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碳排放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1:28

减少碳排放的好处篇1

关键词:二氧化碳;减排成本;减排技术;减排对策

一、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基本状况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已严重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对温室效应的作用可达66%。大部分的温室气体与人类活动有关,特别是进入工业化后,温室气体的浓度急速上升。

1.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总体特征

我国能源主要是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这类能源是二氧化碳的主要能源。而且,由于我国是上升期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耗大,导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很大。我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较小,在21世纪之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速缓慢。从2003年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迅猛的增长,增长率达到了13%。在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超过了美国。

欧盟的碳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美国的碳排放量也一直是处于稳定的高水平状态。中国与日本的碳排放量从1980年到2007年都出现增长,日本增量较小,中国增量较大,总体碳排放量超过了美国。发达国家,已度过了工业化初期高耗能的时期,碳排放量趋于稳定并缓慢减少。中国由于经济的发展,碳排放量大增,减排任务极重。而且由于技术的不到位,强制性减排会造成很大的经济代价。

2.我国不同地区及不同行业碳排放量的现状

我国不同省区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很大的差异。2007年,绝对碳排放量最多的省份是山东,最少的省份是海南;碳排放量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宁夏和内蒙古,最少的黑龙江。从分布区域看,东部地区二氧化碳排

放量占到了全国排放量的一半,而且增长最快,达到9.8%;中部地区占到26.72%,增长率分别为8.85%;西部相对最少,增长率为7.45%;从行业分布来看,工业碳排放量占到全国的70%以上,高耗能行业碳排放量增长了一倍。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碳排放增长最快。电力碳排放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

二、温室气体减排成本分析

减排成本是一个关键制约因素,发展中国家短期内无法通过技术进步实现减排目标,只能是通过限制、关闭高排放部门来实现,这就需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

1.减排成本的基本概述

对二氧化碳减排成本可以从不同视角、层次对二氧化碳的减排成本的定义和估算。总体来说,可以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进行界定。

从微观角度,二氧化碳减排成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实现减排目标而直接投入的技术和资金。从宏观角度,二氧化碳减排成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实现减排目标采取措施从而对宏观经济造成的影响,即通过强制性减排造成的国家GDP损失。这种损失主要是因为在短期内无法依靠技术进步而达到减排目标,只能通过限制高耗能企业的发展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这样抑制了经济的发展,付出很大的经济代价。本文主要从宏观角度分析,还涉及到边际减排成本,边际减排成本是指每减少一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所引起的GDP的减少量。

2.我国二氧化碳减排成本分析

经济发展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的一种矛盾的关系,如何做出一个适当的权衡非常重要。通过考察中国经济发展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运用投入产出分析及多目标规划理论,建立了中国宏观经济成本估算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求解,对其结果的分析,建立了下图。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潜在GDP之间的关系,从而对中国减排宏观经济成本做出粗略的计算。不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对应不同的GDP值,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最大时,GDP值也最大。当GDP值为最大值35.30万亿元时,二氧化碳排放量也达到最大值97.01吨。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对二氧化碳的限制将以降低GDP的增长率为代价。通过对上图数据的计算分析得出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当二氧化碳减排的力度越大,减排的宏观经济代价就越大,GDP的年增长率就会越低,二氧化碳的宏观经济成本就越高,而且在不同的减排力度下,成本的上升幅度也不同。在

减排量在4.42亿吨到7.59亿吨的区间内,减排量每增加1%,宏观经济成本就上升0.20%;在7.59到9.84这个区间内,减排量每增加1%,宏观经济成本就上升0.46%。同时也可以看出,碳强度降低的弹性较小。二氧化碳减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十分显著,我国2010年二氧化碳减排的宏观经济成本约为3100―4024元/吨二氧化碳。

然而由于温室效应的消极影响越来越大,国际对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目前必需节能减排,由于技术的不到位只能强制性减排,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如表2中所示为二氧化碳浓度稳定在650ppmv,550ppmv,450ppmv情景下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可以看出在450ppmv稳定情景下,发展中国家在2010年减排,会出现经济损失。减排率越大经济损失就越大。所以大规模的二氧化碳减排会对我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对二氧化碳浓度要求越低,我国的经济损失就越大。如图中所示在450ppmv情景下,2100年损失可达到4.8%,在650情景下损失就小的多;有长期准备的减排其损失要小于突然快速减排;技术是实现减排的核心。

因此,在设定限排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到二氧化碳减排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程度,根据实际的潜力和承受力确定合理目标。减排要依靠长期的技术进步,短期内碳排放强度下降的空间弹性不塌,因此不宜把目标设的太高。

参考文献:

[1]范英.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路径与政策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1(7):112-152

作者简介:

减少碳排放的好处篇2

关键词:碳金融市场;现状和问题;必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5-97 -02

一、引言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严重的气候问题和生态问题,这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求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尽量做到节能减排。而碳金融市场的理念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所谓碳金融,是指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泛指全部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活动。我国建立碳金融市场的时间较短,还存在较多的不足,因此要适应当前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必须要循序渐进地完善碳金融市场,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体系体制,大力推动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建立碳金融市场的必要性分析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我国建立碳金融市场的必要性:

(一)建立碳金融市场有利于完善我国节能减排的法律制度,促进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清洁能源的开发

从我国的碳排放量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不合理的经济发展形式导致了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节能减排刻不容缓。根据调查研究显示,从2007年到2016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从60亿吨上升到1464亿吨,增加了1404亿吨,占世界排放量的21%,毅然成为世界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可以看出我国的减排形势非常严峻,因此,必须要建立碳金融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推进我国产业机构的改革,从而促进我国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二)建立碳金融市场有利于有效达到减排的效果,减轻政府减排的压力

当前我国的减排方式存在不合理之处,我国主要的减排方式为行政方式,过度依赖政府的政策支持,给政府形成了巨大的财政压力,不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碳金融市场来缓解当前的减排压力,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提升社会责任。

(三)建立碳金融市场有利于实现经济转型

我国一直提倡要实现低碳经济,但是由于碳金融市场的缺失,导致我国低碳经济转型无法有效实施,因此建立碳金融交易市场,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碳金融市场现状

经数据调查结果可得:截止到2014年,世界银行报告显示,全球有39个国家和23个地区已经规划并且实行碳排放交易系统,碳税等定价工具。并且全球的排放权交易系统价值约300亿美元,其中中国已开始布局全球第二大碳金融市场,覆盖了11.1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参与和建立碳金融市场中,我国也取得了不少的实际成绩。在“十一五”期间,同2005年相比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9.1%,实现节能6.3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14.6亿吨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工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12--2020年)》要求,到2015年石油、化工行I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分别降低了18%、17%。”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目前仍然处于发展中的我国在技术、成本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劣势,因此,导致我国建立碳金融市场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存在问题如下:

