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20 16:56:33

大众传媒的发展

大众传媒的发展篇1

关键词:大众传媒、传播方式、发展历程

一、传播学、媒介与大众传媒的涵义及发展历程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媒介向传播范围扩大化,传播效率提高化的趋势发展,不断满足了人们在信息化世界里获取信息的需求,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根据传播特点及历史时期,传统大众传媒传播方式可以分为原始传播方式、手抄传播方式、印刷传播方式、电子传播方式四类:

1、原始传播方式

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的生存只能依靠自然,而不能改造自然。这种情况迫使人们必须进行交往活动,所以原始的信息传播在原始社会占有重要地位。火、图腾和舞蹈是人类社会较早的信息载体,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当时人们远距离、长时间传递信息的迫切需求,也是古人传递信息,抒感的主要方式。但用这些媒介传播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所以逐渐被其它载体所取代。

2、手抄传播方式

印刷术尚未发明之前,人类主要通过手抄的形式记载和传递信息。手抄传播无论在信息传播的准确性,还是时效性上相对原始传播方式而言都有质的飞跃,其中丝绸、甲骨、竹片、石头等都是手抄传播的主要载体。由于其局限性,虽较之前动作、行为传播有所进步,但在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上的弊端阻碍了信息传播的大众化的推进过程。

二、现代大众传媒的涵义及优势

近几年来,网站、博客以及最近一年多才出现的微博等形式的现代大众传媒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现代大众传媒的嬗变使得之前人们被动接受信息的状况得到改变,由单向的交流形式转化为双向互动的精神交流形式。伴随着信息传播迅速、接受信息便利的优势,现代大众传媒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总的来说,现代大众传媒相对传统大众传媒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1、时效性强

现代大众传媒突出的优势就是时效性强。在传统大众传媒占据主导的时代,虽然不断的在传播时效性方面做出改进,比如电视新闻频道全天滚动播放以掌握最新的动态等,但由于传统媒体采集信息、制作专题以及新闻的成本很高,且由于电视、广播等媒体作为专门的机构,有严格的流程要求以及人员配置,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大众媒体很难达到人们对信息时效性要求的标准。伴随着卫星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地任何时间所发生的事件,通过网络图片、文字甚至视频的形式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现代大众传媒的出现在提高信息传播速度的同时,也使人们了解实时政治、全球经济、各地文化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大大提高。促进了各种文化的交融,推进了全球一体化进程。

2、传播信息量大

如今,人类已经被拥有超强运算能力的计算机带入了信息爆炸的世界,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中,都可以通过网络成为信息源,各种信息各种思想交汇在一起,便形成了信息的大海。如今谷歌、百度等公司的发展,使网络搜索功能逐渐强大起来,你可以随时随地检索到全球所有图书馆的书籍目录和各种专业的学术期刊甚至公司的商业数据资料,这十分有利于大众对各类知识的掌握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现代大众传媒表现形式及特点

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现代大众传媒最早诞生于上世纪 60 年代末,上世纪 90 年代迅速普及。在我国,近十年得到迅速发展,截止去年 6 月份,我国网民数量已经突破 4 亿,超过我国人口比例的 25%,普及率超过 31.8%。5现代大众传媒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特别是伴随着网站、博客以及微博等传播形式出现,现代大众传媒时效性强,双向交互性的特点得到进一步的体现,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网站定义及特点

网站(website)是指因特网上一块固定的面向全世界消息的地方,由域名(也就是网站地址)和网站空间构成,通常包括主页和其他具有超链接文件的页面。网站是由 html 文件(也就是网页)组成的,可以这样说,我们是通过浏览网页来解读网站的。个人或者组织可以通过网站这个载体提供相关的服务,获取相关的信息以及公开有关的信息。目前,网站主要有官方网站、门户网站、个人网站三类,功能也有所差异。官方网站主要是网络上对主办者所持有网站约定俗成的一种称谓,它带有权威性,体现着网站主办者的意见和利益,比如各级政府网站;门户网站是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

2、论坛定义及特点

论坛,BBS 的英文全称是 Bulletin Board System,翻译成中文就是“电子布告栏系统”的意思。早期的 BBS 的性质和学校的布告栏类似,起消息的作用,唯一不同就是可以通过网络传播。直到人们将苹果计算机上的 BBS转移到 pc 机上以后,BB 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近些年来,由于科技的发展以及受众者努力,BBS 的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在,通过论坛不但可以随时取得各种最新的信息,还可以和网友进行互动。

3、博客及微博定义及特点

大众传媒的发展篇2

摘 要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宝贵的优秀文化遗产。它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形式多样、意蕴深邃。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着自身可持续发展与应对外来强势体育文化冲击的双重压力。本文以武术为例就大众传媒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 大众传媒 民族传统体育 武术

一、大众传媒及其功能

郭庆光先生在《传播学概论》中明确提到:“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与他人的人。传播者处于传播过程的首端,对信息的内容、流量和流向以及首传者的反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从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而言,我们又把它们称为大众传播者,或称为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承功能。它传播前人的知识与经验,记录同代人的探索与创新,引领社会时尚与风气,倡导一定的价值观念。正确运用传媒,可以分享人类的共同智慧,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大众传媒具有监督功能。它及时报道和评论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揭露社会上一些假恶丑现象,对其形成强大的压力;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大众传媒具有娱乐功能,它提供了大量文化、艺术、休闲方面的内容,大大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性情。

二、大众传媒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

(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是在与“现代体育”的交汇与冲突中曲折而行的。不可否认,“现代体育”已给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并已使之边缘化。民族传统体育无论从发展的水平还是普及的程度,均处于弱势,无法抗衡西方的现代体育。这不仅是历史事实,也是现状走势。由此,对传统体育进行改造便成为必然。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历经漫长的积淀,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体育价值,有许多还是我们现在难以充分理解、但作为世界文明发展或许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如导引、气功等。中国传统体育有可能也应该为世界体育提供丰富性的来源和另一种动力。而当前只有发展才能生存,但必须是根源于事物内在逻辑的发展才是合适的。

(二)大众传媒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强势文化的不断渗透下,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传统体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最受欢迎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但是,由于武术传播的商业化取向,使它的传播被引入到单纯以赢利为目的的险境中。另外,武术传播缺乏引导,社会性的武术传播机构远远多于政府资助或引导机构。因此,自然化倾向也使得放任自流式的粗放型传播大行其道。还有部分武术影视作品以玄幻化、神秘化以及过于渲染血腥暴力等不良倾向使得人们在对武术的认知上产生了一定的偏差,这种不良影响不仅严重抵消了中国武术中最为深厚的文化与精神的内涵,还容易引起和强化暴力行为,进而影响到武术的健康发展。

与之相对,随着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严重挤压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发展空间,以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瓶颈。同时,伴随着现代中国人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本质是一种搏杀术的传统武术已经没有实践舞台,大规模存在的基础已经动摇或已经不复存在, 从而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

我国著名体育活动家徐才曾经指出“中华武术在国内的普及提高,在世界的传播推广,都离不开新闻媒介。从某种意义上说,宣传媒介对武术的推广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在今天信息社会里,及时地传递和播放信息,往往是一个事物迅速为世人所知所用所爱的先导。”

