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24 16:58:15

健康管理教学

健康管理教学范文第1篇

在完成高血压健康管理教学模型构建后,以内科护理教研室为单位,分别在中高职护理专业以高血压为例进行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健康教育教学。强化了学生科学、严谨的健康管理理念,明晰其工作程序,实现了健康管理能力与健康指导任务和需求的有效对接,能够提高对健康管理的适应性。

2讨论

2.1构建高血压健康管理教学模型的意义本模型以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病高血压为例,构建任务导向为核心的中高职衔接健康管理教学模型,旨在强化学生科学、严谨的健康管理理念,明晰健康管理的概念及工作程序,普遍提高学生健康管理的能力,实现健康管理能力与健康指导任务和需求的有效对接,增强健康指导的防病治病功能。

2.2高血压健康管理教学模型理论依据WHO针对人类健康问题提出“健康新地平线,从理想到实践”,将卫生工作重心从疾病治疗转向了维护健康和促进健康;姜大源提出的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导向职业教育理论,强化了教学环节与工作过程的对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2.3对教学设计的分析与思考

2.3.1不断创新教学思路目前我国健康管理不尽人意,表现为健康需求迫切,但人员不足、服务形式单一、水平不高;理念先行,但人才培养力度不够,教育手段落后,表现为专业课教材健康指导小篇幅,指导内容条款式;授课教师是健康指导草草介绍,健康管理心中没数;大部分学生是健康指导照书念,完成健康指导任务不知从何做、如何做。只有在卫生职业教育中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深度研究健康管理,跨界思考、完善体系,形成课堂教学与临床工作情境有效对接,才能改善目前健康管理状况。

2.3.2科学划分中高职教学目标很多中职院校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把培养目标上移,造成中高职教学目标不明,两者交叉混乱;教学内容重复,教学要求等大体相同;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根本体现不了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在中高职教学过程中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以全国护士执业考试大纲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以工作岗位要求为基准划分中高职目标任务,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的相互衔接。

2.3.3合理设置不同工作任务目前中高职健康指导的针对性较差,教学内容无差别,不能体现健康管理工作过程,严重制约了学生健康管理能力的培养。只有运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导向职教理论,根据服务对象、工作场所、学生素质、培养目标的不同,由简到繁,逐步深入,设置中高职不同的健康管理目标任务,中职侧重应用,高职侧重应用及分析,才是科学设置中高职健康管理不同工作任务的有效办法。

2.3.4严格制定行动流程由于研究较少,卫生职业教育对健康管理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口号层面,对健康指导的教学往往局限在内容层面,缺少将两者有机结合、开展针对健康问题的管理工作流程教学。为培养学生规范意识,掌握健康管理的实施过程,必须针对健康问题实施健康管理工作流程教学。首先是收集健康信息、发现健康问题;然后是评估危险因素,认识健康问题;最后是干预危险因素,解决健康问题。如此循环递进,逐步提升健康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使健康管理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实施本教学模型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应具备全新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和教学思路。课前需要参阅大量的相关资料,教学设计要严谨、科学,引导学生要强调程序性、逻辑性。虽然操作具有一定难度,但该模型实现了教学与健康管理工作过程的无缝对接。

健康管理教学范文第2篇

一、培养兴趣,主动学习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强大内在动力,是学生入门的先导,特别是小学生,对数学是喜欢,还是厌倦,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用鼓励、表扬的方式去激励学生,用期待的目光、信任的语言去引导学生外,更要注意用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利用直观教具,利用知识本身的魅力,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地说,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1、新:小学生比较好奇,新奇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为此,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心理要求和知识实际出发,灵活组织、安排每个内容,力争使每堂课都有新鲜感。例如:我在讲完圆柱体体积公式的计算后,多数同学都能正确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可如果仅练习同类问题,就容易使学生厌烦,思维停滞,针对这种情况,我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拿出一截如图①所示的圆木截让学生动手量出它的底面积半径和两个不同的高度,学生量得很认真,兴致很高。接着我提出:谁能运用所量数据计算出它的体积?大家都愣住了。此时,我又拿出一截和刚才一样的圆木截,假设它是原来一个圆柱削去一半以后所得的,你能知道它的体积吗?这时同学们思维活跃起来,很快想出了解答方法。然后我又出示几道类似的题目,同学们掌握了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很快就能正确解答。这样既巩固了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又培养了学生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附图{图})

2、趣:课要讲得有趣味性。所谓趣味,不是胡吹乱侃,故弄玄虚,而是与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紧密相连,例如:在“长方体的初步认识”中,讲到“面”、“棱”、“顶点”的概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演示,拿出一个萝卜削去一片,问:得到一个什么?(平面)再削去一块,又得到一个面。问:在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得到一条什么?(棱)最后,又削去一块,讲:三个面相交的地方得到一个点,这个点就是顶点,这样,学生在有趣的引导下,情绪高涨,很快理解了“面”、“棱”、“顶点”的产生和概念了。

3、深:要易中求深,防止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例如:在学习了“小数比较大小”以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比较0.36与0.63的在大小,这道题全体学生都能马上正确回答:0.36小于0.63。我抓住这个容易解答的问题问:“为什么说0.36小于0.63?”一个同学说,先比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再比十分位,十分上3小于6,所以0.36小于0.63。这个同学是用比小数大小的方法解答的。我又问:“还可以怎么解答?”另一个学生回答,0.36和0.63都表示把“1”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36份小于63份,所以0.36小于0.63。这是从小数的意义上去理解的。我再问:“从小数计数单位出发还可以怎样说?”一个学生回答,0.36里面有36个百分之一,0.63里面有63个百分之一,计数单位相同,36个计数单位小于63个计数单位,所以0.36小于0.63。此时我又在这两个小数后面加上“元”字,问:“还可以怎样回答?”学生说,在这两个小数后面加上“元”,当然0.36元小于0.63元,这是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去考虑的。一道非常容易的题,在老师的点拔下,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起到了易中求深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多向思维。

二、强调自主,学生“自得”

所谓自主,是指人们凡事力求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寻求解决的办法。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学除了尽可能使学生学到丰富的科学知识外,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如何诱导学生“自主”呢?

1、引导参与:适时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数的整除”时,我将学生的学号代替姓名,让他们各自说出自己代表什么数,如学号为2的同学说:“我是偶数,并且是最小的质数,我也是自然数与整数,我与5互质,我是6的质因数等。”这样学生就容易区分质数与奇数、偶数与合数、互质数、质因数等概念了。

2、巧于点拨:即对学生学习和实践活动中难以理解或不易想到的问题,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加以点化,使其茅塞顿开,思路畅通。如:在教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时,通过学生动手摆三角形,让学生概括出什么叫三角形,一位同学说:“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我摆出:“”,学生看图后立刻加以否定,认为用“组成”不妥,另一个学生又说:“三条线段,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我又摆出,学生看后又加以否定,在此基础上,多数同学概括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我加以肯定,并请学生解释什么是“围成”?学生很快就能根据摆好的图形概括出: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封闭成一个图形就是围成。通过辨析、点拔,使学生真正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

三、启迪思维,开拓创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如何启发思维,萌动学生的探求创新的心理呢?

