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治理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1:28

网络环境治理

网络环境治理篇1

当前,我国的各项改革不断深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的是思想领域的多元化趋势,高校作为思想的集散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将遇到新的挑战。面临新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迎接这些挑战,优化外部环境特别是网络环境,从“人的思想”这个方面先解决好问题,显得十分重要。而要推进好这项工作,好的方法必不可少。下面首先介绍一种新的方法论――戴明环理论,并从这个理论视角出发,审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并探讨解决网络环境优化的路径。

一、戴明环理论概述

戴明环或者说PDCA循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在研究美国企业管理中为了提高企业管理质量提出的一种方法论,是由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的。PDCA循环理论之所以是一种方法论,是因为这不仅在质量管理体系中运用,而是一切管理活动有序推进的普遍规律。

PDCA是代表着英语中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的首字母,PDCA循环就是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不断循环进行质量管理,不断优化目标质量的科学程序。P(plan)是计划,是对管理目标的内涵、外延的限定和规范,这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原点;D(Do)是执行,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在目标计划的指引下去实践,执行目标中的各个指标;C(check)是检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检查目标的可行性并不断修正,并且对实践中的不足加以总结,形成后续改进的经验教训;A(action)是处理,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引起重视,处理中当然不能一次解决所有问题,根据没有解决的问题,重新制定新的目标,从而形成下一个PDCA循环中新的原点。

在质量管理中,PDCA循环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有人称PDCA循环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之所以将其称之为PDCA循环,是因为这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而是要周而复始地进行。这体现着科学认识论的一种具体管理手段和一套科学的工作程序。PDCA管理模式的应用对提高日常工作的效率有很大益处,它不仅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可以运用,同样也适合于其他各项管理工作。新的社会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从戴明环获得有益启示,有助于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的实现路径。

二、网络环境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中国大学生上网人数急剧飙升,互联网已经深入大学生的生活,它改变世界的同时也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一方面,互联网络极大地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但另一方面,隐藏在互联网络中的某些不良因素也在悄然增长,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带来了许多影响和冲击,并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网络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是显而易见的,有力促进了思政工作的开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延展了教学的边界,网络具有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等特点,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大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学习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其次,网络方便了沟通,同时方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它将吸引人们主动参与思想交流而区别于传统的填鸭式被迫接受知识与信息。网络环境下,不论地位、身份、年龄,人人一律平等,交流的形式见字不见人,这就很有可能使最内向的学生也能毫无顾忌地敞开心扉,发表见解,缩短人与人的心理距离,使得各种观点和情感的交流更具有真实性和直接性。再次,网络扩大了思政工作的空间和影响力。网络远程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传播途径,有利于资源共享。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变得更为广阔、更为开放,同学们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向老师咨询思想问题,并与其他同学开展思想交流与讨论。

在享受网络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巨大红利的同时,也要看到网络环境对于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影响了大学生政治信仰的选择。源于美国的互联网所使用的语言技术几乎都来自于美国,而作为缺少理论根基与人生阅历,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的大学生,在面对互联网上滚滚而来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时,极易受到冲击。其次,网络影响了大学生道德信仰的选择。网络中充斥着各种不健康甚至反动的东西,泛滥着色情、枪杀、打斗、盗窃、诈骗等。各种各样的非法组织都在进行反动宣传和思想文化渗透,误导一些缺乏鉴别力的学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再次,网络影响了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网络是人与人通过计算机间接的交往,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中成为“隐形人”。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产生新的人际障碍,变得冷漠,疏远,使人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甚至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等情绪,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优化网络环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网络环境对我们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要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是要趋利避害,对于网络环境的有利方面积极利用,对于不好的方面要努力避免。另一方面,要积极优化网络环境,净化网络空间,打造一个绿色的安全的适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阳光思想伊甸园。

首先,优化网络环境是凸显高校思想引领的客观要求。理想是引领社会进步的灯塔,但是,目前在网络环境中,有些人的理想信念模糊、淡化、动摇或缺失。在高校中,要教育引导党员,特别是新入党的学生党员着力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凸显高校思想引领,就必须要打扫干净嘈杂的外部环境,特别是目前大学生所接触的网络环境。只有营造具有良好思想氛围的网络环境,才能真正意义上凸显思想引领作用。

其次,优化网络环境是提高学生政治素质的现实需要。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而要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最重要的是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脚跟,这就需要及时清除一些错误的思想的误导。只有优化网络环境,才能为大学生群体政治素质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保障。

最后,优化网络环境是活跃高校精神生活的重要环节。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栋梁,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以及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大局。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是充实的、健康的,但也有一小部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出现了政治信仰迷失、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扭曲、价值倾向功利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网络环境的优化,唯有如此才能为活跃的校园精神生活打造坚实的防火墙。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戴明环优化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发现网络环境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涉及面广、影响力深,但是网络环境优化工作却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对于这样一个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有一个好的优化方法显得十分重要。而戴明环给了一个很好的理论视角和现实工具,下面将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戴明环优化提出一些初步的建议。

首先是做好网络环境优化目标制定和行动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优化工作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能够达成目标的详细的行动规划。那么网络优化的目标怎么来制定呢?那就要回到问题的本源,优化网络环境,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扬长避短,发挥出网络环境的促进作用,抑制不利的方面。所以优化网络环境的目标就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当然网络环境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本文中只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入手。有了目标之后,就需要制定优化的步骤和节点,将目标落实到细节深处。那就要制定依据科学化民主化的原则,集思广益,有序推进。有了目标和行动规划是做好网络环境优化的前提。

其次是操作网络环境优化现有方案和布局设计。有了目标和行动计划的前提,就可以在现有现实条件下拿出操作的方案和整体的布局设计。在这里一定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要立足现实,不要好高骛远,不能闭门造车。优化网络环境首先是要在现实的技术条件下进行,只有技术上可行才可以落地。其次,要发挥出各个主体的能动性。学校、政府、社会、企业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再次,要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进行。充分考虑到社会的承受程度和各方面的意见,积极稳妥推进。

再次是检查网络环境优化现实成果和前期不足。由于历史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优化方案不一定是最完美的,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还要积极利用各种调查方法了解前期工作的实效和社会影响。可以利用网络调查、街头民调、抽样选取样本的方式了解高校学生以及普通民众的想法。发现问题,了解不足后,再对前期的目标和规划进行修正,对先前的方案和框架设计进一步细化,以更好地贴近实际情况达到更好的效果。

网络环境治理篇2

关键词: 网络 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近几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政课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网络在校园的普及,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使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得到极大的改变,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的因素复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加大。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思政课如何发挥大学生思想行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1.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新特点

1.1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

网络的普及大大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网络资源的及时性和共享性给学生提供了庞大的信息资源库。虽然其中包括对学生学习生活健康有益的内容,但一些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和一些极端的政治观念很容易通过网络进行渗透,一定程度冲击学生的传统价值观念。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学生容易形成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更有一些西方文化冲击着我们民族文化,容易淡化学生的民族意识。这些都会影响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1.2大学生道德意识淡化。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给高校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其隐蔽性和虚拟性使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完全摆脱传统道德的束缚,在网络传播他们想传播的信息资源、寻找他们想要寻找的刺激,甚至有部分学生沉迷网络,无心学习。由于网络资源平台给人们提供的是一个完全“虚拟化”的世界,因此,传统的道德约束和法律约束不能发挥其实效性的作用。那些不良信息的传播,不仅毒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淡化他们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1.3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退化。

