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12-18 16:28:25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篇1

关键词:新课改 高考复习 思想政治

一、夯实基础,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研读考纲――把握全局。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在高考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对高考试卷的命制和我们的高考备考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要做好高考复习工作,就必须从全局出发,研读考纲和考试说明,甚至是试题分析,尤其近几年来新课标实施比较早的兄弟省份的试卷分析和高考试卷。

2.吃透教材――夯实基础。教科书是我们备考的依据,熟读和研究教材是每个考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功。常言道“题在书外,理在书内”。 纵观新课改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都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部分在近年来高考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在高考复习中把基础知识的复习应该作为复习的重点,尤其是在第一轮复习中。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教材的新特点是按模块编写,具体讲分为相互联系的三部分,模块――单元――课。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课本上。吃透教材,抓住主线,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将是我们始终不变的理念。

3.在熟读教材的基础上,构建知识体系。政治学科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若要熟练掌握和深刻理解学科知识,需要建构相应的知识体系。实践证明,学科能力的形成源自对知识细节及其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对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堆砌和积累,而是要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到从现象到本质地把握知识结构,领悟知识内涵。因此在建构学科体系时要遵循一定的学科规律,坚持科学的方法和原则来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我在教学的实践中,尝试着从宏观、中观、微观三种角度,分别通过抓主线、分块面、扣核心等几种方法构建学科体系。希望学生“抓点、连线、织网,打通界限”,夯实基础知识,构建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达到高考能力要求。

二、处理好几对关系,提高复习效率

1.时政热点与课本知识相结合。高考命题的基本思路是“题目在书外,但题根在书中”。政治高考试题往往以现实中有关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为材料,创设一些新情景、提出一些新问题,要求考生整合书本知识来组织答案。这就要求大家平时要关心国内外重大时政,并深入思考其中蕴含的政治课的基本道理,将时政热点与课本知识挂起钩来,力求找到二者的交汇点。

2.生活实际与理性分析相结合。政治高考试题不仅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而且越来越贴近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与心理实际;有的试题涉及到对我国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自然科学方面的新成就。这就要求大家在复习过程中注重观察,观察生活、观察自然、观察人生,与此同时要进行理性思考,把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泽方法用于观察的全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和水平。

3.夯实基础与提高能力相结合。夯实基础知识,砸牢知识点是提高各种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就没有能力。提高能力则是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目的和升华,也是应用知识的体现,因为能力依赖于知识,依赖于对知识的理解和相互渗透。因此,对基础知识点的复习首先要全面,而且要对照去年的《考纲》逐一地找出它们在课本中的准确位置,尤其在下阶段的复习中,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要一视同仁,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和猜押心理,因为任何以往的经验都是不适用的。比如哲学基础知识,必须十分清楚唯物论、辩证法、认识法、人生观四个部分的构成网络与界限,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准确表述及其所要求的方法论意义以及反对的错误倾方向等。只有基础知识牢固了,才能提高各种能力,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三、注重解题技巧,实现质的飞跃

材料题考查的是知识与能力的结合,要求高,难度较大。因此,掌握材料题的答题方法显得十分重要。我个人认为,材料题的特点是材料在外、答案在内,起点高、落点低,熟悉中陌生、陌生中熟悉,因此,做好材料题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阅读材料,包括对材料分层次,确定中心句,抓住关键词语。切忌钻牛角尖,断章取义。

其次是读懂设问,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做到对症下药,切忌答非所问。

再次是联系知识,包括材料中的问题与课文中知识点的原理,切忌把毫不相关的课文知识一一列举出来。

最后是组织答案,将课文知识的材料对照起来整合答案。答案要点做到全面、精简、准确,富有逻辑性和针对性,语言要规范化、术语化,即恰当地使用经济、哲学、政治术语,做到使用学科术语,言简意赅,层次清晰。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篇2

曾几何时,在“知识立意”的背景下,不少教师以及考生往往重知识而轻能力;现在由过去的“知识立意”转化为“能力立意”以后,不少人又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对基础知识系统的把握。在中考复习备考阶段有的教师不讲书中知识或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把时间用在强化写作、狠抓仿写、恶补综合实践、猛攻名著阅读上面,以求通过强化能力训练把成绩提升到最高。众所周知,知识、能力、心理历来是制约考生应试成绩高低的三大主要因素,而知识无疑又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例如在复习时加强了作文训练,可总觉得学生写作水平不但没有提高,甚至还词不达意错别字连篇,原因除了缺乏写作技巧之外,我认为与学生的词汇积累不够有密切关系。因为如果词汇积累不够丰富、学科基础不扎实,能力再强、心理素质再过硬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在复习时绝不能舍本求末,必须在培养能力以及提高应试心理素质的同时,花大气力夯实学科基础知识,这是中考语文复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是中考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各地的中考复习一般来说都按轮次进行,有的地方分两轮,有的分三轮或四轮,而绝大部分地方都是按三轮进行复习的。具体说来,一般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复习整理好考纲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并尽量地形成知识的网络体系;第二轮复习以热点题型为训练重点,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进行分析理解;第三轮复习主要是“回头看”,进行查漏补缺。显然,各个轮次的复习都各有侧重,但我认为在每一轮次的复习中都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复习,都要把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整理、巩固、运用作为重中之重,要花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力气。那么,2008年的中考备考中究竟如何突出书本知识在整个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呢?