(三)大众传媒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是向“现代体育”靠拢,以现代体育的要求来引导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也是世界体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是传统体育得以发展的必然走向。大众传媒对民族传统体育向体育现代化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在先进的技术支持下,搭建体育的现代化传播平台,促进体育传播的现代化。另外一方面是促进与体育相关的场馆设施以及规则制度的现代化、国际化。

三、结束语

对人类来说,文化并不是普遍同一的,而是个别性的。作为一种文化的现代体育,并不必然地压制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文化的生机在于众多的自主性多向度交流,尤其是随着中国的整体实力的快速上升,文化的自信心也日益坚定,作为一个文化子系统的民族传统体育也会凸显其价值来。因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便有了它的发展契机和优势,将再度在国民中盛行,并且可依托大众传媒向全球推广。

参考文献:

[1] 斯坦利?J?巴仑.大众传播概论:媒介认知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许晓琴.中央电视台对中国武术传播边缘化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

[3] 达雅?K?萨苏.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传播[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 宋小荣.论全球化时代中西体育文化价值冲突的形式及意蕴[J].体育与科学.2005.26(2):26-32.

大众传媒的发展篇3

【关键词】大众媒介 科技传播 发展路径

农村科技传播是指通过说服、培训和提供信息等非强制方式帮助农民改进生产技能,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传播内容不仅包括农业科技信息,同时还包括工业、医疗、生活等农村生活涉及的各个方面①。大众媒介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优势,成为信息时代下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一、大众媒介在农村科技传播中的作用

1、媒介在国家政策与农民间的桥梁作用。大众媒介通过生动形象的解读,传播国家科技政策、对农政策等公共政策,使农民更好地把握这些政策,对农业生产发展方向提供政策指引和思想保障。

2、媒介为农民提供实用的科技信息。信息时代下,有效的信息将超过物资、能源成为第一生产要素,谁快速掌握了信息,就意味着谁掌握了市场,掌握了取胜的主动权。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增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从而促进农村经济整体健康发展。中央电视台七套的《聚焦三农》、《农广天地》、《每日农经》等栏目,均对相关农业信息和农业技术、致富技术等进行报道和宣传,农民可以从电视画面上直观地看到新技术的好处和操作方法。

3、媒介科技传播影响农村生活方式。媒介不光为农业生产提供科技信息服务,还包括农民的衣食住行等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倡导农民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消除陋习邪气,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生活环境,提倡健康科学、和谐有序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改变了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4、媒介提高农民科学素养和科技意识。农民文化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知识匮乏、思维禁锢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媒介向农村传播的科学技术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带给农民的也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影响,更反应在思维方式上的转变。一项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其实质是农民摈弃传统生产方式下的旧技术、接受新时期下的新技术的过程,新旧技术的对抗反应出农民新旧观念的碰撞。

二、影响大众媒介发挥农业科技传播作用的主要因素

1、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的需求度不足。通过调研发现,农民对电器修理、汽车维修、电脑操作和烹饪等非农业实用技术的兴趣明显高于农业技术。调查发现,不到10%的农民是为了寻找农业信息而接触媒介,多数农民读报、听广播、看电视的主要动机是为消遣和娱乐。根据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农民之所以对农业科技缺乏热情,主要是因为其务农的积极性不高,从而进一步导致对农业技术信息的需求不足,在接受媒介传播的农业科技信息和掌握农业技术方面表现被动。

2、媒介的传播特点影响接收效果。报刊等印刷媒介上不少关于农村科技传播的文章对于文化水平不高或不具备阅读能力的农民来说,既显得专业又缺乏亲和力。广播、电视等有声或声画结合的电子媒介,虽然更为生动形象,但由于其传播具有瞬间性,农民往往难以记录下对其有用的科技信息。在调查中发现,只有10.33%的农民选择从大众媒介上获取农业科技知识(见图表1)。

3、大众媒介在农业科技传播系统中处于附属地位。从图表还可以看出,大众媒介在农村科技传播环境中处于边缘的、附属的地位。在农村,由于受到农村经济、农民文化素质以及传统思想的制约,使得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大众媒介通常只是作为政府机构或涉农企业进行技术推广的工具,并没有充分发挥传播农业科学知识和培育农民科学意识的功能。

4、媒介的传播内容缺乏针对性。随着大众媒介自身的发展壮大,所传播的农业信息比以往增加不少,从中央到地方电视台均开办了农业栏目甚至还专门开辟了农村频道。但由于媒体运作通常与农村实际生产情况脱节,所传播的农业科技信息往往不适合当地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媒体和农民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使得媒体不清楚农民所需,农民对媒体的传播内容不感兴趣。有些媒体热衷传播国外农业高新技术,严重脱离我国农业发展实际,此类信息更不易被农民关注。此外,由于媒介管理存在缺陷,一些虚假科技信息充斥其中,使农民对其可靠性与真实性产生怀疑,不利于农业科技的传播。

三、大众传媒在农村科技传播中的发展路径

1、分众化传播满足农民多元化角色需求。农业科技传播的适用性依赖于对受众的研究,体现在针对性地满足受众的现实需求。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民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居民,农民从一元农业劳动者发展成为多元角色,农业科技传播的受众范围进一步扩大。城镇中农产品的消费者、农资经营者、农业管理者,发展花木、蔬菜、水果等多元化种植以及养殖业的新型农民均是农村科技传播的受众群。因此,大众媒介必须改变过去“大农村”思想下的传播策略,抓住新受众群的特点,为目标受众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农村不同受众的需求,为大众媒介在农村科技传播中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2、加强媒体互动与新媒体应用。由于媒介自身的特点不同加之农村地广人稀的特点,使得大众传媒在满足农村信息需求时需要进行互动性传播,弥补各自的缺陷,从而增加媒介信息的时效性和有效性。通过电子媒(下转第160页)(上接第129页)介播出的科技节目,可以借助印刷媒介、光盘等进行二次传播,弥补其信息转瞬即逝的缺陷;印刷媒介也可以通过电子媒介扩大信息覆盖面。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影响了大众媒介在农村和农业方面的传播体系,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此外,随着被称为“第五媒介”的手机在农民群体中的流行,其方便快捷的传播特性也成为农业信息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新媒体的出现,为农村科技传播注入了新的血液。

3、优化农村科技传播的媒介环境。优化农村科技传播媒介环境的主要任务是改变大众媒介的边缘化地位,使之成为农村科技传播环境中的重要要素。首先需要从改善广大农村地区大众媒介的硬件条件入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介传播通道的畅通。其次是要充分发挥大众媒介环境监视、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和信息供应的社会功能,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媒介战略和技术推广方案,使三者相融合,最终营造出有利于农村科技传播的媒介环境,缩短推广时间,提高媒介传播效果和运行效率,降低农村科技传播的成本。

