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经济建设范文

时间:2023-12-20 17:11:15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篇1

一、农村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1、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低,设施简陋。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能力滞后、公共文化设施不足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改变。由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占有率低,农村居民公平享有上学、就医的机会大大低于城市居民,使得农村地区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困难大,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高。

2、近期农村公路建设的突出矛盾。经过多年的建设,中国农村公路已初具规模,解决了大多数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但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仍然以土路交通为主,遇到天气不好,道路泥泞;已建成的乡村公路密度偏低,路网结构不合理;部分已修建的沥青公路堡坎基脚不扎实、路面薄、使用时间短;路政管理力度不够,养护资金缺乏保障;在农村公路新建、重扩建过程中,少数农民缺乏大局意识,依赖性强;农村公路建设占地、拆迁和青苗补偿等工作难度加大,所有这些问题,给农村运输带来诸多不便,阻碍了商品的流通,给农民带来不少损失,影响了农民奔小康的步伐。

3、饮用水安全隐患大,供水水质、水量不达标。受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类不合理活动等因素影响,目前中国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仍较为突出。受工业污染影响和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固体废弃物等影响,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造成饮用水重金属矿物质农药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受工业发展影响,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严重下降,造成饮用水水量短缺;受经济发展影响,偏远地区吃水困难,而自建水窖等储存的饮用水中微生物、细菌超标,使用时虽经过煮沸,但依然存在安全隐患,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亟须加快解决。

4、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目前,全国仍有近一半左右的耕地缺少灌溉条件,基本上是“望天收”;现有灌区大都修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当时经济和技术条件限制,一些工程设计标准低、配套差别,相当一部分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现有的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中国是世界上水资源较为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和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少,季节性、区域性缺少问题突出;农业用水浪费、效率低的状况较为普遍,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7,与发达国家的70%~80%相比,中国灌溉用水效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矛盾。

5、农村电力设施落后,用电贵、用点难。在农村电力改造方面,尽管国家做了很多的工作,使得农村电网结构明显改善,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度显著提高,但和其他地区相比,在总体上还比较薄弱,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电网明显落后,用电难、用电贵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偏远地区甚至仍然没有解决生活用电问题。

三、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

首先一是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中国人均耕地少,而有基本灌溉设施的耕地更少,还不到总耕地面积的一半,并且其中有1/3灌溉耕地的农田水利设施已经年久失修,无法发挥正常功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只有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鼓励和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小流域综合治理、山区水利建设,普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重点发展投资大、效益高的喷灌、滴灌、雾灌等节水灌溉模式以及地埋管道、软带微喷等经济实用的节水灌溉模式,同时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与改革,以提升农田水利设施整体水平。二是大力建设农村公路。“要想富,先修路”,农村公路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甚至是一些地区唯一的运输通道,也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农业结构的调整、农副产品的深加工,都离不开公路交通提供的基础保障。只有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才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加大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尽快解决水污染严重地区和水量不足地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努力争取饮用水安全,使广大农民群众都能喝上安全清洁放心的饮用水。四是加大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力度。农村电力是农村地区重要的基础设施,为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就要加大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力度。继续进行农村电网改造,解决农村居民用电价格高的问题,实现同网同价。启动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逐步解决无电地区居民生活生产用电问题。五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就是要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继续实施农村校舍改造工程,推进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疫范围,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扩大农村生活保障覆盖面,努力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另外,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关系。要明确划分中央、地方政府和农村组织的责任。统一财政来源的渠道,避免重复或推卸责任的情况。建立自上而下的资金管理体系,做到资金的统一性和管理的统一性,避免个部门各自为政的弊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来提供基础设施,最大限度的利用地方政府的优势,控制资金成本的外溢。

其次,建立资金的效绩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监督和确认资金的来源和走向,实行抽查和监督制,提高财政农用资金的使用效率。

总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工作非常的繁重,我们要时刻关注农村的发展突破口,开拓进取,不断创造农村生活生产的新局面。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篇2

关键词:文化建设;新农村;发展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构建良好的农村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下面从理论认识、投入机制以及管理方法等三方面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一些探讨。

一、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农村,文化领域涉及到的新问题、新现象较多,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把握农村文化建设的特点和原则,将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相结合,创造符合农村文化发展模式,引导农村文化发展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1.认真分析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特点。首先要认识文化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从深层认识到文化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文明时代的必然产物。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表现出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其次要全面理解文化建设的现实性,科学把握文化建设的内涵,文化是由各种有机要素构成的复合整体,包括精神要素、物质要素、语言文字要素、规范体系、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等要素。文化有其区域性、继承性、融合性、共享性、普遍性、渗透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农村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一部分,通过一定的社会活动与全社会相联系,同时也影响着整个社会文化。要发展各地文化组织,并按照各自的内容,全方位地开展下去。要立足于面向当地群众,切实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要按照各地传统的文化特色,打造不同的地域文化。文化虽然是较为抽象的内容,但也要切实在人们的思想上、精神上、生活中感受到舒适和和谐。不同的人对文化有不同的看法,但只有看清文化的本质特性,才能保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