进行了新课改后,近几年中考语文考试题发生了新的变化:试题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发端于课内,延伸到课外,注重考查考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试题大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模拟生活场景,创造交际环境,体现人文关怀;既检测学生平时的学习基础,又考查了考生在考场上主动发挥,随机应变,运用语文知识答疑解难的能力,即知识、能力、心理的三结合。明确了中考新特点,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以上面提到的“三轮复习法”为例,第一轮复习阶段对于基础知识的复习整理无疑是重中之重,复习时一定要用足教材,以“课本”为本,夯实基础知识。这个过程是对课本进行再学习、再研究、再挖掘的过程,如六册书中的生字词的形、音、义,语法知识(包括词的词性、词语的感彩、短语、句子等),句子修辞,文体知识,文学常识,古诗文,写作常识等一定要理解、牢固掌握、灵活运用。须知,这是提高能力的基础,离开这些一味谈能力,无疑是空中楼阁。但也不能简单地认为一轮复习就是啃书本、炒冷饭。这一轮复习的过程应该是把书本知识提炼升华的过程,是把基础知识网络化体系化的过程,对一些热点题型的分析也应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渗透。总的说来,第一轮复习应该是以课本知识的复习带动考生自身能力的提升。第二轮复习是关注焦点,聚焦热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可以理解为是进行热点专题复习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不少教师和考生出现了一些认识上和行动上的误区,主要是一味地陷入了众多的热点题型训练之中,而忽略基础知识,如在复习仿写专题时就大量做题,而忽略了对优美语句的理解、生动词语的积累,以仿写促写作的延伸。热点复习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基础知识,帮助提高自身综合运用的能力。因此,第二轮复习还应该定位于基础知识上,通过热点专题复习的形式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实现对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提高考生自身的能力和心理素质。第三轮复习时的“回头看”究竟看什么?应该是全面地看,既要看自己的答题能力方面和应试心理方面还存在那些漏洞,也要看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方面还有哪些被忽略了。如背诵复习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在方言区往往会出现背诵时滚瓜烂熟,默写时错字连篇的问题,这样不但要篇篇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时经常出错的字,更要时时“温故”。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此外还要回过头来再看看考试大纲规定的考点,要求做到不放过考试大纲所规定的书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实践证明,这样要求对提高成绩是大有裨益的,因为中考在对许多考点的考查上往往是比较随意的,而且题型多样,因此不能认为哪个考点一定考,哪个考点一定不考。每年都有部分考生甚至教师在第三轮复习中对一些基础的考点忽视了,结果中考时造成了严重的失分,我们必须汲取这样的教训。由此观之,三轮复习过程中必须既要做到全面又要做到有重点,全面就是对考生对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应试心理都不能有所忽视,重点就是三个阶段都必须把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作为重点。

需要再进一步指出的是,在这里强调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考试大纲所规定的书本基础知识的复习,并非是让我们对答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应试心理素质的锤炼有所忽视,事实上,作为制约考生应试成绩的三大因素,知识、能力、心理三者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夯实知识基础是取得优异应试成绩的前提,没有知识储备,答题能力再强、应试心理素质再好也无济于事。希望我们广大教师在指导考生进行复习的过程中,在特别强调与重视对考试大纲所规定的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力求知识、能力、心理三个方面的统筹兼顾、共同提高,以不断提高考生的语文成绩。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篇3

关键词: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学生特点;教学实践

围绕新时期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成果众多。然而,许多改革都效果不佳,共同的原因是脱离了目前中职在校生特点这一根本基础因素,造成人才培养效果不佳,达不到预期的培养标准,不能满足行业企业需求,脱离了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根本目的。分析中职在校生的心理及文化基础知识水平特点,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围绕培养目标,有针对性的实施有效教学活动,方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实现中职教育的根本目的。

目前,中职学校招生实行注册入学,免学费,提供奖学金及困难补助等优惠政策。尽管如此,由于深受传统概念“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及现行就业环境的影响,绝大多数初中毕业生及家长首选仍然是上高中,以期园大学梦,加之大学逐年扩招,造成中职生源数量、质量均严重下降,形成中职在校生特点突出的群体。

