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情况范文

时间:2023-12-16 15:24:21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情况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情况篇1

关键词:中国特色  网络文化  建设  管理  网络环境

        0 引言

        网络文化,它是互联网技术与社会文化生活的结合催生出的全新文化形态,是人类文明的划时代成果,包含着丰富的经济、科技、教育、艺术等信息,具有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信息容量大、覆盖范围广、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点。而中国特色网络文化,既有网络文化的共性,也有我们的个性,即“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就是基于我国网络空间,源于我国网络实践,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吸收世界网络文化优秀成果,面向大众、服务人民,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的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总的概括起来就是两大点:一是积极建设,二是善于管理。网络文化事业和网络文化产业是网络文化建设的两个主要方面,要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事业,加大政府和社会公益性投入,以网络化的方式实现文化的共建、共享,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与此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科技为手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文化发展战略出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推进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创作和生产出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网络文化产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从而提升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管理是网络文化繁荣和健康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加强规划、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充实队伍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强网络化事业与网络文化产业的统筹协调发展。在体制和机制上建立适应网络文化市场的管理制度,在执法和监督上加大网络文化市场的整治力度,结合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手段,逐步解决网络文化市场中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反映强烈、矛盾突出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离不开政府、行业、网民、公众的共同参与,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 形成、壮大网络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进一步加强阵地建设

        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管理,营造健康网络环境,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强烈呼声,而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阵地则为网络文化的发展创造文化氛围,提升网站效益。

        1.1 要把重点新闻网站打造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文化平台。推进重点新闻网站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既保证导向正确又富有发展活力的新型管理模式。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影响力要日益扩大,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地方重点新闻网站要积极做大做强,成为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一批知名商业网站发挥优势、积极参与,为网络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1.2 加强阵地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网上信息海量庞杂,各种社会思潮、敏感事件话题相互交织,这种情况下,我们加强主流思想引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上发出强音。要在网上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文化传播主平台,努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为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遏制腐朽落后思想文化传播,为形成共建共赢的精神家园提供坚实平台。

        1.3 是主动出击、先声夺人把握网上舆论主导权。互联网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且传播无疆界,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它既传播先进文化观念,同时也在传播一些错误或者是不良文化的,包括一些我们认为 “垃圾”之类的东西。首先必须建立健全新闻报道机制,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机,,争取在第一时间夺得网上舆论的主导权,让更多网民在我们主导舆论的引导下,自主创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其次加强网上宣传工作的联动机制。

        2 加大国家、政府对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力度,进一步规范网络文化服务

        一方面,政府要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式,充分发挥新闻网站、政府网站的主导作用,主动加强与网民的沟通、交流,提高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和水平,使虚拟世界更好地呼应实体社会。

        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和网络文化内容的管理力度。

        2.1 通过建章立制,日常管理和长效机制有机结合,把基础性的制度落实起来,使守法经营成为每一个网络经营者自觉的行为。

        2.2 通过内容审查、内容监管等制度,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开展综合执法,严肃查处网上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在网上从事淫秽色情、诈骗、等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行为,积极净化网上的文化内容,营造良好、文明的网络环境。

        2.3 全国人大、国务院和相关部门要多颁布实施有关维护互联网信息安全、文化进步等法律法规,有效地规范网络文化信息传播秩序,传播内容,促进网络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3 建设特色鲜明的网络文化,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网络文化内容多出自网民自发创作的,或者是一些企业创作的,他们网络文化经营活动主要是在网络游戏、网络音像、网络影视剧节目、网络艺术品、网络动漫等方面,并且从个人出发,讲究个人利益,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这样,更多的网络文化很难做到真正能够体现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中国特色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甚至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建设造成很多负面影响。因此建设特色鲜明的网络文化,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就显得尤为急迫和重要。

        3.1 我们要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加快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推进富有民族风格、时代特点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快推进中国数字图书馆、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等网络文化工程,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积极构建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

        3.2 政府、文化部门要多督促如“绿色游戏”等绿色文化的开发和供给,一款好的游戏应该是题材好、有创意,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当中,不仅要讲究经济效益,更要追求社会效益,国家要多设立一些引导资金,引导网络文化产业开发好的产品,先要做好宣传,做好产品的推荐,再就是适当用国家有限的财力来引导好的产品的出台。

        3.3 采取更多措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使文化企业断努力给自己创造的网络文化注入更多文化内涵、文化因素,或者说文化的灵魂,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以此带动整个网络文化产业的品位,营造健康有益的网络文化产品,达到大家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4 切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队伍建设,推动网络建设管理工作健康开展

        网络文化队伍既包括网络文化建设人才,也包括网络文化管理人才。面对新兴的网络文化产业,要着力培育网络文化内容建设、管理、技术等专业人才,努力形成一支与网络建设相适应、与市场竞争相适应、与品牌塑造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网络文化队伍。一是要举办网络评论员培训班,网络文化评论员要既要积极主动、认真全面地履行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还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和充电,以备更好地投入到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中。二是文化部门,作为文化事业的主管部门,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旗帜鲜明的举起网络文化建设的大旗,在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队伍中起引导和先锋作用。作为文化部门,在于拥有一支雄厚的工作者队伍上,要通过政策创造条件,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和一切爱护文化工作的各界人士的积极性,投身于文化创造,推动我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提高网络文化产品的服务和共进的能力。三是要建立一种领导机制,扶持一批拥有优秀的网络文化内容的网站,再就是推动网络文化的理论研究,发现和研究网络文化建设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指导网络文化的建设实践。

        5 调动广大公众和网民的积极性,发挥舆论和公众对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监督作用

