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范文

时间:2024-01-12 11:23:33

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

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篇1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心理学;教育

多媒体教学的发展,与其技术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在一些相关论著中,学者们更多的是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论述,强调的是技术,而很少涉及学习者和教育者这样的“人的因素”。虽然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研究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探索多媒体教学的心理机制和教育基础则更为重要,因为人类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加工多媒体教学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多媒体教学中考虑学习者和教育者的主体性。

一多媒体教学技术及其计算机基础

多媒体与多媒体技术应视为同义词。关于多媒体技术的特点虽然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也有一些基本的共同之处。多媒体五大特点:1.将不同的媒体数据都表示成统一的结构码流;2.实行新的技术标准体制,以适应系统级集成和规范相关产品的性能指标;3.建设“全球信息高速公路”;4.应用“双向性设计”,统一信息提供者、接受者和控制者的关系;5.赋予信息系统对客观世界信息的自然模拟与处理能力。

(一)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1.整合性。多媒体实时地综合,把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视频这些媒体中组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合体,为的是借鉴各种媒体的优势,形成一种在功能上更加完善的体系。

2.集成化。多媒体表示的并不单纯是信息的多样性,而是通过多种媒体表现、多种感官认知、多种仪器设备、多学科汇聚、多领域应用等交互作用,集成信息码流、设备控制、人与客观现实关系的一体化。

3.多维式。多媒体是趋于人性化的多维信息处理系统,目标是要尽可能实现让人类在现实生活的自然环境下,保持信息交流的高保真效果、通信带宽和交互控制能力。

4.数字化。多媒体具备数字化处理系统,其信息是一种数字化的信息,其信息结构是一种超媒体的网状式结构,所以高速宽带网络支持多媒体通讯和资源共享,建造全景化虚拟世界数据库成为现实。

5.分布式。目前,多媒体技术正朝着分布式的方向发展。分布式多媒体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它集计算机的交互性、网络的分布性和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于一身,突破了计算机、通信等传统产业间相对各自独立发展的界限,是计算机和通信领域的一次革命;分布式多媒体的发展涉及两个关键性的技术问题,一个是多媒体网络技术,网络的频宽、信息的交换方式及网络的高层协作,这直接决定着网络质量;另一个是数据压缩技术,使信息量巨大的多媒体数据、特别是视频和声频数据得以在网络上传输;分布式多媒体向社会提供全新的信息服务,使用户不但可以选择播放的节目以及内容,而且还可利用此系统得到诸如咨询、交流等信息服务。

(二)多媒体并不是多媒体计算机的代名词。

多媒体计算机只是多媒体的一个特例。它既有计算机的显著特性,又有多媒体的功能,所以学校进行多媒体教学时,通常以多媒体计算机为载体。然而,多媒体计算机仅仅是多媒体系统中的一个分系统,因此,它常常被认为是多媒体中的一个典范,或者说是多媒体的一种狭义的范畴。

二多媒体教学技术及其心理基础

从媒体技术的基础来分析,多媒体教学技术离不开视觉媒体技术、听觉媒体技术和触觉媒体技术等。多媒体信息是这些媒体信息数字化后整合而成的,如前所述,数字化技术是多媒体技术的基础技术。在数字化的过程中,各种单媒体有各种不同的国际标准,然而,如果重视“感觉通道说”,那么就要在探讨这几个方面的媒体技术问题的同时,必须揭示使用者(尤其是学习者)的感觉、知觉的心理机制,特别是人的视觉和听觉特征。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出现扩展了人们用视觉模式呈现材料的具体途径。视觉材料包括文本信息、图形图像信息、视频信息。这些信息通过视觉媒体技术数字化后整合为多媒体信息。

(一)为了使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视觉材料更容易被学习者所接受,就必须要顾及人的视觉心理基础,也就是说,上述视觉媒体技术只有通过视觉心理机制才能实现多媒体教学的目标。这里,我们也要强调四点:

1.多媒体技术要考虑光的物理三属性所引起的视觉的三种心理机制。视觉的刺激是光,光是电磁波,电磁波的范围很广,而人可见的电磁波只占电磁波的一小部分。波长不同,会使我们在视觉上产生色调的差别,从而产生不同的色觉。色觉不仅取决于由波长所引起的色调,还和主观感觉的明度和饱和度有关。明度是对光波强度(振幅)的反应,饱和度则由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的纯度来决定。所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视觉媒体设计上要处理好可见视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这几方面的关系。

2.多媒体教学技术要考虑对感光物质的视觉感受器心理机制。视觉感受器的真正感光器官是视网膜上的一些细胞,其中锥状细胞感觉颜色,棒状细胞感觉明度,这两种细胞中感光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光使这些物质分解,色素被漂白,从而刺激了感受细胞的膜,引起神经冲动。所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视觉媒体设计上要研究这两种感光物质的化学性质。

3.多媒体教学技术要考虑视觉过程,即眼睛看东西是一个编码过程,视网膜上的不同感受野在视觉中枢有不同的神经细胞,各有其功能,不同的细胞对所刺激信息系统的不同特征分别反应,并像计算机那样编码,这种编码实际是对一些图像的辨认。所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视觉媒体设计上要利用好视觉感受野与信息的特征。

4.多媒体教学技术要考虑各类视觉现象,特别是决定视力高低的视角、强弱光下的适应、视觉后暂留的后像、不同背景的视觉对比、不同明度下对不同光波长的感受性等等造成视觉的各种差异。所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视觉媒体设计上要运用各类视觉现象产生的规律。

(二)在多媒体教学技术中,视听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计算机环境下,眼睛知觉动画图像,耳朵则知觉解说语言;在演讲的情境中,视觉通道加工投影仪上幻灯片的内容,听觉通道则加工演讲者的声音。听觉材料主要是声音,包括语言信息、音乐信息和效果声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听觉媒体技术上数字化后整合为多媒体信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从技术角度作如下三点说明:

1.声音信息尽管是一种一维的模拟信号,它可以通过采样、量化、码字分配实现数字化,但它比文本信息的数据量要大,通常采用呈现声音和声音合成技术。

2.声波是起源于发声体的振动,在弹性媒质中传播的是一种机械波。它在气体或液体媒质中传播的是纵波,在固体媒质中传播的则是纵波、横波或两者的复合。声音信号有时域特征、频域特征和声色与失真特征。