网络的虚拟化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当代大学生个性化突出,自尊性极强,网络时代使他们已经习惯用人际交往代替人际交往。虚幻的网络社会隐匿了个人的基本信息,如个人姓名、性别、年龄、身份等,使得学生在现实中受到挫折时,更愿意去网络上畅所欲言、寻求慰藉,而不愿相信生活中的朋友。长此以往,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社会人际交往能力退化,甚至引发大学生孤僻、焦虑、压抑等心理问题的增加,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

2.网络给思政课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带来的冲击

2.1教学环境复杂化。

传统的教学环境非常简单,教学过程和内容都比较单一,教师大多是讲授课本知识,学生只需了解课本知识。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各种网络信息迅速在校园里传播开来,学生不仅能通过网络通晓天下事,而且能通过QQ、微博、论坛等载体了解各种评论、发表自己的意见。信息资源丰富了,但鱼目混杂,时刻影响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使得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环境复杂起来,传统的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因此,如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思政课面临的重要问题。

2.2学生主体意识强化。

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独立性和主动性。这样的学生普遍存在主体意识不强的弱点。随着网络的发展,学生在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视野变得开阔,主体参与意识增强,可以对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自主选择,还可以对某些信息进行评论。但是,面对网络各种信息的轰炸,许多学生面临新的迷茫,不知道怎样选择,甚至在网络上发表一些违背思想道德的言论还浑然不知。因此,如何使学生正确选择信息、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明辨是非对错的能力是摆在思政课教学工作者面前的又一难题。

2.3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弱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注重道德的说教和思想观念的灌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教学方式单一,主要形式是教师讲课,学生积极性不高,加之思政课往往是大班合班上课,教师不可能因材施教。这样,上课效果就达不到预期目的。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教学方式不再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资源的利用已成为发展趋势。因此,如何运用网络知识丰富课堂内容、运用现代科技改革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给思政课提出了新的挑战。

3.网络环境下思政课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途径

3.1重视网络文化,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同时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要任务就是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对网络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教师要重视网络文化的影响。首先,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教师对各种问题的分析和看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认识。针对网络带来的信息,教师应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教师要及时更新观念和知识信息,不能回避各种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积极把各种最新、最热的现实问题渗透到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材料,剖析身边现实的案例,加强“正能量”的宣传,不断吸收和借鉴国外及其他民族的道德规范、价值观中的积极因素,真正做到把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寓于课堂教学当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学生课堂,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

3.2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因此,在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当中,首先要把学生看做有主体性的人。目前高校学生都是“90后”,大部分学生接触网络较早,视野开阔,思想活跃,对网络信息了解较多,对新生事物较为敏感,主体性表现很充分。在丰富复杂的网络信息面前,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爱好,由于是非观念意识模糊、鉴别力不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学生被错误思想意识误导。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教学生如何正确选择,善于创新师生互动形式,加强沟通,通过交谈、QQ、微信等方式与学生交流。给他们更多的自主空间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有针对性地正确引导,这不仅能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还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相对于传统的“不能怎样”、“不准怎样”、“只能如此”之类死板的说教,这种平等交流方式更让学生乐于接受、更能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3善于利用网络,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邓小平同志说:“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①面对新的网络环境,思政课教育教学应该改革,不断适应新的时代潮流。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主要在课堂进行,教师主要通过教材及查阅相关资料获取教学材料,知识的来源、数量很有限,时效性也很难得到保证,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网络环境下,人们进入知识爆炸时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烈、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对社会热点和国内外的发展态势尤为敏锐,网络信息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师的专业权威。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根据思政课的特点,紧跟时代脉搏,及时获取最新教学资源,补充新知识,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其次,教师通过QQ、博客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及时反思教育教学方式,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再次,教师要将网络信息技术引入思政课教学,采用图文并茂、吸引学生眼球的美观的多媒体课件,围绕教学内容、选择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视频、爱国主义影片等教学资料,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过程更直观、生动,使学生在文字、声音和影像的三重感官刺激下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4拓宽思路,积极创建思政课教学网络平台。

目前,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大部分学生喜欢上网而且几乎每天都要上网,这就表明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上网并不具有针对性。思政课可以积极创建网络教学网站,上传一些教学资料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像资料,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同时设立专门的讨论区,满足学生发表思想观点的需求,积极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解决问题,教师可以直接在网络上参与讨论,也可以回到课堂上给予正确的引导,解决学生遇到的困惑,这样能找到学生的关注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在讨论平台需要监管教师加强管理,避免负面思想的侵入。通过思政课网络讨论平台,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总之,网络的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之势,它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的影响尤为明显。思政课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因势利导,充分利用网络改进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效果,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思想意识形态的纯洁性,从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10,(第二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文件,2004.08.26.

[2]李博,于春洋.论网络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社科纵横,2011(6).

[3]王渊,丁振国.关于网络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

网络环境治理篇3

一、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活动形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带着一种积极要求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用探索研究的方法,自主参与学习,而达到解决疑问、掌握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的目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有两种类型:“问题解决式”研究性学习模式和“任务驱动式”研究性学习模式。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主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和尝试性原则。网络教学是教育领域内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是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Internet上传授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现代教学方式。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具有许多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开放性、灵活性、现代性、交互性、协作性和共享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主动探究,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条件和学习时间的限制,完全在现实场景中实施研究性学习难以实现。计算机网络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和超时空性等技术优势,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人们逐渐把研究目光转向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网络坏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与非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在其定义、特点、实施过程方面大同小异,但由于网络技术的介入,也带来了一些微妙的改变。网络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情境性支持、资源性支持、交互性支持。我们认为,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作为支持媒介,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网络中教师精心组织与设计的信息资源与学习工具,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是指将探究式教学法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探讨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产生迫切探讨问题的欲望,增强学生参与研究探讨问题的意识,并将其掌握的思想道德理论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以达到纠正自己以往不良行为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将理论内化为价值取向、外化为行为的过程。

从网络环境角度分析,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网络教学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而生,并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为一体,使教学质量得以不断地提高。“立德树人”是高校育人的首要任务,先进的教学技术、现代的教学设备无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信息的获取、加工、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量的资源展示在教师、学生面前,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但是这些资源良莠不齐,各种违法、淫秽、迷信、与道德伦理背道而驰、与道德责任相悖的内容无处不在,这就要求学生学会恰当地获取信息,学会在对资源进行研究、探讨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整合,而学生的这种识别能力、探讨能力、整合能力是不会自然形成的,这就要求高校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通过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识别能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构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地位的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模式,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增强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二是引导学生把网上大量详尽的信息与学习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为生动有趣、真实可信,以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三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的大信息量、存储的方便性以及交互的及时性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如何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倡导开放、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促使学生形成对知识主动探求、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学习方式。在实践中,如何通过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形成假设、评价结果等四个环节的应用,更新学习方式,提升学习理念,从而实现学生信息素养的普遍提高;如何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目前,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层次,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首先,大部分研究偏重理论研究,较少有说服力和具体数据的研究成果发表。此外,有的研究表明,在标准参照测量中采用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学生与通过传统方式讲授进行学习的学生并没有表现出统计学认可的显著性差异,或许差异体现在成绩测量以外的方面,我们需要证据来证明这些差异。同时网络课程还表现出高辍学率,这同样对于是否值得投入巨资发展网络教育提出了质疑。解决上面提到的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扎实的实践探索和实验研究。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中所强调的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讨,创新学习,其意义应在于要积极地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因此,可以说,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为创新教育开拓了一条新路,并为创新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真正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的构建