        中国的网民不断增多,截止目前,中国网民已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每一位网民从某种角度既是一个参与者,也是一个者。现代社会的发展,文明的标志应该是社会越文明,他感觉到的自由度越高,他感觉各个方面有自由,而互联网的发展恰恰为其自由需求开拓了空间。互联网没有总编,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和获取者,每个人可以在网上自由言论,通过博客、播客、论坛、网页等等不断地进行自我抒发和展现。要建设文明的网络环境,这样的网络环境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共同来努力做得一件事情,非常复杂,每个人有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其他人也有权对你的见解进行评判和质疑,在这样一种发表、质疑、重新发表、重新质疑的循环中形成一种舆论态势,并不断地进行网络文化的优胜劣汰,共建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因此,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也对网民提出了要求,比如一些不良文化都隐藏得很深,在论坛里或者网页的深处,网民如有看到,要直接举报到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再由相关部门对举报的情况进行核查、处理和完善,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

        6 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文化的教育和引导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利用使优秀文化、腐朽文化在网上相互交织,有用信息和虚假信息同时并存,时尚生活与淫秽、色情、、欺诈等行为一起显现,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是对人们心理、思维方式、社会行为的道德考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加强教育,积极引导,努力消除网络文化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引领网络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1 要注重网络文明及有关法律、道德教育,在中小学思想政治以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加入遵守国家法律、遵守网络道德和规范、倡导文明上网的内容;我国网民年龄结构正朝年轻化、低龄化方向发展。调查显示,我国网民中,24岁以下的青少年占52.4%,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17.2%。我们要重视学生健康上网的养成教育,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从小培养学生文明上网、有效用网习惯。

        6.2 要引导网络文化经营者的经营意识,通过宣传,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引导经营者积极落实,依法办网,文明办网,使这种理念成为社会风尚,务实我们网络文化建设的社会基础。作为网站的经营者就要落实谁开办、谁负责、谁接入、谁负责的原则,谁开办的网站就有义务为这个网站里的内容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当你发现这个不良信息时要及时删除。谁接入谁负责,接入服务商为网站提供接入服务业要切实负起责任来。对于提供接入服务网站里面的不良内容,如果发现或者接到通报要及时删除。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7 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利用现代化科技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

        网络技术是创新速度最快的技术领域,能否掌握网络技术并实现持续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网络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网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它在观念、方式、手段等方面给我们现有的文化建设和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为文化建设与管理的提升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要善于利用现代科技对将它建设成为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新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弘扬先进文化、主流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文化消费的重要途径。要坚决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用先进的、丰富的、富有吸引力的文化来占领这个网络的阵地,用科学的、有效的管理的规范来规范我们的网络传播的秩序,努力营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文明家园。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情况篇2

(一)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

现已有95%的学生公寓开通宽带,其中90%的学生上网是为了购物、娱乐;而用于学习的仅占到10%;经常浏览学校及学院网页的学生仅占4%。可以看出,在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现状下,如何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是当前高校的重大课题。

(二)大学生对多元网络文化的态度。

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观点、思想,大学生的态度还是比较明确的,95%的学生认为需要对网上的观点进行辨证的思考;5%的学生没有看法。在对网络不健康内容的态度方面,大部分学生持反对态度,但也有少部分大学生认为了解一点不至于影响自己的思想,此外还有表示欢迎的学生。我们要认识到多元化、开放性的网络文化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因此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需加强对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引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大学生网络安全和网络规范意识。

大多数学生“只和熟悉的同学、朋友”进行私聊,但也有少数学生“只与陌生人闲聊”“进聊天室与大家一起聊”。对于QQ、微信等多数学生设置了身份验证,但也有少数不想设置,这说明了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网络自我保护意识,但也有少数学生存在网络安全隐患问题,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关于网络安全方面,不到一半的学生接受过系统的相关指导,仅有三成学生清楚网络规范等知识,因此,需重视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加强学生上网规范的宣传、普及等方面的工作。

(四)大学生校园网络使用情况。

仅有四成的学生浏览学校主页,而且其中多数学生是查看新闻、公告、就业信息、教务选课、就业指导、学团活动、公共服务等与其日常密切相关的内容,而党建、科学研究、本科生教育等板块却很少有人关注。这说明校园网络文化对学生缺少吸引力,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学生使用校园网板块内容也是由于学习的需要而被动进行的,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主动使用的。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1.积极影响———开阔视野和思想,丰富知识和情操。

丰富和开放的网络内容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使大学生的思想与社会接轨。通过高校网络平台,大学生及时了解和交流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及时了解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2.消极影响———歪曲价值观,过度依赖网络。

大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缺乏价值判断力和自控力,多元网络文化带来了新的意识形态,一些、反科学的非社会主流思潮、文化糟粕以及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文化认同,容易使学生树立不良价值观,导致学生对学业重视不够,没有担当意识、奉献精神。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1.缺乏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学生对校园网关注不够,是由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观念滞后;忽视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实施,教育方式单一,缺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没有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缺乏网上与网下交流互动,未能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2.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丰富,缺少吸引力。

当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在形式、内容、实用性等方面难以满足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形式和功能单一,实用性不强;网站的页面设计严肃、呆板;内容不丰富生动,政策性内容占95%以上,而忽视了思想、文化、交流、服务等内容,说教色彩浓厚,引导功能较为淡薄,不能吸引学生。

3.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人员都是一般行政管理人员、政工干部兼任,在网络文化意识、管理技术等方面薄弱,思想政治教育同网络文化建设又不能很好地结合,因此,难以满足新形势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同时,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需要网络技术人员能够跟上技术的发展,而高校校园网络建设技术队伍缺少常态的专业技能指导培训,使得网络技术人员难以及时地掌握新技术、新应用,导致网络文化建设不能跟进。

4.缺少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指导。

由于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鉴别能力有限,加上高校缺少相关的规范指引,缺少对学生常规的网络相关技术和道德的教育和引导,网络的虚拟性、多元性使得大学生的思想受到冲击,在网络上也会出现“无道德”的现象。