结语

大众媒介是农村科技传播的重要方式,尤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前,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度日益增强,传媒需正确认识其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不应该在农村发展与变革中缺席。随着农民内部的分化与农村环境的改变,大众媒介的经营者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传媒是农村科技传播的重要组成因素,不断创新报道手段与方法,充分利用自身特点、传播理论和技巧进行农村科技推广,从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主动担负起宣传科技政策与普及科技知识的社会职责,将农村科技传播作为一项艰巨而重要任务坚持落实,对提高农民文化水平、改善农村媒介环境、实现农村科技有效传播、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①曹忠德、滕小华,《影响农村科技传播的农民文化素质研究》,《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2)

②江澄、朱云怡,《卫星广播在广播电视“村村通”中的应用》,《卫星与网络》,2010(1)

(作者:张欧,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江昀,成都理工大学社会学教授、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大众传媒的发展篇4

摘 要 大众传媒与体育之间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本文主要以电视为主,研究大众传媒与青少年体育发展之间的关系。大众传媒对体育运动的宣传,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传媒的介入提高了青少年参与体育的热情和积极性,加深了青少年对体育的了解和喜爱;大众传媒对体育明星的报道,激励并引导青少年对体育的关注和兴趣。但是青少年接触电视、网络等媒体时间过长,又会挤占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

关键词 大众传媒 青少年 体育发展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与大众传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通信手段的日益增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日益丰富。但是大众传媒一直是人们获取准确、权威、实用信息的重要途径,借助大众传媒,人们能及时获悉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事情。现代大众传媒发挥着信息传播、休闲娱乐、舆论监督等作用,为人们提供丰富的资讯,并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体育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其本质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作为一种具有激励性、凝聚性、竞争性、可欣赏性的社会文化,体育是推广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受到全社会关注的同时,也倍受媒体的青睐。

当前,传播体育信息的媒体越来越多,体育信息的传播量也越来越大。随着体育功能不断被认识、被开发,体育价值观的不断提升,媒体与体育的关系也日益密切。

一、 大众媒体与体育发展的关系

(一)体育运动的发展必须依靠大众媒体的推广和宣传

大众媒体对体育赛事和活动的转播与报道,扩大了体育赛事的影响力,拓展与扩张了体育迷的群族与数量,激发了体育的商业活力,刺激与升华了体育的商业价值。今天的体育运动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得以蓬勃开展,可以说大众传媒功不可没。

以NBA为例。1946年诞生的NBA,成立之初并不被看好。但媒体的关注培育了它的生存空间,尽管当时的报道仅限于广播和杂志,NBA还是逐渐开始步入公众的视线。

从20世纪50年代起,电视开始进入体育报道领域。与此同时,NBA也开始注重提高比赛的观赏性,加快比赛节奏。尽管当时电视对NBA的报道不多,还是引起了许多人对它的关注和了解。

随着70年代美国家庭电视机的普及,NBA通过电视媒体走进了千家万户。这是NBA借助电视走向世界的开端。电视把NBA紧张刺激的比赛氛围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赛事从场内延伸到了场外。

从80年代开始,NBA获得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报纸和电台都开设了报道和评论NBA的专栏,也出现了专业性的NBA杂志,电视媒体更成为转播和报道NBA的中流砥柱,从此NBA开始了全球化之路。

今天,NBA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受体育迷喜爱的竞技体育品牌,得到全世界球迷的认可,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媒体特别是电视成就了NBA的辉煌。20世纪末,美国广播界曾流行过一句话:“NBA可以没有乔丹,但不能没有电视。”

萨马兰奇在预测未来体育运动的发展时曾说过:“将来的体育运动可以简单地归为两类:一类是适合电视(观众)的口味,另一类则不适合。体育项目只有在属于第一类的情况下才有机会发展,否则要么衰落,要么踏步不前”。

(二)大众媒体需要体育运动提供丰富的报道素材

在现代世界里,体育运动已经成为人们业余休闲时一种不可或缺的选择,体育新闻、体育赛事、体育健身方法和体育人物介绍等内容也日益被各种类型的大众传媒所重视,世界各地几乎每天都会发生的体育赛事为媒体提供了丰富的报道素材。据统计,美国三大广播公司(ABC、CBS、NBC)全年播出的体育节目多达1500 多个小时,平均每周30 小时以上;美国每年有线电视播放的体育节目达6000 多个小时;全美主要城市的日报有20%的版面是体育版,成为信息传播的第二个重头版面,各报社平均有20%的员工在体育新闻部工作。在欧美一些体育活动较为普及的国家,如果没有电视体育节目,现有的节目量会减少1/3。据一项针对广州市民对体育信息关注度的调查显示,有51.8%的市民会在看综合性报纸时浏览体育版,有40.3%的市民为了看体育报道而购买报纸。

电视对体育节目的需求,也可以从体育赛事转播费用的节节攀升中得到验证。国际奥委会(IOC)官方曾公布过一组数字: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IOC所获得的转播收入为1.0l亿美元;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突破10亿美元;2004年雅典奥运会更创下14.82亿美元的新高,为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电视转播收入的5倍。时隔4年后,这一纪录被2008年北京奥运会刷新。根据百度文库资料显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电视转播费达17.147亿美元。

(三)体育节目为大众媒体凝聚了必要的受众

一直以来,剧场、综艺、体育是保证电视收视率的三驾马车。竞技体育以其所展现的力量、速度、技巧和竞争,受到世界各地体育爱好者的追捧,大众体育以其涉及内容多,涵盖范围广而丰富着电视媒体的报道资源。

每逢奥运会、世界杯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盛会,数以亿计的观众会聚集到电视机前,在同一时刻分享体育带来的欢乐与激情。从奥运会的收视人数来看,每届奥运会的收视人数都呈阶梯状飞速增长。据统计,观看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电视观众为36亿人次,观看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电视观众为近40亿人次,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收视人数更是达到了历史新高。

随着大众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和“全民健身”口号的提出,大众体育节目也以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教授正确的健身方法,传导正确的健身理念,推广普及简单且行之有效的体育技能和方法,展示璀璨的民间体育运动项目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特别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娱乐型体育节目,一出现便以极快的传播速度红遍大江南北。由湖南卫视、湖南经视联手打造的《奥运向前冲》(后更名为快乐向前冲),节目定位清晰,思路明确,除完整地保留了体育节目必不可少的竞技性外,还创造性地加入了娱乐性、草根性、互动性等创新元素,使得普通百姓只要有勇气,便有机会走上赛场,“秀”上一把,成为“草根明星”。当节目中的选手冲关时,观众急参与者之所急,喜参与者之所喜,选手的表现最大程度地牵动着观众们的心,不仅很好地诠释了奥林匹克“重在参与”的精神,更大大增强了节目的观赏性。一经推出,就连续13次获得全国同一时段节目收视第一的好成绩。

二、大众传媒与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关系

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接触最多、传播信息范围最广、最为普及的工具,它作为各种信息的载体,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价值取向。青少年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他们精力旺盛,兴趣广泛,积极向上,富有朝气和理想,同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模仿力强,可塑性强,喜欢探求新事物,其年龄特征决定他们比其他年龄段的人更容易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

