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2 17:16:45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特点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特点篇1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深层面来讲,道德与法治知识源自于生活,同样也为现实生活提供服务,其中道德是对人们行为进行约束的精神力量,而法律则是对人们行为进行规范的准则,而两者都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特性,进而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例相联系,有效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打破学生潜意识中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疏远感,使其能够以生活视角审视这一知识点,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应当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与生活资源,对教材中深藏的生活元素进行深度挖掘,从而找到教材与生活的契合点。

比如,在讲解“平等、尊重与宽容”相关内容时,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学习兴趣,教师便可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表演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矛盾、摩擦表现出来,进而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去解决表演内容中的问题,以兴趣点的激发去导入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讲解,并共同探讨平等和谐班级文化的构建。

二、结合社会热?c新闻,强化知识与生活的贴合度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其意识形态的建立更多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生活同样也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关键。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当中,为了促进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的养成,结合生活实际则显得尤为必要,并且可适度引入社会的热点新闻,以此去强化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实效性。通过对热点新闻的深入解析,学生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会产生更为深入的理解,一定程度上也使其意识到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

比如,在讲解“承担责任”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为学生举出最为直观的参考实例,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任何人都应为自身行为负责”的这一法治常识,以真实发生的热点新闻去促进学生构建责任意识,能够用法律知识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

三、布置生活化作业,巩固道德与法治知识

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源泉,脱离了生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则像是枯燥知识点的堆积,毫无生气可言。因此,生活化思维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有所渗透之外,还应在学生的课后生活中有所体现,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事例当中,去解决生活中碰到的一系列现象,因此布置生活化作业显得尤为必要[2]。同时,课后作业作为巩固所学知识的有力手段,也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比如,在讲解“爱在家人间”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布置帮父母做家务、看望祖父祖母等生活化的课外作业,通过学生与家人的相处,在爱意氛围中感受家人的珍贵。这种极具生活化的作业布置让学生感受不到负担,并且能够从作业完成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与满足,有助于初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四、紧密联系生活,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目标

除了布置课外作业,生活化的课外活动也极为必要,作为初中教师,应当对生活资源进行积极的开发与利用,做好课外延伸工作去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目标,响应新课改号召。而在课外活动的开展中,为有效发挥生活资源的功能价值,则可组织学生去进行课外的科技活动或调研活动,进而确保课外教学的生活化,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拓展其知识面。

比如,在讲解“偶像与自我”相关内容后,教师便可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调研活动,以“对偶像的基本认识”“自我重要性的研究”为主题,让学生从课外活动中去认识到“理智追星”的重要性,并且对自我发展与定位有正确的认识,努力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特点篇2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情感教育;现状;对策

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要求,自2016年起,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当前,国家《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国家新课改革的相关要求,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过度重视知识传授的教学现状,重视教学中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程改革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由此可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情感教育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情感教育的现状

有人说:中国人是一个缺乏信仰的民族,所以他们才会无所畏惧。从根本上讲,一个民族信仰的匮乏,跟国家的教育现状息息相关。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而言,情感匮乏是一个普遍的现状。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依然是考试。考试成绩成为了衡量教师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标准,因此,对于很多教师而言,他们根本就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不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所谓的道德教育,所谓的法治教育,和传统的教学而言,无非是换汤不换药的一种手段而已。具体表现如下:

1.教师的教学目标缺乏情感因素

既然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要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就是需要教师从道德和法治的角度,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根本就没有将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只关注考试分数,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理论化的知识,学生一知半解,对很多知识和内容了解不够透彻,从而使得学生对相关的道德知识和法治教育知识都不甚了解,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以及法律常识学习。教师的这种缺乏情感因素的教学目标,严重影响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

2.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存在厌学情绪

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曾经对一些学生开展国调查,或者是访谈。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不值得学习”的,是“没意思的”。这样的调查结果不禁让笔者为之一惊。从根本上讲,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目的是为了从道德与法治的角度,让学生懂得尊重社会的公序良俗,懂得遵守法律并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从理论上讲,这是一种理想的教学状态,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道德沦丧的国度。但是,就是因为教师一味地说教,一味地灌输,使得很多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失去了兴趣,甚至认为这是一门不值得学习的课程,这一点不得不引起教师的深思。由此可见,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情感教育,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势在必行。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情感教育的缺失,使得教师的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因此,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情感教育,从情感的角度,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率。主要手段如下:

1.P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性。因此,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应当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性,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作为教师教学内容选择的重要参考,力求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这个过程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情感需要的尊重,正是因为教师尊重了学生的情感需要,方能促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积极性的不断提升。

2.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是新课程改革赋予当代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模式,用丰富多彩的知识和内容,改变过去文字表述式的教学模式;此外,教师的教学,还可以通过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结合一些涉及道德方便的案例,将这些有争议的道德案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明白一些生活中的道理,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本文中,笔者重点谈论的是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情感教育”。因此,要想达到良好的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良好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对于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交流具有积极的意义,让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有代沟,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畅所欲言,向教师讲出自己内心的真实需要,从而使教师能够因材施教,促进形成良好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按照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基本要求,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情感教育,通过有效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顾引新.小议情感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实践[J].长三角(教育),2012,(7)

[2]吴晓燕.浅谈情感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6)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特点篇3

一、要整体把握课程的内容特色

要形成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首先必须对初中新版教材要有整体的把握和深刻的了解。依据《道德与法治》所编教材,大致可以将其分成三个渐进的教育过程:七年级阶段主要注重学生自身的成长教育,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估计八年级阶段学习内容将有所深化,逐渐深入到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和构建;九年级阶段在初中二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爱国情操,力求初步确定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道德与法治》三个渐进的教育过程基本上与初中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求相适应,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与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据教材的特点,灵活地、科学地选择授课的方法和技巧。

二、要做好“导演”与“演员”角色的定位

要想让中学《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活跃起来,就必须做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交流与沟通。最根本的方法是用活教材,根据教材的基本观点、链接学生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案例,给学生以充分讨论与研判的机会,并通过学生的展示,同学互动,教点评的方式,使学生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对课程和知识的好奇与求知欲增强。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就不是一堂好的《道德与法治》课。“要想让道德与法制课真正地生动、鲜活起来,教师如何作好导演,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都找到自己的角色,并扮演好角色,确实需要课前精心预设”。在初中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定位好自己与学生的角色关系:老师导演,主要负责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认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注意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在生动真实的案例中辨识真善美,逐步完善现实中的“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关键要做好两点:首先要教师不失时机地捕捉学生灵光一现的智慧火花,并给予科学合理评价,从而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更加积极地投入所应扮演的角色,强化课堂的愉悦氛围:其次要教师时刻注意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想象、探索和创造,哪怕是在学生出现标新立异式的观念时也不要去打击。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星星点点的智慧之花”总会产生的,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注意发现、引导、创造。如果说“发现闪光点”是教师课堂教育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的话,那么“创造闪光点”更是评价一个教师能否教活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标准,也是教师应该密切注意提高自身能力与方法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要善于把握课堂活跃度

随着学生们创新自觉性的提高和创新自信心的增强,活跃的课堂气氛显然并不难营造。但是,课堂气氛的活跃只说明学生们摆脱了枯燥无味的被动学习状态,并不等同于学生们完成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所要求的学习任务,掌握了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和精髓。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初中政治老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气氛的活跃。为了提高课堂活跃度,教师可以对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式的观念不予打压。但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既要表扬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与个性,又要善意地指出其思想中的不足,避免因为一些调皮孩子的起哄而造成课堂本身的混乱。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和要求以后,能够做到“收放自如”,既要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又要符合学习的整体教学计划,从而使课堂活跃度保持在一个科学合理的范畴之内,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四、要理论联系实际