3.声频或音频是人耳可闻的振动频率,频率范围每秒钟约为20-20000次(赫兹),声频信息数字化后其数据速率大、保真度好和动态范围大。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声频信号,其信号带宽是不同的,电话、调幅广播、调频广播和激光唱盘等的声频信号是有较大区别的。随着声频数字化的发展,压缩编码技术是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关键之一。(三)要使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听觉材料被学习者更容易接受,也必须顾及人的听觉心理基础。这里,我们仅作两点分析:

1.多媒体教学技术要考虑声音的物理三属性所引起的听觉的三个特征。正像光有三种物理属性一样,声音也有三种属性,即振动的频率、振幅的大小、基音与陪音的倍数配合关系,以及所产生的听觉的音调(或因高)、音强(或响度)和音色的三个特征。人对不同音调的感受性是有差别的,尽管声频在20-20000Hz范围,但声频为1000-4000Hz之间音调感受性较好(即阈限较低),这是由于耳膜神经纤维承担的振动频率所决定的。测量音强的方法以分贝(dB)为单位,这是物理学与心理学都认可的,即两个声音之间的强度比率为1∶1.26(1分贝),因为1.26是能清楚辨别出两个声音振幅大小的区别。人的音色是由基音和陪音的不同比例的配合决定的。在音调和音强相同的情况下,人们之所以能够分辨出是哪种琴所演奏的曲子,正是由于不同琴的基本振动(基音)与分段振动(陪音)的比例是不一样的,这种比例成整数倍数为乐音,不成整数倍数则为噪音。所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听觉媒体设计上要利用好音调、音强和音色的三个特征。

2.多媒体教学技术要考虑听觉的感受野。因为听觉神经细胞是有分工的,研究指出,听觉中枢神经细胞有40%只反应噪音而不反应乐音,另外60%的神经细胞对乐音的反应也有分工。冲动频可以出现在声音的出现时,可以出现在声音消失之后,也可以出现在声音出现和消失的一刹那;可以在声频降低时发生变化,也可以在声频升高时发生变化。

由此可见,我们在分析多媒体教学的相关技术的同时,也要注意学习者的心理基础,因为学习者是以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方式来加工视觉和听觉等媒体信息的。

三、多媒体教学技术及其教育基础

(一)在教育中应用多媒体技术,首先是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此外,创作工具和虚拟现实等技术也在教育中应用。每一种技术既为教育服务,又有其教育的需要和基础。由于教育对象是人,所以在教育中不管怎样去应用多媒体技术,都要体现每一种技术为人服务,并把学习者和教育者的要求作为出发点。

(二)多媒体创作工具是指能够集成处理和统一管理文本、图形、静态图像、视频影像、动画、声音等多媒体信息,使之能够根据用户的需要生成多媒体应用软件的编辑工具。当前,多媒体创作工具的种类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交互式流线或图标编辑控制型,编辑人员按照脚本的要求将选定的不同类型的图标根据需要一一放置于流线上进行编辑。

2.描述式页控制型,将多媒体素材根据需要编辑在一幅画面之中形成一页书,再将页与页之间按一定的调用关系联系起来以形成一本书的概念,不同页之间根据需要交互性地呈现即形成多媒体应用软件。

3.时间流程型,这类工具在编辑信息时显示出较强的时间前后顺序,即时间流程(TimeLine),主要用来编制一些简报类的程序。

[参考文献]

[1]吴炜煜.多媒体技术导论[J].多媒体世界,1996(1):11-13.

[2]傅德荣.多媒体技术及其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3]黄孝建.多媒体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2.

[4]林众,冯瑞琴.计算机与智力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289.

[5]理查德•E.迈耶.多媒体学习[M].牛勇,邱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8.

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篇2

论文摘要: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目前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文章以摄影基础课程特点为切入点,探索了摄影基拙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在使多媒体教学手段更科学高效的运用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以促进摄影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优化摄影基础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摄影基础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必要性

摄影基础是教育技术类及相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以影像技术和艺术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摄影的基本技能与技巧,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要掌握现代摄影的工具、摄影用光艺术、摄影曝光艺术、摄影构图艺术、摄影创作的主题意识等摄影艺术创作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技巧,运用摄影的思维活动,进行摄影创作。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恰当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良好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和信息量大等特点,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和逐步扩大的摄影教学内容,使得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满足现代教学模式和教学环节的需求。所以,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摄影基础教学设计的关键,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培养学生视觉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可采用图片、语音、动画、影像等多媒体信息,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对知识达到更好的理解及更长久的记忆效果,使学习者在抽象文字符号外,还能有视觉、听觉或触觉等多种知觉的学习。

二、准确把握摄影基础课程特点

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践性强是摄影基础最突出的特点。课程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方式,注重基本理论知识和概念、原理、方法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实践观念,注重美感的思维形式和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方法的训练,注重培养审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摄影基础是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人门课程,是基础通向专业技能的重要媒介,兼有“科学”与“技术”的特点;它综合运用各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写实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从策划、构思到拍摄命名的整个过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既要懂理论,又要有实践。在摄影基础教学中,应强调审美观点、综合能力及实验技能的培养,并注重联系实际拍摄过程,着重基础,力求创新,增强专业适用性。

摄影是一门科学技术,又是一门艺术形式,强调视觉性是其又一个重要特点。探讨摄影的表达方式和视觉力度拓展主体意识并且不断创造新的摄影语言、新的摄影方式正是视觉文化的基础。视觉素养的高低对个人总体能力的提高与专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只有把摄影作品的多样性表达出来,使其体现出传达性与表现性的本质。学生才能在摄影课之后利用摄影的特性,来为其视觉性服务。

结合摄影基础的教学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几大优点:一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是在较少学时内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摄影过程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解决传统教学中理论讲授抽象、费时等弊端;四是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三、摄影基础运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想培养适应能力强的多元化摄影人才和从事摄影艺术研究及创作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应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全面发展学生的智能并培养其创造性。但是,纵观我国当前摄影教育,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还停留在十数年前的水平。传统的摄影教育偏重于教授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摄影实践与摄影理论不能完全融会贯通,缺乏对现代摄影理念的传授和教育。因此摄影教育应孕育出新的创新思维,将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借助于新型的现代教学手段以保证中国摄影教育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乃至与世界艺术教育接轨。在摄影基础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把两者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扬长避短,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但在使用多媒体的同时,应注意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扬弃。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应当是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多媒体教学能使摄影基础复杂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和直观具体,而好的板书有提纲掣领的作用,还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以完成对知识的整理和总结,是对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补充与完善。比如在总结传统相机与数码相机的区别时,第一个班级的教师已经用电子表格把框架制作好,以PP7,的形式直接将结果展现在学生面前,没有画表格的过程。而第二个班级中,当教师在黑板上绘制表格时,学生也在自己头脑中形成自己的表格,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和黑板上的相印证,师生交流互动良好。显然在这个环节中,手写的方式在黑板上呈现比电子PPT直接呈现更加适宜其效果更好。

