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调研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9 17:22:08

德育调研方案

德育调研方案篇1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教学实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等投入,取得尽可能强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简言之,教学实效性是指教学投入和教学产出的比例关系,低投入少、高产出(符合社会正确价值观的产出)是教学实效性的目标指向。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开始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早期主要研究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后期,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转向,即由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向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如美国学者伯利纳和蒂奇诺夫于1976年主持进行的一个较大规模的研究,探讨有效教学所引起的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现阶段西方在这方面的研究极大地促成了课堂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更自由和开放的合作探究学习,实效性很强。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逐渐增多,如朱永新提出的有效教学“六度”标准,陈厚德的《新概念――有效教学》,等等。这些国内外关于有效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究为我们进行中学政治科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然而,从我国中学政治学科课堂教学内容及特殊国情出发,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零散的,系统性不够强。这就让我们难以找到一个高效的中学政治科课堂教学模式,或者说为这一目的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同时在中学政治课堂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存在着很多尚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如何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即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这三个哪个优先?学生应试成绩与健康心理、人生价值观及思想如何统一?第二,如何实现考试成绩与学生德育的统一?由于受应试教育做法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题海战术,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选题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丰富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理论体系。对于政治新课改,广大教师也是在不断地探索中,然而大都是独自进行的,所得到的往往是零碎的经验,没有上升到理论体系。通过本课题研究把对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所取得的经验加以总结,形成理论并推广,进而丰富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理论体系。同时,本课题的研究也有助于政治教师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

2.研究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广大中学政治教师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方面给予一定的理论指导,有助于中学政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助于切实减轻中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有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理念。

(2)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构建有实效性的课堂教学策略。

(3)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通过学情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与成绩。

(4)优化教学过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

(5)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解决教与学的矛盾,使其达到和谐统一。

(6)形成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初步评价体系。

2.研究内容。

(1)对学生学习方法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2)构筑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又带有本校特色的高效、有创新性的政治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3)编写出一套完整的、适合本校实际的“五合一”讲学案,使讲学案在教学中具有引领性、针对性、动态发展性和可操作性,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4)探索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优化,营造师生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5)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素质,培养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6)探索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评价体系。

(四)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研究假设。

(1)通过实施政治课堂实效性课题研究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

(2)通过推广政治课堂实效性的教学策略能够切实减轻中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

(3)通过实施政治课堂实效性课题研究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性发展。

(4)实施“五合一”讲学案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5)课堂教学实效性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初步形成教学评价体系。

(6)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课题研究能够提高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2.拟创新点。

(1)提出通过实施“五合一”讲学案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这在以往国内外课堂教学实效性课题研究中很少有人研究,具有独创性。

(2)把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与提高政治教学德育功能相结合,探索政治课堂教学实现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径,这在以往的研究中也是比较少的。

二、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立足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在借鉴教育教学专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发挥课题组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分步推进,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对研究材料加以理论化、系统化,形成阶段性和最终性研究成果,并运用于政治课堂教学实践。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对各种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文献进行查阅、整理、归类分析,了解当前对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最新研究成果,取得了哪些共识,进而建构本课题研究的大体框架,明确研究方向。

2.调查法。

采用问卷法对上思中学各年级的学生展开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问卷调查,以收集大量的切实可靠的感性材料。

(三)技术路线。

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调动课题组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主要以文献法和调查法为研究手段,分步实施,将分期收获和最终成果相结合。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3月―2010年4月)。

制定课题研究计划,确定研究方法,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完成课题设计论证和可行性分析,提交课题申请书。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5月―2011年3月)。

以政治课题教学为主阵地,按计划进行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以科学策略推进课题研究,积累大量的切实可靠的感性认识,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地形成阶段性成果并把成果运用于政治课堂教学实践。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1年3月―2011年4月)。

系统化整理研究材料,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并申请市教育局对课题进行评审验收。

三、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也就是说教学策略是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使用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我校政治组在实施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一)实施“五合一”讲学案。

“五合一”讲学案(以下简称“五合一”)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分“明标”、“设疑”、“解惑”、“运用”四阶段,让学生明确知识目标,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合一具体的做法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是编《五合一讲学案(表)》。即老师集体备课,把教材中每一个框题当作一个课题,分知识点、思考点、关键点、训练与考测点、常见易错点等五个方面确定相关内容,五点并入一张表格中。知识点为教学目标之一,主要是高考和会考知识点;思考点即需要弄明白的主要问题;关键点即重点考点或知识点;训练与考测点是会考与高考中常见设题考点的相关练习或问题分析;常见易错点即通过问题或练习的方式反映的容易出错的知识点。第二步是学生自学。教师在课前把编好的《五合一讲学案(表)》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学生在课前合作、自主完成自学。第三步课堂学习(教学)。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逐一解决五合一表中的问题并进行师生的课后反思。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我校高中部已经安装了20多套多媒体教学平台,给政治组教师实施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政治组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学平台适当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整合各种有用教学资源,同时也实现教师教学资源的共享。通过适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使得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更直观、更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学生调查问卷中(抽样200名学生,以下简称“问卷调查”),选择“老师适当运用多媒体形式教学对学习有帮助的”的为130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5%。

(三)强化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就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智力差异展开针对性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老师引导学习,组织分析讨论实际案例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政治组教师选择的案例要具有新颖性、选择性、综合性。新颖性即尽可能选择最新案例,以使案例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学生更感兴趣,更可信。典型性即紧密围绕所要传授的核心内容,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特别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鲜活案例,以达到通过案例自主探究、讨论,使学生掌握知识。综合性即所选案例要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涉及到学科知识的融合,以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例如:

2011年3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抢购食盐风波,食盐由每小包人民币1.3元涨到20元,出现了荒唐的“食盐危机”。请你说一说产生这种闹剧的原因有哪些?给我们什么启示?

这个案例极具新颖性,它以2011年3月日本地震及海啸导致的核泄漏为背景,可以说是教师善于选择案例的结果,同时,此案例还涵盖消费知识、政府职能、产品安全、社会舆论导向、企业利润、社会保障等相关知识,综合性很强。

在学生调查问卷中,有159人认为老师在课堂上例举恰当事例阐述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同时,有179人认为老师结合时政热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有必要的。

2.个别辅导常态化。

个别辅导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素质,从而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是一样的知识,然而每一位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性,学习能力也就不尽相同,所以,并不是每位学生的素质都能得到同步提升。课堂教学方法是直接影响该堂课教学成效的关键,而个别辅导是个别学生获取该堂课知识的必要补充,这就需要通过有效实施个别辅导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进而推动学生的差异性进步。课题研究开展以来,政治组教师积极进行个别辅导,使之常态化,从而提高了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问卷调查中,选择“老师对学生教学个别辅导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为170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5%。

3.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是口号性的,政治组教师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措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实施市级课题研究,政治组教师养成了在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上交待学生自学的内容,上新课时进行适当的练习巩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放手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一节课所学知识,改变了教师的包办代替,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对学生的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及时表扬,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对学生所问的问题,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推出答案。在问卷调查中,选择“老师讲评试卷时侧重引导学生理解答案由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为180人,占被调查总人数90%。通过上述措施让学生成为时间的主人、成为探究的主人,从而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四)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关系到课题研究的成败,为此,课题组采取以下措施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1.加强理论学习,以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以课题组为单位,利用集体备课时间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和课程理论知识,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如组织教师开展如何理解“五合一”讲学案的内在要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执教素养等专题理论学习,有效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素养。同时,要求教师要完成继续教育征订教材的自学任务,按时参加年度继续教育集中培训,外出学习培训,等等,夯实教师的专业理论基础。

2.集体备课规范化,科研氛围浓厚。

集体备课规范化有利于课题研究的深入推进。一年来,课题组成员及时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表,认真开展相互听课评课,认真撰写教学后记、学期教学工作总结表和教学质量分析表;在每周的集体备课时间里相互切磋,交流课题研究的经验,并确定课题研究的阶段任务,从而有力促进课题研究的发展。

