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出现的原因范文

时间:2023-12-16 15:24:21

校园暴力出现的原因

校园暴力出现的原因篇1

保障校园安全是学校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能安心学习和生活的基本保障。但由于社会因素和学校管理的缺位,中小学校园中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现象屡屡发生,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学校在管理中应该把保障校园安全放在首位,建立起政府、学校和家长相互配合的三位一体的校园安全防护体系,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安全教育,让校园远离欺凌与暴力,保证学生的身心安全和健康成长。

关键词

校园安全 学生 欺凌与暴力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其应该是一块净土。可近几年在中小学校园中不断发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影响。有关部门的调查资料显示,校园欺凌与暴力事件中带凶器的占46%,造成伤害的占32%,有许多校园暴力导致学生失去了生命。其中农村中小学的寄宿学生,有相当大的比例被欺凌和遭受过暴力伤害,特别是弱势群体中的留守儿童被欺凌的最多,欺负人的学生也最多。每月遭受两次以上欺凌的学生占28%,欺负过别人的学生至少占19%。校园欺凌和暴力在伤害的地点、形式和危害性上都具有新的特点。

一、校园欺凌和暴力伤害的新特点

1.团伙性

校园侵害的团伙性是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最大特点。中小学学生会因为兴趣和爱好不同形成许多非正式群体,有的还因为居住区域而形成团伙。他们之间会因为对问题的看法不同而产生纷争,相互之间会对对方群体的少数成员实施欺凌甚至暴力。有一个学校的五年级学生中就有3个学生团伙。团伙之间经常发生暴力冲突,即使在团伙内部,身体强壮有力的学生也要求体力较弱的学生定期给他们零花钱,给少了会遭到辱骂,不给就会拳脚相加。

2.隐蔽性

校园暴力的隐蔽性主要是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平时并没有明显的表现,给老师的发现和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时候上午看他们在一起还好好的,可到了下午就打起来了。特别是校外不良人员的介入,平时根本没有办法预料发生暴力的时间和地点。

3.持续性

校园暴力的持续性也是校园侵害的重要特征。根据我们的了解,许多学生间的侵害并不是一次就结束,有的要持续一年甚至三年,还有的甚至到了毕业后还发生报复性的侵害。有的学生从一入学就被几个学生欺凌,尽管被欺凌的学生极力摆脱都不能有效,有的同学转学了,他们还跟随去新学校实施欺凌和暴力伤害。

4.残忍性

校外人员的参与使校园暴力呈现残忍性。校园暴力的残忍性也是最危险的一个特征。校外的不良少年在社会上养成了许多恶习,有的打仗不怕把事情闹大,他们心狠手辣,打人下手很重,由于他们实施校园暴力都是有准备、有凶器,所以常常是轻则造成伤害,重则导致死亡。

二、校园欺凌与暴力形成的主要原因

校园欺凌和暴力伤害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社会因素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有学校管理的不到位和老师管理不当等主观因素,还有学生自身性格方面的因素等。

1.客观上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是校园暴力出现的直接原因

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可社会上的媒体为了吸引观众,宣扬暴力、凶杀的影片和电视节目几乎成为电视、影片的主流。就连那些所谓的抗日影片都充满凶杀和暴力的血腥场面,学生面临的都是暴力的宣传。中小学生在心理上还不成熟,很容易因暴力宣传影响而产生暴力倾向。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因为他的父亲做小生意受到城管的处罚,于是心生报复的念头,他在作文中就写道:等我长大了,就号召我们班同学专门打城管队,把他们吊在树上打,拿皮带抽,直到他们爬不起来,看他们还敢猖狂不?血腥暴力的影视宣传,是学生形成暴力心理的重要因素。

2.主观上未成年人法律观念淡漠是校园暴力出现的重要原因

由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缺失导致未成年人法律观念淡漠。校园暴力事件有许多时候起因是社会上不良人员的介入。而造成校园不安定因素的社会不良人员却大多数是未成年人,由于他们没有达到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结果事件发生后没有受到必要的惩戒,以致于他们对挑战法律有恃无恐,对法律失去了畏惧感。浙江庆元四名初一男生将一名小学一年级男孩关在黑屋里殴打;广东汕尾一名初中女生被十名女生扒光衣服殴打,并被拍上传网络……据调查,施暴者都有多次对小学生实施暴力的前科,但最终都因为是未成年而没有承担刑事责任。

3.政府没有很好地担当起校园安全管理的责任

校园安全是社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校园安全负有重要的管理责任,但各级政府部门很少过问校园安全,在他们看来,学校安全是小问题,校长才是校园安全第一责任人,学校配合有关部门解决就可以了,无须政府出面解决,校园侵害是个别的小事情。

4.学校管理不到位

校园侵害中的侵害主体和受害主体绝大多数是学生。学校在校园安全管理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由于责任并不明确,对校园安全的防范和学生教育中缺乏明确的责任和有效的方法,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教育也没有及时到位,对个别有暴力倾向和性格扭曲的学生缺乏必要的防范和教育。

5.少数学生的心理扭曲

学生的心理扭曲和性格极端是校园欺凌和暴力形成的主要原因。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和父母过分溺爱,形成了骄横跋扈的性格。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缺失,从而造成任性、随意、放v,很容易被社会上不良青年拉拢、利用,参与校园暴力。留守儿童要么因为心理自卑被人欺负,要么一旦感觉自身利益受到了外界侵犯就立刻会采取一些极端行为来进行反击,其中包括通过伤害对方身体甚至性命来发泄自身的愤怒。

三、校园欺凌和暴力伤害的防范

校园安全是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没有安全,学校就谈不上发展,学生就谈不上健康成长。校园欺凌和暴力的屡屡发生极大地破坏了校园秩序,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校园欺凌和暴力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如校园安全立法的滞后、没有综合治理机制、家庭教育缺乏等都是重要原因,还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综合治理。但从学校管理上来看,校园安全防范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管理、对学生安全防范和教育不到位等则是关键原因。学校在校园安全建设中必须担当起主要责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建立起校园安全防范体系,保障校园安全。

1.建立政府、学校和家长委员会三位一体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

校园环境的治理和校园安全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仅仅靠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是没有办法做好的。长期以来,校园安全问题的责任一直没有厘清,一旦发生问题,公安、学校、家庭就会相互扯皮,相互推诿。建立学校参与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是保障校园安全的重要保障机制。

(1)健全校园安全风险防控的三位一体防范体系,建立由政府(公安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委员会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学校安全保障小组。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定期研究和解决校园安全问题。形成校园安全建设制度化、常态化,不是等出了问题才解决,而是研究和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为校园安全和学生的健康成长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安全网。