1、启发生疑:思维从问题开始,提不出问题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不懂,二是欠深入。目前,不少学生提不出问题,主要是由于深入不够。而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要使学生不断提出疑问,往往是先设疑、激疑,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了圆柱体体积公式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个长方体纸箱,从里面量长1.2米,宽0.8米,高1米,这个纸箱最多能装底面直径1分米、高2分米的圆柱形罐头多少个?不少学生按常规稍加思索,即列出关系式:(1.2×0.8×1)÷[(0.1÷2)[2]×3.14×0.2]≈611,针对学生忽略了罐头之间的空隙的错误,我对学生的解答不作评价,而是设疑引思:这箱子里装满罐头后,再放几支粉笔可以吗?学生:可以。师:粉笔放在哪里?生:放在罐头盒之间的空档里。师:你们放罐头时考虑空隙了吗?这时同学们恍然大悟,列出了正确算式(12÷1)×(8÷1)×(10÷2)=480个。

2、引发争论: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争论时往往比单独地思考更能发挥创造性。因此,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能引起争议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讲圆柱的表面积时,我提问:圆柱体的侧面展开除了可以得到长方形外,还可以得到什么图形?这中间有一个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转化过程,同学们经过讨论,有的说:“当圆柱的底面周长与圆柱的高相等时,沿高线展开,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我充分肯定,一位同学说:“圆柱的侧面展开一般得到平行四边形。”此时,有不少同学表示不同意,因为他脱离了常规的思路。这时,我因势利导,让他讲讲是怎样思考的。他说:“如果在圆柱的两底面圆周长上任意各取一点,沿这两点作直线展开,就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我马上纠正:“在圆柱上你怎样做直线呢?在圆柱上做的应该是曲线,不过圆柱体上的曲线展开后,两点间的最短距离(线段)虽然从理论上可以得出,但实际操作中很难完成。但是平行四边形一定能围成一个圆柱。”我请这位同学上台演示,同学们顿时醒悟,都向这位同学投去赞许的目光。通过引发争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3、鼓励求异:学生爱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我们在教学中要倍加爱护、积极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例如:在填数练习“3()+4()=92”中,通过一般分析推理是可以求解的,但有位同学的解法比较新颖、独特,富有创造性。他是这样思考的:把这题写成竖式就是①,个位上或十位上的数相加都适合用交换律,因此式①可写成式②,于是()()=92-34=58,也就是个位上填8,十位上填5,这种解法,在运用知识的灵活性和设计思路的策略上都比常规解法优越。

(附图{图})

健康管理教学范文第3篇

案例的选择和设计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案例必须紧扣教学内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案例必须取材于生活中,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案例内容必须有明确的主题、人物和情节,设计内容与问题相呼应。本案例对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中的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规范,对糖尿病患者可能面临的5种情况分别进行干预――控制稳定、控制不稳定、低血糖反应、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本案例设计时将这5种可能出现的状况及处理都考虑进去,设计了开放式案例。将案例事先打印好分发给各个参加讨论的学员。

教学案例 患者,男,55岁,身高172cm,体重71kg。

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饮水增多,每天约3 L,小便次数增多,伴体重稍减轻,无尿急、尿痛,无血尿、泡沫尿,无头晕乏力,无视物模糊及四肢麻木,无皮肤瘙痒,遂于我中心就诊,空腹血糖最高达12.2 mmol/L,餐后2 h血糖最高达16.9 mmol/L,糖化血红蛋白9.6%,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予以阿卡波糖50 mg,3次/d+盐酸二甲双胍0.5 g,3次/d。并更新个人健康档案,建立糖尿病管理卡进行规范化管理。近6年来血糖控制在空腹5.8~7.2 mmol/L,餐后2 h血糖7.6~9.5 mmol/L,糖化血红蛋白5.6%~7.1%。口干、多饮、多尿症状较前明显改善,无明显体重下降,胃纳可,睡眠正常,二便正常。

既往史 否认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

个人史 吸烟史20余年,平均每天吸烟1包,发病后已戒烟;饮酒史20余年,平均每日饮3两黄酒,发病后已逐步戒酒。

生活习惯 饮食偏甜、偏咸,目前已调整;主食量250C/次×3次/d,6年前每夜有吃夜宵的习惯,现已调整,每日散步约1h,睡眠尚可,每晚7h。

问题设置

当患者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社区医生该怎么处理?

状况1 就诊时血糖控制稳定(空腹血糖6.3 mmol/L,餐后2 h血糖7.7mmol/L),无药物不良反应、无并发症,如何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应如何干预?

状况2 就诊时血糖偏高(空腹血糖9.3 mmol/L,餐后2 h血糖11.7 mmol/L),无药物不良反应、无并发症,如何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应如何干预?

状况3 调整药物治疗后偶有心慌、出汗、乏力、饥饿感,居家自测空腹血糖3.9 mmol/L,无其他并发症,如何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应如何干预?

状况4 就诊时主诉少许泡沫尿、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并有视物模糊(出现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慢性并发症),如何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应如何干预?

状况5 就诊时主诉口干、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呼气有烂苹果味等情况,如何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应如何干预?

第2步――案例讨论

分小组 一般3~4人组成1个小组,各小组成员作自我介绍,拟定小组序号,推选发言人。

案例呈现 案例的展示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图片、影像、声音等。可将案例印于白纸上,直接阅读或由教师朗读案例;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案例,模拟再现实际情景;也可将案例编成剧本,由学员分角色表演。本案例采用文字配录像的方式。

集中讨论 可以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小组讨论时,组内学员相互发表各自的见解。在讨论中,教师要在组间巡查,并给予指导:一要调动学员发言的积极;二要引导启发讨论思路。

本案例的关键信息 中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有吸烟饮酒史、曾有吃夜宵习惯、注重运动。

讨论思路 ①了解分析基本信息,区别不同假设情况,评估病情。②从生物-心理-社会角度逐一分析5种变化时存在的突出问题。③遵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相关要求,注重运用全科医学理念,从防治结合的角度考虑处理方法。

第3步――案例解析及解析要点

各组选出代表进行小结发言。教师注意掌握课堂时间,活跃课堂气氛,驾驭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解析,解析过程要注意点评学员观点,及时纠错或补偏。

状况1处置

原则

按期随访、维持治疗、直接预约下一次随访时间。告知异常状况就诊、生活方式指导、定期监测血糖、每年1次健康体检。

细则

全科医生助理员:在全科医生接诊前给患者测量身高、体重、腰围、体重指数(BMI)、血压、末梢血糖,并把生活行为方式、各辅助检查结果录入档案,采集目前患者用药清单。

全科医生:患者血糖平稳,没有药物不良反应,各项辅助检查结果无异常,给患者开具1个月的降糖药物,嘱患者维持原方案治疗,1个月后按时来签约全科医生处随访,告知患者了解自身异常状况,如血糖控制不佳,出现口干、头痛、心慌、视物模糊等及时就诊,每年需要≥1次的血脂、血常规、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心电图、肾功能、心脏超声及眼底检查。

健康管理师:全科医生接诊后,强化个体化健康教育,协助医生指导患者饮食、运动、生活方式及用药事项、居家血糖自测,对患者生活行为问题进行评价分类,做好相关记录,并预约患者下一次的随访时间。