(一)网络探究式教学平台与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全面、丰富的资源保障和方便、快捷的技术支持,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和超越时空性等技术优势,创建了一个新型、开放的学习环境。因此,我们可以探索一种基于网络平台的探究学习模式,有效地解决当前“填鸭子”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自主意识、协作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的伯尼?道奇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由于该课程计划和万维网密切相关,所以他们将其命名为“WebQuest”。Web是“网络”,Quest是“探索、寻找”,两者结合起来称之为“基于的网络探究活动”。WebQuest是一种在网络环境下、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探究为取向的学习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学生活动的内容往往都是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的,部分或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上,并要求他们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来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因此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网络探究”。网络探究模式的载体是利用互联网资源由教师引导,以一定的目标任务驱动学生对某个主题或某类课题自主地进行建构、探索和研究的学习平台。

该教学模式的理念是通过创设情境,提出学习任务要求,提供学习资源以及学习建议,让学生利用网络提供的资源以及问题情境进行自主探索研究学习,通过提供通讯工具与通信模板让学生分享交流学习成果。该模式的教学活动围绕任务目标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愿望,同时给学生提供与主题任务相关的链接资源,有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搜集有用的信息资源。

(二)网络学习平台的构成

网络学习平台一般都由四大模块组成,包括情境与问题、目标与任务、资源与过程、评价与结论。具体如下:

情境与问题:此模块为学生提供以学习目标为根据,与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相关联的、具有丰富情境的课题背景,在此情境中提出并描述与本课程学习目标相关的、具有探究式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目标与任务:此模块主要包括对情景与问题的分析,明确达到的目标,需要完成的任务。一般来说,在此模块中提出的目标和任务都是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经验无法全部解决的,需要进入下一模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才能完成任务、达到目标。

资源与过程:此模块主要是向学生提供完成目标和任务所需的相关资源和工具,如信息、资料、背景知识、相关的链接网站、实践活动等等。学生则根据该模块提供的相关资料和工具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

评价和结论:此模块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共享的平台,通过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对模块一提出的问题的探究结果和探究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并得出最后的结论。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

1. 大学生认知能力和个体差异需要因材施教

基于网络平台的研究性学习能够真正达到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自主地在网络中进行探究,寻找和发现自己需要的知识。网络平台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可以设定研究性学习的清晰目标,鼓励学生回顾原先掌握的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动机。基于网络平台的研究性学习的任务与步骤是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专家的思维过程。这种引导将令人望而生畏的项目计划拆分成若干个片段,让学生能够继续钻研相对单一的任务,引导他们通过研究相对困难的步骤,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他们的知识。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任务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自己获得了真正的发展,也符合了学生学习的规律,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2. 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实效性的提升需要网络提供支撑

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是传统课堂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无法呈现所需要的知识和画面。从网络的优势来看,网络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于一体,听得真切,感受深刻,能够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较为鲜明的感性认识。

Internet巨大信息量所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远远大于任何教师和学校,有取之不尽的特点,还有随时点播、浏览、下载、保存等功能。因此学生在做WebQuest的过程中,利用网络资源能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束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摆脱了光靠教师枯燥乏味的讲授的缺陷,能提供一些虚拟现实的情景给学生亲身“实践”,以获得“直接”经验,为学生营造了广阔的创造思维的空间。

3. 有利于促进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发展

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创新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等。这些素质的形成必将养成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并逐步培育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

首先,传统教学中,尽管一再倡导教学民主、师生平等,但由于教学模式的制约,教师仍占据优势地位,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权威,教师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自然就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可能有资格和能力与教师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受到了制约。基于网络平台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创造一种身临其境、完全真实的学习环境。网络环境下,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认知的对象图文并茂,丰富形象直观,克服了单一的信息呈现方式,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做WebQuest专题过程中,这种多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保持与强化,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提高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从而增强创新精神和能力,获得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方法,这也符合信息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其次,WebQuest还充分用到了合作学习的形式,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由于WebQuest期望学生解决的是一些复杂和矛盾的问题,不可能指望一个学生掌握这一问题的所有方面,小组学习也成为了一种必要。这并不是说学生不需要全面理解,但这是后一阶段的任务。这样做也能让学生明白,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知道所有事。学生在做WebQuest的过程中,必然认识到相互协作对于一个团体,对解决一个问题的重要意义,这样必然推进合作性学习。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基于网络平台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一)创设探究情境

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要求,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并提供探究范围。其目的是要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内在冲动,从而使学生进入探究问题的准备状态。同时,教师还要向学生布置探究任务,确立探究课题,明确探究目的。其中确立探究课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在这一阶段,教师在课堂上或者网络平台上教学信息,提供背景材料,明确探究课题,列出资源目录,链接相关网络资源。也可以由学生在探究情景中自主确定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探究活动。

创设探究情景可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二是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三是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制定探究方案

当探究任务、探究课题、探究目的确定之后,就要进行探究过程的内容设计,制定出可行的探究式方案。进行探究设计和制定探究方案,其目的是要使教师和学生有一个明确的探究路径。一般来说,探究方案应该包括:探究的目标和意义、探究的步骤和程序、探究的方式和方法、探究人员的具体分工等。探究方案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自主设计。在这一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定或自愿组合成立各个探究学习小组。探究小组经教师审核后,教师在教学平台按照小组的课题创设小组的网络空间。在小组空间,每个组员都有自己独立的空间。这样,各个小组就可以在各自的网络空间开展探究式学习。

(三)实施探究操作

实施探究操作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是广泛搜集资料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学围绕主题在学习平台查阅文献、网络搜索等形式搜集有用信息,可以在个人的空间浏览网页、下载资源、做网络笔记。这是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分析资料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加工,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课题研究。在这一阶段,学生在各自的空间里根据占有的材料,按照事先小组成员的分工,在网上作业本上撰写小论文或课题报告。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向其他组员或教师发出个别求助,也可以到公共区发出公开求助。

第三个阶段是讨论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主题讨论。讨论可在分析资料过程中进行,也可在资料分析之后进行。在讨论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可进行交流、质疑、辩论,以此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魅力与意义有更深刻的领悟和把握。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表现也主要在于他们探究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能得以显现。在这一阶段,通过小组讨论区、公开讨论区开展交流和讨论。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BBS、E-mail、MicBlog、QQ群讨论组、微信等形式实现交流,这些网络客户的终端在手机上均可实现即时交流。同时,各小组还要通过网络向教师提交课题成果报告。

此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如何作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帮助学生在理性思考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评价探究结果

完成上述三个阶段的活动后,对其结果还要进行评价。评价是整个探究式教学过程的最后一环,这一环必须充分体现探究式教学的价值取向。从有利于达成探究式教学的目标出发,评价的内容要充分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评价的目的重在检测学生所达成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觉悟目标、情境目标等基本情况。评价可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的意识和能力进行评价;二是对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设计的实施情况、研究中的资料积累情况、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况等进行评价;三是学生利用网络、收集信息、网络交互的评价;四是研究结束时对学生参与探究式教学全过程的情况、全过程的结果及成果展示方式等进行评价。

网络环境治理篇4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网络舆情;多中心治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197-02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网络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承载言论与思想的网络载体层出不穷,尤其是近年来“自媒体”(We Media)不断更新,出现了如人人、网络博客、播客、微博等各种新型媒体。作为网络的主力军,大学生群体从传统的“论坛”逐渐转移到各种新型网络媒体中来,从而进一步成为自媒体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在“自媒体”逐渐发展并成为高校主流传播网络媒体的趋势下,大学生利用“自媒体”网络发表言论、表达意愿的情况日益增多,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遇到了巨大挑战。

一、相关名词的界定

(一)高校自媒体

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最早对自媒体(We Media)作了权威的定义:“We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自媒体的本质就是为普通大众提供一个对信息的自主提供与个性分享的网络平台,其以数字科技为支撑、主体去中心化(平民化、个性化),因此传播方式交互性强、传播迅速。

高校自媒体,即在高校中广泛应用的自媒体网络平台,在中国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校可以直接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如BBS、校园贴吧、论坛等;另一类是学校需要借助第三方力量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如微博、人人等。