2.正确把握农村文化建设的原则。农村文化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充分利用文化的社会沟通、心理凝聚、价值导向、行为规范、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好农村文化。(1)遵循“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的原则。要明确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即把握文化服务对象的主体性,文化建设归根结底是为广大群众服务的,群众实际上是文化的消费者,要综合考虑当地所有居民的生活方式、文化层次、宗教信仰等诸多层面,同时也要发挥当地群众的集体智慧,制定适合绝大多数群众消费的文化产品。(2)遵循“系统开展,全面推进”的原则。要构建地域农村文化,就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文化建设近期、中长期规划和发展目标,使农村文化建设有统一明确的目的性。(3)遵循“开放有序,不断创新”的原则。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不断开展对外交流,积极借鉴和吸取其他地区、国家的文化成果及成功经验,并消化吸收,要立足于本地自身优势,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二、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从客观上说,对于一个地区,如果政府不提供任何文化服务项目,它同样有着文化存在,这主要有以个人和家庭的非正式文化和企业组织的文化服务活动的准正式文化,非正式文化主要依靠自发性机制,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一些不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也在社会文化中客观存在,因此客观上就需要管理部门对文化活动加强指导和引导,要制定政策,加强组织和管理,把群众自愿自发的文化活动引导到正确健康的发展方向上来。这就需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夯实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建立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

一是政府投入机制。政府投入机制是发展农村文化的重要渠道,承受着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如何实现宏观政策的正确引导和约束,或者抑制文化过分商业化的发展势头,进一步为政府向居民提供服务,居民支持社会发展打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各级政府设施的投入,要将服务于居民群众作为政府工作的一件实事来抓,并承受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二是部门投入机制。各职能部门加大投入力度,如宣传部门可以打造良好的信息接收环境,工会、青年团、妇联等部门要做好相关文化活动的协助,文化、体育要负责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的建设,民政、公安等部门也要出人出物,抓好文化建设中的相关服务,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和广大群众密切相关的职能、任务,按照服务基层、服务大众的原则,形成各部门共同来关心文化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整合地区资源。整合资源,就是要整合当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共同投入当地建设。要将文化建设与地区优势紧紧联系起来,建立起双向互动、互惠的双赢机制。四是借助社会力量。文化事业社会办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基本规律,以社会之力投入文化事业建设也是我国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要本着文化事业大家办的宗旨,特别要利用社会力量为文化建设献计献策,募集资金,通过政府倡导、舆论宣传、出让冠名权等形式,组织动员热衷于社会文化事业的企业家、个体业者,为文化建设出资出力。

文化事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是创新工程,是民心工程,是旗帜工程,必须不遗余力地搞好建设,成为凝聚人心的一项重要工程。特别是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只有在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建设投入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转贴于

三、夯实群众基础,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文化的发展必须要有群众基础,群众是文化建设的力量源,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决定文化建设进程的重要因素。参与、支持文化建设的群众越来越多,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广泛,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文化活动越持久、活跃,地区的凝聚力、战斗力越强。夯实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一)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政府核心上。要认真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践科学发展观。利用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发挥好对各项文化活动的政治导向作用,在方向上把握原则,确保有序进行。另一方面体现在党员在先锋模范作用上。党员应成为群众基础的骨干力量,在文化建设中献良策、做实事、奉爱心、尽义务、树旗帜,通过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教育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投入到健康向上的文化建设工作中来。

(二)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发展将呈现更加丰富的形式,一方面要求我们深入到广大群众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爱好、才能和需求,并将所取得的数据和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另一方面要根据所在地域居民特性,按照不同的管理对象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另外还要加强教育,努力提高群众文化水平和文化素质,进一步增强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三)发挥民间文化组织的中介作用

民间文化组织是群众自发形成的文化互补型组织,是人们对文化需求的一种特殊表面形式,是人们参与文化活动的重要组织载体。因此,我们要根据人们的需要,认真加以引导,使其健康发展。

(四)发挥文化志愿者的骨干作用

文化志愿者是随着文化建设的需要应时而生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无私奉献,积极参与,组织发动,出资出力,特别是有的志愿者为社会奉献一技之长,真诚为社会服务,因此,我们应当通过广泛宣传和发动,便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文化志愿者行列中来,逐步形成关心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现代文明理念。

总之,为了进一步搞好文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在文化建设事业中,要注意如下几点:

1.领导重视是关键。党委、政府要坚持贯彻中央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与管理,形成各级党政部门齐抓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和进步。

2.理顺体制是保证。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组织实施,避免文化建设的随意性、功利性、短期性,解决条块之间的协调。实现跨地区、跨部门合作,充分实现了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3.规范管理是根本。要充分认识到文化设施不仅要建好。更要管好用好。不仅要形成完善的配套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且须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机制创新,队伍的高素质作用于设施的高效能,拉动事业发展的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实现一流设施的软硬件资源优化配置,相得益彩,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篇3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队伍建设;能力;服务

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发展,改变农村贫困落后面貌,必须得有好的领头羊,而这只领头羊就是我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也就是我们的村干部。村干部队伍是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中坚力量,面临着一些新形势不适应问题,因此如何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使之在推进和谐繁荣的新农村建设中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现状概述

首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结构方面,存在着队伍老龄化严重、低文化层次结构占主体、村干部报酬偏低的现状。以某镇村干部分布情况为例,50岁到60岁占51%,40岁到50岁占31%,30岁到40岁占18%,30岁以下为0,老龄化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在思维能力、开拓创新精神、思想观念、身体状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工作的开展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都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据调查,某镇共有21个村居,83个村干部,有大学文化程度的2人,且都是挂职,高中文化程度12人,其余都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文化素质低下严重制约了政策的理解执行能力,业务的开展能力,科技的推广能力。村干部报酬最高1000元,最低800元,在总工资里还得拿20%进行绩效考核。工资偏低,使得一些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同程度出现了"瘫、软、弱、散"现象,办事不积极主动,不积极求发展,求向上。其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安于现状、稳中求平安,组织协调能力相对较弱,服务意识薄弱等现状,村干部求稳怕乱思想突出,对本地经济发展缺乏长远目标,无规划,无整体认知,对外的新经验、新做法不是积极吸取,而是漠然视之,秉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平安是福的态度,开拓创新精神不强。