三、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占领网络思想文化宣传阵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有力的思想武器,指引着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发展和价值导向,甄别着校园网络文化的善与恶、美与丑。当前,思想、文化竞争日趋激烈,要占领网络思想文化宣传阵地,一定要不断转变落后的网络文化建设理念和模式,在多元化的思想和文化的碰撞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二)丰富形式和内容,发挥校园网络文化实效功能。

在网络文化建设中,把网络作为与学生交流和育人的重要平台,掌握大学生上网规律,运用理论知识和现代技术手段,积极整合优质资源,与时俱进,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相结合,优化育人环境,吸引学生,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兴趣和满意度。在校园网络建设过程中,教师是建设者,同时,学生也应是重要的参与者,要让师生形成协同学习、互动交流的模式,不断增强大学生在网络中的主体性。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打造思想引导网络平台、多样文化交流网络平台、多彩活动网络平台、便捷服务管理网络平台等。

(三)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保障高质量、深层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思想觉悟高、专业技能强、视野开阔的专职师资队伍是建设好校园文化网络的人才保障。因此,德才兼备的专职“网络政工”必不可少,定期、系统地对专职师资队伍进行理论和专业技术培训,提升其思想和网络意识,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掌握社会动态,提高专业技能,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四)加强网络教育指导,提升学生网络素养。

利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校园网络各种平台,进行网络使用、网络素养、网络道德的教育指导,强化学生主流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理性地认知网络的两面性,提高鉴别能力。将传统和现代宣传方式相结合,充分利用校报、宣传栏、微信、微博等渠道加强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构建“学校心理中心、学院辅导员、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网络心理危机干预体系,针对学生易出现的网络心理问题,进行防范和干预,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情况篇3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道德建设;途径与方法

[作者简介]伍志燕,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贵州贵阳55000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1-0153-03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记载:截至201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其中学生在整体网民中占30.7%,而在学生网民中,大学生群体占23.3%。为了准确把握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道德现状、问题及成因,并为之提供有效对策,本研究对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阳医学院、贵州民族学院、贵州财经学院及贵阳师范学院等六所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90份,有效回收率为98.3%。

一、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道德现状

据调查所知,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道德主流是好的,58.6%的群体成员思想呈现出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态势,与社会其他青年网络群体相比更注重文明健康的网络道德和网络评价。然而,鉴于网络信息的复杂多样、高校德育和管理的缺失及大学生自身因素,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也在不断地向不良方面转化。

(一) 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社会责任感淡薄。在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中,认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占18.2%,认为“人生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幸福和快乐”的占9.97%;在“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时,26.6%的学生选择了“视具体情况而定”。在BBS论坛发帖中发现,47.8%的大学生表示“偶尔会”参与诸如与国家、民族和大学生利益息息相关的热点讨论,而25.5%的同学表示“只是看看别人讨论而不愿亲自参与”。问及“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对国家民族和个人利益是否有影响”时,7.6%的大学生认为“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国家、民族利益无关紧要”,甚至3.7%的大学生对为人民服务思想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集体主义精神提出了怀疑和否定。

(二) 道德沉沦、诚信乏力,网络文明素质令人担忧。在596名调查对象中,80.5%的大学生在网络注册时使用了虚假信息,其中使用“个性化的名字”的占29.7%,“伪造身份、地位、经济状况”的占20.6%。“成员自我表白作虚假陈述”的占16.5%,“上传虚假相片”的占13.4%。问及“经历过何种网络行为”时,从事“黑客型行为”的占6.6%、“暴力型行为”的占17.9%、“型行为”的占3.3%、“身份伪装型行为”的占69.5%。通过对“浏览情况”的调查,选择“经常”的占3.5%,“偶尔”的高达33.4%。在问及“浏览论坛博客的动机”时,选择“满足参与感”的占23.9%,“发泄情绪或情感”的占24.8%,“打击他人,报复社会”的占14.5%。至于大学生,“完全赞同”的占10.4%,“比较赞同”的占15.4%,“无所谓”的占12.3%。

(三) 心理扭曲变态、人格障碍,导致行为失常。在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中,“网络聊天上瘾”的占26.5%、“网络游戏上瘾”的占24.9%、“网上娱乐上瘾”的占17.6%,其中在三种上瘾情况中,选择“过去曾经上瘾,现在已不上瘾”的占6.5%,“过去不上瘾,现在正在上瘾”的占24.7%,“过去和现在一直上瘾”的占3.8%。在网络游戏中,问及“是否侮辱他人”,选择“经常”的占6.1%,“偶尔”的占29.8%;“是否攻击他人”,选择“经常”的占10.1%,“偶尔”的占33.5%;在网络游戏中,为了胜利可能作出的举动中,“毫不犹豫地伤害他人”的占25.4%,“有内疚感,但还是会伤害他人”的占31.9%,而选择“宁可失败,也绝不伤害他人”的只占20%。此外,大学生网络群体成员中因上网出现“睡眠不足,精神不振”的占42.1%,“觉得凡事越来越没劲”的占27.3%,“不愿进行人际交往”的占11.9%,“想模拟游戏中的情节”的占25.5%,“身体健康日趋下降”的占23,6%,“越来越沉默寡言”的占13.5%,“对前途日益悲观失望”的占13%。

(四) 人际关系冷漠。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在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中,问及“与网友现实接触情况”时,选择“从不”的占61.6%,“偶尔”的占27.3%,而“经常”的仅11.1%。问及“您与网友交往的目的”,选择“排除寂寞,寻找感情寄托”的占49.5%、“志趣相投”的占27.8%、“消遣娱乐”的占12.1%、“获得支持和帮助”的占10.6%;“您与网友相处,最重要的是……”选择“相互利用,互利双赢”的占37.8%、“尔虞我诈,损人利己”的占18.4%,而“以诚相待,互为尊重”的仅占29.7%。此外,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族”的“现实人际关系”调查:“不愿与现实中人进行人际交往”的占42.4%,“无所谓”的占16.8%;在问及“因为上网而减少日常的社交活动,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少吗”,回答“是”的占42.9%。