3.公开课、优质课、展示课成为展示科研成果的有力平台。

课题研究开展以来,课题组教师参加公开课、优质课和展示课的积极性比较高,教师参加公开课由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申请,公开课继续由校内走向县外,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近一年来,政治组教师人人申请上校级公开课,并展示了比较高的教学艺术,吸引了学校其他教研组的教师前来观摩。校外展示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卢增辉老师参加学校高中优质课比赛荣获二等奖,吴亮敢老师参加市级优质课比赛荣获二等奖,曾德军老师参加市级教学教学技能比赛荣获一等奖并取得代表防城港市参加区级比赛资格。政治组教师通过参加优质课和展示课,有力提升了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和理论素养,增强了自身的科研能力,也充分展示了课题研究成果。

(五)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思想政治课在中学所有学科中德育功能最突出。课题组教师通过挖掘教材德育内容,结合时政热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开展新闻广角、社会热点问题讨论、开展研究性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又会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问卷调查中,选择“在政治课上,老师结合时政热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认为有必要的”的为179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9.5%。

四、主要研究成果

一年来,在防城港市教研室、上思县教研室及上思中学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艰苦努力,课题研究已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并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创新和突破。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了五合一教学模式。

在课题研究中,五合一成为提高政治课题教学实效性的有效平台,形成了可推广使用的五合一教案集。在学生调查问卷中选择“认为‘五合一’讲学案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的为169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4.5%。五合一对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作用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五合一能处理好学生应试能力提高与其它素质发展的关系。

五合一是对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批判与继承。传统应试教育以满堂灌和题海战术为课堂的主线,把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了课堂教学单一的评价标准。五合一也是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目标,特别是高考针对性强,注重练习。但是,五合一突出学生课前自学、课上自主学习,在选取内容和练习材料上关注时事热点与学生生活,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合一在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方面有实效性。五合一使用的练习与材料注重学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理论联系热点,贴近学生生活,符合高考政治科命题的指导思想,这让它在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方面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合一充分体现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五合一在内容上结合最新时事热点与学生生活,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教学形式上突出学生课前自学、课上自主学习,老师课上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在学习有充分时间保障并实现自主学习,促使学生更加理解生活、热爱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把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终身学习。

2.五合一能较好体现“理想课堂六度标准”,教学效率高。

现代教育专家朱永新就“什么是理想的课堂?”提出了“六度”观点,得到教育届的高度评价。

“一是参与度:这要求学生能全员(不是个别尖子学生的参与)、全程参与(不是暂时片刻的参与)和有效参与(不是形式主义的参与)。”五合一在课前要求学生自学并完成练习,课上检查并师生共同合作探究解决自学过程中的疑难点,做到学生的发言与活动时间不少于上课时间的三分之二,学生参与度高。

“二是亲合度:师生之间要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五合一教学资料贴近生活和热点,关注科学与人文素养,加上师生互学互动与合作探究,学生有热情,老师课上也轻松,老师愿教学生愿学,使师生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度过40分钟,亲合度更容易体现出来。

“三是自由度:课堂要充满着自由轻松的氛围。”五合一能让学生在全员全程有效参与下合作探究地解决生活热点问题中感受轻松,享受生活与学习,精神状态好,实效性高。

“四是整合度:切忌过度的‘分析主义’,把完整的知识支离为鸡零狗碎。”五合一强调集体备课和高考考点的针对性与知识点的系统性,有经验的老师共同参与备课并完成学案表能解决年轻老师容易出现的如教学过程中不能整体把握教材,教学环节衔接不到位,整个课堂教学目标不清楚的问题。

“五是练习度:要真正地让孩子练习和实践。”五合一有专门针对高考和社会热点和学生生活的考测点、思考点,“课前练习,当堂反馈”,课上学生能动脑、动口、体验生活。

“六是延展度:能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与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五合一让学生关注现实,强调“拓展练习,学以致用”,学会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科研素质的提高,取得了比较丰硕成果。

市级课题研究的推进调动了课题组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促使教师实现了从“知识型”向“研究型”的转变。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教师积极更新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规划和各阶段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通过课题组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观摩公开课、优质课、展示课、组织外出学习交流、搞调查问卷、撰写研究论文等一系列科研活动,课题组教师养成了互相学习、切磋、反思等科研好习惯,课题组成员进一步开阔了教育视野,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科研成果。

1.论文获奖方面。

在2010年7月防城港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韦程谦老师的论文《引人入胜的启航》荣获一等奖;曾德军老师的论文《政治课堂复习方法对教学实效性的研究》荣获一等奖;黎广老师的论文《中的生活化教育思想的浅思》荣获一等奖;林冠清老师的论文《优化高中课堂教学初探》荣获二等奖;韦程谦老师的论文《追求开发的思想政治课堂》荣获二等奖;黎广老师的论文《“五合一”讲学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性分析》荣获二等奖;吴亮敢老师的论文《高考政治“四选二”选择题的备课方法》荣获二等奖;凌榕老师的论文《发挥政治课堂教学德育功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荣获三等奖;卢增辉老师的论文《问题教学法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荣获三等奖;曾勇翔老师的论文《浅谈马克思的消费观及对政治消费教学的借鉴》荣获三等奖;陈岚老师的论文《课堂练习方式对政治教学实效性的作用分析》荣获三等奖。

2.优质课比赛获奖方面。

卢增辉老师在2010年12月举行的上思县高中优质课比赛中荣获文综组二等奖;吴亮敢老师在2010年4月举行的防城港市高中优质课比赛中荣获二等奖;曾德军老师在2011年1月举行的防城港市初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取得代表防城港市参加区级教师技能大赛资格)。

3.方面。

曾德军老师的论文《提高政治课堂复习效率的原则和模式》在《考试周刊》2010年第42期上发表。

韦程谦老师的论文《透过新闻评述看学生》在《教育界》2011年第1期上发表。

课题结题报告在《考试周刊》本期上发表。

(三)促进了政治课堂教学成绩的提高。

课题研究的实施不仅有效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政治科学习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性,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学生政治科学习的进步。

(1)调查问卷表明课题研究的实施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课题组对部分班级进行的《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调查问卷(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200份)中,认为“五合一”讲学案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的有169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4.5%;在“近一年来,你的政治科学习成绩”选项中,选不断进步的有135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7.5%。

可见,实施课题研究让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性。

(2)班级学生政治科成绩的对比表(抽样部分班级)。

抽样的六个班级的政治科班级平均分不断进步(仅高二(2)班月考2平均分退步0.7分),表明推行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对促进学生的政治科学习进步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2.教师教学成绩获奖方面。

市级课题研究的有效推进,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了教学成绩的不断进步。

(1)校级教学成绩获奖方面。

①课题组老师在2009―2010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获奖情况(获奖时间:2010年8月)。

陈岚老师荣获教学成绩二等奖,黎广老师荣获教学成绩三等奖、凌榕老师荣获教学成绩一等奖,凌榕老师荣获教学成绩三等奖,刘炯老师荣获二等奖,卢增辉老师荣获教学成绩三等奖,吴亮敢老师荣获教学成绩三等奖,曾勇翔老师荣获教学成绩三等奖。

②课题组老师在2010―2011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获奖情况(获奖时间:2011年2月)。

刘炯老师荣获教学成绩一等奖,凌榕老师荣获教学成绩二等奖,卢增辉老师荣获教学成绩三等奖,曾勇翔老师荣获教学成绩三等奖,吴亮敢老师荣获教学成绩三等奖,黎广老师荣获教学成绩三等奖。

(2)市级教学成绩获奖方面。

①2010年春季学期期考全市统考获奖情况

卢增辉老师荣获高一年级组政治学科一等奖,凌榕老师荣获高一年级组政治学科三等奖。

②2010年高考教学成绩获奖情况

曾勇翔老师所任文科综合学科教学成绩显著,荣获一级普通高中组二等奖。

3.学校高考成绩集体奖方面。

学校市级课题研究的展开有力地推动了高三学生的高考竞争力,在2010年高考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上思中学在2010年高考中荣获防城港市普通高中本科上线率第一名。

4.省级校本教研获奖方面。

多个课题研究的有效开展,使得学校科研氛围日渐浓厚,得到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充分认可,2010年11月在南宁三中隆重举行的广西校本教研表彰会上,我校荣获2010年广西校本教研先进单位。

(四)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性。

思想政治课如何有效提高德育实效性,这是目前中学德育工作者的共同要求,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