二、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建设的相关举措

(一)改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的队伍结构。首先,拓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的选用视野及选用渠道,大胆启用年轻有为、政治觉悟高、廉洁自律、立志干事、懂得经营管理,有发展能力及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怕吃苦、无私奉献且群众相信的优秀人才,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的选拨机制,可从到村任职大学生、经营大户、科技致富能手、复退军人、农村知识青年、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党员中选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还可以面向社会、跨行政区域进行公开招聘,拓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的选用途径及选用领域,改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的结构。鼓励、动员选调大学毕业生、机关干部等到农村工作锻炼,服务于农村建设,以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在农村建设中施展才华。其次,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的培养机制,支持并鼓励村干部参加高等院校、电大、函授、自学考试、党校的学习,提升其学历,并加强教育培训工作,通过不断改进培训方式,更新培训内容,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以提高教育培训的成效,尤其需要加强对集体经济相关政策及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科学管理及驾驭市场经济的水平,引导村干部在信息、技术及服务等方面下工夫、求实效,充分发挥村干部在农村集体经济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以更好地应对当前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二)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首先,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执行政策的能力,可通过开展党校培训工作,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能充分了解并领会农村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背景,以及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和措施,以提高其政策观念及执行能力,使村干部能在实际工作中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其次,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中树立起牢固的法制观念,规范法律行为,提高其依法办事的能力,能有效运用法律的手段来化解矛盾、调解纠纷,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再次,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与落实,不断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的发展能力,使其能紧密地联系本地实际,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有效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三)完善服务平台、健全服务机制。改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的服务观念及服务能力,坚持心系群众、为民谋利,关注群众所需所盼,以通过服务来组织、宣传并发动群众。完善服务平台,建立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群众工作室为依托的村民服务中心,使村民服务中心凸显村干部办公、文化娱乐活动、信息技术服务等功能,并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轮流坐班,在服务中心为群众开展农业技术、法律咨询、落实惠民政策、化解矛盾纠纷等方面的服务。健全服务机制,推行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党员认责承诺制度、群众评议制度,切实做好宣讲政策、调节矛盾、帮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工作,实现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通过给群众提供各种福利,使农民群众从集体经济的发展中得到实惠,提高农民群众满意度,从而密切干群关系,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吸引力及凝聚力。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篇4

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部分,也是农村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农村党组织基数大,党员人数较多,既同群众接触最紧密,又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实施者,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农村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直接代表着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着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搞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对于改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维护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的执政地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就要不失时机地抓紧解决农村组织中党风廉政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推动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进一步巩固反腐成果,扩大战绩,取得更大的成效,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 一、 **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基本情况 **于2004年1月组建成立,幅员面积116.78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2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47万人。街道党工委下辖党组织92个,党员总数3626人,其中:农村基层党组织19个,村级党员领导干部47人,农村党员1759人,占党员总数的50%。 二、当前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农村党组织在贯彻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方面,各项工作卓有成效,街道所属大多数地方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是做得比较好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但是,对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我们又必须清醒地看到,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状况还远远不能令人乐观,面临的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一些农村党员干部经济不清、形象不佳、作风不正;一些村财务管理混乱,村支书作风专制;一些农村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工作作风简单粗暴,不按国家有关规定办事,不依章理事,对涉及土地征用、出租等重大事项,不民主决策,凭关系、凭感情,个人说了算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的安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 1、一些村级领导班子抓党风廉政建设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一些村级领导班子,甚至是主要领导,思想认识不够到位,没有把抓党风廉政建设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贯彻责任制的积极性不高,工作被动应付,对责任范围内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不敢指出,不敢批评。个别农村干部甚至错误地认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抓得太紧会束缚手脚,会影响经济工作和事业发展,会影响农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把抓经济建设和抓党风廉政建设对立起来。由于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工作缺少成效,存在求太平,过得去,别出大乱子的思想,轻视抓党风廉政建设,不能及时将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形成之初、萌芽之时。 2、各种民主决策、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作落实还不够。在村级财务的处置、土地拆迁安置款的发放等群众关注的重大事项上,缺少规范的操作制度和必要的制约手段,从而造成了村内部财、物管理比较混乱的情况,给一部分人钻了空子。在制度建设上,有图形式、搞花架子的情况,对已有的党风廉政工作制度落实不够。制度、规章订了不少,真正执行落实的却很少,既削弱了农村党风廉政工作的实际成效,又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3、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考核与追究工作有待加强。缺乏全面、系统、有效的检查考核机制,对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贯彻落实情况缺少定期和比较规范的检查、考核。还存在着责任追究力度不够大,追究效果不理想的现象。 三、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1、加强教育,通过教育提高人。当前要把理想信念教育、宗旨观念教