(二)高校网络舆情

曾润喜(2009)将网络舆情定义为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文章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是指高校师生由于互联网传播的各种事件的刺激而对该事件产生的言论、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二、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对校园网络舆情信息的管理基本上实行“谁建网站谁管理、谁负责”。高校网络管理者对新闻及言论信息通过筛选和“过滤”进行取舍,把握和引导校园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和传播内容,但对正面导向型信息的和传播工作尚有欠缺,而且停留在“把关人”层次。通过分析与总结,文章认为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角色转变不成功,存在管理鸿沟

我国的高校舆情管理者出于某些原因将自身定位在“引导者”及“服务者”的角色上,但是缺乏相应的实践活动支撑,因而这种角色定位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很明显。此外,由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缺乏积极的沟通与意见分享,高校舆情管理部门与师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管理鸿沟”,使得管理者更有可能被看作成一种“控制者”与“把关者”,导致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陷入了困境之中。

(二)舆情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联动机制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并未建立起完善的网络监控、引导、预警、反馈及联动应急机制,在网络舆情的控制和疏导方面存在很大漏洞,使得学校在出现网络舆情紧急情况时会应对不及时、采取措施不恰当。此外,我国的高校舆情管理主体较为单一,主要单纯地依靠校方部门进行管理,与校外其他相关网络管理部门缺乏协调。并且,由于国家在立法方面的缺失以及相关网络文件内容模糊性较强、缺乏执行力,基层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没有明确的依据和标准,自由裁量权相对较大。

(三)舆情管理手段单一,方式落后

校园新媒体的出现吸引了众多师生,网络言论随之增多,校园网络的安全问题随之也凸显出来。但是,网络舆情的安全管理手段却远远滞后于其恶化的速度。其中,机械地屏蔽敏感词汇导致了管理方式过于僵化,人为删帖与操作控制也参杂着过重的主观色彩,严重影响了舆情管理的公平公正性。而近几年校园网络暴力事件、紧急突发案件频发,管理方式与技术手段的单一与落后性势必给网络舆情的安全管理与危机管理造成很大阻碍,更新先进的技术设备、开发新的技术手段、培养专业的网络管理人员成为学校改善舆情管理现状的迫切要求。

三、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多中心治理理论由奥斯特罗姆。提出,其核心是,在私有化和国有化两个极端之间,存在其他多种可能的治理方式,并且能有效率的运行。这意味着政府、市场的共同参与和多种治理手段的应用,要求政府转变自身的角色与任务。

借鉴多中心治理理论,文章认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构建起一个以高校管理为核心、国家立法为保障、受众参与为基础、第三方支持为辅助的多中心管理模式(如图1-1)。通过这一模式的有效运行,最终建成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特别是“学习型”网络文化,引导舆论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使广大师生在自媒体这一平台上,交流观点、共享信息,提高自身素质。

(一)国家层面

在网络舆情的管理中,政府应当重视大学生的合理要求,但是,相对地,也要对其进行必要的限制。政府应该且有能力做到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完善国家立法,对需要网络立法且尚未立法的方面及时立法,对不合理或者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法律条文进行修改或删除,对于法律中模糊的规定进行明确地定义或规范,使网络舆情管理有法可依。

第二,执法部门(如公安局等)、监管部门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运用行政命令、行政强制等手段,一方面,对违反法律法规的当事人进行行政处罚,另一方面,对相关的运营商进行处罚或警告,双管齐下,切实维护好网络秩序。

(二)学校层面

进行角色转变,从思想和行动上真正实现向“引导者”和“服务者”角色的转变。高校应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要发挥引导和服务的作用,同时更应该从行动上为师生提供更多的校园网络平台和参与管理的机会。

第一,高校大学生在日益追求网络民利,各高校在进行网络管理时,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认识到学生的重要作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发适合本校的网络参与方式,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管理和表达意见的途径,如建立“学生参议制”、模拟人大常委会会议参政议政等,转变管理角色,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对话,了解学生的需求,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将其作为学校进行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从而实现学校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体制,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各高校应当建立一套信息监测、分析、判断、上报、反应机制以及应急联动机制。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小组,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控和信息判断,及时处理网络上出现的不良信息,并且定期进行统计,形成汇总文件进行上报。应急联动机制在出现紧急事件时,迅速启动,将危害降到最低。按照分工,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轮流值班,对特殊网络舆情实行重点监控,并且由学校网络管理者在校园重要媒体上及时权威信息,澄清事实,积极应对危机事件,通过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有效防止谣言的传播。

第三,开设网络教育课程。各高校应该在新生入学之初,对其进行一个学时的网络教育,介绍网络法律和法规、网络道德规范、网络使用规范及保密的重要性等知识,让学生对网络有正确的理解,树立责任意识,维护校园网络安全,使校园网络健康有序运行。

(三)第三方层面

由于各高校科研资金有限且研究时间较长,难以在短时期内研究出适合本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硬件与软件设施,因此,各高校与社会第三方组织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软件公司向各高校出售自媒体软件,其中包括用于网络舆情管理的技术软件,因此,在纯技术手段方面,软件设计公司要做到合理设计自媒体版块,向学生提供便利服务与参与管理的渠道。

第二,尽管自媒体公司(如腾讯公司等)的受众是广大网民,但是高校大学生仍是其中的“主力军”。因此,这些公司要参与到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中来。一方面,通过敏感词过滤,公司发现不当言论后可以屏蔽或删除;另一方面,正面信息,公司可以对广大网民特别是高校学生的思想与言论进行引导。

(四)受众层面

作为网络主力军,高校大学生在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进行参与与配合。

网络环境治理篇5

关键词:网络环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使用,联网不仅是一种通信工具和信息获取方式,更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网络技术也催生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其主要特征是其环境的复杂性,它不仅是一个世界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是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非常重要,这成为搞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提高思想政

治教育的实效。

一、网络环境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是指存在于“网络虚拟环境”中并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一切具体因素。网络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现实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明显的区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只是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围绕和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系统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一)网络环境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条件,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网络信息具有容量大、覆盖面广等特点,它丰富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多样化的形式,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信息网络传播速度快,改变了资料获取的方式和途径,大大提高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国外一项测试表明,大约有37%的学生是通过触觉学习,34%的学生通过听觉学习,只有29%的学生是通过视觉学习。这说明,传统学习大多是单一的感觉方法。如果用网络学绘画,用触觉等非线性方式作用于人的全部感官,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网络的运用可以提供迅速的信息传递、良好的交互界面。融声像文字为一体的动感十足的教学方式,利用得法,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网络环境营造教育氛围,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以营造宣传氛围,增强、提高人们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意识和观念,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和价值,保障和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和运行,培养和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客体的兴趣和热情。

(三)网络环境是青少年紧跟时代潮流,形成新思想开发新思维的基础

网络环境为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也是新观点、新思想频繁更新的手段。网络环境为年轻学生提供了紧跟时代风尚的条件,许多受教育者在网络环境中自觉进行思想修养,吸收网络上的新观点,更新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同时,青少年通过学习和模仿时尚的东西,跟着时代潮流进步,是现代社会的趋势,也为青少年适应国际竞争需要提供一个有效的成长环境。

(四)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是当代青少年社会化的必不可少的场所

网络进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青少年正处在社会化的关键时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化环境。他们对网络的酷爱,使网络越来越成为他们社会化必不可少的场所,良好的网络环境是现代青少年良性社会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二、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网络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如果不高度注意、有准备地迎接挑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可能会处于被动。

