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3-12-19 17:12:33

心理干预的内容

心理干预的内容篇1

因此,提出了建立社区心理卫生三级预防模式的设想,并认为坚持预防为主,建立社区心理卫生三级与模式既是社区护理的重要内容,也将有效促进医学模式的科学发展,应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社区心理卫生  三级预防  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是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基础、以提高全体居民心理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的基层卫生服务项目,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方向之一[1]。浙江省从2005年8月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大力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及时建立了社区责任医生制度,按照每服务1500~2000人口的标准配备一名社区责任医生及或护士。我们在具体的服务内容中,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及残疾人等重点对象开展定期随访管理,同时把心理卫生服务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到社区卫生服务的整体框架中,通过社区心理护理拉近医护人员和受服务人群之间的距离,有效促进了患者的社区康复,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社区心理卫生三级预防模式的设想建议如下,供大家参考。

        1  心理卫生服务三级预防的概念

        心理卫生运动的持续发展使人们对心理卫生认识不断深化,从而提出了心理卫生的“三级预防理论”。一级预防是指向人们提供心理卫生知识,防止和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二级预防是及早发现心理疾病并提供心理和医学干预。三级预防是防止精神异常转为慢性,使患者尽快回到社会生产和独立自主的生活中来,同时对已进入慢性期的病人设法减轻其残疾程度,适当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2]。“三级预防”的方针把防和治结合起来,对心理卫生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三级预防模式的组织管理

        社区心理卫生三级预防模式是基于疾病的三级预防理论,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以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为主导,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以街道、居委会等社区为依托,以社区责任医师或护士服务为业务骨干,以心理卫生知识宣教、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普查与建档、精神疾病的社区康复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综合模式。通过三级预防模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单一服务为综合服务,变服务病人为服务全人群,变间断服务为连续服务,提供包括心理卫生服务在内的全面、有效、价廉、质优、连续、综合的社区卫生服务。

        2.1组建心理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牵头,综合卫生、教育、民政等相关部门组成,安排所需经费,制定相关政策。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提供保障,为心理卫生服务的科学发展搭建坚实的平台。

        2.2业务管理机构分级

        2.2.1三级业务机构:以市级心理卫生中心为第三级干预网络,其基本功能是为二级服务网络和辖区内的各级单位提供心理卫生服务技术支持,开展高层次的心理卫生干预研究,制定心理卫生服务发展规划。

        2.2.2二级业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第二级干预网络:与街道、居委会等社区相互合作,履行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工作职责。

        2.2.3一级业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第一级干预网络:以社区医师或护士为业务骨干,与社区干部协作,指导开展心理卫生知识宣教、心理健康普查,发挥居委会社区健康促进组织的作用,调动社区居民的自我心理防卫功能,使其成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居民之间的桥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尝试将村卫生室纳入第一级干预网络。

       3  运行模式

        社区心理卫生三级干预模式需要社区卫生服务与社区管理工作的高度结合,通过因地制宜的网络模式促进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三级模式是多层次、立体性、互动性的综合模式,其运行从三个层面进行。

        3.1一级干预网络

        一级干预网络是由社区卫生服务站责任医师团队和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志愿者和民间团体共同组成的心理卫生宣教工作队伍,结合具体的公共卫生服务,通过社区心理卫生宣传专栏、宣传资料发放、举办讲座等形式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提高社区居民的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和保健意识,加强社区和谐心理环境建设,尽可能消除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同时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普查、建档,收集辖区居民的心理卫生信息,科学评估社区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动态掌握整个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对重点对象进行跟踪随访,及时联络和上报二级干预网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2二级干预网络

        二级干预网络是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由社区培养的具备国家心理咨询师执业资格的医务人员、三级干预网络下派到社区的专业人员、志愿者组成的专业服务团队。将心理卫生服务有机的整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通过由心理卫生知识的社区医务人员的诊疗活动,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对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能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通过专业的心理干预,使社区中有心理障碍的群体得到及时的疏导、调整,预防更严重心理障碍的产生。二级干预网络具备了鉴别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能力,承担社区心理卫生疾病的双向转诊功能。

        3.3三级干预网络

        三级干预网络是以市级精神病专科医院、市级心理卫生协会为依托,由具有医学和心理学专业知识的精神科医师、心理医师组成的专业咨询、治疗团队,承担对二级干预网络进行系统的业务指导职责,接受二级干预网络转诊的心理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将恢复期病人转回社区,建立家庭病床,定期回访,指导家庭康复和维持治疗,并帮助病人进行心理社会功能训练。

        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社区卫生现状,我们认为坚持预防为主,建立社区心理卫生三级预防模式应是今后的发展趋势[3]。将心理卫生宣传教育活动与个别心理卫生服务相结合,不断提高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满足居民对心理卫生的需要,降低心理精神疾病的医疗成本,既是社区护理的重要内容,也将有效促进医学模式的科学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李春玉.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1.