育、党纪政纪条规、法律法规教育放在突出位置,真正做到经常抓、反复抓。我们要通过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明确行为规范,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强化廉洁自律行为;以查处的典型案例事件为教材,解剖典型,深挖根源,使党员干部接受教训,得到警示。在群众对某些干部在廉政方面有反映时,注意进行提前廉政预防谈话,力求做到及时教育、防范在前。教育的内容要结合本地一段时期内存在的问题,突出教育的针对性。同时要积极探索教育的新载体,突出教育的创新性。农村干部不同于公务员,他们在台上是干部,台下是群众,要根据这个特点,因地制宜,采用农村党员干部易于接受、乐于参加、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载体开展教育活动。通过教育活动,力求使农村党员干部提高廉洁自律意识,树立起良好的形象。通过教育活动,提高民主意识和接受监督的意识,正确对待组织、群众和自己,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通过教育活动,强提高责任意识,真正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履行好领导职责;通过教育活动,强提高遵纪守法意识,在自身带头遵守法纪的同时,切实抓好法纪的执行、落实。 2、健全制度,通过制度规范人。健全民主决策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村级领导班子民主议事规则,强化对农村党员干部职权行为的监督制约,确保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由班子集体讨论决定,村级重大事项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防止由“一把手”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行政村党组织要进一步健全和执行党员大会议事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决策制度,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准确性;街道纪工委要加强监督,督促各村严格执行民主决策制度。 3、加强监督,通过监督制约人。扩大农村民主,强化民主监督,真正使人民群众参与管理集体事物。在具体措施上,要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对在公开中群众提出的疑问和质询,要认真对待,向群众做出明确的解释。要强化党内监督,进一步落实各项党内监督制度,认真开好党员民主生活会,切实加强农村领导班子内部的监督。 4、加大查处力度,通过查处警示人。坚持纠建并举的方针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及时收集各种苗头性、倾向性信息,密切注意动向,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反映属实的问题,必须严肃查处,对发生因不负责任或失职而引发的重大集体上访,必须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同时必须及时、严肃地查处农村干部中各种违法违纪案件,尤其要查处那些严重危害改革、发展稳定的案件、严重侵害群众权益的案件。同时,注重利用典型案件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达到查处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 5、强化责任追究,通过追究督促人。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有关责任追究的规定,严格责任追究。制订规范的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追究的具体实施办法,增强责任追究的威慑力。通过建立定期分期排摸制度,督促农村干部切实履行起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任务,及时掌握情况。对领导干部职责范围内的反腐败工作敷衍失职,不抓不管,以致屡屡发生大案要案、造成恶劣影响的,严格责任追究。切实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保护主义、好人主义以及执纪不严的问题,使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能真正落实到每个干部,真正使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任务得到贯彻和落实。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篇5

一、积极探索,致力开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新途径

我镇有2个社区、22个行政村、24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4万人。近些年来,随着我镇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在个别农村中存在村、组干部办事不够公开、公平、公正,议事欠规范、决策无程序、监督不落实等问题而引起群众的不满,从而引发各种矛盾纠纷随之产生,如山林、土地纠纷及征地等问题引发群众上访;有些村组干部法律意识淡薄,错误认为现行村民自治是无条件的“自由”,有些群众错把当家作主等同于“人人作主”、“必须由我作主”等等。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健康发展。为此,永汉镇委、镇政府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作为一根红线贯穿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健康发展,坚持循序渐进和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加大民主政治建设力度,建立了“四民工作法”,有效地解决了当前农村社会中存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提高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作的成效和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保障老百姓各项民利。

*年下半年,我镇认真贯彻市委、县委精神,在全镇推行了《村(居)民小组议事规则》,村小组民主自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在推行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启发:《村(居)民小组议事规则》较好地解决了村小组一级的民主管理、民主自治问题,但在村委会一级民主管理方面还缺少具体可操作的制度。为此,我镇在深入农村调研和广泛征求有关职能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的有关规定,于*年拟定了主要内容为民主提事、民主决事、民主理事、民主监事的“四民工作法”,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本村村民都有权利参加民主议事活动,每项议事都需要各家各户代表参与表决。同时规定村民表决的事项公示3天,确定没有异议才予以实施。

二、加强领导,确保“四民工作法”全面有效实施

(一)领导重视,建立机构。镇委、镇政府对推行“四民工作法”工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专门成立了推行“四民工作法”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党委副书记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党委委员和副镇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负责对全镇推行工作进行科学统筹和组织安排,做到每个行政村都有镇党政领导包片挂点负责。同时,我们还制订了实施方案,明确了领导职责、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措施要求。镇委、镇政府先后召开全镇动员会、推进会,对推行“四民工作法”进行认真部署。镇领导经常深入农村检查督促,听取有关部门、村干部工作汇报和意见,研究解决推行工作遇到的问题和对策,保障“四民工作法”得到落实。

(二)加强宣传,统一思想。为了把全镇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镇委镇政府关于推行“四民工作法”的认识上来,并积极支持和参与“四民工作法”的推行工作,我们认真抓好宣传发动工作,通过召开党委会议,全镇干部职工大会,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会,村“两委”干部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张贴宣传标语等形式,反复宣传推行“四民工作法”的内容、目的和重要意义。通过广泛深入的学习、宣传和发动,达到了三个统一目的:统一领导班子成员的认识,统一村干部的认识,统一农民群众的认识,从而为推行“四民工作法”从思想上扫除了障碍。

(三)示范带动,全面推进。“四民工作法”是我镇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新举措,为了使这一重要举措能够稳步扎实、顺利有序地在全镇推开,我们采取了抓示范点,“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方法。一是抓好县、镇的示范点。我们把马星村作为推行“四民工作法”的试点村,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县委对我镇推行“四民工作法”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并于*年8月将我镇马星村作为全县推行“四民工作法”的试点。由于县、镇两级领导重视、工作到位、群众配合,试点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二是抓好各村的示范点。我们在每个村挑选1个村民小组作为推行“四民工作法”的试点村小组,以带动全村。镇委镇政府还专门召开全镇推进会,集中人力物力认真抓好各试点工作。三是在全镇推广。在马星村“四民工作法”试点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趁热打铁,乘势而上,召开了全镇动员大会,全面部署“四民工作法”的推行工作。要求各村采取张贴宣传标语和出好宣传墙报等形式,认真做好“四民工作法”的宣传;结合各村实际,广泛征求群众对“四民工作法”的意见和建议,使其不断得到充实与完善;动员群众参加实行“四民工作法”表决会,表决通过“四民工作法”。