(2)学校成立校园安全保卫机构。根据国家规定,学校应该设置校园安全机构,配有专门的校园安全人员。但一般学校由于经费不足,只有临时的保卫人员,只负责大门的管理,并不负责学校内部的学生安全。要防范安全事故,就要有必要的安全管理机构和专职的校园安全专职保卫人员,不能让老师既教书又当保安。

(3)完善学校的监控网络。许多学校还没有监控系统,对学校校园的安全现状和安全隐患不能及时了解。有条件的学校应在事故多发地点安装监控,保证能在第一时间及时制止事故的发生和事态的扩大。

(4)配合家长委员会成立互动的现代信息网络系统。学校要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信息,相互配合做好学生的安全防护。

2.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疏导

学校在校园安全中最大的责任是教育与管理,保证学生都能有安全意识和团结意识。中小学生一般都缺乏自控力,容易冲动。同时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以我为中心,一旦受了委屈就会记在心里,也就容易出现欺凌和暴力冲突。许多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并不是没有预兆的,只是我们没有去留心观察,没有认真分析和研究,如果我们早点发现苗头就可以把暴力冲突扼杀在萌芽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对发现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早制止,及早化解,及早给予批评教育,避免小毛病变成大错误,甚至走向犯罪。同时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团结、友善、和谐、相互尊重的环境,防止孩子们受社会不良风气的浸染。

在学生教育与管理中要重视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正面疏导,及时纠正不良的心理问题,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加强团结,学会宽容。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在加强校园安全建设中,围绕“拒绝校园欺凌 争做文明学生”召开主题班会,开展“学生承诺:尊重同学,不辱骂、欺负同学,争做遵纪守法、文明礼仪好少年”活动。告诫学生要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要明法崇德、远离违法犯罪,做一名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学生。

3.加强对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心理防范

从调查访问的结果来看,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是校园安全中最不安全的因素,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关爱和父母的管理,最容易产生极端心理。留守儿童既是被欺凌和暴力侵害的对象,也是实施欺凌和暴力行为的主体。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心理倾向,及时发现、制止他们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习惯和行为,是保证校园安全的重要措施。

留守儿童尽管有爷爷奶奶的照顾,在经济上也有很好的物质条件,但长期父母关爱的缺失,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心理和放任自由的性格,在学习上不思进取,在生活上贪图享受,成为学习困难学生。他们在心理上自卑,在性格上孤僻,在行为上放任自流而成为学校暴力的主要因素。学校要建构安全校园,就须重视弱势群体的关爱和防范,对留守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学校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家校结合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提高他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提高那些有不良倾向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情绪控制能力。

防范校园欺凌和暴力是教育发展的头等大事,校园欺凌和暴力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让还没有开放的花朵早早凋谢。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校园暴力伤害的是孩子,也影到了国家的未来和教育的发展。建设平安校园,让校园远离欺凌和暴力,是政府管理的大事,更是学校管理的头等大事。学校应该担当起保障校园安全的责任,让校园平安,让学生快乐,让家长放心。

参考文献

[1] 杨岭,毕宪顺.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社会防治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

[2] 章恩友,陈胜.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心理学思考[J].中国教育,2016(11).

校园暴力出现的原因篇2

关键词:心理干预;校园暴力;心理问题

校园暴力是近些年校园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心理干预在校园暴力的管理和预防上能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洞察校园暴力学生的心理,从心理上建立校园暴力防范的长效机制,寻找预防的根本措施。

一、校园暴力的内涵

校园暴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中的,本校学生或者是校外人员对学生进行人身、财产或精神侵害;广义的校园暴力指在校园内发生的,由校内学生、校外人员、教师对学生进行人身、财产、精神侵害的行为。校园暴力是影响校园安全的重要问题,要想保证校园安全,就必须遏制校园暴力的发生。发生校园暴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原因是施暴者的心理长期受到压抑和扭曲,心中压力积怨已久,以这种暴力的方式寻求发泄,或寻求刺激。所以,对有暴力倾向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是预防校园暴力发生的重要方法。

二、校园暴力的心理原因

1.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感导致暴力

据笔者了解,校园暴力的施暴者一般是学习成绩不理想或家庭成员构成比较特殊(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父母常年在外的家庭)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他们没有父母的指导和关心,生活中遇到问题之后没有倾诉对象,导致问题越积越多。有很多学生的家长对成绩要求较高,但是这些学生由于受自身学习能力水平的限制,学习成绩并不理想,所以在学校被老师批评,在家中又被父母批评,学习上的挫折感让他们感到压抑和自卑,感觉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对学习丧失信心和兴趣,无处宣泄的他们转向外在暴力的实施来释放压抑,寻找心理。客观上来说,由于学习的时间少了,花在其他事情上的时间就多了,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早恋,有的则开始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校园暴力中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勒索敲诈,这种行为的出现与学生家庭经济原因有直接的关系。总之,这些生活和学习上的种种压力是学生参与校园暴力的一个重要动因。

2.盲目崇拜与模仿引发暴力

近年来,随着网络影视的发展,不少暴力的、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的影视作品等进入了学生的视野。通过报刊、图书、网络等媒体,青少年很容易接触到暴力场面。多年前的《古惑仔》给青少年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之广泛、之可怕,可以想见。现今网络上流行的各种暴力视频,这些画面,大人看着都觉得触目惊心,更何况是青少年,如果他们也效仿视频中学生的行为,那后果将不堪设想。笔者所在的学校中也发生过不少校园暴力事件。这些学生都普遍地受到暴力文化的侵染,都对暴力文化有一种盲目的崇拜感,认为暴力可以让他们“强大”,让人们都怕他们,因而盲目地进行模仿。

3.以暴制暴的攻击性本能触发

笔者在调查了解中发现,不少参与校园暴力的学生本来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他们因为不堪忍受暴力学生对他们长期的折磨与伤害,因此,有的学生自己拿着刀子进行“自卫”,有的则也拉起“帮派”进行反击而不是选择向老师和家长寻求帮助,有的则加入到施暴者队伍中去了。这些学生的心理中普遍都有“以暴制暴”的思想,这也是校园暴力心理的一种。

三、校园暴力心理干预方法

1.开展心理疏导

开展校园心理教育活动是及时发现和治疗学生心理问题的良好方法。一般情况下,对于那些有可能产生暴力行为实行的学生,教师要对其进行定期的谈心,了解学生最近的生活、交友、学习情况,如果发现问题,则要及时帮助其解决,帮助他们搞好人际关系。同时,要建立起相应的心理档案,方便为其制定比较完备的疏导方案。通过心理访谈等方式,可以及早地发现一些危险信号,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在心理干预过程中,学校、家庭、学生要相互合作和沟通,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要排除危险产生的可能。

重视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在重视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德育教育,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多活动,让学生在集体的关怀和合作中去锻炼与人相处的能力。加强心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避免学生因为小事而发生校园暴力。

2.对校园暴力进行心理防范

学校在处理校园暴力问题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要以化解矛盾为目的,不要因为处理方式过当而激化了矛盾。要重视校园暴力防范教育,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校园暴力,了解校园暴力的危害,并以书面形式进行警示教育,要让学生自己判断出校园暴力的危害。同时,要教会学生在遭遇校园暴力时以何种方式进行处理,是以暴制暴,还是忍气吞声,亦或是向老师、家长、警察寻求帮助。要教会他们应对技巧,在面对暴力时,保持冷静和机智,避免硬碰硬,要先设法躲过,然后再向家长、学校或警察报告,寻求帮助。

校园暴力的心理干预机制是预防和制止校园暴力的重要措施,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要重视以心理角度为突破点,减少校园暴力事件,提高校园安全。

参考文献:

[1]梅志罡,汤志超.中学校园暴力:社会化视角的透析[J].青年探索,2007(4):20-21.

