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19 17:12:32

农业科技问题

农业科技问题篇1

材料一:2011年12月27日―2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总理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在讲话中系统回顾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阐述了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继续做好“三农”工作需要把握好的若干重大问题,对做好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要求。此次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讨论稿)》。

材料二:2012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正式。这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8年聚焦“三农”问题后,首次将主题指向农业科技领域,这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出台的首个农业科技综合性的纲领性文件。以“锁定农业科技”为目标的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必将促进中国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又好又快地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锁定农业科技”就更具有里程碑意义。

【知识链接】

一、中央一号文件为什么连续9年聚焦“三农”问题?

1.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表现在农业方面就是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农业仍然是整个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

2.这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和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中央一号文件连续9年聚焦“三农”问题,是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

3.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只有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才能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4.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只有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积极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才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只有积极推动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为促进中国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又好又快地发展,我们应该怎样做?

1.从国家的角度:(1)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谐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入推进农村改革,不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着力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3)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协调发展,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等。(4)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5)坚决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培养发展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水平,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等。

2.从青少年的角度:树立远大理想,肩负历史使命,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农业科技知识,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言献策,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等。

【中考预测】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如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生产补贴、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以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增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三农”问题是思想品德中考中的长效考点,因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等“三农”方面的重大时政,必将成为2012年各地思想品德中考中的命题热点。在平时复习备考中,我们要高度关注这些重大时政,运用教材知识分析相关内容,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跟踪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2012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正式。这是党中央连续第 年的关于“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 )

A.6 B.7 C.8 D.9

2.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以“三农”为主题,始终贯穿一条主线,那就是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正因为如此,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八连增”,农民收入连年提高,农村民生不断改善。这 ( )

①是由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的 ②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③说明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一切工作的中心 ④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首次迈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达到11424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所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农村面貌呈现和谐稳定的新气象。这表明 ( )

A.我国已经不存在城乡差距,已经实现共同富裕

B.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C.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D.我国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4.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之所以“主打农业科技”,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因为 ( )

①科技能够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②科技创新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关键 ③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④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下列措施中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是 ( )

①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政策 ②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③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不进口他国农产品 ④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力度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上文“热点材料”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回忆:近年来,党中央集中力量办了哪些事关农业农村长远发展的大事、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好事?

(2)请你思考: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为主题,这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3)请你设想:建设好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让亿万农民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希望,请你为未来的农民和农村进行“未来形象”设计。

7.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某中学九(3)班准备围绕“促进中国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主题开展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准备】(1)同学们准备搜集本省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农村成就并在班级内进行展示。你搜集的途径和展示方法是什么?请各写出两种。

【深度探究】(2)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大农业投入和补贴力度,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强度,提高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水平……上述材料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至少三点)

【我来践行】(3)促进中国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我们责无旁贷。请你为发展绿色、高效农业献计献策。(至少三点)

参考答案:

一、1.D 2.B 3.B 4.C 5.D

二、6.(1)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生产补贴;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2)有利于深化农村农业体制改革,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3)略。

农业科技问题篇2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人们生存的根本。农业的发展水平不仅关系到人们的自身利益,也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如今,国家把发展农业放在首要位置,坚持走特色农业化道路,不断创新农业科技,加强农业管理。传统的农业科技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而农业科技又对农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才能更好的推动农业的发展。但是,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可以看出,农业科技创新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发展。文章主要阐述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和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农业科技创新;问题;对策

影响农业科技创新的因素比较多,科技创新人员必须充分了解农业科技的特点,并结合科技的特点合理制定创新方案,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动农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也应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为农业科技创新奠定物质基础。国家还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鼓励农业科技的创新。

1.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1.1农业科技创新经费不足调查显示,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比较少,农业科技创新得不到物质保障。2013年,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投资强度为0.195%,投资增长率为-2.5%。2014年,投资强度增长为0.34%,但到了2014年年底时又下降为0.31%。2014年,我国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还不到西方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的1/2。2013年,国家计划投资17.65亿用于农业科技创新,但是实际投资数额仅达5.68亿元,根本无法满足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1980年至今,西方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都占农业总投入的1.5%以上,而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仅占农业总投入的0.18%。相对来说,我国农业科研人员数量较多,很多科技创新资金都用于人员开销上,创新资金比较分散,这必定会削弱科技创新费用的使用价值。

1.2缺乏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科技创新成果有很大影响。如今,我国本科学历的科研人员仅有4万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1/3,硕士学历的创新人员仅占科研人员总数的7.5%。除此之外,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流动性也比较大,人员流失十分严重。2013年,我国某省农业科技创新人员减少5200人,是新增科技创新人员人数的1.9倍,这对该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

2.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多途径筹集农业科技创新资金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国家资金的扶持,国家资金扶持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保障。农业科技创新部门也可以和金融机构合作,多途径筹集资金,推动农业科研的发展。农业科技的创新是为了推动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种植产量。因此,农业科技创新必须有针对性,不能盲目创新。《农业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指出:农业科技创新必须从四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对农业种植技术的创新,二是对农业机械设备的创新,三是对农业灾害防治方法的创新,四是农业节能增效方法的创新。

2.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培训要想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就要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通过以下四种途径可以有效提高科技创新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第一种是加强科技创新人员的培训。国家还应该大力支持农业院校的发展,比如:2008年起,国家在内蒙古农业大学等七所大学实行学生的免费教育政策,为农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贵州地区还设置了专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员培训机构,免费为科技人员提供培训指导,提高科技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第二种是培养农业企业管理骨干,第三种是外聘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员,第四种是加强农业种植人员的培训。要想留住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国家还应该提高科技创新人员的薪资待遇,保证农业科技人员的稳定性。管理人员还应该在科研人员内部设置奖励机制,对表现好的科研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提高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热情。案例:某省高度重视科研人员的培训,在该地区举办了“阳光培训活动”免费为农业科研人员培训。该地区政府还聘请了农业科研专家,为科研人员分析科研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该地区除了重视科研人员的培训,还制定了实用人才培训计划,以“百万中专生”为主题展开了科研讲座活动,让当地人们的综合素养都得到提升。

2.3加速农业政策创新农业科技创新除了离不开国家的资金扶持,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因此,国家必须不断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政策保障。2012年国家制定了《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法》,主张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的快速发展。国家还应该制定政策,提高农民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共同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

3.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要想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就要对农业科技进行创新和调整。农业科技的创新离不开国家资金的扶持,国家资金扶持是农业科技创新的物质保障。但是,我国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根本无法满足科技创新的需求,农业科研部门还应该不断拓展资金筹集的渠道,尽可能多的筹集科技创新资金。科研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有很大影响。因此,国家还应该加强科研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国家还应该不断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覃肖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问题的本因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2.