有时候道德与法治课之所以让人感觉枯燥乏味,与有的初中老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只是一味地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思路有着很大的关系。其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身除了一些基础性的理论知识以外,大多数知识都是可以和学生们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我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每堂课也都注意讲解范例,但是课堂气氛并没有多少好转,这是为什么?这就涉及另一个问题,即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友谊与成长同行》,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列举好人好事,这样时间一长反而会遭到同学们的反感。教师可以就近举学生们身边的小例子。比如:值日生打扫卫生,可以具体到某个学生,讲解假如这天该同学不打扫卫生,那么学生们就要在又脏又乱的条件下上课。而正是因为该学生“个人”认真地打扫了教室,才使得班级这个“集体”有了干净的环境上课。所以整个“班集体” 应该为该学生辛勤劳动鼓掌致谢。反过来,再反问该学生,在听完同学们的鼓掌后是否因为自己的劳动得到了班集体的认可而内心里感觉到了尊重和满足。这样,通过学生们身边的小事情就可以讲解“个人的贡献和付出,可以得到社会的尊重”这样一个价值观的道理,同时还可以收获同学之间的真诚友谊。

五、要善于动脑动手,做到课堂内外密切配合

实践创新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素,而且是教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一剂良药。第一、要开展课堂实践活动,力争让课堂生活显得多姿多彩。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组成兴趣小组,要求学生们根据《教材》要求。对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发言,然后由教师点评,确定优秀发言代表并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2.开展辩论赛,由各个组的学生选派代表就某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要求尽可能的用上课本中的理论进行论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3.综合知识抢答。可以根据班级人数进行分组,选择课本理论进行问答。各个小组的学生举手抢答,可以制定分值来评定优秀小组与个人并予以鼓励。4.即兴演讲,可以穿插到实际的课堂学习中进行,要求给予每个同学机会,就某个课堂问题或理论进行即兴演讲,既可纯化学生的心灵又可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第二、要开创课外活动,充分引导和鼓励学生们关心国家大事,参与社会实践。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教师带队,进行户外探索与体验。如在教学《绽放生命之花》一课时,可以带领同学们到周边河流、绿树、工厂地带等进行现场参观、接触相关的人和事,加深同学们对知识和事物的认识和深化。2.课余时间引导学生们关注国家大事,认真阅读报刊,观看新闻,感受典型人物的先进事例,并让他们展开思考和讨论,进而激发学生们对祖国的关心和热爱,对生命价值意义的判定。3.学写政治小论文,引导学生就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发表评论,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并把学生们好的文章推荐到校广播站或其他报纸等媒体发表,进而激发同学们的生活热情和价值认知。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特点篇4

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就要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因为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的品德和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和言行,他们的道德修养和自身的品行素质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虽然目前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错,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社会上仍有一部分教师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不起金钱的诱惑,形成了一切向“钱”看的时代观念,他们把这种思想带进了学校,带进了课堂,影响着自己的学生;还有的老师道德缺失,干出了一些令人震惊的事;还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讲着要孝敬父母,可是生活中却在虐待自己的老人,这一切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学生,所以加强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前提。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进一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自身做起,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塑造自己完美的教师形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自己的学生,推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一、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性质,探索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思想政治课的这一德育性质决定了教育的内容:初一政治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初二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教育,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初三政治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的教育,使学生理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原因,明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初中三个年级的思想政治课都贯穿着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我们的政治教师要充分利用本学科的德育性质,依托三个年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入手,探索适合中学生特点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比如我们清苑县在抗日战争中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地道战,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冉庄的地道遗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学生民自尊心和自豪感;再如我们可以结合“神州五号”发射成功的事例让学生展开专题讨论,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自强不息、敢于创新、勇于奉献的民族精神。总之,我们要特别重视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实际,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际中寻找教育源泉,选取鲜活的有价值的事例与学生共同讨论,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结合中学生思想道德实际,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我国未成年人有3.67亿,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群体,虽然说我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总体上是好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近年来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国际敌对势力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国未成年人思想文化渗透;国内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严重影响着未成年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腐败现象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腐蚀着他们的心灵。可以说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必须引起我们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我们中学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这一德育教育的主战场,帮助学生在人生的征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用我们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特点篇5

关键字:初中政治 教学方法 策略 运用

为了实现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就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多样化的创新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将实用性和创新性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学生个人的特性对自身智力以及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相适应,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政治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收获知识,体会学习之乐。因此,“情景教学法”以及“合作交流”教学模式是初中政治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情景教学法