[2]朱海荣.初中生暴力倾向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7(15):7-8.

校园暴力出现的原因篇3

【关键词】校园暴力;起因;对策研究

“校园暴力不仅仅是一个初始信号,更是一种社会病症的表象。”正如巴黎专题会议所述,部分案件的严重后果不仅反映出社会问题,也暴露法律的缺失与法制理念的落后。本文从校园暴力的定义与现状出发,探究校园暴力泛滥的多方成因,并着重分析法律规制的疑难之处,提出积极可行策略,旨在为呈现焦灼之态的校园暴力之解决献言献策。

一、校园暴力的概述

(一)定义

目前,国内学者基本认同广义上的校园暴力,指发生在校园及其周边的,通过暴力手段实施的,造成校内人员精神、肉体伤害或学校、师生财产损失的行为。关于校园暴力的几个争议点:1、“校园暴力”的界定:有学者认为,其认定不应以发生的地点为标准,而应注重行为人的“身份”,即“校园”一词强调的是参与者与学校之间的联系,而非空间状态,只要一类暴力行为的实施者或受害者为学生或教师,都可纳入校园暴力范围;2、校园暴力强调行为的“暴力”性,此处的“暴力”既指身体力量的使用,也指身体力量威胁下的精神、言语攻击。“暴力”的后果不一定必须达到法律介入的程度,只要在实际上形成了力量的对比、强弱的区分即为此处的“暴力”。同时,“暴力”行为在主观上有伤害的意图,偶尔、偶然、过失的伤害行为,我们也不将其列为校园暴力的范畴。

(二)校园暴力的国内外现状及特点分析

国家的地域与文化差异,导致了各个国家校园暴力的外在表现各有特点。

以美国为例,美国校园暴力犯罪一直趋向于力量压制,通过物理手段实施。其深层原因是“暴力文化”的蔓延。

在日本,日本是校园暴力后果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其严重的后果不来自身体攻击,而是一种精神的折磨,线索漫长而受害者深陷其中。

在中国,校园暴力十分“年轻”,2000年至今是其高发期,加之互联网的普及与使用,中国的校园暴力呈现出身体攻击、侵犯隐私与网络暴力融合的状况,殴打和虐待最为常见,其基本模式是多对一。“云秀暴力事件”“江西南昌女生被狂扇耳光事件”为其典型代表。

二、校园暴力的成因

校园暴力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行为,其形成是各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施暴者道德认知低下

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曾提出“道德认知”理论,将人的道德认知分为三个阶段(划分标准为年龄与智力),仅在最后的自治阶段,个体才能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并自觉遵守,在前两个阶段中,个体遵守规则仅是出于自我满足和对权威的尊重。这个理论合理解释了施暴者的“低龄化”与“差生特征”,道德认知尚不成熟者,如果缺乏引导与约束,容易因为追求自我而满足伤害他人。

(二)学校、家庭教育失误

首先,学校、家庭对校园暴力性质认识错误。在中国,校方、家长普遍把暴力行为视为可以用钱打发的小事,从未将其与犯罪挂钩。如“云秀暴力事件”中,受害者徐婷婷的父亲竟觉得女儿被打是可以私下解决的小事。其次,学校、家庭教育理念畸形,过分注重成绩,忽视学生心理发展。最后,不良家庭氛围树立了错误示范。

(三)社会变迁导致“失范”、“社会紧张”

处于改革开放巨变中的中国社会便是这样的典型,脱贫的欲望、文化的断层、新思潮的涌入冲击了国人的价值观,精神世界的匮乏使得社会兴起追求财富的狂潮。同时财富不均等让社会关系日益“紧张”,下咏准兜娜宋薹ㄍü合法手段获取财富与地位,便谋求新的手段满足自身需要。校园暴力就是“紧张情绪”的一种体现。

三、关于防治校园暴力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法律

1.细化法律法规、制定具体的执行措施、明确责任主体

目前我国涉及未成年人的法律、行政法规主要有《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劳动教养管理工作执法细则》等,与体系完善国家相比,法律法规十分匮乏。目前出台的法律法规对校园暴力没有针对性的规定,通常只是将校园暴力作为校园安全的子概念,强调校园器械的使用、警务人员的编排等,篇幅均很少。

2.加大法律的惩罚力度

此处的“重”强调的是态度、观念上的重视。首先,可以改良我国现有的轻、重伤评定标准,给每一个受害者还原伤害的机会。其次,可以适当降低责任年龄。目前严峻的形势让我们不得不对未成年人加以警示,以保证短期的治安;对犯罪未成年人过度宽恕,短期看挽救了一批未成年人的未来,但长远看,却纵容了更多的犯罪者,催生了更多的受害者。

3.严格执行法律

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倾斜保护,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案件审判结果难以保证公平。审判是体现法律价值、法律威严最重要的一步,严格执行法律,不受外力干扰,尤为重要。

(二)调动学校、家长等多重力量

学校与家庭,是与校园联系最紧密的两个因素,是校园暴力发生最直接的触发点,做好学校与家庭的工作迫在眉睫。

1.营造良好的法制、道德氛围

联系上文所述的“道德认知理论”可知,看似空洞的道德、法律宣传在长期上将对学生的道德感、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若父母营造和美的家庭氛围,青少年的许多心理问题将迎刃而解,校园暴力也能从根本上得到缓和。

2.学校与家长合作建立相关信息平台

借鉴美日做法,根据中国国情,在学校里建立举报中心、建立校园暴力曝光信息平台,提供相关渠道十分必要。

3.在学生手册等文件中编入详细的应对措施

将具体、细致的处理措施明文记入学生手册,并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不仅能严肃各方对校园暴力的态度,也能提升校方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将校园应急措施规则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5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一般项目“校园暴力行为起因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Y15C03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何芸(1996.5-),女,浙江东阳人,本科,江苏大学法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法学。

参考文献:

[1]姚建龙.《校园暴力控制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王牧.《新犯罪学》〔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3月版.

[3]周阿楠.《中小学校园欺侮现象的犯罪学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4月.