(一)碳金融市场政策不够明确

就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创建来看,其主要依据的是两部国际法律公约,即《京都议定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因此国际公约的规定是碳金融市场将来的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碳金融市场未来的发展稳定性。《京都议定书》在2008年开始实施,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当前国际碳金融市场分隔的情况,但是各国对于《京都议定书》的有关规定依然存在较大的争议。而碳金融市场政策不够明确,导致各国在市场分割方面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就我国而言,市场分割的情况仍然严峻。我国是自愿参与碳金融市场的,相对于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完备程度,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只能够在进行协商参与,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较少,因而我国碳金融市场中的碳金融交易存在统一规则缺乏、零散以及分割等情况,没有真正形成碳金融市场,自然无法施展碳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从而降低碳金融交易的有效性。

(二)定价权缺失

就当前我国碳排放量交易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我国没有设置相应的利益补偿机制,也没有建立完善的碳金融交易制度,因此我国的碳排放资源地位和排放交易发展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情况的出现对我国在国际碳金融交易市场中的地位存在较大的不利影响,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我国的碳金融交易价格趋于弱势地位。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在中国建立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最先几年的排放许可价格少于5美元/吨,2014年国内的碳排放交易价格也只是在9欧元上下摆动。而国际碳排放交易价格至少为我国碳排放交易价格的两倍或以上。对比来看,我国在定价方面存在很大的劣势,而如果国际碳金融交易市场出现了更大的波动,我国碳排放交易价格将会进一步下跌,甚至有可能出现交易风险,对我国碳排放市场的建立、推动我国经济的有序发展十分不利。

(三)交易成本高

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建立不仅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而且碳金融交易成本价格高,给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建立和我国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现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在经济实力上较为落后,加上碳金融市场的建立需要大量依赖信息技术,导致我国在碳金融市场参与中不得不在项目报批、技术以及人才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最终导致交易成本高,增加我国经济负担。

(四)碳权模糊

我国是根据《京都议定书》中的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

nism),也就是清洁发展机制来建立碳金融市场的,而该机制明确指出,要保证碳交易机制的有效行程必须要求能够明确碳权。只有明确碳权,才能够通过规定排放权的上限来形成排放主体成本收益的预期和博弈,才能够达到约束排放行为的作用,从而减少碳的排放量。而我国大多数企业碳权意识模糊,由于在节能减排中会增加额外成本,因此企业缺乏自觉性,偷工减料时有发生。

四、中国建立碳金融市场的对策探析

(一)加强政府的扶持

要建立碳金融市场必须要求政府能够进行有效的干预,并且要求政府能够充分运用其行政职能,帮助建立更加有序的碳金融市场,推动碳金融交易的更好更快发展。市场虽然可以对碳金融市场的建立发挥基础的资源配置作用,但是要建立有序的碳金融市场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协助,因此在碳金融市场的建立上,政府必须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政府应当要加强对市场的指导取向作用。不少企业的碳权意识较为薄弱,在减排方面的自觉性还存在较多的不足,政府需要从企业的这两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对企业碳权意识和排放量知识的宣传,帮助提升企业的减排意识,调动企业减排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第二,政府需要制定完善的碳交易机制,帮助碳交易价格标准、碳排放量上限标准以及惩罚机制等,约束企业的排碳行为;第三,政府应该要加强对企业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如制定浮动基准线对行业减排的碳市场价格和规模实施调控和监管,建立产业技术进步资金激励制度,建立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等,帮助推动碳金融市场的建立。

(二)争取在碳金融市场中的定价权

中国要想在碳金融市场上拥有话语权,就要全方位的进行战略方面的谋略,使人民币成为碳金融交易定价的主要结算货币是争取定价权的关键。我国是碳减排的主要提供方,为此,将人民币与碳排放权捆绑在一起,在CDM项目交易中加强人民币的使用,在全球碳金融市场的价值链分工中抢占制高点。

(三)建立健全完善的中介机构

第一,建立健全完善的碳金融交易平台,培养和扶植参与碳金融交易的咨询、会计、评估等中介机构。第二,商业银行应该积极与国内外碳金融中介机构协作,在取得CDM项目的风险评估等服务的同时,也可以从合作中汲取经验。第三,在碳金融交易中,应让专业的中介机构参与进来,可以在交涉、评估、融资、签订合同时有效的降低交易成本。

(四)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市场

国家应该制定相关的激励奖惩政策,鼓励企业踊跃参与碳金融市场,对不符合碳排放标准的企业进行相应的惩罚。首先,要求能够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重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同发展;其次,要求采用有效的激励保障制度和启动支持制度来鼓励企业自觉参与碳金融市场。碳金融交易项目的开发容易给企业和金融机构带来不少的经营和成本风险,而要鼓励企业自觉参与其中就必要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帮助降低这部分风险。因此,政府可以采用激励保障制度和启动支持制度,通过减免税费、加强财政贴息等方式来鼓励企业开发碳金融交易项目,进行节能减排。

五、结语

碳金融市场的建立对于加强节能减排、实现我国低碳经济转型以及促进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近年来我国在碳金融市场的建立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此同时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成本较高、产权不够明确等。总的来说,碳金融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为了更好地进行节能减排,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必须要就当前碳金融市场建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合作与努力是实现碳金融行业朝着节能减排方向发展的关键,并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秦路. 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及我国参与碳交易的必要性[J]. 特区经济,2012,(11):76-78.

[2]张晨,杨玉,张涛. 基于Copula模型的商业银行碳金融市场风险整合度量[J]. 中国管理科学,2015,(04):61-69.

[3]盛春光. 中国建立碳金融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必要性[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2,(12):159-163.

[4]刘佳骏,汪川. 国外碳金融体系运行经验借鉴与中国制度安排[J]. 全球化,2016,(03):80-91+136.

[5]王晶晶. 低碳经济背景下安徽省发展碳交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 中国市场,2016,(34):223-224.

[6]梅晓红. 中国碳金融市场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基于panel data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01):108-111.

[7]裴辉儒,张颖. 基于收益率与改善生态环境效率视角的碳金融风险研究[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09):48-54.