由于初中学生普遍对新事物有很强的的好奇心,且容易产生强烈的兴趣,因此,在初中政治课堂上,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应多观察和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尤其是初中学生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敏感,认为自己已经很成熟,实则心智远没有想象中那么成熟,对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具有极强的特殊性。政治学科起着塑造初中生道德观念、道德品质以及人格的重要作用,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笔者将情景教学法积极应用到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推进情景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实施的关键一步。针对学生感兴趣或者急待老师解决的问题,创建情景模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问题的设置要注意生活化、个性化,积极去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也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也更加牢固、深刻。在课堂上,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创新方法,积极尝试不同的途径,来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学生情绪,这样有利于课堂上教学活动的开展。依据某节课的教学重点来设置相关的情景,比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个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生活实例或生活现象,使学生进入那个生活场景,便有利于深入学习。教师采用的方式和内容应该丰富、灵活,调动学生的情绪,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课堂和教学生动活泼,会收获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其次,抓住初中学生对新事物好奇且敏感的特性,教师要善于构建“新鲜”场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教师的教学内容要丰富,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教师应努力将德育教育植入到政治课堂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实现政治学科的功效。教师还可以通过知识链接或者相似、相异知识点的整合,引出新鲜、多样的问题,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合作交流”教学模式

初中学生课程比较多,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和偏科现象,在教学中,我还引导学生采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一是在合作交流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二是可以让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三是在合作交流中,很好地照顾到了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引导、鼓励他们也积极参加到课堂活动中,他们认为自己也不是独立的个体,与大家交流,可以收获更多,完善自己的不足,解决问题时可以找到更全面的办法,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另外,这种创新的教与学的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新鲜感,学生们愿意上课堂气氛愉悦的课程,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都起到了积极地影响。

在进行合作交流学习时,教师要提前制定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案,创建合作小组。在组建合作小组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性格特点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了解,依据学生的特点,遵照公平原则,合理分配小组人员,尽量做到小组人员之间的优势互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置施展自己的平台。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设置讨论的问题要具有价值和趣味性,要真正起到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达到合作交流学习的目的。一般而言,教者对合作学习的内容应选一些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或者依据个人力量较难以完成的问题。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探究欲望强烈的内容,问题的呈现方式应尽可能趣味化、科学化。教师要多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讨论,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思维成果,挖掘学生的智慧,也能更好地实现合作交流教学的目的。

同时,教师也需要制定合理的合作常规,来保证课堂交流学习的顺利开展,然后要完善评价考核体制,及时地了解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情况,从而作出积极反馈,正确的给予鼓励和强化,错误的给予指导和矫正。

结语: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加强德育教育,用恰当的方式教育初中生,善于使用创新的教学方法,用情景教学法和合作交流教学模式来帮住学生学习知识,引导他们扬长避短,为他们提供施展自己的平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通过政治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品质,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他们日后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石荣辉.浅谈初中政治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8(10):149-149.

[2] 邹余庆.创新初中政治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2,(12):183.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特点篇6

关键词:网络;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

21世纪是网络化的时代,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革命带给各行各业巨大的变化。因其的开放性、共享性和包容性,以及所带来的冲击力和渗透力,深深吸引社会上不同类型的群体,特别是当今的初中生更是网络受众的主体之一。网络与初中生群体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决定了网络是初中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平台。本文结合实际的班主任管理经验,总结网络给班主任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探讨怎么利用网络开展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以及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策略:

一、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培养道德主体人格

网络中的信息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使得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信息、自由交流思想,这样的网络生活使初中生自主意识得到极大程度的唤醒,主体性得到加强。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积极利用网络的这种优势,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发展初中生自觉的道德意识,从而培养初中生的主体人格。并且围绕这项教学重点,结合有形和无形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学生不自觉的情况下向其传播正确的社会价值和道德观,促使学生自觉地运用自己道德的鉴别、判断、选择、践行等能力去应对繁杂多元的社会道德生活。