1.有效处理了教学和德育的关系。

政治课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利用教材内容进行德育的特殊形式。政治课加强德育,既要考虑德育目标和学生思想实际,又要考虑教材的知识体系。课题组老师正确处理了知识教学与加强德育的关系,充分发挥教材的德育优势,利用教材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去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把政治课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紧贴社会“热点”,增强德育实效。

社会热点是社会和学生十分关心的重大社会现实,既是社会重点,又是社会敏感点。对社会热点问题在政治课上解释透了,学生信服,会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课题组从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紧贴时代,进行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和党内的个别腐败现象是政治课进行德育教育的一大难题,也是社会的一大热点。政治课要从正面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教育学生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但社会上、权钱交易、敲诈勒索、行贿受贿等腐败现象却又影响着正面教育的德育效果。政治课必须在美好与丑恶、文明与愚昧、传统与开放的矛盾中,紧贴社会实际,选择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运用教材的原理去引导学生克服错误思想认识。

(2)加强道德行为养成教育。

政治课不仅要进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教育,更要重视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但一部分中学生却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讲粗口话、抽烟喝酒、打架闹事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因此,课题组老师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实际,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3)把德育寓于政治教学各个环节,做到德育系列化。

政治课教学是由备课、上课、辅导等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要提高政治课的德育实效必须把德育寓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德育做到经常化、系列化。第一,备课环节。课题组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思想实际去安排德育内容,把知识教学和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则去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社会现象,从正面入手提高觉悟,明辨是非。第二,上课环节。在课堂上,课题组教师结合时政热点、挖掘时政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比如: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世界绝大部分国家,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GDP总量不断下降,国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然而,我国果断采取了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等有效措施,使我国迅速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果,这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无比优越性。教师挖掘这样的德育资源对学生及时开展思想教育,增强了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第三,课外辅导。在课外辅导中把德育寓于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中,学生既感兴趣,又能收到较好的德育效果。为此,课题组的教师通过组织社会调查,举办各种讲座,开展政治小论文评比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五、启示与思考

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的实现途径是教学策略,核心是实效性。课题组成员主要从构建“五合一”讲学案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强化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等教学策略全面开展课题研究,虽然在提高学生的政治科学习成绩,优化学生行为养成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是教学策略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专业术语,学界对教学实效性的认知也往往不尽相同,特别是政治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的实效性问题更是一个难题。

课题组的研究自始至终都得到防城港市教研室领导、上思县教研室和上思中学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得到学生的密切配合,从而有效推进了课题研究进程,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这有力说明领导重视、师生参与度高是课题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课题研究只是一个良好开端,而不是一个终点,课题组在今后的政治科教学实践中还需艰苦探索,把课题研究成果运用于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并不断地加以完善,努力形成适合山区中学特色的政治教学策略,进而不断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促进山区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本课题研究的负责人是广西上思县上思中学曾勇翔老师)

参考文献:

[1]陈厚德.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卢少军.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

[4]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5]闰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江绍伦.课堂教学心理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

[7]林崇德主编,张奇著.当代学习心理学丛书―学习规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8]陈安福.课堂教学管理心理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德育调研方案篇2

关键词: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德育实效

笔者近三十年的从教生涯,与学校德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担任班主任近二十年,同时先后兼任德育主任、德育副校长等职。长期坚持德育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以期通过研究,逐渐形成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并最终实现德育工作的系列化、课程化,规范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德育创新,提升德育效果。近几年来,学校组织专人开展有关“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效果。实践证明: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是一条提高青少年道德水平和培养道德能力的重要路径,是提升学校德育实效的有效的载体。

一、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是构建学校德育活动系列的有效途径

通过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并邀请省市区教育局德育研究室专家到校指导,学校建立并完善了《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活动方案》。方案中拟出的年度德育主题活动分为三个系列:七年级系列是认识自我、习惯养成教育,突出习惯;八年级系列是青春疏导、学习自信教育,突出挫折;九年级系列是理想职业、感恩家校教育,突出意志。三个年级组结合系列主题又分别进行了子方案的设计,即年级组方案。各班主任再结合本班特点设计每个主题班会方案,即班级方案。这样,就形成了“学校方案——年级组方案——班级方案”的三级方案系列。

在各级方案设计的过程中,为明确思路,形成共识,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反复研讨,共同设计和修订,并通过教师大会宣讲,分发方案征求意见和建议,使各级方案成了全体人员共同智慧的结晶,提高了方案的认可度、接受度。

在实践德育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各班级主动优化活动方案,增加活动内容,验证活动效果,使德育主题活动形式和内容越发科学和丰富,同时,也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现在,我校德育主题活动系列方案已成为学校德育活动组织的基本指针。

二、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是规范学校德育活动的有效举措

在课题的指导下,学校制定了经过充分研究并得到全体教职工认可的德育制度和工作计划;德育处出台了班主任工作制度、德育主题活动方案和安排;其他部门也有相应的德育要求。这一举措,规范了“全员德育”要求,明确了各自德育任务。

其次,加强德育工作的检查和督导。无论是校级德育活动、班级主题活动,还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呈现,学校都有相应的检查、记录、考评、公示和表彰。周周有检查,月月有公示,每学期都有评比表彰。这项工作增强了德育活动的计划性,克服了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不规范行为,保证了每次活动的正常开展,激发了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的积极性,提升了活动的效果。

三、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是培养教师德育工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为提高全体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书籍,为教师征订了多种报刊杂志。同时,共同研究和构建德育主题活动系列的过程,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提高了德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另外,学校把班主任培训作为学校校本培训的一个部分,并将其纳入对班主任考核的范围。学校先后进行了多次以德育工作为主题的校本培训。这些培训对提升班主任的工作技能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这些基础性工作,再辅以检查、考核和表彰等手段,使学校呈现出浓厚的德育氛围。教师德育意识增强,操作规范,还涌现出许多创新性工作案例。教学课上,“寓德于教”已逐渐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全校教师的整体德育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四、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是提升学生道德水平的有效载体

因为方向明确,安排科学,培训到位,考核细致,所以,各项德育活动均得到了认真执行,并且呈现出良好的教育效果。从活动的现场看,无论是班级主题活动,还是学校大型活动,都得到了师生的热烈响应和热情参与;从活动反馈的满意度看,调查统计显示的满意率均为90%以上,部分主题活动满意率达到100%;学生均有感而发,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征文参与率达100%,获奖面达50%以上。

德育调研方案篇3

师德项目以教师专业道德中的三个基本范畴(幸福、仁慈、公正)为专业主题,支持石景山区教育工会已有的“生命·爱·尊重”主题教育活动,以专家专业引领与教师修养促进相结合的方式,将各主题师德教育活动分年度推进,使之成为各学年师德建设的主线,切实推进全区绿色教师队伍建设。项目组主要在专家讲座以及教师自我学习方面提供专业帮助(如编写相关案例手册、推荐有关书籍、参与相关活动等),并协助教委开展相关工作。

本项目的负责人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项目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面向石景山区所有学校推进师德建设工作。就点而言,本项目累计抽取了石景山区12所中小学约230名教师、600名学生进行有关教师幸福、教师仁慈、教师公正的问卷和访谈调查,从而对石景山区的师德现状有一个总体把握。就面而言,本项目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采用主会场与分会场相结合的方式,面向石景山区所有教师开展了三场专家辅导报告。

项目管理与运作

科学有效的管理是保证项目成效的重要保证。本项目主要采取的是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来推进项目工作。

就内部管理而言,本项目主要通过目标管理的方式将三年工作分年度分解,从而为年度的工作提供工作方向和任务要求,确保项目组成员能够在这一总体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其次,以制度的方式明确项目组成员的基本职责和工作要求,确保每项工作有专人负责。项目组根据工作计划的总体安排,将各项工作要求具体落实到个人,并将工作的完成情况作为衡量和评价其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第三,采取工作例会的方式及时沟通和研讨实际工作中所出现的具体问题。一般情况下,项目组固定的工作例会时间是每周三下午,如有特殊情况,调整具体例会时间,但基本上确保每周一次的工作例会制度能够得以落实。