一是心理上不健全,存在缺陷,自卑严重。由于学习成绩不好,经常受到老师、家长批评指责、同学歧视,尤其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关爱,与快乐无缘,形成抑郁自卑心理现象,不善言谈交际,对社会恐惧、不满,常采取过激言行掩饰可能的伤害,如聚众斗殴,顶撞老师;由于上职业学校并非主管所愿,无人生规划,对未来迷茫,对学习无兴趣,甚至厌学,经常旷课、迟到;渴望得到认同肯定,自尊心强,却不善与人沟通交流,困惑、焦虑,遇到不满之事,情绪激动,易失去自控能力。

二是文化基础知识底子薄弱,缺少有效的学习方法。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形式上的教育环节是衔接的,事实上的知识结构是脱节的。多数入校学生实质上不具备初中毕业生应有的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常见不会分数、三角函数计算,简单的受力分析,不会写化学分子式、反应式等等。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不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缺乏良好的分析、思维习惯。

本人所在中职学校,开设资源勘察类专业已有60多年,一定时期内,面向全国招生,生源全是初中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学制四年,国家统一分配,都是事业单位编制。人才辈出,有不少博士生导师、教授及教授级高工,多数都是单位技术或管理骨干。也属职业教育,实质上是精英教育。新时期中职教育强调的是素质、技能,培养目标是基层劳动者或初级专业人才。生源及培养目标都变化了,教育教学必须改变。职教人要解放思想,学习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抛弃陈旧教学观念,结合生源特点、专业特点、社会需求,围绕新时期培养目标,大胆创新实践,探索新时期中职教育的新模式。对此,笔者就中职资源勘察类专业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心理健康教育

校园无小事,处处都育人,职教人首先要关心爱护学生,理解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真诚的关爱和言行感化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温暖。遇到学生错误的言行,不可简单批评指责,要耐心帮助学生分析其不妥之处及其危害,指明正确的做法。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学习基本心理知识,掌握自我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引导学生建立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政治课、语文课等基础文化课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特点,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及现代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先进事迹,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工匠精神,立志报国。教学方式切不可简单教条说教,要生动活泼,寓教于乐。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成为情操高尚的人。

二、文化基础教育

理论上讲,高中阶段的文化基础知识要融入中职阶段学习,事实上,由于初中阶段文化基础薄弱,二者脱节严重,直接学习高中阶段文化课困难;中职教育实行“2+1”模式,文化基础课基本都要在前2个学期结束,系统补习初中、学习高中知识不现实;文化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为后期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做准备。因此,中职文化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要依据后期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教学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无须区分初中、高中层次,无须系统、全面,教学标准以满足后期专业学习需要即可。要求文化基础课教师对专业课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提高服务专业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方法,有意识培养、训练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l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及成就感,调动其学习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学目标是满足后期专业教学内容的需要。

三、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教育

中职培养目标落脚点是“在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级专门人才”,就业面向是基层一线。如《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勘察》专业,职业领域主要是水资源与水环境评价与开发,环境工程与地质环境评价与治理,各种基础工程建设等。均属国民经济基础行业,基层性强,要求从业者吃苦耐劳,动手操作能力强,基本技能全面。因此,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的培养,是中职教育教学的重点,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有利于后期专业核心技能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拓宽就业渠道;有利于基层工作岗位的综合性;有利于学生继续学习、提升。教学内容要注重系统全面,强化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如中职资源勘察类专业都需要掌握常见矿物、岩石性质、特征、鉴定及描述;常见地质现象认识及描述;地质工程编录等。淡化理论,教学方式以课堂实训、室外实践动手操作为主,反复训练。教学目标以学生熟练掌握为标准。

四、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目前,资源勘察类专业基本技能、核心技能尚没有统一权威的划分标准及结论,专业核心技能是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的综合提升应用,如区域地质调查,矿产、环境、地灾综合勘察与评价等。对中职而言,核心技能的教学内容宜选择基本的重要的进行训练培养,中职资源勘察类单个专业核心技能都可设多项,但基本共同的是“野外区域地质调查”,不同的专业仅是说法或侧重点不同而已,基本的工作内容及方法大同小异,通过基本的综合训练,可以触类旁通,尤其是通过顶实习或毕业后工作锻炼,实现其他方面的专业锻炼。教学方式必须基于工作过程,与现实企业工作岗位技术规范无缝对接,强调动手操作,使学生真正掌握为标准。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及河南“六大”国家战略的布局实施,带来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局面,需要大量的一线技能型人才做支撑,为中职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更是挑战。职教人要改变观念,切合实际,积极改革,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一线技能型人才,实现中职教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红梅,冶金丛刊,2004.10,第5期.