(一)西方意识形态通过网络入侵腐蚀青少年,挑战主流意识形态

网络的存在和发展消除了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地理与时空的障碍,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同时也使相互的对抗与冲突更加激烈。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占据着优势地位,他们宣扬西方的准则、制度、价值观、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等,实行文化霸权主义,推行“西化”,将西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强加于人,不可抗拒地影响网民的感受和价值判断。在这种思想攻势下,还处于思想成长期的大学生辨别能力有限,这种思想容易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道德伦理、民族认同感等造成潜移默化的扭曲、侵蚀和消磨,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受到极大的削弱,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遭到严峻的挑战。

(二)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引起青少年人际交往情感冷漠,挑战传统礼仪

网络环境中交互式的交流,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你讲我听,你打我通”的单向强制性模式。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环境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很受青少年的欢迎。在网络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网络环境中是以虚拟形式出现,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和改变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使行为主体冷漠,人际关系疏远。同时,在网络环境中个体行为虚拟化,很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甚至感到自身价值的极大化,与这种虚拟的世界相比,现实世界的缺陷就显得十分明显。我国是礼仪之帮,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礼仪与仁义,网络的虚拟对我国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提出了严峻挑战。

(三)黄色腐朽的文化垃圾污染并侵害青少年,挑战社会主义道德

网络的开放性使网上信息跨国界自由流通非常方便,在传播速度快、效率高、掩护性强的特点下,防御和抵制这些侵害的风险也在加大。在庞杂多样、良莠不齐,淫秽、色情的网络信息环境中,大量充斥着暴力、迷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颓废的内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遭受着越来越大的冲击,造成许多青少年陷入黄色信息及文化垃圾的诱惑和欺骗之中不能自拔,破坏了青年学生固有的人生价值和主流意识。

(四)网络环境的违规宣泄言行,挑战现实法律法规的权威

网络环境是一个相对自由民主的场所,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和逻辑去说话,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均可袒露无遗。这种没有他人在场的环境,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的欲望,一部分青少年把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进行宣泄,放纵自己,完全丧失了法律法规的底线,导致在现实中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这些违规宣泄不管是道德的或法律的违反,均因为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国际性而监管非常困难,造成了现实教育效果被虚拟网络环境抵消的挑战。

三、优化网络环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对策

网络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因为它汇集了世界各国的科技、文化、艺术等信息及成果,能让青少年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满足他们求知欲和丰富生活,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对我国当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要认真研究应对措施,防范其负面影响,为青少年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加强队伍建设,掌握应战工具

网络化条件下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熟练掌握应战的工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有深厚的政治理论素养,能够准确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自觉维护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而且要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能够熟练地使用网络,及时发现和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从而使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加强阵地建设,占领应战高地

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建立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把校园网络建成新型的马克思主义阵地。让学生可随时进入网站阅读及下载资料,了解国家大事及学校的大事,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同时,对于高等院校要改革传统的“两课”教学,让“两课”进网站,充分发挥其作用。要积极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制作“两课”多媒体教学课件,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增强“两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两课”内容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提高“两课”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创新网络形式,增强应战能力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对其内容具有很大的反作用,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年轻好奇,对形式的敏感度很高。因此,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以增强应对挑战的能力。加快在校园网上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站,让社会主义的理想、观念抢占网络阵地,抵御外来思想文化对青年学生的侵蚀。同时,要开通校园网上心理咨询热线、心理服务专栏,解答学生的心理困惑,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对学生实施理想、道德、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四)健全规章制度,严格网络监管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离不开法律的支持,只有强化依法治网,才能实现对网上各种活动的严格监督和对不法行为进行有力制裁。目前,由于网络环境发展速度迅猛,信息更新快,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以在短时间内正确把握网络道德观念发展的新趋势,开展网络教育工作。因此,健全网络法规,引导和约束大学生依法使用网络和做文明守法网民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信息网络管理的有关法规,这需要各高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配套的管理规定,这样才有利于净化网络环境,使之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点。同时,还要修订《大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增加相关违纪处分处理,以警示他人。

(五)提升网络伦理,增强网络环境文明度

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网络本身无所谓好坏,无论是积极影响还是负面效应,都是参与其中的网民所“制造”的。网上的伦理道德规范大多靠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网络行为和其他的社会行为一样,也需要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原则。网络可以改变人,人也可以改变网络。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具有普遍的伦理意义。不能因为网络存在种种弊端而因噎废食,视网络为“洪水猛兽”,而应该认真总结和反思网络道德,大力提倡和推广高尚的网络伦理,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途径是纷繁复杂的,在网络环境中,高科技化的发展已给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但是,只要能把握好时代的脉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的手段,把思想政治教育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革命潮流更好地结合起来,就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发挥网络环境的重大作用,不断地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建松.发挥校园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J].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9(6).

2、唐展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

3、萧莉.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1(6).

4、张鸿.双刃剑——网络与大学生[J].当代青年研究,2000(4).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2002-09-25

网络环境治理篇6

社会生态是联系的、平衡的、动态的复杂系统。从社会生态视阈分析网络恶搞现象,通过优化网络社会生态环境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高校教育者从社会学与生态学理论出发,在动态的过程中寻求社会生态平衡,在普遍联系过程中寻找优化办法。高校作为思想活跃、知识丰富、文化氛围浓郁的场所,网络这种新时期最先进的信息传输和交流工具已经渗入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网络的特点和大学生身心特征,网络对大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中,网络环境是其重要的生态因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网络作为现代最快捷便利的信息传输工具,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如何优化高校网络社会生态环境,发挥网络的正面引导作用,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优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高校网络社会生态环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网络普及,使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不仅是大学生重要的娱乐手段还是大学生信息的主要来源,网络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中,网络环境是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效果有影响的网络信息环境。高校网络信息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系统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网络不仅成为大学生信息和行为思想深刻的影响因素,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重要环节。

(一)高校网络社会生态环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1.高校网络生态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在高校网络环境的网络信息和网络行为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网络新闻、博客、BBS等信息都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高校网络社会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具有规范和约束作用,他以隐蔽课程的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意向、目的潜藏于网络信息当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暗示、引导、期待和潜移默化的熏陶,通过隐蔽、间接的教育方法引导大学生形成与发展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2.高校网络社会生态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的手段和媒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是新时代的信息高速公路,它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成为21世纪的最先进的信息工具,为人们带来了方便和快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得到发展,网络也被广泛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介和新手段。网络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和手段走进课堂,让课堂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网络被广泛应用于科研,让科研变得更加快捷省力。网络是新时代最先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3.高校网络环境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力途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永恒的主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实现重要前提是要了解学生,清楚学生的需要和思想动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思想动态开展活动。以往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总是寻求现实的帮助,网络出现以后大学生们更多的是借助网络查询和BBS等聊天工具将自己的困惑、困难表达出来,寻求帮助。网络特点使高校网络环境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崭新平台。

(二)高校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影响

1.高校网络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仅局限于教材和图书馆书籍,教育者受信息量少、知识面窄、教学空间狭小等因素影响,一直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现。网络自由、开放和网络共享的特点,打破了这种局限。大学生和教育者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从网上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文件,大大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量。同时,大学生还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工具增加彼此间的沟通,拓展沟通渠道。高校网络打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仅局限于学校范围,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受时间、空间和国界的限制,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高校网络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我国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纯粹课堂灌输式教育,灌输式教育是对人的自由发展的破坏,不利于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对大学生人身自由的攻击。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有时不但不能达到培养人的目的,甚至会使大学生感到反感。高校网络出现以后,被广泛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工作。大学生可以根据教育工作者提供的相关问题,通过网络根据个人特点查阅相关资料和交流个人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针对自身的困惑和困难也可以运用网络查阅、交流或咨询等方式得到快速合理的解答,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3.高校网络革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理论性、知识性强的特点,一直被大学生们认为是枯燥无味的课程,不被大学生们所喜爱。即使对其进行理论学习也是由于考试需要不得已而为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被看成是一个享受的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如何革新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问题。网络技术的出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变革带来了机遇。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活动,PPT技术、FLASH技术、网络连接技术等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新颖和生动。