就外部管理而言,本项目主要是协调好以下几个主要关系。

一是与石景山区教委的关系。自本项目启动以来,在石景山区教委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下,项目组建立了以檀传宝教授为核心的工作团队。与此同时,石景山区教委也建立了以工会主席范光辉为核心的领导小组,专门负责与本项目联络和协调各项工作。项目组与教委工会通过多次研讨,确定了三年师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和推进方式。在实际工作中,本项目主要采取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具体而言,项目组主要承担有关师德建设的理论研究与指导、实践调研和有关师德培训材料的研发等工作。教委工会则在师德建设的三年总体框架内,根据石景山区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开展各项常规性的师德教育活动。在这一过程中,项目组与教育工会密切配合。一方面,项目组根据石景山区的师德现状,积极开展相应的理论和调查研究,为石景山区的师德建设理清了工作的思路和重点;另一方面,项目组积极介入由教委工会组织的各项常规性和专题性的师德教育活动,通过对实践工作的参与、观察和指导,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相关的师德建设理论,进而有效增强项目理论工作与实践领域的有机结合。

二是协调好本项目的上下左右关系。就上下关系而言,本项目主要处理好与总项目之间的关系。本项目虽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从整体而言,它只是整个石景山区绿色教育项目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如何保证项目组在独立开展工作的同时能够切实体现和反映绿色教育项目的基本理念,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对此,项目组一方面通过积极参与总项目活动的方式保持与总项目的有机联系,另一方面则加强对有关绿色教育理念和指标的学习,确保项目工作的“绿色教育”属性。就左右关系来说,本项目主要处理的是与其他平行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对此,项目组一方面是通过参与其他项目组活动的方式来加深彼此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平行项目组的研究成果和资料的学习,明确自身工作与其他平行项目工作的关系。

项目举措

本项目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主要开展的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基于绿色教育理念的师德建设理论研究。本部分工作是整个师德项目得以扎实、有效推进的前提性工作。在项目启动之初,项目组成员听取了教育工会以及相关教师的介绍,对石景山区师德建设的现状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在此基础上,围绕石景山区师德建设已有的做法和经验,从理论层面进一步理清具有石景山特色并反映绿色教育核心理念的师德建设主题。经过项目组成员的多次研讨,确定了石景山区师德建设的核心主题:幸福、公正与仁慈。在此基础上,项目组与教育工会一道多次讨论,形成了项目工作的基本框架,即围绕师德建设的三大主题,采取专家引领、教师自修与活动推进的方式分年度逐步进行。

第二,石景山区师德建设的实践推进。在进行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项目根据与教委工会共同研制的工作计划,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师德教育活动。

石景山区师德状况的现状调查。在为期三年的工作中,项目组每年都围绕当年师德建设的核心主题,对石景山区部分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开展有关教师师德现状的调查研究。

石景山区师德教育的专家辅导。在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项目组认真分析了当前石景山区师德现状的特点、问题及其存在原因,以此为依据,约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开展了相应的师德教育活动。

研制师德典型案例手册。为确保专家辅导工作能够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项目组围绕年度师德建设主题,汇编了相应的典型案例并进行了点评和分析,以此作为教师日常师德学习和反思的文本。

常规性师德教育活动的开展。教育工会部门在项目总体框架下,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如教师健康活动年、教师才艺表演、教师教育故事征文等,在生活中切实推进教师道德的全面、和谐发展。

师德教育读本的编写。项目组与教委工会根据三年工作师德建设的实践经验,共同协作、正在开发以石景山区教师实际情况为基础的师德教育读本,从理论、经验、案例、方法等几个层面勾勒了现代师德教育的培训材料。

项目取得的成效

本项目在将近三年的工作推进中,取得的成效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物化的成果;二是实践的改进。

第一,项目的物化成果。项目的物化成果主要表现在这样几方面:

初步完成了较为科学、专业,且具有绿色教育意蕴的师德教育框架体系。本项目经过近三年的努力,从教师幸福、教师公正和教师仁慈三方面勾勒出了较为科学和专业的师德教育框架,并在石景山区进行了实践研究。就现阶段的工作而言,这是国内相对系统化和专业化的师德教育体系。

完成了石景山区师德现状的完整调查报告。在这三年中,项目组分别完成了石景山区教师幸福、教师公正和教师仁慈的现状调研,从而从整体层面对石景山区的教师师德现状有了一个较为科学和清晰的描述。不仅是本项目各项实践干预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为石景山区教委在师德建设的制度设计、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现实素材和参考。

完成了师德教育的案例汇编。在开展现状调研以及理论辅导的同时,项目组围绕教师公正、教师幸福、教师仁慈这三个核心主题,分别选取了其中有代表性的10个案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以此作为教师日常学习和反思的素材。

发表了若干师德教育的学术论文。本项目坚持以科研的方式推进实践的发展。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项目组成员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科研工作,形成了有关师德教育若干论文,在《教育学报》等刊物上公开发表。

第二,就实践改进而言,自本项目开展以来,石景山区教师的师德素养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在观念层面,广大教师通过专家的理论引领,对教师幸福、教师仁慈以及教师公正的内涵有了较为准确的认识,并能够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反思,完成了多篇教育反思故事的文章。

在工作层面,大部分教师能够在工作中依据师德建设的三大主题:幸福、公正与仁慈,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关系,并根据典型师德案例手册所提供的范例,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加以创造性应用,促进了教师德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德育调研方案篇4

1、90年代初的献“五心”活动。衷心献给事业,诚心献给同事,爱心献给学生,放心献给家长,专心献给自己。历时三年多的时间,涌现出方淑玲、李世兰等典型和全国劳模关英霞。

2、90年代后期结合全市塑形工程对老师重点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涌现出十佳教师、十佳校长李秀华等典型。

3、20世纪初开始的“三树两做”活动。

4、20*年开始的“阳光师德三步曲”。(阳光师德感召我、阳光师德伴我行、阳光师德我引领三步)。

5、20*年强调师德建设新突破,开展“智慧好办法”的积累活动,效果不错。

6、20*年新时期师德内涵的研究:从智慧班主任入手,做了细致思考,确定爱的力量,做智慧型教师,培养创新精神,形成教育的个性风格,强调德技双馨。体现在爱的力量,智慧积累和教育个性风格三个板块;

3月24日在市师德建设年动员会上只展示了第一板块《师爱的力量》。

二、经过一系列活动,在年前年后的调研讨论中研究出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形成问题

1、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2、社会环境影响使教育过程中师德引领不充分。金钱、虚荣心的诱惑,优秀典型树的少。

(二)教师方面

1、职业倦怠:表现在不紧张、不规范、自我约束力不强,不求上进。

2、教育界本身对师德的思考不足,教书匠的现象严重。(教师补课现象:只教书,没有育人)

三、综合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师德建设问题重点应该关注教师个体单位的发展,也就是每个人的发展。培养教师的专业个性,挖掘师爱的本能,丰厚师德底蕴。确立了*区教育局2009年工作重点:关注教师个体单位的发展,培养教师专业个性成长,挖掘师爱的本能,丰厚师德底蕴。

四、结合师德建设年方案,联系区实际情况制定并下发了《*区2009年师德建设暨“岗位明星”评比活动方案》文件。(解读此文件)其实,为了更好的落实师德建设工作,在准备之冬就下发了《*区教师师德考核评价暂行办法》和《*区教师师德考核评价暂行标准》两个文件。3月18日进行了各校网站评比,网站中的教师风采,德育之窗等栏目为师德工作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台。各校网站与*区政府网、*区教育局网都进行了连接。

(一)确定此方案的三个优点。

1、主任、班主任(低段、高段)、科任四岗评选,使每位教师都参与。

2、要求各校结合学校全面管理来落实活动方案,使师德建设好操作,既有校级明星、又有区级明星。

3、四个岗更好的促进了教师专业个性的成长,形成教师教育上的个性风格。

(二)实施渠道:

1、通过考核手段、重点以学校考核评比为准。

2、通过全区评选机制,激励教师德技同进,树立典型。3、通过社会督评,加强行风政风建设,办人民满意学校。

最终目的将反馈在学生身上,在学生身上体现师德魅力。今天上午为迎接市调研推进组召开的座谈会,市领导因开会没有到,但我们也没有放过这个机会。用了2个多小时的时间各位校长、德育校长进行了师德建设工作落实情况和收获交流,效果很好。如:中华路小学的抓住“十个重点”,五个结合等。于局长认真倾听对优点给与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建议。最后提出了四点要求。