[2]王永清,机械职业教育,2004.8,第8期.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篇4

关键词 思想品德 乐学 会学 善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Love to Learn, Can learn and Be good at Learning- Full Mood

of Learning Moral Character Education

LIU Yuchao

(Laoshan No.3 Middle School, Qingdao, Shandong 266061)

Abstract Junior "moral" new textbooks downplaye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the emotional attitudes and values as a primary teaching goals, knowledge point is through integration into real life, with vivid scenarios to guide students to perceive, understand and internalize. Articles from music school, a school, good school three levels, specifically addressed junior moral courses teaching strategies.

Key words moral; love to learn; be able to learn; good at learning

1 乐学——玩儿并学着(知识的线性结构)

世界上有一个人的话,他的生活方式是“玩并学着”,有一万个人的话,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是“玩并学着”。不同的是有些人把“玩儿”变成一种生活形式,“学着”变成了生活内容;而有的人把“玩儿”变成一种生活内容,“学着”变成了生活形式。然后就产生了两种结果,“玩儿完”和“学而成”。玩儿,是一种情感的升华,更加亲近真;玩儿,是一种思维的提高,更加接近善;是一种能力的提高,更加靠近美!

(1)调整学生的心情:变挫败感为成就感,这应该是一个运用知识的过程——重复使用知识。在学习过程中,难点问题成了拦路虎,会导致学生的答题速度下降,准确率锐减,挫败感越来越强烈,形成了学习焦虑。难点问题使学生迅速进入到自己的失败感受中,时间在流逝,解题思路遥不可及。面对这样的学习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尝试成功经验。迅速进入到成功感受中,就要意识到每一次成功,都是运用相关知识的结果。

(2)调整学生的智慧:变关注自己为关注社会,这应该是一个发挥责任意识的过程——一如既往大局为重。在人际交往中,重点问题被抛弃,会导致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不再是举足轻重,而会是可有可无的身份,最终被人际关系边缘化。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只关注自己,最终会被知识关系边缘化。重点问题是人际交往中自己的责任。现实社会中,很多学生由生活的中心被社会不断边缘化了,因为他们太注重关注自己,忘却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解决人际关系边缘化的办法就是调整认知结构,多关注社会,多担当社会的责任,才能使自己重新寻找回自己的主角身份。

(3)调整学生的能力:止步不前变成投身社会实践,这应该是一个发展想象力的过程——重复实践。在青春成长期中,错点问题被夸大,会导致学生在不断的坚持当中感受自己的渺小,最终感受到的是自己能力的枯竭。错点问题被夸大看待,我们的能力被静态看待,导致自己止步不前,感到自己的能力达到了极限。解决能力枯竭的方法就是实践体验,增强意志。在实践过程中,观察力可以发现新的联系,新的联系带来新的启发,这样就可以启动我们的想象力,使我们的能力跨越式发展,重复就是力量!

“玩儿”可能是冷暖变化,可能是美美强化!“玩儿”是与自己沟通,“学着”是和他人沟通。所以“玩儿”是曲线,“学着”是直线。“玩儿”是情商,“学着”是智商。所以“玩儿”是强烈意识,“学着”是发散思维。

2 会学——从头学起(知识的深度、广度)

不会学习,不是说知识太深太广,而是不会开头,不会重视基础知识基础练习、不会把握基础知识基础练习、不会使用基础知识基础练习!万事开头难,因为我们要面对千头万绪!确定首要环节,确定第一个“头”就非常重要,因为良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

(1)调整学生的心情:对基础知识的认识,变误解为信任感。调整基础知识与综合练习的关系。基础知识基础练习无难度,这种误解已经延续了很多时间。基础知识基础练习包括难点、重点、易错点等,所以基础知识基础练习的难度也是多种多样的。综合练习是为了实现跨越式进步的,但是把握基础知识却是实现跨越式进步的第一步。把握综合练习可能实现跨越式进步,但是把握基础知识一定实现跨越式进步。基础知识能够激发我们神奇的记忆能力,促使大脑进行高速信息处理能力不断增强!

(下转第86页)(上接第69页)

(2)调整学生的智慧:对基础知识的把握程度,变全面深刻为入门,调整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因为知识有广度,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就希望是最广的,也就是全面的;因为知识有深度,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就希望是最深的,也就是深刻的。这种意识使学生狼狈不堪。

浅薄肤浅的反义词不一定就是深刻,狭隘的反义词不一定是全面,可能都是仅仅迈出一小步的入门!入门就是要查漏补缺,处理好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之间的包含关系,如:“国家”包括“政府、社会、法律等”。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 如:“法规不健全”就要“有法可依”; “体制不健全”就要“改革”。

(3)调整学生的能力:对基础知识关系的处理,变拔高为分层,调整抽象知识与形象知识的关系。面对拔高题,我们有十几年积累的知识、经验,但是解题速度还是很慢,因为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筛选相关知识、原理。“拔高”就要通过“分层”来实现。通过材料确定答案层次;“提升”就要通过“提炼”来实现!通过材料提炼信息。这样就可以科学调整注意力的方向,提高从形象知识到抽象知识的思维力等。