而且为了让学生能够抵制网络垃圾信息对其的侵蚀,要注意弘扬传统美德,加强学生的自我修养,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不断完善学生的自我人格,让他们能够做到知行合一,自觉防御网络劣质文化的对自身思想的侵害。

二、以网络为平台,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采用静态、抽象的方式,用单向的线性方式向学生传播知识,虽然从某些程度上来说可以完成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任务,但是其所传播的抽象的道德知识没有办法让学生产生意义建构和态度情感的改变,导致知行不合一的现象广泛存在。但是在网络条件下,为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提供了创新的契机。充分网络这个平台,将抽象的理念化的学习转变为情境性的学习,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创设情境演绎学生已有的思想政治内容,再现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人际和社会难题,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得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中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

例如,在班会课的时候,教师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工作,教师结合一些相关的法律条文,准备了一些青少年犯罪被判刑案例的视屏,这样学生就不会被抽象的法律条文而深感头痛,而且视屏中青少年罪犯的懊悔的画面对于学生来说更有冲击力。这样的德育教学方式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加深记忆。

三、班主任改变传统的封堵型德育观,转变为疏导型的德育观

班主任传统的德育观是封堵型的,也就是一种像母鸡护小鸡式的德育观,因为害怕学生在网络上接触到任何一种不良影响,而在学生与网络间建立起了高高的“围墙”,以此为学生建立一种“纯”的生长环境。比如,某些班主任扣减学生每个星期仅仅一两节的网络教学课,或者是班主任联合网络课程的教师和家长让学生不能再网络课程上接触到网络。

但是这种人为的封堵式教育又怎么能按住青春期学生的好奇心呢?特别是在网络普遍化的今天,只要学生想接触到网络班主任和家长的封堵又谈何容易呢?而一味的封堵只能导致学生叛逆性的反抗,爬墙偷偷去上网,而这种缺乏教师和家长的知道的行为更容易让学生成为网络的俘虏。因此,面对如今多元价值、道德观并存的网络环境,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不如改变传统的封堵为疏导,主动教导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例如,班主任与网络教师一起,在开学之初集中一两节课给学生讲解网络安全的知识,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白了在网

络上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面对一些不良的网络诱惑也就有识别及判断能力进行抵制了。

四、将传统德育工作中的单向教育渠道变为双向沟通教育

以往,班主任较之学生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在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往往处于一个权威性的地位进行单向教育渠道。但是如今学生凭借网络同样也接触到大量的信息,甚至在学生头脑中所掌握的信息比教师还要多,这就给班主任的权威性地位带来了威胁感,如果班主任还是采取传统的单向教育渠道已经没有办法满足学生的思想道德的需要,特别是不能满足网络的道德需要。在这种背景下,班主任只有转变教育的方式,由单向的变为双向的沟通教育方式,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道德互动,相互学习,相互了解,让班主任学会倾听,这样才能给学生留有充分表达的空间。

例如,班上某个男生,性格十分内向,平时上课认真,作业细心,但是在一段时间内频频出现爬墙出去上网。一开始班主任只是在班会上进行集体教育,但是这位学生不但听不进班主任的教育,而且还变本加厉爬墙的次数更多了。后来班主任从其他学生了解到了这位学生在近段时间所遭遇到的打击:父母离异,爸爸另外组织了家庭,与他相依为命的爷爷奶奶也相继离世。又因为性格内向使得这位学生找不到倾诉的对象,于是沉迷于网络。后来班主任先后找来了他的父母谈了这位学生的情况,联合父母与学生进行沟通,在沟通的时候不单单是斥责其上网的行为,班主任针对学生内向的性格特点还提出与该名学生建立网络朋友的关系,在网上与学生进行交流,终于将这名学生拉回了正确的健康的成长道路上。

综上所述,在网络背景下初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结合网络和初中生群体的特点,扬长避短,开拓创新,充分发挥网络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陆宝忠,网络背景下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讨[j].集美大学学报,2009年1月.