二、网络恶搞视阈下的高校网络环境分析

恶搞,源于日语Kuso(库索),是一种特殊的互联网亚文化,它是以文字、图片、动画和短片为手段,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来表达个人思想的一种方式。[1]由此可知网络恶搞是指借助网络这一载体,对一些正常的作品、人物、事件,通过剪辑、重组,形成新的搞怪滑稽式作品,无厘头地表达作者异于常人的思想。由于网络恶搞具有娱乐性强、贴近生活、传播成本低、传播速度快、自由度高等特点,使其成为网络环境诸问题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最为严重的一个因素。但是本文作者认为网络恶搞并不是一个完全的贬义词,虽然网络恶搞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但它同样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通过网络恶搞,我们可以以小见大分析高校网络环境的生态问题。

(一)网络恶搞产生的原因#p#分页标题#e#

1.媒介转换的社会现象表现。网络恶搞追究起来是个历史性的问题,在网络出现以前,恶搞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人们以语言、文字、图画等对现实进行颠覆式的描绘。恶作剧在人们的生活中也是层出不穷。恶搞现象自古有之,它是人们进行娱乐的一种手段。同时,恶搞还是幽默的过度表现。因为恶搞者的目的是娱乐人,恶搞来源于幽默但又不是幽默。恶搞和笑话、相声、小品、喜剧电影等一样,最初目的是为了以幽默的、夸张的、无厘头的方式娱乐人,但是幽默是以积极的、高尚的内容娱乐人,是没有消极作用的,而恶搞虽然也起到了娱乐人的作用,但它是有副作用的。随着网络的发展,这种恶搞发展为网络恶搞,而由于网络的特点,使得网络恶搞内容的危害性更是不可小视。

2.社会问题的网络化反应。网络恶搞不仅是一个网络问题,同时它还是一个社会问题。从网络恶搞的内容上看,被恶搞的对象不论是影视作品或是历史人物,都说明了社会意识形态多样化和社会道德缺失的问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人,受历史影响较小,在国际文化冲击下时间长,又处于不成熟时期,分辨能力差,从而助长了网络恶搞的气焰。从网络恶搞的媒介来看,网络恶搞主要是通过网络这种具有隐匿性和高度自由性的新媒介,主要是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人们没有享有高度的自由、高度的民主和缓解压力的有效机制,而网络空间正好给人们提供了这种环境,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恶搞来发泄他们的情绪和不满。

3.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易操作性和匿名性等是网络恶搞的肥沃土壤。网络是一个新兴的国际性信息系统,它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匿名性和虚拟性,同时它又是一个非常好学习和好操作的工具,这就使人们可以轻松大胆地去表达他们的意愿,不用担心会给个人带来麻烦。人的思想由于社会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又良莠不齐,网络恶搞正是一种不健康思想运用网络表达出来的产物。

4.网络法律法规的缺失。由于网络是近年来新兴的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尤其像网络恶搞,是不是应定为违法行为都不确定,是否构成侵权或侵权程度如何都是个有色区域,甚至是黑色区域,几乎没有相关的法律作为依据。导致网络恶搞者不能得到应有的处罚,甚至有的网络恶搞者为了获取点击率更是恶搞些名人破坏了伦理道德。

(二)网络恶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中的存在意义

网络恶搞大家都知道是一个恶意搞怪的行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显著的消极影响。不仅会颠覆大学生的道德观念,还颠覆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消除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爱国主义信念等。但是就像马克思所说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网络恶搞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1.网络恶搞为寻找社会问题找到了突破口。追究网络恶搞的根源是对社会现象不满的表现。他们表达的是对强势的大众文化的日益空洞和程式化的失望和不满,也表达了对过多虚妄的“价值”和“意义”、缺乏创新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厌倦。通过网络恶搞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恶搞者们的意图,了解他们的心理。从而为解决社会问题寻找路径。借此可以很好地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

2.网络恶搞表现了人们对文化的价值追求的进一步提高。网络恶搞的颠覆和挑战并不是针对主流价值本身,而是其一成不变的古板形象。网络恶搞针对的是当前占有主流话语权的大众文化的价值观,对掩盖在功利背后的被大众传媒制造和复制出来的娱乐文化产品的蔑视和不屑。网络恶搞之中并不全是颠覆和解构,像《我不想说我是只鸡》就充满了人文关怀,在幽默和辛酸的歌词背后透露出和平与环保的理念,将这一严肃的主题演示得充满温情。网络恶搞恰恰是人们对文化价值追求进一步提高的表现。[2]119-120

3.网络恶搞为提高工作学习效率提供了方法和途径。网络恶搞娱乐性强和深入人心的特点使其备受人们喜爱,尤其是深受大学生喜爱。网路恶搞运用计算机技术和巧妙的构思,把平凡的作品变为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来就是一个理论性强,趣味性不强的东西,我们可以借鉴网络恶搞的理念和技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调动高校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网络恶搞视阈下的高校网络生态环境分析

通过网络恶搞可以看出,高校网络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不仅仅包括信息内容、大学生和网络媒介,还包括一切对网络环境有影响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因素。在高校网络环境中,大学生是环境主体,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主体。信息内容在高校网络环境中是大学生受影响的主要因素也是大学生表达意愿的主要内容。网络媒介顾名思义是一个媒介物,主要是指计算机和计算机技术,他是大学生的直接作用对象,是信息内容的载体,起到承载和传递信息的手段。网络环境系统它不是孤立的,它还和它存在的周围事物有着联系。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社区环境等的变化都会引起网络环境因子的变化,网络环境的变化也同样会对周边的环境产生影响。由于网络是个新兴的工具,对其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技术和法律法规都不健全,而网络的隐匿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又使网络具有高度的普及性和影响力,使得网络环境污染现象异常严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网络环境失衡现象主要表现在:

1.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高校网络信息量相失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是规划好的,都是为了把大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有理想、有道德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所应该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应该和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的。而网络是个开放的、便捷的系统,网络信息富含了形形的外来文化和思潮,也蕴含了参差不齐的国民思想。网络成了国外颠覆中国的工具,也成了思想不健康国民发泄自己不满和情绪的平台。这就使得网络信息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脱离甚至相背离的状态。

2.高校网络控制与大学生思想的可塑性相失衡。高校网络隐匿性和信息多元化等特点,使得大学生身处鱼龙混杂的信息海洋。大学生意识不够成熟,分辨是非能力差等特点,使得他们很容易被黄色思想、歪曲思想等不良思想所影响,进一步产生不良的社会思想,形成不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人的场所,是培养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实践活动。网络的这种不可控性则违背了高校教书育人的理念。#p#分页标题#e#

3.高校网络信息环境与大学生心理环境相失衡。大学生是一个思想不够成熟、情绪容易激动、易受外界影响和责任感很强的群体,大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外界思想左右,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网络信息环境是个大染缸,除了一些黄色思想和不健康思想污染大学生的思想外,一些国外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运用网络宣传他们的思想,负面影响大学,导致大学生质疑共产党的领导,质疑社会主义,甚至有的大学生形成不健康思想,做出不利祖国和人民利益的事情。

三、优化高校网络生态环境,构建和谐校园网络环境

当今时代,高校网络日益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开放性和不可控性又为高校网络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和失衡,可以把网络看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危机高发的最为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迫切需要优化高校网络环境。优化高校网络环境,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环境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