2.依据课程特点合理设计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是集声、画、图、文等于一体的各种信息表现形式,但要依据课程特点,合理设计多媒体课件。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从认知角度,以知识构建、教学互动、学生为主体为基本要素实施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

多媒体课件应具备教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教学课件是根据教学目的及教学需要而设计制作的,简单实用、突出重点、弱化难点是设计制作的原则。所以课件制作应以课程体系结构为切入点,重点解决好教学内容的总体安排,教学单元相互间的逻辑关系等;摄影基础涉及的素材较多,制作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各种素材,做到深人浅出,生动有趣。如相机的基本操作,对焦、曝光等重点、难点内容,可采用动画演示,摄影构图,需要大量典型的精美图片来直观的展现构图的形式,使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更好地理解知识,进而引出结论。

教学课件在制作时切忌过分华丽,因为过多的声音和动画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上的疲劳,进而忽视内容的学习。画面应突出重点,要做到内容及形式的有机统一。如对课件中文字、图片以及动画效果等要做到合理搭配,使页面的视觉效果美观而和谐,以达到传递教学内容的最佳效果。此外课件制作应设计灵活的对话形式,开发交互性强的课件。这就要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将教材划分为若干个知识块,找出各知识块之间的关系,并设计好各知识块之间如何跳转,还要注意选择合适的交互响应形式。

课件制作完成后,在使用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特点,不断修改、补充、完善,根据知识内容实时更新。要充分体现出多媒体课件表现力丰富、信息量大、知识点密集等特点,促进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

3.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课件修饰过多,不能突出重点;不具有教师教学艺术的整体性,不能随机应变等。所以教学实践中还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握课件的使用技巧。教师应该不断积累经验,掌握好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努力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师生间的互动即教学相长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要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和自我展示的平台,促进教学互动。比如在讲摄影用光时,可以先观看一系列同一个景物的不同用光效果精美的照片,让学生感受光线变化后的拍摄差异,很快地调动起他们已有的经验,激发起了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用光的特点,教师总结点评,最后展开对内容的讲解。所以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教师不应一味的灌输,还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启发、提问、组织讨论及点评等,以促进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一方面,由于摄影基础教学内容涉及的图片素材多,课件信息量大,有的学生注意多媒体的观看,而忽略了所学的知识点。另一方面,教师过分注重多媒体课件的精美,对是否符合教学内容,是否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是否强调了教学的重点,是否给予课堂教学的“留白”等考虑不够,其结果是既影响学生学习知识的注意力,又削弱教学内容的重点。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多媒体课件,提高在教学实践中的使用技巧。

4.优化教学环节,活跃课堂气氛。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能动作用,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获得知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是教授过程的主体,其相应的客体是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仍然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被多媒体软件所取代。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视觉与听觉带来刺激,并把学生带到无限的探索与想象空间,便于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尽量用身体语言来提示、交流教学信息,活跃课堂气氛,使多媒体在教师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不拘一格地活跃思路,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学习结果的机会,鼓励他们对问题进行推测和猜想,自由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比如在讲人物摄影拍摄方式后的小结:先总结摆拍、抓拍的操作要点,然后由学生分享自己采用不同拍摄方式时的经验。学生们踊跃发言,是一种自我学习与交流学习的极好方式。学生能从不同方面总结,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是教师无法替代的。

此外,摄影基础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应注意利用网络技术的传播功能、注意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等其他一些问题。总之,运用多媒体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与学习,以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

四、结语

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篇3

(湖北工业大学 计算机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摘 要:针对当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分别从课程体系、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等角度对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研究,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发展提供一种创新的技术和艺术相融合的思路,使人才培养模式更适合社会需求以及地域经济产业发展要求。

关键词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院校;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面向卓越工程师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校2014063)。

第一作者简介:刘罡,男,讲师,研究方向为演化算法、图像处理,lg0061408@126.com。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4-0009-04

数字媒体产业目前相关的技术研发、数字娱乐内容的生产发展速度迅猛,但专业数字媒体人才缺失却成为了中国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软肋。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运而生,成为近几年较多高校新增专业之一。数字媒体技术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学科专业,很多本科院校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认识不足,对专业人才培养缺少明确的规划和目标[1]。

数字媒体需要的专业知识涉及技术、艺术、人文社科等学科,其主要相关专业分为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两大类,它们在数字媒体类软件的开发应用领域中互有交叉。其中,技术学科涵盖了媒体素材数据采集与处理、媒体创作软件开发,以及媒体创作过程中的脚本设计、提高效率或实现特效的软件二次开发技术等;艺术学科包括美术基础、动画等设计软件的应用、数字影视后期制作技术等;人文社科主要包括传播与文化、视觉传达、影视动画艺术等。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并不只是简单为学生开设相关技术和艺术课程,而是在明确该专业主轴的情况下去融合技术与艺术。

1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分析

我国本科院校中数字媒体相关的专业主要分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其他计算机专业相比,基础专业课程相同,最大区别是其着重于开设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数字媒体处理,以及软件交互式设计、网站设计、游戏编程设计等数字媒体相关计算机开发技术的课程。数字媒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在某一具体领域的应用细化,其毕业生在掌握计算机理论和编程的基础上,对于数字媒体具备比较深入的理论知识、编程和设计能力,可从事数字图像、视频、音频相关技术的开发,以及网页设计与网站维护、多媒体设计制作、游戏程序制作等工作。

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和其他计算机专业相比差别比较大,其着重于使用相关计算机软件进行艺术创作,核心课程仍然是艺术创作类课程,对计算机理论和编程的课程要求不高。因此,本质上数字媒体艺术是对传统艺术类专业创作方法和创作思想的革新和扩展,是艺术和计算机技术融合的新型专业。其培养的毕业生除了应具备良好的艺术创作能力外,还要熟练掌握并运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可从事网站美工、游戏场景及人物设计、数字动画剪辑制作等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艺术类工作。