[2]杨凤池.关于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模式的探索[j].中国全科医学,2002,5(11):849-850.

心理干预的内容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处突救治;医务人员

随着军队医院任务的不断拓展,执行突发事件救治任务越来越多。执行突发事件救治任务的医务人员在特殊的工作环境、突发的状态下实施工作,高强度的工作应激会造成不良心理状态[1],容易造成心身的紧张反应,引起心理、生理活动变化等[2]。为了提升部队医院医务人员执行救治任务中心理健康水平,我们探讨了通过心理援助对其进行心理状态干预。

1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某医院执行救治任务中医务人员256名,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试,筛选出SCL-90总分大于160分,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项目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73名医务人员,均为女性,年龄18~43(25.11±1.32)岁。采用实验性研究设计,将入组的73名医务人员随机分组,干预组37例,对照组36例。其中3例因个人原因离开医院工作退出研究,最终有效例数为70例,即干预组36例,对照组34例。在人口统计学资料中,干预组平均年龄(25.24±1.12)岁,对照组年龄(25.01±1.33)岁。在前期调查结果信息中,干预组与对照组在SCL-90评分中各项因子得分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①一般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人口学资料、科室、工作年限、职称、学历等。②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SCL-90),即90项症状清单,涉及比较广泛的神经科症状内容,如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10类因子。评定方法为五级评分法(1~5级),1=无,2=很轻,3=中度,4=相当重,5=严重,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1.2.2调查方法 由医务部门组织专业心理咨询师实施调查,指导上述医务人员阅读指导语后单独填写。某公共事件发生后集中参与处理救治的医务人员完成第一次填写,当场按要求填写并回收。共发放问卷256份,完整有效性问卷235份,有效率为92.58%;第二次测试发放问卷70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有效率为100%。

1.2.3心理干预援助方法

1.2.3.1常规援助 两组均接受常规心理辅导。由医院专业心理咨询师对70名医务人员开设相关内容专题讲座,主要涵盖:浅易心理学入门;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压力分析与压力应对等内容。

1.2.3.2分组干预 干预组还接受个体干预。主要包括:①专人心理辅导。鼓励自觉症状较重、感觉交流沟通有困难的、或测试出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医务人员预约个体心理咨询。请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专门心理治疗;②减轻压力训练。组织干预组定期开展小讲座,讲授减轻压力的内容;指导呼吸技巧,练习学会冥想;③身体放松法。心理咨询师指导练习各类放松法。④处突救治患者后即时进行心理压力调适。由心理咨询师从专业角度分析在救治中的冲突角色和冲突愿望,共同讨论并引导减少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的策略。为期1年的心理援助后,即进行第二次的scl-90心理问卷调查。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 2003 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心理援助干预前两组SCL-90评分各项因子得分比较 见表1。

2.2心理援助干预后两组SCL-90评分各项因子得分比较 见表2。

3讨论

执行处突救治任务是新形势下部队医院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对参与处突救治任务的医务人员进行心理调查,找出存在及潜在的危险因素,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援助,不断提高医务人员心理适应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健康向上的性格与信念,使他们意识到压力对健康和工作的影响,建立医务人员支持系统,缓解心理压力,减轻疲劳,使医务人员在紧张工作之余,可以得到适当的锻炼和放松,减轻压力,消除身心疲惫。使处突救治任务中医务人员在情绪、精力、智慧、才能、潜能等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从而为参与处置突发事件的官兵和突发事件中受伤的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晓珊,陈敬国.护士心理健康状态形成原因及对策[J].临床医学工程,2008,15(10):47-49.

