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计算规则范文

时间:2023-12-29 17:15:49

初中数学计算规则

初中数学计算规则篇1

【关键词】 会计; 数学; 计算机

一、前言

初级会计学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讲解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实务,主要内容包括总论,会计科目、账户和复式记账,销基本业务的核算,资金来源和财务成果的核算,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财务报告,账务处理程序,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规范体系等。由于学生尚未完成高等数学、运筹学、线性代数与线性规划、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的学习,故初级会计学中涉及的数学运算为初等数学的知识。但在会计信息化中,这些数学运算又会发生变化。本文即对初级会计中数学运算的计算机求解进行研究。

二、科目表的分栏输出

输出科目编码表时,往往对科目字典文件进行折半处理;这个折半不是数据检索处理的冒泡法、折半法中的折半检索处理,而是简单地将科目字典进行左右双栏输出,输出项目包括科目号、科目名称等。这就要在科目字典文件中定义两个指针,一个指针表达左半部的输出顺序,从第1条记录开始输出:另一个是逻辑指针,表达右半部的输出顺序,这个指针初始位置的确定,则需根据折半后的结果确定。如果科目字典文件中记录的个数能够被2整除,则左右科目数各半;如果不能够被2整除,则右半部就要比左半部少一行。在索引文件打开的情况下,当记录不能被整除时,须防止最后一条记录下跳所出现的文件尾冲突。

三、试算平衡

借贷复式记账法遵循“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理;经济业务发生后,原始凭证经确认、计量,再编制记账凭证,而记账凭证包括简单分录、一借多贷、一贷多借、多借多贷等情况,则必须求计每笔经济业务的借方发生额之和、贷方发生额之和,然后判断其是否相等;信息化后,由于大部分的数据库语言是使用C语言开发的,其所遵循的是C语言的规则,而C语言的数据类型有整型、浮点等,由于机器存在浮点误差,有可能发生比较失误,因此,当进行实数大小判断时,一般用不等式来做判断;而不等式有借方大于贷方、借方小于贷方等不相等的结果,所以直接将借方金额与贷方金额的差额平方,将其转化为正数,以减少比较的次数;然后看其是否小于任意小的正数。如果平方后的结果小于任意小的正数(如0.00001,比1分钱的平方还小),则肯定平衡。

四、平行登记

平行登记即对于所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在总分类账和所属的明细分类账中同时进行登记,所遵循的原则是依据相同、方向一致、金额相等、时期相同。信息化后,出于信息共享、避免信息孤岛的目的,不同的数据进入信息系统的口径、数据项等是不同的,如与实物量相关的数据,往往在仓储或MRP环节采集、输入;而根据关系规范化原则,是不允许存在数据重复的,因此,原来的平行登记在信息系统中就不存在了。这也是国外的财务系统称为总账系统的缘故;会计真正意义上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而信息系统并非不能提供明细信息,只不过明细信息在其他子系统中进行提供。

五、余额计算

期末余额根据会计账户的性质不同而有借方余额和贷方余额两个余额计算公式。

借方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贷方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信息化后,根据关系规范化原则,为避免数据重复,期末余额仅仅成为系统的输出,其计算更可简化为: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1)余额方向+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1)余额方向

其中,“余额方向”项目的值有两个:值为0时,表示借方余额;为1时,表示贷方余额。

六、红字更正的输出

信息化后,原来以纸介质存在的红字,只能通过变通的办法做处理,例如,用负数表示等。

但原来金额的存放,均浪费了空间,例如当账户有借方发生额时,则贷方发生额为空,而当有贷方发生额时,则借方发生额为空,都是不符合关系规范化原则的;这就需要将借方金额与贷方金额做合并处理,即只设计一个金额数据项,其中,正数表示借方发生额,负数表示贷方发生额。那么,原来红字冲账的数字,简单用负数表示就不成立了。可以增设“余额方向”数据项加以区分,其中“余额方向”数据项为字符型,1个长度,分别存放三个值,分别为“0”、“ ”、“1”:当余额方向的值为“0”时,则金额数据项的金额为期初余额;当余额方向的值为一个空格时,则金额数据项的金额为正常发生额;当余额方向的值为“1”时,则金额数据项的金额为红字冲账金额。

故红字更账的业务在进行账簿输出时,需要分别判断输出,即当余额方向的值为“1”时,再判断金额数据项的金额的正负:负数表示借方发生额,正数表示贷方发生额,然后将其输出到相应的栏目中(贷方发生额需乘以-1)。

七、错账的查找

传统方式下,查找错误有两种方法:“除二法”和“除九法”。其中除二法的错账数能用二除尽,则很可能是一笔分录记错了借贷方向(如应记入借方而相反地记入贷方),适用于查找借贷方向颠倒的错误,因为应记入借方的数额误记入贷方,或应记入贷方的数额而误记入借方,就必然使一方的合计数恰比错记数多出一倍。除九法,即根据求得的差数除以九,按取得的商数,去分析和查找错账的方法。

