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02 12:39:09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篇1

档案信息化是档案部门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它把分散的信息资源以信息化的形式储存,以标准化的方法管理,以网络化的方式连接,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它主要包括档案信息数字化、档案网站建设以及数字档案馆建设三个不同的阶段和方面。

一、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1、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有些企业开展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有些则没有,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同时,企业的减员增效也波及到企业的档案部门,相当数量的企业档案部门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威胁,信息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即使已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在发展中也很不平衡。

2、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基础条件薄弱,技术、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当前,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状况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基础条件薄弱,信息化程度低。缺乏应有的设备和技术支撑,对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深度不够,数字化信息资源少,企业档案网站建设良莠不齐,信息化管理人才短缺,对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研究不够。

3、企业档案信息管理与其他信息管理没有实现有效衔接。文档一体化管理是企业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的发展方向,它使生产活动、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工作实现有效衔接,进而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实现档案信息的无缝连接和有效管理。由于我国企业档案信息化程度低和管理机制上的障碍,档案工作很难在系统上实现与各生产、管理环节之间的连接,文档一体化管理的实现困难重重。

二、加强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加快企业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制定。标准规范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法律保障。因此,档案信息化建设一定要着力解决“交通规则”方面的问题,这些“交规”就是我们所要构建和遵循的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和规范,主要包括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管理,以及档案信息的资源标识、描述、存储、查询、交换、管理和使用等,逐步形成关于企业档案信息化的标准规范体系。

2、重视企业档案信息应用系统建设。这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档案信息、网络建设的技术保障。信息技术应用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关系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与质量,集中体现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效益。

3、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档案信息是企业的核心资产,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档案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是衡量档案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收集企业各个业务环节形成的真实记录,包括各种文档、科研资料、合同等;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档案信息网络和电子信息资源中心库,为企业档案利用提供便利条件。

4、加强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和档案人员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提高档案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引导档案人员不断满足信息化要求。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篇2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 经济发展探讨

1、信息化建设管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通过信息化的建设,企业实现了“用思想管电脑,用电脑管人脑”的管理变革,企业的管理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学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1、企业运作效率大幅度提高

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各种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共享,大大缩短了业务处理周期、提高了业务处理速度和能力,减少了重复劳动和差错。过去,我们从接到定单到产品投产的生产准备周期至少需要10天以上的时间,而现在一般不会超过3天;过去,制造过程中因计划不合理、工序衔接不当、质量问题处理不及时等导致生产延误的现象经常发生,有时直到产品组装时才发现需要的零件甚至没有投产,因此产品的制造周期很长,经常出现不能及时交付的现象,顾客意见强烈,而现在这些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在人员减少、设备没有增加的前提下,通过“ERP”功能的发挥一举改变了多年来一直奉行的大批量生产方式,变大量流转为少量周转、变顺序作业为同步作业,使我们的主导产品液压支架的制造周期在不影响其它产品生产的同时由一个月缩短到11天,制造能力由每月30架增加到100架。企业运作效率的提高,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1.2、管理控制得到加强

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各种管理流程得到了优化和格式化,极大地约束了人们的随意行为,减少了各种差错,堵塞了各种明显的管理漏洞,有效消除了各种浪费现象,使企业的经营效果得到了显著改善。

首先,存货周转率的提高每年为公司减少利息支出约120万元。

其次,各种消耗明显降低,特别是近年来在产品售价没有提高和材料价格不断攀升的不利形势下,公司的各项消耗指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再者,管理信息系统科学合理的流程和透明的信息规范了管理和业务人员的工作行为,有效遏制了各类违规现象的发生,有效发挥了群众监督的作用。

2、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过程中的体会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长期工程,必须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急于求成只能给实施工作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信息化建设实施过程中的体会:

2.1、首先是动机和需求要明确,实施企业信息化要变成企业决策者的主动要求,成为企业上上下下的共识,而不是为了赶时髦;同时搞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要明确,要解决哪些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作为建设企业必须要心中有数。

2.2、实施信息化不仅仅是导入了一个技术工具,更重要的是引入了先进的管理思想,因此需要对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重组,甚至将改变企业的组织结构、触动人们的地位和权利,必然会遇到强大的阻力。所以,必须确认开展信息化项目的充分理由,制定一个扎实的商业计划并作好变革的心理准备。

2.3、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整体规划是为了保证企业整个信息化体系中各功能模块能相互衔接,不至于由于某个部分因为设计有误而导致整个系统推倒重来,或者给今后企业因业务变化以及技术更新进行系统升级带来麻烦;分步实施是各个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合理地选择实施的切入点和实施的时机,合理地安排实施的进程,通过分步实施不断进行总结改进,以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2.4、加大对管理人员管理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培训力度,使之理解新的业务流程、熟悉计算机的操作。

3、企业信息化致力于系统的完善

企业实施管理信息化管理应致力于系统的完善、改进和应用的深化。完成内部管理后应与外部资源无缝集成。对管理信息系统循序渐进升级提高,以扩大应用范围、增加应用深度、提高应用效果。

3.1、整合客户和供应商资源,建立扩展的“ERP”系统

由于传统的ERP仅将信息连通和资源整合的范围局限在企业内部,要扩大企业的边界,把客户、供应商以及合作伙伴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集成,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和运作效率。

(1)把客户作为内部资源的前向延伸,让企业信息系统部分对授权客户透明,使客户能远程直接下达订单、参与产品设计并查询其定购产品的制造进度。

(2)把信息系统向供应商进行后向集成,使供应商成为系统的一个实质性组成部分,对长期供应商而言,我们将把它们作为制造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由MRP运算形成的物料净需求直接通知到供应商界面,同时授权供应商在公司内部建立虚拟仓库,由供应商直接管理并及时补充。

(3)建立基于信息和商务功能的综合门户网站,形成面向公司全体利益相关者(内部员工、供应商、客户等)的信息接入点,把ERP、CRM和SCM进行有效集成,形成真正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

3.2、深化系统应用,提高系统的分析和决策支持能力

信息系统的应用不能限于业务处理和简单报表层面,大量隐藏在数据中的有用信息要充分发掘,使系统的分析和决策支持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将商务智能技术引入到ERP系统中,将数据仓库(DW)、联机分析处理(OLAP)、数据挖掘(DM)等技术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结合起来,通过对积累数据的整理和提炼,为决策和管理者提供实时的企业运行状况和商业环境分析资料,以提高决策层的快速反应能力。

总之,企业信息化建设,归根结底是要把企业的运行放到一个标准化、公式化的体系下去运作,使企业进入“自动“规则管理。更换地为企业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永富.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探索[J].会计师,2013(17).