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各有侧重,但又有联系,两者很容易混淆。由于认识不足,部分本科院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规划缺少明确的目标和思路,只是简单地在计算机专业技术课程中增加艺术类课程。同时由于总学时的限制,增加艺术类课程使得部分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停止开设,但艺术类课程也难以开设完整。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一般开设在计算机学院,而计算机学院缺少教授艺术类课程的教师,这也使得艺术类课程的教学达不到要求的效果。对于学生而言,该专业的学生学习内容过杂,缺少系统性,学生缺少完整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同时对艺术也是一知半解。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同其他计算机专业或者艺术专业相比,缺乏核心竞争力,学生对该专业没有认同感。本科院校如何认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尊重专业教育发展规律,培养有特色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属于数字媒体的两个方面,无论是从选拔过程、培养目标,还是就业方向来看,它们都有很大不同。一般而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属于工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属于艺术学。

目前国内外不少院校开了数字媒体相关专业,都在探索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英国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本科教育开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 它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支撑,其中伯恩茅斯大学(Bournemouth University)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开设两门与数字媒体相关的专业,一门是设立在计算机学院的以学习数字媒体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图像为基础的数字媒体发展专业,另一门是设立在媒介、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以新媒体创意艺术为目的的互动媒体制作专业[2]。

浙江大学在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也探索出一套有自身特色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体系。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数字媒体专业主要依托其实力雄厚的CAD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与众多游戏公司、影视集团、创意企业的合作,面向企业培养定制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实现以艺术创意为目标进行计算机应用方向的研究。游戏相关课程多、校企结合的实践机会多是浙大数字媒体专业培养的一大优势和特色[3]。

另外,中国传媒大学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以艺术设计学院为依托,把面向新媒体平台进行艺术再设计作为培养目标。由于学生普遍有较高的艺术水准,数字媒体只作为表达艺术创意的平台,数字媒体技术即各种数字媒体软件,仅仅是进行艺术设计的工具。其专业培养目标上倚重于艺术,因此课程设置上既有诸如美学等比较传统的艺术类课程,又有如音乐视觉化等很有新意的课程。其本科教学的目标可以理解为在新媒体平台上,利用数字媒体技术为打破艺术感知界限而进行艺术创新活动。

以上学校在技术或艺术的专业方向上有明确的培养模式,但是对于一般的本科院校而言,无论是从培养目标还是主干课程来看,都存在一定的偏差。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设在计算机学院,设置该专业的目的是从技术、艺术、创意、制作以及学术研究等多方面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社会急需、市场覆盖面大的,涉及影视娱乐、动画制作、网络媒体制作、游戏开发等行业的,具有创新精神、从事数字媒体设计和制作、兼通艺术和技术的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

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一类是艺术基础及制作类课程。从该专业开设学院可以看出,其重心应该是计算机技术,然而其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和艺术类课程所占比重基本持平,没有明显重点,同时两类课程之间联系很少,没有形成融合的态势。

此外,艺术类课程需要学生有一定艺术基础,但几乎所有学生都没有此基础,导致艺术类课程缺少创意教学,最后成为对某个软件的操作学习。由于艺术类课程学时有限,与专业艺术类相比,学生所学的软件操作也极为有限,缺少相对应的创意思维。除此之外,计算机学院内能教授艺术的教师人数很少,师资严重不足,和同行也缺少交流。

由于总学时的限制,艺术类课程挤占了技术类课程的学时,导致应该开设的技术类课程无法开设,学生所学技术类课程没有形成体系,同时又缺少学习技术类课程的兴趣。更为严重的是,学生完全没有融合的思维,对技术类和艺术类课程学习容易陷入混乱,不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对于学生而言,艺术类课程比技术类课程难度低,因此部分学生会完全放弃技术类课程的学习,只学习艺术类课程,但又因教师教授有限,无法和艺术专业类学生相比。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仍从事传统的计算机技术类岗位,没有显示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特色。

3 对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

由上述现状可见,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开设的课程过于宽泛,导致该专业培养的学生没有自己的特色,在市场上缺少竞争力。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与专业,包含了许多发展方向,而任何一个专业的教育成功,需要在诸多可选的专业方向中确定主要方向,课程应该围绕主要方向进行开设,并适当地兼顾其他方向。

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对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对已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以及艺术修养类课程进行精简,调整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尽量改变过去内容宽泛、面面俱到的情况,构建新的教学内容体系,优化教学内容[4]。考虑到实际情况,建议培养方式以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图像学为专业技术方面的主轴,以数字媒体相关软件(如游戏程序开发)为中心,以作品创作为辅助,在此基础上强调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强化复合型实践技能的培养。

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可以分为2个递进的步骤:第1步,将学生首先培养为数字媒体方面纯粹的计算机技术人才,如从事数字图像处理、图形处理等的技术类编程人员;第2步,在此基础上,将相关艺术作品的创作软件或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作为技术的需求驱动和应用点,实现艺术和技术的无缝对接,培养出真正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培养模式优点是学生明确所学专业的重点,同其他计算机专业相比,有自己技术上的特色;同时,学生对所学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也有清晰认识。

据此,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将也分为2个递进部分:作为技术基础的普通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和以艺术为应用方向的应用技术类课程。普通技术类课程的设置主要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基础等基础技术课程,建议在第1—4学期开设;而应用技术类课程的设置主要包括: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网站前端技术、游戏引擎基础、游戏人工智能、计算机游戏程序基础、3D计算机图形学、数字视音频处理等以艺术为主要应用方向的技术类课程,建议在第4—7学期开设。此外,可以在第6—7学期开设艺术辅修课,如:艺术基础、动画概论及工艺流程课程。总体课程结构图如图1所示。应用技术课程是基础技术类课程在艺术应用方面的扩展,基础技术类课程是应用技术类课程的根基。同时,3D图形学、游戏引擎基础等课程中的内容也可以用于媒体制作软件的插件开发,而对技术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应用创作软件来制作自己的个性化创意作品。

在教学方面,须根据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改变过去“以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特别是应用技术类课程,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仿真案例、项目驱动、问题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内容教学的开展。在集中实践的教学环节中,建立“以作品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机制[5]。作品要强调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强化复合型实践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出社会所期望、有利于地域经济发展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复合创新型数字媒体技术人才[6]。

参考文献:

[1] 杨哲. 数字媒体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分析与设计[J]. 现代教育技术, 2012, 22(12): 81-82.

[2] 鲍枫, 王以宁. 英国高校数字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其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 2011, 38(12): 44-49.

[3] 耿卫东, 陈根才. 挑战复合型动漫技术人才的培养: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回顾[J]. 计算机教育, 2008(13): 38-39.

[4] 邱德红, 肖来元, 方少红. 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分析[J]. 现代教育技术, 2013, 23(11): 67-68.