信息化后,传统的账簿已经变化为系统的输出,则系统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防范有差错的数据进入到系统中,其步骤有两个:其一,在于输入时的防范,主要措施有:视觉校验法、重复校验法、控制总数校验法、数据类型法、格式校验法、逻辑校验法、界限校验法、顺序检验法、记录计数校验法、平衡校验法、对照校验法等多种。这些方法可单独地使用,也可组合使用。其二,在于岗位的分工,即输入人员与数据检测人员不能为同一个人员。

八、银行存款未达账项的清查

传统方式下,银行存款的清查,是采用账目核对法,即将银行存款日记账与对账单进行逐笔核对;对于核对不符的则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以查明未达账项的影响。

信息化后,其数据核对包括自动对账和手工核销未达账项两个过程。其中,自动对账即将企业业务流水单文件中的业务发生额与从银行取得的对账单进行逐笔核对,以查明双方记录是否相符。在数据核对过程中,将根据流水号、日期、结算方式、金额等作为核对标准进行核对,多次循环直至所有业务核对完毕。其中,只有以上四项全部相符的记录方能自动核销。

除却上述业务外,仍有些经济业务在下期甚至很长的时期是不能核对清楚的,这就是长期未达账项。这些未达账项发生的当期是可以进行余额调节的,并平衡;但以后各期核对时,其为历史数据,往往影响了调节前余额,并不影响当期业务,银行余额调节表往往无法调节平衡。因此,对于长期未达账项,更应引起警惕,最好由人工用强制的方式核销。

九、结束语

初级会计学中的数学运算还有一些,信息化后,其数学解法的确与传统算法有所不同。本文在进行初级会计学中的计算机求解时,将算法和数据结构进行了有机结合,不仅给出了解法技巧,也提示了在会计数据处理及数据存储中应注意的问题。这些求解过程,既要符合数学的运算规则,同时,求解本身又受计算机的影响。因此,在设计时应给予足够的关注,以避免无意中违反数学规则或违反计算机规则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张世举.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一些求解技巧[J].财会通讯,2006(6):66-67.

[2] 王娟.信息化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的优化[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2):95-97.

[3] 邱杰,邱俊.中国会计信息化两大数据标准比较研究[J].会计之友,2012(19):53-55.

初中数学计算规则篇2

关键词:数学衔接;起点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215-01

初一学生在进行有理数运算时,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学数学基础不牢固;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数学概念、运算法则理解不透彻;运算缺乏理性思考;解答未进行必要的检查验算等。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有理数运算教学要适应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特点和思维特点,在强化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计算技能技巧的训练。下面,谈谈有理数运算的教学策略。

一、搞好中小学数学衔接,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在小学,学生学习了非负有理数的四则运算,掌握了最基本的数学计算;进入中学,由于引入负有理数,进一步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学生的计算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对小学的四则运算和中学数学计算而言,有理数的运算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是整个初中代数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它对以后学习代数式的运算、实数的运算、解方程以及函数中的计算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小学数学四则运算是否过关,直接影响到初中有理数运算的学习,而有理数运算的学习效果,又直接影响到后续数学知识的学习。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中小学衔接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衔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衔接工作:

1、搞好中小学生理、心理特点的衔接。依据中小学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生理发展规律,结合他们的学习生活特点与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学教学工作。

2、落实中小学教材内容的衔接。熟悉中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以便教与学能做到既承上又启下。

二、抓好运算起点教学,不断提高运算水平

负号引入是有理数教学的重要起点,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则是有理数运算的起步阶段,是后续学习的必备基础。因此,抓好运算起点教学,注重知识前后联系,这对于学习掌握有理数运算至关重要。

1、重视正、负数概念教学

(1)正确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初一学生必须突破小学阶段长期接触算术数的思维定势,教师要有意识强化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大量的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零上5℃和零下5℃、高出海平面6米和低于海平面3米等…,说明为了区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用正号“+”和负号“-”来表示意义相反的两个量,理解负数的意义和负号引入的合理性,自然引入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正确理解正数和负数概念。在教科书上,对负数的概念是这样描述的:“像-5,-4,-3。6等带有负号的数叫做负数”。学生对这一描述性定义往往理解不透彻,单从表面认识容易误以为带负号的数一定是负数。显然,-5,-1/4,-3。6就是在正整数5,正分数1/4,正小数3。6的前面分别添上负号形成的,负数实际上是指那些在正数的前面添上一个“-”号的数。教学中,还可多列举一些例子,让学生真正明白:除0以外,小学算术数前面加“+”号表示正数,小学算术数前面加“-”号表示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观察、思考、比较,明确有理数与小学算术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数域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学习绝对值后,还可告诉学生:计算任何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都可以得到小学学过的算术数。

(3)正确认识并理解带负号的数。由于字母a可代表正数、零、负数,因此,不能误认为a一定是正数,-a一定是负数。如:当a=2时,a为正数,-a为负数;当a=-2时,a为负数,-a就是-(-2)即2为正数;如当a=0时,a为零,-a也为零。显然,在一个数前面添上负号,它表示的是与原数意义相反的数。在一个正数前面添上负号,它表示的是负数;在一个负数前面添上负号,它表示的是正数;在0前面添上负号,它表示的是0。由此可见,要判断一个数是否为负数,绝不能以这个数是否带负号为依据,带负号的数并不一定是负数。因此,当我们遇到带负号的数时,一定要仔细分析,认清它的本质。