[2]曾涛.科研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与ERP应用[J].中国商贸,2012(23).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篇3

关键词:施工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核心竞争力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93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1-0045-03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01.023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电脑、网络,通过QQ等聊天软件获取知识、传递信息;通过OA办公软件系统实现工作的自动化、流程化、简捷化;通过诸如PowerOn(项目管理系统)等软件实现工作内容的程序化、规范化、系统化,等等。

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已阔步迈入“信息化时代”,时代环境的变迁给我们带来无法回避的影响:(1)要求施工企业的业务、管理等采用新的模式及新的战略;(2)要求施工企业发现新的商业模式,而这些模式所面临的问题是更加注重时间观念、强化效率管理;(3)更加强调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变化,要求施工企业的管理必须采用新的模式,而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比过去更加注重管理模式的转变;(4)要求施工企业的员工加快学习速度。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应用,从数字处理时代到微机时代,再到现在的网络化时代,学习速度突飞猛进,这就要求施工企业的管理也要适应新的特点和模式。信息化时代迫切需要像我们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与时俱进,与其保持高度的统一性。

1对施工企业“管理”含义的重点理解

作为施工行业的一份子,对“管理提升”的含义应当着重考虑以下两个层面:

第一,如何对单一项目进行有效管理,确保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成本控制等都能按照既定目标在可控范围内有序进行。

第二,如何统筹、合理地调动并利用企业内部的各类资源,保障各作业项目的有序进行,实现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施工企业目前存在的信息化管理短板和瓶颈

第一,企业总部与项目施工现场分隔两地,导致企业级管理人员对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等信息无法及时掌握。通常情况下,企业级管理人员看到的都是项目现场数日前的工程进展情况报表,据此做出的项目调控措施难免与现实情况有所偏差。

第二,施工项目在作业过程中,会产生各类繁杂的数据信息,依靠传统的统计手段,很难满足现代项目管理“及时发现、实时调控”的目标,而依靠传统的统计手段,也给基层管理人员带去了极大的数据处理作业难度和庞大的工作量。

第三,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基本上沿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能部门条块管理模式,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受到传统信息交流手段的限制,极易造成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无法共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运行效率。例如:企业采购人员为项目部进行了材料采购并且供应商已经开始送货,在项目部定时报送报表之前,企业负责采购人员无法了解到采购合同的执行情况;成本分析人员无法统计材料的实际消耗成本;财务人员无法及时掌握对外的实际应付款项,

等等。

第四,企业内部出于规范化管理的要求,有一套与自身管理方式相适应的完善的管理体系,但是,工程施工行业项目信息数据处理的庞大工作量,使得各类管理预控目标的设立难以实现,各级管理人员在无法预知预控目标的情况下,不得不根据经验进行判断,形成了大量的特事特办现象,最终导致企业的管理体系无法得到有效贯彻,企业的健康发展不得不建立在一种“不稳定、大概、差不多、也许”的基础上。

3企业当前的信息化管理建设面临的问题

第一,企业内部资源信息无法共享,企业总部与项目部之间、企业总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经常造成企业办事效率较低,很难对业务进行规范化管理。

第二,项目管理模式随意性较大,无法满足规范化管理的要求。

第三,不能及时对工作经验、知识进行总结、积累,项目组织经常犯同样的错误。

第四,缺少一套全方位的工程项目记录资料。

第五,项目管理效率偏低,经常无法做出及时反应。

第六,进度控制与成本控制业务存在脱节现象。

第七,材料及设备的统计经常滞后于项目实际情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能及时确定自身的“单项最小成本”。

第八,项目的成本控制工作流于形式,各种费用经常超标、失控,成本控制变成纸上谈兵。

第九,缺少必要的历史记录和评估体系,不能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分包商和供应商。

第十,项目的工作人员经常面对月底的大量单据和文件处理而变得头昏脑胀、丢三落四。

……

与此同时,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迫切希望了解的内容又是什么呢?

第一,项目相关文件在哪里?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现在工程进展如何?安全、质量是否存在隐患?

第三,当前项目收支情况如何?资金流是否存在问题?

第四,项目当前盈利状况如何?

第五,如果项目有盈利,是在哪些作业项目上获利?如果项目有亏损,具体发生在哪里?

第六,项目支出的每一笔费用都用在了哪里?项目的成本构成明细是什么?部分作业项目亏损的原因是什么?

第七,在项目的后续施工过程中,最大资源的需求点将会发生在什么时段?分别是什么?