作者简介:

减少碳排放的好处篇3

美国政府率先在控制二氧化硫排放方面采取了市场化调节的模式,对二氧化硫最大的源头――发电厂下发强制性配额,如果电厂的技术改造和工艺改进能够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的数额少于政府的配额,这个“多余”出来的配额就可以卖给达不到配额要求的企业,这样,相当于增加了排放得好的企业的利润,加大了排放不好的企业的生产成本。而因此,一个有买有卖的市场就出现了,这就是工业排放气体的交易市场。

以美国的整体情况来看,二氧化硫排放配额制的推行和二氧化硫排放交易市场的出现,对美国二氧化硫排放情况的改善,作用是巨大的,20年间,美国的二氧化硫排放减少了50%。

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被科技界和政府认同之后,作为全球气候变暖的“元凶”的二氧化碳,就像当年的酸雨的元凶二氧化硫一样,被提到需要大力减少的位置,美国在尝到了二氧化硫减排配额市场交易化的甜头之后,经过多番努力,碳交易市场应运而生。

时至今日,在美国芝加哥堂而皇之地开办了“气候交易所”,该交易所的创始人理查德.桑德尔(Richard Sandor)博士,被尊为“碳交易之父”。可见,所谓“气候交易”,实际就是关于碳的交易。准确地说,是关于二氧化碳的交易,买卖的对象是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实物的确是可以买卖的,工业上可以制作被液化了的二氧化碳,满足某些生产技术和工艺对二氧化碳的需求。然而,把二氧化碳与气候联系在一起,买卖的就是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

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上升期,而中国被迫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承接了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环节,这个趋势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大量发展的重化工、6亿吨的世界第一的钢铁产量、13亿人口的生活方式日益现代化,以火力发电为主的电力供应结构,都意味着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巨大和减排任务的艰巨。当然,光从总量上看待中国的碳排放并不公允,美国的人均碳排放是中国人均碳排放的5倍。

中国进入“碳交易俱乐部”,只是刚迈开了最初的一小步,从正面来看,如果通过碳交易的模式,能够大大增加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生产成本,迫使这些企业做不下去关门,或者转型到更高层次的清洁生产环节,这是最理想的了。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发达国家更多地将高碳排放的产业转移到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形成恶性循环。还有一种隐忧,就是有人利用碳交易造假牟利。

减少碳排放的好处篇4

关键词:低碳生活;污染;节能减排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warming, low energy consumption, low pollution, low-carbon economy "become the world's hot spots. Energy conservation is imperative, low-carbon development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we must not only advocate low-carbon life,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practice low-carbon lif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life, discusses the need for a low-carbon life, as well as how to practice low-carbon life, to make our lives better. Key words: low-carbon life; pollution; energy conservation

中图分类号:TK0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世界能源的消耗、自然环境的恶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开始关注节能减排的绿色生活习惯,随之“低碳”一词也逐渐成为我们耳边经常听到的词汇。低碳社会,低碳家庭,低碳生活,现今的社会处处都在宣传低碳,那么何为低碳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应该如何做呢?

1. 低碳生活的概念

“低碳生活”(low-carbonlife),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低碳生活的核心内容是低污染,低消耗和低排放,以及多节约。原则就是减少消耗,减少排放,减少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低碳”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中,小到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随手关闭电源插座、节约用水等等,大到社会方面的中水循环利用、使用绿色能源、植树造林等等。

“低碳生活”虽然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态环境。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低碳生活”理念也就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2.低碳生活的必要性

20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2009年12月8日,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2009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10年。此外,全球变暖也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

美国媒体2009年12月5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地球发烧给人类的健康也造成了巨大的危机。第一,过敏加重,研究显示,随着二氧化碳水平和温度的逐渐升高,花期提前来临,让花粉生成量增加,使春季过敏加重。第二,物种正在变得越来越“袖珍”,随着全球气温上升,生物形体在变小,这从苏格兰羊身上已现端倪。第三,肾结石增加,由于气温升高、脱水现象增多,研究人员预测,到2050年,将新增泌尿系统结石患者220万人。第四,外来传染病暴发,水环境温度升高会使蚊子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登革热、疟疾和脑炎等时有暴发。第五,夏季肺部感染加重,温度升高,凉风减少会加剧臭氧污染,极易引发肺部感染。第六,藻类泛滥引发疾病,水温升高导致蓝藻迅猛繁衍,从市政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肝脏和皮肤疾病。低碳生活,已成为人类急需建立的生活方式。

3.怎样践行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低碳不仅是企业行为,也是一项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

低碳的生活是一件非常环保和文明的事。我对低碳的理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最大限度地减少一切可能的消耗。当然,低碳主要还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3.1 转向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便利”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比如,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在中国,年人均CO2排放量2.7吨,但一个城市白领即便只有40平米居住面积,开1.6L车上下班,一年乘飞机12次,碳排放量也会在2611千克。由此看来,节能减排势在必行。低碳生活则更是我们急需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

3.2 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尽量不用一次性牙刷,不用一次性的筷子和一次性的饭盒,不用一次性的塑料袋。一次性用品使用后被随意、随地抛弃的现象严重,对环境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一次性用品多为塑料制品,由于难以降解而给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一次性消费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每年因生产一次性木筷,我国一年将失去500万立方米木材。而我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1000万箱,需要砍伐2500万棵树木,其中600万箱出口到国外。在一次性带来的方便、快捷的背后是触目惊心的资源消耗。

3.3 低碳生活从细节做起,只要多注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就可以起到降低能耗的作用。我们在生活中使用一些低碳小窍门可以节能环保。

生产自来水和处理污水都要耗费大量的能源。所以节水就是节能。在马桶的贮水槽里放置一个大的可口可乐的瓶子就可以减少每次放出的水量,做到节约用水;洗脸的水可以用来洗脚,洗衣服的水可以用来涮抹布,擦地板,然后这些废水可以再冲马桶;洗完菜的水可以用来浇花。别小看这些水的重复利用,积累下来,仅一个三口之家每月就可以节约一吨以上的水。

另外,如果每月手洗一次衣服,那么每台洗衣机就可以节约用电,也就节约了发电的煤,同样也就减少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如果全国所有的家庭都能做到每月用手来洗一次衣服,减排的二氧化碳可以达到68.4万吨,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同时洗衣机虽然好用,但是三两件衣服就用洗衣机来洗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4.结语

节能减排势在必行,低碳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必然要有负责任的公民。我们不仅要倡导低碳生活,更应该主动践行低碳生活。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共同地球,选择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田晨低碳生活是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期刊论文】-世界环境2008(2);31

[2]窦晓露 低碳经济:未来发展之路[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0.(04)

[3]徐佩玉 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理论学刊.2010.(04)