2、注重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

有理数加法法则是有理数运算教学的基础,首先要弄清加法运算法则的来龙去脉,还应结合实例让学生在探索实践中领悟,及时总结运算方法和规律。现以足球比赛为例,说明如何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法则教学。

例如,足球比赛中赢球个数与输球个数是相反意义的量。若我们规定赢球为“正”,输球为“负”,打平为“0”。比如,赢1球记为+1,输1球记为-1。某足球队在一场比赛中的胜负可能有以下各种不同的情形:

(1)若上半场赢了1球,下半场赢了2球,则全场共赢了3个球。即(+1)+(+2)=+3……(1)

(2)若上半场输了3球,下半场输了1球,则全场共输了4个球。即(-3)+(-1)=-4……(2)

(3)若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输了2球,则全场赢了1个球,即(+3)+(-2)=+1……(3)

(4)若上半场输了4球,下半场赢了3球,则全场输了1个球,即(-4)+(+3)=-1……(4)

(5)若上半场输了3球,下半场赢了3球,则全场打平,即(+3)+(-3)=0……(5)

(6)若上半场赢了2球,下半场不输不赢,则全场仍赢2球,即(+2)+0=+2……(6)

(7)若上半场输了3球,下半场两队都没有进球,则全场仍输3球,即(-3)+0=-3……(7)

(8)若上半场打平,下半场也打平,则全场仍是平局,即0+0=0……(8)

请学生逐一观察比较上述8个算式,结合每一个算式的特点,思考下列问题:左边两个加数的符号分别是什么,右边和的符号是什么,计算结果绝对值怎么算?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的探索,教师重点应让学生仔细观察算式中的加数与和的关系,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逐一分析解决,再由学生自己发现、归纳出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规律,最终得到有理数加法法则。

初中数学计算规则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076-02

数学规律题的逻辑性、抽象性很强,学生解答时要具备较强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实际,结合题意,合理设问质疑,引导学生从最熟悉的计算切入,激励和唤醒学生的积极思维,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猜想、尝试、计算、推理、归纳等过程,严谨地推导数学规律题,让每个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题”让学生自己解,“法”让学生自己探,通过尝试计算找到规律,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时,教师应启发七年级新生从熟悉的知识了解规律题,尝试计算推导数学规律题,掌握要领。首先,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其次,用小学的规律题举例填空,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学习的兴趣。最后,引伸到用字母表示数的规律题,使教师想说的结论由学生亲口说出来,教师的想法在学生的头脑中显现出来,掌握答题要领。

例1,填空:2,4,6,8,10 ,14;学生脱口而出:“填12。”笔者顺势由此题变形为以下的题目:

例2,有一数列为:2,4,6,8,10,12,14……第20个数为 ;第100个数为 ;第n个数为 。通过设问启发学生理解题意,如问“12”是第几个数?学生很容易找到“12”是第6个数。再问“12”是怎样算出来的?有几种算法?学生积极思考,答案并不唯一。如:10+2=12、14-2=12、2+2×5=12、2×6=12等。承前启后,激励学生类比例1算法推导例2。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得第20个数为“40”,并归纳出用到第20个数中的“20”,即20×2=40这个算法快,乘胜追击第100个数为200,第n个数为2n。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综合列表如下:

这样列表,学生一目了然,理解“位置数”,并知道可以用“位置数”参与表示对应项的值,计算方式不变,体验如何尝试计算推导规律题的全过程,让旧知迅速正迁移到规律题。

七年级学生多加练习,积累数感,可以尝试计算,列出如例2的表格,解出规律题。而启发八、九年级的学生,则应通过尝试计算推导比较复杂的数学规律题,一般可分以下四个步骤。

一、初步理解题意,拓展到最近发展区

经过初步读题,承前启后,迅速拓展已知。举一些新的例子,有数的添上新数,有式子的添写新式,有图的添画新图…… 引导学生迈开第一步。降低难度,化难为易,分层次启发学生尝试解题,层层深入到规律中,让每个学生学到相应的数学知识。教会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承上启下,以此类推,拓展到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初步理解题意。

例3,观察下列各式,探索、拓展规律:13=12;13+23=9;13+23+33=36……用含正整数n的等式表示你所发现的规律为 。启发学生先解答:“第4个式子为 。”“第5个式子为 。”……是否有简便算法?

例4,将一些半径相同的小圆,按如下图所示的规律摆放:第1个图形有6个小圆,第2个图形有10个小圆,第3个图形有16个小圆……以此类推,第6个图形有 个小圆,第n个图形有 个小圆。

第1个图形 第2个图形 第3个图形

启发学生先解答:“第4个图形为 ,第5个图形为 .”“分别用几个小圆?若不画图可否猜想出第6个图形的小圆个数?”……通过举更多具体的例子,达到最近发展区,直到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为止。此时,教师还可以迎难而上,让学生快速计算位置数较大时对应项的值。试一试,如例题3的第100个式子是 ?如例题4的第50个图形的小圆个数是 ?