[2]闫振红.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

[3]满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3.

[4]霍文娟,李仕宝.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4(02).

[5]李文.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2011(06)

农业科技问题篇3

关键词:云南;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基金项目:云南农业大学2015年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云南农业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编号:2015ykc50,课题组成员:黄菊、夏晓芳、陈宁伟、黄涛霖。

农业问题能否解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程度,且传统农业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农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只占全部成果数量的15%~20%,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而实现产业化的也仅占5%左右。为提高云南农业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分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制约因素并找到相关的解决途径是一项迫切的现实任务。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的总体态势

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题进行2006―2015年为期10年的CNKI高级检索,共检索相关文献12445篇,再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主题进行CNKI高级检索,共检索相关文献730篇,占文献总数的5.9%;以“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主题进行CNKI高级检索,共检索相关文献18篇,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文献总数的2.5%。从文献的总体比例看,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较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而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更少。我国学术界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总体状况如表1所示。

二、云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目前,云南省共有高校69所,其中本科院校19所,独立院校7所,专科院校36所,然而科技创新的覆盖率较低。云南高等院校有省一级实验室的仅有17个,主要分布在云南昆明等地方高校,本科院校占37%。云南省的高校平台建设不仅与东部发达省份有巨大差异,甚至在西部地区的高等院校中也处在落后状态。2013年云南省在已登记的1121项科技成果中,按第一完成单位统计,企业、独立科研机构、高校、医疗机构、其他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表2数据表明,企业、独立科研机构和医疗机构是科技成果研发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成果总数所占比例仍处于优势地位,而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所占的比例最小。

三、云南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获奖科技成果数量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少

云南省农业高校由于受资金、人力和生产条件的制约,大多数科技成果停留在实验室内或小试水平。此外,受管理体制的影响,科研人员更多地注重、出版专著、申报奖项,不太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广,科研成果被鉴定为“先进”或“领先”之后便无人问津。以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两所高校为例,从表3、表4可以看到,两所大学获奖科研成果项目数都较多,但实际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却少之又少。

2、成果转化对象差异性大

据调查,中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中,仅有29.4%的乡镇有交通工具,35.2%的乡镇有仪器设备。云南省农业从业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仅占1.23%,由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对象整体素质不高、整体差异性大,对农业科技成果难以接受,导致技术拓展和延伸到产业发展的服务功能明显不强,仍然沿袭着资料发放和技术培训的推广方式,服务内容与农民实际需求存在偏差。

3、资金投入力度不够、管理不当

2013年云南省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林、牧、渔行业的实际推广应用仅为总量的三分之一,高校科技成果实际推广应用仅占5%。云南省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由于对其专项资金量投入力度不够,科研成果研发和科研规模扩大受阻,未能充分发挥出高等院校作为科技研发主力军的优势,再加之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不当、疏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数据的统计,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创造,阻碍了云南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

4、未设立统一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标准

云南省农业高等院校每年有大量的优秀科研成果结题或获奖,但由于农业自身的特殊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周期长,以及农业科研成果的局限性,某些成果只能适应于某一地区。再者,云南省科技成果管理部门并未准确地对云南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行及时追踪和评估,现实中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都只有估计的概念,而未有准确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数据,致使云南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

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

云南省各类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如大学科技园区、科技孵化器、产业化基地等层出不穷,但未能真正适应技术转移或转化为生产力的需要,形成有效的创新产业链。云南省一些中介机构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成果转化的媒介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出来,与市场经济和技术创新发展环境不协调。此外,缺少专业的科技成果风险评估、技术价格和技术定价等中介机构,很难对于科技成果的价值风险做出及时有效的判断。

四、影响云南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分析

1、农业科技成果供给与市场实际需求脱节

由于受到云南农业政策导向、农业高校科技体制、评估机制、接受对象差异性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云南省农业科研院校的经费绝大部分来自于政府各种资金的资助,其多为基础研究,而农业实际应用型研究和转化的比例较低,因此农业高等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研发项目的选题,更倾向于政府和理论方面的研究,忽略了整个农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效益。

2、研发团队结构单一,基层人员基础薄弱

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科研机构研发模式和评价体系,使得我国农业科研院所科研团队结构呈现出科研人员高学历、高职称、专业结构单一、基层人员基础薄弱等特征。在农业前沿技术研究方面,这样的团队更容易开发前瞻性的技术成果。但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角度来说,由于其涉及技术、市场、生产、管理等多方面,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进行支撑,如遇到上述问题时,便无法及时、有效的解决,容易造成成果、生产、市场之间断层。此外,部分云南高校科研人员缺乏产前、产中调研和实际的生产经验等基层经验,其成果离实际应用还有差距,致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进一步降低。

3、缺乏高效的科研管理模式

目前,云南农业高校的科研管理方式很多过于陈旧,并没有对科研活动进行宏观协调、管理和服务,出现了以下问题:第一,在思想和体制上,重研发,轻管理,缺乏对科技成果管理人员的重视和培养;第二,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上,研发全过程把关不严,缺乏多种监管手段;第三,从科研人才的管理上来说,人才筛选与聘用、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并未完善,导致科研研发人员积极性不高,人才流失严重;第四,从研发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来说,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流被隔断,创新性和实用性得不到融合;第五,从研发环境上来说,缺少综合的研发平台,导致研发综合性减弱;第六,在成果评价上,缺乏多角度、多元化的成果评价体系,局限于学术价值,忽视科技成果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并未从经济角度对其进行高级管理,导致重成果轻转化的现象普遍存在。