[5] 黄成云. 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2: 36-47.

[6] 冯康, 陈磊, 杨星, 等. 基于产业需求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 16(4): 133-134.

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篇4

一、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特点首先体现为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一点从其名称上可以明显地感到。其中:数字是指计算机信息技术,如编程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编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交互技术等都属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内容媒体是指设计及设计物的载体,包括材料学、数字存取技术等;艺术设计是具有创造性和符合审美要求的创造性活动,其本身就是一个涉及多学科领域的专业,广告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艺术设计、玩具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影视设计、动画设计、游戏设计等专业或专业方向都属于艺术设计。

从应用和就业的角度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应用和就业面广泛。像广告、动画、创意、音视频节目、模拟现实、网络内容、游戏等领域中,数字媒体艺术设计都是不可缺少的,其应用主要包括策划、创意、设计与制作等。因此,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人员的就业面,必然是广泛的。

因此,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方面的从业人员应具有很强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总结和归纳能力、表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的能力、管理能力、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软件编程能力等能力。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定位的现状

通过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特点和学科定位分析,可以看出:有关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定位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目前,我国已有几百所高校建立起了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命名的专业,归纳起来其被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把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定位在计算机应用学科中,培养目标比较明确,所培养出的学生在网络公司、游戏创作公司、动画制作公司;另一类,也是极少数或极个别的学校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归为艺术类,归为这类所培养出的学生应该说基本上不适合从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职业。由于这是极个别的情况,在此不进行分析了;第三类。是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归为艺术设计学科中,这种归类占绝大多数,就目前情况看,以艺术设计为主导从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1)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认识的问题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开设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但从整体的教学效果上来看都不尽如人意,这里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认识存在很大偏差。特别是很多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师大都是以美术或工业美术等相关专业教师,以及计算机应用软件操作的教师和极少数的影视方面的理论研究人员为主,教师之间对数字媒体设计的认识分歧严重,如:有强调编程等技术的,有强调新媒体观念的,有强调影片制作的,也有强调创意和编剧的。这也就直接就导致了整个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混乱,没有一条主线。另外,由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综合性及其基础性,使得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与艺术设计学科其他各专业的关系及其密切,加之教师之间在认识上的不一致,致使专业建设无所适从,课程计划就像一个大杂烩,脱离实际,而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结构框架,教学计划没有主线。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程之间脱节,各门课程的教师各讲各的,每个教师都从自己的角度来强调自己的观点。

(2)师资构建问题

数字媒体艺术学科建设的师资构建存在很大问题。具体来说,在构建师资队伍时由于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认识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会直接导致出现两种偏差,一种是认为艺术设计以艺术为主,忽略技术,所组建的师资队伍以美术或工业美术等相关专业的教师为主,强调艺术设计的表面效果,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只会在表面做功夫,缺乏实际动手的能力,无法让市场接受;另一种则注重技术,一味只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把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在能直接投入市场的“工人”。无论强调哪一方面的师资构建都违背了数字艺术设计的本质。而对师资构建准确的定位是整个学科体系构建的基础,在构建师资队伍时是考虑艺术与技术分离开,还是对教师的要求是既有技术又要有艺术设计的能力,真正能够实现艺术与技术的融合。

(3)教学体系构建问题   基于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在构建教学体系时就会出现偏差。一方面,以现有教师的能力、学术水平以及特长为基础建立的教学体系,这些教师能上什么可课就设立什么课,即便认识到这样的问题存在,也不去重视,去解决;另一方面,课程体系中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结构框架,没有比较明确的教学目标,课程之间无法做到环环相扣,各门课程的教师各展所能,培养出来的学生什么都知道一点,什么都不精。从以上的分析上来说,数字艺术虽然涉及面非常广,但对于培养来说还是有明确目标的。

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定位需要考虑的因素

(1)定位要与学生实际能力相匹配

任何学科和专业,在设定培养目标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例如:让数学和物理都非常差的学生学习电子、通信、机械或工程等专业;安排对音乐或艺术一窍不通的人学习表演、音乐、绘画等专业,即使上述所涉及到的人对所安排的专业感兴趣,由于基础和性格、生理等原因还是不适合为他们安排这些专业。

(2)要注重策划与创意能力的培养

策划和创意是一种选择。虽然,所有属于艺术设计的专业都要求学生具有策划和创意能力,在课程设置中也都包括了对策划和创意能力的培养,但策划和创意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来说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来说,在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和修养的基础上,在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他们的策划和创意能力,培养他们用艺术的视角,结合数字技术进行策划和创意能力是一种比较恰当的定位。

(3)要注重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使学生具有能够从艺术和审美的角度进行素材的收集、整理和进行后期制作的能力。这个目标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策划和创意能力: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力和艺术修养要熟练掌握处理素材所需的各种应用软件及其处理技巧要掌握和比较深入地理解相关理论。   (4)要注重提高人文和科学素养   计算机毕竟是一个高效、便捷的使用工具,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实现手段,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基础应是设计者具有深厚的美术功底、艺术修养和完备的设计思想。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既要强调数字媒体技术软件的熟练操作,又要加强对学生人文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5)要注重提高理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数字艺术设计类专业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创意是一个成功作品的先决条件。但任何创意过程都是建立在“理性”的前提下进行的,在理性的前提下,多接受外部信息,扩展眼界,结合实际进行创作。

(6)要注重与市场相结合

就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本身来说,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又与行业相关,与市场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数字媒体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科的特点,不但要注重对艺术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要加强与数字媒体行业的联系,扩大视野,拓展思路。培养创新能力。因此采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四、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定位

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来说,由于其综合性强,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多,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源情况、师资情况和学校的特点来定位。学科定位如下表所示。

五、在艺术设计学科中构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的思考

综上所述,如果在艺术设计学科中建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应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的定位,及学科定位需要考虑的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笔者认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要找到准确的定位就需要从整个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方法入手,从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必须做到一环紧扣一环。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需要从一开始就要打下良好的根基。例如,“计算机基础”课程就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课程体系的起点。“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大部分高校当中都是作为公共基础课程来开设,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一些基础软件的使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只能做到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很难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把“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课程体系的起点课程就需要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整个教学体系服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重点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生学会怎样用简单的软件作出好的作品。以PowerPoint为例,首先这是比较简单的软件,以目前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控能力,要学会使用这样一个简单的软件是很容易的,有了这个前提,那么课程中重点介绍的不再是Power Point各个菜单、各项功能是什么,,而是要告诉学生Power Point可以用来做什么,通过什么样的色彩、版式、动画效果、字体字号等元素的运用才能做出好的演示文稿作品,而软件使用上的问题只是一带而过,更多的让学生通过项目的设计制作,自己摸索软件的使用。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才能真正学以致用,也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教学体系确立明确的主线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体系中的所有课程都围绕这条主线,环环相扣。互相支撑,注重学生系统化、工程化的理性思维方式的培养,注重人文和科学素养的培养,把教学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锻炼。