(四)结合实际,规范操作。我们从便于村组干部的实际操作和“四民工作法”的实际运用出发,结合工作实际分别设计、印制了村委会版和村小组版的“四民工作法”操作小册子,绘制了简单易懂的“四民工作法”操作流程图,专门设计制作“四民工作法”记录本、“四民工作法”会议请示和操作公开格式等,为“四民工作法”的推行做好配套工作,确保推行工作顺利进行。

(五)建立机制,促进落实。为确保“四民工作法”能够在全镇各村顺利推行,我们建立了一系列制度,一是建立责任制。明确规定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以及村小组长为本村和村民小组推行“四民工作法”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其他村干部包片分工负责。同时规定:没有推广好、落实好“四民工作法”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二是建立健全配套机制。我们建立了“四民工作法”扶助机制、专项奖励机制和考评机制等。镇委、镇政府对“四民工作法”决议的村务事项,在技术上、经济上给予适当扶助;每年对运用“四民工作法”议事工作突出的基层党组织或在操作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党员给予嘉奖,以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四民工作法”的推行工作与党员联系村务责任制同步考评,并与评优评先、扶助、奖励机制挂钩,形成了推行“四民工作法”的激励机制。三是建立检查督促机制。镇委镇政府把推行“四民工作法”的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中进行部署、检查和指导;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四民工作法”推行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加强对推行工作的指导和督促落实。此外,我们充分发挥驻村干部的作用,把宣传“四民工作法”、督促各村抓好推行工作作为驻村干部的责任,要求他们当好推行“四民工作法”的“宣传员”、“指挥员”、“战斗员”和“督察员”,有效促进了“四民工作法”的顺利推行。目前,全镇22个村委会和246个村民小组已经全部实行了“四民工作法”。

三、成效突显,促进了新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我镇自*年8月推行“四民工作法”以来,取得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新农村建设。

一是提高了村干部的民主管理水平。实行“四民工作法”,从制度上明确了村干部在村务管理方面的职责、权限和程序,村干部在决策村大小事务时都必须依据“四民工作法”的程序和要求来进行,从而使村干部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村务管理由过去的几个村干部说了算,变为必须经村民代表或户代表集体民主表决后方能实施,促进了村务管理的规范化,提高了村干部的法制意识和民主管理水平。实行“四民工作法”,调动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村干部民主意识的提高,村民对村干部的工作支持度也不断提高。如油田村从去年2月实行“四民工作法”以来,村两委会干部在工作中能够尊重群众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权利,增进了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并通过民主决策的方式为群众办了不少好事实事。一年多来,该村运用“四民工作法”进行民主提事3项,解决难点2个,受到村民的广泛好评。广大村民都称赞“四民工作法,就是好办法,农村热点难点解决就有了办法。”

二是保障了村民的民利。“四民工作法”将民主管理的理念化为可操作的具体规则制度,保证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和发言权,村民自治得到充分体现,民利得到有效保障,进而增强了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以及依法依规办事的自觉性。如上埔村隔陂村小组在进行村道路面扩宽工程中,首先按照“四民工作法”规定,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讨论,经民主表决顺利获得通过,并将决事内容在全村张榜公示,保障了村民的民利的行使,村道扩宽工程得以顺利推进。

三是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四民工作法”规范了村务管理的操作规程,强化了村干部依法依规办事的自觉性,村务管理更加公开透明、民主,干部暗箱操作,擅自决定重大村务、违规发包集体土地、工程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减少了矛盾纠纷,村民对村干部信任度不断提高,真正做到了“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从而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马星村、上埔村以前是出名的上访高发村,实施“四民工作法”后,这两个村的财务管理不断完善,办事透明度进一步提高,土地纠纷、民事争议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和妥善解决,均成为“零上访”村。

四是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实施“四民工作法”后,形成了村党支部、村干部深入群众,教育、引导、说服群众的良性机制,强化了村党组织在各项村务中的把关、组织、监督、推动等核心地位,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和向心力得到极大增强,基层政权的根基得到有效巩固。如上埔村在换届前班子比较懒散,干部关系不融洽,办事不透明,干群关系相当紧张。实行“四民工作法”后,新一届班子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大小事情都按“四民工作法”办事,有效推动了全村各项事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村党支部和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凝聚力不断提高。如今,村集体和村民的“钱袋子”胀了,党群、干群关系融洽了。该村党支部多次被评为县、镇先进基层党组织。

五是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实施“四民工作法”,增强了广大农村干部干事创业、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致富奔康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同时也激发了村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全镇上下形成了干群齐心,抢抓机遇,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如油田村嘉义庄村小组在今年4月市委开展的“村企共建,促进和谐”活动中,与南昆山温泉大观园建立了“桥梁”关系,在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开发漂流项目过程中,通过“四民工作法”进行决事,使村干部和村民达成共识,项目顺利进行,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又如马星村*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5万元,成为全镇较为富裕的村之一,村民大都住上三四层高的楼房。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篇6

1广东农村经济发展概述

1.1广东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尽管广东部分地区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农民收入增长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由于全省各地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进行救灾复产,想方设法减少农民损失,并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方针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与此同时,广东省经济保持稳中趋快态势,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农村投资提速,农民收入实现了平稳较快的增长,如图1。据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6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79.8元,突破5000元大关,比上年增加389.3元,增长8.3%,增幅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6.4%,增幅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2]。然而,2006年广东农村经济的发展仍受到很多的矛盾和问题的制约。自然灾害、疫情和食品安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使农业生产遭受了比较大的损失。2006年广东部分地区连续遭受了台风、暴雨、山洪等特大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据8月份开展的抽样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一的农村住户及人口受灾,导致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减少和生产支出增加。据推算,连续几次的强台风和特大洪涝灾害直接影响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减少90元。从近年来发生的禽流感疫情、猪高热病以及瘦肉精事件、含孔雀石绿的多宝鱼、有毒桂花鱼、含甲醛的九肚鱼等事件,使居民对食品的安全问题十分担忧,同时也影响了相关农产品的价格。尤其在事情发生及过后的一段时期,农产品的价格都非常低迷,严重影响了相关种养户的出售收入。