校园暴力出现的原因篇4

关键词:校园暴力 现状研究 预防措施 法律约束

一、校园暴力概述

校园暴力是指学生在校园中受到其他同学严重的暴力行为或者严重的威胁等影响学生身体健康或者心理健康的行为总称。校园暴力是国内国外都不可回避的一个十分严峻的现象,具有其自身的广泛特殊性,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校园暴力逐渐演变成不同的形式和特征。校园作为学生成长和学习最重要的场所,作为培养学生世界观、认知观的主阵地,校园暴力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学生心理造成难以估量的深远负面影响。因此研究当前的校园暴力现象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校园暴力应当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分析,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有效的惩罚制度,以便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安全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对学生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价值观、社会认识观的培养形成。

校园暴力由于自身具有特殊性,因此对于校园暴力的界定要素不同于一般的暴力行为。校园暴力的第一个要素即为地域性要素,校园暴力行为发生的主要场所应为学校内部或者学校周边地区,例如在校园内部或者放学路上对他人进行的殴打辱骂行为。校园暴力的第二个特殊要素即为侵害对象的特殊性,权利受到侵害的对象不仅仅包括在校的学生,还包括学校里的授课老师和行政教师等其他工作人员,但从近些年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来看,学生是人身权利受到侵害的主要对象。校园暴力的第三个主要要素即为施暴人的主体特殊性,从近几年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来看,施暴人的主体主要为在校学生,且多为被侵害对象的同学,由于施暴人与被侵害对象之间错综复杂的各种因素,加以双方自身身心的不成熟性与不理智性,导致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校园暴力的第四个要素即为侵害后果的特殊性,校园暴力事件的侵害后果多为对他人人身权利造成侵犯,进而对他人的心理造成伤害,致使被侵害对象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影响被侵害对象的身心成长与日常学习和生活。

校园暴力由于不同于一般暴力行为的界定,因而也呈现出了不同于一般暴力行为的特点。从近几年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来看,当前的校园暴力具有年轻化、突发化、报复化、残忍化、团体化等特点。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多为青少年,往往由于小的纠纷矛盾所引起,加之青少年心理成长尚不成熟,极易由于意气行事而受到同伴鼓动,进而形成一个打击报复的小团体,由于某些特定外界因素或者相约共同对被侵害人造成突发的刁难,并辅以十分残暴的手段。更有甚者会引来校外成年人士参与,进而将暴力手段升级或导致危害后果加重,容易被校外人士利用发生威逼利诱、敲诈勒索等更为恶劣的犯罪。以往的校园暴力事件参与者多为男生,而从近几年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情况看,女生参与和遭遇校园暴力事件的比例正在逐渐加大,其中很多男生参与的校园暴力事件更是由于女生的因素主导产生的,这些具有团体性、报复性等特点的校园暴力极易引发恶性循环,这对于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青春期的青少年是极具危害的。

根据校园暴力的不同特点和不同行为方式,可以将校园暴力大致分为语言暴力、行为暴力和心理暴力三种。语言暴力是指施暴者对被侵害人实施言语上的强制命令行为,包括侮辱、嘲笑、谩骂被侵害人和强制使被侵害人接受某种思想或观点等行为,这种行为属于一种软暴力,不会对被侵害人的身体造成直接的损害,但是会对被侵害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行为暴力是指施暴者对被侵害人实施身体上的直接侵害或者强制被侵害人实施某种特定行为,这种行为属于一种硬暴力,会对被侵害人的身心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害,更为甚者可能会剥夺被侵害人生命。心理暴力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暴力类型,国际劳工组织将心理暴力认定为是暴力行为的组成部分。1例如在施暴者实施暴力行为之前对被侵害人施加警告,给被侵害人造成心理恐慌。这些不同类型的暴力行为在现今愈演愈烈的校园暴力事件中已经屡见不鲜,因此我们必须分析这些校园暴力形成的更深层次的原因,进而提出有效的措施来避免一些悲剧惨剧的发生。

二、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

校园暴力问题不是段时间就形成的,也不是由一种因素独立导致的,而是由多种因素长期交错复杂最终产生的,因此对于校园暴力的成因可以从被侵害人主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法律因素等多方面来分析。

(一)学校因素

校园暴力现象愈演愈烈,校园暴力事件越来越频繁,学校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明确规定,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促进未成年人的道德培养,学校应当实行预防犯罪教育的法制教育计划。但是在我国当今应试教育体制根深蒂固的现阶段,社会各界都对高分数趋之若鹜,大有一种唯分数论成败的倾向,虽然有些地方已经实行了教育体制改革,但是中考、高考中的高分效应依然没有散去,学校普遍追求高分数和高升学率,加大中高考的文化课程比例,缩短甚至没有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品德教育等多方面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必要的课程。将这些课程留在书面上,挂在口头上,展示在墙面上,但是很少践行到实际上。这种法制、品德、心理等课程的缺失,导致学生在产生矛盾纠纷时不知所措,只能按照从网络上、电影电视中、生活中等所看到的自认为是正确的暴力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学校的这种“重做题轻做人”的教育方式对于青少年的心理教育不能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及时的矫正,学校只注重对于外来人员的排查与控制管理,而忽视了内部的预防和教育,虽然有效减少了校外人员暴力事件的发生,但是s滋生了校内同学的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学校不应该对于内外管理教育厚此薄彼。

(二)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一个人秉性的养成同他的家庭教育具有很大的关系,家庭会给青少年带来最为直接的影响。随着网络世界的发达和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大,父母同孩子之间进行心与心的沟通逐渐减少,父母关心的重点逐渐变为学习是否进步、音乐体育等课外专项技能是否学习、钱是否足够等物质层面的东西,反而很少关注孩子是否有和别人闹矛盾、是否交到了好朋友等精神层面的交流。而这种现象所形成的对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有不同,其中极易形成专制和放任两个极端,而专制、放任的教养方式最有可能导致学生的不良行为。第一种是接受专制教养的学生,容易成为校园暴力事件里的被侵害人,因为其已经接受了逆来顺受,不敢反抗。第二种是接受放任教养的同学,这些青少年由于父母的溺爱,肆意纵容自己的行为,没有得到父母及时有效的限制,极易形成自负心理,养成一种唯我独尊的意识,容易成为校园暴力事件里的施暴者。

(三)自我因素

多数校园暴力事件的当事人均为青少年,青少年在校期间因为缺乏学校和家庭的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于外界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在遇到矛盾纠纷时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对突发事件缺乏独立评价能力和法制规范意识,不能正确合理的控制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极具模仿性和盲目性。同时网络世界的发达又给了青少年足够大的舞台表现自己,但同时也使许多青少年沾染了许多社会不良风气,很多校园暴力事件都是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而为外界所获知,这种引发社会广泛的关注会极大地满足青少年的炫耀心理和“网红”心理,导致青少年对于校园暴力行为乐此不疲,最终害人害己悔之晚矣。