(一)大众传媒对体育运动的社会宣传,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大众传媒通过传播体育知识、体育比赛、体育娱乐等信息,强化青少年对体育的关注、兴趣和认同,使其逐渐从了解体育、欣赏体育到爱好体育、参与体育,养成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据统计,平时接触大众传媒体育信息越多的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越高,参加体育运动越多的青少年关注体育信息越主动,对体育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也越充分,当参加运动与关注体育信息形成良性循环时,就更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 认识体育与健康的密切关系,认识到只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才能以更饱满的精神面貌、更强壮的体魄去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从而能够以主动、积极的态度介入到体育运动中,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地、独立自主地从事身体锻炼,为终身体育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传媒的介入加深了青少年对体育的了解和喜爱,提高了青少年参与体育的热情和积极性

青少年具有活泼、好动、好奇、上进心和好胜心强的特点,他们对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枯燥而充满压力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不感兴趣,大众传媒中的生动而充满趣味和的“教育”导致和强化了青少年向传媒学习的心理倾向,青少年从媒体对体育的报道中得到娱乐和教育,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同时也激励了自己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陈天仁在《论体育信息传播对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在影响青少年学生体育意识和正确体育价值观逐步形成的诸多主要因素中,大众传媒体育信息传播是首位的……”在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等大型体育比赛期间,媒体对体育信息的报道密集,关心体育、参与体育活动的青少年明显增多。在媒体报道中占比较大的篮球、足球、乒乓球和羽毛球等,也是青少年参与较多的运动项目。

(三)大众传媒对体育明星的报道,激励并引导青少年对体育的关注和热爱

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榜样容易引起人们在情感上的共鸣。青少年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初期,心智不够成熟,分辨能力较差,常常对他人和自己的行为没有正确的判断,容易随大流,以同伴或生活圈内的小团体行为作为自我行为的标准和参照。他们的很多行为都是从周围人群、电影电视或偶像等处模仿而来。

美国的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是体育明星,有许多少年就是因为崇拜体育明星而走上体育之路。“容国团的胜利曾使中国少年人手一拍,在这些少年中就涌现了郭跃华、蔡振华、江嘉良这样的一代英杰,使乒乓球运动号称中国‘国球’;中国女排的成就推动了排球运动在中国的普及,很快就成为中国学校体育中最常见的运动项目之一”。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一个让中国棋迷长久记忆的围棋大赛――中日围棋擂台上,聂卫平连战连捷、大放光芒,率领中国围棋逐渐赶上并超越传统霸主日本,在国内掀起学棋的热潮……正是体育明星的拼搏作风、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以及他们健康和强壮的体魄,高超的技术,卓越的体能和对体育淋漓尽致的展现,激发了青少年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由自主地想加以模仿,进而产生了参与体育运动的欲望。

(四)青少年接触电视、网络等媒体时间过长,会挤占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

在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时代,青少年课余时间的“玩乐”以“动”为主:在简陋的场地上打球、在小池塘中游泳、溜冰、玩官兵捉强盗……都是有益身体健康,充满乐趣的体育活动。随着电视及网络的普及,青少年课余时间的“玩乐”以“静”为主:上网聊天、打游戏、看电视……一旦沉溺其中,便是几个小时。

青少年处于接受新生事物认识世界的年龄阶段,电视对他们的吸引力非常强。精彩节目往往会使他们“欲罢不能”,而且随着频道内容设置越来越专业化,不同收视爱好的青少年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目,即使是喜爱体育节目的一些青少年,也往往是“看运动”,而不是“做运动”。再加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家用电脑的普及,上网已成为青少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网上,浏览新闻、玩游戏、聊天、购物、娱乐、交友、学习、查阅资料……几乎可以满足青少年所有业余生活的娱乐和学习需求。有调查显示,在青少年课余可支配时间中,除上辅导班、完成作业等“学习性时间”外,80%以上被用于上网和看电视,仅有24%用于体育运动。与户外运动相比,许多青少年更热衷于“宅”在家中。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大众传媒与体育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大众传媒对体育运动的社会宣传,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传媒的介入加深了青少年对体育的了解和喜爱,提高了青少年参与体育的热情和积极性;大众传媒对体育明星的报道,激励并引导青少年对体育的关注和热爱。但是,青少年接触电视、网络等媒体时间过长,会挤占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

(二)建议

大众传媒在制作电视节目时,应当充分考虑青少年的特点,积极发挥媒体的指导示范作用,提高青少年自身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终身体育的观念。

青少年也应主动从学生时代起重视体育,掌握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从简单地追求体育运动中获得的快乐与满足开始,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并逐步全面理解体育的功能,进而积极自觉地、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加深对体育的情感体验,使体育锻炼成为终身自觉的主动行为。

参考文献:

[1] 从NBA全球化看电视与消费文化的共谋.[EB/OL].百度文库.

.

[2] 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我国大众体育电视节目.[EB/OL].百度文库.

.

[3] 陈天仁.论体育信息传播对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6.2(1):82-86.

[4] 刘君雯,魏书敏,聂集林.从"奥运向前冲"看电视媒体与大众体育的融合[J].体育学刊.2009.16(4):31-33.

大众传媒的发展篇5

论文摘要:中国当代政治发展的突破口是基层民主。我国经过各种考验,不断的变革和飞跃,在基层民主的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这些成果?榻?徊酵晟莆夜?缁嶂饕迕裰鞯於?思崾档幕?。?苋绱耍?捎诟鞣矫嬖?颍?勾嬖诓簧傥侍猓?虼耍?匦胍揽看笾诖?嚼赐平??忝裰鹘ㄉ瑁?佣?植刮颐枪?业牡ヒ恍姓?芾砟岩杂行е卫淼奈侍猓?映ぴ兑庖迳辖哺?艽俳?夜??忝裰鞯姆⒄埂?nbsp;

大众传媒的政治影响力

自从有了人类,也就有了传播活动,可以说传播活动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发展过程。传媒必须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或工具来开展进行。而大众传播时代则是以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作?榛?忠谰莸模?谡飧鍪贝?写笾诖?ッ浇槎哉?錾缁崮酥撩恳桓鋈瞬??挠跋於挤浅M怀觯?氪?趁浇樯缁嵯啾扔凶偶?蟮那?稹N颐鞘紫纫?源笾诖?ッ浇橄赂龆ㄒ澹捍笾诖?サ母拍睿?褪亲ㄒ祷?拿浇樽橹?擞孟冉?拇?ゼ际鹾筒?祷?侄危?陨缁嵘弦话愦笾?槎韵蠖??械拇蠊婺5男畔⑸??痛?セ疃?MǔR庖迳纤?傅拇笾诖?ッ浇榇蠖?楸ㄖ健⒐悴ァ⒌缡雍突チ??4笾诖?绞贝?牡嚼词巧缁岱⒄沟幕?『痛?ゼ际踅?降目?恕?nbsp;

大众传媒对人们的政治态度的形成和政治行?榈难裼凶欧浅I钤兜挠跋臁L乇鹗窃诘贝?缁幔?绻?桓鲈独牍?艺?沃行牡娜艘?肓私馄湔??钠笸己湍勘辏?蛘咚狄?斡肽承?位疃???苏???氐闹澳茏饔靡酝猓?钅苡跋炱涞木褪谴笾诖?フ庵置浇榱恕?大众传媒影响人们的认识功能、引导人们的观念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传媒这种工具通过议程设置选择并强调某些话题,使公众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中能够分清事件是否重要,从而使公众在媒介的影响下形成自己的主张及议题次序。每一项具体的政治活动及政治行?槎寄芡ü?笾诿浇榈拇?シ绞剑?诤艽蟛忝嫔隙哉?龉?一蛘咚倒?噬缁岵??薮蟮恼鸲?坝跋欤?⒂纱死淳龆ü?谡?涡?榈难瘢?乇鹗嵌杂诨?忝裰鞯挠跋欤?缘酶?又匾??nbsp;