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篇5

关键词:教改 多媒体 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c)-0185-01

目前,各大院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一名公共基础课,也在改革之列中。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军事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士官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对多媒体的依赖也越来越多,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普遍应用也给教育、教学 带来了改革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再只一味地应用“课本+板书”这样相对“落后”的教学手段,也可以适当的进行一些改革和更新。尤其是在教学改革的探索 阶段,“起点决定高度”,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直接申请建立小网络教室,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

1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教学实践的特点

1.1 可以利用信息的多重化,提高学员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

人的感知行为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和触觉这三种,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从视、听、触三个方面对学员进行三重感知的训练,一定可以对以往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冲击。

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学内容从单一的、以直线展开转变为直观、形象的展示,从而更能激发学员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员学员学习的兴趣。

1.2 可以利用信息的多维化,满足学员思维的多维化

将多媒体技术中的视、听、触三维感观引入课堂教学,可以更好的让学员突破抽象逻辑思维,使学员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完整的结合,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与学习效率。

1.3 可以利用信息的全方位化,实现学员发散创造性思维

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可以将多维的课堂教学媒体信息用于超媒体结构实施有效的组织与设计。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灵活多样、生动逼真、便于控制的特点,使全方位的多媒体立体信息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运用,从而引发学员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发散学员的思维,并满足学员个性化学习的要求。

这种媒体与电脑技术的完美结合,可以促进学员感官与想象力相互结合,以全方位的立体空间产生出前所未有的思维空间与创造灵感。这种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是其它任何一种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1.4 可以利用信息的双向化,实现教学信息的双向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员教、学员学,整体过程是灌输式的。充分发挥了教员的主导作用,但是学员的主体地位却没有体现,以往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是教室 学理论,大机房练操作,时间跨度大,教员也无法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学员操作的全部情况,也无法进行及时地个别辅导。上机成了学员自己的活动,仿佛与教员无 关。教学过程基本处于“失控”状态,学员与学员间、学员与教员间缺乏足够的交流与合作,与计算机这门操作性、合作性较强的课程不相容。而网络技术的应用, 就可以在小教室中使得教员在中控机上及时了解到学员上机操作的具体过程,了解学员的活动情况,同时利用双向交流的功能进行学员之间进行交流对话、经验介绍,从而大大提高了学员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每名学员都能吃“饱”吃“好”。

2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教学实践的理论支持

教育远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与复制,这样只会让后人所学知识“越来越少”,客观世界中的事物是一个各具侧重、相互联系丰富多彩的整体。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引入,可以带来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大变革。但是如果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运用不在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就不能发挥其优势。

3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教学实践的不足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中的应用,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会带来一次大变革,但它不会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不可以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论,认为它们就是教学的全部和唯一,从而否定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是不科学的。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虽然在其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但它仍不具备表达方式的全部优点,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员的手势、表情传递的内容和情感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所无法实现的。

制约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关键问题是海量多媒体信息的存储与管理,这些信息该如何管理、如何存储,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因为不可能让每名教员都自己拿出硬盘空间来存储这些内容,其中重复的内容会带来空间的浪费,能不能运用“云存储”技术解决,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篇6

关键词:建构主义;多媒体;教学法;基础日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206—02

引言

2001年版《全国高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中日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教学目的规定为:引导学生扎实学习,掌握日语基础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理解能力,为高年级阶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着这一原则,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的基础日语课程一直是日语专业基础阶段学习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基础日语教学方法进行摸索和探讨是日语教师永远的课题。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已成为高校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二者,笔者将对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日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基础日语教学中的意义

多媒体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多种媒体的综合”,其显著特点是通过集声、文、图、像等多种媒体处理为一体,改善人机交互界面使其人性化,更接近人们自然的信息交流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指将所要传播的知识和信息,如语言、文字、图像、视频和音频等整合在一定的交互式界面上,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传统方法,构成一种多元阅读方式。

目前日语教学领域的多媒体技术应用范围是比较窄的,主要应用于视听类课程即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实践性教学和日本文化类课程即利用声像资源等进行通识性知识教学。这种利用多媒体教室和声像资源来辅助授课的手段,也只是多媒体技术应用范畴中的冰山一角。作为日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基础日语教学,更是没有从中获益。另一方面,以行为主义①为理论依据的传统基础日语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对照课本进行日语基础知识的传授,例如:单词讲解、语法讲解、课文讲解、课后练习、背诵课文和扩展练习。这种僵化单一的授课形式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依赖教师、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因此,改变以往传统的基础日语教学方法中“给予—接受”的关系,充分、有效地利用声、文、图、像来丰富日语基础知识教学是势在必行的。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节省板书时间、增加课堂信息量、使授课形式多元化;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创造力和思考力。

二、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日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笔者将从词汇、语法、目标训练和学习反馈等教学环节入手,利用多媒体应用技术对基础日语教学活动进行革新探讨。

(一)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基础日语教学中的基础环节,以往的教学方法是依照每单元单词表的顺序进行跟读、朗读、重点单词讲解、课后背诵。这种死记硬背的形式会使学生对词汇记忆感到枯燥乏味,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记忆。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图形记忆,利用网络图像资源将每单元的重点单词和词组找出相应的简笔画、漫画或照片以ppt为载体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看图反复跟读并记忆。对词汇进行讲解时,配以本义及引申义结构框架或图像、相关文化背景图像等,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单词含义,加深记忆。而后进一步加深词汇理解和记忆时,可利用一些填字游戏进行辅助复习。因此,将词汇的讲解图像化,利用图像辅助词汇记忆,提高学生词汇记忆的速度和效率,使学生从中获得学习乐趣。