状况2处置

原则 调整药物,监测全天血糖谱,2周内随访。告知异常状况就诊、生活方式指导、每年1次健康体检。

细则

全科医生助理员:同状况1全科医生助理员工作细则。

全科医生:药物调整,根据新版糖尿病防治指南,采取联合用药,根据血糖、心率、心律、尿常规、肾功能、肝功能情况综合判断,选择适宜的药物联合应用。预约2周内随访。给予血脂、血压、血常规、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心电图、肾功能、心脏超声及眼底检查。

健康管理师:同状况l健康管理师工作细则。

状况3处置

原则 调整药物,加强血糖监测,告知异常状况就诊、生活方式指导、每年1次健康体检。

细则

全科医生助理员:同状况1全科医生助理员工作细则。

全科医生:降糖药物减量,继续监测血糖,及时随访,必要时调整用药或者预约中心内分泌科专家就诊。

健康管理师:同状况1健康管理师工作细则。同时,指导患者早日实现日常自我管理;及时向医师反馈患者的病情变化,负责安排患者下次随访时间及双向转诊相关事宜。

状况4处置

原则 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内分泌专科进一步诊治,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告知异常状况就诊、生活方式指导、每年1次健康体检。

细则

全科医生助理员:同状况1全科医生助理员工作细则。

全科医生:结合患者病史、居家血糖监测数据及辅助检查,排除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转诊到上级医院专科进一步诊治慢性并发症。预约2周内随访。

健康管理师:联系转诊专科医生,确定好就诊时间、地点,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状况5处置

原则 紧急处理后转诊,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待病情稳定再进行常规管理。

细则 紧急处理(全科医生助理员、健康管理师协助全科医生)。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心电监护;血糖动态监测;建立静脉通道:尽快补液以恢复血容量,纠正失水状态;短效胰岛素加入生理盐水中持续静脉滴注。紧急处理同时联系120转诊专科医院。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结果。病情平稳后转给全科医生继续常规管理。

对于本文病例的生活方式指导

合理膳食 控制总热量的摄入以能维持标准体重为宜,合理搭配三大营养素,减少盐和脂肪的摄入,尤其是动物性油脂,保证充足的膳食纤维、适量的无机盐及维生素摄入,采用少食多餐的清淡饮食,每日盐的用量

运动 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情况,制订个体化的运动处方,选择适宜的运动形式、运动频率和运动时间,循序渐进,每周至少3~5次,每次至少30min,以有氧运动为主,建议其散步、打太极拳、游泳,运动时心率不超过(170-年龄)次/min。戒烟限酒。避免负性情绪,心理咨询干预心理危机等。

要点总结

考虑角度要立足于维护人的整体健康,不能局限于一点或几点,注重患者各类健康信息的完整性,如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等,同时评估生活状态、用药情况。

要掌握糖尿病可能的并发症和合并症。

要掌握《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对糖尿病健康管理的基本要求,尤其是不同状态的核心数据指标。

要熟悉糖尿病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方法,注重防治结合,注意药物治疗、转诊治疗后的随访和健康教育。

要了解该患者健康档案已有信息、随诊信息,查看健康档案缺项、漏项信息。本单位其他科室协同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手段和信息。

健康管理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 体育教学 心理教育 教学方法

1、提出问题

在体育与健康课堂中开发和拓宽和谐的心理教育是“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与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相结合对学校体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达成一致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和手段,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初步对体育与健康课堂开发和拓宽心理教育的概念、意义,以及操作实施的宗旨、内容和具体做法进行论述。

2、概念的解释

体育与健康课堂心理教育,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和谐地融入体育活动中,发掘并充分发挥体育对人独特的教育养成作用,协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认知、运动技能、情感与身体的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课堂心理教育是教学心理学的范畴,但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等方面。

3、意义

3.1是学生身心发展与健康维护的心理条件 。

人是身心的统一体,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寓于健康的身体,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发展也依赖于良好的心理教育。可见,健康的心理是是身体健康的心理条件。体育与健康课堂融合心理教育,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正是提供这种心理条件的重要措施。

3.2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尤其重视、关注自身形象美,这是身体素质的表现,此外,身体自然属性中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等等也是身体素质,这些身体素质的发展也需要相应的身体素质,而心理教育无疑是提供了身体素质发展必要的心理支持。

3.3对学生身体潜能的开发和体能的充分发挥具有不可或缺的积极意义。

身体潜能能通过运动技能的提高得到发挥,一方面,运动技能是习得的能力,表现在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另一方面运动技术受到内部心理过程复杂的控制。因此,提高运动技能,发挥人的身体潜能,必须依赖于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发展。

3.4促使更多的体育教师参与课堂心理教育,提高体育教育的教学能力。

开发和拓宽心理教育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要求教师树立科研式教学的理念,实现从传习型向研究型转变。课堂心理教育首先能促进体育教师更加注重学习心理学,认识心理学的原理和实质,掌控其理论的运用,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其次,要求体育教师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谐并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非智力因素。再次,要求体育教师要以显示自身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辅之多渠道教育资源的开发、发掘的学习与身体潜能。

4、同样与健康课堂心理教育的宗旨、内容及其做法

体育与健康课堂心理教育的内容,涉及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以体育与健康教学育人为第一宗旨,结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和即时反馈的特点,它主要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4.1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设计围绕教学课堂教学操作,以体育运动与学生的学习、练习的组织为载体,以心理练习、心理参与为立足点,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发展性的心理教育,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着重于学生的自我概念、社会化、自信心、意志力和健康心理等。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是课堂心理教育的中心环节,开展心理教育,教师要侧重于体育是活动性质的学科特点与 心理学原理进行的。因此运用体现心理教育精神的教学设计是实现课堂心理教育的基石,具体的教学设计如:(1)了解学生的体育文化、基础、能力、兴趣、学习态度是设计的前提,(2)多元目标的整合,教学设计既要通盘考虑,又要有主有次,不可割裂。(3)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设计应该突出体育的内容,同时融合心理培养。(4)创设具体的学习、练习的情景,创设相应的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5)突出合作学习的群体学习的作用。(6)发掘体育的人文关怀,奠定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体育基础。

4.2课堂管理与课堂心理环境。

良好的课堂管理是创设优良心理环境的保证,课堂上的管理与心理环境良性互动是优化学生体育学习外部因素的重要途径,人性化的管理则是最优化的课堂管理理念。宽容、和谐、合作的氛围有助于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得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愉快地开展,达成学生身心合一的最优教育效果。显而易见,迅速、有效地从一开始就注重课堂秩序的建立是体育课堂管理最紧迫的内容。首先要确实讲明课堂教学规则。其次要及时、妥善处理违规的行为。三是反复通过练习和反馈学生学会理解规则。课堂活动组织与反馈是有效管理的另一重要内容。一是非常清晰明白地告诉学生的学习目标。二是示范规范、优美,讲解扼要,清楚。三是练习的组织合理、形式多样,善于向学生解释、引导明确。四是能够及时对学生的练习、贪污给予反馈,并能由此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中练、练中思。五是善于控制学生身体的负荷量和设置可接受的心理负荷度,两者揉合有序。如何运用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也是课堂管理的重要内容。