二、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道德现状形成的原因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部分成员思想道德缺失必须予以重视,究其原因如下:

(一) 网络黄毒信息的泛滥。首先,“黄色信息”网络“泛黄”现象尤其严重。据统计,互联网上有几十万种资料,查阅人次600万以上,网络上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其次,“黑色信息”沉渣泛起,它是一些反科学、伪科学的信息。如“”组织多次在互联网上大肆传播一些歪理邪说,从精神上毒害广大大学生网民。最后,“灰色文化信息”快速蔓延。据互联网学会(Internet Society)的统计,目前互联网上8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信息,法语和中文加起来约占10%,其他众多语种加起来大概不到8%。在形形的西方文化产品广为传播的同时,价值观念也将随之传播。由于大学生阅历浅,好奇心强,求知欲望,接受新事物快,极易受到“西化”影响,这显然是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部分成员道德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 高校德育和管理工作的滞后性。目前高

校德育工作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教育手段落后、教育力度不够等弊端,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道德建设。尤为重要的是,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自由性、共享性、交互性等特点,使得高校德育工作者根本不可能对网络内容加以选择和控制,对信息的掌握也失去了优势。数据显示,在“如何看待网上聊天”的问题上,35.2%的大学生认为还可以,25.3%的大学生认为很有意思,23.5%的大学生认为非常好,而只有16%的大学生认为“视聊天内容而定”;至于上网聊天的原因,54,7%的大学生认为“网上说话可以比较放得开,而现实中太无奈”,35.1%的大学生认为“网上更有浪漫的感觉”,20.8%的大学生寄希望于“在网上找到知音”。以上数据表面上看不出太多的问题,然而,大学生们究竟与何人聊天、聊什么内容、内容是否健康等问题值得深思。

(三)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自身因素。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以一个个ID的形式存在,网络群体中的“人”仅仅是符号的化身,无法确认个体的真实身份,网络用户只要随便填写一下E―mail、IRC或BBS的注册表或者登记表,就可以获得一个相应的身份,并以这个身份进入这一群体,所以群体内部成员仅仅是一种“情感人一情感人”的关系,而且也仅仅是一种“机械团结”的关系,这种群体具有高度的虚拟性和隐匿性以及成员结构的复杂性和异质性。这样会导致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乃至同一类型的不同群体成员,都承载不同类型的文化,网络群体内部相似相异的思想观点和意识形态都可能同时存在。由于群体成员的心理相容性,允许成员传播有害信息,群体其他成员可能疏于防范,甚至进而无原则地赞同和仿效等,这将会直接影响到群体内部成员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三、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积极探索适合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特点的途径及方法,是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成效的必然要求。

(一) 加强网络信息管理。确保网络安全运行。网络管理部门、高校及网吧主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生活区的网吧、校园网等的网络管理。具体说:首先,加强各个网吧、机房、宿舍的网络管理,强化对上网人员的管理、监督和教育,严格执行“先备案,后接入”的工作流程,与用户签订《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表》和《互联网入网责任书》,建立客户信息台账。其次,进行网络实时监控,建立口地址的使用情况台账,对专线接入用户由专人定时监控,建立信息汇报制度,实行每日及时通报网络实时情况,确保网络日志服务器的安全运行和数据完整。最后,要普及师生的网络安全防卫知识,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对于经常上网的大学生“网络族”要进行专门走访,调查用户的使用情况,列出走访计划,重点对象实行专人包保,倡导文明上网。

(二) 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网络法制、道德及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管理和教育中,高校要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进行网络法制、道德及心理健康教育。具体说,首先,积极开辟网络渠道和空间,适时开放BBS、新闻跟帖、聊天社区等版块,并且在相关栏目上增加网络道德、法规、心理咨询等专题和案例,加强和大学生的心理沟通与交流,对于大学生在网上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回答和解决。其次,通过组织专题讨论会、辩论赛、专题报告会、讲座、主题班会等各种活动,增强大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判断和选择信息的能力。最后,通过班组织、党团支部、学生社团等组织一些喜闻乐见的教育实践活动,树立榜样、倡导网络文明,号召广大学生以实际行动来影响和带动周围同学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不文明的网上信息,以正面引导的方式,形成网络道德和文明上网的风气。

(三) 加强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队伍建设,形成良好的“群体网德”。网络群体队伍建设是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具体说:其一,积极引导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尽量避免其消极作用。对于承载着社会主流文化的群体,应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发挥它的优势,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对于传递反文化的群体,要以强化德育为核心,扬清去浊,促使其不断向好的方面转化。其二,完善网络群体内部的行为准则,使其趋向于社会规范。网络管理者应积极帮助大学生网络群体成员制定一些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使其有章可循,以防偏颇现象出现;一旦群体内部非制度化的行为准则与社会行为规范相冲突,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引导群体成员摆正个体、群体和社会的关系,从而促使其理性地作出价值选择。其三,加强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核心人物的重点教育,引导积极诱众。对于承载主流文化的群体的核心人物应进行重点培植,使之在领导好本群体的同时,成为其他网络群体的好帮手;对承载反动文化的群体的核心人物也不应采取“杀一做百”的措施,而应以说服、说理的形式加以引导和教育,努力促使其带动其他成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综上所述,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道德建设要顺应时代变化,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防堵相结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方能实现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人格的塑造,完成完整意义上“人”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二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tech.省略/i/2009―05―15/21553097536.shtml,2009-05-15.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情况篇4