(二)语法教学

语法教学是基础日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语法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利用归纳法、总结法或对比法等多种教学法将单元语法进行讲解,学生在教师讲解的同时进行笔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法教学,有助于改善传统的单纯地注重句型的讲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图示教学法可以简单明了地将语法进行归纳、整理和讲解,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所学语法的理解和消化。但如果课堂上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对语法进行图示归纳的话,既浪费时间又无法形象立体地展现语法内涵,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图示教学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展示所学内容。利用ppt采取树式图示、对比图示、表格图示和动态图示等多种图示教学法,既为学生提供图像记忆的方便,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而且,为了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的能力,利用图示教学法的同时,可以配合相关的看图说话和造句对所学语法进行复习和演练。此时,使用教材中的本文、会话文或练习中的经典句子,可以加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教师还可利用网络资源,根据句义找出相应的图片或动画,设计语法讲授相关的情景以激发学生创造力。

(三)目标训练

基础日语课程培养目标在于听说读写全面发展,所以,目标训练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基础日语教学是通过解读课文、总结课文、听课文和会话、背诵课文、造句和写作文等训练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笔者认为以此为基础配合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训练过程中,采用“为动画或视频配音”的形式练习会话、背诵课文以及扩展练习;配以相应的背景文化资料讲解课文,包括视频、图像、文字、音像等,既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又增加了听的训练;利用多媒体或导入互动式游戏(例如演讲、辩论、角色扮演等)进行说的训练。此类配合多媒体技术以多种形式进行目标训练,会令学生耳目一新,可以在充满互动性和趣味性的氛围中使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四)学习反馈

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篇7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科技竞赛能力;多媒体竞赛;培养体系

浙江树人大学是教学型本科高校。针对我校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窄,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以全省多媒体竞赛等各级科技竞赛为引领,为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和教学方法上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

我们本着“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理念,构建了面向全校各专业的“基础类-程序类-应用类”三个层次课程体系和由“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多媒体竞赛、社会实践”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基础上,通过“选修课个性挖掘、创作实验班培养、学生社团组建”三位一体的特色培育,发现和汇聚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竞赛能力的优秀人才,构建了“计算机基础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阶梯推进式三级能力培养体系,探索形成了“多媒体竞赛引领、专业交叉复合、项目学习驱动、虚拟学制组织”的科技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科技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体系

几年来我们紧密围绕我校应用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和构建。通过兄弟院校调研、企业走访和学生问卷调查,摸清了社会对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1.构建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

在面向全校开设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基础上,针对各专业,逐步增设为拓宽和延伸计算机应用内容的公共选修课。在让学生学习掌握公共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其数字媒体设计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以满足社会上各领域对既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新媒体技术开发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几年来我们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多次修改完善,构建了“基础类-程序类-应用类”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基础类和程序类课程近10门为全校各专业公共必修课,应用类课程结合科技竞赛划分成“影视、图像、动画、网页、机器人”5个模块近20门课程为公共选修课。

2.构建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主。各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要有不同的个性发展和个别学习需求。例如,艺术专业的学生需要将自己的创意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实现;文秘专业的学生需要设计制作图文声像并茂的电子文稿。我们依托省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构建由实验教学(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多媒体竞赛、社会实践、专家讲堂等组成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体系。

3.搭建多功能的网络学习平台

为使学生能够多渠道获取更多的课程相关知识,方便学生间及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我们搭建了多功能的网络学习平台。

网络平台内容丰富,包括:基础课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实验内容——设有“网络教材”、“电子教案”、“视频教学”、“在线测试”、“BBS”等多个栏目;教师个人网页——学生随时可登录任课教师个人网页进行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新技术、数字媒体新技术介绍以及与新技术相配合的实践操作;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作品资源库、学生作品库、专家点评及实验班的信息等。

网络平台的充分利用,既达到学习课程知识的目的,也教会了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二、以多媒体竞赛为引领,不断提升大学生竞赛能力

科技竞赛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教学活动。我们本着“以大学生多媒体竞赛为龙头、以数字媒体等新技术的开发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的原则,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培养其数字媒体设计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有力实现了科技创新能力与专业能力交叉复合。

1.学科竞赛“课程化”

基础类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设计一定的课程竞赛项目,开展课程竞赛,如“网页设计大赛”和“VB程序设计竞赛”等课程竞赛。竞赛成绩可以替代课程成绩,参加竞赛的学生覆盖全校各专业。

选修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每门课程都精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竞赛优秀作品作为典型案例,通过案例阐述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并组织学生进行点评。变枯燥为生动,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竞赛通过教务处发文定期组织,制定比赛方案和选拔规则,在学校取得好成绩的推荐到省和国家参加相关竞赛。如全校学生参加的“多媒体设计竞赛”等,竞赛成绩可以替代选修课程成绩。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现了大批优秀人才。

2.组织全国和省级各类参赛团队

以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设计大赛等各级竞赛为龙头和导引,通过“选修课个性挖掘、创作实验班培养、学生社团组建”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汇聚大批具有创作热情和创作潜质的学生,构成科技竞赛的主力军。目前已经组织了十几个参赛团队。

参赛团队具体组织方式为:一是利用选修课进行挖掘。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全部覆盖的基础上、通过全校近20门选修课程的开设,从全校各专业的学生中挖掘具有新媒体设计潜质的学生。二是依托创作实验班进行培育。通过创作实验班招生,选拔和培养一批有创作热情的优秀学生。三是组建科技社团。几年来先后成立了树人大学“青年电视艺术协会”、“心一创作室”、“WEB协会”等学生科技社团组织,汇聚一批有兴趣的学生。对竞赛团队进行有计划、有目标地训练指导,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设备和场地。学生通过在社团里学习、协作和交流,培养和锻炼了科技创新能力。

3.以项目教学为载体,开发学生的潜能

以各类多媒体竞赛为导引,围绕竞赛内容,由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研究,先后确立了50多个研究项目。这些项目可以申请学校和省级相关课题,亦可作为教师教改项目的子项目。

导师一对一指导。每个参赛团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设计、制作完成作品。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出现问题而又不断解决问题。通过参加竞赛,不仅能够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也能够激励大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知识的动力。

团队协作,共同完成竞赛项目。学生通过竞赛过程的体验、尝试、创新以及感受队员之间互相协作与帮助,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扎实学风、合作精神等品质的提高都是质的飞越。几年来,参加竞赛的学生团队已成功申请多项校级学生课题和浙江省大学生新苗计划项目,成功申请并完成了学校的多个开放实验项目。

4.建立竞赛保障机制

从制度上要激发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竞赛队伍稳定和发展,必须有一套组织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作保障。教务处负责对整个学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包括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建设创新基地、筹措及使用资金等;现教中心负责多媒体竞赛的组织、选题、培训和指导,负责指导教师的选拔及考核。形成由教务处统管、现教中心组织、竞赛项目指导教师负责的三级管理制度。