4.3体育学习困难生课堂的辅导。

重点在学习心理、个性化方法、策略以及自我心态和心理耐挫力。课堂内辅导是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班组里总会有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通过平等、尊重、和符个体和呵护性质的辅导,以学生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为契机,增强学生的信心,解除心理偏差或困惑,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的调节,掌握应对学习困难的方法、策略,发掘潜在能力,达成防范和矫治不健康的心理,维护身心健康。

主要的措施包括:一是教师要根据产生的原因采取分类辅导,使他们对体育学科的学习和练习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和成功的喜悦,达成恢复健康和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二是进行弹性辅导,依照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因才施教或设置相应的层次练习与目标。三是特定环境的辅导,在辅导是,有意创造一个没有心理压力的宽容、轻松环境,师生建立良好的认同下令和学习动机,尽可能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减少学生的不良的心理冲突。四是实施关爱辅导,对学习困难学生既要关心,又要注意爱护,建立起心灵的沟通,对进步及时肯定、鼓励,对问题共同承担消化,使学生获得自尊、自爱、自强的和谐的心理体验。

5、开发和拓宽体育与健康心理教育的基本条件

5.1必须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和素质教育观念。

具体体现在:(1)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课堂心理教育要以学生身心的发展和潜力的发掘为中心,因此,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使学生能够:会学――善练――会思――活用。(2)拓展了大体育观。拓展了大体育,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包括体育文化、体育运动、运动卫生保健,还包括相关边缘学科的内容。(3)发展性的体育教学目标观。体育教学目标更着眼于人可持续的终身发展。通过对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心理教育,实现其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和行为。

5.2有效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健康第一”思想和素质教育思想主张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把严格要求和尊重人格结合起来,把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因此,课堂心理教育必须以基本的人性观为本,探索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对学生方方面面的关注和爱护,通过师生共鸣达成的一致的价值取向,形成合作的、和谐和互动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自主、乐意参与到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来,并形成长期稳定的学习动力,同时有助于充分发挥师生互动的正面效应。

5.3掌握必备的心理教育技能。

必备的心理教育技能包括;(1)了解学生的技能,首先要掌握了解学生的方法与技能,包括日常观察、个别谈话等等,其次能了解学生的一般情况,尤其是能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心灵需要。(2)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技能。一方面要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点,能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设计教学。(3)教育应变能力。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突景做积极的反应,果断、迅速地进行判断,灵活、有效地进行处置。此外,组织教学、管理教学的技能同样不可或缺。

参考文献:

[1]申荷永,高岗.心理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2]班华.心理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3]刘绍君等.运动心理学[M].北京:化文出版社,1993

[4]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健康管理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护理教育 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219-02

一、高职院校护理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的护理教育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目前,在我国的高职院校护理教育中,还存在教育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临床护理教学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和管理。也没有将教学的质量监督纳入到管理体制中去,因此也就无法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或者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所以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护理教育的健康发展,无法正确反映临床护理教学的具体成效。

(二)护理专业教学的层次划分不清

目前在我国的护理教育工作中,主要包含有中等护理教学、高等护理教学、全体质教育和继续教育这几个层次的划分。不同层次的教学中,其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显然是不相同的。然而在实践中,很多的医院对于不同层次教育的区分不够重视,在进行教学安排上,不进行有效区分,进而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出现一定的混乱。这样不仅会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还会出现教学内容重复等现象,不利于护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高职院校护理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护理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方式依然是课堂教学。而对于实践教学的安排显著不够,这样也就无法全面提升学生个体的实践能力。基于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难以获取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正因为教学效果不突出,教学上就会增加更多的课程安排,因此学生自由自主学习的时间明显减少,不利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同时,在高职院校的护理教育中,还存在学生护理意识欠缺,临床教师未能发挥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护理教育发展的趋势探讨

(一)提升教育层次,丰富业务技能

在高职院校护理教学中,应通过提升护理教育的层次和构建专业性较强的护理队伍等措施来改变目前护理教学的现状。并且定期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和评价,针对不达标的学员采取定期培训的方式,不断丰富护理人员的综合技能。同时还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医疗设备,培养护理人员掌握先进仪器设备的技能,逐渐向着实用性的方向发展。此外还应该为广大的护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不断丰富护理学生的实践经验,从而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二)完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临床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护理人员的个人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护理教学方法上,可以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护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多安排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护理活动,让护理学生更加体会到患者的心理,以便于护理学生能够更快的适应将来的护理岗位。同时还可以培养护理学生健康方面的技能,促使其和患者能够进行更多的内心交流,以便于帮助患者尽早康复。此外,还可以提供各种模拟病例情况,让学生依据模拟案例的具体情况提出有效的诊断方法。让学生尝试书写各种患者的患病案例,初步接触护理岗位中需用到的相关文件、书写格式等。

(三)有效结合中西医护理技术,注重护理学术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目前,中西医护理模式的有机结合是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该模式不仅融合了西医的护理方法,还兼容了中国的护理模式。从两个角度去综合判断患者的病症,能够最大程度上减低患者的病痛。同时积极融合了西方先进的护理技术,能够全面提升护理工作的整体水平,改善患者的护理质量,减缓患者的病程,实现了中西医护理之间的优势互补。加强中西医护理学生的交流和合作,不断推动我国护理技术走向国际化、多元化和信息化,是我国护理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国护理工作水平,促进护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高职院校护理教育作为培养护理人员的重要途径,在管理体制、教学方法和教学层次划分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改善护理教学水平,加强和西方护理技术的交流和合作,切实提升我国护理教育工作的整体质量水平,促进我国护理教育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鹏娟.国内护理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23:361

健康管理教学范文第6篇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建立高水平的心理教育教师团队势必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发展,提升心理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改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但纵观中职学校心理教育实际开展情况,心理教育专业师资成为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大多数的中职学校缺乏专职心理教育教师,往往由德育处的行政人员或其他科任教师担任,极少中职学校拥有专职心理教育教师,而且数量有限,甚至不能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仅仅充当“应急人员”或“花瓶”,更谈不上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然而中职学校解决专业心理教育教师匮乏的问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必须基于本校实际,充分挖掘学校心理教育的可利用因素,整合人力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探究出一套合适的学校心理教育教师团队建设与发展模式。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团队可利用因素

中等职业学校专职心理教育教师的缺乏,业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建设的一个瓶颈,这一问题不解决将会造成整个学校心理教育师资的恶性循环,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的滞后。但从中职学校自身实际出发,仍然可以挖掘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建设的可利用因素。为数较少的专任心理教师作为中职学校心理教育的主力军,他们接受过全面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取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拥有丰富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既要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专题讲座对全体学生进行系统的、普遍的心理健康教育,达成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和潜能开发的目标,也要通过开展个体心理咨询与辅导,达成调适性目标,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对学生的心理困惑和问题进行相应的辅导以及对精神问题的及时转介。这种“双重角色”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时较少,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难以发挥持续性影响作用,课堂中的“心理成长”难以适时地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此外,由于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歪曲性认识,认为心理咨询是针对精神病人的心理咨询,导致心理咨询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心理咨询往往是以“一对一”的模式开展,惠及面较窄,仅能进行“补救式”的辅导,因而大多数学生缺乏针对性的个体咨询与辅导。