第八,各级人员的绩效动态考核结果是什么?接下来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

上述普遍存在的现实情况与管理人员需求之间的反差,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缺少如何管理好项目的工具?我们不知道某一项任务应该如何完成?究其原因,在于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国内建筑施工市场的不规范操作,导致项目实施过程频受干扰。

第二,项目本身存在若干不确定因素,这类不确定因素需要管理人员不得不做一些随机判断。

第三,管理工具的制约,让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

第四,现有的部分岗位人员的专业能力偏低,难以适应更高的管理规范要求。

第五,习惯了“特事特办”“变通灵活执行”的便利,忽略了由此造成对管理执行力的破坏。

4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主要涉及的方面及应对策略

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第一,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做出的管理决策判断是否科学、合理。各级管理人员所做的判断与决策是否科学、是否符合企业或项目的实际情况,在于决策者是否能够了解到企业或项目的真实情况,决策时所依据的数据信息是否准确、科学,是否来自于施工第一线。能够反映真实情况的数据经过科学的统计分析之后得出的数据结论,方能作为各级管理人员决策的依据。

第二,当各级管理人员做出正确的决策后,这些调控措施是否能够被严格地、如实地执行。既定决策是否能够被严格、如实地执行,有赖于企业健全的管理体系。完善的管理体系是保证每一项决策得以正确执行的必要条件,但是,即使具备完备的管理体系,也无法保证管理者的决策能够被认真执行,这是因为还缺少完善的监控体系,也就是企业的执行力不足够好,科学的决策如果在执行过程中被进行了变通处理,我们也很难期待能够出现预期的结果。

因此,具备一整套良好的管理系统,能够帮助管理者很好地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第一,通过各级管理、作业人员对本职工作过程、结果的如实记录,系统可以采集到来自于基层的第一手真实数据资料,并按照相同的既定统计分析规则进行数据处理,可以让管理者看到真实的数据分析资料。

第二,可以把企业的管理体系通过流程设置的形式在管理系统中确定下来,并且在各作业流程的主要关键点设置监控点,各级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分配的权限在设定的监控点行使监督管理权限。这样就可以确保每一项决策的执行过程按照既定的程序有序进行而不会被“变通”处理,也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在执行环节中由于管理工具限制造成的监管缺失而形成的“管理盲点”。

5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及信息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第一,使管理“直接化”。改变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阶梯型决策层层下达、经营层层上报的管理模式,建立扁平组织管理体系,强化公司内部的管理力度。

第二,使系统“集成化”。将已有的可保留系统或日后引入的不同厂商的系统进行数据转出、转入设计,消除系统的“信息孤岛”现象,融入公司数据流的集成体系。

第三,使业务流程“合理化”。结合信息技术分析、设计、改造公司的业务流程,建立起更加合理、适应性强、灵活性高且高度自动化的规范高效业务流程。

第四,使绩效监控“动态化”。建立企业内部的绩效管理循环(目标管理、业务规划、计划预算、监控、分析评估及报告),实现动态的运营绩效监控。

第五,使成本控制“最优化”。通过技术应用、数据分析、管理控制达到杜绝浪费、控制成本的目的,同时通过提升效率和优化管理,极大地降低作业成本和管理成本。

第六,使辅助决策“科学化”。建立起适合企业特点的多维数据仓库结构,建立起科学的报表分析与数据挖掘功能,辅助决策分析。

第七,使管理改善“持久化”。能够为企业的管理改善提供可持续性的服务,为企业建立一批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高素质信息人才队伍。

6当前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及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第一,人员素质老化问题。这个问题在任何一个企业都存在,如果能够坚持从大局出发、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要求大家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这个问题将比较容易解决。

第二,思维方式、工作方式改变的问题。如同本行业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引入时我们都需要加以学习以达到灵活运用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接受信息化管理给我们日常工作带来的变化,在企业内部信息资源被极大程度共享后,原先可以用各种理由推诿、可以互相推卸的责任、习惯了用“变通”方式解决的问题以及在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灰色地带将很难继续存在,对于部分管理人员的工作习惯、责任承担甚至既得利益都会产生极大的触动,这种习惯的改变、既得利益的失去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主要阻力。

第三,信息化管理对各级人员将会提出更高要求的问题。企业引入信息化管理的目的本来就是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但是,新的管理工具对于各级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可能会让某些可以适应旧的工作模式的管理人员,不适应或者很难适应新的工作模式。对于出现的这类现实问题,如何取舍或者采取何种方式调整,必须由我们企业的各级管理者进行必要的价值判断后决定。

7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及信息化建设提升建议

从信息化建设的角度出发,考虑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因素,有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适时引进成熟、先进、可靠、高效的工作系统软件,可选择条件较好的项目部进行全面试点,可借此全面了解、发现信息软件的适应性和不足,以便后期及时改进。同时,也可在该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企业在引入新的管理工具后的管理模式的调整方向。

第二,可在企业所有项目部中推广使用统一的物资管理软件,原因在于:物资管理软件模块功能相对标准、成熟,与预算关联程度较低,而材料成本是占据工程成本比例的最大板块,也是公司关注的重点之一。

第三,应不断加强预算部门的力量,当预算部门可以实现“预算为先”的目标后,可开始全面应用软件管理系统进行项目的整体管控。

与世界接轨的信息化时代在给中国工程施工行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和挑战。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是提高核心竞争力、整合现有信息资源的有效手段之一。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之一在于能否为社会提供质量高、工期短、造价低的工程产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巨大生产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将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应优先考虑的途径之一,也应成为现代社会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篇4

关键词:信息化;铁路物流;跨越式发展

网络、数据库及与之相关的应用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对各个行业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信息的传递、过程监控、质量管理、主客对接等方面更加快捷、便利。面对已经到来的网络计算时代,铁路物流企业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传统的物质资料运动发展为利用信息技术为消费者提供低成本的服务、高效的管理,铁路物流行业正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向综合性物流企业发展,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实现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大幅度提升物流产业的优势。加强铁路物流企业信息平台建设,构筑现代化全程电子物流网络建设,提升铁路货运运输效率、货运服务质量成为当今铁路物流行业信息化的首要任务。

一、我国铁路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目前中国正在加速铁路网络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及行业内部将大力推进铁路信息化、智能化,以信息化、智能化提升铁路运输效率、货运服务质量,实现智能化的运输系统、数字化的行业管理、人性化的社会服务,从而实现铁路货运运输的跨越式发展。铁路物流企业,在铁路信息化建设大环境的影响下,也取得了一定的信息化建设成就。