心理干预的内容篇3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社区;心理干预;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4(a)-0164-02

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急剧变革,人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日益突出,竞争日益剧烈,这一切给人们的身心健康也带来许多问题,如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已成为中老年的常见多发病之一,与脑卒中、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及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直接危害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心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影响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已得到许多研究所证实[1-2],目前已成为处理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当医护人员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时,却时常被部分患者拒绝,本研究通过对此类患者进行调查,以期为更好地开展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干预工作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对前来就诊者简要介绍高血压的心理干预内容(认知方面的干预:增加对EH知识的了解,正确面对疾病;情绪方面的干预:向患者讲解情绪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学会识别焦虑、抑郁、恐惧、孤独等负性情绪及调节情绪的方法;行为方面干预:纠正A型行为,适当运动锻炼、戒烟限酒和饮食指导)后拒绝接受心理干预者进行拒绝原因调查。

2 结果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EH)防治已成为各国卫生领域防治的重点,我国目前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极为突出,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版本的多次更新即是把高血压防治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总结写入新版本,以期更好地开展防治工作。然而,在边远民族地区开展心理干预工作并非易事,本调查结果显示:对EH治疗方法认识不足(如认为吃药就行,不需要心理干预)、对EH的治疗缺乏认识(如认为自己EH不重,不需要治疗包括心理干预)、不了解心理干预(如不知道心理干预是什么)、对心理干预内容不接受(认干预的内容涉及自己情绪,自己会调整)和担心收费相关问题(如担心心理干预要收费或收费太多)等,不同程度影响原发性高血压的心理干预工作[4-5]。

对待拒绝心理干预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他们是否需要心理干预?在临床上工作中,他们往往不听劝阻、不遵医嘱,在调查中也发现:拒绝心理干预者对大多数自己的原发性高血压不严重,不需要任何治疗,提示患者对原发性高血压的疾病认知、治疗方法尤其是危害的认知存在诸多缺陷,说明他们并不是不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反而是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重点对象。

如何对拒绝心理干预者开展工作?在临床实践中,笔者采用心理治疗的策略,首先,耐心听取对方“拒绝的理由”,针对不同的原因,给予耐心的解释,不求一次就说服对方,而是请对方多了解高血压的疾病常识、治疗方法、心理干预的知识,并建议对方接受血压监测,在对方有空闲时间时,多次耐心地解释,部分拒绝者改变态度,接受了心理干预,但仍有部分患者不接受。本研究结果提示:心理干预虽好却有部分患者拒绝,且拒绝原因众多,说明心理干预不被大众普遍接受,因此,在开展原发性高血压心理干预时,更需要大力宣传,在具体实施中要考虑患者的接受性,如把名称定为“高血压健康知识系列讲座”,其中包含心理干预的内容,不一定非要使用“心理干预”的名称,同时,注意讲座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可望提高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参与率,或采用报刊、健康教育橱窗、宣传画廊、发放“原发性高血压心理干预知识”的小折页,多渠道地让更多的拒绝者获取原发性高血压防治的信息和知识,加入正确防治原发性高血压的行列,尽可能增进其身心健康,减少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不力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高生活质量[6-8]。

[参考文献]

[1] 金红妍,孙永玉. 心理干预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作用[J]. 吉林医学,2007,28(2):232.

[2] 杨娉婷,林玲,袁洪. 心理干预治疗对降压疗效的影响[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7,34(4):248-251.

[3] 于华明,侯佃波. 心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预后影响[J]. 预防医学论坛,2007,13(9):840-842.

[4] 叶红梅,李庆书. 认知行为心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1):1238-1239.

[5] 刘志娟. 心理干预对A型性格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稳定血压的作用分析[J]. 护理杂志,2005,22(7):15-16.

[6] 李超,韦玉华,胡常理. 综合心理干预对高血压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 柳州医学,2011,24(3):131-132.

[7] 谷秀萍,陈希锋,谢慧芳. 心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影响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4):3313-3314.

[8] 刘国仗,陈孟勤,周北凡,等. 我国高血压病研究的主要成就[J]. 中华心血管杂志,1999,27(4):248-249.

心理干预的内容篇4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危机 预防性干预

心理危机(mental crisis)是个体或群体运用惯常的应对方式无法处理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时的一种不平衡心理状态。它可以由重大突发事件引起,也可以由长期的心理压力所导致。在危机状态下,个体或群体会出现一系列负性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

1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征

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 正处在青年期,而青年期正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当大学生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课题时,他们不稳定的心理状态,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进而产生心理危机。

大学生心理危机具有如下特征:1.突发性和紧急性。大学生因学习成绩的不理想、人际关系的不协调、情感的不稳定以及诸如亲人去世等突发事件,都可能出现心理危机。由于大学生自身调节能力和寻求帮助意识的缺乏,这些危机在爆发之前通常是难以被他人察觉的,而随着危机状态的升级,危机就会突然爆发,情况非常紧急。2.危险性。由于大学生缺乏人生阅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面临突发事件或长时间的心理压力时,很可能无原则地放大自己所面临的困难,容易做出极端和偏激的行为,具有危险性。3.破坏性和传染性。有些心理危机事件不仅给当事者带来生命危险,而且也会使学校的全体师生处于紧张状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一些危机事件会成为学校其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模仿的对象,使得危机事件再次出现,使学校陷入恐慌之中。