正由于专任心理教师的匮乏,导致心理教育与咨询的影响有限,因而应倡导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在主体数量上,学科教师人数多,如果他们都能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极大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资匮乏的问题。其次,从学科教学内容与过程上来说,学科教学内容中涉及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有些学科教学内容甚至与心理健康教育直接相关,例如政治课程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指引,音乐艺术课程对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情操的陶冶。有的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间接的联系,例如,物理课程中对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及意志力的培养。此外,学科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课堂气氛与管理、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等都能够构成隐性的心理教育资源,甚至产生超过课程内容本身的影响作用。所以若能较好地开展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主题将会极大拓展。再次,从影响上来看,学科教学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影响力较为持续,有利于课堂中“心理的成长”稳定与迁移。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但作为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学科教师,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缺乏,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对课堂知识技能目标达成的积极作用,往往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学剥离开来,难以真正做到“融入、渗透”,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成为“一纸空文”。更为甚者,学科教师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即使主观意识强烈却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不得法,也未能做到适时、适度、灵活、有效地进行学科渗透工作。

此外,作为负责整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管理工作的班主任对学生心理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从个人影响角度来说,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时间和机会较多,其处事的行为习惯、对事态度、情绪表现及人格特征都成为学生模仿对象,都易给处于青少年期的学生造成影响;从班级管理的角度来看,班主任负责班级的各项日常工作,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与学生交流、谈话本身就具有心理教育的成分,班主任可以作为心理教育工作的直接参与者,甚至有学者将班主任称为“心理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本身也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之一;从班级组织者角度看,班主任不仅要负责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同时也需要对科任教师进行组织协调与沟通,与科任教师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是联系学生、科任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桥梁。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晰的把握,学生有生活、学习上的烦恼也最愿意跟班主任沟通,班主任最能贴近学生的内心。但是某些班主任由于缺乏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科学的教育理念,往往强调自我的权威和学生的服从,采用简单的言语疏导与沟通,效果往往差强人意,难以真正与学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更主要的原因是,班主任往往关注整个班集体,难以注重学生的个性的发展。中职学校的专任心理教师、学科教师和班主任都能在一定的范围内采用特定的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缺乏协同合作,难以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因此,有必要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将专职心理教师、科任教师和班主任经过的一定的组织和架构建立中职学校心理教育教师团队,实现教师团队效率的最大化。

三、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建设策略

一个高效的教师团队必须具有共同的目标,良好的组织形式及相应的评估与反思机制。

(一)确立共同的教育目标

共同的教育目标即为教师团队的动力源。因此,中职学校心理教育教师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在于确定教师团队的团队目标。对中等职业学校心理教育来说,其目标的确定必须符合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界定:“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并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提供必要的援助,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由此可以看出,中职心理教师的工作目标应以学生为本,建立在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为不同个体提供不同类型的教育辅导和援助,最终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总体提升与发展。概括来说,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包括适应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适应目标(也称调适性目标)在于培养学生适应学习、适应生活,在于发现学生的不适应行为,积极加以辅导,使其能够尽快适应生活与学习,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目标,如焦虑、抑郁情绪的疏导,人际交往技巧的辅导等。发展性目标强调以积极心理学思想为指导,提倡以积极的心理品质来预防和抵御心理的不适应,因此发展性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品质,如幸福感、快乐、热情、希望、幽默、自制、勇气、正义、仁慈等。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建设应以“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共同目标,所有团队成员都应以此目标为出发点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达成良好适应目标,获得积极的心理品质。

(二)建构合理的教师团队组织形式

良好的团队组织形式是教师团队正常运作发挥效用的核心。由于中职学校专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较少,无法像其他学科一样建立职责清晰、界限明确的学科组、年级组、教研组,因此必须建立起符合中职学校心理教育实际情况的教师团队。首先,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灵魂和核心,是确保团队共同目标的实现的重要基础。以专任心理教师为带头人能够起到主导作用,这主要由于专任心理教师拥有丰富的心理教育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能够担任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和辅导,开展专题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能够对学科教师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渗透,在班主任班级管理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引领。例如,引导学科教师开发学科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设置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维度,以及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形式与方法的选择;指导班主任从班级管理的角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选择合适的教育管理方法。因此,必须将专任心理教师置于心理健康教育主导位置,以保证整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序开展。其次,是专任教师心理渗透辅助。所谓的辅助作用并不是将学科教师的地位置于次要位置,而是强调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与配合作用。如果说专任心理教师的工作是“单刀直入”,那么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则是以“涓涓细流,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这种“浸染”的方式尽管是附带性的,但长时间的积累甚至能够起到比“直接”式的教育方式更有效、更全面的作用。由于科任教师大多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因此其需要依靠班主任的中介作用,在专任心理教育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具体来说,在专任心理教师的引领下,使科任教师淡化“学科本位”意识,打破学科界限,有意识地加强本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与沟通,时刻树立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观念,努力开发学科课程中的心理教育资源。例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可以关注对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语文、音乐、艺术课程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释放负性情绪等,这样既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成长,又使得课堂三维目标顺利完满实现,改善学科教学效果。再次,是班主任的组织与协调工作。班主任的组织协调不是将班主任作为一个管理者“置身事外”,而是突出班主任在团队中的独特作用。由于班主任特殊的身份使其成为连接学生与教师的桥梁,也是连接教师与教师的桥梁。班主任作为管理者和组织者,是学生群体发展、素质提高、日常生活重建的核心责任人、核心研究者和核心推动者,必须成为教师团队的关键成员。班主任不仅需要在专任心理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班级管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如营造和谐、温暖的班级气氛,增强班级凝聚力,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敏锐地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困惑与问题,同时需要将学生的问题与困惑及时向专任心理教师反映,在专任心理教师的指导下,与学科教师的配合下一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工作。总之,心理教育教师团队建设需要专任心理教师的指导,统领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负责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常规开展,对学科教师和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行督导,及时反馈结果,引领整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方向与水平。班主任一方面从学生管理、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作为科任教师与专任心理教育教师沟通协调的桥梁,具体负责每个班级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落实工作。而科任教师则应成为在专任心理教师的指导下,在班主任的中介作用下有序、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工作的主力军。

(三)配套科学的评估、反思机制

任何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教师团队都是建立在合理的、科学的评估及反思机制之上的。因此,心理教育教师团队绩效也需要一定的评估机制加以衡量,这一评估机制的实施可以是学校的相关行政机构,如德育处、学生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估,前后对比的结果作为团队绩效的反映。这一评估机制也可以是教师团队成员的自我反思,专任心理教师、班主任、科任教师通过对团队及成员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及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经验,修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增强教师的主体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最终达成心理教育教师团队绩效优化的目标。此外,学校应该在管理上不断创新,扩大心理教育教师团队的自主决策力,发挥每位成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扩充专任心理教师队伍,加大对“双师型”心理教育教师的培训,提高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提高科任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并从学校制度保障、整合资源、资金投入上促进中职学校心理教育教师团队的优化发展。(本文来自于《广州职业教育论坛》杂志。《广州职业教育论坛》杂志简介详见.)