1 车辆调度指挥系统智能化

铁路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的实现,使铁路TMIS和DMIS信息系统相结合,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铁路调度指挥方式,建立起融信号、通信、计算机、数据传输和多媒体技术为一体的,可靠、集中、透明的运输调度指挥系统,大大提高了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铁路物流企业借助铁路内部这些调度指挥系统的支撑,在车辆调度等方面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2 车辆定检信息化

货车检修系统(HMIS)系统的建成,给铁路物流企业实现查找车辆状态良好,车辆定检不过期的车辆快速车货对接带来了极大的保障,也为铁路物流企业实现确保车辆定检、缩短车辆空驶等方面给予了保障。

3 车站起票信息化

货票系统的建成后,铁路物流企业可以方便地掌握第一手的货源分布资料、客户资料、货物流向、货物季节性分布等相关信息,从而实现科学调度车辆、科学管理、维护大客户货源稳定等,同时也为铁路物流企业的统计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4 货车追踪信息化

全路货车追踪平台的建立,实现了货车在各大节点之间位置的掌控,为物流企业、客户查看货物位置、预报到达时间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我国铁路物流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对策

面对日益蓬勃发展的航空物流、公路物流,铁路物流企业虽然占据发运量大、货损低等优点,但反映速度慢、信息化程度低、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门到门”运输,成为制约铁路物流企业发展党的瓶颈。铁路物流企业加强、加快信息化建设,从而弥补反应速度慢等劣势,势在必行,铁路物流企业应从一下几方面加强信息化建设。

1 实现路网和inter网信息系统对接

目前,我国铁路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基本上全部在铁路内网平台上,建设具有能够与INTERNET相连接的WEB服务器,实现信息系统在内网和外网上的对接,使用户能够通过INTERNET查询、检索相关信息迫在眉睫。在路网和inter网的对接上,必须建立先进而实用的网络安全体系,确保信息在传输、利用和管理过程中的安全。

2 建设高速、安全、可靠、大容量、简便管理的网络服务器系统

让客户机有高速的查询浏览速度,组建高性能的数据服务器以存储大量的运营数据、客户信息、沟通资料等。

3 组建GPS\GIS等无盲点信息追踪系统

在大节点列车追踪的基础上,利用GPS和GIS技术,组建无盲点的全方位货物追踪系统和货物运输过程中监控系统,为物流企业和客户随时掌握物流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提供便利。

4 强化各系统的统计分析功能

对已经实现的货票、车辆追踪等系统收集到的数据,根据物流企业和客户的需求开发统计分析软件,对各信息系统数据进行二次加工,以便给企业提供更直观的管理、经营参考信息。

5 加强无纸化办公和电子商务建设。

6 注重信息化人才队伍的组建和培养。

三、结束语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篇5

一、新常态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应进一步加强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长期以来,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由于我国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利益方式发生了变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党内出现了不适应、不符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表现。面对新问题新挑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亟需加强,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2.全面从严治党对加强党的基幼橹建设提出新要求。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党的基层组织要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需要党的各级基层组织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寻求新思维、新方式、新手段,把党的基层组织每个领域、每个环节的基础工作抓具体、抓深入、抓扎实;把每个基层党组织都建设成为团结带领党员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为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

二、互联网时代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来考验和机遇

1.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来新考验。党在面临考验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应对“信息化”,这对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新考验。主要有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党员组成结构的变化和流动性的增加,给党员的管理、教育带来新问题,必须通过信息化方式使党组织与党员可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更有效地进行沟通交流;二是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必须通过信息化方式扩大党组织活动舞台和覆盖范围;三是大部分党组织依然采用较为传统的手段开展工作,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必须通过信息化方式,使党的组织管理与时俱进,构建网络化的党组织管理体系,提升党员及党务工作者的信息素质,丰富党的基层组织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2.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思维的应用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来新机遇。互联网的应用不断改变世界,它的广泛应用引发了人们社交方式、生产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互联网思维成为经济及社会各领域提高发展质量的新思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互联网思维的应用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党的基层组织管理,带来了新机遇,提供了新途径。

三、利用企业办公系统打造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

把握“从严治党”形势下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要求,基层党组织也要强化科学化管理的网络模式,在科学的网络化管理之下,势必能建立一个沟通的新方法,让上下级之间、党员和群众之间缩短沟通的距离。以《中国共产程》为基本遵循,结合相关的文件制度要求,依托企业办公系统开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管理模块,对程序化、制度化的工作进行规范执行。

1.实现的基本功能。为企业党员用户发放一个登录帐号和密码,登录后,录入基本信息资料,实现党员档案云存储;可参加在线“”学习和考试、向党组织提交各类申请、参与党支部会议讨论、转入转出党组织关系、交纳查询党费、开展学习交流等党建栏目。利用办公系统的功能,利用手机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党员用手机登录后即可随时随地完成各项党务工作事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利用云计算“分享、互动和群体智能”的特点,通过桌面PC端和微信移动端,为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提供了低成本、易使用、高效能的实践体验。

2.简单实用的模块。企业办公系统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与党建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以全力服务基层党组织建设、系统支持基层党建工作业务为目标,实现系统应用业务化、规范化、常态化,服务党员群众实时化、便捷化、立体化。应包括以下几大模块:开展便捷式党务管理(包括组织管理、组织发展、党费管理等);创新多样化组织活动包括组织活动、日常活动、(下转第51页)(上接第37页)专题活动等;提供一站式党员服务;实现多渠道学习交流;提供全方位信息沟通;辅助科学化党委决策等。