二、进行尝试计算,发掘表达式

在初步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列表探索“位置数”较大时,会简便计算相应项的值,结合例子,由简到繁,耐心尝试,找到一致算法挖掘表达式。大胆猜想,由第1个例子到第2个例子……尝试对比,从推理过程或从结论的数量特点,直接或间接用“位置数”推出相应项的值,且计算的方式一致,适合每个例子。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分析、推理、归纳的过程,围绕“位置数”不断猜想、尝试,找到符合题意的计算方式,挖掘出表达式,一般从以下两种情况进行尝试计算。

(一)从结论的特征发现规律

首先观察例子,结论有明显特征的,就猜想着手变形,直接或间接发现有特定的变化规律。如例3,每个式子的左边已经熟悉,重点对比每个式子的右边,依次为:1,9,36,100,……即变形为特征数列得:12,32,62,102,……依此,原式可变形特征式:

第1个式子:13=12=1

第2个式子:13+23=(1+2)2=9

第3个式子:13+23+33=(1+2+3)2=36

……

第100个式子:13+23+…+993+1003=(1+2+…+99+100)2=〔〕2

=〔×(1+100)〕2=25502500.

……

最后,发掘出表达式,找到通用的、简便的计算方式,用“位置数”计算相应项的值,算法相同。

第n个式子:13+23+…+(n-1)3+n3=〔1+2+…+(n-1)+n〕2

=〔(1+n)〕2=

(二)从计算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例4 经过尝试计算可成功列出如例2的表格:

解得第n个圆形的小圆个数为n(n+1)+4。此类题目从推理的过程中,存在某种计算方式,从简单第1个例可引伸到所有例,抓住变量与不变量挖掘出表达式,用“位置数”计算相应项的值。

一般来说,在尝试计算时,列表罗列已知例子,对比过程或结论,把“位置数”套到通用的算法中,可以合理推导出表达式,拓展到中等发展区。

三、推证表达式,确定规律

乘胜追击,做到心中有数,验证表达式的合理性。首先,用“位置数”代入表达式,求出相应项的结论;其次,据“初步理解题意”拓展到的最近发展区,直观形象地计算出该“位置数”相应项的结论;最后,对比两类计算的结论,若“位置数”相同,结论也相同时,则该表达式正确,成功找到规律,反之,该表达式不正确,需要重新进行尝试计算。

如例3 计算第4个式子:13+23+33+43= 时,把“位置数”4即把n=4 代入表达式:13+23+…(n-1)3+n3=[1+2+ …+(n-1)+n]2,算出13+23+33+43=(1+2+3+4)2=100.

而按初步理解时直接计算:13+23+33+43=1+8+27+64=100,两类算法一致。

以此类推,用第5、第6、第7、第8……等式子检验都成功,则可验证所得表达式正确。

四、运用规律,解答问题

解规律题时,把表达式当成一个公式,围绕“位置数”进行合理分析,这样,学生就能快速、正确地解答规律题。初中阶段,需要熟练掌握以下两种类型:

(一)顺用表达式――已知某个“位置数”,求相应项的结论

如例3 第10个式子是 。

把n=10代入表达式:13+23+…(n-1)3+n3=[1+2+…+(n-1)+n]2中得13+23+…93+103=(1+2+…+9+10)2=3025

(二)逆用规律式――已知某项的结论,求相应的“位置数”

如例4 用2554个小圆围成的是第 个图。设围成的是第n个图,把2554代入表达式得:n(n+1)+4=2554

解得:n=50.

这样,当学生熟悉规律探索过程,理解“位置数”与“相应项的值”一一对应时,运用表达式可以简便解答规律题。

通过以上例子表述,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老师少说,穿针引线暗地忙;学生多做,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遇到陌生的规律题,掌握以上方法,大胆尝试计算后,就能找出潜在的规律,迅速解答。

初中数学计算规则篇4

【关键词】运筹学;线性规划;单纯形算法

一、线性规划简介

线性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如何合理地安排人力、物力等各项资源以获得最优最好的经济效果.从数学层面来说即求解线性目标函数在特定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或最小值的极值问题.线性规划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早在1832年法国数学家傅里叶便提出了线性规划的想法,经过近200年的发展,已经广泛地运用在军事管理、经济运营和工程技术等领域\[1\].

二、单纯形算法

单纯形算法最早是在1947年由美国数学家G.B.Dantzig提出,一经提出便成为了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求解方法,为线性规划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单纯形算法的基本思路是先求得一个初始基本可行解,并以这个初始基本可行解在可行域中对应的顶点为出发点,根据最优判别准则判断此基本可行解是否为最优解,如果不是则沿着可行域的某个可行下降边方向转换到一个相邻的“更好”极点,即得到一个新的基可行解,并使目标函数值不增,如此反复迭代,直至找到原问题的最优解或判断原问题无界或判断原问题不可行\[2\].针对于单纯形算法,目前也出现了许多改进的方法.

1.单纯形的基本算法

对于标准型的线性规划问题:minz=∑n1j=1CjXj

st∑n1j=1aijxj=bj(i=1,2,…,m)

xj≥0(j=1,2,…,n)

单纯形算法的基本步骤为:

(1)找出初始可行基B,确定初始基可行解,建立初始单纯形表(如表1-1).