4、国家相关成果转化政策配套体系不对称

我国曾经出台了一些有关成果转化的税收优惠政策,如中试产品、新产品免税的相关政策,但只限于列入国家计划的新产品才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在信贷方面,由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大多数银行拒绝向科研教学事业单位发放贷款。即使这些单位已经研究出了符合农业生产需要的成果,但常常由于缺乏转化资金的“孵化”作用,只能使成果转化过程中断。因此,国家税收政策、信贷政策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客观需求不配套,也是制约云南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五、加快云南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1、构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撑体系

充分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拓宽筹资渠道,逐步完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首先,增加云南省财政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合理配置研发与转化的资金投入比例。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应适时制定出台鼓励农业科技投入的优惠政策。对于某些农业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可对其形成的产品实行政府优先购买政策,帮助其启动市场,降低市场风险。其次,扩大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农业科技开发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决定了仅靠银行贷款难以满足成果转化的需要,可借鉴国外在这方面的经验,建立多渠道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体系。

2、深化农业科技成果体制改革

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科研成果已成为农业科研单位的立足之本。农业科技、教育部门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体制。同时,云南农业高校科技人员也要树立起科技成果商品化的观念,从选题立项开始,就要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但农业科技成果研究周期长、保密性差,转化后取得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农业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所取得的收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应认真研究并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科研人员在研发和转化过程中的积极性。

3、提升科技成果质量

加强云南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促进农业科研与经济紧密结合,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质量,需做到:第一,对技术先进、应用性强、有明显经济效益、并能自创条件尽快完成研究任务的选题优先批准立项。第二,对项目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督促,确保项目按期完成。第三,科研管理部门应履行监管职能,严格按程序执行成果鉴定、核查、审批手续,保证鉴定结果质量。第四,鼓励农业科研人员在选题时要切入实际,把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选准选好研究项目。同时还要根据实际生产变化特点、科技发展的新动向,不断完善课题,使研究成果不但价值高,且易于转化。

4、完善激励政策,强化市场意识,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改变过去“项目论文―鉴定发表―评奖―晋升”的管理办法,创造激励和尊重那些投身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的环境,制定各种激励机制以提高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积极性,使其自主地将科研与市场、学术上的远大抱负与追求利润紧密地联系起来,引导科技人员积极投身于成果产业化,增强市场开发意识,将科研人员的晋升、职称评定与其科研成果的社会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建立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科技报告服务平台,开展科技报告服务共享;完善农业科研成果的验收与评估体系,全面衡量科技成果的社会效用和经济效用。

5、提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法律、政策保障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农业技术推广法》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云南省司法部门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高效的法律服务和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同时云南省政府应通过政策手段,鼓励支持云南地方企业自身创建研发机构,对其技术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在土地征用、税费减免、信贷和贴息等方面予以优惠支持。

参考文献

[1] 郭宇翔、曾福生、王新利、张广胜:农业经济管理前沿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2] 杨志雷、李国治、张邦朝、谢世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7).

[3] 董定超、薛刚、古小玲: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和解决途径浅谈[J].科技传播,2014(22).

[4] 介百梅:我国地方农业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D].江西农业大学,2011.

[5] 李兴祥:我国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3(11).

农业科技问题篇4

关键词:农业科技;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A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3年,全国粮食产量已经达到60193.84万t,全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也已经达到了442kg,与世界人均占有粮食量相比,已经远远超出其395kg的水平;全国肉类年产量达到8535万t,肉类的人均占有量已实现世界平均水平;全国禽蛋年产量达到2876万t,其人均占有量已经与发达国家的人均占有量水平持平;全国水产品的年产量达到6172万t的水平,其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占有量相比,已经远远超过其当前水平。我国2013年棉花、油料、糖料的年产量都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提高,与1949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8倍、12倍、50倍。到2013年为止,我国农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为8896元,与1978相比增加了66.5倍,与1949年相比增加了202.2倍。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农业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我国农业生产与农民收入能够实现如此快速、持续的增长,其关键的因素就是农业科技的进步与技术创新。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人们生存和生活基础的农业,与工业与第三产业相比,依旧是国民经济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多种相互交错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变革已经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与劳动投入向依靠科技创新的根本转变,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高效利用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2]。

1我国现代农业科技的现状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科技的核心。可持续发展中包含2个层次的含义,要对当代人的需求进行满足;又不能够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较长的时期内实现农业发展所依存的环境与资源的改善,更好地满足人类对食品、纤维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绿色循环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需要可持续农业科技的支撑,可持续农业科技是能够满足人的需求与环境优良的一致性,保持农产品稳定增长,保障食物有效安全供给,保持资源科学而综合的持续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在我国农业实现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多种类型的制约因素,其中最为关键与严峻的因素就是水土的缺少。通过相关的预测可知,到2020年我国的粮食需求量将增加到6.5亿t,农业的供水量却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而且我国的人均耕地占有量还出现了下降的趋势,预计在2020年将减少为0.08hm2。此外,农业自然灾害与病虫害也是较为关键的制约因素,自然灾害与病虫害的频繁发生将对农业粮食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其中在1997~2006年期间,年均农作物受灾面积占种植总面积的比重高达30%。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也还处于高耗能、低效率的状态中,导致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过高而产品品质不好,在市场中缺乏强烈的市场竞争力,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和食品安全受到威胁[3]。由此可知,实现刚性资源约束的突破、生态环境的改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与迫切性。因此,为了保障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促进农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实现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技术体系,进一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生态化与安全化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科技持续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基础与根本。当前,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与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能力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发展要求与挑战,同时主要农产品所面临的需求方面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因此,要通过科技的手段对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与食品安全进行保障,利用科学技术对作物的遗传潜力进行深入的挖掘,实现栽培模式的创新,从而促进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农业科技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开发配套的实用化技术,实现农业科技产业的不断强化,为农民实现科技增收提供更为丰富的渠道,让农民能够在新技术与新成果的应用中得到真正的实惠。