德育调研方案篇5

1.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资素质。4月15日下午,园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太仓市教育局、太仓市教育工会共同下发的关于贯彻落实中心血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五项制度、加强教师职业奥德考核的意见”具体内容为“师德建设五项制度和十个禁止”以及“太仓市中小学教学事故处置条例”园长主持了本次会议,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建立完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五项制度、强化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希望全体教师坚持奉行优良的师德,争优创先;并对党员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发挥好个人能动性、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全体教师共努力,完善校本师德规范守则,将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和惯例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力求师德师风教育取得实效。充分展示当代教师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

2.为了贯彻落实“践行师德。结合中心动员大会要求,先后在园内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首先宣传栏里公布幼儿园师德许诺书和党员教师师德许诺书,接受家长、同行、社会的监督;党员教师带头帮扶教师与幼儿,将关爱深入群众;并开展谈心活动,走进幼儿,走进家庭,解所需。其次把“践行师德,创先争优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标语悬挂在幼儿园最醒目的地方,口号声声,标明牌楼幼儿园全体教师的责任与决心;口号高昂落在教师肩上的则是轻飘飘的责任。从我做起,让师德闪耀!

3.对照省示范优质园评估标准。针对细则,发现问题随时补充和调整,做好资料积累工作。

4.加强半日活动调研。园于年4月18日、19日上午由正副园长、保健老师、年级组长组成的调研小组,兵分三组,对各班进行了本学期首轮跟踪式半日活动调研。本次调研的目的解教师能否有效地将《一日活动组织规范》落实到各个环节中,提升教师的教育观念,规范一日活动组织行为,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从而提升保教质量。调研组成员从早上7301130围绕以下几个项目展开:一来园活动。二户外活动和户外体育锻炼活动。三盥洗点心喝水。四教学活动。五自主性区域活动。六餐前准备。调研活动结束后,调研组成员能及时将调研情况反馈给执教老师,由执教老师记录调研组反馈意见。4月27日下午1300调研组成员集中交流汇总调研情况。通过园本调研,欣喜地看到园各班保教工作、惯例方面有一种良好的势态及教师在业务方面的生长;同时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园本调研结束之后,将做好一些后续工作,针对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以此作为下阶段的中心工作来抓力求使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5.做好固定资产信息登记工作并上传到中心。

6.做好督查指导工作。为了进一步提高课程审议和集体备课质量。中班组教师能在组长的引领下,能结合自己执教情况,结合主题目标、集体教学、区域活动、角色游戏、环境创设等几个版块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反馈,针对问题提出整改措施。集体备课活动中,教师们能做好一备,先预习教案,再在分析教案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及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再在集体备课活动中以说课的形式向教师们介绍每节课的活动流程,针对重点和难点提出有效的解决战略。周课程计划的前审议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半日活动的安排不够合理。

二是整个活动计划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三是领域定位掌握不够。针对以上问题。使得周课程计划制定的更合理、更严谨,体现层次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学科之间前后课程的设置没有活动中做好周课程计划审议督查工作。

二、教育教学

1.结合主题。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2.提高教师设计教案的能力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幼儿的思维,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均能得到发展。

3.搭建一个展示、学习、交流的平台。促使青年教师快速生长。

4.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学质量。4月19日下午,牌楼幼儿园新教师参加中心“小荷杯”优质课评比活动的内容与月初试上后,进行甄选研讨。活动为老师的中班语言活动《小兔子开铺子》以及老师的中班语言活动《魔盒》两个活动都能够从幼儿出发,充分考虑幼儿的生活经验与知识架构。研讨过程中,两位新教师进行说课,剖析活动的优缺点后,座老师们各抒己见从活动选材内容到幼儿积极性再到教学方法、环节、提问、教学具的运用等方面提出了有理有据翔实的建议。随后业务主任老师总结了两个活动的共性问题,为新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起点,相信年轻的老师们定能够开出绚烂的业绩。

1.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一位是见习期教师另一位是执教一年教师本次活动的宗旨是

2.跟踪督查。提高教学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备课是关键,为了进一步了解教师对教案的执行力,四月初对大(2班个别教师进行了随机督查,主要看教师通过集体备课之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成度,师幼互动、教师的提问、幼儿的主体性等,观后发现了很多问题:一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对教材的掌握和理解不够;二是活动层次不清晰,未突出重点;三是教学观念陈腐,阻碍了幼儿的发展。针对问题检查了教案,目标的制定、教具的准备和过程的设计思路非常清晰,结果发现教师不熟悉教案。而后与执教老师进行了沟通与交流,并对教案稍作了调整,大(1班再次执教,结果效果截然不同,幼儿的主体性得到发挥,乐于动脑、提问、思维活跃。可见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集体备课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关键性问题看教师如何有效地掌握教材和组织实施,一课二上不只能提高教师的执教和反思能力,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3.开展网络研讨活动。提高理论素养。角色游戏组学习“如何实现角色游戏和主题活动的结合”科学组学习“围绕在科学教学中遇到困惑”艺术学科组收集小中大年龄段幼儿音乐欣赏的乐曲,同时下发理论资料“如何开展幼儿园音乐欣赏组织活动?要求教师在自学的基础上并在博客上回复交流。通过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让教师有所得。

4.加强“六认真”检查力度。要求教师严格遵守《教师六认真工作》考核制度,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和习惯,提高保教质量。

5.组内讨论和设计早操竞赛的相关表格。

6.做好对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参与太仓市角色游戏观摩研讨活动。

7.组织教师参与教学基本功竞赛。选拔老师参与太仓市教学基本功竞赛。

三、教育科研

出台“十二五”课题方案初稿。

四、环境创设

1.出好第二期卫生保健之窗《幼儿的心理健康》和《教师的心理健康》

2.出版“春季污染病防控知识”宣传橱窗。

五、平安保健

1.做好肥胖儿、体弱儿身高体重的丈量工作。

2.做好保育员业务培训。4月7日我园保健教师组织园内的五位保育员开展第二次业务培训活动。培训的主要内容围绕:幼儿园的卫生与消毒工作”各位保育员们能积极参本次培训活动。保健老师让她交流自己平时在卫生消毒工作方面的一些做法,针对她做法保健老师进行了操作技能的辅导,并对以后的卫生消毒工作提出了进一步要求。

3.全园开展防火紧急疏散演练。4月14日下午在按计划开展一次防火灾演练活动。对演练活动中各班的执行情况保健教师及时贴出“演练情况反馈”以促使各班教师和幼儿在以后的演练活动中动作和要求更规范和迅速。整个演练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分钟时间。真正维护我珍贵的生命!

4.加强晨检和各项卫生消毒工作。各种污染病和多发病的高发季节,为此,园特别加强了晨检工作,增势班级复查环节,保教人员对幼儿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家校通短信的方式要求家长做好接送途中孩子的防寒保暖工作,提醒家长不要过早给孩子穿春装,一定要根据天气情况给孩子穿合适的衣物。同时经常督促保育员一定要做好教室的开窗通风工作、班级各物品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

六、家长工作

1.为了充分发挥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整体效应。请各班家委会委员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在班级家长中展开调查:一教育教学;二家园联系;三家教宣传橱窗;四幼儿膳食方面等。从家长征集的意见中可以看出,家长们能实事求是地反映一些情况,对我园在管理方面的优劣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也提出了一些金点子。为召开家委会提供了一些参考依据。

2.召开园级家委会会议。年4月15日星期五下午。举行了幼儿园新学期首次家委会代表会议。会上,园长与业务园长老师分别介绍了幼儿园的工作情况及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方面的作用。委员们解了幼儿园的工作计划,感受幼儿园工作的复杂和细致的同时,也明白了幼儿园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的原因。说到家长参与家委会的体会时,成员们踊跃发言、气氛热烈,大家对幼儿园的工作给予了充沛的肯定,并谈到家委会工作的重要性。家长们热情对幼儿园是一种鼓舞,也促使老师们更好的开展工作。会后,与会人员一同前往新园建筑工地观赏。委员们看着正在新建的一间间宽敞的活动室、听着园长对新园硬件设施建设的介绍,感到非常的满意,并对创建新园环境产生了美好的愿望。家委会的召开,调动了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积极性,增强了家园之间的联系,相信在家园的密切配合下,工作将会开展得更加顺利,更有成效。