减少碳排放的好处篇5

关键词:碳排放权 交易 借鉴

一、引言

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是全球气候变暖,它的危害极其严重,深度影响着人类的食品、健康、能源等,甚至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人们开始仔细探索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发现主要因素是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加。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CO2,约为温室气体总量的2/3。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世界各国都大力倡导和推行低碳经济。而碳排放权交易则是推行低碳经济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可以说,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承载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希望。世界上很多国家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但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三个国家或地区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是发展最好的,也是比较成熟的交易体系。笔者对这些交易体系分别从目标、特点和交易状况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然后归纳出对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立的借鉴意义。

二、碳排放权交易简介

( 一 )碳排放及碳排放权的含义 碳排放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CO2,所以人们常用碳(Carbon)一词作为代表。虽然并不准确,但很容易让大众理解和记忆。人们的生产、日常生活一直都在排放CO2,CO2与其他污染物不同,其很难在技术上减少排放。据美国能源部的统计,在2008年,全球CO2排放量最大的是中国。如果一直继续下去,那到2030年,中国的CO2排放总量将接近世界的30%,而且人均CO2排放量目前也是全球最高的。那什么是碳排放权呢?碳排放权概念来自于排污权。《京都议定书》后才产生“碳排放权”的说法,之前一直称“排污权”。排污权可以简单解释为排放污染物的权利;碳排放权是指人们合法排放温室气体(主要是CO2)的权利,是一种排污权。现阶段各国都在大力倡导和推行低碳经济,而有效运用碳排放权这种工具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 二 )碳排放权交易的简单原理 碳排放交易是借助经济手段来推动、促进环境保护的一种国际通行的办法,它也是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的核心内容。碳排放权交易的原理来自Coase和Dales的观点。Coase于1960年在《社会成本问题》中指出,只要产权明确,且不存在交易成本,则可以利用市场和产权界定的方法来解决外部性问题。Dales则进一步发展了Coase的理论,他在1968年将产权概念和污染控制结合起来,首次提出“排污权交易”这一概念,这些为后来的碳排放权交易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了改善人类的自然环境,碳排放权不失为一种非常好的人造工具,它同时也是一种制度安排。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思想是建立合法的碳排放权利,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购进或出售,以此来进行CO2的排放控制。各国政府为实现《京都议定书》下的减排承诺,对本国企业会控制CO2的排放额度,并允许其进行交易。交易原理简单来讲,即:首先碳排放的总量是有限额的,每个国家都有相应的限额“指标”。比如2013年全球碳排放总量额度为200单位的排放量(或指标),甲国获得9单位的指标,乙国获得10单位的指标其它国家获得其余181单位指标。 如果甲国只排放了7个单位的碳排放量(剩余了2个单位的碳排放量),而乙国刚好排了13个单位(超过了3个单位的排放量),那么乙国就可以从甲国购买2个单位的碳排量,不足的再向其他国家购买排放指标。每个国家内的企业之间亦如此交易。

三、西方国家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研究

( 一 )欧洲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体系 2000年,欧洲委员会了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绿皮书。2002年4月,欧盟理事会在发达国家中率先批准《京都议定书》,于次年10月通过并宣告了欧洲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体系(EU ETS)的建立。它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好、规模最大的交易体系,从2005年1月正式启动以来 ,它的运行非常良好,对温室气体的减排效果也非常显著。(1)EU ETS的减排目标。该目标有三个子目标。①2005-2007三年时间内努力完成《京都议定书》所承诺目标的45%。②2008-2012年实现《京都议定书》中的全面减排承诺,即2012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各国平均减排6.5%。③2013-2020年间,2020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排14%。(2)EU ETS的特点。EU ETS限制CO2排放的行业主要是电力和能源密集型行业,包括石油、钢铁、采矿、纸浆和木版等行业。其覆盖了11500多个排放源,这些排放源的排放量占欧洲CO2排放总量的四成以上。从2013年开始,CO2之外的温室气体如甲烷(CH4)和臭氧(O3)等也成为EU ETS的减排对象。EU ETS的排放权采用免费分派和拍卖两种获得方式。在初始阶段,95%以上的排放权都通过免费分派获得许可证,只有少数国家如丹麦等选择拍卖获得许可证。从2013年开始,以拍卖方式获得排放权的比例将逐年上升,估计到2027年会全部实行拍卖获取。不过,拍卖的比例各行业是不相同的。EU ETS允许电力行业自行定价。因为减少CO2的排放会增加发电企业的支出,从而会导致发电成本的上升,如果给电力行业自行定价的权限,它可以保障其利润,不会影响全国电力的供应。但是欧盟各国的电力行业受本国政策的影响,其自行定价的权限区别较大。(3)目前的交易状况。欧洲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所是欧洲气候交易所(ECX)。目前它的交易商品主要是EUAs(EU Allouances,欧盟配额 )和CERs(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经核证的减排量)。包括EUAs期货交易、EUAs期权交易、CERs期货交易和CERs期权交易。另外欧盟还有北方电力交易所、欧洲能源交易所、BLUENEXT纽约—泛欧交易所等。2005年EU ETS刚运行时,其成交量达到3.21亿吨CO2当量,成交金额达到79亿美元。2010年成交量约为55亿吨,每吨CO2当量价格由2009年的13.6欧元上升到14.5欧元。此后几年该交易量一直上升,占据了国际碳交易市场交易价值的80%以上。

( 二 )美国区域性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美国参院于2001年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但是在2003年,前纽约州长George Pataki倡导创立一个区域性的局部的减排体系(非全国性的)。到2007年底,由美国东北部的10个州成立了区域性温室气体倡议体系(Regional Greenhouse Gas Initiative,简称RGGI),这也是美国第一个强制性的CO2减排体系。(1)RGGI的减排目标。RGGI的10个州在电力部门共同实行总量排放限制,计划2019年前将区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1/10(以2000年的排放量做参考)。另外每个州还要建立跨州的逐渐减少CO2排放的预算,直到CO2排放比初始时减少10%为止;RGGI要求电力生产商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水平控制在一定标准水平上(目前是以2002—2004年的平均排放水平为标准);为了使电力生产商更好的进行排放物许可的交易,RGGI提供了较完善的排放物拍卖和交易系统;使用offset帮助公司完成它们的履约义务。(2)RGGI的特点。建立了跨州的区域性温室气体交易体系。美国联邦政府在CO2减排问题上,一直不积极,全国性的总量控制碳排放在美国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美国各州有自己的立法权限,可以在法律上制定各州自己的温室气体总量控制制度,并且各参与州立法协调一致,联合立法。温室气体排放许可由企业竞买获得。2008年9月,RGGI第一次排放许可拍卖圆满实施。拍卖所得的收入大部分用于各种和低碳、环保相关的方案,大力支持和鼓励开发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技术,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非常重视电力部门的排放控制。RGGI实行的是总量排放限制,实际只是对电力部门实行总量控制,因为电力部门是碳高排放部门。该区域2005年后所有功率超过25MW的发电设施成为管控对象,对其CO2排放量设定了上限。另外,对电力部门也建立了监测体系,密切监督各洲碳减排的情况。(3)目前的交易状况。RGGI各参加州的CO2许可的拍卖和交易都在RGGI交易所完成。该所由参加州的能源和环境部门的高管组成的董事会负责日常事务管理。在2008年,RGGI成交6500万吨CO2当量,交易金额为2.46亿美元。2010年,交易金额超过20亿美元,增长迅速,目前它成为美国最主要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过,美国除了RGGI交易体系外,还有气候储备行动(CAR)、中西部温室气体减排协议(MGGA)、西部地区气候行动倡议(WCI)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它于2010年12月31日停止了碳排放权交易)等。它们和RGGI一样,均为区域性的温室气体减排体系,这些交易体系共同致力于美国乃至全球温室气体的减排。