四、用互联网+提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效的思考

1.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方面。目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经常遇到的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一是创新意识不足、党员意识淡漠,少数党员的宗旨观念淡薄,理想信念动摇,思想状况与党的先进性要求不相适应;二是党的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弱化,少数基层党组织班子软弱涣散,组织不健全,特别是流动党员管理服务难;三是党员学习教育手段方法欠缺,少数党的基层组织对党的思想建设不够重视,党员培训教育工作薄弱;四是程序性工作不规范,少数党务工作者对程序性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执行标准、培养考察不严格,操作流程不规范;五是党员日常管理不严格,少数党组织党员管理混乱,党的组织生活不经常,党员出口不畅;六是党内民主公开不够,少数党组织党内基层民主监督落实不到位,党务公开不及时不透明。

2.企业办公系统方面。随着十八届六中全会聚焦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是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顶层设计的加力之举,必然各级党组织的工作量逐步加大,各种年报、季报、月报的频次加剧,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势必造成工作浮于表面,充分发挥好企业办公系统和互联网的功能是解决该问题的最好途径。互联网+的理念实施,使得企业投资的办公系统价值得到提升,扩展了办公系统的使用范围,提高了系统软硬件的使用效率。使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真切体验“互联网+”的高效和便利,共享党建信息化成果,新一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探索基层党建工作新模式,必将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

3.党务工作者的信息素养方面。网络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使党建工作的环境和工作对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以70后、80后为主体的广大党员群众适逢信息化时代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他们成为中国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主力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对象正面临着由“数字移民”为主体到以“数字原住民”为主体的转变。随着党员群体的代际更迭和时代环境的变化,党建工作也需要作出相应改变。新时期党的建设要掌握网络世界的主导权,重视以70后、80后为主体的“数字原住民”,重视网络给党的传统工作方式带来的挑战和冲击,既要关注政党的物质化存在,也要关注政党的网络化存在,要推进网络化党组织管理体系的构建,强化政党的网络化、数字化表达和沟通能力,加强网络阵地建设。与此同时,全面提升党务工作者的信息素质,以提高党应对信息化建设挑战的能力。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篇6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626.5文献标识码:A

1 建设生产信息化的目的和背景

青海油田在向实现千万吨级高原油气田迈开步伐,由于青海油田发展至今已有50多年,油井开发时间较长,生产、经营相关的各部门产生了大量的生产数据、各类报告、文档、报表等,这些文件、报告及报表文档等是我厂各部门发挥职能,正常运转的重要依据和行为体现,在生产、经营、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数据量大,报表、图件、各类文件繁多,依靠传统的办公方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管理决策需要,在计算机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已不符合社会高效率,快节奏的发展需要。

我厂根据青海油田地处高原,海拔高、气候恶劣、土地含盐碱量高等实际的情况特点,经过分析论证后提出利用计算机技术,建设信息化油田,以实现资源网络共享、无纸化办公,进而能够:1)大幅度地提高工作效率;2)减少花在纸介资料上的人力、物力、财力,节约成本;3)整合资源,保护和充分利用现有投资。这就是油田信息化建设的意义所在。

2采油一厂信息化建设现状

1)生产自动化现状。尕斯库勒联合站是采油一厂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站,现用系统是2006年投产的,采用上海FOXBORO公司的I/A系列7.0版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系统。除氨压机外,大型机械设备均采用PLC独立控制,负压机、螺杆压缩机采用的是约克公司独立研发的专用PLC系统,活塞压缩机和新水区的过滤器采用的是西门子S7-300系列的PLC系统,膨胀机采用的是GE公司的PLC系统,原水区过滤器采用的是日本三菱的PLC,这些PLC子系统相互连接,保证了联合站所有工艺参数都可以在DCS系统上显示。油区、气区、锅炉房均能独立运行,中控室可以对整个尕斯联合站进行集中管理或控制。并且在2008年利用OPC技术把联合站的所有参数传到至花土沟基地监控中心,实现了场站、生产运行科、厂领导的三级实时监控。此外,联合站还安装了11台摄像头,这样可以对联合站内外主要地方进行全方位监控,此监控系统也可以实现动态录像。此外,采油一厂的北区,中南区,砂西,油矿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信息化程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现已在574口油井安装了示功图自动采集系统,信息化采集系统已经达到了对单井的数据采集,对每口井的冲程、冲次、示功图等生产数据实现了采集及显示;在联六站,集输一站,集输二站、砂西综一站建立了示功图求产场站监控系统;在联十七、联二十四、砂西综一站三个场站安装了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系统,基本实现了对各个场站原油计量的准确与否问题,同时也实现了场站的实时监控。

2)办公自动化现状。目前,采油一厂各场站包括尕斯库勒联合站和各个采油作业区场站均未实现无纸化办公,更不要说网络化办公。主要原因是计算机配置不到位,网络建设不到位,软件开发零状态。一些台账资料、数据报表、场站级培训教育、场站管理等资料还是打印发放及上报。办公区自动化的网络基础是采油一厂局域网。目前油田公司的3G环网已经建设完毕,分配给采油一厂的上联带宽为1G,已经为采油一厂配套了汇聚层交换机。但是采油一厂局域网与汇聚层交换机不匹配,原因在于油田公司的3G网采用的是单模光缆、单模光模块,而采油一厂局域网采用的是多模光缆、多模光模块。

3)信息化建设人才现状。采油一厂信息化建设发展至今时间较短,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比较薄弱。众所周知,信息化人才是随着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发展而形成的一类特殊的人才群体,是推动我厂信息化发展的动力,是我厂信息化建设最宝贵的资源,重视信息化人才培养、提高我国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是我厂信息化建设的迫切任务。目前我厂信息化人才数量较少,人才储备不足,信息化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人才素质较弱。

3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

1)生产自动化发展规划。采油一厂的自动化建设方针是“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积木式扩建”。具体为:建立采油作业区单井生产数据自动采集、监控系统;建成注水自动化监测网络;尕斯联合站将实现所有数据实时监控;视频监控数据实现实时传送、即将建设砂西综一站,联十七站,联四站数据远传系统及网络建设。

