买”和“抛售股票”的方式对其进行惩罚,国内奶粉业经历全面改革,开始认真重视消费者利益,就是明证。

(3)投资者选择。在投资方面,西方国家的投资者越来越把企业的社会责任状况作为投资考察的对象,发起了社会责任投资运动,倡导“道德投资”。社会责任投资是指投保人从环保、劳工标准、人道以及是否违反自然规律等角度出发,仅支持那些被视为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目的是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影响企业的融资环境来修正企业的非道德行为,其主要形式是设立“社会责任投资基金”,专门支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的融资。比如,2001年,美国社会责任投资基金的市场规模已达到2.34万亿美元。而一些非政府机构相继建立了一系列衡量标准,如FTSEGOOD金融时报道德指数、道・琼斯可持续全球指数、多米尼社会指数等,供投资者筛选投资企业,并对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施加压力。

(4)社会批评的压力。消费者组织、环保组织、人权组织、工会组织等非政府组织在约束企业行为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组织针对企业的不负责任行为,经常发起声势浩大的批评行动,他们向政府施压要求加强对企业的规制,组织各种反对企业的运动等,通过各种渠道向企业施压。其中,新闻媒体在这些批评运动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都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迫使企业不得不顺应社会要求,约束自身的经营行为。

由此可见,股东以外的其他社会成员以生产者、消费者和投资者三种身份出现并且形成与企业命运生死攸关的巨大压力集团,在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这三条企业的生命线上与企业博弈。劳工利益、消费者利益、环境利益三大公众利益成为博弈的焦点。而且,这三大公众利益通过社会运动激荡升华为社会共同的价值观。企业背离这种道德要求,就会被社会大众唾弃,要么产品失去销售市场。要么企业失去融资活力。内外因共同作用,组织健康的道德化倾向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二)组织健康道德化取向的表现

组织健康内涵的阶段性演变是组织健康研究道德化取向的最好体现;企业对员工、顾客、社区、环境等相关者利益的兼顾是组织健康道德化的直接体现,也是新时代组织健康的必然要求。“关于员工、客户及普通人群的社会责任感是企业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在信息日益开放透明、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道德和经济成功问的联系日益紧密,也即企业经济成功需要道德,企业道德也会获得经济回报。而且逐渐地,诚实、公正和品德等道德因素成为杰出企业应有的内在因素,而不只是偶然驱动因素。道德本身成为杰出的组成部分。柯林斯和波拉斯在对18家高瞻远瞩企业(至少有45年卓越经营的经历)和18家对照企业进行长达6年的比较研究后发现:利润不

是最重要的。“我们没有发现利润最大化是多数高瞻远瞩公司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目标。它们倾向于追求好几个目标,而赚钱只是其中一个……它们追求利润,但也追求范围更广泛、意义更深远的理想。追求利润不是最主要的,但高瞻远瞩公司在追求理想的同时得到了利润。”企业名誉研究、最佳企业调查、最受尊敬的企业评比、雇员义务调查等,都是组织健康道德化很有说服力的指标。包括“道德准则”在内的评判尺度越来越成为评判组织健康的依据,而绩效优异的企业必须在财务和道德两个方面都表现出众。

Verschoor专门强调了健康组织应具有的道德特征:组织从上到下具有开放和谦虚的心态;组织自觉承担环境责任和个人责任;对“正确做事”的强烈认同;愿意接受错误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勿庸置疑的正直和诚信;追求合作、整合和整体思考;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持;以及开放互信的管理风格、对行为规范的认同和价值观导向的道德规范等。作者指出,具有上述特征的企业,能为股东带来高效的绩效回报,并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供应商、社区和社会公众等维持良好的关系。Kriger&Hanson则详细罗列了真正健康组织应遵循的基本道德价值观:诚实、信任、谦虚、宽容、同情、感恩、服务和和平等,并强调这些应成为企业永久的经营哲学。这些学者都论证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背景下,道德健康对于组织健康、长久发展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三、组织健康道德化取向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组织健康道德化取向对中国企业的启示,首当其冲的是对企业经营和价值理念的冲击。中国经济用三:十年时间取得了西方国家两百多年才取得的成就,中国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下,一些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的取向,呈加速度发展,忽视了很多经济以外的因素,如员工健康、产品质量、社区义务、生态环境等问题,各种不利于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不健康因素越积越多,消极结果日益突出,已经开始影响和阻碍到中国企业的健康发展。

首先是企业员工面临空前压力,员工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我国工薪一族亚健康状态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约有70%的工薪阶层处于亚健康状态,抑郁、焦虑、苦闷、无助、失眠等不良心理因素常常如影随形,工作倦怠、缺勤、离职、磨洋工等现象滋生蔓延,“过劳死”、“不老死”等事件屡屡发生,给企业健康发展造成严重负面影响。随着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企业逐渐认识到健康又满意的员工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本和财富。关注员工健康,构建健康型组织成为中国企业不能再忽略的课题。

其次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参与全球竞争的现实要求。当前中国企业处于竞争激烈、变化快速的全球化市场中,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关税性壁垒的取消。非关税壁垒日益成为国际企业间竞争的重要手段。处于全球供应链上的中国企业,日益受到来自西方等先进国家企业非经济因素要求的限制,如劳工权利、安全与健康、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等,这些因素成为约束中国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也是新时代健康企业应遵循的标准。以往单纯关注股东利益的企业健康理念已经不合时宜。组织可持续发展体现为永续经营、健康发展、协调运行,就要处理好与各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员工、顾客、社区、媒体等的关系,实现各方多赢的局面。新时代组织健康倡导关注并平衡各方利益,这是许多中国企业急需培养的理念。