心理危机不仅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对其身心健康产生危害,而且也是学校内部的一大安全隐患,因此,如何预防和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2 心理危机干预及现状

心理危机干预(mental crisis intervention)就是及时运用各种医学手段、心理学方法及其他相关措施介入个体或群体所发生的心理危机之中,帮助处于危机境遇的个体或群体恢复心理平衡的过程。实际上这个概念指的是狭义的心理危机干预。广义的心理危机干预不仅包括在危机发生后的干预――治疗性和扑救性干预,还包括危机发生前的预防性干预。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仍放在治疗性干预和补救性干预方面, 而对于预防性干预则关注较少。而心理危机的产生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心理问题产生阶段、情绪困扰阶段、极端行为出现阶段。如果能够在心理危机产生的早期阶段――心理问题产生阶段,对其进行干预,就能够把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预防危机的爆发。因此,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现对心理危机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而现有的危机干预工作模式却更侧重于对已经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治疗和解决,忽视了对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致使危机干预工作比较被动,降低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有效性。为了提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就必须建立起一套以预防为主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3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性干预的探索

我们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总结出一套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性干预的工作体系。

3.1 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心理健康普查就是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使用科学的心理测量工具对学生进行测评,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解释的过程。心理档案是将通过心理普查和咨询等方式获得的关于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等资料客观、综合地记录的档案。

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能够帮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并通过后续的跟踪咨询使学生的问题及早得到解决,避免危机的发生,从而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通过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能够帮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及时、准确地掌握全校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特点及规律,提高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3.2 进行常规性心理咨询

学校心理咨询队伍应该面向全校学生开展涉及学习心理、人际关系、情感与恋爱、人格与兴趣测量、能力评估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多方面内容的常规性心理咨询,有针对性地向大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调整心态,克服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因此产生的心理困惑,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从而预防心理危机的产生。常规性心理咨询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窗口以及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主要信息来源。

3.3 创办心理健康网站和报纸

心理健康网站和报纸的内容主要涉及心理学小知识、人生哲理故事、生活感悟文章以及心理调节方法等方面。通过心理健康网站和报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定期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且还可以通过在网站开设“心理信箱”等栏目和通过报纸向大学生约稿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与心理老师随时沟通以及与他人分享自己内心感受的平台。另外,网站和报纸也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其他活动的宣传媒体。心理健康网站和报纸能够进一步扩大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范围。

3.4 创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

心理健康协会是由学生中对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感兴趣的骨干分子组成,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指导下,进行与心理健康有关活动的学生团体。心理健康协会的主要职责是在学生中组织各种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活动,如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放映心理影片、制作心理健康知识板报等,使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更加生动、有趣。心理协会的骨干分子还可以深入学生中间,及时了解身边同学的情况,把学生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突发事件及时上报学校,同时还可以帮助同学解决疑惑,缓解压力和紧张情绪,从而预防危机的爆发和减少危机发生的突发性和意外性,增强危机干预工作的主动性和及时性。

这个危机干预工作体系能够提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有效性,使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更加主动,从而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性干预。

参考文献:

[1]程婧,段鑫星.大学生危机干预理论及对策探讨.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6.

[2]汪成.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及危机干预研究.教育文化,2006,6.

[3]穆林.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应对机制的思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2007,1.

[4]詹启生,李义丹.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新模式.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

心理干预的内容篇5

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既定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进行记录、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

【关键词】护理干预;阑尾术;术后下床活动时间

【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116-02

外科手术是治疗阑尾炎的主要手段。早期积极下床活动是术后护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若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术后6 h即可开始在床上适当活动,并争取早下床活动[1]。术后无禁忌症的病人,活动时间与排气呈正相关,即活动越早、排气越早[2]。但在临床上有不少患者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做到早期下床活动,对促进疾病康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不良影响。我院2008年1月~2009年2月对115阑尾术后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有效地促进了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对照组2007年1~12月住院的阑尾手术患者115名,其中,男76例,女39例;年龄3~82岁,平均(42.38士12.66)岁;单纯阑尾切除术85例,阑尾切除加腹腔引流术30例;住院天数4~28d,平均(6.25士8.36)d。