( 三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世界上最早实施的强制性温室气体计划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削减计划(Greenhouse Gas Abatement Scheme, 简称GGAS),该计划制定于2002年,于2003年1月1日开始正式运转。(1)GGAS的目标。减少和电力生产及使用相关的CO2的排放;使温室气体排放物总量达到强制性的目标水平;计划到2020年将全国的人均碳排放量比1990年降低5%。(2)GGAS的特点。GGAS采用的是基准信用强制交易体系。它的关键指标是人均CO2的排放量,是一个相对总量,不同于EU ETS和RGGI的绝对总量控制。它根据澳大利亚各省内电力部门的排放量来确定每人年排放量,并逐年递减。参与者再根据历史排放量、趋势照常方式或目前产业状况,设定或调整减排目标。GGAS的参与者必须通过核实认证才能获得减排证书。参与者可以通过购买获得减排证书,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减排证书,如参与减排项目。此信用证书要经过一个核实认证的过程,这不同于欧洲的排放许可的获得。在欧洲,企业自行申报排放数据,然后政府相关部门免费发放许可,没有核实认证的程序。GGAS实行排放处罚。每个基准参与者都必须向主管部门提交每年的标准申请表,用来报告它们每年的CO2排放情况,并提交减排证书。如果排放超过标准,而且没有上交减排证书就要受到处罚。2003年最初规定每吨CO2当量罚款12奥元,而且处罚额度和当年的通货膨胀指数相连。(3)目前的交易状况。GGAS在2005年的交易量是600万吨CO2当量,交易额5900万美元,2007年2500万吨,交易金额为2.24亿美元,2008年交易量达到3100万吨CO2当量,交易额为1.83亿美元,较2007年下降。而且其交易量和交易额远不及RGGI和EU ETS。2012年7月1日,澳大利亚开始以每吨23澳元的定价向全国294家排污最严重的企业(如电力、煤炭、运输等行业企业)征收碳排放税。值得关注的是,根据澳大力亚政府的碳排放税计划,碳价格将在随后几年中逐渐增加,未来将完全由市场来确定碳排放价格。

四、西方国家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对我国的借鉴

( 一 )完善的碳排放交易体系 从上述三个交易体系的交易情况来看,全球的碳排放权交易金额巨大。我国于1998年5月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并于2002年8月正式核准了该议定书,成为第37个签约国。该协议规定,第一阶段并不要求发展中国家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即发展中国家没有强制减排的义务。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所以现阶段不需要对CO2强制减排。但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温室气体的减排活动。根据世界银行《2009年碳市场之现状及趋势》的报告,2008年全球碳交易量为481100万吨,交易金额为1263.45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测算,2009--2013年的年均碳交易量将超过2亿吨CO2当量。这是一个非常庞大惊人的数字。而在《京都议定书》建立的减排三机制(排放交易ET、联合履行机制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中,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能够参与的只有CDM项目。《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披露显示,截至2011年4月1日,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成功注册的CDM项目中,我国占43.98%,而且签发的核证减排量的比重为55.28%。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CDM交易大国。2008年开始,我国逐步建立了碳排放权的交易场所,如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和广州碳排放交易所等,现已开展试点工作。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到目前为止,众多的交易所其成交量为零,其症结非常令人深思。学者李晓绩认为:法规不健全、分配方法不完善和监测、监管能力不足等是最重要的原因。也有人认为,试点不成功,主要是交易体系设计不合理,如试点范围过小、缺乏对参与者的激励等(刚,2011)。虽然观点有分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我国现阶段要尽快建立规范的、完善的碳排放交易体系。一方面,我国政府在国际会议上承诺减排,并定立目标,国际压力很大;另一方面,我国参与国际碳减排活动(现阶段主要是CDM)的业务量和金额都很大,我国碳排放交易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仅从以上两点就可以看出,我们必须尽快建立完善的碳排放交易体系。

( 二 )制定碳排放权的相关法律 在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上,我国已提出:到2020年人均GDP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40--50%。在2012年年召开的十报告中指出:要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由此可见,未来我国碳排放权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对该领域的研究和探讨刻不容缓。在EU ETS 、RGGI和GGAS的体系实施过程中,我国发现这三种体系有个共同的特征,即用法律的手段保证实施碳排放的减少,属于强制减排行为。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曾经被作为以市场驱动方式解决气候问题的典型范例,是第一个自愿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但是,由于芝加哥地方政府没有对该方面交易立法,美国也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碳排放的交易的法律,所以它的发展非常艰难,终于在2010年12月31日结束了其开展了8年的碳排放权交易。可见,在我国要建立碳排放权的交易体系,并保障其运行畅通,提高其运行效果,则相关法律的制定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已颁布和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这些法律详细阐述了个人和企业关于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但是没有专门的针对碳排放权及其交易体系的法律法规。所以笔者建议应尽快制定该领域的法律法规,其内容应涵盖CO2的排放许可、分配、收益、交易、管理等,还包括相关信息的披露、审计等。

( 三 )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政府制定法律法规虽然有效,但政府过多的干预可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此时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如EU ETS在法律上规定、控制排放总量,不过,如果交易主体排放额度用完又需要继续排放温室气体,那么该企业可以通过二级市场购买所需排放额。这样会带来两个好处。一是拥有剩余排放额的企业可以通过出售来获得较大经济利益,二是无形中也限制了买卖双方不能随意排放CO2,保护了环境。在政策指导性价格的基础上,碳排放权交易价格能够根据市场变化自动调节。另外,在国际市场上,我们应通过气候变化谈判以及其他各种方式,打破目前不太合理的定价模式和交易规则,争取本国的最大利益。目前我国企业只是单纯的碳排放权供应者(有学者称我国为“卖碳翁”),应该扭转这种局势,力争让我国成为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有效参与者。