1.2广东发展农村经济的战略意义

加快村经济发展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会影响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当前我省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工农差距扩大的态势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部分农村仍然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特别是在新的发展阶段,“三农”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不断凸显,直接影响全省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繁荣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开拓农村市场,拉动社会需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进全省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广东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原因

2.1珠江三角洲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近几年珠江三角洲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外部优势的淡化,政策优势日益淡化。②内部机制不完善。③缺乏总体规划和科学指导。④产业结构不合理。

2.2粤东、粤西和北部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粤东和粤西地区虽然这几年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县城经济发展潜力较大,外资与内资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资金已开始向这些地区流动,成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域。但在总体上工业促进农业,城市带动乡村还缺乏许多必要的条件。所以,与珠江三角洲相比,除了部分较富裕的地区以外,许多乡村在村集体经济、农村生产组织化程度、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方面有相当大的差距。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已达到3000元以上,但主要是靠外出打工、做小生意获得收入。北部地区是我省经济最落后的地区,区位优势较差,经济发展起步慢,近几年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因此在城市经济发展仍然要占用大量资源的情况下,以农业为主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发展二、三产业受到东西两翼的激烈竞争,农村城镇化和农业工业化发展举步艰难。农村人口的转移受到制约,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大,而农村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许多地区农村居民年均收入仅有2000元以下,而且耕作方式原始,生产效率低下,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村集体经济相当薄弱,村容村貌脏乱差,有的甚至不如七、八十年代。

2.3区域、县域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根据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区域、县域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从区域上看,珠江三角洲人均GDP,接近45000元,两翼和山区五市分别为9000元、6000元左右,珠江三角洲人均GDP相当于两翼的5倍和山区的7倍。从县域来看,我省64个县(市)经济实力总体上还比较弱,面积和人口虽然占全省的近8成和6成,但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只占全省的3成和0.7成。从城乡来看,如图2,可以看出,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变动较大,逐年呈较明显的递增趋势,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变动则较缓慢;且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逐年拉大,而且这种差距还会继续扩大。至2006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2.76:1(以农民纯收入为1)扩大为3.16:1。且目前全省还有人均年收入低于1500元的贫困人口近400万人,这些人主要集中在农村。

3广东发展农村经济的对策

3.1增加农民收入,夯实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要发展农村经济,就得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充分调动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的积极性。①加大县域经济发展力度。②加快建立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③切实维护务工农民合法权益。④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

3.2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产业梯度转移

根据广东农村发展水平差别较大的特征,不同地区新农村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符合本地实际。经济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要体现更高的层次。珠江三角洲地区要把推动新农村建设与当地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衔接,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较快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快城市化的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提高专业镇和专业市场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现代农业和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探索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经济欠发达地区针对这些地区普遍存在的城镇和乡村规划滞后,乱建设房、乱开发问题,新村建设的切入点可选择大力发展县城经济,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增强城镇综合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农村能力,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形,成以工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农村劳动力战略性转移。

3.3优化产业结构,探讨加快发展广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径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农业经营形式,是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广东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广东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广东省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径如下:①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②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创办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③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④设立政策性的贷款担保基金和农产品再保险基金。

3.4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强化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根据广东农村目前的情况,要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具体的措施是:①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②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③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④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⑤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3.5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5.1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首先,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继续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九”,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十一五”期末,全省农村小学适龄儿童毛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力争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0%。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校舍及生活设施改造,消除中小学危房校舍。其次,加强农村卫生医疗体系建设。统筹城乡医疗卫生发展,实施初级卫生保健规划,提高农村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再次,要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繁荣,加快构建农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最后,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广东省各级政府要增加对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

3.5.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①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是完善防汛、防旱、防风和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②加快发展节水灌溉和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加快大、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增强粮食生产保障能力。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及污染水的饮水安全问题。③加强基本农田的管理、维护和建设,不断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和效益。

3.6创新教育、培训体制,造就新型农民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农村的主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主要途径有:①巩固提高广东农村基础。②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③全面普及成人教育。④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⑤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3.7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农村治理机制

①加强农村“两委”班子建设。②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制度。③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④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4总结与展望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篇7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5-216-02

一、 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一) 新出现的农村经济形式需要借助法

专业户、联合体、个体工商业户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形势,而这三种形式的发展都离不开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的帮助。为了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不断发挥农村经济法制作用十分重要。

1.专业户:农村才能经济法制建设是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更好发展,而最为重要一点就是新出现的农村经济形势需要借助经济法来实现进一步的发展。专业户不论是向集体承包还是自营,一般都具备投资少而受益快的优势。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这些专业户,因此这就需要依靠经济法来确定下来。例如若专业户要想扩大规模,就必须要联合办厂或者要进行长途贩运,这就专门的经济立法来加以管理和约束。

2.联合体:联合体也是为了满足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村民提供劳动、技术、资金并自愿组织成的经济组织。从国家最新的统计数据上来看农村以联合体形式存在的组织有四十六万之多。由此可见联合体的出现和存在,也需要经济法来加以规范。

3.个体工商业户:劳动个体经济也叫做个体工商业户,其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加强对其法制管理。专门的个体经济法规对于个体工商业户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针对其完善立法工作。

(二) 政府机构管理农村需要借助经济法

政府机构在管理农村时,要借助农村经济法,从而更好地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新旧体制共存的局面更加需要农村经济法来加以管理和约束。新旧管理体制的转化需要借助新的经济法来进行管理,就我国当前农村经济法建设的现状来看,原本的法规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要求。因此构建新的农村经济法迫在眉睫,也是政府机构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