2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粮食安全、资源环境和能源问题

当前,我国的粮食供给方面并没有出现较大的问题,但是对其安全造成不良影响的隐患却已经不断出现。据预测,我国的人口在2030年将突破16亿,而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与耕地的不断减少,人均耕地面积将出现明显的降低,可能要比世界粮农组织规定的临界值要低。我国现有的农业科技水平还不足以对我国16亿人口的食物供给提供保障[4,5]。

当前,我国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掠夺式经营与耕地负荷过重的问题,导致我国的耕地出现了非常普遍的沙化、污染与水土流失等现状,我国的耕地的地力衰退、质量下降。同时,我国当前的人口增长呈现出过快的现状,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之间存在的矛盾,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我国淡水资源严重短缺,不仅数量有限,而且时空分布很不均衡,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药和化肥等大量使用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污染[6,7]。

随着世界石化能源的逐渐枯竭,温室气体的排放不断增加,其引起的气候问题不断严重,很多国家都将未来的能源战略集中在开发生物质能源,特别是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的生物燃料转化技术的研发[8]。

2.2农业科技投入不足,成果转化率低

我国在农业科技的投资强度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并没有形成较为稳定的投资机制。根据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R&D)资源统计结果显示,农业R&D投资强度全球的平均水平已经接近1.4%,其中发达国家的农业R&D投资强度已经超过了5%,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R&D投资强度也大部分都超过了0.5%。但是对我国的农业R&D投资强度进行分析可知,在2000年仅为0.18%,2009年才增长到0.37%。2种数据比较之后可以发现,我国的农业科技投入方面存在着非常严重的不足[9]。农业科技投入的结构和方式还不完善,科技创新和应用体系不完备,科研应用协作不强,科研和生产还有脱节现象,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机制并不完善[10,11]。

2.3农民的科学素质较低

在农业生产与发展的过程中,农民是主要的创造者,占据着主体地位。农民的科学素质对农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尽管我国农民素质有了一些提高,当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相对来讲依旧处于较低的水平。农民在农业耕作的过程中只能够对一些简单的、科技含量较低的工具进行操作,或者只是凭借传统农业经验进行生产,他们对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缺乏必要准备[12,13]。

3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对策

3.1实现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实现农业科研投入支持机制的不断完善,将农业科技投入作为各级政府公共财政中的重点工作对待,实现农业科技投入体系的多元化与筹资机制的多渠道化,将企业资本、社会资本引入到农业科技中[14]。国家和地方各级财政都要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新技术新发明的推广作为投资的重点对象,要优先保证其资金需求。此外,还需要实现农业科研项目配套财政政策的建立与完善,对私营企业进行鼓励与引导,吸收更多的私营企业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中;对外资投资进行积极的吸引,实现国际农业合作的不断强化,但是对于关系国际民生的农业核心技术研究要以我方为主。同时,在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过程中,要把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作为中心环节,贯穿于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各个方面[15]。

3.2注重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在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各级农业教育。高等农业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将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与农业经济发展需求作为依据,对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调整与完善,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和选拔人才,为农业科技培养高素质的梯队人员队伍。实现科技人才培养与实践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对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进行发掘与激励[16,17]。

3.3通过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完善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高效的农业推广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农业个体户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涉农企业和农业示范园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18,19]。在新型农业推广模式的构建过程中,要将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作为导向,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最大限度的转化作为目标,将政府、高校与农村的农业科技力量作为核心,积极吸引企业、地方经济组织及农户的积极参与。将区域的产业作为依托,实现农村科技示范基地的建立与完善,促进当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以科技成果与项目专家为基础,以基层农业技术骨干力量为核心,实现农业科技推广团队的组建与完善[20,21]。

3.4通过教育培训体系的完善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民处于主体地位,是科技成果与先进技术推广与应用的主体。在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中,要坚持产业需要与农民需求相互结合的原则,将教育培训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划分、在对干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要将县级干部作为主体,主要包括地市、县区、乡镇农业分管领导以及行政村负责人。在培训内容的设置过程中,要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产业基础较为薄弱的地区应以基本农业技术知识为主,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应以新技术与新成果为主。实现农业科技推广网站的建立与完善,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实现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将各种农业的新品种、技术及成果等进行展示与推广。通过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促进农业科技专业培训的大力开展,为农民的科学生产、科学决策、科学经营创造条件[22,24]。

3.5推进农业高新技术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出现了新的情况,以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为主的新农业技术革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25]。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促进了农业发展模式向着数字化、智能化与精确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实现农业信息化就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传统农业的改造,实现生产、管理与决策等方面的信息化。生活技术所创造的是动植物育种方面的改革,开发了多种育种途径和方法,实现了优良基因重组与聚合,将不断追求产量的单一目标转变为高产优质、高效专用的多元化目标[26]。因此,在农业生活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要将重点集中在动植物和微生物重要性状功能基因的发掘利用方面[27]。

3.6实现农业科技相关领域拓展

在满足社会粮食需求的基础上,农产品应该向着相关领域进行不断的拓展,从而实现农业产值的增强。依据农业产业化与市场的需求对新品种进行培育与改造,实现“专用型农产品”的发展,农业在食品、医药(生物反应器技术)、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化工、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因此,在未来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将其逐渐转变为以生物生产为基础的多元化新型产业,从而实现农业增收与农业可持续发展[27]。

3.7加强农业生态科技安全保障

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威胁主要包括水土流失、荒漠化、环境污染等多个方面,这些都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保障我国农业生态安全的战略对策是:强化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人工恢复和重建,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开发抗旱耐旱新品种和节水耕作技术;从源头和过程中防治化学污染,保持生态安全。

参考文献

[1]赵其国.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对策[J].生态环境学报,2013(06):911-915.

[2]年艳.浅析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19:10-11.

[3]马晓河,蓝海涛.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的突出问题及政策建议[J].改革,2008(09):37-50.

[4]黄季,杨军,仇焕广.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政策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2(03):4-8.

[5]朱红波.论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安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03):161-164.

[6]陶斯文,杨风.循环经济: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特区经济,2006(11):24-26.

[7]赵亚乔.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J].求是学刊,2003(04):57-61.