表1-1单纯形表

1cj11c11…1cm1…1cj1…1cnCB1基1b1x11…1xm1…1xj1…1xnc1

c2

cm1x1

x2

xm1b1

b2

bm11

01…

…10

11…

…1a1j

a2j

amj1…

…1a1n

a2n

amn1cj-zj1101…101…1cj-∑m1i=1ciaij1…1cn-∑m1i=1ciaij(2)检验各非基变量xj的检验数为σj=cj-∑ni=1ciaij.若其中σj≤0,j=m+1,…,n则代表已经得到最优解,可停止计算,若σj>0,j=m+1,…,n,并且在其中有σk对应的xk的数列向量pk≤0,则表示此问题无界,可停止计算.

(3)以θ规则θ=minbj1aikaik>0,i=1,2,…,m=b11aik确定换出向量.

(4)进行迭代运算,把所对应的数列向量转变为PB1得到新的基,对应这个基可以找出一个新的基可行解,并相应地可以画出一个新的单纯形表(表1-2).

(5)重复迭代运算及判定过程,就能得到最优解或判断出无有限最优解.

表1-2初始单纯形表

初中数学计算规则篇5

    一、全面分析单元知识结构,准确把握学习标准。

    本单元教材分为“数数和数的组成”、“读数和写数”、“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整十数加一位数和 相应的减法”等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按照知识间的逻辑顺序和儿童学习的认识顺序,经过适当的扩充和有序 的编排,构成了如下相对完整的单元知识结构:

    (附图 {图})

    从上述结构图不难发现,前面三部分可概括为100以内数的认识,它是全单元教学内容的主体和核心, 也是教学的重点。第四部分虽是100以内简单的加减法计算,但实际上可看成100以内数的概念的进一步 巩固,因为整十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就其本质而言刚好反映了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 的特征。

    上述结构图还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全面展示了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只有达到以下学习标准,才算是对1 00以内数的概念的真正掌握。

    ①熟练地数数。既要能熟练地结合买物数数,又要会准确地抽象数数,特别是接近整十数时能连续正确地 数数。在数数时,不仅要能一个一个地数,还要能十个十个地数。

    ②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既要知道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又要明确几个十和几个一 合起来组成几十几。

    ③正确理解数位概念。数位概念在本单元学习中特别重要,它包括知道100以内数的数位名称及排列顺 序,了解100以内数的计数单位,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等内容。

    ④正确理解“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的基本规则,并能根据这一规则熟练地读写100以内各数。

    ⑤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大小比较。

    上述学习标准告诉我们:本单元教学不只是单纯地引导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问题,而是要 帮助学生全面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学习标准的导向 作用,引导学生系统掌握100以内数的概念所包括的内容,确保他们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掌握真正落到 实处。

    二、抓好数位概念的建立,通过数位概念促进学生掌握100以

    内数的读写方法。

    数位是指数中各个数字所占的特定位置,一个数的数值意义就在于这种数字和数位的有机结合。任何数学 ,都只有赋于具体的位置值后才有大小的意义,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从数值意义上对其进行读数和 写数。显然,正确理解数位意义,切实建立数位概念,是正确读、写数的必要前提。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应 把数位概念和读数写数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通过建立数位概念去促进读数、写数基本规则的理解和 掌握。

    1.突出“数位”教学、帮助学生切实建立个位、十位等数位概念。

    在“数位”教学中,首先应利用学生熟悉的100以内数的组成的有关概念,引导他们按照数的组成方式 去观察、认识排列的小棒或小棒图,为数位概念的建立提供感性材料。其次要充分利用计数器,特别是计数器 珠子下面数位表的中介作用,让学生主动从小棒和珠子中抽象出数,并突出各个数学所占的具体位置,从而帮 助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个位、十位、百位等数位概念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读出抽象出来的各个 具体的数,让他们在读数中初步体会数学与数位的有机结合,并从中了解每位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如十位上 的计数单位是“十”)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自然数是数字和数位的高度统一,还应引导学生对照数位表对 “11”等特殊数作深入观察和思考,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同一个数字由于所在数位不同所表示的大小也就不同 的道理,由此让学生对数位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最后对照数位表帮助学生了解每个数位的具体名称,并熟练 地掌握其排列规律。这样,学生从具体到抽象获得对100以内数的数位的完整认识,他们头脑里关于个位、 十位、百位等数位的概念也就比较清晰了。

    2.正确理解读数和写数的基本规则,较熟练地掌握100以内数读写的一般方法。

    教材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位概念以后,明确给出了“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的结论,这一结论概括 了整数(甚至小数)读数和写数的基本规则。由于这一规则是直接建立在数位概念基础上的,所以教学中要充 分利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引导他们用已获得的数位概念去正确理解这一规则的含义,然后用规则去指导读数 和写数。

    ①正确理解“高位”的含义。“高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三位数来说百位是高位,对两位数来说,则 十位就是高位。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读数和写数理解这种相对意义,要防止他们用静止的观点去片 面理解它的含义。

    ②引导学生在读数和写数的活动中主动概括其规则,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这一规则。