1.1.2 观察组2008年1月~2009年2月住院的阑尾手术患者115名,其中,男61例,女54例;年龄5~85岁,平均(42.67士8.54)岁;单纯阑尾切除术79例,阑尾切除加腹腔引流术36例;住院天数3~25 d,平均(6.06士3.48)d。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即按疾病的护理常规及医嘱进行护理,如常规术前准备,术后做好治疗护理、疼痛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进行常规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

1.2.2 观察组指定专门护士负责,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按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制定《阑尾术后病人早期下床活动护理干预计划执行表》,规定干预内容,护士在实施每项护理干预后签名,注明实施时间,确保每项措施执行到位。

1.2.2.1 心理干预:①建立于预基础:尊重、关心、体贴患者,并站在患者的角度理解其病痛,使患者产生信任的心理;②减轻依赖心理:向患者说明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除少数病情严重者外,嘱家属尽量减少过度搀扶动作,让患者自理,如变换、行走、上厕所等;③解除焦虑心理:术后2h内介绍手术情况,及时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感受,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抗病信心;介绍其他患者的活动康复情况,进行正向引导。

1.2.2.2 认知干预①护士对每一位患者在术前、术后24 h内均要宣教以下内容:阑尾术后治疗护理的基本知识;术后可以下床活动的最早时间,强调每一位病情稳定的患者均要在术后24 h内下床活动;早期下床活动的对疾病康复的好处:如可促进肠蠕动排气排便缩短禁食时间,减少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正常的活动对手术切口缝合无影响,有促进愈合的作用;②疼痛教育:手术后都会有创口的疼痛,术后24~48 h疼痛最为明显,以后会逐渐减轻。因切口疼痛若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是影响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把疼痛教育列入到阑尾术后患者认知干预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对疼痛、止痛药的认识,学会深呼吸、听音乐等缓解疼痛的方法,教会患者镇痛泵的使用和调节,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让患者自已控制镇痛泵的速度,更有利于让患者对术后疼痛产生控制感而减轻对疼痛的恐惧、焦虑无助情绪。

1.2.2.3 行为干预①术后6 h,患者麻醉状态消失,生命体征稳定无出血现象,即开始鼓励患者下床活动,首次下床活动时护士要站在病床旁进行指导,先将床头摇高90。,让患者呈坐姿,继而坐在床沿上,双腿下垂,如无眩晕、恶心、心悸等症状,再站在床旁,开始步行时,身体稍向前倾,可用手掌轻摁切口处,缓缓前行,首次活动时间10 rain左右,或量力而行。记录术后首次下床活动开始和持续时间、病情变化;②对有腹腔引流管的患者,下床活动前指导患者或家属先将引流管末端用别针固定在衣服上,起加固作用,引流袋再用另一别针将之固定在衣服下摆处,注意要保持引流管通畅,全程均低于引流口,防止逆流。留置导尿患者活动前先将膀胱内尿液引流出。排尽引流袋内尿液,然后夹管,妥善固定后下床活动;③对使用镇痛泵的患者,下床活动前先适当调整速度,进行有效止痛后,将镇痛泵进行妥善固定,可放置在衣袋里或由家属手持,注意保护,防止脱落。

1.3 统计方法对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显示:观察组术后24 h内首次下床活动例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

3 讨论

3.1 正确评估、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针对不同个体、不同心理、不同健康问题的患者,要正确评估,在实施既定干预措施的基础上,要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如老年人身体素质、康复能力较差,在心理护理上要更加细致、关心,认知干预方面要更加耐心,语言通俗易懂,活动要循序渐进,首次活动时间不宜超过10 rain;青少年活泼好动,要防止活动过早和过度;对依赖心理较强的患者要加强鼓励、督促;有多条管道的患者要保障管道安全;对切口疼痛明显的患者要做好疼痛的护理,积极有效止痛,同时要消除患者对使用麻醉止痛药的恐惧心理。

3.2 明确责任,确保干预措施落实到位责任护士是执行护理干预的总责任人,负责心理、认知、行为干预的全过程,同时也负责查补夜班护士干预措施的落实情况,并及时记录,强调详细记录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评估活动情况。对术后24 h内未下床活动患者,要认真分析原因,实施相应护理。病区护士长要进行抽查,使该项工作与护理质量考核相结合,确保干预措施落实到位。

3.3 对患者家属做好宣教工作陪伴家属是患者最重要的看护和社会支持来源,其情绪很容易影响患者的心理和疾病康复[3]。无论是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有部分患者家属,尤其是儿童、老年患者家属,存在较严重的焦虑心理,认为开腹是一个大手术,需严格卧床,对患者过于宠爱,甚至限制患者活动,使患者加重依赖心理,增加了护理干预实施的难度。