3.围绕主题“祖辈配合小辈教育孙辈是难题”各班举办一次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如今对幼儿的照顾不少来自于祖辈。各班在4月29日对祖辈家长举行了关于《祖辈如何配合小辈教育孙辈》专题讲座。首先从隔代教育的优势和隔代教育的缺乏以及引发的问题 入手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之后针对隔代教育中普遍存在问题,对祖辈家长提出了配合小辈教育孙辈的几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和孩子的父母应相互沟通,统一认识,择善施教;要注意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与孩子父母协商建立必要可行的规则,同时也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和独立性;要合理对待孩子的需要;要引导孩子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要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要爱得适度等。此次祖辈家长专题讲座,不只让祖辈们与老师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同时也让祖辈家长们感受到爱是一种情感,一种需要,更是一种教育;但一定要理智施爱,爱得有节,爱得有利,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存在问题:

1.教师分析教案的能力欠缺和对教案有效落实欠佳。

2.周课程计划安排不够合理均衡。

3.幼儿惯例意识较差。

下阶段努力方向:

1.组内开展一课二上活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结合教学案例。切切实施提高教师分析教案的能力和设计教案的能力。

德育调研方案篇6

根据《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印发国培计划----湖北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2012)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受市教育局委派,荆门11人赴黄石八中挂职学习一个月。作为一名校长,我深知这次学习培训机会来之不易。为了增强学习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切实保证学习效果,真正达到学习先进经验,提升个人管理水平,学有所获,学以致用的目的,特制定个人挂职培训行动研究方案。

一、培训学习目标

本次挂职锻练学习时间一个月,在黄石八中全方位考察、学习学校的管理与教学。我们带着自己平时工作的困惑,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学校的办学思想、队伍建设、教学教研、德育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一系列管理流程,从中得到经验与借鉴,反思与运用。结合自己平时在学校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虚心向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请教,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管理水平。

二、培训学习内容

1、听取专家讲座《行动研究的特点与策略》,观摩学习行动研究的案例及专家点评视频,拟写一份行动研究方案。

2、听取主题报告《八中校长介绍八中办学理念》、黄石八中管理者作“我所了解的八中”专家发言、教师代表谈对八中“务本乐学”办学理念的感悟;调查八中办学思想支撑下的教育教学行为和黄石其他初中办学理念下的教育教学行为;反思自己学校办学行为,初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

3、听取《黄石八中三大队伍建设的策略与路径》;干部谈体会、党员谈体会、教师谈体会;调研八中三大队伍建设和其他初中学校三大队伍建设;反思自己学校的三大队伍建设,初步形成自己学校三大队伍建设的策略与路径。

4、听取主题报告《以教立研显特色,以研促教创高效-----黄石八中以“教、学、练、评四合一”为载体的教学教研改革的实践与研究》;专家发言《抓细节管理,促有效教研》;专家发言《“四合一”教改感悟》。参加八中教学教研的常规工作,参与各学科组教研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推门课、集体备课、说评课等活动,写出调研报告。外出参观黄石城区其他初中和市区一级教研单位,形成自己将在本校实施的教研教改课题。

5、听取主题报告《八中的德育特色》和教师代表结合八中德育特色发言;调查八中办学理念下的德育特色和其他初中德育特色;反思自己学校德育特色,初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德育特色。

6、听取专题报告《八中校园文化建设与培养》和八中教师谈学校文化的感悟;参观黄石其他学校的校园文化,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理念。

三、培训学习措施

1、多观察,早融入。

尽快熟悉黄石八中的基本情况,如办学思想、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方面的主要特色,培训过程中,主动虚心的向学校校长和老师学习,认真参与学校的管理,积累各项管理的技能,不断充实自己。

2、多参与,重积累。

参与挂职学校的各种会议、活动,能参加的尽量参加,如行政例会、年级组会议、德育和教学线的专题会议,各项主题活动,家长会,主题班会,教师的公开课等。通过学习、体验、反思、感悟、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水平。

3、多听课,勤交流。

本次挂职学习,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所以我们力争每周至少听四节课,每次听课后要主动进行请教和交流。

4、多学习,重反思。

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争取在这次挂职期间阅读两本以上的教育管理和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并写出学习笔记。结合自己观察、学习的相关经验,对照在原校时的一些做法进行反思。

5、多交流,重研讨。

定期小组研讨。采用多种形式与在黄石学习人员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交流与讨论,相互启迪,利于消化吸收。

四、培训研究专题

1、办学思想的凝炼

2、校园三大建设的行动策略与路径

3、教学教研的改革与实践

4、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与创新

5、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培养

五、培训学习作业

1、制定个人行动研究方案

2、参加党政联席会和行政办公会的体会

3、完成办学思想的个人学习日志

4、完成“四合一”课题模式的调研报告

5、完成三大队伍建设的个人学习日志

6、完成校园文化的个人学习日志

7、撰写个人研修总结

德育调研方案篇7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因此,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十分关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品德的培养,道德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倍受重视,从而促使品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均进行了调整。为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适切性,力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体现阶段性,由低年级体验性活动逐步向高年级反思性活动推演。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将品格教育列为各国教育应进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1996年美国的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1997年总统的《国情咨文》都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英国在1999年9月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肯定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

我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从1981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一) 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体谅模式等,对于这些模式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借鉴,使其成为我国品德课程改革的推动力量。国内现已被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体验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实验区应灵活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任何一个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进行阐释,因此,在小学品德教育中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应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将德育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儿童品德培养中,并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新教材的编写和实施 新教材是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又是教学实践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课题将借助新教材推动实验区的课程改革,同时积极吸取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推进新教材的编写,使实验区工作和教材的编写实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 对品德课程本质特征研究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德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新进展

(2) 现阶段品德课程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

(3) 适合我国国情的品德课程的构建方式

2、 小学品德教材编写研究

(1) 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的研究

(2) 教材的形式问题研究

(3) 教材综合资源体系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3、 小学品德教材实施研究

(1) 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新教材与生活性特质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主动参与、自主建构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完全生命投入、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民主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2) 教材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教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对教材的评价

学生对教材的评价

不同实验区对教材的评价

4、 评价研究

(1) 品德评价的理论研究:

品德评价的本质研究

品德评价的基本理念研究

品德评价的功能研究

(2)品德评价实施工作的研究:

明确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收集和分析数据与证据

设计评价工具

明确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四)品德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本课题将探索有效师资培养和培训的内容、途径,提升教师的品德课程开发参与意识,确保培养培训工作与新教材开发实施的同步进行。

(五)品德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被列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和课程形态,在品德课程开发中也应突出地方品德课程和校本品德课程的有效开发,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

1、 品德地方课程的开发

2、 品德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品德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品德课程资源是品德课程建设的基础,除去教材以外,还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多种资源。

1、 品德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2、 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七)品德课程内部以及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1、《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的衔接研究

2、小学品德课程与中学品德课程的衔接研究

3、 品德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三、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由于我国的课程开发一直存在"大一统"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关于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虽然国外已经有一些相关研究可以为我们借鉴,但对于国内课程领域的研究而言,本课题的研究是全新的,我们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研究涉及品德教育理念、品德教学、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角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育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以期填补我国课程研究领域的空白。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促进我国教材开发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丰富性,增强教材的适应性,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研究方法

(一) 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二) 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三) 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四) 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五) 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六) 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XX年12月,开题会。

XX年1月~XX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XX年3月~XX年6月,各

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XX年7月~XX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二) 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 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五)典型课例集

(六)品德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精选集

(七) 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八) 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九) 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十) 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十一) 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十二) 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XX年12月,开题会。

XX年1月~XX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XX年3月~XX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XX年7月~XX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三) 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 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五)典型课例集

德育调研方案篇8

关键词:法学“双轨制”;国家考试;法务实习;职业培训;法学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86-04