[8]纪占武,郑文范.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化解能源危机的思考[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490-495.

[9]袁学国,郑纪业,李敬锁.中国农业科技投入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2(03):11-15.

[10]张立冬,姜长云.农业科技投入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J].中国农村观察,2007(06):68-77.

[11]黄敬前,郑庆昌.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科技进步长期均衡关系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48-51.

[12]吴利才,张晓波.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素质[J].改革与开放,2011(02):125.

[13]胡立和.素质、农民素质、新型农民素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10):74-75.

[14]林宏程.关于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2011(04):205-207,215.

[15]戴小枫.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J].科技导报,2004(09):35-37.

[16]严巧玲,何榕,詹存钰,等.关于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3(02):40-42.

[17]李军,刘益国,龚丽英,等.知识经济与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模式[J].上海农业学报,2000(04):93-96.

[18]杜丽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11(11):176-180.

[19]宋睿,谭金芳.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0(12):156-159.

[20]王济民,张蕙杰,刘春芳,等.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研究[J].基层农技推广,2013(08):1-16.

[21]丁自立,焦春海,郭英.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经验借鉴及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1(05):55-57.

[22]韩新宝.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教育培训体系构建研究――基于韩日农民教育的分析[J].学会,2011(07):19-23.

[23]林美卿,代金平.论提高中国农民素质的措施[J].山东社会科学,2005(01):104-106.

[24]伍均锋,贺媚.农民教育培训媒体资源开发与实践创新[J].职教论坛,2011(10):34-39.

[25]吴普特,赵西宁,冯浩,等.农业经济用水量与我国农业战略节水潜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06):13-17.

[26]段爱旺,张寄阳.中国灌溉农田粮食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0(04):41-44.

农业科技问题篇5

关键词 农业 科技 创新

1 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

1.1 农业科技创新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的需要

进入21世纪初,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科技实力的竞争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农业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浪潮正在世界各国全面兴起。在这场新的农业科技浪潮中,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都在制定实施新的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改革农业科技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抢占农业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这既对我国农业科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提供了迎头赶上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入WTO后的过渡期,农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使国内市场国际化,而且使国内农业国际化。在世界农产品和贸易方面,对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的需求比重会提高,对农产品卫生和质量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措施。

1.2 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这些都依赖于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和支撑,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已成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

2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在大多数领域仍落后于发达国家10~15年,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近几年,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已经提高到了45%,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都在75%以上,德国、法国、英国等甚至达到90%,以色列也达到了90%以上,世界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得益于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农业科技的创新。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也比较低,据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取得科技成果6 000多个,但转化率不足5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已经达到80%以上。科研成果与农业需求的脱节,造成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滞后。现在,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生物技术、基因重组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始应用于农业科研生产领域,但是对于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我国目前还只是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2.2 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科技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农业科研的投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用于农业科研的投资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以上,而我国仅为0.17%~0.27%。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字来看,我国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远远小于农业GDP的比重,如全国农业支出/财政支出1991~1995年为9.486,1996~2000年为8.758,2001~2002年为7.71;而农业GDP/总GDP 1991~1995年为21.38;1996~2000年为18.42;2001~2002年为15.80,这说明国家在财政上对农业发展重视不够。特别是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强度增长缓慢,总量不足。在1988~1999年间,我国农业科研政府投资强度平均增长率为-2.47%,投资强度平均为0.193%,1997年后有所增加,2002年达到0.339%,但2003年有下降到0.312%,还不到1981~1985年期间世界平均水平0.76%的一半,也明显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0.35%。近几年,国家对科技投入的力度有所加大,但由于现有科技经费归不同部门掌握,条块分割严重,配置比例不合理,难以集成使用;仪器设备重复购置,档次不高,浪费严重;重点实验室开发度低,难以共享。由于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条件薄弱,至2003年底全国农业科研机构设备总值仅17.35亿元,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基建投资实际完成额仅为5.55亿元,比2002年减少0.4%。

2.3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

农业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流失严重。目前,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员3万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3;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仅占农业科技人员总数的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人才流失严重,2003年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减少人员4 806人,是新增人员的1.7倍,除了离退休人员外,人才流失占较大比例。据有关统计资料,我国平均2 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1名。缺乏农业科技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导致高新技术研究乏力;缺乏市场意识强、管理水平高、开拓能力大的开发型人才,导致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滞后。

2.4 农业科技体制不完善

我国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宏观管理条块分割、组织布局分散、研发层次重叠、管理效率底下、学科设置陈旧、专业单一、跨专业综合性的项目较少、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运行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僵化落后,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农业转型的现实需要。农业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科研方向应当反映当前和今后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科研与经济发展未能紧密结合,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脱节状况比较严重。这反映了在农产品短缺时期建立的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难以适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形势和需要。

3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3.1 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国家的科技投入要不断提高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计划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资规模,尽快使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提高到1%,力争到2010年左右达到1.5%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左右达到2%,使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相协调。

政府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环境,通过体制改革深化和政策引导,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新体系,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流向农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把政府资金投向技术集成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巨大的重大项目。

3.2 加快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当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创新体系,主要任务是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因此,要坚持以人才使用为本,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科技推广为纽带,以服务“三农”为最终目的。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分为国家和区域两级体系,通过协调两级体系的关系,形成层次分明、结构优化、分工明确、有机衔接的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需要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农业科技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以知识创新为主体,以原始创新为重点,着重解决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农业科技创新问题;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国家体系的层次性,以技术创新为主体,重大关键技术系统集成为重点,着重解决区域性、地方性农业科技创新问题。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就是要增强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提高农业重大关键技术集成创新能力,强化优势农产品及其产业发展的科技转化应用能力。在创新模式的选择上,应确立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