    ③引导学生及时将概括出来的基本规则广泛运用于读数和写数的活动中去,促进其读数、写数水平的不断 提高。

    三、以数的组成为中介、实现认数和计算的有机统一。

    在本单元教学中,数的组成和数位概念是处于同等地位的核心内容,它不仅是理解100以内数的大小和 数位意义的重要基础,同时又是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减法最直接的理论根据。在教学中要充分利 用它在知识结构中的这种中介作用,进一步密切100以内数的概念和计算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对100以 内数的概念及其计算的整体把握。

    1.在数的组成教学中适当渗透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思路。

    学生在数数基础上对两位数有了初步认识以后,教师应适当注意引导他们按照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 的计算思路去观察和分析数的组成与分解。如教学数“35”的组成时,除要求学生“35由3个十和5个一 组成”的思路去思考和表述外,还可引导他们按照“3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组成35”的思路进行叙述。这样 ,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数的组成有较全面的理解,而且可以从计算方法上为后面的计算作必要的孕状。

    2.在计算中突出数的组成算理的指导作用。

初中数学计算规则篇6

现行的教育体制小学初中为九年一贯制,而小学分为两个学段,1~3年级为小学的第一学段,4~6年级为小学的第二学段,初中(7~9年级)为九年一贯的第三学段.现对三个学段的内容结构比较与分析如下:

由上表观察,知识内容难度逐步加深,由具体的数到抽象的式,由数的运算到函数的变化,由图形的认识到图形的证明,逻辑性、严密性逐步提高.由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到理论上的概率,抽象程度加强了.由实践活动、综合应用到课题的学习,应用能力的要求有明显的提升.

2 对三个学段内容要求的比较与分析

2.1 对数与代数内容的比较与分析

(1)对数与代数内容的比较

小学阶段要求学生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整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及常见的量.掌握数的基本运算,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初中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实数、整式和分式、方程和方程组、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函数等知识.要求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发展符号感,学会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应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对数与代数内容的分析

对于数的要求由小学中的正数和零扩充到了初中的有理数、无理数,进而到了实数.数系扩大了,要求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要理解数是由实际的需要而产生的,逻辑、抽象思维逐步加强.小学中通过认识生活中的量,为初中的数量关系奠定了基础,进而引出了代数式,整式、分式.由小学中数的比较大小,到了初中的方程和不等式,小学中的正反比例、探索规律、数量关系奠定了初中的函数关系,内容逐渐加深,要求学生思维,抽象能力渐渐提高.

如:地球绕太阳转动(即地球的公转),每小时约通过110 000km,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每小时约通过1 200 000m,试问地球公转的速度和声音的速度哪个大?此题在小学阶段是让学生对大数进行感受、大小进行比较,而到了初一是在对数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大数的表示,即科学计数法.内容加深,并且用到了幂的表示,牵连到乘方的概念.

再如下面的例子图1:观察并填表:用黑白两颜色的正六边形地面砖,按如图所示规律拼成若干个图案:①第4个图案中有白色地面砖

此题由具体到一般,小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找到规律,第一问还比较容易理解,第二问是在规律的基础上用代数式表示,对小学生有难度,而在初一则是一般的找规律的题目.

此题因为涉及函数问题,思维含量明显加大,要求学生分清二人之间的速度关系,明确运动过程,不但要数形结合,还要合理的进行比较判断.

2.2 对图形与几何内容的比较与分析

(1)对图形与几何内容的比较

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认识简单图形,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感受图形的简单变换,学会确定物置的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变换,发展学生简单的空间观念.

初中阶段要求学生探索基本图形(直线形、圆)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丰富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学习平移、旋转、对称的基本性质,体验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运用坐标系确定物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学会推理与论证,发展合情推理,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能力.从几个基本的事实出发,会证明一些有关三角形、四边形的基本性质,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和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推理、想像能力,养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对于图形与几何内容的分析

小学阶段的图形一般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抽象程度不深且易于学生理解,即便研究图形的性质也是从面积,体积、周长的计算上进行.平移、旋转都不是很难想象的.而初中阶段的图形与几何的研究,抽象程度明显高于小学,且逻辑性也逐步增强,且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圆多边形的图形自身的边、角性质,和图形之间的全等、相似关系.一些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探索需要学生仔细观察、充分想象、大胆猜测、归纳概括.研究的比较深入且抽象、严谨、逻辑性大大提高,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例如:电影院中的第2行第3列,用(3,2)表示,问第4行第3列该如何表示?小学阶段要求学生确定位置比较简单.而初中要上升到坐标系的高度,开始由实际情景抽象出平面二维图形,更具有一般化.

如图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的顶点坐标为A(-2,3)、B(-3,2)、C(-1,1).①若将ABC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请画出平移后的A1B1C1;②画出A1B1C1绕原点旋转180°后得到的A2B2C2;③A′B′C′与ABC是中心对称图形,请写出对称中心的坐标;④顺次连结C、C1、C′、C2所得到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解答:如图4,①画出平移后的图形,②画出旋转后的图形,③写出坐标(0,0),④是轴对称图形此题的综合性较强,涉及平移、旋转、轴对称,考察比较全面,作图操作能力要求较强,题目难度适中.