一、引言

德国近代法律体系是建立在查士丁尼《学说汇纂》的基础上,并由萨维尼、胡果、普赫塔等法学家创造发展而成。其法律在立法技术上坚持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精确的法律用语,因此,对法律从业者的演绎推理能力和法学语言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相应地,德国法学教育的中心任务之一便是对法科学生的这些能力进行培养。德国任何一个法律工作者在正式从业之前不仅要经过大学基础教育和两次国家考试,而且要经历长达2年的实习期,这种严格的“完全法律人”培养模式,便是德国独树一帜的“双轨制”法学教育制度,以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为核心。但这种以培养“全能法律人”为目标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德国业已成为备受争议的改革焦点之一。早在1996年改革观点就认为,一味追求“通才型”人才的教育模式缺乏灵活性,法学教育应当重在实践训练,而不仅仅是培养“法官型”人才,不应过分注重“司法”。此外,德国法学课程的设置也没有跟上欧洲一体化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势,教学内容已不适合现今社会对于“国际型”法学人才的需求。鉴于此,2003年7月1日生效的《法学教育改革法》对德国“双轨制”法学教育制度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力图改变此前以司法审判为核心的教育方向并强化法律学习的国际化方向。

二、德国法学“双轨制”教育框架

在德国法学教育制度领域中最重要的联邦法律是《法官法》,除此之外,还包括《律师法》及《高等教育框架法》。《法官法》第2章第5条对法官的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德国《法官法》第5条规定,法科学生取得法官资格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首先在大学完成法学专业学习并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二是之后完成法务实习并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即德国法学教育的基本阶段包括大学法学教育和法务实习期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结束需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第二阶段结束需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

(一)阶段一:大学学习与第一次国家考试

1.法学教育阶段。德国《法官法》第5条a第1款规定,法科学生大学学习时间为三年半。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法科学生需要要经过四到五年的学习。课堂学习阶段又分为两个部分,包括基础教育和重点教育。基础教育时间为4个学期,法科学生一般要完成民法、刑法、公法、诉讼法等方向的必修基础理论课程;重点教育阶段需要5个学期或更长的时间,在此期间法科学生应确定自己的重点研究方向,并在此基础上选择该方向的必修及选修课。

除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外,根据《法官法》第5条a第3款,大学的课程内容还包括行政管理实习、审判实习和法律咨询服务实习。实习不能少于3个月,且不能占用课堂时间。

所有课程及大学学习期间的实习完成后,法科学生便可申请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没有接受过法学专业大学教育的申请者,不能获准参加司法考试。

2.第一次国家考试。德国的司法考试分为两次:第一次国家考试和第二次国家考试。第一次国家考试标志着大学法学基础阶段的结束,如通过便可以认为法科学生已成功毕业,表明该学生具备了从事法律职业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可获得相当于研究生水平的学位证书。第一次国家考试由两部分组成:州举办的国家统一必修课目考核(占总成绩的70%)及由大学组织的重点研究方向考试(占总成绩的30%)。考试主要考察法科学生掌握民法、刑法、诉讼法和公法等课程基础知识的情况,包括笔试和口试。笔试以案例分析为主,但也有理论知识的考核。口试的范围涵盖与笔试基本一致,即也包括民法、刑法、诉讼法计公法等课程。

国家考试由设在州司法部的州法律考试局主持,考试局主席和副主席由职业法官和高级行政官员出任,其他成员由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行政人员、大学教授、高校讲师充当。考试局下设考试委员会负责具体考试工作。

学生只有两次考试机会,如果两次均未通过,便意味着该学生再无缘从事法律工作。

(二)阶段二:实习期与第二次国家考试

1.法务实习阶段。已经大学毕业的法科学生,不能直接申请第二次国家考试,德国法律要求其首先必须以准法律人的身份在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或律师事务所等单位进行法务实习,一般不少于两年。在实习期间,法科学生要在检察官、法官或执业律师的指导下熟悉法律业务、掌握法律工作方法,甚至承担具体法律实务。

《法官法》第5条b规定,实习单位包括必选和自选两类。必选单位有法院的民事审判庭、刑事审判庭或检察官办公室、行政部门和律师事务所。自选单位则由实习生在法律规定的30个实习单位范围内自主选择,通常有联邦或州立法机构、财政法院、行政法院、劳动法院或社会法院、公证处、企业、国际、国家间或外国培训机构或外国律师事务所等实习单位。每段实习完成后,单位的实习指导者会出具表明该学生成绩、实践能力、专业知识及研习状态的证明,之后由州法院院长综合该生各阶段的实习成绩,得出总分数。

2.第二次国家考试。第二次国家考试标志着法科学生法律学习正式结束,同时也被看做是法律从业者的任用考试,通过后才有资格申请从事检察官、法官、行政人员、大学教授及律师工作。

第二次国家考试也包括笔试和口试。和第一次国家考试相比较,第二次国家考试的笔试内容更加专业化,更多考核相关部门法的内容,特别是在实习单位所学到的实际知识。口试的形式与第一次国家考试也不相同,不再是由大学法学教授,而是由法官、检察官和行政官员主持。

第二次国家考试比第一次国家考试的考核难度要低很多,主要考核法科学生在法务实习期间是否达到了实习的目的,重点考察的是学生的法律适用技能。考试范围包括必修课程科目和由申请者自己选择的重点课程科目。必修课程通常包括民法、劳动法、公法等;重点科目一般包括国际民事诉讼法、国际私法、破产法、经济管理法、股份公司法、证券法、卡特尔法、竞争法、社会法、税法等。

第二次国家考试也只有一次补考机会。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的法科学生,即具备了申请法官、检察官和高级行政官员的职务的资格。

三、德国法学教育改革之争论

早在1996年德国律师界和司法部就开始对法学教育提出诸多改革意见,认为现行法学教育存在过于强调司法纠纷处理及不适应国际化发展等弊端。首先,德国的法学教育太过于注重“法官培养”,而忽略了法律服务、法律咨询等“律师素质”的训练,且事实上,德国法科学生有高达80%左右在毕业后都选择从事律师工作,但学生在教育中所获得的职业指导却非常有限。其次,随着欧洲范围内法律一体化以及全球合作的发展,欧盟法及国际法律制度对于各成员国具有重要意义,但德国的法学课堂重点限于德国法的知识内容,很少涉及超国家的法学内容,关于法律关系国际化和欧洲一体化的教学内容应该得到充实,且法律外语也未列入必修课范围,不利于德国国际化法律人才的培养。

在德国关于法学教育改革的争论主要体现在两份草案的出台上。2000年秋德国各州司法部在布鲁塞尔司法部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德国《法学教育改革法》的“州立法草案”,2001年9月27日该草案提交德国议会。与之相对的另一项草案是由德国社民党、BueNDIS90及绿党提出的“联合草案”,该草案于2001年10月17日上交议会,被认为是改革德国法律教育制度的另一种方案。两个草案在虽诸如法学教育应更偏向律师执业训练、应加强选修课的地位、各高校法学院应形成自己的特色学科和研究重点、法律教育中应融入一定的技巧训练、法务实习日程安排应更加灵活等方面基本达成共识,但分歧也是明显的,主要体现在:

第一,“联合草案”认为法律外语应作为必修课,而“州立法草案”则认为法律外语的重要性尚未达到这一程度,设为选修课即可。

第二,“联合草案”认为大学理论学习阶段的必修课成绩应占到第一次国家考试的至少50%,而“州立法草案”则认为只占25%。

第三,“联合草案”认为所有法科毕业生,都应当在律师事务所完成为期12个月的实务培训,而“州立法草案”则认为在一年的“必修实务期”后,可以让实习学生自由选择第二年实务培训的地点,如可以是法院、律师事务所、行政署等。

四、德国法学教育改革最新立法

根据德国联邦参议院的决议,2002年3月21日审议通过的《法学教育改革法》于2003年7月1日生效。其立法改革的方向是鼓励法科学生拥有“交叉”的知识体系。一方面要保证“通才教育”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另一方面也要传授实务操作意义上的技能。同时,在“欧洲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德国的法律人还应该拥有专业的“操作技巧”和“语言能力”。