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对于民主政治发展这项较?楦丛雍投嘣??南低彻こ蹋?泻芏嗨捣āC裰鞯哪谌菘梢怨槟?榱较睿阂皇羌浣用裰鳎??侵苯用裰鳌6??忝裰髟蚋?玫靥逑至酥苯用裰鞯氖抵省4痈拍钌侠此担?杂诨?忝裰鞯亩ㄒ宓侥壳?橹褂泻芏嗖煌?穆鄣恪N颐前迅髦肿橹?械淖畹鸵徊愠浦?榛?悖?杂谑裁词腔?忝裰鞯奈侍猓?诘车氖??笊希?颐歉?嘶?忝裰饕桓鼋?槊魅返亩ㄒ澹杭椿?忝裰魇侵赴?ㄖ肮ご?泶蠡帷⒕用裎?被帷⒋迕裎?被嵋约捌渌?问降钠笫乱得裰鞴芾碇贫取4痈?细竦囊庖迳侠此担??阏?ɑ?鼗褂Ω冒?ɑ?闵笈谢?亍⒓觳旎?兀换?闳褐谛宰灾巫橹?褂Ω冒?ɑ?愎せ帷⑸缁嵬盘宓取A硗猓?夜??阒谢褂Ω冒?ㄗ颊?ɑ?鼗蚴抵市缘恼?ɑ?兀?热缁?愕匙橹?⒐睬嗤抛橹?⒏玖?然?阕橹?;?忝裰魇俏夜???袢ɡ?质祷?恼?我?筇逑郑?胛夜?裰魃缁岬男纬梢约笆谐【?玫姆⒄菇裘芰?翟谝黄稹T谖夜???忝裰魇枪愦笕褐谠诨?憔?谩⒄?巍⑽幕?蜕缁嵘?盍煊蛑苯有惺沟拿裰魅ɡ?凸愦笕褐诓斡牍芾砉?彩挛窈凸?媸乱档母飨钪贫燃笆导?疃?O执?闹泄??敲裰鞯闹泄??榱四芄桓?玫厥迪置裰鳎?颐且恢痹谔剿骱脱罢彝ㄏ蛎裰髡?蔚穆肪丁R虼耍?⒄够?忝裰鞯囊庖宸浅V卮蟆?nbsp;

发展基层民主可以完善党的领导,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让人民当家做主从而依法治国是根本。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基层民主建设才会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方向。要善于利用大众传媒工具,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宣传教育作用,加强思想引导,形成“坚持党的领导”的共识。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形成各种切实可行的制度及各种村规民约,集中党组织的各种力量,加大宣传力度,组织领导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具体活动,把党的精神贯穿始终,实现支部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制度化、民主监督程序化,确保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有序推进。

发展基层民主可以培养广大人民的现代“公民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对于当代农民,只有让数亿农民从传统的、盲从的、封闭的民主意识中转变出来,树立现代的、理性的、开放的公民意识。如何培养广大农民的民主意识呢?其关键就是要不断地创造农民参与民主实践的渠道,让基层民主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变得真实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才能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从而实现坚持以人?楸尽⒋俳?缁岷托场?nbsp;

发展基层民主能够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发展基层民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达到整个中国民主化进程的政治文明,只有走法制化、规范化道路,从而克服随意性,避免盲目性,才能保证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既要在宏观上表现出人民通过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来管理和决定国家大事和社会大事,在微观上也要表现人民参与基层各种事务的管理。因此,健全一套选举办法,形成民主公开、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建立一套村民议事制度,形成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完善符合法规的章程,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民主管理机制;实施一套公开办事、群众监督的工作制度。通过这些规章制度,使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并在实践中创造行之有效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办法,再加以完善和规范后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贯穿在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之中,同时,把坚持党的领导、扩大基层民主、严格依法办事结合起来,从制度上和法规上保证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全面贯彻实施,使之逐步步入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的良性循环轨道。

要想真正意义上解决基层社会问题、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就必须实现基层民主自治,这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要求,是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用新的方式组织领导基层群众的客观需要。

我国基层民主的现状

社会主义是民主的社会,只有实现了民主,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才能得以顺利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才能实现。我们的国家经历了风风雨雨,改革开放大潮到来之后,在基层政权的法制建设、组织建设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等方面同样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不断完善。基层组织坚持使用民主选举方式来决定基层班子人选,村委会干部都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直接民主选举已成?榕┟袢褐谡?紊?畹闹匾?槌刹糠帧?nbsp;

基层民主管理工作健康明朗地开展。基层组织围绕“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利”,拓宽了民主管理渠道,加强了乡镇规范化建设,通过组织实施村级管理十项制度规范,探索推行村民“民主日”活动,指导制定村规民约,使干部和群众成?樽晕夜芾淼闹魈澹?乐沽嘶?愀刹抗ぷ魃系乃嬉庑裕?し⒘舜迕竦奔易鲋鞯幕??浴?nbsp;

基层民主决策制度逐步普及。各地普遍建立了民主议事决策制度,规定凡属重大村务必须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决定,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通过民主决策,增强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融洽了村级组织与群众的关系,促进了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基层民主监督工作扎实推进。在建立村民代表议事会的基础上,注重抓了村务公开制度建设,把凡属与村民利益直接相关的各类事项,以村务公开栏或定期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的形式,及时向村民公布,把农村工作中的敏感问题亮在明处。同时,利用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定期对村级班子成员进行民主评议,有效约束了村干部的行?椤?nbsp;

但是,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整体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有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有些干部曲解民主之意,把民主政治建设看做是公众压力下执政者的让步行?椋?绻?门逵懈?嗟拿裰魅ɡ??ぷ骰岣?欢??荒苷?范源?褐诘恼?泵裰饕?螅?ε潞偷种泼裰鞴芾恚挥行┤褐谒枷肫?ぃ??榉⒄姑裰骶褪欠牌?车牧斓肌⒏阄拚??饕澹?庵植唤】敌奶?凸凵弦灿跋炝嗣裰髡?谓ㄉ璧乃忱?⒄埂6?侵贫嚷涫挡坏轿弧=?改昀矗?樗孀琶裰髡?谓ㄉ璧纳钊肟?梗?鞯爻鎏?艘幌盗泄嬲轮贫龋??豢煞袢希?行贫缺旧砭痛?行问街饕宓纳?省M?保?孀判问频姆⒄梗?行贫纫彩?チ擞τ械男Я?图绦?嬖诘募壑怠?nbsp;