第三是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已不容忽视。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同时,不能损害后代子孙的利益,简而言之,就是要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重视生态平衡。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过于强调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的满足,粗放经营,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危及到了人类以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能再漠视的自然环境危机要求组织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强调经济利益满足的同时,自觉承担起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这是新时代组织健康对中国企业提出的新要求。

组织健康的道德化取向对上述来自个体、组织和社会的微观和宏观层面要求都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基于中国社会经济转型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部要求和加入全球市场竞争的外部压力,中国企业在实现经济利益的同时,兼顾好员工、顾客、社区、自然等多方利益,实现和谐,促进健康,成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组织健康内涵的全新诠释。中国已经形成的买方市场。以及在全球供应链上所处的环节,已使中国企业强烈感受到来自员工、国内外消费者与投资者等利益群体对企业遵循道德约束的强大压力。企业对长久经济利益的内在追逐,使道德成为组织健康的核心要素,卓越的企业必须同时在道德和经济两方面取得成功,兼顾员工、组织和社会多方利益,这是中国企业健康生存和发展必须谨记的铁律。

健康产业的发展方向篇8

关键词 大农业;健康产业;现状;原因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256-01

近年来,诸多地产、煤炭、能源、金融、医药、IT、建材等原来投资回报较高的产业纷纷转向投资现代农业。由于现代农业追求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健康的珍惜,将农业与健康产业密切结合起来,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1 我国大农业与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1.1 大农业大健康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企业家财富的积累已经变成纯粹数字的变化,不必再疯狂追求金钱的时候,当一个国家的消费者在整体上从吃得上、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的时候,农业和健康产业必然受到不差钱、追求人生价值的企业家的追捧,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消费升级的必然,也是企业自我升级的必然[1]。

1.2 大农业与健康产业相互融合

近年来的农业发展情况显示,农业产业向着现代化、快消化和健康化升级,健康产业向着食品和基地化的农业延伸,两大产业以相反的起点和终点相对而行,彼此越来越跨界,产业内容越来越相像。东阿阿胶、仲景药业、江中制药等作为医药企业,近年纷纷向食品发力,继而做基地,将健康的产品日常化、快消化,并且沿着产业链一直做到了最前端――基地,俨然是个农业企业。

2 我国大农业与健康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大农业与健康产业发展融合的聚焦点为食品安全问题。目前,发达国家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且效果良好。消费者对监管者放心,企业也具有相对高的社会责任感,即使发现的是疑似问题,也会将所有产品召回,基本实现了所有食品是安全的、可靠的。如今,我国大农业、大健康时代大幕即将拉开,对其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即食品安全问题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在分析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实现改正。

2.1 自然环境或客观条件的影响

我国人口众多,消耗的粮食量巨大,而当前食品供应商大多呈现典型的小生产者特征,在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均对食品安全的诉求不高时,卫生条件和食品加工工艺难以符合安全标准,流通储运手段达不到保鲜要求。此外,城市废弃物和工业“三废”的大量随意排放,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种养殖源头的水、气、土等受到污染,从而导致农产品质量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2-3]。

2.2 人为影响

我国农业虽然仍以小农经济为主,但部分也患上了“大农业病”,果蔬实行反季节生产,药物残留加剧;通过添加激素等使家禽、家畜的生长周期大大缩短,违背了动植物的生物学规律;此外,某些不法商贩为了最大程度地追求经济效益,在食品中人为添加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非食用物质或食品添加剂。

2.3 食品检测监督的技术难题

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转基因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益生菌及酶制剂技术等越来越频繁地应用于食品生产中,但这类食品是否安全及应用的风险如何一直争议不断。此外,由于食品检测监督条件不完善,对食源性病原菌缺乏认识或从业人员非主动性过失,造成劣质食品进入消费环节的事例也屡见不鲜,当前我国食品检测监督问题主要体现在检测设备不完善、检测覆盖面偏低、抽检频率过低等方面[4-5]。国外的食品安全案例也集中在这些方面。

2.4 食品安全和追踪惩罚的法令制度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在食品安全立法及组织体系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却未对食品安全事故的频发产生实质性的遏制作用,这可能是由于监管模式不清晰和法制松弛造成的。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食品安全监管应趋向于公正性、专业化和独立性,应以外部环境作为改革的动力,依赖于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变化,实现食品安全的全方位监管[6-9]。

3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可以作为一个事业来经营,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应通过各种措施应对食品安全问题,促使大农业与大健康产业的和谐发展。

4 参考文献

[1] 付晓晨,施春亮,李宁.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化农业,2015(1):48-50.

[2] 任秀峰.农业综合开发助推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J].当代农村财经,2014(1):34-35.

[3] 徐晓新.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2(10):45-48.

[4] 谢敏,于永达.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2(1):39-45.

[5] 张永建,刘宁,杨建华.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2):14-20.

[6] 乔木,朱自安,徐海量,等.伊犁河流域生态恢复与大农业协调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3):45-48.

[7] 付晓晨,施春亮,李宁.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化农业,2015(1):48-50.

[8] 徐慧昌.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问题研究[J].农场经济管理,2014(2):23-25.

上一篇:依法治村汇报材料范文 下一篇:林长制工作的几点思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