《法学教育改革法》的主要是针对德国《法官法》和《律师法》进行了修订,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根据《法官法》第5条第1款,第一次由国家考试由重点科目考试及国家必修科目考试两部分组成。法科学生在完成大学阶段的法学学习后,不再参加由国家(即各州)举行的国家考试,而是参加不同性质的两种考试:一是由国家举行的考试,内容仅涉及必修科目;二是由各大学自行举行的“大学考试”,内容仅涉及选修科目;

第二,根据《法官法》第5a条第2款第1句,法律学习的内容应有“必修科目”及“选修科目”。即各大学法律院系享有确定选修课范围的自,通过加强学生在选修课领域的学习,首先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专长来安排学习,其次各大学法律院系也可以凸显自己的“教学特色”。

第三,根据《法官法》第5a条第2款第2句上半句,法律外语将可能成为德国法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但各州拥有确定考察外语的形式的权利。

第四,根据《法官法》第5a条第2款第3句,法学必修课包括民法、刑法和行政法的核心部分,诉讼法、欧盟法、法理学、法哲学、法制史和法社会学基础知识等。

第五,根据《法官法》第5a条第3款第1句,法科学习内容的设定应考虑在司法、法律咨询和法律行政中重要的素质培养,包括谈话技巧、法庭辩论、仲裁、调解、修辞与口才、调查和交流等能力。

第六,根据《法官法》第5b条第2款,法务实习应在自选地点和列举的必修地点进行:地方法院民庭、检察院或法院刑庭、行政署、律师事务所。此外,《法官法》第5b条第4款第1句规定实习期限为:除律师事务所实习至少为9个月外,其他实习地点的实习至少为3个月。

第七,《律师法》调整的地方仅为第59条第1款和73条第2款第9项,即律师事务所应参与对法务实习的教育和培训,并对实习生给予指导、训练,并给予接触和处理具体案件的机会。

综上,德国此次法学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在保留法学教育“双轨制”的前提下,对现行体制的诸多领域进行程度不一的改革,核心举措包括授予各大学选修课的自主设置权及考试职权、重视法学教育的国际化方向、强化律师职业教育及增强法务实习的灵活性。

五、德国法学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重视法务实践

尽管从历史上看德国法学“双轨制”教学模式已经延续了很长时期了,但最新的《法学教育改革法》却将其保留保下来,这表明德国法学教育仍非常重视实践活动,遵循“法学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具体看,德国的法学教育无论从本科阶段的实习安排,还是从两次国家考试之间的法务实习,都凸显了实践训练的重要性:首先,在大学的法学教育阶段中,法科学生必须完成3个月的实习,这是第一次实践活动,而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后的两年法务实习则是第二次实践活动。虽然德国的法律教育的确很耗费时间,但事实是――德国的法律人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都享有良好的声誉,德国旧模式的优势在于――教学质量和长期的专业训练保证了毕业生的高素质。

而我国现阶段的法学教育基本维持单一的院校教育模式。大多数大学的法学院仅为学生设计两到三个月的实习时间,还没有设立类似于德国法学教育中的法务实习制度。此外,我国法科学生在整个实习期基本固定在同一单位,没有像德国那样要求学生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行政机关、公司企业等地轮流实习。我国应学习德国的先进教学理念,加大大学法学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力度,使我国法科毕业生真正具备了胜任司法工作和各项高级管理工作的能力。

(二)注重职业技能培训

德国法学教育改革的最强动因就在于希望能够改变过去大而全的以法官为职业导向的教育模式,积极突出法学教育的职业性和实务性,使法学教育目标与学生的职业导向协调一致。由于德国传统的法律教学对律师或企业法律顾问的职业要求关注过少,因此,最新的改革要求在法科学生的学习课程中应当还纳入法律行政和法律咨询等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法庭辩论技巧及调查和交流等能力。

应该说,具有良好法律素养的法律工作者应当善于把握争端各方的利益诉求,并通过交流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德国高校在结合法科学生从业实际的情况下适时调整了法学教育的目标与方向。而我国目前法学本科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职业指向还存在不相适应的情况,高校法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注重课本上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学生接触到具体的事例和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而缺少充分的实践技能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三)与国际法律制度接轨

面对欧洲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德国大学开始改变过去以介绍德国法律知识为主的授课模式,在教学内容中增加欧洲法及世界各国法制内容;同时以强化国际方向为目标,将有关国际法后外语法学课程也列入学习的科目之中。我国作为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对国外法律制度的学习应当成为我国法学教育内容的应有之义,但纵观我国各大法律院校,在课程内容中少有体现世界其他国家的法律制度及国际间法律制度。从培养“国际化法律人才”的角度出发,我国的法学教育应加强国际法制的教授,在法学课程的设置上与国际法律制度接轨,让学生多了解本国以外的法律语言和制度。

(四)课程设置灵活

虽然从总体上看,大陆法系法学教育均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及对抽象概念和原理的解释和分类,但较之于中国,德国的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课程设置更加丰富,体现了教学互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其课程种类主要由讲授课、学术讨论课和练习课组成。其中讲授课以系统讲解某门课的基本原理为主,学术讨论课则是以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为主,即“研讨式”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练习课则是以分析具体案例为主,训练法科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而我国法科学生本科阶段的绝大多数课程都是讲授课,有些高校硕士生阶段也很少开设研讨课。我国高校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改革法学教育教学,应当增强现行法学教育学科设置的灵活性与科学性,变“喂养型”、“传知型”法学教育为“觅食型”、“育才型”教育,同时转变“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的教学思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包括加大案例教学法的力度,解决过去教学脱离实际导致学生缺乏具体的实践操作能力的难题。

(五)严格法律人才培养制度

在德国,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在宪法里是作为一项基本权利加以规定的,因此法学教育遵循“宽进严出”的原则。只要拥有高级中学毕业考试证书,每个高中毕业生都可以申请进入高校法学院学习。但德国法学专业的淘汰率也是相当高的,要顺利就业除了要按要求修满学分、完成法务实习以外,还需要通过两次国家考试。虽然德国法科学生的学习压力巨大,但这也保证了法律职业队伍的基本素质,没有接受过正规大学法学教育的学生是不允许从事法律职业的。

而我国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严重脱节。法学专业在我国各类院校中广泛设立,高等法学教育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专科学习时间为2~3年,本科为4年,研究生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阶段,学习时间各为2~3年。在理论教育期间,学校大多安排2~3个月的实习时间。此外,每年培养的法学专业毕业生数量庞大,而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仲裁员等所需的人数非常有限,法科学生在毕业后大多都没有从事法律职业,而是走向了普通公务员、一般文职人员等非法律职业工作岗位。和德国不同的是,我国的法律职业者不必一定经过法学教育,只要通过国家司法资格考试就有进入法律职业的可能。鉴于此,我国应强化法学教育的专业性,对法律从业人员应实习严格的准入制度,规定接受过正规法学教育的法科学生作才有资格从事法官、检察官等法律职业。

参考文献:

[1]葛晓莹.德国大学“统一化法律人”培养模式及教学特点[J].中国大学教学,2008,(11):92.

[2]欧阳芬.德国法学教育改革最新动向[J].德国研究,2003,(3):66.

[3]种若静.试论德国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的协调统一[J].中国司法,2007,(10):102.

[4]郑永流.知行合一 经世致用―――德国法学教育再述[J].比较法研究,2007,(1):92.

[5]李道刚.德国法学教育述评[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9):130.

[6][德]Peter Gilles,Nikolaj Fischer.2003年德国法学教育改革法――兼德国新一轮论法学教育改革论战[J].张陈果,译.《司法改革评》,2007,(3):203.

[7]邵建东.德国法学教育最新改革的核心:强化素质和技能[J].比较法研究,2004,(1):111.

[8]刘毅张陈果.德国法学教育访谈[J].社会科学论坛,2007,(3):102.

[9]赫尔塔・多伊布勒-格梅林.德国法学教育的新动态――国际化、调解和斡旋[J].中德法学论坛,2003,(00):86.

[10]邵建东.德国法学教育制度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法学论坛,2002,(01).

[11]陈兴宏,戴谋富.论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的性质[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01).

上一篇: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趋势范文 下一篇:公路两侧绿化实施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