(四)法律因素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但是该部法律关于对预防未成年人教育、监管不力的事后处罚规定十分模糊不清,只是规定了由公安机关对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予以训诫,责令其严加管教,这对于监护人的监督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约束作用。同时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也仅仅规定了学校和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相互配合加以管教,管教无效或者无力管教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送到专门学校继续接受教育,并没有规定更为明确具体的惩戒措施,反而这种规定被当成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护身符。我国《刑法》中也规定十四周岁以下为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只要未成年人不满十四周岁,即使发生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也难以适用刑法予以惩治。

在我国目前的现状下,学校因素、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和法律因素共同导致了校园暴力现象屡禁不止,各种令人发指的行为手段频频发生在青少年身上,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对其以后的学习生活造成了极大地困扰。因此我们要分析校园暴力现象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并找出合理有效的手段来预防和规制校园暴力行为。

三、校园暴力的应对措施

校园暴力行为在我国频频发生,社会公众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如何有效避免校园暴力已经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不仅可以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更可以有效提高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有助于提高社会整体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形态。

(一)加强法制教育

当前我国青少年在学校和家庭中缺少必要的法制教育,因此应当首先加强对于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不仅需要在学校里向青少年普及法律常识,配备专业的老师切实开展法制教育,更需要家长和老师以身作则,切实为青少年做好典范,这种潜移默化的法制观念影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校园暴力问题。让青少年了解所有人都要遵守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和法律,一旦违反就要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承担责任。同时社会其他机构、电视、网络媒体也应当各自开展法制教育平台专栏,将法制教育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让青少年自觉学习并有更多渠道获得法律知识,更好的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和尊重他人。

(二)加强学校管理

学校应当实施科学的学生管理方法,针对每一个学生建立德育法制教育档案,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完善档案内容,做到一人一档,老师和家长针对不同青少年的情况建立不同的法制教育培养模式,类似情况借鉴培养,切实建立科学的、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法,帮助青少年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观,从心理上、人格上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法制思想、道德思想水平。除此之外,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警备系统,在学校的必要位置安放摄像头和安排警卫人员进行校园巡逻,在校园内部设置紧急情况报警设备,做到一有暴力事件发生及时知晓、及时到场、及时处置,尽可能减小校园暴力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处置一体化,综合防治、控制校园暴力行为。

(三)健全法律体系

在立法方面,应当将严重的校园暴力行为写入刑法,对于造成重伤或者死亡结果、团体性暴力行为、持械暴力等严重的校园暴力行为应当由刑法加以规制,追究施暴者的刑事责任,但为了保障未成年的施暴者身心健康发展,应当将其在特殊场所进行服刑。在司法方面,应当对于校园暴力行为采取从重处罚的措施,而不应当只是由家长或学校进行简单的批评教育,应当由司法机关专业人士在特定场所对其进行法制教育,让施暴者自身检讨反思,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以加深青少年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的畏惧心理,使其不敢继续实施校园暴力行为,从而改变以往的形式主义纠正制度。在对校园暴力行为的施暴者进行执行时,应当完善社区矫正制度,从实质上椭未成年施暴者进行监督和帮扶,设立专门的部门和拨付专项经费对校园暴力未成年施暴人进行有计划地帮扶教育。

四、结语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对于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一刻也不能松懈,每一起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都会对当事人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也会造成社会公众的校园暴力恐慌,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团结。因此我们应当结合当今频发的校园暴力行为的特点,弥补我国关于校园暴力的立法缺失,完善司法、执法的法律体系,集合政府机构、学校、家庭以及媒体网络等各种渠道的力量,加强对于青少年法制的教育宣传与引导,切实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梁丽琨.我国中学校园暴力的现状及其预防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5.

[2]姜辰颖.校园暴力现象现状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16,(09).

[3]严红英,陶志阳.中学校园暴力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6,(08).

[4]赵瑞达.校园暴力的法律解决路径[J].法制博览,2016,(15).

(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中学;身份证号:31011219990

校园暴力出现的原因篇5

关键词:校园暴力;成因分析;反思

曾经发生在我县的一起校园暴力案件,至今还在影响着学生。学生申某和王某放学时,遇到张某并向其要钱。学生张某因为没有钱被打,当时只是鼻出血,后内脏血管破裂致死,学生申某、王某被公安机关逮捕。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的摇篮和教育场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力培养、性格爱好与习惯的养成具有巨大的影响,然而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难免会存在不协调、不和谐的因素,造成校园暴力。近年来各地学校不断出现一些校园暴力事件,因此,研究校园暴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家庭原因

1.父母教育不当。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的教师。学生出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从父母、家庭中找到原因。家长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着孩子,如:家长从小就向孩子灌输在外面不能吃亏的错误观念,等孩子上学后与同学发生争执时很容易产生暴力行为。

2.家庭本身存在问题。有调查显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主要是“问题少年”,他们或家庭暴力不断,或父母离异,或父母一方去世,或是留守儿童。在此情况下,他们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平安富足的生活,加上平时缺乏关怀、帮助、引导和管教,便常常处在违法犯罪的边缘。

3.独生子女被过分溺爱引发问题。孩子被溺爱使得其心理成熟期推迟,自控能力差而好奇心强,容易情绪激动、争强好胜,导致突发性、随意性和无目的性的暴力事件。而且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以个人为中心,养成了惟我独尊的畸形心态,形成了遇事只考虑自身利益、漠视他人的偏狭性格。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了外界的侵犯,就立刻会采取一些极端行为来反击,其中就不乏通过伤害对方身体或性命来发泄自身愤怒的暴力行为。

二、学校原因

1.社会不良文化冲击校园。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往往受社会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的影响,盲目地模仿和崇拜。特别是一些影视作品、网络游戏过分渲染暴力、色情的内容,使得青少年并不自觉地模仿,学会了用以暴抗暴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和冲突。

2.学校过于重“智”轻“德”,法制教育不到位。在升学率和就业率指挥棒的引导下,学校只片面重视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学生的德育。思想品德、伦理道德等各方面的教育都被忽视了,结果是只要学生成绩好,便一俊遮百丑了。同时,法制教育的滞后,使青少年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法律知识,不懂法、不守法,法律维权更是奢谈。另外,有些家长未能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还有的家长自身就行为不端,采取错误的教育方式。这些都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偏执,极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处理问题,而不是依照社会公德、法律的规则。

3.学生的道德观念淡薄,不能明辨是非。一些校园“小霸王”动辄以武力解决问题,打架斗殴甚至违法犯罪尚不自知,受害的学生或者乖乖就范,不懂得寻求保护自己,或者找校外的朋友帮忙,以暴制暴,结果两败俱伤,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事实上,冷静下来后,他们大多都会为自己逞一时之快的行为感到后怕和悔恨。