3.3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需要聚集和培养一批站在国际农业科技前沿、推动重大科技创新的战略科学家、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创新骨干力量,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精干高效的科技创新核心团队;二是实施人才目标管理,建立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竞争协作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氛围,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单位和团队的整体绩效;三是要实施人才结构管理,建立合理的首席专家和高层次人才梯队结构,稳定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四是实施人才增量管理,建立高质量的教育培训体系和开发型的人才流动机制,增加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总量,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3.4 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在农产品由短缺到结构性过剩、农业生产从数量型到数量质量型、从面对国内市场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转型时期,应及时调整和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需要逐步完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机制,建立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建设跨区域、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团队,积极探索以任务分工为基础,权益合理分配和资源信息共享为核心,项目为纽带的协作攻关机制;要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称能上能下,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能的选人机制;重在社会评价和业内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体现岗位绩效,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以及适应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大胆创新、创业和深入农村第一线的激励机制。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

参考文献

1 翟虎渠.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J].求是,2005(6)

2 刘涛等.关于建设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J].科学与管理,2004(4)

农业科技问题篇6

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科技成果引进、吸收、创新和集成开发的重要基地和窗口,有力地促进了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以苍溪县农业科技园区为例,野聚土防水、少耕免耕、机械进园、高位嫁接、平行拉蔓、自动微喷、种养循环冶等猕猴桃技术推广面积不断扩大,由原来的20hm2扩大到133.33hm2,还辐射带动广元市元坝区采用聚土防水新模式发展猕猴桃66.67hm2。农业科技园区展示了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当地和周边的农业产业发展,极大地提升农业产业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如广安市以观塘镇为核心建成面积达346.67hm2的广安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设施农业基地,辐射带动近400km2的现代农业发展,惠及12个乡镇近30万农民群众,2010年农民人均增收3738元。

存在的问题

由于在建设园区时没有进行整体规划,且多数园区从方案论证到规划设计时间仓促,未能做好规划准备[5-6],无地方特色,有些园区选择的产业根本就不适合当地种植;部分园区只重观赏价值轻实用价值,从美学的角度考虑的多,偏重观光休闲功能,造成科技园区在后期使用中的诸多不便;甚至有的地方为了迎合某些主要领导的意图,在园区内大量引进野高、精、尖冶的设施,片面追求展示现代农业技术和先进设施,而不是真正地从发展角度出发、以科技发展农业为目标,仅成了政府的野形象工程冶[2-3]。调查表明,农业科技园区数量最多的地区为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最高的成都片区,该区面积占全省10.93%,但是却建设了33个农业科技园区,在全省园区总数中的比例较大,达到35.48%;农业科技园区数量较多的地区为川东片区和川南片区,川东片区和川南片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居全省总经济发展程度的中等水平,二者园区的建设密度也相差不大;农业科技园区数量最少的地区为攀西片区和川西北片区,这2个片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慢,落后于其他几个地区,尤其是川西北片区,其占地面积非常大,约占全省面积的1/2,但是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时间晚,较落后,截至目前仅有4个省级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目的就是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为农民做榜样,帮助农民一起发家致富,促进新的科学技术在农村得以推广和应用。但是,目前部分园区的建设是以政府投资为主,造成政府主观意识太强,对园区的建设方面干预太多,不能引进最佳的科学技术,往往导致经济效益较低,或是过分贪大求洋,脱离实际,使其示范容易但是推广困难,老百姓在经济上和技术上受益甚少,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科技对农业园区的建设至关重要,只有将科技融入到农业园区的建设中去才能建设出好的农业科技园区[1]。但是部分园区在建设期间科技支持力度过大,但是在运行时缺乏创新意识和自主研究精神,导致一些最新的科学技术还未能掌握,不能创造出具有高市场竞争力的、高效益的技术品牌,同时由于园区的科技水平不能得到提高,又制约了自身特色产业的发展。另外,园区技术推广扩散方式单一,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没有与科技示范基地有机结合在一起,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较低、未经过专业的培训,导致其在指导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时力不从心,不能为农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4]。

发展对策

在园区建设期间,要聘请专家对园区的水平布局、垂直布局、功能定位、主导产品及优势产业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充分的论证,避免市际、县际之间的规划雷同重复;在园区运行期间,可采用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的方式引进人才,针对产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科研活动,注重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支专业的技术队伍;同时建立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使科技人员特别是高素质科技人才心甘情愿扎根园区,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为符合我国新阶段农业发展要求的现代农业新型技术创新体系、示范推广体系和产业开发体系[5]。按照结构合理、优势突出、层次分明、分工协作的原则,在四川省建设一个资源配置合理、区域分工明确、优势特色互补的农业科技园大网络,做到区有综合性示范园区,县有高标准示范园区,乡有特色示范园区。形成野核心区要示范区要辐射区冶梯度推进的技术传播途径。在充分发挥发达地区数量多、标准高、规模大的农业科技园区带动作用的同时,高度重视偏远地区园区数量少、档次低、规模小的问题,这些地区更应加快园区建设,努力实现全省满覆盖。现代[文秘站:]化的企业管理机制,是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的核心。农业科技园区要建立健全企业或业主准入机制,严格把关入主园区的企业和业主,同时园区应遵循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冶的原则,逐步建立野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冶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市场导向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的企业经营机制,保障园区持续稳定发展[4-11]。

结语

农业科技问题篇7

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存问题的全面透视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虽然在农业科技新革命,以及加入WTO等一系列有利条件下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的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较为严重的问题:

1.农业科技供给不足。由于科技发展所依赖的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科研体制、科技人才和科研基础的落后,使得我国农业科技供给不足,科技实力和承载力较差。(1)政府对农业科技供给的数量较少。中央,以及各级政府出于宏观上的安全需要,确实有通过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使农产品产出最大化的意愿。但是,由于农业的比较利益较低,在对农业投入比对非农投入获利机会相对减少的情况下,又使政府的偏好处于管理者的中立,对农业科技的供给意愿不高,甚至也出现“寻租”现象。(2)农业科技机构对农业科技的供给水平较低。农业科技机构本来应该是农业科技成果供给的“龙头”,但是在政府对农业科技经费供给不足的硬约束下,农业科研、科技推广及农业教育部门面临生存危机,从而对科技的研究、开发、推广意愿低落。