健康管理教学范文第7篇

【摘要】 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确立,美学与护理各学科融会贯通,从护理美学与护理学科的相关性谈护理美学的发展,完善构建护理美学学科理论体系。

关键词:护理美学;整体护理;护理学科

护理美学是护理学和美学相互渗透的结果,是美学在护理实践中的体现,是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现代护理事业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中的美的内容、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1]。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确立,护理教学工作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护理美学的理论贯穿于护理教学各学科的始终,对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成为完善构建护理美学学科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1 护理美学与护理基础学

随着护理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护理教学也随之更加系统和专业化。护理基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护理操作的基本技术,理解每一项操作步骤的理论基础和原理,为促进患者健康打下坚实的技术和能力基础。然而其教学仅仅针对各项临床护理操作进行,很多教师将护理教学的重点全部放在对学生技能的培训和知识的强化上,而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使学生的审美观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审美价值观的偏差,甚至影响到护患关系关系的处理。所以基础护理教学与护理美学相结合十分必要。

护理美学显著特点就是挖掘“美”,认识护理专业美的特性,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激发对真、善、美的理解与追求,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在护理基础教学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巧外,应首先让学生明确护士的角色及其必须掌握的沟通技巧和护患关系中的美学原则。引导学生感受美、认识美、了解美、理解美和追求美,并将对美的理解与感悟应用于基础护理教学,从仪表、行为、情感和语言沟通等方面将美学潜移默化,用美的形象性和愉悦性感染护患

关系,从而更好的促进患者身心健康,使护患关系更为和谐。

2 护理美学与护理心理学

护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的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规律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南丁格尔说:“护理是最精细的艺术。”现代护理学的观点认为,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及护理的过程中,不能用传统的生物医学观点把人当作单纯的自然人,而应研究人的精神世界,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2]。护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很大的关系。

在进行心理护过程中,护理活动如果能够运用美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积极创造和建立良好的审美环境,通过美的事物激发患者的情感共鸣,引发他们积极能动、健康向上的激情和反应,就能达到减弱或消除消极心理,减轻痛苦的目的。而护理人员也只有长期的美学熏陶下,才能形成完善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定向,从而更好的进行心理护理。因此护理美学和护理心理学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3 护理美学与护理管理学

护理管理学是管理学科中的具体应用,属于专业领域管理学,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系统的利用护士的潜在能力及社会活动,以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为主要目的的活动过程。护理管理本身就是一种不断追求完美的理念,因此美学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也是现代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护理管理者需要将美学的理念寓于护理管理活动中,运用护理美学的原则对护理管理提供指导,为护理管理过程润色[3],使护理管理目标以完满的形式呈现,令护理服务对象在接受服务的同时获得精神享受。

如何实现最优化的管理,使护理系统运转节能高效、工作节奏规律有序,这就是护理美学在护理管理学中间的渗透和联系。护理美学为护理管理提供了相关的理论指导,其在护理管理中的渗透对推进护理管理科学的艺术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使护理管理者树立美的理念,倾注美的情感,应用艺术化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同样护理管理为护理美学提供了施展美学效应的舞台,使其以完美的形式呈现。

4 护理美学与护理教育学

护理教育学是专门研究护理教育现象与规律的学科,是护理学学科体系中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主要介绍护理教育学基本概念、护理教育目的及教学目标等。随着医学的进步与发展,除对护士专业知识结构的需求不断地更新与完善,同时还应具有较高的美学素养,护理审美教育是护理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护理美学培养护理教育工作者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使他们成为能够运用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天使,同时还肩负着如何将美贯穿于护理教育的全过程的任务。护理美学和护理教育学的相互渗透符合时展和护理服务对象的需求,为护理工作者提供持续的审美教育,使护理教育者终生获得专业素质和审美修养的培训。只有具备了较高的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才能在护理教育中自觉地将美融入其中,从美的视角出发去阐述和分析人、环境、健康、护理与美的关系,更好的完善护理教育。

5 护理美学与护理伦理学

护理伦理学以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护士的态度、价值观念、道德发展、道德推理能力以及伦理实践进行研究,对护理实践的道德概念进行哲学分析的科学。护理伦理学是以善、恶作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护理伦理的发展,从伦理学的角度来展现美的本质、美的形态、美的感受和美的创造[4]。而护理美学是以美、丑为评价标准,以维护健康为客观依据,对护理美、护理美感、护理审美实践以及审美教育与评价进行经验分析和理论探索的研究。

综上,护理模式的转变已涉及护理各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的变革,护理美学就是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逐渐孕育并综合发展起来的一门富有应用价值的新兴学科,它必将对护理各学科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掌握好护理美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专业发展,更好的将护理美学与护理的其它学科融会贯通、与时俱进,从而完善护理美学在护理学科中的专业化方向,完善构建护理美学的学科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任小红.护理美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52.

[2] 瑞芳.护理工作中的美学思想[J].卫生职业教育,2004, 22(3):80-81.

[3] 王艳梅,张宁,秦宇.护理管理活动中的美学理念[J].护 理学杂志,2003,18(7):555-556

[4] 沈海文.护理美学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 国医学伦理学2009,22(4):123-124.

作者简介:高莉(1981-),女,本科,助教,从事护理教学工作

健康管理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资源整合家校互动心理健康教育

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发受到全社会的重视,毕竟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整个素质的基础、核心和归宿,也是当代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现有的学校教育条件下,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正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必要的时间和空间、人力和物力上的投入之外,我们认为培养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更为重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只是心理教师的事,也不只能停留在课堂教学上,它更应该渗透在校园的每一处角落,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整合最丰富的资源,给学生提供最大的心理支持,从而培养健康心理,创建和谐校园。

下面以我校为例,浅谈如何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合理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我校是一所具有80多年历史的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从“九五”以来,我校开展了一系列心理教育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十五”以来,我校承担了江苏省心理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农村重点高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实践研究》,通过广泛开展行动研究,步步推进高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多年来,我校结合农村重点高中学生的特点,围绕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整合多方面的心理教育资源,探索健全人格培养的操作策略和机制。学校的心理教育给予了高中学生全面的心理支持,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充分利用课程中的心理教育资源,优化心理教育环境

学校的心理教育决不是靠设置一个心理咨询室、配上一个心理咨询老师等着学生上门来咨询就可以实现的,学校心理教育更应该注重采用面向所有学生的发展性模式,因此,教师的全员参与和课程的全面渗透就为学校心理教育所必需。

一是学科课程渗透。课程渗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意和行为水平。这是学校心理教育的最经常性途径,它能促使教师人人参与心理教育工作,挖掘和整合课程教学中的心理教育资源。我校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做到:1.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两个尊重”,即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心理感悟,尊重学生的人格形成过程。比如允许学生在课上发表不同的意见;允许学生有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模式,不强制学生必须在同一时间听同一内容的课。2.根据自然科学课程、人文科学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不同课程的教学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以发展性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方案和措施,并确立学生心理发展的课堂教学目标。特别是政史地艺术等人文色彩浓厚的学科,更要求老师在授课中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在备课过程中,要求教师除了知识目标外,还要增添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总之,在学科课程中渗透心理教育,可以使教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的兴趣,提供学习策略、学习思维训练,建设积极的学习情绪,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优化学习心理,优化课堂环境,提高学习效率。