2)办公自动化发展规划。采油一厂将来办公自动化的发展需要一个高效的协同管理工作平台、需要一个有效的知识资产管理平台、需要一个个性化的系统访问门户、需要一个良好的组织文化管理平台、需要一个集中的信息整合呈现平台、需要一个灵活业务流程整合平台。我们健全和完善了数据库;研发业务办公软件及进行了门户建设。

3)信息化人才培养规划。促进信息化人才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继续教育是从业人员不断调整知识结构、适应信息化建设要求的重要手段。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是我厂建设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是我厂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必须与我厂建设大系统相协调,不能脱离大系统而追求自身的优先发展。要从社会人才政策与人才环境出发,注重内部人才资源与外部人才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整体设计人才规划,系统配置人才资源。面对信息化建设的紧迫形势,大部分人员是不可能有时间和机会到高校进行系统学习的,而继续教育采取专题讲座、现场培训、学习交流、远程教育等方式为在职人员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掌握新技能新方法提供了方便,已成为培养信息化人才的有效途径。

总之,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完成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进行技术、管理、决策的有效整合,使之相互促进,相互作用。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篇7

国务院国资委和荣融同志对这次会议的召开很重视,并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根据《*-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要求,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分析形势,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交流经验,动员中央企业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希望我们能以今天这次标志性会议作为一个新起点,在今后两到三年内使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有一个大幅度跨越和提升。

刚才,陈大卫同志代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对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学习贯彻。这次会议既是动员和部署会议,也是总结成果的学习交流会。会议内容十分丰富。下面,我就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讲五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中央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点任务。做好这项工作,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推进中央企业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发达国家正在向信息社会转型,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主动迎接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中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导力量。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支持大型中央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政策,发挥大型中央企业信息化的龙头作用,并列入战略行动计划。由此可见,大力推进信息化,已成为中央企业发展新阶段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二)推进中央企业信息化,是促进企业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必然选择。

信息化手段本身的快捷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在管理上所能达到的规范性、透明性和先进性等,是传统管理手段无法达到或难以比拟的。信息技术的深刻介入正在使传统的企业管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美国经济学和IT领域专家艾金森(RobAtkinson)提出,世界经济在经过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长达20年的总体低速增长期后,近十多年来,世界经济已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期。虽然目前我国一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已位居全球第一,然而针对我国产品附加值低、高档产品仍依赖进口的现状,并借鉴美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经历的被日本、德国等新型工业化国家反超的教训,我国一些专家已认识到并提出,通过信息化提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必然选择,信息化将打开中国制造业的“涅槃”之门。

(三)深刻认识中央企业信息化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差距,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目前,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格局。信息化实际上形成了一条新的竞争起跑线,使得信息化水平较低的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大家对跨国公司大规模进入我国的趋势非常关注,都在研究这些国外大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都在制定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的应对措施。但大家要注意的是,这些大型跨国公司无论在哪个领域,无论提供什么产品和服务,在管理方面无一例外都是用信息化全副武装的。如果我们中央企业在管理手段上不迎头赶上,即使我们通过努力使产品和服务达到国外企业同样的水平,在管理方面的差距也将使我们难于和这些企业竞争。我们提出到2010年在中央企业中培养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具有国际竞争力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有实实在在的支撑。中央企业要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必须与国际先进企业进行对标,不光是在产值、利润、销售收入这些方面对标,更重要的是在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上对标,这里边最重要、最基础的那就是信息化建设。中央企业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把信息化建设真正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真抓实干,急起直追。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才能真正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最终在世界上赢得立足之地。

(四)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正处于最有利的发展时期,要坚定信心,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宏观环境来看,党和国家把中央企业信息化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并制订一系列推动信息化的政策措施,在政策方面、法律规范方面、支撑环境方面、标准化方面为中央企业信息化营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从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效来看,国资委成立四年来,中央企业在各个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为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打下一个良好的经济基础、管理基础和制度基础。从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看,虽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但也取得明显成效,积累了不少经验,拥有一批专业人才。特别是在中央企业中有一批企业的主业就是从事软件开发、网络运营、系统集成和硬件设备制造,拥有了良好技术支撑。可以说,中央企业信息化发展已具备了一定基础,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就能在信息化建设上,大幅度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充分肯定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中央企业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于加强信息化工作的各项要求,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企业做强做大主业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紧密围绕企业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信息化建设,在综合管理系统、专业应用系统、电子商务和网络办公、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基础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信息化建设为中央企业提升集团控制力、核心竞争力和管理水平,增强信息化、全球化条件下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向全局性、集成性应用阶段发展,集团管理控制能力增强。

一大批中央企业集团组织成员企业加快建设覆盖全集团的综合管理系统,强化各项管理业务之间、关联协作企业之间的实时沟通与协同,规范管理流程,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努力实现跨地域、跨企业集团管理模式创新。管理信息系统从各部门、各成员企业局部单独应用,逐步向跨部门、跨企业集成应用的阶段发展,集团公司对下属企业的实时管控能力、业务协同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深入应用专业信息系统,为做强做大主业提供强有力支撑。