2.农业科技需求不足。当前,我国农户的科技需求也面临着严重的不足。(1)较小的农户经营规模约束农业科技需求。我国不仅人多地少、户均经营规模小,而且每户耕种的土地田块分散,相邻田块间往往是“插花式”经营。这种超小型和分散的经营,既不利于农作物的田间管理,也不利于农户采用新科技。尤其对“规模性科技”农户根本就无法单独采用,从而限制了对农业科技的需求。(2)较低的农业比较利益约束农业科技需求。对我国农民来说,对某项农业新科技采用与否的均衡条件是“边际成本=边际报酬”。然而我国近年来农业比较效益持续走低,一方面农产品收购价格不断下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另一方面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并没有明显下降,由此导致了我国农民增加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不仅得不到社会平均利润或报酬递增,而且有可能会出现报酬递减,这从根本上挫伤了农民采纳农业新科技的积极性和自觉性。(3)贫乏的农业科技信息约束农业科技需求。受农户社会化程度低的影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源和数据库、信息处理和服务建设都比较滞后。一方面,农业科技机构无法利用良好的信息渠道收集与输出科技信息;另一方面,农民也无法利用便捷的信息渠道获取科技信息,由此又进一步减弱他们采用农业新科技的欲望。

3.农业科技供求错位。农业科技创新的形成反映了科技供给和科技需求的均衡和耦合程度。而我国农业科技除了受科技需求与科技供给的双向约束之外,还受科技供求的耦合程度的制约。(1)农业科技供求的成果不能相互吻合。我国农业在科技供给与农业需求方面“两张皮”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科研机构所提供的科技成果没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实践对科技成果又是“望断秋水”,而且这种科技供求的成果错位也缺乏有效的“止损机制”。(2)农业科技供求的合作出现偏失。我国农业科技在供求合作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现行农业科技制度下,科技供给不是按照“科技上先进,生产上可行,经济上合算”等科技经济指标进行严格把关,而是靠“长官意志”拍板定案审批课题,从而无法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二是现行农业科技制度下,由于政府是科技创新各环节的支配者和垄断者,农民只是科技的被动接受者,所供并不意味着所求,造成农业科技供求之间的缺口加大,加重两者的失衡。(3)农业科技供求的目标存在差异。我国农业科技供求在目标取向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一,政府是往往是出于农业发展的公共目标,把农业产量增长及其粮食安全定位为农业科研的基本方向;而农户则出于增收的目的来考虑科技是否购买。其二,现行科技组织是缺少竞争性的科技供给者,无法通过竞争逼近保证农业增长对多元农业科技的需求;而农户则需要在科技竞争中赢得科技实惠。其三,科研重心的定位过多地集中于产中阶段,而产后加工环节科研力量薄弱,我国每年都有许多农作物因产后加工及贮藏保管不利造成严重浪费。

4.农业科技推广乏力。农业科技推广是实现与创造科技供给与科技需求均衡的桥梁,然而农业科技推广也存在着不少问题。(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单一。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仍然很脆弱,一方面,大部分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完全由政府采取行政手段组织起来的,下一级吃上级单位的大锅饭,上级吃国家大锅饭,不仅形式单一,而且运行也不规范,有些市县往往是“一套人马,多块牌子”;另一方面,涉农部门条块分割,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形成合力难。(2)农业科技推广投资集约率较低。发达国家的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在0.5%左右,而我国不足0.3%。由此直接导致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的短缺以及装备的落后,不少地方仍然运用“一张嘴,两条腿”的推广方式。(3)农业科技推广效果不佳。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主要运用“科技示范+行政推动+农资服务”的“技权物结合”的自上而下的运行机制。这种运行机制的最大优点是将科技推广与行政干预密切结合起来,可以保障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但其缺点是以行政干预为主要推广手段来向农民推广科技,是“以科技为中心”,而不是“以农民为中心”,由此导致科技转化率低下的后果:本来应该推广出去的科技却未推广出去;本来可以尽快推广出去的科技却推广的很慢;本来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推广的科技却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实现推广。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业科技创新的应对

导致我国农业科技问题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其中观念滞后、资金不足、人才短缺、体制不佳则是其最主要的原因。为此,必须针对我国农业资源禀赋条件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按照农业科技发展规律的要求,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健康发展。

1.灌输农业科技创新的理念。鉴于我国农业科技观念淡薄的状况,因而要有针对性地通过“灌输”方式实施农业科技观念创新工程。首先,要在全社会营造农业科技创新的观念。当前要加快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迫切需要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农业靠天吃饭、自给自足的观念,迫切需要提高人们对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其次,要调整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思路。农业科技人员必须尽快解放思想,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科研观念,针对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新情况、研究新对策、寻找新策略,用长期、动态、战略的眼光去研究市场,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的创新思路。再次,要开发农民的科技观念。我国农民由于长期受“小农意识”的影响,市场观念淡薄,农业科技意识不足。

2.加大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投入。要改变我国农业科技投入较低的现状,必须实施农业科技投入创新工程,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首先,要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农业科技是一项公共事业,其研究的复杂性、共享性决定了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因而要建立以国家为主体的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市场化的投入体系,加强农业科技与金融对接,确保按照农村社会总产值增长情况逐年增加农业科技经费,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其次,要优化农业科技投资的功效。我国农业科技投资的有限性决定了必须要要优化农业科技投资的结构。

3.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农业科技创新及其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实现,必须依靠大量的人力资源与人才资源。为此,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具备一支专业过硬、素质合格的科技团体。其次,要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舒尔茨说过,“农民所得到的能力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是头等重要的”。农民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者,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的最终效果。鉴于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与科技素质低下的现状,因而要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建立以免费教育为前提、以“持证务农”为准则的农民教育工程;进一步完善村级教育、乡级教育、高等教育的教育体系;通过媒体宣传、培训基地,以及对口扶助等多种途径,大力扫除农民中的“文盲”及其“科盲”,以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