3 善学——成长并学着(知识的时间度)

善学不求更高但求更多!善学者就可以有了复合型的情绪、复合型的意识、复合型的能力,符合现实的人。

(1)调整学生的心情:探究心理。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探究使我们想得更远!探索多个使自己充满成就感的好主意,探索多个充满信任感的好方案!探究心理的目的是在探索多个使自己充满成就感、信任感的好方案的过程中,增强进取心理、奉献心理、规范心理等成长心理!不断探究自己的成长点,如战胜逆境的开拓进取品质;点滴行动,实现人生价值的;规范行为,培养运用法律能力等。

(2)调整学生的意识:发展意识。发展意识的目的是在发展集体的过程中,增强友谊意识、集体意识、义务意识等成长意识!确定发展的空间,如我的成长是在朋友的成长中实现的;我的成长是在集体的成长中实现的;我的成长是在义务的成长中实现的。

(3)调整学生的能力: 宏观调控能力。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调控多个空间想象力的好环节,调控多个逻辑思维力的好途径。宏观调控能力的目的是调控多个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力好途径的过程中,增强监督能力、创业能力、负责能力等成长能力。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篇5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教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053-02

创新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其着眼点是以人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基础,以提升个体生命质量,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其强调创造,更突出继承,强调创新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它与传统教育,尤其是其中的应试教育、接受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具有显著的特点:它蕴含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在宏观方面通过科学知识、技能的讲解和实验技能的训练体现出来,在微观方面通过这些讲解和训练过程体现出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此,我们在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理论基础,储备创新的资源

基础理论知识是一个学科的基本组成单元,也是创新的资源。这是因为创新是以继承为基础的,所以对这些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决定着学生获取知识和创新的能力。用这些基础理论知识武装起来的人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大脑的智慧潜能,发挥出创造才能。另外,基础理论知识、技能也是通向知识迁移的根基,通过不同学科知识的渗透、融合,可产生许多新的理论生长点,这为创新开辟了新的渠道。所以,创新教育必须注意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学习,强调学生对学科的基础知识如概念、原理、定理、规律的理解与掌握及迁移运用能力,深刻认识到这些创新资源的价值,为日后的发展、创新打下雄厚的知识基础。为此,在课堂讲授这些知识时,首先要讲透。要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理论上讲透、讲清楚,就事论理,夯实基础。不仅仅讲知识,还要把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讲清楚,给学生以思想启迪。其次,要讲学科的发展动态。把学科的前沿知识、先进成果及发展的动态等介绍给学生,并向相关学科辐射,找准切入点,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未知领域勇于探索的兴趣和热情。再者,要讲自己的思路。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局限在统一的教材框架里,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讲自己的见解观点,这样可使学生开启心智,敢于质疑、大胆想象、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二、强化实验教学,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是达成创新的另一切入点

实验技能主要包括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这二者在实验过程中是协调统一、共同完成的,既要动手做,又要动脑思考,发挥心智的作用。

医学生化学基础课的实验教学,侧重于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实验技术的训练,动作技能的培养更突出一些。而在基本实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掌握科学研究的实验技能(更侧重于心智技能),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是培养医学创新人才的另一个重要基础。所以我们在实验课的教学实践中,开展了全实验教学的尝试,即在理论课渗透铺垫及学生具备一定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实验课前预先给学生布置实验题目,由学生自行选择实验方法,确定实验步骤,选择仪器、试剂及计算药品用量等。实验课上老师予以必要的指导,组织学员分析、讨论实验方案并从中优选出一种或两种方案予以实施。这种能力体验型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实验中存在的“照方抓药”、操作的机械性强、欠缺思维的学生主体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的弊端,使学生的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同时得到提高,既达到了巩固理论知识、感受理论知识的价值,增强了学生兴趣的目的,同时也使学生的创造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完成了知识的迁移应用,实现了知识意义的建构。

三、思维的“序”性是创新的源泉

从知识量变到创新能力的质变需要人类的思维活动。纵观古今,一些重大发现、重大进步的取得,无不是在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和大量实验素材的基础上,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晶,其中综合思维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进行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而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个开放系统,它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传递及内部的“自组织”过程,保持思维的“序”性。而医学思维是复合性的、立体的,要认识对象的一切方面,一些联系和“中介”,所以必须从纵横两方面立体思考,从事物的方方面面的联系上去发现问题及与问题相关的各种关系,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思维的“序”性也是医学学科特点的要求。

因此在医学科学知识的教学中,要遵循着这种思维“序”的发展去教,去指导学生学习。要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内容之间的联系,对章节段落之间的知识,要环环相扣,使思维有序地进行。从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使其思维有序进行,综合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四、知识的整合是课堂教学创新的精髓