[2] 杨广平,网络视野下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科技信息,2007年2月.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特点篇7

关键词:网络;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

        21世纪是网络化的时代,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革命带给各行各业巨大的变化。因其的开放性、共享性和包容性,以及所带来的冲击力和渗透力,深深吸引社会上不同类型的群体,特别是当今的初中生更是网络受众的主体之一。网络与初中生群体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决定了网络是初中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平台。本文结合实际的班主任管理经验,总结网络给班主任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探讨怎么利用网络开展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以及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策略:

        一、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培养道德主体人格

        网络中的信息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使得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信息、自由交流思想,这样的网络生活使初中生自主意识得到极大程度的唤醒,主体性得到加强。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积极利用网络的这种优势,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发展初中生自觉的道德意识,从而培养初中生的主体人格。并且围绕这项教学重点,结合有形和无形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学生不自觉的情况下向其传播正确的社会价值和道德观,促使学生自觉地运用自己道德的鉴别、判断、选择、践行等能力去应对繁杂多元的社会道德生活。

        而且为了让学生能够抵制网络垃圾信息对其的侵蚀,要注意弘扬传统美德,加强学生的自我修养,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不断完善学生的自我人格,让他们能够做到知行合一,自觉防御网络劣质文化的对自身思想的侵害。

        二、以网络为平台,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采用静态、抽象的方式,用单向的线性方式向学生传播知识,虽然从某些程度上来说可以完成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任务,但是其所传播的抽象的道德知识没有办法让学生产生意义建构和态度情感的改变,导致知行不合一的现象广泛存在。但是在网络条件下,为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提供了创新的契机。充分网络这个平台,将抽象的理念化的学习转变为情境性的学习,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创设情境演绎学生已有的思想政治内容,再现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人际和社会难题,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得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中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

        例如,在班会课的时候,教师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工作,教师结合一些相关的法律条文,准备了一些青少年犯罪被判刑案例的视屏,这样学生就不会被抽象的法律条文而深感头痛,而且视屏中青少年罪犯的懊悔的画面对于学生来说更有冲击力。这样的德育教学方式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加深记忆。

  三、班主任改变传统的封堵型德育观,转变为疏导型的德育观

        班主任传统的德育观是封堵型的,也就是一种像母鸡护小鸡式的德育观,因为害怕学生在网络上接触到任何一种不良影响,而在学生与网络间建立起了高高的“围墙”,以此为学生建立一种“纯”的生长环境。比如,某些班主任扣减学生每个星期仅仅一两节的网络教学课,或者是班主任联合网络课程的教师和家长让学生不能再网络课程上接触到网络。

        但是这种人为的封堵式教育又怎么能按住青春期学生的好奇心呢?特别是在网络普遍化的今天,只要学生想接触到网络班主任和家长的封堵又谈何容易呢?而一味的封堵只能导致学生叛逆性的反抗,爬墙偷偷去上网,而这种缺乏教师和家长的知道的行为更容易让学生成为网络的俘虏。因此,面对如今多元价值、道德观并存的网络环境,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不如改变传统的封堵为疏导,主动教导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例如,班主任与网络教师一起,在开学之初集中一两节课给学生讲解网络安全的知识,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白了在网

络上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面对一些不良的网络诱惑也就有识别及判断能力进行抵制了。

        四、将传统德育工作中的单向教育渠道变为双向沟通教育

        以往,班主任较之学生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在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往往处于一个权威性的地位进行单向教育渠道。但是如今学生凭借网络同样也接触到大量的信息,甚至在学生头脑中所掌握的信息比教师还要多,这就给班主任的权威性地位带来了威胁感,如果班主任还是采取传统的单向教育渠道已经没有办法满足学生的思想道德的需要,特别是不能满足网络的道德需要。在这种背景下,班主任只有转变教育的方式,由单向的变为双向的沟通教育方式,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道德互动,相互学习,相互了解,让班主任学会倾听,这样才能给学生留有充分表达的空间。