三、社会原因

1.学生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当今社会的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风气较重,伦理道德被轻视,社会生活中经常出现以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染。学校周边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娱乐场所,形成不良风气,学生在离校后、到家前暂时处于无人监管状态,很容易进入这些场所而受到腐蚀和影响。

2.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大众传播媒体有意无意地渲染暴力,过度或过细地再现犯罪分子的作案经过和具体情节,极有可能让青少年产生模仿意愿的负面效果。而且,目前社会上流传的“江湖文化”“流氓文化”等亚文化也是校园暴力产生的社会原因。

四、个人原因

1.道德法制观念淡薄。自尊心强,对别人的评价极为敏感;有强烈的表现欲,不易受外界拘束,做出成绩时自高自大,产生较强的虚荣心;失败时则灰心丧气,易自卑,自暴自弃。同时,他们又渴望成熟,不受现实羁绊,但是由于受自身知识及社会经验匮乏的局限,他们又容易盲目蛮干,缺乏自制力。因而在外界诱惑刺激下,无力用正确的道德观、法制观调控自己。

2.青春期心理知识缺乏,没有系统健康的性观念,这是性暴力犯罪发生的关键原因。青少年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性意识开始萌发并走向性成熟,而在这个过程中性冲动也逐渐增强,对异性的好奇心与日俱增。但是由于其性心理的不成熟,又容易受网络色情影响,很容易产生性暴力。

校园暴力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我们只有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预防,才能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共同为学生创建一个和谐安宁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庞春燕.校园暴力犯罪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06).

校园暴力出现的原因篇6

【关键词】 校园暴力;原因分析;预防措施

近年来,媒体报道全国各地的校园接连发生了很多打架、群殴等暴力事件,主要手段是扇耳光、拳打脚踢、用烟头烫、将女生衣服拍等,有的甚至将整个施暴过程拍成视频在网上传播。施暴者和受害者大多是在校学生,手段残忍,影响恶劣,让人震惊和气愤,引起了多方的关注,总理对此也做出了专门的批示。许多人发出这样疑问:学校是知识的殿堂,学生成长、成才的地方,为什么会频发如此残暴的行为呢?

一、校园暴力原因浅析

经有关部门调查,校园暴力事件多发生在初一到高一,尤其是初中阶段最为高发。分析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家庭教育缺失

如今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等长辈们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下成长,性格中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显著,受不得委屈,脾气暴躁、自私、霸道、缺乏包容心,不懂得感恩,稍有不顺就大发雷霆。尤其是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精力充沛,心智不成熟,敏感、叛逆心理比较强,情绪波动大,自控能力差,容易发生冲动行为。中学生的成长和青春期的平稳度过需要家庭教育的细心呵护和引导,但有部分家长没有重视中学生特殊时期的教育,往往只把照顾安排好他们的饮食起居放在首位,对他们的心理成长缺乏关注,和子女沟通交流较少。现在大多数家庭还是传统的家长式管理,不能和孩子平等对话,教育方式容易引起孩子反感,学生家长无法了解孩子的真实思想状况,造成误判。有些家长发现孩子思想、行为异常,没有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不能及时采取心理疏导等措施帮助孩子解决思想疑问,导致了孩子孤僻、偏执性格的养成。随着单亲家庭的增多,家长教育简单粗暴或者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甚至有些家长对孩子实施家庭暴力,给孩子身心造成伤害,极易使其性格扭曲,产生暴力宣泄的心理。

2、学校教育单一

虽然国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目前残酷无情的淘汰式教育,唯分数评价机制,分数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决定学生的命运和前途。学生从踏进校门的第一天起,就像进了竞技场,尤其在中学阶段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学习压力、作业压力、考试压力、升学压力、竞争压力交织重压之下,学生容易造成情绪紧张、低落,厌学、压抑情绪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及同学之间的交往。有些学生在某些方面得不到学校、老师、同学、家长的肯定,就会产生自卑感、挫折感,对同学、老师怀有强烈的敌意,以小的矛盾和争执引发事端、施行暴力,宣泄不良情绪,通过极端的行为来引起大家关注和一些同伴的认可。学校的升学率是竞争的硬指标,学校对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关注无力,大多数的中学也没有设立针对青春期的心理疏导课程和专职老师。老师面对在家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学生,惧怕管教学生时学生可能产生过激行为发生意外被家长追责,不敢对调皮捣蛋、行为不端的学生严厉管教,在他们犯错时往往迁就忍让,从而缺少了学校对校园暴力的严管重惩,助长了校园暴力的产生。

3、社会环境干扰

现代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思想活跃,他们热衷于网络,很多网络渲染的黄赌毒和暴力的不良书籍、影视作品、网络游戏侵蚀着中学生不成熟的心智,部分学生模仿影视作品和网络虚拟的“侠客”、“英雄”、“古惑仔”’,争强好胜,置法律于不顾,崇尚暴力,对同学的言行稍有不满,轻则辱骂,重则群殴,感觉这样很酷、很社会,及大地满足了自己的控制欲,个别地方甚至发生群殴教师的恶性事件。有些报纸、网络媒体为迎合观众与读者追求感官刺激的口味以赚取商业利润,过分频繁地报道暴力、色情新闻,并且对施暴细节作详细描述,对于成长中的学生而言更易仿效,极易导致校园暴行的发生。《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现有法律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处罚不够严厉,特别是关于校园暴力界限不清,受害学生害怕被打击报复,往往忍气吞声,不敢向老师、家长报告,可能会遭受长期欺辱、殴打,反复的勒索、敲诈。被媒体曝光的暴力事件,虽然会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政府、学校的重视,但由于处理校园暴力事件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往往得不到有效法律制裁,使得受害学生得不到安全有效的保护,发生的事件也起不到应有的社会警示作用。

二、校园暴力预防

1、家庭教育要到位

家庭是孩子的成长第一教育场所,家长应顺应时展,为保障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学习新的家庭教育知识,对孩子关爱不溺爱,放手不甩手,对孩子加强爱和挫折教育,让孩子学会关心、包容他人,学会感恩,学会如何和他人相处、沟通交流,如何摆脱逆境的困扰。针对学生青春期这一重要特殊成长阶段,家长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留心孩子的日常行为,发现异常要及时帮助孩子解决困惑,在孩子情绪波动较大,出现问题无力解决时,有条件的可以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摆脱烦恼,坦然面对问题和困难。

2、学校教育要全面

学校除抓好文化课程的同时,应把素质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学习成绩和道德品行教育并重,学生的成人要重于成才。针对校园暴力的问题,学校应加强法制教育,让学生们了解校园暴力的危害和法律责任。学校针对学校暴力应制定相应的校园制度,明确对该行为的处罚,老师要敢于对有品行不端的学生大胆管理,和家长加强沟通互动,让双方了解学生在学校和在家里的所作所为,以便双方采取措施。针对青春期这一特殊阶段,学校应开设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聘请心理专家授课,及时答疑解惑,加强学生心理的关注与疏导,帮助学生释放压力,走出困惑。