把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挖掘它们中的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因素,找到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及从属关系,并形成知识点间的三维立体联系结构,使知识由零散变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就是对知识整合,我们感觉到这是课堂教学新的精髓。由于对内容加工重组,使其合理变异、再生,从而赋予了知识新的内涵,使其成为新的知识生长点,这是课堂教学创新的一种体现,此时教师成为了“创新知识”这种创造性的呈现方式,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新能力。另外,通过对知识整合,知识点相关联,由无序变有序。教师按照这种有序的过程讲授,使教师的教法具备个人的特点和风格,进而形成具有个性的教法。再者,通过对知识重组、整合,对知识深层次的整体理解,使这些知识由静止的点状态转化为有机联系的整体状态,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必然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不能仅停留在浅表的理解和熟练,而应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地研究教材,对内容反复推敲,对知识合理整合,形成有利于教学系统的网架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驾驭这些知识,统筹教学的全过程,进而发挥出整合效应。

总之,我们感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应从上述几方面努力,而这几方面又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其中基础理论知识、技能是创新的资源,是知识整合的基础,而整合后的知识功能发生了质变,表现为智能,发挥出效应;基础理论知识技能是思维的原料,思维的“序”性有利于学习,是创新的智力源泉;而知识的整合,又必须依靠思维能力,是思维序性的外在表现。

参考文献:

[1]黄道主,岳伟.创新教育实现的人学追问[J].中国教育学刊,2011,(12).

[2]贺善侃.创新教育视野下的启发性教学探索[J].纺织教育,2011,(26).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篇6

一、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认识

语文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不管怎么语文实践,都会涉及最基本的字、词、句、篇、语、修、文等基础知识。在新课改形势下,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改变以往教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紧密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审慎地选择语文基础知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现代的观点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在教学中,摒弃以语文基础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但同时也不能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以免走向另一极端。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增长规律,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是极重要的。教育心理观察表明,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符合中学生好动、猎奇的心理,它能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兴趣盎然、活泼愉快,从而可以有效增强学习效果。因此,在抓好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还要巧妙地设计一些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语文活动,使它与课内常规教学相辅相成。例如看图猜成语、猜字谜比赛、书法竞赛、查字典比赛、改错别字比赛、成语接龙竞赛、修辞手法竞赛、对联诗词竞赛、文学常识竞赛、语文基础知识竞赛等。或开展一些其他的语文活动,如课前三分钟演讲、每月一次的手抄报比赛、诵读比赛等。注重语文活动对增强语文教学效果的作用,长期坚持,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三、帮助学生构建语文基础知识体系

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认识同化的过程,即把新的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如果学生缺乏合理的语文基础知识结构,就不能实现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就会使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变得困难。所以,教师必须使学生了解语文基础知识的基本结构,这对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阶段,语文基础知识主要由汉语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知识三部分组成。汉语知识包括语音、文字、词、短语、句子、修辞等内容;文体知识包括基本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文体的一般常识;文学知识则包括基本课文所涉及的作家、作品等内容。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大纲要求掌握的这些知识用表格或知识树的形式系统地为学生列出来。实践证明,注重引导学生归纳,从宏观地把握认知语文基础知识的整体结构,对他们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非常有帮助,非常重要。

四、解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中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要求

(一)考查范围

遵义市语文中考的试卷中,第一大题“积累与运用”(指对语文知识的识别、记忆),分值约30分,积累与运用包含以下内容:

1.汉字积累:识记现代汉字的字音、字形,认识3500个常用字。

2.词语积累:积累常用词语(包括成语)。

3.句子积累:识记要求背诵的句子。

4.文段积累:①默写要求背诵的古诗文(50篇首);②默写要求背诵的现代诗文。

5.文化积累:①识记重要的作家作品及作品中主要人物;②识记文学体裁常识、文章常识。

6.语言运用: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使用词语;仿写;变换句式;扩句、缩句。

(二)试题形式及分值

1.汉字积累(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词语积累(3分)――下列词语的意义最相近的一项是。

3.文化积累(3分)――下列选项的内容,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4.语言运用(3分)――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5.语言运用(3分)――根据语境,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6.语言运用(3分)――提取下面句子的主要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7.句子积累(8分)――默写句子。

8.篇段积累(4分)――试写一段话。

(三)教学建议

1.对于字音的教学,以下方法可供借鉴。立足课本,勤查字典,读准字音,在此基础上找出错误规律。如形声字读半边(颓、恣)、生字想当然误读(游弋)、习惯性误读(琐屑、黄晕)。找出了错误规律,复习时即可有的放矢。对于字形,必须重视课本,因为考查的字基本上来自课本,没有生僻字,所以掌握课本中的生字词非常重要。字义要学会结合语言环境解释词语。