农业科技问题篇8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涉及科研、教学、生产和涉农企业的多部门、多层次、多主体协同的一项系统工程,工作环节多,受制因素多,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多样性和时效性等特点。从河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实践来看,不论在体制机制、政策扶持,还是环境建设上,都存在不少问题,如成果转化不及时、不充分、成效不明显等问题依然存在,制约了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1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衔接还不够紧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需求错位的问题在部分单位仍然存在,导致一部分科研成果不完善、不成熟、不配套、不实用,甚至不可行,转化价值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科研立项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与现实科技需求的错位,如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的是配套集成和熟化的产业化技术,但在立项环节,项目过于散、杂、乱,单项技术多,难以按照产业发展需求实现技术的有机衔接和配套集成。在科技评价机制方面,在注重成果和论文的导向下,科研人员“重研究,轻转化”的倾向依然存在,对创新成果的评价“重专家评价,轻生产检验”,一些成果创新性差、成熟度低,甚至不具有转化的价值;还有些成果仅在部分区域进行了初步示范,成果的稳定性、适应性和大规模、大范围应用的价值未能得到充分检验。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还不够优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尤其是对公益性成果尚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宽松的转化环境。一是从事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在政府资金支持、利益回报等方面与科技成果持有者的期望有一定差距,全社会还没形成尊重创新、重视转化的良好氛围,成果研制者本身对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不少成果被束之高阁;二是在项目周期设置方面,转化项目支持周期仅有2年,难以满足农业成果转化的实际需要,考核难度也大;三是科技型企业仅仅热衷于能够带来显著经济回报的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对公益性项目转化的积极性不高。

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还不够活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灵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一是农业科技成果的信息传播机制不健全,在成果研制方与农民之间科技成果信息分布极不对称;二是成果的交易评价机制不完善,部分成果不能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和交易,向中介组织和科技企业等转化主体的转让渠道受阻;三是成果收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主要是成果研发主体、转化推广主体、使用受益主体在利益分配上经常产生矛盾,协作多赢的格局尚未形成;四是成果的转化推广协作机制不健全,成果转化的成败、规模大小关键取决于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的覆盖面,如何保证成果在广大适宜区都能转化推广应用,在转化推广机制上还需要探索;五是转化风险化解机制缺乏,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尚没有形成成果转化的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

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动力还不够足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动力还不够,一是科技需求拉动力不足。一方面,受当前农业经营体制制约,农户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对科技需求欲望不强,并且农户科技需求分散,成果转化推广的周期长、成本高、难度大;另一方面,当前河南农区青壮年知识型农民多进入非农领域,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持续下将,农业呈现兼业化趋势,导致农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动力不足。二是成果转化的主动力不强。受政策引导,成果创新者和科技工作者在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利益诱导和政策扶持下,从事成果转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三是成果转化的助动力有限。虽然涉农部门在有关农业项目投入中都把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作为重点,但只是推动了所需成果技术的定向、定位转化应用,对这些成果向其适宜区的大规模转化的引导推动作用有限。四是推动力不足。河南每年投入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项资金(包括国家、省、市三级项目)仅有5000万元,每年能够支持的项目百十项左右,不到应支持成果的5%,不到申报支持的20%,与大量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需求差距很大。

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思考

1完善支撑政策一是要出台政策,鼓励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组织专业队伍转化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并按科技成果性质进行分类转化。对物化能力强的成果,财政、金融、税收、工商等部门应给予政策支持,鼓励科技人员创建公司或与企业联合进行市场化转化;对难以形成商品的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和农业资源、环境领域等公益性强的农业科技成果,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给予稳定支持。二是要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在农业科研立项时,要征求产业部门和农村基层单位的意见,把解决农业生产问题作为重要指标来考量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的工作业绩,通过创新管理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三是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型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培育和引导,制定优惠政策,使中介组织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农民是现代农业生产的主体,要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使其主动接纳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要积极探索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化的农村服务机制,形成遍布全国、覆盖农村各行各业的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四是设立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及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农村科技培训专项经费,根据科技经费的不同性质,实行分类管理,并根据各省对国家农业贡献大小分配经费。

2优化转化环境一是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制度。从科研立项、过程管理、成果鉴定、成果评审、成果奖励、职称评定等各个环节引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素,把农业科技成果是否转化作为评价农业科技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和必备条件。二是营造和谐有序、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创造一个既有利于依靠科技推动农业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农业科技自身发展的宽松环境。要积极鼓励和支持拥有农业科技成果的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农业企业,开办中介服务组织,领办农村科技专业组织,向农民提供技术、农资、营销、培训等多种服务;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农业科技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技术协会,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多样化的合格主体。三是培育农业科技成果的供求环境。要改变目前农业科研与成果转化环节分离、目标不衔接的状况,农业科研工作必须以成果能够实现转化应用为最终目标,对应用性技术成果的奖励应以转化成效为主要标准;通过土地流转和合作组织建设,把分散的科技需求集合成统一的规模化需求,并通过技术培训引导农民把潜在技术需求转变为有效技术需求,增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拉动力。四是营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舆论环境,加大对现有技术成果的宣传和示范,实现技术需求和技术供给的有效对接,快速实现成果转化。

3创新体制、机制在进一步改革完善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基础上,加快农业新型科技推广服务主体的培育,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信息传播和使用监测机制。在整合现有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信息、宣传、交流机制,让农民完全了解科技成果包括成果推广应用的区域、条件、风险、费用和效益,成果技术的获取方式等真实情况,建立成果应用情况反馈和监测评价机制,确保技术供给与需求的衔接。二是建立和规范成果评价和交易机制,建立规范的农业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和规范的交易平台,保障成果在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下实现交易,保障成果研发机构和转化主体的共同利益。三是对公益性成果要建立由政府主导,成果研发机构主持,科技推广部门、科技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共同协作的成果转化机制。四是建立采用农业新技术的激励机制。各级政府要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媒体,向全社会奖励应用农业新技术活动的信息;设立专项资金或通过社会中介,广泛组织农业科技争先、创优活动,提高全社会采用农业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是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保障机制,成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基金,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风险给予一定的担保,降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六是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机制,通过财政资金引导,项目带动,整合产、学、研科技力量,建立多层次、多部门协同机制,引导企业、社会、信贷资金投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保障农业科技成果能被及时、快速转化,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上一篇:经济建设的概念范文 下一篇:心理干预的内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