3、社会治理要有力

校园暴力应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为避免校园暴力带给未成年学生的身体尤其是心理不可估量的永久伤害,政府要强力净化网络、书籍、报刊,坚决杜绝暴力、色情等对学生的毒害,加强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取缔容留未成年人上网的网吧、出售不良报纸杂志的书报亭。针对校园暴力要制定的相关法律,加大对校园暴力的打击惩罚力度,让学生有对法律有足够的敬畏。对性质恶劣,影响较大的暴力事件媒体不能只报道事件的过程,还应对事件的处理与惩戒结果及时报道,充分发挥媒体的正面舆论引导作用,在全社会形成谴责校园暴力的氛围。公安部门要对校园周边加强警力,重点巡逻,坚决维护校园周边环境,让学生的安全有保障,最大限度的减少或杜绝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会贤.校园暴力,是时候立法干预了[N].公益时报,2016-03-15.

[2] 孟庆林.一则《通知》引起的思考[J].辽宁教育,2016.09.

【作者简介】

校园暴力出现的原因篇7

【关键词】校园暴力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028-02

我国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在不断进步,我国的校园规模和数量也日益壮大,作为学校理所应当地肩负着培养新一代人才的重任,然而复杂浮躁的社会情绪,使得校园正受到来自诸多方面的特殊“关注”,社会种种矛盾无时无刻地冲击着校园。近年来,关于学生的人身伤害事故频频发生,而且性质日趋严重,涉及范围愈来愈广。2012年3月23日,福建省某小学发生凶杀案造成5人重伤,8人死亡;2012年12月14日,河南省某完全小学发生惨案,23名学生和1名群众受伤。接连不断的类似校园暴力的发生,政府和各地校园也做出相应的安全防范,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其效果不及预期设想,故对校园暴力频发的主要原因及其策略问题的探讨,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 校园暴力频发的成因

校园暴力并不是偶然出现的,其发生原因和加剧现象与学生自身的心理行为、家庭教育情况和学校教育管理息息相关,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组长、心理学家王加绵认为,“校园暴力看似一种个别的、简单的社会现象,其实具有复杂的社会心理背景。”

1.心理脆弱,自我应变和救急能力差

在中小学阶段的未成年,自身心理脆弱,情绪波动大,特别是认识能力的发展不成熟,想法易片面、偏激,是非观模糊,遇到紧急的事件不能做出冷静的判断和恰当的行为,应变和救急能力差,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学生的单薄自身能力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2.家庭结构剧变,家长缺乏责任心

每个人的性格、行为、思维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人所接受的系统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家庭情况骤变引发教育情况转变。对于学生来说,一旦家庭发生变故,如父母离异、故亡、病残,家庭经济情况剧变,父母和学生的心理发生转变,表现为消极的心理反应,如:情绪消极、精神恍惚、恐惧焦虑、悲观自卑、对前途失去信心;社会行为上表现为回避、退缩、烦躁不安、容易激动,甚至伴有攻击。这些情况若得不到及时的修正,学生的教育情况也会随之发生一些质的变化。

第二,家庭教育缺乏合理方法。部分家庭中的家长责任心不强,对子女缺乏沟通,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如:(1)过度溺爱和放纵子女,无度的欲望满足,是非不分,一旦其欲望在家庭中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向家庭之外扩张到学校及社会,极易诱发校园暴力等严重不良行为。(2)随意打骂、棍棒教育,是有些家庭特殊的教育方式,不容孩子解释事情的缘由,一律棍棒打骂,增加孩子的逆反、厌恶和痛恨社会关系的情绪,把家长的“风气”传染到校园和社会上。(3)放养式教育。工作繁忙的父母,无多余的时间与孩子沟通,即使发现缺点也没有过多的经历纠正,把孩子较早地推到社会中,任其发展,易被不良分子拉拢和引诱,产生犯罪行为。(4)“望子成龙型”。不顾孩子的发展阶段,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寄予过高的期望,若孩子做不到,父母往往会失望,打骂,责备孩子强迫其学习,愈发增加孩子的学习压力和消极情绪,与父母形成对抗,引发不良后果。

3.校园监管力度不强,危机防范力差

学校对学生监督管理不善,制度不严,学校门禁管制的疏漏,不良分子或精神异常的人易乘虚而入。学校对“问题学生”不能及时排查或及时心理教育,轻学生个性培养,忽视学生社交技能、公德意识、法律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为惨案发生埋下伏笔。另外,有些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学生进行分级、讽刺挖苦,增加学生心理压力。危机防范体系不健全,在我国法律中,目前还没有对校园危机管理的相关规章,对学校内成员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也规定得不完善。

4.现实压力众多,媒体报道夸大

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道德冲突、价值变异不断产生,部分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物对现实生活状态不满意,“40后”、“50后”人员面临下岗,收入状况不佳,心理承受能力不强,部分人格不够健全,长期失业,巨大的生活压力下,心理产生“人格障碍”问题,容易采取极端的行为,将罪恶投向了防范能力最弱的在校青少年,制造犯罪的轰动效应,引起社会的关注,报复社会。

多起校园暴力的发生,大众媒体狂轰滥炸式的报道,更是在某种程度上激起了一种“示范效应”,为潜在的罪犯提供了一种额外的泄愤渠道,面临同样挫折和愤慨的同一类人,看到如此可以出头的情形,也会在其不经意间的暗示作用下受到鼓舞。媒体的报道起着警示作用,引导大众反思社会问题,然而对于潜在的罪犯来说,更可能激起其心底的罪恶。

二 针对校园暴力频发提出相应的对策

科学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的发生,建设和谐校园,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最根本的就是要抓住“人”,全面实施和谐的教育培养,实行综合治理,也就是说,要充分运用政府、学校、个人、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资源,明确职责,形成校园暴力治理的合力。

1.切实发挥官方主体的决策作用,提出治理方案

政府建立防暴专门机构,领导和协调各校园暴力专项整治工作,建立校园暴力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成立危机防治小组、制定危机反应计划。这些工作可以积极调动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资源,在恶性事件发生后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反应,减少伤害。同时,我国应制定一系列校园暴力防治的专项法规,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防治校园暴力提供法律依据。

2.创建严密的校园安保系统

第一,建立严密的安全保卫系统。在教学楼、宿舍楼、餐厅、进出校园的交通路口、停车场等重点部位实施24小时录像监控。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调度保卫人员前往处理,提高安全保卫的效率。同时,学校要培训安全保卫人员,使其能够迅速有效地处理各种危险情况。