二是心理教育校本课程。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心理知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发展的潜在可能,可以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成长,有助于学生的互助和自助。我校根据多年的心理教育经验,利用周六自主活动时间,开设了包括“认识心理素质”、“成才与心理素质”、“自我完善心理素质”、“开发心智潜能”、“促进心理健康”、“克服心理问题”等多个模块的心理教育校本课程。授课主要以团体辅导、情境活动为主要模式,让学生在课程活动中产生体验,学会自知和自助。同时,我校还开设了心理系列讲座作为校本课程的补充,分别就新生的学校适应、面对考试的心态、应付挫折、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适应等方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常识普及。

三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性学来在中学层面呈现不断普及之势,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亦能对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我校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中,每年都有学生课题组提出诸如这样的课题:高中生的心理动向研究,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现代学生反叛心理调查研究,当代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调查研究,心理测试的功能和利弊研究,心理状态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学生考前考后心理调适研究,快乐心理自我调节的研究,中学生心理自控能力培养的研究,等等。如我校5名学生组成的课题小组曾开展“师生关系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他们通过对师生两方面的访谈、调查和对比分析,形成了高质量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该报告被删节后以4000字的篇幅曾刊载在省级刊物《学校管理》上,该杂志破天荒地刊载中学生的研究习作,并加上了编者按,给予了高度评价。

多年来我校一直鼓励学生直接以身边的心理问题作为选题来开展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生开展体现学生心态、贴紧自身实际的有关心理问题的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自身的心理现状,了解心理发展的规律,学会心理的自我调适技巧,习得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方法,让学生“成为自己的心理学家”。

二、深入挖掘学校管理中的心理教育资源,寓心理教育于日常管理

近年来一些从事心理教育的专家注意到了学校心理教育中的一些不良倾向,并强调提出:心理教育应融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融于班主任工作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中。我校的心理教育则历来注重整合学校管理层、班主任管理层和学生自主管理层上的心理教育资源,融心理教育于日常管理之中。

首先,学校的校级管理树立“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兼容并包”的管理理念,改变了过于一些刚性的、不当的管理方式,进一步审视和反思分析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管理缺陷,探索更具有柔性的、更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管理策略,以打造全新的和谐校园。比如我校定期由校长室、德育处、总务处联合牵头,召开班长、生活委员和学习委员例会,耐心听取广大同学对学校管理措施和后勤服务方面的意见以便及时整改。此项举措看似简单,却能在很大程度上给广大同学一个提意见、发言论、讲真话的畅通渠道,从而避免学生心中怨气的积压引发心理失衡,或是借助网络乱发言论。当前一些中学生之所以会产生偏激的情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沟通渠道的堵塞所致。

其次,班主任管理在心理教育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班主任有熟悉和了解每一位班级同学的优势,班级学生对班主任的向师性也表现得比较突出,可以说班主任是校园心理健康的第一道保障线。班主任不但能以个别交流的方式直接接触到学生的心理,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课、班级黑板报以及各种集体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我校要求班主任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高三毕业班则要求班主任建立考生心理档案,及时记录考生的心理变化,以增强考生的心理素质。

最后,学生的自主管理模式更能使学生的心理得到良好的调节。学生的自主管理可以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习和体验。近年来,我校陆续将各类大型活动交给学生来举办,如文化艺术节、运动会以及各种文艺活动等,教师则承担起了策划者、护导者的角色。再比如我校还成立由学生组成的“学校伙食监督委员会”,时刻监督学校食堂和超市的食品安全状况,并及时了解和质疑食品价格的合理性。此项举措不但能让全校师生心理满意,同时还获得了广大家长的高度赞扬,从而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在这样的学生自主管理活动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的参与热情不可低估,学生的创造潜力不可小觑,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不断创新。我们则以宽容的心态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尝试自己的创意,为学生提供放飞梦想的平台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心理成长营造了多元化的空间。在活动中成功与挫折、失败并存,在活动中组织者与参与者角色频换,学生在“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丰富而深刻。

三、家校互动,让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1+1>2”

过去的家长过多关注的是学生成绩,过去的家长会上老师与家长谈子女其他方面的教育时候,家长总是不以为然。现在,随着家长文化层次的提高,大部分家长也开始重视子女的心理教育和家庭的心理氛围。就学生而言,样园中的心理问题,其根源则在家庭!人们常说每一个问题学生,其背后总会有一个问题家庭。因此,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实现家校互动,家长必须掌握一些关于家庭心理环境建设和子女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以我校为例,主要依托以下工作开展家校互动:①在家长会上交流。在每个学期分年级、班级举行的家长会上,一方面学校领导和班主任与家长交流学校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向老师反映子女在心理成长过程中的问题。②在家长学习材料上宣传。学校德育处在编印家长学习材料时,定期安排《子女心理健康与家庭心理卫生》等专辑,内容涉及“怎样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让你的孩子成为胜利者”“让孩子学会分享”“离异家庭要把快乐和自信留给孩子”“怎样使孩子消除自卑感”等这样的宣传家庭心理教育的内容。③专门为家长开设家庭心理教育讲座。学校邀请各方专家为家长和学生举办系列相关专题辅导报告。

四、借助网络的力量,营造师生零距离交流的心灵空间

通过网络进行心理辅导不失为一种与时俱进的心理辅导形式,网络的便捷可以让学生跨越时空,网络的虚拟性也可以给学生以安全感,而青年学生通常又对网络有着特殊的爱好,因此,网络非常有利于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我校通过校内心理辅导网站,进行心理知识普及、心理问题讨论、在线心理答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网上的心灵家园,在给学生以现实的心理支持的同时,也给了学生虚拟的心理支持。

我校的心理教育网站还专门招聘了学生心理互助版主,由心理咨询老师筛选出的部分简单问题,交由学生“心理辅导员”来回答,促进了学生心理的网络互助。

此外,优美的校园环境如古朴的建筑、葱绿的草木、励志怡情的文字等,都能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到陶冶作用。

总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早思考、早安排、早行动,充分整合现有教育资源,着力构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体系。

健康管理教学范文第9篇

目前部分学校没有将心理教育学科真正纳入到教学管理体系当中。部分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安排缺乏协调性,教学内容上也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学校一般采取生硬的说教方式,直接生搬硬套心理学理论与概念,使心理教育偏向于知识传授,而不是心理辅导。学校问题、家庭问题、社会问题都会造成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果忽视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就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因此,家庭与社会应紧密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养成健康的心态。

二、对心理教育实践工作的思考

(一)以人为本,育心为重

学校心理教育应考虑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与未来就业需求,实现教学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人为本,育心为重的教学思想,以服务学生为根本任务,建立心理健康与艺术培养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应以课程建设为先,融入教学与服务。同时,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目标,包括心理健康发展、预防、治疗目标,并建立多种教育机制,包括辅导式、互助式、危机干预式、外援式和保障式机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立体的教学体系。

(二)教学专题化

心理教育课程,应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为根本目标。在课程的开展中,应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采用专题式的心理教育方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内容包括:新生心理适应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际关系心理教育、情绪管理与压力管理、危机干预与就业指导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应始终围绕专题,按照不同学生的特点,针对性的提出不同的心理教育方向与侧重点。