再如:图5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ABC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后得A1B1C1再将A1B1C1绕点O旋转180°后得到A2B2C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1的标为(3,1) B.S四边形ABB1A1=3C.B2C=2[KF(]2[KF)] D.∠AC2O=45°本题目不但要求进行作图操作,还要进行相关的面积、长度、角的大小的计算,难度明显增加.

2.3 对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比较与析

(1)对统计与概率的比较

小学阶段要求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要求学生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和在具体情境中对可能性的体验.

初中阶段要求学生体会抽样的必要性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学会用三数、两差描述数据,能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注重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概率的意义和统计与概率对制定决策的重要作用,注重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事数据处理的全过程,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

(2)对统计与概率内容的分析

小学阶段的统计只是让学生了解、知道,对于一些结果也只是定性的描述.而初中阶段要求学生要定量的刻画,并且理解程度加深,如要求用树状图或者列表来列出随机事件的所有可能的结果,通过具体例子体会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但总体说来统计与概率在初中阶段要求也不是很高,学生还可以比较容易理解的.

对于统计的要求,小学要求学生感受数据可能产生误导,如:表2,某物流公司原有18名员工,因业务增加现需新增人员,在招聘会上该公司经理称他们

的职工月平均工资超过2600元.你是怎样看待经理的说法的?

初中要求学生不但认识误导还要解释出原因,要求学会用数据说明问题.让学生明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与联系,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如图6是交警在一个路口统计的某个时段来往车辆的车速情况(单位:千米/时).请分别计算这些车辆行驶速度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结果精确到01)本题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个概念进行考察,加强了知识的综合性和实际应用.

概率问题由小学的可能性过渡为概率,难度同样加大 .小学中的可能性问题,如:在掷骰子游戏中,求6朝上的可能性大小?此题目对于小学生来说不难.到了初中阶段此问题就进一步抽象为概率问题,并且让学生理解几何概型和古典概型两种类型.要求会用树状图和列表格求概率问题,并且会做出合理的决策.例如:将背面完全相同,正面上分别写有数字1、2、3、4的四张卡片混合后,小明从中随机地抽取一张,把卡片上的数字做为被减数,将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分别标有数字1、2、3的三个小球混合后,小华从中随机地抽取一个,把小球上的数字做为减数,然后计算出这两个数的差.

①请你用画树状图或列表的方法,求这两数差为0的概率;

②小明与小华做游戏,规则是:若这两数的差为非负数,则小明赢;否则,小华赢.你认为该游戏公平吗?请说明理由.如果不公平,请你修改游戏规则,使游戏公平.

因为P(小明赢)≠ P(小华赢), 所以该游戏不公平.

修改后的规则:若两数差为正数,则小明赢;否则小华赢.

2.4 对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比较与分析

(1)对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比较

小学阶段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地解决,也要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初中阶段要求学生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数学信息,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提出课题、思考课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

(2)对综合与实践内容的分析

小学阶段要求在给定目标下,体会由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有用的数学活动经验.而初中阶段则要求学生要会反思实践活动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运用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加深体会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将过程和结果以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展现出来,要求明显提高,且会进行交流,能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小学的综合与实践问题可加深学生对大数的感知与认识,进一步发展数感.如小学的一个例子:平阴县的电视塔有多高?洪范池镇的天柱峰有多高?它们的高度大约分别相当于几个教室的高度?分别相当于多少个学生手拉手的长度?还有什么样的办法可以形象地描述电视塔的高度?此题还可让学生通过询问、查阅资料等调查方式来收集数据.

初中数学计算规则篇7

【关键词】全局约束 LTE天线参数 规划 优化

中图分类号:TN91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3)-24-

1 引言

为了降低建网成本、提高建网质量、缩短建网时间,LTE无线网络在初期规划设计时通常采取与2G/3G网络共享机房、共享天面、共享配套设备等共享站址方式实现快速建网。但是,由于LTE网络与现有2G/3G网络相比,在基站数量、覆盖区域要求、不同频段射频传播特性、对于相邻基站信号的干扰承受度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如果按照现有共享基站2G/3G网络的天线参数来设置LTE天线参数,必然会存在很多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因此,现网站址共享下LTE基站的天线参数规划和优化是提升LTE网络整体性能、增强用户感知的必不可少的措施,也是在LTE网络规划设计和优化阶段必不可少的工作。

2 传统的天线参数优化规划的不足

在2G/3G网络建设阶段通常是全站建设,即机房、天馈系统统一分批次建设。而基站天线参数的规划(主要包括天线挂高、天线方向角、天线下倾角、天线发射功率)也是根据用户投诉和路测数据一个基站一个基站地进行规划,如果某个特定区域的信号覆盖效果不好,则需要网优部门进行天线参数的调整和优化,从而提高特定区域的信号覆盖效果。这种单点规划和优化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某个特定区域的信号覆盖质量,而且简单易行。但是也存在严重的弊端,即天线参数的规划设计缺乏全局性,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视行为,难以实现全网信号覆盖质量优化以及在有限基站天线资源场景下覆盖范围和覆盖效果的最大化。