第二,提高学生的危机应对能力。学校应在师生中开展危机教育,普及应对突发事件的一些常识,比如:躲避攻击、自救等,并开展相关的演习活动,锻炼师生的应急反应能力、心理承受力及自救能力,这样可以极大减少伤亡和其他损失。

第三,加大德育力度与智育共进。建立健全德育规章制度,落实德育大纲,加强学生文明行为规范教育,加强学生理想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人格,改变部分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学校所有教职工引导学生踏实走好每一步,扎实做好每一件事。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扬正气,弃邪风。

第四,开展心理疏导消除心理障碍。建立心理咨询工作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通过启发、教育等引导学生化解其焦虑、抑郁、迷惘、不安心理,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保持心理健康。老师应与学生交心沟通,对有暴力倾向、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排查并开展心理疏导工作,使其学会内心醒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自我完善,提高个人心理素质。

第五,整顿校园内外秩序创建美好环境。学校完善宣传教育体系,校园安全基础设施,与相关部门抓好流动人口管理,整顿校园周边的KTV、网吧、电玩厅等娱乐场所,扫除丑恶现象,将校园暴力违法犯罪的诱因降低到最低限度。

3.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校园暴力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自我应变和救急能力差,因此必须加强学生自身建设,培育其健全的人格,增强心理承受力,做到冷静客观,不怨天尤人,增强信心。加强个人社交能力,提高人际沟通能力,主动诉说内心的想法,寻求家长和老师的帮助,增强自我心理建设。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法制意识,增强学生法制观念,使他们学法、懂法,知道如何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真正保护自己。

4.创造和谐家庭,榜样示范教育孩子

父母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更需要关注心理变化,对已有不良行为的孩子以理性的方式沟通,使他们摆正心态和纠正心理偏差。与孩子开诚布公的感情交流,帮助其明确择友标准,使他们在健康的友谊中进步和发展。同时,父母应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自身行为,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孩子,以自己良好的待人处世方法为孩子树立榜样,感染和熏陶孩子,并树立其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5.结合社会多方努力,预防校园暴力发生

校园不是孤立的,外界环境对学校和学生无时不在的产生影响,保持良好的社会治安,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社会各部门应共同参与,整顿社会环境,宣传先进文化,帮助在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杜绝社会丑恶现象滋生、蔓延,为未成年人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三 结束语

校园暴力频发是一个社会违法犯罪现象。它的出现有多层次、多方面的原因,反映了社会机制运转过程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因此,要防范和控制校园暴力,通过政府、学校、家庭、学生自身、社会的共同努力,分工合理,职责明确,以降低校园安全的危害性,构建一个健康友爱、安定有序的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邹宗峰、凌建勋、林汉生等.校园暴力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J].中国健康教育,2003(10)

[2]郑安徽.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J].肇庆学院学报,2006(6)

[3]汪宇峰.校园暴力成因分析及教育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1999(4)

[4]刘振华.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其防治[J].湖湘论坛,2005(4)

[5]王加绵.校园暴力滋生原因来自多方面[N].中国教育报,2002.1.27

[6]蔡芳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校园暴力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7]梅志罡、汤志超.中学校园暴力:社会化视角的透析[J].青年探索,2007(4)

[8]黄广明.校园惨案再反思:校园安保应为长效机制[J].南方人物周刊,2010(16)

[9]丁霞.中小幼学校园安全治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校园暴力出现的原因篇8

【关键词】暴力;学习;因果律;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 R 395.6 B 8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3)10-1198-03

随着青春期发育,青少年的体能增强,行为能力提高,但情绪不稳定,加之同伴影响力增加,以及反权威、寻求独立等倾向,青少年最易成为暴力的受害者,往往同时也是暴力的始作俑者。

校园暴力和人类许多行为不同,它并不伴随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下降,反而呈明显的普遍化、严重化趋势。以美国为例,二战前最多见的学生违纪行为是不排队、嚼口香糖、发出噪音等,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吸烟、酗酒、吸毒等开始泛滥,近年来频发的校园枪击事件更令世界震惊。为了解学习成绩与校园暴力的关联,该文对此予以探讨,以期为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于2008—2010年,选择辽宁省的沈阳、鞍山、阜新、本溪、丹东、辽阳及盘锦共7个地级市,每个城市随机选取普通中学、职高/高中、大学/大专各2~3所为监测点。整群抽取全体学生23246名为监测对象,其中男生11022名,女生12224名。

1.2 方法 使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问卷进行调查,分为初中、高中、大学3种不同问卷。校园暴力分为8类:行为1,被恶意取笑;行为2,被索要财物;行为3,被有意排斥在集体活动之外或被孤立;行为4,被威胁恐吓;行为5,被打、踢、推、挤或关在屋里;行为6,有人对我开色情玩笑或做色情动作;行为7,因为我的身体缺陷或长相而被取笑;行为8,动手打架。

1.3 学习成绩相对学习成绩分为差、中等偏下、中等、中等偏上、优良5类,调查问卷中的具体问题是“过去12个月里,与同班同学相比,你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如何”。绝对学习成绩以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3类来反映(通常按中考成绩划分)。

1.4 统计分析使用EpiData 3.1和SPSS11.5对资料进行录入和X2检验。

2 结果

2.1 校园暴力与相对学习成绩的关系 经检验,不同学习成绩男、女生间8类校园暴力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 高中生校园暴力与绝对学习成绩的关系 3类高中男生之间,只有行为6(开色情玩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类高中女生之间仅“因长相被取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重点高中的较高。见表2。

3 讨论

校园暴力倾向最显而易见的后果是不同程度的躯体损伤和残疾,然而更严重的暴力伤害往往表现为心理上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主要表现为不安全感、学习兴趣和人际交流变化、产生自杀意念和行为、用暴力手段报复对方或者社会等。

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校园暴力与学习成绩有明显关联,但与学校类型关联不大;而这3类学校类型,均以学习成绩来划分。因此,笔者认为校园暴力可能与绝对的学习成绩(学校类型)无明显关联,而与相对的学习成绩(班级排位)有明显关联。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学习成绩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心理压力等。

调查发现,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遭受校园暴力的报告率较高,可能与这些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有关。我国目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尺度,学习较差的学生不论在学习知识、获得荣誉还是在获得认可、就业等方面比学习较好的学生更易受到挫折,因而承受压力较大者,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邢华燕等的研究表明,学习成绩越差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各种压力和烦恼易使成绩较差的学生产生强迫、焦虑、偏执、恐怖以及人际交往不良等问题。随着年级的增加,尤其是学生进入青春发育期后,师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减少。而这些与学习成绩互为关联。另外,学习成绩还关系到学生的同伴接纳程度,进而与受欺负、被排斥有关联。总之,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可能会存在更多的品行问题,如多动、冲动性更强、行为问题更多。

调查还发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校园暴力报告率也较高。可见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相关的报告罕见,有待于深入探讨。

上一篇: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范文 下一篇: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情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