一、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的必要性

对新媒体快速发展形式下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进行深入地探究,其意义主要体现在:首先,可以尽量避免网络中不健康因素对大学生的危害,引导大学生合理正确地运用网络,引导网络文化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其次,有利于学校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便于学校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便于学习资源的共享及教学改革的推进。再次,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对丰富校园文化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伴随着网络文化建设的推进,高校文化建设将呈现进一步多元化的局面,而在自由、包容的现代高校中,这种多元化是必要的。

只有认清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任务及策略等问题,才能促进网络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在新媒体的视野中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无疑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一)网络文化的积极影响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通过网络可以点击网上教学视频,进行课堂外的学习;可以与任课老师进行在线交流;通过电子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专业文献和资料,更快捷地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激发学习兴趣。

网络文化的主体性有利于形成和发挥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网络文化的平等性、虚拟性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完善。网络交往的平等性为大学生的个性张扬创造了机会,任何人在网上都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真实的一面,很多大学生从网络交往中加深了对自我的认识,有了更成熟的自我评价。网络社会从大学生的自身出发,满足了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

首先,网络弱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网络的开放性与自由性固然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但也带来了无政府主义的放任自流。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直接导致大学生道德意识的混乱,以为自己在网上可以为所欲为而不用承担任何责任。部分大学生受压抑的个性释放出来,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忘乎所以,而在网络繁荣背后,出现的却是侵犯隐私、散布有害信息、猎艳、恶意人身攻击等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东西。

其次,网络冲击大学生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是正向的,但网络的出现使得大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更为广泛。这样一来,教育者在传播信息中的权威地位被打破了。此外,东西方价值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碰撞和冲突更加直接,动摇既有的信仰追求和行为准则,造成精神困惑和价值标准混乱。

再次,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面对面交流这种传统人际交往形式的作用,造成了人际交往虚拟化、现实关系疏离化的倾向。而交互模式的改变,也容易使一些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产生排斥感,导致孤僻、冷漠、情感缺失,进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产生不和谐因素。

三、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措施

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对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建设好集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设计优美、信息丰富、功能完备的主流网站。传统的校园网主页及引导舆论的网页存在内容单调、更新慢、无法互动、趣味性低等弊端,往往被大学生们视之为高大上冷而敬而远之。鉴于此,我们要精心设计网页,恰当设置栏目,力争界面优美,对学生有吸引力;要开设社会热点重点问题栏目,如教育改革问题、医疗改革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引导师生员工正确把握社会热点重点问题,探讨解决的对策。要建设好校内各教学单位、各管理部门二级网站,加大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力度,使学生更加了解学校历史沿革、教学科研情况、招生就业信息、文化活动信息、管理服务情况等,增强师生员工对学校的认同感。要加强主流网站内容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新闻宣传形式中,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充分发挥校园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的舆论引领作用。

其次,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内容,还要将规范学生网络行为的要求写入校规校纪,以此规范学生网络行为。校园网络上可开设道德论坛,使道德教育变得生动形象,贴近大学生生活。高校应利用网络自身的图文和语音功能,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大学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使大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远离网络中的低级趣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和追求,不把精力和时间浪费在网上;加强基础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养,使其做到文明上网;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使大学生拥护党的方针政策,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等等。

再次,要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领导体制,完善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组织职能、监督职能、引导职能、规范职能和惩戒职能,打造一支集网络宣传、舆论引导、网络监管于一体的校园网络工作队伍;建立网络道德教育进课堂制度,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个人的网络行为不仅要合法,也要符合伦理道德,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建立大学生网络行为管理与指导机制,强化院校规章制度,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方式;建立校园网络文化工作者专业培训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监督机制。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情况篇5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开展网络文明建设活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和总书记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讲话精神,紧密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坚持发展与治理相结合,充分发挥会员单位及其他从业机构的积极作用,引导正面网络舆论,开发优质网络信息资源,传播先进网络文化,完善互联网行业自律机制,进一步清除网络违法不良和垃圾电子信息,建设阳光绿色网络文化,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

二、工作任务

1、继续推进“绿色网络文化产品”征集和推介活动

依托“绿色网络联盟”,继续推进“绿色网络文化产品”征集和推介活动,成熟一批推荐一批,在全国范围内加大活动宣传力度,由相关企业自愿参加,按照评价标准严格评审,切实推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尤其是适合青少年的绿色网络文化产品、精品业务和绿色网站,促进青少年健康上网。

2、积极开展互联网行业信用等级评价工作

筹备设立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企业信用等级评价中心”,建立并完善互联网行业信用评价体系,积极开展互联网行业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引导会员企业及行业相关企业诚信经营、健全信用管理制度,提高行业信用水平和企业信用风险防范能力,推动行业自律,保障行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互联网行业发挥重要作用,推进我国互联网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3、积极稳妥,鼓励网络实名制

选取若干个影响较大、自律基础较好的互联网企业作为试点,从版主、吧主等的实名备案入手,探索博客实名制,积累试点经验,总结业界对网络实名制的意见和建议,积极、稳妥、有效地鼓励开展网络实名制,探索和完善网络治理有效机制,促进互联网和谐发展。

4、大力推动网络论坛行业自律

积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互联网企业研究网络论坛服务管理,探索网络论坛行业自律,强化网络论坛版主责任,加强对论坛内容的引导、监督和管理,促进网络论坛服务健康向上发展。

5、深入开展文明办网自查自纠活动

继续组织会员单位和各省互联网协会会员单位深入开展2008年度文明办网自查自纠活动,自觉清除违法和不良网络信息,尤其是色情信息,加强正面宣传,维护网络文明,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并结合活动开展情况,继续组织2008年度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贡献奖评选工作,弘扬正气,发挥正面引导作用。