各企业立足所在行业,在主营业务各环节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建立统一的业务流程标准和业务运营信息系统,规范业务流程、操作标准和管理流程,推动业务创新,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第一,数字化设计制造能力得到加强,信息化成为企业自主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航天、航空、电子、机械、汽车、建筑、工程等设计制造企业,在装备和产品研制过程中,深入应用一系列计算机辅助技术单元,加快“甩图板”,技术体系基本实现由传统模拟量传递向数字量传递的过渡和转变,有效缩短周期,减少出错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所属长安汽车集团在重庆、上海、欧洲建立三个汽车研发基地,利用连接三地的专线网络和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了网络化异地协同设计,设计周期明显缩短。第二,各类企业大力推进生产经营自动化和网络化建设,优化业务管理流程,推进各环节业务数据共享,提升了业务运营效率。华能集团实现了总部对下属40多家发电厂生产运行的实时监管。钢铁、石化等企业应用制造执行系统,提高生产管理与生产控制一体化水平,实现精细化、集约化生产。此外,交通运输、电信、酒店等服务型企业,也建立了覆盖各个经营网点的业务运营系统,提高了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电子商务取得新成效,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许多企业发挥信息网络的优势,深入开展网上服务、在线交易、集中采购等电子商务,取得明显成效。中国石油集团、中国石化集团等企业建成具有采购和销售等功能的电子商务系统,组织网上集中采购和产品销售,降低采购成本、规范购销业务、规避暗箱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四)大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提高了科学决策和技术创新能力。

各企业积极通过数据挖掘、信息网站、知识管理等,加大力度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实施信息分级共享,为管理决策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信息化基础环境进一步改善,为加快发展并实现新目标做了必要准备。

第一,积极建立集团企业级的信息网络平台。多数企业以集团总部为核心,建立了覆盖各地成员单位、安全高速的专用信息网络。部分企业专网还实现数据、语音、视频等多媒体应用,有效支持了日常办公、财务管理、运行调度等各项业务应用。第二,多数企业初步建立了集团公司级的信息数据中心。整合分散在各环节、各子企业的业务数据资源,基础数据存储零乱、信息资源共享困难等问题得到不同程度地解决。第三,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为各种信息系统实现集成、共享、协同创造了新条件。第四,信息化建设组织领导工作进一步加强。信息管理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央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企业监管信息系统难以适应企业快速扩张和增强集团控制力的迫切需要。二是信息化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基础薄弱,难以适应信息系统集成共享和业务协同的迫切需要。三是信息网络安全建设滞后,成为制约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的瓶颈。四是集团公司和成员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和技术队伍参差不齐,难以承担组织各成员单位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建设全局性、集成性信息系统的重任。五是企业信息化工作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还不健全,难以适应信息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六是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管理模式之间存在矛盾,信息化优势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影响信息技术进一步深入应用。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在“*”期间加以重点解决。

三、努力实现“*”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

《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时期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以及措施要求。《指导意见》是在反复研究讨论中央企业信息化总体现状、存在问题、面临形势和任务要求基础上形成的,是“*”时期指导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围绕发展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具体工作。

(一)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企业信息化合理建设、科学管理、有效运行的良性机制。

要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体系。各级企业领导,特别是“一把手”要直接参与信息化重要决策,亲自协调推动重大信息化项目实施,主管信息化的企业领导要负责抓好落实。加强制度建设,我重点强调两点:第一,有条件的企业要设由企业领导成员担任的总信息师(CIO)岗位,通过设立这个岗位,以加强企业领导人的重视程度,并强化信息化建设的专业领导和指导能力;第二,集团公司及所属规模大、重要的生产企业必须建立独立的信息化专职管理部门。从中央企业来看,大多数设立了信息化归口管理部门,但有的还是没有专门机构、或有机构没编制,人员没到位。一定要做到机构、人员、职能和责任“四到位”。

要制定出切合中央企业自身发展情况的“*”信息化规划。要探索建立信息化工作绩效考核制度,改变“有建设无考核”、“重建设轻应用”的状况。要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加强全员人员信息技术技能培训。

(二)深化应用,大力推进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信息化建设的动力来自需求,效益来自应用。我们必须在应用上狠下功夫,从系统建设一开始,就要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完善、改进、优化应用系统的功能,做到以建促用、以用促建,真正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协同效益。应用系统是实现企业信息化各项功能的载体,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三)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抓好关键项目的建设、管理和应用。

突出重点就是按照我们确定的“*”建设目标,重点抓好综合管理系统、核心业务系统及电子商务系统的建设,紧紧围绕增强企业集团管控力,围绕推进主营业务,围绕电子商务应用抓好项目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应用。

(四)加强信息化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保障信息安全。

这是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的重要基础。在坚持标准和规范的前提下,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要继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和基础应用;要遵循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制订符合企业特点的技术标准;要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规范体系,加大对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的执行力度。认真贯彻“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落实好国家有关“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的有关政策,把信息安全放在企业信息化的重要位置。要正确处理好加快信息化发展与保障安全的关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在加快信息化发展中解决信息安全问题,以信息安全保证信息化发展。对处于国家重要行业中的中央企业,尤其要强调信息安全。要建立信息系统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做好信息系统灾难备份,做到日常管理、技术手段和应急机制相结合。

四、积极配合建设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

国资委机关信息化建设与很多中央企业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为加快信息化的建设,我们制定了《国资委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委主任办公会议通过了这个规划。在这个规划当中,除了我们机关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建设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的建设也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是推进电子政务,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强化综合监管的重要内容。国资监管系统建设与央企信息化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国资监管系统的很多内容都与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关。当前,我们围绕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建设,重点抓的项目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一期工程项目”。此外,还有国资委与中央企业的视频会议系统、委内部分业务系统、“金宏工程”国资委项目。

五、切实加强对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监督

为推动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序、健康的发展,国资委将会同国信办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加强对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一)加强工作检查和业绩考核。

下半年,视情况组织检查企业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情况。对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组织机构“四到位”情况、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分析排队,并通报有关情况,加强对落后企业的督促指导。从今年开始,尝试建立考核机制,将信息化建设内容作为企业绩效评价的一部分,纳入企业主要负责人年度业绩考核范围。今年先着眼于解决信息化工作没有考核的问题。中央企业6月份以前报送本年度信息化建设计划任务内容,第二年3月份前报告年度计划完成情况。国资委将信息化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年度业绩考核的参考内容。必要情况下,国资委要组织对部分企业的情况报告进行抽查核对。