我们将对家属的宣教作为一项既定内容列入干预计划中,保障了护理干预的效果。

3.4 加强对不能早期下床活动患者的护理观察组中有4例患者在术后24 h内未能进行早期下床活动,其中老年患者2例,并发弥漫性腹膜炎、高热1例,同时置腹腔引流管和留置导尿管1例。我们对4例患者实施:术后6 h取半坐卧位,定期拍背,嘱患者深呼吸,每2h帮助改变,嘱家属协助做上下肢被动锻炼。4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心理干预的内容篇6

作为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种子教师,我有幸参加了由成都市教育局举办、亚洲基金会赞助的“加强学校防灾减灾能力――校园心理危机干预”项目培训。转眼为期一年的培训落下帷幕,回顾培训历程,细数学习收获,既感慨于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更感受到作为一名心理干预工作者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一方面,要开“疆”破“土”,实施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培训推广,毕竟这项工作对大多数学校来说还是较新的领域;另一方面又忧虑忐忑,担心自己能否在面对心理危机时镇定自若,因为干预面对的不仅仅是一颗颗稚嫩的心灵,它可能力挽生命于狂澜。这份工作要求从业者具备常人所不具备的心理素质,从而面对应激性心理危机如自杀、自伤等。笔者认为,一个合格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要具备以下心理素质:慈悲、敏感、平和和从容。

一是慈悲。在佛教中“慈”的含义是“予乐”,与人快乐的意思,“悲”的含义是“拔苦”,拔出痛苦的意思。校园心理危机干预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心理危机的监护并提供及时干预,将心理危机转变成学生人生发展的机会,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协助其顺利渡过危机,尽量减少甚至杜绝恶性事件的发生,是救人于危难,给人以希望,体现人性温暖和关怀的慈悲的工作。北大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徐凯文教授说:“在心理干预工作中,要不放弃每一个呼救的信号,哪怕是玩笑也要作危险推论。”这项事业要求从业者具备的最重要的心理素质就是慈悲,要求我们以“践地唯恐地痛”的善良重视每一次生命的求助,挽救每一个濒临危机的鲜活生命。

二是敏感。徐凯文教授指出,失去与外界的联结导致危机的发生,建立联结则是干预。建立联结关键在于共情,既要共情案主的情绪,还要共情情绪背后的想法;要有内容层面的共情,还要有过程层面的共情,共情对方的表情、动作、语气语调……这需要治疗师具有超乎常人的敏感,拥有一颗纤细柔软的心灵,才能对对方的纤细如发的情感和想法“感同身受”,更好地建立与对方的联结,实现成功救助。

三是平和。危机发生时,治疗师经常要面对对方令人难堪的沉默,甚至是拒绝和愤怒。培训使我们了解到,愤怒是对方的投射,愤怒表达的是寻求联结,并不针对治疗师本身。这个时候危机干预者要有博大的胸怀接纳对方的情绪,更要“留出一只眼”关照自己,觉察自己,是否有情绪升起,深呼吸、调认知,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澄清自己的目的是同对方建立联结,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才能救对方于水火之中。

四是从容。危机时刻常常千钧一发、直面生死,此刻成败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拥有从容的心态。从容意味着要慢慢来、不紧张。明确生命第一,团结协作、责任共担,才能自在从容、游刃有余。此外,没有100%有效的干预,即使干预失败,也应尊重接受对方的命运,不让自己陷于做不到的困顿和沮丧中。

只有在具备良好心态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进行科学有效的干预。首先应依靠一支校园心理危机的预警队伍,要觉察危机发生前案主的挣扎期、呼救期和平静期,然后才是实施干预六步法:评估―保证安全―给予支持―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制定计划―得到承诺。

值得一提的是,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更多的时候并不是轰轰烈烈直面生死,而是面对学生的发展性、存在性危机,如升学、学业失利、失恋,以及伴随着人生的重要问题,如由于人生目的、责任、独立性、自由和承诺等导致的内部冲突和焦虑等,是默默无闻润物无声的幕后工作。这需要我们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平常心。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责任不仅仅在于危机发生时挽大厦于将倾,更在于治大病于未发,功夫在平时。以下几个观念应根植于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内心。

1.校园心理危机干预重在预防

大病治于未发,校园心理危机干预要立足预防,教育为主。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尊重生命;开展自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树立自信,消除自卑;开展危机教育,引导学生识别危机,以及在危机发生时采取正确的行动进行帮助或干预。利用心理课、心理活动等机会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和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2.校园心理危机干预赢在识别