6、治理网络色情信息

积极配合公安部、信息产业部等部委联合开展的依法打击网络色情专项行动,积极引导会员单位文明自律,坚决抵制网络色情信息,反对为网络色情信息提供传播平台,并加强对网站的自觉监督检查,落实“发现-监督-举报”的有害信息举报机制,督促互联网从业单位进一步提高责任意识,努力遏制网上低俗之风。

7、抵制低级庸俗网络广告

要求和引导会员单位及其他从业单位增强社会责任和公德意识,规范自身经营行为,反对唯利是图,坚决抵制庸俗低级的网络广告,遏制大肆宣扬不良内容的成人类非法广告、假药以及其他违禁物品向网络蔓延的趋势,净化网络空间,维护网络市场秩序。

8、持久开展违法和不良网络信息的举报受理工作

继续深入持久开展违法和不良网络信息的举报受理工作,进一步鼓励公众举报,不断完善举报信息处理机制和平台,规范举报受理及处置流程,提高举报信息的处理效率,并加强协查工作,督促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的单位及时处理问题,大力扫除低级庸俗网络信息,有效遏制违法和不良信息内容的传播。

9、全面开展反垃圾电子信息工作

组建和完善12321网络不良和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建立全方位多功能的举报受理和应用平台,扎实做好各种垃圾电子信息的举报受理工作。深化建设反垃圾邮件综合处理平台,推介发展白名单体系,开展黑名单数据深度分析,将综合处理平台推向国际。继续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开展垃圾电子信息相关法规的基础调研工作。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反垃圾电子信息的国际合作渠道。

三、组织实施

中国互联网协会组织各会员单位积极参与系列活动,并统一组织各项活动的落实,包括活动的整体决策、督促和指导,保障各项活动的顺利、有序进行,并广泛开展宣传动员,掀起网络文明建设的新一轮热潮;各工作委员会、各省级互联网协会应结合本单位、本地网络文明建设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工作计划,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广泛组织会员单位积极参与系列活动,并及时向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处交流工作进展及经验。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情况篇6

一、总体要求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省行政程序规定》的要求,统筹基层党建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依托县政府门户网站,形成县、乡镇(含街道办事处,下同)子站、村网页三级联网的农村信息网络体系,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年的工作任务是完成乡、镇、镇、乡四个乡镇农村网络平台建设。2011年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推广至其他乡镇。

二、基本功能

(一)政府信息公开和查询功能。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公开各类政府信息。坚持为民服务的宗旨,贴近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提供政策法规、科技咨询、生产经营、致富就业、文化生活等各类信息的收集、和查询等综合信息服务;整合现有各类信息资源,实现县、乡、村三级政府信息资源共享。

(二)民意收集反馈功能。注重民情民意收集,做好日常收集记录,定期梳理汇总并向乡镇报告,遇到紧急或特别重大事项时,应及时上报。对于公众反映的问题,信息员能够解答或通过其他部门能够解答的,应及时解答;不能解答的,应将问题及时移送乡镇信息联络站,由联络站移送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应在十个工作日予以解答。

(三)政务服务功能。通过农村网络平台,将县、乡两级政务服务中心功能延伸至村。通过发送县、乡两级政务服务办事指南,方便公众了解各项办事流程和办理手续,有条件的地方,可逐步推行农村电子政务管理。

(四)村务公开功能。各村应在做好现有村务上墙公布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在村网页上建立村务公开栏,实现村务上网公布,切实方便群众知悉农村财务、村民自治事务、农村组织协助政府处理行政事务的有关情况。

三、工作内容

(一)健全组织机构。

1、各乡镇成立信息联络站,联络站设在乡镇党政办,明确负责人,配备信息员,负责该项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指导和督促工作;

2、各科局明确负责人,配备信息员,负责本单位的信息工作;

3、各村建立信息服务点,明确负责人,选拔信息员,负责农村网络平台的管理和运行;

4、组建以科局信息员、乡镇信息员、村信息员为成员的队伍,通过建立联系平台(如QQ网络群),加强联系和协调。

(二)整合平台建设资源。农村网络平台与现有的基层党建远程教育系统进行资源整合,设立农村网络平台综合服务点,并具备以下“三个一”的基本条件:

1、一处固定场所:村信息服务点设在村部,与远程教育办公场所合并,结合现有条件,配备信息公告栏,按时收集《政府公报》和《今日星沙》、政务服务指南和相关文件,方便村民查询,并配备查询登记簿;

2:一套信息设备:有条件的村信息服务点,可以配备计算机、电话、打印机,接入互联网,并具备相应的互联网安全技术措施;

3、一名信息员:村信息服务点确定1名信息员。

(三)加强队伍建设。各乡镇、科局要推举业务骨干为信息员;大学生村官是农村信息员的重要主体。各信息员应具备下列条件:

1、学习宣传党和政府在农村的方针政策,遵纪守法,恪守社会道德规范,讲求诚信;

2、热情为群众服务,自觉履行信息员的责任、义务,积极收集、分析和信息;

3、具有专科以上文化水平,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文字编辑能力,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互联网应用与操作基本技能和农业科技、市场、政策知识,达到“会操作、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四会”要求。

(四)建立管理制度。

1、宣传培训制度。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争取公众的普遍认同和热心参与,引导公众运用本平台了解、查询、利用各类信息,积极参与政府管理;加强对信息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

2、联络指导制度。各乡镇、科局信息员和农村信息员要加强联系,准确把握及时更新信息,形成“进村入户”的服务队伍,及时传播信息;同时,县法制办加强与各乡镇信息员、农村信息员的联络,及时掌握农村网络平台建设的情况和存在问题,加强指导。

3、汇报、建档制度。农村信息员负责信息查询、民意收集反馈、村务公开等相关信息的登记记录,记录内容应客观、真实和详细,包括时间、具体事项、承办人和对公众提出意见的答复、处理结果等。该记录应当整理归档保存。上述记录应每月五日前向乡(镇)信息公开联络站汇报。乡(镇)信息公开联络站汇总后每月十日前报县政府办。