        例如,班上某个男生,性格十分内向,平时上课认真,作业细心,但是在一段时间内频频出现爬墙出去上网。一开始班主任只是在班会上进行集体教育,但是这位学生不但听不进班主任的教育,而且还变本加厉爬墙的次数更多了。后来班主任从其他学生了解到了这位学生在近段时间所遭遇到的打击:父母离异,爸爸另外组织了家庭,与他相依为命的爷爷奶奶也相继离世。又因为性格内向使得这位学生找不到倾诉的对象,于是沉迷于网络。后来班主任先后找来了他的父母谈了这位学生的情况,联合父母与学生进行沟通,在沟通的时候不单单是斥责其上网的行为,班主任针对学生内向的性格特点还提出与该名学生建立网络朋友的关系,在网上与学生进行交流,终于将这名学生拉回了正确的健康的成长道路上。

        综上所述,在网络背景下初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结合网络和初中生群体的特点,扬长避短,开拓创新,充分发挥网络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陆宝忠,网络背景下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讨[j].集美大学学报,2009年1月.

[2] 杨广平,网络视野下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科技信息,2007年2月.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特点篇8

一、 生活化教学概述

“生活化教学”是将广大群众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作为教学活动的施展平台,学生以主体的身份投入各项实践活动情景,并把教学要求内化为自身发展目的,从生活细节学习技能,又以之指导生活,让自身的发展在生活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最终使自己的情操得以升华。新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发展为根本目的。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生活经历,以学生的现有知识和实践为基础,通过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方式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合理使用教材,用活教材,对教材内容整合优化,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体验与践行。教师应该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学习、体验和收获,使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一) 通过贴近生活的素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新课导入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有些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只采用苍白的语言,很难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初中学生正处于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的阶段,我们教师要抓住这一点,努力将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通过贴近生活的问题或者事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友谊与成长同行》是2016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内容。教师在上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按照成长顺序,准备一些自己与朋友的合影照片,做成PPT展示出来。PPT配上怀旧的音乐给学生带来了许多儿时的回忆。这种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对于教学内容学生有很多感悟。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的注意力也会集中在学习上,同时学生不再觉得课堂乏味了。现在有很多家长打着关心孩子的旗号,偷偷看学生的日记,这是初中生经常遇到的烦恼。在讲到个人隐私权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发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因为这是会遇到的问题,所以,在讨论的时候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课堂气氛空前高涨。

(二) 巧用表演创设生活化情景,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初中生虽然自制力比较差,课堂上容易走神,但是这个年龄的学生表现欲强,所以,利用这个特点,教师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安排学生表演生活情景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很多内容来源于生活,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得到启示。教师也可以编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剧营造生活化教学情景。学生通过表演情景剧会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增强生的情感体验。比如,在教学《让友谊之树长青》时,教师可以让组织学生根据自身交友经历编一个交友情景剧,情景剧反映出交友遇到的典型问题。学生演绎着和自身情况相关的情景剧,兴趣极高。通过表演情景剧,很多有矛盾同学冰释前嫌又成了好朋友。生动活泼的表演实现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热情。

(三) 让道德与法治教学与时事热点紧密联系起来

关注时事热点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问题。法治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重点教学内容。法治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法律知识,更要培养其法律意识,使其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联系报告,报告重申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体系和社??主义法治国家,从而让学生明白中国是个法治国家,不管我们做什么始终不能脱离法律的轨道。再比如,在教学《爱在家人间》时,我们可以联系最近网上曝出的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几百万的拆迁费被儿子分光,老人却无人赡养,无奈之下,老人只好将子女告上法庭。教师提问:面对如此破裂的家庭关系,你有什么看法,如何缓和家庭关系?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对孝道和家庭关系处理的讨论。

(四)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

众所周知,“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活动才是对所学知识检验和巩固的最好方法。课外实践活动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还能够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在教学《消费者权益》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先上网搜索关于消费者权益法的相关内容。教师陈述:一个人在超市购买了假酒,当他得知是假酒以后,又迅速去超市买了很多假酒,然后向超市索要天价赔偿,超市却声称遭到了诈骗,为此双方打起了官司。然后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在模拟法庭上,有的学生扮演消费者,有的扮演商家,还有法官。通过开展模拟法庭,学生不仅对消费者权益法认识加深了,更重要的是作为消费者的学生,他们权益保护意识更加强烈了。

三、 结语

上一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范文 下一篇:光伏产业发展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