(二)加强业务咨询和工作指导。

国资委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今年要从各中央企业和有关方面,组织遴选一批实践经验丰富、技术理论扎实的信息化专家,建立中央企业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研究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一些带有共性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组织专家分行业、分应用领域研究提出适合企业需要的信息化建设指南。根据企业的需要,组织专家协助企业编制和修订信息化发展规划,组织专家协助企业开展信息化项目评审,组织专家协助企业开展信息化知识培训。

(三)加强工作交流和研讨合作。

继续组织召开集团企业CIO年会等信息化研讨会,深入开展企业信息化的工作研讨和经验交流活动。组织编制中央企业信息化年度发展报告,定期通报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成效,为各企业相互交流和借鉴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建立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交流平台,通过国资委互联网站、国资委工作交流等各种媒介,宣传推广企业信息化建设优秀成果和工作研究成果。

(四)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的信息化培训。

积极面向中央企业负责人,特别是主要负责人和分管工作负责人,分期分批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学者,通过采取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方式进行培训,帮助中央企业负责人更准确地把握全球范围信息技术前沿应用给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企业变革可能造成的深刻影响,正确把握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素质,提高领导企业应用信息化手段做强做大的本领。

(五)加强检查落实软件正版化工作。

按照总体目标和年度计划,继续抓好推进中央企业使用正版软件组织协调工作,做好推进企业使用正版化软件的培训工作,大力推进大型企业使用正版化软件。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篇8

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现状;问题;优化策略

一、企业会计信息化定义

企业会计信息化与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大致相同,会计信息化作为企业信息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按照财务管理理论,结合现代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将会计的业务程序整合到一起,使企业财务业务程序与其他业务程序结合在一起,企业的信息、资金以及物流有效结合,企业的会计信息被有效开发和充分的利用,为企业谋取经济效益[1]。会计计算机系统需要结合软件的开发利用,才能实现企业的会计信息化。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现阶段的现状分析

(一)对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重视度不高

对于企业来说,建设会计信息化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且需要配置专业的人员及先进的技术支持。除此之外,更需企业的领导层提升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度。现阶段,从企业的发展形势分析,我国很多企业对会计信息化建设重视度并不高,很多企业对建设信息化的想法存在偏差,企业的高层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较为片面,认为先进的技术就可以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忽视了其他的建设要素。

(二)企业的管理系统和企业会计信息化没有很好的衔接

在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网络是传递财务信息的主要工具。但是,先进的网络技术也只能实时的传递财务信息,所传递及接收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是不能够保证的。财务信息是企业商业机密中最为重要的,根据信息可以了解到企业的整个发展及经营情况。因此,企业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非常重要,并且不可以随意泄露。但是现代网络虽然十分发达,却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企业的重要信息通过网络传输仍旧存在较大风险,不能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性。企业需加强管理,确保在会计信息能够安全传递。

(三)企业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财务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核心,企业对会计人员要求就必须严格一些。想要实现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会计人员专业知识过硬之外,还需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现代技术发展迅速,会计人员需要跟随发展的脚步,不断充实自己,加大知识储备量,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当前发展形势,对高综合素质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大。会计人员在信息资源的规划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信息化建设的落实上还存在很大难度。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影响[2]。

三、企业会计信息化优化策略探析

(一)开展研究企业会计信息化理论

现阶段,网络信息发展迅速,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会计实务及方法迎接着很多新的挑战。会计信息系统如不能够很好的支持,则会对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会计分期是会计理论中的重要课题,其假设企业所编制的定期财务报告已经确定,经济损益也确定的情况下,为确认会计要素、会计计量以及权责发生提供依据。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会计电算化具备非常强大的传递功能,且运算功能也十分强大,之前手工操作、工作量大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企业的会计核算从之前的事后核算转变成为现在的实时传递,财务管理也方便很多,从静态转变为动态,很大程度提升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价值。

(二)不断加强企业信息的安全控制

安全控制是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其关系着所传递的会计信息是否安全可靠。企业必须加强信息的安全控制,做好商业机密的保护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做好铺垫。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将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料数据库和网络产物的结合,如果企业的网络安全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则不能保障信息的安全性。因此,需要将先进的技术引入企业,聘请专业人员做好财务信息安全的保护工作[3]。除此之外,国家也要配合企业的发展需要,共同抗对网络信息犯罪,尽职尽责保障企业网络安全。不断加强网络安全宏观调控,会计制度不断的完善,严惩制裁威胁网络安全的犯罪,为社会营造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

(三)信息优化配置的实现

企业在考虑自身的规划和发展时需要将各个环节融入其中,企业的会计工作使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高层需要提升对其的重视度。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企业的会计工作也需要引进新技术,不断完善更新,实现信息化。建设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过程非常复杂,因此,企业的规划布局需要整体而又全面,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发展,不能操之过急[4]。

(四)企业聘请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提升整体人员素质

在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会计信息化想要快速发展,除了先进的技术外,还需要提升对专业人员的重视度,社会也要重视人才培养,从宏观视角来看,国家应加强人才储备,加大信息化建设。企业的会计人员也应不断提升对自己的要求,提高综合素质,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企业将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必要情况下投入培训资金,重视人才培养。从现代企业的发展形势看,会计人员缺乏较高的综合素质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企业想要有一席之地,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集众人智慧,谋求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企业需要跟随发展步伐,从长远角度考虑,做好发展规划。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及优化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现阶段正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迎接很多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应该正视问题,迎难而上,开展研究企业会计信息化理论,不断加强企业信息的安全控制,优化信息化配置,聘请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提升整体人员素质,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作者:李鸿 单位:太原市市政工程总公司

参考文献:

[1]仪秀琴,侯铸芳.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与优化策略途径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

[2]张丽军.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与优化策略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3.

[3]谢晓琪.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与优化策略[J].黑龙江科学,2014.

上一篇: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范文 下一篇:科学技术哲学概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