以多媒体竞赛为抓手,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能动作用。几年来,我们建立一支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指导教师队伍。通过制订指导教师工作职责、落实指导工作量、开展评奖评优等途径鼓励教师参与指导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科学组建“互动新媒体创作实验班”

1.科学定位

现教中心负责全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没有专业学生。为了培养具有新媒体技术开发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我们进行有序教学组织和培养。自2009年开始,教务处发文从全校各专业选拔一批有创作热情的优秀学生,成立了“互动新媒体创作实验班”(以下简称“实验班”)。以多媒体竞赛为抓手,以新媒体技术为学习载体,以弹性体制优化组织形式,进行“互动新媒体创作实验班”的特色培育。目前为止已经组织招收并结业了2期。通过1~2年的培养训练,实验班学员掌握图形图像、动画影视、交互式游戏、虚拟现实和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进行上述新媒体的设计和开发。走向社会时既能从事专业领域的工作,又能在媒体相关领域从事新媒体的设计、创作、开发和策划工作,为树人大学各专业的学生就业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2.学习方式

以“导师负责制”展开小组式学习。实验班学员选择导师开设的选修课程,导师与学习小组“一对一”进行指导。以中心教师为主体,聘请兄弟院校知名教授和企业资深专家担任教学和指导教师,定期来实验班进行专题讲座。内容涉及“虚拟现实技术与展望”、“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机器人基础知识”等领域。

把竞赛作为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载体。实验班是我校科技竞赛的主要基地,结合各类大学生多媒体竞赛进行实践训练,并以竞赛为评价标准。通过营造浓厚的科技竞赛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实验班带动,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竞赛之中。

开展主题班会,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在主题班会上,获奖学生的谈亲身经历和赛后感受,激发了其他学生投入科技竞赛的热情,在学生中起到起很好的榜样作用。培养学生不甘落后的信心和坚韧的品质。在竞赛过程中,学生要经受挫折甚至失败的考验,竞赛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了心理承受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讲,将终生受益。

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先后外出参观了上海“世博会”、“韩美林艺术博物馆”及省属兄弟院校的“机器人实验室”、“虚拟现实实验室”等。启迪学生的智慧,并从中获得了创作灵感,。

校企合作、作品对接。让社会参与办学,学生创作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我们先后与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定期到相关企业参观学习,并承担企业的有关工作,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3.发挥实验班人才培养的辐射作用

以点带面的思路。由实验班带动全校各专业的同学积极选课,主动进行训练,踊跃报名参加各类竞赛。在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注重创作实验班的文化积累,探索出一套独具特色的班级管理机制。通过实践,实验班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已结业的2届学生在国家和省级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中,共获40多个奖项;获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软件著作权。

几年来我们的改革取得显著的效果。树人大学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竞赛、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等各类竞赛中获得近200个奖项,其中一等奖20多项,二等奖60多项。通过改革与实践,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幅提升,成为社会上受欢迎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罗玲玲. 大学生创造力开发[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6-110.

[2] 刘长宏,戚向阳等. “四个层次、三个维度”学科竞赛体制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109-111.

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篇8

关键词:多媒体 技工院校 化学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指把文字、音频、图形、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采集、压缩/解压缩、编辑、存储等加工处理,再以单独或合成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体化技术。它有四个方面的内涵:计算机处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和多种媒体综合应用技术。

目前,多媒体技术正向计算机系统本身的多媒体化发展,同时多媒体技术与视频点播、智能化家电、网络通信等技术相结合,使多媒体技术进入教育、咨询、企业管理和办公自动化、工业自动化及测控等控制技术领域。其中,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教学手段由单一、静态快速向多样、动态转变,收到了以往传统教学模式无可比拟的效果。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专业基础课程,引入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因材施教,为学生创造活泼直观有趣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一、多媒体技术引入技工院校化学教学的意义

在我国,化学教育从初三开始,但进入技工院校的化学课程内容与高中相比有比较大的不同,它更多是作为相关专业如冶金专业学习的基础课程。由于技工院校的教学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技工院校化学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有着特殊意义。

首先,技工院校学生的生源素质较差,直接导致技工院校的化学教学难度极大。由于缺乏必要的化学基础,许多学生对学习化学缺乏兴趣,从而出现厌学、怕学的状况。而引入多媒体技术,增强了课堂的直观性,特别是化学多媒体软件采用了大量色彩鲜明、活泼有趣的印象画面,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其次,当前许多技工院校为了生存与发展,将大多数教学资源转向数控、汽修、学前教育等热门专业,而化学教学所需要的大量实验设备往往得不到及时更新与补充,而多媒体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实验设备的不足,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可以解决以往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现象。一些危险的、药品昂贵的化学实验学生无法操作、探索,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认为所学内容毫无意义,因而产生厌学情绪,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却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H2与F2在暗处相遇即剧烈化合发生爆炸,这个实验在实验室无法演示,但运用计算机模拟制作成动画的形式,再配上声音就可产生逼真的效果,又如南极上空臭氧层变薄以至形成空洞危害人类健康的现象也可用计算机制作成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样做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也更加乐于接受。

二、多媒体技术在技工院校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化学理论具有相当大的抽象性,长期以来一直是教学的难点,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往往把大量时间用于写板书,而采用多媒体技术可直接将板书内容显示在大屏幕上并可及时转换内容,节省时间并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流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教学能使理论教学直观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例如,在讲解电解质导电性的原理时,可设计一段动画,采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教学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这样的一幅画面:屏幕上特写框内用绿色较大的球代表CL,红色较小的球代表Na+,通电前,两种球体均匀分布在代表溶剂的背景中;通电后,则分别向正、负两极快速移动。因学生已了解电荷定向转移产生电流的道理,加上演示过程中老师适时的解说和启发,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电解质在水溶剂中导电的实质过程,并为电离理论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同时,教师还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模拟技术向学生展示错误操作的危险性,从而有效地防止错误操作的发生,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多媒体技术能充分体现微观形象和抽象概念,但传统的化学实验能使学生参与实际过程,学生的操作思维及分析能力的锻炼是计算机模拟不可代替的。教师应明确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牢牢把握住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地位,千万不能一味追求现代教学手段而削弱或放弃传统实验教学,而应有机结合。此外,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学生的兴趣溜连于色彩鲜明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而忽视了对概念的理解,偏离了观察重点,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上一篇:安全生产会议上的表态发言范文 下一篇:民航服务礼仪的含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