4、考评制度。乡镇政府要将农村网络平台建设工作纳入对村的年度考核;同时纳入对大学生村官的年度考核。县人民政府对在农村网络平台建设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各试点乡镇政府、各科局要从建设开放型政府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建立开放型政府农村网络平台建设的重大意义,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工作目标、内容和措施,加强指导,狠抓落实。

(二)明确工作责任。各试点乡镇政府、各科局要切实抓好本单位的信息审查、公开工作,全面、及时、准确公开相关信息;建立和完善群众意见收集、处理、反馈机制,形成行政一把手负总责、有专人具体负责的责任机制。

县政府办: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负总责,要加强信息公开工作的推进、指导、协调、监督;负责信息员的组织、管理工作;负责将《政府公报》按期发送到乡镇,督促乡镇负责分发到农村信息服务点。

县法制办:具体落实农村网络平台建设指导工作,研究农村网络平台建设中的新情况,提出解决和完善方案。

县公安局:加强网络安全维护、监督工作。

县政务服务中心:落实政务服务延伸到村工作,在条件成熟的村推行电子政务;于8月30日之前将服务指南、服务手册发送到农村信息公开点,并负责及时更新。

县信息中心:为网站、网页的建设、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及时协助信息员对网站、网页进行更新;对信息员进行业务培训;于9月15日之前制作村网页模块并免费推广到村。

县民政局:负责指导村务公开和农村网络平台的整合工作。

县电信局:加快全县网络建设,加强网络维护,确保网络延伸到村,保证网络通畅。

各村于8月15日前明确信息工作负责人和信息员,并报乡镇人民政府;于9月15日之前确定并完善信息服务点。

各乡镇、各科局于8月15日前充实完善本单位网站,并将信息工作负责人和信息员名单报县政府办。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情况篇7

一、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的重要性、总体要求和原则

充分认识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近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决策部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大

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网吧经营秩序得到有效规范,网络色情等违法有害信息蔓延势头得到遏制,荧屏声频明显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大为改观。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网络色情等违法有害信息问题仍然存在,“黑网吧”屡禁不止,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现象时有发生,少数文化产品存在低俗媚俗倾向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对于确保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质,创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从对社会、家庭和广大未成年人切实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巩固已有成果,加大工作力度,创新方法手段,务求取得实效。

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持久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和网络色情等违法有害信息专项整治,大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大力净化网吧、网络、出版物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坚决遏制色情等违法有害信息的传播,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和氛围。

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之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坚持依法管理、综合治理,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坚持属地管理、守土有责,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正确处理发展与管理的关系,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断满足未成年人精神文化需求。

二、加大网吧管理力度

严格控制网吧总量。坚持严控总量、调整存量、优化结构,着力提升网吧服务水平和行业形象,把网吧建设成为传播文明的窗口。县文体局要严把审核关,会同公安、工商、电信等管理部门对市场混乱、监管不力、群众反映强烈地区的网吧进行集中整治,务求取得明显成效。

切实采取有力措施防止色情等违法有害信息在网吧传播。要求所有网吧都要抓紧实施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和经营管理技术措施,用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坚决堵住色情等违法有害信息在网吧的传播。县文体局要依法坚决打击利用网吧制作、下载、复制、、传播色情等违法有害信息的行为。严格执法,强化日常管理,着力整治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行为。落实网吧社会监督制度,设立专门的网吧监督员,随时发现并制止色情等违法有害信息在网吧出现,及时制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县关工委要在“五老”人员中招募志愿者,并向他们颁发聘书,对网吧实行社会监督。县财政对网吧监督员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坚决取缔“黑网吧”。工商、文体、公安等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分工,在县委政府领导下,积极主动,及时查处“黑网吧”;对查处不力的,要追究主管部门的责任。县文体局要加大检查力度,要将检查中发现的“黑网吧”及时书面通报工商部门,由工商部门或由工商部门会同公安部门予以取缔。电信、移动、联通、铁通、广电网络等管理部门要及时终止“黑网吧”互联网接入服务;对违法情节严重的“黑网吧”业主,要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着力优化网络环境

加强网络基础管理。电信、移动、联通、铁通、广电网络等管理部门要抓紧完善全国统一的网站登记备案数据库、域名数据库和ip地址数据库,为监管部门查处违法有害信息提供技术支持;县文体局要按照“谁审批、谁管理、谁负责”的要求,推进上网实名制和出示身份证上网制度。

严厉打击网络色情活动。始终保持对互联网和移动多媒体上色情等违法有害信息的高压态势,定期开展全县性的网络色情专项整治行动,做到及时查处、严厉打击。广电局要抓好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切实落实信息审查、播出管理、记录留存和违法有害信息的发现、防范、报告措施;信息产业办、电信管理部门要会同文化、广电、出版印刷部门加强网络监管,并定期开展互联网接入服务市场治理,检查托管主机和虚拟空间服务单位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和相关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检查色情等违法有害信息发现、停止传输、留存记录等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查处安全管理责任不落实、违法有害信息频发的网站。

及时清除和关闭低俗媚俗、格调低下的网上信息垃圾和相关网站。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推动文明办网,定期对文明办网情况进行检查,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的作用,从行业自律的角度推动文明办网。成立互联网协会,组织精干懂行的志愿者队伍,对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情况进行监督,及时清除互联网上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不良信息。县文体局要通过资质年检、诫勉谈话、停业整顿、吊销执照等行政手段加大对各类网吧传播低俗媚俗内容的管理力度。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的发放,要及时加强对手机视频的管理,严防有害信息通过手机传播。

大力整治不良广告。宣传、工商、建设、印刷出版、广电部门要严把广告刊播关,凡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广告一律不得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上刊播。工商部门要依法查处各类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不良广告。