(三)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需要法的保障

光有有效的经济政策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加快农村经济法的构建成为关键点。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必须要依靠法律的保障,党政政策对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为此要想使得农村经济法更具有针对性,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定十分重要。文件精神的落实也需要依靠法制的构建和完善,从而更好地动员农村经济人口,共同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二、 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反思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法制建设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加强对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必须要从根源抓起,只有将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才可能找到制约经济法制建设的原因,从而提出更好的解决措施。就整体上来看我国目前在农村经济法制建设上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很多经济法未能够充分考虑农村发展的特点;二是忽略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需要;三是片面强调农村集体土地的保障生存功能;四是形成诸多不合理的配备制度;五是经济法制的宣传力度还有待提高。

(一) 很多经济法没有考虑农村发展的特点

在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例如很多经济法在构建时未能够充分考虑到农村发展的特点。每个地区的经济形式和发展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不能盲目的构建农村经济法。例如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借款人必须提供担保银行才能够发放贷款,同时《担保发》要求农民能够将自己的耕地、宅基地、自留地等列入不得抵押的部分。农村乡镇企业建设用地必须要随厂房一同抵押,虽然这种方式有利于强化农村土地保障功能,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土地的资本功能。因此必须要将法制建设与农村发展的特点相互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农村经济法的作用。

(二) 忽略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需要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经济法的帮扶,因此加快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尤为重要。例如一些本应该统一的法律却呈现“分别立法”的问题,同时部分更多针对的是城市,涉及农村的经济法却是少之又少。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因为农村习惯依赖政策的调整和帮助,却忽视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其次同样是集体性企业,国家却针对城镇和乡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运用不同的制度安排。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实际存在的且客观存在的,为此为了满足农村对经济制度的需要,加快农村经济立法工作迫在眉睫。

(三) 片面强调农村集体土地的保障生存功能

片面强调农村集体土地保障生存功能也是当前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绊脚石之一,为此合理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才是关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由流转被禁止,同时也剥夺了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直接分享城市化所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的权力。当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动流转已然不是什么秘密,为此因此这十分不利于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价值的实现,为此在面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由流转的情况时,在未获得法律支持之前是非常不稳妥的。

(四) 形成诸多不合理的分配制度

很多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也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尤其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法律和政策单方面强调保障城市工业发展,这十分不利于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的开展。例如工农业产品中实行的“价格剪刀差”制度,该制度就与现行的农产品价值规律相违反,这种现象在很多农村都较为常见;同时大部分农业价格的收入通过调整转为了工业部门,因此导致工业以及农业之间的收入呈现不公平分配的现状,这也是其中最为不合理的问题之一。

(五) 经济法制宣传力度不够

经济法制在宣传工作上还有所提升,当前很多农村地区不明白经济法制的具体作用,同时也不了解法制的具体内容。为此可以看出农村经济法制宣传的重要性,尤其是针对地处偏远的乡村和山区。法制建设宣传现在还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普及型不高、二是宣传力度不够。在宣传的形式上还是沿用传统的方式,例如传单、海报、宣传册等。这些宣传方式的普及度不高,而且效果不是特别好。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宽了法制宣传渠道。为此,针对当前经济法制宣传工作中的不足,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三、 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法制建设

就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上存在的不足,提出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具体措施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希望能够对我国农村经济法制建设有所启迪和帮助。其中对具有法律效力的经济法进行汇总、做好农村经济立法规划、配合当前农村经济改革、开展农村经济法的研究和宣传、执法机关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制度办事、建立群众性执法自治组织等。这些都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 对仍具法律效力的经济法进行汇总

首先要对仍具备法律效力的经济法进行适当的汇总,即在清理过去法规的同时将一些具有价值的法律进行汇编。所有的立法工作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公布,以此来做到“有法可依”。将农村经济法规选出来进行适当的分类,再加以编撰为我国农村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因此在建设农村经济法制之前,可以进行汇总这项步骤。

(二) 做好农村经济立法规划

在加强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时,要针对农村经济立法工作开展合理的规划。做好农村经济立法规划,首先要充分结合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在开展农村经济立法工作时要更具有针对性和可实践性。农村经济立法工作需要进行详细地规划,规划的目的也是为了发挥农村经济法的最大效用。从整体上来看,农村经济法的骨干和大纲为以下两个部分:一是农村经济法的整体内容包含了任务、基本原则、法律制度和责任等;二是在农村经济法当中要注重四个主要内容:种植业相关法规的建设和完善;林、牧、副、渔相关法规的建设和完善;加工业、采矿业、运输业等小型能源型行业法规建设;三是农村环保行业相关法律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 配合当前农村经济改革

农村经济立法工作也要做到积极配合当前的农村经济改革,顺应时展和当前经济形势的法律和政策才是成功的,才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同时在构建农村经济法制内容时,也要做到事分轻重缓解,只有这样才能够有序地开展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本文认为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逐步进行和完善农村经济法:农村合作经济法、种子法、农业承包合同条例、粮食订购合同条例、农村个体经济法、乡镇企业法、农村机械化法、农田基本建设法等。这些都是农村经济法制的重要内容,也是需要进一步构建或完善的相关法律。按部就班、先急后缓,逐步完善当前农村经济法的内容。

(四) 开展农村经济法的研究和宣传

开展农村经济法的研究和宣传,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法制建建设的落实和开展。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在开展农村经济法宣传和研究工作上,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并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为此做好农村经济法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必须要从观念、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加以创新和改革。首先,从农村经济法的研究工作上要更具备针对性,对当前农村经济法制中尚不完善的地方要加以调整;其次,在农村经济法制的宣传上也要做到科学合理,经济法的宣传不能停留在表面工作,而是要真正让农村人民认识到经济法并且理解到经济法的作用。