( 四 )建立严格的监管与处罚机制 在强制性市场中(如EU ETS),政府或法律对参与者的排放额度进行了强制性规定。当EU ETS 的参与者的实际排放量大于分配到的配额时,就必须在市场上购买不足的部分,以免受到重罚。EU ETS 的违规罚款曾高达每吨CO2100欧元。因为罚款远高于市场购买碳排放权的价格,参与者当然愿意在市场购买。另外,政府明文规定,交易体系的参与者不能随便进出,有很严格的条件限制,这一规定能保证交易环境的稳定。类似的还有GGAS体系,也是处罚很严厉。所以,我国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欲通畅和高效的运行,监督和处罚必不可少,并且力度要掌握好。否则,监管效果就不甚理想。

五、结语

通过对以上三种交易体系的简介,我们发现,国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是进行得如日中天的时候,我们也要快速建立自己的交易体系,要积极构建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与平台。同时为了保障交易顺利实施运行,相关的法律和监管机制都不可少,另外在政府政策的指导下,我们也应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等等,从而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德湖:《排污权交易理论及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5期。

[2]王爱国:《我的碳会计观》,《会计研究》2012年第5期。

[3]谢东明、林翰文:《排放权交易运行机制下我国企业排放成本的优化战略管理研究——基于企业目标和社会环保目标的实现》,《会计研究》2012年第6期。

[4]刘婧:《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我国的影响及启示》,《环境经济》2010年第6期。

减少碳排放的好处篇6

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的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为:第一步,采用2001-2010年徐州市统计年鉴中2000-2009年度的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原煤、焦炭、汽油、柴油)和2009年能源统计年鉴上中折算标准煤系数,以及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第二卷能源碳排放系数,得到估算的各年度的碳排放量。碳排放量估算模型所用系数如表1所示。设第t年工业企业第i种能源的消费量为Cti,能源折算标准煤系数为?浊i,碳排放系数为Pi;则第t年工业企业的碳排放量估算为Pi=Cti?浊iPi(t=1,2,…,10)。

第二步,采用2001-2010年徐州市统计年鉴中2000-2009年度的工业生产总值以及价格指数,将工业生产总值折算为2000年的价格,然后用第一步得到的十年的碳排放量除以各年的不变价格的工业生产总值,得出各年度的碳排放强度。碳排放量估算模型所用系数如表2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在近十年徐州市工业企业的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但碳排放强度却整体呈下降趋势,说明徐州市工业企业虽然能源消耗在逐年递增,给能源供应带来但也应该看到好的一面,能源利用效率在提高,减排潜在的能力在提高。

二、碳排放分配额度的确定

在目前的市场成熟度下,企业的碳排放权主要来源是政府的初次分配。因此,政府如何向不同企业分配碳排放额度才能兼顾公平与效率是建立碳市场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政府向企业分配的碳排放额度应基于该地区的平均碳排放强度,同时把政府的碳减排目标与不同行业的政策优惠纳入考量范围。具体的公式如下:Pt=It-1Gt-1(1-x)+Y。其中:Pt表示政府今年分配给某企业的碳排放额度;It-1表示该地区上一年度的碳排放强度;Gt-1表示被分配企业上一年度的总产值;x表示政府今年碳减排的下降比率;Y表示政府对被分配企业的碳排放政策优惠。碳排放额度按上述公式确定的好处在于:一是避免“一刀切”的做法,符合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体现公平原则。如果给所有的企业一个统一的碳排放额度,会对大型企业不公,因为大型企业的碳排放量比中小企业大,采用“一刀切”做法的结果就是大型企业要向中小企业购买多余的碳排放额度,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有失公允。二是能促进生产工艺的革新,从整体上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政府是依据企业的产值将碳排放额度分配给企业的,如果企业实际的碳排放量大于政府分配的额度,则说明该企业的生产工艺相对落后,节能减排效率低于该地区平均水平,不得不向高新企业购买碳排放权以避免碳排放超标的高额罚款。而为了减少生产成本,促进可持续发展,企业势必会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减排效率。同时,碳排放权的自由交易模式也将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真正发挥碳市场对经济的推进作用。三是便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实现碳减排的总体目标。公式中的(1-x)表示政府今年的减排计划,如果政府的目标是相比于去年减排10%,则x为10%。同时,政府可以针对不同的行业给予政策优惠,对重点扶持的行业多分配碳排放额度,对高污染的行业少分配碳排放额度。

三、未来成熟市场下碳排放的会计处理

虽然徐州市目前没有形成完善的碳交易市场,但随着我国的碳交易试点探索以及参与构建全球碳市场的进程加快,碳排放权会逐渐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当与碳市场相关的一系列复杂的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科制度的完成,碳市场就可以将其产品即碳排放权(或碳排放量)转化成一种金融产品。碳排放权代表着的是一种环境利益,在卖方市场中存在很大的增值空间。买卖碳排放权的双方将不仅仅是企业,也包括在价格波动中渔利的投资者。

在未来成熟的碳市场中,碳排放权可以作为有价证,在其有效期内在活跃市场上买进卖出,有价格形成机制,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可以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1)初始取得。政府分配碳排放权时按当日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成本,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成本)”,为了防止流动性风险,初始确认为所有者权益,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如果是从碳市场购得碳排放权,则将交易费用计入“投资收益”。(2)后续计量。期末对持有的碳排放权价值进行再确认,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账面价值,以升值为例,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公允价值变动)”,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如果是购买取得,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损益”。当企业消耗拥有的碳排放权(即排放CO2),若碳排放权是由政府分配所得,则注销其账面价值,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若碳排放权是从市场购得,按其账面价值计入当期费用,借记“碳排放费用”,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3)处置。企业若有多余的碳排放权可将其在碳市场上出售。出售时,按取得价款与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值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如果出售的碳排放权是政府授予,将已计入资本公积的收益转出计入“投资收益”;如果是从市场购得,则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损益”转出计入“投资收益”。

[例]2009年徐工机械的总产值为4006752892.34元,依据徐州统计年鉴上的价格指数将其折算为3371138258.29元。2009年徐州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为2.39吨/万元。2010年初徐州政府分配碳排放额度,假设计划2010年比2009年减排5%,且由于徐工机械是政府重点扶持的企业,给予其10000吨的碳排放优惠。则政府2010年初分配给徐工机械的碳排放额度为:

Pt=It-1・Gt-1・(1-X)+Y

=2.39×337113.825829×(1-5%)+10000

=775416.94(吨)

(1)假设当时碳排放权的价格为15元/吨,则徐工机械年初的会计处理为: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成本)11631254.1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1631254.1

(2)假设2010年徐工机械改进了其生产工艺,提高了减排效率,2010年1月共排放二氧化碳62500吨。

62500×15937500(元)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9375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成本) 937500

(3)假设2010年2月碳市场上碳排放权的公允价值上升为20元/吨,则(775416.94-62500)×(20-15)=3564584.7(元)。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公允价值变动)3564584.7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3564584.7

(4)假设2010年2月末,徐工机械将部分碳排放权共5000吨在市场上出售,实收款105000元。

借:银行存款105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成本)75000

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公允价值变动)25000

投资收益5000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5000

贷:投资收益25000

[本文系江苏省2010年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徐州市大型企业碳排放调查和碳减排的会计核算设计”(项目编号:苏高教2010-27-25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第8期。

[2]朱学义:《我国环境会计初探》,《会计研究》1999年第4期。

减少碳排放的好处篇7

自2007 年开展二级市场CDM交易以来,其成交量和成交额几乎成几何级数增长。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1400亿欧元(约1900亿美元),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将超过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场,而碳排放额度也将取代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

运行机制

什么是碳金融,它的运行机制是怎样的?2005 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建立起国际排放贸易(IET)、清洁发展(CDM)和联合履行(JI)三种机制,从而首次在“碳金融”的概念应运而生。简单的讲《京都议定书》确定了一种减排的机制:给每个发达国家确定一个“排放额度”,允许那些额度不够用的国家向额度富裕或者没有限制的国家购买“排放指标”,自此,人们可以像买卖股票一样,在交易所里进行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

一般而言,碳金融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而这一类金融活动,目前大多是围绕着温室气体中的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碳的排放权交易即碳交易开展的,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碳金融的概念也不断扩展,二氧化碳的交易不仅在国家进行,也可以在国内市场实施。

“碳金融”业务主要涉及碳卖家(项目业主,核证减排量出售方)、碳买家(碳基金、国际金融机构等,核证减排量购买方)和碳减排收入的国家收费管理机构(如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三方。碳金融市场既包括排放权交易市场,也包括开发可产生额外排放权的项目的交易,以及与排放权相关的各种衍生产品交易碳金融发展的基础是全球碳市场,这个市场由以配额为基础的交易和以项目为基础的减排量交易两个不同的系统组成。

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对碳交易的参与度不断深化: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等在内的众多金融机构,目前已经成为国际碳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参与者,其业务范围已经渗透到交易的各个环节。

机遇和挑战

中国需要发展碳金融来实现减排的突破。中国节能减排工作的最大难点在于企业节能减排技改能力不足、技改成本高昂,建立碳金融市场,为国际买家与中国企业交易搭建平台,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力量参与中国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合作,有利于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和利用。

企业可通过出售碳排放权获利,直接提高节能减排的主动性;同时,建立碳金融市场有利于中国企业获取国际交易信息,也有助于中国金融业通过碳金融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巨大的碳减排潜力使中国碳市场具可持续发展性,发展碳金融正当其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2012 年以前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在中国境内所有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都可以按照《京都议定书》中的清洁发展机制转变成有价商品,向发达国家出售。

中国的工业基础在所有发展中国家中最为突出,可进行CDM 交易的碳减排项目也最多,这意味着在可预见的将来,只要中国保持非义务减排国的地位,中国的CDM 事业将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可以为中国的碳市场源源不断地供给CERs。近两年来中国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及核证减排量供应量方面已全球领先,中国的实体经济企业为碳交易市场创造了众多减排额,目前中国的核证减排量的供应量占据全球碳交易市场的50% 。

发达国家与中国巨大的减排成本差异,促使发达国家的企业积极进入中国寻找合作项目。对于发达国家而言,高耗能产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都需要高昂的成本,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在100 美元/吨碳以上,而如果在中国进行CDM 合作项目,减排成本可降至20 美元/吨碳。

碳金融在中国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障碍。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对CDM 项目和碳金融的认识尚不到位。CDM 项目和“碳金融”是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而走入中国的,在中国传播的时间有限,国内许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国内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节能减排项目在企业里一般都是技改项目,它给企业带来的是费用的减少而不是收益的增加,这点对银行来说缺乏吸引力。

在现行管理体制下金融机构只能开展对减排项目的贷款融资等业务,碳现货、期货与相关金融衍生品交易等广阔领域仍未被允许开放。另外,节能减排项目要涉及新技术应用,而银行也缺乏管理新技术风险的能力。

中国尚处在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尽管中国是未来低碳产业链上最有潜力的供给方,却仍不是定价方。中国创造的核证减排量被发达国家以低廉的价格大量购买后,通过金融机构的二次包装和开发,成为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衍生产品及担保产品并进行交易。

另一方面,目前碳交易市场的主体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碳交易机制体系尚未建立,碳交易市场的交易规则、指标出售价格目前仍主要由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制定,这使得在相关领域的竞争中,中国商业银行较其他国际性商业银行处于劣势。

商业银行是突破口

国内关于碳交易的市场体系仍然接近一片空白,与欧美存在巨大差异。尽管中国预见碳金融市场的潜力,北京、天津和上海已成立环境交易所,但国内市场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业务仅限于项目信息介绍服务,且都只是企业行为,主要是基于CDM项目的交易,而非标准化的交易合约,还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交易平台。由于没有自己的交易体系,自然无法获得相应的定价权,因此,要想在国际市场获得相应的话语权似乎难上加难。中国的金融业介入不深,对于二级市场交易以及相关衍生金融产品开发等领域,中国商业银行仍然涉足更是少之又少。

借助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平台地位,多元化发展碳金融。在未来的几年内,如没有大的政策波动,CDM项目依然是中国在低碳经济研究领域的主要着力点,除参与CDM 项目的一级交易外,中国还应尝试逐步参与二级市场。