2.考查仿写。形象地说,就是比着葫芦画葫芦。

3.表面考查默写,实质考查背诵。默写对字词要求很高,不能有错别字,一字错,全错,因此,在平时背诵过程中,要边背边写。没的说,背的遍数多了,就背过了;背过了,又写了,就可以正确默写了。

4.考查文学常识。对于这些知识,只能用最简单的方法对付,那就是“背”。应付考试可能仅仅读读书上的精彩节选就够了,但还要抽出宝贵时间阅读,或看看相关的电影。

5.考查标点符号,实质考查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比如冒号、问号、引号等。考查标点符号主要通过考查比较特殊的句子,可以互相比较,然后根据标点符号的使用,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再传授基本的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让学生通过领悟在习作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一是基础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课本,因为语文试卷中所有考点基本上都来自课本,绝不会出现生僻的内容。只要课本弄熟了,这30分应该不在话下。二是基础知识重积累,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让我们动起来,从基础做起。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篇7

寒假即将来临,离高考的时间也越来越近,那么针对这短暂而又珍贵的寒假,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复习呢?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政治寒假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夯实基础,知识框架期末考试结束,一轮复习也已经完成,所以此时学生要在脑海中构建整个政治学科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框架,要有知识树的模型,这是所有学生的基础。

①基础薄弱型

对于此类学生,老师建议在这个寒假中学生一定要拿出三分之二的时间来进行知识点的复习,构建起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目录及每一单元前的框架图,这样才能在假期结束后让自己重拾信心。

②基础一般型

如果对自己剖析后,将自己定位在了基础一般的类型后,在这个假期中,你需要拿出至少一半的时间来进行巩固知识点、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重在尝试自己构建框架图,并且填充细致的知识点。如果你对自己的学科知识还没有精准的定位,你可以咨询专业老师,他们帮你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③基础扎实型

如果将自己定位在了基础扎实型的考生时,那你一定是记忆了考试范围中几乎所有的内容,但你不一定理解了所有的知识点。因此,这时你仍应谦虚谨慎,拿出你寒假中三分之一的时间来理顺这些知识点,并且将不理解的知识点弄通,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基础扎实的你,老师建议你可以在寒假专注于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学科思维的训练,提高学习效率。

2.分析试卷,重点突破掌握了较好的基础知识后,就要进行运用,对其加以深度理解,突破自己的薄弱点。老师针对几种类型的学生做了学习策略指导:

①基础薄弱型

如果你是这一类型的学生,那么在这个阶段,你就要拿出一轮复习时重要考试的考卷了,将每一个考题进行知识点标记,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并且将自己易错的点找出,即薄弱项,进行个个击破,既复习了知识点又分析了考查的重点。

②基础一般型

进行了知识框架的构建后,这时的你要拿出一轮复习时的考卷及你的错题本,将每一道题的知识点进行简单标注,在训练了一遍后,查漏补缺,找出自己理解有问题的知识点,进行重点突破。

③基础扎实型

对于基础扎实型的学生而言,在这个阶段就要将考卷中的知识点不仅要标注而且要进行分类整理,将自己的易错点进行总结,找出解决方法。同时,要进行专题训练。

3.循环往复,温故知新黑瞎子掰苞米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劳累的一番,最后还是一个苞米。老师建议同学们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不断重复,最终达到温故知新。

①基础薄弱型

这类学生在这一阶段中就要"循环往复"的进行知识点的复习,重在理解,真正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最后能达到"知新",为下学期的复习打好扎实的基础,为高考的飞跃做好量的积累。

②基础一般型

这时的你就要踏下心来,再次进行知识点的复习,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每一个知识点你都要学会问一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并且认真的将其解答。这样会使你在二轮复习过程中游刃有余。

③基础扎实型

将自己定位在这个类型中的你,也许会说"我接下来做题就行了",其实不然,万变不离其宗,教材中的知识点才是核心。这个阶段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要学会进行下位知识点的理解与分析,二要进行不同位置知识点间的联系,如:怎样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消费相关的知识点都有哪些?

在寒假中将自己的时间安排妥当,将自己的整体状态进行调整,那么对于下学期的复习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上就是高中政治资深教师孙立倩针对三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如何通过夯实基础、重点突破、温故知新三个模块进行高效复习进行了详细指导,希望对同学们的寒假复习有所帮助。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篇8

关键词: 中考化学 复习方法 复习建议

一、引言

化学作为中考必考的一门学科,在中考成绩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让学生学好化学,考出好成绩,在中考的综合成绩中多争取几分,是老师、学生、家长所期盼和关注的话题。中考化学复习方法在于做好三个阶段:全面复习,打好基础;专题复习,热点突破;查缺补漏,回归基础。除此之外,还要做好自我心理调节,调整好心态。