识别是干预处置的前提,及早发现、及时干预才能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所以要加强师生危机识别的培训,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制度,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对重点人群进行排查,建立重点干预对象档案。

3.信息整合和干预机制是保障

建立心理危机报告机制,在学生、生活老师、门卫、科任教师、班主任、心理教师、学校领导、教育局相关部门之间建立起心理健康信息通道,一旦发现学生有心理危机现象,马上通过心理健康信息通道使相关领导及时掌握情况,及时启动心理干预预案。以学生心理社团成员为基干力量,发现问题及时汇报,以班主任科任教师为重要力量,辅之以相应的心理知识培训,使其能对学生心理问题予以及时的疏导。坚持生命第一、全程监护、分工协作的原则,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应对和处理。

4.专业技术、能力是最后防线

以心理教师为核心力量,利用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心理疏导方式,为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或根据情况进行适时的转介。

此次“加强学校防灾减灾能力――校园心理危机干预”项目培训解决了我们对于心理危机干预的困惑,增强了我们的心理危机管理水平。但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是否就尽在掌握中了?我认为,心理危机干预从书本经验到工作实际还需要实实在在的演练,危机干预机制从文字到落实还需要踏踏实实的工作,我们还需要秉持一颗敬畏心,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任何一个危机场景都不尽相同,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包治百病,任何一个个体都独一无二,任何一个生命都不能重来,只有战战兢兢、小心翼翼,才能防止对心灵或者生命的轻慢。每一个心灵都值得呵护,每一条生命都是最可宝贵的,值得我们努力探寻危机干预的规律,用纤细如发的敏锐和对生命的极大尊重来呵护。

林清玄在《身心安顿》中引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森林里发生了大火,所有的动物都跑了,只有鸽子飞到不远处的河流,衔起一滴水,又飞回去,将水滴投到熊熊大火之中,一趟又一趟,一滴又一滴……它的行为没有扑灭大火,却感动了上帝,上帝用无边的法力扇起风,熄灭了大火。故事告诉我们,做好一件事,态度比能力更重要。尽管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充满挑战,但作为一名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我愿像那只衔水而来的鸽子,把清凉的水滴到熊熊燃烧的大火中。

心理干预的内容篇7

关键词 护理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 焦虑 抑郁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内科的常见疾病,属于心血管疾病之一。据相关文献报道,不良情绪与心理社会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心血管系统是人体中最易受情绪影响的系统,负性情绪容易导致人体产生一系列心理应激,从而加剧了病情的进展,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为观察护理干预的效果,2010年6月~2011年12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2例,分别采用两种方法护理,对干预效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12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患者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其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42~76岁,平均58.5岁;对照组46例患者仅采用常规护理,其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44~79岁,平均59.5岁;两组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文化程度构成,见表1。

诊断及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79年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同时排除严重意识障碍者及语言障碍、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2级以上、理解能力太差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护理方法:⑴对照组护理方法:本组46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⑵观察组护理方法:本组46例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首先由责任护理通过耐心的交流与沟通,对患者的家庭及社会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并启示,然后由健康指导小组根据患者的特点,明确干预目的,制订针对性的个性化干预计划和内容,在护理过程中实施干预。干预内容包括心理干预、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发展及转归与负性情绪的关系、健康指导、预防保健。其次,具体措施由责任护士负责实施,包括以下内容:①每天对患者及家属进行10~20分钟的健康教育,同时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的提问,使患者正确的认识疾病,了解日常生活行为方式对病情的影响。②重视与患者的交流,在工作中发现患者的负性心理及时给予纠正及耐心开导,从各方面了解并关心支持患者,鼓励患者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③指导患者每天早晚做匀、深、细的呼吸,以增加血氧含量,扩大肺活量,10分钟/次,同时选择患者喜欢的音乐曲目定时播放。

观察指标:治疗前与治疗后1月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对两组进行焦虑抑郁的评定。表格的项目由巡回护士调查填写。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且进行t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的变化:比较两组护理前与护理后SAS、SDS评分结果比较显示,两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显示,两组护理后SAS、SDS评分均较护理前降低,且护理后降低值具有显著差异;观察组护理干预后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两组心绞痛发生率:两组在治疗期间发生心绞痛41例,其中观察组13例,发生率28.26%;对照组28例,发生率60.8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

讨 论

研究表明,受心理负性情绪的反复影响,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的身体变化及应激反应,表现血压升高、心率增加、血液中儿茶酚胺水平升高[1],继而引起心肌耗氧量增加,基础代谢率增高,血液黏稠度、血小板积聚性也随之增加[2,3],从而导致心绞痛的发生,使治疗药物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从两组不同护理方法护理后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焦虑、抑郁评分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在治疗期间发生心绞痛41例,其中观察组13例,发生率28.26%;对照组28例,发生率60.8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果提示护理干预有效。

参考文献

1 陈燕芳,江素芬,王何兰.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11):1251-1253.