四、进一步整治出版物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

及时查处有损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不良出版物。文化部门要加大对涉及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出版物的审查力度,防止不良出版物流入市场。

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严格禁止在中小学校周围开办电子游艺室、歌舞厅等娱乐场所。严格执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和有关规定,禁止在中小学校周围200米以内开办网吧和设立站点,禁止在中小学校周围600米以内设立专营场所。各有关部门在审批这类项目时要严格把关,教育、公安、文体、工商部门要定期组织开展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严厉打击教唆胁迫、引诱指使未成年人从事各种不良文化活动进行牟利的不法行为。

五、努力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加强未成年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推介。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要坚持重在建设。宣传、广电、文化等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少儿文艺出版精品工程,大力组织创作生产优秀少儿歌曲、出版物等。加强对少儿文艺和科普作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加大政策激励力度,重点鼓励县内作家、艺术人才、科技人才创作出版更多为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益德益智的精品力作,丰富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

推进未成年人活动阵地建设。坚持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充分发挥其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校外活动场所要坚持公益性原则,全县已被各级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律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要加大对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的扶持力度,丰富未成年人课外生活,努力满足广大未成年人活动的需要。

大力办好少儿节目。县电视台要适时制作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公益广告和宣传栏目,转播好各级电台电视台制作的少儿节目,把少儿节目办得更加丰富多彩。

六、切实加强对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做好这项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把本地本部门的事情管好;切实加强组织协调,进一步健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形成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紧密配合、相互协作,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县文明办主要负责与各有关部门的组织协调;县委政府外宣办主要负责对县内网站进行定期查看,同时也兼查县外网站,并将传播违法有害信息的网站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对其依法制止或关闭;教育局主要负责学校道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管理;公安局主要负责打击网络、手机色情等网上违法犯罪活动和互联网安全监督管理;信息产业办主要负责互联网、手机行业管理;文体局主要负责对网吧、网络游戏、网络音乐、动漫以及出版物市场书刊等的监管;工商局主要负责对文化市场主体资格的监管;广电局主要负责转播中央、省市影视节目、未成年人公益广告节目制作生产、播出播放监管;团县委主要负责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有关工作;县妇联主要负责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工作;关工委主要负责组织“五老”人员做好关心教育下一代工作。县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督促检查有关精神贯彻落实情况和各单位履职情况,组织协调专项整治行动。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做好有关工作。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情况篇8

【关键词】网络内容 建设 管理

一、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

一要提高对网络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认识是行动的前提,只有充分认识网络文化的重要性,才能增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自觉性。二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群众热切期盼能在更高层次上和更广范围内满足精神需求。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不但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同时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积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三要大兴网络文明之风,大力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健全网络道德规范,引导网络从业人员和广大网民增强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风。

二、加强网络社会管理

一是加快推进网络立法。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必须将法律、法规覆盖到网络所到之处,涉及网络运行的全过程。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司法解释,但是,具体实施中仍然存在着不完善、不配套的问题,突出的表现是:立法层次低,部门规章多,缺少上位法,现有法律资源的网上延伸不够,网络立法还不能适应网络发展形势的需要,针对我国目前网络的发展情况,亟待加快推进网络立法。

二是理顺网络管理体制,形成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网络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涉及部门多,单靠任何一个部门是很难管好的。要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管理部门互动机制,在上级机关指导下,按登记和备案机构所在地进行属地化管理;建立健全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与网络文化行业主管部门、安全监管部门的协同配合机制,完善工作流程,落实封堵删除有害信息、清查网上泄密、查处网上传播色情等违法犯罪行为的行政管理责任;建立健全网上舆论引导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网上舆情研判报送机制;建立健全网上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

三是增强行业自律意识。作为互联网行业的相关方,基础网络运营商、网络服务提供商与网民对推动网络的健康有序发展都负有重要的责任,要认真落实自律公约,建立有效的有害信息发现机制、监督机制和处置机制,自觉对网上信息内容进行监管

四是加强对网络的行政监管。行政监管是法律手段和道德约束之外的一个手段,尤其是当法律还不完善和完备、道德约束乏力的情况下,行政监管的作用和成效就显而易见。要在网络上设立“报警岗亭”和“虚拟警察”,接受群众举报,并建立网上接受举报、网下迅速处置的工作机制;建立网络信誉等级评价体系,分类分层定位管理,定期评估、定期公布;探索建立网络从业人员资质认证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执业约束;大力推行网站备案制,实行上网实名登记制和开设博客、播客、论坛版主等实名登记或注册制;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加快建立违法违规记录制度,对严重违法违规者实行行业禁入;进一步完善网站绩效考核评价标准和网上阅评机制;明确互联网新业务的许可审批,完善监管措施,规范服务行为;实行网吧年检制;根据形势不断开展打击网上各种违法行为的专项整治行动。

三、进一步提高网上舆论引导水平

如何有效掌控网上舆论,如何应对网上热点话题,如何处置网上突发事件,做好对社会思潮、社会热点以及各种文化现象的引导,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网络舆论热点的引导,必须主动及时,主动出击、主动引导,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力争在第一时间信息,敢于正面回答网民疑问,切实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话语权;必须实事求是,在披露信息时尽可能真实准确;必须统一权威,由权威机构在权威媒体上权威信息,统一口径,以正视听;必须分级管理,坚持守土有责,不把矛盾简单上交;必须协同互动,在统一指挥协调下,相关部门各尽其责;必须源流并重,把网上引导与网下解决根源性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对涉及民生利益的热点问题主动开展舆论引导;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力求做到“尽早讲”、“准确讲”、“持续讲”,保持信息渠道畅通;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思想引导,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态度,冷静观察、辩证分析、区别对待、审时度势、正确把握、妥善应对。

上一篇:校园暴力出现的原因范文 下一篇:当前的医疗卫生现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