二、中考化学的复习方法

(一)全面复习,打好基础。

在初三化学总复习时,先让学生跟紧老师复习的进度,全面复习初中化学的所有课程。跟着老师的进度复习是成功的基础,抓住了课堂就抓住了成功的关键。了解化学的考试指南,了解考试内容及考点,掌握各考点的考试难度及要掌握哪个学习层次。此阶段的化学复习,重点在于课本,要把课本全面通读一遍,熟悉全部化学知识。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梳理,努力做到细、透,把书本越读越薄。同时,还要重视鼓励帮助学生自主构建化学知识体系,构建好知识点架构,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串连成一条化学主线,便于日后再次复习。如归纳化学中常见的化学用语、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溶液酸碱性、饱和溶液和溶解度及分子、原子、离子的比较等。如此既有利于学生将生硬的化学知识按照自己的思路转变成自己的东西,又有利于学生记忆掌握各化学知识点,打好基础。

(二)专题复习,热点突破。

在全面复习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要分析考试中化学的重点、考点和热点,进行专题复习、热点突破的训练。在专题上多采用讨论方式,让学生参与讨论思考,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说,主动做,引导学生找到专题系列的规律,做到举一反三。专题复习主要有重要气体的制取与检验、除杂与净化、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酸碱盐的鉴别、溶液计算、化学式的计算、实验数据分析处理等。专题训练时,要对常错题进行特别训练,争取将每个专题都训练过关,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查缺补漏,回归基础。

在全面复习、专题训练的基础上,最后一阶段是针对中考化学进行模拟训练,主要是以历年真题试卷和模拟试卷为主,让学生了解中考化学考试,提前切身体验,熟悉中考化学考试的氛围,了解考试范围、题型、难易程度,从知识、能力、心理上对中考化学考试做到心中有数,从而适应中考化学考试,做好应试准备。

模拟考试后,及时引导学生查缺补漏,找出自己的考试盲点,进行总结归纳,并将错题收集整理,然后回归基础知识,温故而知新,再通过专题训练,直到掌握盲点知识。只有如此,才能将盲点、易错点逐一击破,从而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通过拓展题提高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确保考出理想的成绩,并拓宽知识面,提高应用知识能力。

三、建议

(一)摆正心态,不怕重复。

中考化学大部分是对化学基础知识进行考核,这就要求学生记住大量的化学概念、原理、化学式及化学物质用途、鉴别等。但是单纯地靠记忆记住这些零散的基础知识也没法取得很理想的成绩,因为化学考试中很少对化学原理、概念等进行考核,反而更多的是关于生活、生产、实验的实际应用。而且单纯记忆很容易混乱、张冠李戴,也容易遗忘。要牢牢记住这些基础知识就要重复复习、重复练习,不要烦躁。复习中,要摆正心态,以平静、清醒的状态复习,在重复中熟练,重复中提高,将基础与应用有机结合,从而熟能生巧,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掌握相关化学知识点。

(二)作息规律,劳逸结合。

学习久了自然会精神疲劳、心情郁结,所以学生要注意劳逸结合,在一天的复习中安排一段时间比如十五分钟或者半小时,完全放松心情,暂时不考虑中考复习,在这段时间内做自己喜欢的运动,比如跳绳、跑步、画画等,让自己的心情彻底放松,让神经不再紧绷,尽可能地做到作息规律、劳逸结合,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

(三)以纵观全局的思维复习知识。

中考复习,前期要跟紧老师的复习进度,才能全面复习各知识点和面。在后期的自我复习中,要以纵观全局的思维,把握细节,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进行自我复习。也就是说,能摆脱原有化学知识体系的束缚,在不受任何系统架构的影响下,从纵观化学目录的角度进行全面观察,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化学知识架构,体现自我特色,如自身的难点、盲点、易错点、重点等。这样不仅能全面了解自身掌握化学的程度,在化学复习中也能有侧重点地进行有效复习。

四、结语

学生在中考复习时,是很费脑力和体力的。但是中考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故颇受到老师、学生、家长等的重视和关心。为了让学生轻松复习,在中考化学中取得好成绩,中考顺利过关就要引导学生做好复习三阶段:全面复习,打好基础;专题复习,热点突破;查缺补漏,回归基础。另外,还要让学生摆正心态,不怕重复,攻克难点、重点、盲点、易错点,从而提高学习和应用能力。要保持充沛的脑力和充实的体力,就要作息规律,按时吃饭休息,劳逸结合,提高身体素质。要放松心态,摆脱固定的思维方式,以纵观全局的思维进行自我复习尤为关键。

参考文献:

[1]洪梅.中考化学复习浅析[J].西部大开发,2012(9):143.

[2]曹丽平.多管齐下,提高效率――中考化学复习课教学指导[J].考试周刊,2012(2):9-10.

上一篇:阅读教学新理念范文 下一篇:工程管理与建筑工程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