(一)凸显和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环境中的体现最突出的表现是建立红色网站占领网络阵地。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陈旧,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往往出现理论和大学生实际需要相脱离的境况,不能真正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同时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陈旧,红色网站没有创新,在网络这个五彩缤纷的大环境中毫无吸引力,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甚微。网络恶搞深受大学生喜爱,他们不但喜欢传播,还乐于创造。网络恶搞虽然对主流文化有颠覆性作用,但是网络恶搞同样也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用。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恶搞现象抓住大学生心理,投其所好。可以借鉴网络恶搞的理念和手段,使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娱乐过程中塑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环境素质大学生心理环境是大学生群体所拥有的共同心理特征的总和,主要包括愿望、需要、认知、情感、信念、习惯等。大学生心理素质不成熟是促使其受网络不良信息影响的重要原因。提高大学生心理环境素质对于高校网络生态环境优化来说虽然是个长期而艰巨过程,却是一个十分有效且功效最长的方法。塑造大学生科学合理的需要、愿望、认知、情感、信念、习惯等心理,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文明上网,自觉抵制不道德的信息和行为,提高大学生的自律精神。

(三)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生态环境网络监管是优化高校网络生态环境的最为有效地手段。网络监管可以对网络犯罪起到很好的遏制作用。网络监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监管。主要是充分运用网络过滤器对网络内容进行把关,防止不健康思想出现在网络上,危害高校大学生。二是法律法规监管。就是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网络犯罪有法可依,从制度和宏观层面规范网民的行为,遏制网络犯罪,维持信息在网络系统中的有序传播。

网络环境治理篇7

权威型环境治理体系集中表现为一统性环境法令自上而下贯彻,而地方政府不时采用集中式的强力执法,环境事故仍然多发,这其中的因果又何在?其实运动式强力执法可有效提升污染企业的排放成本,遏制过度污染行为,缺陷显而易见。首先,无法及时有效应对环境。公众面对环境侵权一般只能诉诸环境等行政救济手段,环境不仅给地方环保部门官员,给当地政府行政领导形成很大压力,维稳机制顺势启动。维稳机制迫使公众转向“共同散步”等形式予以抗争,而这种抗争进一步迫使地方政府被迫采用政治性手段而非法律手段,民众进一步遭受“相对剥夺感”,最终采用“共同的愤怒”粗暴维权,环境维权最终演变为。

其次,权威式环境治理体系还极大抑制环保NGO为代表的公民社会发育,尽管一些研究表明中国的环境治理体系正逐步引入公民社会因素,公民参与机制和政府官员考评标准有所加强但仍存在诸多瓶颈:环境NGO难以获得社会团体登记,即使登记成为合法的社会团体也不具备环境公益诉讼资格,更何况政府一贯性的拒斥甚至对抗环保NGO的理性活动;环境NGO自身有时基于生存和发展利益需求也自觉不自觉以政府对权力和利益的选择为中心而选择性失语,譬如福建厦门、浙江宁波、四川什邡、江苏启东等全国各地的PX项目鲜有环境NGO准确客观的意见,一些情况下环境NGO还主动为地方政府项目背书2;最后,运动式治理往往本轮活动所设定目标,有悖于稳定和刚性的法治精神,损害法律权威和政府形象,问题虽得以一时缓解根源却依然存在。此外,运动式治理和高度垄断的现状下,与权力共谋成为普遍现状,无论污染企业还是环境NGO抑或是民众都希望获得政府的支持,而政府的支持最终落实到主要领导身上,腐败也很难消除。

二、互联网对环境治理体系的嵌入

传统权威型治理体系取得一些成效,但并不能遏制环境日益恶化的事实。日益增多的环保突发事件和说明,国家权力的高度垄断性和对公众的排斥必须向新范式转型。这种新范式核心特征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多样化行为主体.自上而下的法律和自下而上的自发行为的融合,从内涵上包括倍息获取权.决策公共参与权和司法补救权。向新范式转型需要动力那么动力源自何处。一般说来,动力可分为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抑或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变迁,除此之外技术环境变化也可成为动力来源。这里不讨论政府的强制性变迁抑或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变迁,只讨论信息技术尤其互联网在环境治理新范式过程中的作用。目前的社会生活事实是,互联网的确已渗透到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诸多领域,朝着主导型角色迈进。互联网去控制化、即时传递、在线互动,既为公民提供了开放、自由的政治表达平台,也使信息传递更加不受时空和政治的控制3。由此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公民都喜欢在网络社区中无所拘束地撰写网络日志、上传视频、图片等,这无疑为环境治理新范式转型提供了可能。

互联网创造了载新政策工具和全新的技术应用手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OECD国家环境领域发起一系列政策创新,包括环境税、排污权交易制度、废物回收的押金制度、垃圾等废物处理的市场化运作等等。近年发现无论命令一控制政策还是市场型的都收效甚微,且成本居高不下,由此他们开始注重经济目标与环境目标、政府引导与企业和公众主动参与等的协调,新方式、新方法也不断涌现。自愿性协议方式、环境标志和环境管理系统等等,而这些工具为互联网的介入和应用提供可能。实际上,互联网应用环境治理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虚拟化交互减少了能源消耗、提髙能源效率;地理信息系统广泛应用于环境规划、自然资源管理和环境建模等活动;还譬如智能交通、智意城市既便捷了生活更符合清洁生产还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还譬如循环经济的指南生产线的采用减少原材料的耗损,节省大量资源;此外环境文化建设上互联网还发挥难以想象的作用,一些典型网络案例包括“绿色北京”、藏羚羊信息中心、瀚海沙、学生环境保护绿色网络等等都有力推动了环境意识的觉醒。

互联网还为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实时监测提供可能。目前国际学界正在广泛讨论大数据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其实环境治理也是大数据应用的主要领域之一。大数据是指不用随时分析法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的方法,通过使用所有的数据可以发现如若不然将会大量数据中淹没掉的情况。大数据中的“大”也不是绝对意义的大,而是全样本,这种全样本只要借助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共享数据等信息通讯技术缋效就可获取并进而提升治理绩效。实际上,这种大数据还为具备基本基础设施和网络使用技巧的人提供了便利。公民不论种族、性别、收入、区域,都可全天候获得大量的环境信息,详尽、描述细致、朴实日常化。环境管理者也及时得到对环境有着切身体会反馈。正是意识到互联网收集环境信息的重要性,我国也的确做出艰辛努力。七五期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立了小型Debasen数据库。1992年亚洲开发银行《选定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资助,上海、大连和南通三城市的环保局被实施单位建设了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并成立了环境信息中心。1996年国家环保总局获得世界银行技术援助,完成27个省级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建设项目。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开发电子政务综合信息平台,整合环保业务应用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挖掘了信息通讯技术在环境管理中的潜力,实现环境信息的共享和有效管理。

目前环境保护部和3?个省级环境保护部都有了自己的门户网站,这些网站为环境信息(譬如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新闻、环境状态、知识和企业环境等);在线征询(包括立法公共意见征询、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其他决策公众评议等);在线服务(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复议申请、信息公开申请等等);在线互动(包括在线调查、公众咨询、在线投诉、在线讨论等等)推动了环境治理缋效的提升。网络技术手段对搜集信息,提高政治决策和管理的效率和网络政治参与的效率,有利于决策的民主化和信息的流通、共享。