3 基于全局约束的天线参数规划和优化理论

全局约束的概念最早出现于Web服务组合的理论中,是和独立约束相对的概念,也是目前规划和优化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全局约束既有形式化的Petri模型理论支撑,也有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鱼群算法等算法实现。以前基站天线的规划思想是先局部后整体,即首先保证单个基站的覆盖效果最优,然后实现整网的较好信号覆盖效果。但是高等数学早已证明若干个局部最优加起来不等于总体上的最优。而全局约束的核心思想是:先整体再局部,首先系统内部确立总体目标,然后为了达到或者超过总体目标进行系统内部局部参数的规划和优化,在资源限定的情况下实现内部资源的高效整合。通过高等数学可以证明这种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是科学可行的,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高效算法等科学的发展,全局约束已经被融入到了很多规划和优化软件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全局约束运用到LTE天线参数规划和优化上的主要操作模式如下:

(1)提出全局约束的具体要求:即确定在规定基站天线数量的前提下LTE的覆盖范围和最小信号强度要求。

(2)进行约束参数的初始化:初始化天线参数包括天线挂高、天线方向角、天线发射功率和天线下倾角,这次参数可以参考或引用现网数据。由于是和现网站址共享,所以天线的经纬度不能改变,不作为初始化变量。

(3)进行反复迭代计算:通过软件算法,反复根据全局约束条件对天线的参数进行调整并迭代计算,从而不断优化整网的天线参数并计算整网覆盖效果。

(4)全局约束结果输出:通过反复迭代计算如果满足提出全局约束的具体要求,则停止迭代,输出天线参数;如果不满足,则适当调整全局约束的具体要求再次迭代计算,直至满足提出全局约束的具体要求。

4 基于全局约束的LTE天线参数规划与优化实现

(1)广州某区域规划LTE站点50个,全部采用与2G/3G网络共享机房、共享天面、共享配套设备等共享站址方式。天线挂高、天线方向角、天线下倾角等参数上,初始设置与现网天线参数设置一致,可以直接从现网数据中获取。

(2)在软件中输出LTE基站的相关数据,包括制式、发射功率、MIMO配置等基本参数,并保证这些参数和将要实际使用的设备参数一致。

(3)在全局约束优化中设置目标参数,LTE网络中用两个关键性指标充当目标参数:LTE RS Coverage(目标RS>-85dBm的覆盖区域不少于90%)和LTE RS CINR(覆盖区域的RS信号的信噪比,目标CINR>10dB)。

(5)将优化前后的目标参数值、蒙特卡洛仿真值进行对比,如果符合初始的规划要求,则接受对天线参数的修改。其中,绿色的行和列是软件建议调整的天线的调整参数,包括需要调整天线功率的初始值和建议调整值、天线方向角的初始值和建议调整值、天线下倾角的初始值和建议调整值。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现场条件限制,比如说使用多频天线无法改变下倾角参数,则可以在该行建议优化参数的天线功率、天线方向角、天线下倾角分项参数中分别进行勾选或者反选,选择能够在施工中可以更改的参数,保证在软件中能优化的天线参数在工程施工中能得以实现,工程施工中不能实现的则不要勾选。如图3所示。

5 结论

随着无线网络规划设计精细化、精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无线网络的规划和优化结合得愈发紧密,“规划是预优化,优化是后规划”也表现得愈发明显。与此同时,新的规划技术和和规划软件的涌现也为设计单位提高规划设计质量和设计规划深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本文希望通过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全局约束的现网站址共享下LTE天线参数规划与优化方法,来共同探讨无线网络规划和优化的新方法、新思路,从而进行更加深入和前沿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何明,高新,宋永胜. 基于Atoll的TD-LTE组网方案仿真与现网验证[J]. 移动通信, 2013(10): 83-86.

[2] 高新,陈志成,宋永胜. LTE实验网在现网共享场景下的规划设计方案探讨[A]. 2012广东通信青年论坛[C]. 2012.

[3] 曾哲君,宋永胜. TD-LTE室内外协同覆盖方案探讨[J]. 移动通信, 2012(18): 22-26.

[4] Xin Gao. Restraint-aware Correctness Analyzing of Composite Web Services Based on Open Petri Net[C]. New York: DCABES 2011, 2011: 195.

初中数学计算规则篇8

教材四年级数学下册,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少部分学生,由于知识脱节,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能力较差,对于概念理论知识理解过于肤浅,对知识运用也欠灵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计算能力较差,还需进一步提高,应用题分析能力还可以,个别学生仍需继续辅导。从学生习惯方面看,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马虎,丢三落四,抄错数,不用直尺等许多学习习惯有待改善;还有个别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其中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特点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教学重点、难点:

1、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在综合应用中,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1、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六、教学措施:

1、深入教材,认真备课,定好单元计划,提前一周备课。

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侧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3、抓重点、难点、各个环节的突破。

4、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抓好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课堂40分钟的利用,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

5、对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教科书掌握例题、习题之间联系,举一反三,灵活学习,真正地把知识学会。

6、精心设计作业,有层次,讲究目的性、科学性。

7、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耐心辅导,因材施教。

七、教学进度安排:

四则运算----------------------8课时

位置与方向--------------------6课时

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14课时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8课时

三角形------------------------8课时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10课时

统计--------------------------4课时

数学广角----------------------4课时

上一篇:房屋改造工程施工方案范文 下一篇:旧厂房改造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