大众传媒推动了基层民主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众传媒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自主意识日益增强,大众传媒作?楣?诘男畔⒒袢∈侄危?匦胍?视π率逼谏缁岱⒄沟男枰?O执??玫姆伤俜⒄梗?谷嗣堑奈镏噬?钜脖涞眉?蠓岣弧4笾诖?ナ贝?浇槎跃?玫挠跋熘饕?硐衷诖笾诖?匠?橄?阎饕宓耐菩姓撸煌?贝笾诖?ナ乱狄渤?榫哂型?⑸??Φ牟?怠4泳?媒嵌壬侠此担?笾诖?匠?橄?阎饕宓耐菩姓摺6?诮ㄉ枭缁嶂饕迨谐【?霉?讨校?颐堑男??J健⑺枷牍ぷ鞣椒ㄒ灿τ胧本憬??掠诒涓铩D敲矗?笾诖?阶?楣?部占涞囊幌罱ㄉ枞挝瘢?蛊浞⒒庸?裆缁岬幕??饔迷蚴且惶醴浅:玫穆肪丁R虼耍?ü?笾诖?降淖饔茫???曳⒄褂肷缁峁?诜⒄沽?灯鹄矗??鳌⑵胶夂屯骋桓髦植煌?墓叵怠⒉煌?睦?妫?ü??蚨猿拼?ィ?拐??牍?裨诹私狻⒐低ǖ幕?∩洗锍梢恢拢?迪终???嬗牍?诶?娴耐骋唬?饨?欣?谖业吃诳?诺纳缁嶂醒罢腋?惴旱闹С郑?佣?俳??穸哉??淖栽负献骱投哉?蔚淖跃跞贤??nbsp;

在基层民主的探索与创新过程中,确实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冷静的思考,需要政治家们和民众的集体智慧的共同努力。边远乡村和高山地区因?榻煌ú槐悖?寰?梅⒄怪秃螅?糠执寮蹲橹?ㄉ枞狈ξ镏驶? S捎谛畔⒈杖??髦峙┎?芳鄹癫ǘ?苑浅4螅?┟袢褐诰?檬杖胧芷溆跋煲蚕喽员涞梦榷ā6?矣行呱奖咴断绱宓娜丝诰幼〉帽纠淳头浅7稚ⅲ?笾诖?降墓ぞ呷绲缡印⒈ㄖ降壬形雌占埃?幢闶怯械拇宥┝吮ㄖ剑?占傲说缡樱?蚪煌ú槐慊虻缭疵槐U希?畔⒁裁挥邪旆?笆贝?锔?迕瘢?迕翊蠡峄虼迕翊?砘嵋榈恼倏?浅@?眩??挥盟底橹?褐诔镒手谱鞔逦窆??浮⑸柚门┟袢褐谝饧?洹⒔ù甯刹考?邪旃?∷?龋?欢ǔ潭鹊刂圃剂伺寤?忝裰髡?谓ㄉ琛R虼耍??浞掷?么笾诖?剑?钊胄??车母飨盥废摺⒎秸牒驼?撸?乇鹨???吃谛率逼诙源寮蹲橹?ㄉ璧挠呕菡?吆拖赜蚓?梅⒄够?觯?忧慷源甯刹康呐┮凳涤眉际酢⑹谐【?美砺邸⒎?煞ü娴戎?兜呐嘌担?岣叽甯刹康恼?摺⒎?伞⒖萍肌⑹谐 ⑿畔⑺?健?nbsp;

总的来说,大众传媒是基层民主的基石,政治民主化的主要手段既然依赖于大众传媒,那么它也就?楣?窀?惴汉蜕钊氲夭斡牍?艺?位疃??倭诵碌耐揪叮?佣?姑裰诶蠛陀涤辛烁?嗟恼?稳ɡ?Mü????窨梢愿?庸惴旱夭斡牍?掖笫拢?⑻岢鲇行У慕ㄉ栊砸饧?煌ü???梢苑从吵龉?裾?稳ɡ?南碛星榭觯?佣?贫??忝裰鞯姆⒄埂4笾诖?揭?5贝迕衩裰饕馐兜慕ü拐吆团逑执?幕?挠?煺撸??即笾谖幕?谂褰】荡?ィ?脑炫迓浜笪幕??俳?窍缥幕?诤希?ü勾迕褡灾蔚奈幕?壑祷? ?nbsp;

参考文献:

1.王嵩山等:《中国政府公务百科全书》(第一卷),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401页。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大众传媒的发展篇6

关键词:大众传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对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发挥着“双刃剑”的作用:它既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又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旧模式产生了冲击。

一、大众传媒的定义和特征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是指向大众传播信息的载体,具体分为印刷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和书籍;电子媒介:包括电影,广播和电视。其中,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这四大传媒应用最为广泛,对人们的影响也最为深刻。当代的大众传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信息传播的广泛性。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大众传媒克服了人面对面交流的局限性,通过各种媒介载体进行信息的传播,大大增加了受众人数。信息传递的便捷性。通过多种传播媒介,使得信息传播的范围扩大,受众获得信息的途径和数量大大增加,实现了信息的高效传播。传播媒介的多样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时期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形态越来越多样化。除却报纸、杂志、书籍等传统的纸质媒介外,互联网、手机、电视等电子媒介发展得越来越迅速。这些电子媒介凭借其复制信息更为便捷的优势,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丰富了大众传播的手段和方式。传播内容的复杂性。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十分广泛,信息量大,其中的内容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在复杂的信息面前,受众常常感到迷茫和困顿。影响的巨大性。大众传媒不断发展,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对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以及其他方面影响越来越巨大。通过信息的广泛传播,使受众产生共鸣,对其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大众传媒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根据国家出版署的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图书、报刊、电视等大众传媒跟以往相比,都得到了飞速发展。大众传媒的发展,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不断得改造着人们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广泛,具体表现在: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与教育对象进行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蕴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二是主客体可以借助载体发生互动。大众传媒有着明确的指向性,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导给教育对象,因此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同时,由于大众传媒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传播手段多样化等特点,大众传媒更符合时代的发展,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最新载体。

三、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党和政府要加强对大众传媒引导,加大对大众传媒的管理力度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也在不断地飞速发展之中。但是由于地区发展程度的不同,大众传媒的发展也具有不均衡性。大众传媒发展的不均衡性,就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青少年所接受的信息的量的不同,导致了知识掌握量之间的差别。政府应该努力创造硬性条件,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以便更好的在全国范围内利用大众传媒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二)大众传媒自身素质的提高

首先,政治素质的提高。大众传媒的传播主体,包括各类从业人员,必须树立好正确的传播观,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必须始终和党的思想、路线、观点保持一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大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精神和思想,传播社会政治热点问题。其次,文化素质的提高。信息的来源都是源自于生活的,生活处处充满美,有时候我们所欠缺的是发现美的眼光。美的事物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因此传播主体在选择传播的信息的时候,要有高尚的审美情操,宣扬生活中的美的事物。最后,道德素质的提高。大众传媒传播的产品是精神产品,对人们精神层面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大众传媒承担着传播积极信息塑造健全人格、净化心灵的作用。大众传媒的主体需要提高自己本身的道德素质。

(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大众传媒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重要作用。要看到当今大众传媒的发展趋势,以及大学生深受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传媒的影响,学会利用大众传媒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要学习必要的传播理论知识,学会用大众传播的相关知识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学会用大众传播的相关媒介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第三,要积极探索大众传媒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要不断地探究,如何在大众传媒飞速发展的时代,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龚晋娟.大众传媒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1.