(三)多种方式结合

由于艺术类学生具有更丰富的情感,以及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在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充分运用各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避免采用单调的纯知识教学形式。1.讲解教学讲解教学方式是最直接、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描述、讲解心理健康教育中各种系统的理论与概念,使学生在初期形成一个基础的知识体系。采用这种方法的课程包括:心理学理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等理论课程。在课程讲解的基础上,还应有效的结合案例分析与讨论教学等模式,让学生在掌握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素养。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通过在心理健康教学中引入各类已发生或者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心理问题作为课程案例,组织学生探讨、研究与分析。讨论结束后,让学生各自提出对各类问题的解决办法。这种将案例引入实际心理教学的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3.影音教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在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可以适当的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施,提高教学的最终效果。在心理教育课程中,应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各类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影视视频,包括心理健康相关的电影、心理教育类的专题节目、自行录制的相关教学录像等。通过视觉上的冲击,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直观性,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4.互动教学互动教学是在心理健康教学中引入涉及各类心理问题方面的话题或现实生活中的热门话题,在学生中展开讨论,与学生充分互动。通过各类话题的互动探讨,让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有效释放,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5.团队教学团队教学是采用设计主题活动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游戏和拓展活动获得心理健康的教育,例如通过音乐治疗放松的方式化解学生心理上的消极情绪,改善学生不良的心理状态。6.角色扮演由于艺术类学生具有更强的表现欲望,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对其更适用。这种心理教育方法指导学生在设定的情境当中扮演指定的角色,学生需要通过表演的方式完成指定的任务。在角色扮演结束之后,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各自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完成的任务分享自己的感想与收获。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启发学生对个人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7.心理评价在心理健康教学中,引入心理评价机制,可以使学生客观地分析自我成长,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及早发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进行一定的自我调整。心理测验是一个很好的评价工具,包括适应性测验、职业个性测验、兴趣测验、抑郁测验等。

(四)实现家庭与社会教育的配合

在学校教育当中,应融入家庭与社会教育,多种教育互相配合才能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的基础下,学校应积极引导家长展开家庭心理教育。通过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方式,使家长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能够有效的与孩子进行沟通,帮助孩子直面心理问题,为家庭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氛围,进而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另外,学校还应为学生争取一定的社会资源,在各方社会力量的支持下,以多种形式开展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教育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与社区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到养老院或孤儿院当义工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基础课程的教育,应打破时空的限制,有机地将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科学性、专业性,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更应该采取科学的方法,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才能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艺术类学生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发挥更大的艺术创造力,取得长久的艺术成就。艺术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随着实践的深入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健康管理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地理教师 心理素质 身心健康

地理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是必需的,教师技能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但是现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地理教育不仅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自然知识,还要把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唤醒、开发,拓宽学生的眼界,使他们获得丰富的人文感情体验,培养出具有高尚精神品质和健全人格的人。因此,地理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但当代地理教师的心理问题较多。

一、地理教师心理素质存在问题分析

1.地理课不被重视使地理教师产生自卑失落感。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语数外轻政史地的现象普遍存在。家长不重视地理教育,认为学习地理将来不好找工作,使学生不能在学习地理的最佳年龄(一般是初中阶段)将基础打好;当地理教师把自己要上的地理课精心准备一番,正信心十足上课的时候,突然发现下面的学生为了主课的任务,在各干各的事,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无疑会挫伤地理老师的积极性,使其消沉、失落。

2.就地理教师自身而言,专业技能不过硬使其就业时产生心理压力。师范生入学时的地理基础普遍教差,地理素质方面的基本情况是:多数学生不了解地理的分类和中外自然地理的特征,对地理学家及其研究方向更是知之甚少,地理素养较差,甚至基本的专业知识也很差,很多学生当初选的不是地理,而是被调剂过去的。

3.地位和待遇低下对教师心理产生不利影响。教师的社会地位怎样,心理状况如何,投入教学和教学改革的程度如何等,与他们劳动报酬的多少息息相关。我国教师收入普遍低下,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教师收入难以维持家庭的正常开支。这些情况导致教师的工作热情不高,对教学产生厌恶感,许多教师将时间投入在教学以外的事情上,势必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地理教师应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为重

学校地理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文化水平和地理素养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等,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是开拓者和创新者,要求地理教师具备道德、身心、专业和其他非专业等各方面素质,而在教师具备的各项素质中应以心理素质为重。

1.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是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道德关系和行为的普遍规律的一种反映,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教育行为的基本要求和概括,是良好心理素质的反映。地理教师跟其他教师一样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他的职责,在教育过程中不仅以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影响学生,更以自己的情操、责任感等个人道德品质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正因为教师职业的这种特殊性,才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2.精深的专业知识素养。“术业有专攻”。只有具备精深的专业素养,才能在自己的教学领域里游刃有余地驰骋。地理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构成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方面的基础知识、识图画图能力、地理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但地理教师具备这些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将这些知识有条不紊地传授给学生,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健康的身心素质。身心素质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身体素质,二是心理素质。由于职业特点,教师用脑较多,烦心伤神对身体健康不利。同时,由于现代工作竞争激烈,是一个崇尚竞争的社会,处于激烈竞争中的人们面临比以往更多的紧张焦虑和压抑,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应对复杂繁重的教学工作。

综上所述,教师的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是提高其他素质的关键,因此提高教师素质时,不能忽视心理素质的提高,要使教师的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的发展相协调,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才能。

三、提高地理教师心理素质之有效措施

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心理的危害程度不亚于患传染病的教师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和危害。因此,加强教师心理健康刻不容缓,主要措施有以下四点:

1.学校实施教育的时候把地理和语数外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社会和学校的领导、管理人员要正确认识地理的重要性,为学校的地理教育提供足够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保证。学校开设课程时应注意协调地理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让地理课程课时饱和,增加硬件设施的投入,形成尊重地理教育的良好气氛,这样教师在同学和社会眼中的地位会提高,自信心会增强。

2.高等学府对师范生的培养或学历进修要宽进严出。我国高等学校对教师培养或进修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高等教育经验,引用宽进严出的管理方法,高等学校或进修学院要切实加强学历进修的管理工作,无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还是授课内容作业与考试等都要严格要求,凡考试成绩优秀知识技能完全达标者都给予必要的奖励,而对未达到要求的则应毫不留情地给予补考、留级乃至退学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心理有压力,才能有学好专业的动力。

3.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提高教师的待遇已经成为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全身心投入新课程改革积极性的当务之急,它不应该成为空洞的口号,必须落到实处,教师超负荷地工作又得不到相应的物质报酬,这是造成教师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才能对学生形成“爱”。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坚信,教师对学生的真正的爱是一种强烈的、不可抑制的愿望,这是一种你认为把自己身上最好的东西献给学生的愿望,是奋力使学生从思想上、政治上到达和我们同一水平的愿望,哪里有这种爱,哪里的教师本人就是吸引集体和每个学生的巨大力量。”总之,只有教师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地理素养提高才能落到实处,学校的素质教育才能得到最有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培养集体方法,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2:209-210.

上一篇:金融投资理论范文 下一篇: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