(五) 执法机关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执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办事,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作用。这些执法机关包含了:检察机关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而作为执法机关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有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按照规章制度办事。随着农村执法机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就更加要注重对执法观念的树立、执法方法的创新以及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管理。

(六) 建立群众性执法自治组织

群众性执法自治组织的建立也是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做好和加快群众性执法自治组织的构建尤为重要。群众性执法自主组织是指由一部分退休职工或者是乡民自愿自发组织起来的,由于其不是“官办”组织,所以其不能够行使审判权。但是这种组织在农村经济法的维护上有着其他机构和组织不能取代的优势,因此有关部门应积极吸取该组织上的相关经验,从而更好地在全国各地进行推广。

四、结语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篇8

关键词:农村电网 建设 管理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b)-0087-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三农政策的逐渐落实,农村经济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有效的改善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农村电网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用电体制改革、农村电网建设工作成为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农村电网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电网建设和管理存在较大问题,影响到农村电网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亟待需要改善和加强。

1 农村电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缺乏有效规划,严重影响电网建设效率

农村电网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加强农村电网建设的规划工作,是促进农村电网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但是,就目前农村电网规划工作来说,存在较大问题,缺乏统一的规划,以及规划整体的不合理,导致许多地区电网建设无法有效统一,电网建设质量低下,电网建设工作出现应付等状况,许多地区电网建设混乱度较高,网络结构紊乱,最终影响到农村电网的正常运行,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并且为农村电网的维修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阻碍。

1.2 建设资金不足,影响实际建设质量

农村电网建设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农村电网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相关工作的资金投入,以保持电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电网建设的实际质量,避免资金问题对电网建设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农村电网的建设质量。然而,相关因素的影响,农村电网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资金的缺乏和不足,使得农村电网建设受到很大制约,许多地区电网建设出现严重的滞后性。

1.3 供电模式问题,导致线路可靠性降低

目前,农村电网建设过程中,往往采用辐射性供电接线模式,且基本不能够完全满足“N-1”的设计原则,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电力需求开始逐渐提升,使得农村供电负荷也逐渐提升,由于负荷密度的逐渐升高,原有的供电模式以及供电线路将无法满足农村电力的实际需求,供电压力的不断提升,最终将导致供电线路可靠性的大大降低,影响到农村电网建设的实际质量。

1.4 电网设备陈旧,供电稳定性不足

农村低压电网,是农村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低压电网的有效建设,是确保居民生活用电的重要基础。但是,目前农村低压电网建设较为薄弱,部分地区农村低压电网依旧由原有的电网结构进行电力能源的输送,电力设备陈旧、线路老化现象严重、供电半径较大、绝缘水平较低、紧急情况应对能力较低,从而导致农村低压电网供电质量严重不足,农村低压电网改革也受到严重影响。

2 强化农村电网建设与管理的有效措施

2.1 加强农村电网建设规划

农村电网建设与管理工作,对于农村电力能源供应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加强农村电网规划工作,将保证农村电网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减少农村电网建设的盲目性,避免农村电网建设的混乱程度,确保农村电网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农村电网建设工作开展之前,需要对地区经济、人口以及土地面积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估,通过对数据结果的评估,形成可行性的研究报告,依据研究报告对地区农村电网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以保证农村电网建设的可靠性和可行性,保证地区电力能源正常供给的同时,提高农村电网建设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满足地方经济发展以及居民生活需求。

2.2 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流程管理

农村电网建设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必须要保证良好的施工质量,保证农村电网建设的高效性,提高农村电网的实际运行效率。因此,必须要严格规范农村电网建设的招投标工作,保证招投标工作的公平、公开、公正,并做好招标企业资格的认证和管理,降低农村电网的建设风险。在实际施工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农村电网施工过程中监督和管理工作,加强对质量的管理,加强对造价的控制,加强建设、施工、建立三方面人员交流与合作,以保证农村电网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农村电网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工作,帮助施工人员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开展有效的技术培训工作,并保证施工人员的带证上岗,尤其是对临时施工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工作,降低农村电网建设的风险和人为影响因素,确保农村电网建设工作的正常运行。

2.3 加强农村电网建设规范性

农村电网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控制电网建设的整体效果,保证良好的建设规划,以有效提升农村电网建设的规范性,提升农村电网建设的实际质量。比如,在对10kV线路建设过程中,应该对电网结构进行合理的改善和优化,形成10kV线路“手拉手”的建设布局,缩短电网工作半径,提高电网供电密度,保证农村电网建设能够满足地区用电需求,提高10kV电网线路的安全性,避免1条线路向多个乡镇进行供电的现象,从而确保农村电网建设的规范性和实用性,促进农村电网建设质量的有效提升。

2.4 加强农村电网管理工作

农村电网建设完成后,需要加强对农村电网的管理工作,定期开展相应的检查和维护工作,保证农村电网的正常运行,减少农村电网质量问题的发生,从而确保电力能源的正常供给,确保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电网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必须要严格规范自身的工作态度,做好日常工作记录,及时发现线路中的问题和安全隐患,并做到及时的排除和解决。此外,电力企业要做好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帮助管理人员了解农村电网的结构和有关设备,以保证电网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 结语

农村电网建设与管理工作,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也是保证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依据,农村电网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做好有效的规划和设计工作,保证电网建设的合理性,并且要加强农村电网管理工作,及时排除线路运行风险,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三农政策的落实和推行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 戴堂云.加快农村电网建设 促进农村电力发展[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上一篇:建筑公司收购协议范文 下一篇:多样的世界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