[3]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4]列宁.列宁论报刊及新闻写作[M].新华出版社,1983.

[5]邓小平.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M].人民出版社,1993.

大众传媒的发展篇7

关键词:电视新闻;新媒体;融合;策略

伴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新媒体推送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人接收信息主要的形式和方法。新媒体得到普遍应用之后,人们对于信息的了解和接收也变得更为简洁、方便,同时也更加多样,这对于电视新闻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电视新闻在新媒体信息大潮的猛烈冲击下,如何实现自身的突破和发展,这是其需要思考的问题。就目前情况而言,多数电视新闻并没有真正实现自身的改革和创新,继续坚持原有的、陈旧的发展模式,这对其自身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如果电视新闻维持现状,有可能逐渐走向没落,甚至被新媒体完全取代[1]。基于此,电视新闻节目在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下必须直面挑战,结合时展特点,发挥自身特有的优势,及时作出反应和调整,创新发展模式,未来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1电视新闻发展现状

新媒体尚未问世之际,电视新闻在新闻传播的相关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深受广大受众的热捧。但是,伴随时展,新媒体、自媒体相继涌现,受众的需求也随之产生变化,电视新闻受到严重冲击。电视新闻节目内容相对枯燥、乏味,难以满足受众日趋多样化的需要,如今的受众更喜欢丰富多样、灵活风趣的新媒体内容。由此可以看出,新媒体问世之后,电视新闻的发展江河日下[2]。首先,将电视新闻与新媒体进行对比,可以明显看出,电视新闻节目的时效性远远不如新媒体,电视新闻采取的播出方式是固定一个时间段进行播放,所播放的内部也都是当天发生的事,对于任何突发的新闻信息都无法及时传递给受众。而新媒体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新媒体采取实时更新的特点,能够及时为受众提供最新的新闻资讯,同时受众可以便捷浏览推送的新闻。受众对于新闻的关注无疑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身边发生的事,对于时效性最为重视,如此鲜明的对比,可以预见的是,电视新闻如果不积极转变,未来受众只会越来越少。其次,电视新闻内容所涉及的受众面也相对较为狭窄。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多数年轻人都喜欢使用新媒体了解信息,电视新闻的受众多半是老年人。最后,就节目形式而言,电视新闻采用新闻主持人进行新闻播报,而新媒体的信息传递形式多种多样,受众自然更喜欢接收新媒体推送的信息。通过上述可知,电视新闻正在逐渐走下坡路,亟待进行创新和改革。媒体融合逐渐成为新闻传播学的讨论热点。因此,电视新闻必须把握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通过实现自身与新媒体的融合来寻求自身发展。

2新媒体对电视新闻发展的影响

2.1受众信息选择与控制的转变

新媒体发展过程中,更为看中新闻受众的主体地位,对当今社会受众在信息选择和控制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伴随目前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受众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及计算机等新技术,自主查询新闻资讯,及时了解相关新闻,实现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自主选择,从以往的被动接收信息转变为自主选择[3]。而且,通过新媒体浏览信息,受众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受众拥有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这种种转变对于电视新闻产生了巨大冲击,新闻传递必须要考虑受众的需求,以受众的角度来考虑新闻传递的内容。

2.2促进电视新闻传播方式转变

新媒体的发展为相关媒体行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对于电视新闻这种传统媒体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新媒体的产生发展促进了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转变,电视新闻传播内容、形式、渠道及模式都不能一成不变,必须根据新媒体的发展预测电视新闻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自身与新媒体融合,借助新媒体的特殊优势,弥补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视新闻未来不被市场所淘汰。从这方面而言,新媒体促进了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转变[4]。

2.3促进电视新闻关注需求的转变

目前,媒体行业发展呈现出形式多样化、复杂性特点,相关的新闻内容和主题的多样性也为行业发展增添了许多未知因素[5]。新媒体背景下,受众对于电视新闻的节目内容和信息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于内容的多样性和时效性也更为在意,许多以往的电视新闻受众需求也逐渐提高,传统的工作理念和形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媒体普遍的今天。这就导致电视新闻的发展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必须时刻关注受众的需求,及时应对新媒体的挑战。未来电视新闻的发展必须更为关注受众需求,以此来掌握行业发展态势。

3电视新闻与新媒体融合的优势及意义

3.1电视新闻与新媒体融合的优势

电视新闻曾经占据我国大众信息传递平台的重要地位,在传播媒体这个大行业里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于电视新闻而言,冲击是巨大的,但也给电视新闻带来了发展机遇。电视新闻在大众传媒中的发展根基牢固,在社会中拥有相当的文化、历史背景,也是受众难以割舍的重要平台[6]。电视新闻和新媒体的融合开拓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不仅能够让电视新闻弥补自身固有的弊端,而且融合发展更能实现电视新闻的发展,将两者的发展优势充分结合,实现资料共享,弥补两者在行业中的不足,为广大受众提供更为优质的信息服务。

3.2电视新闻与新媒体融合的意义

3.2.1促进传媒领域资源共享从目前来看,不管是电视新闻还是新媒体都占据着传媒领域的重要地位,缺一不可。任何一种传播平台缺失都会对我国信息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新媒体在创新发展过程中,推动电视新闻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这对于大量传媒平台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两者的融合发展不仅能够促进传媒领域资源共享,还可以实现两大平台协同发展,避免“两虎相争”的局面,对于整个媒体行业都有着重要影响[7]。根据当前形势,两大平台任何一个都无法独占整个传媒市场,两者的受众群体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实现电视新闻和新媒体融合发展,不仅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信息需求,也是我国传媒行业发展的目标。

3.2.2实现电视新闻长效发展新媒体不断发展,各种信息传播效率和共享程度都逐步攀升,同时互联网技术促进了行业转型发展。电视新闻的工作方式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相悖,两者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这对电视新闻而言是极为不利的。而如果电视新闻和新媒体实现融合发展,电视新闻充分吸收新媒体的优势,创新模式和发展思维,创新节目内容以及信息传输方式,可以有效弥补电视新闻自身存在的问题,挖掘其发展潜力,实现长效发展。

4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发展存在的问题

4.1缺乏与受众的互动交流

新媒体不断发展,其受到热捧的关键之一便是能够实现与受众互动,在这一方面,传统的电视新闻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一直都是主持人单向传播新闻资讯,受众被动了解相关新闻信息,电视新闻节目和受众无法进行互动和沟通,因此,电视新闻难以了解受众的想法和意见,更不了解受众对于新闻节目的需求和关注点[8]。而通过新媒体,受众不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想要浏览的新闻信息,而且完全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性。多数自媒体平台会根据受众的评论而不断改进,并且对受众做出相应的回复,电视新闻是难以实现这一点的。因此,电视新闻发展严重滞后,也对自身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4.2受众群体流失严重