互联网推进环境治理体系还表现在公民环境权参与的拓展。公民环境权的网络拓展,是以互联M为活动空间,并以网络作为信息载体和活动途径,网民、网络共同体和网络政治精英等为参与主体,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国家环境决策行为。互联网作为空间活动,核心是将网络作为信息载体,包括社区对话讨论、人肉搜索、微博传递、微信圈,其至网络等等诸多形式。它不仅打破了现实政治参与渠道和手段的参与,弥补了现实政治生活中政治参与渠道相对狭窄的不足,还减少参与的时间、金钱、精力成本,实现利益主体之间的快速连接和沟通,使得参与过程更加公开透明,由此被当成深化公民参与环境治理理想工具。实际上随着经济塊长和受教育水平的提升.中产阶级的崛起.公民对环境权利认知日益清晰,在实际生活参与受阻的情下,网络参与需求大幅提升,这样互联网上一种有关环境治理的虚拟的政治一社会结构得以构建。在这种虚拟政治一社会结构中,微观层面的创新生境界(niche),中观层次的制度(Regimes),宏观层面的演化场境(landscape)都可以发现端倪,这种背景下权威环境治理体系不得不向合作的环境治理体系改变、

三、互联网推进环境治理体系转型需要法律化

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通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环境规划和自然资源保护领域,同时随着环境信息的透明化、参与渠道的拓展使得互联网急剧推进环境治理体系转型。然而互联网的技术特性决定其优点同时也必然存在诸多缺陷。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坏消息容易传播,网络大v环保专家董良杰的“自来水里的避孕药”、“舟山人头发里汞超标”、“南京猪肉含铅超标”、“惠州猪肝铜超标”网络谣言就造成了很大的民众恐慌,不利于环境治理体系的构建;网络参与同样面临代表性不足、民主赤字的问题,网民77%由35岁以下的年轻人所构成。年轻人所浓厚的参与热情、强烈的表达意愿成为网络舆论活跃的主体,但他们受到学识.阅W限制,激情有余、理想不足,很难理解实际问题复杂性,言论观点难免有失偏颇。第三,网络存在民粹主义倾向,民粹主义简单否认现有的治理体系以及国家整合、推动作用,使网络成为网民泄私愤的平台。很容易让整个社会失去主流价值观,环境突发事件往往先入为主地认为有腐败嫌疑、有罪推定,不利于事情的化解,同时网络人肉搜索、微博传递也极可能破坏某些人法律保护的人格尊严和隐私保护;最后网络改善公民政治参与环境治理的途径和手段但也可能产生消极作用,网络技术的国家垄断阻碍网络民主、产生信息鸿沟,导致网络技术帝国主义的产生。那么如何才能扩大网络参与并规避这些不足呢?笔者认为就是信息透明和公民参与权的法律化。

我们实际生活经常看到环境突发事件而官方没有及时信息,公民就借助互联网进行传播信息,这些信息传播迅猛、影响广泛、虚实互动,最终呈现为网络,最终政府不得不从原先立场无原则的倒退。实际上,任何互联网引发的环境参与如果得不到法律的回应都很难持续.而网络取得的成果也很容易成为个案。这方面,美国1986年通过的《紧急计划和社区知情权法》提供了借鉴。1986年美国立法者根据印度发生的博帕尔泄漏案件通过《紧急计划和社区知情权法》要求工厂每年都要向公众披露释放的化学气体量5。根据此法案,美国环境署编制了一套排放毒性化学品目录,工厂根据此目录填写各种化学气体排放量,1988年开始向公众公布这些数据。这说明美国的环境规制出现重大突破,以往环境规制主要措施是对气体排放设限,通常要求使用特殊的技术或设备改善环境质量,而如今则是要求工厂主动积极进行信息披露。网络参与显然也应该采取类似步骤,就互联网使用的权限、范围进行法律法规,为可行的和不可行划定清晰的边界。

四、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概念以来,人们开始从更为系统的角度认识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经济、技术、文化和政策等等,而这一问题的根本解决往往意味着整个社会系统的转型和变革,意味着宏观制度与微观机制的有效互补,由此单纯的技术治理或政策强制往往难以奏效。互联网对环境治理体系的嵌入.渗透和应用表明了一种新的环境治理样态的产生,这种样态绝非信息通讯技术与环境保护简单融合,而是要求从深层次变革政治与社会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方式、相关机构功能的实现。互联网的虚拟特性使得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群体势力之间搭建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主体的多元化、权力的中心化、责任界限的模糊性、权力的相互依赖和互动性、自主自治的网络体系的建立都影响着环境立法、环境行政和环境正义,而这过程中环境信息的产生、处理、传播和使用也成为变革的源泉。笔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虽然基于互联网应用的环境治理新工具仍会不断创新并得到运用,但是传统命令与控制的规制型工具仍是政府最喜爱和惯用的,命令一控制的传统政策工具仍然起着环境治理的主导任务,不可能被其他手段轻易取代。新的政策工具只可能用在新型环境问题或者传统政策工具的空隙的地方,因此通过互联网推进环境治理体系短期内不太会有根本性进展。

网络环境治理篇8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伴随着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络在我们高校生活中已经得到了广泛普及。网络信息环境在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新问题与新挑战。网络环境下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就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述。

一、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网络环境给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的网络信息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内容

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下,往往是运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我党的先进理论成果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这往往会使学生感到非常乏味。网络环境的出现使得这一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变。由于网络中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这就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大学理论教育变得更加充实,更加生动,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起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向着多元化、丰富化的方向转变。

(二)网络环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科学平台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于受到时间、空间以及活动经费等方面的影响难以受到良好的效果。而网络环境的出现恰恰能够有效的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缺陷。网络环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科学平台,电子邮箱、校园论坛、网上授课等都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平台。通过网络环境平台的有效运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近了,并且由于网络环境教育的时空不受限制等优势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三)网络环境极大的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

网络环境中信息涵盖量大、传播迅速,能够有效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更加速了网络信息资源的获取效率,这对于大学生思想动态情况的掌握以及学生们对新鲜事物的学习与了解提供了有效工具,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

二、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网络环境不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而且还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一定的挑战。具体说来,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元化的价值理念给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带来了消极影响

网络环境中充斥着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价值理念,其中有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也有消极落后的价值理念。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极强使得大学生极易受到那些消极理念与言论的影响,从而动摇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与科学信仰。再加上大学生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限,因此就会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扭曲,给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带来了消极影响。

(二)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就我国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现状来看,有的高校并没有对此给与充分的重视,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也比较低。特别是在当前瞬息万变的网络环境下,一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网络信息技术缺乏良好的运用能力,仍旧采用的是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因此,网络时代的到来对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迫使他们必须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并且对他们的知识涵盖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还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内容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进。

三、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措施

基于上述部分关于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的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在网络环境中持续有效开展:

(一)加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没有一个高素质的思想教育工作队伍,对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起不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因此,做好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便是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这之前,每一个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要更加深刻并且重视起来,而且,学校在选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教师的政治素质以及其业务能力,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二)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方法

要对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切实转变一些传统的思想政治观念和方法。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在研究其内在规律的过程中,勇敢的面对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以及负面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并且根据这些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更深一层次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创立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同时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涵盖面,倡导学生们能够遵守网络道德。

(三)培养大学生的网德,提高大学生网上自律能力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德育素质教育,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网上道德,提高大学生的网上自律能力。此外,不放松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进而提升大学生的自身素质。针对网络时代的时代特征,开设专门的网络伦理及网络道德课程,改变以往只注重计算机技术的考核而忽略网络道德的审定,在课堂上要适时的对大学生灌输正确的网络道德,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意识以及安全意识,进而加强其对网上有害信息的抵抗能力。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几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网络环境对于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无疑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当积极重视网络环境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而且还应当充分认清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应对。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网络环境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意义。(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 谢婧.浅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青年与社会.2012(02)

[2] 张晋."90后"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研究与对策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2(02)

[3] 马晓霞.浅谈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范文 下一篇:减少碳排放的好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