商业银行主要提供的服务包括:向项目开发企业提供贷款,帮助企业在产生排放权指标后可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易;为项目开发企业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为产生原始碳排放权的项目开发企业提供担保。在二级市场上商业银行充当做市商的角色,为碳交易提供必要的流动性;开发各种创新金融产品,为碳排放权的最终使用者提供风险管理工具,或者为投资者提供新的金融投资工具等等多个领域。金融机构的参与使得碳金融市场的容量扩大,流动性加强,同时日趋成熟的市场又会吸引更多的企业、金融机构甚至私人投资者参与其中,且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商业银行关注低碳概念的企业客户,创新信贷业务管理机制的同时,还应控制好碳金融交易风险,确保碳金融业务稳健开展。商业银行首先应选择那些经济强度好、外部担保强的项目,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探索诸如责任保险等商业保险,转移碳金融业务中的操作风险。

减少碳排放的好处篇8

2015年12月12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全球气候大会上,196个国家和联盟达成了一项里程碑似的协议,这也是第一次几乎全球每个国家都承诺降低让全球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排放,以避免出现空气污染严重和气候异常带来的恶果。

这个协议是联合国官员历时9年竭力促成的,期间经历了无数政客间的扯皮、协商、交易,当然成果令人期待,然而就像某位环境专家所说,与其全部寄希望于庞大的国家政体逐层制定改善计划,公民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习惯和方式的改变,或许更能够为气候改善得到深刻的好处。比如少吃肉,多乘坐公共交通。

少吃肉

世界观察研究所曾做过一项调查指出,牲畜及其副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至少占全球总排放的51%,根据他们的研究,生产一公斤牛肉,相当于一辆汽车行驶250公里的碳排放,足够一个100瓦的灯泡点亮 20天。每吃掉一个汉堡,也就等于吃掉了一个厨房大小的热带雨林。

其实,早在2010年英国的卫生大臣迪・伯纳姆在他的一个旨在警告全球变暖对上百万人的健康造成“现实的真实的威胁”的报告中,他就建议应该将生产肉类的动物农场削减三分之一,他认为这样做的好处,至少在英国能够至少拯救1.8万心脏病患者。

该报告的支持者――伦敦卫生和热带医学学院的高级讲师艾伦・丹格尔进一步解释说:“我们不是让大家都变成素食主义者,而是让大家减少肉和肉制品的食用量,即使是我们建议的减少三分之一,平均每个成人每天还是能吃一顿以肉为主的饭。”即使不完全放弃吃肉,变化也是显著的。以一家生活在美国匹斯堡的三口之家为例,如果他们把红肉和奶制品提供的卡路里的30%替代为鱼、鸡或者鸡蛋,那么他们一天节省的碳排放相当于一架从匹斯堡到阿根廷的飞机排放量。

不要浪费 仔细规划

不要浪费食物也是公民改变自身习惯就能够很大减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大选择。据统计,中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美国人浪费食物同样惊人,可达每人每天1400卡路里。在垃圾填埋场里,浪费的食物所占比例相当高,它们分解后产生的甲烷会排放到大气中,甲烷据称是比二氧化碳的危害性还要严重至少20倍的温室气体。而更重要的是,食物浪费增加了需要生产的食品量,而它本来就已经是我们碳负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

英国养分学家帕特里克.霍尔福德建议人们,在购买食物之前,应该规划好家庭的用餐量,如果平时你经常倒掉熟食,那么就意味着你需要重新计算需要的食材量了;不要冲动购物,而且最好在食物坏掉以前放到冰箱储存。

曾经有中国的环境保护人员强烈建议要严格禁止超市对食物买一赠一的促销,他们称这是为了引诱购买者大量地采购食品,这往往使得食物在被食用之前就变质了。而且政府卫生监管机构应该要求食物生产商应该将保质期明确标明到具体某一天,而非某一时期,让消费者更明白的购买。

不光是避免浪费粮食,实际上,在生产任何产品周期的另一端,减少浪费都有助于减少碳排放。每循环利用一样东西,就可以帮助减少生产一样新东西,同时还减少了垃圾填埋的量。曾有研究估计,每人每年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就可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4千克。

随手关闭电源也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因为电器处于待机状态时仍然在耗电,而且一般为开机功率的10%,据统计,随手关闭这些不用的电源能够使每户每月节省40度电。

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

科学家们已经确定,要想尽量避免一些重大问题的出现,比如沿海城市洪水泛滥,或者雾霾污染严重,我们排放的二氧化碳有一个安全总量,把这个全球碳排放量分配给世界人口,就得出了每人每年可以燃烧的平均量――年度“碳预算”。

以2014年全球化石燃料及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达98亿吨碳计算,美国2015年每人的碳排放量已经超过“人均碳预算”10倍以上,这也就意味着,仅仅是开车上班一项,已经将他们的人均碳预算消耗完了。

如果人们能够减少开车次数,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公交车、地铁、飞机)那么节省的碳排放将十分惊人。而乘坐这些公共交通工具时也有措施来减少自己的碳消耗,比如做飞机时可以选择经济舱,因为一等舱占用空间多,这意味着运输同样多的人需要更多的航班,平均到每个座位,一等舱对环境的危害是经济舱的两倍半。

当然骑车出现也是很好的选择,韩国政府为了“减少废气,节约能源”投入巨资,修建单独的自行车道,拟定10个中小城市为自行车示范城市。甚至还对每月骑车上下班累计超过15天者,提供3万韩元的补贴。在韩国一些百货商店、购物中心等商业场所,都开辟专门的自行车停车场,经常能够看到韩国人骑着自行车坐地铁。出地铁后,再骑车回家。

而即使选择自己开车也可以选择油耗小排污量小的汽车型号。

其他一些措施

英国的斯特恩议员曾经建议民众在建造或者装修房屋的时候应该重视保暖、隔热,比如加装隔热层和使用效率更高的供暖、空调设施,这样可以减少热量损耗,从而减少供暖和空调的温室气体排放。他宣称,如果在英国全国范围的房屋充分隔热的话,每年将有5000个死于肺癌和其他疾病的人是可以拯救的。

而加拿大政府正在提倡民众自己耕种土地,种植蔬菜或者水果,为此他们的食品农业部正着手于为社区耕地而强制征用医院、学校、当地议会用地及一些私人土地。他们宣称“吃应季食品,也就是那些依靠自然光和天然温度生长的食品,可以节约食品开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因为运输环节的碳排放降低了。并且天然的食物,新鲜的食物不必贮存太久,节省了贮存时期耗费的水、电本钱,天然食物更是革除了加工环节,削减了动力的耗费,即使发作废物也是能降解的废物!”还有政府官员称:“在家、社区花园或者租用的耕地上种菜,还有其它许多好处。包括使人们身心健康,更加珍惜粮食。”据说,申请租用耕地的该国民众人数已达10万。

上一篇:网络环境治理范文 下一篇:交通运输的发展状况范文