由于新媒体对于电视新闻的冲击极大,电视新闻的受众不断流失,目标市场分化。新媒体不断发展,许多原有的电视新闻受众都转而投向新媒体,其新颖的技术、信息传递方式、优质内容更是受到传统的电视新闻受众的喜爱,甚至通过自媒体,诸多受众自己也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9]。受众更加在意信息传递的时效性,越来越多的受众选择新媒体而不再关注电视新闻,这也是电视新闻发展和转型面临的一大难题。

5新媒体与电视新闻融合的发展策略研究

5.1开拓传播渠道,重视与受众互动

新媒体和电视新闻的融合发展,不仅是从技术上进行资源的整合,对于电视新闻的发展而言,还需要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媒体平台来拓宽信息传播渠道,单一的信息传播渠道已经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10]。通过相关的网络平台及自媒体,开拓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能够充分满足受众多样化的受众群体需求。而且,新闻在进行传播渠道的创新和变革的同时要充分关注与观众的互动,从评论中根据观众的需求来进行节目和信息的优化,这对于节目的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5.2创新新闻节目,打造优质内容

传统电视新闻内容太过单一,很难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失去观众,电视新闻还需要积极创新,通过精心设计的节目来吸引观众的注意,打造优质节目,这是当代电视新闻必须注重的。对于电视新闻内容的选择,我们应充分考虑观众的需求和建议,以更好地迎合媒体市场,这对于新媒体与电视新闻的融合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对于电视新闻节目主题的选择,可以采纳社会观众的建议,积极了解社会上的热点新闻以及话题,以此来作为节目打造的切入点,这将会在媒体行业中获得更高的关注。除此之外,电视新闻节目的风格要独树一帜,可以积极利用网络语言,用幽默风趣的节目风格来吸引观众,这样不仅可以让观众对电视新闻节目产生共鸣,同时对于电视新闻的转型来说也是一种探索。

6结语

大众传媒的发展篇8

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竞争的激烈化,加上利益的诱惑,一些媒体为了经济效益单纯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放弃对新闻社会价值的考量,忽视了自身的社会责任,一些媒体不查证事实真相就加以报道,为了经济利益而报道的有偿新闻,为追求轰动效应而过于出位的报道,违背了真实性原则。受众一旦发现媒体提供的信息来源不可靠,内容不真实,就会对媒体的可信度产生怀疑,使得其公信力受到影响。

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所做的关于中国传媒“议题设置”的调查,市民在回答“你认为新闻媒体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客观世界的面貌”问题时,认为“完全反映”的占2.6%,“大部分反映”的占47.8%,“反映了一半左右”的占35.4%,“反映了小部分”的占13.3%,“完全不反映”的占0.6%。这就是说,只有2.6%的人相信大众传媒完全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世界,有接近97.4%的人对大众传媒或多或少地抱有怀疑甚至不信任的态度。尽管这些调查和数字不够全面,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众传媒公信力的下降。

面对当前大众传媒的激烈竞争,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传播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满足受众的需要,就要多生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大众传媒产品。其关键就在于提升公信力,扩大影响力,增强竞争力。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舆论导向就是新闻宣传中占主导地位的舆论倾向,是一种政治导向。公信力是媒体舆论导向的前提。“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只能生产出私产品,而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才能提供公共产品,才能对社会的发展有所助益。”公众要求媒体必须学会换位思考,从公众的角度出发,打造一个健康积极的传播环境。媒体必须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功能,以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传播事实真相,不作假不浮夸,从而达到正确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的目的。

大众传媒的生命就在于它的真实性,大众传媒的报道应当是公正、客观、真实的,如果事实虚假,就谈不上新闻的可信性,也就会失去新闻应有的作用,失去大众传媒生存、发展的基础。大众传媒需要对新闻真实性进行必要的道德考量,这是新闻事业发展的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但是也有一些媒体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寻找能够刺激受众的庸俗和泛娱乐化事件或夸大渲染所谓的社会阴暗面等现象,由此造成的社会伤害,甚至引起的官司纠纷日益增加。这些事件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大众传媒及其从业者职业道德的缺失,损害了大众传媒的公信力。无论报道的事件大小,在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的同时,应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有助于树立大众传媒在受众中的良好形象,提升大众传媒的公信力。

注重传媒人媒介素养的提升

现代信息社会,大众传媒日益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社会信息系统,大众传媒自身及其传播报道所秉持的道德准则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无疑是不可忽视的,大众传媒从业者的媒介素养直接关系到大众传媒能否全面发挥积极作用,有效防止消极影响,同时对其他人的媒介素养也有“言传身教”的作用。

大众传媒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是借助舆论的力量促使其自觉地遵守的。职业道德是一种自律。目前一些媒体出现的问题,都源于职业道德的缺失,媒体自律意识的淡化。采访者的工作态度不认真,采访不深入不细致,甚至捏造事实。担负把关职责的相关人员对报道的事实审核不严谨。再有就是从业者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对大众传媒的各种操作规范不够了解,这就导致了大众传媒从业者职业道德的水准降低。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谈到大众传媒从业者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时,作了以下论述:“采访是记者的权利,而不是记者的‘权力’。”我国大众传媒的职能从传达党和政府的指示转变为贴近人民的生活,为人民服务,反映人民的呼声。所以,大众传媒从业者的工作服务于人民的言论出版的权利,因而才拥有了从业者的工作权利,而这份权利是人民赋予的。大众传媒从业者的工作是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但传媒从业者也必须保护社会的道德标准,比如对被报道者的人身安全、尊严等问题的人文关怀,这些都是大众传媒从业者所要注意的,要顺应时代的前进以正面报道为主,要本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客观公正,不能独揽话语权,在客观公正的理性评价中也要有人文关怀。鉴于大众传媒的公共性特点,建立更加完善可行的媒体自律机制,对于提升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进而实现大众传媒竞争力的提升,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毋庸置疑,商业化的运作模式给大众传媒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使传媒在逐渐走向经济独立的进程中日益获得了包括信息资源、时间资源、节目资源、受众资源、广告资源等多种要素在内的传媒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但是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在给媒体带来巨大活力之际,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电视的运作制度决定了电视传播的价值取向、节目构成和赢利模式,电视的商业化、庸俗化倾向有其制度缘由。”它使某些媒体出现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弊端,使公民所托付的采访权、编辑权和报道权不能有效实现,干扰了大众传媒在舆论引导中的影Ⅱ向力,造成信息传播混乱,改变了大众传媒的社会角色,使大众传媒由联结传播者与受众的公正中介变成了赚取利益的商业化角色。

大众传媒的社会资源包括传媒的公信力、职业规范与服务精神、广泛的社会联系网络等内涵。这些大多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能够稳定地提升传媒运营的效率和经营收益。大众传媒认真履行其社会职责,最终将得到社会的尊重,提升自己的公信力,形成强大的影响力,而影响力是传媒有效经营和扩张的前提。美国社会学家弗朗西斯-福山认为:“―个组织的社会资源就表现在它在社会成员中得到的普遍信任程度。”只有具有一定公信力的媒体,它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才可能具有基本保障。所以,大众传媒在发展经济效益时,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并且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规定:“新闻工作者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在这个基本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只有把承担社会责任、社会义务放在首位,才能赢得受众和市场,获得长远的发展和利益,促进新闻事业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从众心理的影响范文 下一篇:垃圾分类回收的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