2 张伟嫦,焦淑燕,张建华,等.住院冠心病患者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3):386-388.

心理干预的内容篇8

【关键词】 护理干预;高血压;防治

高血压病作为一种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的心脑血管类疾病仅依靠药物治疗,很难从根本上治愈,因此,有必要进行多种护理干预措施[1,2]。在社区内,高血压病作为常见和多发病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中对社区内126例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社区内的高血压病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1例,女55例,平均年龄50.3岁。所有患者符合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患继发性高血压或严重心、肾、肺、眼并发症。根据病情将患者分为住院患者(n=76)和非住院患者(n=50)两类。护理过程中将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6)和试验组(n=40);将非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n=25)和试验组(n=25)。分组病例在性别、年龄、血压水平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治疗和护理方法:住院患者中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及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与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患者出院后分别于半年和1年内进行随访,调查患者对高血压病防治知识的掌握及服药依从性等情况。非住院患者中对照组自行服药,试验组每月进行1次面对面护理干预,详细询问全面健康情况,针对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随时发现新问题,及时进行解释、指导。

1.2.1一般护理:入院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社区内高血压病患者均由医务人员登记建档,进行病情评估,在全面了解病人健康状况后,制定护理干预措施。

1.2.2心理护理:心理护理主要是帮助患者解释和分析可能造成病人心理紧张的影响因素,社区护理人员应时刻关注患者情况,进行细致心理疏导,对容易激动或性情暴躁的患者需给予特殊护理,时刻关注患者心理状况,使其保持乐观与平和的积极心态。同时要避免患者情绪过于激动、紧张。

1.2.3健康教育:对社区内患者进行有针对性地健康教育,包括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改进患者日常膳食结构及坚持运动等。社区内运动方式可多样化,如散步、跑步、骑自行车等。此外,需要戒烟限酒,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1.3治疗效果评价:疗效按照卫生部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评定。主要包括以下:①显效:患者舒张压≥10mmHg,并且治疗后降至正常水平或较原来降低20mmHg以上;②有效:患者舒张压下降<10mmHg,但达到正常范围或者患者舒张压下降10~20mmHg,但尚未达到正常范围,或收缩压下降>30mmHg;③无效:尚未达到以上标准。

2结果

经护理干预后患者对高血压病相关知识掌握显著提高(p

表1行社区护理干预后,高血压病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 n(%)

Paired t test, t=14.701, p=0.000

表2行社区护理干预后,高血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情况比较 n(%)

Paired t test, t=11.665, p=0.000

从疗效来看,行护理干预的试验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表3两组住院患者的疗效比较 n(%)

Paired t test, t=11.943, p=0.000

3讨论

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压的增高为主,而表现出来的临床综合征,在大多数病人中难以查明病因者占95%以上。如果长期患有高血压,会影响患者脏器,如心、脑等的功能,甚至造成部分器官的功能衰竭。病人的情绪,如焦虑、恐惧等都是影响患者高血压的发生、治疗,以及康复的重要因素。因此,行护理干预,从患者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着手,积极干预将有助于弥补现代医学中单一药物治疗难以满足高血压病治疗要求的现状,因此,采取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对高血压并的治疗会起到积极作用[3]。

本研究中,试验结果表明在社区内对高血压病患者的思想情绪、日常生活和饮食结构,以及相关知识等内容进行积极地护理干预,将有助于全面治疗高血压病效果的显著提高[4]。此外,在常规治疗方法及方案的基础上,社区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在不增加医疗和药物成本的基础上完成,并且能够显著提高高血压病患者对该病的防治效果,以及病人的生活质量,值得在社区内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刘艳容, 何金爱, 余健. 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J]. 广东医学, 2009, 30(12): 1938-1939

[2]纪萌健. 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干预[J]. 青岛医药卫生, 2008, 40(3): 235-236

[3]黄珍柳. 人性化护理在急诊科的应用[J]. 全科护理, 2009, 7(2): 336-337

上一篇:农业科技问题范文 下一篇:当前世界经济情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